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16210

缪晓辉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市长征医院-感染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肝病
肿瘤


发布了文章

血液里白蛋白告急,它们都去哪儿了?

除了孕妇,只要化验结果显示白蛋白减少了,你就得急,必须知道白蛋白去哪儿了!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这是我们把肝脏称之为“加工厂”的道理之一。白蛋白去哪儿了?答案很简单嘛,一定是加工厂出问题了呗!这答案可能只对了四分之一。白蛋白在人体内发挥的主要作用有三:第一,作为机体的营养物质,分解为氨基酸后,为其他所有细胞利用;第二,在血液循环中起着搬运工的作用,包括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后,会与白蛋白缠绵一会儿;第三,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它的含量太低了,血液就会稀释,人就会浮肿,甚至出现腹水。成人的血清白蛋白正常值范围在每升35克到50克之间。本医生看病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些血清白蛋白在40克以下甚至就比35克多一点的慢性肝病的患者,我会警示他们:你肝病比较严重呢!病人不仅被吓着了,还会感到困惑。“我的白蛋白不是在正常值范围么?”正常范围就正常吗?咱就拿工厂做例子。一乳制品厂,日生产某乳制品的能力为35~50吨,但订单要求每日供货40吨。咦,有一段时间,需求方发现该厂日供货量只有38吨,而且供货量在下降中,厂方还没当回事!于是找到厂长交涉,厂长是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出岔子了:要么机器损坏开工不足,要么工人怠工。厂长找到车间主任询问情况,车间主任一脸无奈:我早就向您汇报过,厂里多台机器带病工作,最近报废多台,部分工人也只能回家休息。厂长气急败坏,大吼道:“糊涂!这情况你不告诉我也就算了,咋不找缪医生啊!”读者朋友,看明白没?现在明白了吗?正常人的血清白蛋白量必须维持在每升40克以上,若低于40克,很可能是人体“加工厂”的机器出问题了!如原本就患有各种肝炎,比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和药物性肝病,那就很可能是这些肝病加重了!或许已经发生了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了!前面卖了关子,说肝脏合成能力减退所致白蛋白合成低下,只是白蛋白下降的“四分之一”个原因,还有四分之三“个”白蛋白会去哪儿呢?答案:“一漏、二耗、三缺料”。先说“漏”。最容易漏掉白蛋白的器官是肾脏。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泄体内废物,一旦肾脏患病,最容易出现跑漏白蛋白,其中又以肾病综合征最为严重。如果白蛋白从肾脏漏掉,意味着那家乳制品工厂有内鬼,乳制品被从地下水道偷偷地运出厂房啦!工人还在三班倒,机器还在正常运转着!遗憾,厂长或车间主任都不知道这个秘密,后来被质检员缪医生发现了,这可不是小事,得重视。还有一种少见的漏,那就是从大面积受伤的创口漏掉,尤其是大面积烧伤的人,在伤后的渗出期会有大量的白蛋白随着体液从烧伤的创面漏掉。有一种疾病叫乳糜泻,也会从肠道漏掉很多蛋白质,但不多见。再说“耗”。最容易耗掉白蛋白的疾病是长期发热和恶性肿瘤。长期高体温,机体的代谢速度比体温正常者高出很多倍,大多数器官及其细胞的代谢都很活跃,所以消耗的白蛋白就增加许多,即使肝脏加班加点地工作,也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久而久之,血液白蛋白就低下了,这同时也提醒病人和医生:要补充!或给肝脏再增加负担,或直接从其他单位调拨“乳制品”(输注白蛋白),更要寻找和治疗发热的疾病,比如各种病原体感染就是首先要考虑的。第二常见的“耗”病,显然要数恶性肿瘤。肿瘤细胞野蛮生长,如同“异形”,它们会与机体的正常细胞抢夺营养成分——白蛋白,肿瘤越大、越是晚期,抢夺营养越厉害,所以病人不仅表现为白蛋白低下,还会严重消瘦,医学上称之为“恶液质”。最严重的莫过于伴有高热的恶性肿瘤,比如血液系统的肿瘤,自身就会发热,还常常伴严重感染,病人可真的耗不起。另外,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也会因为过多消耗而出现白蛋白低下。最后再说“缺”。白蛋白哪儿也没去,肝肾功能都很好,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是因为营养摄入不足,肝脏内的很多台机器都闲置着,没法生产出白蛋白来。可别觉得这种情况少见哦!本医生见过因为减肥而患厌食症的白蛋白低下者;也见过长期偏食或挑食而导致包括白蛋白下降的。可欣慰的是,现在的僧人一般不缺蛋白质。消化道吸收不良也会导致“缺”,这种情况可解释为:原料进了厂区却没能进得了车间。还要警惕的是手术或大病恢复期病人的“缺”,这些人不仅因机体修复需要量增大,而且恢复的初期常常不能正常饮食,若不及时补充,就会出现白蛋白下降,如果降到30克以下就会阻碍康复。白蛋白,套路太深!请你至少记住两点:第一,人血白蛋白一旦异常,那就一定是异常了,不找出病因不能罢休;第二,人体白蛋白一旦减少,至少去了四个地方,不要只想到肝脏。再说两件事:其一,绝大多数孕妇会出现白蛋白水平下降,其原因主要是血液被稀释,当然还与孩子和妈妈抢好吃的有关;若孕妇合并肝病,那得另论;其二,白蛋白制品是从献血者的血浆里提取出来的,属于稀缺生物制品,该用的时候还得用。但极少数任性者把白蛋白当补品输,太不厚道!已经吃得肥肥胖胖的了,还输白蛋白干嘛?浪费! 

