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60251

彭欣

乌镇互联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龙华医院专家门诊预约方式

目前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预约。






发布了文章

察“颜”观“色”判健康

       看电视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一位医生望着患者说,“您印堂发黑,恐是身体有疾患啊!”那么印堂发黑真的是身体有大隐患吗?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彭欣副主任医师向大家介绍如何观面色,判疾病。 观面色的重要部位        《灵枢·五色》云:“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上面这句话的意思是首面之色,见于阙庭,即印堂,位于两眉之间,也就是说望面色首先要看其印堂处的颜色,对应于人体的肺脏。“肺为华盖”,居五脏之最高处,通调百脉,所以在面部也相应于五官高处的印堂。        王宫之色即君主之色,在下极即鼻根部,古代称为山根,“心为君主之官”,也就是说山根是心之所在。可见印堂和山根是我们望面色时首先要关注的两个最重要的部位,当然最首当其冲的要属印堂。        如果五脏皆安于胸腹之中,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脏腑的真色,而非病色,此时整个鼻梁颜色润泽明亮,明堂即鼻,通过首先判断明堂的颜色,才能进一步分析面部其他各处的颜色。        《灵枢·五色》中又云:“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这里的“庭”即阙庭,也就是印堂,意思是印堂处呈现黑色,且如拇指一般大,则是将要卒死的征兆,所以文首的桥段是以中医经典理论为依据的,并非空穴来风。那么除了望印堂,面部其他部位的颜色都有些什么意义?何谓善色,又何谓病色呢? 一、何谓五色        望诊列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首,而望面部颜色又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之说,《难经·六十一难》中言:“望而知之谓之神”,并解释道:“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意思是一个高明的医生通过望面部五色就可以判断出疾病,那么何谓五色呢?        《灵枢·五色》云:“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所以”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对应于筋、脉、肉、皮、骨这人体的五个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五种颜色出现在面部,具体都有些什么含义。 青  色        如果面部出现青色,表示患者体内有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等病证,或独具一证,或数证并存。        面色淡青或青黑多属寒盛、痛剧。肝合筋,所以阴寒内盛可使筋脉挛急收引,不通则痛。若面部脉络拘急,气血凝滞而色青,说明患者存在突然发作的因气机凝滞所致的疼痛或者有寒邪阻滞于肝脉之中。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可见于真心痛,即急性心梗患者,这是心阳暴脱,心血瘀阻的表现。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数具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缺血缺氧类疾病,因为心气、心阳虚衰,导致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导致呼吸不利,机体处于长期慢性缺血缺氧的状态。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青为肝色,黄为脾色,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故木郁则土陷,意思是肝气郁结,则失去肝木应有的生发之势,肝气往往容易横逆犯脾,导致脾土亏虚,患者多有左胁胀痛、餐后饱胀、胃纳欠佳等表现。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多因热闭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可见于高热抽搐的患儿。 赤  色        赤色即红色,如果患者面部出现红色,表示其体内有热证,也可能是虚阳外越的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多属实热证。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可见于肺炎高热、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病等。        午后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内热证。因素体阴虚,阴不制阳,虚阳上亢,虚火上炎所致,可见于肺结核等病。        久病重病的患者如果出现颧颊泛红如妆、游移不定,伴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表现,即为阴盛格阳,虚阳浮越的戴阳证。因久病脏腑精气衰竭,元阳亏虚,浮阳散越所致,是真寒假热的危重之证。 黄  色        面部如果出现黄色,患者多数存在脾虚、湿证。脾主运化水湿,脾土亏虚则运化失司,水湿停滞,或水湿蕴结脾胃,熏蒸肝胆。        面色淡黄,枯稿不泽,肌肤失荣,形肉瘦弱者称为萎黄,多因脾胃气虚或长期慢性失血、小儿疳积、虫证等,导致营血不能上荣所致。可见胃纳欠佳、纳食不化等临床表现。        面色黄而虚浮者称为黄胖,属脾虚湿蕴,多因脾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肌肤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疽,是体内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多见于肝炎、胆结石等疾病。 白  色        如果面部出现白色,则说明患者可能存在虚证、寒证、脱血或夺气。白色往往表示气血不荣。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爪甲均无血色,称为淡白,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色白而虚浮,称晄白,多为阳气不足,水湿泛滥。        面色白中带青,称为苍白,如伴见形寒腹痛,多为外感寒邪,或阳虚阴盛,阴寒凝滞,经脉拘急。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常为阳气暴脱的危急征兆。 黑  色        黑色内应于肾,为足少阴肾经之本色,如果面部呈现黑色,表示患者可能有肾虚、寒证、水饮或血瘀。肾为水脏,黑为阴寒水盛之色。肾阳虚衰,水饮不化,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等,均可见面色发黑。        面色黑而暗淡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温煦所致。        面色黑而干焦者,多属肾阴虚。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见黑色者,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面部黑褐斑,常见于老年人肾精虚衰,也可见于血瘀、肝郁气滞、阴虚火旺等病证。 二、善色和病色        大凡望五色,总以明亮润泽含蓄为常,即为善色,说明气血充沛,五脏精气得其滋养而未衰,为无病或病而不危之征。沉滞晦浊,枯槁暴露,即为病色,说明胃气枯竭,气血两伤,五脏精气失其所养,不能蓄藏于内而耗亡败露,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征象。        《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豚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这是对五色善恶的具体描述,所谓草兹、枳实、炲、衃血、枯骨都是形容面色沉滞晦浊,翠羽、鸡冠、蟹腹、豚膏、乌羽都是面色明亮润泽之征。        《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总之正常的五色,应该是待其旺时而始荣于外,其荣于外,亦是如缟裹,即朦胧光泽,虽有形影,终不粲然,这才是气血充盈,阴阳和调,五脏之气无所偏盛偏衰的常色。如果五色不见朦胧,徒见其暴露,不见其明亮,徒见其沉浊,不见其润泽,徒见其枯槁,所谓如赭、如盐、如蓝、如黄土、如地苍,就属于脏腑、气血、阴阳衰败的死色。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五色及其善恶变化,再结合面部各处对应的脏腑,我们就能基本判断出一个人健康与否以及相应的病变脏腑和病变性质。

发布了文章

“大雪”时节,养“藏”补肾

       “大雪”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今年12月7日是大雪。此时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北方则呈现万里雪飘的迷人景观。“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冬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肾脏,这是一个含蓄、内敛、藏而不露的脏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养“藏”补肾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大雪”时节该如何养生。 早卧晚起,收敛神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是《黄帝内经》关于冬季三个月调神养生的总则。“大雪”时节,大自然逐渐出现天寒地冻、冰封雪飘的景象,此时人体也需顺应这一规律,在起居上早卧晚起,尽量不使自己的阳气外泄。我们提倡的睡眠时间是9点到11点,这是三焦经当令之时,相当于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工作的时间,也就是说是提供人体最初的热量、能量、动力的各种腺体工作之时,因此冬天建议尽量早睡,使机体可以蓄积更多的能量。如果没法做到早睡,就是冬天闭藏的能力缺失了,从中医的角度讲多数属于肾水不足,心火偏旺。有意识地早卧晚起其实就是在培养闭藏的能力,在补肾。        在情志上也需把自己的志意藏匿起来,不张扬,不流露,不表白,把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将来的计划都藏起来,在冬天这个最需关爱自己的季节好好地自我修复。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天的“冬季”就在晚上,因此早卧晚起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复。如果这个本应关爱、养护自己的季节里再去瞎折腾,无异于晚上不睡觉,是最伤肾的。此时应该默默地咀嚼回味一下自己一年到头的得失,品尝和享受一下一年辛苦奋斗的成果,适时地回馈和奖励一下自己,为来年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作准备。 去寒就温,护阳固表        “大雪”时节,气温渐降,早晚温差悬殊,大风大雪天逐渐增多。此时衣服需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机体的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多加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可以避免许多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的发生。老年人尤须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我们不提倡冬季洗冷水澡、冬泳,因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谨慎。在洗冷水澡、冬泳的过程中,当人体那点可怜的微不足道的阳气被冷水这种阴寒的东西掠夺走了之后,就无法再完成固护自身、清理垃圾的任务,结果粉刺、黑斑等寒凝之物就会出现,甚至落下一身的病。 喝茶熬粥,饮水滋阴        “大雪”时节,地冻天寒,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就必须增加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以便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此时可以适当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补充因天寒而消耗的能量,益气补血,滋养身体。养生茶和养生粥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红枣茶可以活血益气,滋补阴阳;橘桂姜茶可以温中散寒,行气健脾;玉米粥可以益肺宁心,调中和胃;枸杞肉丝粥可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各种五谷杂粮粥也都是调补佳品,如小米粥、番薯粥、燕麦粥、黑米八宝粥、胡桃粥等。《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又有“食谷者慧”一说,意思是谷物多为植物的种子,凝聚了整株植物的精华,植物须依赖它传宗接代,因此多食谷物自可补精益髓,养生开慧。植物的种子又好比人体之肾脏,五脏六腑、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都需依赖肾精的充盈和滋养,可见多食五谷亦可补肾蓄精。        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对阴虚体质的人尤其重要。中医认为水是至阴之物,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一般每日喝水量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即常说的“8杯水”,一杯约300毫升)。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须要喝的。第一杯水是早晨起来喝,可润肠燥;第二杯水是下午5点喝,可滋肾阴;第三杯水是晚上9点喝,可养心阴。此外可多吃养阴之品,包括水生植物如水稻、藕等;越冬植物如大白菜、萝卜;背阴处生的植物,如冬菇、蘑菇;冬季成熟的食物,如冬梨、冬枣;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 防寒保暖,适度锻炼        “大雪”时节,不宜过早起床晨炼,最好等天亮见到阳光之后再出门锻炼,所谓“必待日光”,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谨慎出门,以免寒邪外受,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外出锻炼需做好保暖防护措施,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个三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故这三个部位应重点保护好。头为“诸阳之会”,冬季外出尽量戴一顶帽子,大约可减少头部60%的热量散失。冬季出现咽部发痒,咳嗽少量清痰,服止咳药作用不明显,可能与颈部、前胸受寒有关。尤其对颈椎不好的人来说,冬季穿高领衣服,出门戴围巾很重要。用长围巾系在胸口护胸,还可减少寒冷对心脏、脾胃的冲击。俗话说“寒从脚底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抗病力下降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大雪”节气要特别注意足部的保暖。        天气晴朗时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可增加眼底血管氧气的供应,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聚积,避免眼压升高;而气候寒冷的恶劣天气里,则应尽量减少外出以减少寒冷风沙对眼部的影响。如果积雪不化,在大雪中待久了极易患上“雪盲症”,即“雪光性眼炎”,表现为畏光、流泪、异物感、奇痒、刺痛、水肿,因此在雪地逗留的时间不宜太久,如雪地工作或旅游观光时应戴上具有防紫外线功能的墨镜。        总之,“大雪”时节只有做好了养“藏”,肾精才能得到切实的充养。这就是冬季的“养藏之道”,违背了这一规律,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意思是足少阴肾经的精气得不到闭藏,肾中命门之火外泄,使肾水沉寒,不能滋生肝木(五行之中肾为肝之母),到了来年春天就容易发痿证(春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肝脏),导致气血厥逆,肝气的生发不足,又容易孳生一系列的病症。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体现。

发布了文章

和不靠谱的发物传闻说Byebye!

