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595

辜孔进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治疗面瘫、脱发、痛证及各种疑难杂症。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咳嗽医案四则

病案一:林某某,63岁,海南海口籍。患者因“咳嗽三周余”于2012年12月11日来我科室就诊。一诊:(2012年12月11日):患者自述三周前因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等感冒症状,自服维C银翘片后热退,但出现咳嗽气喘,遂来我科就诊,刻诊:无恶寒发热,但有咳嗽咳喘,昼轻夜重,夜不得寐,痰粘难咳,色黄,咽干咽痛,纳差,二便调,舌红苔黄,脉浮数。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咳嗽(肺热)。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中药以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2袋 杏仁2袋 石膏2袋 甘草2袋 枇杷叶2袋 车前子2袋 鱼腥草2袋 共4剂,日1剂,温水冲,分两次服用。另用双商(少商、商阳)放血,日1次,左右交替,连续4日。 二诊:(2012年12月14日):患者自述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已无咽喉痒痛症状,舌红苔黄 脉细。效不更方,守上方3剂。三诊:(2012年12月17日):患者自诉仅晚上偶见咳嗽,咳痰,夜晚可以安睡。舌红苔白,脉细。中药以桑芩颗粒加减:桑叶2袋 白前2袋 百部2袋 僵蚕2袋 甘草2袋。共4剂,日1剂,温水冲,分两次服用。 四诊:(2012年12月21日):患者咳嗽病情基本痊愈,嘱其调饮食,慎起居,多休息。按语: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常用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者。本例病人因感受风寒而出现恶寒发热等外感风寒表证的症状,如及时就诊,对症用药即可痊愈。但病人自服治疗风热外感的VC银翘片,导致外寒未解,入里化热,进而出现咳嗽咳喘等肺气失宣等表现,故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减,仅七味中药,即获显著疗效。同时针对肺热而出现的咽干咽痛的症状,配合双商放血,体现了针药结合的治疗优势。病案二:患者王某某,女性,64岁,海口籍。因“咳嗽1月余”而于2015年9月6日就诊。患者诉于1月余前因行子宫全切术后开始出现咳嗽,偶咳少量白色粘痰,不易咳出,多呈阵发性干咳,咳引肩背,不能平卧,以夜间为多,影响睡眠,常需被迫坐位方觉缓解,每每咳至面红目泪,苦不堪言,曾服用中西诸药治疗,效果不佳,仍咳嗽不止,遂前来就诊。来诊见证:咳嗽频作,以干咳为主,咽稍痒,口微干,欲饮觉舒,纳眠欠佳,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中医诊断:咳嗽(肺脾两虚)。治以益气健脾,敛肺止咳。投人参五味子散加减:茯苓2袋,白术2袋,炙甘草2袋,五味子2袋,乌梅2袋,麦冬2袋,鱼腥草2袋,百部2袋,西洋参2袋,山药2袋。予上方5剂,开水冲服,日一剂,分两次服。上方服5剂后复诊,患者精神佳,纳眠可,咳嗽痊愈。按语:患者为术后不久,伤阴耗气,正气不足,辨其为内伤咳嗽,其病位在肺脾,肺气不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体虚弱,脾胃生化不足,脾土为肺金之母,久咳肺子及母,导致母子同病,治当以扶其正为主,兼以敛肺止咳为辅,以培土生金,则脾健肺自实,咳嗽自止,故投人参五味子散,方中以茯苓、白术、山药、西洋参、甘草健脾益气,以资生脾土,且西洋参性甘平,既可补肺脾之气,又可滋阴,且有止咳之功效;五味子,乌梅敛肺止咳,又可益气生津润肺;用麦冬、百部养阴润肺止咳;鱼腥草善清肺热,且可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培土生金”及润肺止咳之功,则诸症自除。