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75918

程宽

乌镇互联网医院


发布了文章

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射频消融一例

一、病例介绍1、患者27岁,男性,“阵发性心悸15年,射频消融失败史10年”,拟再一次行射频消融术,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患者于10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速(室上速)”,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据说,当时手术进行了大约1个小时后,主刀医生和患者以及患者的父母谈话沟通,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当时的出院小结和手术记录也均未保存,难以还原当时的情形。不过,大致的意思是,当时主刀医生说,患者心脏存在什么特别的情况,医生没有把握完成射频消融术,建议放弃。此后,患者仍间断反复发作心悸、心动过速,且变频繁,故此次来中山医院心内科就诊,拟行第二次射频消融术3、患者本次入院后,中山医院的心脏彩超提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 二、术前预判、分析 1、关于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其合并的心律失常: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是一种先天性心脏血管异常,可引起冠状窦(CS)扩张,可合并出现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各种快速心律失常,且其导管消融过程要难于常规病例。 本人在2021年曾总结发表一篇“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结果”中文文章。在本人完成的2260例室上速病例中,有17例(0.75%)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其中绝大多数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占13例(76.5%);另有3例为左侧旁道(其中2例为双旁道),1例为右侧游离壁旁道。另外,17例病例,有12例(70.6%)经术前常规心脏彩超(心超)可被检出,但也有5例(约三分之一)术前心超未能检出,至术中操作过程中才被发现。这也提示,电生理术中,有可能会被这种术前未能检出的异常结构而带来操作上的难题。 2、术前根据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有时可对心动过速的类型,进行初步预先判断。但遗憾的是,该患者未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及时去进行心电图记录,也未保留好当年的心电图资料,故难以根据术前心电图进行初步判断。顺便在此提醒心动过速患者,务必保存至少一份清晰的心电图证据。 3、不过,本例患者术前心超已经提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根据之前总结的经验,推测其心动过速的类型,有较大概率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因冠状窦窦口较大,预判其消融的难点,可能是慢径区相对毗邻靠近快径区、以及消融导管的稳定性欠佳,为操作带来难度。 4、关于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除了上述提到的2021年的文章外,我还于2021年6月,写过一篇科普gongzhong 号:“跟我学射频:一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消融”,具体可见:跟我学射频:一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消融(qq.com) 两年后,2023年的时候,一位v信好友,突然在凌晨发信息给我,原来他们的团队在射频消融手术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病例,消融了很多次,效果仍不太理想,可能他们急中生智,在网上搜索,碰巧看到了我的gongzhong 号文章,于是现场向我询问建议。后来他们这个病例获得了成功(图1)。 其实,当时我写的这篇文章的浏览量是很少的。但没想到的是,在它发布2年后,却派上了一点用场。这说明,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识传播,可能都有其潜在价值。 三、本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过程 1、本病例,在术中进行了冠状窦造影,提示冠状窦口极其粗大畸形(图2),与术前的心超结果一致,符合永存左上腔静脉的表现。 2、通过电生理检查,发现他的“室上速”并非是最常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而是右侧前间隔希氏束(His)旁旁道。 这是一种难度系数相对更大、更难的类型,患者多数为18岁-35岁之间的青年人(正如本例),其难点就在于病灶的位置与心脏正常电流传导路径的位置靠得非常近,稍有操作不慎,有导致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而被迫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风险和后果,而此类患者又恰恰以年轻人居多,因此,要成功完成此类病例,医生和患者要承担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对医生技术上的要求也高得多。很多室上速患者失败或复发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 现在回想起来,患者当初在其他医院进行第一次消融手术时,之所以失败,不但是因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的畸形,更可能就是因为这个His旁旁道的原因,使得当时的主刀医生被迫选择了放弃。 3、在此之前,我虽多次遇到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病例,也曾遇到更多例的His旁旁道,均都成功搞定。但是这两种情况合在一起的病例,于我而言也是第一次碰到。 本次术中,联合三维建模(图3)、经验、勇气等多种因素,顺利完成了该病例的导管射频消融。

发布了文章

病例随访:52岁女性,阵发性房颤,二次消融,效果满意!

一、病例基本病情介绍52岁女性,因“反复心悸不适一年”,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频发房性早搏”,于2024年2月28日入住外院,并进行第一次导管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但这次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患者术后仍有反复“阵发性心悸发作”,虽经药物治疗,但随访24小时动态心电图(2024年4月18日,第一次术后约1个半月时)仍提示有较多房性心律失常:总心率117051次,房性异位心律共39132次(占比33.4%),其中单发11463个,成对3012次,房速2385次,最长135次心搏,最快218次/分(见图1)。 因患者心悸、心慌症状明显,生活质量差(自诉比消融前,症状还难受),每天都愁眉不展,焦虑不安,故随后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医生的门诊就诊,强烈要求进行第二次射频消融术。 二、第二次导管射频消融 由程医生主刀,于2024年5月22日进行。 术中标测,提示“左心房的四根肺静脉均达到电隔离“,提示外院进行的第一次射频消融术,消融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阵发性房颤消融的”初步终点目标“,即”环肺静脉电隔离“。但既然术后该患者仍有发作,提示大概率存在肺静脉以外的触发灶而导致房早、房速、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 本次术中,程医生根据对左心房的标测结果,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先是对左心房肺静脉以外的部分区域进行了“加工“消融。随后,又对右心房进行了三维建模,对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三尖瓣峡部进行了消融干预。 三、第二次导管射频消融后的随访结果 患者于2024年8月22日(二次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来到程医生的门诊随访,并携带了近期(8月20日)的一份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早搏仅6个(见图2)。 与之前的3万多个相比,真是反差明显。患者也开心地反馈,自感第二次射频消融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安定感和满足感驱走了之前的焦虑和不安。 四、启示 导管射频消融是一项技术,在房颤的治疗过程中,把这项技术的优势,尽可能地安全、全面、高质量地施展出来,是解决患者病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一项重要保证。