       日前接受《现代家庭•生活》杂志的采访,讨论了有关“发物”的一些问题,今讲内容汇总于下。 谣言粉碎机:和不靠谱的发物传闻说Byebye!        发物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向有很高的出镜率。“感冒不能喝鸡汤,要发的”,“患哮喘的人怎么能吃牛肉、羊肉呢?那些都属于发物”,“给刚开好刀的人送鱼虾,那属于‘补刀’行为,伤口好不了”……        那么,这些关于发物的传闻都是真的吗?我们离发物的真相到底有多远呢? 发物到底是什么?        发物一说,从中医而来。关于“发物”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中国最古老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中记载:“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患发热性疾病的人,病体初愈时余热未清,食肉而不消化会导致疾病复发,多食而难消化则余热遗留,缠绵难去。虽然没有出现“发物”二字,但这里提到的肉与热证的关系,正符合了后人对发物的定义,即富有营养或刺激性,容易诱发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        中医一般认为具有辛温发散、温燥助阳、荤腥腻滞的食物,容易引起旧疾复发或新病加重。如著名的《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鹅,动风发疮”;猪肉“多食助湿热”;杨梅“多食动血”;芥菜“发风动气”;胡椒“动火”;黑大豆“性滞壅气”;荞麦“发痼疾”…… Q&A:发物和忌口是一回事吗?        A:中医里忌口的概念更宽泛。举个例子,清代《验方新编》中水泻、痢疾方后有这样的描述:“忌生冷、面食、荤腥、煎炒、发物”。可见,发物是传统“忌口”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它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信or不信,广为流传的发物传闻是真的吗?        传闻一:发疮的人不能吃鹅肉。        这一由来已久的传闻始于徐达之死。相传朱元璋当皇帝后,便寻思着狡兔死,走狗烹。恰逢元帅徐达患了“发背”,即一种由火毒内蕴所致的发于背部的痈疽,此病最忌吃鹅肉,因为鹅一向被认为是动火发疮的发物。于是朱元璋别有用心地赐他肥鹅一只。结果徐达明知其恶意又不敢违抗皇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即因“发背”扩散而亡。这一传闻确有医学根据,《本草纲目》中记载:“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莫此为甚,火熏者尤毒”。因此,对体内有热证、体表发疮毒、身患瘙痒症或素有顽疾的人来说无异于毒药。        然而,中医同时也认为鹅肉味甘平,有补阴益气、暖胃开津、祛风湿抗衰老之效,是食疗的上品,尤其适宜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者食用。        传闻二:鱼虾对刚做好手术的人来说是发物,会影响伤口愈合。        中医确实认为鱼虾蟹类属于发物,容易导致伤口感染化脓。但事实上这种影响很小,况且现在手术后一般都会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所以无需担心其会影响伤口愈合。        另外,之前将其列为忌口的另一个原因是,以往人们体质较弱,加上术前术后护理差,营养不足,导致身体虚弱,脾胃功能弱,进食鱼虾等高蛋白食物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即中医所说的虚不受补。然而现代人体质普遍较好,因此也不用有虚不受补的担忧,相反,如果忌口太多、时间太长,反而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伤口愈合。        传闻三:肿瘤患者不能吃鱼虾等发物。        民间常流传鸡、无鳞鱼、牛肉、虾蟹等可以引起肿瘤复发或转移的传闻。然而,事实上这种传闻是缺少科学根据的。相反,肿瘤患者需要丰富的营养,过多的“忌口”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对肿瘤患者有害无益。        但这也并非说肿瘤病人就没有忌口了。中医认为食物如同药物,也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所以肿瘤患者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自己的忌口食物。        传闻四:鸡汤对感冒的人来说是发物。        这种说法不太确切。《随息居饮食谱》中称“鸡肉甘温……多食生热动风”。中医一般将感冒分为风寒型和风热型两种。其中风寒型感冒需要多喝开水、姜汤或热鸡汤;风热型感冒多以喉咙痛、有黄痰为主要表现,这时喝鸡汤则会加重感冒症状。        有研究发现,鸡汤能抑制咽喉及呼吸道炎症,对消除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极为有效,因此风寒型感冒的患者适宜多喝。鸡肉营养丰富,即使没患感冒时,在秋冬季多喝鸡汤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        传闻五:皮肤瘙痒的人吃韭菜、香菜会加重病情。        这种说法也不确切。韭菜、香菜确实属于辛温助热之品,故患有热性皮肤病而引起瘙痒的患者不宜食用,例如日光性皮炎患者就在此列。但对于非热性皮肤病患者来说,无需严格忌口,据民间流传,韭菜还可能是一种治疗皮肤瘙痒症的良药。例如,民间验方中就有用新鲜韭菜水治疗皮肤瘙痒。将新鲜的韭菜和干净的淘米水按照一比十的比例配好,浸泡两小时,然后放入锅中烧开,用此水清洗瘙痒位置或沐浴,每天一次,连续用三天,可缓解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        传闻六:哮喘患者吃不得牛羊肉。        这种说法也不对。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等功效,而且它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而羊肉能御风寒,补身体,对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腹部冷痛、病后虚亏等虚证有治疗和补益效果,因此除非过敏,这两种食物哮喘患者还是可以食用的。        对哮喘患者来说除了特定的食物过敏原外,辛辣、有   刺激性的食物均不宜多食。如芒果中就有一种易致敏的刺激性果酸,会诱发哮喘。此外哮喘患者不宜多食猪肉,因其肥甘厚腻易助湿生痰,从而诱发或加重咳嗽及哮喘症状。 真相:因人而异,避开发物        既然发物确实在日常养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民间传闻大多又不太靠谱,那么我们该如何准确地避开自己需要忌口的发物呢?答案是因时制宜,因人而异。        1.动火发物        特性:多具辛热燥烈之性,能助热动火,伤津劫液。        需引起注意的人群:阴虚火旺,体内有热证的人。        症状或疾病:多见形体消瘦、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盗汗遗精、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少津等症。        食物种类:烟酒、葱、姜、椒、蒜、韭、芥、羊肉、狗肉及卤制食品、煎炒、油炸之物等。        2.动风发物        特性:多具升发、散气、火热之性。        需引起注意的人群:过敏体质人群,或患有痹证的人。        症状或疾病:荨麻疹、丹毒、湿疹、疮痈、中风、头晕目眩等都属于此类人。        食物种类:海鲜、猪头肉、鸡肉、鹅肉、牛乳、鸡蛋、蘑菇、木耳、茄子等。        3.助湿发物        特性:多具胶着粘滞、肥甘厚腻的特性,能阻脾、助湿。        需引起注意的人群:湿热体质的人,或湿热病、黄疸、痢疾、疟疾等患者。        症状或疾病:多见形体偏胖、身重困倦、口苦纳差、舌苔黄腻等症。        食物种类:饴糖、大枣、面食、肥肉及各种甜食等。        4.积冷发物        特性:多具寒、凉、润的特性,能伤阳生寒,影响脏腑运化。        需引起注意的人群:身体阳虚、阴寒内盛者。        症状或疾病: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自汗易感,大便溏薄,此外还容易出现泄泻、冷痛、水肿、痛经、经期延长等病症。        食物种类:冬瓜、四季豆、苋菜、莴笋、柿子、西瓜、梨、香蕉等生冷之物。        5.动血发物        特性:多具活血散血的功效,能动血伤络。        需引起注意的人群: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症状或疾病:例如痔疮、月经过多、爱出鼻血、皮下出血、尿血等病症都属此类。        食物种类:慈菇、胡椒、羊肉、狗肉、菠菜、烧酒等。        6.滞气发物        特性:会阻碍体内气机的运行。        需引起注意的人群:患有实证、痛证的人。        症状或疾病:例如积食、关节疼痛等痛症。不通则痛,气滞发物会加重经络阻滞不通之症。        食物种类:大豆、芡实、莲子、芋头、薯类等。

发布了文章

长假里,不妨为家人“煲靓汤”

        长假正值秋季,气候干燥,此时大自然主要的外邪为燥邪。秋燥,易伤津液,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症状。秋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肺脏,燥邪又最易伤肺。因此,秋季应多喝水,多吃酸甘滋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秋梨、莲藕、柿子、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广东民间历来喜好秋日炖煮善于润养的汤水,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汤水多汁,可有效补充人体的水分,配以药食同源的素食材,兼具一定的药性,挑选新鲜上等、营养丰富的荤食材,又暗合“贴秋膘”之意,不失为秋季家庭养生的上佳选择。这里就来介绍几款秋季养生靓汤的具体烹制方法与功效。 【青萝卜陈皮老鸭汤】 材料:青萝卜600克、陈皮1/4个、光老鸭1只(约600克)、生姜2-3片。 烹制方法:青萝卜去皮、洗净、切厚片;陈皮浸泡,去瓤;光老鸭切去尾部及脚,去内脏。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两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青萝卜、 鸭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 功效:青萝卜性微凉,味甘、辛,功能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陈皮性平,味甘、酸,具调中、祛滞、消痰、宣通五脏的功效;老鸭性平、微寒凉,味甘、咸,具滋阴补虚、利尿消肿的作用。整款汤具有清肺热、润咽喉、消痰食、滋阴液的功效。 【玉竹百合猪瘦肉汤】 材料:玉竹、百合(中药店均有售)各30克,猪瘦肉300克,生姜2-3片。 烹制方法:玉竹、百合用清水洗净,稍浸泡;猪瘦肉亦用清水洗净,整块不用刀切;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000-2500毫升(约8-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此量可供2-4人用,猪瘦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宜在整个秋末冬初之际常饮用。 功效:玉竹性平味甘,入肺、胃经,功能补阴润燥、生津止渴,善治肺胃阴虚燥热之症;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入肺、心经,具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猪瘦肉性平,味甘、咸,有填精补五脏的功效。诸物合用,具有滋阴润燥,调和五脏的作用。 【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 材料:木瓜(宜半生熟)约750克、粟米(连衣、须)2个、花生米100克、生鱼1条(约450-500克)、猪踭肉300克、红枣5枚、生姜3片。 烹制方法:木瓜削皮去瓤、洗净、切为角块状;粟米洗净,切为短段;花生洗净,稍浸泡;生鱼宰后去肠杂,洗净,下油锅慢火稍煎至两边微黄。猪踭肉洗净,整块不用刀切。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武火煲沸后改用文火煲约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木瓜性平味甘,功能健脾胃、助消化,为秋冬季汤品常用的果蔬;粟米其须能利湿泄热,其心、衣能和心消食;花生性平味甘,功能补脾益气、养血润燥;生鱼性寒味甘,功能养阴、健脾、利水;红枣甘润滋养兼能调味,合而为汤,共奏滋润心肺、补养气血及利水强肾之功。 【沙田柚花猪肚汤】 材料:沙田柚花(干品,生草药铺有售)6-10克、猪肚1个、生姜2-3片。 烹制方法:沙田柚花洗净,稍浸泡;猪肚剔去脏杂,用生粉或食盐反复洗净,再用水洗净,切为条状。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3个小时,调入适量的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供3-4人用,猪肚拌酱油佐餐用。 功效:沙田柚花为每年柚树开花时的花蕾,采收晒干,以广西、广东梅县产为佳。其性温味甘,能行气、止痛、祛痰,《广西中药志》记载其“行气、祛痰,镇痛,治胃胸膈间病”。本款养生汤是广东民间常用以防治胃痛的汤品,它有健脾、行气、暖胃的功效,亦为秋冬日养生健胃的家庭靓汤,还可辅助治疗虚寒性胃痛、口淡、脾虚、食欲不振、瘦弱等症。 【无花果玉竹白鲫汤】 材料:鲫鱼1条、猪瘦肉100克、无花果25克、玉竹20克、生姜3片。 烹制方法:将无花果、玉竹洗净稍微浸泡;猪瘦肉洗净;鲫鱼宰杀、洗净,煎至两面微黄;将猪瘦肉、无花果、玉竹、煎好的鲫鱼一起放入瓦煲中,加入10碗左右的水,武火煲开后,改文火煲2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无花果性甘味平,功能润肺止咳,清热润肠。玉竹性甘味平,功能滋阴润肺,生津养胃。鲫鱼甘平,可开胃生津,健脾利湿。整款汤具有滋养肺胃,清热利湿的功效。 【霸王花蜜枣猪月展汤】 材料:干霸王花75克、蜜枣两个、陈皮1/4个、猪展肉500克、生姜3片。 烹制方法:将霸王花洗净用清水浸泡一下(外面卖的一般都会有硫磺,特别要反复洗净);陈皮也浸泡至软,刮去白色的瓤;蜜枣和猪展洗净;将所有的材料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10碗左右,先用大火煲沸后,改为心火再继续煲两小时,以盐调味。猪展肉和霸王花还可捞起做佐餐的菜添。 功效:霸王花又叫剑花,因其特性奇异,喜好生长在没有水份、没有土壤的悬崖峭壁之上,很是霸道,故称霸王花。其味甘凉入肺,具有清热痰、除积热、止气痛、理痰火的功效。剑花煲汤具有清心润肺、清暑解热、除痰止咳的作用,其味清香、汤甜滑,实为佐膳美料,为“煲汤一族”的广东人所喜爱。蜜枣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猪月展即猪的小腿瘦肉,其肉质厚、滑,常用于煲煮补益的汤,有滋养脾胃、补中益气、强筋健骨的作用。整款汤清润可口,润肺气,袪痰咳,清胃热,除肠滞,实为秋燥时节常宜煮饮的上佳汤品。

发布了文章

“秋分”时节,重在“养收”、“养肺”

