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9614

程宽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室早
早搏
房颤
室性早搏
室上速
心动过速
预激
晕厥

发布了文章

心房颤动(房颤):一文把控大局(2)!常见误区

房颤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以下常见误区 (一)房颤,现在没有症状,为啥要吃药、为啥要做射频消融?就拖着,不做射频消融,或者以后再做射频消融,不行吗? 房颤的治疗,不完全是仅仅为了控制症状,更主要的是着眼于长远,着眼于降低心脏血管风险。用药物或者射频射频消融的方法,把房颤控制得更好,才能减少和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房颤的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有一定的时机性,做得早一些,效果相对好一些。房颤的病情,基本上是在不断演变和进展、加重的,这是客观规律。即使药物治疗在特定时期,暂时有一定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颤不但不会痊愈,反而会日渐严重,房颤的“病灶”也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难消除, 万不可侥幸地以为靠拖延战术,能把房颤拖走,而应定期评估,在合适的时机,果断选择射频消融微微创手术。 (二) 房颤,做射频消融的复发率高 不能以偏概全地用静态的眼光、一刀切的眼光描述为“复发率高”。动态地来看,历经20余年的发展,近年来(2020年)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效果,总体有了大幅提升,成功率相较于5年前、10年前,已有明显改善,总体效果是满意的。客观上,复发现象是有的,但是不复发或者说效果满意的,比例则更高,纵向地看,在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技术 多年、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的临床消融实战数据,效果是良好的:阵发性房颤的总体有效率能达到80%-90%,持续性房颤的总体有效率能达到70%-80%左右,但这些的优秀数据,并不能推而广之到所有层面的医院和医生。 (三) 阵发性房颤要比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的效果好,左心房小的一定比左心房大的效果好。 总体上说,是如此。但不能一刀切。因为患者可能是处于人生的不同时期,客观的病情也有个体化差异。 某些阵发性房颤,拖延多年,可能射频消融效果就未必一定很好,比如某些老年女性,拖延3-5年不肯手术,最终才下决心做射频消融,此时要想取得较好效果,对医生的技术水平就有较高要求。而某些持续性的房颤,发现仅几个月或1-2年,射频消融效果反而可能不错,比如某些40-50岁左右的男性。 人的身材大小,本身也关系着左心房的基础大小。有的患者,心脏彩超虽然显示左心房不是特别大(40-45mm),但对他本人来说,实际已经是很大了。有的患者虽然显示心房很大(某些身材高大的男性房颤,左心房内径可能达到50-55mm),但射频消融效果有时也很不错。 (四) 老年人,年龄大了,房颤的射频消融,还是拖一拖再说吧。 人的年龄,过了40岁以后,总体是在“走下坡路”,而且年龄越大,这个趋势越明显。老年人(75-80岁左右)的房颤,如果有机会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尽可能不要拖得太久,因为年龄越大,房颤病情越发进展、严重,对射频消融手术的需求迫切度越高,但老人的身体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反而越来越差,所以更应该趁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的时机去完成射频消融微创手术。