发布了文章

乙肝两对半和大小三阳,读后不再费思量

说起乙肝的“两对半”、“大三阳”和“小三阳”,有人心里清楚,有人费劲思量。老缪告诉你:对这些“阳”你还真得略有知晓。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还与慢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更因为中国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携带率高达7.18%!算笔账吧,如果你在一个12人组成的单位上班,其中就可能有一位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请注意:我说的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病毒和表面抗原的关系就像是机器和部件的关系。大小三阳究竟如何释义?所谓“阳”,是阳性的意思,而不是太阳的“阳”,更非“羊”,不能宰了吃。乙肝病毒进入人的肝脏后长期和大量复制,释放出来的病毒蛋白质成分就会与人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人体则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个时候,病毒的蛋白质就被称为抗原。采用免疫学的技术可以检测出这些抗原和抗体,所以就有各种不同的“阳”。打住,简要回顾一下历史。1965年,一个叫Baruch Blumberg的美国科学家,用康复了的肝炎病人的血清与一位患慢性肝炎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血清一起电泳,结果发现了一种抗原,这个抗原只出现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液里,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其实,它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Blumberg因为该发现获得了医学或生理学诺贝尔奖,笔者在上海有幸听过他(现已离世)做报告。他的发现不仅极大推动了乙肝病毒的研究进展,也使得化验诊断乙肝成为可能。看点来了。乙肝病毒有三个重要的抗原,分别是: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那么相对应的抗体呢?就叫做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组合起来就是三对。大家一定会问:怎么是三对呢,医生不是经常告诉我们“两对半”么?没错,就是三对,只是其中的“半个”——核心抗原不仅含量很低,难以检测出来,而且检测过程也非常复杂,所以检验医生就“偷懒”不测它了,检验单上也就只有“两对半”。在不同病人,两对半的5种成分组合不尽相同,组合的意义也不一,咱捡简单的说。请记住:“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三者同时阳性;“小三阳”意为表面抗原,E抗体(注意,是抗体,不是抗原)和核心抗体三者同时阳性。绝大多数医院在两对半的检验报告单上把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这5个指标,按照1、2、3、4、5的固定顺序排列,因此,135阳性者,就是“大三阳”;145阳性者,就是“小三阳”。偶尔有少数医院非得与众不同,化验单上换个怪怪的顺序排列,倒反而让医生误读。不过,在学术上,大小三阳的提法均不规范。关于乙肝诊断名词,正规学术提法有五个:急性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乙肝、E抗原阴性慢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表面抗原携带者。 “大三阳”和“小三阳”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武断地告诉大家:如果血液检验呈现“大三阳”的结果,那么一定是慢乙肝患者,或者说一定是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且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是有传染性的。如果是“小三阳”呢?那就复杂了,请耐心听我多说几句。分两种情形来说:一是没有抗病毒治疗的“小三阳”,又有两种可能:第一,病毒基因是“阴性”的,提示感染了乙肝病毒后,病毒复制被自身的免疫力控制住了。不少人会终身维持这种状况,女性更多见;也有人在中老年期病毒再度活跃复制,成为“活动性”慢乙肝,这在男性更多见;第二,病毒基因是阳性的,甚至载量较高,这些人当然是乙肝患者。它与“大三阳”乙肝患者的区别点在于病毒的特性发生了改变,“小三阳”患者乙肝病毒的一个基因区域发生了变异,从而不能产生E抗原,就这么简单!但不要误解,这个变异属于天然变异或免疫压力下的变异,与使用抗病毒药物后的耐药变异不是一回事。二是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的“小三阳”,也就是说在抗病毒治疗前为“大三阳”,治疗后转变为“小三阳”,即由原来的135阳性,转换为145阳性。这是抗病毒治疗所追求的目标,医学上称之为“E抗原血清转换”。各国指南都把“大三阳”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E抗原血清转换规定为治疗目标之一,这是对的,但不必刻意追求,转了固然好,没转的话,请耐心等待。“小三阳”有没有传染性?有,或者没有!只有病毒基因阳性的人才有,阴性者没有传染性。乙肝两对半的指标,无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或其他组合,都与乙肝或乙肝病毒有关,它们既可用于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感染现状做分析,也可以用于临床诊断,还是判断乙肝预后和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志物,其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患者或家属,多数时候会发生理解困难,相信阅读到这里,你已经掌握了很多,不过还是不够。想知道得更多?且听下回分解。

发布了文章

不要把转氨酶与肝功能划等号(科普版)

 什么叫“酶”?什么叫“转氨酶”?别说你从来没听说过哦!不过,没生过肝病的人,可能真不知道转氨酶是怎么回事。转氨酶,就是主要存在于肝脏、负责肝脏生化代谢的一类重要的工具。正常情况下,它呆在家里——肝脏细胞里,并辛勤劳作。肝细胞一旦被破坏,它就从家里跑到了血液里,血流又把它带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在所经过的器官里,也就是说在其他人的工作岗位,它还要“指手划脚”,于是呢,它的主人就开始出现胃不舒服、恶心、想吐、嗜睡、全身无力等。我们不妨逆向思维两下:其一,如果你在较短时间里感到全身乏力、胃肠道不适,是不是首先要想到肝脏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到医院做一次“肝功能”检查?其二,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血液里转氨酶很高,是不是可以推测你的肝细胞坏了、漏了?是的!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引出了转氨酶、肝细胞和肝功能三个名词,显然,这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问题来了,对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少数医务人员而言,对这三者的直观理解就是:转氨酶高了,意味着肝细胞破坏了,肝细胞破坏了,肝功能就下降了。所以,转氨酶等于或者说代表肝功能。其实,这个理解有误,至少很不全面。听我细说。肝脏有哪些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第一,代谢功能。即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通俗地说就是把吃进去的猪、牛、羊肉变成了人肉,让生命继续,并通过转化而来的能量,让人有力气做各种事情。第二,解毒功能。你每天吸进去的雾霾和吃进去垃圾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内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第三,分泌胆汁。肝细胞生成胆汁,然后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再进入小肠,帮助你消化食物。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这功能可不是每人都晓得的吧?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不再造血。但肝脏又象一个仓库,在需要时(比如外伤大出血)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来,为其他器官所用。第五,免疫防御功能。肝里有一种免疫细胞,叫库普弗细胞,它既是肝脏的卫士,也是全身的保护神,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一旦抵达肝脏,就会被这种细胞吞噬、杀灭。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白一大半了吧?一个肝脏,承担着五类巨大的功能,其功能如何,怎么可能由转氨酶的多少来做出判断呢?也就是说,转氨酶怎么可能等于肝功能呢?! 接着给大家剖析三点。第一,有些人转氨酶水平一直正常,肝脏却在持续损害中。比如不少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病人,肝脏里只有轻度炎症,不足以表现出转氨酶升高。可谓“润物细无声”呐!少数人都发生肝硬化了,却从未有过转氨酶升高,杯具啊!第二,有些人转氨酶水平很高,其实肝脏的功能没有减退,比如各种急性肝炎,有可能在急性期由于大量肝细胞受损害,释放出大量的转氨酶,但是肝脏的整体功能却没有受到重大影响,如同一个工厂,三分之一的机器停工了,或者三分之一的工人罢工了,但短期内的日产量却保持不变。这在医学上叫做“代偿”。第三,肝脏遭受了严重的、摧毁性的打击,转氨酶却是正常的。比如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衰竭(又称重型肝炎)和肝硬化晚期,病人的三大肝功能指标严重异常,即黄疸很深、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白蛋白严重下降,但“奇怪”的是,此时转氨酶却不高。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肝脏里的肝细胞死亡殆尽,剩余的不到10%的正常细胞,已经没有转氨酶可以漏出来了!这在医学上叫做“失代偿”。你说,这转氨酶它能等于肝功能么? 还要解释下“转氨酶”的称谓问题。在大众口头上,“转氨酶、GPT、PT、大PT、小PT”用得比较混乱。医学上被简称为转氨酶的有两种,分别是“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过去分别用英文字母GPT、GOT来简称,现在称ALT和AST,各家医院的肝功能化验单上都注明了这两种转氨酶,他们都是肝细胞内的酶,如果两种都比较高,而且AST水平超过ALT,一般说明肝细胞损害比较严重。最后再给大家消除一个认识误区:转氨酶升高就有传染性。这种认识的偏颇可就大了去了!肝炎一般有五类,即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化学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这五类肝炎可以有一个共同的临床特征,那就是转氨酶升高,当然是肝细胞被破坏后导致的升高。显而易见,五种肝炎中只有病毒性肝炎可能有传染性,其他肝炎患者转氨酶再高也不会传染给别人。即使是病毒性肝炎,传染性的大小或有无,也不是由转氨酶决定的,而是由病毒的有无和量的大小决定的。比如,很多处于耐受期的慢乙肝患者,转氨酶长期正常,但是他(她)的一毫升血液里病毒量可能过亿甚至数十亿上百亿,传染性很强。总之,小小转氨酶,学问却不小。读者诸君,请不要“望酶生义”,更不要“望酶生惧”。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一旦出现转氨酶异常,还是要请专科医生来解读。


