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9410

吴圣贤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头晕
失眠

发布了文章

“内消软脉汤”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典型病例(2)

付某,女性,52岁,2016年1月24日来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主诉:头脑昏沉半年。症状:患者近半年来头脑昏沉,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可,口苦,偶有烦热,月经紊乱,体胖,大便不畅,舌暗红苔白,脉沉弦。颈动脉彩超发现3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内侧壁混合回声斑块(7.9×2.2mm);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壁混合回声斑块(9.0×2.1mm);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等回声斑块(5.5×1.5mm)。血脂升高(CHO:6.49mmol/L,LDL-C: 5.09mmol/L,HDL-C: 1.56mmol/L)。血压、血糖正常,目前未服药物。诊断:1、颈动脉粥样硬化(宿痰失道、脉生痰核);2、高脂血症;3、更年期综合征。处方:1、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d。2、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3、内消软脉汤,水煎服。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头昏改善,大便条畅。效不更方,至2016年5月11日,复查彩超(与第一次彩超在同一家医院),3个斑块分别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内侧壁混合回声斑块(7.3×2.0mm);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壁混合回声斑块(8.0×2.1mm);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等回声斑块(5.2×1.5mm)。均有一定程度缩小。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CHO:4.53mmol/L,LDL-C: 3.20mmol/L,HDL-C: 1.79mmol/L)。颈动脉彩超治疗前后对比表位置治疗前(纵切)治疗后(纵切)疗效(消退%)长度厚度性质长度厚度性质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内侧壁7.9 mm2.2mm混合回声7.3 mm2.0mm混合回声斑块缩小(16.01%)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壁9.0mm2.1mm混合回声8.0 mm2.1mm混合回声斑块缩小(11.11%)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5.5 mm1.5mm混合回声5.2 mm1.5mm等回声斑块缩小(5.45%) 按语:朱丹溪《丹溪心法》“人身上中下有块者,皆痰也” 。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余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 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宿痰失道,结于颈部为“颈生痰核”、 结于上臂为“臂生痰核”、结于舌上为“舌生痰核”、结于眼睑为“胞生痰核”、结于乳房为“乳生痰核”、结于阴茎为“茎生痰核”。如果结于血脉,则为“脉生痰核”,即动脉粥样硬化。我们按照“脉生痰核”理论,采用顺气匀血化痰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获得可喜临床疗效,大多数患者斑块发展被阻止,一般服药3个月可使斑块消退10%左右,有些小的斑块会彻底消退。本例患者联合应用了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d。大量临床试验表明,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一定的消退动脉粥样斑块作用,但作用强度较弱,服用1年,平均消退10%左右。本例患者加用中药内消软脉汤后,仅仅服药3个月,最大消退16%,可见中药在起重要作用。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主要是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阿托伐他汀钙片还是内消软脉汤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论五味子善治早醒(附:五味早醒汤)

