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94714

刘晏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三十年来致力于脾胃病、节气养生、消化内镜知识普及大众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便秘
咳嗽
腹泻
感冒
气短
空调病
过敏反应

发布了文章

立冬~秋季向冬季的过渡

水始冰,地渐冻,日照短,寒风劲,立冬至今年的11月8日,就是冬季第一个也是全年第十九个节气,正如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指出此时节万物趋于休止,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养精蓄锐,为明年春季勃发“蓄能积势”。防治阴寒伤阳一过“立冬”,世间万物阳气潜藏,阴气盛极,寒邪极易伤及人体,一旦风寒束表、寒邪犯肺则出现流感、新冠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季常发疾患,请随时注意添加衣物,少聚集、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如素体虚弱、络脉空虚,此时一旦寒凝血脉,冷空气刺激造成血管收缩,脑卒中、心绞痛、心梗、胃肠痉挛等疾患也逐渐抬头,防寒保暖、平肝潜阳、控制血压、适当降脂活血、防治心肌缺氧成为重中之重,同时适时进补外,还要增加睡眠时间,以利封藏而养阳气。睡前按摩足浴立冬后民间素有“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的说法。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人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条经脉之根分别在脚上的6个穴位中,仅脚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它们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占全身穴位的10%。经常泡脚足浴就可刺激脚部的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从而起到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还有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延缓衰老的功效,能防治各脏腑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脱发落发、耳鸣耳聋、头昏眼花、牙齿松动、失眠、关节麻木等症。  对应冬季是补肾的好时机,按摩也是养肾的有效方法。常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搓擦腰眼。两手搓热后紧按腰部,用力搓30次。“腰为肾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脉,增强肾脏功能。二是揉按丹田。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按摩30~50次。温补清补为宜根据“水始冰,地渐冻,日照短,寒风劲,立冬至”的节气特点,各地传统习俗应运而生:“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立冬南京人开始吃生葱,以防治冬季湿寒。“立冬补冬,不补嘴空。”在京津地区流行吃水饺,冬季耳朵不受冻。“立冬食蔗齿不痛”,在福建、潮汕,民间素有冬吃甘蔗、炒香饭的习俗。保护牙齿,有滋补的功效。在山东滕州地区,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立冬时节,我们还是不提倡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建议细水长流的清补脾胃,为即将到来的数九严寒、体质下降作防治准备,虽然南方城市众多人群多食用鸡鸭鱼肉作为立冬滋补,但如您心肝之气血平和,还可根据自身体质适当食用牛羊肉、狗肉,由于这些都是温补肾阳之品,同时食用冬瓜、丝瓜、莲藕、菜心、菌菇等新鲜蔬菜还有清热、去火、疏肝理气的功效。  膏方前辨体质  立冬后,对于中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来说,也到了进补膏方的好时节。切记吃膏方补身体之前,最好请专业中医综合辨证,先看你的身体是否“虚”,是否需要进补,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的措施,必要时先使用“开路方”。  临床上,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补的药物也各不相同。比如气虚体质者神疲倦怠、动则气喘,可选以人参、黄芪、白术等为主的膏方;血虚体质者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可选以阿胶、当归、白芍等为主的膏方;阴虚体质者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可选以生地、麦冬、沙参、龟板、枸杞等为主的膏方;阳虚体质者畏寒肢冷、尿频遗尿,可选以鹿角胶、杜仲等为主的膏方。如虚实夹杂、病情复杂的情况,更要分清主次、急缓分步骤进行防治、调理和进补。  早睡晚起养精  从立冬开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起居调养都应该以“养藏”为主。冬季睡眠应该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冬季白天短,白昼为阳,夜晚长,夜晚为阴,正是因为冬季要养阴,所以晚上睡眠时间要比夏季更长,晚上早点睡觉,早上睡会懒觉,等太阳初升后再起床。如果违反了阳气的活动规律,身体容易受邪气的困扰而衰弱。  恬淡宁静解郁  情志方面,中医讲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静,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老年人可以跳舞、下棋、看书、欣赏音乐、运动等,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这一节气,建议冷水洗脸、热水泡脚,积极调理、提高免疫力,有意冬令进补的患者可在立冬之时积极服用开路中医饮片,为膏方作铺垫,愿您安然、健康地度过这个严冬!

发布了文章

秋冻应有度,养阴勿太过

          2023年9月8日即将迎来白露-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何其重要。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也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也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或许有人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刘医生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正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如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以下有笔者的几点养生建议:1、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         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2、穿衣适当,穴位保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为上乘。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 3.防寒防燥,健脾利湿         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         秋季一旦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        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后须防燥生津,最好要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能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更不要为了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      《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如您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如您有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滋阴养阴生津的作用,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          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反而诱发其他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         广东民间历来秋日最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必须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         所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4.自然降温,节制空调        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         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用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         另外,秋季我们在养护脾胃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养生。秋对应于五志中的悲,秋季花木开始凋零,俗称“悲秋”,白露后我们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交流,防抑郁,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发布了文章

秋冻应有度,养阴勿太过

          2023年9月8日即将迎来白露-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何其重要。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也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也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临床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或许有人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刘医生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正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如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以下有笔者的几点养生建议:1、劳逸结合,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         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2、穿衣适当,穴位保健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为上乘。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 3.防寒防燥,健脾利湿         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         秋季一旦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        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后须防燥生津,最好要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能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更不要为了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      《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        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如您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如您有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滋阴养阴生津的作用,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          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反而诱发其他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         广东民间历来秋日最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必须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         所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 4.自然降温,节制空调        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         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用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         另外,秋季我们在养护脾胃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养生。秋对应于五志中的悲,秋季花木开始凋零,俗称“悲秋”,白露后我们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多交流,防抑郁,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心肺的气血调和。

