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296128

健康乐土

健康乐土出品健康医疗内容,帮助健康产业客户精准传播。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高血压
糖尿病
肿瘤
衰老
感染
便秘
感冒
过敏反应
头晕
肝炎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全球每15分钟就有1位女性死于宫颈癌!哪些人更容易患上宫颈癌?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宫颈癌的平均年龄为50岁,但也有20岁的年轻患者,约有1%发生于妊娠或最近妊娠的妇女。 从全国范围看,宫颈癌的患病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但如能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其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 宫颈癌是一个性传播疾病,目前宫颈癌分两大组织学类型,其中以宫颈鳞状细胞癌(简称宫颈鳞癌,以前占95%)为主,其次是子宫颈腺癌(以前占5%)。 但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鳞癌的比例越来越小,腺癌的比例越来越高。个别地方的腺癌比例已经达到了20%。此外,还有一种很少见的宫颈小细胞癌,现在称为宫颈的神经内分泌癌,占比更少,一般只有个案,其原因至今不清楚。 宫颈鳞癌的原因现在很清楚,就是感染了某些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 简称HPV),而且这些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导致人体的鳞状上皮细胞发生癌变。 在女性主要是发生宫颈癌,其次还有阴道癌、外阴癌和肛周癌;在男性主要阴茎癌、肛周癌。有些有特殊性行为的人,比如口腔接纳了男性生殖器官,还可以有口腔癌(男女均可)、喉癌。只是因为宫颈癌太有名了,所以很多人忽视了宫颈以外的这些部位的鳞癌。其实这是不对的。而宫颈腺癌的病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有专家认为也与HPV有关,但没有大数据的支持。明确了这一点,就知道感染HPV是患宫颈鳞癌的基础。 但是,感染HPV的人很多,最后得癌的人很少,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感染HPV后,癌症的发生机制问题。感染HPV后,绝大部分人 体内的病毒都会被身体的免疫系统清除,仅极少数人的体内,HPV会长期持续存在。 为什么这些人体内的HPV不会被清除,其具体的机制还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鳞状上皮细胞内的P53参与了癌症的发生。P53是一种癌基因,所以身体上携带有这个基因的人,是宫颈癌的易感人群。但我们人体内有几十种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互相牵制,所以并不需要担忧和害怕。【哪些女性更容易患宫颈癌呢】 第一,性伴侣多的人容易患宫颈癌 无论是男方有多个性伴侣还是女方有多个性伴侣,都增加了获得HPV感染的几率。即便仅有2个性伴侣,无论是同时还是先后,只要其中一个性伙伴有多个性伴侣(如一次性的性生活),也算有多个性伴侣。HPV的传染虽然不是完全通过性传播,但性传播是HPV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性伴侣多的人,是第一个高危因素。其中,与性工作者发生一次性性生活的人,获得HPV感染的几率比长期的性伴侣,更容获得HPV感染,道理很简单哈,我就不深入解释了。 第二,前妻患宫颈癌的男子,再婚后其妻子容易患宫颈癌 这也很好理解:导致前妻宫颈癌的HPV,通过男子传给了现在的妻子或女友,这是第一条的延伸。 第三,丈夫或者炮友患有阴茎癌的,其妻容易患宫颈癌。 原因还是一个: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其实,除了阴茎癌外,肛周癌、口腔癌等,也是高危因素。道理你懂的。这也是第一条的延伸。 第四,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者和HIV携带者 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免疫系统有功能障碍,后者的HIV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功能障碍,其免疫系统很难清除体内的病毒。正常情况下,几乎98%的人在感染HPV后,体内的病毒都会在感染后一年半内被免疫系统清除。但如果免疫系统无论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被破坏了,HPV就在体内就可以长期存在而无法被清除,最后导致癌症的发生。 第五,做过包皮切除的人,不容易得宫颈癌。 因为男性的包皮垢内,很容易携带HPV病毒。如果切除了包皮,HPV在男性体内就无处藏身。所以有割礼的一些民族,女性患宫颈癌的人很少。 至于祖上有人曾经得过癌症,反而不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以前认为早婚、早育、多产是高危因素,现在看来是扯淡。这些人容易患癌,是因为她们更多的时间在怀孕、哺乳,其夫在这期间更容易到外面与她人发生性关系,增加了感染HPV的风险而已。虽然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不是必然高危。 幸运的是人类现在发明了HPV疫苗,可以在HPV没有感染前接种,使得身体产生抗体,阻止身体感染HPV,从而降低上面提及的这些癌症的发生。如果经济条件容许的话,建议男孩也接种。 【如何防止宫颈癌的发生】 1、定期妇科检查:宫颈病变从早期发展到恶变需要6-8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如果定期妇科检查,一定会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就可以及早清除将宫颈癌消灭在萌芽中。我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做一次宫颈防癌细胞学涂片以及宫颈HPV检查,如果连续三年没有问题,可以每两年检查一次。 2、杜绝不洁性行为:多性伴侣的女性是子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因此,女性应该洁身自爱,适当节制性生活,避免多个性伴侣或做好保护措施。 3、积极预防并治疗宫颈慢性炎症; 4、男方有包茎或包皮过长者,也应该定期检查,必要时尽早手术; 5、接种宫颈癌疫苗;自2006年第一个宫颈癌疫苗上市以来,大量临床试验显示HPV疫苗能够有效防止HPV16、18相关CIN 的发生。

发布了文章

2018年药品零售增长创新低增速首次跑输GDP增速

2018年度全国零售终端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842亿元,增幅仅为4.85%,是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是药店零售增速首次跑输全国GDP增速。2018年药品零售增长遇新低 一、药品零售终端增速不及5%,创20年新低。 根据中康CMH监测数据,2018年全国零售终端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842亿元(按零售价计算,下同),较2017年的3664亿元增长4.85%。增速比2017年的8.5%下降3.6个百分点,创20年新低,也是近7年来首次跑输全国GDP增速。从MAT月度同比增速来看,上半年行业增速基本保持在8%以上的正常水平,但从下半年开始,MAT同比增速一路下滑,浙江和江苏等零售大省对行业的影响逐渐呈现。 全国零售终端市场规模(亿元)及增长率 2018年MAT市场规模(亿元)及同比增长率注: 1) MAT201801市场规模为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累计12个月的销售规模,其他月份以此类推2) 同比增长率为与上一年度的同比增长,MAT201802较MAT201702增长率为8.8%。二、各省份发展趋于平衡,仅湖北、四川两省增速超过10%。 从细分省份来看,前10大省市累计占全国54%的份额,广东省市场份额最高,达到11.83%。全国13个省份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和四川增速超过了10%,湖北省位居首位,同比增长11.5%。浙江省和内蒙古在2018年呈现负增长,受政策影响最严重的浙江市场规模下降了8.6%。 2018年主要省份市场份额及增长率三、一线城市饱和,下半年增速低于4%。从城市级别来看,大城市市场逐渐饱和,低级别城市市场发展快,四线和五线城市增长速度高于一线、二线发达城市。三线、四线城市基本保持6%以上的增速,高于全国4.85%的增速,渠道下沉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旋律之一。 2018年不同级别城市2018年同比增长率年头到年尾高低起伏震荡多 一、“神药”事件后续发酵,补益养生类增速受挫严重。2018年年初爆发的“神药”事件引起消费者高度关注,国家药监局加强药品广告的监督及审批,禁止夸大功效的药品广告。骨伤科内服中成药受上述事件影响较大,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为18.6%,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3.4%下降到2.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补益养生类产品受神药事件波及连累,增速从2017年的20.4%下降到2018年的5.8%,市场份额下降0.1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药上市的加快和处方药院外销售的提速,零售渠道新特药蓬勃发展,特别是免疫调节和抗肿瘤药,2018年在药店市场继续保持超过25%的增长,为行业带来一针强心剂。 2016-2018年主要畅销品类销售规模(亿元)及增长率中成药是非处方药品类的主要产品,在TOP20产品中有15个是中成药,累计销售额超过250亿元。受2018年年初流感影响,蓝芩口服液及连花清瘟胶囊增速超过50%,成为OTC品类中的新兴产品。与此同时,神药风波主角鸿毛药酒销售额遭受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达到51.2%,同类产品舒筋健腰丸销售下降27.5%。补益养生类产品福牌阿胶也“跟风”下降26.2%。 2018年畅销TOP20OTC销售额(万元)及增长率跟非处方药以中成药为主相反,处方药以化学药为主,且以外资品牌为重。在TOP20个产品中13个产品为外资品牌,2018年增长最快的处方药是阿斯利康的可定,增速达到32.5%之多。人口老龄化及慢性病继续高发、年轻化,处方药当中的主体——慢性病用药还会有很长的增长周期。值得关注的是,百时美施贵宝的博路定由于被纳入医保目录,零售渠道销售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为19.4%。 2018年畅销TOP20Rx销售额(万元)及增长率二、零售药店直面医保控费,江浙地区销售额下降明显。2018年3月,浙江省省级医疗保险下发了《关于执行2018年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在全省范围内两定机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和医保医疗机构)统一执行医保支付限价。自文件颁布以后,浙江省零售药店的医院中标药品价格下降,药品零售市场受到了明显的冲击,月度销售额下滑明显。在浙江隔壁的江苏部分地区也在同年执行了零售药店采取医保中标产品医保支付限价。2018年10月苏州颁布了《关于调整苏州市区医疗保险药品医保支付限价相关规定的通知》。江苏省零售药店第四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率呈现下降。 2018年4省月度销售额同比增长率三、定点零售药店专项检查通报频出,零售药店非药品销售占比下降。 2018年下半年多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两定医药机构加强监督,开展定点零售药店专项检查活动,严格规范定点药店非药品的陈列及销售、医保卡支付非药品等。根据中康CMH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非药品零售市场总规模增幅持续下降,甚至出现0.2%的负增长。2018年全国零售终端药品销售额达到2869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6.7%,高于整个零售终端的4.9%。其中化学药规模为1522亿元,中成药为1347亿元,增幅分别为7.8%和5.5%,较2017年增幅分别下降了1.2和5.4个百分点。中成药增速放缓明显,化学药增速近三年首次超过中成药。此外,家用医疗器械在网络线上销售的进一步扩张,器械类产品在药店的销售持续下降。由于购买渠道的多元化,例如专卖店及海淘的兴起,消费者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购买参茸贵细及保健品,致使药材类产品和保健品在药店的销售增速放缓。 2017-2018年零售终端主要品类市场规模(亿元)及增长率 2016-2018年零售终端主要品类市场份额注:由内到外分别为2016-2018年2019年触底反弹概率几何?随着大众健康消费意识在不断觉醒,中国的老龄化人口的持续攀升,未来的健康服务需求将不断增加。预计2019年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容,但受经济大环境及政策的影响,增速将持续放缓,挑战与机遇将同期而至。与此同时,随着机构改革的持续推进,药品零售行业监管将会越发严格,零售药店分级管理政策也被多次讨论。零售药店将回归药品服务本质,药品销售及药学服务将主导行业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新医改的持续深化,医保控费也将涉及更广泛的医保定点药店。未来医保目录的扩容及两定机构医保支付价的统一,将会有更多的地区执行医保限价。“4+7带量采购”目前虽未直接对到零售药店造成影响,但是在2018年年底公布的中标产品中(例如阿托伐他汀是零售药店畅销的产品),未中标的企业产品将极有可能由医院市场转向零售市场,但这些产品未来会给零售药店的销售量及销售价格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暂时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国家的各种政策中看出,药品价格下降是大势所趋。零售药店除了要面临药品价格下降、利润下降的问题外,药店的商品规划将成为药品零售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平衡带动流量的低价医保目录产品与带动利润的高毛产品?如何给产品进行定价?如何实现商品结构的最优化等等。此外,在未来的药品供应链中,与工业企业、监管部门的博弈,零售药店是否占有有利的地位,供应链中各个角色的定位会否有所变化,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综上所述,利好与利空因素相互交织,2019年药品零售市场增速是否会进一步下滑,目前还很难给出清晰判断,但大幅回暖的概率确实不大。