发布了文章

心房颤动(房颤):一文把控大局(1)!常见表现,诊治方法

本文包括以下内容: 一、什么是心房颤动,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房颤有哪些类型。 三、房颤有哪些危害或危害或表现。 四、房颤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来的,要做哪些检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治疗方法。 一、 什么是心房颤动(房颤),与哪些因素有关。 房颤,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就是心脏失去了正常节奏和频率(窦性心律),心跳变得紊乱、不规则的一种状态。房颤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但不局限于:年龄、性别(中年时,男性多;老年时,男女无明显差异)、心脏疾病,心脏以外的其它疾病(比如甲亢)、饮酒、肥胖、遗传因素、睡觉鼾症等)。房颤发病的年龄跨度可以很大,总体来说,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变高,但20-40岁左右的比较年轻的房颤患者,也并非少见。总体上,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约1.5%,意味着全国有多达1千至2千万患。老年人的发生比例要高于平均人群(可达3%-8%)。 二、 房颤有哪些类型 房颤的有很多分型方法,简单可以作如下分型。 (一)从发作特点来说 1、 阵发性房颤:指房颤有时候出现,有时又可消退而恢复了正常心跳(窦性心律),房颤与正常心跳之间交替出现。房颤与正常心跳,根据“力量”对比不同,交替掌管心脏的跳动。随着病情发展,若不有效管控,房颤掌管心跳的比例将越来越高,有可能从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 2、 持续性房颤:指房颤持续地掌管心跳达1周或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没有正常的窦性心律。如果房颤持续了一年以上,称为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既有可能是一开始刚刚发现时,即为持续性,也有可能是阵发性房颤,因没有得到有效的管控,演变而来(阵发性房颤,每年约有10%以上的比例会转化为持续性房颤)。 3、 初发房颤。指患者首次知晓或查出房颤,其类型既可能是阵发性房颤,也可能是持续性房颤。 (二)从是否合并比较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来划分 1、合并了明显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或者心脏安置了人工金属瓣膜,称为瓣膜病房颤,此种类型相对少见。其房颤的表现形式,大多数是持续性房颤。 2、非瓣膜病的房颤,这种类型占多数。其表现形式,既可以是阵发性,也可以是持续性。 三、 房颤有哪些危害或表现 通常,有3大危害或表现。每个患者可能表现出1种或多种,也有可能暂时没有任何症状或表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酷似“正常”(此种状态下,患者最容易忽视房颤,产生轻敌心理)。要注意,也是特别要强调的,即使暂时没有症状,也仅仅只是“暂时”的,若不认真加以治疗或干预,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几乎全部患者都最终都会出现相应症状或表现。 1、引发或促进心功能不全:降低心脏“发动机”功能和效率,使原有的心功能下降,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老年人(60-80岁)、原有心脏功能本身不太理想的人群,在出现房颤时,容易有上述表现。相反,一些中青年人,则症状不明显。 2、增加了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是没有房颤的患者的5倍以上。没有发生脑中风、血栓的时候,酷似普通人,发生以后容易致死或致残。要注意,房颤患者,血栓的风险高低,是因人而异的。在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有脑中风史的患者中,血栓风险较高,应把防治血栓作为第一要务来重视。反之,在中青年人、不合并其它疾病时,中风风险较低,防治的重点主要是在缓解房颤引发的心慌症状上。但要注意,随年龄增长(65岁以上)、合并疾病的出现,血栓的风险逐年是在演变、增加的,千万不可用最初的评估来一成不变地长期指导今后治疗,避免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3、引发心慌、心跳不规则的感觉,影响生活质量。阵发性房颤,在发作时,心慌症状多数比较明显,个别甚至可诱发眼前发黑、晕厥,在不发作时可能又无明显症状。另外,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有症状,极个别患者症状不明显。 四、 患者是怎么发现或查出房颤的,要做哪些检查 (一)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阵发性的心慌,开始时,患者不知道心慌的原因(有时候在饮酒后,或者劳累、熬夜、季节变化时,容易发作),随着年龄增长,发作的频率变多,每次发作的时间变得相对较长,最终在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时候,记录到了房颤。阵发性房颤经常表现为这种特点。 2、 无意间查体发现。比如单位例行体检发现,或测脉搏时或血压测量时发现脉搏不整齐,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做常规心电图。这种情况多数是持续性房颤,以40-60岁的男性居多,其中大多数身材偏粗壮、肥胖,可能合并饮酒、睡觉打呼噜等不良生活习惯或促发因素。 3、老年人,平时生活能力还可以,也不怎么看病查体。有段时间,出现了活动时气喘,胸闷,下肢水肿,生活能力大大下降,干不动活了。实在忍不住了,到医院检查,发现心房颤动,多数是持续性。 4、 因脑梗、脑中风而发现,通常是60岁-80岁的老年人,房颤的类型既有阵发性房颤,也有持续性房颤。 (二)做哪些检查 当知晓房颤以后,通常要完成抽血化验全套(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脏彩超(评估心脏结构,心房大小)、普通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部分患者需做冠状动脉造影等。注意,以后根据情况,还要定期要随访和复查。 五、房颤有哪些常见的治疗办法 (一)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基础,是“保底的治疗”,通常要长期使用。不同的阶段,应用不同的药,治疗强度也不同。总体来说,有三类药物,包括:抗凝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它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等。 1、常用抗凝药物:(1)新型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艾多沙班,主要适用于大多数房颤患者,但不适合瓣膜病房颤。优点是,效果可靠,日常服用方便,不必定期验验血,是目前临床抗凝治疗最常用和优选药;(2)传统药物:华法林,优点是效果可靠,适用于几乎所有患者,缺点是服用不太方便,需定期验血,主要用于瓣膜病房颤。 2、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一类是,控制、减慢房颤发作时的心率,使心跳不要那么快速,但预防房颤发作的作用较弱,主要用于持续性房颤。常用药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地高辛,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等。其中,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减慢心率的作用较强。 (2)另一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但对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相对较弱,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有:普罗帕酮;莫雷西嗪;某些中成药,等。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 (3)第三类是,减少和预防房颤的发作次数,同时,减慢正常心率的作用也比较强。主要用于阵发性房颤。常用药:索他洛尔,胺碘酮,决奈达隆。此类药物副作用相对大于前两类药物,往往作为前述药物无效时,或需加强治疗时,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6个月,很少超过12个月,使用期间应3个月左右定期复发。 3、药物治疗的缺点:(1)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去除、撼动房颤的“病根”(通俗地说,房颤患者的心房里,是有病灶的),药物是难以有效、可靠地“打退”房颤,只能减少房颤带来的部分后果 。(2)通常要长期应用,患者要面对药物的潜在副作用(或小或大),以及效果越来越差的窘境。(3)药物是保底的治疗,是治疗的下限,并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房颤带来的不良后果,打个比方,就相当于吃饭,粗茶淡饭,只是吃了半饱,解决了基本需求,但没有吃饱、吃好。要想让治疗措施更全面更优化,通常要借助于以下的微创手术方法。 (二)微创手术: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提升效果,解决药物无法解决的问题。微创手术以后,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扔掉药物”,通常也需要药物的“保底”治疗。值得肯定的是,微创手术,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用药的强度和级别。 (1)房颤射频(冷冻)消融,目的是,打退房颤,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 一种办法是,内科的微创导管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不全麻,适合大部分患者),近年来还在探索脉冲场消融,另一种是外科胸腔镜下的消融手术(需全麻,适合病程很长的慢性房颤)。此类方法的目的,是帮助“打退”房颤,恢复、维持正常心跳,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房颤3大危害,一举解决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栓风险、缓解心慌症状的综合效果。在上述几种方法中,以内科的导管射频消融应用范围最广,技术最为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射频消融的效果,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总体上,越早考虑做消融,效果相对越好,虽然有一定的复发率,但迄今为止没有什么方法能在整体上胜过该方法。大部分患者的消融效果是较好的、满意的,可作为首选,效果明显优于药物,但客观上也有部分患者已不适合该方法,此时可酌情选择替代方法。 (2)左心耳封堵术 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栓栓塞、脑中风风险,降低对抗凝药物的依赖。但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此时房颤仍然是存在的,因而无法解决房颤引起的心功能和心慌的问题。左心耳封堵术有一定适应证和适用范围,可作为上面消融微创手术的一种替补方法,主要适用于预估房颤的射频消融的效果不理想、血栓风险较高、又难以坚持长期应用抗凝药物部分患者。 (3)房室结消融术以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术 也是一种心内科的微创手术,该方法不能打退房颤,房颤仍然是存在的,但可使房颤时心脏的“乱跳”人为变得“有规律地跳”,对于某些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脏跳动的效率,挖掘了心脏的一部分内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功能不全的症状,但总体改善效果比不上消融。另外,也不能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其适应证较小,预估认为房颤射频消融效果不理想、同时心跳又偏快药物难以控制、心功能不全症状比较明显的患者,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案。