发布了文章

甲胎蛋白是个什么鬼!

甲胎蛋白不是个好东西,但请不要把甲胎蛋白与肝癌划等号。为什么?因为,有的时候甲胎蛋白很高,却与肝癌无关;而有的时候甲胎蛋白正常,却可能患上了肝癌。甲胎蛋白的全称为“甲种胎儿球蛋白”,化验或体检单上常用英文字母AFP表示。它是一种蛋白质,是多种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胎儿的卵黄囊和肝脏能够合成甲胎蛋白,三个月胎儿血液中的甲胎蛋白含量高达每升300毫克,同时其母体子宫的羊水中也达到每升20毫克左右。随着胎儿长大,胎体或羊水中的甲胎蛋白逐渐下降,胎儿出生后即接近正常值。而在成人,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检测,血液中都会测出甲胎蛋白,但含量一般不大于每升20微克。请记住这个数字。甲胎蛋白与肝癌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医学上把甲胎蛋白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 多少含量才可以确诊肝癌? 甲胎蛋白长期轻度升高是怎么回事? 甲胎蛋白正常就可以排除肝癌吗? 这些都是大多数肝病病人特别关注的问题,且听我慢慢解释。 首先,甲胎蛋白到底是如何与肝癌扯上关系的?前面说过,胎儿的肝脏可以合成甲胎蛋白,也就是说幼稚的或不成熟的肝细胞可以合成甲胎蛋白。答案就被引出来了:绝大多数肝癌细胞本质上是幼稚的,它的形态和某些功能与正常肝细胞的幼年时代很像,它们恢复了合成和分泌甲胎蛋白的能力,癌细胞越多,癌体积越大,分泌的甲胎蛋白就越多。如果人的血液里测出了比正常值高出很多的甲胎蛋白,说明这个人的肝细胞可能“返老还童”了。其次,甲胎蛋白的含量与肝癌的定性关系如何?是不是只要甲胎蛋白超过正常值,就要疑为肝癌?这得多说几句。 第一,用甲胎蛋白来诊断肝癌是有量的门槛的,它在血液里的含量要超过每升400微克才能与肝癌挂上钩,即使达到这个数值也不能立即确诊,必须立即做一次包括肝脏在内的上腹部增强CT或增强核磁共振检查,看看肝脏里是不是生东西了; 第二,一开始甲胎蛋白的含量就在200左右,维持时间超过2个月,或者一开始仅轻度异常,而后缓慢上升并超过400,这两种情况就得高度怀疑肝癌;第三,甲胎蛋白轻度升高,同时转氨酶也升高了,遇到这种情况倒是可以不必太紧张的,很多患有慢性肝病的人,尤其是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的人,炎症持续损害肝细胞,而肝脏有自我修复功能,也就是说损伤后的肝细胞会再生,再生出来的肝细胞又比较幼稚,它们像胎儿肝细胞一样能够分泌甲胎蛋白,于是血液里的甲胎蛋白自然也就高了。这种情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随着肝脏炎症的消失、转氨酶的正常化,甲胎蛋白就逐渐恢复正常。比如,在慢乙肝的病人,经过有效抗病毒治疗之后,大约不到两个月时间,甲胎蛋白就会由最初的轻度升高,而下降到正常水平。其三,甲胎蛋白长期轻度升高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最让人烦恼,毫不夸张地说,它可以烦恼到让人寝食难安。遇到这种状况,医生首先要做一些排除性的检查,比如是否怀孕?是否有生殖系统的疾病?女性在怀孕期间,胎儿体内的甲胎蛋白会通过羊水到达母体,所以无需紧张;生殖系统肿瘤尤其是畸胎瘤,也是甲胎蛋白长期和轻度异常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就是因为甲胎蛋白轻度升高,最终被诊断为生殖系统肿瘤;胃肠道肿瘤也会出现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但临床上并不多见。当然,这些情况医生都会充分考虑到,并做相应的检查,及时作出相应的诊断或排除。 需要特别提醒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是:如果甲胎蛋白长达数月保持在每升20~40微克之间,而病毒复制已经被有效抑制,那么就得首先弄清楚是不是发生了肝硬化,同时要保持高度警觉,在半年左右时间里,每月复查甲胎蛋白,并不超过3个月做一次简单易行的肝脏超声波检查。临床观察发现,肝癌患者常常是在影像检查“阳性”之前8个月左右出现甲胎蛋白轻度升高其四,“甲胎蛋白正常,却可能患上了肝癌”,这话如何理解?道理不复杂,它不外乎以下三种状况: 一是肝癌的恶性程度太高,高到与肝细胞没有一点相似性,从而不能分泌甲胎蛋白; 二是患上了胆管细胞癌,这种肝癌的癌细胞实际上起源于肝脏中的胆管上皮细胞而不是肝细胞,所以它不能分泌甲胎蛋白(肝内胆管细胞癌大概占了肝癌的5%); 三是继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这就更容易理解了,因为肝里面新生的东西来自于其他组织器官,是转移过来的癌细胞,比如直肠结肠癌肝转移,甲胎蛋白当然不高。最后提示三点: 第一,听说过有可以降低甲胎蛋白的某个药物吗?请记住,这肯定是骗人的,不是人骗人就是药骗人,千万别上当!怎么可能嘛,不去治疗肝癌,降低那个甲胎蛋白有什么用! 第二,甲胎蛋白这个鬼,有时还有利用价值。在那些甲胎蛋白明显升高的肝癌患者,肝癌的治疗效果好不好,或者治疗后是不是复发了,定期测定甲胎蛋白就很有意义的啦! 第三,慢性病毒性肝炎,尤其是在病毒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了肝硬化的人,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含量是十分必要的。其实,甲胎蛋白不过是小鬼,肝癌才是魔鬼。善待我们的肝脏,科学地防治肝病,小鬼、魔鬼都会躲着我们。不过,当今医学发展很快,肝癌也是可治的!