当代中医大家李培生先生善重用五味子治疗失眠,用之临床,或有效者,或有不效者。经反复实践,发现失眠之证,主要表现为早醒或反复觉醒者,重用五味子确有奇效。曾治一女性患者,入睡容易,但睡眠不实,反复觉醒,至早晨则头脑昏沉,神疲乏力,如同未睡,诊为气血两虚,予归脾汤不效,原方加用五味子60克,当晚即安睡整夜,猛悟早醒一证,缘于心神不能收摄。又治一男性患者,患失眠多年,多处求医无效,西医建议服用抗抑郁药物,患者恐其依赖和不良反应,不敢服用。现每于清晨4点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伴有神疲乏力,健忘头昏,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疏方如下:五味子60(打碎先煎),刺五加15,炒枣仁30(打碎先煎),生龙骨30(先煎),生牡蛎30(先煎)。服药7剂,即可安睡,精神体力大增,情绪随之好转,顽疾悉除。此方用于失眠早醒兼有健忘、心悸、神疲之证,佳效可期,名之为“五味早醒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经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阳气既已入阴血,何以复出?考其根本,气虚不能收摄故也。气者,神之本,气足则神旺,气虚则神衰涣散,不安其所,故时时早醒。察早醒患者,多半神疲乏力,头昏健忘,情绪低落可为明证。是以补气敛神为治疗早醒之关键。五味子为《神农本草经》上品,“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因其五味俱全,故名五味子,然以酸味为主。孙思邈谓“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檗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生用。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用药法象》载五味子“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是其关键功效之所在。“五味早醒汤”重用五味子以补气强阴敛神,刺五加助其补气,炒枣仁助其强阴,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左辅右弼也,诸药合用,则心神之耗散得以固敛,自可安眠无忧矣。湖北李培生先生善重用五味子治疗失眠,其临床经验方为“五味安眠汤”,特录于下:五味子50g,茯神50g,合欢花15g,法半夏15g。 贺再耕先生1963年在《山西医学杂志》撰文介绍了失眠的自我按摩疗法,对醒后不能再眠者,颇多效验,特录于下:1、磨热手掌,以左手掌摩擦右上肢,右手掌摩擦左上肢,各三十上下。摩擦时右下向上,促使血液循环,静脉血回心。2、两手掌互磨生热,先摩擦左下肢,次摩擦右下肢,由下而上的摩擦,促使血液回心。(注:各30次)(1)盘坐(不能盘坐,便坐亦可),两眼垂帘稍留一线之光,以意内视丹田,排除杂念,右手掩住肚脐,同时舌尖顶上颚,宁神于內肾(腰子),数息(一呼一吸为一息)八十一次。(2)把舌在齿外唇内上下左右搅动数十次,待津液满口,分三次慢慢咽下,咕咕有声,以意送到丹田(脐下一寸五分)。(注:重复9次)(3)两手掌互磨极热,擦两足心各一百次,用意吸(热)气入涌泉穴,稍停一下,如是九次。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脉生痰核”创新理论指导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首位原因[1,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对As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研究,学术界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但仍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已有一定数量的严格临床研究显示,As斑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退。如强化他汀降脂治疗6个月可使斑块缩小约10%[3,4,5,6];血管紧张素 Ⅱ 受体阻滞剂治疗6个月可使斑块缩小约4.7%[7];吡格列酮治疗6个月可使斑块缩小约7.2%[8]等。但是,目前所有消退As斑块的药物治疗都存在着效果不显著、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As斑块治疗需要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 1 动脉粥样硬化应属中医“痰核”范畴中医文献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据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征,散见于中医“偏枯”、“胸痹”、“中风”、“眩晕”、“头痛”、“痰证”、“痛证”等病的记载中。现代中医药治疗As多从瘀、痰、毒、虚论治[9,10,11,12],但疗效并不满意。As斑块的中医治疗需要“理、法、方、药”创新,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纵观中医发展史,理论创新一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原动力。从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到金元四大家的脏腑辩证,再到明清时期的卫气营血辩证,通过理论创新,研发出独具特色的方药,如桂枝汤、白虎汤、补中益气汤、防风通圣散、银翘散、犀角地黄汤等,为解决当时历史时期的关键性医学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二十一世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主要健康问题,时代呼唤中医新的理论创新。因为时代限制,古代中医不能亲眼见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如果扁鹊、华佗到了现代,看到外科手术取下来的As斑块,色黄白,质地硬,不红、不肿、不做痛,该作何说法?推测他们一定会说:“此乃脉生痰核是也!” 《丹溪心法》说:“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 As斑块从各个角度讲,都符合这个说法。