发布了文章

束室旁道——影响体检过关的特殊“预激”

一、“预激”,全称叫“心室预激”,是一种心电图的异常表现,意味着,心脏的电流传导系统(电路),存在额外的(附加)传导通路。这种情况,大概有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生率。 二、预激最大的潜在后果,就是可能会引起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事件,这个心动过速,不是指那种平时情绪紧张或运动时,常常出现的“窦性心动过速”(这是极常见的正常现象),而是指下面所讲的特定的心动过速。当预激合并心动过速发作的时候,就叫“预激综合征”。 (1)最常见的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预激是室上速的常见类型,这种情况下,后果一般不严重。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仍是首选根治方案。 (2)少见的是,预激合并出现“心房颤动”,此时有较高的潜在心脏风险,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晕厥、猝死,20岁-50岁的男性预激患者,出现这种危急情况的可能性,高于其它预激患者,一旦证实是此种情况,或预激患者,出现难以用其它原因解释的一过性晕厥、意识丧失,应尽快进行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消除预激,以除后患。(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平时心电图有预激(或从来不做心电图,不知道有预激),从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心动过速症状,也称“无症状预激”。这种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多年没有心动过速发作,但最终于人生的某个年龄段(甚至是在70-80岁的高龄),才出现与“预激”相关的心动过速,从这个角度讲,对于暂时没有症状的预激,不能过多地抱以侥幸心理,早一点判断它是否有致病能力(致心动过速能力)、尽早决定是否消除预激,是合理的选择。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极罕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就是这个预激,终生不会引起心动过速,保持“沉默状态”。 三、束室旁道,就是上面提到的罕见的“预激”。 (1)束室旁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虽然心电图有“预激”的诊断,但它自身几乎从不引发与它相关的心动过速,也就是说,它从不“惹事”,而且今后一辈子也几乎不可能“惹事”,类似于“无辜的旁观者”。如果没有特别需求,确定它是束室旁道以后,患者完全可以对它置之不理,顺其自然,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就当正常普通人那样。但是,讨厌的是,每次做心电图检查,总是有“预激”的诊断,让人心里有些不踏实。 (2)束室旁道的第二个特点是,现有的射频消融技术(包括冷冻消融技术),几乎无法消除它。从道理上来讲,束室旁道从不惹事,没有必要进行射频消融消除它。但某些情况下,比如为了体检时心电图没有“预激”从而获得心电图合格,这时候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需要“消融成功”,去掉“预激”的诊断,而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成功。目前,这种情况可能还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以现有的技术实力来讲,几乎所有的预激(包括所谓的His旁预激),都能被射频消融成功消除,换句话说,即使是复杂、困难的His旁预激,只要它不是束室旁道,就有极大概率获得射频消融成功。但,目前唯独对束室旁道,还没有消除它的好办法(实际上,客观来说,它也无需消融)。 (3)束室旁道的患者临床类型。 第一种,最常见的临床情境,从无心动过速症状,因某种情况体检而无意间发现(招工、入伍、考编制等),患者年龄18-30岁左右最常见。心电图诊断为“预激”或“B型预激”,但它与真正可能射频消融成功的预激,在心电图表现上,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某些患者,是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手术台上,被确定是束室旁道的,最终以放弃消融而结束。某些因“His旁”而失败的预激,其本质,实际是束室旁道。有经验的医生,通过询问病史,阅读心电图,能大致判断出是不是束室旁道,从而在术前进行预判。当然,可通过食管调搏术获得大致的判断,若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有前奏步骤),则更能获得精确的判断,从而决定下一步的处理策略(是否消融)。此种类型的束室旁道,程医生至少经历过或听说过50例以上。 第二种临床情境,束室旁道合并了其它类型的预激或心动过速,它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患者因“预激”或“阵发性室上速”,而进行了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这种情况下,射频消融是为了消除了真正的致病预激或心动过速,而不是消除束室旁道。不过,在成功射频消融手术后,复查心电图,仍有“预激”,其实这个预激就是那个无需消融的束室旁道,虽然心电图还带有“预激”诊断,但患者今后也并不会出现“室上速”发作。这种“复合”情况虽然很少见,但客观上的确存在。程医生遇到过至少5例。识别这一点,有助于解读、解释为什么在成功的射频消融手术后,某些患者的心电图仍然有“预激”,从而消除误会。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排除“预激”复发,不可一概而论。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治疗中的最常见误区