发布了文章

室上速的导管射频消融,也有难缠病例-本周感想

经导管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是治疗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有力武器,其中,对阵发性室上速的根治效果最佳,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成功率极高。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在向“室上速”的患者,推荐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时,通常都会说:一次的“成功率98%-99%”。 的确,说起来成功率是很高。但实际上,如此之高的成功率,并不宜广而概之到任何一个病例。它只是在当前技术手段下,业界的“天花板成绩”。 打个比方,就像是男子百米比赛,众所周知,9.6-10.0秒是世界级的极优异成绩,但并非所有的百米运动员都可达到这个能力高度。限于运动天赋、训练手段、刻苦程度、临场发挥等因素,有些运动员充其一生,也无法企及这一成绩。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的成功率,也是类似的道理。这些年来,我接手过很多有室上速射频消融复发或失败的病例,来找我进行二次甚至三次消融术。问起第一次消融的情形,患者经常会说:当时医生讲,室上速,很简单,很快就能做好,没想到真的到了手术台上,做了好几个小时,最后说太难了,没成功。 室上速就是这样一类疾病,它是“绝大多数病例的确很简单、但少数就是极其困难”的这种情形。对于某些预激综合征、某些有反复射频消融失败病史的患者,有可能通过术前的资料,大致推测出难度可能比较大。但对于绝大多数的病例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初次做射频消融的病例而言,在真正到了台上做射频消融前,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判断它的难易程度的。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技术和经验,就决定了他的“兼容性”是高还是低。恰如,越是在路况不好的时候,越能体现出好司机的技术和价值。在简单病例时,医生的技术经验的优势,显示得并不明显,但在遇到复杂病例的时候,“兼容性”强的医生,就能拿下手术,而兼容性弱的,则可能结果相反。因此,一些有难度的病例,初次手术时遇到哪位医生主刀,也许就决定了他(她)这次手术的效果。 在室上速这个病例群体中,有一种类,叫“希氏束(His)旁旁路”,大约占比1%-2%。此种类型室上速,是有相当的难度,也是导致一些病例失败或复发的原因。通俗讲,难点就是旁路非常地靠近“正常传导通路”,因为消融旁路而有损伤正常通路的风险,但消融又要求尽可能不损伤正常通路,一旦损伤,有可能面临终生安装永久起搏器的后果,更麻烦的是,此类患者年纪一般都比较年轻,通常在20-30岁左右,因此,这个任务是让医生倍感压力的。就像是狙击手,要击中挟持人质的坏人,但又不能误伤人质,要想成功完成任务,狙击手必需修炼心理素质和狙击技术。 我此前主刀的超过50例His旁旁路,曾有过射频消融失败史或复发史的,竟然占到一半左右,因为很多患者是在其他医院失败后,慕名而来找我,所以这个占比是显得比较高的。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周,我完成了10余例的室上速射频消融,巧合的是,有3例就是这种His旁旁路,是单周时间内His旁旁路例数最多。3例中在其他医院失败或复发的,有2例。 第一例是2020年外院消融后,很快复发。根据当时外院的手术记录,提示是His旁旁路。其实,His旁旁路射频消融,也不是全那么难,但此次第二次做射频融时,我感觉这例的确有难度,在His旁旁路这个亚群中,算是极富有难度的。好在手术最后拿下了。 第二例,是个11岁的小朋友,和前一例是隔了一个手术日。术前只知道他是室上速,经常发作。术中做了电生理检查,初步判断是His旁旁路,上了消融导管,进一步细致标测,更加证实就是。因为他是小朋友,给我的心理压力最大。好在虽然是局部麻醉,小朋友神志清醒,但他总体hold 住了紧张,加之我和我的团队医生,和他东拉西扯,说说话,分散紧张心理,他还算很配合,不哭不闹的。我硬着头皮也就拿下了。 第三例,是紧接着前面的11岁小朋友上手术台的,年纪也不大,17岁女孩。一天连续遇到两个His旁旁路,对于我也是首次经历。这例之前在2023年,也有一次射频消融史。之前的手术记录写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没有提及His旁旁路,上次消融后,10天就复发了。这次一上手术台,电生理一诱发,我看了一眼多导电生理仪的屏幕呈现出的心动过速,就说,怎么又来了一个His旁旁路。这种感觉太熟悉了!随后,上消融导管细标测,果然是。这一例的消融,在3例中,难度相对最小。最后验证,不存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个His旁旁路,第一次被外院当成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了消融,也许就是她复发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室上速”这类疾病的特点,它不会主动告诉医生,病灶在哪里。它很狡猾,它等医生去动脑子,去判断,去寻找,去定位,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医生的大脑CPU不够用,就会绕不过弯来,输出不精准的甚至是错误的判断结果。 这例17岁的女孩,2023年第一次在外院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陷入了焦虑,甚至休学一年。这次是在妈妈的“危逼利诱”下,加之平时女孩仍有心动过速发作,终于才下定决心,利用2024年的暑假,来上海找我再做第二次。 其实,早在2023年10月,孩子妈妈就在某网络平台给我留言:    您好!程医生, 我有个室上速群里有好多病友推荐找您!我闺女15岁初三,今年五月份做的手术,但术后十天室上速就复发了,最近特别频繁,孩子害怕担心,就引起了焦虑抑郁了,没法去上学了,一去学校就复发,现在已经不去学校上学了,我特别焦虑,孩子初三啊,想找您再做一次,就是比较急点,能麻烦程医生百忙中看到信息尽快回复联系一下好吗? 2024年7月,妈妈终于带孩子来上海了,来之前在平台给我留言:     程主任,抱歉刚看到信息,孩子不是生理期,就想今天入院,不然我们来回太远了,这会我们还在诊室外面等着,程主任辛苦您了!非常感谢您!孩子大概二三年级开始,孩子说当时跳大绳突然感觉心跳突突快两三秒,以为是累的,后来又有几次但时间短,一直都没检查出来,六年级就时间长一点,但去到医院就好了,到七年级时有一次一个多小时才检查出来室上速,比较频繁就到八年级时去XXXX医院去做手术了,医生说我们的很简单,就晚上最后很晚了给我们手术了,可是回来第十天就复发了,比之前更加的频繁,孩子心理压力很大,同学们就背后议论孩子,欺负孩子孤立孩子,最后孩子就抑郁焦虑了,没办法就休学了,真的很心疼孩子,可是只能慢慢修养调理心理和身体,现在好多了,没之前那么频繁了,发作时间也短一点了,半小时之内,但是快开学了,孩子因为有室上速还是很焦虑,真希望孩子室上速彻底好,我们室上速群里很多朋友都找您做过手术推荐我来,我也是只相信您!我们也属于二次手术了,所以孩子有点害怕担心,不过孩子也是很相信您的,这次要辛苦程主任了!麻烦您了。 说实话,看了这段留言,我很感动,也有说不出的难过和遗憾。一次效果不太理想的手术,可以给一个患者、一个家庭,带来那么大的压力和苦恼。我也无法想象,这位妈妈,面对叛逆期的女儿,曾做了多少思想工作,费了多少口舌。 可怜天下父母心! 最后一段,算是与射频消融同道们共勉: 诊断室上速以后,患者从排斥心理,到接纳,到犹豫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到下定决心做,期间是要有多少纠结。这就需要射频消融医生,必需要刻苦修炼,锤打技术,尽一切可能提高“射击”技术,用狙击手的高标准、严素质要求自己,尽一切可能做到精准消融,射出必中。