朱丹溪认为“人身上中下有块者,皆痰也” 。《仙传外科集验方 》说“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 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宿痰失道,结于颈部为“颈生痰核”、 结于上臂为“臂生痰核”、结于舌上为“舌生痰核”、结于眼睑为“胞生痰核”、结于乳房为“乳生痰核”、结于阴茎为“茎生痰核”。如果结于血脉,则为“脉生痰核”,即动脉粥样硬化。正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所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2 “痰核”源流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春秋时期《黄帝内经》有“饮”无“痰”,至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论“痰饮”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把痰、饮分离。金元时期,朱丹溪辨治杂病多以气血痰郁立论,尤善辨治痰证。《丹溪心法》提出“痰注作核”,“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又说:“人身上中下有块者,皆痰也”。至明代李建斋在《医学入门》中明确提出“痰核”,“痰核在颈全不痛,在臂或痛亦不红。”清代何梦瑶在《医碥》中说“头面颈项身之中,下有结核,不红不痛,不硬不作脓,皆痰核”。 明清至今,对痰核的认识逐渐深入,有颈生痰核、臂生痰核、舌生痰核、胞生痰核、乳生痰核、茎生痰核等等;化痰散结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许多疑难疾病,如脂肪瘤、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声带结节、前列腺增生、痛风、肿瘤等,应用化痰散结法取得显著疗效,中医特色凸显,发展潜力巨大。 3 痰核病机历代中医对痰核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痰为核心:李建斋在《医学入门》中说:“无痰不成核。”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百病多有夹痰者,世所不知,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二是宿痰失道: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 》中说:“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余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 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三是兼有血瘀:痰聚日久,未有不及血者,《丹溪心法》有云:“痰挟瘀血,遂成囊窠 。”四是脾肾两虚:《黄帝内经》说“脾为生痰之源。”张景岳认为:“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中医对痰和痰核病机的认识独具特色,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4 痰核治法方药痰核治法的核心是化痰散结法。化痰散结法是中医广泛运用的治法,是中医痰证治疗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化痰散结法自秦汉以来,以其应用普遍、疗效独特的实用价值而受到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不断充实与进步,到清末已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化痰散结法可以细分为理气化痰散结、清热化痰散结、温阳化痰散结、燥湿化痰散结、逐瘀化痰散结5种。其中理气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剂有: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开郁散、香棱丸、消瘿五海饮、荣卫返魂汤、舒肝溃坚汤等。清热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剂有:消瘰丸、内消瘰疬丸、化瘿丹、消核丸、芩连二陈汤、昆布散、四妙勇安汤、仙方活命饮、五香连翘散、痰核丸、痰核酒等。温阳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剂有:阳和汤、小金丹、中九丸、五积散、万灵丹、桂枝茯苓丸、海藻溃坚丸等。燥湿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剂有:和中丸、散聚汤、化坚二陈丸、顺气归脾丸、海龙丸等。逐瘀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剂有:海藻玉壶汤、橘核丸、消核丸、破血散聚汤、活血散瘀汤、散肿溃坚汤、大黄䗪虫丸、复元活血汤、鳖甲煎丸、消核散、神效消核散等。化痰散结治法和方药历史积淀深厚,对于临床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特别是有形痰核留结证显示出独特疗效。 5 “脉生痰核”理论框架我们课题组从1997年开始系统开展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得到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一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项目支持,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系列研究论文[13,14,15],逐渐形成了“脉生痰核”理论,构建了理法方药、分期论治框架,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脉生痰核”基本理论框架如下:(1)动脉内中膜增厚期。