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22519

孙永顺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肝胆胰疾病及消化道肿瘤的防治。擅长消化内镜的诊治,急诊内镜下止血,胃肠息肉EMR术,超声内镜的诊疗等。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发布了文章

置顶

远离烧心、泛酸困扰,中医防治有高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胃食管反流病已成为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大家可能比较困惑,胃食管反流是怎么发生的?如果把胃比作一个城堡,那么人的贲门就是这个城堡的城门,有些人天生贲门敏感脆弱,一受刺激就容易出现城门失守的状况。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城门出现松动,还有些人由于不当饮食导致胃酸过多,一次次地攻击城门,结果导致胃液反流到食管。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除了有烧心、泛酸、嗳气、反胃这些典型反流症状,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和食管外症状,如:咽部梗阻、胸骨后灼痛、后背痛、咽喉炎、声音嘶哑、慢性咳嗽、哮喘等等,极具迷惑性,致使误诊、漏诊频频发生。有这些症状的患者经常到呼吸科、心内科、五官科就诊,如果治疗效果不好就要靠虑是不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及早识破它们的真面目,对症下药,消除病痛。到底哪些人容易得胃食管反流病呢?1、吸烟者,吸烟和胃食管反流病但发生关系密切。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高达45%。2、饮酒者,经常大量饮酒者,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尤其应避免睡前大量饮酒。3、体型肥胖者,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增加与胃食管反流病患病率升高呈正相关。肥胖患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20%),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4、年老者,40岁以上的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高峰年龄为40-59岁。其原因是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化学清除能力下降和黏膜下毛细血管血流下降所致的抗损伤能力减弱有关。5、喜欢刺激性食物者,一半以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反流症状发生的诱因与饮食有关,其中以甜食(红薯、南瓜、糖水和稀饭等)最为多见。其他还有酸性饮料、酸味食品、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经常过饱饮食、甜食、咖啡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有关。6、不良饮食习惯,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原因,如餐后平卧,睡前进食过饱等。正常情况下,平卧时都会有食管反流,当进食过饱状态时,尤其是晚间睡眠更容易出现反流,造成胃酸对食管的损害。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还是要靠自身平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调理与养护。希望大家都能关爱自己,远离疾病的困扰。如果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就要积极治疗,拒绝反流。常用的西药是质子泵抑制剂,大家熟悉的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耐信(艾司奥美拉唑)等,其治疗靶点主要是抑酸,使胃液变成中性,既使再发生反流中性的胃液对食管也不再产生损害,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虽然有起效快,抑酸作用强的优点,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反流的问题,停药后容易出现症状反复。针对胃食管动力异常,还可以配合使用吗丁啉、莫沙必利,但这类药物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因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且不易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案。不但一部分西医治疗无效或不良反应严重的病人选择中医治疗,而且一部分长期应用西药治疗的病人也逐渐选择中医治疗本病。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升则健;胃主受纳,降则和。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胆胃和谐,疏达通降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而一旦出现邪在胆,肝气郁滞,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之时,临床上就出现了胃食管反流,上犯食管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种疾病是因为肝、胆、脾胃等脏腑关系不协调造成的,通过协调脏腑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就可以治疗这种久治不愈的“烧心、反胃”。中医治疗本病“审证求因”,求其病机之关键所在,治疗重在恢复肝、胆、脾、胃脏腑的生理功能,以求脾升胃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等生理状态,这是本专科中医治疗的特色。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作用是多靶点的,一张治疗该病有效的中药方中,各味药物作用的靶点可能不一样,如一部分药物重在促动力,恢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一部分药物重在抑酸、络合胆汁;一部分药物重在保护食管黏膜、促进其愈合。中医中药可以通过协调脏腑间的关系,恢复胃肠道的正常机能,提高食道括约肌的张力等来治疗本病。专科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效率达90%,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上)

一、什么是脾胃       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想必都有过胃痛胃胀、感觉胃不舒服的经历,近年来火起来的各大养生节目也经常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那么,脾胃究竟在生命活动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角度来看一看脾胃的功能。         谈中医脾胃前需要澄清的一点是,中医所说的脾胃,可不仅仅指现代医学解剖意义上的脾脏和胃脏,而是包括整个消化系统,更接近于参与饮食的消化吸收这些相关功能的概念集合。          是不是有点绕?        说白了,脾胃就像一个小黑箱,我们把这些相关的功能打包好,放在这个小箱子里。        如果这些功能出了问题,我们就去维修整个小黑箱。二、脾主运化         明确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这一观点的是明末医家李中梓,但其实早在《内经》中就已经形象的将脾胃比作仓廪之官,意思是管理粮仓的官员。        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这对好兄弟常常并在一起露面。        那什么叫后天之本呢?       意思就是人出生以后,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进行的好不好,就要看脾胃能不能很好的完成它们的任务,为身体输送充足而优质的养分了。        大家都知道持家理财就得开源节流,多赚点,少花点,财富就慢慢积累起来了。         其实身体健康也是这个道理,先天之本少消耗,再通过后天之本源源不断的充盛气血,体质就会日益强盛。       那么脾胃具体是如何发挥后天之本这个功能的呢?现在让我们把这个小黑箱拆开,看看里面具体的工作机理。        饮食入胃后,由胃进行磨化和腐熟,并进行初步的消化,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将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输送全身。        这就是脾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脾主运化,根据运化的内容物又分为两部分,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

