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3811

黄珊

乌镇互联网医院

二级心理咨询师,东南大学心理学硕士,认知行为(CBT)取向咨询师;高校大学生心理辅导经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学习经历;擅长儿童心理发展,亲子关系;情绪情感;微信公众号bohecabin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培养一个有自信心的孩子的3要和3不要

很多父母的传统思想中,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不太去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心理感受。但是,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感觉到小时候的自己在某些时刻,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理解和宽慰。既然如此,那么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要尽力的避免让我们的孩子经历以前我们经历的无助的时刻?应广大家长的需求,本文主要讲述在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方面,父母要做些什么,不要做些什么。   什么是自信?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技能、能力的信念或看法。儿童的自信心最初的发展来源于母婴时期,出生后的婴儿,养育者给予足够的喂养,及时满足婴儿的需求(在3岁前,尽量不要有大的环境迁移或更换养育者);等婴儿再长大一些,进入幼儿期和儿童期时,逐渐发展出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会有比较高的自信。 所以说,自信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互动,儿童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不断的练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父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母需要深思,不要做些什么呢?   1、父母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接纳孩子   有的父母会说,“怎么可能,我是最爱孩子的,怎么可能不接纳他?”但是生活中的我们,真的做到“接纳孩子”了吗? 所谓的接纳,意味着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一切,即使他们犯错误了,也要做到关注。例如孩子做错了事情,此时内心充满了害怕、自责,甚至可能有恐惧,如果父母抱抱孩子,帮助孩子表达和理解了他的情绪,感受,这就是关注和接纳。如果父母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直接责备孩子,或者直接站在孩子感受的对立面要求孩子这样那样,那么这就是不接纳。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在情绪上是接纳TA的,但是我们行为上是管控TA的。这样子才是对小孩子来说是比较有成长意义的。 接纳是培养孩子积极成长和自信的土壤。父母学会接纳孩子,就为培养孩子自信打下了基础。   2、父母用了低效的沟通方式   当你听到孩子很灰心地说“我真笨”、“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时,你的反应可能是马上用积极的言语来反驳他。比如“别这么想,你其实是很聪明的孩子”。尽管你的出发点很好,这样回答也完全是基于爱的立场,但这样说只会关闭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觉到他没有被倾听和理解。 建议父母,与其否定孩子的感觉,马上跳到孩子消极言语的对立面,倒不如多强调一下孩子的长处,并着重和他讨论如何把缺点转化为优点。要鼓励孩子多向他人求助。例如,如果你的孩子说:“我的科学考试很差劲。我真是班里笨的人。”你可以这样回答:“你考试没考好并不意味着你很笨,我知道你为了考试一直在努力。科学课可能太难,如果你有问题,我们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给你请一个家教。”让孩子理解,尽管你希望他表现得好,但是无论他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你仍然会很爱他。   其他的低效沟通方式还有:“空洞、夸张”的赞美、过度控制、总和别人比较、批评、否定、贬低、威胁、吓唬等。孩子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可能会逐渐内化父母对自己的各种负面评价,会相信自己是个不够好的孩子,就会形成自卑感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这种感觉进入他的潜意识,成人后可能会缺乏自我,忽视自我感受,总是以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非常自卑。 3、父母经常让孩子去从事远超出孩子发展水平的活动,或者实施“挫折”教育   有些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断的让孩子抢跑,从事超出孩子年龄发展水平的活动。孩子无法驾驭这些超出年龄的活动,不断地认为自己不行,挫败感很强。 例如,有些孩子怕黑,父母关孩子小黑屋;有些孩子不擅长弹钢琴,父母强行报班;这样的行为看起来是在锻炼孩子,其实是让孩子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从父母这里感觉不到爱和认可。孩子以为自己懦弱,而产生对自我的负面评价,有损自信心。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自信心,家长要做到以下三点:   1、对孩子的引导避免负面评价,贬低,贴负面标签,以正面的方式提出要求和具体建议。   错误的做法:你写字太不认真了, 真是个不长脑子的孩子,笨死了。 正确的做法:写字要注意字的大小一致,距离均匀,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尽量模仿。嗯,你今天的字有进步,看的出来你努力了。   避免空洞,无力的赞美和夸奖,避免对孩子先天条件夸奖,多对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鼓励。   错误的做法:你好漂亮啊,你好聪明啊,你真棒。 正确做法:今天你帮妈妈洗菜,洗得真干净,妈妈真高兴。   2、让孩子建立不与别人比,只与过去的自己比的评价模式。   错误的做法:你不学习小明,人家能一个小时做完作业,你为啥两个小时,人家考99分,你为啥只考80分。 正确的做法:今天考了80分,比上次有些进步,我相信下次你能考85分以上。这次考试出现了漏题的情况下次最后要记得检查一下。   让孩子从事比自己能力略高一点,稍微努力一下即可驾驭的事情,让孩子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体验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让孩子有一到两样可以展示的特长,有一样持之以恒参加的体育项目。可以展示的特长,比如男孩子打篮球,女孩子会唱歌,都是可以让自己展露才华的好机会。   3、帮孩子形成“归零”意识。很多孩子在以前的环境中是佼佼者,到了新环境突然发现很多人比自己强,非常失落,无法接受。所以要给孩子一个意识,每当到了新环境,无论以前自己多辉煌,一定要能够放下以前的优越感,把自己归零。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重新起跑。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无论这些技巧和方法多么有用,其实都不如父母对孩子的有效陪伴。现实中很多父母能做到“生而养”,却做不到“养而教”。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孩子的成长教育,父母只有一次机会,千万不要错过!放下手机,用更多的时间,慢慢地体会,去真正陪伴孩子吧!
















