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5921

葛建伟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垂体瘤
胶质瘤
脑积水
腺瘤
动脉瘤

发布了文章

新冠疫情下的脑内大出血紧急抢救,显微手术化险为夷

疫情防控下,紧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是对医护人员的重大考验。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葛建伟主任医师团队为一位脑内大出血患者成功实施紧急抢救手术,使患者转危为安。患者突然陷入昏迷,紧急送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检查,患者血压已下降至50/35mmHg,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左额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导致的脑内大出血,患者出现脑巨大血肿,情况十分紧急,危在旦夕。针对此情况,神经外科葛建伟主任医师团队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立即对患者进行紧急病情分析,为患者安排急诊手术。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葛建伟主任介绍到,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急症,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后伴有颅内血肿患者病情危重,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预后极差,致残致死率极高。急诊手术在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并切除畸形血管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尽早手术可最大程度挽救神经功能的损害,降低病死率。葛建伟主任团队身穿隔离防护服经过紧急术前准备后,葛建伟主任医师团队身穿隔离防护服,为患者实施了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及切除畸形血管手术。在显微镜下进入血肿腔后,吸除血肿中央部分血块,找到畸形扩张的血管团,通过显微镜仔细辨认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保护好引流静脉,电凝供血动脉,切除畸形血管团。手术顺利,颅内血肿清除干净,畸形血管切除,患者转危为安,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复杂的血管性病变,是由胚胎时期脑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一种先天性疾病。脑动静脉畸形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出血发生率为50%,首次出血病死率为10%~15%。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致出血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均应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血肿量大,有明显的占位效应及神经功能障碍;病情迅速发展,症状、体征加重,意识情况恶化及出现瞳孔散大。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的治疗原则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在保留脑功能区的前提下尽可能将畸形血管全切除。确诊或高度怀疑脑动静脉畸形并出血的急诊手术,术中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脑肿胀、病灶暴露差、血管处理不当等原因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同时,当下医护人员还面临来自新冠疫情笼罩的巨大考验。对此,神经外科葛建伟主任团队沉着冷静应对,以专业的医学素养和过硬的临床技能化险为夷,成功拯救患者的生命。

发布了文章

颅底肿瘤微创手术——“违章建筑拆迁史”

在人脑的“摩天大楼”里,“居民”们在此安居乐业,颅底是一个巨大的地基,将脑组织“和盘托住”。颅底骨是脑组织与鼻腔、口腔、脑颈部等其他组织邻近的结构区域。虽然这里“寸土寸金”,但各结构“安分守己”,互相谦让,各司其职。然而,也不乏不安分子,偶尔搞一搞地盘扩张。位于颅底的“违章建筑”,我们称之为颅底肿瘤。颅底肿瘤是指发生并生长于颅腔底部及周围组织的肿瘤。它们来自于硬脑膜内外、颅神经、颅底骨本身,以及颅底骨下方的组织。和颅底比邻而居的它们,可以向头端侵入颅内,也可以向尾端延伸,累及眼眶、鼻窦、鼻腔等。在颅底这块小小的地皮上,住着鱼龙混杂的“居民”。颅底解剖结构复杂,涉及颅神经、供血动脉、回流静脉和重要脑功能区,譬如脑干和下丘脑。“违章建筑”压迫不同的组织,带来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果肿瘤压迫嗅神经,出现鼻塞、鼻出血、嗅觉减退;如果压迫到视神经,会引起视力下降、复视等。当压迫其他颅神经时,还会出现耳聋、耳鸣,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情况。如果出现以上症状,需警惕颅底肿瘤的发生。如果肿瘤压迫脑功能区,如下丘脑受压时,可有多饮、多尿、嗜睡等症状;肿瘤侵犯颅内区域时,将出现头痛、视力下降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不同区域的颅底肿瘤,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症状。当发现身体的异常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就医,以便及时发现,早日治疗。当发现颅底“违章建筑”后,需要向“拆迁队”求助。神经科医生将通过检查,全面掌握颅底肿瘤的情况,并针对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颅底肿瘤的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放疗以及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颅底脑肿瘤微创手术,是治疗颅底肿瘤的核心。传统的颅底外科手术中,医生会广泛切除颅底骨质,从而使病灶获得显露。也就相当于,为了拆除违章建筑,而将整块地皮翻修一遍。微创颅底外科手术,在保留颅底入路的方式下,大大减少颅底骨质的切除。在医生评估过肿瘤的性质后,通过核磁等影像学检查,利用软件绘制出颅底三维立体解剖结构。就像是绘制出详细的地图,针对违章建筑“定点爆破”。了解肿瘤病理解剖的基础上,医生设计合适的手术入路,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显微镜和神经内窥镜技术,即使面对视野狭小的地区,也能胸有成竹地操作自如。藏匿在盲区的残余肿瘤,也能得以切除。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换取对肿瘤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并且尽可能地保全了周围组织的重要结构功能。可以说是最精巧的“违章建筑拆迁小队”。由于颅底肿瘤的特殊性,手术通常由三级以上具有良好技术、配套齐全的肿瘤医院或综合医院开展。配合医生进行相关诊疗,可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发布了文章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疏通血管防治脑卒中

专家简介:葛建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颈动脉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条动脉血管,它连接着我们的心脏和头面部,为头面部尤其是大脑供应血液。颈动脉狭窄是临床常见的血管病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经成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防控作用。王大爷73岁,前不久因“眩晕、视物模糊、肢体乏力”来到仁济医院就诊,头颈部CTA显示,患者右颈内动脉起始部脉粥样硬化,管腔重度狭窄,几近闭塞,诊断为“脑梗死、右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手术是当下的最佳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够彻底清除颈动脉内的“垃圾”——粥样硬化斑块,疏通颈动脉,改善脑供血,有效地预防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但由于王大爷的病情复杂,颈内动脉狭窄段较长,手术视野暴露困难,而且他的身体基础条件差,手术风险颇高。如何在短时间内顺利切除斑块,恢复颈动脉正常管径和血流,对手术团队是个很大挑战。神经外科葛建伟主任与团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制定了详细手术方案。在严密监测下,葛主任首先暂时夹闭颈动脉远端和近端,然后切开颈动脉,清除堵塞血管的“垃圾”。随着血管壁的斑块逐渐清除,手术顺利完成,用时仅3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经过精心的护理与康复锻炼,第5天出院,王大爷出院时满意的笑容,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肯定。颈动脉是向颅内供血的主要动脉,它在进入大脑之前有个“Y”分叉,分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由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当血液向上流动时,分叉的地方容易受到冲击,特别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也在不断老化,同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是重要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壁上沉积了大量的脂质斑块,这些斑块占据了血管腔,造成血管的狭窄。斑块会使血管腔越来越狭窄,最后甚至会出现堵塞。一方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另一方面斑块不稳定,破裂、脱落后形成血栓,随着血流漂向脑内,阻塞血管导致脑梗死。颈动脉狭窄疾病早期通常不伴有任何症状及体征,当狭窄严重导致脑供血减少,此时可能会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减退,严重的会引发脑中风,偏瘫、失语、昏迷。颈动脉超声是诊断评估颈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可以清楚显示颈动脉的斑块性质,而且颈动脉血管超声在评价血流动力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颈动脉狭窄在50%以下而且没有临床症状,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药物治疗(降脂、抗血小板)即可。但当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者虽然狭窄只有50%但伴有明显临床症状时,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有限,应该考虑手术治疗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就是采用手术切开颈内动脉壁,直接取出动脉管腔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通过手术重塑颈内动脉,改善脑组织供血,并切断栓子产生的来源,从而预防脑卒中的发作。

发布了文章

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

你听说过“颅内动脉瘤”吗?或许一听到“瘤”,你会以为这是一种肿瘤。但其实颅内动脉瘤并不是肿瘤,而是一种很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血管壁出现气球状的隆起,外形看起来像肿瘤,因此被称为颅内动脉瘤。虽然颅内动脉瘤并不是肿瘤,但它的危害一点儿也不比肿瘤小。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神经科的急危重症,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一旦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死亡或病残率极高。因此,颅内动脉瘤又被称作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在中国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7%,而在诊断出的尚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每年的破裂率约为1%~2%。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早期病死率高达43%,再次破裂出血者病死率高达60%~70%,即使是存活患者也经常会留存严重的后遗症。No.1 为什么会发生颅内动脉瘤呢?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知的发病原因可能有:1 先天性因素。颅内动脉的管径厚度是颅外相同管径血管厚度的2/3,在再加上颅内动脉分支较多,而分支的分叉部又最容易受到血流的冲击,导致脑动脉管壁中层出现裂隙。有残留的胚胎血管或是先天动脉发育存在异常与缺陷的个体,颅内动脉更容易受血流冲击形成颅内动脉瘤。2 动脉硬化。使动脉壁内弹力层被破坏,导致动脉壁不能承受较大的血管压力,动脉薄弱的部位膨出,从而形成颅内动脉瘤。3 创伤。颅脑发生损伤以及手术等可能导致颅内动脉壁受损形成颅内动脉瘤。4 感染。感染可以侵蚀脑动脉,引发感染性动脉瘤或是真菌性动脉瘤。5 其他。颅内动脉瘤家族史、年龄、性别均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另外,每天吸烟20支以上可增加颅内动脉瘤发生风险。No.2 颅内动脉瘤有哪些症状?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在出血前2~8周可能会出现程度较轻的“警示性头痛”。随着瘤体增大压迫脑组织,还可能会出现视觉障碍、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走路不稳,甚至是癫痫等症状,还有些患者会出现情绪的改变。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会发生剧烈的头痛,常常被描述为“一生当中最剧烈的头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意识丧失。当出现这种极度剧烈的疼痛,要考虑到颅内动脉瘤破裂,一定要及时就诊,否则就会错失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预后。No.3 颅内动脉瘤有哪些治疗方法?如何选择?颅内动脉瘤治疗的目的就是将动脉瘤隔绝在正常的脑循环之外。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风险较高,是否采取治疗手段还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如,直径<5mm且形态规则的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动态随诊观察;而破裂动脉瘤,或直径≥5 mm且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需要进行治疗。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以动脉瘤栓塞术为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和以动脉瘤夹闭术为主的开颅手术。选择治疗方法时,要因人而异,考虑动脉瘤的位置、形态、数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关系、患者年龄和身体一般情况、患者及家属的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高龄、体质比较弱、患有严重的器质性疾病等不能承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建议选择介入治疗。后循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多采取介入治疗。路径比较复杂的动脉瘤,或者有血管变异的动脉瘤,或输送导管困难的动脉瘤,一般需要开颅手术。动脉瘤破裂且出血量大并伴有血肿的,或动脉瘤上有明显穿支血管发出的,需要选择开颅手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一般选择开颅手术。专家介绍葛建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肿瘤微创内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神经外科学会委员(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导师,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会员,上海市科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硕士论文评审专家,上海市健康生活促进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台联会长。发表论著30余篇,在国际知名肿瘤期刊《Cancer Science》、《Cancer Research》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60分,主编神经外科专著4部,先后获得各类医学科学研究基金200多万元。获得2013年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脑胶质瘤的发生信号机制研究)。第一完成人完成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0号染色体单体性协同7号染色体拷贝数异常在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项目一项,承担吴阶平医学研究基金一项。拥有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多次赴欧美著名神经外科中心学习、交流;2015年6月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学习交流、接受了赫尔辛基报的专访,当地媒体予以了报道;受新媒体杂志“移居上海”专访,新民晚报2016年专版采访了葛建伟主任,葛建伟主任就神经肿瘤的微创及内窥镜手术治疗发表了观点与经验。2020年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上海之光”采访了葛建伟教授于疫情严重期间为一7周岁儿童脑干巨大肿瘤施以手术抢救,成功挽救患儿的事迹。长期专注神经外科的临床工作,个人手术病例超过4000例。擅长高难度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尤其对垂体瘤的经鼻-蝶窦内窥镜手术,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复杂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有较深的造诣,在神经胶质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发布了文章