发布了文章

安倍结肠炎终结“安倍时代”,中医教你如何防治“安倍结肠炎”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因“溃疡性结肠炎”挂印离职,引发人们对于该疾病的关注。其实,安倍已经身患该病长达50年,使得日本人人皆知,有专家干脆将该病称为“安倍结肠炎”。我们不妨就沿着安倍晋三的病史,详细了解一下溃疡性结肠炎。这位以振兴日本经济著称的首相,17岁就已经罹患该病。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IBD的另一种就是大名鼎鼎的克罗恩病,和UC一样,两种疾病在过去20年间的发病率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发病因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饮食结构与该病发病高度相关。UC过去被认为是一种白种人疾病(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患有该病),亚洲较为罕见。然而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饮食结构西方化,UC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都在节节攀升。庆应大学医学院教授日比纪文多年来为安倍进行治疗,根据他的回忆,1928年日本UC病例数为10人,而2015年达到17万人。 UC患者的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处于长期反复发炎状态,炎症好发于左半结肠,由直肠与乙状结肠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累及整个结肠。其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性别差异不明显,典型症状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和粘液脓血便,以及中医常说的“里急后重”,即患者便意强烈但排便不爽且便量很少,这也就是安倍常在工作时频繁跑厕所、甚至达到一天20次的原因。发作病程多在4~6周以上,由于长期腹泻,患者常伴有消瘦、贫血和营养障碍等。据安倍回忆,他在1998年一度只能靠打点滴维持生活,体重从65公斤减少到53公斤,最后只能住院3个月进行治疗。 与所有的慢性病一样,UC容易反复发作,约9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年内至少复发1次,且无法彻底根治,终生只能靠药物维持缓解,有学者将其形象的称为“绿色癌症”。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并发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肠癌等,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UC患者至关重要。但难点正在于此:UC的确诊很困难,它的典型症状粘液脓血便很容易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混淆。很多患者往往都是拖延多年才得到准确的诊断,连安倍晋三也历经十年才正式确诊。古代中医将这类以里急后重、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为痢疾,事实上UC和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这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的肠炎是不同的,虽然名为肠炎,UC却并非普通的肠道感染,而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常常伴随全身多发症状,如关节炎、口腔溃疡等。 UC目前的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水杨酸类(如美沙拉嗪)等为主。对于轻中度患者,氨基水杨酸制剂是首选的治疗药物,包括美沙拉嗪灌肠剂、美沙拉嗪口服片剂等;重度患者则需要糖皮质激素或者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2014年,安倍对外披露自己在使用美沙拉嗪口服缓释剂。但随后日媒也发现,安倍的面部苍老和浮肿了很多。美沙拉嗪如今已是临床上UC的常规用药。但这种药并不“完美”,一部分患者使用后会出现耐药。据报道,美沙拉嗪不起作用时,安倍会注射类固醇。而类固醇作为激素副作用巨大,面部浮肿只是其中一种表现。 安倍的情况正是UC西医治疗困境的一个缩影,也正是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才将其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对于UC患者来说,预防复发是首要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避免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等相关病原体。一旦发生这些感染,很容易就会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并加重病情,导致治疗更为困难。2007年9月12日,安倍在担任首相不到一年之际,突然宣布因“肚子疼”而辞职,当时媒体误以为安倍因施政受挫,“耍公子哥的脾气”。其实正是07年安倍在国外访问期间感染了病毒性肠炎,导致UC再次恶化。直到2011年,安倍接受日本胃肠病学会出版杂志《消化》的采访,公开自己的病情,日本国民才开始了解该疾病,医生直接称之为“安倍结肠炎”。 2015年以后,日媒多次报道安倍面色差、吐血,当时就有人怀疑他的肠炎可能恶化为肠癌。如今更是风传安倍经病理活检已确诊结肠癌。数据显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患病时间越久,癌变的可能性就越高,尤其是全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上数倍。UC如果反复发作超过15年,就有约7.5%的患者发生癌变;如果超过25年,就有15%的患者发生癌变。 近年来该病已经引起了国内众多中医人的重视。大多数中医学者认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和禀赋不足是UC的常见病因。近代医家根据该病时发时止、久久不愈的特点,将其归结于“休息痢”。 对于UC,最重要的还是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预防以调节情志和饮食为主。情志上应尽量避免压力,保持乐观心态。安倍本人在接受《消化》杂志访谈时坦言:“中学3年级时,腹痛后持续腹泻和便血。成为高中生后每年也发生一次同样的症状,1周后血便就会停止,完全恢复健康……现在回想起来,便血都出现在临近期末考的时候,那时压力很大。”而今年以来不断来袭的疫情,作为首相的安倍必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可能也是其疾病恶化的原因之一。而饮食上则以清淡为宜,避免过食刺激性食物。据《朝日新闻》报道,安倍尤爱韩式烤肉,经常光顾日本烤肉店,甚至一天连吃几顿。这样的饮食习惯显然会成为UC复发的温床。另外,如果家族中有溃疡性结肠炎及一些免疫疾病史的,则更需要引起重视,提高警惕。如有相关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

发布了文章

得了溃疡性结肠炎该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UC治疗难度大,疗程长,而且治愈后常易复发。尤其是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的UC被公认为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本病已被WHO确认为现代难治病。中医属“泄泻”、“痢疾”、“便血”范畴。UC的治疗目标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目标包括:1)迅速诱导缓解;2)减少对长期使用激素的需求;3)完全的黏膜愈合;4长期维持缓解;4)防止并发症、降低住院和手术率;5)降低癌变的风险;6)提高生活质量。众多研究证据已显示,UC患者实现黏膜愈合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可以减少复发,减少住院,减少并发症,更高的生活质量。如何使黏膜修复,溃疡愈合?溃疡性结肠炎有两个特性:一是反复发作,时好时坏,多有迁延;二是该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尽管目前西医有不少的有效药物,但是仍然谈不上特效治疗。因此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患者首先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和医生配合,不能追求速效,准备打“持久战”,实现肠黏膜完全愈合获得更好的治疗结果。当前UC的西医治疗  目前,UC的治疗基于四种基本药物类别:氨基水杨酸盐(5-ASA)、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在诊断时应评估UC病变范围,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或广泛性结肠炎。    对于病变局限于直肠的轻度或中度活动性UC患者,局部使用美沙拉嗪仍然是一线治疗选择。    而对于左半结肠炎或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使用口服+局部5-ASA是主要治疗方法。对5-ASA无效的患者,应当使用局部(直肠炎)或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5-ASA和糖皮质激素难以治疗的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或生物制剂治疗,这与病变范围无关。    病变局限在直肠或直肠乙状结肠者,强调局部用药(直肠用栓剂,直肠乙状结肠用灌肠剂),口服与局部用药联合应用疗效更佳。最合适的药物类别和给药途径,主要取决于病变范围、严重程度、治疗时间和既往药物史。中医治疗的优势UC活动期以清肠化湿为基本治法,清化湿热以袪致病之因,调气和血以复大肠传导之职;缓解期针对UC以脾虚为本,运化失健湿邪不清,诸脏失调,病易反复的特点,重在健脾兼以化湿。中医药能够综合调理患者的失调的免疫功能,促进黏膜愈合,预防复发,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饮食调养活动期选择低脂流质或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如优质蛋白的淡水鱼肉、瘦肉、蛋类等,但避免含乳糖蛋白食品,如牛奶。缓解期选择低脂饮食,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避免食用容易胀气和刺激性的食物,如粗纤维和辛辣食品。湿热证患者慎食羊肉等温性食品;虚寒证患者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如海鲜、冷饮、冷菜冷饭等。同时可配合食疗;脾虚证的患者可服用山药莲子粥;阴虚的病人可用槐花百合粥;湿热类型的患者可服用薏仁马齿苋粥等。      需要患者注意的是,食谱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疾病的好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食物,吃任何可以“耐受”的食物。目前临床实践中存在认知误区1、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很多人都认为UC只是局限在黏膜的病变,而非进展性疾病。事实上,相关证据显示,随着UC病程的延长,患者会表现出肠道狭窄(平均病程14.5年,6%~11%)、炎性息肉和纤维化、结肠动力和顺应性改变以及肠道屏障功能变化导致慢性黏膜炎症等进展性特点。UC患者发生不良预后主要是急性重度结肠炎(ASC)和手术。相关研究发现,ASC患者的住院风险明显升高,而且因ASC住院的患者中,结肠切除率由3%升高至40%。2、乱用止血药      溃疡性结肠炎在发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大便带血,伴有黏液的症状,会选择止血敏、止血环酸、止血芳酸等促凝药物治疗。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由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血小板活化和高凝状态,此时应用促凝的止血药物,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又会进一步加重高凝状态,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其实,溃疡性结肠炎血便主要是由于肠黏膜炎症、糜烂、溃疡所致,而非凝血功能低下引起,只要炎症控制,便血症状就会缓解。3、乱用激素糖皮质激素药被广泛用于重度、病变范围比较广,属于活动期结肠炎患者。针对不同病情的UC患者,应根据自己病情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法,而不是使用皮质激素。4、盲目停止治疗很多时候,不管是大大小小的疾病,当我们吃药治疗后,如果症状基本消失的话,我们就会停药。但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特殊的消化疾病,病因至今还没有完全找到,还没有特异性的治愈药物,因此,过早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复发。

