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922

宫晓梅

乌镇互联网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上海市肺科医院-放疗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转载)

一、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恶性肿瘤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恶性肿瘤发病一直呈上升趋势,据WHO报告,1990年全世界癌症新发病例数约807万,比1975年的517万增加了37.4%;1997年全球的癌症死亡数约620万。如果依照目前趋势,至2020年随着人口达80亿,全球将有2000万新发病例,其中死亡率将达1200万。据统计,目前我国癌症总发病率约为200 /10万,癌症总死亡率约为110/10万。目前肿瘤的治疗手段已越来越多,但手术、放疗和化疗依然是三种最有效的主要治疗手段。放射治疗因其适应症宽、疗效较好在肿瘤的治疗中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据国内各大肿瘤防治中心统计,大约有70%的病人需要接受放疗,而在国外如美国、日本等,接受放疗者约占当年新发病例的50~60%,目前仍有上升趋势。随着科学的发展,肿瘤的治愈率也在逐渐提高,WHO公布目前三大手段结合总体治愈率为45%,其中手术占22%,放疗占18%,化疗占5%;在55%未治愈的患者中,18%是局部未控,37%是远地转移,而在这些未控和远处转移的病例中,绝大部分病例在某一阶段需要放疗。由此可见,肿瘤放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二、放疗的机理和原则一) 放疗的机理从分子生物学基础来说,用放射线治疗肿瘤主要靠射线的电离作用,使DNA结构等损伤,导致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或破坏,进而引起细胞形态的改变以及组织反应。具体地说,电离辐射的作用机理主要可归纳为两种: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是指放射线直接使人体组织的有机分子(以RH代表)电离,并产生自由基R。,造成生物损伤。这种损伤可因巯基(-SH)化合物的作用而修复,若组织内有氧,则R。可与氧结合成RO2。,使分子损伤,且不易修复。所谓间接作用:是指电离辐射通过间接的方式对人体组织有机分子造成损伤。众所周知,生物机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当水受电离辐射作用后,可发生电离,产生H2O+、H+、OH-、H3O-和自由电子,并可产生性质十分活跃的自由基OH。、H。、HO2.以及超强氧化能力的H2O2,这些产物可破坏正常分子结构而使生物靶受损伤。从肿瘤治疗角度来说,放疗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对肿瘤的治疗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放疗可以直接引起肿瘤细胞损伤包括致死损伤、亚致死损伤和潜在致死损伤。2.放疗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再生及封闭细小血管和淋巴管。3.放射可以引起受照部位炎性反应,诱导免疫细胞进入受照区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但随着放疗剂量增大,这一作用将大为减弱。二)放疗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四点:1.照射范围应包括肿瘤;2.要达到基本消灭肿瘤的目的;3.保护临近正常组织;4.保持全身状况和精神状态良好。三、放疗的方式放疗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又分为:常规外照射和精确外照射。常规外照射一般是从二维方向上进行照射,而精确放疗则是从三维方向上进行剂量分布的控制,使高剂量区和治疗靶区相吻合。目前精确放疗除三维适形放疗(包括适形调强放疗)外,还有各种“刀”,例如“γ刀”、“X刀”、“中子刀”等。内照射包括后装治疗、粒子插植,同位素治疗等,主要指放射源在体内进行照射的放疗方式,一般情况下,内照射只是作为外照射的补充治疗方式,但有些情况下,内照射也可单独使用,如单用粒子插植治疗早期前列腺癌,可取得与手术相等的疗效,且比手术副作用少。四、放疗的临床应用一)根治性放疗以放射治疗作为主要根治手段来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但放疗过程中,如果病情发生变法(如出现远处转移)、治疗反应比预期大或其他原因可改为姑息治疗或综合治疗。一般,根治性放疗主要用于皮肤癌、鼻咽癌、声门癌、早期食管癌、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宫颈癌和某些脑瘤如垂体瘤等。二)姑息性放疗顾名思义,放疗目的只是姑息治疗。分高姑息和低姑息两种。