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90680

刘兴鹏

乌镇互联网医院

是“世界房颤消融之父”Haissaguerre教授迄今在中国的唯一fellow。业务专长为复杂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心房颤动
房颤
早搏
心脏早搏
晕厥

发布了文章

29岁的年轻爸爸,突遇心脏肿瘤和恶性心律失常

患者自述:        我今年29岁,虽然年轻,但却已经经历了生死。我曾经无数次幻想未来生活的美好,却在现实的洪流中击打的粉碎,回首这两年的求医历程,感慨颇多……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老天给我开了一个玩笑,这玩笑的筹码是我的生命。        2015年10月份,我刚刚结完婚,与爱人一同去日本旅行,当时身体感觉很健康,就是有时候会有乏力的感觉,我把它归结为工作劳累的原因,在日本旅行的最后一天需要把临行的东西收拾一下,当时旅行箱也比较重,我提上楼的时候,突然感觉胸口发闷,心跳不止,也出现了眼前黑蒙的情况,休息半小时后症状消失。        从北京回来,下飞机后,又出现了两次相同的反应。回家之后马上去医院,当时我们地方的医生说从来没有见过我这种情况,出现了持续性的室速,家里面人吓坏了,在跟北京朝阳医院刘兴鹏主任取得联系之后,直接用救护车把我送往北京。        在北京朝阳医院,我做了各方面的检查,最后在心脏核磁检查中发现心脏内有肿瘤,大小在70mm*80mm,但是不能确定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的。        刘主任经过会诊之后,认为我的室速应该与瘤体压迫有关,建议我家人先进行外科手术,看看能不能通过外科手术将心脏肿瘤摘除,那么我出现的这些症状也就没有了。        2016年3月份,我在某国内著名心脏专科医院做了开胸手术,术中病理检验证明心脏内的肿瘤为脂肪瘤,但是瘤体与左心室联系密切,包膜不完整,有部分浸润心肌,无法完全切除,主刀医生在切除部分瘤体与切断主要供给瘤体营养的血管之后,关胸止血。手术结束后,在休养期内再也没有之前的那些症状了。        2016年8月份,在手术之后的5个月,我身体恢复良好,这时家里也有了一件大喜事,我的孩子诞生了,但是可能是过于激动的问题,在回到家之后,又出现了室速,当天直接住进了医院,反反复复的治疗后也不见好转,家里面人决定尝试心脏内科治疗。        2016年9月份,在家人陪同下,我去往该心脏专科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治疗,由于心脏发病原因的特殊性,我等待了十多天终于进入了手术室,满怀希望的期盼能够通过手术恢复正常生活,哪知道在手术台上,医生告诉我现在出现的反应还是与瘤体压迫有关,瘤体不解决就消融不断,这个消息对我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手术后经过短暂的休养,家人又重新联系了当时外科的主刀医生,医生给的回复是外科现在没有办法完全切除,这些症状还是要寻求内科的解决方法,如若多方治疗不行,要考虑心脏移植的可能性。        脂肪瘤本来就是良性肿瘤,长在其他部位完全不影响健康,可我的偏偏长在了心脏里,又偏偏包膜不完整与心肌紧密联系,心脏内原发性脂肪瘤非常罕见,我这样的情况又更加罕见,治疗陷入了僵局。        2016年10月份,在射频消融一个多月之后,室速开始复发了,并且是持续性的,心跳一度到230多,在医院反反复复的治疗,每日担惊受怕,头晕导致无法下床,病区内我的年纪最小,但是症状却最激烈,睡梦中都会被连续不停的心跳惊醒,胸口如同压了一块大石头,甚至达到了无法呼吸的情况。        2016年10月份底,在与刘主任取得联系后,到了河北燕达医院哈特瑞姆治疗中心,刘主任过来与我家人交谈的时候说鉴于我情况的特殊性,需要用到特殊的心脏超声设备,需要等待几天,在这等待的日子里,我的心脏无时不刻的在乱跳,有时候真有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        2016年11月初,刘主任与燕达医院的谭琛主任和卫生部北京医院的施海峰主任一起给我做射频消融手术,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做射频消融,面对第二次时候还是有些惧怕,手术中几位专家一直与我说话给我鼓励,手术过程比较顺利,几个主要的激发点被一一打掉,我心中的惧怕也慢慢消散,觉得这些难受的症状终于不在了。        但是就在手术结束推回病房的当天晚上,室速又开始发作了,虽然心率不是很快,但是也呈持续性的,在用了控制药物之后,症状慢慢平复了。        第二天刘主任与谭主任一同过来,跟我的家人商量再做一次射频消融,有一些激发点隐藏在瘤体后面,导致手术难度增大,在取得家人同意后,11月中旬我接受了第三次射频消融,这一次在刘主任与谭主任团队的努力下,持续性室速终于停了下来,虽然还是有短暂的室速发生,但是难受的感觉不存在了。        手术后,刘主任告诉我现阶段能够把症状控制下来,我的情况非常特殊,要逐步安排后续的治疗方案。        现在距离射频手术后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的时候,经过恢复之后,我的心脏工作慢慢恢复正常,询问了刘主任的意见之后,我开始有意的增加运动量,如今通过药物的控制与积极的运动,室速已经消失,已恢复正常的生活。        非常感谢哈特瑞姆专家集团给予了我能够平淡幸福的陪在家人身边的机会,我的后续治疗还在继续,我也与刘主任积极的沟通,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我会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与孩子。        随着时间流淌,一路感恩前行,由衷的说一声谢谢! 医生写在后面的话:        医疗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        上文的主人公小李(化名)是一位还不足30岁的小伙子,这正是人生最好的年华,但不幸的是他的心脏里却长了一个巨大的肿瘤,而且因为肿瘤压迫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        更为不幸的是,其后的治疗可谓是一波三折…        去年10月份,当小李的全部家人,包括才3个月大的儿子一起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我是真的特别想治愈这个年轻人身上的心律失常,但也非常清楚其难度将是非常之大!        因为他已经接受了一次心脏手术,而且主刀医生是一位国内非常优秀的心脏外科医生,但仍无法完全切除肿瘤,而心律失常的罪魁祸首正恰恰就是这肿瘤。        射频消融手术前,我曾给他试过了所有目前国内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都无效。最后选择经导管消融手术是不得已的手段…        但因射频消融无法消除掉肿瘤,所以手术过程注定很复杂,而且成功率可能不高。那该怎么办?就忍心看着这个爱子尚在襁褓之中的小伙子天天生活在恐惧之中,时不时就心慌发作、眼前发黑?        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尽洪荒之力去试试运气?如此进退维谷的局面是所有医者都会面临的境况之一。        其实在面对任何病魔的时候,如果想征服它,医生和患者都必须应该成为一种“共同体”,即双方不仅要绝对信任,而且要密切配合。        虽然射频消融术后小李的室速发作已经显著减少,但我们和病人及其家属都非常清楚,我们目前并没有治愈掉他的心律失常。但因为有这样一个牢固的医患共同体的存在,我们仍然有信心在未来彻底征服这个病魔。        最后,我想对那些不幸身患重病的患者及其家属们说一句肺腑之言:完全信任你的医生吧,并和他们结成共同体,因为这是征服病魔最好的途径。