发布了文章

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肺炎传捷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中西医结合,统筹中西医资源,协同攻关。组织上海中医专家赴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新冠病毒肺炎防控一线参加中医药救治工作。       上海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孙永顺主任医师作为第一批中医专家参加了上海公共卫生中心中医药救治工作。孙永顺主任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公卫中心,完成防护培训后进入隔离病房投入工作。当天病区26床,王姓患者因发热胸痛8天入院,诉大便四日未解,口干口苦,干咳无痰,活动后气喘,伴有恶心、胃纳差,舌淡红苔黄腻,脉滑。中医证属肠道实热、肺气不宣,湿热中阻,急予中药灌肠通便,并予通腑泻热、宣肺平喘、和胃化湿的中药汤剂口服。选用中医名方宣白承气汤加减,药用柴胡12克、黄芩12克、生石膏15克、杏仁12克、栝楼皮15克、生大黄6克、茵陈15克、苍术9克、制半夏6克、黄连3克、陈皮6克、苏叶9克、甘草9克、厚朴花12克、槟郎9克、金银花18克、连翘9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服用一帖中药治疗后患者当天即解大便一次,口干口苦,胸痛咳嗽,活动后气喘均有缓解,中药治疗效果明显,继续给予中药调理治疗。

发布了文章

瘟疫论—-中医药对疫病的防治

       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量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据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而清代266年间发生了74次,可见传染病流行之频繁。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着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着作是明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气(病毒)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早期应用中药透邪达表,可以预防感染者发生重症肺损伤,重症患者应用中药凉血解毒,改善呼吸衰竭和瘀血重症,减少病死率。历史上中医药就发挥着重要的治疗瘟疫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对于单纯病毒感染没有使用抗生素进行防治的,所以中药治疗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瘟疫侵犯的病位大多是人的黏膜,从口腔黏膜、鼻黏膜、眼睛的结膜都可感染,侵入肺脏后也主要是损伤肺泡黏膜,不同于细菌感染性肺炎引起肺实变和炎症渗出。          瘟疫的病性多属热,可杂合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侵及人体。疫毒大都在节气不和,寒暑乖厉时发生,故疫毒多借助异常的六气为病,可以温热为载体,还可以风、寒、湿、燥邪相兼夹。本次武汉天气寒湿、老年体弱者多病,死者也多是偏于老年体弱者,所以疫毒、寒湿互结可以解释。         《 瘟疫论》载有名方达原饮,本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也就是病毒侵犯人的黏膜。《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发布了文章

过年了,胃癌术后病友怎么吃?

快过年了,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其乐融融,吃吃喝喝自然是少不了的。那么胃癌患者面对年夜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就真的只能看着别人大快朵颐,自己吃吃清粥小菜?当然不是,胃癌患者如果控制得当,也能享受一个“舌尖上的春节”。 1、能吃什么? 胃癌手术后初期,患者身体往往比较虚弱,一般原则,为了适应消化道重建的现状,应选择清淡易消化、高能量和高蛋白食物。同时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初期,胃切除术后两周可吃半流饮食,如面条、馄饨、小米红枣粥、鸡蛋羹等。逐渐进食如软米饭、饺子、馄饨、绿叶蔬菜、鲜榨橙汁等,逐渐增加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肉、鱼、蛋、牛奶和大豆制品。 2、海鲜能吃吗?   沿海的病友们大多有吃海鲜的习惯,煮熟的海鲜细嚼慢咽是可以吃的,刺身不主张吃,一些肉质紧致,难以咀嚼,不易消化的海鲜也不主张吃。特别是全胃切除患者因为没有胃酸的作用这些食物很难消化,同时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初期,胃切除术后两周可吃半流饮食,如面条、馄饨、小米红枣粥、鸡蛋羹等。逐渐进食如软米饭、饺子、馄饨、绿叶蔬菜、鲜榨橙汁等,逐渐增加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肉、鱼、蛋、牛奶和大豆制品。 3、发性食物能吃吗? 经常有患者家属会问鸡蛋是“发物”能吃吗?所谓的发的食品是中医的理论,没有任何一项临床证据证明鸡蛋等食品增加胃癌的发生率或者复发率。在此我们要为鸡蛋平反昭雪,鸡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有利于患者改善营养,特别鸡蛋制作的鸡蛋羹属于无渣半流质,不易引发消化道梗阻等并发症。因此,所谓的“发物”完全可以放心实用。 4、补品能吃吗? 市面上各种补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但是补品或者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治疗任何疾病。补品不能治疗癌症,它们可以调节某些生理功能,改善生理状态,但不能纠正病理状态和治疗任何疾病。有些补品可用于胃癌患者,起到一定的“扶正作用”(辅助作用),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营养状态,但无抗癌作用,不能杀灭癌细胞,不能替代抗癌药。如果进食补品过多,可能还会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患者在挑选补品时一定要注意,有些所谓的“科普资料”宣传某些保健品有防病治病作用,误导患者。 5、能喝酒吗?  新春佳节,家人团聚,其乐融融,小酌一杯会增加节日气氛,胃癌术后初期,3个月之内的患者建议不要喝酒,小酌亦不可。3个月以后的患者可以少量饮酒,建议饮用红酒,黄酒等低度酒,一般视自身情况,少量为宜。有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及倾倒综合症等并发症的患者建议滴酒不沾。 6、哪些食物要特别注意呢? 原则上除外正在服用药物的患者需要遵医嘱忌口外,不提倡过分忌口,以免影响营养均衡性。胃手术后,胃的消化功能降低,因此在康复期,尽量不要吃容易引起肠粘连的食物,如粘性高的糯米食物(汤圆、粽子)、青香蕉、柿子、蘑菇、魔芋等。生蔬菜不易消化,烹饪前应切成小块,进食时充分咀嚼。康复初期不宜用粗杂粮、坚果、干豆和粗纤维多的蔬菜(如笋、芹菜、蒜苗)、产气食物(如萝卜、白薯、洋葱、碳酸饮料、啤酒等)及刺激性食物。 7、吃多少最适宜? 胃切除后,胃容积明显减少,半流质或普食每餐50g左右为宜,流质100ml左右为宜,看个人情况,因人而异,不同体重的患者对饮食的需求量也不同。同时应当注意到,南北方饮食量有很大的区别,各地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对以上推荐的食物摄入量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吃八分饱即可,简单讲可以以病人自己的感觉为准,以进食后没有饱胀等不适为度。一旦出现若进食后有恶心、腹胀等不适,应减少或停止饮食。待症状消失之后,病情好转,再开始进食。 8、该怎么吃? 循序渐进,少食多餐非常重要。胃大部切除或全切除后,因胃容量变小或肠代胃后,影响了胃的纳食和消化功能。因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仅残留小部分胃或全胃切除后空肠间置代胃,进食容量比原来明显减少,只有增加餐数,才能弥补食量不足,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过胃癌手术后,体重一般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患者无需急于快速恢复原来的体重而过多进食。尤其在享受美食时一定要避免暴饮暴食。 9、切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因此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时间规律,定时定量进餐,坚持少食多餐,每日进食最好六餐以上。除个别情况外,尽可能定时定量饮用。少吃多餐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还可以增加总热能的摄入,预防体重减轻。如果每二小时进餐一次,可预防发生低血糖综合症,少量多餐是胃切病人重要的饮食制度。 胃癌术后,胃的研磨功能缺乏,所以牙齿的咀嚼功能应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当患者进食较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时,进食时应缓慢咀嚼,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进食。但这种速度因人而异,并且会由于手术方式或食物的不同而改变,也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发布了文章