发布了文章

三九补一冬与祛风防寒

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今年恰逢腊月二十九。虽然往年“三九严寒”中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等少数地方,全年的最低气温仍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一般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干冷时段,又因为大寒与兔年春节后的立春节气前后相交接,按理说在饮食上我们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后我们应该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天万物的升发,各地的饮食习俗也各不相同。习俗与饮食譬如: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上海地区有用糯米、大米、红豆、莲子、枸杞、大枣、桂圆做成八宝饭,尤其是选取血糯米做成的八宝饭更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倦怠乏力等气血两虚的人群;但必须是脾胃运化、传导功能较佳者才适合,因为冬春季节最是各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疾患好发时段,对于平素有胃脘部胀满、泛酸、嗳气者需警惕少食油炸、糯米及血糯米制品,春节伊始也不宜多食汤圆、饺子、面食、地瓜等容易胀气、产气食物;即使是没有明显胃胀、泛酸但脾胃虚弱者自制八宝饭、烧麦制品也可精简食材,尽可能选取莲子、山药、扁豆、饴糖、茴香等健脾理气之品。养神与睡眠《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温馨提示: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适当早睡晚起(建议:21-22点;6-7点),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大多数专家都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因人而异。防寒与食疗大寒养生须知进补宜封藏,进补到尾声,如果秋季进补适宜“平和”,那么冬季进补适宜“封藏”。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为抵御严寒补充元气,应少食生冷之物。大寒饮食应遵循保阴潜阳的原则,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阳,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另外,大寒适逢春节前后,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可适当多吃一些健脾消滞的食物,如胃酸较多、嘈杂易饥者食用焦山楂或者炒山楂;也可多喝薏米、山药粥,能健脾祛湿。防风御寒者,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红色果蔬(如红糖姜茶、红枣、胡萝卜、红苹果等)和红色果蔬能使人体增加热量,辛温食物可祛风散寒。此外不服中药、膏方者日常还可以喝一些红茶或熟普洱茶,也能起到驱寒的作用。冬季喝粥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不但能起到保健作用,还可祛病养生,比如肾虚劳损、腰背酸痛、足膝萎弱、形瘦怕冷的虚寒症人群,更适合“阳过、阳康”的病人调养脾胃、发汗。大寒节气至春节又适合喝羊肉萝卜粥,可助元阳、补精血、益虚劳,但牙周炎、咽炎、便秘、尿路感染、肝火较旺等热盛症者不宜食用。大寒一到,天气寒冷,血管遇冷收缩后会导致血压升高。此时人们的饮食也偏于高热量、高脂肪,容易导致血糖和血脂偏高。对于脂肪肝、高脂血症、血糖异常者、嘌呤代谢异常者以及阳康痰湿未祛者更不宜大补高脂肪、高蛋白、高嘌呤、高糖食品,譬如:浓鸡汤、老鸭汤、猪蹄汤、海鲜、油炸、烧烤、火锅、动物内脏、鹅肝、烤乳猪、鱼子酱、奶油制品、甜羹、核桃芝麻等坚果、可口可乐以及红枣桂圆人参等纯滋补保健品。此时发挥作用的是家常的“二冬”食品:冬瓜、冬枣,其中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不宜升高血糖,能降低体内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冬瓜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冬枣营养非常丰富,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糖类以及环磷酸腺苷等,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有效保护肝脏。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须知穿衣要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冷,则全身皆冷。大寒时节入睡前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冬季锻炼应注意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有氧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可选择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即运动了肢体,也加强了气血运行,使气血旺盛、气机通畅。大寒时节运动后,要注意保暖,以防受寒致伤风感冒,大寒之时气温突降,还可以用童子鸡一只、黄芪、白术及调料等一起炖汤,可补中益气、滋阴助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风寒感冒的人。香菜、葱白、豆豉、生姜煮汤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则适用于轻度感冒初期。老年人更应注意。另外每次锻炼后,脾胃功能较佳者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苹果、蜂蜜、新鲜蔬菜等以及避开长时间热空调、电热毯,多饮温水以补充水分,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严寒的冬日里,劳累的加班决不能影响充足的睡眠,保持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迎接兔年春天的到来……