发布了文章

不要把转氨酶与肝功能划等号(专业版)

什么是肝功能?推测绝大多数读者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转氨酶!事实上,转氨酶只不过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肝脏功能的一项指标而已,很多情况下转氨酶水平正常与否或水平高低,不能代表肝脏功能好坏或与肝功能好坏不成比例。 先说肝功能。肝脏有哪些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第一、代谢功能,即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所以肝脏被称为“加工厂”。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胃肠内初步消化吸收入血后被送到肝脏,然后在肝里完成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并把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自身的成分,所以吃进去的猪、牛肉,长出来的却不是猪、牛肉,同理可得吃了猪皮,并不能养颜。 第二、解毒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在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型肝炎,肝解毒功能减退,体内有毒物质就会蓄积,这不仅对其他器官有损害,还会反过来加重肝脏损害,选药有风险,吃药需谨慎。 第三、分泌胆汁。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不再造血。肝脏就象一个仓库,在需要时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来,为其他器官所用。 第五、免疫防御功能。肝脏里有一种数量不小的细胞,叫做库普弗细胞,它既是肝脏的卫士,也是全身的保护神,因为入血的外来分子,尤其是颗粒性的抗原物质,如有机会经过肝脏,那么就会被这种细胞吞噬、消化,或者经过初步处理后交给其他免疫细胞进一步清除。接着说转氨酶。通常说的转氨酶有两种,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很多年前它们分别被称为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甚至有人简单地把GPT“简称”为PT,把转氨酶水平在80以下的称之为“小PT”,这些称谓当然都不正规,且不表。转氨酶参与氨基酸的分解和合成,它们催化某一氨基酸的α-氨基酸转移到另一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原来的氨基酸则转变成α-酮酸。也就是说它们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人体内的正常成分。如果以为转氨酶仅仅是肝脏里的酶(甚至医生都会习惯地称之为“肝酶”)那就错了,只不过是它们在肝脏里的含量更高而已。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作为肝脏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们代表肝脏行使代谢功能。实际上,转氨酶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和微生物中,肝、心肌、脑、肾等动物组织都有较高含量。转氨酶本应该“呆在”肝脏细胞里面,如果肝细胞一旦遭到各种炎症的打击和破坏,转氨酶就被释放到了血液,检测“肝功能”时就会发现转氨酶增高。这些酶的“消化作用”,可能会损伤到胃肠平滑肌和骨骼肌,从而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肌肉无力等症状。因此,这些症状的出现,也常常成为判断是否有肝损害的依据。 说到这里,读者们一定要注意“损害”这两个字。损害,有大有小,有多又少,大到或者多到几乎把肝脏的90%以上的细胞都摧毁了,显微镜下见到的肝脏简直是“一片荒凉”,小到或少到只有部分肝脏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显微镜下只是见肝细胞水肿,或者肝细胞像个被吹大的气球。可想而知,前者一定伴随肝功能的严重减退,专业上称之为“衰竭”,患者的生命属于垂危状态;而后者的肝功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患者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我们又可以再次用“加工厂”来说明这个问题,要维持正常人的生存,或正常的生命活动,大约只要有1/3的肝脏“开工”即可,就像实体工厂,由于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部分工人或部分机器停工不会影响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如果机器破坏太多,或者工人停工太多,加工厂可就要停产了。所以科学家们就发明了“人工肝”来替代肝脏工作。只可惜,由于人体肝脏的功能太庞杂,人工肝的替代作用,远远达不到人工肾(血透)的效果。回到文题,为什么说转氨酶不能与肝功能划等号?请看下文: 一、转氨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异常,肝脏损害却持续存在。见于某些肝炎病人,比如所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些人乙型肝炎病毒指标一直阳性,但转氨酶从来没有升高过,若对这样的病人做肝脏活组织检查却能发现肝脏的炎症反应很严重,有的甚至已经发生了纤维化或肝硬化,更甚者已经发展为肝癌。我国为了反乙肝歧视,明文规定不允许入学、就业体检,甚至婚检者常规检查乙肝病毒的相关指标,体检机构也因误读国家政策,不开展乙肝病毒了“两对半”的检测项目。这就导致大量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长期不被发现,最终有可能酿成很严重的后果。另一种病情严重而临床上很容易被忽视的疾病是慢性丙型肝炎,不少患者甚至都已经被确诊为肝硬化或肝癌,转氨酶还是正常的,更令人遗憾或懊恼的是:丙型肝炎现在是可以用药物治愈的,因为得不到及时诊断而失去治疗机会,那是多么可惜! 二、转氨酶水平很高,但只是一过性的肝损害。这种情况不会给肝功能造成很大影响,后果也不严重,比如服用某种肝毒性药物导致的急性药物性肝炎,只要及时停药,肝损害会终止;又比如喝酒,也可能会导致转氨酶大幅度升高,只要不再继续饮酒,转氨酶就会很快恢复正常。另外,大多数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在发病早期转氨酶水平一般都很高,经过短期休息和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 三、转氨酶不高或正常,黄疸很深。有三种情况:一是胆道阻塞,胆汁排泄不畅,做肝功能试验检查时发现血液胆红素很高,而转氨酶不高或轻度升高,可见于胆管结石、胆道和胰头周围的肿瘤患者;二是重型肝炎。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肝病,病死率很高。患病的早期,转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胆红素在较高的水平上,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胆红素越来越高,转氨酶反而下降,及至正常,医学上称之为“胆酶分离”,这是病情严重的信号,靠药物治疗恐已无济于事,做人工肝治疗可能维持一段时间,条件允许时最好及时做肝移植手术;三是淤胆型肝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肝内小胆管损害为主,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比如各种急性黄疸型肝炎、药物性肝炎、妊娠期肝病等。 四、某些肝硬化和肝癌病人,尽管得了晚期肝病,肝功能很糟糕,但转氨酶却是正常的。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因为有了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或者体检时发现其他异常才得知原发疾病。需要提醒的是,这些所谓“少数”病人在我们医生的病例记载里却不算少。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每年 1~2 次健康体检是不可缺少的,这能发现不少发病很隐匿、进展很缓慢的疾病,隐源性肝硬化就是其中一种,多数小肝癌也会在体检时被发现。 五、还有一类现代文明病,即脂肪肝,表现为转氨酶轻度升高,大多数在100单位左右,这种人一般体重超标,或严重超标,或者有大大的肚腩,或者血脂很高。近几年来在我们国家“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缺乏运动、饮食过量、饮食结构不当、嗜酒无度等有关,是典型的“富贵病”。最后要给大家纠正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转氨酶异常就有传染性。就此解释三点: 一、导致转氨酶升高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有五类:即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炎,只有病毒性肝炎才可能有传染性。 二、即使是病毒性肝炎,是否有传染性,不是由转氨酶决定的,而是由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是否有病毒以及病毒的含量决定。 三、病毒性肝炎的传染途径有别,急性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在急性期有接触传染的可能性,所以要隔离患者,以免传播病毒;而慢性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病毒,日常接触不会感染病毒。可见,无论什么途径传播,需要设防的是患者体内的病毒,而不是转氨酶。综上,肝脏很脆弱,伤肝的因素也很多,受伤后最早出现和最直接的证据是血液中转氨酶水平升高,在一定范围内,转氨酶的水平与肝损害的程度成正比,但又不尽然,尤其是转氨酶的高低与肝脏的功能强弱并不完全成比例,与肝炎的传染性有无或强弱也毫无关联。读者诸君,请不要“望酶生义”,更不要“望酶生惧”。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一旦出现转氨酶异常,还是要请专科医生来解读。