前者是为了延长生命,经治疗后患者可带瘤生存多年乃至正常工作(如中晚期宫颈癌),后者主要是为了减轻痛苦,往往达不到延长生命的目的,多用于止痛(如骨转移)、解除或缓解压迫(如脊髓压迫等)、梗阻(如食管癌、胃癌等)、出血(如宫颈癌)以及脑转移症状等。在姑息放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方案,如果低姑息治疗很有效,可改为高姑息,而高姑息治疗很有效,也可改为根治放疗。但如果预计姑息放疗疗效很差或不能减轻症状时,则不应勉强放疗或勉强用较大剂量放疗。三)综合治疗指放疗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以期达到最有效治疗肿瘤的目的。综合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的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各种肿瘤治疗手段日趋科学和成熟,对综合治疗的探索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经验。1.与手术的结合包括术前、术中、术后放疗及其中任意两种的结合,但多为术前和术后放疗的结合。1)术前放疗优点是,可以提高肿瘤的切除率,减少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率,更重要的是术前放疗可保留某些器官功能,例如,如术前放疗能增加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而不增加局部复发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过去不少外科医生担心术前放疗可能延误手术时间,也可能造成手术困难,增加手术难度,甚至认为放疗可使患者免疫力下降,促进转移。目前,这种观念已基本改变,因为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术前放疗不仅能使肿瘤缩小,形成假性包膜使手术易于切除,而且能使肿瘤血流减少,术中出血少,同时放疗还能使肿瘤细胞活力下降,使肿瘤降级、降期,降低局部种植率和远处转移率。另外,现已证明,对于较小面积的低剂量放疗,放疗剂量40Gy左右不会引起免疫功能的明显下降。当然,应注意术前放疗与手术的间隔时间,一般以2~4周为宜。术前放疗常用于中晚期头颈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较晚期的乳癌等。2)术后放疗优点是:减少局部复发率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放疗对残留的亚临床病灶远比临床可检出的复发肿瘤疗效要好。术后放疗一般主张尽早进行,最好在术后2~4周内开始,有人甚至主张只要切口愈合好,拆线后即可放疗。术后及早放疗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赶在术后纤维疤痕形成之前,因为肿瘤切除后,若局部疤痕形成,会影响血供,从而导致乏氧,放射敏感性降低。二是为了避免因残留肿瘤细胞再迅速增殖而出现肿瘤复发。术后放疗目前较为普遍,各种肿瘤只要病期较晚、切缘不尽或怀疑有残留,均需行术后放疗。例如中晚期的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肺癌等都常规行术后放疗。3)术中放疗:指在手术中行一次性大剂量照射,使受照靶区有相对较高剂量而正常组织受照较小。一般术中放疗适用于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病例,在瘤床区采用特别的限光筒一次照射鳞癌30~35Gy,腺癌30~40Gy。术中放疗原则上适用于很多肿瘤,但因为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目前国内开展不多,且多限于胃癌、大肠癌。2.与药物的结合这些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放射增敏剂、生物反应调节剂、基因治疗药、中药等等,其中在放疗与化疗药物、中药的结合方面发展最快。1)与化疗药物配合:化疗与放疗配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定期使用小剂量化疗药以增敏。放疗,一是采用足量化疗与放疗交替或同时进行,目的是产生协同作用。目前,放化结合研究已在肺癌、乳腺癌、鼻咽癌、食管癌、大肠癌、淋巴瘤等肿瘤中广泛开展,并获得了很好的经验。2)与中药的结合:现阶段,中药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增强放射敏感性,二是减轻放疗反应,三是与放疗有协同抗肿瘤作用。3)其他生物反应调节剂如白介素、干扰素,坏死因子等可增强抗肿瘤作用及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对放疗副作用的耐受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因治疗,目前尽管处在起步阶段,但很可能是将来肿瘤治疗取得突破的发展方向。3.与热疗配合高温(>43oC)可杀伤肿瘤细胞,放疗不敏感的S期细胞对高温最敏感,而且高温也能杀伤对射线抗拒的乏氧细胞,与放疗有互补作用。