发布了文章

三九补一冬与祛风防寒

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今年恰逢腊月二十九。虽然往年“三九严寒”中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某些年份和沿海等少数地方,全年的最低气温仍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小寒、大寒一般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干冷时段,又因为大寒与兔年春节后的立春节气前后相交接,按理说在饮食上我们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后我们应该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天万物的升发,各地的饮食习俗也各不相同。习俗与饮食譬如: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上海地区有用糯米、大米、红豆、莲子、枸杞、大枣、桂圆做成八宝饭,尤其是选取血糯米做成的八宝饭更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倦怠乏力等气血两虚的人群;但必须是脾胃运化、传导功能较佳者才适合,因为冬春季节最是各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等疾患好发时段,对于平素有胃脘部胀满、泛酸、嗳气者需警惕少食油炸、糯米及血糯米制品,春节伊始也不宜多食汤圆、饺子、面食、地瓜等容易胀气、产气食物;即使是没有明显胃胀、泛酸但脾胃虚弱者自制八宝饭、烧麦制品也可精简食材,尽可能选取莲子、山药、扁豆、饴糖、茴香等健脾理气之品。养神与睡眠《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温馨提示: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所以此时应该适当早睡晚起(建议:21-22点;6-7点),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大寒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大多数专家都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因人而异。防寒与食疗大寒养生须知进补宜封藏,进补到尾声,如果秋季进补适宜“平和”,那么冬季进补适宜“封藏”。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为抵御严寒补充元气,应少食生冷之物。大寒饮食应遵循保阴潜阳的原则,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阳,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另外,大寒适逢春节前后,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应节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可适当多吃一些健脾消滞的食物,如胃酸较多、嘈杂易饥者食用焦山楂或者炒山楂;也可多喝薏米、山药粥,能健脾祛湿。防风御寒者,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红色果蔬(如红糖姜茶、红枣、胡萝卜、红苹果等)和红色果蔬能使人体增加热量,辛温食物可祛风散寒。此外不服中药、膏方者日常还可以喝一些红茶或熟普洱茶,也能起到驱寒的作用。冬季喝粥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不但能起到保健作用,还可祛病养生,比如肾虚劳损、腰背酸痛、足膝萎弱、形瘦怕冷的虚寒症人群,更适合“阳过、阳康”的病人调养脾胃、发汗。大寒节气至春节又适合喝羊肉萝卜粥,可助元阳、补精血、益虚劳,但牙周炎、咽炎、便秘、尿路感染、肝火较旺等热盛症者不宜食用。大寒一到,天气寒冷,血管遇冷收缩后会导致血压升高。此时人们的饮食也偏于高热量、高脂肪,容易导致血糖和血脂偏高。对于脂肪肝、高脂血症、血糖异常者、嘌呤代谢异常者以及阳康痰湿未祛者更不宜大补高脂肪、高蛋白、高嘌呤、高糖食品,譬如:浓鸡汤、老鸭汤、猪蹄汤、海鲜、油炸、烧烤、火锅、动物内脏、鹅肝、烤乳猪、鱼子酱、奶油制品、甜羹、核桃芝麻等坚果、可口可乐以及红枣桂圆人参等纯滋补保健品。此时发挥作用的是家常的“二冬”食品:冬瓜、冬枣,其中冬瓜的膳食纤维很多,不宜升高血糖,能降低体内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冬瓜钾盐含量高,钠盐含量低,对高血压患者而言也是不错的食疗佳品;冬枣营养非常丰富,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尤其丰富,可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糖类以及环磷酸腺苷等,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有效保护肝脏。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须知穿衣要保暖。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冷,则全身皆冷。大寒时节入睡前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冬季锻炼应注意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有氧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可选择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即运动了肢体,也加强了气血运行,使气血旺盛、气机通畅。大寒时节运动后,要注意保暖,以防受寒致伤风感冒,大寒之时气温突降,还可以用童子鸡一只、黄芪、白术及调料等一起炖汤,可补中益气、滋阴助阳、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用于体质虚弱、易患风寒感冒的人。香菜、葱白、豆豉、生姜煮汤祛风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则适用于轻度感冒初期。老年人更应注意。另外每次锻炼后,脾胃功能较佳者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苹果、蜂蜜、新鲜蔬菜等以及避开长时间热空调、电热毯,多饮温水以补充水分,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严寒的冬日里,劳累的加班决不能影响充足的睡眠,保持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迎接兔年春天的到来……

发布了文章

金秋寒露,进补前奏

         时光如梭,转眼2022已到金秋十月,马上要迎来第十七个节气—寒露,作为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昼日渐短,黑夜渐长,日照减少,寒气渐生,昼夜温差大是其最大的特点。         寒露时节,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明显寒冷了,很可能成为冻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衰落,大自然也在此时菊花遍地盛开,鸿雁大举南迁。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应该如何养护自己呢?1、寒露脚不露        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专业的泡脚薰洗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理疗方法,能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        小腿以下除了“太溪”、“太白”、“太冲”这三位来自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三太太”需要养护,还有“三阴交”、“涌泉”、“丘虚”、“公孙”、“照海”等重要穴位,建议水温宜高一些,以不伤足为原则;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好;时间以20-30分钟左右为宜,其间加入热水2~4次;晚饭后1个小时以后才可以泡脚。        现在流行的医院的的各类综合理疗,也较适合于这一时期的养护。譬如熏灸脚底的涌泉穴,这样做不仅适合寒露的暖脚,也起到引火下行、不容易上火的作用。2、早睡宜早起        寒露后,往往昼短夜长,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意外,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所以只有早睡早起,增减衣服,防寒保暖,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才有利于调节阳气收敛。相信熬夜、晚起的危害无须多言,请详阅“子午流注”章节。3、养阴兼防燥      《黄帝内经》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吃些芝麻、核桃(三高患者少食)、银耳、萝卜、番茄(胃酸过多的脾胃病患者忌食)、莲藕、百合、沙参、麦冬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我们早餐应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泛酸、积食者慎食)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莲子、山药、鸭肉、鱼肉等食品,并配合着藕片、冬瓜、胡萝卜泥、菌菇等疏肝理气、通络助运的食物。        室内可保持一定的湿度,每天补充温开水2000毫升是必须的;适当吃点雪梨、香蕉(糖尿病、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患者慎用)、苹果、柿子(胃结石患者禁用)、葡萄、提子(便秘患者少食)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皲裂。4、修身与健脾        深秋之际应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好在此时菊花、海棠等当令鲜花的怒放,有利于我们修身养性、松弛怡情。        在有阳光有微风、有酒有肉(三高、肝胆疾患或者脾胃病患者禁忌)、有登山、慢跑、散步或练太极拳等运动,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还能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情,缓解秋令肃杀之气。        但中老年患者深秋之际应避免太剧烈的运动、过度劳累,以至于耗散精气津液,好在此时菊花、海棠等当令鲜花的怒放,有利于我们修身养性、松弛怡情。5、寒露后前奏        既然是深秋的“寒露”了,每年一度的“冬令进补”也即将开始,中国素有“冬令膏方,春季打虎”一说,那么是否每人都能吃膏方?是否大家可以简单地直接服用膏方?一般药房买的成品膏方是否可以达到补益的效果?成品膏方和个体的膏方疗效有啥区别?        有些患者在食用膏方后,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还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甚至鼻衄等症状,究其原因很多患者是盲目、匆忙地食用膏方后出现类似症情,或者是某些成品膏方不对症补益所致,或者由于医生并未充分了解患者体质,用药偏颇所致。        所以如时间允许,建议患者可先行治疗原发疾病和症状,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再服用专科医师量身定做的个体膏方为佳,对于某些容易出现腹脘胀痛、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胸闷痰多、舌苔厚腻、舌质紫暗等症状的患者,更需先行开一些中草药处方,为开膏方之前的投石问路。         所谓中药汤剂“开路方”是用一些化湿健脾、行气宽胸、通络止痛的药,使气机通条,脾胃健运,改善消化功能,促进人体对膏方的消化吸收,确保服用膏方时起到最佳的效用,一般要先服用2~6周,也就是说10月的“寒露”节气后冬令进补的人们可以行动起来啦!        具体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需要医生把脉问诊来开方,对症下药。切记:人体好比是每天运转的机器,必须先行清除垃圾才能加油;缺啥补啥为宜;补品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合适、都千篇一律。