       今天起进入秋分节气,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正如春分一样,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的长短再次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天文学则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总的来说,从秋分开始秋季养生的主要原则就是要“养收”、“养肺”。和大自然一样,生命也是一个有起伏节律变化的过程,只有掌握并顺应好这种起伏变化,才能走得更远,正如拳头只有收回来,打出去才更有力。“收”绝对不是消极和退让,而是一种顺应天地之道的大智慧。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彭欣副主任医师为大家介绍“秋分”时节应该如何养生。 早卧早起  平和安宁        祖国医学认为,养生之道在于使人体的生理活动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外泄趋向于收敛、闭藏,人体的起居作息也需相应调整,因此“秋分”时节需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精,凡起居、精神、饮食、运动等方面的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意思是秋风急扫,天气肃杀,白霜徐降,地气清明。此时应像鸡一样“早卧早起”,早卧可顺应自然,收敛固护人体的阴精;早起可顺应寅时(清晨3-5时,为肺经当令之时)人体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在情志调养方面,人们应努力保持情绪平和,神志安宁,避免大起大落,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在经历了“春生”、“夏长”后,秋天就应从容平和不急不躁地等待收获,故此时需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假如错过了春天的播种和夏天的生长,到了秋天不免愁悲,此时也不应任由惆怅的情绪恣生蔓延。为保持心态的平和,就应学会自我调节,可以听听舒缓轻快的音乐,读读修身养性的书籍,练习书法和绘画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趁着秋高气爽远足旅行,登高望远,都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人心旷神怡。        如果违反了秋季的“养收”之道,人体的肺气就会受损。从五行来看,肺为肾之母,肺气虚损则肾气不固,到了冬季就会出现泻下完谷不化之类的漏精、漏气、漏神的病症。因为“收”没养好,肾精就“藏”不住了,就会往外漏。可见秋季“养收”是相当重要的。 及时添衣   抵御秋寒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日夜的温差也较大。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因此需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早晚应该穿得多一些,尤其是年老体弱者更须注意保暖。保暖就是固护人体的阳气,使原本的体弱之躯不需要额外透支机体的阳气来维持肤温。使阳气内敛,不轻易地扰动它耗散它,这其实也是秋季“养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抵御秋寒以及紧随而来的冬寒,除了添衣,从人体自身的角度讲,秋天是贴秋膘,增加皮下脂肪含量的一个季节。这一点,人类其实和动物是一样的,增加皮下脂肪就是储存能量。经历了苦夏、疰夏后,进入秋天,食欲渐增,适当进食些肉类,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此秋季绝对不是一个适合缩食减肥的季节。 多酸少辛  润燥补肺        秋季是“养收”的季节,在“五味”中就应多食酸味,少食辛味,因为酸味收敛补肺,又能生津润燥,辛味发散泻肺,所以要多吃味酸甘润的果蔬,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秋天是吃水果的季节,水果以酸味、甜味为主,甜味则是一年四季都应该吃的,甘者土味,而土旺于四季。秋季最适合吃的水果就是梨,梨色白多汁,最能滋阴润燥,唯其色白,白色入肺,故又是润肺佳品。秋季对应于五脏中的肺脏,肺主皮毛,因此秋季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自己毛发生长的季节。有个成语叫“明察秋毫”,“毫”就是指秋天长出来的小绒毛。现代很多人饱受脱发的困扰,那么入秋后多进食酸味食物,再配合肉类的营养,就能促进头发的生长。此时最宜进食的补肺之物就是山药,山药同样色白入肺,是最好的补肺之品,嚼之味酸,连皮带须地吃长条山药最有利于头发的生长。        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温燥,秋分之后,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秋燥易伤津液,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症。故秋季应多喝水,多吃酸甘滋润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秋梨、莲藕、柿子、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广东民间历来喜好秋日炖煮善于润养的汤水,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沙田柚花猪肝汤、无花果白鲫汤、霸王花蜜枣猪月展汤等,都是秋季家庭养生之上品,又暗合“贴秋膘”之意,值得借鉴。 动静结合 调养肺气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正是进行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如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呬”字诀呼吸吐纳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可强身,静可养身,以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秋季“养收”,“收”对应于“呼吸”中的“吸”,所以应该趁着秋天多做点深吸气。借着秋天肺气能量生发起来的这股劲儿,多做呼吸吐纳,清清自己的肺,有利于排出蓄积在肺里的浊痰、黏液,使肺脏更加清净,以调养肺气。

发布了文章

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临证时患者常问我中药的煎服方法,鉴于门诊时间紧张,无暇仔细讲解,故于兹详细介绍如下。煎药需要耐心和细心,才能把药煎好,药煎好了,疗效也才会更好。古代很多名医遇到危重病人,都是亲自煎药并指导患者服药,可见中药的煎服对药效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且煎中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修养、修心养性的过程。        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很多人拿着中药包,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煎药,下面就教大家中药煎药的一些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溶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其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需注意的问题        1. 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2. 煎煮次数: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长时间煎煮的效果好。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药的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 煎药的温度:煎药温度的高低,中医称之为“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所谓文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缓慢,水份蒸发较慢。所谓武火,就是强火,温度上升快,水份蒸发的也快。如煎药时火候过强,水份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锅。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减慢水份的蒸发,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 煎煮时间:主要根据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而定。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治疗感冒类药物,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类药物,第一煎30-40分钟,第二煎40-50分钟。        5. 留取药液量:一般指一剂药经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两次服用。儿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两到三次服用。        6. 服药的方法:一般一剂药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分两次服用。儿童可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也可采用频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日服2-3次,小儿以少量多次为好。        7. 特殊药的煎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注脚的药物。        (1)先煎药:一般是一些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常见的有生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有毒性药物先煎,久煎可达到减毒或去毒的目的。如乌头类药物久煎可使乌头碱分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只有原来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仅能降低毒性还能增加强心作用。        (2)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投入锅内。常见的有霍香、钩藤、大黄等。如钩藤所含的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甙,但其对热不稳定,长时间加热会分解。而大黄甙泻下作用又比甙元强,故不易久煎,多采用后下法。        (3)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个别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常见的有车前子、旋覆花等。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覆花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化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胶类药物,用热药液烊化后服用。如果混煎会使药液粘性大,影响其它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损失,所以采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见的有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        (6)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到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7)冲服:一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可节省药材。常见的有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等。        煎煮中药要注意器具的选用、加水量、煎药时间、温度等等,煎中药是需要耐心、细心的,煎药时要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煎出好药。

发布了文章

“芒种”时节话养生

       六月是夏季真正的开始,包含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芒种”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雨量增多,南方进入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湿热。这个特殊的节气也应有其特殊的养生方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愉悦畅达,静心宁心        《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也就是说,自“芒种”开始的夏季,在精神调养上也需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芒种”时风火相煸,人们易感到烦躁不安,此时要调适心情,保持舒畅愉快,胸怀宽广,神清气和。在这个万物繁盛、草木葱茏、孕育果实的季节,切忌大悲大喜,恼怒忧郁。“暑易入心”,夏季是养心的季节,保持心境平和,宁静畅达,尤其是老年人更需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以免伤心伤身伤神。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才能防止因情绪剧烈波动而引发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 夜卧早起,午睡养心        “芒种”起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大自然阳气充盛的特点,从而利于人体气血的运行。当然夏季阳光较烈,应避开太阳直射,并注意防暑。夏日昼长夜短,夜卧早起又易造成睡眠不足,因此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使心情舒畅,气机通畅,有利于健康。午睡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对于无条件午睡者,午间时分可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30~50分钟。从子午流注的角度讲,午时,即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正是心经当令之时,心要养要静,“汗为心之液”,故午时运动流汗最易伤心。夏季在五行中也对应于心,因此夏季午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勤换衣衫,时常洗澡        “芒种”过后,天气炎热,人易汗出,故衣衫要勤洗勤换。还应常洗澡,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但要注意三点:一是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因为汗出窍开,湿气侵淫汗孔,阻碍气道,卫气被郁,冲突皮肤,则易发痤疮或疖痱。二是不要洗冷水澡。因为暑热天气人体毛孔大开,冷水会使毛孔闭塞,不利于散热。三是老年人每天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每次不超过半小时。因为洗澡也会消耗体力,故老人需量力而行。 喝水补盐,增液解乏        “芒种”时节,气候日渐炎热,人体排汗逐渐增多,汗液的大量分泌导致体内诸如钾、钠等电解质也随之流失,如水分和电解质得不到及时补充,人们就会感觉倦怠疲劳、精神不振。此时最适合饮用温热的白开水或淡盐水补充人体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对于运动后大量汗出者,可选用含有电解质盐水等成分的运动型饮料或电解质液、电解质泡腾片等。夏季饮水解渴需注意的是:一、不应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因为感觉口渴时说明体内已轻微失水。二、饭前饭后不要大量饮水,过量摄取水分会影响消化,也不宜马上喝水,最好进餐前后0.5~1小时内喝水。三、睡眠期间也会丢失水分及电解质,白天应补充足够的水分,睡前也应饮用约1/4杯水。四、不宜把冰冻果汁、冰糕等冷饮、冷食作为解暑降温的宝贝,其实这些冷饮易耗损阴液,损伤脾胃,消暑解热还是以温白开水或常温下的果汁为宜。五、酸味能敛汗、止泻、生津,一些酸味的水果可祛暑益气、生津止渴,故适当饮用酸梅汤、山楂汁、柠檬水等能预防流汗过多所致的耗气伤阴。 吃苦度夏,清补食粥        夏季在“五味”中对应于苦味,主入心经,因此苦味的食物大都具有清热解暑、泄热养阴的作用,“芒种”之后适当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芥蓝、荞麦、生菜等对人体大有裨益,正所谓“苦夏食苦夏不苦”。与此相反,夏季不宜食用过咸、过甜之品。《灵枢·五味论》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通俗而言,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使人口渴,并可引起血压升高或脑血管功能障碍。饮食过甜,则可导致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皆不利,可见上古先贤诚不欺也。        历代养生家都尊崇夏三月饮食宜清补。唐代孙思邈提出“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元代朱丹溪《茹淡论》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皆是提倡夏季饮食应少荤多素,宜多食蔬果谷物类。在果蔬中尤其推崇“瓜族”,如苦瓜、青瓜、冬瓜、丝瓜、木瓜、西瓜、香瓜等。明代李时珍认为粥是夏季最佳饮食,可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清心祛暑之品加入粳米中煮粥,凉后食用可健脾胃,祛暑热。薏米赤小豆粥清热健脾,利湿养肝,冬瓜荸荠粥补益胃肠,生津除烦,也都是不错的搭配。 清暑祛湿,内外兼顾        “芒种”节气,正值梅雨时节,雨水增多,天气潮湿,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其性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使人四肢困倦,萎靡不振,使疾病缠绵难愈。“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就是说夏季湿气很容易乘虚侵入人体,引起中暑、腮腺炎、水痘等外感疾病。因此清暑祛湿显得尤为重要。在饮食上可饮绿豆汤、金银花露、菊花茶等以清热解暑,同时忌食油腻、酸腥、麻辣食品。丰隆穴乃足阳明胃经的络穴,每天按压1到3分钟有健脾胃祛痰湿的作用,此处肉厚而硬,须用按摩棒或食指节重按才能起效。关节痛及肢体麻木者不宜穿短衣裤或洗冷水浴、游泳,禁睡地板及在室外露宿,避免风寒湿气伏积于经络之中。睡前可使用艾叶、红花、威灵仙等药物泡脚,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利湿热。