发布了文章

射频消融微创手术后,向主刀医生问问题

做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后,刚出院的前几天,患者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里。随后,常常迎来患得患失阶段(术后数天至数周)。一旦有什么不舒服或者困惑,就会通过vx等途径,问医生一些问题。 但医生好像没有什么反应,也没有回复。 是没看到这些信息和问题吗? 一般来说,是看到了。 没有回复,主要的可能原因是,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特殊处理,医生没有足够精力去回应。实际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早就被医生总结、归纳,写在相关科普里。但患者也许没看到,也许看了以后还是不放心,想问问。 医生一看vx里那些问题描述,心里就很明白,哪些需要立即处理,哪些可以冷处理。 对于需要立即处理的问题,会第一时间回复沟通。 而那些需要冷处理的问题,通常一两个月后,绝大多数问题也都会自行消解。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射频消融术后的常见小烦恼,只要患者有耐心,有定力,不胡思乱想,过一段时间,几乎都会变好的。 一个共同特点是,问的问题,总是无视“射频消融是成功的”这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而不厌其烦地去问一些看上去“鸡毛蒜皮”的细节。 以下就是核心问题,事关“是否成功、是否复发”:射频消融手术后,室性早搏患者做心电图还是出现之前同样的室性早搏,预激综合征术后心电图还是出现之前同样的预激,房颤射频消融后还是反复有房颤或者房扑发作。对此,要重视,要评估,要确认。 以下不是医生认为的核心问题(当然,患者会认为这是核心问题,这是双方不同认知决定的):我怎么复查心电图有ST段改变、有T波改变,怎么有窦性心动过缓,怎么有窦性心动过速?我之前是室早,怎么射频消融后,心电图有了房早?怎么我打针的腿那里,有点酸胀的痛感、麻麻的感觉,牵拉的感觉,怎么有点淤青?怎么我的心里、胸前有点闷闷的感觉?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几秒钟就好了,我是不是复发了?我怎么一活动,就有点心慌,我不敢动了,我怕我动一动,就复发了。等等诸如此类。 这些问题,如果能予以耐心解答,当然是最好。这也是医生要做科普的原因和动力之一,把一些共性的问题谈一谈,讲一讲,让双方彼此都放心、省心。 很多问问题的患者,心里明白,在核心问题上,是没有问题的、是十分OK的,但还是会不遗余力地去发现和寻找一些并不重要的问题,反复求证。反之,某些患者,一旦在核心问题上,证实存在问题(比如术后,很明确复发了、失败了),反而表现出“选择性遗忘”,闭口不问。 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可能反映了人性的某种情感表达。

发布了文章

心房颤动(房颤):一文把控大局(2)!常见误区

房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以下常见误区 (一)房颤,现在没有症状,为啥要吃药、为啥要做射频消融?就拖着,不做射频消融,或者以后再做射频消融,不行吗? 房颤的治疗,不完全是仅仅为了控制症状,更主要的是着眼于长远,着眼于降低心脏血管风险。用药物或者射频射频消融的方法,把房颤控制得更好,才能减少和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房颤的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有一定的时机性,做得早一些,效果相对好一些。房颤的病情,基本上是在不断演变和进展、加重的,这是客观规律。即使药物治疗在特定时期,暂时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颤不但不会痊愈,反而会日渐严重,房颤的“病灶”也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难消除, 万不可侥幸地以为靠拖延战术,能把房颤拖走,而应定期评估,在合适的时机,果断选择射频消融微微创手术。 (二) 房颤,做射频消融的复发率高 不能以偏概全地用静态的眼光、一刀切的眼光描述为“复发率高”。动态地来看,历经20余年的发展,近年来(2020年)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效果,总体有了大幅提升,成功率相较于5年前、10年前,已有明显改善,总体效果是满意的。客观上,复发现象是有的,但是不复发或者说效果满意的,比例则更高,纵向地看,在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技术 多年、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的临床消融实战数据,效果是良好的:阵发性房颤的总体有效率能达到80%-90%,持续性房颤的总体有效率能达到70%-80%左右,但这些的优秀数据,并不能推而广之到所有层面的医院和医生。 (三) 阵发性房颤要比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的效果好,左心房小的一定比左心房大的效果好。 总体上说,是如此。但不能一刀切。因为患者可能是处于人生的不同时期,客观的病情也有个体化差异。 某些阵发性房颤,拖延多年,可能射频消融效果就未必一定很好,比如某些老年女性,拖延3-5年不肯手术,最终才下决心做射频消融,此时要想取得较好效果,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就有较高要求。而某些持续性的房颤,发现仅几个月或1-2年,射频消融效果反而可能不错,比如某些40-50岁左右的男性。 人的身材大小,本身也关系着左心房的基础大小。有的患者,心脏彩超虽然显示左心房不是特别大(40-45mm),但对他本人来说,实际已经是很大了。有的患者虽然显示心房很大(某些身材高大的男性房颤,左心房内径可能达到50-55mm),但射频消融效果有时也很不错。 (四) 老年人,年龄大了,房颤的射频消融,还是拖一拖再说吧。 人的年龄,过了40岁以后,总体是在“走下坡路”,而且年龄越大,这个趋势越明显。老年人(75-80岁左右)的房颤,如果有机会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尽可能不要拖得太久,因为年龄越大,房颤病情越发进展、严重,对射频消融手术的需求迫切度越高,但老人的身体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反而越来越差,所以更应该趁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的时机去完成射频消融微创手术。