发布了文章

面对病人以命相托的信赖,医生需要更谨慎的抉择

患者自述:        我要讲的这个故事,要从2009年春节过后的一次单位体检开始。当时检查完心电图,医生告诉我图形不太正常,并一再问我平时有没有心慌等感觉,医生严肃地告诉我,我患的是“心房颤动”。        自从发现了此病后,我立刻决定住院,但在当地住院长达四个多月的治疗过程中,只是靠口服药物维持着病情。不幸接踵而来,2013年春节前一天的凌晨四点多,我又突发急性心梗,幸好及时成功的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这之后,我便更加关注自己的房颤问题,最后经别的医生介绍,我找到了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的刘兴鹏大夫。        初次见面的印象很重要,记得第一次在专家门诊见到刘兴鹏主任,一位年轻帅气、脸上露着微笑、架着金丝边眼镜的男医生接待了我。从他脸上的微笑中,让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温暖。我俩医患情感的沟通从那一刻便开始了。        刘主任耐心细致地询问了我的病程以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基本情况,并认真仔细地翻看查阅了我的住院病历。首次和刘主任的见面会诊就这样的结束了,我们预约了下次再见的时间。详细研究治疗方案,耐心介绍治疗进程。如今的医疗技术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患者,我们对当今的医学了解并不全面,因此常常会有很多疑问请教医生。        面对我提出的一些问题,刘兴鹏主任从来都是不厌其烦,耐心详尽解答,态度真诚友好,以通俗的方式简洁易懂的进行讲解。正是由于他的良苦用心,才使得我的治疗方案得以顺利且有效地进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检查结果,以严谨的判断确定治疗方案。        为了我的“心脏内外科杂交消融手术”得以安全顺利的实施,在我的身体各项检查的过程中,有一项“心脏食道B超”检查十分重要,但恰恰就是在这项检查中出现了“可疑的阴影”。刘兴鹏主任得知这个情况后,作为一名对病人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医务专家,表现出了对工作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令我感到十分的敬畏和钦佩。他对我立即又采取了“心脏加强CT”的检查,来排除和印证“心脏食管B超”的检查结论。        在影像科的图片诊断室里,刘兴鹏主任把影像科主任和B超科的两位主任都请来了,三个人反复仔细的分别看了两种检查报告,经过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最后终于排除了“左心耳血栓”的可疑结论,从而使刘兴鹏主任最终为我确定了“心脏内外科杂交消融手术”的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建立医患的互信。回想当初,从住院治疗再到如今健康的出院,每一个瞬间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却。在住院做各项检查的一周时间里,刘主任几次和医疗团队的医护人员研究对我的治疗方案,几次修改。        同时与我和家属三次进行了沟通,他反复给我们解释了手术治疗方案的过程和可行性,使我们对手术过程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对这个医疗团队有了一种充分的信任。        我们从积极密切的沟通,逐步牢固的建立起了医患之间的互信(由于我对医疗团队的信任,促进了医疗团队对我成功治疗的信心。我想这就是良好的医患沟通从而促进和取得了医患的双赢。我们虽是医患更像是相见恨晚的朋友。 医疗团队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对病人的关心体谅让我们深深的感动。        手术当天的一早,提前一天从上海赶到北京的梅举主任赶到病房来看望了我,从我们俩两手紧紧相握的一瞬间,我就感到了手术一定会成功完成的信息。梅主任微笑着对我说:放心,一定会成功的。只是非常简短地对话,但是却让你有一种信心和力量。        当我躺在手术台上等候麻醉的时候,刘兴鹏主任来到我的身旁,几句温馨的问候,使我顿时感到了全身的暖意。无微不至的悉心关怀,诠释了医患关系的真谛。如今我们虽是医患,但更像是互相牵挂的朋友。 写在后面的话:        上文主人公老刘是位刚刚退休的干部,在诊治他的过程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术前那个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大家知道,房颤这种心律失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半身不遂等。这是因为人的左心房里有一个口小腔大类似耳朵样的结构(学名左心耳),左心耳在房颤的时候,排血功能完全丧失,血液流进去后容易在里面凝结成血栓,而后者一旦脱落,90%的几率随血流进入脑部阻塞脑血管,从而导致脑中风。        所以,在做房颤的除颤手术之前,必须要做一个叫做“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明确左心耳里是否有血栓。只有在没有血栓的情况下才可以做手术,否则只能口服至少几个月的抗凝剂治疗先把血栓溶解掉。        这是因为,如果左心耳里有血栓,那么在左心房里进行手术操作的时候,就有可能把血栓碰下来,从而导致术中即发生脑卒中。患者老刘的特殊性在于,在他接受持续性房颤心内外科一站式杂交消融术前例行的食管超声检查过程中发现左心耳里有血栓!        这意味着手术必须推迟,而且需要马上口服抗凝剂(比如华法林)。因病人曾放过心脏支架,所以安全起见还需要再同时口服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而长期同时口服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病人发生出血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        令人有点担心的是,食管超声报告的血栓体积还比较大,而这让我有些疑虑,因为他长期口服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按说即使左心耳里长血栓也不至于会有这么大…于是,我便动员患者再做了一个心脏CT检查,想看看结论是否一致。出乎意料的是,放射科医生阅片后认为左心耳里没有血栓!        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难题摆到我面前。        坦白说,最明哲保身的做法是宁信其有,即取消病人的手术,然后让病人吃上抗凝药,过几个月再说…        可是我最终决定搞一次小型的多学科会诊。于是,我便把我院心脏超声科的主任吕秀章教授和心脏CT诊断的权威马展红主任医师叫到一起,大家一起来仔细阅片讨论。        最后,马主任仍坚持认为左心耳里没有血栓!CT检查对于左心耳血栓检出的假阴性很低(即说没有就基本上没有的意思);而吕主任则表示,他至少有80%的把握认为,食管超声看到的那个影像不是左心耳血栓,因为经过反复观察都没有发现它和左心耳的房壁有任何接触的地方……        于是,经过和病人和家属以及上海新华医院心外科主任梅举教授的进一步沟通,我们决定如期手术,并做了相应的预案。等术中梅主任把左心耳切除后,我亲手剖开了老刘的左心耳,发现里面干干净净…        通过这个病例的故事给我的启发是,对于复杂心脏病人的评估来说,多个亚专业的联合会诊非常重要。而通过这次经历,也更坚定了我组建整合型的哈特瑞姆“心脏团队”决心。        目前,哈特瑞姆心脏团队的核心专家不仅包括创始的心律失常专家和心脏外科专家,还有冠心病/心脏重症专家、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心脏影像专家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到复杂心脏病患者最准确的评估和最恰当的治疗。

发布了文章

“遇到了这么好的医生,我也要当个好人”

患者自述:        13年了,我和刘兴鹏大夫之间有太多的故事。我经常想,我是上辈子积了多少福,这辈子才能遇到刘主任这样的好人。没有他,我根本活不到今天......        我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彝族村庄,身体从小就不好,经常感冒发烧,小时候一生病就吃点药,也就好了,从来都没有去医院检查过,所以一直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儿,直到一次升学考试体检时才发现自己有心脏病,因此考上了中专也被刷掉了。        之后,我跟着几个老乡到了北京打工。因为心脏病,我不敢找对象,害怕耽误别人。后来碰到我老公,他很穷但对我非常好,我就结了婚。怀着不安的心情,我们要了孩子,32岁那年我坚持着生下了孩子,但身体状况就越来越差了。        2004年10月份,我的病情已经发展的很严重了,当时整个人就像皮包骨头一样,自己都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觉得应该就要这样等死了。        去了很多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返流,很多医生都因为我有肺动脉高压不愿意给做手术,怕我上了手术台就再也下不来了。        后来,经过多方打听我们到了安贞医院。刚开始的时候,医生们经过检查认为做心脏修复手术就可以了,但结果却并不行。于是一开始为我治疗的张医生向我介绍了刘主任,他当时的意见是,给我装一台心脏起搏器。        可是,手术费用太贵了,我们根本就承受不起啊!我记得当时我们家总共就2万多块钱,前期治疗已经花了一万多,装起搏器的费用说什么也拿不出来了。        刘主任在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就主动为我申请了一个免费的单腔起搏器,要知道,那时我们当时才刚刚认识。        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我只到医院找心外科医生复查了两次,一是因为孩子小,总去检查不方便,二是家里也实在是没钱了,担心检查还会花钱。        2011年,也就是起搏器安装了7年后,才想起来要去检查起搏器,当时就想起了刘主任,给他打电话,他很快就接了,那时候他已经到了朝阳医院。        于是我就开始去朝阳医院找刘大夫做复查,他知道我们家里困难,所以总是安排我在他的休息时间去做检查,从来都没向我要过钱。        跟他沟通的时候,他说话总是轻声细语的,就像对待客人一样,从来都没见他发过火。我常常想,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啊!        在2013年的时候,原来的起搏器已经装了将近十年了,可能因为机器不太工作了,那两年自己躺在床上就感觉像是躺在云里一样,一点力气也没有。刘主任跟我说可能要更换起搏器了,但最适合我的那种好点的起搏器要将近二十万,凭我的家庭条件,想都不敢想。        我记得有2013年的一天下午,我正在上班,刘主任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帮我申请了一个三腔起搏器,可以免费给我安装,问我愿不愿意接受,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真的是除了感动就是感激了,我万万没有想到能遇到这么好的医生,这么好的事情能落在我的身上,对我来说这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啊!        2014年,我又一次接受了心脏起搏器的手术,在这次手术之后感觉状态确实比以前好太多了,身体也有力气了,我现在上午打一份工,下午再去打一份工,生活很充实,儿子也上了高中,相信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        一路走来,我都过了50岁了,这辈子真的已经是值了。其实我知道,像我这样的患者,在医院里非常多,我是那么幸运,遇到了刘主任那么好的人,他给了我生活的希望。我对他无以回报,不管自己有多穷,也要和他一样心怀善心,真诚地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医生写在后面的话:        每当想起上文这个名叫**铁曲的彝族患者,我心里便感慨:为什么这个在京务工者的命运如此多舛?        2004年第一次给她做起搏器手术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术前,心外科同事告诉我,病人没钱了,手术可绝不能出差错!当她躺到导管床上,我发现她心外科手术的胸带还没有拆掉。打开胸带后我才发现,这竟是一位如此瘦骨嶙峋的女患者!        至今我还清晰的记得,自己当时穿刺锁骨下静脉时是何等的小心翼翼,唯恐出现气胸并发症…        2011年,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因为少数民族名字很少见,我立刻记起了她。原来,起搏器虽然保住了她的命,但几年后副作用也逐渐显现:病人开始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并逐渐加重。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在一小部分植入常规起搏器的患者,长期的右心室起搏会诱发心力衰竭,而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植入能同步起搏左心室的三腔起搏器。        不幸的是,这一小概率事件居然就出现在她的身上,而最普通的三腔起搏器也需要10来万,这对于一个在京务工者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等到2013年底,她体内第一块起搏器的电池已经接近耗竭,更换三腔起搏器的问题更加迫在眉睫。有一天我门诊,病人一家都来了:“刘大夫,感谢你让我多活了10年,求你能让我再多活几年,等到我儿子长大成人…”,然后就是一家三口给我一起鞠躬…        面对此情此景,我想任何医生都会动容。但当时我感到一筹莫展,于是便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段内容。        感谢万能的朋友圈,没过多久,波士顿科学公司(不是给他们做广告,是真的感谢他们)告诉我,他们可以为这个病人免费捐献一块带有除颤器功能的三腔起搏器(接近20万)!        因为病人做过先心病外科手术,所以第二次起搏器手术中费了些周折,但最终还是成功了。为了感谢我,铁曲从四川老家给我带来家乡特产红辣子,辣子浇上热油后的那个浓香啊…        现在听说她术后可以同时打两份工,儿子也快高中毕业了,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祝愿她身体健康,日子像她家乡的红辣椒一样越来越红火!