核心病机:气血失和,宿痰失道。核心治法:顺气匀血。基本方药:顺气匀血汤。治疗目标:3个月IMT缩小10%。(2)稳定小斑块期。核心病机:宿痰失道,兼有血瘀。核心治法:顺气匀血,化痰散结。基本方药:内消软脉汤。治疗目标:3个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10%。(3)易损斑块期。核心病机:宿痰失道,兼有瘀毒。核心治法:解毒活血,化痰散结。基本方药:四妙勇安汤。治疗目标:3个月斑块易损程度缩小10%。(4)支架或搭桥术后期。核心病机:外伤血瘀。核心治法:活血化瘀。基本方药:加味复原汤,三个月后改用内消软脉汤。治疗目标:术后1年再狭窄率减少30%。 展望中医“痰核”相关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由于历代医家和学者的研究与应用,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不断充实与进步,具备了丰富的学术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中医药文献中,蕴藏着许多历经反复实践卓有成效的化痰散结类方剂,适应证广泛,具有较好临床疗效,是治疗现代“痰核”相关难治病的有力武器。我们创立“脉生痰核”理论,采用顺气匀血、化痰散结法为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获得可喜临床疗效,大多数患者斑块发展被阻止,一般服药3个月可使斑块消退10%左右,有些小的斑块会彻底消退,这些临床效应并不依赖血脂变化。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也证实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的存在及其部分作用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复杂难治性疾病,也是当代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我们课题组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认为,“脉生痰核”理论指导中医药防治As,其临床疗效是肯定的,前景广阔,值得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内消软脉汤”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典型病例(6)

李某,男性,45岁,2016年5月14日来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主诉:发现颈动脉斑块2年。症状:患者2年前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面白,体瘦,睡眠欠安,余无明显不适,舌暗红苔白,脉弦细。检查:颈动脉彩超,左侧颈总动脉中段强回声斑块,纵切3.7×2.8mm;右锁骨下动脉斑块,6.7×1.5mm。血脂检查(CHO:4.79mmol/L,TG:0.89mmol/L,HDL-C: 1.75mmol/L,LDL-C: 2.86mmol/L)。血压正常。血糖正常。合并疾病和药物:长期服用降脂药物,辛伐他汀片5mg, q.d。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宿痰失道、脉生痰核)。处方:1、辛伐他汀片5mg, q.d。2、内消软脉汤,水煎服,7剂。复诊:患者服用上方后,睡眠好转。效不更方,略有加减,至2016年8月20日,复查彩超(前后同一个B超医生),左侧颈总动脉中段强回声斑块,纵切3.8×2.0mm;右锁骨下动脉斑块,4.3×1.5mm。血脂检查(CHO:4.17mmol/L,TG:1.05mmol/L,HDL-C: 1.99mmol/L,LDL-C: 2.43mmol/L)。 颈动脉彩超治疗前后对比表位置治疗前(纵切)治疗后(纵切)疗效(消退%)长度厚度性质长度厚度性质左侧颈总动脉中段3.7mm2.8mm强回声3.8mm2.0mm强回声斑块缩小(26.46%)右锁骨下动脉6.7mm1.5mm强回声4.3mm1.5mm强回声斑块缩小(35.82%)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内消软脉汤”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典型病例(5)

郑某,男性,52岁,2016年5月31日来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主诉:头晕耳鸣1年。症状:患者近1年来头晕,阵发性,无天旋地转、无恶心呕吐,耳鸣,面色无华,周身困重,神疲乏力,体胖,大便粘腻,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检查:颈动脉彩超发现,右侧颈动脉球窦部前侧壁强回声斑块,纵切1.9×1.7mm;左侧颈动脉球窦部后壁强回声斑块,纵切2.0×0.9mm;右锁骨下动脉斑块,5.4×2.5mm。血脂检查(CHO:5.09mmol/L,LDL-C: 3.14mmol/L,TG:3.16mmol/L,HDL-C: 1.12mmol/L,apoA1:1.88g/L,apoB:1.21g/L)。血压正常。血糖正常。合并疾病和药物:长期服用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q.d。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宿痰失道、脉生痰核)。高脂血症。