发布了文章

缪晓辉论健——我特别在意的十个不良卫生习惯(咆哮版)

1、在家里不换鞋! 鞋底有多脏? 有泥土吧! 有虫体吧! 有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吧! 还有狗屎猫屎吧! 听听都恶心! 那你进了家门还不换上仅限屋内使用的拖鞋啊! 如果你家里有小宝宝! ta又特别喜欢坐在地上玩! ta要吃进多少鞋底的龌龊! 难怪孩子经常生病呢!2 宾馆里什么最脏? 茶杯,no!no! 毛巾?no!no! 坐便器?no!no! 我说的是最脏! 当然是电视遥控器啦! 不讲卫生的人多了去了啊! 一进门不洗手就开电视机,有吗! 抠着鼻子挖着耳朵并抱着遥控器的有吗! 最可怕的是! 丰富多样的嘿嘿嘿之前和之后握遥控器,有吗! 哎呦呦,蜜月病的病因之一啊! 又何止蜜月啊!3 告诉我! 你是如何洗刷客人用过的茶杯或水杯的! 简单的,倒掉白水,压根不洗! 晾干再用的有木有! 复杂点的,倒掉白水或茶水! 在自来水龙头下冲三秒钟的有木有! 再复杂点的也是“最道德”的就是用你勤劳的手指沿着杯边转数个360度! 并因此留下您的手迹者 有!木!有?! 好恶心哦! 做客,我害怕使用主人家的水杯! 问我咋洗杯子的?奶瓶刷呀! 不用手不用抹布不用海绵!4 告诉我,你怎么放茶杯盖? 如图的左or右?如果整个投票活动,估计盖子杯面朝下的占六成!我只是夸张地放在宾馆地毯上拍照罢了!请问!茶几够干净吗?办公桌面够干净吗?餐桌面够干净吗?热腾腾的茶水把你杯盖上沾染的污秽尽收杯中啊!不恶心?!5 接下来要谈的话题会让你三天不XING! 你不懂事的时候就被教育“饭前便后要洗手”! 因为手太脏! 如图你看到手上的大肠杆菌和美元上的细菌和真菌!好恶心啊有木有! 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可能与性病有关的病原体是培养不出来的! 所以你更看不见啊! 那么问题来了! 有便前洗手习惯的请举手! 估计举手率不超过1%啊! 不少已性女性患霉菌性阴道炎! 不少夫妇莫名其妙地被告知尿液支原体或衣原体阳性,或乳头瘤病毒感染! 没干坏事啊,咋就“性病”了呢? 答案之一就是脏手便前没洗手啊! 然后就那个什么了,你懂的! 建议来了! 第一,养成勤快的洗手习惯! 第二,便前洗手! 第三,性前要洗……6 上班族很辛苦!朝六晚五(本人也是)! 这么早离开被窝,然后做出门前必做的五件事! 穿、尿、刷、洗、吃! 不,有些人特爱整洁,还要加一个活儿! 铺!平!被!窝! 你错了! 一夜八个小时啊! 你在被窝里留下了皮屑啊! 要知道人的皮肤可是一秒不停地代谢更换啊! 汗液、污气及其他不良物质,如果不把被子彻底掀翻并摆脱床单! 后果就是在接下来的16个小时里! 滞留在被窝里的污物污气,必与一定存在的微生物乃至于螨虫等同“留”合污啊! 你这么聪明的人一定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吧!7 如图,这个动作你有吗?或者你“享受”过这种“卫生”夹菜照顾吗? 别告诉我没有! 无论男女老少! 或许年纪大的人多一些吧! 都曾有人如此给你夹菜吧! 而且自个儿嘴里还唠叨着! 我可是用干净的筷子端给你夹菜哦! 又或者你自己就一直如此“卫生”地礼待客人! 哎呦妈呀! 你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握筷子的那手有多脏吗? 没准餐前还没洗手!8 你用毛巾洗脸吗?毛巾洗脸,恒古至今,天经地义嘛! 但是,老缪告诉你:不!卫!生! 湿湿的毛巾,挂了一夜,还是湿湿的! 份量倒重了不少! 你脸上留在上面的细菌又繁殖许多啦! 虽然有点夸张! 你这早上起来岂不往脸上涂大肠杆菌啊! 另外啊,一坨毛巾,你总不会用三五次就扔了吧! 于是,那个粗糙的纤维啊! 刮擦着姑娘小伙你那白嫩嫩的皮肤! 哎呦呦崴,心疼啊! 不仅心疼,它还增加力皮肤感染的机会! 最佳洗脸法:先洗干净你的双手(当然在自来水龙头下),然后用手接水洗脸,反复洗几遍,是否用洗衣粉或米泔水洁面,就不教你了。别忘了把洁面的化学剂冲洗干净。最后用干毛巾擦水或吸水。细菌,在干燥的毛巾上不繁殖、留不住。另外,即使夫妻共用毛巾,干燥状态下的毛巾,不易传播病毒。不过,若你睡前和起床后都要淋浴,那就另开一页。9 关于浴缸泡浴! 浴缸藏污纳垢?那倒也不至于! 很费水?那是当然的! 但我说的是卫生问题啊! 晚上,疲劳一天后,尤其是有个伤风感冒的时候啊! 浴缸里泡半个小时,那个惬意那个舒爽啊,甭提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 你是为了泡浴还是为了洗澡? 若是洗澡或兼而有之,哎呦妈呀! 你的臭脚、脏手,还有...还有...两个排泄和排过泄的器官! 他、她、它携带的物质是不是有点特别啊? 男银们一入浴缸,还喜欢洗头洗脸吧! 更有夫妻、男女票喜欢在浴缸里做鸳鸯的! 得,不说了,也不想了! 正确的做法:先淋浴,并洁净一下关键部位,然后再享受泡浴。10 吃着吃着筷子掉地上了? 夹着夹着花生粒掉地上了? 怎么办! 用你的右手捡起筷子,再用你的左手握着筷子尖,掌心卷着筷子尖! 认真的人转二圈,不认真的人转半圈! 更认真的人在衣袖那抹一抹! 更更认真的人用擦桌布或餐巾纸意思意思有!木!有! 而那粒在地面做前空翻、侧空翻演杂技的花生粒,你怎么处理? 嘿!逮住它,用兰花指握住它! 吹口仙气扔嘴里了,一气呵成! 或者再“卫生点”脱掉花生的衣服再扔嘴里? 味道好极了! 谁知地下豆,粒粒皆辛苦,不浪费!美德啊! 敢问用自来水冲洗一下筷子或者换一双筷子有那么难吗? 就那么一粒小花生扔掉,我想不会有人说你不珍惜农民兄弟的汗水吧!