发布了文章

两次中风,精神失控,这样的病人治还是不治?

 患者自述:         患者年龄,50岁。每当医生问到这里,即便时隔一年,我也很难将这个年纪与我已经历两次中风,落下严重后遗症的母亲联系在一起。       我原本是从不回头看的人,但当母亲完成心脏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半年、身体状况不断好转的时候,我还是接受刘兴鹏主任的邀约,仔细的回想了这一路走来的经历。       母亲是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早在2010年已有诊断,2012年5月第一次中风后及时溶栓治疗,几乎没有留下后遗症。此后的三年虽多次在心内科和神经内科接受检查,但由于家人对病情认识不足,均未接受手术,而去年12月的一次中风,经历了ICU内长达两周的昏迷后,母亲失去了吞咽和语言功能,大脑功能区受损导致情绪激动,需要镇静类药物控制;认知能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差。       2016年农历新年过后,母亲从老家来到北京康复医院,接受神经内科的康复治疗。在此期间,分别进行了神经外科,精神科,康复科,心内科的会诊,会诊的医院和医生都是力所能及找到的北京地区最权威的,最后多方建议首先手术消除房颤,否则一旦再次中风,其他治疗成果都将付诸东流。       于是问题来了,年前约好的医院,在我母亲严重焦躁的情况下,是无法接收住院和手术的,而且母亲的房颤已经有转向持续性的趋势,单纯的射频消融手术恐怕无法彻底根除房颤。这时一位年轻的副主任医师给我推荐了刘兴鹏主任及他的团队,他认为以母亲的情况,可能更加适合哈特瑞姆团队开展的内外科杂交手术。我迅速通过网上平台与刘主任取得了联系,并安排了一次面诊。       第一次面诊有些不太顺利,早高峰的路况加上医院内等待的时间,即使出发前服用了镇静药物,母亲的情绪也有些不受控制了。她不停的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收拾自己带来的病历资料,拒绝任何交流,吼叫着要离开。情况显然比预想的要糟糕一些,刘主任希望再等待一段时间,待她情绪可控的时候再接受手术。       几乎持续的房颤和随时可能发生的中风让我们亲属的心情都像坐上了过山车,一日不手术,一日车不停。此后我又去过两次门诊,第三次其实已经做好了带法务人员签署针对医生的免责协议的准备,希望尽可能减少医生的顾虑,让母亲尽快接受手术。所幸这次刘主任给了我联系方式,并答应安排会诊,考虑手术的可行性。       五月初母亲在燕达医院接受了心内科、心外科和麻醉科的联合会诊,会诊开始后母亲几乎全程尖叫,与人没有任何沟通,直到最后推门逃走。当天有点儿失落的回到家后,刘主任的电话也很快到了,考虑到母亲无法与人沟通且情绪不稳定的状况,恐怕无法耐受杂交术后的恢复期,建议接受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这种手术也能够有效降低房颤风险,而且术后恢复也要安全得多。       一周后母亲住院接受手术。术前准备的两天里,母亲对医院的恐惧已经达到了顶峰,除了吃饭和短暂的睡眠,几乎全天都在尖叫,多亏了谭琛主任贴心的安排和心内二科所有医护人员的耐心和努力,术前检查才得以顺利通过。经过四个小时的手术和一天的ICU观察,母亲回到病房清醒后,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由于心率恢复窦性,脑部供血量增加,脑栓塞的康复有了巨大进展。首先焦虑不安的症状和对医院的恐惧完全消失了,术前几乎不愿靠近的病床成为了她最爱的地方,出院回家都有些不大情愿;更令人意外的是,已经半年不愿意与人交流的她,有时会通过眼神试图传递一些信息。         母亲手术的成功让我们全家备受鼓舞,也对哈特瑞姆心脏专家团队的专业水平倍加信任,随后我的舅舅也接受了ICD植入手术;七十高龄,房颤二十余年的姥爷也接受了射频消融手术。       这几日我正带着母亲和姥爷在燕达医院接受术后半年的复查,今天见到谭琛主任和王凤楠护士,还是一如既往的亲切随和,见到母亲和姥爷恢复状况不错,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前日在家午睡,孩子在我身侧熟睡,母亲也过来安静的躺在我旁边。弟弟叫我跟她说说话,这次来京她似乎有些不自在,总是默默躲在角落里。即使好的时候,我俩话也是不多的,肢体接触就更少了,因为她不喜欢。确实不知说什么好,但我有些困了,顺势抬腕抓住她有些冰凉和僵硬的手。母亲眼神里起初有些意外,但很快滑过一丝笑意。       我这一年来从未感觉惊慌或恐惧,也未掉过一滴眼泪,因为深知自己每一步的决策都是出于理性。但当这种亲情的微风袭来的时候,也未免心头一颤,竟然有些说不出的感动。只愿母亲余生平安喜乐吧。患者女儿:张*    写在后面的话:         第一次见到上文作者小张的母亲的时候,我便面临第一次艰难抉择:接不接这个病人?       从病情上来讲,病人才刚刚50岁,但却因房颤已经发生两次脑卒中,毫无疑问应该接。治好房颤对于预防她再次发生脑卒中至关重要。       但从现实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极特殊的病人,因为大脑的额叶发生梗塞的缘故,病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把这样的患者放到病房,她控制不住的尖叫声或将成为病房矛盾的“导火索”,护理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坦率说,我刚开始的时候有些犹豫,但最终,小张的执着还是打动了我,她母亲因为疾病受到的折磨,不管对我们医生,还是他们家属,都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拷问。       我决定接这个病人,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事先签署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医生都免责的声明,事实上,自从我同意治疗这个病人后,便把免责的事情忘到了九霄云外,而完全是出于一名医生内心深处那份恻隐之心…       既然决定接这个病人,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案?这是我面临的第二次艰难抉择。       病人找到我来是做房颤杂交手术的,这确实是最大程度根除房颤和预防再次中风的一个好方法。但问题是,病人因为疾病的缘故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行动。试想,如果她术后清醒后不能控制情绪做出伤害到自己的举动怎么办?(比如强行把自己身上的引流管都拔掉......)各种严重后果让人不寒而栗。       另一个选择是做创伤更小的导管消融手术。但病人已经进展为持续性房颤,而且还有肥厚型心肌病,单纯导管消融手术的成功率仅60-70%,术后一旦房颤复发,病人又将处于脑中风的风险之下…       怎么办?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个诸葛亮凑一起呢?于是我决定搞一次多学科会诊。把来自心脏不同亚专业的几名医生叫来一起商量对策。       当时参加的有梅举大夫(上海新华医院心外科/哈特瑞姆医生集团)、宋锴澄大夫(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安德泰麻醉医生集团)、施海峰大夫(北京医院心内科/哈特瑞姆医生集团)、谭琛大夫(燕达医院心内科/哈特瑞姆医生集团)和我。       最终,我们几个人达成一致:对于这个病人来说,同时实现围手术期安全和预防脑卒中效果的治疗措施只有一个,那就是目前国内尚开展不多的一站式房颤导管消融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谢天谢地,这台复合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再辅以谭琛主任领导团队无微不至的照看,这个特殊的病人术后的好转速度,让我们都感到惊奇。       医生不是万能的,我们也会纠结,也会无助,但内心总是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我曾经许多次问自己,什么时刻是最幸福的?时隔半年多之后,当读完以上患者家属小张的文章,一种来自职业的幸福感在内心升腾…