话说脑垂体肿瘤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10%。近十年来,垂体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放射免疫测定和各种激素的兴奋/抑制试验的应用,以及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进步,使垂体腺瘤的诊断准确性较之过去以视野、视力改变、X片上的蝶鞍骨质的变化等诊断标准前进了一个时代。加之现代显微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的广泛开展,各种疗法的不断改进,使垂体腺瘤的全切除率大大提高。根据国内外报道,小型或微型腺瘤切除后,症状改善率达70%~90%,垂体大腺瘤如切除彻底,有效率亦达30%~70%。又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垂体肿瘤单克隆发生及致瘤基因理论的研究,使人们对垂体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为临床疗法的改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1 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过去学者们对垂体腺瘤发生机制的认识,主要包括二种假说:一是垂体细胞自身缺陷学说;二是下丘脑调控失常学说。目前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垂体瘤发生的多步学说逐渐将二种学说统一起来。2 垂体腺瘤的分类以往按光学显微镜下病理染色的不同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包性、混合性四种。由于内分泌学研究进展,这一分类法已不满足临床需要。Mosa和Baroni于1963年首先提出根据内分泌功能分型,后经许多学者改进,现分型如下:①有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单激素分泌腺瘤和多激素分泌腺瘤。②无分泌功能的腺瘤:包括未分化腺瘤和瘤样细胞瘤。3 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垂体腺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仍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垂体腺瘤的手术途径曾有许多变更,大体可分为经额颞开颅和经蝶窦入路两种,分述如下。3.1 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3.1.1 术式发展经蝶窦入路手术始于Schloffer,1909年Cushing成功地应用经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了一例肢端肥大症患者。在当时缺乏抗生素的条件下,其手术死亡率低于经颅手术,故而在很长时间内被视为垂体腺瘤的首选入路。但由于其对鞍隔上瘤块切除不彻底,加之术野深,照明差,故又渐为经颅手术所代替。直至60年代,Hardy等利用手术显微镜,使术野显露大为改观,使经蝶入路既能切除腺瘤、又可保持正常垂体功能。70年代以来,随着CT、MRI等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及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出现,使垂体腺瘤特别是微小腺瘤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垂体手术亦可以达到对机体内分泌紊乱予以彻底根治。从此垂体腺瘤的经蝶入路手术方式得到了空前发展。3. 1.2 内窥镜在垂体腺瘤切除中的应用经内窥镜垂体腺瘤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应用的一种手术方式。近十年来国内外报导日渐增多,而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尚不多见。Matulac等认为通过神经内窥镜,可以发现一般手术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利用内窥镜使显微手术的范围扩大,可以看到后方和周边结构,在神经外科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总之,使用鼻腔内窥镜,避免了传统的切开方法及术后鼻腔填塞,使患者更快痊愈。内窥镜能使术者看清蝶窦全景,避免损伤周围结构。并且通过改进照明及放大设备,能提供蝶鞍及蝶鞍上区的极佳视野。这为彻底切除肿瘤和保存垂体功能,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提供了良好前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葛建伟副主任医师近年来采用最新一代高清神经内窥镜,为许多垂体瘤患者施行内窥镜肿瘤切除术,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3.2 经颅垂体腺瘤切除术近20年来,由于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普及,经颅手术的比例逐渐减少。Massimo等统计932例手术患者,仅有48例(5.1%)行经颅垂体腺瘤切除术。但由于垂体瘤的生长及扩展特点,这两种入路仍各有其存在价值。4 垂体腺瘤的早期筛查生育期女性如出现停经、泌乳、不孕,健康男性出现性功能下降,成年人出现肢体明显变粗、口唇厚、鼻形增大,体重不明原因上升、视力不明原因下降等情况均提示脑垂体疾患的可能,须到医院及时就诊。

发布了文章

垂体瘤是什么瘤?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医生,最近我经常头痛,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眼睛的余光也消失了,怎么回事呀?”“医生,我女儿都成年了,怎么还没有来月经啊?”“医生,我的模样越来越丑,像个男人似的,手脚也越来越大,鞋子都买不到了,这是什么病啊?”“医生,我近2年脸越来越圆,痘痘很多,肚子越来越大,还有一条一条的紫纹,头发也快掉光了,我到底怎么啦?”“医生,我最近在性生活方面老是觉得力不从心,老婆都开始抱怨了,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啊?”若您有以上问题,可能得了垂体瘤,建议您到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就诊,作进一步检查。什么是垂体啊?垂体瘤又是一种什么病啊?!垂体为颅脑内一椭圆形小体,位于大脑底部的蝶鞍内,重约0.5-0.6克,虽小却功能强大,可以分泌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正常生命活动,被称为人体“内分泌腺”之首。顾名思义,垂体瘤是来源于垂体本身的一种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病变罕见,发病率占整个颅内肿瘤的15%左右,以20-5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那当出现哪些信号,需警惕垂体瘤呢?临床上通常把垂体瘤分为两类:一类不分泌激素,称为“无功能性垂体瘤”,瘤体体积增大会压迫正常的垂体组织引起功能障碍,若继续增大还会压迫周边组织(占位效应),导致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一般在老年人极易被误诊为老花眼、白内障等眼病,但经眼科治疗后症状一般无改善。另一类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过多的激素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生长激素腺瘤过度分泌生长激素,使患者外貌变形,骨关节增大而手足粗壮等;泌乳素腺瘤分泌过量的泌乳素会造成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甚至闭经,以及非哺乳期的异常乳汁分泌等,而男性患者最常出现性欲减退与性功能障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分泌过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患者出现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痤疮、脱发等症状。因此垂体瘤虽小却危害大,需要高度警惕。那如果怀疑得了垂体瘤时,该做哪些检查呢?建议到内分泌科、神经外科全面完善内分泌激素、鞍区增强磁共振或动态磁共振等检查,以及相关并发症筛查。得了垂体瘤是不是都要做手术啊?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三种,应根据患者身体条件、肿瘤类型等情况综合分析,采取合适的方法。功能性垂体瘤中的泌乳素瘤,通常对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治疗的反应良好,一般首选药物治疗,只有少数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能耐受的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其余类型的功能性垂体瘤一般都需要积极手术治疗。无功能性垂体腺瘤若引起占位效应,导致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解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从而缓解症状;直径小于1cm的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可以通过定期磁共振检查随访瘤体是否呈进行性生长,必要时再行手术治疗,如无变化,继续随访。做了手术后就能“一劳永逸”吗?垂体瘤术后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垂体功能减退症、尿崩症、低钠血症、性功能低下等,术后垂体功能替代治疗是垂体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术后定期随访是及时监测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的关键部分,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建议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定期复查,连续复查3次后,如果情况稳定,以后可以每年复查一次即可。垂体瘤起病隐匿,病程缓慢,症状复杂,需要多科室共同配合进行诊疗,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仁济医院南院开启了神经内分泌多学科协作(MDT)诊疗工作室,通过MDT帮助患者获得了个性化、多学科、全方位的“一站式”高质量、高效率诊疗。在神经内分泌MDT工作室中,神经外科、内分泌科、放射科等专家一起接诊患者、讨论病情,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为患者制订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诊断不明的患者,先由内分泌科收入院行定性、定位诊断和内科综合治疗,明确诊断后需要手术的患者再转至神经外科实施外科治疗,术后患者继续在MDT工作室长期随访,评估手术疗效,以及进行术后长期内分泌功能评估和补充、替代治疗,让患者终生享受优质的治疗和服务。