最常见的误区,就是:不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还想能治愈。 频发早搏,不做射频消融,能不能体育活动和健身,能不能心无旁骛地去生育,能不能查体顺利过体检关,能不能拔牙、做胃镜的时候不会因为早搏太多,而取消既定的计划? 这些问题,射频消融成功以后,就都不是问题。 不做射频消融,就一直是问题! 射频消融,是当前唯一敢说,对早搏有根治作用的技术手段。 只要成功了,往往意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即便射频消融有复发,有失败,但是,瑕不掩瑜。 它久经考验,近四十年临床应用史,它的高成功率和根治率,远远高于缺点。 其它的办法和手段(主要是药物),不可能根治频发早搏。 就算是暂时有效,也不可能长久。 从这个意义上说,药物治疗早搏,连复发、失败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它压根就没有真正成功过。 它只是暂时把问题遮挡了一下。问题还存在。 当然,确实有些患者,在一个特定的阶段,需要用药物“遮挡”早搏。 药物绝非一无是处。 但是,一旦提升到要彻底、永久地解决频发早搏这个层面上,可堪此任的,的确是只、有、射、频、消、融! 频发早搏的患者,是个庞大的群体,多年来,很多人看了很多医生,咨询了很多很多,各种建议众说纷纭。 总有一些患者会说:他们说了,射频消融会复发,会失败,所以,我不做射频消融。 可那些说射频会复发、会失败的“他们”,就是始终不能给患者拿出一个能彻底搞定早搏的方案。 他们让吃药,让调整各种药物(各种组合),让注意休息,让不要熬夜,让不要受凉感冒,让不要过度劳累,让不要情绪激动,让不要剧烈运动,让不要喝咖啡喝浓茶,让不要吃辛辣食品,让不要……… 然后,就算患者全都做到了。可一不留神,早搏就还是那么多! 真的很崩溃。 而青春和光阴,已逝去数年。人生有几个这样的光阴? 患者苦恼:付出那么多,早搏,为什么还缠着我不放! 他们说,因为你没有完全做到上面那些!你还是劳累了,你还是情绪激动了,你还是敖夜了,你还是………。他们继续建议:你得更加不能这,更加不能那。 反正,他们的办法就是,除了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不能做,其它的很多很多事情也不能做,如果完不成这些条条框框,早搏就不会好。如果早搏没有好,是因为很多不该做的,你都做了,你得继续克制,继续不能做。 可是,如果这些都不能做,还是“正常”的生活吗? 射频消融成功了以后,那些不能做的,不就基本都能做了吗?不就可以心无旁骛地生活了吗。 这么简单的道理,好好想一想,这是一辈子的事!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一万个以上才做射频消融微创手术?

先说我的观点:不是。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地以一万个作为是否做射频消融的标准。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经验,仅供参考。那么,早搏不到一万个,什么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射频消融?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早搏有恶性倾向。这里主要指的是某些室早,有引起室速甚至室颤的风险,此时,更要关注早搏的性质(划重点),而不是数量。性质恶劣,即便数量不太多,也要想方设法通过射频消融争取消除室早。第二,早搏对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主要是一些持续存在好几年、反反复复的、时多时少的早搏,即便总体数量不到一万,但仍可考虑射频消融。其实,这种情况很多见,不少患者的早搏数量长期徘徊在接近一万个,但就是不超过一万。有点类似于“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一种表现方式。第三,某些职业的需求。比如,我曾为两位民航飞行员做过早搏射频消融。他们每天早搏有三四千个,但是职业要求,需要更好地控制。在接受了成功的射频消融后,他们又可以去执行飞行任务。那么,为什么有早搏“每天一万个以上才做射频消融”的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便于医患交流和记忆。一万是个整数,数字又大,容易体现早搏数量之多。第二,便于预判做射频消融的难易程度。射频消融,需要早搏能够比较频繁而且稳定地出现。每天一万个以上,意味着在手术台上,早搏稳定出现的概率大,医生更有机会寻找病灶并歼灭之。一万个,只是帮助简单判断是否稳定出现的单一指标而已,通过数量多,间接判断“稳定出现”。但是,即便不到一万,比如,五六千个、七八千个,只要是能稳定地规律地出现(就像前面所说的飞行员患者),依然有射频消融成功的几率。反之,就算是一万个,甚至两万三万个,手术台上不能稳定地出现,也有可能会取消手术,以后择期再进行。理解了以上这些tips,早搏患者就可以相对客观理性地选择是否射频消融微创手术了。