四)急症放疗在肿瘤病人的病程中,有时出现的一些急性情况必须立即处理。对有些急症,放疗是最有效的缓解手段之一。这些急症包括:1.出血:因肿瘤坏死引起的出血,往往用常规止血方法效果不佳,只有在肿瘤消退后才能自然止血,。例如宫颈癌、肺癌的大出血,用一般药物和压迫只能暂时止血,而放疗数次后即有很好的止血效果。2.上腔静脉综合症:肺癌和纵隔肿瘤易引起上腔静脉总合症,病人就诊时面颈部肿胀、颈静脉、胸壁皮肤静脉怒张,严重呼吸困难。这时,虽然冲击化疗有一定疗效,但大都没有放疗效果直接、明显。3.肺不张:因肺癌压迫所致的大范围肺不张,急诊放疗可使呼吸困难明显改善,而且如果治疗及时,肺不张的复张率可高达88%左右。4.颅内高压或椎管内压迫:因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所致的颅内高压或脊髓压迫症,放疗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有时放疗可立显奇效。5.止痛:因肿瘤直接侵犯或骨转移引起的剧烈疼痛,放疗是相当好的治疗方法之一,止痛有效率高达80%以上。6.解除肿块压迫和梗阻:如食道癌引起吞咽困难、髓外浆细胞瘤、喉癌引起的咽喉部阻塞等均可用放疗缓解。五、放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适应症问题放疗的绝对禁忌症很少,只要身体条件许可,都可以放疗,但严重恶液质的濒死病人,伴高热或肿瘤所在脏器穿孔者仍是绝对禁忌症。以前合并大量胸、腹水也是绝对禁忌症,但现在可以行低剂量全胸或全腹放疗,还有,以前不主张全肝、全胃放疗,但现在也可根据情况进行。根据我院经验,介入化疗配合全肝放疗2000 cGy,然后肿瘤局部再用三维适形加量照射对部分晚期肝癌可取得较好疗效。在一般情况下,全胃放疗的可能很少,但对于不能手术或不愿手术的胃淋巴瘤病人,化疗加全胃低剂量放疗3000cGy可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根治,而且反应也可耐受。2.剂量问题放疗的具体剂量问题是每个放疗科医生比较注重的问题,但有时有些病人放、化疗可能同时进行,这时应注意,放疗剂量和化疗药物剂量必须作适当的调整。一般情况下,化疗药物和放疗剂量需要一方减量或需同时减量,但是,具体怎样减,应视病人情况而定。3.在综合治疗中时序问题目前,放疗与其他手段的结合是一种大势所趋,特别是与外科、化疗的结合,更是受到了重视。但究竟如何安排放疗与外科和/或化疗的时序,迄今意见仍不统一。但一般说来,术前放疗多采用3000cGy/10次或4000cGy/20次的方式,休息2~4周后即行手术,比如直肠癌、宫颈癌的术前放疗大多如此。术后放疗可以是先化疗后放疗,也可以先放疗后化疗,因病人情况而异。但有一点必须注意,术后宜尽早进行辅助治疗,最好在术后2~4周内进行。4.放疗副作用问题放疗作为一种肿瘤治疗手段,自然回避不了其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的问题。总体说来,放疗反应分为急性反应(即时反应)和慢性反应(延迟性反应)两类。急性反应是在放疗期间出现的反应,可因人、因放疗部位而异。值得注意的是,放疗合并化疗、热疗等手段时,必须综合考虑二者的副作用,尽量不要让相同副作用两种治疗手段同时进行,如确实需要,也应考虑剂量问题。比如,头颈部放疗,同时合并5-Fu为主方案化疗,口腔溃疡将可能会十分严重,有研究显示,即使放疗同步应用5-Fu增敏治疗鼻咽癌,患者的3级口腔粘膜反应可由单纯放疗的0~5%上升到30%左右。慢性反应是指放疗后数周甚至数年才出现的反应,也称延迟性反应,包括早发性延迟反应和晚发性延迟反应。早发性延迟反应指在放疗后数周至3个月左右出现的反应。如中枢神经系统放疗后3~4月内可出现中枢神经症状和体征如头晕、嗜睡、脑脊液中白细胞增多等,还有部分放射性肺炎也是在放疗后2~3月出现。晚发性延迟反应指放疗后数月至数年出现的反应。如放射性脊髓炎多在放疗后数月~1年内出现,放射性骨炎、骨坏死多在放疗后2~3年出现。必须强调一下,放疗的副作用有些是治疗肿瘤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有些则是可以避免的。目前,人们已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不再以治愈肿瘤为唯一目的,因此在放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放疗的得失,仔细认真地设计治疗方案,以期尽量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又不“矫枉过正”,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布了文章

肺癌的预防与早期检测(转载)

