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766

卢敏

乌镇互联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乌镇互联网医院门诊部-内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警惕低血压!常常被忽视的隐匿杀手

       低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足,存在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的危险,对老年人的危害不亚于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显得非常重要: 一号杀手:体位性低血压(OH)        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转为站立位后的3分钟内,SBP下降≥2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的临床表现[1],轻者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周身乏力等,重者出现眩晕、心悸、大汗、呼吸困难、言语不清、甚至晕厥、跌倒致骨折等。        这些症状主要由于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影响组织细胞的供氧、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所致。老年高血压患者OH发病率约为30%,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衰、帕金森综合征等使OH的发病风险明显增加[2]。        随着年龄的增高,患者动脉弹性逐渐减退、僵硬度增加、动脉顺应扩张性下降,导致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退行性改变,使调节血压的功能减退。当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时,疾病可加重动脉硬化,降低血管和心室顺应性,在体位改变时外周血管的反射性收缩能力下降,影响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对体位变化的反应,从而诱发OH[3]。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若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抗肿瘤药、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药物,过量抗高血压药,以及抗高血压药物中的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大剂量利尿剂等,都更易诱发OH。 二号杀手:假性高血压(PHT)        老年人患假性高血压的比例并不少,即指袖带法测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的现象,具体为SBP≥10 mmHg或DBP≥15 mmHg,可发生于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也可发生在高血压患者中。        老年患者动脉硬化,其血管壁僵硬程度越重,PHT越明显,与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减退相关[2]。血压正常的老年人,如果存在PHT,可能被误诊为高血压而接受降压治疗,后果不堪设想;若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PHT现象,在降压治疗中可能过高估计血压值,导致过度的降压治疗。 三号杀手:餐后低血压(PPH)        餐后低血压即餐后2小时内每15分钟测量血压,与餐前比较SBP下降>20 mmHg,或餐前SBP≥100 mmHg、餐后SBP<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程度轻,但出现心脑血管缺血症状(心绞痛、乏力、晕厥、意识障碍)。        由于老年患者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低、交感神经代偿功能不全、血管活性肽分泌异常,血压一般在餐后15~40 min内开始下降,下降幅度大者多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多系统萎缩及血液透析的老年患者。        老年高血压患者PPH的发生率高达48.9%,尤其在使用降压药治疗的患者中,由于收缩期高血压导致血压稳态失调,使发生PPH的风险增加。PPH可无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餐后胸闷、憋气、乏力、眩晕、晕厥、视力模糊、言语不清、站立不稳甚至跌倒,易被误诊为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PPH是心血管事件、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四号杀手:季节性低血压        季节交替不仅会影响静息血压,也会影响运动血压。正常人血压从5月份开始下降,8月份达最低值;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同样存在季节性变化,且变化幅度比正常人更大。        夏季,外界环境炎热,机体为保持恒定体温、增加散热,体表毛细血管舒张,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出汗多且未及时补充水分,可致血容量下降;同时,交感张力下降也可导致血压降低。        老年高血压患者随年龄的增加,血压季节性变化更明显。因此,患者在口服相同剂量的降压药时,夏季血压往往明显降低,出现头晕、乏力、视物模糊等,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病。 五号杀手:伴随疾病的低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退行性心瓣膜病、心力衰竭、快速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均可导致心肌收缩力的下降及有效循环血量的减低。此外,感染可致血容量不足,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致血管调节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机体代谢功能降低,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也可致恶病质。当合并失血、休克、血钠降低、脑梗死等时,均可使原有的血压水平逐渐或快速下降。 六号杀手:不当用药致低血压        据统计,使用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的患者,OH的风险明显增加。        当抗高血压药物与其他血管扩张药物同时服用时,可导致降压作用的叠加,血压下降,部分患者由于药效代谢和药效差异均可出现低血压反应。        药物导致的低血压现象最常见为,老年患者高血压急症时含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短时间内血压骤降致交感神经活性反射性增高;此外,硝苯地平缓释片本身也具有拟交感活性,易出现心动过速、四肢冰凉等低血压表现。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43. [2].Mansoor GA.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due to autonomic disorders in hypertension clinic [J].Am J Hypertens. 2006, 19(3): 319-326. [3].Fedorowski A,Stacenow L,Hedblad B,et al.Orthostatic hypotension peddicts all-cause mortality and oronary events in middle-aged individuals (The Malmo Preventive Project)[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0,31(1):85-91. [4].Lagi A,Spini S.Clinostatic hypertension and orthostatic hypotension[J].Clin Cardiol,2010,33(6):e10-e15. [5].缪京莉,刘波,侯晓平.老年高血压降压不易达标及降压质量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2008,29(7):26-27