发布了文章

心脏射频消融术后,心慌、不舒服,怎么回事

心脏射频消融手术后,有些患者觉得各种不舒服,其实大部分没啥问题(主要是术后焦虑,见最后第四)。 在此,简单分析汇总常见原因和注意事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伤口相关,手术打针、穿刺的地方(主要是右侧大腿根) (1)恢复时间。静脉:手术后3天左右就长好了(房颤患者术后抗凝力度大,大约需1周)。动脉:手术1周后长得比较结实。总体上,手术后3-5天可以洗澡、做一些简单的家务。静脉的2周、动脉的1个月左右可以做剧烈运动。 (2)活动时,针眼附近有点牵拉感、酸胀感:常见。大腿根针眼皮肤下面,偶尔有个小硬结,花生米大小,稍酸痛,1-2个月可吸收消散。皮肤有时局部瘀青(房颤术后多见),不要热敷!观察1-2周会明显好转。 二、心律失常复发相关 (1)如何判断复发:首先是症状,与手术前的症状几乎一模一样。其次,客观检查得到证实,主要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以及家用简单心电图(包括苹果手表监测心电图)。 (2)复发的概率:室上速(预激):平均≤5%。室早:平均≤10%。心房颤动:平均≤30%。 三、射频消融手术,正常的常见反应 约10%-20%。 划重点:通常都会好的!!! 表现:心慌,心跳比术前偏快,跳得重,活动时显得更明显,安静时跳80-90,一般活动时约90-110。偶有“咯噔”一下,心动过速要发作但没发作出来的感觉。常见于术后几天-2周。可药物对症治疗,并通过加强运动,使心跳尽快回调。如果术后休息过度、关注过度,这种情况可延续1-2个月甚至更久。 千万不要“坐月子”似地养!人是可以“养”废掉的。很多患者的家属都好心地“剥夺”了患者术后活动、运动的权力,反而起到坏作用! 越是不敢活动的,越是各种不舒服的主诉多! 重要的事情讲三遍!!! 四、从手术中走不出来,焦虑、紧张 相当部分的患者都会这样。可导致心慌、恐惧、疑神疑鬼、患得患失的心态,怕复发、怕所谓的传说中的后遗症。越是手术成功、没有复发的患者,越有可能如此。那些复发的患者,反而因为复发,有可能顾不上了。 打个比方:张三的孩子身体一直不好,张三只盼孩子身体能好,张三觉得:只要孩子身体好了,其他都不是事儿。现在,孩子的身体真的好了,张三却嫌孩子不认真学习、光打游戏、太胖了或太瘦了等,对孩子各种挑剔。忘记了初心! 对策:只要没有复发,就是胜利!去做能做的运动,去喝能喝的饮料(包括以前想喝不敢喝的咖啡),去唱能唱的K,该玩就玩,走出“手术后阴影”!

发布了文章

今周二门诊工作笔记,累并充实着

一、 周二上午,16号诊室,心动过速门诊。 又是繁忙的半天,一如既往地咖啡续命。 从早8点看到中午13:20。 没吃,有喝,没上厕所。 二、开住院单预约住院,共计10位患者:2房颤,1房扑,2室早,4阵发性室上速,以上均为准备住院做射频消融。另外1个预约心脏电生理检查(晕厥待查)。 三、谈谈其中代表性的病例 (1)2例频发室早射频消融手术后一个多月,来回诊。全都OK,成功!心电图没有复发。其中一位还带来了术后的动态心电图结果,24小时0室早,术前高达2万个。 (2)2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随访,均无复发,其中一例有点紧张,焦虑,天天用手表监测,为窦性心动过速,安慰之。 (3)接诊了2例外院复发的室上速患者。一位是西南某地大医院,2022年7月份做的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目前已经发作7次。这一例我开了住院单,择期住院做二次消融。另一例室上速,是前面一位室早成功消融的患者的亲戚,北方某地市级医院,2011年和2018年两次射频消融均复发,建议择期来上海。患者回去商量商量再决定。 (4)房颤病例,射频消融术后,多例来随访,效果都很好,手术时间从半年到一周不等。其中一例,术后一个多月,总体心率偏快,但没有复发,帮她调整了用药。 (5)典型的房颤病例,陈某某,男,64岁。2022年8月底,就诊于上海松江医院,诊断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当时心脏彩超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仅26%(正常要大于55%)。2022.9.1来我院急诊,2022.9.3在周转部治疗,我们研究病情考虑是心房颤动引起心率过快,诱发心动过速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决定进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收入病房后,于9.14进行射频消融。目前术后一个月,心脏功能显著提高,在松江医院复查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已经恢复(69%),效果极其明显。 (6)1例晕厥待查患者。34岁女性,平时体健,无特殊家族史。一个月前,工作中(核对车辆信息)突发晕厥、意识丧失,120赶来后,紧急心肺复苏,发现室颤,进行电复律,送到当地医院,抢救后幸存。在当地住院初步检查,心脏无明显结构异常。目前考虑特发性心室颤动。择期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进行诱发,再探讨下一步治疗方案。感觉是个疑难病例!