发布了文章

17年房颤,几经曲折的治疗经历

患者自述:        我今年六十岁,1999年发现房颤,先后经历了药物治疗、三次射频消融治疗、一次植入心脏起搏器。最终于今年10月30日,刘兴鹏教授创建的哈特瑞姆医生集团的专家团队为我做了心脏杂交手术,使我告别了17年的房颤困扰。        1999年9月,我带老干部外出疗养,由于白天登顶福建武夷山比较劳累,晚上又没休息好,后脑勺着地晕厥过去,第一次发现房颤。        2003年9月,由于工作劳累过度,致使房颤频繁发作,甚至佩戴的公务员胸牌都跟着颤动,到北京朝阳医院第一次做了射频消融手术,出院休息了不足一个月就上班了,头天熬夜赶写材料,第二天一个月复查时,医生说房颤复发了,需要做第二次手术。回想起手术是从四处下导管,先诱发房颤再行手术,手术从早上八点进手术室,下午两点半才做完,就没同意再次手术。这以后基本就不看房颤了,虽然每年单位体检,都提示复查一下,也没太重视。        2012年12月到北京知名三甲医院花了520元,挂了某知名专家的特需号,看病不到5分钟,提出比较好的方法还是做射频消融手术。我没同意,就服用3个月的预防房颤脑中风并发症的一种抗凝药—华法林。                    2014年6月,偶遇朝阳医院在团结湖公园进行世界房颤日的宣传活动,我咨询时得知了刘兴鹏主任,11月份看了刘主任的门诊。见到刘主任的第一反应就是专家这么年轻,但是非常认真的了解情况并把我十几年的就医病历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照了心电图,建议我还是做射频消融手术,我把我的担忧和刘主任进行了交流,刘主任说,现在无论从手术的技术到仪器比起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这次就诊刘主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绝对是个值得信赖的医生!我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再次做射频消融手术。        在2015年1月、3月做了两次射频消融手术,由于病程时间太长,还是没有彻底治愈。这时我在老干部大学钢琴班同学的母亲因房颤导致了脑卒中,全家四五个孩子轮流伺候;我住院期间同病房的病友也是因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对我震动很大,我想我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今年二月份多次发生头晕和心动过缓。最低心率每分钟只有29次、停跳最长为6秒,刘主任和田主任商量过后,建议我安装起搏器,于三月份植入双腔起搏器,后来再也没有出现头晕目眩,但是房颤仍在。        后来得知哈特瑞姆医生集团能做房颤的杂交手术,这是强强联合、用心做事的一支专家团队,于是,我决定不管有多难受,我也要做杂交手术,起码切除左心耳,把脑卒中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何况同时继续治疗房颤还是有一线希望的,所以就决定做杂交手术。        令人感动的是,刘主任带领的专家团队认真分析了我的病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最终制服了复杂年久困扰我17年的房颤!        特别是术后刘主任到病房看望我时流露出家人一样的喜悦之情,我真的好感动!刘主任、谭主任和燕达医院心内二科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替患者高兴,我真的是被感动到了!刘主任创建的哈特瑞姆专家集团真正是以患者为中心,集心脏内外科专家于一体,作为一名患者是根本无法请到这么多知名专家的,最终受益者是我们老百姓患者!我由衷地在此道一声谢谢! 医生写在后面的话:        上文的主人公沈老师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患者。在过去这些年里,她已经接受了包括房颤消融术、乳腺癌切除术等8次大小手术。        但是,再多的病魔缠身,也挡不住她热爱生活的那股乐观尽头,记得第一次跟她见面,听她娓娓道来她的房颤故事时,纯粹那份乐观,我就决心为她解除这份困扰。        当时,她已经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即心脏每时每刻都处于异常的跳动之中。第一次房颤消融手术很顺利,手术中顺利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正常心律)。        本以为她的房颤就此就好了,谁想一天后房颤就复发了!只是发作特点由持续性房颤又变回阵发性房颤。在治疗上更加棘手的是,她的阵发性房颤在自行终止后会有短暂的心脏停搏现象,导致无法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因为这些心脏停搏都出现在房颤终止后,即根源在于房颤,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还是根治房颤,于是,我们便为她做了第二次消融手术。        我和同事们尽了最大力量,但遗憾的是,仍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        这一结果令我很焦虑,她现在出现的黑朦现象,之前并没有,我们通过消融把她的持续性房颤逆转成阵发性房颤以后,反而出现了不好的情况。        借助微信,我小心翼翼的指导她尝试了很多药物方法,但均未奏效。        不得已之下,我们建议她植入起搏器治疗心脏间歇,然后期望用大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压住房颤。        沈老师选择信任我,她再次接受建议植入了起搏器,术后她虽然不晕了,但阵发性房颤却依然在!也就是说,房颤导致的脑卒中风险依然在!        她是如此信任我,而我想根治她的房颤的念头就越发的强烈…因为2年多来,我和她都成为好朋友了。        下一步,唯一可能有效的治疗就是房颤杂交手术了,但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疗法,更需要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杂交手术进行的很顺利,她术后恢复的也很顺利,重要的是她的心跳终于稳稳的跳动了…。        目前我已通过射频消融治疗过几千例的房颤患者,许多患者跟我说,恢复正常心跳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里舒服”,作为医生,我每天看的病人数量是有限的,只是希望大家能提高防病治病的意识,警惕房颤的严重后果。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会出现房颤?房颤有哪些表现?

       小编问:房颤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刘兴鹏大夫答:房颤的病因不是特别清楚,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跟年龄有关,老年人的发病率很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房颤是人体老化的标志,因为8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10%~20%的人有房颤。        另外,房颤容易发生在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比如高血压、心肌病、瓣膜病等。也可以认为这些疾病是房颤的病因之一。        此外,房颤和心脏之外的某些疾病也有关系,比如最常见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俗称“甲亢”)等,很多甲亢患者容易得房颤。        还有,房颤和生活方式也相关。爱喝酒的人,特别是酗酒的人很容易得房颤。一放假有人喝酒就多,这样假期结束后房颤患者也增多了,所以在国外,房颤也是一种“假日心脏病”。另外我们发现肥胖病人也容易得房颤。        但是除去所有这些原因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甲亢等,没有不良嗜好,也不是高龄人群。这种房颤叫做孤立性房颤或者特发性房颤,目前医学上还找不到原因。        最后,还有极少一部分可能和遗传有关系,但是占的比例非常少。        总之,房颤的原因很复杂,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小编问:临床上高血压患者发展到房颤的几率大吗?        刘兴鹏大夫答:应该还是蛮高的,至于高血压患者有多大比例会发展成房颤,具体的数据现在还不清楚。但是临床上80%~90%的房颤患者有高血压。另外,约有40%的心衰患者会发展成为房颤。        小编问:房颤有哪些类型,分别都有什么症状?        刘兴鹏大夫答:按照我们现在的分法可以将房颤分成四种类型。第一种:初发性房颤,是指患者第一次犯病,房颤首次发作。第二种:阵发性房颤,患者偶尔发作,平时和正常人一样。第三种:持续性房颤,患者一天到晚都是房颤,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周。第四种:永久性房颤。如果是持续性房颤,通过一些手段,比如电复律或者吃一些药物还可以纠正过来;但如果是永久性房颤,即使通过电复律也纠正不了。        每种房颤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往往初发性房颤或者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有时犯有时不犯,这些患者的症状会重一些,他们经常会感觉到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一样特别不踏实。一旦发展到持续性房颤或者永久性房颤之后,患者主观的心悸症状反而减少,慢慢已经习惯了。我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不是说进展到持续性房颤或者永久性房颤,患者感觉不到症状,房颤的危害就没有了。无论有还是没有症状,房颤的危害都是一样的,绝对不能说患者感觉不到房颤的症状,这种房颤就是安全的!