发布了文章

这些10个用药错误,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现象一 自行调快输液滴速,严重可致死亡        不少人在打点滴的过程中,总是嫌速度太慢,自行调快药液的滴速。根据竞赛答题情况统计,不少网友都有过自行调节输液速度的做法,但这一小小的举动也许就会导致昏厥甚至死亡。        中国药学会专家指出,首先,不赞成遇到发烧、感冒、腹泻等就去医院输液。公众用药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其次,如果需要输液治疗,一定要谨遵医嘱,切不可自行调节输液的速度。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儿童的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一些特殊患者,如患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40滴/分钟为宜。        输液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后果。如硝普钠在滴注时需严格控制滴速,过快可使血压急剧下降;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滴注速度应8~15滴/分钟,过快则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甚至昏厥;钾剂滴速过快可能引起高钾血症,表现为四肢无力、手脚口唇发麻、呼吸乏力及呼吸困难、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心脏停搏;过快输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肠外营养药物,可引起面红、发热、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不适。        中国药学会专家提示公众:如果在输液过程中遇到了心悸、心慌等现象,一定要及时向护士和医生报告,切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导致身体受到损害。 现象二 乱服止痛药,容易掩盖病情        很多网友不了解长期服用止痛片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中国药学会专家指出,痛觉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可以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依据。止痛类药物容易掩盖疾病本身的症状、延误针对病因的治疗。遇到疼痛后简单地寻求止痛药的帮助,可能会错过对疾病最佳的诊治时间。        因此,在遇到某些不知原因的疼痛时,患者要积极就医查找病因,切不可盲目依赖止痛药。如果需要使用止疼药物,每次服用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3天;服用时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长期服用阿片类止痛药可能导致药物依赖。过量服用止痛药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及肝、肾功能造成损害。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2009年用止痛药过量致死总人数达到15597人。因此,服用止痛药一定要在遵循医嘱的情况下,把握适度原则,不能盲目服用。 现象三 服用过量维生素,良药变毒药        许多人每天都会服用大量维生素,但大部分网友却不了解维生素一般服用方法。专家指出,服用维生素前提条件是掌握“适合”与“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适合”是指应根据个人情况不同来定制补充方案。如感冒患者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经常喝酒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6,因维生素B6在脂肪及蛋白质的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预防脂肪肝的辅助成分;喜欢运动的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以补充由于出汗过多而引起的消耗;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因机体容易缺乏日常膳食中含量很少的维生素D,可适当补充一些。        而“适度”强调的是不要认为维生素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就盲目补充。其实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是有一定量的,摄入过量的维生素会引起中毒。比如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A可引起的中毒综合征,导致烦躁、头痛、呕吐、皮肤瘙痒、视物不清、肝脏肿大。        婴幼儿服用维生素A,如一次剂量超过30万国际单位,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服用5万~10万国际单位,6个月左右可发生慢性中毒;        除维生素A外,维生素D过量会造成多脏器点状钙化和多尿;维生素E过多会导致出血倾向。因此,维生素不能吃得过多,也最好不要空腹服用。 现象四 润喉片当零食,长期口含反伤喉        润喉片种类繁多,但润喉片毕竟是药物,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如清凉的薄荷有收缩口腔黏膜血管、减轻炎症水肿和疼痛的功效,但口咽并无炎症也经常含服的话,口腔黏膜血管因经常收缩,易致干燥破损,形成口腔溃疡。        大部分中药制剂润喉片含有冰片,冰片能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止痛,但易造成滑胎、流产,孕妇在服用润喉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此外,润喉片通常还含有碘,虽然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口腔黏膜刺激性也大,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而诱发口腔溃疡。        一般润喉片正确服用方法是将药片放于舌根部,尽量贴近咽喉含服。含片不要咀嚼,也不要吞咽,含药片时应少说话。含完药片后30分钟内最好不要吃东西、饮水和漱口。 