处方:1、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 q.d。2、内消软脉汤,水煎服,7剂。复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头晕消失,耳鸣减轻、面色好转,体力增加,大便粘腻好转。效不更方,略有加减,至2016年8月4日,复查彩超(前后同一个B超医生),右侧颈动脉球窦部前侧壁强回声斑块,纵切1.46×1.26mm;左侧颈动脉球窦部后壁强回声斑块,纵切2.22×0.57mm;右锁骨下动脉斑块,6.43×3.34mm。血脂检查(CHO:5.94mmol/L,LDL-C: 3.29mmol/L,TG:4.41mmol/L,HDL-C: 1.00mmol/L)。颈动脉彩超治疗前后对比表位置治疗前(纵切)治疗后(纵切)疗效(消退%)长度厚度性质长度厚度性质右侧颈动脉球窦部前侧壁1.90mm1.70mm强回声1.46mm1.26mm强回声斑块缩小(43.05%)左侧颈动脉球窦部后壁2.00mm0.90mm强回声2.22mm0.57mm强回声斑块缩小(29.70%)右锁骨下动脉5.40mm2.50mm强回声6.43mm3.34mm强回声斑块增大(59.08%)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内消软脉汤”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典型病例(1)

许某,男性,57岁,2016年2月27日来诊。主诉:头晕、头痛反复发作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症状:患者近1年来头晕、头痛反复发作,头脑昏沉、困倦,记忆力减退,睡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沉弦。颈动脉彩超发现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血压、血糖正常,目前未服药物。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宿痰失道、脉生痰核)。一诊:内消软脉汤,水煎服,7剂。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头痛、头痛消失,头脑清醒。效不更方,至2016年4月14日,复查彩超,3个斑块中,一个斑块消失、一个斑块明显缩小,一个斑块轻微增大。血液流速显著下降。            颈动脉彩超治疗前后对比表位置治疗前治疗后疗效厚度长度性质厚度长度性质右颈总动脉中段0.15cm 强回声0.13cm 等回声斑块消失右锁骨下动脉0.31cm 强回声0.32cm 强回声斑块加重左颈总动脉中段0.32cm2.86cm混合回声,约占管腔1/20.22cm2.10cm混合回声,小于管腔1/2斑块缩小 按语:朱丹溪《丹溪心法》“人身上中下有块者,皆痰也” 。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余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 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宿痰失道,结于颈部为“颈生痰核”、 结于上臂为“臂生痰核”、结于舌上为“舌生痰核”、结于眼睑为“胞生痰核”、结于乳房为“乳生痰核”、结于阴茎为“茎生痰核”。如果结于血脉,则为“脉生痰核”,即动脉粥样硬化。我们按照“脉生痰核”理论,采用顺气匀血化痰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获得可喜临床疗效,大多数患者斑块发展被阻止,一般服药3个月可使斑块消退10%左右,有些小的斑块会彻底消退。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内消软脉汤”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典型病例(4)

孙某,女性,64岁,身高,1.62米,体重63公斤,2016年3月5日来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主诉:阵发性头晕3年。症状:患者近3年来头晕,阵发性,无天旋地转、无恶心呕吐,项强,后头部发空,夜寐不安,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弦。检查:颈动脉彩超发现1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左颈动脉分叉处,强回声,纵切6.4×3.8mm。血压为165/95mmHg。血糖正常。合并疾病和药物:高血压,高脂血症。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但血压控制不良。未服用降脂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宿痰失道、脉生痰核)。高血压。高脂血症。处方:1、瑞舒托伐他汀钙片,10mg, q.d。2、拜新同,30mg,q.d。3、内消软脉汤,水煎服,7剂。复诊:患者服用上方后,血压下降,头晕消失,项强、后头发空明显减轻,睡眠安稳。效不更方,略有加减,至2016年6月4日,复查彩超(前后同一个B超医生),左颈动脉分叉处强回声斑块明显缩小,纵切5.5×2.4mm。血脂检查(CHO:4.02mmol/L,LDL-C: 1.7mmol/L,TG:0.80mmol/L,HDL-C: 1.54mmol/L,apoA1:1.65g/L,apoB:0.55g/L)。患者要求再服用3个月。颈动脉彩超治疗前后对比表位置治疗前(纵切)治疗后(纵切)疗效(消退%)长度厚度性质长度厚度性质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6.4mm3.8mm强回声5.5mm2.4mm强回声斑块缩小(45.72%)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内消软脉汤”消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典型病例(3)