肺癌的预后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0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90%,Ia期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位60%,而II-IV期的病人总的5年生存率则从40%下降到5%以下。因此,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肺癌在早期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仅为一般呼吸系统疾病所共有的症状,如咳嗽、痰血、低热、胸痛、气闷等,很容易被病人和医生所忽略。约有三分之一的早期肺癌没有症状,还有一部分病人尽管有轻微的早期症状,但未重视或被误诊,而延误了病情。。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和影像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技术进展,肺癌早期诊断的阳性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有以下方法进行筛查:1、影像学检查a CT 研究证明,同以往的应用胸部X线加痰细胞学检查相比,低剂量CT可以发现更多的肺癌(9.1-7.6/1000 VS 27/1000),经CT筛查的可切除的早期肺癌更多(58% VS 93%-85%)。CT筛查的成本高于目前的筛查手段,但是更有效。CT筛查肺癌可望成为最适宜的手段。b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在肺癌病人术前分期中已作为一种实用的成像手段。CT成像提供病变的解剖和形态学信息,而18氟-2脱氧葡萄糖PET成像提供CT不能确定的生理和代谢性信息,其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5%。然而PET只能在结节≥6mm的情况下有效,在诊断小结节时则无帮助。此外,与低剂量CT相比,FDG PET更加昂贵和费时;因而它在无症状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肺癌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评估。c 经皮细针支气管针吸活检(FBNA)和经支气管壁针吸活检(TBNA)经皮细针针吸活检在诊断肺部恶性结节方面极准确,敏感性70%-100%。但是为有创行检查,有一定的并发症,如气胸和咯血等。我们的经验是:FNAB有一定的假阴性率(10%-15%),如影像学检查提示肺部结节恶性可能性大,且病人能耐手术,首先开胸探查,即可明确诊断,又可同时进行治疗。2、痰细胞病理学检查自1930年起,痰细胞学检查被应用于肺癌的诊断。痰细胞学检查,特别是多次痰检,对诊断起源于大气管的中心性肿瘤,如鳞癌和小细胞癌是有帮助的。起源于小气管的外周性肿瘤,如腺癌,特别是直径<2cm者,仅偶尔可被痰检发现却有重要意义,因为目前腺癌发病率以逐年上升。痰检筛查早期肺癌的敏感性是20%-30%。经过改进痰标本收集处理以及描述标准后,敏感性有所提高,但关于痰可靠性的资料结果不一,结果在13%-82%之间,非典型程度越高,诊断结论的一致性越高。近年来,液基细胞学技术被应用于痰检,在取材细胞分离涂片、背景以及细胞结构观察上都较传统的方法有很大改进。痰细胞学在肺癌检查上的最大优势在于无创,被检查者易于接受,它可以用来发现肺癌,但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对于早期肺癌存在着无法定位进而无法治疗的问题(即无法确定脱落的肺癌细胞来自肺何段、何叶,甚至左肺或右肺)。而且,痰细胞学的阳性率仍有待提高。3、支气管内镜检查此检查是获得肺癌病理学诊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原则上说所有发现肺部肿块的患者书签都应行气管镜检查。适应证1.不明原因的咯血、血痰长期顽固性咳嗽、声带麻痹和气道阻塞需明确诊断和出血部位者。2.胸部X线检查发现块影,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或痰瘤细胞阳性而胸片无异常者。 3.诊断不明的支气管、肺脏疾患,需作支气内活检或肺活检者。4.肺叶切除前后检查,以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和判断手术效果。5.需作叶、段支气管选择性碘油造影。6.协助吸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取出气管内较小异物;向病变的肺叶或肺段支气管内注药。禁忌证1.上呼吸道及肺部急性炎症:晚期肺结核或喉结核。2.心肺功能不全,严重高血压、体力极度衰竭,主动脉瘤及严重出血倾向或凝血障碍。4、分子病理学检查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阶段发生、长时间形成、及其复杂的病变过程。从理论上讲,分子病理学改变贯穿了人肺癌变的全过程,因此,它们应该作为监测肺癌发生发展的指标。目前的医学科学手段尚不足以准确的、及时的认识癌变发生初期的分子病理学改变及其基本规律,加之取材困难,是肺癌早期诊断困难的关键。因而,采用痰、外周血等无创或微创样品检测肺癌特异性分子标志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治疗外科治疗已被公认为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肺癌的治疗方法中,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除部分Ⅲb及Ⅳ期外,应以手术治疗或争取手术治疗为主导,根治性切除到目前为止是惟一有可能使肺癌病人获得治愈从而恢复正常生活的治疗手段。