病案三:刘某,男,57岁,职员,海口籍,因咳嗽20余年,加重一年而于2003年2月4日就诊。诊时见证:咳嗽频繁,胸闷,气促,时有咯血,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中医辨证,咳嗽(肺肾两虚),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治以补肺气,止咳祛痰,方用补肺汤加减:黄芪15克,防党15克,五味子10克,紫苑10克,枳实15克,天冬15克,麦冬15克,桔红10克,甘草10克,三七3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上述症状未减,反而加重,咳嗽频繁发作,口干,气促,停服上药。仔细推敲,此证非气阴不足,乃肺肾虚寒之证。于2003年3月6日改上方为张景岳金水六君煎加减:法夏12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当归15克,熟地15克,石膏30克,鱼腥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连服9剂后咳止喘平,临床症状缓解。评语:张景岳《景岳全书·咳嗽》:“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致嗽。但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 凡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何谓阴分?五脏之精气是也。然五脏皆有精气,而又惟肾为元精之本,肺为元气之主。故五脏之气分受伤,则病必自上而下,由肺由脾以及于肾;五脏之精分受伤,则病必自下而上,由肾由脾以极于肺;肺肾俱病,而他脏不免矣”。本案为久咳嗽,五脏之精分受伤,病由下而上,肺肾俱病,故用金水六君取效。病案四:吴某,男,29岁,干部,琼山籍,因咳嗽2个月而于2002年10月22日就诊。诊时见证:咳嗽,痰白清稀,口干不欲饮,日甚夜轻,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微黄,脉沉细。中医辨证为咳嗽(肺虚久咳,寒热错杂)),治以散寒清热祛痰止咳,自拟内外通用止嗽散加减: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紫苑10克,桔梗10克,荆芥10克,白前15克,百部15克,北杏仁12克,黄芩10克,淅贝10克,车前子15克,石膏30克,鱼腥草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经服药4剂,咳嗽消失,临床痊愈。按语:本案虽然久咳,但仍有寒邪,且久病必有伏阳,故拟内外通用止嗽散加减治疗。荆芥辛温芳香,祛风散寒,桔梗苦辛开降,祛痰止咳,紫菀苦温下气,止咳除痰,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止咳,白前辛苦微温,下气除痰,陈皮苦辛温,化痰止咳,北,杏仁、浙贝、鱼腥草、车前子祛痰止咳,石膏、黄芩清热。炙甘草甘温补气,共奏祛寒清热,除痰止咳之功。现代研究证明,百部生物碱抑制咳嗽中枢传入通路,紫菀含紫菀酮,有较好止咳作用,陈皮含柠檬烯,有止咳疗效,鱼腥草中的癸酰乙醛,抗菌作用较强,苦杏仁甙抑制呼吸中枢,浙贝甲素与乙素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因而有较强止咳作用,荆芥也有抗菌作用,桔梗 、白前、车前子、甘草均含皂甙起祛痰作用,黄芩、石膏有清热功效。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及复方的研究成果,创立新方,效果更佳。