发布了文章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你也可以院前急救

       正常人心脏跳动时,由窦房结(总司令官官)下达命令,发放冲动至房室结(联络者),再向下传至心室(命令执行者),引起心室规律跳动。临床上,一部分人在房室结内部或心房-心室之间天生就存在多余的联络通路(不法商贩),这些通路在一定情况下会和正常的房室结“勾结”形成环路系统,该系统在将窦房结和心房命令传递给心室的同时,还将命令快速回馈给心房,导致心房加快发放冲动,如此反复,使心室跳动的速率加快。医学上称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室上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同性别与年龄的人均可发生,典型的心动过速发作时为突然开始、突然停止,发作时间不确定,会出现胸闷、心悸、焦虑不安。心率较快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可减少35%、脑血流可减少14%,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在老年人或合并心脑疾病的患者可出现心绞痛、心衰、脑梗死、晕厥甚至休克等。因此,需要及时救治。        院外治疗室上速比较简单快捷又方便的物理方法为迷走神经刺激法,尤其对于初次发作者有效。且心动过速发作时越早干预越好。介绍一些最常用的迷走神经刺激法。        1.    调整呼吸。深呼吸几次,然后屏住呼吸直至不能忍受,反复进行数次。        2.    面部降温法。将面部浸润于装有冰水或冷水的脸盆中数分钟。        3.    诱导恶心法。将手指伸入口中,用手指指腹反复碰触软腭部分,诱导恶心(或借助牙刷)。        4.    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状态下用力做呼气动作10-15秒,可增加胸腔压力,刺激迷走神经。        5.    改良的Valsalva动作。让患者在半卧位憋气之后立即平卧,并有他人协助抬高双腿。近期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改良的Valsalva动作很有成效,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将干预室上速1分钟后的转复成功率从传统Valsalva动作的17.0%提高至43.5% 。        6.    压腹法。急救人员用手掌压迫患者腹部的同时让患者用力挺起腹部,此方法可以增加胸腔压力,刺激迷走神经。        7.    按压眼球法。固定头部,眼睛向下看,急救人员将单侧手掌放于患者前额部,用拇指指腹按压巩膜上方的上眼睑。切勿同时按压双眼,切勿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视网膜脱落。        8.    颈动脉窦按摩法(此方法最好在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颈动脉窦位于下颔角下方,颈部外侧的中部,相当于喉结上缘的水平,在颈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患者取半卧位,头略向后转,用单手拇指轻轻按压单侧颈动脉窦,适当加压,按压20-30秒,若无不适,可用相同方法按压另一侧。切勿同时按压两侧颈动脉窦,以免血压骤降、心跳停止。        室上速发作时,可采用以上物理刺激法,因按压眼球及颈动脉窦风险相对较高,若非迫不得已,尽量避免采用。若患者存在基础心脏病或无法耐受过快的心跳,上述迷走神经刺激法无效时应及时送往医院,应用药物复律或进行电转复。        不过,暂时的缓解并不等于根治了。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根治室上速最有效的方法,创伤小,成功率高达90-95%。

发布了文章

运动猝死

       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运动员猝死的报道,例如喀麦隆球员维维安·福、西甲西班牙人队队长丹尼尔· 哈尔克以及美国短跑名将乔伊娜、美国排球主攻手海曼、匈牙利皮划艇奥运冠军科洛尼奇等等,国内外马拉松赛的猝死事件也屡见报端。那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运动猝死的原因和预防。        运动猝死是指与运动有关猝死的简称。运动猝死的定义是: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        据估计美国运动猝死年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0.4人。国内近10年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病例报告总计不超过200例,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其发病率并不算高。运动性猝死发生的高峰年龄在10-35岁的报道为多见。我国大众健身运动猝死人群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和50岁年龄段为主,呈典型“马鞍型“,主要为学生和离退休人员。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运动猝死涉及运动项目广,包括:跑步、拔河、爬山、单杠、羽毛球、俯卧撑、举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游泳、门球、跳绳、跳舞、跳远、网球、武术等。有研究显示,运动猝死易发项目依次为跑步(33. 98%)、足球(10. 68%)、篮球(8. 74%)。国内外研究表明,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的运动量、运动强度增加而增加,竞争性的高强度运动最易导致运动猝死。此外,长期科学锻炼也可以降低运动猝死风险。研究表明缺乏锻炼人群剧烈运动中心脏骤停的危险比平时升高56 倍,而经常锻炼人群只升高5 倍。        关于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据统计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约占80%左右;其次是脑源性猝死,约占6%-17%;其他约占3%-14%。其中心源性疾病主要有: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心肌炎、瓣膜性心脏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特发性心肌肥厚、马凡氏综合征导致主动脉破裂、急性肺水肿等;脑源性疾病主要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动脉硬化至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其他病因有:中暑、心理应激、服用兴奋剂、急性出血性胃炎、支气管肺炎、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肝脏疾病、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高原缺氧等。另外,不同年龄和地区人群运动猝死主要病因会有所差异,有研究显示35 岁以下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心脏畸形和心肌病,35 岁以上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运动猝死因发作突然、病程急、病情严重,往往很难救治,所以如何预防和避免其发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运动猝死的预防主要分三级:        一级预防是在既往没有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因为有25%的猝死者来源于这一人群。对运动员来讲,就是要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体格检查和随访,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运动性心脏病和病理性心脏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病。        初级预防更多的应是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掌握好运动强度,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为100次以内,中等强度为130、150次,高强度则为150次以上。一般推荐中低强度的运动。有学者认为,老年运动时每分钟心跳超过“170一年龄”就要注意,如果这一数字再上升10%就有危险。另外,还要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修改游戏规则以减少对抗,以及根据环境运动等。        二级预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因为运动性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等(这些在普通的体检中很难发现,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对于已确诊的运动员和普通人来说,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驱症状,最好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体育锻炼。        三级预防指的是治疗急性心跳骤停以防止发展为心脏猝死。主要是加强对运动者运动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运动医学常识,提高运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再者,提供现场医务监督和建立急救体制,使其逆转,换救生命。        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一旦发生将不可挽回,对个人、家庭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社会舆论而言将造成负面影响。因此社会各年龄层和各部门均应重视运动猝死,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体育健身部门,完善急救各项制度与措施,培训相关人员急救技能,配备急救设备。尽快完善有关运动猝死医学检查筛选措施,开发运动猝死早期诊断技术,定期进行全面体检,筛选出运动猝死潜在易发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其发生,对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意义重大。

发布了文章

生死竞速---心肺复苏术

       当人突发急症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拨打120或999求救,然而,当病人在院外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时,患者身边的人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救治更为重要。在发达国家,不少老百姓会在急救车到达之前进行简单的急救,提高救治成功率。今天将为大家普及一项救人技巧—心肺复苏术(医学简称为CPR),这项技巧可以徒手完成,是通过迅速而有效的人工呼吸与心脏按压使呼吸心跳恢复并积极保护大脑,最终使大脑智力完全恢复。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这项简单的技巧会帮助您拯救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当有人因溺水、突发心脏病、车祸、中毒等导致心跳停止3~5秒后会出现眼前发黑;停跳5~10秒就会意识丧失;如果停跳超过4~5分钟,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在极其关键的4~5分钟内,急救车往往无法到达现场,此时如果身边的人争分夺秒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病人极有可能获救并且不留任何后遗症。心肺复苏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当发现周围的人倒地时,立即走过去确认周边环境安全,判断此人是否有意识。拍双肩,在耳边呼唤,如“您怎么了?能听到我说话吗?”如无应答,立即向周围的人求救,“快来人,有人晕倒了”、“帮忙拨打下120或999”(或亲自拨打急救电话,要保持冷静)。       2、判断患者有无心跳呼吸停止。把右手食指中指放在颈部两侧触摸,判断有没有颈动脉搏动(如图);把脸颊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有无呼气气流,同时眼睛看向胸部判断有无胸廓上下起伏,如果既没有动脉搏动也没有呼气气流和胸廓起伏,可判定心跳呼吸停止(须在5~10秒内迅速判断,跪在患者右侧)。          3、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保证患者平躺在地面或硬板床上)。按压位置为胸骨中下1/3段,相当于男性两侧乳头连线的中点(如图)。           双手掌重叠,十指相扣,双臂绷直,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双肩、臂的力量平稳、规律的垂直下压(双胳膊肘不能弯曲),保证胸骨下压≥5厘米并可以充分回弹,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按压过程中双手掌不离开胸骨,如图)。         4、按压30次后,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30:2)。先清理患者口腔内的异物,然后左手掌下压额头的同时左手拇指食指捏住鼻子,右手指抬高下颌部(这一动作是为了使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深吸气后用你的嘴巴完全包住患者的嘴巴然后吹气,理想的效果为吹气后患者的胸廓会有起伏(如图)。         5、如此循环往复,做5个循环(1个循环包括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后,再次触摸颈动脉、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如果没有颈动脉搏动和呼吸,则需要继续心肺复苏。救护车抵达后,便可以大功告成了~~  

发布了文章

房颤是咋回事?有哪些危害呢?