发布了文章

秋季肃杀、防燥防寒

秋分(autumnalequinox),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过后,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我们所处的南半球则正好相反,记得《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也就是说在秋高气爽、肃杀燥邪来临之时,我们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最佳境界。一、防燥和吐纳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燥邪最为猖獗,如果说秋分之前还有暑热的余气,称之为温燥;秋分之后,如秋风阵阵、秋雨绵绵、寒意渐重,则称之为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也和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还需要我们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应多喝水(每天2000毫升以上为宜),一则促进体内新陈代谢,二则有助于排毒养颜。吃点清润的食物,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滋阴养阴生津的作用。广东、港澳地区一到秋日,民间历来流行煲汤,此时润燥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大家结合自己体质酌情考虑。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且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二、保暖和作息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关闭窗户、空调、电扇,盖好被子,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如虚寒体质、下肢抽搐的患者建议穿袜入眠。以防止外界寒气入侵,诱发关节炎、中风等疾病;早晚温差大,不建议外出锻炼,外出要注意及时增添衣物,预防感冒。《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分后我们的阳气由疏泄渐趋于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规律也须作相应调整,早卧以顺应阴血精华的收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三、保持乐观情绪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

发布了文章

金秋劲吹“轩岚诺”,白露巧遇中秋月

近日台风“轩岚诺”登陆浙江、东海沿海,辐射上海滩。风邪是外感邪气,属于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9月7日白露是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尤其重要。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临床中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刘医生建议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不如采用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以下是笔者的对于白露养生的几点建议:一、劳逸结合,早睡早起《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二、穿衣适当,穴位保健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者为上乘。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三、防寒防燥,健脾利湿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苡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突遇“轩岚诺”后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便要防燥生津,最好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服中药患者万不可因为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而辛味则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或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或是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这样反而诱发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广东民间历来秋日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应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四、自然降温,节制空调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