依据不同期别、病理组织类型,酌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的指征,方案有待临床实践不断修正完善。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0%,选择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期,可选择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局部化疗。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最大程度的切除肿瘤,最大程度保护肺功能,分为根治性、姑息性手术。手术原则:IIIa期以前的患者可以接受手术切除。部分IIIa(N2)的患者手术前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达到降期的目的才可以行手术治疗。术前应完善各项肿瘤的分期检查,如腹部和颈部超声,头颅核磁共振,全身骨扫描。局部淋巴结情况可以根据胸部CT或PET CT进行判断,必要时可以行纵隔镜或TBNA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同时胸部肿瘤外科医生还要对病人的心肺功能及其他合并症做出评估,如病人身体允许,可以行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术。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可以完全切除的病变,如I、II、及部分IIIa期患者。姑息性手术:适用于不能完全切除的病变,仅为取得病理结果或缓解症状为目的,还有一些高龄及低肺功能的患者也需要行局部切除并辅以全身治疗。放疗:分为根治性、姑息性放疗。根治性放疗:适用于病灶局限的患者,如早期且不耐受手术的患者或IIIb患者。姑息性放疗:适用于为缓解局部症状而采取的局部治疗,如脑转移、骨转移、皮肤转移等。全身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中医中药。化学治疗:通过全身应用化学药物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分为辅助化疗和姑息化疗。辅助化疗:适用于根治术后患者,防止术后复发,建议在术后一个月内开始,连续4-6周期。术前新辅助化疗:适用于分期较晚,纵隔淋巴结有转移的IIIa期患者,术前化疗可以缩小原发灶,控制微转移,达到降期的目的。建议化疗2周期后手术治疗,根据化疗效果和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决定术后治疗方案。姑息性化疗:适用于晚期患者,首选联合铂类(顺铂或卡铂)为基础的两药方案,主要选择第三代新药为组合,如长春瑞宾、吉西他滨、紫杉醇、多西紫杉醇、伊立替康等,有效患者应持续化疗4-6周期。分子靶向治疗:目前主要针对难治性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为代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药用于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不推荐与化疗联合使用,如: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罗凯)等。单克隆抗体:国外研究联合化疗可以提高疗效,如:Avastin、爱必妥(C225)。其他:如恩度有一定抗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国内研究认为联合化疗可能提高疗效。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具早期发生远处转移的倾向.因绝大多数患者于确诊时已伴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无手术治疗的指征,小细胞肺癌的分期很少采用TNM分期法,而根据病灶范围简单地分为局限期与广泛期.不利的预后因素包括广泛期疾病、LDH值升高、不良的行为状态评分体重下降与男性性别.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应采用4~6个周期EP方案[(依托泊苷VP-16)+顺铂(DDP)]化疗联合同期胸部放射的治疗方案.广泛期疾病以全身化疗为主,方案多采用VP-16联合顺铂或卡铂.即便对于老年或行为状态评分较差的患者,联合化疗仍值得推荐.治疗后肿瘤达完全缓解者应接受预防性全颅放疗,以降低颅脑转移率.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通过全身治疗后,病变得到控制,可以接受局部治疗,但是目前局部治疗采用手术治疗是否能达到更好的疗效临床上还存在一定争议,很多研究表明,手术治疗和放疗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