发布了文章

关于青春期抑郁症

关于青春期抑郁症,想必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平时大家听得较多的是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等等;然而,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容易患上抑郁症的群体——青少年。 顾名思义,青春期抑郁症是结合患病群体命名的抑郁症的一种,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12-18岁左右的青少年。此时,孩子正值初高中时期,面临着这个时期所有的动荡、分离、冲突与矛盾。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负性认知风格等因素与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密不可分。家长朋友们需要学会及时识别青春期抑郁症的症状表现,早干预,早治疗,陪伴孩子安全的度过青春风暴期。 青春期抑郁症有哪些症状? 首先,青春期抑郁症需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依据ICD-10,抑郁症的症状有2大类: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表现如下: 核心症状:1.     心境低落,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2.     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3.     精力不济或疲劳感。附加症状:1. 集中注意或注意的能力降低;2. 自卑或自我评价降低;3. 自罪观念或无价值感;4. 认为前途暗淡悲观;5. 睡眠障碍;6. 食欲下降;7. 自杀观念或行为 其次,青春期抑郁症常表现为典型的青少年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 1、 青春期逆反: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经常和父母对立,认为老师同学不好相处,较严重的表现为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等。2、 躯体症状:常报告身体上的不适,如腹痛腹泻、头痛头晕、呼吸困难、失眠、吞咽困难等,症状多样,检查无异常但却反复不愈。3、 适应不良:学习成绩严重下降,无法适应班级生活,无法处理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要求调班或换学校,但更换环境后依然无法融入。4、 负性认知:经常有消极的心理暗示,表现为在学校发作各种身体不适,回家后症状缓解;经常认为一点事情没做好代表自己很差劲,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5、 自伤/自杀观念或行为:常自述活着没意思,有自我伤害的行为,有自杀念头或行为。 如何区分青春期正常反应和青春期抑郁症?青春期正常反应和青春期抑郁症的主要区别在于症状的严重程度、灵活性和病程长短。 1、 孩子出现以上典型症状时,若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人际沟通,孩子自身感觉痛苦,即需要考虑青春期抑郁症的可能;若并没有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孩子经过自我调整以及和朋友倾诉交流等方式能得到缓解,说明是青春期正常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2、 心理症状的典型特点是僵化、刻板、缺乏灵活性,这一点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认知风格上,青春期抑郁症的孩子,其认知方式缺乏灵活性,通俗说是“钻牛角尖”;而正常反应的青春期孩子并不会一直固执、刻板的看待问题,或者经人劝解安慰能缓解不良情绪,通俗说是“想得开”。 3、 正常反应的青春期孩子出现上述表现时,并不会持续超过两周,而青春期抑郁症的孩子,并不能随着自我调节或者求助他人等方式改善情绪问题,症状会持续两周以上。 家长应该怎么做?家长发现孩子有抑郁的苗头,首先就需要搜索大脑中学到的关于青春期抑郁症的知识库,识别孩子症状的严重程度、灵活性以及时间长短;发现异常需即可就医,以获得明确的评估结果,再考虑治疗方案。一般治疗手段如下: 1、 药物治疗。家长需带孩子去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挂号就诊,明确诊断后可考虑用药治疗。一般会根据孩子的病情表现给予适当的SSRI类新型抗抑郁药物治疗,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首次抑郁发作需要药物维持治疗6~8个月以上再逐渐减量停药,以防复发。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有三种形式。a.      个体治疗。心理治疗师和患者一对一面对面开展治疗。b.     家庭治疗。需要父母参与治疗的情况下,家庭取向的心理治疗师可与患者、患者父母合作,进行定期的家庭(亲子)关系治疗。c.      团体治疗。患者可以参加心理治疗师带领的治疗性团体,由十几名有类似心理困扰的青少年组成治疗性团体,定期开展团体咨询和治疗活动。  早发现,早治疗,青春期抑郁症既不可怕也不难治,是可以治愈的心理疾患。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或者某种治疗方式何时介入,医生会全面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以最大程度让患者获益为宗旨,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发布了文章