发布了文章

金秋劲吹“轩岚诺”,白露巧遇中秋月

近日台风“轩岚诺”登陆浙江、东海沿海,辐射上海滩。风邪是外感邪气,属于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风热等。风邪犯人,为病范围广泛,病种繁多,是引起各种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加之9月7日白露是中国第15个传统节气,理论上时至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它是秋季中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节点,所以御寒防风尤其重要。临床上经常见到夏秋交界过早游泳、淋雨后风邪夹杂寒、湿之邪侵入人体而犯病的;有长期以骑车作为代步工具的(尤其以车速较快为特点的摩托车、电瓶车居多),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人群;有忙于劳作,风吹雨淋或乐于早晚露天锻炼但饮水不足者;也有不顾风大低温或贪凉,衣着单薄或偏好衣服短小时尚、露胸、露肩、露脐、露关节者。临床中多表现为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或许有人会质疑我们中医提倡“春捂秋冻”养生,中秋白露前后气温逐渐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所以科学的“春捂秋冻”要考虑并结合自己的体质条件和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能盲从时尚的衣着。刘医生建议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幼儿、更年期的人们、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身患各类慢性疾病的特殊人群,秋冻都要慎之又慎,不如采用中医治疗、调理,建议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效果更好。以下是笔者的对于白露养生的几点建议:一、劳逸结合,早睡早起《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详见子午流注上下篇)中医认为,熬夜是有违自然万物作息规律的,会带来种种危害,比如皮肤干燥粗糙、黑眼圈等。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人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也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身体是最经不得熬夜的,如果长期早起早睡,新陈代谢都会变得顺畅,心脏好、肝好、胃好、皮肤好。那你的黑眼圈还会有机会拉低你的颜值吗?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秋白露前后建议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凉爽的早晚,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运动项目则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骨关节炎患者禁忌)、游泳(脾虚痰湿人群禁忌)等慢跑、游泳、各种球类、登山、散步、太极拳、健美操、健身舞等,部分因暑期疏于锻炼的脂肪肝、糖尿病等“三高”患者可以在这阶段“管住嘴、迈开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能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另外简单易操练的功法,非常适合解决一般上班族及中老年人的「秋乏」。如练吐纳功、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一天多次梳理头发、叩齿都是解除“秋乏”的最佳保健,头部包含百会、大椎、风池穴位,需要按摩。俗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适当补充维生素B,建议多穿些艳丽明亮的衣服,保持心情愉悦!秋季天气干燥,每天洗澡会过多清除皮脂分泌保护皮肤的油脂,加剧皮肤干燥。建议老年人不妨多泡泡脚,以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达到酸碱的平衡,放松肌肉促进睡眠,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二、穿衣适当,穴位保健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之后,锻炼时段以温度适宜、空气清新的上午或午后为宜,夜间睡觉一定要盖好被子、关窗,尤其要保护好脚、背、腹等部位(有许多保健的穴位),中午户外活动仍需防晒,尽量穿上重量轻、厚度薄的衣服,既舒适美观,又吸汗、透气性好者为上乘。脾胃虚弱者,建议透气轻薄的外衣里穿一件棉质内衣或背心,束于内裤之内为宜,一则便于吸汗,二则可以防护通向胃肠、分属任脉的经穴“神阙”(民间俗称:肚脐),既可以培元固本、回阳救脱止泻,又可以预防妇人血冷和痛经。腿脚上的“太溪”、“足三里”、“三阴交”、“太白”、“承山”等穴位都是保健的要穴,不宜秋季长期暴露在外。三、防寒防燥,健脾利湿科学的秋冻还是要看看天时(结合气象预报),初秋,暑热未消,气温下降较小,无需匆忙加衣。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青壮年可以适当“秋冻”,穿衣也可以有所控制。晚秋(尤其十月中下旬),气温迅速下降、中午热早晚温差大,此时不宜再进行秋冻,必须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尤其已经处于更年期的人们(身体素质已经走下坡),不要因莫名的自汗而刻意少穿,避免因受寒引起感冒、其他呼吸道疾病、脾胃病。所以科学秋冻必须因人而异。台风、雨后潮湿的日子很适宜肠道病菌和霉菌生长,果蔬一定要洗干净后再吃;隔夜饭菜最好不吃(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肠癌前期病变患者);切记冰箱不是保险箱,应等其温度回升或加热后再吃。同时,可以多选择一些除湿的食物,如薏苡仁有健脾利湿等作用;丝瓜、木瓜可以通络去湿;冬瓜祛湿利水;马齿苋可去肠胃湿邪;湿重寒盛的患者不建议淋雨、游泳、赤脚、睡凉席。突遇“轩岚诺”后虽然“秋老虎”渐行渐远,但是初秋时节,人们也常常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笔者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使肝木受损,防秋燥忌辛辣仍是近期最大的主题。建议一旦天气晴朗便要防燥生津,最好多喝水,鼓励每日以饮用温开水2000ml为宜,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血粘度较高者清晨醒来喝杯水,能稀释血液,减少脑梗、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服中药患者万不可因为喝药而减少白开水的饮用。《黄帝内经》有“秋冬养阴”一说,秋属肺金,适当的酸味可以收敛补肺,而辛味则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火锅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果您有便秘困扰的,或属于阴津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或是口干燥热等热证表现者,应当忌食大热大补之品,更应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可以选择如芝麻、核桃(高脂血症者少食)、蜂蜜、乳品、秋梨等;咽干舌燥、咳嗽者建议吃点百合、银耳、秋梨;大便溏薄、胃脘嘈杂、口干舌燥者建议吃点山药、百合;胸腹胀满、咽干舌燥者建议莲藕等,可以起到养阴生津的作用。蔬菜中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推荐一些可以滋阴润燥的蔬菜,如白菜、高丽菜、洋菇、白花椰菜、山药、莲藕、菠菜、百合、银耳(脾胃功能佳者)、萝卜(容易破气,脾胃虚弱者进食过多容易胃噪)等;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应该多补充一些深色蔬菜,可保护视力。脾胃虚寒者忌食寒凉饮食,譬如:西瓜、梨、苦瓜、黄瓜等。但不建议每天大量山药、百合、银耳、甜酸食品“狂轰乱炸”,这样反而诱发胃胀、泛酸、嗳气、腹泻、便秘、便意不尽、口腻等不适。广东民间历来秋日多润养的汤水,此时也是物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生鱼汤等都是养生之品,但切记荤汤里脂肪含量较多,请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酌情考虑(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有人说,秋季菊香蟹肥,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脾胃虚寒的人们更应忌食生冷、寒性的食物),尤其蟹膏、蟹黄富含高蛋白,有三高、慢性肝、胆、胰、胃肠疾患者不适宜吃。应根据自身体质调节饮食,中秋来临切勿多食月饼(包括多油的咸月饼)、老鸭汤和酒,以免血脂、血糖、血粘度陡增,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建议多选畜、禽、鱼三大类的荤菜,其营养优势在于蛋白质含量高,且利用率也较高。以谨遵中医养生的“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理论,其实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人体必须“营养素”的平衡摄入。四、自然降温,节制空调即使在各大公司、医院等公共场所开空调,时间不宜过长,以中午前后为宜,注意换气,避免直吹,可将温度设定在25℃—26℃。晚上最好不开,绝不能除湿,早晚要注意加衣,切记“白露身不露”,防止受寒,同时防止空调除湿使用过度造成口疮、口干、咽燥、大便减少等症;也要防止“风性善行而数变”带来的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疾患。或许人们习惯于把家里门窗紧闭、开启空调,认为这样可以保证室内不受潮气侵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给室内霉菌一个更好的生长机会,也容易因室内外温差加大造成感冒。风雨后室外的空气虽然比家里潮湿,但比家里的空气干净且不含霉菌,建议可以短暂通风一段时间(白天通风,夜间关窗使用空气净化器为宜),给家里换了好空气后,再办法给室内除湿。睡觉时注意盖好腹部(养护神阙),以防受凉。《黄帝内经》记载“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