阳气不足易生病,冬季该如养阳呢?

俗话说,万病皆损于元阳,现在社会有接近80%的人都存在阳气不足的状况。阳气对人体很重要,正如《黄帝内经》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那么,如何解决阳气不足的问题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只要改变我们的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阳气不足就容易生病,如果这4个习惯平时都注意了,就有助于扶阳固本。 1.饮食宜温 在生活中要多吃一些补阳的食物,如韭菜、羊肉等,对于阳气不足的人而言,经常吃这些食物是可以帮助补充阳气的。还应该多吃当季蔬菜,比如养阳的韭菜,助长生机的莴笋、蒜苗、小葱、豆芽,滋补脾胃的大枣、山药等。水果里的樱桃、青梅、杏子、李子等,都能温阳滋补,助养阳气。一些凉饮料、冰淇淋、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水果,都属于寒性食物,不但刺激肠胃,还非常伤阳,一定要注意避免。 2.多晒太阳 所有生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太阳,因此每天可以适量地晒晒太阳,吸收太自然的阳气,并将之转化成身体的阳气。但注意晒太阳也不是时间越长越好,每天约30分钟就差不多了,而在要避开紫外线最强烈之时,比如夏天或者中午,切忌暴晒,清晨的暖阳最好不过,而冬季晒太阳时应注意避风。 3.早睡早起 熬夜是一件很伤阳气的事情,在熬夜的时候我们体内的各个器官都无法进入正常的休息状态。需要“加班加点”的为你服务,长此以往的话会让体内的阳气下降许多。想要补充阳气的话,首先就要改掉熬夜的坏习惯。早晨早些起床,晒晒太阳,以提升人体内的阳气。 4.坚持运动 阳气不足的人多半疲惫无聊,懒洋洋的不爱运动,免疫力也就一直不能提高,而且运动也可以帮助补充阳气。所以阳气不足的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适当运动可以有效改善阳气不足的状态。

发布了文章

湿气——--偷走了清爽和美丽

       门诊上经常看到舌苔厚腻的病人,说自己口气重,大便不畅快,总有大不干净的感觉,严重的还会腹胀,胃口差,身体沉重,咳痰或皮肤发疹的症状。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一般舌苔白腻的是寒湿,舌苔黄腻的是湿热。       中招了“湿气”还有哪些表现?      1.湿浊往脸上走:出油、冒痘、大黑头、粗毛孔;      2.湿浊往背上走:疼疼的火疙瘩;      3.湿浊往脚上走:脚汗、脚气、香港脚;      4.湿浊往汗液走:黏糊糊的汗,气味难以描述;      5.湿浊往便便走:老想上厕所,大便黏腻不成型,小便黄浊;      6.湿浊往下焦走:女生会白带异常,男生会下体潮湿。     中医治疗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燥湿,祛风除湿等方法。脾虚是内湿产生的重要原因,脾虚则运化水汽的能力降低,体内湿气便加重,湿气过多,又会加重脾的负担,引起恶性循环。只祛湿不健脾,治标不治本,喝再多红豆薏米水都没用!因此祛湿和健脾应同步进行。 其次,多走祛湿步 为什么湿气大的人腿容易肿?因为湿性下注,湿的重点是在下面。湿气大的人可以这么散步:双手叉腰,后面的腿往前蹬出去,脚尖勾着蹬出去。走得不用太着急,走稳一点、慢一点,只要把腿抖起来,气血循环就舒畅开,经络就疏通。 祛湿步,其实就是一个蹬腿的动作。我们这样走起来,它特别有效,可以促进腿的气血循环。腿的气血循好,湿气就能很好的排出。 最后,要注意饮食作息 1、少食肥甘厚味,烤串,麻辣烫,海鲜之类食物; 2、少食冰冷,冰激凌戒掉之; 3、少食甜品,蛋糕这些生痰困脾之物; 4、尽量保持生活环境要干燥; 5、尽可能让自己每天运动一下,身体微微发汗; 6、不熬夜,节欲; 7、多思伤脾,少生气以免肝气伤脾胃。

发布了文章

预防大肠癌了解一下,大肠癌的6个报警信号

大肠癌是长在结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多数结直肠癌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当患者自我感觉非常健康的时候,癌症可能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展数年。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下列症状: 1、排便习惯的改变 右半结肠癌时表现为早期粪便稀薄,有脓血,排便次数增多,交替出现的腹泻与便秘;而左半结肠癌则多表现为排便困难,并随病情的发展而不断加重。 2、大便性状改变 变细、血便、黏液便等。 3、消化道症状 腹胀、不适或、消化不良样症状。其中右半结肠癌时,多为右下腹部不适或隐痛,很象慢性阑尾炎发作。4、腹部包块 50%左右的患者可发现腹部包块,系癌肿或与网膜、周围组织侵润粘结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晚期结肠癌由于癌肿浸润较甚致使包块可固定。 5、粪便带血或粘液 右半结肠癌时,出血量小且由于结肠的蠕动使之与粪便充分混合,导致肉眼观察不易看出,但隐血试验常为阳性;而左半结肠癌则其出血和粘液不与粪便相混,约有1/4的患者可在粪便中肉眼观察到鲜血和粘液。6、贫血及全身症状 如消瘦、乏力、低热。 四大因素加速结肠癌发生 结直肠癌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家族遗传性在结肠癌中比直肠癌更为常见。 2、饮食因素 一般认为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和低纤维饮食是大肠癌高发的因素。 3、疾病因素 大肠非癌性疾患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息肉病、腺瘤等,估计有3%-5%的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大肠癌。 4、其他因素 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肥胖、大便习惯、大便量等。 排查方法 1、结肠镜检查 软管末端有一个摄像头,从肛门穿过,整个大肠和远端小肠出现在清晰的视野范围内。 2、大便隐血试验(FOBT) 通过试纸等化学方法检测血液情况,检查癌细胞或息肉细胞内有无变异的DNA。