发布了文章

调理平衡,和谐人生

      下面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人如何与大自然,与自身和他人和谐相处,从而符合养生保健的规律,使身心健康,人生美满,值得一读。       调理平衡 和谐人生                                          ——刘逢军        老子讲“圣人是顺其自然的”。        (一)人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二)人的身心要保持和谐;         (三)人与人保持和谐。         如果人能够保持这三种和谐,他的一生才是真正快乐的、健康的、长寿的。        人是自然氧化的结果,所以当我们符合自然的时候,就是健康的、长寿的,当我们违反自然的时候,就是衰病的,或者是过早的夭亡。我们能够学习天地的这种宽阔和松静,少一点私心,少一点欲望,自然的就长寿了。老子讲“天长地久”。天之所以长,地之所以久,就是因为它无私无欲,无爱无恨,对万物一视同仁,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心里很宽,深居简出的人,身心都是健康的。往往斤斤计较的人是多病的。         与自然和谐,就是跟着太阳走。太阳醒了,我们就醒,太阳睡了,我们就睡了。只有和太阳保持了和谐,人的阳气才能够足。最好的预防非典的方法就是晒背,背给晒暖了,非常舒服。因为背为阳,特别男人的背是阳中之阳。如果觉得后背凉的时候,就意味着阴气已经进来了。        一年12个月, 一天12 个时辰, 人有12 条正经, 就是有12 条主要的经脉, 经脉的开、关、兴衰都是和地球在自转时,位置是否对着太阳有关的。        比如现在是9:35 分,是巳时,9—11点,脾经最旺。11 点, 到了午时,11 点—13点为午时, 心经最旺。晚上21 点—23点为亥时,三焦经最旺,三焦通百脉,三焦就是手少阳。23点—1点, 胆经最旺。少阳就是出生的太阳, 尤其是晚上23 点到凌晨1点的子时,是胆经最旺。胆它没有阳气,所有的脏腑都是消极的。世界上的百岁老人,无论各自有什么绝妙的方法,有一个是一致的,晚上9点钟睡觉。实际上是正常的, 再晚别超过10 点半, 才能够把胆气升起来。晚上9 点睡觉, 早上3 点起床。《黄帝内经》讲“鸡鸣之时起床”, 清朝以来的皇太子,都是凌晨3点起床。太监跪在太子的门口反复喊“鸡鸣即起, 勤政爱民”。他们都是晚上8点睡觉。早起不可以晚睡。3点钟是鸡鸣之时,太阳醒了,你就可以醒了。9点钟是亥时,太阳已经睡了,你也必须睡,你不睡就没有第二天的能量。         胆为阳、肝为阴,肝胆相照。肝胆为心之母,肝胆气虚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脏会突然停跳。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与自然保持和谐,还要注意四时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和人的身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年是24个节气, 身体好的人, 懂得修炼的人,节气一变就有感应。身体很弱的人,节气一变也会非常敏感。        《内经》所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往上升,人借着天力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开始收敛,开始藏,人也要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来收敛、来储藏。叫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一定要跟上四季变化的节拍。         春天养阳, 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 比如说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 最好在春天时吃韭菜、鸡蛋、松子、摊饼,这个养阳气,是古代最推崇的方法。秋冬可多吃一些养阴的食物,比方说柿子,柿子是收敛的,红枣、花生、莲藕、山药、芋头,特别是山药和芋头,应该是每天或几天都要吃的食物。因为山药是补肾健脾,芋头是润肺、滑肠、补血。春天要多走出室外。        春三月应早点起床,宽衣披发,穿衣宽松一点,到门外去散步。如果说春天阳气没有升起来,夏天人易感冒。在行为上要多奖励,少惩罚,因为是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        夏三月早起床,不要嫌天长,使自己情志保持平和,让自己的能量像花苞一样含在里面。人应该在树下、在湖边,在宽阔的地方走一走,散散步,使自己的阳气能够从里透到外,如果在夏天没有把阳气养起来,立秋以后,就会因为里面虚寒而得疟疾一类的病。        秋三月,万物成熟,天高地阔,风也开始急了,此时和春夏不太一样,春夏晚睡早起。秋三月是早睡早起,因为秋天室外有杀气,睡得太晚易寒邪入体。春夏要把阳气往外抒发,到秋天就要收回来,如没有收回来,冬天就没有什么可藏的了。        冬三月万物闭藏,冰天雪地,要早睡晚起。冬天的时候老年人有太阳就出去锻炼,没有太阳就不能出去锻炼。情志若伏若匿,半睡半醒。万物都是这个状态,不能醒,醒就会得病,以免阳气走掉。一定要去寒就温。冬天不能够避寒就温,春天就容易得病。不能够碰很冷的水,就连按摩都不行,冬天按摩后背,春天必然会得病,而且一得病就是一年,因为人的后背是藏阳的地方,按摩会扰动了阳气。所以冬天一定要保证自己的阳气,尽量的藏。如果冬天伤了肾,春天浑身没有力气,腰腿软。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是春天,中午是夏天,黄昏是秋天,深夜是冬天。晚上9—10 点钟要睡觉。因为9点钟已经是初冬了,11 点是寒冬腊月, 晚上不睡觉就相当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站着一样。有寒必有虚,阳气被耗,寒就进来。所以我们应该和天时是对应的,否则,我们就离自然太远,病就很近了。人自身的和谐首先是脏腑的和谐,人违反了自然,就会出现九窍内闭,眼睛不好使了,耳鸣、耳聋,鼻子闻不到味了,舌头不好使了,大小便失禁,这些情况都是人违反了自然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没有保护好阳气,因为九窍是用气来推动的,当气机受到破坏,就会发生刚才所说的情况。        内经讲, 人的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太阳失常,万物就难以生存,人的阳气失常,就会折寿而亡。卫气,如同礼堂里开了空调,有些顾客就感觉到冷,这就是卫气起的作用。如果说卫气足的时候,就能够相应的抗击寒气。卫气不足,人就会生病。你突然进入了冷的空气,千万不要松心。马上要形成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马上关起来,有的时候,我们洗澡,洗热的时候,一出来,感觉有点凉,你一松心,就感冒了。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全身的毛孔紧闭,呼吸逐渐停止,         这就是卫气给你形成了一个保护层,马上穿上衣服以后,阳气就不能外泄,就不会感冒了。不要说话,说话是耗阳气的,应该静下来,浑身的毛孔紧闭,让阳气不外越,寒气不进来。         晚上睡觉,开窗了没有?开空调了没有?开风扇了吗?开了。十有八九,就伤了卫气。人在睡着的时候,体温逐渐的低下来,人为了保护自己,从体内升起了卫气。如果开窗开空调,或者是吹风,就把卫气给吹散了,吹散了以后,人体阳气又升了出来,又吹散了。这样一夜过去就把人体的阳气给掏干了,寒气就进来了,早上起来,浑身僵硬,脸色发黄,重者偏瘫。到夏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古代养生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晚上睡觉,不管是春夏秋冬,是关门关窗,不能透风。当你这样做的时候,早上起来,很有劲,很轻松,很高兴。当你开窗睡觉的时候,浑身紧得要命,一两天都缓不过来。太热的时候怎么办呢?应该是先用空调把房间吹凉,然后冲完澡,马上进入房间睡觉,这个凉的温度至少可以保持一个小时,你已经睡着了,一个小时你的体温已经下来了。如果遇到非常热的天,半夜热醒了,那你应该把衣服穿好,披上毛巾被,把空调打开。降温,空调关上,接着再睡。阳气很虚的时候,四肢就开始浮肿不休了。        人要办工作、要干事,不能够太烦累。太烦累就会形成虚阳外越。老子讲“静生智,定生慧”。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养成一种静和定的生活习惯。保持一个松静的心态,处理事情的时候,才会事半功倍。起居有节,这才是养生之道。在中国的土地上,谁的中国文化含量最高,谁的生命力就最长,做得最好。不要把自己搞得非常繁忙,那样会耗掉阳气。真正做事业的人,不管是做哪一行,都是应该深居简出,养护阳气。当你把阳气养护足的时候,气色白里透红、显得非常愉悦。         保护阳气,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要记住:不能生气!特别是癌症患者千万记住,别生气。诸葛亮三气周瑜,孔明是懂得医术的,他用了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特别是癌症病人,你康复了,一切都应该把他放下,没有值得生气的事。要保住阳气,不能生气,这是我们人生要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发布了文章