发布了文章

心房颤动(房颤):一文把控大局(1)!常见表现,诊治方法

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房颤有哪些类型。 三、房颤有哪些危害或危害或表现。 四、房颤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来的,要做哪些检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治疗方法。 一、 什么是心房颤动(房颤),与哪些因素有关。 房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就是心脏失去了正常节奏和频率(窦性心律),心跳变得紊乱、不规则的一种状态。房颤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局限于:年龄、性别(中年时,男性多;老年时,男女无明显差异)、心脏疾病,心脏以外的其它疾病(比如甲亢)、饮酒、肥胖、遗传因素、睡觉鼾症等)。房颤发病的年龄跨度可以很大,总体来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变高,但20-40岁左右的比较年轻的房颤患者,也并非少见。总体上,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约1.5%,意味着全国有多达1千至2千万患。老年人的发生比例要高于平均人群(可达3%-8%)。 二、 房颤有哪些类型 房颤的有很多分型方法,简单可以作如下分型。 (一)从发作特点来说 1、 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有时候出现,有时又可消退而恢复了正常心跳(窦性心律),房颤与正常心跳之间交替出现。房颤与正常心跳,根据“力量”对比不同,交替掌管心脏的跳动。随着病情发展,若不有效管控,房颤掌管心跳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有可能从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 2、 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地掌管心跳达1周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没有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房颤持续了一年以上,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既有可能是一开始刚刚发现时,即为持续性,也有可能是阵发性房颤,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演变而来(阵发性房颤,每年约有10%以上的比例会转化为持续性房颤)。 3、 初发房颤。指患者首次知晓或查出房颤,其类型既可能是阵发性房颤,也可能是持续性房颤。 (二)从是否合并比较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来划分 1、合并了明显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或者心脏安置了人工金属瓣膜,称为瓣膜病房颤,此种类型相对少见。其房颤的表现形式,大多数是持续性房颤。 2、非瓣膜病的房颤,这种类型占多数。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阵发性,也可以是持续性。 三、 房颤有哪些危害或表现 通常,有3大危害或表现。每个患者可能表现出1种或多种,也有可能暂时没有任何症状或表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酷似“正常”(此种状态下,患者最容易忽视房颤,产生轻敌心理)。要注意,也是特别要强调的,即使暂时没有症状,也仅仅只是“暂时”的,若不认真加以治疗或干预,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几乎全部患者都最终都会出现相应症状或表现。 1、引发或促进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脏“发动机”功能和效率,使原有的心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老年人(60-80岁)、原有心脏功能本身不太理想的人群,在出现房颤时,容易有上述表现。相反,一些中青年人,则症状不明显。 2、增加了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是没有房颤的患者的5倍以上。没有发生脑中风、血栓的时候,酷似普通人,发生以后容易致死或致残。要注意,房颤患者,血栓的风险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在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有脑中风史的患者中,血栓风险较高,应把防治血栓作为第一要务来重视。反之,在中青年人、不合并其它疾病时,中风风险较低,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在缓解房颤引发的心慌症状上。但要注意,随年龄增长(65岁以上)、合并疾病的出现,血栓的风险逐年是在演变、增加的,千万不可用最初的评估来一成不变地长期指导今后治疗,避免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3、引发心慌、心跳不规则的感觉,影响生活质量。阵发性房颤,在发作时,心慌症状多数比较明显,个别甚至可诱发眼前发黑、晕厥,在不发作时可能又无明显症状。另外,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有症状,极个别患者症状不明显。 四、 患者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房颤的,要做哪些检查 (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阵发性的心慌,开始时,患者不知道心慌的原因(有时候在饮酒后,或者劳累、熬夜、季节变化时,容易发作),随着年龄增长,发作的频率变多,每次发作的时间变得相对较长,最终在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时候,记录到了房颤。阵发性房颤经常表现为这种特点。 2、 无意间查体发现。比如单位例行体检发现,或测脉搏时或血压测量时发现脉搏不整齐,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做常规心电图。这种情况多数是持续性房颤,以40-60岁的男性居多,其中大多数身材偏粗壮、肥胖,可能合并饮酒、睡觉打呼噜等不良生活习惯或促发因素。 3、老年人,平时生活能力还可以,也不怎么看病查体。有段时间,出现了活动时气喘,胸闷,下肢水肿,生活能力大大下降,干不动活了。实在忍不住了,到医院检查,发现心房颤动,多数是持续性。 4、 因脑梗、脑中风而发现,通常是60岁-80岁的老年人,房颤的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有持续性房颤。 (二)做哪些检查 当知晓房颤以后,通常要完成抽血化验全套(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普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部分患者需做冠状动脉造影等。注意,以后根据情况,还要定期要随访和复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的治疗办法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是“保底的治疗”,通常要长期使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药,治疗强度也不同。总体来说,有三类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它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等。 1、常用抗凝药物:(1)新型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主要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但不适合瓣膜病房颤。优点是,效果可靠,日常服用方便,不必定期验验血,是目前临床抗凝治疗最常用和优选药;(2)传统药物:华法林,优点是效果可靠,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缺点是服用不太方便,需定期验血,主要用于瓣膜病房颤。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一类是,控制、减慢房颤发作时的心率,使心跳不要那么快速,但预防房颤发作的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持续性房颤。常用药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地高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其中,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减慢心率的作用较强。 (2)另一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但对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相对较弱,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有: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某些中成药,等。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 (3)第三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同时,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也比较强。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索他洛尔,胺碘酮,决奈达隆。此类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于前两类药物,往往作为前述药物无效时,或需加强治疗时,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6个月,很少超过12个月,使用期间应3个月左右定期复发。 3、药物治疗的缺点:(1)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去除、撼动房颤的“病根”(通俗地说,房颤患者的心房里,是有病灶的),药物是难以有效、可靠地“打退”房颤,只能减少房颤带来的部分后果 。(2)通常要长期应用,患者要面对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或小或大),以及效果越来越差的窘境。(3)药物是保底的治疗,是治疗的下限,并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房颤带来的不良后果,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吃饭,粗茶淡饭,只是吃了半饱,解决了基本需求,但没有吃饱、吃好。要想让治疗措施更全面更优化,通常要借助于以下的微创手术方法。 (二)微创手术: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提升效果,解决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微创手术以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扔掉药物”,通常也需要药物的“保底”治疗。值得肯定的是,微创手术,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用药的强度和级别。 (1)房颤射频(冷冻)消融,目的是,打退房颤,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一种办法是,内科的微创导管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不全麻,适合大部分患者),近年来还在探索脉冲场消融,另一种是外科胸腔镜下的消融手术(需全麻,适合病程很长的慢性房颤)。此类方法的目的,是帮助“打退”房颤,恢复、维持正常心跳,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房颤3大危害,一举解决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栓风险、缓解心慌症状的综合效果。在上述几种方法中,以内科的导管射频消融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为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射频消融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总体上,越早考虑做消融,效果相对越好,虽然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方法能在整体上胜过该方法。大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是较好的、满意的,可作为首选,效果明显优于药物,但客观上也有部分患者已不适合该方法,此时可酌情选择替代方法。 (2)左心耳封堵术 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降低对抗凝药物的依赖。但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此时房颤仍然是存在的,因而无法解决房颤引起的心功能和心慌的问题。左心耳封堵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适用范围,可作为上面消融微创手术的一种替补方法,主要适用于预估房颤的射频消融的效果不理想、血栓风险较高、又难以坚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部分患者。 (3)房室结消融术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也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房颤仍然是存在的,但可使房颤时心脏的“乱跳”人为变得“有规律地跳”,对于某些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脏跳动的效率,挖掘了心脏的一部分内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但总体改善效果比不上消融。另外,也不能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其适应证较小,预估认为房颤射频消融效果不理想、同时心跳又偏快药物难以控制、心功能不全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发布了文章

束室旁道——影响体检过关的特殊“预激”