发布了文章

消化道疾病的春季防治

       春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不单单因为这个季节的特性变化无常,同时,气温由寒转暖,容易滋生细菌病毒,而此时的机体也正处于阳气刚刚生发的状态,易遭受病邪入侵。所以在春季做好预防工作很关键。《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春季是升发的季节,万物更新始于此,我们更应该调理机体,充沛阳气,预防疾病于未然。 一、管住嘴——预防“病从口入”         胃肠道属于消化道的一部分,负责大部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大多数的胃肠道疾病多半与饮食有关。在预防消化道疾病上,对食物“入口”的把关至关重要。         饮食的无节制是导致消化道疾病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量的聚会导致进餐无节制、过食肥甘油腻之品\过度饮酒、熬夜嬉戏等,都会使胃肠道持续处于工作状态,长时间就会造成肠道疲劳,如若不注意调节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         建议:1)三餐定时定量。2)少食辛辣之品,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胃肠道引发疾病。3.饮食宜清淡,多摄入一些含纤维量较多的粗粮和新鲜瓜果蔬菜,有助于调节胃肠道功能,春季可以选菌菇类食物,清肠养胃。卷心菜、花菜、芝麻等富含维生素E,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力。对于已经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严格控制饮食,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要注意控制酒精摄入,少喝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胆囊炎或胆管炎患者要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等。 二、捂住春—预防“寒邪侵袭”         春季气候变化大,早晚温差也大。“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形容春天再恰当不过。在这乍暖还寒时节,我们的消化系统饱受着考验。中医认为,外邪中寒邪最易犯胃,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使脾胃阳气受伤,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的复发或者加重。此外,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气温回暖,细菌和病毒繁殖也变得活跃,导致食物容易腐败变质,而变质的食物入口后容易引起急性肠胃炎;或趁虚侵袭,引发胃肠型感冒等疾病。 三、平淡心—预防“情志内伤”         在中医的观念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绪也是影响消化道疾病的一个因素。在中医里,很早就意识到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中医的春季对应的就是肝,在春季是调达肝气的好时机,肝气条达舒畅,气机通畅,肝气郁结则气逆。人在大怒时,会使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怒伤肝”。现代医学也证实,过度的情绪刺激也会对胃肠功能造成紊乱,如长期的精神焦虑、情绪紧张、愤怒的人容易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所以对于消化性溃疡患者就要注意情绪调控。 四、充阳气—正气存内,防病强身         人法自然,顺应四时。春季是四时之首,是阳气升发生长的季节,人体也应护卫阳气,使之不断充沛。可选择适当的运动,疏通经络,理气活血,这也是提高身体抵抗力是预防疾病的最佳途径。人体气充则血盈,气血充盛脾胃得到濡养。所以,适当的运动,对胃肠道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但考虑到春季刚开始回暖,气温变化大,锻炼前要多热身,锻炼后要注意保暖,微微出汗即可,以免腠理舒张,病邪入侵,得不偿失。可遵循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车都是很好的选择。

发布了文章

天气一凉就犯胃病,怎么办?

        天气一变化,就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不适感,特别是有慢性疾病的人,容易出现感冒、寒气侵袭、脾胃虚弱之症。        天气变凉,其中受影响最多的一种疾病就是胃病,特别是胃寒的病人,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个毛病,但是又无法一时得到调理改善。        胃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证候。它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等。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胃寒。加上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为什么天气变凉,来看胃病的人就多了呢?是因为天气凉,寒气凝重,在中医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一旦脾胃受寒,则容易导致运化功能失职,就会出现畏寒怕冷、面色苍白、气血不足等症状。        脾胃虚寒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比如说面色黄白,食少、讷呆、便糖、腹胀、肠鸣,可以表现手足不温,表现严重的时候它的腹泻可以是顽固不化的,因为脾胃虚寒的话,影响了食物的腐熟功能,也可以出现顽固不化的泄泻。一般舌象也是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脉细弱。       脾胃虚寒的发生一般可能和比如说过食生冷,平时不注意有点贪凉、饮冷,或者是劳倦过度,也是脾胃虚弱进一步发展出现的脾胃阳虚的一个表现。那么平时,就应该注意了,尽量的注意饱暖,不要吃生冷、硬的东西。尽可能的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清淡饮食,脾胃虚寒的患者,如果过食油腻生冷的话,会加重它的腹泻的症状。         脾虚的出现不会无缘无故,如果出现脾虚就应该要多加注意,要及时找到原因,好好调理,脾虚会影响到人们身体的健康,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并进行治疗。

