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067824

朱金龙

乌镇互联网医院

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甲状腺相关疾病,高脂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的科普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高血压
糖尿病
肿瘤
高血糖
痛风
高尿酸血症
糖尿病足
2型糖尿病
痛风病
糖尿病饮食的咨询和监督

发布了文章

置顶

普通号和专家号到底有啥区别?99%的人都不会挂号看病!

很多人都怕去医院,走进医院门诊大厅,就感觉犹如步入“迷宫”,对于不知病因的患者而言,更是“无从下手”不知该找哪个科的医生看病。尽管眼下各家医院的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但挂不上号、挂错号现象却始终难以避免。如何让自己在就诊期间能更加从容和游刃有余,做一个聪明的患者?今天,就来学学医院挂号的那些门道儿!普通号和专家号的区别?其实挂号费就是这个医生医疗服务的收费,体现的是这个医生的劳动价值。专家号和普通号,是想在价格上区分不同医生的劳动价值,“医术”高的挂号费就贵一点,低的就便宜一点。那么这个医术高低怎么评判呢?医院里安排了各种职称,设置各种条件,满足条件了就可以晋升。因此,职称越高,那么挂号费就越高。对于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医生,只能看普通门诊,高级职称(副高、正高)以后,才有资格看专家门诊。就诊时我们如何选择?在对普通号和专家号设置有了基本认识之后,我们挂号要把握一下三个原则!初次就诊——普通号如果是初次就诊应挂普通号,让主治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确定是否该看这个专科,还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根据症状、体征初步判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已经在一些医院就诊但仍未确诊,或者虽然确诊但是疗效不佳,慕名来到大医院初次就诊时,请务必挂普通门诊。因为不同医院的实验室试剂不同,参考值不同,化验检查可能不互认,一些重要的检查需要在大医院重新做,因此,此时即便挂到知名专家的号,知名专家能做的与一名主治医师(看普通号的医生)做的是一样的——为患者开具一系列化验检查申请单,嘱咐患者等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再来复诊。看疑难杂症——专家号一些患者确属疑难杂症,在多家医院就诊后仍然不能确诊。这些患者往往辗转很多地方的多家医院,化验单、检查单、病历都是厚厚一叠,但疾病仍没有定性。这时,患者才需要找主任医师级别,甚至知名专家看病,以便尽快确诊(初次就诊还是要看普通门诊)。有慢性病——专业门诊对于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可以考虑看专业门诊。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专病专业门诊,例如脂肪肝专病门诊、腹膜透析专病门诊、糖尿病门诊、盆底疾病门诊、高血压门诊等。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确诊的疾病名称,对号入座来挂号。在医院做完手术以后,需要术后复查时,也可以选择相应的术后随访的专业门诊看病。如冠心病介入随访门诊、起搏器随访门诊等。这些专业门诊的出诊医师通常是对患者手术情况十分了解的专科医师。至于医师的级别,别担心,至少是高年资主治医师,还经常会有一些副主任医师出诊,而挂号费只是普通门诊的费用。➣此外,在大家确实需要挂专家号的时候,还有一个诀窍:推荐选择副主任医师!◆首先,副主任医师的号更好挂。◆其次,每一位副主任医师一般都要经过10年左右的临床实践,才能晋升到这个职位。而按照目前大医院每年就诊的患者人次统计,90~95%的病副主任医师都能解决。◆再次,副主任医师一般年龄在30~50岁,年富力强,精力、体力、智力都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因此,他们的工作状态最佳。➣除了会挂号外,看病就医还有不少小诀窍,可以帮你节约时间!诀窍1:挂号缴费可以“DIY”网上预约挂号非常方便,不过,要提醒一下的是,有的医院把所有的号放在网上预约,有的却留一半给现场挂号。到那些放一半号源在现场的医院看病,如果预约挂号的序号靠后,你不如到时候早点来医院排队挂号,这样所花时间相对会少一些。另外,挂号缴费要充分运用自动挂号缴费机,先充钱到就诊卡,然后所有的费用缴纳、打印检查单都在这个自助机器上进行。诀窍2:备齐资料不少患者看病时,总是忘记带一些重要资料,比如检查结果、身份证等,既浪费时间又贻误病情。徐陆周建议,患者就诊前要准备好检查结果、病历、就医卡、医保卡、身份证,检查结果最好按时间顺序排列,以帮助医生快速了解病情。诀窍3:别忘了问什么时候复诊专家分配给每位患者的时间有限,所以患者在陈述病情时要言简意赅,抓住重点。讲述病情时,要尽量提供一些比较肯定、一致的答案。就诊时,病人也有一些疑惑,但往往你问了半天,医生也不知道你问什么。其实,跟病有关系的无非就几个问题:我得了什么病、为什么、检查过程中有何注意事项、如果吃药后不好该怎么办、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治疗方式……