发布了文章

多位医院院长、官员落马!2019医疗反腐来了

值得所有药企和医药人关注的是,《管理办法》明确,对于商业贿赂不良记录,若两年内发现一次商业贿赂的,所有已签订的购销合同立即终止,也就是该药企的所有产品,都被踢出江苏医院市场,没有余地。有这些行为,将被列入黑名单根据《管理办法》,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代理人不得给予采购和使用其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用设备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利益,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1、经人民法院判决认定构成行贿犯罪,或者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判处免予刑事处罚的;2、被检察机关认定有行贿事实,但行贿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的;3、由纪检监察机关以贿赂立案调查,依法认定有行贿行为并作出处理决定的;4、因行贿行为被财政、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医保、物价等部门作出行政处罚的;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如何处罚?近年来,对于严打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各级相关部门可谓下了重拳。一旦被列入商业不良记录“黑名单”,对药企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根据《管理办法》,药企若被列入“黑名单”,将面临以下处理:1、对一次列入我省商业贿赂不良记录或者5年内两次及以上列入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代理人,全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名单公布后2年内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购入其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用设备,原签订的购销合同即时终止。2、对一次列入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代理人,在不良记录名单公布后2年内在我省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用设备招标、采购评分时,对该企业产品作减分处理。3、医药生产流通公司被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不需与母公司共同承担相应责任;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被列入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母公司不需共同承担相应责任。4、对存在本办法第四条所列情形但相关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代理人未能被列入不良记录处理的,涉案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本着“惩治腐败、防微杜渐”原则,通过召开药事委员会、设备委员会等程序,对是否继续选用相关问题产品作出选择并记录存档。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应用期限为2年,自公布之日起计算,到期自动消除,但2年内发现另有行贿行为的除外。多位医院院长、官员落马在2018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向全国人大代表作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中多次提到“反腐”二字。同一年,国家更是设立了国家监察委,同时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并入国家监察委。在过去一年,我们能感受到医疗反腐的力度明显加大。2019年目前仅过了不到一个月,已有不少医院院长、官员落马。1月20日,六盘水市纪监委网站消息,六盘水市钟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党组成员、区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中心主任陈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1月18日,据山西省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山西省委批准,山西省纪委监委对原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巡视员王国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1月18日,据中共安徽省纪委、安徽省监委消息,安徽省儿童医院原党委书记金玉莲因严重违法,包括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数额特别巨大,涉嫌受贿犯罪等,决定给予金玉莲开除党籍处分,按规定取消其有关退休待遇;收缴其违纪所得;按规定撤销其荣誉称号;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所涉款物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1月18日,经山西省委批准,山西省纪委监委对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巡视员王国平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决定给予王国平开除党籍处分,取消其退休待遇;收缴其违纪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所涉款物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1月11日,央视新闻详细报道了金湖县过期脊灰疫苗事件处置结果,对金湖县卫计委党委书记、主任陈化,金湖县卫计委党委副书记邱永馥,金湖县卫计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杨志等在内的17人,进行立案审查。1月3日,安徽纪检监察网站发布消息,淮南市精神病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原院长谈成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1月2日,湖北省仙桃市纪委监委发布最新消息宣布,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彭汉斌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可见,国家反腐的力度空前,并且,反腐风暴将继续升级和蔓延。      全面反商业贿赂政策出炉:招采、流通、使用多环节严厉打击2019年1月23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一口气发布三个通知,分别是“关于印发《江苏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监督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江苏省药品供货企业积分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江苏省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管理办法》的通知”。表面上看,这三个政策分别涉及药品招采、供货企业考核、商业贿赂三个方面,但实际上这三个政策是一个政策,就是通过对整个医药购销方面从招采到流通再到使用全链条的杜绝医药商业贿赂行为。在招采方面,主要采取通过打分制进行考核招采的执行,并且提出了”廉洁购销施行一票否决制”。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公立医疗机构,则“由所属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予以批评或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公立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追责问责。对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其机构和主要负责人年终评优、评先资格,涉嫌违纪违规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相关责任或者已送处理。”供应保障环节,则以积分考核指对采购周期内违反药品供应有关规定的供货企业实行以记分为主要形式的考核。积分考核管理按月进行,一个周期为12个月。在周期内,12分封顶,其中不执行两票制、产品存在质量、存在商业贿赂等行为被记12分,对在一个积分周期内积分达到或者超过12分的,则会被更换商业企业或者生产企业产品被替换。在打击商业贿赂层面,主要以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制度的形式落地。“对一次列入我省商业贿赂不良记录或者5年内两次及以上列入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代理人,全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名单公布后2年内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购入其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用设备,原签订的购销合同即时终止。” 1、商业贿赂2年禁入 管理办法中规定,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应用期限为2年,自公布之日起计算,到期自动消除,但2年内发现另有行贿行为的除外。对一次列入江苏省商业贿赂不良记录或者5年内两次及以上列入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代理人,全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名单公布后2年内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购入其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用设备,原签订的购销合同即时终止。对一次列入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及其代理人,在不良记录名单公布后2年内在江苏省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用设备招标、采购评分时,对该企业产品作减分处理。近几年来,治理医药回扣,加大医药反腐一直是医药行业的重点内容之一。2018年8月,卫健委、财政部、医保局、工信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印发2018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针对当前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主要特点和变化趋势,继续做好医用耗材专项治理,持续强化医保资金合理使用,严格规范医药购销领域秩序,坚持标本兼治不偏废,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促进行业作风持续好转。此前,实际上已经有省份开始推行类似的“黑名单”制度。比如,广东省9部门曾联合下发文件,规范药品耗材产销用行为,推进医药代表备案管理。甘肃省和山东省也曾在2015年和2017年发布关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和药品招标采购的不良记录管理,以此来对有不良记录的企业予以一定惩处。今年1月3日,无锡市卫计委印发文件《关于建立无锡市药品、医用耗材及医用设备供应商不良记录及“黑名单” 的规定(试行)》。其中明确规定,列入不良记录的药商,将被踢出公立医院市场2年。从无论是各省还是国家层面来看,未来医药购销领域的反腐监管力度将会越来越大,而一旦进入“黑名单”的企业,无疑将失去进入市场的机会。 2、与绩效考核挂钩 试行办法明确了不同层级卫生部门在药品耗材采购中的监督管理职能分工。省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全省药品耗材采购监督管理工作。设区市、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药品耗材采购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委直属医疗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的是,试行办法对于基础用药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低价药和通过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而基本药物配备则特别突出,强调针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应当达到规定比例,而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调应当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占主导地位。而试行办法对于“两票制”的要求也进行了重申,强调公立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我省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购销“两票制”政策要求,在药品验收入库时,应当验明票、货、账三者一致方可入库使用。而公立医疗机构则应当根据购销合同约定,按时支付货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货款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支付。试行办法对商业贿赂腐败行为进行了严肃打击。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应当主动增强廉政自律意识,不得在药品耗材遴选、采购、使用、回款过程中收受回扣或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坚决抵制药品耗材购销环节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的发生。而对公立医院的药品耗材采购,也明确了具体的考核制度。对公立医疗机构建立了药品耗材采购百分制考核评价制度,对相关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大方,最终药品耗材采购考核结果与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评、等级医院评审、公立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考核等相挂钩。 3、对供货企业进行积分管理为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保障药品供应配送及时到位,满足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用药需求,江苏省将对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进行积分管理。此次积分管理以月为单位,12个月为一个周期,对采购周期内的违反有关规定的生产和流通企业进行记分考核。 一个积分周期内被记分达到12分的,将由卫生计生部门与责任企业进行约谈,责令限期整改,而未进行整改的流通企业将被更换,生产企业则在药品集中采购省级入围结果中重新选择其它企业。而单次违规分值分别在0.1—12之间。根据此次文件规定,供货企业一旦被认定存在商业贿赂行为、供应价格与省药采平台价格不一致、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不执行“两票制”、药品断供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一次性被记12分,将被卫生计生部门约谈,存在被其他供货企业替代的风险。此外,药品未及时配送、配送率不达标、供应药品与订单要求不符、药品断供前未履行提前告知义务或者告知信息不属实等情况,也将被记相应分值。但如果是由不可抗力因素、医疗机构违约在先或者供货企业因特殊困难无法完成追加的采购计划并提前向有关部门报备的情形可以免除记分。根据规定,供货企业发生同一违规行为,当月不重复记分;对在一个积分周期内积分未达到12分的,积分周期期满后将积分清零。此次考核管理工作由卫生计生部门负责,而医疗机构负责记分行为。

发布了文章

国家禁止药房托管,2019年或将全国推开

药房托管自诞生之日就争议不断。这种模式看似是将药房与医院分开,实则医院将药房交付给第三方托管、出租或承包,医院会按照销售金额收取费用,或定额收取托管费。药房托管大势已去近日,北京市卫健委发文,要求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公益性,坚决杜绝公立医院承包、出租药房,或者向盈利性企业托管药房。由此,药房托管这一争议多年的模式,正式在北京遭到禁止。这也是对2018年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部署的落实。随着两票制、医药分开改革的推进,药房托管似乎已成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救命稻草”,受到热捧。很多知名药企,如国药集团、康美药业等都曾积极布局。事实上,药房托管自诞生之日就争议不断。这种模式看似是将药房与医院分开,实则医院将药房交付给第三方托管、出租或承包,医院会按照销售金额收取费用,或定额收取托管费。这就使其天然具有将利益输送合法化的嫌疑。在斩断中间利益链条的宗旨下,近年来已有多地清理药房托管。上海、广东、山东、青海等省份早已明确发文禁止这种合作形式。而此次,北京市卫健委紧急响应国家卫健委发出“禁令”,也意味着药房托管将全面遭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北京市卫健委发文中,还提到了关于医疗机构加强点处方管理等要求,结合业界流传的网售处方药放开消息,以及多地剥离门诊药房的部署,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也意味着处方外流利好,将真正来临。药房托管千亿市场泡汤了2018年11月26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这也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禁止药房托管。以北京市响应为开端,这一政策将很快在全国落地。而作为处方外流的重要出口之一,药房托管的千亿市场也随之消亡。药房托管,顾名思义,就是指托管方与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接管医院药品采购、配送及日常管理。其实质是医院药品采购由分散变为集中委托一家。在这个过程中,医院可以从托管方处获得一定的费用,同时也将药房成本转嫁给了托管方。而企业则通过获得托管经营权,一举拿下医院所有的托管药房药品的配送权,进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因此,这一合作模式对双方都有极大的吸引力。2013年起,药房托管持续升温,据《经济参考报》2016年报道,全国范围内,约有半数以上的二级及以下医院已实施或计划实施药房托管。但,由于没有斩断医院与托管方之间的利益链条,药房托管有明显的“先天不足”,不但有垄断之嫌,而且也难以真正达到解决药价虚高的目的,甚至被有业内人士称为“披着羊皮的狼”,以医药分开之名,行变相以药养医之实。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就曾经表示,医院药房托管模式的出现并没有削减贿赂,而是滋生了新的贿赂空间,不利于药品供应和药品质量的保障,应该叫停。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早在国家卫健委发文之前,多个省市也已发文禁止或限制药房托管。在这样大趋势下,很多原本积极布局药房托管的药企,也逐渐叫停此项目。2018年6月20日,山东步长制药发布公告称,以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投资九州通医药集团湖北医药有限公司,且拟将原议案中的医疗机构药房托管业务模式(包括药品、耗材、中药等集中配送等)调整为专业药房业务模式(包括院内专业社会药房、DTP 药房、院边药房、院边门诊等)。而在此之前,国药控股已透露,因“不赚钱,而且还存在政策风险”,放弃了药房托管业务。至此,药房托管已由“兵家必争之地”,变成了“烫手的山芋”。随着国家层面对药房托管的“禁令”逐步落地,这种合作模式也将成为历史。“互联网+”助攻,处方外流进程将加快?虽然药房托管被叫停,但,处方外流市场未来仍可期。可以看到,在两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还特别提到“互联网+药学服务”,其中包括:加强电子处方在互联网流转过程中关键环节监管,处方审核、调配、核对人员必须采取电子签名或信息系统留痕的方式,确保处方可追溯,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电子处方也恰恰是处方外流的关键。在目前已发文落实处方外流的省、市的相关部署中,电子处方已成为“热词”。数据显示,我国的处方药市场接近万亿元,而其中约70%仍在公立医院,业界分析,随着处方外流政策落地,到2020年,处方药的院外市场可达4000亿元。但长期以来,由于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处方真实性难以保证等原因,此项工作进展缓慢。而近年来,随着医药分开全面实施、医保控费趋严,特别是4+7带量采购落地,处方外流的前景似乎更加明朗。据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5月以来,已有至少17省市发文鼓励医疗机构剥离门诊药房。同时,线上处方平台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布局的热门领域。在流通领域,上药、国药、百洋等也在积极准备承接处方流转。跨国药企,如阿斯利康、默沙东、赛诺菲等,也越来也看中零售市场。虽然,在旧有利益格局尚未理顺前,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处方外流的积极性仍然有限,但结合国办《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以及4+7带量采购对行业的颠覆,分析人士认为,处方外流利好真的要来了。