发布了文章

阻断胃癌前最后一步,认真应对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从组织学角度胃癌可以分为肠型和胃型,一般认为肠型胃癌起源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黏膜。胃黏膜肠化生是胃黏膜长期慢性炎性损伤导致的一种病理组织学改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肠化生会进一步演变为异型增生。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是由限制在基底膜内的非浸润肿瘤上皮代替了正常的胃黏膜上皮,增生的上皮细胞结构紊乱,具有异型性,且有恶变倾向,是胃癌前病变的最后环节。如能对胃黏膜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及监测,进而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将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肠化生/异型增生显著增加胃癌发生风险         肠化生为胃黏膜上皮转化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上皮组织的病理变化。肠化生最重要的组织学特征是出现杯状细胞,胃黏膜中杯状细胞的出现通常预示着肠化生的发生。研究证实,肠化生分型对胃癌的预测具有积极意义,不完全型肠化生进展为异型增生的可能性更高。Meta分析提示,大肠型肠化生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高于小肠型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为目前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的胃癌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一项针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患者进行的为期9年的连续内镜随访研究发现,轻度异型增生患者癌变率为2.27%,重度异型增生患癌变率25.0%,中度介于两者之间,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荷兰一项针对首次诊断为胃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患者进行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显示,轻、中度异型增生和重度异型增生患者5年内胃癌年发病率分别为0.6%和6%,且癌前病变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相关。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的相对危险度为1.97,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的相对危险度分别高达正常人群的26倍和132倍。 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的诱发因素        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常与Hp感染、胆汁反流等多种因素相关,消除病因以预防异型增生的发生发展是胃癌前病变重要的干预手段。 1.Hp感染 Hp感染是胃黏膜肠化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向更高级癌前病变转化和继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并且在整个胃癌癌前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均有促进作用。 2.胆汁反流 胆汁对胃黏膜具有较强的损害作用,长期胆汁反流改变了胃黏膜的局部微环境,形成类似于肠道的微环境,可能通过启动无颗粒细胞Cdx2基因的表达,诱导胃黏膜肠化生。胆汁反流还可促进腺胃柱状上皮和前胃鳞状上皮增生,并逐渐加重,进而促进胃癌发生。促动力药可促进胃肠蠕动,防止胆汁反流,胃黏膜保护剂可减轻胆汁对胃黏膜的损害并可促进胃黏膜修复,进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 3.其他因素 维生素C缺乏、吸烟、超重等也被视为肠化生的发病因素。胃腺体萎缩、Hp长期定植引起的胃酸减少,以及具有损伤DNA作用的亚硝酸盐,也被发现参与肠化生的发病。研究显示,肠化生患者胃液中Hp数量及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增高,胃液pH大于6。此外,肠化生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年龄大于50岁是肠化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 应对肠化生/异型增生的治疗方法 1.根除Hp 根除Hp感染可减轻、控制或延缓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逆转胃黏膜异型增生。 2.补充抗氧化剂/维生素 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能通过保护DNA氧化损伤和减少潜在的基因突变发挥抗癌作用。 3.COX-2抑制剂治疗 4.中医药治疗 由于目前关于化学药物逆转肠化生的疗效尚无定论,中医药对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改善逐渐受到重视,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5.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逆转甚至根除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有效手段。是否行内镜治疗要根据病程长短、是否有病灶、病灶部位、特征、药物治疗后病灶是否变化、年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认为轻、中度异型增生可以观察、服药等内科治疗为主,重度异型增生可进行内镜治疗。由于内镜治疗对于广泛散在的胃内病变意义有限,且无法改变胃内的病理环境,因此内镜治疗的同时应配合抗Hp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措施改善胃内微环境,促进再生的胃黏膜恢复正常,并防止复发。

发布了文章

息肉变成癌只需四步,如何阻断是关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结肠直肠癌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第二位,我国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 结直肠腺癌的发病模式大部分遵循息肉—腺瘤—不典型增生—早癌—进展期癌的发病模式。因此,早期有选择性地切除结肠直肠息肉对于预防结肠直肠癌至关重要。 什么是肠息肉? 从结肠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是起源于上皮组织非黏膜下肿瘤的隆起。 从病理上大致可以分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及肿瘤性息肉,后者又可以分为上皮性肿瘤、间叶源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传统意义上的息肉包括腺瘤、异型增生、锯齿状病变和错构瘤等,均属于上皮性肿瘤分类中的癌前病变。 发现结肠息肉后如何处理? 对于不同类型的息肉,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对于增生性息肉来说,直径小于5mm的息肉可以定期内镜随访,尤其是分布在直肠肌乙状结肠的息肉,因为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明确的关系;对于右半结肠的息肉,直径大于1mm的息肉由于难以与锯齿状腺瘤/息肉相鉴别,应该给予内镜下切除。 对于腺瘤性息肉,一般来说,直径小于5mm的腺瘤可以暂不切除,进行内镜下随访,对于直径大于等于6mm的腺瘤性息肉,应该尽早型内镜下切除。另外对于直径小于5mm的扁平或者凹陷型以及难以内镜下区别良恶性的息肉,也应该内镜下处理。 对于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来说,无敌锯齿状腺瘤/息肉以及传统锯齿状腺瘤由于其恶病潜在风险应该及早处理。一般情况下,对于传统锯齿状腺瘤的处理方式与其他腺瘤类似,直径大于等于5mm时需要进行内镜下切除;而对于无蒂锯齿状腺瘤,其一般直径都大于10mm,发现后需要及时处理,尤其要注意其是否已经存在不典型增生甚至恶变。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直径超过10mm,沿结肠管腔蔓延而垂直浸润浅的结肠病变,隆起高度小于病变直径的1/2。病变浸润深度通常与其直径相关,病变越大,浸润深度越深。根据内镜下根据肿瘤表面形态进行归类,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两个类型。颗粒型LST又可分为颗粒均一型和结节混合型两个亚型;非颗粒型可分为平坦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两个亚型。对于LST来说,无论病变类型如何,均应该尽早处理,并需要结合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评估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以便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 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后应该注意什么? 肠息肉切除后当日禁食,一般24小时后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面汤、牛奶等。2天后可进食半流汁、荤蔬搭配,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不吃刺激性食物。 一般卧床休息2~3天,可在床上轻轻翻身活动;直肠息肉术后尽可能平卧不要半卧和久座以减少直肠压力防止出血;一周后可以散步等轻微运动,一个月时间内尽可能不剧烈运动和突发用力。 术后仍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干结或粪便储积于肠道内,养成每天大便习惯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可以使用乳果糖等通便药物,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并防止因大便干结引起肠道出血。 较小的息肉术后可短时间内使用肠黏膜保护剂促进伤口愈合,较大息肉术后可以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并使用抗生素、止血药和适当静脉补液,并留院观察1-3天可出院。术后如出现腹痛、发热、便血等异常或意外情况时需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 息肉切除术后如何随访? 术后病理检查如无异常可定期随访,随访时间需根据息肉数量,最大息肉的直径以及病理类型具体情况而定。随访过程中如发现新的息肉或腺瘤,则以此次肠镜检查结果确定下一次复诊时间。 另外在手术前及手术后需要对息肉恶变风险进行评估:如术后病理提示有局部恶性肿瘤时,应视具体病情而定,可进一步追加手术治疗或密切随访观察。 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虽然目前肠息肉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的研究显示,红肉尤其是经处理过的肉制品如午餐肉以及摄入过多动物性脂肪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而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作用则正好相反。 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地中海饮食方式在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中作用。地中海饮食的结构特点为:高比例的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和豆类、坚果和坚果、全谷类、鱼类和家禽;高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例以及低摄入量的酒类、软饮和酒精。 对于益生菌在预防肠道腺瘤及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中的作用,现在亦有争论,对于益生菌种类、剂量、应用时间等尚无明确标准。目前有研究显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或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发布了文章