读《爱情刽子手》所思

“告诉我,你要什么?”“我要死去的女儿回到身边来……”“我要爸爸妈妈,我不曾有过童年。”……当病人走进治疗室,勇敢的说出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痛苦俯拾皆是,同时也在提醒着我们,我们内心深处的有些需求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欧文·亚隆的心理治疗小说《爱情刽子手》正是通过十则病人的故事,向读者揭露出人们面临的生存的痛苦,也向心理师们展现出一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画卷。那么,究竟何为生存的痛苦呢?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现实中来求助的病人,往往也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困扰而来——有为情所苦的心力交瘁,有为肥胖所累的焦虑自卑、有因抑郁症而挣扎于生死边缘的消极绝望、也有四处求医却无法疗愈的偏头痛和性无能……当心理治疗深入到这些病人内心世界时,我们发现这种种痛苦,或多或少的揭露了生存的痛苦,即死亡、自由、孤独与意义。这四个议题听起来属于哲学范畴,确实如此,谁说不是呢?细细想来,这四个议题无声无息充斥于我们生命的整个过程,是我们生命中的事实存在。小说中,亚隆治疗这些病人的时候,是先做出假设,再由假设衍生实际的治疗方法。他的假设是:根本的焦虑源于个人千方百计(病人也许是自觉地或不自觉的)要解决生活中难以接受的事实,要解决生存的“既定事实”。这十则故事或多或少验证了他的假设。不难发现,病人起初认为“只要持续保持和女儿生前学校、朋友的联络,我就可以减轻内疚,我可不管两个儿子和丈夫怎么想,尽管丈夫要和我离婚”,“我在社交上的不如意,我的孤独和不开心都可以通过宠幸食物来解决,虽然只是暂时改善,但至少食物能给我安全感”……实际上,病人得为自己面临的人生困境负起责任,一旦认为自己遭遇的困境必须通过改变“既定事实”或求助于外力而获益,治疗必定无效。确实,在《生死爱恨一念间》故事中,当得知病人无意识的把自己年轻时未完成的理想寄托于女儿身上,与其说哀悼女儿之死不如说哀悼“理想中的自己之死”,当她开始考虑两个儿子和丈夫的需求时,她的偏执观念才有所松动,“与其执着于已逝之人,为何不多关怀那些还活着的、同样渴望你的爱的人呢?”;《沉重的身心》中,当亚隆指出了病人之所以无法做到减少体重是因为死亡焦虑,是因为自己幼时亲眼目睹父亲患病时骨瘦如柴最终死亡的情景,病人对于“减肥=死亡”的潜意识焦虑才得到释怀,才开始尝试为自己的社交、自我形象负起责任。诸如此类故事,人们表面上呈现的痛苦或疑症背后,总掩藏着对死亡的恐惧、对自由的渴望、对孤独的挣扎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这部小说可以让心理师受益良多。我们必须知道,忍受不确定性的能力是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必要条件,因为,病人远远比教科书中所展示的案例要复杂的多,多数的情况是,你必须不断的灵活的去尝试、摸索前进和随机应变,拘泥于某几种系统的治疗方法势必会让治疗僵化而无法取得较好的疗效。建立关系的重要性,处理移情和反移情的能力,对于病人现实要求的灵活处理,种种问题都在向心理师叫嚣着:别以为我是好对付的!不过我至少从亚隆教授的笔下学到一手,当你身处矛盾和困境的时候,问问自己,“仔细想想看,你这样做(说)或者不这样做(说)是基于病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吗?”……诚然,在心理治疗的道路上,我们还要学习很多,很多。 《爱情刽子手》中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实在引人入胜,读起来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亚隆教授的文笔严谨不失风趣,不自觉即为这位存在主义治疗大师的智慧和真诚而折服。这本书既能为心理师进行临床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治疗原则、方法和技巧的建议,也能给广大读者一次深入认识心理治疗的机遇,让那些正在心灵痛苦中挣扎的人们,可以开始审视寻求适合自己的救心良方的可能……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