发布了文章

老爷子突然变傻了——竟是脑积水惹的祸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近日门诊来了一位82岁的病人,由他儿媳妇推着轮椅过来,她说老爷子平时还可以,只是有点老年痴呆,但是近一周来突然变傻了,走路一点也不稳啦,也出现尿失禁啦,地段医院诊断为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现在不知道该怎么治疗了,听说仁济医院看脑积水好,所以到慕名而来找到葛医生的门诊。其实2年前,老先生就有点老年痴呆的表现,不过家属并未在意,以为是年龄大的缘故。说起老年痴呆,大家可能会想起这些症状:走路不稳、记忆力倒退、思维逻辑混乱,甚至是小便失禁等。但是,是不是在、所以这样的患者都是老年痴呆吗?显然不是,有一种病叫正常压力脑积水(简称NPH)引发的类似症状与老年痴呆高度相似,而且通过手术可以有效的缓解病情,今天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葛建伟主任医师就为大家区分老年痴呆和正常压力脑积水。一、什么是正常压力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NPH)是一种脑室虽扩大,而脑脊液压力正常的交通性脑积水综合征。主要症状是步态不稳、记忆力障碍和尿失禁三联症。多数病人发生在60岁以后,症状呈进行性逐渐发展,有些在病情出现后,其病程为数月或几年。病人没有明显头痛,但有行为改变、癫痫或帕金森症。近期记忆丧失是最明显的特点,病人常表现呆滞,自发性或主动性活动下降,谈话、阅读、写作、爱好和创造性减弱,对家庭不关心、淡漠或冷淡、孤僻、工作效率差。二、“三联征”具体有哪些?1.步态障碍患者频繁跌倒,逐渐出现步基增宽,步态拖拉,肢体僵硬、动作缓慢,下肢出现痉挛步态。当病情发展达高峰时,步态失调和运动功能低下十分严重,以至所有的自主活动受到限制。2.认知功能障碍最初症状是逐渐加重的健忘,反应缓慢及言语障碍,缓慢发展或计算力障碍,观察力下降及情感淡漠,终至严重的精神障碍和痴呆。3.尿失禁通常发生在认知和步态障碍之后,随着病情恶化,症状持久。便失禁很少出现,仅发生在病情最严重的病例。三、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和老年痴呆如何鉴别?虽然两种疾病都是引起记忆和认知功能减退、丧失,但二者还是有所不一样。老年痴呆的进程比较缓慢,多在数年后才充分出现其各种症状,当出现步态障碍和尿失禁等症状时往往已是晚期了。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的起病则相对较快,病程一般才数月,在疾病的早期就已出现了步态障碍和尿急、失禁。所以,较早期是否出现步态障碍和尿失禁是区别这二个疾病的关键点。对于鉴别困难的患者,可以进行磁共振检查或者脑脊液动力学测试来辅助诊断。四、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如何治疗与不可逆的“老年痴呆”不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引起的痴呆是被认为可治疗的、可逆性的痴呆,它可以通过脑室腹腔分流、腰大池腹腔分流等手术将脑脊液引流到腹腔,使扩大的脑室回缩甚至脑室大小回到正常,脑白质的受损得到缓解、修复,可以使痴呆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比如恢复意识、停止胡言乱语等。最后葛医生解释:老年期痴呆患者约20%属于脑积水性痴呆,而且脑积水患者手术治疗越晚,效果越差。所以,生活中如果老年人出现记忆力减退、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时,千万别简单认定就是老年痴呆病,要及时到专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最后葛医生给老爷子收住入院,做了腰穿实验,完善评估,做了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术后10天老先生出院,走路不稳明显好转,尿失禁也基本改善。

发布了文章

给你的大脑做个体检,中年危机,颅内动脉瘤,隐形杀手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最深刻的缅怀,就是更好地活着。7月30号。从医疗圈得到一个令人悲恸的消息: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辉教授因意外跌跤,坚持去看病人后才去拍片检查,检查结果为腰椎骨折,随后因头痛检查发现动脉瘤,虽然经过华山医院神外团队的全力抢救,但最终未能挽救我们敬爱的李光辉教授的生命,于7月29日晚去世。李教授的离世,带给我们无尽的伤痛,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这篇文章,我想能让大家对这个疾病有更好的了解,更积极的预防、更广泛的普查,从而让更多的动脉瘤患者免于致死致残,这才是对李教授最好的缅怀!或许在身边,或许在新闻上,总能听说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或者一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子,一直都好好的,突然猝死,罪魁祸首竟然是一个叫做颅内动脉瘤的疾病,这是多么的可怕呀,这个疾病在夺走生命前竟然没有一点提示或者给的提示那么微不足道,微小的以致于没人能观察到它的存在。我们来看几张动脉瘤的示意图:其实,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在正常人群中可以占到30%,它不发病时没有任何危险,只属于先天发育的缺陷。它既有可能伴随人终生而不产生危害,也可能随时夺走人的生命。就好比大脑里血管上长了个炸弹,不知道它爆不爆炸,什么时候爆炸,什么会诱使它爆炸,一切都是未知的。一个葛医生的病人,已经被诊断为动脉瘤,因为家中的事情没有立即手术,千叮嘱万嘱咐注意事项,家属也很认真的做,谁知道在厕所大便,一用力,动脉瘤破了,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无论哪个脑外科医生,都会对动脉瘤患者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不少吃瓜群众自我安慰:我坚持健身啊,每年都查体啊,指标都正常啊,我健康的不得了。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体检几乎不涉及大脑及血管,普通的体检根本无法查出潜在的颅内动脉瘤。 所以,安全起见,中年过后的你我,一定要记得每年做一个大脑影像学检查,尽量认识一位靠谱的脑外科医生,比如囡囡老师家的老葛,是一位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过硬的脑外科医生。既然常规体检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几乎为零,那应该做些什么检查呢?颅内动脉瘤到底是个什么疾病呢?发现了该怎么办呢?小编就在此一一为看官解答。敲黑板,划重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头颅CTA和头颅MRA是动脉瘤筛查最重要的检查!头颅CTA和头颅MRA是动脉瘤筛查最重要的检查!头颅CTA和头颅MRA是动脉瘤筛查最重要的检查!大家请看MRA检查后,颅内动脉瘤影像:上述两项检查并不在大多数单位的体检项目里,但对于年过40的各位,做此检查还是很划算的,在公立医院,单次检查约为600元,考虑到颅内动脉瘤的严重后果,花这点钱还是很划算的。颅内动脉瘤的常规筛查势在必行!颅内动脉瘤,简单地说是脑血管上的异常膨出,这是一种良性疾病。发生原因:第一位是先天性的(遗传),而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等可能是生长及破裂的触发因素。可怕之处:它的潜在性,可能很多时间是静息的,与携带者和平共处,但它在某种条件下(紧张、便秘、劳累、血压增高)发生破裂,如潘多拉魔盒被打开,危害极大。不仅如此动脉瘤还有以下特点:1.高患病率 一般认为人群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的患病率约为1%-8%。而我国的UIA患病率约为8.61%,这是国内上海李明华教授的一项基于上海社区调查的普通人群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这就表明我国约有4千万颅内动脉瘤携带者。2.破裂率、高死残率 颅内动脉瘤的破裂率约为每年1-2%,而颅内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大约为30-40%。更严重的是,出过血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大约有40-60%的病人会在动脉瘤出血后的一个月内再次发生破裂,而第二次破裂后致残致死率约为60-80%。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不堪设想。如果筛查出动脉瘤该如何做?如果有头颅CTA或者MRA检查提示动脉瘤,那么应该立即入院,完善DSA检查,明确诊断是否为动脉瘤,如果是,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各有利弊,会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类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总之。明确诊断后一定要及早手术治疗。在40岁以后,常规筛查动脉瘤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出现头痛、头晕时间长久不见好转,更是如此!如果读者还没有信任的脑外科医生,那么囡囡老师给你推荐一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葛建伟主任(门诊时间为每周三下午)。医术和人品绝对过硬。我想缅怀李教授的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治病救人、科普知识,让更多的动脉瘤患者更好的活着!

发布了文章

你确定找到了国内最好的脑外科医生吗?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葛建伟,每周三下午专家门诊,特需门诊即将开设,最擅长各种颅内肿瘤手术,微创治疗垂体瘤,最快手术时间58分钟完成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胶质瘤、垂体瘤、颅咽管瘤、脑干区域的肿瘤,斜坡肿瘤等各种颅内肿瘤都是葛建伟医生擅长的,还有高血压脑出血(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中风)及颈椎手术。葛医生从医22年,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让无数的颅内肿瘤患者康复,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甚至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多次手术没能康复的患者,找到葛建伟医生,葛建伟一次手术解决患者问题,患者康复了。这里小编说几件真人真事,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葛建伟医生:囡囡老师所在医院同事的老公,高血压左脑出血,理论上这样的病人非死即重残,囡囡老师医院同事找到葛医生,他连夜赶到手术条件有限的乡下医院,给病患进行手术,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术后患者还能生活自理,囡囡老师的同事及她的老公称葛医生为“恩公”。囡囡老师所在医院的另外位同事,在国内知名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多次就医,没能确诊的疾病,葛医生不但给她明确诊断,还建议她不要手术,随访,如今4年过去了,该位同事还在临床护理的一线工作着。还是囡囡老师医院同事,椎管内囊肿,找到葛医生,葛医生还是坚持说这样的情况无需手术,小编想说如果能早点认识葛医生这样仁心仁术的好医生,家母还健在吧……仁济医院东院的食堂阿姨,得了严重的劲椎病,没法工作了,找到葛建伟医生,由葛建伟医生主刀,成功的完成了手术,这位阿姨又回到工作岗位了。还有一位孕妇,怀孕7个月突然下肢瘫痪,也是葛建伟大胆的提出先剖腹产,再实施腰椎手术,后来母子平安,妈妈完全康复了,没有瘫痪。一位产妇,分娩过程中脑出血,被送到仁济医院,也是葛建伟医生成功的手术,挽救了这位新妈妈的生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这位妈妈和她的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还有好多被多家儿童医院拒绝的患有颅内肿瘤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找到了葛建伟医生,葛医生用超高医术,挽救了这些被多家儿童医院拒绝的孩子们的生命。太多的真人真事,这边就不一一举例了。囡囡老师和葛建伟医生的大女儿,在孩童时代羡慕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的陪伴,而她的爸爸经常不在家,赌气说:“爸爸,你不要去给那些人开刀了,让他们去死吧。”幼稚的语言,葛医生听来既难过又无奈,大女儿的想法很单纯,只是想爸爸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但是作为医生,职责是为患者手术,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葛医生并没有责怪女儿口无遮拦,而是耐心的给女儿讲道理,随着大女儿长大越来越懂事,也慢慢理解了爸爸的苦心,打心眼里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爸爸而感到自豪!葛医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么做是为了那些家庭的完整,这是作为外科医生的职业使命。多么朴实无华的话语啊。当然,人无完人,葛建伟医生也会有手术失败的时候,他会在术后不断地翻看手术时的录像,翻阅更多的医学文献,找出失败的原因,为下一次的成功手术做更充足的准备。囡囡老师是位内心很细腻善良的医务工作者,她不止一次说起感谢那几位为神经外科事业献生的患者,是你们成就了一代名医,更要感谢这几位患者的家属,感谢你们的理解、包容和肯定。同样囡囡老师为了神经外科事业做出了“牺牲”,为了让葛医生安心工作,救治更多的病患,囡囡老师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职,话一说出,遭到爸爸妈妈和好多朋友们的强烈反对,她有她的理由:葛建伟医生不属于我个人,他属于国家和人民,我要负责把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保护好。一位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同样一位名医背后同样离不开一位全能的“女超人”太太的付出。愿:能有更多的年轻医生和葛建伟医生一样,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精益求精,造福更多的患者。

发布了文章

一吃东西就耳根痛竟是神经鞘瘤,“进食恐惧”怎么办?