养胃需谨慎,最重要的养胃原则都在这

胃不好,当然是一种煎熬,吃不消,更是要隔三差五地忍受病痛的光顾。该要怎么养胃呢?养胃有哪些方法?要注意什么?首先,要知道,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所以,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饮食调养,才能根本上调理好肠胃。 饮食调养 饮食调养,要遵循饮食4大原则: 1、软且缓:胃不好,饮食选择首选易消化的饮食,同时也要少食烘培、烧烤等较硬,难以消化,宜对胃黏膜产生刺激的食物;另外,烹饪方法,以蒸、煮、炖为佳;饮食过程中也要细嚼慢咽,避免狼吐虎咽或是暴饮暴食;另外,加上谓舒茶健脾养胃,内在调理肠胃; 2、鲜且淡:胃不好,食物要保证新鲜、清淡;不宜进食油腻,或是刺激性较大的辛辣、生硬、过冷、过热的食物; 3、温且洁:胃不好,肠胃比较脆弱,所以,就不能有太多的刺激。饮食选择要温度适宜,不宜过冷过烫减缓为胃部的刺激;另外,食物也要保证清洁干净,减缓肠胃负担。 4、少且精:胃不好,就不要暴饮暴食了,会大大增加肠胃的负担,要循序渐进的增加饮食的摄入量。食物应选择精细,避免粗糙,或是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用谓舒茶增强肠胃功能,强化消化功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防治胃病、饱胀等的形成。 保暖护养 胃不好,美丽“冻”人,就不属于你了。养胃,就要做好胃部的保暖。日常生活中要及时添加衣物,睡觉要盖好杯子,另外,饮食注意,避免胃部受凉。主要警惕的是,胃部受凉,会加重引发胃痛或胃部的不适。 忌嘴保胃 胃不好,就要忍受口水直流,管住小嘴了。养胃饮食调养很重要,当然,靠嘴吃饭,首要还是要管住嘴啦!不宜吃过冷、太硬、过烫、过辣,或是过粘的食物,同时还要戒烟酒,防治对肠胃的刺激。 运动健养 胃不好,就不能傲娇的闲着了,还是需要运动一下调高身体抵抗力、免疫力的,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的侵袭;同时,有效的运动还会饱满精神状态,促进肠胃的吸收能力等。 平心静养 要淡定!淡定!淡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胃部疾病与人的情绪、心理状态等密不可分。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会加重胃部刺激,引发胃部不适感,所以,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愉悦,情绪稳定,好心情就是拥有了好身体。

发布了文章

Barrett食管是不是癌症,要如何治疗

        我们的生活水平自打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稳步上升,随之而来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患者因胃镜结果显示Barrett食管而焦虑,有时大夫会安抚患者说这不是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规律饮食,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是很有效的解决措施。那么,Barrett食管究竟是不是癌症呢?到底严不严重?我们可以来认识一下它。         巴雷特氏(Barrett)食管是指连接嘴巴和胃的食管组织被类似于肠道内表面的组织替代了,说的是食管的“长相”发生了变化,就像脸上光滑的皮肤被痘痘之类的东西替代了。它本身不是癌症,而是食管的一种异常状态,会提高之后出现食管癌的风险,但大多数有巴雷特氏食管的人都不会出现食管癌。         Barrett食管的治疗取决于食管细胞的变化程度以及整体健康状况。发现巴雷特氏食管后,建议定期做内窥镜检查,若活检没有发现异常,可以在一年内复查一次,如果依旧没有变化,可以每3年进行一次检查;         若发现了低度异常,建议半年或一年期间再做另一种内窥镜检查;         若发现了高度异常,则可能会发展成食道癌,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手段。         如果是没有或者低度异常,则需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等引起巴雷特氏食管的疾病和症状,包括使用药物、改变生活习惯、通过手术收紧控制胃酸流通的括约肌等,其中中医药的防治有较好疗效。      如果是高度异常,则可能需要采用如下治疗手段:      1、内窥镜切除术:      2、射频消融术:      3、冷冻疗法:      4、光动力疗法      目前诊断Barrett食管的金标准是内镜下食道黏膜病理检查检查,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Barrett食管的不同分级,分别有定期内镜监测、光动力疗法,射频消融疗法、内镜切除治疗等。

发布了文章

诱发胃食管反流的“罪魁祸首”

       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6.7%,但其实根据近些年临床患者数据显示,发病率远远要高出“6.7%这个数字”,可能要达到20%,并且逐年升高。如不及时治疗胃食管反流还将引发重度食管炎、食管狭窄,甚至可能引起食管癌的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胃食管反流病已成为一种高发的慢性病,这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及其他因素息息相关。尤其是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愈发让胃食管反流变得更加“猖獗”。一、年龄        30岁以上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高于30岁以下,高峰年龄为50-69岁。其原因是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化学清除能力下降和粘膜下毛细血管血流下降所致的抗损伤能力减弱有关。二、吸烟         吸烟与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关系密切。每天抽烟20支以上者,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高达45%。所以,戒烟是预防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方法之一。 三、饮酒         经常大量饮酒者,可诱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应戒酒,尤其应避免睡前大量饮酒。 四、肥胖        肥胖症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20%)者,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者。因此,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减轻体重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的作用。 五、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可引起和加重反流症状,心理脆弱者发生反流症状的危险是其他人群的3.8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更易出现抑郁、躯体症状化、焦虑及强迫等心理异常。 六、饮食        一半以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反流症状发生的诱因与饮食有关,其中以甜食(红薯、甜稀饭和糖水)最为多见,依次为辛辣食物,油腻食物,酸性饮料和酸味食品。经常过饱饮食、甜食、咖啡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可见,反流患者应注意饮食,尽量避免食用一些能够诱发反流发生的食品和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七、劳累         约20%胃食管反流患者发作的诱因与劳累有关。感觉乏困人群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多。 八、不良饮食习惯         不良饮食习惯也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原因,如餐后平卧、睡前进食过饱等。正常情况下,平卧位时人人都有食管反流,当进食过饱状态时,尤其是晚间睡觉后,更容易出现食物反流,造成胃酸对食管的损害。 九、其它         除上面因素之外,目前发现服用某些药物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如茶碱、口服避孕药、钙通道阻滞剂、胆碱能拮抗剂、安定、吗啡等。

发布了文章

做胃镜和肠镜都没事,为什么肚子还是疼?