发布了文章

“4+7”对医药行业的10大影响与4大趋势预判

一、短期影响1.发改委定价时期:1996年开始,原国家经贸委《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对药品价格进行定价。2000年,根据国务院的要求,价格主管部门对医保目录内药品和目录外特殊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最高零售限价)管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和特殊性的药品,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其他药品则由企业自主定价。在初始阶段,采取略低于市场价格制定最高零售限价并逐步降低的办法,共开展24次降价。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目录》,国家取消530种药物的最高零售价,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很多药品借机大肆提价,导致药品价格混乱,一定程度上失控。3.医保支付价主导期:此次“4+7”医保局挑大梁,中选价成为口服常释剂型或注射剂的医保支付价,也成为定海神针和价格天花板。“4+7”只是医保局主导,以点带面走出的第一步。医保局作为超级买家,主导采购价格,牢牢掌握定价权,将是药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价格博弈的主战场已然从医院端传导到采购端。此次“4+7”以口服常释剂型和注射剂取代了以前依照剂型精细分组方式,从而向剂型合并归类走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堵上了中国特色改剂型规避竞价、价格畸高的漏洞。中选品种是质量层次最高(原研+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价格上限价,中选价格将成为本合并归类价格的天花板,在差比价的规则下,不再可能高过此上限价,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的价格将更低。(三)医保支付标准及医保支付价将浮出水面二、长期影响医保局作为超级买家,从幕后走向台前,屡受药企诟病的“招标降价死”现象将终结,带量采购、招采合一、以价换量将成为未来集中采购的主旋律。而随着“4+7”中选价格向更多城市扩散,越来越多的城市跟标,参差不齐的价格也将走向一致,入选产品上限价一统天下。“4+7”四两拨千斤,碎片化的采购订单将趋向统一,招标全国一盘棋、一次定江山将考验药业的投标报价策略。(二)国产仿制药质量与价格与美国双接轨,国产仿制药价格雪崩目前,3个产品已接近美国市场价格,浙江京新的瑞舒伐他汀片(0.78元/片VS 0.62元/片(已经接近于美国市场仿制药的最低价,下同),浙江华海的盐酸帕罗西汀片(1.67元/片VS0.9元/片),浙江京新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0.15元/片VS0.07元/片)。(三)外企原研过期专利药将出现“一致性评价悬崖”,市场快速萎缩赛诺菲的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波立维在美国的销售额从70亿美元下降到100多万美元只用了2年时间(2011-2013年)。近5年以来,波立维的销量一直都没有复苏,最高销售额没有超过200万美元,但没有停产停售。赛诺菲这么做,可能也就是保留波立维的品牌影响力而已。氯吡格雷仿制药2017年美国销售额1.3亿美元,是波立维销售额的100倍。而“4+7”也将重现美国市场的历史和现实,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凭借价格战利刃,将是获取市场的唯一手段,仿制药也将回归其物美价廉的本质和薄利多销的价值,外企投标的鸵鸟心态会将挖空心思培养出来的市场拱手让人。因为首仿药很赚钱,因此也是美国仿制药厂的必争之地。在美国,原研药专利到期之前,FDA会“tentative”批准几个,甚至十几个ANDA,这些ANDA药品可以提前放上货架,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当天就可以立即销售,而且享受180天的市场独占期,如果是独家享受180天独占期(如挑战专利上市),一般情况下,美国独家首仿药的定价可高达原研药的70%,甚至更高。经过6个月的冲击,仿制药甚至可以瓜分掉原研药30%-70%的市场,疯狂收割市场韭菜,快速回收研发成本和获取丰厚利润。但是,这180天的市场独占期一过,市场就开始变得竞争激烈。大量的仿制药摩肩接踵上市,价格战随即打响,仿制药纷纷降价抢市场,价格雪崩,常常是原研药价格的10%—20%,部分产品价格甚至不足原研品的5%。如果拿不到首仿,一般普通剂型的仿制药产品的年销售额也就几百万美元而已,上千万元的已经是佼佼者,很难催生过亿元品种。对于原研药而言,要么跟仿制药一起降价,要么销量断崖式下降,甚至停产停售。(五)未来5-10年将是国产仿制药的黄金期1.专利药时代(1984年前):1962年到 1983年,美国市场上仅有约35%销量最佳的药品有仿制药竞争,而且多数仿制药的市场分配额占比小,仿制药产业几乎不存在。(六)厘清仿制药产业3条出路,仿制药行业大洗牌,淘汰赛打响了1.原料+制剂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最大限度分担降价风险,消化成本,以规模大成本低夺冠。如浙江华海凭借全球原料沙坦之王的实力,其制剂缬沙坦片在美国攻城略地,一度占据美国缬沙坦60%以上市场。京新的他汀大王、汇宇肿瘤药大王等越来越多的仿制药企业崭露头角,雄霸天下,凭借“4+7”的东风,已然笑饮胜利的头啖汤,成为仿制药第一梯队的领头羊。国外仿制药企业以少量产品(如最近中国台湾和印度企业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获批,对百亿抗血小板市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探中国市场,更有仿制药巨头通过独资与合资的方式抢滩中国。已攻陷美国仿制药市场的印度药企一直在觊觎中国市场,着眼全球市场,落子布局中国。印度安若维他投资1亿美元的安若维他药业泰州有限公司项目,落子中国医药城;此外,广药集团与以色列TEVA正在洽商,同广药设立合资公司在中国生产销售仿制药。3.高门槛药物躲过一劫,改良药将大红大紫。投资大周期长的单抗和双抗,生产(发酵、发酵+半合成)合成(磺达肝葵、依折麦布等)难度高,显影剂对比剂(稀有金属),精麻类(不参与集中采购)、放射性药物等细分品类药品凭借高门槛或稀缺资质的金刚罩各自守着一亩三分地闷声发大财,同位素药物、手型药物将迎来开发热潮。(七)产品迭代加速,医药市场重构,创新药的天花板打破,危与机共存美国是一个药品更新换代非常快的国家,新药的上市速度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老药被淘汰的速度也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而反观我国,新药批准速度依然较慢,靶向药物通常落后美国3—5年,因为没有新药可用,老掉牙甚至美国已经退市的药品依然是当红花旦、唱主角。因为仿制药的价格和利润都将大幅下跌,仿制药的医保占比也将大跌,这为创新药进医保放量扫清了障碍。国内药企的研发也将走出仿制的舒适期,靠仿制药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倒逼药企转向高风险、高利润的创新药。展望未来10年,以“4+7”为起点和范本,医保局主导集中采购将引发中国医药市场重构,或将呈现以下4大趋势: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强制置换原研药及非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引发替代狂潮,非一致性评价仿制药逐步退出医院市场,同时进口替代加速,仿制药金额占比降低,舒缓医保资金紧张的燃眉之急。之前由于低品质仿制药的劣币驱逐良币,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显著低于原研制剂,驱动临床优先使用注射剂,注射剂使用的顽固偏好将逐渐得以纠正,注射剂的增速和占比将下滑。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12月12日发布的《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将辅助用药管控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级辅助用药目录的公布、落地考核等组合拳,将逐渐规范临床用药,对不符合临床路径的特色品种和辅助用药做减法。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及辅助用药腾出市场空间,解除了医保资金紧张而进医保受阻的魔咒,上市第一年就能突破10亿元的重磅创新药将越来越多。创新药将进入研发投入—市场放量—回报丰厚的良性循环。创新药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来源:医药观察家报(注:本文图表制作:陈雪茁;数据:莫乐、山东风轻、刘强、张宏兴;指导:耿鸿武、赵晓梅、顾维军)

发布了文章

国办发文!药品集中采购推向全国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家下定决心全国推广4+7带量采购了。通知提出,由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组成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试点工作小组),领导试点工作,研究重大事项,部署落实重点任务。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医保局,由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联合采购办公室选派人员参加,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试点,协调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地方之间相关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通知表示,要通过机制转化,促进医疗机构改革。通过试点逐渐挤干药价水分,改善用药结构,降低医疗机构的药占比,为公立医院改革腾出空间。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医疗机构使用中选的价格适宜的药品,降低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支形成结余的,可按照“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统筹用于人员薪酬支出。此外,通知还表示,要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确保用量。鼓励使用集中采购中选的药品,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供应保障。对不按规定采购、使用药品的医疗机构,在医保总额指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奖补资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保定点资格、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惩戒。对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的医务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应条款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完善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严格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加强医师和药师宣传培训,组织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促进科学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对于企业关注的回款问题,文件指出,医疗机构作为药款结算第一责任人,应按合同规定与企业及时结算,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严查医疗机构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城市可试点医保直接结算。附:文件全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试点城市要按照《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做好宣传引导和风险防范,确保落实试点各项任务。相关省份要密切跟踪试点落实情况,积极创造条件,给予试点城市支持,并加强指导、监督和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分工要求,进一步分解细化涉及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抓紧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进度安排,逐项推进落实。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牵头部门要加强协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要增强全局观念,加强沟通协作,做到有布置、有督查、有结果。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监测分析、定期通报、督促检查、总结评估等工作,对进度缓慢、成效不明显的试点地区要开展重点督查,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1月1日(此件公开发布)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一)目标任务。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含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上市,简称一致性评价,下同)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净化流通环境,改善行业生态;引导医疗机构规范用药,支持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二)总体思路。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即国家拟定基本政策、范围和要求,组织试点地区形成联盟,以联盟地区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探索跨区域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在总结评估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集中采购的覆盖范围,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预期。(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临床用药需求,切实减轻患者负担,确保药品质量及供应。二是坚持依法合规,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确保专项采购工作程序规范、公开透明,全程接受各方监督。三是坚持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既尊重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又更好发挥政府搭平台、促对接、保供应、强监管作用。四是坚持平稳过渡、妥当衔接,处理好试点工作与现有采购政策关系。二、集中采购范围及形式(一)参加企业。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在中国大陆地区上市的集中采购范围内药品的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全国总代理视为生产企业),均可参加。(二)药品范围。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三)入围标准。包括质量入围标准和供应入围标准。质量入围标准主要考虑药品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批次稳定性等,原则上以通过一致性评价为依据。供应入围标准主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供应稳定性等,能够确保供应试点地区采购量的企业可以入围。入围标准的具体指标由联合采购办公室负责拟定。(四)集中采购形式。根据每种药品入围的生产企业数量分别采取相应的集中采购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在3家及以上的,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为2家的,采取议价采购的方式;入围生产企业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三、具体措施(一)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报送的采购量基础上,按照试点地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年度药品总用量的60%—70%估算采购总量,进行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形成药品集中采购价格,试点城市公立医疗机构或其代表根据上述采购价格与生产企业签订带量购销合同。剩余用量,各公立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二)招采合一,保证使用。通过招标、议价、谈判等不同形式确定的集中采购品种,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应优先使用,确保1年内完成合同用量。(三)确保质量,保障供应。要严格执行质量入围标准和供应入围标准,有效防止不顾质量的唯低价中标,加强对中选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的全链条质量监管。在此前提下,建立对入围企业产品质量和供应能力的调查、评估、考核、监测体系。生产企业自主选定有配送能力、信誉度好的经营企业配送集中采购品种,并按照购销合同建立生产企业应急储备、库存和停产报告制度。出现不按合同供货、不能保障质量和供应等情况时,要相应采取赔偿、惩戒、退出、备选和应急保障措施,确保药品质量和供应。(四)保证回款,降低交易成本。医疗机构作为药款结算第一责任人,应按合同规定与企业及时结算,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严查医疗机构不按时结算药款问题。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提前预付给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城市可试点医保直接结算。四、政策衔接,三医联动(一)探索试点城市医保支付标准与采购价协同。对于集中采购的药品,在医保目录范围内的以集中采购价格作为医保支付标准,原则上对同一通用名下的原研药、参比制剂、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医保基金按相同的支付标准进行结算。患者使用价格高于支付标准的药品,超出支付标准的部分由患者自付,如患者使用的药品价格与中选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差异较大,可渐进调整支付标准,在2—3年内调整到位,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患者使用价格低于支付标准的药品,按实际价格支付。在保障质量和供应的基础上,引导医疗机构和患者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二)通过机制转化,促进医疗机构改革。通过试点逐渐挤干药价水分,改善用药结构,降低医疗机构的药占比,为公立医院改革腾出空间。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医疗机构使用中选的价格适宜的药品,降低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成本。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收支形成结余的,可按照“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统筹用于人员薪酬支出。(三)压实医疗机构责任,确保用量。鼓励使用集中采购中选的药品,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不得以费用控制、药占比、医疗机构用药品种规格数量要求等为由影响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与供应保障。对不按规定采购、使用药品的医疗机构,在医保总额指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奖补资金、医疗机构等级评审、医保定点资格、医疗机构负责人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惩戒。对不按规定使用药品的医务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相应条款严肃处理。要进一步完善药品临床应用指南,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严格处方审核和处方点评,加强医师和药师宣传培训,组织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促进科学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四)明确部门职责,做好政策衔接。为确保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达到降药价、促改革的目的,医保、医疗、医药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国家医保局承担制定试点方案、相关政策和监督实施的职责,指导各地医保部门做好医保支付、结算和总额预算管理等工作;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落实中选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监测预警药品短缺信息,指导公立医院改革等;国家药监局负责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和药品生产企业相关资质进行认定,各省级药监部门要强化对中选药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督促生产企业落实停产报告措施。五、组织形式(一)成立试点工作小组及办公室。由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组成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试点工作小组),领导试点工作,研究重大事项,部署落实重点任务。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医保局,由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联合采购办公室选派人员参加,具体负责组织开展试点,协调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地方之间相关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解读。(二)成立联合采购办公室。在试点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下,成立联合采购办公室,代表联盟地区开展集中采购。联合采购办公室由试点城市各派1名代表组成,主任人选由试点地区推举确定,各试点地区代表作为副主任,负责代表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实施集中采购,组织并督促执行集中采购的结果。由上海市医药集中招标采购事务管理所承担联合采购办公室日常工作并负责具体实施。联合采购办公室下设监督组、专家组、集中采购小组。1.监督组。负责对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受理、处理相关检举和投诉。2.专家组。组织若干领域专家(包含全国性学术组织推荐的专家、香港医院管理局专家和试点地区推荐的相关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提供相关政策、临床使用、采购操作等技术咨询。3.集中采购小组。负责集中采购具体实施工作,由联合采购办公室对集中采购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并签订廉洁、保密承诺书和利益回避声明等。六、工作安排联合采购办公室汇总试点地区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用量信息,结合试点方案及试点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起草并发布集中采购公告,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具体工作,公布采购结果,督促试点地区执行集中采购的结果并加强监督检查。试点地区在省级采购平台上按照集中采购价格完成挂网,集中采购主体按集中采购价格与企业签订带量购销合同并实施采购,于2019年初开始执行集中采购结果,周期为1年。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对集中采购和使用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督。联合采购办公室和试点地区如遇重大问题,及时向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报告。来源:“看医界”据中国政府网编辑