文章转载自:澎湃新闻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日前,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主任医师葛建伟为一例罕见的由神经鞘瘤继发舌咽神经痛的患者进行了神经鞘瘤切除术,不仅为患者切除了压迫舌咽神经仅2毫米的肿瘤,解决了其困扰已久的剧痛,还彻底解决了患者半年多来恐惧进食的症状。该患者50多岁,半年前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右侧耳根、耳后部间歇性刀割样疼痛,可放射至咽喉部,吞咽、说话,甚至触摸均可诱发加重,严重时患者一吃东西就痛,无法正常进食,人也日渐消瘦。患者痛不欲生,每次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口服多种止痛药均不见效,疼痛日益加重。葛建伟经仔细问诊查体,最后判断这是一例罕见的原发性“鼓室型-舌咽神经痛”。患者及家属强烈请求手术,葛建伟制定相应手术方案:拟在位于患者耳后的乳突处为中心打开一个直切口,掀开小骨窗进行颅内探查,寻找舌咽神经出脑干处的压迫血管,将其与神经根分开,解除压迫即可。手术很顺利,可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术中并没有发现压迫神经根的血管,却发现在颈静脉结节处,舌咽神经有一极其细小的2毫米左右异常突起。根据多年的手术经验,断定这是一个体积极小的神经鞘瘤。由于其体积过于细小,才狡猾地逃过了磁共振的“追查”。然而,借助高清的手术显微镜,在外科大夫敏锐的双眼下,它依然无所遁形。葛建伟当机立断,手术方案由原定的舌咽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变为舌咽神经鞘瘤切除术,从根源上缓解患者的疼痛。而手术后的病理也证实为舌咽神经鞘瘤。术后,患者未出现并发症,麻醉清醒后,患者术前存在的耳后及面部疼痛即刻消失,焦虑的面容也随之烟消云散,第一次露出了笑容,患者目前正在康复中。葛建伟介绍,这是一例非常罕见的病例。舌咽神经痛,是一种出现于舌咽神经分部区域的阵发性剧痛,疼痛发生在一侧舌根、咽喉、扁桃体、耳根部及下颌后部,其中以耳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属于更少见的类型。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病因未明,继发性常由于颅内肿瘤或者血管病变激惹舌咽神经引起。多数舌咽神经痛为血管压迫造成的原发病,也有的由磁共振可见的明显病灶继发引起,像这种由显微镜下才可见的微小神经鞘瘤继发引起的舌咽神经痛,目前国内外都很少有文献报道。葛建伟提醒广大患者,如果反复出现头面部的疼痛,不要一味依赖于止痛药缓解,或者讳疾忌医,应及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及早查明病因,排查潜在的疾病,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发布了文章

“釜底抽薪”,鼻腔入路巧治脑垂体瘤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垂体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垂体瘤手术已变得越来越微创。垂体是人体的内分泌中枢,隐藏在大脑的最深部。垂体瘤对周围产生压迫和对内分泌的影响,往往给患者的生长发育、生育功能、视力及生活劳动能力等造成严重损害。垂体瘤最有效的治疗办法是手术切除,传统开颅手术需要把颅骨打开,把脑子抬起来,才能显露深部的肿瘤,手术视野差,手术创伤和风险很大,住院时间长。“神奇的”神经内镜微创手术给垂体瘤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颅底与鼻腔之间隔了一层颅底骨质,就像天花板一样。通过鼻腔入路,从颅底把垂体瘤切除,就是经鼻入路微创手术。神经内镜可以直接伸抵颅底,接近垂体进行观察,肿瘤表面的每一条血管都看得非常清楚,可以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减少对周围重要结构的损伤。神经内镜在某种意义上是显微镜的延伸,也是医生视野的延伸。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大大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01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是如何做的?内镜下经鼻腔垂体瘤切除术,是通过鼻腔这个自然通道指向垂体。中间隔着一个蝶窦,首先要把蝶窦开放,打开蝶窦之后,对面就是蝶鞍鞍底,把鞍底打开,就可以切除垂体肿瘤了。垂体肿瘤跟其它脑肿瘤一样,都是分块来切除。用负压吸引器,或取瘤钳,分块切除,防止损伤周围神经。该手术对鼻腔前部的结构没有损伤。02如何判断是否出现了脑脊液鼻漏?脑脊液漏是无色透明,像清水一样。而鼻腔的分泌物比较粘稠,或者是淡黄色的等。实验室糖定量化验或蛋白电泳有助于鉴别。β2转铁蛋白是脑脊液特异性的一个蛋白,如果发现有β2转铁蛋白,就证明这个液体是脑脊液,这是比较精准的一个实验室检查。一旦发现脑脊液漏,处理原则是马上做二次修补,把漏口补上。相当于做一个二次的手术。03垂体瘤都可以采用内镜下手术切除吗?随着技术不断的提高和设备的改善,通过内镜下经鼻切除的垂体瘤越来越多。个别患者垂体瘤向侧方或向后方生长的非常明显,经鼻手术是有一定困难的,可能需要采用开颅手术。此外,鼻腔、鼻窦急性感染,或鼻腔本身的一些病变,也需要开颅手术。

发布了文章

脑癌治疗新技术——肿瘤电场治疗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脑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24.7%,约占颅内恶性肿瘤的 74.6%。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其中,胶质母细胞瘤(WHO IV 级)的恶性程度最高,近年来通过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标准治疗方案,患者整体生存获益已有较大提升。但自 2005 年替莫唑胺(TMZ)上市和 2009 年 FDA 批准贝伐单抗用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后,尚无其他疗法问世。因此,患者亟需新的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改善生存,提高生活质量。肿瘤电场治疗近期一项在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EF-14)结果表明,相比单独使用 TMZ 治疗,肿瘤电场治疗与 TMZ 联合使用治疗新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超过两倍(达 13%),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也有大幅提升。此外,在该研究中,患者生存获益与肿瘤电场治疗的依从性密切相关。高依从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每天穿戴电场治疗设备超过 22 小时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近 30%。2013 年,美国NCCN 指南即纳入了电场治疗,且近年来推荐等级不断提升。2018 年 NCCN 指南将“常规放疗+同步和辅助 TMZ 化疗+电场治疗”作为胶质母细胞瘤 1 类推荐。2018 年 12 月,国家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 年版)》也特别推荐肿瘤电场治疗用于新发胶质母细胞瘤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QA&那么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要问了,肿瘤电场治疗是怎么起效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肿瘤电场治疗。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便携式无创的医疗设备,供患者连续使用。利用其特定电场频率干扰细胞分裂,抑制肿瘤增长并使受电场影响的癌细胞死亡。肿瘤电场治疗设备现已更新到第二代,治疗设备仅 1.2kg。简单来说,细胞中含有很多带电荷粒子,比如微管或 septin 蛋白纤维,电场通过对带电粒子的干扰,起到了抗有丝分裂作用。电场干扰引起了有丝分裂灾难,导致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无法顺利完成,而分裂异常的子细胞可能会面临不同的结局:死亡、诱发自噬内质网应激、ROS 升高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电场治疗在影响肿瘤细胞有丝分裂的同时,是否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呢?从机制上来说,肿瘤电场治疗干扰有丝分裂的中期和末期,所以不是进行有丝分裂的正常细胞是不会受到电场的影响。肿瘤电场治疗对于脑胶质瘤的作用频率是200kHz,和正常细胞敏感频率 50kHz 相差很多。且目前经美国 FDA 批准投入临床应用的肿瘤电场治疗设备,在电场强度、频率以及个体化定位治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绝对是当下最新的黑科技。肿瘤电场治疗的出现,帮助了很多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长期生存,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肿瘤电场治疗除了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之外,还在美国上市获批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肿瘤电场治疗针对多种实体肿瘤适应症的研究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胰腺癌和卵巢癌等。相信随着肿瘤电场治疗在国内上市,该技术将会惠及更多的胶质瘤患者,开启肿瘤治疗的新纪元。神经外科介绍01 科室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1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神经外科培养了罗其中教授、江基尧教授、李善泉教授、张晓华教授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科室也逐步扩展为两个院区,6个亚专业组,普通床位160张、NICU床位19张。神经外科现有医师39名,其中58%的人员具有高级职称,92%的人员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护士总数76人,37%具有本科学历,55%具有大专学历。02 临床医疗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每年门急诊接待病例2 万例,平均开展各项高、精、尖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2500余例,为大量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挽救及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在脑干占位病变、颅底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创伤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脑肿瘤显微外科技术和内镜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颅脑创伤救治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10年创立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2013年建立Walter E. Dandy神经外科实训中心03手术配备神经外科拥有美国枢法模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德国先进手术显微镜、美国癫痫定位系统和术中脑电生理监测系统、瑞典功能立体定位治疗系统、美国开颅设备和高速气钻以及其他国际先进手术器械,为神经外科手术精确安全提供优良设备。在广泛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平台,其水平居国内领先。04科研成果• 近年来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 项和其它医疗成果奖多项• 发表论文300 余篇,其中包括在Neurosurgery、Journal of Neurotrauma、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著60 余篇