郝某,女性,52岁,2016年1月24日来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主诉:阵发性头晕1年。症状:患者近1年来头晕偶发,睡眠可,月经已停3年,没有更年期症状,双下肢轻度浮肿,二便可,舌暗红苔白,脉沉弦细。颈动脉彩超发现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别为,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壁等回声斑块(6.2×2.3mm);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等回声斑块(9.1×2.0mm)。血脂检查(CHO:3.79mmol/L,LDL-C: 2.93mmol/L,HDL-C: 0.88mmol/L)。血压、血糖正常,目前未服药物。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宿痰失道、脉生痰核)。处方:1、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d。2、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3、内消软脉汤,水煎服。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头晕未发,水肿消失。效不更方,至2016年5月11日,复查彩超(与第一次彩超在同一家医院),2个斑块分别为,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壁混合回声斑块(4.6×1.6mm);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混合回声斑块(8.6×2.0mm)。均有一定程度缩小。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CHO:3.75mmol/L,LDL-C: 2.69mmol/L,HDL-C: 1.13mmol/L)。颈动脉彩超治疗前后对比表位置治疗前(纵切)治疗后(纵切)疗效(消退%)长度厚度性质长度厚度性质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壁6.2mm2.3mm等回声4.6mm1.6mm混合回声斑块缩小(48.39%)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后壁9.1mm2.0mm等回声8.6mm2.0mm混合回声斑块缩小(5.49%) 按语:朱丹溪《丹溪心法》“人身上中下有块者,皆痰也” 。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宿痰失道,非惟人不识,自仙授以来,惟余一派知之。人身有痰,润滑一身,犹鱼之有涎。痰居胃中,不动则无病,动则百病生。…… 其常道,则自胃脘达肺脘而出;其失道,自胃脘而流散冷肌肉皮毛之间。”宿痰失道,结于颈部为“颈生痰核”、 结于上臂为“臂生痰核”、结于舌上为“舌生痰核”、结于眼睑为“胞生痰核”、结于乳房为“乳生痰核”、结于阴茎为“茎生痰核”。如果结于血脉,则为“脉生痰核”,即动脉粥样硬化。我们按照“脉生痰核”理论,采用顺气匀血化痰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获得可喜临床疗效,大多数患者斑块发展被阻止,一般服药3个月可使斑块消退10%左右,有些小的斑块会彻底消退。本例患者联合应用了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 q.d。大量临床试验表明,阿托伐他汀钙片具有一定的消退动脉粥样斑块作用,但作用强度较弱,服用1年,平均消退10%左右。本例患者加用中药内消软脉汤后,仅仅服药3个月,最大消退48.39%,可见中药在起重要作用。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主要是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阿托伐他汀钙片还是内消软脉汤的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该患者2个斑块治疗前为等回声斑块,治疗后为混合回声斑块,服用内消软脉汤是否会改变斑块性质,需要进一步观察。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论茯苓治入睡困难之独特功效(附:茯苓安神汤)

入睡困难是失眠的主要表现,本病原不难治,但顽固失眠、入睡困难、经年不愈者,或彻夜不能入眠者,或依赖西医镇静安神药物维持入眠者,皆属难治之证。一张姓男患者,年45,患失眠2年余,入睡困难,经常熬到后半夜2-3点方能入睡,伴健忘头昏,思虑重重,烦躁心悸,脉象弦细,为心肝血虚之证,用酸枣仁汤加减,效不显,患者自谓曾服类似药物,初觉有效,后渐渐效用减少。遂在前方基础上,把茯苓加量至60克,患者当晚即可安眠。又一男性患者,多年失眠,彻夜不能入睡,靠氯硝西泮、米氮平镇静,仍需2小时方能勉强入睡,如果超过两小时仍不能入睡,则需要再加用1片艾司唑仑,白天则神疲乏力,头昏心悸。嘱其停用全部西药,做好一周不能睡眠的心里准备。疏方如下,茯苓60,远志9,清半夏15,苡米30,炒枣仁30(打碎先煎)。患者最初三天,彻夜不能入眠,服用一周,渐可安寐,后以养血安神药调理,痊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经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失眠入睡困难一证,人皆以为或阴血不足,或阳热内扰,导致阳不入阴所致。殊不知痰阻经络,阳气如何行入阴血,阴阳岂能交融?