发布了文章

浙江医院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甄别医药代表,一旦发现立刻驱逐

据《钱江晚报》报道, 2019年浙江省“刷脸进医院”即将启动实施。“刷脸进医院”功能颇多,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医保支付、防“医闹”,自然也能监控进医院的医药代表。根据成都三六三医院的经验,医院应用智能安防系统,通过在医院各出入口部署高清人脸识别相机、出入口控制和报警系统。设想下,当有医药代表进入到监控范围内时,系统便自动识别、并与“备案库”进行比对,一旦代表出现在诊疗区域,马上就会发出讯息,引来医院相关部门的驱逐。近日,据医药代表微信公众号报道,有三甲医院在院内大屏幕非常显眼的打着几个大字——“严禁医药代表在医院内流串”。 见了这么对年“医药代表禁止入内”,上述说法笔者还是头一回见。笔者在想,这个说法与“医药代表,滚出医院”,是不是有同工异曲之妙。不仅如此,日前国家卫健委曾在京召开全国委属委管医院座谈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 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指出,把贯彻落实好《意见》作为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发展一切工作的中心主线,44家委属委管医院是全国公立医院的领头雁,要率先落地实施,发挥示范表率作用。这意味着,医疗反腐要从44家委属委管医院开始,全国1.2万余个公立医院要全面落地。 毫无疑问,重点打击以及整治医疗反腐,将继续升级。面对医药代表,如此风火势头下,医生也大多会主动回避,这也就不难理解医药代表为何成了众矢之的。浙江省内温州已经启动 看病忘带就诊卡或身份证,咋办?没事儿,“刷脸”就行!即日起,我市十家医院启用人脸识别预填单系统,只需在专门的机器上填写个人信息并“刷脸”,就可以拿着生成的二维码前往实名挂号就诊了。6月28日从全市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现场会上获悉,我市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医疗服务,全省率先应用人脸识别设备开展医院实名制就医,在全市十家三级医院开启人脸识别的基础上,试点开展“虚拟医生”智能分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进一步提升就医效率,实现看病少排队、检查少跑腿、便民更贴心。“刷脸”就能挂号就诊 在我市,已有十家医院率先启用人脸识别预填单系统,分别是:温医大附一院、温医大附二院、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温医大附属口腔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七人民医院、瑞安市人民医院。接下去,这一系统还将向全市其他二级以上医院推广使用。 在温医大附一院的电子预填单自助机上,小布体验了一把“刷脸”的过程:先在机器上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再在镜头前端正展示,系统会在后台把相关信息发送到公安部门验证,验证通过后,机器“吐”出一张含有身份标识的加密二维码,凭着它,就可以去挂号窗口或自助机预存款、看诊了,全程操作只需几分钟,非常方便。 目前的“刷脸”看诊还只是做了第一步,接下去将继续在技术进行迭代改进。比如,在设备上,对当前自助设备进行改造,往小型化方向优化,比如采用壁挂式的机器;另外,“软件平台化”也是正在探索中的方向,就是将这一功能植入各家医院的信息系统,那么就不需要在固定的机器上操作,在手机上也可以实现。AI问诊时代来临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刷脸看病”“智能导诊”成为可能;接下来,“信用支付”“智能影像诊断”“智能物流”等功能也将在温州相继上线,未来,与看病相关的一切,都可以实现智能化。 市人民医院“人工智能导诊”系统就在近日刚刚上线,它的妙处在于:患者如果不知道要看什么科室,通过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描述并发送自己的病症,就会有一位“虚拟医生”根据患者症状推荐就诊科室和医生,从而起到了智能导诊的作用。该院还同时上线了“自助导航”系统,以高清的3D室内地图的三维视角,向市民呈现收费窗口、药房、各诊室等医院各个地方的准确位置。人工智能在医疗辅助诊断方面也有突破。市人民医院在宫颈切片等病种上已率先引入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患者拍片子后,先由计算机进行初筛,发现疑难片子后,再转给医生进一步进行诊断。从近两个月的试行情况来看,人工智能读片准确率超过90%。 ▲市人民医院“人工智能导诊”系统市卫计委的智慧医疗建设工作下,我市的IA问诊时代已然来临。 我市 今后将把辅助诊断功能下沉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全科医生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对一定病种的片子做标注,提升基层医生医学影像诊断能力, 系统还可以 帮 助联系、咨询上级医生。此外,我市将探索 “信用支付”功能,届时在一定范围的医院可实现无现金结算,凭借优秀的个人信用记录,诊疗费可以“透支”。也就是说,未来市民就不用担心看病忘带身份证、就诊卡、银行卡乃至现金了,人来了都能看。智慧结算达45.9% 信息化手段是我市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必备技术支撑,为的就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改善医疗服务效率。今年4月份以来,我市以百姓就医感受为导向,不断再造服务流程,全市平均智慧结算达45.9%,平均诊间结算达32% ,列全省第一。有关调查显示,经过流程再造,患者在医院平均滞留时间可以减少一半。 接下来,我市将围绕急诊、门诊、住院三大服务流程,人流、物流、信息流三大管理流程,对医院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再造。 基层慢病患者拿药也将不用再跑医院了。市人社、卫生计生等部门计划实施慢病患者长处方药品直接配送服务试点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药品的情况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对参加职工医保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评估确认后,每次可开具12周以内相关常用药品电子处方,通过信息链接直接发送给相关配送企业,由配送企业按时直接配送到患者手中,医保报销支付即时结算,自费部分患者药到手即时支付给配送企业,目前试点范围仅限于市区,相关具体方案正在制定中。从市卫计委获悉,我市将继续提升智慧医疗水平,以温州健康信息共享一级平台、转诊协同信息平台等为依托,进一步打破系统内各条线信息孤岛和壁垒,积极加强与人力社保等部门数据共享,在全市三级医院试行“信用支付”、社保卡脱卡支付,在药品供应保障、医疗保险结算等领域推出一批“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新服务、新业态,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发布了文章

2018年我国共批准48个新药上市,抗癌药居多

1月9日,国家药监局透露,2018年中国批准48个全新药品上市,以抗癌药、抗病毒药居多,大大丰富了癌症治疗的选择。 这48个新药中,38个来自进口,10个来自国产。涉及的适应症有多发性骨髓瘤、非小细胞肺癌、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肝癌、直肠癌、前列腺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另外,多个产品还与肿瘤适应症相关。比如,帕洛诺司琼获批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呕吐,拉布立海获批用于治疗儿童白血病和控制淋巴瘤患者的尿酸水平等。这些产品的上市将大大丰富我国癌症治疗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以化疗为主流”的治疗现状。 艾滋病药物方面,国家药监局批准了本土原创新药艾博韦泰和进口鸡尾酒艾考恩丙替片、恩曲他滨丙酚替诺福韦片和达芦那韦考比司他片上市,使我国艾滋病用药的可及性得到大幅提高。截止目前,我国药物自主创新进程显著加快,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累计117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新药研发正快速由仿制向创制转变。 图片来源:健识局截至2018年10月底,“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投入中央财政经费190.38亿元,在专项支持下,累计117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1类创新品种35个。其中,获得专项支持的企业有170个品种在美国注册上市,近百个新药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其中,已有4个疫苗、21个化学药物制剂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被列入世卫组织采购清单。与此同时,让更多的医保资源可覆盖到创新药,为医改价格调整完成“腾笼换鸟”也是政府未来最为重要的工作。“4+7带量采购会逐步落地,医保也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上海带量采购试点行动,药价最高降幅96%,平均降幅52%,未来节省的医保费用可期。而事实上,从全国取消药品15%加成开始,到国家高价药价格谈判,药品的费用在下降,也给医保费用腾挪了空间。业内普遍认为,对已纳入医保的抗癌药,通过升级专项集中采购降价。62个抗癌药物在20个省份降价3.88%,最大降幅51.44%。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此前在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2019年要继续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结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推进临床试验管理改革,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审批。

发布了文章

国家医保局再次出手,高值耗材将重点管控

背景陕西省人民医院官网消息: “8月10日上午,国家医疗保障局熊先军局长一行5人在省卫计委许力宁处长等领导的陪同下,来我院调研高值医用耗材管理工作。专家参观了介入诊疗手术室高值耗材管理,观看了医院物资管理平台演示,并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熊局长说明了本次调研的目的,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提出高值医用耗材管理改革方案,控制药品耗材费用,充分体现医生劳动价值。一是调研医院控费好的做法,二是了解国家政策上存在的问题。”高值医用耗材是指什么,为啥这么贵高值医用耗材,一般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价格通常在1000元以上。医用高值耗材主要是相对低值耗材而言的,一般是属于医用专科治疗用材料,如心脏介入、外周血管介入、人工关节、其他脏器介入替代等医用材料。看看国内三甲医院手术费用构成图:(来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639例住院手术患者的收费清单《手术医疗收费结构比例分析及对策探讨》 制图:乐土社)要明白医疗耗材为啥贵,就要看谁是定价主体,主要有4个,分别是外资企业、招投标部门、国内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他们每一个都有不同程度的加价空间。首先,某些产品过度依赖进口,使外资企业享有“绝对定价权”。其次,经销和代理环节众多,层层抬价,还没进医院,身价已翻番。最后,医院自主采购耗材,灰色空间大,作为长期“以药养医”的主体,医院缺少降低耗材采购价格的动机,不公开性不透明,易滋生腐败。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一直“虚高”。除了成本确实较高,还因为其在出售环节层层加价、滥用、浪费等原因,比如为了避免医院院内感染,手术中使用的超声刀刀头一般在中国医院中是一次性的,用完就丢,但是这个刀头在欧洲、美国等地方都是可以消完毒继续使用的。医保控费导致的一次耗材风暴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高值医用耗材”首当其冲。一场限用医用手术耗材的风暴在2017年底席卷而来,山东,在四川、贵州等地,都有医用手术耗材被限用的类似消息。被限用的耗材,大部分为高值医用耗材。普通止血纱布代替了防粘连止血纱布;可吸收线被限用;进口吻合器消失,要么使用国产吻合器,要么手动缝合;人工髋关节暂停置换;超声刀被限用;留置针被逐渐减少使用。腹腔镜手术目前做不了,只能做开腹手术。被普遍使用于胃肠外科手术中的中心静脉置管被告知无法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周围静脉置管。部分医院甚至默许“增加收治低值耗材使用的患者,严控收治需高值耗材的患者入院”。医保控费是限用耗材的主因,为了遏制医保基金支出过快增长势头,稳定医保保障水平,很多地区的医保部门采取了总额预付的医保付费方式。这种支付方式,是年初确定总额预付额度,年底进行实际支付结算,医保经办机构的自主权较大,同时很大程度上把医疗费用波动风险转嫁给了医院,医院不得不小心翼翼。高值医用耗材被限用的负面效应热播剧《外科风云》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外科手术的吻合器,价格七八千,有的患者一次手术还可能使用两个,如果吻合器打入医院将给医院和厂家带来多大的利益啊。但是如果医生技术高超,吻合器根本不是必需品,剧中年纪轻轻就成为外科第一刀的天才医生陆晨曦,当然不屑于用,而医药代表向主任大力推销吻合器并试图与医院长期合作,鼓动患者家属误以为术后并发症是因为没有使用吻合器的缘故,向医院投诉,医患矛盾由此而生。在手术中使用吻合器的医生,未必是想谋取个人利益,医疗器械的发明和使用,有存在的道理。还以吻合器为例,缝合一个胃癌的切口不到5分钟,而手工缝合则需半小时甚至更久。又比如无张力疝修补术,所用的疝修补片相比一般补片更柔软,更耐受弯曲和折叠,可降低疝的复发率,减轻术后疼痛。而腹腔镜等耗材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病人的出血量,减少手术风险。冠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让过去需要开胸的大手术可以通过一个小切口解决。可吸收缝合线能够在被植入人体组织后,被人体降解吸收,不用拆线,免除痛苦。多年来,由于“省时”、“精准”、“方便”的特性,很多耗材成为手术医生的助手。对于限用耗材,来自不同领域的医生均表达着不满,称此举使得“技术一朝回到解放前”。从业多年的一位医生认为,“临床上没有什么必须和非必须,大部分讲究的是循证,如果大规模研究显示用器械能使预后好,成功率高,用就是很必要了。” 比如伤口胶敷在伤口之后,可以直接洗澡,不用胶水缝合的伤口需要一周以后才能洗澡,“但是没有伤口胶,病人是不是就不能恢复了呢?没有。耗材有些时候只不过让医疗质量更加好一点而已。”高值耗材当前乱象1)招标审批单位太多,有省标,市标,县标,医院标,从上到下,都在招标。2)耗材定价是最大的问题,以省为单位的招标采购,造成相同医用耗材,在不同省市中标的价格不同。以心脏支架为例,在某省招标后的市场价格为9000元/枚,而在另一个省份相同的产品价格可高达13000元/枚。3)国内没有统一的耗材目录,大大小小的生产企业各有标准,耗材名称更是让人眼花缭乱。4)在医用耗材招标的过程中,每个省、每个地区招标时间,间隔期限也不一样,有些是一年招一次,有些是二年招一次,有些地方是三、五年都没有招标。2014年国家卫计委要求开展省级高值耗材招标,全国仅有十个省开展招标。 5)每个地区医疗耗材招标的承办单位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成立了政府招标办,也有一些专门的招标公司负责承办招标工作。6)医疗器械耗材招标的模式各异,有综合评议法,双信封,最低价中标,议标和混合式招标等模式,极为混乱。高值耗材管理改革历程梳理回顾一下针对高值耗材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动作,其实政府早有预见,并一直在积极作为:2014年4月4日,卫计委就已提出以省为单位,按照质量优先、价格合理原则,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方式的探索。当时江苏省第一批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就采用了价格谈判的方案,降低了采购成本,减轻了群众负担;更好的治理了医药购销领域中的商业贿赂,纠正行业不正之风。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启动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费用和卫生材料收入占比作为宏观考核医院的指标。其中提到,到2017年底,前4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也就是说2017年公立医院耗占比要在20%以下。2017年7月,为规范医用耗材管理,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医用耗材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医用耗材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工作。2017年9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谈判企业申报工作的通知》,确定将药物冠状动脉支架系统、人工髋关节假体、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系列(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系列(CRT)作为谈判试点产品,采取以市场换价格、谈采结合的方式,集中公立医院(含部队医院)高值医用耗材市场份额,与生产企业进行谈判,形成统一采购价格。虽然只涉及部分产品,但这次应该是国家首次就高值医用耗材谈判降价,并且还是国家级别的带量采购。其中准字号产品须由生产厂家直接申报,进字号和许字号产品须由《医疗器械注册证》上指定的代理人或国内总代理(以生产厂家直接授权为准)进行申报。四大类产品中,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系列(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系列(CRT)现在仅有进口厂家生产,比如美敦力、圣犹达,而药物冠脉支架和人工髋关节假体,国产进口均有相关厂家,以超低的价格换得全国的市场,还是有很多厂家乐意的。201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对高值耗材招标采购进行提案,建议实行全国集中招标。2018年3月20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刊出《关于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成果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8〕4号)。其中,《通知》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高值医用耗材购销“两票制”,针对血管介入类、非血管介入类、骨科植入、神经外科、电生理类、起搏器类、体外循环及血液净化、眼科材料、口腔科、其他等十大类高值医用耗材实行“两票制”。药品购销“两票制”方案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到药品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药品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高值耗材管控前景展望医用耗材特别是高值耗材一直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先从高值耗材开刀是一定的。从前面的梳理可知,国家历来高度关注对高值耗材的管控,随着这些年的各种升级动作,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政策,而且牵头的将是国家医保局。如果国家对高值医用耗材进行更加广泛、全面的价格谈判,那么砍价幅度将达到多少呢?参考下之前药物谈判的先例:2016年,国家卫计委谈判成功的3种药品:替诺福韦酯、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降价均在50%以上;但相比于新特药,高值耗材并不具备患者连续使用的特性,大幅砍价能否保证企业基本利润,而不是“亏本赚吆喝”,是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企业,优秀的产品应该得到推广,对患者,则更加希望以更合理的费用,用上更先进的产品,达到更好医治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发布了文章

同案不同命:“处罚”武汉生物,药监局为何“温柔一刀”