发布了文章

脑病是与死亡最近的疾病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神经外科疾病通常比较复杂,有很多病人还经过多次手术,这往往造成了复杂的病情。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神经外科疾病的流行病学统计发现,神经外科疾病疾病谱较既以往有较大改变。首先,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以前大幅提高。总体来说,缺血性疾病发病率更高了;同时,神经肿瘤发现率也越来越高;不过神经胶质瘤仍然是一个难治疾病。那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的神经外科医生要怎么办,神经外科最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近日,《世界医疗网》有幸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副主任医师葛建伟教授。葛教授擅长复杂颅底肿瘤、垂体瘤的内窥镜及显微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复杂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显微手术治疗,脊髓肿瘤及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多家媒体曾报道,葛教授成功完成了大量神经外科疑难疾病的手术,手术并发症极低。  治病救人,重点是救人  “我始终与我的团队医生讲,我们治病救人,最终目的是救人。”葛建伟教授说,我们倡导恶性肿瘤早诊早治,以期给病人带来良好愈后。但对于良性肿瘤患者来说,比如一个厘米以内的小脑膜瘤,如果不在重要功能区,对病人健康没有影响,就可以随访,不见得要手术干预。譬如有些垂体瘤(泌乳素型肿瘤或小的无功能腺瘤)病人没有症状,也不需要特别干预。他强调:“我们一定要遵循疾病的发生规律,综合考虑疾病对病人的影响,以及怎样治疗和治疗能给病人带来的益处与可能的并发症。我们要有科学的态度,不为了治病而治,要权衡疾病与病人整体健康的关系。”  他解释说,脑是全身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手术一定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当天早上刚好葛教授看了一位患者的片子,患者脑内发现左侧颞叶有一个小海绵状血管瘤,其实它是一个非常细小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出血量一毫升左右,目前没有任何症状。葛教授发现这个病变就在感觉性语言区—Wernick区,他建议暂时可以随访而不治疗。因为首先海绵状血管瘤不是真性血管瘤;第二,它的位置就在颞叶语言区;第三,即使发展下去出血量也不会多。如果做手术,虽然可以通过导航手段、清醒麻醉手段保护语言区,但不管怎么样,手术仍然是一个创伤。  “医学不纯粹是一个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融合。”葛教授表示,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再局限于身体器官的健康,与社会的适应也是健康概念的一部分。所以病人的器官系统健康,且能够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康复。这就要求医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有爱心、同情心。常常去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生了同样的病,治疗以后怎么样,会不会残疾,能不能讲话,我们能不能接受……  正因为如此,神经外科医生常常是挑战、压力并存,家属的理解是成功的一半,因为脑疾病是离死亡最接近的疾病。举个例子,腹部手术时腹腔里出了二三十毫升血,病人不会有严重问题。但大脑手术如果出了三十毫升以上的血,往往会导致昏迷以至于死亡。再比如脑干出血,有很多病人没到医院就死亡了,动脉瘤破裂第一时间1/3左右的病人可能就会死亡,只有2/3的病人才有机会得到救治。  我们如何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去面对疾病的困难,面对这个疾病的不良预后,面对有些疾病能够被治愈,有些是不能治愈的现实?“我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医生能做到的是把能够救治的疾病极力救治,最大程度的降低病人的功能障碍。”  曾经有一个病人的巨大血管外皮细胞瘤长在松果体区。这个病人的肿瘤生长位置是重要功能区,肿瘤血供异常丰富,在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中心经过四次手术未能切除,接着又接受两次放射治疗,仍然没法控制病情。患者家属慕名寻到葛教授,葛教授与他们沟通,患者病情确实很棘手,但家属的求医愿望很强烈,不手术切除肿瘤的话接下来就是等待死亡。家属理解了手术风险后,葛教授及其团队在手术台上奋战了八个小时,病人的肿瘤被全切除了而且保留了功能,术后生活基本自理。“这离不开团队的合作,麻醉师、电生理监测技术员、手术巡回台上的护士,还有助手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一个高难度的手术。”  不断学习是医生成长的基本路径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到美国拒签率很高,而十多年前葛教授去美国,入境时被海关的移民局官员问到“你是做什么的?”葛教授说是去学习的。然后移民局官员又问“什么工作?”他说“Neurosurgery”,移民局官员听后很幽默地拿起了他的手,并崇拜地看着说“pass”!  这个“小花絮”其实说明了神经外科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这是能用双手触摸到人类大脑的神圣工作,而这份工作要求医生要不断学习。“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毕业,到住院规培医生、专科培训医生结束以后,我们仍然还需要学习,与时俱进,不能局限在以前的陈旧知识。”  就整个神经外科发展来讲,它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神经外科疾病治疗效果明显提升在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在中国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完整、现代意义上的脑血管造影也是在70年代末以后实现的。CT、磁共振、DSA、波普分析、petCT、pet磁共振等最新设备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后,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手术方面,高端的手术显微镜,高清的内窥镜,优良的动力系统,显微器械等现代设备,手术工具的改进也为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带来大大的改善。  尤其近年来IT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医学进步带来了喜讯,如大家众所周知的达芬奇机器人等。葛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做极细小血管的吻合手术,技术再高超的医生手也会抖动,当手术放大10到12倍时,手抖动一毫米,在显微镜下就动了12厘米的幅度,误差很大;并且随着医生年龄增大,身体状况不如从前,其缝合质量就会下降,而机器人操作则没有这些问题。但是目前在颅内高难度手术中,机器人能做的还是有限的,大家还在探索研发。葛教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也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神经外科疾病临床效果的改进、提升也依赖于脑科学基础理论、技术的发展更新。目前欧美很多国家都相继开展了脑科学的研究,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脑科学计划。神经外科有大量不同疾病的标本,和对照的组织标本,这是神经外科可以参与脑科学研究的领域。  神经外科精准医学带来哪些益处?  2011年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让神经外科学也开始向精准迈进。葛教授说:“在我们神经外科领域,精准医疗应该首先包括精准诊断、精准手术,术后标本精准的检测,再是指导术后的精准治疗,譬如如术后靶向治疗等等。”  例如有些类型垂体瘤,如泌乳素型的腺瘤,一公分的腺瘤可能会造成停经、泌乳、不孕等症状。但就该疾病的发展而言,目前全世界公认早期一公分左右,甚至两公分也可以不手术,只要患者没有明显的视神经的损害,就可以通过吃药解决。到底怎么治,这就需要精准检测,继之精准诊断,才有终端的精准治疗。  所以每个肿瘤病人的标本都建议做基因检测,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因为要根治这些疾病,医生更要精确知道不同患者的情况。比如小王、小李得了同一种恶性肿瘤,宏观上看差不多,但小王两年后死亡,小李十年后还活着。这说明两个人患的肿瘤是不同的,根据既往经验是不能区分的,如果不做基因检测,我们难以预知患者对后续治疗是否敏感及其不同的预后。  而随着研究的进步,还会不断有新的靶点出来。这几年有条件的神经胶质瘤病人,几乎都做了分子检测,其中大部分做了全外显子组检测。葛教授希望积累更多数据,研究病人神经胶质瘤的不同点,因为到现在为止,全球还没有发现神经胶质瘤可靠、准确的治疗靶点。  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体量在上海也位居第二。作为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就神经肿瘤术后精准治疗,葛教授举办了两届全国性的国家继续教育班、神经肿瘤多学科融合技术学习班,希望通过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放疗科、病理科、肿瘤学科以及肿瘤研究人员等力量,一起来探索神经肿瘤的综合治疗。  保护大脑从慢性病防控开始做起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一定会走向死亡,就像我们出生是必然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保持自己健康、有质量的状态,是大家都愿意、都感兴趣、都想达到的状态。”葛教授介绍说老年性疾病,包括老年性痴呆,除了有的人有家族史,大多是退行性疾病。所以保护大脑首先应该从慢性病防控开始做起。比如人到中年以后,血压、血糖、血脂这些基本的慢病要控制。第二,要有合适、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要过度饮酒,尤其是高度酒,不要多吃或者鼓励尽量少吃油煎、油炸、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等,还要有合理的作息规律。其次,有特定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如出现一些疾病先兆,比如TIA发作,即突然头昏、耳鸣、眼冒金星、黑蒙等等,这提示脑血管状况不太好,要及时进行二级预防。  老年性痴呆有很多种,如血管性痴呆、脑积水性痴呆,不明原因的阿尔兹海默病等等。目前前两种可以及时找到原因,给予干预,得到缓解,而阿尔兹海默病暂时还无解。