现象五 小小创口贴,乱用有风险        部分网友反映在皮肤受伤后第一选择就是使用创口贴,其实,创口贴使用不当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对于不同的创伤,使用创口贴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药学会专家强调:        首先,对于出血较多的伤口不宜用创口贴,而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其次,小而深的伤口也不宜用创口贴,因为不易清洗干净,容易遗留异物和被细菌污染,尤其较易感染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若再贴上创口贴,会加重感染;        对于动物咬伤、蜇伤造成的伤口,切忌使用创口贴,以免毒汁和病菌在伤口内蓄积或扩散;        对于各种皮肤疖肿不能使用创口贴,因为创口贴吸水性及透气性较差,不利于脓液吸收和引流,反而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此外,其他污染较重的伤口,已发生感染的伤口,较重或创面较宽的皮肤擦伤、烧伤和烫伤的创面,皮肤病创面等,均不宜使用创口贴。        在使用创口贴前应检查创伤面是否遗留玻璃屑、泥土等污物。如有污物,需用清水或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再贴敷创口贴。创口贴也要每日更换1次,以防感染。 现象六 “药驾”赛“酒驾”,忽视危害大        很多网友不了解哪些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其实,“药驾”危害并不比“酒驾”小。中国药学会专家指出:一些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催眠药、抗偏头痛药,可引起驾驶员嗜睡;一些镇咳药、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能导致驾驶员出现眩晕或幻觉;某些解热镇痛药、解除胃痉挛药、扩张血管药、抗心绞痛药、抗癫痫药,可以引起驾驶员视物模糊或辨色困难;某些镇痛药、抑酸药、避孕药,可使驾驶员出现定向力障碍。        专家强调,驾驶员需要注意服用的药物是否含有对驾驶能力有影响的成分。一般情况下,对驾车有影响的药物应在开车前4小时慎用,或服用后休息6小时再开车。若必须在驾驶前服药,可选择替代药物,如过敏时尽量选用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小的抗过敏药,感冒时选用不含镇定和抗过敏成分的药物;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后稍事休息,或少量进食以防血糖过低。 现象七 补钙过量,反而影响儿童发育        中国药学会专家指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人体对钙的需求量因年龄的不同而各异。对于儿童来说:0~6个月的婴儿每日钙摄入量需300~400毫克;1~4岁儿童每日需要600~800毫克,4~14岁每日800~1000毫克。        如果儿童补钙过量,可能会导致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严重的还容易引起高钙尿症。同时,儿童补钙过量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反而影响正常发育。因此,儿童补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成人的钙推荐摄入量为每天不多于2000毫克,摄入钙过多可能干扰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还可能导致患肾结石病等。        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能力减退,所以在补钙时更要格外注意。推荐老年人补钙应以食补为主,重视营养合理配餐,选择含钙量较高而又购买方便的食品,同时要与锻炼身体相结合,补钙的剂量掌控在每日1200~1500毫克为宜。 现象八 服药方式不了解,错用治病却致病        不少网友对嚼服、吞服这些基本服药方式不太了解。专家指出:错误的给药方式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而服药方法不正确会直接影响药效发挥,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一般服用的药片除了含有主药外,还含有崩解剂等辅料,所以药片在胃中会逐渐崩解、溶解、吸收,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因此,服用一般药片可整片吞咽,不需要嚼碎。当然,还有一些特殊药物嚼碎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        例如:治疗胃酸过多和溃疡病的复方氢氧化铝片等,嚼碎后进入胃中可很快使氢氧化铝等药物在胃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减轻食物和胃酸对胃壁溃疡的刺激;又如酵母片,因为含有较多黏性物质,如不嚼碎会在胃内形成黏性团块,影响药物吸收,所以应嚼碎服用;另外,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突然增高时(低压在100mmHg以上),可立即取1片硝苯地平嚼碎后含在舌下,能起到迅速降压的作用。        除了片剂外,常见的胶囊剂也要注意服用方式。胶囊剂种类很多,主要供口服。有些病人或小孩嫌胶囊剂不易吞服,于是干脆把胶囊打开,将其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其实这种服药方法是不正确的。有些胶囊具有肠溶性质,肠溶胶囊保护药物免遭胃酸的破坏,到肠道以后药物被吸收而发挥治疗作用。另外,如果把胶囊中的药粉倒出来服用,有些刺激性的药物还会灼伤口腔与食道,对患者身体造成额外的损伤。 现象九 用水服药不注意,多喝少喝有讲究        在服用药品过程中,对于哪些药物服用后应多喝水,哪些应该少喝甚至不喝,半数以上网友不能准确答出。专家指出: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吸收。但是对一些特殊药物,为减弱其毒性,避免对器官特别是对肾脏的损伤,会要求服用药物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毫升以上。比如:在服用抗痛风药后,应大量饮水(每日应2000~2500毫升),以降低黄嘌呤结石及肾内尿酸沉积的风险;服用排尿结石的药后,也须大量饮水,保持每日尿量2500~3000毫升,以冲洗尿道,稀释尿液,降低尿液中盐类的浓度和尿盐沉淀的机会。        同时,在服用某些药后,则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不饮水。比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这些保护胃黏膜药,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否则影响药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这些镇咳药,服药后也不宜马上进水。 现象十 靠药调经期,身体危害大        一些女性朋友在“大姨妈”到来前,习惯根据最近的工作、学业安排,服用药物调整经期。专家指出:长时间用药物来改变月经来潮时间,会对女性身体产生很大的危害。规律的女性月经周期是由内分泌系统精确调控而成的,保持内分泌系统的正常状态很重要。服用激素虽然可推迟月经来潮,但也可能打乱机体内的内分泌规律,引起内分泌失调,特别是经常用药物来改变周期,会导致月经紊乱。此外,推迟而至的月经一般经量较多,持续时间稍长,也对身体不利。因此,如有特殊情况,需要用药物推迟月经来潮时,应在医院妇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己购药随意服用。