发布了文章

痉挛性斜颈医案

痉挛性斜颈医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辜孔进林某,男,25岁,海南文昌籍。患者因“颈部右侧痉挛歪斜2月余,加重3天”于2012年5月9日就诊。一诊(2012年5月9日):患者自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颈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强迫头向左抽,脖子向右偏,低头、仰头不灵活。颈背部疼痛,白天表现重,在情绪紧张,劳累,身体运动时加重,在平卧时可缓解。曾在外院行中医、西医治疗,均无明显改善。3天前,患者因劳累颈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增加,头部无力,服西药未见缓解,遂到我科寻求治疗。现症见:头向左抽,脖子向右偏,不能自由转动,背部肌肉也非常紧张。左右肩部僵硬,不对称。纳可,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辨证:痉证(气滞血瘀,经脉挛急)。治法:行气活血,舒经止痉。中医以葛根汤加减:葛根2袋,麻黄2袋,桔梗2袋,白芍2袋,威灵仙2袋,丹参2袋,生姜2袋,大枣2袋,甘草2袋。共4剂,日1剂,温水冲服,分2次服用。针灸用自拟斜颈8针:患侧风池、天柱、颈百劳,大椎,双侧后溪、太冲。针刺得气后,通于脉冲电密波2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月为1疗程。二诊(2012年6月11日)1疗程后,患者间断性出现头向左侧抽动频率较前降低,向右有小幅度偏转,颈肩部僵硬疼痛感有所改善。继续针药结合治疗1月,针灸后溪,太冲改为合谷,足三里,观察病情。三诊(2012年7月16日)2疗程后,患者偶有头向左侧抽动,疼痛面积缩小,头颈部活动较前灵活,单纯针灸治疗1月,针刺患侧风池、天柱、阿是穴、颈百劳、大椎、肩井、后溪、悬钟,观察病情。四诊(2012年8月20日)3疗程后,患者头无抽动,头颈部活动灵活,颈背部稍有不适感,嘱其休息,在家自己锻炼颈部操。1月后追访,患者无头部抽动,头颈活动自如,病已痊愈。按语:痉挛性斜颈是由颈肌阵发性不自主收缩,引起向一侧扭转或阵挛倾斜的病症,病因目前不十分清楚。故目前无特效疗法,而用针药结合治疗效果较好。临床上我自拟的斜颈8针,主要由天柱、风池、供血、百劳、后溪(双)、太冲(双)8针6穴组成。针刺得气后通以脉冲电密波20分钟。供血一穴为经外奇穴,在风池下1.5寸,平口角。我认为,本病例列入中医“痉症”范畴较合适,列入“痹症”范围有些牵强,因为患者主要感觉是僵硬和疲劳,并非疼痛。痉,即强急之义,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语言不利,此为刚痉,用葛根汤。表虚汗出为柔痉,用瓜蒌桂枝汤,余运用多例,均取得满意效果,供同行参考。此病者易复发,故令患者做颈部操,以巩固疗效。颈部操由5个动作组成,即①左右日月②金狮摇头③仙鹤点水④拍击长空⑤锦卷龙登。此5个动作能缓解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夹肌、肩胛提肌的痉挛。本例的痊愈提供了实证。

发布了文章

严重湿疹医案

吴某某,男,72岁,海口人,2018年5月21日初诊患者7年多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伴瘙痒,多次辗转于海南省多家医院就诊,曾用依匹斯汀、赛庚啶等抗组胺药物、半导体激光照射、外用药物、中药(具体不详)内服治疗,暂时控制症状后又反复发作,今年2月上述症状再次发作,经抗过敏治疗后未好转,遂于2018年5月21日至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全身皮肤散在分布片状界限欠清片状红斑,部分红斑融合,红斑上散在分布绿豆大小丘疹,部分丘疹破溃干涸结痂,红斑上可见少许抓痕及点状剥蚀面,可见淡黄色渗液。