发布了文章

新的一年里,糖尿病自我管理请先做好5件小事

我们常说,糖尿病患者应该把目标具体化、可行化,每年年初定好新一年的几个目标,然后再定好每个月要达到的小目标。有了具体目标,糖尿病管理才会更靠谱。下面的五个新年小愿望,希望在2019年,大家都能够实现。1坚持运动国外对于糖尿病运动治疗有个词叫做结构化运动,研究显示,把运动像工作计划那样列出详细的日程安排,能够按计划做到的几率会更高。运动计划里除了要包括日期,还要写清楚运动时段、地点和形式。2遵嘱用药接受正规治疗,不要偏听偏信那些“神奇”方法,这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新年了,别忘了检查一下家里药物的有效期,过期的丢掉,有效期近的药物先用掉。3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是糖尿病患者的基本任务,不过又到了节日扎堆的时候,大家最好先和医生或营养师沟通一下,确保节日期间饮食既不给糖尿病管理添乱,还能和家人、朋友打成一片。4做好监测年底或年初,大家应该去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了解过去一年里疾病管理的成绩和不足,为新的一年做好规划,对的继续坚持,不对的及时改正。大家还可以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奖励自己一下,研究显示,自我奖励可以减轻压力,提高自信,进而改善健康。当然,日常血糖监测永远不要放松,因为血糖长期平稳达标是防治并发症的基本手段。5降低风险糖尿病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如神经病变、足病、骨质疏松等,所以大家要在生活中注意减少受伤风险,这其中包括了每日足部检查、皮肤护理、肢端保暖、平衡训练、家中安装防跌倒设施(如扶手、地面防滑处理等)等很多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在疾病管理中更上一层楼!




发布了文章

血糖监测:这10个错误须避免

定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治疗期间是否有低血糖发生、了解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并为调整饮食或用药提供依据。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血糖监测的结果准确可靠。但是大多数时候,患者都是回到家中进行自我检测血糖,内分泌科医生无法时时刻刻看到患者做了什么,这之中可能出错的地方就很多了。为此,一定要提醒患者避免下面这些监测血糖的错误行为:错误一:检查前暂停降糖药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都不宜停药。化验空腹血糖时,头一天晚上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应当照常应用;化验餐后2小时血糖时,当餐的药物(包括胰岛素)也应当照常应用。因为化验的目的,就是是为了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错误二: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可能比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因此,内分泌科医生要记得提醒或者多问一句,患者检查前是否如常进餐、是否有过剧烈运动、是否抽烟、是否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这样再来分析检查结果才真实可信。错误三:在家打完胰岛素之后再到医院抽血化验一些患者先在家打完胰岛素,然后再来医院抽血,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来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这段时间,往往人多而无法控制时间长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的时间,这样很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所以,一定不能忘记嘱托患者要随身携带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及时进餐。错误四:测「空腹血糖」抽血时间太晚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以及头天晚上的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8~12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当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吉反应」)。错误五:以为「餐后2小时血糖」=「吃完饭以后2小时的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能够反映患者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增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以及当餐进食及用药量是否合适。「餐后2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需要内分泌同仁们格外说明。正常情况下,餐后0.5~1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2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错误六:血糖监测只查空腹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对餐后血糖重视不够。一定要记得和患者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糖尿病在发病之初往往是先是餐后血糖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严格控制餐后高血糖,有助于防治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错误七:「空腹血糖」偏高忘记加测凌晨血糖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于降糖药用量过大,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所致。这两种情况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后一种情况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因此,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记得告诉患者: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便区分究竟是那种原因引起的空腹高血糖,而不可贸然增加药量。错误八:血糖监测一劳永逸有些患者怕花钱、图省事,往往间隔很长时间才测一次血糖,而且只测空腹血糖,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血糖监测应当经常化,具体频次要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病情较重、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周选择两天,测全天的「血糖谱」,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后、睡前及凌晨3点的血糖。另外,如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如出差、参加宴会等)或者身体出现状况时(失眠、感冒、心绞痛、怀孕等,)也要增加自测频率。但若病情稳定,一周选择一天,检测一下空腹及餐后血糖就可以了。错误九:用「自我感觉」代替「血糖监测」不可否认,血糖高低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关系,每个人对血糖变化的敏感性是有差别的,血糖高低有时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自觉症状轻重并不能准确反映患者血糖的真实水平。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倘若这种高血糖状态一直得不到发现和有效控制,则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将大大增加。错误十:不注意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随机血糖」反映的是采血当时的即刻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可反映最近三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两者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者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饮食、睡眠、感冒发烧等)的影响较大,而后者不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最近2~3个月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