发布了文章

三维导航显神威,精准制导除预激

(本文是我援疆期期间所写工作笔记。图1为术后查房)近日(指2020年4月援疆1个月时),喀什二院上海援疆医疗专家、心内科主任程宽带领心内科团队,成功完成一例颇有难度的预激综合征(His旁旁道,希氏束旁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患者是一位31岁的男性,因“反复心慌1月,晕厥1次”入院。患者心悸发作时的心电图(图2)证实为“心房颤动合并预激”(一种凶险、可致晕厥甚至猝死的心脏电流紊乱),平时心电图是“预激综合征”。程主任解释说,人的心脏之所以规则地跳动,原因之一是它具有电流的“发电机”(窦房结)和一个专用“中转站”(房室结)。预激综合征则意味着患者心脏里除了正常的“中转站”以外,额外多了一条“中转线路”。虽然病灶常常只是一根纤细的肉丝,直径不过1毫米左右,却可引起心脏电流不定期“短路”,这时侯就要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把它“点”掉。术中,程主任利用先进的三维导航系统精准地定位了病灶和正常“中转站”的位置,发现该患者存在特殊的麻烦:多余的这条“中转线路”和本身的正常“中转站”靠得太近,仅有半厘米(参见图3,红点与黄点的距离),这种情况大约有百分之一的比例。由于手术时,心脏在不停地跳动,这就相当于打“移动靶”,靶子小,旁边还有重要结构,对“射击者”的胆识和技术是极大考验,如果打歪极有可能误伤正常的“中转站”,后果就是患者被迫终身依靠心脏起搏器来生活。艺高人胆大,程主任靠着娴熟的导管操作技巧结合三维定位指示,牢牢地准确锁定病灶,有惊无险地排掉了这颗不安分的小“地雷”。预激综合征,大约千分之三的人群发病率。许多患者平时并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心电图时发现。然而一旦发生心脏电流来回地“短路”,患者的心跳次数就会突然飙升。如果心跳规则、每分钟180-200次,这就是所谓的“阵发性室上速”。最为凶险的是出现心房颤动(房颤)。,预激综合征的患者相对于普通人,更容易发生房颤,而且发病年龄更为年轻,通常20-40岁之间,男性更多见。普通人短暂发作房颤时,多数不至于引起严重后果,但预激综合征患者发作房颤,有可能导致心跳严重失控、低血压,继而出现晕厥(正如本例患者一样)甚至猝死(心室颤动),是引起中青年人猝死的一个无声杀手。因此,一经诊断,应尽快接受导管射频消融微创手术。

发布了文章

知道吗?预激综合征,有这么几种状态!

预激综合征,一千个人里大约有三个人会发生,这是一种心脏“电路”的异常,意味着患者心脏多了一条(或更多条)导电的“电路”,有引发心脏“电流短路"的隐患。 #预激综合征,临床表现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平时进行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时,会有“心室预激”或“预激综合征”的诊断。有的人很年轻(10多岁、20多岁)就发现了,有的人很老(80岁)才发现。患者本人不一定有什么症状。这是大多数“预激”患者的日常状态。这时候的预激,是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可以通俗地认为,这是“预激”引起的一种“电流小短路”状态。部分患者,心电图有时侯有“预激”,有时侯又没有,断断续续地出现,也可称为“间歇性预激”。 #第二种状态,突发突止的心慌症状,患者犯病时心里“咚咚咚咚”地“快速、规则”地狂跳,心跳频率可达到每分钟150-200次,患者多数还能忍受(也要看年龄等具体情况)。这种状态,实际上就是发作了“室上速”。可以通俗地认为,这是“电流小短路”临时转换为“电流大短路”状态。有时候几年发作一次,有时候一年发作几次,每次的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一般单次的发作时间达到1-2小时以上,患者就有机会跑到医院记录到心电图的证据。通常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历时数年至十数年),发作的频率会趋于增加,单次的发作时间会趋于延长。 #第三种状态(极少见、但后果很严重):突发突止的心慌症状,但是犯病时是“快速、极不规则”地狂跳,时间上也是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但与第二种状态不同的是,患者症状极为严重,可出现明显头晕、虚脱感、眼前发黑、甚至晕倒,个别情况下可导致猝死。这大概率是出现了预激合并心房颤动(一种电流短路+另一种电流短路同时出现,1+1远远远大于2的状态)。 #如果患者仅有第一种状态,也称“无症状预激”。 #如果第一种+第二种,或第一种+第三种,或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就称为“预激综合征”。 #有些患者暂时仅有第一种状态,但随着年龄增长,往往会出现第二种状态,个别患者会出现第三种状态。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间断喷发型