武汉生物的40万支不合格百白破疫苗,大部分注入幼童身体,只有3万支召回、销毁。与长生生物同“案”,却不同“命”,武汉生物是何方神圣?2017年11月3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下称中检院)抽样检验检出长春长生批号为201605014-01、武汉生物批号为201607050-2的百白破疫苗效价不达标,为不合格疫苗。2018年7月25日,长生生物公司股票停牌一天,7月26日开市起被实施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长生”。26日,ST长生第八个一字跌停。8个交易日,市值累计蒸发130亿元。除“出事”的百白破、狂犬疫苗责令停产外,ST长生决定对公司其他产品也采取全面自主停产,自查自纠,进行全面、彻底的整改。与ST长生不同,湖北食药监局7月25日发布消息,武汉生物已完成整改,恢复生产。湖北食药监局说,已成立“专班”,全面加强对全省疫苗企业监管,向武汉生物派出督查组。目前,进驻ST长生的调查组,除了国家药监局与吉林省食药监局的联合调查组、国务院调查组、中纪委调查组,董事长高俊芳等15人被刑拘。26日,一年前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的原吉林省食药监局局长、党组书记崔洪海被提起公诉,“依法以受贿罪追究刑事责任”。百白破疫苗事件的两个“同案”公司,命运,并不相同。武汉生物“处罚”时间链武汉生物的不达标疫苗共计400520支,销往重庆疾控中心190520支、河北疾控中心210000支。长春长生的不合格疫苗共计252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疾控中心。长春长生不合格疫苗处罚情况、山东疾控中心后续处理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9个月,疫苗体制之变:谁的江湖不起风》一文。而对武汉生物不合格疫苗的处理情况是,百白破疫苗不合格事件发生后,原国家食药监总局会同湖北食药监局、武汉食药监局共同处理,落实由武汉市药监局立案查处。2018年7月13日,即长生生物对外公告召回狂犬疫苗前两日,武汉食药监局在官网贴出5月29日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武汉生物百白破疫苗判定为不合格,违反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属“生产、销售劣药”,处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罚款金额未予公布,公众不得而知。时间线:※ 2017年11月,长生生物和武汉生物的百白破疫苗不合格被曝光;※ 2018年5月,认定为“生产、销售劣药”,但未对外公布;※ 2018年7月15日,长生生物造假事件发生,百白破疫苗事件发酵,武汉局匆忙公布处罚决定;※ 2018年7月25日,武汉生物宣布去年即已完成整改,恢复生产。“温柔”的监管之手应当指出的是,百白破疫苗“出事”后,武汉生物并未被勒令停止生产。湖北省食药监局对外发布的通稿指出,40万支百白破疫苗不合格曝光后,武汉生物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中检院对其连续生产的40批次百白破疫苗进行效价测定,结果全部符合规定”。也就是说,发现不合格,并未收回GMP证书,由企业自主整改;“整改”很快完成,当年即恢复生产,又生产了30批次。长春长生的百白破疫苗不合格的处理情况,与此类似。共同的特征,就是“温柔”。与7·15长春长生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曝光之后的严厉处罚,恰成对照。正因为处理“温柔”,百白破疫苗不合格曝光后,食药监当局并无大规模召回之举,造成绝大部分问题疫苗注入幼儿身体。据澎湃新闻引述武汉食药监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武汉生物的40万支百白破问题疫苗,“召回并销毁,不足3万支”。疫苗本上“武汉生物”“长春长生”这些企业的名号,让亿万富翁刘强东勃然大怒。不少家长,感同身受。又一次疫苗事件之后,中国药监当局正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武汉生物生产201607050-2批次不合格白百破疫苗之际,恰逢湖北食药监局人事变动,原局长、党组书记李昌海2016年5月出任湖北省住建厅长、党组书记,至当年10月原天门书委书记柯俊在湖北食药监局官网公示为新任局长、党组书记。2017年11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武汉生物百白破疫苗不合格,又逢湖北局人事变动,柯俊调任恩施州委书记,局长、党委书记一职长期出缺,由省纪委派驻纪检组长夏席珍主持工作。武汉食药监局局长自2016年5月起为姚彬。姚彬出身企业,曾任武汉中联药业集团副总经理、定点屠宰企业富尔仕食品副总经理。百白破疫苗出问题后,湖北食药监局行动迟缓,无大规模召回;长春长生事件曝光后,匆忙完成信息公开,监管诚意让人起疑。局长、党委书记一职长期出缺,纪检组长主持工作,是否正是问题症结之一。武汉生物前世今生与作为国家计划外(二类)疫苗的狂犬疫苗不同,百白破疫苗为国家计划内(一类)疫苗。疫苗体制,一类疫苗,国家统一控制,国家定价、免费供应、强制推行;二类疫苗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基本放开。疫苗的江湖龙有龙道,蛇有蛇窝。一类疫苗属低利润寡头垄断,二类疫苗属高毛利、监管下竞争。武汉生物隶属国药集团旗下的中国生物,为“央字号”国企。中国生物的前身为中生集团,历史可追溯到1919年北洋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处。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计划经济的指导原则,按六大行政区划的分布,设立隶属于原卫生部的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武汉六个生物制品研究所。1989年,原卫生部组建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统一管理六大所。2003年8月,中国生物制品总公司,更名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由六大所当中的长春所,派生出“员工持股”、后又并入上市公司长春高新、而后又私有化的长生实业,即长生生物的前身。200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施联合重组。根据国药集团发展战略,2010年5月,国药集团重新组建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中国生物及旗下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整体上市。几经波折,2018年1月,中国生物的血液制品业务全部注入上市公司天坛生物。中国生物的疫苗业务则独立于上市平台,整体上市遥遥无期。根据武汉生物官网,武汉所创建于1950年,为产、学、销、研一体的生物高科技企业,为中南地区免疫规划指导中心。武汉生物的主打产品横跨百白破、狂犬病、乙型脑炎、麻疹、乙型肝炎、破伤风疫苗,拥有年产7500万剂量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生产基地,为百白破疫苗全国最大的制造商,市场份额高达80%。然而,武汉生物聚焦在国家计划内的一类疫苗,远不如长生生物赚钱。据天坛生物年报披露,2016年,武汉生物营收7.11亿元,利润4386万元,净利润率仅有6.19%。而聚焦在二类疫苗,销售作风“彪悍”的长生生物,2018年一季度营收便达3.46亿元,利润1.57亿元。作为承担国家一类疫苗的骨干国企,武汉生物虽不赚钱,但自带光环,这恐怕也是疫苗危机发生后,湖北要件当局“温柔”出手,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2017年11月3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言人在通报武汉生物、长春长生百白破疫苗事件时说:“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合格,可能影响免疫保护效果,但是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

发布了文章

20万本金30亿市值,两个女博士创造A股造富神话

7月10日,明德生物在上市,成为POCT(point-of-care testing,即时检验)行业万孚生物、基蛋生物之外的第三家上市公司,首周行情火爆,接力涨停,市值近30亿。国内A股,再次见证造富神话。20万元起步,聚焦POCT2008年1月,陈永根、汪汉英、祖淑华、陈莉莉、王颖共同出资,设立明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其中,陈永根为陈莉莉之兄,祖淑华为王颖之母。陈永根、陈莉莉实缴出资8万元,占比40%,祖淑华、王颖实缴出资8万元,占比40%,汪汉英实缴出资4万元,占比20%。汪汉英,何许人也?明德生物的招股说明书未披露。十年过去,汪汉英当初认缴的4万元股本金,对应市值上亿。两个女博士,一没资本一没经验,只有辛苦研发的POCT快速检测试剂盒,业务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公司创立不久,便陷入停滞状态。陈莉莉、王颖继续各自的学术生涯,从事博士后研究,一个去了美国波士顿大学,一个去了美国杜兰大学。2011年,国内的POTC开始慢慢出现起色,陈莉莉再次选择归国创业,当年5月担任明德总经理,一心一意经营公司。POCT即时检验,也称床旁快速检验,是体外诊断行业的一大细分领域,是一种现场采样、利用便捷式分析仪器 + 试剂快速获取结果的检测方式。随着诊断技术不断进步、分级诊疗不断推进,以PTOC为代表的体外诊断行业一日千里,迎来爆发性增长。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POTC市场规模4.8亿美元,2018年位14.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0%。行业增长,商海沉浮,两位女博士的POTC生意也越做越大。团队从6人,增加到120人,业绩从起步的120万,发展到2013年的2600万。2013年,明德生物股改,陈莉莉出任董事长,祖淑华、王颍母女出任董事。2014年,明德生物在新三板挂牌,成为新三板元老。产品方面,陈莉莉回国后快速完成定量检测系统的研发,并启动产品注册。第二年,免疫定量分析仪、降钙素原定量检测试剂成功上市,其中,降钙素原在国内首次实现床边快速、定量检测,填补领域内空白。营销突围,直销锁终端国内POTC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旧是跨国体外诊断巨头,强生、罗氏、雅培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万孚生物、基蛋生物为国内两大巨头,奥普生物、普门科技、热景生物、国赛生物、乐普医疗也纷纷布局。在血糖监测市场,三诺生物、鱼跃医疗、北京怡成、艾康生物占据份额。明德生物突围而出,一是靠聚焦在免疫的细分战略,一是靠扎根基层的错位竞争策略。明德生物POCT产品结构招股书显示,2014-2017年上半年,明德生物分别实现营收5780万元、9534万元、14098万元和8393万元;实现扣非净利润1911万、3859万、5752万和3308万,复合增长率达75.8%,扣非净利复合增长率为106.3%。三大核心产品——NT-proBNP检测试剂盒、cTnI单项/联合检测试剂盒和PCT检测试剂盒,营收占比七成以上,聚焦在免疫类POTC细分市场发力。在市场拓展方面,明德生物有意错开强手如林的一、二级城市的三甲医院市场,主攻基层医疗。在医改大势下,明德生物推出适合基层医院的常规免疫项目15项,满足基层医院的临床需求,打开市场缺口。在渠道方面,明德生物主动变革,逐步向直销模式转型。方法是,与配送商——而不是经销商、代理商——合作,公司直接面对医疗终端,出面组织学术推广产品。为了牢牢卡住医疗终端,明德生物不惜与配送商组建合资公司。2014-2017年,直销贡献的业绩占比从1%,上升到20%。招股说明书显示,明德生物下辖子公司中,有新疆明德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明德生物持股51%、自然人王万心持股49%,注册资本500万元。2014年喀什地区集中招标采购配送企业名录显示,王万心即国药集团新疆新特药业有限公司喀什分公司的负责人。另一控股子公司河北明志康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明德生物持股51%,自然人赵伟持股49%。据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北京有限公司官方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赵伟正是国药化学试剂北京公司的河北区域负责人。王万心、赵伟身为国药集团区域负责人,却与上游厂家合组公司,是否合规,是否涉嫌商业贿赂、利益输送,另当别论,明德生物深度锁定基层配送商,在两票制的今天,确为行业的最新趋势。国金魔咒,上市之路不平坦作为新三板的元老,明德生物3次融资,募资4373万。2015月22日-2016年3月21日间,明德生物一度采取做市转让,共拥有165名股东,比挂牌新三板时增长了160名。明德生物,可谓是浩浩荡荡、率众上市。2017年7月,明德生物从新三板摘牌,清理“三类股东”。当年12月27日,证监会网站挂出招股说明书,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自2017年10月,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国金证券尚无一例IPO成功过会,行业戏称“国金魔咒”。新一届发审委,国金证券的成绩为否5缓1,缓1,即明德生物——2018年1月第一次上会,明德生物暂缓表决,未说明原因。5月3日,明德生物再次上会。此次发审委会议演变成湖北专场,3家上会企业——长飞光纤、天风证券、明德生物,注册地皆在湖北。3家企业,均获通过,皆大欢喜。根据推算,明德生物2017年利润不足8000万元,过会成功,也让一条坊间传闻不攻自破。3月,有自媒体声称,为了清理IPO堰塞湖,新一届发审委提出了两条“小目标”:1. IPO在审的,三年净利润合计没有一个亿、且最后一年不足5000万的,撤回申请,或接受现场检查;2. IPO新申报的,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8000万元,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元。若按3年一个亿的小目标算,目前排队等候的110家新三板企业,达标的企业74家,IPO撤单潮,呼之欲出。明德生物过会成功,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激进营销,应收款滚雪球明德生物也有其暗色的一面。一是转型直销模式,以激进销售手段渗透基层医疗终端,信用模式宽松,带来了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问题。2016年末、2017年6月末,应收账款涨幅超过同期营业收入增长。特别是2017年6月末,应收账款1747.57万元,比2016年末727.67万元,大幅增长140%。在直销模式下,2017年1-6月销售收入1752.02万元,而当期应收账款余额达到1413.68万元,占比80%。可见,IPO过会在即,为了冲业绩,明德生物采取了相当激进的销售模式。除了折扣销售的推广模式之外,明德生物采用了“买试剂,送仪器”的推广方式(针对经销商)、“买试剂,免费配套仪器”的推广方式(针对医疗终端)。激进的销售政策,快速滚打销售额、利润,长期来看,却会损害利润率,持续推高应收账款,拿捏不当,带来无穷祸患。另一方面,明德生物2017年上半年,高层员工、普通员工不足2016年的一半,其中,高层员工降薪明显,且连续两年出现明显的同比下降。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高层员工平均年薪41.10万元,2016年平均年薪33.62万元,2017年上半年平均年薪13.63万元。一方面,业绩增长,一方面高管持续降薪,全公司平均薪资8万元左右,与一家324名员工的“高科技”企业,明显不相称。看得出来,在陈莉莉、王颖完成早期的研发积累之后,明德生物悄悄“转型”为一家营销导向的试剂公司,犯了中国药企的通病。在跨国巨头占据高端,一众上市公司公司围猎POTC之际,不靠当年两位女博士的研发劲头,光靠激进的营销政策、合组子公司的利益诱惑,果真能锁定终端,决胜未来吗?一家只搞营销、不搞研发的药企,注定平庸。