中医养生要义

       这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先生在文新报业集团大楼所作的精彩医学演讲,樊正伦先生,有近40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几十年来遍访我国当代名医,颇得真传,并博览中医典籍,广泛萃取近代名医之道术。他提出了中医养生的四个要义——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是对中医文化及其养生之道的深刻总结,既博大精深,又通俗易行。       顺四时——人法自然,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养生;         节饮食——“鱼生火,肉生痰”, 如何用食物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调情志——勤动脑体不动心 ,从而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慎医药——中西药均有毒性,西药更须注意,大家千万谨慎用药。  一、中医为什么能治病?         中医学是一门祖国传统医学。          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都有过灿烂的文化,但是五千年来,到现在为止,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一个民族的衰落不外乎两大原因:一是战争,二是瘟疫。中国的战争没有少打,从黄帝战蚩尤开始打过无数次,瘟疫也经历过无数次,是谁保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在1840年西方的文化进入中国以前,这个保护人民健康的任务是由中医学来完成的。古人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祖先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代价。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比拟的。   二、阴阳平衡少得病         由于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的逐步进入,使得中医学的很多理念都淡薄了。比如我们现在得了病,大家都到医院去。到医院去,不管是急性病或者是危重病,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请西医抢救或者是治疗,认为这种治疗可以迅速见效。到了西医医院,如果你是外感病,那么它的一切检查都仅仅围绕着要找到致病因子是细菌?病毒?用现在最时髦的话就是,得找到萨达姆在哪?拉登在哪?然后呢,用一种药物或手段把它控制了,疾病就好了。这样做是西方医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          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各个部位里恐怕什么细菌病毒都有。因为你呼吸的是自然的空气,喝的是自然的水,吃的是自然的饭。大自然给人生命的权利,给细菌病毒同样的生存权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那么为什么你没得病呢?因为你可以和这些细菌病毒和平共处。你什么时候得了病,不仅仅是细菌病毒多少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病因是你自身的状态是不是给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在正常的状态下,你如果处在阴平阳秘的状态,就是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你也不会得病。如果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你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你赋予了致病因子生存发展的条件了,它就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危害你了。你自身又没办法抵抗它,你就病了。按西医的做法,你要想杀死它吗?它就千方百计地变异,它不想死,它的变异的速度远远比我们研制药的速度快得多。大家都知道,从研制出抗生素以后,已经有7000多种抗生素了,可是在临床用的只有几十种上百种,大量研究的抗生素都因它在临床无效被淘汰了。   三、以药的偏性纠正人体偏性         那么,中医对这些病是怎么看待的呢?我觉得这是一个中医的理念问题。中医在治疗这些病的时候,常用的方子包括张仲景《伤寒论》的方子、《金匮要略》的方子,学中医的都知道,是两千年以前的方子。为什么两千年以前的方子到现在还有效呢?因为中医治的是人不是病,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不要相信现在广告天天讲中医抗病毒。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如果哪一味药真正能杀死这个病毒的话西方医学早就研究了,用不着把那个药汤煮那么多让人去喝。中医其实是用药食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用以改变这种致病因子在你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这是中医对治病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两千年来用的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现在依然有效。          我和很多西医同道也探讨过“西医科学还是中医科学”的问题。我说,它们是不同层次上的科学。西医说,你那麻杏石甘熬完了什么细菌病毒都杀不死。我说,中医的奥妙就在这儿,它在杯子里谁都杀不死,喝进去它就可以治好这个病。为什么?因为它用的是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改善了人体的内环境,让你被破坏的环境得到修复,让致病因子在这儿赖以生存的条件被破坏掉。这样看待中医,我们就看到中医的科学性了。   四、中药改善内环境         我在北京的时候曾治过一个外国人,她是挪威的一位女士,34岁。她问我:“中医能不能治卵巢囊肿?我左侧有个卵巢囊肿,我希望用中医治疗。”我说,从理论上讲它能长出来就能够消下去,为什么?我说一块木头它可以长蘑菇,若是一块钢板它就不会长蘑菇。她说,西医认为没法解决,必须切掉。我说,那您就自己选择吧。于是她就回瑞典,做了手术。半年以后,又来找我了。她说,不行,我这边切掉了,那边又长了,我才34岁,我还想要孩子。我不想把另一边切掉。我希望中医试一试。前后吃了三个月我开的中药,她在德国检查完后回来告诉我说,这边的卵巢囊肿没有了。她说,中医实在太神奇了,中医没有动刀子,也没有用手术,怎么就会消失了?我就跟她说:如果是一个木头长了蘑菇,你采取切除的办法是不是办法呢?是办法,但如果你仅仅把蘑菇摘掉了,只要仍然是木头,我想那木头还会接着长,一直长到多会儿蘑菇不再是蘑菇了,木头不再是木头了,就算是结束了。我说,你如果把一个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伊拉克的沙漠里,它还长不长?中医没有通过手术的办法摘除这个蘑菇,但是,我让你吃的这三个月的中药在改善着你的内环境,把你能够长蘑菇的这个内环境给改变了,所以它就自然地由大到小,由小变没。这就说明中医的治疗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的。   五、为什么会发生SARS?         在讲中医文化和中医养生之前,我以上讲的这些就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医是怎样治病的,中医为什么能治病?2003年发生SARS的时候,为什么北京那么恐慌?道理很简单,因为SARS病毒性质没有确定,在现代医学没有确定它的性质之前,找不出杀死它的武器。常规武器无效,又找不出新的武器。轻者是伤,重者是死。不知道谁能得,谁不能得;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爆发,尤其可怕的是大量的医务人员都倒在一线上,那老百姓能不慌吗?   六、中药能抗病毒吗?         可能上海的同志不清楚北京如何经历了谈SARS色变的时代。那一个月里家家喝中药,从老到小全民服中药。双花,连翘都能卖到比人参还贵,而且是单位大量地发。为什么要吃中药呢?说中药抗病毒。西医解决不了的时候呢,就起用我们的中医药,所以中药就没完没了地熬。当时我在北京接到了不少电话,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只要发烧了都不敢上医院,只要上了医院都会被圈起来,谁都怕圈起来。所以呢,我家里求诊电话就特别多。很多患者问我:“为什么我吃完了中药以后天天拉稀?”我说,不要听说西医不能杀死病毒,中药煮完了就能杀死病毒,我说你把那么多草根树皮煮一块儿,你都不知道干嘛。这些中药大量使用了什么黄连、大黄、金荞麦呀这一类清热解毒药,恨不得把中医的所有清热解毒药都放进去,那吃完了能不拉稀吗?          当这个病到来的时候,西医说由于免疫功能差,于是西医就开始用胸腺肽、胎盘球蛋白,而我们中医呢?也跟着走。我看到一个方子,黄芪用了240克预防,为什么?说是因为你提高了免疫功能,黄芪是入肺经的,你的肺气旺盛了就不会得SARS了。结果很多人吃完嘴上起泡了,流鼻血了。这些问题说明我们中医的脑子里也是糊涂的。闹SARS的时候,如果是身体弱容易得呢,大部分应该是老人和小孩,而事实上染上SARS的80%全是青壮年,小孩和老人的发病率很低。这就说明了这个疾病不是因为身体虚了才会得,相反是一种实证。你再没完没了地补,它的发病率就更高了。          SARS当然不是外星人向地球发起的细菌战,但我个人认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SARS的致病因子,不管你研究明白没研究明白,都和人类存在的时间差不多。在人类认识细菌和病毒以来的一百多年间,没有大面积爆发过,所以大家觉得SARS是一种新病。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古代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对抗瘟疫的。不知道它是谁,可又能把它治好,这是为什么?在这儿,我想借用一句佛家说的话“因缘相和则为果”,引起致病的因子是客观存在的,得了病结果也是实在的,中间一定有一个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具备的话,因就不会变果。   七、SARS小环境:寒湿热共存         2003年的SARS逼着我作为一个中医医生得研究研究中医对SARS应该怎么办?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重新读了《黄帝内经》,我认为这种流行疾病不是个体的疾病,那一定是自然界给了它一个环境和条件,这个环境和条件是这个致病因子发生发展流行的重要原因。那么看看北京2003年3月到5月是什么条件?          北京是一个多风的城市,每年春天都刮大风,但是很奇怪2003年3月到5月北京几乎没有风,一次沙尘暴都没刮过。按照中医学的运气学理论,SARS的那段时间北京的气候条件是寒湿热这三者共存,这种寒湿热三者共存的气候条件是很少出现的。而北京当时的特殊气候条件和早些时候广东2002年12月到2003年2月的气候发病条件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们两个是在不同的时间中出现了同样的一种气候条件,所以广东发完病,北京接着发病。我们还知道这样的事实:北京的气候,只要流感来了,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是很高的,因为他的防护条件最差,什么样的人群都要接触。可是2003年SARS的时候,北京出租车司机的感染率是零。为什么?2003年3月到5月北京气温不低,这时候出租车司机不会开空调,窗子24小时开着。大家都知道,风是最好的去湿剂,由于风改变了局部的环境,流感的时候,那种致病因子是愿意在风热和风寒的环境中流动的,而SARS不是。它需要湿,湿是重浊的,而风来了以后这湿就去掉了,去掉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因子,我们的出租车司机2003年就躲过了这一劫。回头看看我们的医院呢?天天怕不干净,你什么时间进去护士都在拖地板,那个地板全是潮湿的。寒湿热三个条件全部存在,那好,你有这个条件存在,无论你怎样防范,病毒还是大量地繁殖起来。          SARS流行时,我没戴口罩,不是我不怕死,是因为寒湿热是它生存的三个重要条件,如果戴了口罩反而构成了一个湿的小环境。我没有停诊,每天早上出去的时候两粒银翘解毒散化成水配上一颗藿香正气软胶囊服下,我就走了。我的女儿上学也如此。如果我的体内也是风寒湿共存,那我就是易感者。反之,如果能寒者散之,湿者清之,热者退之。我这儿没有一个内环境,我就不是易感者。为什么要选用银翘解毒散加藿香正气软胶囊呢?学中医的同志都知道,银翘散是中医治瘟病的重要方剂,它里面的双花、连翘、淡竹叶清热;荆芥、薄荷辛散寒,再加上藿香正气中的藿香、苍术、半夏化湿。寒湿热是病毒在外面生存的条件,我控制不了,但是我可以让自己内环境里面不要有寒湿热。我还思考一个问题:中医之所以选用这两种药,因为SARS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两经。中医说:“治上焦如雨,非轻莫举。”不要用什么大黄、黄连这类苦寒药法泻下,你只用清轻之剂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很多人问我,这个SARS什么时候过去?这天天不敢出门上街,出门就得戴口罩,这日子太难过了。根据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的理论,根据寒湿热三者共存的现象,我认为它不会永久下去,我当时就告诉他们,过了5月23日可能就会好了。为什么?不是我能掐会算,《黄帝内经》有。5月22日、23日是小满,一进入小满以后,主气和客气都发生了变化。在3到5月的时候,主气变成了少阴、少阳相火。学中医的都知道,相火是风,相火带有了风火的性质。过了5月23日后北京的风就起来了。我们的祖先相当聪明,我们的祖先在不知道它是谁的情况下成功解决了它,是从哪儿解决的?是从条件入手的,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中医治病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偏性的理念。   八、西医治病 中医治人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人得天地之全气,不得天地之偏气。你说这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说那全气、偏气该怎么理解呢?大家都知道,人是万物之灵,不管是多么高级的动物都是无法和人比的。在地球上,只有人能反过来认识天和地,动物不能。“人法天地而生”,在《黄帝内经》中是多次提到的。          在这儿,我可以给大家讲个事儿。很多学生讲“老师,老师,为什么这儿叫人中?”老师讲;“哎,这个地方叫人中你记住就行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当你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九窍不通一窍通,肚脐跟妈妈通着,妈妈就形成了一个屏障保护着你。一旦落地,一窍不通九窍通。窍是什么?是人的精气和自然界精气交通的通道,那么看看我们九窍的分布,这人中上面都是偶数,人中下面都是奇数。当人昏倒了,我们的长辈都知道赶快掐人中,因为这里是阴气和阳气交会的地方,一掐这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这就必然让它的阴阳之气形成了一种和谐。讲这个例子是要说明,人法天地而生,人是大自然所造就的,如果我们要谈养生的话,你如果不了解中医学是怎样看待人的,那就没法去养生。而如果你了解中医怎样看待人的,你就会对养生的知识有新的理解。          我认为,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同媾”的思想为核心,这是中国道家思想的核心,运用《周易》阴阳五行的相术理论,来研究人体运动生命规律的一门学问。严格讲,西医治的是病,中医治的是人。中医在它的整个理念中是要求一个人在他的生、长、壮、老、死的全过程中,健康愉快地活着。在这个理念中,天人是合一的,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和你体内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当你与它不能和谐的时候,你就要得病了。   中医养生要诀一 顺四时         据《黄帝内经》,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地球上什么地方最适合人的生存?不管是北极还是南极,它有阴就没阳,有阳就没阴,半年白天半年黑夜,所以不适合人生存。而温带由于有阴阳交替,使得住在温带的人大脑沟回在涨起来、缩回去的过程中越变越深,所以温带是最适合人生存的。          顺四时为养生的第一条,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我们人就像外面的落叶树一样,春天树要发芽了,它所有的营养从根部向枝干调动,它的力量是从内部向外走;而外面呢,又给了它一种阻力。所以中医学讲,春天的脉是弦脉。什么叫弦脉呀?那就是里面的力量要往外走,而外面还没准备好条件,所以你春天的脉一按就是弦脉,跟那个刚发芽的芽尖一样。到了夏天,树叶非常繁茂了,因为所有的营养都从根部调动起来,集中到枝叶上去。人也一样,春天人的气血从内脏向四肢调动。到夏天,所有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所以夏天容易闹肚子,原因不完全是细菌和病毒,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外面来了,你里面是最弱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秋风一起,人的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到冬天,人的气血都藏到里面了,而外面不足,就容易外感(感冒)了。          很多上海人相信吃膏滋药。为什么膏滋是冬天吃而不是夏天吃呢?因为夏天你的气血都跑外面去了,内里是空的,别说吃膏滋药了,就是多吃点涮羊肉都吸收不了。而冬天由于你的气血都藏到里面去了,那时你用点精血有情之品像阿胶呀,熟地呀,吃进去能够运化,这运化是为了明年春天做准备,就像树要冬灌一样。          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其实就是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养生。北京的老百姓有句话:“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做病。”它含有深刻的中医哲理。夏天人的气血都到外面来了,天热出汗,把你秋冬代谢的多余物都随汗液由毛孔排出了。你一呼一吸时,身上皮肤的毛孔也在一呼一吸,所以说肺主皮毛。可我们每到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屋里是空调,汽车里是空调,以为呆在空调里是最好的。其实夏天的时候毛孔是打开的,这种打开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它调整体能,把体内代谢的产物由汗排出体外去。而你非不让它排出去,那它不留在身体里面做病吗?冬天,天地都是闭藏的,你的气血也都到里面了,身上毛孔应该是闭合的,如果把那空调温度老开到30多摄氏度,冬天本来不应该出那么多的汗,你老让它出汗,汗血是同源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是《伤寒论》的原话。该闭藏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闭藏,该打开的时候不让它打开,你不得代谢病谁得?          以前住平房的时候,我不敢安空调,我说最好的是扇子,它可以小大由之。但要是住到高楼上那可不行,因为它没有地气了,那就得用空调。用空调不要怕费电,一定要把窗子打开一点,让它有自然的风。          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中医说,春气和肝气相通。肝是干嘛的呢?肝体阴而用阳,它是你调动气血的重要脏器。到春天来到的时候,气血从内里向外走,主要功能在肝。所以我劝大家春天的时候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为什么?一方面养肝阴,一方面行肝气,助于它的生发。          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生麦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他用这个方子治暑热。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为什么?因为你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他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里面的津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夏天来到的时候,老人可以吃一点生麦饮。          秋风一起,它和肺气相通,肺是主闭藏的,宣发与肃降。这时候你要让气血能跟着季节往里走,要用一点秋梨膏。秋梨,梨得金气最重,开的花是白的,结果是在秋天。用一点秋梨膏你就不会在秋天到来的时候由于肺气不降而生咳嗽。          冬天和肾气相通。男同志重在补肾,比如说六味地黄丸呀、桂附八味丸呀都可以用。女同志以补血为主,冬天可吃些阿胶呀,大枣呀,核桃仁呀等膏滋药。          顺四时而生,一方面要求我们调整自身的生活,让它顺应四时的规律;另一方面尤其是中老年人,可以适当用些药来按照季节调养身体,这样就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养生要诀二 节饮食         我上世纪80年代来过上海,这次来到上海呢,哪儿都不认识了。我们的经济在迅速发展,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代谢性疾病即世界发展最快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在中国古代,糖尿病是宫廷及富贵人家最容易得的病。“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呢,大家都这么吃。          “鱼生火,肉生痰”         中国人的饮食是用筷子,原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住,五畜为益。畜就是猪肉、羊肉。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60岁以后的老人如果体力不行的话还要吃点肉。那就说明我们祖先在过去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这是几千年遗传基因的结果。西方医学不是,西方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叉,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吃肉,老吃肉就想喝冰水,因为“鱼生火,肉生痰”,身体里面热太多了就喝冰水,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中国人的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变成了好食肉者,老年人还好一点,因为他胃口差了不敢多吃。          