发布了文章

处暑将至,警惕温差

处暑,公历8月23日是今年的第十四个节气。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这时三伏已近尾声,往往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而且不时有秋雨降临。这也符合上海中心气象台报告:8月22日后一周天气云系增多,阵雨相伴,有望气温下降。一、切勿贪凉处暑又是气温变化较大的一个节气。副热带高压的南移,处暑前后我国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还要在经历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这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了。因为处暑后十八日就要过了白露了。所以在江南一带,也有“处暑十八盆”的俗谚。也就是说处暑之后,每天都还要洗一个澡才行。所以古人说:“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还有“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的说法,大家切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道理,所以这个时候要适时地增加衣物了,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二、慎用空调虽大家在“苦夏”之际有赖空调“续命”,但是毕竟处暑后已经进入秋季,应该多开窗,少开空调,一是保持空气流通,二是肃秋之气可以屋内的荡涤暑热、湿浊之邪。建议白天通风为主,空调和风扇可以灵活穿插使用,不能长时间空调下工作休息,夜间建议关闭空调、雨天关窗,防止寒邪、湿邪乘虚而入,损耗阴津,造成秋季新一轮“空调病”。三、化解秋乏另外,处暑后往往阴气增、阳气减,人体阳气也应更加内敛,白天懒散不爱动的“秋乏”症候频频出现,需要我们改掉暑热之下晚睡的习惯,务必晚上22:00点前入眠,只有确保充足的夜间睡眠,每天白天适当保持半小时左右午睡才能化解秋乏,也符合“天人合一”的养生原则。(参考“子午流注”部分章节)四、饮食清淡三伏以来,很多人的脾胃都会变得比较虚弱。所以刚入处暑时节,建议饮食当以清淡为主。可以多食用一些冬瓜、薏米、莲子等健脾养胃的食物,每天一碗薏米莲子粥,会是不错的选择。但值得强调的是清淡绝不是意味着“素食”,考虑脾胃已然虚弱,当然也反对大鱼大肉、辛辣之品或烧烤的食物,民间还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一说,如您没有明显的“三高”表现或者甲状腺结节,可以选吃一些鸭肉、黄鳝、瘦猪肉、海产品等,切勿口味太重,这样既可以补充营养,又可以缓解秋燥的状况。五、酸甘化阴关于秋燥,中医理论素有“酸甘化阴”一说,如有的食物味酸、有的食物甘甜,在中医理论中,这些食物都具备养阴的作用吗,脾胃功能强健的前提下,初秋“处暑”适当吃点清热健脾安神的蔬果还是可行的,以下推荐:1.胡萝卜胡萝卜味甘、性平,是一种质脆味美、营养丰富的家常蔬菜,素有“小人参”之称。胡萝卜富含糖类、脂肪、挥发油、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花青素、钙、铁等营养成分。当美女们经历了夏天的毒太阳,皮肤逐渐发暗;当您视力模糊的时候,胡萝具有清热解毒、补中安脏、明目之功效,此外,因为富含多种维生素,可治疗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可刺激皮肤的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从而使肤色红润。但如您矢气频作、胃部嘈杂,还是要禁食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胡萝卜中主要是脂溶性维生素,只有溶解在油脂当中,才能在人体的小肠黏膜作用下转变成为维生素A而被吸收,因此做胡萝卜菜时要适当多放油,最好胡萝卜煮得酥烂,和各种肉类同时烹饪,这样更容易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2.红薯红薯性味甘平,《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使人“长寿少疾”,还能补中、暖胃、安五脏等,经常食用红薯还可以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处暑适合吃红薯,可以健脾通便。但不适合胃脘疼痛、泛酸嘈杂、大便次数较多的患者。3.梨梨甘微酸,据《本草纲目》记载,梨可“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处暑吃梨能利尿通便、润肺止咳、缓解秋燥。在秋季气候干燥时,如您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个梨可缓解秋燥,有益健康。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品性寒凉,故一次不要吃得过多;脾胃虚寒者、大便溏薄者、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生梨。4.苹果苹果性味甘酸而平,富含维C、维E、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它们都是天然抗氧化剂,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有效。苹果的含钙量比一般水果丰富得多,可帮助代谢掉多余盐分,有助减肥。最新的研究发现,多食苹果能增强肺功能和预防肺癌,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部疾患者以及常下厨的妇女不妨经常吃些苹果,但它不适合腹胀、泛酸、大便干结、血糖升高的人群。5.葡萄葡萄性味甘平,微酸,同样是目前很好的时令水果,有补血活血、补脑安神、除烦明目的功效,适合燥热、耗气伤阴的处暑节气食用。人体在经历了炎热潮湿的夏季后,体内聚集了大量的毒素,而且内热重、身体困乏,葡萄有很好的利小便的功效,适当多吃一些,可以帮助人体排出毒素,消除内热。建议带果皮一起吃,但一定要泡洗干净,防止误食果皮上残留的农药;此外,吃葡萄也可带籽吃,葡萄籽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癌作用。但它不适合胃痛、泛酸、大便干结、血糖升高的人群。6.木瓜木瓜味酸、性温,含木瓜还原糖、齐墩果酸、维生素C、木瓜酸等,有抗菌和保肝的作用,此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矿物质,据分析,半个中等大小的木瓜可以提供成年人一天维生素C的需求。木瓜所含的齐墩果酸可保护肝脏,软化血管壁,降低血脂及抗炎抑菌,足见常吃木瓜的好处。木瓜尤其适宜营养缺乏、消化不良、肥胖和产生缺乳的人常食。由于木瓜中的番木瓜碱对人体有小毒,故每次食量不宜过多,过敏体质者应慎食;孕妇不宜吃木瓜,因为木瓜可引起子宫收缩,导致腹痛,甚至流产。此外,胃痛、胃酸过多者不宜食用。7.百合百合味甘微苦性微寒,是凉血清热、滋阴润燥、健胃理脾的滋补之品。鲜百合甘甜美味,具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功效。鲜百合含有丰富的黏液质,能够健胃养肺,适合口臭、口舌生疮、咳嗽、肺结核以及心悸患者,但都不宜过食,对阴虚咳嗽和肺燥的效果会更好,也能改善热病后的精神恍惚、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和余热不清。同时,百合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够防癌治癌,能预防白细胞减少,提高人体的体液免疫。但大便溏薄、阳虚畏寒患者禁忌。处暑之际,如若出现咳嗽、痰多、胃痛、腹痛、腹泻、便秘、咽干、关节酸痛、舌苔厚腻或白腻等症状。当然应及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调整生活节奏,防风御寒,坚持中医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恢复。