此种类型的频发室早,往往突然有一段时间(数小时,数天,数周)早搏特别多。之前一直风平浪静,不知为啥(也许一次劳累熬夜、一次生气吵架、一次感冒腹泻等因素),突然间,早搏就找上门来了,安静的生活就次被打乱。 这样的患者,在早搏来临的时候,往往症状都感觉特别明显,特别难受。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和药物治疗,多数情况下,早搏可明显减少、消退:前面几天还是二联律、三联律、每天上万个室早,后面几天可能早搏就减少到只有几百个甚至几个。因此,其发作过程特别像急风骤雨、火山喷发。 但是,即便早搏消退了,也不意味着早搏就根治了,它只是转入了“休眠期”,在以后某些情况下,仍然会再重复之前的“喷发”过程,其休眠期有的短则数周、数月,有的长达数年,但无论休眠期有多长,大多数患者都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定期地出现早搏增多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机能的减退,早搏“喷发”的频繁程度会增加,每次“喷发”的时间也往往会延长,其中一部分患者就转变为了第一种类型,即阴雨绵绵型。 治疗思路:这种类型的患者,往往症状很明显,对生活的干扰较大,如果有机会当然是根治为宜。 不过,射频消融根治室早的前提之一,是室早要在手术中出现,这样才有机会找到那个“点”。这一类型的患者,由于发作期长、短不一,因此对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每次喷发时间较短,只有几小时、几天,可以暂时以药物+休养为主,在发作的那段时间加强休息和吃药;如果喷发时间较长,每次数周,或者虽然每次只有几天,但是比较有规律,数周就喷发一次,可以加强与医生的联系,在喷发刚开始的时候,就能立即住院,1-2天内就进行消融手术,采取趁热打铁的策略,在早搏发得正欢的时候找到病灶,对其歼灭。如果一直找不到理想的手术时机,可以用药物+休养的策略,耐心地与早搏周旋,待其有转变成“阴雨绵绵”型趋势的时候,再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毕其功于一役。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阴雨绵绵型

频发室性早搏,有一种表现,我称之为阴雨绵绵型。这种类型最多见,发作特点类似小雨绵绵不断、难见晴天,频发室早的数量时多时少,总体上较多,有时候还会伴随着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反复做动态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早搏的数量经常在1-2万左右波动(占每天总心跳的10%-20%左右),个别可达到每天2-4万,甚至6万个。 症状:这种类型的患者,有的有很明显的症状,比如在晚餐后或者晚上入睡前、清晨醒来后,或者在平时活动以后刚刚安静下来,就能觉得自己心里“咣当咣当”乱跳,非常地难受,甚至有眼前发黑感;还有的患者,虽然室早的数量很多,但本人没有明显的感觉,这样的患者通常是在体检的时候无意间发现。 治疗思路:阴雨绵绵型的频发室早,早搏历史往往都比较长,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如果不进行根治,室早是不会自己痊愈的,会伴随患者终生,唯一能根治室早的方法就是射频消融微创手术。药物对于早搏,最多就是能暂时控制一下而已,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数周后,如果效果不理想,就意味着“吃药这条路,并不好走”,继续走这条路,多数属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现实当中,多数患者都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或者长期的药物治疗,甚至是反复调整药物(各种西药、各种中药,各种组合搭配)以后才发现,早搏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控制并不理想,也就是说,吃不吃药,好像对早搏没什么明显的作用,也有的患者吃药确实管一点用,但不能停药,一停药早搏就多,一会儿减量,一会儿又加量。吃药带来的各种麻烦甚至超过了它减少早搏的功劳。患者的心情随着动态心电图上的早搏数量,在不停地起起伏伏,被套牢了。 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早搏症状明显,建议尽早考虑做射频消融术。即便一时没有决心去做,随着病史的发展,迟早还是被迫要做射频消融手术。如果早搏的症状不明显,患者做射频消融的决心往往就小,虽然症状不明显,但是患者知晓早搏的存在,这毕竟是一种心脏病,长期提心吊胆的生活,也总归不是个事儿,而且在就业、怀孕或其它情况下,都会受到早搏的困扰。上述患者,都建议行射频消融手术根治室早,这样生活质量才会大大提高。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能不能自愈?

回答这个问题,要立足于一个时间的标尺。如果以几天、几周、几月、几年的时间来衡量,有可能会“自愈”。如果以几月、几年、十几年、二十年的时间来衡量,很遗憾,几乎不能!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和频发室早“斗争”的策略,是选择暂时的和平共处,还是“毕其功于一役”,尽早结束“战斗”。从长远角度来讲,频发室性早搏的治疗,无非是以下两种办法。第一、  长期观察随访+适度药物治疗(可能暂时控制,但无法根治)。第二、  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有根治作用)。本系列短文,最合适的读者,就是那些被频发室性早搏困扰多年、多次就诊、反复调整用药的患者,希望这些读者在阅读之后,有一点恍然大悟之感。对于刚刚发现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由于与室性早搏“作斗争”的经历才刚刚开始,还缺乏长期就医、长期被早搏困扰的痛苦体验,所以也许还不能体会本文的大局观,但至少能使其大致了解今后的方向。由于是从较高的“战略高度”和大处着手,所以这篇文章不去具体地谈药物以及用法。频发室性早搏,顾名思义就是室早的数量比较多,这里所指的频发,通常能达到每天数千个至上万个,多数是1-2万左右,部分患者可以达到4-6万个。早搏的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几乎都是因为患者的心脏肌肉里“有一个异常兴奋的肌肉点”,大约黄豆粒大小。它的异常兴奋能力一般是不会自行消退的,药物最多只是“暂时压制”这个点。只有靠射频消融的办法把这个点的兴奋能力“消掉”,才有可能根治频发的早搏。从频发室早症状的表现形式来说,患者和患者又各有不同,因此治疗的思路也不同,不宜一概而论。大致来说,有两种类型,即:一、阴雨绵绵、淅淅沥沥不断型;二、急风骤雨、火山间断喷发型。详见我的其它笔记。

发布了文章

频发室性早搏(室早),要不要做射频消融?