很多五十多岁四十多岁的,小时候饿着,改革后吃饱了,当了官吃好了,于是就吃成了高血压、高血脂,而且是一种直线上升的趋势。由于你拿着老祖宗给你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去对付那牛排呀,鸡腿呀,你不得代谢病才怪呢!          代谢缓慢晚上少吃          我可以这么说,男同志以阳气为主,他的数是偶数,是8。女同志以阴为主,她的数是奇数,是7。《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女同志每7年转一圈,28岁是女同志的顶峰年龄,28岁以前一直往上走,过了28岁就往下走。35岁阳明脉衰,再美的女同志皱纹都开始出来了。男同志以阳气为主,很多的女同志说,我们真倒霉,男同志老得慢。因为他们8年转一圈,你女士7年转一圈,女的28岁相当于男的32岁。男同志的顶峰年龄是32岁。过了32岁以后发福了,其实是代谢缓慢了,体内存积的东西多了,看似发福,不是个好现象。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这时候要注意了,早上中午的饭要吃得好一点,晚上的饭要尽量少吃,因为代谢的缓慢主要在晚上。          人和自然界是个统一的整体。早上太阳出来了,天地的阳气都在升发中,那时候你的脏腑功能也处在旺盛的状态,你这时候吃好一点没关系。到晚上太阳下山了,外面一片阴寒之气,阳气没有了,你吃进去的东西运化不了,那你不发胖谁发胖?晚上的饭清淡些有好处,老年人尤其如此。          老年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的时候,这当爸妈的都心疼下一代。每天早上、中午吃剩饭,晚上做一大锅。大家吃得都很高兴,可苦了老头和老太太了,晚上若不吃,饿,吃了,撑。我们在临床经常看到,很多老年人一到晚上12时左右,让急救车送来了,为什么?头天晚上一定不是儿子回来了,就是女儿回来了,要不就是儿女都回来,尤其是过节前,这一高兴,于是就做了很多好吃的。老年人阳气已经很弱了,中医说“喜则气散”,这一高兴以后他的心气就散了,晚上吃多了,脾胃的负担加重了。脾胃属土,心属火,心和脾胃之间是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果儿子这儿负担一重,子盗母气,就从母亲那儿借力气,那一借力气,心就嘣嘣跳起来,上医院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按照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应该在傍晚五六点钟,做点饭自己先吃,儿女们爱吃什么好的,那归他们自己管。千万不要和他们一起大吃。          谷物首选小米          中年人则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结构,在这儿我想借用老子的一句话:“谷神不死。”东方人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社稷”的“稷”字是小米之意,社稷,古代的谷神。那么为什么说谷神不死?维持人的生命不仅需要脂肪蛋白质,更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农村有很多孩子吃得没城里孩子好,但是他们吃的都是第二年的种子,是新鲜的谷物,没有陈粮,所以长得很结实。咱们城里人什么都能吃到,但吃的粮食不如农村新鲜,这就是区别。          为什么在所有的五谷里面我们的祖先这么注重小米呢?因为小米在任何贫瘠土地上都能生根繁衍,它的颗粒很小,生命力极强。一碗小米种在地下一大片,一碗大米种在地下一小堆。女同志生完孩子,老人都给她喝小米粥,在生孩子的过程中,正气受到了损伤,所以用小米粥调养。看看我们的八路军伤员靠什么养好的?老大妈的小米粥。小米习性偏温。不要说老玉米豆好,我觉得在食物中,如果小麦、小米、玉米、大米排个队的话,首选应该是小米,然后是小麦或者是大米,最差才是老玉米。为什么?老玉米颗粒太大了,你那一碗放10个,它的生命力极弱。          用食物之偏纠正人体之偏          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有它的偏性。          到北京,很多人都愿意吃烤鸭,那个鸭为什么要烤?到广州要煲老鸭汤,为什么不拿嫩鸭子煲?因为鸭子在水中,习性偏寒。你如果不吃那老鸭,不拿火烤,那么吃完就可能拉稀。鸡就不用烤,炖鸡汤时越壮实的鸡越好。南方人没有北方人那么强壮,因为他吃的大米是水中生出的,其性偏寒;北方人天天吃小麦,小麦是冬天种,阴历五月收,它的阳气最重,其性是温性的。中医主张用食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遇到寒性的胃溃疡,我就不让他吃药,回家吃烤馒头片去。烤馒头片坚持吃一年,胃溃疡就好了。虚寒性的溃疡病,你让他吃偏寒性的大米饭,他一吃完就难受。你让他吃馒头片,小麦粉本来就是温性的,在里面放点碱,再发起来,就很容易消化。你再给它烤糊了,它就更温了,温胃散寒。          中医学的很多道理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节制饮食的问题上,一定要按照老祖宗的做法。不是说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当你想吃的时候(除去孩子,孩子太馋,他什么都想吃),只要是成年人,一定是你体内的需要。中医没那么多特殊的忌口,不要把中医的忌口开出一大堆。但是有一条,浅尝辄止。你一吃多了,就要损伤你。          怀过孕的女同志都知道,在怀孕期间她的胃口发生改变了,见了酸的吃起来像糖豆一样。为什么?因为这时候她的气血全去养胎了,肝阴不足,需要酸性的食物来补充。正常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饮食胃口的改变,同样反映着体内的状态。什么时候要注意少吃油腻,少吃辛辣?上火的时候、外感的时候。因为外感的时候体能都调动起来去和细菌打仗了,吃了只会增加体内负担,不会增加营养。节制饮食做得好,那些代谢性疾病的发作就会明显减少。          三七可益气统血          如果血脂已经高了,血压血糖也高了,我建议大家吃一点云南的三七粉。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粉活血而不破气。它和人参是同一科属的,一个长在东北,一个长在西南。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是木气和水气比较重的地方,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它那个枝叶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数,是阳数。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气,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如果肾精已经很亏损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          《周易》里面说西南是土气很重的地方,也是很肥沃的土地,三七生在西南,长在地下,所以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脏;黄可入脾胃,它可以益气统血。很多人把三七当止血药,甚至药典上说三七只能吃3克,多了就不行了,因为它止血,多了血就不流了。为此我到云南做过考察,过去发配到云南的人,都要被打杀威棒,你要买不通人,你这个杀威棒是免不了的。你要买通了狱卒,他给你一大碗药,在打杀威棒之前他给你喝了,它里面主要的成分是三七,这是云南的老农告诉我的。打完了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的棒疮两天迅速消散,被打出了淤血它都能散掉,何况你体内多余的血脂,所形成的那种痰淤互结的症状,一定能得到改善。          我在北京某家单位做过5年的保健医生,那些领导呀,吃得太好,他们的血脂怎么也降不下来。我后来说你们再不要发什么鱼肉蛋了,你就给大家发三七粉吧。坚持服用三七粉之后,很多老同志的血脂、血压都下来了。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冻也得九九八十一天,不要说我今天吃了两次怎么不下来?你要下来这么快就像那冻肉从冰箱里拿出来,开水一泡一样,功没成,气断了,所以呢,一定要坚持服用。我自己也是每天早上5克三七粉,晚上5克三七粉,像冲便茶似的,冲了就喝下去。   中医养生要诀三 调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在气交之中,人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中医更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是人类特有的,而且这种情志活动是任何简单或者高级的动物都无法比拟、代替不了的。          勤动脑体不动心          《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为你要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第二句话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很多人说,能恬淡虚无吗?我说,恬淡虚无并不是让你不想事呀,恬淡虚无的本质是勤动脑、体,不动心。脑是“用”的首领,四肢是“用”的工具。中医学把人的生命活动分成体和用两部分,《黄帝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就得动,不动就要老化。但是五脏藏精而不泄,心不能动,心要一动五内俱焚。          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我们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上面不是“田”字,是囟门的“囟”字。上面是“囟”,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堵得慌。如果是心堵得慌,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无为则无不为”,“无为”其实是无不为。很多人以为老子说的“无为”是不做事,其实是把老子这句话想得太简单了。老子《道德经》中讲的是规律,是道,讲天地人的规律是从哪儿来,六合以内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为”其实是:无妄为,则无不为。按照规律做事叫不妄为,不按规律做事,就叫妄为。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地法天”,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取决于天。天是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我们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注重“六十”?不是你对六十有特殊的偏爱。中国人在计算历法的时候,用的是六十甲子。甲子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它更是一个时间空间高度浓缩的概念。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2003年癸未年发生了SARS,我查了一下,1943年也是癸未年,北京霍乱流行。霍乱也属于湿的一种,它和SARS既有共性,又与SARS不完全一样。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不是胡编出来的。         我为什么要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室待着?因为我读了那么多古书以后,感觉到我们的祖先太厉害了,他们写的著作,一不要稿费,二没有职称,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东西刻在石板上,写在木头上?因为中国人是非常注重自己子孙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的祖先从来不做断子绝孙的事。所以他们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些有用的东西刻下来。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美国人只有两百年的历史,还那么重视自己短短的历史。我们有些人数典忘祖,不知道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大街上我曾经问一年轻人:“老子是谁?”他说,“什么老子?我爸是老子。”我们祖先保留到今天的东西,一定有一个合理的内核。只是因为它历史太久远了。到今天看这个历史的时候,已经不知道它的合理内核是什么了,随着历史进入了博物馆。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中医,当你研究各个时期不同的学问、著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推到历史背景去认识。不要老觉得今人比古人聪明,其实几千年下来,没用的东西早被古人丢掉了,留下的一定是有用的。我们中国人像大家闺秀,韩国、日本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家扔一点,西家扔一点,到现在都没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国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重新的认识。         老子说:“道法自然。”自然是什么?是自然的力量。做任何一件事情,我当医生,你当记者,他经商……各件事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让你勤动脑体不动心的时候,这个脑子不是想你怎么发财,是思考你要做的事情在某个规律上处在哪个点上。它是春天还是秋天呢?如果它是春天,就不要希望明天就结果,要等到秋天。这样做看似无为,实有为。你非要从春天一下就蹦到秋天去,那叫看似有为,实无为,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不管你压力多大,从事什么工作,要想保持这种情志,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把握你所做的这件事的规律。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如果你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慧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中医养生要诀四  慎医药         中药也有毒性         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十分重视健康。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小孩,见了保健品趋之若鹜,而且很多广告不负责任地在那里大肆吹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人剥你一块钱,那12亿有多少?而我们那么多中药、很多古人留下的成方,如乌梅丸,很好的方子却没人做。         什么是药?为什么中医叫做“药”?不叫“勺”,不叫“饭”?我认为,药好比是开门的钥匙,门打不开的时候怎么办,你要用钥匙把它打开。人得了病就是你这门打不开了,假如那门本来是通的,你没完没了地用个钥匙去捅那个门,把一个好门也会捅坏的。中药也有毒性,这毒性是它的偏性,不是说吃了它就是毒。砒霜能毒死人,但是砒霜仍然是一味中药,关键看你怎么用。按照中医的理论,中药不叫药理,叫药性。药性包括:它长在什么季节,生在什么地域?它是根茎叶花、谷物茎食?它是什么形态、什么质地、寒热温凉什么性、升降浮沉什么作用?中医治病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你把中医的理论学好了,随手拈来全是药,因为大自然赋予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你看绿豆、黑豆、黄豆,都是中药。         绿豆熬汤治腹泻         因为我是中医,我女儿从来没有打过针,也没有打过点滴。她在上五年级时曾有过一次食物中毒。那天她回家就告诉我肚子痛、发烧。我给她量体温37.5℃,她说全校400多个学生食物中毒,周围医院全住满了。我就煮了一锅绿豆汤,放点盐和糖,告诉女儿说,你现在开始别的不要吃,渴了就喝汤,饿了就捞那绿豆,从头天晚上的7时到第二天下午的3时,拉了11回,最高体温38.5℃,下午就好了!学校放假一个星期,她玩了6天,只病了一天。绿豆的皮是绿色可入肝经,具有很强的解毒作用,尤其是解食物之毒;里面是黄的,黄的健脾胃。她腹泻就是由于体内酸碱体液平衡失调,加点糖、加点盐就是葡萄糖、盐水,为什么非要吊进去?能喝就让她喝。         孩子老人慎用西药         作为中医大夫,你一定要认认真真研究每一味药的药性,你才可能去正确用药。而不是研究这个药里有什么成分,那是西医解决的问题。现在许多中医大夫开方子拿着化验单看,哪个能降转氨酶,那个方子里肯定有;哪个动物实验能抗病毒,那个方子里也肯定有。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是人的状态。西方医学拿化验单做参照系数,中医大夫拿天地人做参照系数。《黄帝内经》讲:“不知年之所加,气之所宜,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你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不知人事,能当什么中医大夫?         找我看中医的女同志很多,问她年龄,我是看她处在哪一期的哪一个段上,这个段的正常状态是什么,她的状态和正常状态有什么区别,这是中医大夫的理念,是决定使用中药的关键。如果你的这些理念建立不起来,那你这中药没法开。而我们现在危险在什么地方呢,中药西药全在乱用!我发现,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小孩,到成年时候发病机遇就越高。西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西医看病其实很负责,也写得很清楚,这个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副作用是什么,可能伤害肝脏或是肾脏。西医用这些药是慎之又慎的,而我们有些大夫是没办法了就随便开药,甚至中医也随便开西药。女同志不来月经,就是大黄蜇虫丸,结果是杀人不用刀。         我曾对卫生领导部门的同志说,你们去调查调查,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白血病,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孩子十六七岁得白血病?你们应该调查这些白血病人小时候使用抗生素的几率。现在一个家庭就一个小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张三喂完李四喂。我对家长说,孩子还小,脾胃功能调整能力弱,你却把什么东西都给他吃,惟恐他不胖。其结果是什么呢?进去了不能运化,里面就形成了中医所说的内热的环境。如果他里面是凉水,对外面就不敏感了;如果里面已经变成了热水,毛孔打开了,外面稍微受点风,就感冒发烧了,一发烧就肺炎,打针或吃抗生素,越吃那脾胃越不痛快。当使用抗生素尤其是滥用抗生素后,药的作用很明显,烧退了。但由于机体的调整能力很差,排毒能力没有建立起来,体内就会有很多有毒物质储存下来。到了青春发育期需要调动起来的时候,隐性的问题出现了,这时候找谁打官司都不行,只能自认倒霉。所以我建议十几岁、二十岁以下的孩子一定要慎用西药,起码在中国这个环境里,还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一定要慎用。因为你的解毒能力、排毒能力、调整能力都减弱了。         吕正操将军今年是100岁,他的女儿跟我同岁,是协和医大毕业的。吕正操将军在近几年每个月都发烧,一发烧就送到301医院,到那里什么好的抗生素都用,后来他女儿请我给她爸看病。我说从中医看,是肺热喘咳,我用中药给他调理,近两年他几乎没有进过医院。他女儿跟我说,之所以请你来就是害怕我爸被那不断升级的抗生素给打死!我的体会是: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常常让人糊里糊涂地活。就肺热喘咳,在西医的病理学上你找不出来,但人家吃完中药就好了。西医有西医的很多长处,但对中医来讲,你对你自己的长处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既不能乱用西药,更不能乱用中药。         有的患者来找我看病,说是肝炎,您能不能用点中药把病毒去掉。我说你要让我用哪味中药来杀死病毒,那你找西医去。我的办法是改变你体内病毒在这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中老年朋友你一定要谨慎使用药物。有人说中药也有副作用,可不是,那个马dou铃科的关木通吃完了就得了肾病了。那不是关木通的问题,那是因为那大夫把龙胆泻肝丸让你没完没了地吃出来的。偶尔吃一次,有清利湿热的作用。所以对药物不要那么迷信。         元气和寿命的关系         不少古代中药书上说,这药可以大补元气,那药可以大补元气。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元气不能补。如果元气可补的话,秦始皇、汉武帝就甭死了,咱们的主席,咱们的小平就甭走了。所以那些说“取天地之气补人之元气”的话最好不要相信。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最后不也走了吗?元气是不能补的。元气是你的生命之气,父母生下你的时候,元气是一个定数。俗话说:母壮则子肥。人的元气就像从煤气公司取来的煤气罐,是一个定数,生下来就定了。在后天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它在不断消耗中。当你元气耗尽之时就是你离开世界那天。         元气和寿命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果你爸爸妈妈给你的这一罐煤气很多,而你一天到晚那火门老是开着,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外煎焦,给你再多的元气你也活不长。反之如果给你的不算太多,但是天天节约使用它,恐怕你的寿命就长了。我们古人说元气可以补,那是古人一种良好的愿望。从中医的理论看,气聚则生,气散则亡。中医有句话,说医生治得了病,救不了命。当你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时候,医生的责任是让你把元气的消耗限制在最小的程度。如果这人真正元气没了,你拿人参堆着他,他也活不了。所以每个中医医生,对于这些问题要有深刻认识。         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发达国家用药越来越谨慎。我们现在是初级阶段,刚吃饱了就想长寿,然后别人说什么好都蜂拥而至。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只要注意科学养生,颐养天年是没有问题的。天年就是父母给你的年岁,你应该活的那个寿数。在养生的问题上,中医非常博大也非常精深,儒家有儒家的养生法,道家有道家的养生法,佛家有佛家的养生法,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怎么养生。  