发布了文章

缪晓辉论健——关于手足口病,爸妈需要知道的几个常识

手足口病在夏秋季多发,冬季发病率下降。然而今年略有不同,虽已进入寒冬,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抬头趋势。据上海CDC报道,今年冬天上海市手足口病发病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0%以上,重症病例也有明显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家有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的父母亲需要掌握有关手足口病的几个常识问题,确保孩子们过一个平安的冬天。 一、手足口病是常见和多发传染病 直到1957年,人类才认识到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1959年才给它取了现在这个病名。此后该病全球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发生过无数次大流行,散发性流行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据上海某儿科医院介绍,每年在该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达数万例。导致这个疾病的病毒在医学上统称为肠道病毒,有20几个“品种”可致病,但主要致病病毒是肠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其次是埃可病毒。既然是病毒感染性急性传染病,那就必须知晓两个重要信息:第一,它是自限性的。意思是说它可以不治自愈,约需要一周时间大多数症状可以消失,但是两周内仍然有传染性。第二,抗菌药物无效。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部分真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无治疗作用。可是,包括手足口病在内的一些急性感染病都有发热的表现,多数家长会迫不及待地给孩子用抗生素,谓之“消炎”,医生不给用还要跟医生急。殊不知,给3岁左右的幼儿使用抗生素,药物的潜在危害可能比疾病本身还大。二、病情可以极轻也可以极重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接触手足口病相关病毒后多为隐性感染,换言之,虽然被病毒感染了,却不出现任何症状,并且还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据统计,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发病者)的比例为30~100:1。可见,很多人包括大多数儿童的运气并不差,即使感染了病毒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究竟有多少比例的孩子被病毒感染之后会出现症状,这很难统计清楚,不过,我们要重点或需要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出生6个月到一岁半的患病婴幼儿,这个年(月)龄的孩子患病后更易重症化。所谓重症,是指孩子在患手足口病1~5天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全身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甚至可致死亡。还有少数患儿即使幸免于难,仍可能在病后留下各种后遗症。 临床实践证明,早发现和早诊断并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可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生。即使已经发展为重症,及时在医院救治,也可以大大降低死亡和后遗症的风险。因此在此提醒家长们,一旦发现孩子有手足口病的“苗头”,要及时送医院救治。过去发生过的很多悲剧,大都是因为送医院治疗太晚了。三、父母可以为孩子做出初步诊断 通常情况下,患儿先有中等发热(不超过39℃),可能伴有咳嗽、食欲减退和乏力等,两三天后突然在手、足和口腔周围的皮肤上出现疱疹,臀部和外生殖器周边也可发疹。疹子形态很特别,像红色透亮的小豆豆,尤其是手掌和足掌侧出现的疱疹让人觉得很奇怪。有意思的是,这些疹子并不痒,也基本不疼。病孩的口腔黏膜上也会有数量不少、大小不等的疹子。这有什么意义呢?孩子口腔有太多疹子后会因为不舒服而拒绝哺乳、不吃饭,甚至哭闹,遇到这类情况,年轻父母们不妨看一下孩子的口腔。 当然,出现手、足、口部位的皮疹并伴发热,也不一定就是手足口病,需要与之鉴别的疾病有两个:一是单纯疱疹性口炎。该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及溃疡,但没有手、足部的疱疹;二是疱疹性咽颊炎。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发红,疱疹破溃形成溃疡。不过,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单纯疱疹性口炎,或是疱疹性咽峡炎,你都得带孩子去看医生,鉴别诊断的事交给医生做。四、手足口病属于“病从口入” 病孩的衣被、玩具、排泄物和破损的皮疹等都具有传染性;同时,家长很难控制幼儿“不讲卫生”的行为,所以,正值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就很容易被传染或传染给他人。有鉴于此,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幼托机构一旦发现有手足口病病例,整个班级要停课至少一周,这是正确又安全的措施,家长们要予以配合;如果孩子接触了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应该在7天内格外留意孩子的体温和皮疹等情况,因为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是3~7天。最后特别提醒:如果你的孩子患了手足口病,那么就应该主动地将孩子隔离在家里,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以免传染给其他孩子,这是美德。五、预防性手足口病的疫苗上市了 在我国,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已经于2016年上半年正式上市。这个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也是目前唯一可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接种这个疫苗的意义是可以有效地降低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这个疾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不过,我国还没有把这个疫苗列为计划免疫的项目,家长们可以主动要求注射。前些日子,发生在山东的“疫苗事件”很让国人闹心,甚至有不少人产生了对疫苗的恐惧心理。笔者认为,切不要因为偶发的行业道德问题而否定科学家研制的各种疫苗。传染病疫苗自被发明以来,使得无数人避免了传染病带来的灾难。年轻的父母们对手足口病可能并不陌生,但以上文字值得你再读一遍。最后请记住:手足口病虽很常见,但毕竟不同于普通感冒,它有可能会很严重。请勿忘“三早”。

发布了文章

缪晓辉论健——男性健康,是否要得到更多呵护?