频发室性早搏,早搏的数量往往特别多,每日(24小时心电图)早搏数量少则数千,多则可达数万个,常规的心电图上常常显示二联律、三联律。很多患有频发室早的患者,时常纠结:是吃药呢,还是做射频消融手术呢? 这要从室性早搏的特点说起。一般来说,频发的室性早搏,药物治疗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可能吃了很多药物,早搏也不见减少或减少不明显。或者,虽然吃了药有一定效果(早搏数量有所减少,但往往仍然不算少),但需要长期地吃药,不能停药、减药,停药或减药后不久,早搏往往又增多,甚至本来吃药还有效果,时间久了却莫名其秒地早搏又增多了。实际上,上述情况在临床工作中其实并不少见。因此,对于多数患者而言,可选的治疗方案,要么是适度吃药、接受与室性早搏暂时共存、和平共处,要么是考虑做射频以求根治。 哪些患者适合做射频消融呢?一般来说,以下患者推荐做射频消融术。 1.室性早搏诱发了恶性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或伴有晕厥甚至差点猝死等严重症状者,应该尽快行射频消融术,根治室早以后,有可能避免恶性事件。从患者比例来说,此类患者较为罕见,在频发室早的患者中可能占数百甚至数千分之一。 2.频发室性早搏引发了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根治室早后,扩大的心脏多数可恢复正常,心功能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在频发室早患者中约占三十分之一。强烈推荐做射频消融。 3.频发室早,引起心悸、胸痛等不适,反复用药效果不理想,或者虽有一定效果,但不愿长期服药。这种情况在频发室早患者中比例很高,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推荐做射频消融术。这也是患者最终决定做射频消融的主要原因。 4.频发室早虽然没有引起明显症状,但是早搏长期存在,已经数月甚至数年,导致心理压力巨大、时常恐惧,或者频发室早导致生活中诸多不便(怀孕生育、求职受影响等),也建议做射频消融术。这些情况,在频发室早的患者,占有较高的比例,是患者最终决定做射频消融的常见原因。 关于成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室早的成功率,与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有关系,多数起源于心室的流出道位置,成功率在90%-95%左右,少数室早的起源部位较“偏”,成功率要低一些,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发布了文章

室上速,射频消融,都那么简单吗?

一、室上速:实际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某种状态下,心跳突然变得特别快。包含:1、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房性心动过速(房速),4、心房扑动(房扑),5、心房颤动,6、窦性心动过速(窦速),7、其它。通常,以“室上速”诊断而住院做射频消融的患者,主要是前2种(占95%),偶尔包括第3种或其它。其中,窦速(第6类)一般不用特殊治疗,更不用做射频消融,必要时药物对症。 二、心电图能否把各种类型分清楚?心电图对此正确率在90%-95%,存在一定局限。有时能分清楚,有时则很难,多数情况下只能给出“室上速”的笼统诊断。 三、心脏电生理检查,是室上速射频消融手术的第一步,目的是在术中当场诱发,进而确定具体类型与病灶大致位置,为第二步射频消融精准定位并“摧毁”病灶蓄力。心脏电生理检查,最怕的就是室上速诱发不出来或者很难稳定诱发,导致难以定位,这种情况很少见,但客观存在。另外,也可能诱发出比预计更复杂的类型。因此,室上速射频消融可能简单也可能很复杂。 四、近期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4手术日:第6台,21岁小伙子。平时容易紧张,心跳偏快,经常心率100次/分,紧张时150,均为窦速。间断会突然心慌、心跳达190,每次时间很短仅数分钟,自己购买家用心电记录仪捕捉到“室上速”,见图。本次手术开始,小伙子心跳118(窦速)。进行常规诱发,能反复诱出阵发性房扑。后加用特定药物(异丙肾上腺素),能诱发出房速,心率190-200,症状与平时最为一致,提示平时发作的是房速,但术中每次诱发都很短暂,仅1-2分钟就停止,需反复耐心诱发,最终成功消融。 五、类似案例并不少见。心电图提示“室上速”,最容易被当成常见类型(第1、2类),实际却为少见类型。 钱先生,38岁,爱健身,深蹲憋气,容易诱发心慌伴心跳极快。2022年初,在外院心电生理检查,没能诱发,按第1种类型尝试消融。术后仍有反复发作。2022年8月,由我进行第二次手术,考虑为房速(室上速的第3类),目前随访OK。 黄先生,33岁,因“室上速”2020年4月由其他医生主刀手术,诊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第2型),行射频消融。术后仍心慌,2020年10月由同一医生行第二次手术,未能诱发。后仍间断心慌,长期焦虑恐惧,家用心电图监测仍有“室上速”。2022年8月29,由我主刀第三次手术,诊断为左房肺静脉参与的房速(早期房颤),目前随访OK。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