发布了文章

猝死年轻化,请改掉这些坏习惯

       这些年,关于中青年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何都市白领猝死高发? 一、猝死这个词,你必须懂 1. 我国每年有50万人因心脏原因猝死,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2. 猝死越来越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3.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二、容易猝死人群 1. 抑郁: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2. 打呼噜:打鼾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3. 过度劳累: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4. 熬夜:长期熬夜诱发心律失常、心脏早搏而突然晕倒,若没获得及时急救,易发生猝死。另外,长期熬夜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5. 生活压力大: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6. 肥胖: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7. 久坐电脑前:长期上网属于静态性动作,血液粘稠度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塞,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8. 抽烟喝酒: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时常人的3倍。究竟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三、猝死发病前也有征兆 征兆1:疼痛        相比较而言,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号。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征兆2:潜在病因        除了疼痛,还要警惕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时期内被限制运动,那么他就容易发生静脉血栓,而静脉血栓一旦掉下来,则可能发生肺梗死。 征兆3: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征兆4:重度的血压升高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征兆5:胸痛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四、按照急救流程给予紧急CPR 五、预防猝死,从生活中点滴开始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 1.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2. 清淡、低脂饮食。 3. 戒烟、戒酒。 4. 适量运动,改善身体健康,培养心肺功能。 5.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以及避免焦虑抑郁的出现。 6. 注意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当压力来临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把它抵消。