一、“预激”,全称叫“心室预激”,是一种心电图的异常表现,意味着,心脏的电流传导系统(电路),存在额外的(附加)传导通路。这种情况,大概有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生率。 二、预激最大的潜在后果,就是可能会引起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事件,这个心动过速,不是指那种平时情绪紧张或运动时,常常出现的“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极常见的正常现象),而是指下面所讲的特定的心动过速。当预激合并心动过速发作的时候,就叫“预激综合征”。 (1)最常见的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预激是室上速的常见类型,这种情况下,后果一般不严重。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仍是首选根治方案。 (2)少见的是,预激合并出现“心房颤动”,此时有较高的潜在心脏风险,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晕厥、猝死,20岁-50岁的男性预激患者,出现这种危急情况的可能性,高于其它预激患者,一旦证实是此种情况,或预激患者,出现难以用其它原因解释的一过性晕厥、意识丧失,应尽快进行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消除预激,以除后患。(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平时心电图有预激(或从来不做心电图,不知道有预激),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心动过速症状,也称“无症状预激”。这种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多年没有心动过速发作,但最终于人生的某个年龄段(甚至是在70-80岁的高龄),才出现与“预激”相关的心动过速,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暂时没有症状的预激,不能过多地抱以侥幸心理,早一点判断它是否有致病能力(致心动过速能力)、尽早决定是否消除预激,是合理的选择。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极罕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就是这个预激,终生不会引起心动过速,保持“沉默状态”。 三、束室旁道,就是上面提到的罕见的“预激”。 (1)束室旁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心电图有“预激”的诊断,但它自身几乎从不引发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也就是说,它从不“惹事”,而且今后一辈子也几乎不可能“惹事”,类似于“无辜的旁观者”。如果没有特别需求,确定它是束室旁道以后,患者完全可以对它置之不理,顺其自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就当正常普通人那样。但是,讨厌的是,每次做心电图检查,总是有“预激”的诊断,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 (2)束室旁道的第二个特点是,现有的射频消融技术(包括冷冻消融技术),几乎无法消除它。从道理上来讲,束室旁道从不惹事,没有必要进行射频消融消除它。但某些情况下,比如为了体检时心电图没有“预激”从而获得心电图合格,这时候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消融成功”,去掉“预激”的诊断,而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成功。目前,这种情况可能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以现有的技术实力来讲,几乎所有的预激(包括所谓的His旁预激),都能被射频消融成功消除,换句话说,即使是复杂、困难的His旁预激,只要它不是束室旁道,就有极大概率获得射频消融成功。但,目前唯独对束室旁道,还没有消除它的好办法(实际上,客观来说,它也无需消融)。 (3)束室旁道的患者临床类型。 第一种,最常见的临床情境,从无心动过速症状,因某种情况体检而无意间发现(招工、入伍、考编制等),患者年龄18-30岁左右最常见。心电图诊断为“预激”或“B型预激”,但它与真正可能射频消融成功的预激,在心电图表现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某些患者,是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手术台上,被确定是束室旁道的,最终以放弃消融而结束。某些因“His旁”而失败的预激,其本质,实际是束室旁道。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询问病史,阅读心电图,能大致判断出是不是束室旁道,从而在术前进行预判。当然,可通过食管调搏术获得大致的判断,若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有前奏步骤),则更能获得精确的判断,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处理策略(是否消融)。此种类型的束室旁道,程医生至少经历过或听说过50例以上。 第二种临床情境,束室旁道合并了其它类型的预激或心动过速,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患者因“预激”或“阵发性室上速”,而进行了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这种情况下,射频消融是为了消除了真正的致病预激或心动过速,而不是消除束室旁道。不过,在成功射频消融手术后,复查心电图,仍有“预激”,其实这个预激就是那个无需消融的束室旁道,虽然心电图还带有“预激”诊断,但患者今后也并不会出现“室上速”发作。这种“复合”情况虽然很少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程医生遇到过至少5例。识别这一点,有助于解读、解释为什么在成功的射频消融手术后,某些患者的心电图仍然有“预激”,从而消除误会。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排除“预激”复发,不可一概而论。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治疗中的最常见误区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不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还想能治愈。 频发早搏,不做射频消融,能不能体育活动和健身,能不能心无旁骛地去生育,能不能查体顺利过体检关,能不能拔牙、做胃镜的时候不会因为早搏太多,而取消既定的计划? 这些问题,射频消融成功以后,就都不是问题。 不做射频消融,就一直是问题! 射频消融,是当前唯一敢说,对早搏有根治作用的技术手段。 只要成功了,往往意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即便射频消融有复发,有失败,但是,瑕不掩瑜。 它久经考验,近四十年临床应用史,它的高成功率和根治率,远远高于缺点。 其它的办法和手段(主要是药物),不可能根治频发早搏。 就算是暂时有效,也不可能长久。 从这个意义上说,药物治疗早搏,连复发、失败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它压根就没有真正成功过。 它只是暂时把问题遮挡了一下。问题还存在。 当然,确实有些患者,在一个特定的阶段,需要用药物“遮挡”早搏。 药物绝非一无是处。 但是,一旦提升到要彻底、永久地解决频发早搏这个层面上,可堪此任的,的确是只、有、射、频、消、融! 频发早搏的患者,是个庞大的群体,多年来,很多人看了很多医生,咨询了很多很多,各种建议众说纷纭。 总有一些患者会说:他们说了,射频消融会复发,会失败,所以,我不做射频消融。 可那些说射频会复发、会失败的“他们”,就是始终不能给患者拿出一个能彻底搞定早搏的方案。 他们让吃药,让调整各种药物(各种组合),让注意休息,让不要熬夜,让不要受凉感冒,让不要过度劳累,让不要情绪激动,让不要剧烈运动,让不要喝咖啡喝浓茶,让不要吃辛辣食品,让不要……… 然后,就算患者全都做到了。可一不留神,早搏就还是那么多! 真的很崩溃。 而青春和光阴,已逝去数年。人生有几个这样的光阴? 患者苦恼:付出那么多,早搏,为什么还缠着我不放! 他们说,因为你没有完全做到上面那些!你还是劳累了,你还是情绪激动了,你还是敖夜了,你还是………。他们继续建议:你得更加不能这,更加不能那。 反正,他们的办法就是,除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不能做,其它的很多很多事情也不能做,如果完不成这些条条框框,早搏就不会好。如果早搏没有好,是因为很多不该做的,你都做了,你得继续克制,继续不能做。 可是,如果这些都不能做,还是“正常”的生活吗? 射频消融成功了以后,那些不能做的,不就基本都能做了吗?不就可以心无旁骛地生活了吗。 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好想一想,这是一辈子的事!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一万个以上才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

先说我的观点:不是。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地以一万个作为是否做射频消融的标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经验,仅供参考。那么,早搏不到一万个,什么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射频消融?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早搏有恶性倾向。这里主要指的是某些室早,有引起室速甚至室颤的风险,此时,更要关注早搏的性质(划重点),而不是数量。性质恶劣,即便数量不太多,也要想方设法通过射频消融争取消除室早。第二,早搏对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主要是一些持续存在好几年、反反复复的、时多时少的早搏,即便总体数量不到一万,但仍可考虑射频消融。其实,这种情况很多见,不少患者的早搏数量长期徘徊在接近一万个,但就是不超过一万。有点类似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一种表现方式。第三,某些职业的需求。比如,我曾为两位民航飞行员做过早搏射频消融。他们每天早搏有三四千个,但是职业要求,需要更好地控制。在接受了成功的射频消融后,他们又可以去执行飞行任务。那么,为什么有早搏“每天一万个以上才做射频消融”的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便于医患交流和记忆。一万是个整数,数字又大,容易体现早搏数量之多。第二,便于预判做射频消融的难易程度。射频消融,需要早搏能够比较频繁而且稳定地出现。每天一万个以上,意味着在手术台上,早搏稳定出现的概率大,医生更有机会寻找病灶并歼灭之。一万个,只是帮助简单判断是否稳定出现的单一指标而已,通过数量多,间接判断“稳定出现”。但是,即便不到一万,比如,五六千个、七八千个,只要是能稳定地规律地出现(就像前面所说的飞行员患者),依然有射频消融成功的几率。反之,就算是一万个,甚至两万三万个,手术台上不能稳定地出现,也有可能会取消手术,以后择期再进行。理解了以上这些tips,早搏患者就可以相对客观理性地选择是否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了。