发布了文章

脑胶质瘤有必要检测7/10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摘要cIMPACT更新3和6中建议:成人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中,如果存在以下三个遗传参数之一(TERT启动子突变、EGFR扩增,同时伴有整个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整个10号染色体的丢失)就可以将其定位WHO Ⅳ级。因此脑胶质瘤患者非常有必要检测7/10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临床中常用于检测整个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整个10号染色体的丢失技术是FISH。什么是染色体拷贝数变异?DNA拷贝数变异(CNV)是遗传变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相比,对基因组的影响更大。种系(生殖细胞)CNV的特征在多种遗传疾病中的作用已获得广泛的了解,然而,体细胞CNV的研究相对较少。体细胞染色体拷贝数改变(SCNA),包括整个染色体或整个臂的得失,影响基因组中可能包含已知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大区域。此类基因组不稳定性事件通过导致快速积累其他可能的驱动基因突变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1]。图1.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示意图胶质瘤分子标志物7/10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根据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脑胶质瘤最终的诊断需结合分子病理信息。常见低级别胶质瘤类型有弥漫星形胶质细胞瘤IDH野生型,弥漫星形胶质细胞瘤IDH突变ATRX缺失和TP53突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型[2]。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IDH野生型的绝大多数低级胶质瘤的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与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中的相似。值得强调的是超过50%的IDH野生型低级别胶质瘤同时发生7号染色体的扩增和10号染色体的缺失,而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患者中7/10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比例更高(高达80%)。有研究报告7p或7q增加,以及10p或10q丢失等染色体不平衡的WHO II级或III级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较低。然而,大多数研究报道,染色体7的整体增加和10号染色体的整体损失(+7/-10)是主要的特征。+7/-10组合特征在IDH野生型星形细胞瘤患者具有临床预后差的特点[3]。图2.胶质瘤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情况胶质瘤检测7/10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临床意义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IDH野生型的低级别胶质瘤预后和临床行为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当,这是因为这些低级别胶质瘤中存在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同的分子特征,例如7/10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和TERT启动子突变等[4]。cIMPACT更新3和6中建议:成人IDH野生型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中,如果存在以下三个遗传参数之一(TERT启动子突变、EGFR扩增,同时伴有整个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整个10号染色体的丢失)就可以将其定位WHO Ⅳ级。同时,建议命名为“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IDH野生型,具有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特征,WHO Ⅳ级”[5]。这说明了IDH野生型的低级别胶质瘤是被组织分型低估诊断的高级别胶质瘤。cIMPACT更新3和6中建议使用三个遗传参数作为诊断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并可以简化命名,以便有效地纳入相关临床试验。图3.按分子亚组分层的74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什么技术能检测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目前,检测CNV技术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芯片(SNP array)及发展迅猛的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表1)。借助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和相应的实验策略可以对CNV进行发掘和精确定位。尽管现在有多种检测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技术,但临床中常用于检测胶质瘤7/10染色体拷贝数变异的技术是FISH。表1.常见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技术对比阔然基因近期开展以金标准FISH技术检测脑胶质瘤7/10号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项目,科学推动脑胶质瘤精准诊断。阔然脑胶质瘤检测项目的开发,完全以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cIMPACT更新要点以及最新的研究为科学依据,立志成为脑肿瘤精准医疗践行者!“阔然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简称“阔然基因”,是一家专注于医学研究与转化的企业,专注于脑肿瘤的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业务,现已有两家(上海、徐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证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在基因检测领域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完善的全国医疗市场的销售渠道,战略合作的神经外科医生的媒体“神外资讯”,目标成为脑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领域中国第一品牌。阔然基因重视自有技术开发,目前已建高通量测序平台、单细胞测序平台、多标荧光免疫组化平台,阔然基因在硬件与试剂盒产品端发力,布局术中、术后诊断领域,打造自有技术和行业壁垒,成为并巩固在脑肿瘤领域的领跑者地位。目前阔然基因已布局了术后分子诊断、ddPCR脑脊液检测技术和应用,以及术中实时诊断系统。