发布了文章

不同药物剂型的使用方法

       药品是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在临床使用中,根据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给药方式。为获得最大的疗效,必须正确服用药物。不正确的使用药品可能使药品的疗效降低甚至可能发生危险。 口服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口服给药是指通过口腔摄入药物,主要在胃肠道内吸收而转运至体循环,以全身治疗为目的的给药方式。口服给药是最易为病患者所接受的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适合各种类型的疾病和人群,尤其适合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        适宜口服给药的药物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剂、口服溶剂、滴剂、咀嚼片、颗粒剂、口服粉剂等等。若药片或胶囊可能会黏在嗓子里,则服药之前先漱口,或至少用水湿润一下,然后将药片或胶囊放在舌的后部,喝一口水,咽下。 口服给药特殊注意事项        1. 有些片剂或胶囊必须整个咽服而不能研碎或将胶囊打开。例如:硝苯地平缓释片。        2. 要求冷藏的药物需在适宜的环境中保存,例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肠溶胶囊:饭后半小时用温水送服,婴儿服用可打开胶囊倒出药粉,温水送服。        3. 分散片的服法:可直接以水送服,或将分散片加入适量温开水中待分散溶解后(可以搅拌)服用。        4. 口服混悬剂:在使用药品前应摇匀药品,再按规定剂量服用药品。        5. 软胶囊:维生素 AD 软胶囊(0~1 岁)用法则建议采用将滴嘴在开水中浸泡 30 秒,使胶皮融化,再将软胶囊滴嘴开口后,内容物滴入婴儿口中。维生素 AD 软胶囊(1 岁以上)除了以上用法外,也可直接嚼服软胶囊。 外用药的使用方法 1. 滴耳剂        在使用滴耳剂之前,可能需要将放在手掌之间前后滚动以使药液达到身体温度。不要将药物放入沸水中加热,否则药液会很烫,滴入耳中会引起疼痛,沸水还可能使药物标签松动或脱落,甚至会引起药液变质。        滴耳剂一定要滴入外耳道,正确使用滴耳剂的方法是:将头侧向一边,患耳朝上,抓住耳垂轻轻拉向后上方使耳道变直。如果给儿童滴耳,则轻轻地将耳垂向下及后方拉。将滴管吸满药液,滴入规定滴数的药物。        注意不要将滴管触及耳道的壁或边缘,否则很容易污染滴管。保持耳朵侧面朝上5~10秒。并一直抓住耳垂。也可能需要将一小团棉花塞入耳朵以防药液流出。滴管用完后不要冲洗或擦拭,重新放进瓶中并拧紧瓶子以防受潮。 2. 滴眼剂和眼膏剂        在使用眼用制剂时要查对标签或包装上的有效期限。不要使用过期药物,任何眼用制剂颜色发生变化后一定不要继续使用,一旦所用的药物出现了在购买时没有的颗粒物质,应扔掉。        在滴眼药水或用眼药膏之前先洗干净手,然后坐下或躺下,头向后仰。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将眼睑向下拉,形成小囊,将滴眼瓶接近眼睑,但不要触及,挤规定量的药液,然后轻轻闭上眼睛,尽量不要眨眼,用一个手指轻轻按压鼻侧眼角1~2分钟(这样可防止药液从眼睛表面通过鼻泪管流入鼻腔和口腔)然后用干净的纸巾将多余药液擦去。再重新将滴眼瓶放回前不要冲洗或擦拭,否则会污染药液,拧紧瓶盖保存。        使用眼药膏的时候,挤出一定量眼膏使呈线状,,滴入下眼睑(注意药膏管不要触及眼睛)闭上眼睛,并转动几次以使药膏充分分散。        如果在使用用两种滴眼液时,为减少药物从眼流出,间隔时间至少2分钟(最好5分钟)。若同时应用眼液和眼膏,间隔时间应为10~20分钟,先用眼液后涂眼膏。给儿童点眼药比较困难,可将眼药先点在闭合眼内眦部,然后将眼睑轻轻拉开,药液入眼内。 3. 滴鼻剂与喷鼻剂        在使用滴鼻剂与喷鼻剂之前,最好先擤出鼻涕。如果鼻腔有干痂,可用温盐水清洗鼻腔,待干痂变软取出后再滴药。滴鼻时,头尽量后仰,使鼻孔垂直朝上。滴药时可将药液顺着鼻孔一侧慢慢流下,让鼻腔侧壁起缓冲作用,以免药液直接流入咽部而味苦难熬。        滴药后轻按两侧鼻翼两三下,使药液布满鼻腔,一般滴鼻液每侧鼻孔滴2~3滴。30秒后头向左或向右各偏30秒。然后头恢复原位保持30秒,最后坐起将头向前低,这样可使滴入的药液充分分布整个鼻腔。        在使用喷鼻剂时,头不要后倾。将喷嘴插入鼻子,但要尽量避免接触粘膜,并在按压喷雾器的同时吸气。在抽出喷雾器之前,要始终按压喷雾器,以防鼻中的粘液和细菌进入药瓶。在一侧或双侧鼻孔中喷药后,轻轻地用鼻吸气2~3次。        连续使用滴鼻剂或喷鼻剂时,除非是依照医嘱,否则不要多于2~3天。如果患者需要长期用滴鼻剂或喷鼻剂,则用同一容器给药时间不要超过1周,因为鼻中的细菌很容易进入容器污染药液。        如果用药时间必须多于1周,则需要另外购买一个新的容器。绝对不要和他人共用滴鼻剂与喷鼻剂。 特殊剂型的使用方法  1. 直肠栓        直肠栓可以用来释放各种类型药品,无论因何原因使用直肠栓,都应用同一方法插入。        在炎热的天气下,栓剂会变软而不易使用,此时应将栓剂放入冰箱,凉水杯或流动的凉水中,直到变硬为止(通常只需要几分钟)。        插入栓剂前,先去掉外面的铝箔或其他外部包装。在插栓剂时,可以戴橡胶指套或一次性橡胶手套,左侧卧位并弯曲右膝。将栓剂尖端朝前,只要感觉舒服,推入直肠中的距离越深越好,安静地躺几分钟。力争在给药后一小时内不要大便。如果在插入直肠栓时有疼痛感,可将栓剂涂上一层薄的凡士林或矿物油。 2. 舌下片剂         有些药物被制成片剂,服用时必须放在舌下,如硝酸甘油。这类药物在口空黏膜被吸收进入血液,与在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相比,此类药吸收更快更彻底。        使用舌下片剂时,将药片放在舌下面,闭上嘴。吞咽之前,尽可能在舌下长时间地保留一些唾液以帮助药片溶解。含服硝酸甘油 5 分钟后如果口中仍有苦味,表明药物仍未被完全吸收,所以用药后至少 5 分钟内不要饮水。药物溶解过程中不要吸烟,进食或嚼口香糖。 3. 咽喉用含片         所有含片都含有在口腔释放的药物成分,它们可以缓解喉咙疼痛,止咳或治疗咽喉炎。服用此类药物时应让其在口中溶解,不要咀嚼。在药物溶解后的一段时间内,不要吃东西或饮用任何液体。 4. 喉部喷雾剂         用喉部喷雾剂给药时,应张大嘴并尽量向口腔部喷射药物,同时使药物在口中保留尽可能长的时间,用药后数分钟内不要饮用任何液体。咽下喉部喷雾剂并没有害处,但如果发现胃部不适,则不要咽下。 5. 阴道用软膏、霜剂、栓剂         大多数阴道用药品的包装上都有使用说明,如果对阴道用药品的使用方法仍没有把握,一定要向医生咨询。

