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了文章
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射频消融一例
一、病例介绍1、患者27岁,男性,“阵发性心悸15年,射频消融失败史10年”,拟再一次行射频消融术,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2、患者于10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速(室上速)”,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据说,当时手术进行了大约1个小时后,主刀医生和患者以及患者的父母谈话沟通,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当时的出院小结和手术记录也均未保存,难以还原当时的情形。不过,大致的意思是,当时主刀医生说,患者心脏存在什么特别的情况,医生没有把握完成射频消融术,建议放弃。此后,患者仍间断反复发作心悸、心动过速,且变频繁,故此次来中山医院心内科就诊,拟行第二次射频消融术3、患者本次入院后,中山医院的心脏彩超提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 二、术前预判、分析 1、关于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其合并的心律失常: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是一种先天性心脏血管异常,可引起冠状窦(CS)扩张,可合并出现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各种快速心律失常,且其导管消融过程要难于常规病例。 本人在2021年曾总结发表一篇“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结果”中文文章。在本人完成的2260例室上速病例中,有17例(0.75%)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其中绝大多数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占13例(76.5%);另有3例为左侧旁道(其中2例为双旁道),1例为右侧游离壁旁道。另外,17例病例,有12例(70.6%)经术前常规心脏彩超(心超)可被检出,但也有5例(约三分之一)术前心超未能检出,至术中操作过程中才被发现。这也提示,电生理术中,有可能会被这种术前未能检出的异常结构而带来操作上的难题。 2、术前根据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有时可对心动过速的类型,进行初步预先判断。但遗憾的是,该患者未在心动过速发作时,及时去进行心电图记录,也未保留好当年的心电图资料,故难以根据术前心电图进行初步判断。顺便在此提醒心动过速患者,务必保存至少一份清晰的心电图证据。 3、不过,本例患者术前心超已经提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根据之前总结的经验,推测其心动过速的类型,有较大概率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因冠状窦窦口较大,预判其消融的难点,可能是慢径区相对毗邻靠近快径区、以及消融导管的稳定性欠佳,为操作带来难度。 4、关于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射频消融,除了上述提到的2021年的文章外,我还于2021年6月,写过一篇科普gongzhong 号:“跟我学射频:一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消融”,具体可见:跟我学射频:一例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导管消融(qq.com) 两年后,2023年的时候,一位v信好友,突然在凌晨发信息给我,原来他们的团队在射频消融手术过程中,遇到了类似的病例,消融了很多次,效果仍不太理想,可能他们急中生智,在网上搜索,碰巧看到了我的gongzhong 号文章,于是现场向我询问建议。后来他们这个病例获得了成功(图1)。 其实,当时我写的这篇文章的浏览量是很少的。但没想到的是,在它发布2年后,却派上了一点用场。这说明,任何看似微不足道的知识传播,可能都有其潜在价值。 三、本例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过程 1、本病例,在术中进行了冠状窦造影,提示冠状窦口极其粗大畸形(图2),与术前的心超结果一致,符合永存左上腔静脉的表现。 2、通过电生理检查,发现他的“室上速”并非是最常见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而是右侧前间隔希氏束(His)旁旁道。 这是一种难度系数相对更大、更难的类型,患者多数为18岁-35岁之间的青年人(正如本例),其难点就在于病灶的位置与心脏正常电流传导路径的位置靠得非常近,稍有操作不慎,有导致引起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而被迫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风险和后果,而此类患者又恰恰以年轻人居多,因此,要成功完成此类病例,医生和患者要承担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对医生技术上的要求也高得多。很多室上速患者失败或复发的原因之一即在于此。 现在回想起来,患者当初在其他医院进行第一次消融手术时,之所以失败,不但是因为存在永存左上腔静脉的畸形,更可能就是因为这个His旁旁道的原因,使得当时的主刀医生被迫选择了放弃。 3、在此之前,我虽多次遇到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的室上速病例,也曾遇到更多例的His旁旁道,均都成功搞定。但是这两种情况合在一起的病例,于我而言也是第一次碰到。 本次术中,联合三维建模(图3)、经验、勇气等多种因素,顺利完成了该病例的导管射频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