发布了文章

怎敢轻言懂“健康”

       徐文兵老师的身心健康理论和养生观念很值得一读。以下是博文小友推荐的另一篇好文。原来“健康”的含义是这样的:“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大家可对照一下自己,是否“健康”。        现在人们都在说"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大多数人模模糊糊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他的就不予深究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便能够理解古人有关身体或者心理、精神的理念,也不至于将其只对译成英语的health或healthy了。        "健"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in),有引出的意思;从聿,意为律。《说文》:"建,立朝律也。"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等等。        "健"从人从建,含义是有力的。《增韵》:"健,强有力也。"可以作形容词,比如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健卒十人。"鲁迅《悼杨铨》:"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健"也可以作副词,含义是有力地,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        在使动用法中,"健"可以作动词,含义是"使之健",也就是使之有力的意思。比如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很多人胃肠蠕动呆滞缓慢,常常出现宿食不消、心下痞硬、口臭咽痛、嗳腐吞酸的症状,使用消食化积的药物,或者予以点穴针刺,能够使胃肠得气有力,生动活泼起来,所以叫做"健胃"。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健。"健"的反义词应该是"痿"或"废"吧,蔫头耷脑、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一类的。        当然"健"还有擅长的意思,比如健谈、健忘。这里就不是有力量的意思了。        "健"有个同义词是"伉",发音同"抗"。《说文》:"健,伉也。""伉"有匹敌、抗衡、亢奋、有力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意思是说,子路性情粗俗,好斗逞能,有暴力倾向,志向高亢、执拗。再比如《汉书·宣帝纪》:"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宋史》:"选军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领之,屡入敌境,战有功。"伉"、"健"同用,意思是坚强有力。想体会"伉健"的感觉,就去看看战马出征前不断咆哮、跳跃、刨蹄的样子,战士冲锋前嗷嗷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        "伉健"颠倒过来就是"健伉",历史上也有这么用的。《武经总要》:"义军之守边,最为健伉,习知山川道路,每蛮寇至,不计远近掩杀,官军守险策应而已。"所以我怀疑今天说的"健康",其实就是古代的"健伉",也许是以讹传讹,发音和字义都有了变化。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尔雅·释宫》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古人命名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做"衢",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叫做"逵"(馗)。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才能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从治国来讲也是如此。《汉书·宣帝纪》云"上下和洽,海内康平",就是说官方和民间交流顺畅,百姓之间也有多种渠道交流、通商,这样人心就平衡了。《释名》:"康,昌也,昌盛也,车步并列并用之,言充盛也。"《谥法》中说:"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能量,也就是气(炁),它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三百六十五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        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济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绝不通,上热下寒,称为"痞"(否)。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而"康宁"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康"的反义词应该是"塞"、"阻"、"绝"、"断",反正就是不通。        总而言之,中国人对身体好,也就是健康的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说,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徒有气而经络不通,人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心理、精神健康不但要有心气、有动力,还要想得开、想得通。现在大多数神志病的患者,不是没心气,压抑过度,丧失欲望,干什么都没意思,包括活着,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健,就是不康。        想让外国人明白中国的健康概念,恐怕难以找到相应的字词达意,非得让他们学习中医理论不可了。

发布了文章

健康的本质——重新认识健康

       近日博文小友给我看了他自己编的一本中医养生方面的小册子,内容来源于他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文章。他自己从中获益不少,不忍就删,遂在离家远行之前编成小册子,给其双亲阅读,以冀其身体康健。并在小册子之前注明:“如果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利益,那么读完后请将此书推荐给您的亲人、朋友、有缘者,让他们同沾法益。宁传阅至破,勿束之高阁”。文章的内容都很好,因此我想应该尊重博文的初衷,使这些文章让更多的人看到,也算是一桩功德。所以接下去一段时间,我会陆续将这些文章发布在这里,和大家共享。希望通过这些文章,使大家对人体,对健康,对中医如何防病治病有一个更加科学清楚的认识。事先声明,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请读者勿用于商业用途。 健康的本质——重新认识健康 作者:唐云    文章来源:《走近中医》          怎样才算健康?为什么说将各种化验检查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是片面的?        现代西方医学的微观研究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中医是怎么认识人体健康与疾病的?何为“整体——平衡”理论?        《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如果我们将先天发育不良或畸形排除在外的话,健康应该符合两个条件: 身体各组织器官能正常而协调地运转,从而维持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人体主观感觉无任何不适或痛苦。        我之所以把这两个条件作为健康的基本概念,而且特别提出把人体的主观感受作为健康的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将各种化验检查作为健康与否的标准,那是因为,在这里我要提出一个全新的健康概念,而这个概念,是决定我们如何来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前提,只有正确的健康观,才能有正确的疾病观。也就是说,只有将健康的含义真正弄清楚,我们才会从正确的方向去认识和治疗疾病。所以,我们在进入中医领域之前,有必要先对这个健康的概念作一番探讨。         人体是由各种组织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组织器官又分别由多种不同功能和性质的细胞构成,各组织器官、各细胞之间通过神经、激素、介质、活性成分等物质发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器官、细胞甚至某种成分的变化,其实都和全身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影响。因此,在认识疾病和健康时,我们不能将人的五脏六腑孤立起来研究,而应该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才符合生命科学的基本原则。我们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四个没见过大象的盲人自以为是,分别把大象的耳朵、腿、躯干和尾巴当成是大象的全貌而争论不休,给人留下千古笑柄,这也告诉我们,如果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作为单一独立的部分来研究,而不从整体出发,那么由此得出来的疾病和健康的概念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现代医学的微观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正在重复着这种“盲人摸象”的错误,而我们却对它顶礼膜拜,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做些思考?        事实上,现有的检查设施和仪器,往往只能观察到人体某一器官或某一成分的局部情况,它无法认识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比如胃镜,它能看到胃的表面情况,有无溃疡、有无出血、有无炎症、有无肿瘤、有无反流,但它无法观察到胃的整体功能运转情况,以及胃和整个人体之间的联系。因此,检查结果其实只能告诉我们一种存在的表面现象,如果我们把这个结果作为诊断疾病或是判断健康与否的依据,很可能就会导致错误的发生。因为我们在胃镜中所见到的,只是各种因素作用下,胃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它并不能告诉我们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这种现象所代表的本质意义。比如我们胃部不适时通过胃镜检测到胃部有幽门螺旋杆菌,这个检查结果只是告诉我们在致病因素影响下,胃部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过量繁殖这一现象,它不能告诉我们产生幽门螺旋杆菌的根源是什么,更不能告诉我们幽门螺旋杆菌和胃部炎症以及人体整体平衡之间的关系。而我们一旦将胃镜检查的结果,作为疾病的本质来治疗,那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也不可能阻断胃部不适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在治疗效果上往往取不到长期的和根本性的疗效。打个简单的比方:一潭发臭发黑的死水,我们通过对水质的化验,我们可以发现,水中的腐败菌大量滋生繁殖,但如果我们就此认为,腐败菌是潭水发臭发黑的根本原因,希望用杀死腐败菌的方法来改善水质,那我们谁都知道这种方法的不可取。因为它忽略了水发黑发臭的根本原因是潭水失去流动性后,其整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形成了适合腐败菌滋生繁殖的环境,从而出现水质发臭发黑的现象。如果我们不从根本上去除腐败菌滋生繁殖的环境(如引入活水,恢复水潭的生态平衡),而是采用杀灭腐败菌的方式是不可能使水质得到根本改善的。对疾病的认识也是同样,只有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们才能得到正确的疾病观。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微观与整体的矛盾,其“不相容原理”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少,在达到一定的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将之引入医学领域,我觉得同样正确。人体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复杂性应该超过任何现有的事物,我们过分精细化的研究会使我们反而无法正确地认识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祖先就已经认识到精确与模糊的优劣,在中医经典《内经》中就提出:        “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可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这句话就明确提出了宇宙万物的无限可分性,由十推百、由千推万,永无止境,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探讨宇宙和生命科学是不适宜的,“不以数推”是对精确论的否定,“以象之谓”是指中医学采用了另一种方法,也是更科学的方法,那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外部征象,来探索事物内部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思想核心就是“整体”和“平衡”,我称之为“整体—平衡”理论。所谓“整体—平衡”,就是指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是从两方面出发:        ①整体。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任何局部病变都和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认识疾病时,我们需要始终从整体出发。        ②平衡。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整体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而平衡的不同环节遭到破坏会产生不同的症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人体外在症状的分析和研究来判断体内平衡破坏情况,从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把握疾病的转归。        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我们才能将局部病变和整体情况密切联系起来,认清楚疾病的全貌;将平衡作为人体正常运转的准则,我们才能根据疾病的不同表现来判断疾病的真正根源。“整体—平衡”理论使得中医学通过人体外在表现来探究内部规律成为可能,也使中医学在探索生命奥秘和疾病本源的时候,走上了一条和现代医学迥异的道路。“整体—平衡”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生命奥秘的认识超越了微观分子的水平,从而可以用一种全面、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疾病。“整体—平衡”与“微观—精细”在生命科学中到底谁优谁劣?        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美和丑我们能一眼分别,而且不同的人对美丑的判断标准也不尽相同,如果说要通过显微镜下细胞排列的顺序、细胞成分、细胞种类以及细胞数量等精确数据来作为美和丑的判断标准,那恐怕是天方夜谭。再比如,我们的皮肤搔抓后会发红,这谁都不会将它当成病,如果你不管整体情况,单独把这块皮肤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的话,我们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在显微镜下,我们会看到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于是会产生“局部炎症”的判断,这就是微观化的错误。再者,人体是一个生命体,体内各物质成分、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代谢,这些运动、变化、代谢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而各项微观的检查数据,往往只能告诉我们在某时某刻体内某物质成分的数值指标,它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时刻变化着的,比如运动时的心率比静止时的心率要快很多,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凭心率的快慢就判断心脏有无疾病,而是需要根据心率和当时所处的机体状态相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心率的道理一样,任何一项化验检查得到的数值,我认为都应该和机体当时所处的状态相结合,只要这些指标符合机体当时的动态平衡要求的,那就是正常的,反之就是病态的。因此,单纯凭化验检查结果作为诊断疾病的标准,我认为是不符合生命科学的特性的。而中医学“整体—平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我们在忽略了生物体内部繁复而又千差万别的结构、成分以及时刻变化运动的动态过程的同时,牢牢把握住了生命运动在各种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疾病虽有千变万化,但逃不出中医的表里、虚实、寒热六纲,逃不出中医内伤、外感、不内外三因,逃不出中医卫气营血、六经脏腑之定位。这样,我们虽然没有微观化的检查,但我们对疾病的治疗却更有针对性并且更富人性化,而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各种检查仪器,也为我们探究人体的整体平衡规律提供了更多的线索,但我们在使用这些检查时,应该重视这些检查结果和整体平衡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动态平衡的角度去看待和使用这些化验检查。        既然人体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那么,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势必成为整体协调运转的重要因素。联系是保证各组织器官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条件,没有联系,那么人体各组织器官各自独立工作,就不能构成一个整体;制约则是保证各组成部分发挥最大的整体作用的重要条件,没有制约,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就不能协调工作,那就无法实现人体的动态平衡。既有联系又有制约,这才能最大限度保证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各系统、各器官之间的协调运转和动态平衡。脏腑作为完成正常生理活动的主要部分,各自担负着不同的生理功能,比如心脏负责血液循环的动力,肝脏负责储藏血液和解毒,脾脏负责造血和免疫,肺脏负责呼吸和氧气交换,肾脏负责排出代谢产物和生成尿液等,各个脏器虽然分工不同,但它们之间不是互相独立和分离的,它们在完成自身功能的同时,又是和其他脏器紧密相关和互相影响的。中医在医疗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五脏之间存在着有规律可循的联系、制约关系,并将这种关系通过“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理论阐述出来,其中“五行相生”指的就是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促进关系,而“五行相克”指的是脏腑之间的制约和抑制关系,五脏通过这样的联系和制约,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共同维护着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了解到这一点,我们便不会觉得“五行”是什么玄乎的东西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五脏和五行之间的具体对应关系,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发布了文章