发布了文章

心脏射频消融术后,心慌、不舒服,怎么回事

心脏射频消融手术后,有些患者觉得各种不舒服,其实大部分没啥问题(主要是术后焦虑,见最后第四)。 在此,简单分析汇总常见原因和注意事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伤口相关,手术打针、穿刺的地方(主要是右侧大腿根) (1)恢复时间。静脉:手术后3天左右就长好了(房颤患者术后抗凝力度大,大约需1周)。动脉:手术1周后长得比较结实。总体上,手术后3-5天可以洗澡、做一些简单的家务。静脉的2周、动脉的1个月左右可以做剧烈运动。 (2)活动时,针眼附近有点牵拉感、酸胀感:常见。大腿根针眼皮肤下面,偶尔有个小硬结,花生米大小,稍酸痛,1-2个月可吸收消散。皮肤有时局部瘀青(房颤术后多见),不要热敷!观察1-2周会明显好转。 二、心律失常复发相关 (1)如何判断复发:首先是症状,与手术前的症状几乎一模一样。其次,客观检查得到证实,主要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家用简单心电图(包括苹果手表监测心电图)。 (2)复发的概率:室上速(预激):平均≤5%。室早:平均≤10%。心房颤动:平均≤30%。 三、射频消融手术,正常的常见反应 约10%-20%。 划重点:通常都会好的!!! 表现:心慌,心跳比术前偏快,跳得重,活动时显得更明显,安静时跳80-90,一般活动时约90-110。偶有“咯噔”一下,心动过速要发作但没发作出来的感觉。常见于术后几天-2周。可药物对症治疗,并通过加强运动,使心跳尽快回调。如果术后休息过度、关注过度,这种情况可延续1-2个月甚至更久。 千万不要“坐月子”似地养!人是可以“养”废掉的。很多患者的家属都好心地“剥夺”了患者术后活动、运动的权力,反而起到坏作用! 越是不敢活动的,越是各种不舒服的主诉多!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 四、从手术中走不出来,焦虑、紧张 相当部分的患者都会这样。可导致心慌、恐惧、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心态,怕复发、怕所谓的传说中的后遗症。越是手术成功、没有复发的患者,越有可能如此。那些复发的患者,反而因为复发,有可能顾不上了。 打个比方:张三的孩子身体一直不好,张三只盼孩子身体能好,张三觉得:只要孩子身体好了,其他都不是事儿。现在,孩子的身体真的好了,张三却嫌孩子不认真学习、光打游戏、太胖了或太瘦了等,对孩子各种挑剔。忘记了初心! 对策:只要没有复发,就是胜利!去做能做的运动,去喝能喝的饮料(包括以前想喝不敢喝的咖啡),去唱能唱的K,该玩就玩,走出“手术后阴影”!

发布了文章

今周二门诊工作笔记,累并充实着

一、 周二上午,16号诊室,心动过速门诊。 又是繁忙的半天,一如既往地咖啡续命。 从早8点看到中午13:20。 没吃,有喝,没上厕所。 二、开住院单预约住院,共计10位患者:2房颤,1房扑,2室早,4阵发性室上速,以上均为准备住院做射频消融。另外1个预约心脏电生理检查(晕厥待查)。 三、谈谈其中代表性的病例 (1)2例频发室早射频消融手术后一个多月,来回诊。全都OK,成功!心电图没有复发。其中一位还带来了术后的动态心电图结果,24小时0室早,术前高达2万个。 (2)2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其中一例有点紧张,焦虑,天天用手表监测,为窦性心动过速,安慰之。 (3)接诊了2例外院复发的室上速患者。一位是西南某地大医院,2022年7月份做的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目前已经发作7次。这一例我开了住院单,择期住院做二次消融。另一例室上速,是前面一位室早成功消融的患者的亲戚,北方某地市级医院,2011年和2018年两次射频消融均复发,建议择期来上海。患者回去商量商量再决定。 (4)房颤病例,射频消融术后,多例来随访,效果都很好,手术时间从半年到一周不等。其中一例,术后一个多月,总体心率偏快,但没有复发,帮她调整了用药。 (5)典型的房颤病例,陈某某,男,64岁。2022年8月底,就诊于上海松江医院,诊断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当时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仅26%(正常要大于55%)。2022.9.1来我院急诊,2022.9.3在周转部治疗,我们研究病情考虑是心房颤动引起心率过快,诱发心动过速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决定进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收入病房后,于9.14进行射频消融。目前术后一个月,心脏功能显著提高,在松江医院复查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已经恢复(69%),效果极其明显。 (6)1例晕厥待查患者。34岁女性,平时体健,无特殊家族史。一个月前,工作中(核对车辆信息)突发晕厥、意识丧失,120赶来后,紧急心肺复苏,发现室颤,进行电复律,送到当地医院,抢救后幸存。在当地住院初步检查,心脏无明显结构异常。目前考虑特发性心室颤动。择期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进行诱发,再探讨下一步治疗方案。感觉是个疑难病例!