发布了文章

葛建伟|我喜欢挑战高难度的手术

文章转载自: 晔问仁医人 物 介 绍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采访笔记“他在ICU,妻子小二十岁,央求我,一定要进去说句话,我问,什么话,她说,从来没有对他说,我爱你,再不说,就永远说不成了。”聊起那些病房里的生离死别,他有些走神,放慢了语速。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葛建伟,擅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这是一个醉心于挑战高难度手术的医者,他追求的手术境界:简单,快速,保留正常解剖结构。“手术成功以后的感,如吸氧一般。神外医生,除了胆大心细,还要有超人的智慧,不仅仅靠一双手,而且靠最佳的判断,靠最优的策略。”他一年的手术量,院内、外的手术300余台,“做主治医师时,要接近400台,有一次高难度手术,做了19个小时,从此日做到彼日,助手,护士都换了三拨。大量的神外手术做过,就如太上老君炼丹炉滚过一下,气定神闲,在手术台上可以心静似水。”可是,再高明的手术,有时候在病魔面前也是脆弱的,“比如胶质母细胞瘤,全世界平均生存期是14-16个月,手术再漂亮,又能挡住死神吗?手术后的成就感变得很飘渺,很不真实。从内心深处来说,我宁愿做高难度的良性肿瘤手术。”曾经看到个病人,脑部肿瘤动了八次手术,切掉了一次又一次,父母在病床前陪了十多年,黑发的父母现已白发苍苍,女儿人事不知,全无意识。 “我会追问自己,这样的手术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究竟是为了拯救,还是在安慰。”采访时,接近过年,这热腾腾闹哄哄的世界,不管背后有多少艰辛和孤独,始终是我们最深的牵挂和眷恋,不是么?1从容不迫葛建伟的2015年,没有医疗事故,没有争执吵闹,病人来来往往,对他都是赞誉,顺利得听上去波澜不惊。但是实际上,他接手的许多是圈内公认的高难度手术,旁人只是听一听,也许就会战战兢兢。“对我来说,我觉得很从容。我喜欢高难度的手术,哪里有先进的技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我都会去看一看。”二十年医生生涯,葛建伟做过的手术多得数不清,也完成了由“量”到“质”的蜕变。2015年,他在医院内完成手术250台左右,医院外会诊手术80台左右,高难度的居多数。“主治医师时,急诊手术特别多,从大量的基础手术中,锻炼了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急诊手术减少,高难度择期肿瘤手术变多。在脑外科手术方面,同年资医生中,超过我的手术量不会太多。”之所以会接那么多的高难度手术,源于葛建伟喜欢挑战的性格。他是江苏盐城人,家中有一位伯父是内科医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跟随国民党政府撤到了台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得以回乡探亲。他对葛建伟的父亲说:“家里其他职业的人都有,唯独缺一个医生。”于是在1990年,葛建伟考上大学时,志愿填报栏上被密密麻麻填上了医学院校,最后录取他的,是当时的南京铁道医学院。在校期间,葛建伟的学习很轻松,丝毫不觉得课程有什么繁重,反而认为难度不够高。毕业了岗前培训,因为能力出众,又被安排到医教科协助管理近两年,之后去科室轮转,第五年定在普外科,大家都推荐他去读研究生。他说,既然要读,就读个好一点的。努力一下,考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的第一名,远远超出了分数线。面试时,面试老师对他说,我们并不缺手术医生,而是缺做科研的人员,你来了,有出国机会。但是葛建伟并不想出国,索性就不想念了,后来经过前辈的劝告,决定留下来拿个学位,于是,他又被调剂去脑外科,哪知越来越感兴趣,一路读到了博士。2浴血奋战仁济医院脑外科是国内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有着辉煌的历史,实力在上海属于领先。在读研期间,第一次入科,葛建伟跟着上级医生做腰椎穿刺。不知为什么,护士给病人输液打不进针了(那时静脉置管还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大家都没有办法,葛建伟自信地说,静脉切开呀。随后拿起手术刀,干净利落,问题迎刃而解。顿时大家都觉得,这个研究生蛮厉害。“我有四年普外科医生的经历,急诊手术做得多,什么都切过了。”脑外科领域的高难度手术,主要是颅底肿瘤、脑干病变和复杂、巨大动脉瘤等。葛建伟做过的最具挑战性的手术,是一个小脑上蚓部的巨大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肿瘤累及到脑干——中脑被盖。病人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工作一年,来医院时路都走不稳,葛建伟分析了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后,觉得自己在术中可以从容控制肿瘤动脉血液的供应,使术中出血不至于过多。虽然手术有危险,但因为病人家境困难,也就没有选择介入栓塞以降低手术难度。哪知在术中,葛建伟发现实际情况比术前分析得更复杂(双侧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均有供应)——切不干净,止不住血。无奈之下,“完整按边界”的手术原则已没法在手术中贯彻,只好用下下策分块手术。手术在血泊中进行,他一刻不停浴血奋战了19个小时,长时间的站立使他腰痛难忍,他只能借着巡回护士帮他捶背的时候休息一两分钟。最终,手术换了三批护士,三批助手,从第一天早上九点钟做到第二天天明,而他就如一个绝世高手,始终一人与敌周旋。“不能让这样一个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年轻人,遗憾离去。”他说,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心无旁骛地完成了这一切。手术非常成功,十几天后,病人顺利出院了,经过术后康复,生活得很好,身体棒得像运动员一样。“这次手术,从手术时间、风险系数等各方面来说,都是我碰到过的最难的手术之一。作为一个医生,不仅要心理素质、身体条件好,还要有术中的精准判断。”葛建伟说。3人性的追问脑肿瘤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天塌下来了的一件事。作为一个脑外科医生,葛建伟看尽了人间百态,病人的喜怒哀乐。有一位年过古稀的老教授,不久前突发脑梗入院,做完手术后又肺部感染,采访时尚在重症监护室。他有一个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妻子,一直在ICU外面陪护他。有一天,这位妻子来找葛建伟,请求让她进入ICU去看看丈夫,她说,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对老人说过“我爱你”,怕现在再不说,就来不及了。“我明白,这一面,可能是最后一面,如果拒绝了,对病人家属来说,可能就是终身的遗憾。我理解这种生离死别的情感。”很多脑恶性肿瘤,尽管经过了手术、放疗、化疗,却还是只能延长几年的生存期,最终依旧要面临生命的坠落。“有个病人,患的是颅外脑膜瘤,这是一种切不干净的肿瘤,需要反复手术。病人从2001年到现在,经历了七八次手术,早已是植物人状态,被判断为脑死亡。但是因为国内尚没有脑死亡的立法,所以她依旧在医院的病房里。她是独生子女,父母一直陪伴了她近16年。一直到现在,父母还是每天轮流来医院看护她。”葛建伟坦言,他经常会陷入沉思,明明病人永远不会再醒过来了,家人和医生所有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呢?是对生命的尊敬,还是对自我的救赎?类似的纠结,在胶质瘤手术中也常有发生。在普遍认知上,脑部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恶性胶质瘤一般来说平均存活期不过16~18个月。就算出现了新的放化疗方法,也只是令患者的平均存活率延长两个月。“这两个月对于统计学来说,是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患者个体,有多大的价值就不好说了。曾经有个患了胶质瘤的一种——恶性室管膜瘤的男孩,四五年间开了好几刀,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男孩的父亲对我说,葛医生,我的人生已经没有意义了。”“医学不是万能的,它有很多无奈的地方。你会发现,手术做得再好,在有些肿瘤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所以,现在我宁愿选择一些高难度的良性肿瘤、动脉瘤,也不太喜欢去做胶质瘤手术,反复感受那份苦涩。”他说。4定中生慧2015年6月,来自全世界二十八个国家的近百名神经外科医生汇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葛建伟也是其中之一,齐聚在欧洲最著名的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参加为期一周的The 15th Helsinki Live Demonstration Course in Operative Microneurosurgery(第15届赫尔辛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演示会)。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外侧眶上入路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推广者、国际神经外科界公认的脑血管病顶级权威、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的大师级人物Juha Hernesniemi教授,是葛建伟敬佩的前辈之一,去芬兰之前,他就读过Juha的书。“教授总结说,神经外科手术要‘simple,fast,presevre the normal anatomy’,即简单、快速和保留正常解剖结构。这是非常精辟的。”Juha教授身高一米八,但是手术时,居然还垫个脚凳。葛建伟回国后,给研究生看了Juha教授做手术的照片,说到这一处细节停下来,详细解释了原因:头高脚低是降低颅压最简单的方法。所以他的手术,对于麻醉师有不用吸入性的麻醉剂等特殊要求。在葛建伟看来,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一些素养是要具备的——要胆大心细,要智慧过人。“每次学生说,葛教授手术这么好,为什么呢?我说,手术做到一定程度,就不是靠手了,手的操作有多复杂呢?不见得。而判断和策略会更重要。动作做得再漂亮,但是思考的方向错了,就无用了,甚至是有害的。”手术开始前,麻醉师在麻醉、插管、打针,护士在做各种准备,葛建伟就在边上“过电影”——读病人的片子,手术方法,解剖结构,他要全部在脑子里面过一遍,他把这段时间叫“养定力”。“有一句成语叫做‘急中生智’,我觉得这个是不对的,急中是生不了智的,你一定要平时有准备。没有知识储备,哪来的智慧好生呢。智慧是从定力中滋生出来的,所谓定中生慧。”口述实录唐晔近些年来,您做过的高难度手术都有哪些?葛建伟2015年开了一个蛮复杂的巨大动脉瘤。病人是一位73岁老太太,一年多前就发病,眼睛看不清,到医院检查是巨大的血管动脉瘤,要做介入。当时肿瘤直径接近三公分,老人仅右眼有一点点视力。我认为这个手术不适合做介入,和麻醉科联系,做了深低温的麻醉,首先把肿瘤的供血阻断,然后进行穿刺,让动脉瘤的体积缩小一点。但是术中肿瘤并没有缩小多少,又因为动脉硬化太厉害,颈动脉的供血无法完全阻断,还有斑块脱落,只好带血操作,艰难地完成了手术。唐晔在手术台前,还没开刀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态?葛建伟凡是我主刀的病人,一定要亲自看看病情,检查病人的症状、体征,还有各种影像学片子。科里有讨论,我也会参考同仁有价值的意见。进了手术室以后,我会和麻醉医生沟通,说出自己的一些要求,还有对护士的要求。在手术前,我还要再读一遍片子。在我洗手上台之前,病人的图像已经印在我的脑子里了——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路径中可能遇到哪些结构的变异,基本上了然于胸。尽管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但绝大部分已经顾虑得非常充分了。脑外科医生,真正动刀的时候都心静如水。唐晔挑战高难度,心里有没有压力?葛建伟没感到压力。内窥镜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发展很快,我的显微手术已经成熟,但我新技术感兴趣,我做纯内镜手术三年多,都是自学的,自己看纯英文资料,在尸体上做解剖、看国外的手术视频、参加国内外的研讨会。内镜是二维的,手眼配合的本体感觉要训练,手术时的深浅需要把握好,这需要经验积累。开始的时候,做这样的手术需要两三个小时,现在绝大多数垂体瘤我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病人只需住院3至5天就可出院。唐晔外科医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葛建伟外科医生的一双手很重要,比如我现在做的是单鼻腔内窥镜垂体瘤手术切除,我是双手操作,助手持镜,那么狭小的单侧鼻腔,要置入内窥镜及另外两种手术器械,必须要灵活的双手才能完成。以前我太太用护手霜,我还嘲笑她,现在我也涂护手霜,而且我现在经 常锻炼,手臂肌肉很发达、增加手术时手的稳定性。还有就是心态。做显微镜手术时,组织结构放大八到十倍,甚至更高倍数来操作,需要很高的稳定性,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不平和,手的稳定性就不好。遇到一些大出血,人会慌张,往往造成动作变形,器械失误。所以,心态更重要,这是逐渐磨练出来的。唐晔这么多年,有没有过失落遗憾的时候?葛建伟有的。一个28岁的女患者,还在哺乳期,从东北慕名来找我,患的是一个巨大的前床突脑膜瘤,这种脑肿瘤报道的死亡率最高达到40%左右。这个脑膜瘤把颈动脉和周围的一些分支全部包络了,我事前判断质地很硬,全切是不可能的,我就按照不全切的策略去做,术后再做放疗。术中也很顺利,但是术后这个病人抽搐,癫痫,意识有变化,复查CT,脑子肿胀,也没有出血。怎么办呢?把骨头去掉;好转了些,对称又肿,也去掉。这个病人开了三次刀,最后还是去世了。我们在圈子里讨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虽然手术没有直接损伤到颈动脉,但是操作时热传导,加上患者颈动脉壁本身已经不是正常结构,推测术后颈动脉完全塌陷,造成同侧的缺血,就是脑肿胀,二次手术以后,缓解一些。但是她又是哺乳期,血管又不通了。病人离去后,我心情抑郁了好长一段时间——手术是很漂亮结束的,但是没能留住生命。唐晔临床上,还有什么高难度可以挑战?葛建伟单从临床技术来讲,我们这个学科,已经成熟了,再有多大的发展,不太可能,最多就是器械与药物的发展。比如说,现在国内用的导航都是国外进口的,也没有真正用的很满意的,这个还需要再发展;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还没有进入实用,达芬奇都是其他科室在用。唐晔做医生二十年,收获是什么?葛建伟最大的收获就是成就感。不断地有大手术,不断地学习新东西,越来越自信。病人恢复得很好,术后充满感激地看着你,这是收获。我的从医生涯并不大起大落。我的爱好也不多,健身,读书。除了专业的书籍,还看一些历史、人文的书。中文的《读者》,英文的《北京周报》,郁达夫,胡适,冰心,鲁迅的散文,英文原版的《茶花女》我都看。我经历过很多了,看这些东西,享受就好。

发布了文章

一位脑积水患者的感谢信:致敬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葛建伟医生团队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时针播到8月21号早晨7:18,因为父亲头痛实在难忍,实在没办法了,我只能试着拨通了葛主任团队里杨医生的电话,想和他说明父亲的情况,想看看能不能入院治疗,没想到他立刻接通了电话,耐心的听了我的描述,表示会和葛主任商量后告知后续治疗,在得知杨医生昨天夜班,几乎6点才睡下的时候,那一刻,我是无比的感动,因为他刚睡一个多小时就被我电话吵醒而且能耐心的听我的描述并且没有发脾气!上午9点左右,杨医生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和葛主任商量后可以收住入院并且安排好了床位,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总算能给父亲一个好的治疗环境了。父亲是结肠癌肺转移,颅内也有转移,经过伽马刀治疗后控制不佳,在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葛建伟主任在颅内肿瘤治疗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我和葛主任结缘实在今年4月份他的专家门诊上,我带着父亲的影像资料和病史到葛主任门诊看病,当时,他的耐心和专业就打动了我,给我分析了保守和手术治疗的利与弊,还主动把助手杨医生的电话留给了我,让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咨询杨医生,后来因为父亲强烈反对手术,就没有到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住院,但期间就专业问题也在W信上咨询了杨医生,杨医生会回复我的问题,虽然有时候回到第二天才回复,等我到医院才知道医生原来真的有这么忙,真的可以一整天不看W信的。父亲入院后,葛主任他们看过父亲外院的磁共振片后觉得两个肿瘤紧挨着,边界相对清楚,占位效应明显且水肿范围很大,中线结构偏移超过2公分,故应该尽快手术,葛医生当即让团队成员联系放射科,加急完成头颅MR检查,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后立刻手术,8月23号,父亲的各项检查出来,葛医生第一时间安排手术,手术定在24号,那天不是葛主任优先,也就意味这他要等到别人做完手术才能给我父亲开刀,也就意味着他要加班加点给我父亲动手术,24号,父亲前边的手术用了太多时间,到晚上8点还没有接病人,期间葛主任考虑到家属焦急的心情,让侯医生多次来解释情况,来安抚我们焦急的心情。到晚上9:30,终于把父亲接到手术室。到凌晨1:30,我等的实在是焦急,就给杨医生发了W信,询问手术情况,恰好杨医生又是急诊,他一边给我介绍这个手术需要多久,一般手术意外时应急情况,一边来安慰我,凌晨2:30,侯医生把肿瘤标本给我看,然后葛主任出来了,又给我解释了手术的情况,等到见到父亲被推进NICU,一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第二天,父亲被转入普通病房,看到父亲又能和我说话,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父亲经受了这么多磨难,终于挺了过来。期间,葛医生团队每天两次查房,无微不至的关心,不光是我父亲,而且每个病人都是这样,我庆幸我找到了一个好医生,他培养了一个好团队!父亲就要出院啦,头痛缓解了,抬不起的左腿也能抬起来来,一切都是那么神奇,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感谢葛建伟主任医生及其团队!希望他们一切顺利,身体健康,也以往越来越多的患者能遇见这样好的医生!感谢葛建伟,王宇主任医生,感谢侯国强,杨建,陈威霖,陈鸿锦医生,感谢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八楼的护士姑娘们,你们理应受到赞扬,受到尊敬,希望你们能救护更多的病人!