发布了文章

司太立同城并购疑云:海神制药估值一年飙升20倍

中国本土药企司太立起家于台州仙居,创立于1997年,为碘造影剂原料药的龙头企业,全球排名前五。2016年3月,司太立登陆上交所,成为浙江省第300家境内上市公司。 该公司2017年年报显示,司太立营收7.11亿元,归属净利润8312万元,同比增长9%,低于下游制剂年复合增速。 2018年6月,停牌半年之久的司太立公布上市以来第一次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拟以发行股份、支付现金的方式,斥资8.5亿元定增收购同城的竞争对手——海神制药100%的股权。未完成收购,司太立配套募资1.5亿元,其中1亿元用于支付现金对价。 29日,证监会正式受理司太立的定增收购申请。 交易之前,司太立实控人胡锦生、胡健父子合计持股占比40.13%。如果定增收购放行,两人直接、间接方式持股增至47.75%。对总市值30亿元上下的司太立而言,收购估值8.5亿的海神,不是一个小数字。海神前世今生  估值一年飙升20倍司太立、海神同城,却是一场跨国恋。经过一系列演变,司太立“迎娶”海神,却又是“近亲结婚”。 司太立收购海神,为关联交易,其间上演了一幕跨国交易、母子公司换位的并购大戏,也留下了标的公司一年估值翻20倍的不解疑团。 2003年,张志洪、张志洪在台州创立海神制药,分别持股55%、45%。4年后的2007年11月,张志洪、张欣将海神合计75%的股权卖给葡萄牙好利安集团。交易完成,张欣完全退出,张志洪持股25%,好利安集团通过香港子公司Hovione持股,海神变为中外合资企业 。Hovione拿到剩余25%股权的买入期权,待条件成熟有权收购张志洪所持股份。 2016年,行权条件实现,张志洪将海神25%的股份转让给由Hovione更名而来的香港IMAX香港公司,海神成为外商独资企业。 好利安集团入主之后,海神经营向好,主打碘海醇、碘帕醇原料药,并向试剂延伸,推出碘海醇制剂产品,拓展全球市场。截至2017年底,海神总资产2.85亿元,实现营收2.61亿,归母净利润5470万元,综合毛利率33%。 2017年7月,好利安集团萌生退志,打算出手香港IMAX这块优质资产,扬子江药业、北陆药业、司太立的关联公司香港新大力参与竞标。香港新大力的唯一股东卢唯唯,即司太立实控人之一胡健的妻子。12月,香港新大力以1.26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4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香港IAMX。 香港IAMX的主要资产,即为海神制药。应当指出,张志洪2016年转让25%的海神股份,整体估值只有4072万元。一年间,公司价值飙升20倍,是张志洪吃了闷亏,还是另有隐情? 硅谷天堂斥资1亿元  突击入股 为厘清股权关系,香港新大力公司着手调整香港IAMX的股权结构:第一步,香港IAMX以5800万元的价格将海神制药100%股权转让给香港新大力;第二步,香港新大力1.5亿元增资海神制药,“平进平出”,将香港IMAX公司100%股权以约1.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海神制药。交易完成,子、母公司倒置,原属香港IMAX的资产转至海神旗下,成为上市公司并购标的。 2018年4月,海神制药股改,更名为香港西南国际的香港新新大力,分别将海神5.88%、5.88%、1.80%、3.53%的股权转让给宁波天堂硅谷、西藏天堂硅谷、仙居聚量、竺梅寝具,其中,仙居聚量为司太立员工+高管持股平台。上述转让发生时,海神估值8.34亿-8.5亿元,基本无溢价。 宁波硅谷天堂、西藏硅谷天堂,为知名投资机构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的两个孙公司,隶属浙江硅谷天堂资产管理集团,海神制药两个5.88%成本1亿元,为突击入股。如交易完成,两个“天堂硅谷”在上市公司持股1.26%。如定增被否,交易不成,胡锦生、胡健家族落袋为安,缩小1亿元的风险敞口。收购完成,胡锦生、胡健家族还可从司太立套现1亿元。 行业增长迅猛  司太立业绩低迷 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碘造影剂行业快速放大,年复合增长率达12.5%,其中,仿制药的年复合增速为21%,行业龙头恒瑞制药、扬子江药业收获了其中最大的蛋糕。 然而,司太立,处于上游地位的碘造影剂原料药龙头,却业绩徘徊不前,年复合增速仅为下游碘造影剂厂商的四分之一。 2018年第一季,司太立营收1.97亿元,同比仅增0.4%,归母净利润2216万元,同比下降21%。主要的问题,产能不足。2016年司太立IPO,年产2035吨X涉嫌造影剂原料药扩产项目,即为募投资金主要投向,以弥补不足1000吨的产能。2017年底,司太立公告,扩产项目完成期推迟一年,至2018年12月完工。扩产完工后,司太立的碘海醇原料药产能提升1.5倍,达到年产1330吨,碘帕醇原料药产能达500吨。 收购海神,司太立一方面消灭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方面增加了产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2017年,海神的碘海醇、碘帕醇原料药销售额分别为1.23亿元、1.27亿元,在碘造影剂原料药行业仅次于司太立,为行业老二。值得注意的是,海神的碘海醇制剂,2017年销售额780万,代表了司太立向下游碘造影制剂延伸的决心。 定增收购同城海神,在产业上高度耦合,可以实现1+1>2。 然而,以不到30亿元市值,并吞8.5亿元资产,是不是有点不对称?海神一年估值飙升20倍,境外资产交易价格是否合理?硅谷天堂突击入股,是否另有内情?疑云重重,司太立的第一单定增并购,真的可以过关吗?

发布了文章

华大控股“生命小镇”遍地开花,高科技“大地主”怎样炼成

7月10日,漩涡中的上市公司华大基因举办媒体开放日,竭力辩解:江苏生命小镇,不是地产;华大基因,不搞地产开发。实名举报人王德明则不依不饶,再爆新料:不管用哪个“壳”,华大套骗的都是土地!举报门之后,华大基因的高科技“人设”轰然倒塌。即使是合作十年的核心伙伴,如今也要挥别而去。6月29日,上市公司荣之联发布公告,拟适时出售华大基因股票。荣之联+ 华大基因,是一对好伙伴,十年时间,华大在前台接单,荣之联在后台大数据运算,华大基因上市之际,荣之联持股0.23%。2017年1月,华大保险发起成立,荣之联斥资1.5亿参股。出钱,又出力。去年7月14日,华大基以“生物独角兽”、“基因界的腾讯”之尊,登陆创业板,引发资本狂潮,创下19个涨停的国内A股纪录,股价最高260元,市值冲击千亿。洪水褪去,裸泳者的裤衩,正在被世人嘲弄。华大基因的股价,腰斩之后,继续一路向下。7月的解禁洪峰、举报门风暴,华大基因扛得过去吗?- 1 -汪建 + 王石,科技 + 地产神组合 如何成为世人瞩目的“高科技”公司,成为“全球最大基因组平台”?只需贷款15亿美元,买回200台测序仪,就可以了。如何成为科技界最大的地主?只需与退休的王石,共烧红烧肉,高举“生命科学”的旗子,自然有地方政府目眩神迷,低价出让以千亩为单位的大片土地。8年前,时年56岁的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携手王石,从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刷新国内登顶珠峰“最年长团队”纪录。其实,商业攀登,是富豪的游戏,只要肯花钱,自然有吃苦耐劳的雪巴人,把你抬上去。保姆式登山,其实要价不贵,30万元即可,是雪巴人的饭碗。珠峰之游,王石、王健结为死党,王健出任深圳登山协会会长。去年6月,宝能举牌万科的漩涡过后,王石宣布退休。汪建适时伸出橄榄枝,立邀王石出任华大控股联席董事长。今年5月,王石自况“3331”的“退休”生活:30%给远大,30%给华大、30%给公益,剩下的10%是个人时间——即,红烧肉时间。汪建+ 王石,做的正是高科技伪装下的地产生意。6月的一天,一个失意的代理商,踢爆了华大的秘密:画皮扯下来,“基因界的腾讯”,无非是“基因界的富士康”,与中兴通讯类似,伪高科技一枚。华大的盈利模式——以“高科技”的名义低价,或免费套取成片土地,各类“中心”、各类“小镇”,要当“高科技”界的大地主。汪建,地方政府的座上宾。但在举报者王德明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公认的大忽悠、大骗子”。风暴眼中,上市公司华大基因一再否认:控股股东华大控股、关联公司华大研究院未在江苏搞房地产项目,也未拿地。- 2 -苏州高新“招供”,联手华大拿地 然而,上市公司苏州高新的公告却讲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2017年9月18日,苏州高新园区、深圳华大基因科技创新中心(华大控股子公司)、苏南万科房地产、上市公司苏州高新签订四方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苏州华大生命健康小镇”。项目选址在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白马涧公园周边2平方公里。11月,华大生命小镇规划出炉,建设一园、一区、二院、三中心:一园,生命健康产业园;一区,农业示范区;二院,研究院、研究生院;三中心,细胞中心、健康中心、数据中心...每个角落打上华大的烙印。今年1月,华大生命小镇项目公司正式设立。正如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十分有创意地把苏州阳澄湖半岛的主题公园项目,改名为“实景娱乐”,产权40年、公开发售的别墅地产,改名为“艺术家村”,华大控股的汪建,把一园一区二院三中心,改名为“生命小镇”。华大的操作手法一样,园区开发 + 住宅配套,为地产界通行的套路。失意的前代理商王德明说,华大目前在江苏开展的业务,1000平米的实验室足够,却拿了6000亩地。华大基因CEO尹烨一度回应:举报内容绝大多数是假的。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真实的。也许,苏州高新的公告,就是真实的那一部分——拿了地,2平方公里!只不过,非独自拿地,是合伙拿地,用的是华大控股的“壳”。一言以蔽之,生命小镇,苏州高新区负责圈地,万科地产负责开发,苏州高新负责招商,华大控股负责产业链运营。华大为四大股东之一,分享土地开发的收益。- 3 - 辍学高中生,当上“科研带头人” 华大控股的产业链,即基因测序产业链,分为上中下三游——上游,基因测序设备制造+ 耗材试剂供应;中游,基因测序服务+ 生物信息分析;下游,医院+ 药企+ 科研单位。华大控股的上市部分——华大基因,聚焦在消费基因测序,年销售额20亿,仅为中游的一部分。简单来说,从医院来的样本,华大基因只是送上进口测序仪,测出数据,由荣之联这样的供应商提供大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回馈客户。号称“高科技”,作业过程,甚至高中生便已足够。华大“神童”赵柏闻,加入华大,担任“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团队带头人的时候,确为19岁的高中二年级辍学生。华大汪建说,赵柏闻是中国的比尔·盖茨。华大的另一阁“神奇人物”李英睿,同样也是视文凭为粪土的“反潮流英雄”,身为华大首席科学家,北大生命学院本科生的学历即可。大学时代,李英睿旷课打工,终成汪建的铁杆——“高科技”企业,学术带头人,一个本科生,一个高二辍学生,只有韭菜才相信吧?有了世界基因测序设备Iluminia的设备,高中生也能操作。在基因组项目初起之时,只要拿设备测量新的物种,就能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论文,所以本科生凭借Illuminia的设备,去当首席科学家,也并非让人吃惊的事情。正如中兴缺“芯”,华大,本质上缺技术。下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垄断在几大跨国龙头手中,Illumnia是世界上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商,占到全球市场71%。华大,也试图往上游掘进,在2013年收购了硅谷初创公司Complete Genomics,试图掌握下一代基因测序的核心技术。此举惹恼Illumina,转而与华大叛将创办的上市公司贝瑞和康合作,贴牌推出NextSeqCN500测序仪。2018年1月,Illumnia与上市公司金域医学共同宣布,合作开发肿瘤、遗传病检测系统。除此之外,贴牌设备还有上市公司达因生物与另一国际巨头LifeTech合作生产的DA8600测序仪。自主研发的设备,有瀚海基因的GenoCare第三代测序仪正式投产,首笔订单700台,号称全球最准、价格最平。瀚海基因6个核心高管,全部博士学位,董事长贺建奎博士在美国莱斯大学,博士后在斯坦福大学,分别从事生物物理、生物医学研究。与华大的高中辍学生学术带头人、旷课本科生首席科学家,恰成鲜明对比。- 4 -没有“高”技术,只剩“大”营销 梳理华大基因2017年财报,研发投入仅为1.74亿元,同比减少1.36%。2016-2-17年,两年累计研发支出3.51亿元,不及两年累计的销售费用7.31亿元一半。本质上,华大基因不是一家研究导向的科学公司,而是一家销售导向的销售公司。而作为基因界的富士康,规模只及富士康的一个零头。华大pk 瀚海,斯坦福博士后 pk 旷课本科生,高下立见。研发投入,占比华大销售额的7%,跨国巨头Illuminia占比15%,同样高下立见。即使在销售端,华大的增长,也面临着市场的挤压,增长空间并非广阔。无创产前筛查,即所谓“唐筛”,是华大的主要产品。即使包括35岁+的高龄产妇人群,峰值也不过100亿的市场,却有100多个玩家,争夺并不大的蛋糕。几乎没有门槛,买上几台设备,即可开张,百亿的唐筛,玩家越来越多。在这个市场,华大份额最大,再往前走,就是天花板。华大在017年将销售费用放大到4.02亿,猛增22%,以攻为守。不重研发,只剩销售。于是,只剩下董事长汪建、CEO尹烨完全不顾科学常识的惊人之语。5月28日,贵阳数博会的盛大论坛上,汪建大言不惭:华大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华大员工必须可以活到100岁。按汪建的逻辑,消费级基因测序真的能够代替体检吗?不能,完全不能。因为,基因一生下就是固定的,理论上,人一生只要做一次全基因组测序就行了。人类基因组,目前也只解读了1%,99%的基因组还未被解读。通过简单的基因检测,对比一个1%的分析,只能是一个初步的判断,提示某些概率。病变的主要原因,来自后天的生活习惯、外部环境。科学的态度:消费级基因测序,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会很大。作为“科技”公司创始人、上市公司董事长,信口雌黄,只能适得其反。从中,可以见到创办人、管理者的人品。对华大基因而言,一旦“人设”崩塌,品牌没有了,市值也就没有了。- 5 -拿地路上,又见“蒙眼狂奔” 没有核心高技术,却不妨碍以“高技术”的幌子,在全国各地用各种各样的名目,拿地。这是汪建版的“蒙眼狂奔”吗?早在2010年,华大基因与武汉签约,将生产中心从深圳搬迁至武汉。2014年,华大基因全球(武汉)生产中心在光谷生物城投产。2017年12月,华大基因再次与武汉签约,计划斥资30亿,打造武汉健康小镇,包括国家基因库分库、健康中心、未来农业中心、人才中心,投资100亿。在广东惠州,2016年9月,华大基因宣布在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惠州基地。当年10月,华大基因声称,在黔西南建设健康小镇。今年4月18日,华大基因与杭州余杭区政府、树兰医疗共同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在良渚国际生命科技小镇,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核心,民生、科研、产业三环联动的“1+3”国际基因谷...当然,还有基因之城——南京。失意的江苏基因商人王德明不小心踢爆了至少“一部分属实”的华大秘辛:地+ 补贴,正是华大系“增长”的武功秘笈。华大基因年报显示,2016年,华大基因获政府补助3441万元。2017年,华大获政府补贴391万元,发放主体为天津保税区财政局、南京新城科技园管委会、深圳盐田去财政局、武汉市财政局、广州市财政局、重庆市科委。由于做的实际上是政商生意,2015年9月,华大基因特意引进自愿下海的山东济宁市市长梅永红,出任华大农业集团。腾讯、华为、华大,一度号称“深圳三宝”。只不过,此宝非彼宝。真实的故事也许却是这样:2010年,王石+ 汪建,光明顶上结同心,地产的江湖上兄弟情。只可惜,画皮戳穿终有日,也是枉然。