发布了文章

三维导航显神威,精准制导除预激

(本文是我援疆期期间所写工作笔记。图1为术后查房)近日(指2020年4月援疆1个月时),喀什二院上海援疆医疗专家、心内科主任程宽带领心内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颇有难度的预激综合征(His旁旁道,希氏束旁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患者是一位31岁的男性,因“反复心慌1月,晕厥1次”入院。患者心悸发作时的心电图(图2)证实为“心房颤动合并预激”(一种凶险、可致晕厥甚至猝死的心脏电流紊乱),平时心电图是“预激综合征”。程主任解释说,人的心脏之所以规则地跳动,原因之一是它具有电流的“发电机”(窦房结)和一个专用“中转站”(房室结)。预激综合征则意味着患者心脏里除了正常的“中转站”以外,额外多了一条“中转线路”。虽然病灶常常只是一根纤细的肉丝,直径不过1毫米左右,却可引起心脏电流不定期“短路”,这时侯就要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把它“点”掉。术中,程主任利用先进的三维导航系统精准地定位了病灶和正常“中转站”的位置,发现该患者存在特殊的麻烦:多余的这条“中转线路”和本身的正常“中转站”靠得太近,仅有半厘米(参见图3,红点与黄点的距离),这种情况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比例。由于手术时,心脏在不停地跳动,这就相当于打“移动靶”,靶子小,旁边还有重要结构,对“射击者”的胆识和技术是极大考验,如果打歪极有可能误伤正常的“中转站”,后果就是患者被迫终身依靠心脏起搏器来生活。艺高人胆大,程主任靠着娴熟的导管操作技巧结合三维定位指示,牢牢地准确锁定病灶,有惊无险地排掉了这颗不安分的小“地雷”。预激综合征,大约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病率。许多患者平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心电图时发现。然而一旦发生心脏电流来回地“短路”,患者的心跳次数就会突然飙升。如果心跳规则、每分钟180-200次,这就是所谓的“阵发性室上速”。最为凶险的是出现心房颤动(房颤)。,预激综合征的患者相对于普通人,更容易发生房颤,而且发病年龄更为年轻,通常20-40岁之间,男性更多见。普通人短暂发作房颤时,多数不至于引起严重后果,但预激综合征患者发作房颤,有可能导致心跳严重失控、低血压,继而出现晕厥(正如本例患者一样)甚至猝死(心室颤动),是引起中青年人猝死的一个无声杀手。因此,一经诊断,应尽快接受导管射频消融微创手术。

发布了文章

知道吗?预激综合征,有这么几种状态!

预激综合征,一千个人里大约有三个人会发生,这是一种心脏“电路”的异常,意味着患者心脏多了一条(或更多条)导电的“电路”,有引发心脏“电流短路"的隐患。 #预激综合征,临床表现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平时进行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时,会有“心室预激”或“预激综合征”的诊断。有的人很年轻(10多岁、20多岁)就发现了,有的人很老(80岁)才发现。患者本人不一定有什么症状。这是大多数“预激”患者的日常状态。这时候的预激,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可以通俗地认为,这是“预激”引起的一种“电流小短路”状态。部分患者,心电图有时侯有“预激”,有时侯又没有,断断续续地出现,也可称为“间歇性预激”。 #第二种状态,突发突止的心慌症状,患者犯病时心里“咚咚咚咚”地“快速、规则”地狂跳,心跳频率可达到每分钟150-200次,患者多数还能忍受(也要看年龄等具体情况)。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发作了“室上速”。可以通俗地认为,这是“电流小短路”临时转换为“电流大短路”状态。有时候几年发作一次,有时候一年发作几次,每次的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一般单次的发作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患者就有机会跑到医院记录到心电图的证据。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历时数年至十数年),发作的频率会趋于增加,单次的发作时间会趋于延长。 #第三种状态(极少见、但后果很严重):突发突止的心慌症状,但是犯病时是“快速、极不规则”地狂跳,时间上也是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但与第二种状态不同的是,患者症状极为严重,可出现明显头晕、虚脱感、眼前发黑、甚至晕倒,个别情况下可导致猝死。这大概率是出现了预激合并心房颤动(一种电流短路+另一种电流短路同时出现,1+1远远远大于2的状态)。 #如果患者仅有第一种状态,也称“无症状预激”。 #如果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一种+第三种,或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就称为“预激综合征”。 #有些患者暂时仅有第一种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往往会出现第二种状态,个别患者会出现第三种状态。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间断喷发型

此种类型的频发室早,往往突然有一段时间(数小时,数天,数周)早搏特别多。之前一直风平浪静,不知为啥(也许一次劳累熬夜、一次生气吵架、一次感冒腹泻等因素),突然间,早搏就找上门来了,安静的生活就次被打乱。 这样的患者,在早搏来临的时候,往往症状都感觉特别明显,特别难受。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和药物治疗,多数情况下,早搏可明显减少、消退:前面几天还是二联律、三联律、每天上万个室早,后面几天可能早搏就减少到只有几百个甚至几个。因此,其发作过程特别像急风骤雨、火山喷发。 但是,即便早搏消退了,也不意味着早搏就根治了,它只是转入了“休眠期”,在以后某些情况下,仍然会再重复之前的“喷发”过程,其休眠期有的短则数周、数月,有的长达数年,但无论休眠期有多长,大多数患者都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定期地出现早搏增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的减退,早搏“喷发”的频繁程度会增加,每次“喷发”的时间也往往会延长,其中一部分患者就转变为了第一种类型,即阴雨绵绵型。 治疗思路: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症状很明显,对生活的干扰较大,如果有机会当然是根治为宜。 不过,射频消融根治室早的前提之一,是室早要在手术中出现,这样才有机会找到那个“点”。这一类型的患者,由于发作期长、短不一,因此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每次喷发时间较短,只有几小时、几天,可以暂时以药物+休养为主,在发作的那段时间加强休息和吃药;如果喷发时间较长,每次数周,或者虽然每次只有几天,但是比较有规律,数周就喷发一次,可以加强与医生的联系,在喷发刚开始的时候,就能立即住院,1-2天内就进行消融手术,采取趁热打铁的策略,在早搏发得正欢的时候找到病灶,对其歼灭。如果一直找不到理想的手术时机,可以用药物+休养的策略,耐心地与早搏周旋,待其有转变成“阴雨绵绵”型趋势的时候,再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毕其功于一役。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阴雨绵绵型

频发室性早搏,有一种表现,我称之为阴雨绵绵型。这种类型最多见,发作特点类似小雨绵绵不断、难见晴天,频发室早的数量时多时少,总体上较多,有时候还会伴随着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反复做动态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早搏的数量经常在1-2万左右波动(占每天总心跳的10%-20%左右),个别可达到每天2-4万,甚至6万个。 症状:这种类型的患者,有的有很明显的症状,比如在晚餐后或者晚上入睡前、清晨醒来后,或者在平时活动以后刚刚安静下来,就能觉得自己心里“咣当咣当”乱跳,非常地难受,甚至有眼前发黑感;还有的患者,虽然室早的数量很多,但本人没有明显的感觉,这样的患者通常是在体检的时候无意间发现。 治疗思路:阴雨绵绵型的频发室早,早搏历史往往都比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如果不进行根治,室早是不会自己痊愈的,会伴随患者终生,唯一能根治室早的方法就是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药物对于早搏,最多就是能暂时控制一下而已,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数周后,如果效果不理想,就意味着“吃药这条路,并不好走”,继续走这条路,多数属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实当中,多数患者都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或者长期的药物治疗,甚至是反复调整药物(各种西药、各种中药,各种组合搭配)以后才发现,早搏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控制并不理想,也就是说,吃不吃药,好像对早搏没什么明显的作用,也有的患者吃药确实管一点用,但不能停药,一停药早搏就多,一会儿减量,一会儿又加量。吃药带来的各种麻烦甚至超过了它减少早搏的功劳。患者的心情随着动态心电图上的早搏数量,在不停地起起伏伏,被套牢了。 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早搏症状明显,建议尽早考虑做射频消融术。即便一时没有决心去做,随着病史的发展,迟早还是被迫要做射频消融手术。如果早搏的症状不明显,患者做射频消融的决心往往就小,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患者知晓早搏的存在,这毕竟是一种心脏病,长期提心吊胆的生活,也总归不是个事儿,而且在就业、怀孕或其它情况下,都会受到早搏的困扰。上述患者,都建议行射频消融手术根治室早,这样生活质量才会大大提高。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能不能自愈?