       什么是房颤?        刘兴鹏大夫: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实际上,心脏就好像一套房子,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房颤是指心房的跳动不正常。正常的心房是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的,而出现房颤的时候,心房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完全丧失,导致心律失常。        房颤都有哪些危害?        刘兴鹏大夫:实际上很多患者可能意识不到,房颤最大的危害是脑中风。脑中风容易导致偏瘫、半身不遂甚至死亡。出现房颤的时候,心房不能正常收缩、舒张,造成血液淤积在心房里出不来。心房里面有一个叫做心耳的结构,类似卧室里的一个卫生间,“口小肚子大”。当血液流进心耳之后,如果心房收缩功能丧失,那么血液就很难再流出来。因为人的血液里面有很多血细胞、血小板,所以很容易在心耳里面瘀积成块,形成血栓;而血栓一旦脱落,90%会流进大脑,从而导致脑中风。        脑中风是房颤最大的危害,除此之外房颤还有很多危害,比如患者会感觉心慌、很容易疲劳等。另外,如果患者本身还有其它心脏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这个时候再合并有房颤,就会雪上加霜,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出现明显的喘、憋、气促、下肢肿等症状。总之,房颤带来的危害很严重。        房颤患者脑中风的几率有多大?        刘兴鹏大夫:(房颤引发的)脑中风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在我国,中风是导致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大约有20%~25%的中风是由房颤引起的。另外,如果没有对房颤进行有效干预,那么大约有35%~40%的患者会发生中风,这是非常高的数字。        房颤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        刘兴鹏大夫:房颤对患者的影响是很大的。患者一旦发生中风,严重的会导致半身不遂或者瘫痪,这样不仅自己受罪,家里人也会受累。这是最大的一个影响。另外,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患者会感觉到严重的心慌、乏力等,并且房颤很难预防,发作也没有规律。有调查显示,各种心脏病中,房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最大。

发布了文章

天天开心,远离房颤

       心房颤动(房颤)病人去医院就诊时,医生会依据患者的病情建议药物或手术治疗,或二者联合。许多病人会问到“大夫,我平常应该注意什么?”,答案或许是,“控制好基础疾病(血压、血糖、血脂)”、“别累着”、“减减肥”,“去呼吸科治治打呼噜”、“积极配合医生、定期复查”,等等。患者的合并疾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自己能做的只有生活方式的调整、听医生的话。殊不知,生活方式的调整对房颤有很大帮助。前面的心律频道已提到减肥对房颤的好处,今日和大家谈谈情绪对房颤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开开心心、保持乐观的情绪对很多疾病有帮助,小编也好奇,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对房颤发作会有多大影响?巧合的是,国外已经有人对此作出研究,并发表在了圈内一本有权威的杂志上。        这项研究纳入了95名房颤患者,这些患者平素间断发作房颤,房颤发作时都会出现不适症状,但在入选参加这项研究时都为正常心跳。所有人被要求每日结束时完成有关自己情绪的电子问卷,连续1年。研究期间,每人每月做1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当天清醒时段,每小时都完成2次电子问卷。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随时记录心电图,并及时反馈房颤发作前30分钟的情绪变化。最终比较了房颤发作人群在发作房颤前30分钟的情绪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没有发作房颤人群同一时间段的情绪,同时比较了两组患者前一天的情绪。最终共记录了228次症状性房颤发作事件,34名患者(163次房颤事件)完成了情绪相关性电子问卷,其中12597份问卷为监测心律期间完成的,14775份为每日结束后的情绪问卷(包括房颤发作前一天的问卷112份)。结果发现,去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后,悲伤、愤怒、压力、缺乏耐心、忧虑等消极情绪都可以明显增加30分钟内的房颤发作次数,与那些没有房颤发作的人相比,上述情绪分别将房颤发作的风险增加了5.6倍(悲伤)、4.5倍(愤怒)、3.1倍(压力)、3.1倍(缺乏耐心)、4.4倍(忧虑),但饥饿并不增加房颤发作次数。愉悦的情绪可以将30分钟内房颤发作的风险降低85%。前一天压力大和愤怒的负面情绪可以将之后一天的房颤发作风险增加2倍,其他情绪对后一天的房颤发作影响不大。        因此,从上述结果我们得知,包括悲伤、愤怒、压力、缺乏耐心、忧虑等在内的负面情绪可以诱发症状性房颤的发作,而愉悦的情绪可以起到保护性作用。虽然,之前猜测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房颤,但不得不说,85%这一数字还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试想,如果房颤病人能够“天天开心”,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房颤发作的折磨将被减少多少?

发布了文章

说说胺碘酮的好与坏

       对于一个房颤的患者,胺碘酮(可达龙)可能是再熟悉不过的药物了。有些人觉得效果好就一直吃着,有些人听说过这个药的副作用,便死活不接受胺碘酮治疗。今天,我们给大家聊一下胺碘酮做的好事与坏事。        翻开药品说明书,对胺碘酮是这样描述的:“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且具轻度Ⅰ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质。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由于复极过度延长,心电图有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静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可影响甲状腺素代谢”。        这是很难让人读懂的文字。我们的读者一定也没有兴趣去看。其实,知道胺碘酮能治疗哪些病是最重要的。        胺碘酮能治疗的病很多,基本上与心跳快相关的病都可以使用胺碘酮。尤其是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等治疗和预防。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不建议应用胺碘酮治疗,但是如果早搏较多,或症状很重以及室上速发作频繁,也是可以应用的,是目前疗效最让人满意的药物。当然,这个让人满意是相对于其他药物的,也不适合长期治疗。对于这些疾病,射频消融是可以选择的。也可防止预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及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电转复后的维持治疗,以及射频消融术后的短期用药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胺碘酮是唯一一个长期应用不增加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听起来不错,那么它是完美的吗?        是药三分毒,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用药时医生总是非常谨慎。目前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中胺碘酮是使用广泛、有效且相对安全的药物,尤其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以及许多其他心律失常患者的控制,常常需要应用相对较长时间的胺碘酮。那么它的毒副作用如何呢?          1.  肺毒性:主要表现为咳嗽,严重者会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胸片检查可以发现局部或弥漫的肺浸润性病变,可能引起肺间质纤维化。对于出现肺毒性的患者必须立即停用胺碘酮,重症患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如恶心、食欲下降和便秘等,多数发生在大量用药或早期用药时,一般在药物减量或停药后症状消失。较少患者会发生严重的肝脏损害,表现为肝炎和肝硬化,因此长期用药患者需要监测肝功能。        3.  甲状腺功能异常: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其发生机制为胺碘酮中的碘化物导致甲状腺组织产生炎性反应。用药患者应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发现异常者一般都需要停药。        4.  皮肤蓝灰色改变: 多见于长期服用胺碘酮的患者,通常发生在面部和眼睛周围皮肤。患者应避免阳光直射,可使用防晒用品阻碍紫外线照射。        5.  神经系统有小脑性共济失调: 表现为感觉异常的末梢神经炎,睡眠障碍,偶尔记忆力下降,与药量有关,药量下降,症状消失。        因此,如果在应用胺碘酮的过程中,出现上述反应,应及早就诊,调整患者换用其他药物,避免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

发布了文章

消逝的心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现以ARVD/C表示,其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临床常表现为右心室扩大(表现为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律失常(常常出现室速、室颤等)和猝死。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常染色体突变导致遗传病,原本正常的心肌组织,被破坏、萎缩掉,取而代之的是脂肪、结缔组织这样的结构,就好比家里的墙漏了个洞,临时用木板堵上一样。这一类疾病随着心脏彩超以及CT、核磁的普及,被发现病诊断的越来越多,也愈发的受到关注。        木板堵上的墙毕竟不如混凝土的结实,还有可能短路漏电。正常用来收缩的肌肉被取代了,心脏功能就会受影响,直接的表现就是右心室的增大,甚至在某些薄弱的地方突出,形成室壁瘤、导致右心功能不全等。而正常的心肌和这些脂肪、结缔组织掺杂,就好像铜线断开、短路,会出现室速、室颤等致命的心律失常。        类似的疾病还有杜氏肌肉营养不良,这是一种X染色体突变导致全身骨骼肌萎缩,被脂肪、结缔组织取代。曾经有报道一例患者,是滑雪运动员,即患有这种骨骼肌营养不良,也患有ARVC,这名运动员在发现自己患有这种疾病后,通过努力研究,发现自己的基因中,有一种层粘连蛋白的基因突变,可以同时导致这两种疾病。        这一类肌肉病变的先天性疾病目前治疗还是比较困难的。前面讲的那例ARVC患者,曾经多次在国内顶级医院多次行射频消融术,但仍然反复发作室速。恐怕这类疾病的治疗,最大的困难在于:        1.其进展性:这个特点有点像癌症,最开始仅仅浸润一小块面积,最后有可能发展到整个右心室后壁、外侧壁以及左室后壁,听起来有点像肿瘤的扩散,但是它没有肿瘤最特征的特点即异形性,而且只局限在特定组织内。一次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成功,如果病情再发展,可能还会长出新的病灶。另外近些年有报道,有超过50%的患者左室心肌也有受累,分析可能是由于左室心肌较厚,其功能影响不如心肌相对菲薄的右心室明显,故而临床表现通常为右心受累。但也有许多患者表现为左心室起源的室速,磁共振/CT证实与左室病变相关,甚至可以没有右心室受累。目前最新版Braunwald心脏病学已经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改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CM)。        2 .其多基因的复杂性:目前已经发现的ARVC基因突变点就有十余种,而杜氏肌营养不良则达到了70余种!曾经有对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基因靶点治疗,但也因为有效的人太少而难以推行。这么多种复杂的基因突变,许多患者还可能同时携带2种甚至更多的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其实也是很有难度的。而其他治疗,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ARVC对其反应推测恐怕也是不一致的。        但所幸我们所了解的是,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仅有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有可能会受累。如果患者以及亲属有不明原因的黑朦、晕厥、甚至猝死,或者明确诊断为ARVC,就要警惕了,需要监测心脏彩超、holter等,完善心脏增强CT或者延迟增强核磁等检查。目前最主要的治疗还是ICD的植入预防猝死,以及心功能不全的对症治疗;导管射频消融则可以减少室速的发作,也可以减少ICD的频繁放电,减轻患者痛苦。