1、胃镜和肠镜能查出什么毛病?2、胃镜和肠镜查不出来的毛病:1)没有到过的地方2)胃和肠外面的事3)胃和肠功能不好 胃镜和肠镜能查出什么毛病? 随着无痛胃镜、肠镜来了,大家都愿意去做个胃镜和肠镜来弄明白自己的肚子为什么会疼。但,做了胃镜和肠镜就都能知道原因了嘛? 答案是:不。 胃镜能查出什么: 范围: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和球后。 看到:炎症(浅表、萎缩)、幽门螺杆菌、糜烂、溃疡、息肉、癌......看里面长了什么东西,外面看不到。 肠镜能查出什么: 范围:直肠、结肠、回肠开头一点点,主要是看大肠的。 看到:肠炎、息肉、溃疡、糜烂、憩室、癌......看肠子里面长了什么东西。 胃镜和肠镜只能晓得到过的地方里面有没有长出什么新的东西,它们不知道没去过的地方,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更不知道胃和肠子功能好不好。所以,胃镜和肠镜不是万能的,它们也有做不了的事。 没有到过的地方 没有去过的地方,你怎么知道那里发生了什么?所谓眼见为实。我们人都是这样,怎么能为难了胃镜和肠镜呢? 胃镜和肠镜看不到的地方:小肠。 小肠有4-6米长,上面连着胃,下面连着大肠,这个地方胃镜和肠镜是到不了的。小肠里面长了东西也会让你肚子疼,比如克罗恩病、缺血、溃疡、肿瘤...... 那怎么才能知道小肠里面有没有问题呢? 小肠镜、胶囊胃镜、小肠CT、全消化道造影...... 所以,千万不要忘记小肠也会长东西,胃镜和肠镜查不出来的,还有他们。 胃和肠外面的事 胃镜和肠镜只能看到胃和肠子里面出了什么问题,外面发生了什么是看不到的。但肚子里面的东西太多了,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胃镜和肠镜很无奈。 1、胆囊结石、胆囊炎:这个是最容易和胃混淆的一个毛病了。虽然都是在肚子的上半疼,有时候尽管是在剑突下胃的位置疼,但不都是胃:胆囊结石、胆囊炎也会在那里疼。常常和吃了油的东西有关,有腰背部同时的酸痛,做个B超就知道是不是了。 2、胰腺炎:胰腺炎也会是在上面的肚子疼,和胆囊有点差不多,会有腰背的同时酸痛,但吐了后肚子疼不会好,而且会一直疼,越来越疼。而胆囊是一会疼一会不疼。抽个血查个淀粉酶、做个腹部CT就知道有没有了。 3、阑尾炎:一开始阑尾炎和胃炎差不多,很难分,但过一段时间疼的位置就从”胃“的地方到肚脐眼,最后到“右下”的位置,阑尾炎的疼是会“跑”的。注意观察疼的位置和血常规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是不是了。 4、输尿管结石:这也是很常见的肚子疼的原因。一般位置偏低,而且常常是疼的时候很疼,不疼的时候就正常了。常有骑个电瓶车颠一颠就好了,查个B超、做个小便检查就知道了。 5、妇科毛病:如果是女性,肚子疼,千万不要忘记了还有妇科的毛病也会让肚子疼。问的时候不仅要问月经的时间、还有量和颜色,这个也很重要,比如卵巢囊肿、宫外孕、黄体破裂等都会导致肚子疼。B超和抽血HCG检查都是很重要的。 6、带状疱疹:这是一种皮肤病,但也会让你出现肚子疼的感觉,但这种疼是针刺样的疼,沿着神经分布,不是肚子里面的疼,是皮肤表面的疼。看看自己的皮肤有没有”线“一样分布的红点点就知道是不是了。 当然,还有等等等的其他毛病也会出现肚子疼,连心脏疼有时候都会变成肚子疼,他们都是在胃和肠子的“外面”。 所以,肚子疼并不那么简单,胃和肠没有长东西不是真的没问题,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如果,胃和肠子没有长东西,肚子里面其他地方也没有问题,那为什么还是疼呢?那是胃肠功能不好的原因,也就是胃肠“不听话”,不好好“干活”了。 为什么会不听话?有时候是它们自己闹情绪发脾气,有时候是指挥它们干活的人偷懒了......主要是下面几种毛病: 1、胃肠痉挛:这在生活中很多,常常疼起来“真要命”,还同时有心慌、出冷汗等不舒服,喝点温水、用热水袋捂一捂就会好点。查血、做CT、胃镜检查都是正常的,就需要考虑是不是痉挛了。 2、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有肚子胀痛、还有恶心、反酸、嗳气、放屁多等不舒服,做了胃镜和肠镜检查也是正常的,但就是吃了药效果不好,往往和睡眠、情绪和吃什么有关系。 3、肠易激惹综合征:最典型的是肚子疼后要去放屁或者上厕所,之后就好点了,经常和吃了辣的、冷的或者紧张有关系,大便常常是稀的,做肠镜是正常的,没有长东西。其实是因为肠子太“过敏”了,功能不好,就会出现这个样子。

发布了文章

养生祛病,膏方调治正当时

目前已近深秋季节,天气转凉,又到了秋冬养生进补的时节。膏方是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特点的膏滋药,口感好,服用方便,便于保存,是冬令进补、治疗慢性病的首选。那么秋冬时节为什么需要进补呢?服用膏方进补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秋冬进补正当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应“天人相应”的道理,秋冬气候怡人,人的胃口也比春夏要好,消化功能最好,故此时进补十分合适。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冬季气温低,热量耗散多,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其他季节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秋冬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从炎夏转入了凉秋,人体觉得比较舒服,由于酷夏而致的身体消瘦也渐渐恢复,胃口也渐渐地转好,人体在经历了春夏季消耗后,脏腑阴阳气血有所偏衰,此时如能适时进补,既可以及时补充人体的气血津液,增强体质,加强人体的免疫力,让身体免受疾病的侵袭,可使来年少生病或不生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民间所云“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二、养生祛病选膏方膏方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有补虚扶正、养生祛病作用,可调补机体,增强体质,防治疾病,抗衰延年。由于针对性强,切合病体,服用方便,易于吸收,临床疗效好,患者乐于接受,故备受青睐。膏方虽然同样是以调理为主,但它跟保健品不同,拒绝千人一方。中医讲求的是辨证施治,用膏方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表现出的不适症状来进行有目的的调理,这样效果才会好。因此,制作膏方必先有“方”,而一个膏方,现在多的可以开出30多味中药。这些中药的配伍,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调理,所以开膏方比开中药方更严格。患者在准备膏方调理前,一定要请医生把把脉看白己属于什么体质,开出适合白己身体进补的药方。膏方以“补”为主,但不是补益药物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调节患者体内机能,纠偏以却病,达到“补”的目的。应用膏方时,强调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消补并用,通补兼施。膏方不仅要以补养取胜,更应重视纠偏却疾,以通为补,即权衡虚实,调和阴阳,养生祛病。三、服用膏方有讲究选用中医膏方,从冬至起连续服用约50天左右,也就是冬至以后的“一九”到“六九”,或服至立春前结束。可以每天服1次,在清晨空腹或晚上就寝前服用为宜,也可每天早晚各服1次;一般每次服用1汤匙,约30克,开水冲服,具体可依患者体质而定。空腹便于吸收,药物容易发挥作用,但如空腹服后胃肠有不适感,则应改为饭后服用。服膏方期问,如遇伤风、感冒、伤食、腹泻等,应暂停服用膏方,待上述新发疾病治愈后,再继续服用。服用膏方时,应忌食生白萝卜、浓茶、虾、蟹等;阳虚体质者忌食生冷食物,阴虚体质者应忌食辛辣、油煎食物、羊肉、狗肉等;膏方不宜与牛奶同服,以免营养成分被破坏。膏滋药应储存在瓷罐中或搪瓷罐中,不宜用铁、铝容器存放;一料膏方一般要服用一个半月左右,故膏方开启服用后,要及时存放冰箱或阴凉处,若发现有霉变不宜服用。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