男性健康, 是否要得到更多呵护? 上海权威机构发布了一组数据:2014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82.29岁。其中,男性80.04岁,女性84.59岁。这个数据可以简单地解读为:如果2015年出生,如果没有意外,女性可以活到至少84.59岁,而男性则“只能”活到80.04岁。问题来了,同一个户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在相同的生活和保健水平下,上海市的男性咋就要比女同胞们平均少活1660天呢! 疾病是由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三大因素决定的,据此可以推论,人的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与患有关。但迄今没有研究表明,男性的短寿与遗传基因有关,所以平均期望寿命应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关系更为密切。既然已知男性的健康水平比女性低,我们就得找找原因,要让男人们活得更久一些。我归纳起来可能有以下三大原因。一、生活习惯更糟糕 国内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在城镇,男女吸烟的比例为96%和4%;在农村为96.2%和3.8%,男女差异极大。还有一个相应的数据,那就是男女患肺癌的比例大约为3:2。国外有调查显示,虽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但由于男女吸烟比例相差太大,总的概率则是男性患COPD为2%,女性为1%。再比如饮酒,虽然男女都有机会饮酒,也许女性比男性更能饮酒,但嗜酒或者对酒精依赖者,男女之比为4:1!大量和长期饮酒导致的疾病不仅多而且严重,比如酒精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如同吸烟之于肺癌。另外,酒精性脂肪肝也已经成为损害男性健康的严重问题。除吸烟和喝酒之外,男性更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更多熬夜、容易暴饮暴食、尝试或参与暴力或高危险行为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男性更易患病、健康状况更差的原因。故需要给予更多“关注”。二、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更大 毛主席曾经教导过我们:“妇女能顶半边天”。他老人家说的是“能顶”,并不代表真的顶了!郑重申明,我绝对不歧视女性,我只是从过去到现在男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来推断男女所承受的压力的差异。看过“泰坦尼克号”电影的人都应该记得一个镜头:巨轮在即将沉没之前,除极个别外,男士都被要求或主动要求让女人和孩子先上救生艇,把更多生的机会留给妇儿;前苏联有位作家曾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我的理解是,从心理、生理和体能等角度考虑,在艰苦、炮火和危险环境中,男性一定比女性有优势,而且几千年来,男人心中固定地认为打仗应该是他们的事,这应该是男人对女人的一种保护心理。参加战争就可能意味着受伤或死亡,所以男性被伤害的机会更多。再说说职场,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福布斯榜上有名者,男性数总是遥遥领先的。这些都说明:人类、社会和生活的现实,都注定了男人要承担更多压力大、风险多、危险高的工作,这类工作会直接或间接伤害身体健康,也所以,男人的健康问题可能更需要关注。三、男性更少关注健康和疾病 可能是由于自尊、惰性或粗心,男性对自身健康状况或已发生的疾病的关注度,要比女性低,很多男人喜欢“撑着”。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无论男性性格的原因,还是社会对男性的要求,一旦身体出现不适,或者已经患有某种疾病,一方面,他们不太愿意诉说,另一方面也不太愿意跑医院看医生。所以,总体上,当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时,男性往往不太容易被发现,从而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或疾病不能得到早发现、早治疗。我近几年来部分地从事健康管理工作,查阅了瑞慈医疗集团体检机构的10余年数据,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企事业单位年度福利性的健康体检者中,男性占了54.5%左右,而女性为46.5%,男性体检率比女性高8%!然而,在散客(即自主或者自掏腰包健康体检)人群中,这组数据却几乎倒过来了:男性占47%,女性占53%。这说明什么?要么是男性不重视健康检查,要么就是男性对自己更“抠门”?或者家庭中“重女轻男”?还要给说另一个相匹配的数据:我国2015年男女之比为113.51:100。结合人口性别比再来分析男女主动接受健康体检的数据,进一步表明男性对自己的健康管理意识不如女性。 针对上述几种情况,我要给出的建议就非常明确了,那就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或者不损害健康的生活习惯;摆正工作、事业和家庭,与健康、疾病、生活和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事业的追求不要永无止境,而对健康、生活或生命质量的追求则可以是无限的。任何人,定期健康体检是必须的,体检不仅可以评估整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还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以便及时进一步诊治。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永远是治愈或控制疾病和延年益寿的最重要环节。最后还必须谈谈男性性健康的问题。人,食色,性也(呵呵,此处的“色”是指性)。男性的性健康同样是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问题。概括地讲,男性的性健康问题有两类:一是性功能障碍(无能或过度);二是性乱。前者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包括家庭不和谐;后者会导致社会问题或自身疾病,尤其是性传播疾病,比如艾滋病等。据统计,男性性无能,80%以上属于功能性障碍,仅20%左右属于器官疾病,比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可导致血管病变相关的性功能障碍。可见,男性的性健康问题,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和心理治疗,当然还需要行为教育和行为约束。

发布了文章

缪晓辉论健——看病埋单大有学问

数年前,我组织一个大型学术会议,因胃疼而委托同事在附近医院挂急诊购买颠茄片,结果:挂号费9元,而10粒颠茄片仅要1元!医生挂号费高于药费天经地义,但到医院挂号购买如此普通和便宜的解痉止疼药物是否划算? 生病看医生,有病吃药,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但不一定!有时,你可以不吃药;有时,你可以少配药;有时,你不一定要到医院配药。这些不仅涉及药物安全问题,还涉及医药经济学问题。 一、某些病可以不吃药 感冒可以不吃药;某些腹泻病也可以不吃药;工作劳累后的头痛失眠,也不一定要吃药。感冒发热后,大多数人会要求医生退热、“吊水”,甚至还要求“消炎”(实际上是想用抗生素),于是半夜赶到医院,排队、挂号、看医生、验血、拍片、配药、注射,呆在怪味浓重、通气不良、人员拥挤的急诊留观室,“吊”到次日天明,家人还得陪着熬夜。实际上过半数的此类“吊水”是不必要的!前几年披露的中国人年均吊八瓶水,而欧美国家人年均“消费”仅三瓶,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跟大家算经济账:打的去医院,自己花钱;夸张一点的叫救护车,也得自己掏腰包;第二天上不了班,病假、事假、调休等,损失更不小。还有,你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基金,经这一折腾,几百元就“消费”掉了,以后真有个稍大点的毛病,就得进入“个人支付段”。 二、不要轻易消费你的个人账户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包括个人账户基金和统筹基金两个部分。个人账户基金有四个来源:一是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二是用人单位缴纳的一定比例的社会医疗保险费;三是用人单位为个人缴纳的启动资金;四是随着保险年限的增加而产生的个人账户资金的利息收入。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包括:在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费用;在定点零售药店的购药支出;住院、门诊特定项目基本医疗费用中,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我们要学会算账,如果不是慢性病,那么就尽可能不去消费这笔钱,否则,用过头了,就得由个人支付,超过“个人支付段”后发生的诊疗费用,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按照不同比例自己支付一部分费用。三、药品基本不具备存储价值 首先,药品不是普通商品,消费药品乃无奈之举;购药也不同于购买普通商品,不得随心所欲。 药物具有严格的有效期,你若“囤积奇居”,在家庭小药箱里塞满各种急慢性病的治疗药物,一旦过了有效期,药物就被白白浪费;而在医院或零售药房,药品的购进和售出都有预估,即使有库存,药物也不停地周转,接近有效期的药物,医院或商店会提前处理,或内部协调,或退回生产厂家。而你家庭药箱储存的药物,一旦到了有效期,你怎么周转?比浪费更可怕的是,家里存储的药品给谁使用?如何使用?如何观察不良反应等,都很难把握,如有不当,势必给用药者带来伤害,甚至危及生命。还不得不说,家庭药柜储存着的药物是不能升值的,或者恰好相反。如前所述,尽管个人账户基金只能用于基本医疗,但它具有储存价值,放在账户里基金可以以利息的形式升值。另外,包括本金和利息,不仅都属于你本人,而且还可以继承。因此,你应该储存基金而不是药物。四、配药不必都得跑医院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上列出的药物可以凭医保卡在药店购买,而付费的模式和比例等与医院并无二致,药店只是为配药者提供了地理位置或时间上的便利。特别要说明的是:配医保可报销药物,你还必须获得医保定点医院医生的处方,非定点医院(如目前的大多数私立医院)的医生处方不能使用个人账户基金购药。到本文开头的故事。如果患了轻症、急性毛病,而且是在“诊断”上比较有把握的疾病后的用药,诸如解热镇痛药、止咳药、某些止泻药、抗过敏药、跌打损伤药膏、点耳眼鼻的药膏或药水、润喉药物等,甚至是救急的心脏病药物,比如麝香保心丸等,都可以直接在药店购买。这些药物都是一次性或短期使用的非处方药,一般比较便宜。即使是慢性病的长期用药,比如降糖药和降血压药物,这样那样的原因偶尔“断顿”了,也完全可以到药店自费购买最小包装的药物,特地跑一趟医院,花去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请进几十粒药片,这就太不经济了。大家还要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误区:即认为医保可报销的药物一定不愿自掏腰包,否则就吃亏了。其实太精于算账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当然,处方药、精神类药物(比如安眠药)和皮肤或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药物,即使是医保可支付药物,药店也是不供应的。 为疾病买单,有很多学问,也有很多算术题,要学会计算,学会管账。本文只能蜻蜓点水,如何进一步细化和管理医疗费用开支,还需读者细心揣摩。