发布了文章

胸闷的常见原因

       胸闷是心内科与呼吸科患者就诊的常见主诉之一,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不畅或气短,呼吸频率加快,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往往见于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        胸闷的发生机理可能跟心肺的通气功能有关 ,是身体某一器官的功能性体现,也可能是身体发生疾患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的病情轻重不一,轻者片刻即可缓解,重者自觉胸口被大石头压得喘不过气,甚至有窒息感、濒死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故鉴别诊断显得格外重要。        呼吸道疾病大多与气促、呼吸困难同时出现;心脏疾病常常伴随有胸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没有心脏及肺部基础病病史,初次胸闷发作且无明显其它伴随症状患者 ,常难以及时发现病因,即使鉴别心源性或肺源性胸闷也并不容易 。及早明确诊断,缓解患者不适,及时得到有效地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功能性的胸闷无需过分紧张,也没必要治疗,经放松休息很快会自行缓解。老年人发生胸闷应高度警惕,据统计,约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并不会产生剧烈胸痛,而常以胸闷为主要症状,常因患者的忽略而延误了治疗时机。        由感冒引起的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需小心病毒性心肌炎,因为病毒性心肌炎起病隐匿,常易被误诊、漏诊。由于颈段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和植物神经分布到胸壁、心脏等部位,当颈椎生理弧度发生改变或骨质增生时,会反射性引起「颈心综合征」,出现胸闷不适、心慌气促等症状。        同样的,不得不提到类似的「胆心综合征」,胆道系统疾病的患者也会出现胸闷心悸的症状,有的还伴有心电图的缺血改变,常被误认为冠心病,多见于肥胖的中老年女性。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