发布了文章

华海毒素门:我不是药神,我家仿制药出问题了

7月5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公告,中国华海药业生产的缬沙坦原料药检出致癌物质亚硝基二甲胺(NDMA)。EMA随即展开相关评估调查,欧盟各国启动召回。 2017年,华海药业营收50亿元,同比增长22%,归属净利润6.30亿,同比增长27.6%,其中,缬沙坦原料药销售3.28亿元。 毒素门,给了华海药业一记闷棍。6日晚间,华海药业发布公告,公司近期对缬沙坦原料药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评估,在“未知杂质”项下,发现并检定含有基因毒性的亚硝基二甲胺(NDMA)。发现毒性杂质后,华海药业立即停止缬沙坦原料药的商业生产,单独保存库存产品,暂停所有供应。 致癌毒素,到底是欧盟检出,还是华海药业自行检出?两种陈述不同,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作为华海主产品之一的缬沙坦停产停售,却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华海药业紧急辩解,NDMA微量,国际上并无行业标准,正是缬沙坦生产工艺的共性;公司已紧急调整工艺,新工艺很快出台,市场还是给了问题药一个教训:两个交易日,华海药业市值损失50亿。     从“药神”变“黑天鹅”,只在一夜之间。- 1 -兄弟反目,华海版“投名状” 其实,华海最出名的,不是缬沙坦,而是兄弟反目的新“投名状”故事。 1983年,浙江化工学院(现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的陈保华、周明华走出校园,陈保华分配至海门制药厂,周明华分配至台州烧碱厂,当上国企大厂的技术员。6年后,两个同窗好友,一个是制药厂的质检科副科长,一个是烧碱厂的技术科科长。几经商量,两人决定辞去公职,一起“到外面闯一闯”。 1989年,凭着借来的5万元本钱,租用当地农民的养猪场作为简易厂房,陈保华、周明华创办临海汛桥合成化工厂,即华海药业前身。当初陈保华毅然出走的海门制药厂,改制为海正药业,2000年A股上市。2003年,华海药业上市。海正、华海,同处台州沿海,同样面向海外出口,同为国内最大的特色原料药厂商之一,名称里都有一个“海”字,一时传为佳话,称之为“海派制药”。 特色原料药,英文为API,商业模式与普通原料药厂商一样,都是为制剂厂商生产有效活性成分。与普通原料药厂商不同的是,API跻身世界制药业的产业链,为仿制药厂商提供专利刚刚到期产品的原料药,从而获利更丰。API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是印度两大仿制药巨头南新制药、瑞迪制药。 创业路上,几多艰辛。陈保华、周明华志同道合,亲如手足,两人的妻子,也一同进厂,随夫创业。十多年来,两人同处一个办公室,面对面办公,人称“华海双雄”。1990年,工厂出事故,两次爆炸,现场处置的周明华头部、手臂、腿部烧伤。陈保华得知后,十分难过,“几乎痛不欲生”。公司做大之后,陈保华主外,负责销售,对外联络,担任董事长,周明华主内,主管研发、生产,担任总经理。2003年2月,华海上市,两人股份皆为29.15%,并列第一大股东。 然而,上市之后,情同手足的陈、周二人出于对实业、资本的不同理解,暗生裂痕,产生分歧。比如,周明华坚持走专业化的实业道路;陈保华则主张资本运作、投资股市。再如,周明华力图拓展美国市场,不惜撇开代理公司,在美国注册子公司,申请FDA批文;陈保华则主张深耕欧洲,美国市场缓行。2006年,华海结束快速增长,进入调整期,一度业绩下滑,陈、周二人矛盾公开化。 2007年4月,华海股东大会,在事先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周明华及其妻孙青华被“踢出”董事会。这一切,都由周明华的“好兄弟”陈保华幕后主导。在周明华辞去总经理一职后,陈保华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成为华海唯一的“大当家”。 这个故事,听上去怎么有点像电影《投名状》呢?  - 2 -永远的反对派,引导华海向前 就在周明华出走这一年,他一手主导的申办FDA认证工作,结出硕果。2007年6月,华海制药的汛桥、杜桥厂区,通过FDA认证。同年7月,华海的奈韦拉平片的新药简略申请(ANDA)获得FDA批准,成为国内首个FDA制剂文号。当然,没有周明华这个主心骨,华海的美国业务一直发展迟缓。 2007年的股东大会后,周明华减持,陈保华增持,华海形成陈保华第一大股东,周明华第二大股东的格局。华海双雄,反目成仇。几乎每一次股东大会,二股东周明华都会出席,提出让大股东陈保华“不爽”的议案。当然,每一次,周明华的议案,都以失败告终。凡是陈保华赞成,周明华必然反对。 凡是不利于陈保华的,周明华必然赞成。两人“互掐”,5年如一日,成为华海股东大会的一道“风景”。 2012年,两人的交锋进入白热化,周明华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自行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要求罢免陈明华兼任的总经理。周明华说,董事会不能搞一言堂、华海不能搞家族式管理、陈保华不能一身兼任董事长、总经理两职。 有了周明华这个永远的“反对派”、“在野派”,陈保华不敢掉以轻心,一心扑在业务上,带领华海在欧洲市场打桩深耕,并启动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从单一出口向出口、国内市场并重的双重转型。 2013年,陈保华甚至高挂免战牌,主动辞去董事长一职,转任总经理。董事长则外聘61岁的原浙江省经贸委医药行业办主任童建新出任。陈保华主动让位,给足了周明华面子,试图缓和两人不可开交的矛盾。 2014年开始,华海解冻周明华一向力主开拓的美国市场。2017年,中国企业一共获得38个FDA仿制药批准文化,华海一家独得10个。4年发展,华海凭借手中积累的53个FDA批准文号梯队形成规模效应,多个产品在销量上领先。而美国正是世界第一大仿制药市场,2020年预计销售量达1100亿美元。  - 3 -沙坦替代普利,面临EMA判决  2016年,华海药业的成品药销售,第一次超过原料药及中间体销售,形成成品药、原料药并驾齐驱的格局。2017年,华海业绩增长22%,出口市场30亿元,国内市场19.5亿元,国内国外占比四六开。 2017年,投资百亿的华海科技园,破土动工。 华海业绩向好,陈保华、周明华的关系似乎有所缓和。2017年12月,年事已高的童建新引退,陈保华再次上位,一身兼任董事长、总裁。周明华则再次启动减持计划,7个月减持0.11%的股份,套现4350万元。 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陈保华持股26.27%,为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周明华持股19.36%。 其实,周明华虽不在华海担任职务,但作为陈保华永远的“反对派”,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华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业绩方面,即使没有缬沙坦“毒素门”事件,华海在产品线上也面临挑战。华海的主打产品两大类,即普利、沙坦,皆为高血压治疗药物。普利类降压药由于治疗效果不如沙坦类药物,近来增长乏力,缺乏新品,已然老化。2008年,沙坦类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放量增长,沙坦类原料药出口需求强劲。华海得益于此,2011年之后,业务量、净利润放量增长。 自此,华海药业一直靠“利润奶牛”沙坦替代普利,一路推高业绩。如今,毒素门之后,华海药业的沙坦,命运有待欧洲EMA判决。 7月9日,缬沙坦的原研方——诺华制药发表声明,不忘给华海制药“补刀”——“本公司的缬沙坦均为原研药品,使用诺华境外公司生产的缬沙坦原料,因此不收此次缬沙坦召回事件的影响。” 时刻强调“原研”,对仿制药大神,一脸不屑。 在中国市场,缬沙坦厂商一共48家,除了北京诺华、华海药业,还有鲁南贝特、华润赛科、辰欣药业等一众仿制药大咖。国内市场,缬沙坦系列药品销售额5.34亿元,诺华一家占61%。 2018年6月,华海药业的缬沙坦片成为第一个“已在欧美上市。使用境外数据申报,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口服制剂,获批上市。     华海的缬沙坦风波,在国内市场,搅动一池春水。

发布了文章

夏日炎炎,婴儿能吹空调吗?

婴儿能吹空调吗如今,空调成了许多人躲避炎热的一主要工具。但炎炎夏日,如何给宝宝一个凉爽的环境却成了困扰很多家长的难题。能否给宝宝吹空调呢?不吹吧,怕宝宝因为天气太热而长痱子和热疹;吹吧,又怕空调温度低,宝宝容易受凉感冒。专家建议,其实婴儿是可以适当的吹空调的。为了抵御炎热,婴儿也可以空调房里休息和睡觉,不过对于婴儿来说,空调的温度不能设置得过低,要在25-28度以上,房间的门窗也不能长期的关闭,要经常的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更换新鲜的空气,还要多给宝宝喂水。一般,在给宝宝房里设置空调的温度时,都不能设置得过低,大约比室外低3-5度就好,室内外温差过大会导致宝宝容易中暑。夜晚温度低,最好就不要给宝宝开空调了,可以换成小风扇,不过小风扇也不能一直对着宝宝吹,最好的对着墙壁的一侧。开空调的时候也不能一直的将门窗紧闭,家长要适时的给婴儿房间通风。长期的密闭环境里也容易滋生病菌,所以要保持空气的流通,防止宝宝患病。如果宝宝呼吸系统有问题或容易过敏,可以在房间内安装空气净化机来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空调开太久会造成空气干燥,所以宝宝在空调房内待着的话家长要及时的给宝宝补充水分,对宝宝皮肤也要做好护理。凡事都要有个度,家长只要把握好,夏季宝宝也是可以待着空调房里享受清凉的。 ...婴儿吹空调的注意事项夏季,婴儿也是可以吹空调的,只是要适度,掌握好婴儿吹空调所需要的注意事项,也就不用担心夏季如何给宝宝一个凉爽的环境了。宝宝不同于大人,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 所以一般室内空调的温度低于室外6到7度左右既可以;如果室外温度不高时,一般低于室外3到5度为宜,风速也不要过强或对这宝宝吹。在开空调时,应先让宝宝进入房间再打开,出去的时候则要等到房间温度慢慢回升再出去,避免温度差过大,宝宝适应不了。空调的一个降温要求就是要在密闭的空间内,所以空气无法正常的流通,室内的空气会相对浑浊,细菌含量也会增多,所以宝宝在使用空调降温的时候,要避免这个因素。空调不要一直开着,要将室内的门窗都适当的开一下,不能总是关闭着,开空调的时候也至少要开一扇窗户。婴儿时期是人体含水量最高的一个阶段,但这时期宝宝的皮肤水分调节能力远不如成年人,所以在干燥的空调房里水分的流失情况会更严重。家长要给宝宝定时补充水分,或者在室内养养小金鱼或是水生植物,都是不错的选择,亦或者在室内添加一个加湿器,保持空气的湿润。宝宝待在空调房里,家长还要注意宝宝的保暖问题,特别是在宝宝午睡的时候,要给宝宝盖好被子。如果宝宝有踢被子的习惯,家长更要格外的注意,防止宝宝睡着时受凉。 ...婴儿得了空调病怎么办继初老病、强迫症,拖延症之外,现代人也多了一种病——空调病。长时间的待在空调房里的人们很容易患上这种病,而宝宝的抵抗力更弱,患上的几率也更大。宝宝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毛细血管丰富,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如果使用空调不当,宝宝受冷空气侵袭,毛细血管收缩,汗毛孔紧闭,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容易使体温调节中枢和血液循环中枢失去平衡,引起感冒、发热、咳嗽等病症,俗称“空调病”。空调使用期内,一旦发现宝宝出现发烧、咳嗽、胸痛、呼吸不畅等症状,不应只考虑一般性感冒或空调病,应及时就诊检查,警惕军团菌病。首先,要抓紧第一时间。宝宝夏季遭受“人造风寒”之后,总会有一些迹象,如流鼻涕、鼻塞、咳嗽、发烧等。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及时给宝宝用药,控制住病情,不要任其发展。其次,要帮助宝宝出汗。宝宝因突然着凉引发热感冒,民间的说法是“憋住汗”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宝宝出汗。多给宝宝喝水,最好是白开水和淡盐水,能帮助宝宝出汗。宝宝长时间的待在空调房里,宝宝的体温调节系统的发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即使是炎夏,家长也不能让宝宝一直吹着空调,谨防宝宝患病。婴儿吹空调的危害长时间的空调环境中,宝宝的免疫力也会相应的下降,也就更容易患病。最常见的又空调引起的疾病有2种,一是呼吸道感染;另一个是腹泻。空调在密闭的环境下工作,人体的代谢废物、CO2等废物不法排出,而且室内的污垢、尘埃等物质容易集结在空调的蒸发器翅片上,细菌在这种环境中的繁殖速度也是很快的,通过下一次空调的运行,将细菌全都散发在室内的空气中。宝宝呼吸道脆弱,吸入过多这种气体,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所以在空调的运行中,要注意空调的清洁问题,每天开开空调的时间也不要过多,还是要以自然风来给宝宝清凉感为主,保持室内空气能够及时更换。寒冷的环境中,人体毛细血管会自动的收缩,汗腺孔闭合,使机体散热量减少。在空调房的冷空气下,宝宝的毛细血管也会收缩,气孔闭合,而且抵抗力也会减弱,再加上空调内各种霉菌、细菌的滋生,宝宝很容易发生腹泻。家长在这种环境下要多给宝宝喝白开水或淡盐水,还要给宝宝合理增减衣物,睡觉时要注意宝宝腹部的保暖,最好是让宝宝每天都接受一段时间的日晒。婴儿吹空调不生病的方法如何才能让婴儿在夏季吹空调不易生病,且看以下小妙招:夏季我们在开空调的时候会在房间内再放一桶水,可以使空气不那么干燥。但即便是如此,宝宝体内水分的流失还是大于成人很多的,除了宝宝体内含水量高外,皮肤水分调节功能不完善也会使宝宝缺水。因此,补水是很重要的,温水为佳。既可以解渴也可保暖,避免宝宝受凉而生病。若是宝宝年龄再大点,妈妈也可以熬煮一些金银花茶或菊花茶来给宝宝清热解毒,而且花茶里加些冰糖宝宝也会更爱喝的。百叶窗除了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外,也可以在给室内换气的时候保证空调不会过多的走失的同时室内的空气也可以很好的与室外空气更替交换。清晨或者傍晚的时候,是空气最清新的时刻,可以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来更换室内空气,让空气更好的流通,顺便带走室内的大部分细菌。小毯子可以让宝宝在空调房里睡觉受凉,主要是盖在肚子上,小肚子暖了,也就不会容易着凉了,不过也不可以将宝宝盖得严严实实,以防宝宝长痱子。连体衣可以很好的将宝宝的肚脐遮住,即使在睡觉踢掉被子的时候也不会造成肚脐外露而容易着凉。

发布了文章

下馆子、握手,都不会感染乙肝!真正要当心的是...