发布了文章

缪晓辉论健——健康自我管理的关键点

所谓健康自我管理,是相对于“他人”协助管理而言的。如今有很多所谓“健康管理”机构,帮你建立健康档案,要求你定期体格检查,经常给你推送一些或个性化或泛泛而谈的保健、防病、养生和疾病诊治的知识。这种“专业”的有偿健康管理服务可能会对你的健康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各种健康管理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甚至资质都存有疑问,你很难花钱获得实质性的好处,另一方面,你可能如同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大人搀扶你一把,甚至抱你一程,但脚下的路主要还是要自己走,所以,健康管理的最终落实者还是自己。 简单地理解,健康自我管理就是“我的健康我做主”,但健康管理的实践表明,“做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成为真正健康管理的主人,需要你用心琢磨、多学多思,要根据自己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家庭背景和身体素质等制定一整套高度个性化的方案,而且还要随着很多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尤其是要根据年龄和身体机能的改变而做出相应改变。这并不容易,但可以抓住几个关键点。笔者认为这些关键点的核心是科学和坚持。 第一,因人而异 健康管理,必须结合年龄、性别、遗传背景、工作性质、长期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基础等,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简单地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合适的。比如,老年人不合适开展剧烈的锻炼活动;女性在更年期的精神卫生问题需要得到更多重视;有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病家族史的人,需要更多地关注饮食健康摄入和膳食的合理搭配;长期蜗居办公室的人,就需要特别关注脊柱健康和眼睛的保护;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人,健身运动尤其要适度和循序渐进。 第二,科学规范 大多数人对健康管理的问题属于“自学成才”,不可避免地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而这些可以视作不科学的认识误区,常常会给健康管理带来危害而不是获益。又不可否认的是,不少冠以“科普”的街头小报,也包括老幼皆喜欢的微信,一直有虚假的所谓科普信息在传播,其影响力和迷惑性却很强。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所谓碱性食物有益健康,完全是伪科学的一派胡言;又所谓经常食用某几种食品可以远离癌症,一定是缺乏根据和夸大其词的;再比如,人的一生中,心脏的跳动次数是有限的,多运动会折寿,也是恐吓民众的。最近关于碱性药物饿死癌症的“科普”就让很多人信以为真。多年来,伪科学的东西,还特别容易蛊惑大众。所以,要学会鉴别,要掌握真正有科学依据的健康管理之道。 第三,持之以恒 对疾病而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保健而言,这个谚语同样有借鉴意义。如果我们认定某种保健行为是适合自己的,是有收益的,那么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能凭一时兴起而做健康管理。比如减肥,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毅力,需要坚持不懈。这种坚持的原动力,并不仅限于个人毅力,还在于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须知,肥胖相关的疾病大多数是严重的,大多是减寿的。肥胖相关疾病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血管病变、胆囊炎胆石症、脊柱疾病、结直肠癌、不孕不育等。只要坚持控制饮食和长期适量运动,就可以维持体重在理想范围,就可以避免以上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或延缓这些疾病的到来,或加强这些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遗憾,很多“吃货”很难自我控制嘴巴;很多“懒人”很不愿意挪动双腿。这就是属于自我管理不严,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久而久之,难免有超重相关疾病缠身。 第四,内外结合 自我管理,不意味着一切由自己掌控,我们不仅不能拒绝外界的帮助,而且在健康管理中一定要主动寻求多方面的协助和指导。当然,内因是最重要的,管理的质量如何,自己的感觉是第一的。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要更多地接受来自家人、同事和医务人员的帮助,这一点与前述科学规范是一回事也不是一回事。所谓内外结合,实际上是引入了接受监督和纠偏的机制。懒惰了,有人催你一下;过度了,有人提醒一下;走偏了,有人拉你一下。这样的内外结合式的管理,就会确保科学,并提高效果。至于本文首段介绍的“专业机构”,显然是外部管理的力量,你还得甄别其资质和水平,不要不信,但又不能盲目信从。 第五,定期评估 我健康管理的效果如何,需要用量化的指标,其实这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目前有些管理健康和疾病机构甚至推出了“私人医生”项目(这不同于社区的家庭医生),他们会给你建立档案,会通过互联网手段,比如电子邮件、微信、App(手机应用软件)、网络轻问诊等,帮助你动态评估健康管理前、中、后的各种数据,并提出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见。这个新生事物是值得培植的,但如前所述,那些以盈利为目的的管理公司,存在问题不少,市场还比较混乱,有时还很难识别真伪和其评估的质量。因此,需要慎重选择。还要提倡的是年度健康体检。尽管近年来我国可能存在体检过度、质量下降的问题,但是选择资质高的体检机构,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健康状况评估,仍然是不可动摇的管理行为,不要拒绝。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单位提供的福利体检,规定的检查套餐,没有介入个性化的检前、检中和检后的咨询和调整,质量不高。 最近某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原本患有冠心病,却因创业压力过大、过度疲劳而英年早逝,在让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引起业界的一片唏嘘,但是这种悲哀的故事很快就会被人忘记,重蹈覆辙者一定会“前赴后继”。健康是大写的1,失去了它,其余都是0! 永远要记住:健康是自己的,你得管;你若不管,它就会离你而去,替代它的是疾病,甚至是“点点点”。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