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慌,无腹痛腹胀,口干苦,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滑。中医诊断:湿疮 (湿热风型) 西医诊断:严重湿疹治法:除湿清热祛风方药:自拟湿热风汤:白鲜皮颗粒2袋,土茯苓颗粒2袋,苦参颗粒2袋, 金银花颗粒2袋,连翘颗粒2袋防风颗粒2袋,蝉蜕颗粒2袋,当归颗粒2袋,鸡血藤颗粒2袋,丹参颗粒2袋,白茅根颗粒2袋,地黄颗粒2袋。7剂,水冲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针灸:①自血4ml 穴位注射曲池(Li11)、血海(Sp10)②瘾疹八针: 曲池(LI11)【双】,血海(SP10)【双】,足三里(ST36)【双】,三阴交(SP6)【双】 疏密波20分钟。①②方案交替进行,每天一次,6天一个疗程。二诊:2018年5月28日,皮肤红斑基本痊愈,自诉瘙痒基本消失,余无不适,二便调,舌暗红苔厚腻,脉滑缓。效不更方,守方再服14剂,巩固疗效。皮疹基本痊愈,不再行针灸治疗。按语:湿疮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本病多因外感风、湿、热邪,或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所致。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该患者湿疮皮损特点,红色斑疹伴丘疹、有淡黄色渗液,四诊合参,考虑有湿、热之邪;病情反复发作,符合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反复发作7年余,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且热、风邪气易耗血伤阴,故病机有血瘀、血虚、阴虚之虞。从疾病之表,窥源探流,谨慎病机,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考虑需祛风散邪;治“湿热”互结肌肤宜“清利分消”,使“湿去热孤”,热邪易清;兼顾活血、血虚、阴虚。自拟“湿热风汤”,取类遣兵布阵,兵分五路,白鲜皮、土茯苓、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防风、蝉蜕祛风透疹,当归、鸡血藤、丹参养血、活血;白茅根、地黄养阴清热。全方谨慎病机,燥湿、清热、祛风、养血、活血、养阴,将湿疮病机顾虑周全。自血疗法也称经穴注血疗法,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疗法,是抽取患者自己少量(约4ml)静脉血,再注入其自体穴位,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独特疗法。本法的特点在于通过针刺、自血、穴位的多重作用,达到综合疗效。具有取穴少而精、疗效可靠、安全、简便等优点。尤其适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与慢性难治性疾病。自血疗法具有以下作用: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血糖粘稠度和调整脂代谢。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细胞活力,改善机体代谢。清除体内分子的自由基,使细胞抗氧化能力增强。瘾疹八针,曲池、血海清肌肤之热,养血润燥,祛风止痒;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化湿,补养肝脾肾,标本同治。