人体三处腰痛穴:按揉有奇效

       腧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又一大宝贵财富,往往可以起到简便验廉的效果。下面这篇关于腰痛穴的文章,还是挺实用的,大家碰到腰痛时,不妨有针对性地试试。        1、中老年人腰痛病按揉额头腰痛穴        春秋季节昼夜温差大,中老年人犯腰痛病的渐渐增多,经常点揉额头正中可缓解腰痛。        据调查,63%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腰痛。中医认为腰痛多由肝肾亏虚、气血瘀滞不通所致,额头正中的腰痛穴能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经常按揉该穴,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椎间盘脱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等引起的腰痛有明显疗效。        方法:端坐,以拇指指腹点揉额头腰痛穴(眉心和发际连线的中点),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到额头酸胀为佳。然后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各揉1分钟,同时慢慢活动腰部,以疼痛能忍受为度。每日3~5次,两周左右可见效,长期坚持能逐步消除腰痛症状。        2、腰扭伤按揉手臂上的腰痛穴        位置:曲池穴下2.5寸、手三里下0.5寸。图中红色穴位处。只要是腰痛,急、慢性腰痛都能有所缓解。        3、急性腰痛按压手背侧腰痛穴        腰痛穴位于双手背侧,二、三掌骨与四、五掌骨之间,由掌指关节到腕横纹的连线中点处,左右各二个。        急性腰痛时,在此四点附近找最痛的部位,痛处即为此次的腰痛穴。        操作方法:拇指指尖对穴位进行用力的垂直按压,每次3~5秒放松再按压。同时在可承受范围内活动腰部。        (选自老郎中微信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布了文章

桥本甲状腺炎的饮食注意事项

       日前门诊时,又有患者问我桥本甲状腺炎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点什么。之前发布过一篇关于甲状腺疾病和十字花科食物的文章。以下这篇短文专门针对桥本甲状腺炎给出了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很多患者会关心忌不忌碘的问题。其实桥本甲状腺炎初期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甲亢,此时肯定是要忌碘饮食的。但在短暂的甲亢期过后就是相对平稳期和之后的甲减期,此时并不需要严格忌碘,甚至甲减期还可适当多补充含碘食物。所以笼统地回答桥本甲状腺炎需不需要忌碘是不确切的,应该视阶段而论。        患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人,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两侧对称,多一侧稍大,表面光滑或有结节,质地较硬,呈橡皮样硬度,多无疼痛或轻微疼痛,偶有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颈部压迫感、声音嘶哑等。患病后除了正确治疗,合理的日常饮食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碘的含量会直接影响病情。        一、首先要给患者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如果供应充足,就可以使蛋白质充分的发挥它特有的生理功能。也要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维生素和无机盐能够调节生理功能,改善机体的代谢,尤其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C。当然也要补充钙和铁,以防止缺失。        二、结节钙化的患者也要适当的吃一些动物的内脏,新鲜的绿叶蔬菜,或者是补充维生素制剂,这样对患者身体的康复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患者还要适当的控制纤维素多的食物。甲亢的患者会出现腹泻的现象,过多得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是会加重腹泻的,因此要合理的控制。        四、患者也要禁食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如,浓茶,咖啡,烟酒等。        注意:在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表现时,宜吃得清淡,吃含维生素高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的瘦肉、鸡肉、鸭肉、甲鱼、淡水鱼、香菇、银耳、百合、桑椹等食物。忌食碘、辣椒、羊肉、浓茶、咖啡等湿热或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若出现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的表现时,宜吃含维生素高的新鲜的蔬菜、水果,还宜食胡桃肉、枸杞子、山药、芡实等食物。       (选自“北京北城甲状腺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

发布了文章

“打呼噜”的中医学问

       今天看到一篇介绍“打呼噜”的文章,觉得讲得蛮在理。虽然它是讲中医的治疗思路,但是也涉及到一些饮食调养的知识。睡眠时常打呼噜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这篇文章选自任之堂主人余浩医师的书籍,余浩医师是一位对中医颇有心得的医师,这篇文章应该是他的学生整理所得。少鱼少肉,“青菜萝卜保平安”是古之良训。打呼噜其实也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西医称之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西医对该病可能没有什么特殊有效的方法,受此困扰的朋友可以尝试中医治疗。       “打呼噜”司空见惯,有人把它看成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不然。如果出现打鼾还是继续视而不见的话,那对我们的健康只能有害无益,很多人甚至在睡眠中被夺去生命。其实中医治疗打呼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有关打呼噜的中医疗法!       《黄帝内经》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        现在打呼噜的人日渐增多,有些症状严重的晚上可以见呼吸暂停。        有对夫妻过来看病,妻子说丈夫,他晚上睡觉呼吸突然停住,吓死我了,后来习以为常,也就不当回事了。        老师说,这呼噜的问题可大可小。它的实质是痰湿阻在呼吸道中,如果长期痰湿不降,阻闭了心脑,问题就大了。现在很多中老年人发生中风,出现脑血管意外,跟痰浊阻闭清窍是分不开的。这样的人长期呼吸气急,脸上一团浊气,讲话声音粗浊重,脉摸上去也是郁滑大的。        病人问,那该怎么办呢?        老师说,很简单,痰浊上攻于清窍,才会出现呼吸气粗打呼噜,让浊阴往下排,气就清了。        老师给他开黄连温胆汤加龙骨、牡蛎、香附、郁金。3剂。        吃完药后,他们又过来复诊。男的说,晚上睡觉有改善了,咽喉中的痰少了,晚上打呼噜明显没那么厉害了。        两人问,这个打呼噜、呼吸气粗,能不能根治啊?        老师对男的说,根治在你,你以后要少吃鱼、少吃肉。        他问,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说,你是痰湿体质,以后容易得脑梗。你们看,那些杀鱼的,手一摸过那鱼,整个手都黏滑黏滑的;你们再看那些肉冻鱼冻,性状也是黏腻的。在你身体阳气足的时候吃这些可以气化开,当阳气一旦不足,这些东西吃下去通通都变成垃圾堵在那里。所以你们应酬多吃肉多的人,不是在补充能量,而是在增加身体痰湿,消耗人体阳气。        然后老师叫大家回去参“怪病多由痰作祟”。要大家去思考,为何鱼生痰,肉生火,青菜萝卜保平安?为何打呼噜、鼻音浓重的人,要用降痰浊的思路,让浊阴出下窍?为何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        原来人体的70%都是津液水分,这些津液水分一旦缺乏阳气推动,停留在局部就形成痰湿。        所以当一个人劳累过度,阳气虚弱,就容易有痰,能吐得出痰来,说明身体已有不少无形之痰,吐出的痰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身体中的痰,就像隐藏在水下的冰山那么多。        会治痰了,等于会治气血津液;会治气血津液,就等于会治三焦脏腑气化;会治三焦脏腑气化,则各种疾病的调理都有把握了。不能见到痰,就只想到用化痰消痰的药,我们应该从痰这病理产物看出五脏六腑气化升降的状态。这样治起病来就容易得其心法。        根治疾病总是要用药跟养生双管齐下,在养生上要注重忌口,那些吃进身体来不容易被消化之物要少吃,以防其化为痰湿。痰生百病食生灾,青菜萝卜保平安,这真是良言教诲啊!        吃进身体里来容易消化、排泄出去,这就是健康饮食。如果应酬多,总吃肥甘厚腻,大鱼大肉,只满足嘴上欲望,却辛苦了五脏六腑,损伤了阳气。所以老师常说,人都是自己折腾坏自己的,自己搞坏了自己的身体。        至于阳明通降浊下达,这是我们多次谈到的话题。人体最大的升降通道就是这条消化道,如果通降功能好,病气根本留不住。所以我们与其说是去治病,倒不如说去恢复阳明胃肠道失去的通降功能。这就是为何二陈汤能称为治痰总剂的道理,它不单可以化痰,它还可以和降胃气。 【参究提示】        打呼噜乃痰阻息道。        痰浊是浊阴。        人体头面官窍是清阳所居之处。        浊阴应该出下窍。        脾胃为生痰之源。        通降胃肠是治其去路,提高脾胃健运功能、少吃肥甘厚腻是治其来源,来源去路一起治才是治本治根。 (选自《任之堂医经心悟记:医门话头参究》)        PS:已经有数日未更新文章了,实在是因为事情太多,无暇顾及。不过稍一有空,我还是会记着这件事情的。谢谢大家的关注。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