发布了文章

2岁婴儿脑内长巨瘤,葛建伟等多学科团队“浴血奋战”成功摘瘤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  两岁婴孩毛毛脑内竟然长出10cm长的巨大肿瘤,侵占了脑内三分之一以上的空间。近日,我院神经外科葛建伟团队在麻醉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为毛毛切除了颅内的巨大肿瘤,并于术后2周康复出院。  入院2周前,毛毛出现了上下楼梯时手脚无力的现象。担心的家长带毛毛去当地的医院求诊。然而,头颅磁共振结果对毛毛父母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检查显示,他右侧额顶叶处存在一个巨大肿瘤,最大径约为10cm。因患儿年龄较小,颅内肿瘤又巨大,当地医院无法为患儿施行手术,医生建议毛毛的父母带毛毛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就医。  毛毛的父母一时犯了难,孩子这么小,能经得起开颅手术吗?术后毛毛会不会变成植物人?经过多方打听,他们找到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葛建伟副主任医师。葛建伟医生在门诊查看病史、了解了毛毛的病情后,与毛毛家长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他提及,患儿颅内肿瘤体积较大,且位于基底节区(运动神经中枢),手术风险大,但仍然有手术的机会。家属这才消除了部分疑虑,经过反复商议后同意手术治疗,决定“赌一把”!  患儿年龄较小,除了手术本身的难度(功能区巨大肿瘤、血供异常丰富)以外,麻醉以及围手术期的监护也特别重要。因此,毛毛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准备的同时,葛建伟副主任医师与医院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进行了多学科讨论,共同制定相关的围手术期方案,以确保患儿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以及患儿术后的监护管理。值得一提的是,我院儿童肝移植工作已开展数年,促使我院外科系统在幼儿外科手术麻醉和围手术期的监护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近日,在麻醉科陈杰主任医师、赵延华博士团队完善的麻醉方案的保驾下,葛建伟为毛毛施行了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的肿瘤切除手术。术中,神经外科徐忠贤技师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精确定位了患儿的运动中枢:中央前回,为主刀医生葛建伟提供了精准的功能解剖定位。葛建伟巧妙地避开运动中枢,于额叶的非功能区进行肿瘤切除。手术过程中,由于肿瘤血供极其丰富,患儿的血压曾一度下降至60/30mmHg。麻醉科立即予以补液升压处理,同时联系输血科进行术中输血,术中累计输血量约600ml,相当于将毛毛全身血液置换了一遍。经过长达6小时的“浴血奋战”,葛建伟终于成功将直径约10cm的巨大肿瘤完整切除。  毛毛术后病理提示,该巨大肿瘤为室管膜瘤WHO2级,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据葛建伟介绍,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男多女少,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在胶质瘤中该类型肿瘤占18.2%,约75%位于幕下,幕上仅占25%。经过手术全切除,这类肿瘤的预后较好。  术后,患儿返回外科ICU监护病房,葛建伟与重症医学科李雯副主任医师共同探讨该患儿的镇静、止血、补液以及预防癫痫等术后处理。术后第一天,患儿麻醉后清醒,拔除气管插管,各项生命体征均平稳。在重症医学科平稳过渡两天后,患儿未出现明显的术后不良反应,在术后第三天,该患儿转入神经外科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治疗。术后2周,毛毛便康复出院了。  患儿家长由衷感谢我院神经外科葛建伟医生的精湛手术,以及我们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团队的密切配合,给2岁的毛毛带来了新生!

发布了文章

无诱因头痛、视力下降,警惕垂体瘤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病例介绍张先生今年46岁,1个月前无诱因头痛、视力下降,在家休息几天,症状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重,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就诊,头颅CT结果提示鞍区占位,诊断为垂体瘤。1、垂体在哪里?垂体于颅底蝶鞍的垂体窝内,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腺垂体泌多种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黄体生成激素(LH)、卵泡刺激素(FS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等。神经垂体主要储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2、什么是垂体瘤?垂体瘤是由脑垂体上生长而来的肿瘤,是最二常见的脑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绝大部分是良性肿瘤。3、垂体瘤都有什么症状?垂体腺瘤分为能分泌激素的功能性腺瘤和不能分泌激素的无功能性腺瘤两种。功能性腺瘤:患者可能会出现停经,泌乳,性欲减退,不孕不育,手足粗大,心悸多汗等症状;无功能腺瘤:患者多出现因肿瘤对周围组织压迫而表现出的症状,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多饮多尿等等。4、什么是功能性垂体腺瘤?分泌激素的垂体腺瘤称为功能性垂体腺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泌乳素腺瘤:女性患者闭经、溢乳、不孕。男性患者性功能下降(2)生长激素腺瘤:引起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高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与并发症,导致患者寿命缩短。(3)ACTH腺瘤:高皮质醇血症引起Cushing综合征表现,例如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腹部紫纹、糖尿病、高血压等。未经治疗的患者多死于心力衰竭。(4)促性腺激素腺瘤:女性不孕;男性性功能低减、不育等。(5)TSH腺瘤:甲状腺肿大、甲亢5、垂体瘤如何治疗?手术治疗是垂体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经过鼻孔,通过打开蝶窦进入垂体窝,借助显微镜或者内视镜的帮助,在较小的手术空间下完成手术切除。手术显微镜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双瞳立体视觉效果,这对切除微小肿瘤(例如那些造成库欣病的微腺瘤)非常有帮助;而内窥镜则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范围,可以看到后方和周边结构,尤其是呈角度的内镜可以看到直视下所不能及的病灶,在神经外科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葛建伟主任医师近年来采用最新一代高清神经内窥镜,为许多垂体瘤患者施行内窥镜肿瘤切除术,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发布了文章

江苏脑肿瘤患儿来沪就诊上海仁济葛建伟团队妙手摘除术后良好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6月4日,可可在父母的陪伴下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复诊,当医生们宣布“孩子小脑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一切正常、四个月前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内镜颅底组主任医师葛建伟团队实施的脑干恶性肿瘤切除手术非常成功”时,全家欣喜若狂。2月初,7岁的男孩可可突发恶心、呕吐、强迫性斜颈,走路越来越不稳,视野也逐渐开始模糊。孩子辗转到仁济医院,经核磁共振检查后发现:枕骨大孔处已经被一个巨大肿瘤压迫,直径达近7厘米,使得脑干-延髓严重受压。据葛建伟介绍,这例脑干肿瘤异常复杂,肿瘤已严重侵犯左侧小脑半球全部,压迫第四脑室引起幕上严重的脑积水,包绕后组颅神经。当时患者情况十分危急,已经导致严重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尤其后颅窝压力高,必须尽快手术,否则患儿随时有心跳、呼吸停止的可能。葛建伟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安排患儿住院以及详尽的术前检查,并准备在入院第三天手术。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患儿入院后第二天开始出现咳嗽、低热,体温徘徊在38度左右,在当时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家谈“温”色变。尽管患者入院时已经进行了严格的入院筛查,但由于发热的原因,医院也不敢轻易手术。随后几天患儿开始出现频繁呕吐、哭闹不停,父母焦虑万分。于是,葛主任重新制定治疗策略,在积极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加强脱水治疗,并严密监护病情变化,随时做好急诊开颅手术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天后患儿的体温转为正常,这意味着可以手术了。术前讨论会上,科主任张晓华教授指出,诊断可考虑为脑干延髓部的恶性肿瘤,可能起源于第四脑室的室管膜,术中首先要控制好颅内压,注意保护好脑干和后组颅神经。手术在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赵延华和手术室护士的精心配合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主刀医生葛建伟带领郭烈美、杨溪博士首先为患儿做了脑积水引流手术以解决高颅压的问题,然后再行后颅窝开颅切除肿瘤。术中发现肿瘤起源于脑干背外侧、第四脑室内的室管膜,与后组颅神经、颈神经根粘连紧密。电生理徐忠贤为患儿作术中脑干电生理监测,随时向手术医师汇报脑干功能动态变化。肿瘤体积巨大,血供极其丰富。葛主任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肿瘤与脑干的界面,保护好每一根细小的神经和血管。手术历时5小时,团队终于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麻醉复苏顺利,患儿语言、运动功能完好,在神经外科ICU入住一天即转回普通病房治疗,10天后患儿顺利出院。回忆起2月初的情景,孩子的父母心有余悸。孩子父母说:疫情期间老家来上海特别不方便,当时看着被疾病折磨的孩子,我们也是食不能,夜不寐,每天以泪洗面。许多医院对孩子手术有顾虑,当时根本就是不抱希望了……孩子手术很成功,术后恢复非常好,衷心感谢葛教授所在的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是仁济医院给我的孩子带来第二次生命,给我们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幸福!近年来,神经外科内镜颅底组葛建伟主任带领的团队每年开展颅底、脑干高难度手术几十台,均取得良好疗效,多次在全国神经外科专业大会上交流经验,获得业界好评。

发布了文章

当子君妈妈-薛甄珠女士遇到葛建伟,也许就能和宝剑叔白头到老了

专家简介:葛建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微创内镜组组长。擅长垂体瘤的经鼻蝶内窥镜及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创手术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神经(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锁孔手术治疗,复杂脑积水的手术,前路颈椎间盘手术等高难度手术。昨晚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39集中,子君妈妈-薛甄珠女士突患“脑部胶质瘤”去世了,看到这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无不伤心落泪的,这位为了两个女儿鞠躬尽瘁的母亲;为了爱情不顾一切飞蛾扑火的善良女人,纵她有万千缺点于一身,然而死神面前谁都逃不过。这里囡囡老师把各位拉回到现实,不要被改剧的导演和编剧们误导了!其实胶质瘤是可以治疗的,胶质瘤可以手术+化疗的,疗效看病理分期。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