发布了文章

立秋四“宜”

         今年公历8月7日我们将进入立秋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气候,国内大部分地区尤其南方地区气候仍非常炎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元稹(唐)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鹊桥,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在这个时节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一、起居宜添衣加被立秋之后气温就会逐渐出现变化,比如天气的由热转凉、早晚的温差也逐渐增大,所以大家在起居上就要注意添衣加被,以免导致生病。尽量少用空调,严防“空调病”,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白天适时除湿,夜里最好不开,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早晚清凉时分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慎起居,秋天是养“收”的时分,因人体阴血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期间,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二、气候宜防秋老虎许多人认为,立秋之后就会秋高气爽。然而“立秋三伏,秋后一伏天“,秋后至少有一伏天是热的,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秋老虎“。秋老虎是指在立秋以后天气短暂回热,一般发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续7-14天。由于在此期间,日照强烈,酷热难当,大家外出还是要防暑、防晒、多饮水。避免阳光剧烈时户外活动,可多饮莲子、绿豆汤解暑。三、精神宜保持舒畅秋季肃杀,易情绪低落。因此,立秋时节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同时,立秋之季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以顺应阳气之收敛。        中医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秋天要注意收敛心情,主动排解抑郁等不良情绪,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外,更应做到安神定志,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建议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同时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适当地户外运动放松心情,脾胃功能不错的人群也可以吃点香蕉等可以起到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情的作用。四、饮食宜重四要素即是指饮食需遵循“润、补、清、酸”的原则《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胃喜润恶燥”,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秋老虎天气人们越是依赖空调,人体越是水份减少,燥邪也越发严重,不仅容易引发咽干、咳嗽,更是便秘进入高峰的时节,要尽量少吃葱、姜等燥热、辛辣之品,多补充水分。饮食应以滋阴润肺养胃为宜。        除此之外,莲子百合山药粥、白果莲子山药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胃,帮助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也有很好的功效,大便干结不畅者可适当食用芝麻、蜂蜜、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濡养脾胃、润肠通便,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其中山药当中还含有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于健脾养胃都是有很好的功效的。        因为经过炎热的夏季,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适当进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乱补”,还是不建议吃太多的大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立秋进补要适当。        尤其是平时有着胃肠道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人不宜摄入太多肉食。必须强调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马蹄(荸荠)等清淡食物不仅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而且其清补功效更为突出,荤菜在此鼓励吃点清虚热、能益五脏之阴的鸭肉。

发布了文章

立秋四“宜”

         今年公历8月7日我们将进入立秋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气候,国内大部分地区尤其南方地区气候仍非常炎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元稹(唐)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鹊桥,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在这个时节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一、起居宜添衣加被立秋之后气温就会逐渐出现变化,比如天气的由热转凉、早晚的温差也逐渐增大,所以大家在起居上就要注意添衣加被,以免导致生病。尽量少用空调,严防“空调病”,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白天适时除湿,夜里最好不开,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早晚清凉时分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慎起居,秋天是养“收”的时分,因人体阴血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期间,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二、气候宜防秋老虎许多人认为,立秋之后就会秋高气爽。然而“立秋三伏,秋后一伏天“,秋后至少有一伏天是热的,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秋老虎“。秋老虎是指在立秋以后天气短暂回热,一般发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续7-14天。由于在此期间,日照强烈,酷热难当,大家外出还是要防暑、防晒、多饮水。避免阳光剧烈时户外活动,可多饮莲子、绿豆汤解暑。三、精神宜保持舒畅秋季肃杀,易情绪低落。因此,立秋时节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同时,立秋之季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以顺应阳气之收敛。        中医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秋天要注意收敛心情,主动排解抑郁等不良情绪,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外,更应做到安神定志,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建议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同时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适当地户外运动放松心情,脾胃功能不错的人群也可以吃点香蕉等可以起到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情的作用。四、饮食宜重四要素即是指饮食需遵循“润、补、清、酸”的原则《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胃喜润恶燥”,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秋老虎天气人们越是依赖空调,人体越是水份减少,燥邪也越发严重,不仅容易引发咽干、咳嗽,更是便秘进入高峰的时节,要尽量少吃葱、姜等燥热、辛辣之品,多补充水分。饮食应以滋阴润肺养胃为宜。        除此之外,莲子百合山药粥、白果莲子山药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胃,帮助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也有很好的功效,大便干结不畅者可适当食用芝麻、蜂蜜、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濡养脾胃、润肠通便,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其中山药当中还含有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于健脾养胃都是有很好的功效的。        因为经过炎热的夏季,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适当进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乱补”,还是不建议吃太多的大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立秋进补要适当。        尤其是平时有着胃肠道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人不宜摄入太多肉食。必须强调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马蹄(荸荠)等清淡食物不仅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而且其清补功效更为突出,荤菜在此鼓励吃点清虚热、能益五脏之阴的鸭肉。