发布了文章

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要注意什么

       提问: 患者要定期抽血查INR值,这是个什么指标呢?这个数值的高和低意味着什么?        答:INR中文称为国际标准化比值,可有效监测使用抗凝(“血液稀释”)药物的效果。INR的值越高,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这样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例如血栓导致的中风。但是,如果INR值非常高时,就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的风险。所以应该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的出血或皮肤淤斑。        提问:INR的最佳值是多少?        答:国际上房颤治疗指南建议房颤患者INR维持在2-3之间,但一些亚洲人群数据也界定在1.8-3或1.8-2.5之间。这个药个体间用药差异较大,有些人半片就够,有些人可能2片还不能达标,这就需要经常查血来调整华法林剂量,维持INR的稳定性。理论上INR维持在2-3之间适合所有的患者。对于因冠心病疾病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或波立维的患者,若同时服用华法林,最好将INR调整到有效抗凝的下限值(2.0左右),而对于一些瓣膜置换的房颤患者,INR则最好维持在2.5-3之间。老年人既是栓塞的高发人群,又是出血的高风险群体,因此,更需要密切随访监测INR,避免外伤等,而不是因害怕出血而降低INR的标准。        提问: 服用华法林之后,需要多久查一次INR?根据这个数值的大小和波动,华法林的量,是否需要调整?        答:通常自开始用药第3天、第7天、第10天需抽血化验,如果INR达标,则每周化验1次,如果仍然达标,则在服用华法林第1个月以后每个月复查1次。如果INR过低,虽然出血风险小,则没有抗凝作用,也就是每天担惊受怕的吃着药,却不能有效预防血栓;相反,如果INR过高,虽然能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却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因此,服用华法林需要专业医生或护士进行调整剂量(加量或减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能下一次复查INR的时间。        提问: 有些患者还在服用其他的药物,是否会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有所影响?        答:影响华法林抗凝效果的药物很多,通常将其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可以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其中最常见的是对乙酰氨基酚,包括百服宁、泰诺林等,大多是常用的减轻感冒症状的药物。阿司匹林是心脏病人常用的药物,它可以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如果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同时服用,应该恒定阿司匹林的剂量,调整华法林剂量直至INR稳定。广谱抗生素(红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甲硝唑)、抗霉菌药物氟康唑(大扶康)以及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地尔硫卓、胺碘酮、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和他汀类降脂药以及某些消化系统药物(奥美拉唑、西咪替丁)亦会增加华法林的抗凝效果。第二类是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除了含有维生素K 的制剂外,常用的还有利巴韦林,利福平,消胆胺,环孢霉素A、卡马西平和巴比妥类和美沙拉嗪。阿替洛尔、美托洛尔对华法林抗凝几乎无影响。总之,服用其他药物过程中应增加检测INR的频度,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未被察觉的抗凝强度的变化。特别提示:当您需要/打算应用上述这些药物时,一定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提问: 是不是有些饮食也对华法林的应用有影响?服用这个药物的时候,饮食该如何控制?        答:绿色蔬菜和一般水果会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使INR降低,导致华法林用量增加。因此,服用华法林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种类的恒定(不是固定饮食)。您可以吃任何一种食物,但各种食物构成比要大致恒定。例如,不宜一段时间大量进食水果蔬菜,过一段又天天大鱼大肉,这样将会导致INR不稳定,卒中/出血风险增加。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酸奶酪、蛋黄、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绿叶蔬菜、水果)、各种补品(包括馈赠的礼品或有意购买的补品)以及含有维生素K的复合维生素制剂(善存、施尔康等)也会导致华法林抗凝效果降低。服用这些制剂后,病人的华法林用量增加,而一旦停用这些制剂后,又会导致INR迅速上升,造成出血风险增加。

发布了文章

治疗房颤,远离痴呆

       国外有研究发现,房颤是认知功能障碍,进而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说房颤患者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比同龄健康人高,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尤其如此。房颤与痴呆相互关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相关因素如心房丧失规律收缩后心排血量减少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房颤的促炎状态致脑室周围白质病变,此外,在房颤过程中,左心房来的小栓子可进入颅内引起重要部位的脑栓塞,这些因素均可造成相应部位脑损伤而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了解到这一则让人震惊的消息,也许房颤患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老年痴呆发生前,要如何自救。        毫无疑问,对因治疗是关键。一些患者因房颤诱发脑中风,继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针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效的抗凝治疗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显著改善其认知功能,降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率;对于房颤导致心脏射血量减少所致脑灌注不足,消除房颤则是有效手段。        在积极控制房颤,降低房颤诱发痴呆可能性的同时,改善生活习惯、调整生活状态,对房颤患者来说也同样重要。        智力训练延缓大脑衰老。要想保持头脑灵活,就要多动脑用脑,看书、读报等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还可以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与精神享受,于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听音乐并非年轻人的专利,研究表明,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系统作用于大脑边缘系统、内分泌中枢网状系统,是其得到调节。现已证实,在对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的防止记忆力退化的治疗中,音乐记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下象棋、练字、跳舞等爱好都可以防止脑老化,提高大脑灵活度,总之一定要让大脑“动起来”。        进行体育锻炼,练习保健操。除了脑力劳动,体育运动也是保持大脑活跃的好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在缓解老年痴呆症患者情绪方面没有特殊作用,但是它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运动的协调能力。所以老年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散步、慢跑、做健身操等有氧运动。手指操以及手玩健身球也是不错的选择,从中医观点来看,手上集中了许多与大脑有密切关系的穴位,刺激手部的穴位,不仅能锻炼手的灵活度,还能让大脑得到锻炼,减缓脑部的老化速度,有助于避免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注音老年痴呆的危险信号。老年痴呆的早期主要表现就是记忆力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还有判断力下降,多疑等,待病情加重,发展到中度痴呆期,就会表现严重的近远记忆受损。所以当老年房颤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差、书写困难等情况时,要尽早就医。

发布了文章

减重可有效对抗房颤

       之前我们介绍过,肥胖与房颤之间存在相关性,即肥胖者更可能发生房颤,且肥胖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复发率也有一定影响。延续前面的内容,继续为大家介绍减重对房颤患者有长期获益的作用,这是今年初研究者在美国心脏病学会上报告的LEGACY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        LAGACY研究中共计355例体重指数(BMI)≧27kg/m2的患者被纳入分析,给予体重管理干预。为确定剂量效应,将患者分为3组,体重减轻≧10%组(组1)、体重减轻3%-9%组(组2)、体重减轻≦3%组(组3),主要终点为房颤症状负担(通过房颤严重程度表进行评估)和无房颤生存(通过7天Holter监测进行评估),次要重点为左心房容积和室间隔厚度,各组间的基线特征、消融次数或随访时间无差异,每年随访评估房颤负担。在随访期间,与组2和组3相比,组1的房颤负担和症状严重程度减轻更明显,而且该组的无心律失常生存比例远高于其他两组。从该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长期持久的减重可以明显减轻房颤负担,提高窦律维持率。此外,体重波动也是重要问题。年体重波动≧6%患者心律失常复发风险倍增(P=0.02)。        该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的房颤患者通过逐步减重可以长期改善房颤负担,且具有剂量效应。该观点的机制为减重可显著减少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心包脂肪,而心包脂肪组织已被认为房颤事件的危险因素和严重程度标志,还与房颤预后不良有关;此外减重可改善心脏结构,使左右心房体积和心肌质量显著减少。        肥胖不仅影响外在形象,还可能增加房颤危险。对于房颤的肥胖患者,减重潜在的益处是巨大的,需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双管齐下。然而对许多人来说,要减肥或定期锻炼并非易事,对于过度肥胖的患者(BMI≧32kg/m2),也可考虑进行适当的减重手术治疗。