常听到人们说:“别老在外面吃饭啊,容易被传染乙肝呢!”,众所周知,乙肝是消化系统类疾病,经常下馆子,推杯换盏的,会不会在吃喝的过程中给传染了?医生是这样说的:1、人们普遍担心的共同进食,并不会引起体液的交换,也不会因此感染乙肝病毒。2、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所以,万一吃到了乙肝病毒也不用担心,因为符合乙肝传播途径的是体液交换,需要直接接触,而不是间接接触。我国乙肝病人有很多,生活中身边难免不会有乙肝患者。但大家也不要惊慌,更不要疏远歧视乙肝病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如果患有乙肝,大家更要注意关心爱护他们,不要让他们本已饱受乙肝病毒摧残的心再次蒙上霜。乙肝病毒对人体其它器官没有伤害力,它对肝细胞发挥作用。对人体口腔以及胃肠道细胞不感兴趣,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效应。完整的消化道表面拥有自己强大的免疫系统,像配备了生化武器的军事防线一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乙肝病毒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当然,如果口腔溃疡,防线有可能被乙肝病毒攻破,但攻破几率相当小,毕竟溃疡周围仍然有白细胞、巨噬细胞这些忠诚卫士助力抵挡乙肝病毒。虽然乙肝具有传染性,但我们自身做好防护措施的话,就可以有效抵御乙肝病毒的入侵。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方式有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1.血液: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手术、不安全注射、注射方式吸毒、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意外暴露、共用剃刀和牙刷等均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2.母婴: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3.性接触:无防护的性行为、多性伴及性乱者感染HBV危险性增高。了解传染途径后,预防传染就是要阻断传染途径。1 对于血液传播,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下,如果身体部位流血了,要及时处理。尤其是患有乙肝的朋友们更要注意这点,莫要让自己的血液成为了传染源,从而增加亲朋好友感染病毒的概率。2 患有乙肝的女性朋友们,在怀孕前要咨询医生,医生或根据你的情况给你制定方案,比如什么时候怀孕最好、什么时候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孩子出生后多久打乙肝疫苗等等。3、阻断“性”传播:如果夫妻一方有乙肝的话,那么在过“性”生活的时候就要注意最好防护措施,戴避孕套。4、阻断医源性传播,主要就是指使用不洁的医疗器械等,医疗器械未消毒或者重复使用。例如去不正规的地方洗牙、纹眉等等,或者有的地方给人打针重复使用针头等等。切莫贪图便宜误了健康。5、打乙肝疫苗:这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未感染乙肝病毒,并且体内没有抗体或者抗体浓度过低的话,就要打乙肝疫苗。并且3-5年内检查一下抗体浓度,以确保体内抗体能有效抵御乙肝病毒的入侵。6、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不仅能增强抵御乙肝病毒的侵害,还能避免其他疾病的骚扰。建议大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多运动,作息规律,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等。

发布了文章

爸妈近视,宝宝也会近视吗?

近视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眼病之一,中国又是近视大国之一。近视眼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与不适,所以不少准妈妈、准爸爸会问:我们都是近视眼,或者有一方是近视,会不会遗传给宝宝呀?确实,近视眼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近视是一种多因子调控、多细胞参与的复杂眼病,其发生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因素起着稳定、持久的作用,特别是对高度近视的学生。有人做过大量的家庭人员统计,又叫家系调查,凡是家中父母双方有近视者,其子女有近视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家系。父母一方有近视者,子女近视率居中。父母没有近视者,子女发病率最低。另外世界上黄种人近视眼发病率最高,东南亚包括我国在内近视发病率40%以上,白种人中等,而黑人、爱斯基摩人近视眼很少,这说明种属遗传作用。我国专家作过双胞胎调查,双胞胎同时患近视或同时不患近视,即一致率,结果表明双胞胎一致率(近视)高于非双胞胎。而双胞胎中,同卵双胞胎近视一致率又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也说明近视眼是遗传性疾病。专家们还通过公式计算出遗传因素在近视眼形成原因中占65%。   反过来,近视眼也并非完全由遗传决定的,父母有近视并非子女全部有近视,有近视遗传因子者,因子不表现或叫不外显,这时近视不发病。有一些先天性近视,而且往往度数较高,所幸只占近视眼的极少数。这类近视有家族史,是遗传决定的。    在相同环境因素条件下,父母患近视的人发生近视的可能性是父母为非近视的10倍。 父母为近视眼,其子女易患近视眼。近视的遗传程度随度数的加深而增加。一般来说,低于-3.00D的近视与遗传关系不大;-3.00D---6.00D的近视与遗传关系密切;高于-6.00D上的近视几乎都与遗传有关。父母双方均是高度近视眼(一般指600度以上),遗传给宝宝的近视几率非常大。若其中一方高度近视,其遗传的几率可降低一半左右。如果父母均是低度近视,遗传的几率要小得多。  因此如果爸爸妈妈都有高度近视的,应意识到宝宝会有遗传近视眼的倾向。在日常生活中,应多注意观察宝宝和同龄的孩子在视觉上的差异。观察宝宝看东西时,眼睛是否会眯起来,是否会歪头,是否会将脸靠近物体等。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应尽早带宝宝去眼科检查。    个人行为对近视有没有影响呢?  遗传因素虽是近视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前提,但是遗传因素稳定且无法改变、视觉环境大致确定的情况下,个人行为因素在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预防宝宝近视,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在饮食均衡,不挑食、不偏食。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比如蛋、奶、鱼、肉、肝脏和新鲜的蔬菜、水果。  2. 少看电视,多运动。  3. 保持良好的看书姿势  胸与桌子距离一拳,手握笔时和笔尖距离一寸,身子坐直。这是标准的阅读和写字姿势,可以避免眼睛距离书本太近。  4. 避免长时间看近处。  避免让宝宝看手机、看 iPad的时间过长,如果眼睛得不到放松,就会引起近视或助推近视的发展。  5. 定期给宝宝查视力。  若发现宝宝已经近视了,要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并更加注意日常用眼卫生。

发布了文章

还在争论吃苹果削不削皮?其实,世界卫生组织早就说了

吃苹果到底需不需要削皮历来是个争执点。吃皮派的观点认为:“苹果的精华都在皮上,削掉了真是暴殄天物。”苹果的精华在果皮这一说由来已久,又有没有道理呢?苹果皮的主要营养成分是含有钾,钾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削皮派的观点认为:  农药超标洗也洗不掉,除了农药,还为了卖相各种涂蜡,洗能洗掉多少?    另外一点是果皮里还可能有不少PM2.5的颗粒物。环境中的PM2.5会吸附在果皮上,这些PM2.5颗粒物上不仅有无机物,还有不少有机的化合物。  这些有机化合物是可以在苹果的生长过程中渗透到果皮中去,光靠清洗也难以清除干净,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食用未清洗干净的水果,可能导致身体里的有毒物质累积增加,轻则出现呕吐、腹泻、厌食、胸闷、皮肤过敏等反应,重则会损伤胃肠及肝脏。所以还不如一削到底,干干净净。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其实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对中国特别建议,对根块类蔬菜和水果要彻底削皮,对叶子菜和水果要用安全的水浸洗。世卫组织说,近几十年来,中国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工化学制剂和杀虫剂使用量不断增加,增加了水果和蔬菜表皮中农药残留的可能性。直接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或果皮会对健康造成伤害。清洗并不能保证清除掉留存在蔬菜或水果表皮上的细菌或化学物质,因此食用前削掉外皮是有意义的。  这么看来,果皮不卫生,农药残留又涂蜡,直接吃就是“服毒”。所以苹果还是得削皮吃更健康。果皮含有的营养价值我们身体既然可以通过许多其他的渠道获得,那么为了防止农药残留着的果皮,我们还是削皮吃苹果吧。

发布了文章

新衣服不洗就穿后果很严重?这里有真相

说起洗衣服,有些人很随意,有些人则认为这是一件大事,必须热水汤烫、手洗、多放洗衣液,还要反洗反晾,不然衣服不够干净,有细菌……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洗衣服的小误区和小建议。新衣服含甲醛,不洗就穿会致癌吗?新衣服上有甲醛残留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衣服在加工过程中的染色、定型等工序会使用一些含有甲醛成分的化学制剂。比如一些衬衫领口笔挺笔挺,有免烫效果的,它最初的原始材料是很软的,用了含有甲醛的树脂才变得笔挺。甲醛是一种缓慢释放的气体,会被人体皮肤吸收。身体温度越高时,皮肤对毒素的吸收能力就越强,如果不能及时将毒素排出体外,就会对身体各个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吸入高浓度甲醛,会严重刺激呼吸道,或出现眼刺痛、头痛等。经常吸入少量甲醛也会引起慢性中毒,而长期接触甲醛,甚至会引发鼻癌、肺癌等癌症。此外,在染料加工和纺织品印染加工过程中,也可能带入一部分重金属。很多廉价衣服上的涂层,都含有重金属。特别是那种衣服上有着亮闪闪或者颜色特别深的图案,重金属含量往往较高。重金属一旦为人体所吸收,可能会累积于肝、骨骼、肾、心及脑中,当受影响的器官中,重金属积累到某一程度时,便会对健康造成巨大损害。一般的说,少量接触问题不大,穿未洗的新衣服致癌风险很低。不过,甲醛的刺激性很强,对于敏感人群,容易引起流泪、干咳等问题。建议:新买的衣服先清洗,这样可以洗去部分微生物,可以减少衣服中可能残留的有害物质以及附着在上面的一些脏物。可加热的材质如棉布等,可以用蒸煮来消毒。在穿之前,彻底清洗并充分晾晒,尤其是贴身衣物和婴幼儿衣物。在通风处晾晒几日可有效去除甲醛。

发布了文章

黑色食物能补肾吗?哪些效果最好

男性朋友可以说最忌讳的就是被人说“肾有问题。”但是这似乎也恰恰是大部分男性所患有的疾病问题。比如说肾虚,在很多男性身上,肾虚可以是最常见的肾疾病了。那么你知道对于补肾,有哪些黑色食物更有效果吗?为什么呢?有哪些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肾中精气为生命之源,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长、发育、衰老以及免疫力、抗病力的强弱与肾中精气盛衰密切相关。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冬天补肾最合时宜。 现代的营养学表明,食品的颜色与营养的关系极为密切,食品随着它本身的天然色素由浅变深,其营养含量愈为丰富,结构愈为合理,而黑色食品可谓登峰造极。黑色独入肾经,食用黑色食品,能够益肾强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在冬天进食则更具特色,在冬天,黑色食品更能显出“英雄本色”,可谓冬天进补的佳肴、良药。  补肾黑色食物一般是指颜色呈黑色或紫色、深褐色的各种天然动植物。  这些黑色食物最补肾    ( 图片来自网络)  黑桑葚:桑葚能够补益肝肾,滋阴养血,对乌发有特效,息风,清肝明目,解酒,改善睡眠,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美容养颜,降低血脂,防癌。桑椹粉富含蛋白质,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易被人体吸收的果糖和多种维生素及铁、钙、锌等矿物元素、硒等微量元素及胡萝卜素、纤维素等。  黑枣: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维生素和磷、钙、铁等营养成分。中医认为黑枣性温味甘,具有补肾与养胃功效。         黑木耳:现在研究表明,黑木耳胶体具有较强吸附力,能够清洁肠胃。还含有核酸、卵磷脂成分,具有健美、美容,延缓衰老之效。  黑豆:有暖肠胃、明目活血、利水解毒之效。也是润泽肌肤,乌须黑发佳品。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还含有核黄素、黑色素。对防老抗衰、增强活力、美容养颜有帮助。  黑米:具有健脾暖肝、补血益气之效。其维生素B1和铁的含量是普通大米的7倍。冬季食用对补充人体微量元素大有帮助。用它煮八宝粥时不要放糖。  黑芝麻: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其维生素E含量为植物食品之冠,可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效果显着。具有延缓衰老、治疗消化不良和治疗白发都有一定作用。肾是我们人体中非常重要的身体器官,尤其对于男性,所以大家在生活中多吃一些以上的食物帮助补肾!

努力加载中

关注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