发布了文章

针药治疗面瘫三则

面瘫医案一张某,男,39岁,转业军人,河北籍。口眼歪斜90天。患者90天前因感受风寒后,口向左歪斜,右侧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右眼睑不能闭合,咀嚼不利,嗽口漏水。入某医院治疗一个月余,应用民间方法外敷面部一月余,均无任何效果。2000年4月8日来我科求治。诊为顽固性面瘫(风寒)。余采用针药并用综合治疗。针灸用自拟面瘫11针。针刺阳白,四白,睛明,地仓,牵正,翳风,合谷(双),太冲(双)。其中合谷(双),太冲(双)用电针疏波30分钟,针后直接无瘢痕灸阳白,四白,地仓,牵正,翳风各5壮。中药内服自拟正面汤:太子参30克,僵蚕10克,白附子6克,全蝎3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0克,当归15克,蜈蚣3条,甘草10克,水煎服,复渣。经针灸和中药治疗20天后症状明显改善,40天后痊愈。按语: 患病3月尚有明显症状者,称之为顽固性面瘫。判断依据:1、口眼斜程度:眼裂大于7mm,下睑低垂甚至外翻,口角斜严重,示齿时患侧口唇遮盖健侧牙齿者。2、耳后疼痛剧烈,甚至扩散至头颈部,且疼痛持续时间较久者。3、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伸舌歪斜,听觉过敏,眩晕,眼睛红赤疼痛。4、伴有基础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症,严重动脉硬化。5、特殊状态:高龄,体虚,产后,或激烈的情绪波动后发病者。6、特殊疾病引起的面瘫,如hunt面瘫。  面瘫医案二黄某,女,14岁,患者因“左侧面部肌肉僵硬、眼裂变大24天”前来就诊。一诊(2018/1/10):患者自述与2017年12月6日无明显诱因高烧,自服退烧药后症状消失,至11日全身疼痛,未治疗,至15日症状缓解,16日晨起觉察面部肌肉僵硬、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并伴有全身肌肉疼痛,即刻就诊于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治疗两天,全身疼痛症状缓解,面部口角歪斜等症状无改善,遂于2017年12月18日来针灸科科诊治,时诊为面瘫,对症治疗两天,因其全身症状未痊愈,并且出现双下肢萎软无力,遂推荐其于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于20日住院治疗,确诊为格林巴利综合症,期间行腰椎穿刺未见异常,服用免疫球蛋白2个疗程,口服西药甲钴胺,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经治疗,全身肌力有所改善,面部口眼歪斜、漏睛流泪等症状仍在。来诊见证:左侧面部肌肉僵硬不舒、额纹消失、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右侧、鼓腮漏气、伴萎软无力、全身胀痛、二便调、纳眠常、月经正常,舌淡苔薄黄,左脉弦细弱,右脉数关脉大。西医诊为左面神经麻痹;中医诊为面瘫(风寒),治疗:祛风散寒  内服中药用自拟正面汤:全蝎2袋,僵蚕2袋,蜈蚣2袋,制白附子2袋,蝉蜕2袋,白芷2袋,防风2袋,羌活2袋,炙甘草2袋,太子参2袋,当归2袋。一日一剂,分两次服。针灸用自拟的”面瘫十一针”:左侧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牵正、翳风、合谷(双)、太冲(双),四关加电,疏密波,20分钟,TDP照射左下关与针后艾灸交替。嘱其勿受寒,隔周复查一次。二诊(2018/4/16)患者按上方治疗三个月,左侧面部僵硬不舒症状缓解、眼裂变小、流泪、额纹淡、鼻唇沟浅,期间配合接受康复科治疗,双下肢肌力改善,继以上方治疗。三诊(2018/5/16)患者症状基本治愈,眼裂闭合正常、但沿有流泪、额纹鼻唇尚浅,考虑为正气不足所致,故更方为归脾汤加减,以益气补血, 白术2袋,党参2袋,当归2袋,炙甘草2袋,茯苓2袋,黄芪2袋,酸枣仁2袋,木香2袋,龙眼肉2袋,生姜2袋,大枣2袋。一日一剂,分两次服。针灸治疗仍同上以巩固治疗。按语:本病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合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并不多见。本案抓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大法,先中西医结合治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继则中药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最后用针药及康复治其本。一环扣一环,使急重之病得以痊愈。面瘫医案三王某,女,28岁,怀孕9月余,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人。患者因“口向左歪斜一周余”而于2018年3月15日就诊。    一诊(2018/3/15):患者自述一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面部板滞,麻木,漱口漏水,以为上火,而于当天到本院产检时要求医生开出消炎药,被告知为面神经炎,介绍本院神经科就诊。诊断为:右侧面神经麻痹,并给予西药维生素B1、强的松,银杏片等(另一种药品名称不详)。每天服药后配合其母面部按摩一小时,自觉面部肌肉偶有松动,一周后无明显改善到本院针灸科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左侧歪斜,露睛流泪,鼓腮漏气,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滑。诊为:妊娠面瘫(风寒)。针灸:患侧阳白,四白,太阳,翳风,牵正,地仓,人中,承浆,留针配合TDP照射20分钟,周一至周五每日治疗1次,5天为一个疗程。    二诊(2018/3/22):患者按上方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患侧面部肌肉松动感明显,额纹、鼻唇沟变深,眼裂较之前变窄,流泪减少,口角较之前端正。效不更方,针灸处方如上,周一至周五每日治疗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    三诊(2018/3/28):患者继按上方针灸治疗5天后,明显好转,患侧面部肌肉活动灵活,额纹、鼻唇沟与左侧基本无差别,眼裂正常,口角几乎端正。继续针刺(人中改为口禾髎,承浆改为夹承浆)5天。临床痊愈。按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而妊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诊疗上有其特殊性。因为妇女受孕之后,月经停闭,经络脏腑气血皆注入胞宫聚以养胎,造成头部气血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龚面部经络,主要为阳明经,少阳经,故治疗一要考虑祛邪,一要考虑扶正。针宜浅刺,留针为主。待阳气来复以驱除病邪。我一般采用妊娠七针(阳白、四白、太阳、地仓、牵正、颧髎、翳风)不加电针,不用艾灸,仅用TDP照射患侧,绝对不用妊娠禁用穴位,如至阴、合谷、三阴交、肩井等。经临床治疗多例病人,均在20天左右痊愈。