方中重用茯苓化痰利水,以通心之阴阳;远志化痰,以交通心肾;半夏化痰,以交通营卫;以苡米代秫米,安脾胃以斡旋;用枣仁者,一者可安入阴之阳,二者可防痰药伤阴。俾痰湿得去,阴阳畅通,覆杯即可安卧矣。愚治失眠入睡困难,主张先通阴阳之路,后调阴阳之偏,临床恒用此方为先导,疗效倍增,名之为“茯苓安神汤”。俾阴阳得通,再视其盛衰而调之,若肝火者,宜合用龙胆泻肝汤;肝郁者,宜合用加味逍遥散;痰热扰心者,宜合用黄连温胆汤;阴虚内热者,宜合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气血两虚者宜合用炙甘草汤;血瘀者,宜合用血府逐瘀汤。茯苓,《神农本草经》上品,味甘平,功善利水燥土,泻饮消痰,除湿之圣药也。《本经》原文:“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之种种功效,究其根本,在“利小便”三字。仲景方“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茯苓甘草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皆主治水气为患。《淮南子》云“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松下有茯苓之处,雨后很快干燥,与周边迥然不同,此为古人采茯苓之诀窍,可见茯苓利水渗湿之天然物性。茯苓治失眠,人皆以为其有养心安神之效,实则非也。概心与小肠互为表里,茯苓善“利小便”,是以可除心经痰饮,痰饮消则心窍通,阴阳畅通无碍,而后可安寐,此与半夏治疗不寐之理略同。茯苓治失眠,非大剂不能起效。福建范桂滨先生发表《大剂量茯苓治疗不寐24例》一文,单用茯苓50克,水煎服,停用一切镇静剂,疗效显著。愚在临床反复验证,以茯苓为主治疗失眠,多从30克起用,逐渐增加剂量,疗效也随之增加,最高曾用到120克。也可茯苓、茯神各半使用。“茯苓安神汤”治失眠而兼有心悸、眩晕、小便不利等水饮证者,尤效。黄煌教授经验,使用茯苓,可不问体型胖瘦,但须查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成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愚治失眠,凡依赖西医镇静安神药物维持者,皆嘱其彻底停用西药,做好一周不能睡眠的心里准备,只服用中药,名为“快刀斩乱麻”法。停用西药是失眠患者的主要诉求之一,茯苓是最重要的停药修复药物,古有记载。《诊余集》载:孟河有一人,面黄,腹膨足肿,喜服药,每日服药一剂,方能安寐,无论寒热攻补之剂,服之皆宜。后孟河贾先生诊之,用茯苓八两,桂枝一两,煎汤十余碗,令其欲饮则饮,欲溲则溲,必一夜服尽。溲出如屋漏雨,色兼红紫,而腹膨足肿俱消,再服异功散等健脾之剂,而病豁然。诸医不解,问之,贾先生曰:此药积也。问用茯桂何意?贾先生曰:病积在腑,药为无形之积,当洗其肠胃,涤而去之,并非奇法也。朱良春先生有“踩豆按摩”治疗入睡困难之法,特录于下:“赤小豆1.5公斤,淮小麦1公斤,每晚睡前共放铁锅中文火炒热,倒入面盆中,嘱患者赤脚坐位,左右轮番踩踏豆麦,每次半小时,此豆麦可反复使用多日,不必易换。踩踏豆麦乃取热灸按摩刺激足底输血之理,有疏通全身气血,温肾悦脾,暖肝温胃,调整气机,调理脏腑阴阳之殊功。踩后精神舒畅,多能入寐,法简效宏。 我院臧福科教授发明振腹疗法治疗失眠,效果显著,方法如下:施术者以劳宫穴对患者神阙穴,掌根对患者关元穴,中指对患者任脉,食指和无名指对患者肾经,拇指和小指置于胃经,操作时可以掌根、全掌、指端交替着力,使产生的振颤持续地作用于以神阙穴为中心的区域(类似拍篮球的感觉)。频率约300-500次/分,持续操作约20分钟。诱导出腕痉挛,与患者腹部产生共振,效果更佳。振腹疗法可以治疗30多种病症,其中对失眠、痛经、胃痛、便秘等疾病疗效显著。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发布了文章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眩晕有独特疗效

张某,女性,42岁,于2015年12月8号来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吴圣贤主诉:眩晕10年余。病因:病因不明。证候:患者述10年来,头晕、眩晕偶发,发作时天旋地转,恶心、呕吐,汗出,发作较频,伴失眠,心悸,头脑昏沉,不清醒。有晕车史。舌淡,苔白滑,脉弦细滑。诊断:眩晕(痰饮证)。一诊处方:茯苓45g,桂枝15g,炒白术15g,炙甘草9g,天麻15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钩藤15g,清半夏18g,泽泻30g,菊花10g,煅磁石30g(先煎),红芪10g,十四剂,水煎服。注意调控情绪。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头脑清醒,两周未发眩晕,依然失眠,但较前好转,舌淡,苔白,脉沉弦细。诊断同前。处:继上方加龙眼肉18g,十四剂,水煎服。按语:眩晕一证,古称“冒眩”,多为痰饮证。赵锡武老治内耳眩晕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认为其中不少属于痰饮所致,常投加味苓桂术甘汤。方为:茯苓18克,桂枝9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泽泻24克,半夏18克,生姜12克,陈皮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4克。不用辨证,服之则效。岳美中先生说,若服赵老方不验,则为血虚头晕,服枣仁(炒)三钱(或柏子仁三钱)、山药三钱、五味子三钱、当归三钱、龙眼肉三钱,可愈。又来春茂先生经验方,龙眼肉60克,荷叶顶两个,煎服,用此治疗眩晕,有药到病除之功,昔岁老母常用之,耳源性眩晕证属血虚者,用此方为主,随证加味,效佳。    我的临床经验,先以赵锡武先生方加天麻、钩藤、磁石以平肝,加黄芪以升清气,可迅速控制眩晕症状。有晕车史的疗效更好。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