发布了文章

睡姿不好也会导致心律失常哦

       为什么不同的体位会影响心律失常?体位性心律失常指的是由于体位改变出现的各种心跳不规则,可发生于无任何病症的健康人,也可发生于心脏病患者。体位性心律失常可发生的心律失常种类很多,比如有的健康年轻人夜间右侧卧位可以导致心跳慢(传导阻滞、甚至窦性停搏等),而左侧卧位后再做动态心电图发现明显心跳慢明显改善。有的室早患者却发现在左侧卧位的时候室性早搏增多,而平卧、右侧卧位则明显减少。还有点病人甚至在躺下的时候心律失常开始发作,而站起来却完全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体的各个脏器往往均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对作用相反的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表现为: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迷走神经兴奋时,表现为: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心脏同时受到这两种神经的支配,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根据身体需要调节供血。而一些心律失常也会因为其中某一种神经兴奋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心律失常发作,比如常在夜间发作的房颤往往是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而交感神经兴奋往往能引起室速、电风暴等等。        那么我们说不同的神经兴奋占主导可以引起不同的心律失常,那么通过改变睡姿也可以让不同的神经占主导或者提高其兴奋度吗?是的,心脏上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其分布和支配其实并不对称。交感神经主要位于心脏右侧,正好处于其在椎旁换元的位置;而迷走神经主要从位于脑干延髓部位发出的纤维,到心脏旁边的神经节换元,主要位于心脏左侧。        在左侧卧位时,可以兴奋交感神经,而右侧卧位时,迷走神经兴奋。而直立时交感神经占主导,躺下时迷走神经占主导,这样,不同睡姿会导致不同的心律失常。        但睡姿不仅仅影响心律失常,也会影响多个脏器的表现,比如:        左侧睡会使胃部反流向食管的酸性液体数量大大多于正常情况,而且持续不断,容易引起胃部灼痛,从而易导致胃病。患有食管回流这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最好左侧睡。        侧卧可使脑梗塞病人在本身已有动脉硬化的情况下,加重血流障碍,特别是颈部血流速度减慢,易在动脉内膜损伤处聚集而形成血栓。为消除脑血栓这一隐患,选择合适的枕高和仰卧睡眠较为妥当。        枕头过低会使脑部血流量增加,时间长了对高血压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过高也会感到不适。宜采用加枕平卧的睡眠体位,枕头一般高约15厘米。        仰卧位仰卧位,肢体与床铺的接触面积最大,因而不容易疲劳,且有利于肢体和大脑的血液循环。但有些中老年人,特别是比较肥胖的老年人,在仰卧位时易使舌根向后坠缩,引起呼吸不畅而出现打鼾,重度打鼾不仅会影响别人休息,还可影响肺内气体的交换引起低氧血症。        因此,具体哪种卧位还是看实际的需要了。你今晚打算怎么睡呢?

发布了文章

睡觉“打鼾”,当心心脏病找上门

       在老一辈眼中,睡觉打鼾,是睡的香。其实打鼾是一种病,在医学上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和呼吸表浅,夜间会反复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紊乱,导致白天嗜睡,出现心、脑、肺血管并发症及精神、内分泌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然而,众多并发症常以心血管系统的异常表现为首发症状和体征,它的并发症也最为严重,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和心衰。        那么OSAHS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何如此密切呢?        OSAHS大多由肥胖引起        胖人的肉不仅长在身上,脖子上的肉也会比别人多。研究发现,上气道脂肪过度堆积会引起上气道变窄,仰卧位睡眠时咽部脂肪的下坠加之颈部脂肪的压迫,使狭窄的上气道进一步塌陷闭塞,导致呼吸暂停低通气的发生。另外,内脏脂肪过多会影响横膈运动,妨碍上气道及肺脏伸展而导致OSAHS。我们知道肥胖也是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的发病基础。目前研究表明,OSAHS是独立于年龄、肥胖、饮食、吸烟、遗传等因素的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者发现,高血压与重度睡眠呼吸暂停间存在直线相关,每小时增加一次呼吸暂停,高血压发生率增加1%。夜间血氧饱和度每降低10%,高血压发生率增加13%。        打鼾会引起缺氧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人夜间会处于“睡眠”与“呼吸暂停”交替状态,长期缺氧损伤冠状动脉内皮,使脂质易沉积于内膜下,易于形成微血栓使冠状动脉狭窄;慢性缺氧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增高,导致红细胞增多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全血粘稠度显著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研究表明,多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与OSAHS相关,其中以房性和室性早搏最常见,还包括室上速、房颤、房扑等。OSAHS患者的房颤发生率较常人高,房颤转复后复发率也较单纯房颤患者高,这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夜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减慢、暂停、突然加快,可导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不断变化,迷走兴奋是夜间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的原因之一。恢复呼吸瞬间,由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转为交感兴奋为主,儿茶酚胺增加,心肌异位兴奋点阈值降低以及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从而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率增加,增加心脏做功,加重心脏负担,这也是慢性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反复的低氧和再氧合会导致大量自由氧离子生成,导致炎症和炎性物质增加,也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打鼾者如何预防心血管疾病        既然肥胖是OSAHS及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所以打鼾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之急就是减肥,体育锻炼是最适宜的方式。其他如戒烟酒、饮食清淡也需要长期坚持。另外,打鼾者选择适宜高度的枕头也非常重要,如果枕头过高,气道会处于弯曲状态,影响呼吸。确诊为OSAHS的患者也要积极就诊,目前有器械、药物、手术等治疗都可以有效改善预后。

发布了文章

“深海鱼油”无法降低房颤风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保健越来越注重,想必很多人都遭受过各种各样保健品的“轰炸”,从前几年的脑白金、黄金搭档到时下流行的“深海鱼油”。打开网络和电视,各种疯狂的宣传扑面而来。降低血脂、保护视力提升脑力很正常,更有甚者是抗癌减肥防衰老,止痛抗炎降三高,颇有每天一粒鱼油,强壮一个民族之感。然而深海鱼油毕竟是热卖多年的保健品,为什么它会如黄金液体般神奇呢?        经研究证实,鱼脂肪含量较低且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其在体内能转化成多种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高活性化合物。鱼脂肪酸中含有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种大脑营养必不可少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对大脑细胞特别是对神经传导和突触的生长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EPA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鱼脂肪中所含的w-3脂肪酸可以增加糖原酸盐血红蛋白的浓度,削弱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起一定作用。        我们需要注意,深海鱼油是从深海鱼类体内提炼的物质,并非100%都是不饱和脂肪酸成分,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工艺损耗,大量的DHA和EPA会流失,在保健品中,有效的EPA和DHA含量大约只有30%。一定剂量的鱼油可以降低甘油三酯,也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不饱和脂肪酸可延长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房有效不应期,但临床试验并未证实鱼油有减少脑中风和房颤发作的作用。        来自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的临床试验,共纳入1516人,历时两年,患者随机于手术前3-5天服用鱼油或安慰剂,负荷剂量为术前3-5天内服用10g鱼油(或者术前2天内服用8g鱼油);随后术后每天服用2g鱼油,直至出院或术后10天。安慰剂组中233(30.7%)人发生了首要临床终点;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治疗组227(30.0%)人发生了首要临床终点。次要临床终点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得出结论:与安慰剂相比较,围术期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并不能降低术后房颤发生风险。另外一项AFFORD试验共纳入337例既往6个月内出现症状性阵发房颤或持续性房颤患者,患者随机接受鱼油(n=165;2g,每日两次)或安慰剂治疗(n=172),未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平均随访时间为271 ± 129天。该研究发现,鱼油组共有64.1%的患者出现主要终点,安慰剂组为63.2%,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同样是高剂量鱼油并不能降低房颤的复发风险。        2012年,医学领域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了一项研究,在糖尿病患者中,鱼油并不能预防心血管症状的发生。很多时候,也许鱼油并非想象中那么无所不能,至少没有大多数宣传广告中那么强力和有效。临床医师建议您莫要盲目崇拜保健品的作用。

发布了文章

饮酒诱发房颤,与量无关

       朋友圈里一个好友发了一则这样的状态:        我要戒酒!我要戒酒!        6天进肚55两白酒,真是拿生命在喝酒!        11号晚8两        10号中午5两        9号晚10两        8号晚8两        7号晚9两        6号中午10两,晚上5两        或是工作需要,或是个人喜好,饮酒似乎对于很多人都不能避免。大家都知道“喝酒伤身”,但对“饮酒诱发房颤”却知之甚少。        有关研究表明,过量饮酒可显著增加患房颤的风险,适量饮酒亦可增加房颤危险。与不饮酒者相比,一天饮酒1次(1次摄入约12g酒精)的实验组房颤危险比值为1.08,2次的实验组为1.17,3次的实验组为1.26,4次的实验组为1.36,5次的实验组为1.47。(RR:相对危险度,表明暴露组发病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饮酒诱发房颤存在如下特点:1、性别差异。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在摄入较低剂量酒精时就已经面临房颤危险的增加。2、与饮酒的种类相关。从高到低为烈酒、葡萄酒、啤酒,啤酒与房颤风险无显著相关性。3、饮酒诱发房颤,与量无关。每日酒精摄入量增加10克,房颤的风险就会升高1.08倍。4、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饮酒可致房颤发作,并出现严重心悸的症状。5、对于消融术后患者,饮酒程度能够独立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复发。机制是大量饮酒的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其消融后的复发率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饮酒对于房颤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奉劝饮酒过量者必须严格戒酒,中老年人群也要进行必要的限酒,不饮白酒,少饮红酒、果酒、啤酒,能够帮助消化,消除人体疲劳,也不至于太伤“心”。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