发布了文章

术后气滞血瘀阻络至舌痿1例

曾海珍 女 45岁2018年4月10日初诊患者于2018年3月21日在本院行“声带息肉切除术”,术后第一天出现言语不清,伸舌右偏,吞咽困难,经营养神经、普通针刺【舌三针、承浆、通里(双)、阴陵泉(双)】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无好转。刻症:言语不清,伸舌右偏,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无口眼歪斜,无鼻唇沟变浅,觉面部麻木,寐一般,二便调。查体:右侧舌肌瘫痪,伸舌右偏。舌淡红,苔薄白。中医诊断:(舌痿)气滞瘀阻        西医诊断:舌下神经损伤治则:理气活血通络方药:会厌逐瘀汤加减      桃仁2袋 红花2袋 甘草2袋 桔梗2袋 生地2袋       当归2袋 玄参2袋 柴胡2袋 枳壳2袋 赤芍2袋      温开水冲服,每日一剂,连服10天针灸:舌针(脑枢穴、脑中穴、脑灵穴3针)舌三针、水沟(Du26)、翳风(Sj17)、合谷(Li4)用法:疏波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2018年4月23日二诊经过1个疗程后,患者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症状较前好转,治疗原则同前。针灸:舌针(脑枢穴、脑中穴、脑灵穴、脑源穴、脑明穴、附蒂穴)      舌三针、水沟(Du26)、翳风(Sj17)、合谷(Li4)用法:疏波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2018年5月10日三诊经过2个疗程后,患者右侧舌肌基本恢复正常,伸舌右偏较前好转,治疗原则同前。针灸:舌针(脑枢穴、脑中穴、脑灵穴、脑源穴、脑神穴、聚泉)      舌三针、水沟、翳风、合谷用法:疏波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2018年5月22日,经过3个疗程治后,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嘱其反复练习辜老舌功,以巩固疗效。按语:该患者术前言语清晰,伸舌居中,术后第一天即出现言语不清,伸舌右偏,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无口眼歪斜,无鼻唇沟变浅,故可考虑单侧(右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有明确手术史,中医考虑有离经之血阻滞经络,血瘀则气滞。治疗上以理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原则,方选会厌逐瘀汤加减。会厌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药物组成:桃仁五钱(炒),红花五钱,甘草三钱,桔梗三钱,生地四钱,当归二钱,玄参一钱,柴胡一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原主治①:痘五六天后,饮水即呛。②《医学集成》:瘀血凝滞之呃逆。本方由《伤寒论》四逆散以枳壳易枳实,合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加玄参、桔梗而成。四逆散能调气血,利升降;桃红四物汤为养血活血方。去川芎者,因其辛温性燥,恐伤阴津;增入玄参,意在助生地以滋养柔润;桔梗乃利咽圣药,能升降肺气,并佐柴胡、枳壳升降气机,引活血祛瘀药上达病所。舌针疗法是针刺舌体上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脏腑气血上营于舌,而舌与脏腑的联系是通过经络实现的。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等。这些说明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联,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亦即舌不仅具有辨滋味、调声音、拌食物等生理功能,而且它和肌体是一个整体,为脏腑的外候。舌与全身脏腑器官密切联系,针刺舌上的特定穴位,具有疏筋通络、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以治疗多种病证。舌三针主治言语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困难。水沟:醒神开窍。翳风: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1.《针灸甲乙经》:“痓,(喑)不能言,翳风主之。” 2.《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口眼涡斜,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 合谷: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针灸甲乙经》:“喉痹;瘖不能言”;《针灸大成》:“瘖不能言”。患者曾行普通针刺效果不明显,辜老别开思路,取舌针与普通针刺结合,取翳风与合谷远近配穴,又取水沟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方药以会厌逐瘀汤理气活血通络,针药结合,达到效如桴鼓的治疗效果。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