发布了文章

立秋四“宜”

         今年公历8月7日我们将进入立秋节气。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气候,国内大部分地区尤其南方地区气候仍非常炎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元稹(唐)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鹊桥,星娥会玉楼,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在这个时节养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一、起居宜添衣加被立秋之后气温就会逐渐出现变化,比如天气的由热转凉、早晚的温差也逐渐增大,所以大家在起居上就要注意添衣加被,以免导致生病。尽量少用空调,严防“空调病”,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白天适时除湿,夜里最好不开,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早晚清凉时分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慎起居,秋天是养“收”的时分,因人体阴血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期间,故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二、气候宜防秋老虎许多人认为,立秋之后就会秋高气爽。然而“立秋三伏,秋后一伏天“,秋后至少有一伏天是热的,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秋老虎“。秋老虎是指在立秋以后天气短暂回热,一般发生在八、九月之交,持续7-14天。由于在此期间,日照强烈,酷热难当,大家外出还是要防暑、防晒、多饮水。避免阳光剧烈时户外活动,可多饮莲子、绿豆汤解暑。三、精神宜保持舒畅秋季肃杀,易情绪低落。因此,立秋时节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保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同时,立秋之季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以顺应阳气之收敛。        中医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法则,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秋天要注意收敛心情,主动排解抑郁等不良情绪,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外,更应做到安神定志,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建议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同时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适当地户外运动放松心情,脾胃功能不错的人群也可以吃点香蕉等可以起到兴奋神经系统,改善心情的作用。四、饮食宜重四要素即是指饮食需遵循“润、补、清、酸”的原则《黄帝内经》指出:“秋冬养阴”、“胃喜润恶燥”,秋季燥邪当令,易伤津液,秋老虎天气人们越是依赖空调,人体越是水份减少,燥邪也越发严重,不仅容易引发咽干、咳嗽,更是便秘进入高峰的时节,要尽量少吃葱、姜等燥热、辛辣之品,多补充水分。饮食应以滋阴润肺养胃为宜。        除此之外,莲子百合山药粥、白果莲子山药汤等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胃,帮助肠胃的消化和吸收也有很好的功效,大便干结不畅者可适当食用芝麻、蜂蜜、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濡养脾胃、润肠通便,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其中山药当中还含有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于健脾养胃都是有很好的功效的。        因为经过炎热的夏季,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适当进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乱补”,还是不建议吃太多的大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立秋进补要适当。        尤其是平时有着胃肠道疾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人不宜摄入太多肉食。必须强调与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马蹄(荸荠)等清淡食物不仅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而且其清补功效更为突出,荤菜在此鼓励吃点清虚热、能益五脏之阴的鸭肉。

发布了文章

风雨交加,中伏预警

2022年7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大暑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可能、台风频繁。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节气也是华南地区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那么在大暑时节,我们该如何养生呢?即事【宋】宋祁中伏翻无暑,斜阳未即曛。暂光风处叶,馀墨雨残云。一、饮食调护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大暑期间,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多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等食物。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如您的脾胃功能强健,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推荐食物丝瓜——丝瓜原产印度,葫芦科丝瓜属,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有调节月经,去湿治痢等疗效。丝瓜味甘,性寒,无毒。不仅:除热利肠,对痘疮不出,乳汁不下有效。茄子——茄子可以清热凉血,消肿解毒。茄子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所以夏天食用,有助于清热解暑,对于容易长痱子、生疮疖的人,尤为适宜。南瓜——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化痰排脓、解毒杀虫功能、生肝气、益肝血、保胎。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磷等成分,其营养丰富。西兰花——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蔬菜,它味道鲜美,营养也很高,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连续五年荣登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食品首位,它的维生素C含量非常丰富,它比辣椒的含量都高很多,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癌作用。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如您没有甲状腺结节的烦恼,它真是夏季必须要吃的蔬菜之一。二、防暑降温1.预防气候中暑高温天气尽量不外出,不进行户外体育锻炼或者从事体力劳动。2.警惕情绪中暑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肝火上炎”,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急躁易怒、白天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提醒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气、着急等极端情绪,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3.避免运动过大三伏天里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年轻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温中健身,也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运动项目。4.重在养心静心要注意开窗通风防暑气,保护好心神,让心静下来,确保精神饱满。三、健脾利湿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之间。“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冬病”是指在冬天容易发作或容易加重的疾病,这种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缓解期进行治疗。中医认为,小暑后阳气上升,大暑时阳气升发到极致,而且此时人体的代谢能力较强,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增高,外用药物更易循经络、归脏腑、达病所。同时,近期上海处于湿热交蒸、风雨来袭的中伏之际,反复感冒、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脾肾两虚的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缓解期患者、易感人群,在此风雨交加中伏阶段容易诱发基础疾病,可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冬病夏治或定期前往专科医生处中药口服内调,以减少发作的次数或减缓发作的程度。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