回答这个问题,要立足于一个时间的标尺。如果以几天、几周、几月、几年的时间来衡量,有可能会“自愈”。如果以几月、几年、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来衡量,很遗憾,几乎不能!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和频发室早“斗争”的策略,是选择暂时的和平共处,还是“毕其功于一役”,尽早结束“战斗”。从长远角度来讲,频发室性早搏的治疗,无非是以下两种办法。第一、  长期观察随访+适度药物治疗(可能暂时控制,但无法根治)。第二、  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有根治作用)。本系列短文,最合适的读者,就是那些被频发室性早搏困扰多年、多次就诊、反复调整用药的患者,希望这些读者在阅读之后,有一点恍然大悟之感。对于刚刚发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由于与室性早搏“作斗争”的经历才刚刚开始,还缺乏长期就医、长期被早搏困扰的痛苦体验,所以也许还不能体会本文的大局观,但至少能使其大致了解今后的方向。由于是从较高的“战略高度”和大处着手,所以这篇文章不去具体地谈药物以及用法。频发室性早搏,顾名思义就是室早的数量比较多,这里所指的频发,通常能达到每天数千个至上万个,多数是1-2万左右,部分患者可以达到4-6万个。早搏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几乎都是因为患者的心脏肌肉里“有一个异常兴奋的肌肉点”,大约黄豆粒大小。它的异常兴奋能力一般是不会自行消退的,药物最多只是“暂时压制”这个点。只有靠射频消融的办法把这个点的兴奋能力“消掉”,才有可能根治频发的早搏。从频发室早症状的表现形式来说,患者和患者又各有不同,因此治疗的思路也不同,不宜一概而论。大致来说,有两种类型,即:一、阴雨绵绵、淅淅沥沥不断型;二、急风骤雨、火山间断喷发型。详见我的其它笔记。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要不要做射频消融?

频发室性早搏,早搏的数量往往特别多,每日(24小时心电图)早搏数量少则数千,多则可达数万个,常规的心电图上常常显示二联律、三联律。很多患有频发室早的患者,时常纠结:是吃药呢,还是做射频消融手术呢? 这要从室性早搏的特点说起。一般来说,频发的室性早搏,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可能吃了很多药物,早搏也不见减少或减少不明显。或者,虽然吃了药有一定效果(早搏数量有所减少,但往往仍然不算少),但需要长期地吃药,不能停药、减药,停药或减药后不久,早搏往往又增多,甚至本来吃药还有效果,时间久了却莫名其秒地早搏又增多了。实际上,上述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其实并不少见。因此,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可选的治疗方案,要么是适度吃药、接受与室性早搏暂时共存、和平共处,要么是考虑做射频以求根治。 哪些患者适合做射频消融呢?一般来说,以下患者推荐做射频消融术。 1.室性早搏诱发了恶性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伴有晕厥甚至差点猝死等严重症状者,应该尽快行射频消融术,根治室早以后,有可能避免恶性事件。从患者比例来说,此类患者较为罕见,在频发室早的患者中可能占数百甚至数千分之一。 2.频发室性早搏引发了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根治室早后,扩大的心脏多数可恢复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在频发室早患者中约占三十分之一。强烈推荐做射频消融。 3.频发室早,引起心悸、胸痛等不适,反复用药效果不理想,或者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愿长期服药。这种情况在频发室早患者中比例很高,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推荐做射频消融术。这也是患者最终决定做射频消融的主要原因。 4.频发室早虽然没有引起明显症状,但是早搏长期存在,已经数月甚至数年,导致心理压力巨大、时常恐惧,或者频发室早导致生活中诸多不便(怀孕生育、求职受影响等),也建议做射频消融术。这些情况,在频发室早的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是患者最终决定做射频消融的常见原因。 关于成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成功率,与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有关系,多数起源于心室的流出道位置,成功率在90%-95%左右,少数室早的起源部位较“偏”,成功率要低一些,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发布了文章

室上速,射频消融,都那么简单吗?

一、室上速:实际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某种状态下,心跳突然变得特别快。包含: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房性心动过速(房速),4、心房扑动(房扑),5、心房颤动,6、窦性心动过速(窦速),7、其它。通常,以“室上速”诊断而住院做射频消融的患者,主要是前2种(占95%),偶尔包括第3种或其它。其中,窦速(第6类)一般不用特殊治疗,更不用做射频消融,必要时药物对症。 二、心电图能否把各种类型分清楚?心电图对此正确率在90%-95%,存在一定局限。有时能分清楚,有时则很难,多数情况下只能给出“室上速”的笼统诊断。 三、心脏电生理检查,是室上速射频消融手术的第一步,目的是在术中当场诱发,进而确定具体类型与病灶大致位置,为第二步射频消融精准定位并“摧毁”病灶蓄力。心脏电生理检查,最怕的就是室上速诱发不出来或者很难稳定诱发,导致难以定位,这种情况很少见,但客观存在。另外,也可能诱发出比预计更复杂的类型。因此,室上速射频消融可能简单也可能很复杂。 四、近期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4手术日:第6台,21岁小伙子。平时容易紧张,心跳偏快,经常心率100次/分,紧张时150,均为窦速。间断会突然心慌、心跳达190,每次时间很短仅数分钟,自己购买家用心电记录仪捕捉到“室上速”,见图。本次手术开始,小伙子心跳118(窦速)。进行常规诱发,能反复诱出阵发性房扑。后加用特定药物(异丙肾上腺素),能诱发出房速,心率190-200,症状与平时最为一致,提示平时发作的是房速,但术中每次诱发都很短暂,仅1-2分钟就停止,需反复耐心诱发,最终成功消融。 五、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心电图提示“室上速”,最容易被当成常见类型(第1、2类),实际却为少见类型。 钱先生,38岁,爱健身,深蹲憋气,容易诱发心慌伴心跳极快。2022年初,在外院心电生理检查,没能诱发,按第1种类型尝试消融。术后仍有反复发作。2022年8月,由我进行第二次手术,考虑为房速(室上速的第3类),目前随访OK。 黄先生,33岁,因“室上速”2020年4月由其他医生主刀手术,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第2型),行射频消融。术后仍心慌,2020年10月由同一医生行第二次手术,未能诱发。后仍间断心慌,长期焦虑恐惧,家用心电图监测仍有“室上速”。2022年8月29,由我主刀第三次手术,诊断为左房肺静脉参与的房速(早期房颤),目前随访OK。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