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177193

马永森

乌镇互联网医院

?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过敏反应
怀孕
感染
感冒
癌症
高血压
疲劳
糖尿病
不育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对付过敏性鼻炎饮玉屏风

自入冬以来,这气温起伏变化跟闹着玩似得,时不时来个冷空气,让猝不及防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把鼻涕一把泪”,相信不少患者的内心独白是:有过敏性鼻炎,宝宝心里苦啊!冬季气候干燥,加上冷空气的刺激,过敏性鼻炎患者常出现鼻黏膜发痒、连续喷嚏等情况,这种鼻炎一般称为冷空气过敏性鼻炎。这种鼻炎患者早起或者出门之后遇到冷空气就会不断地打喷嚏、鼻子瘙痒,流清鼻涕水等,让人烦不胜烦。过敏性鼻炎患者虽然费尽心思回避过敏原,但冷空气、柳絮、尘螨等却防不胜防,难道我们就不呼吸来避免过敏吗?实际上,过敏性鼻炎有可能治愈,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中医药来调整过敏的这种体质状态。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往往与过敏体质有着密切联系,自身属于过敏体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而调整体质状态,才能真正意义上防治过敏性鼻炎。那么,究竟该如何改善过敏体质呢?过敏性体质的人,尤其是很多呼吸系统过敏的人,在中医的观点上,过敏性鼻炎其病在肺,与脾关系较为密切,多与脾肺气虚,卫表不固有关。由于患者自身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因此经常出现流鼻涕、鼻塞、咳嗽等症状。需内服中药补肺气、健脾来“辨证调理”从而改善过敏体质。具体到治法上,就要益气固表,从而增加机体的“卫外”即抗病之力,建议服用中药免疫制剂玉屏风散来调理。玉屏风散出自元代闻名医学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经典方,经现代剂型改良为德众玉屏风颗粒,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中药组成,黄芪补益肺气,能加强机体免疫力;白术健脾益气,起到培土生金、补脾益肺的作用;防风走表祛邪为佐药,与黄芪适用既能固表而不留邪,同时又祛邪而不伤正。三药合用,补气虚,固表虚,加强抵御外邪能力,亦可通过免疫调节改善过敏体质,能有效减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的反复发作。《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指出:玉屏风颗粒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变态反应的作用。除了以上改善体质的方法以外,过敏性鼻炎还是应该注意日常的保健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过敏性鼻炎问题:1、避免鼻腔受冷空气的刺激,出门的时候可以带上口罩,围上围巾,加强身体保暖。2、合理饮食,不要吃生冷刺激的食物,冬天空气干燥寒冷,在饮食应该以温润补阳为主。3、多锻炼身体,保证正常的作息时间,还可以做耐寒训练,如用冷水洗脸或是冷水浴等等;4、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性,注意增加室内湿度。




发布了文章

警惕诺如病毒发作风险卫生防护应是关键

来源:人民网  近期,我国部分省市报告了几起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疫情。这几起诺如病毒疫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人群聚集场所。历年监测数据显示,秋冬季为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的高发季节。疾控部门表示,每年全球范围内都有诺如病毒肠胃炎的流行,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暴发流行的高发季节。年底临近,人群交往频繁以及聚餐、外出就餐、旅游机会的增加,诺如病毒感染和暴发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个人健康防护。  诺如病毒并非新病毒  据北京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诺如病毒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可以感染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成年人和大龄儿童为多见,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绝大多数病人症状较轻,只要适时、适量地补充流质或者给予对症治疗,通常在1—3天后便可痊愈,有极个别严重的病人可能会出现脱水。  自2014年冬起,广东、浙江等多省通报了多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此前,成都、北京等地也先后出现幼儿园幼儿集体腹泻事件,事后也被证实引起腹泻的原因均是诺如病毒。全国各地屡屡发生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事件,不仅引发一些家长的恐慌,甚至还有不少人将其描述为一种“新病毒”。  疾控中心专家表示,已经被发现了几十年、曾用名为诺瓦克的“诺如病毒”并非新病毒,而是引起急性肠胃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每年秋冬季节都是诺如病毒来“捣乱”的时候,它常会出现在餐桌上、喷嚏、鼻涕,以及各种物品的表面上,人越多该病毒就越活跃。  诺如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特点是“不怕冷”。与轮状病毒多感染2岁以下的宝宝不同,诺如病毒更“喜欢”大一点的小朋友。而且,诺如病毒还会感染成人,其中老人的感染几率更高。被该病毒感染后的24至48小时内会出现症状,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以腹泻为多。  今年的肠道病毒高峰和往年差不多,专家表示,秋冬季一直是肠道病毒的高发期,除了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还有星状病毒、肠腺病毒,感染这些病毒后症状类似,大便水样,血常规炎症检查基本正常,“一般2岁以下的孩子得的都是轮状病毒,2岁以上则要考虑其他肠道病毒”。  诺如病毒会“见好就收”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黄辉说,诺如病毒会“见好就收”,感染者大多会在2—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就会自行痊愈。“由于病毒具有自限性,一般过两天孩子就没事了。”黄辉表示,一般来说,孩子感染诺如病毒后常出现呕吐症状,因此首先建议胃肠休息1—2个小时,可少量多次地喝一点水或大米汤。其次,别吃易腹胀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等。第三,坚持清淡饮食,减少肉、蛋等高蛋白、高能量食物摄入。另外,如伴有腹泻,要注意补水,可使用口服补液盐。  但如果孩子在胃肠休息后,仍然剧烈呕吐,甚至连水都喝不下,还伴有剧烈腹痛、大量腹泻、尿量减少、持续高热、大便带血、精神不好等症状,就必须马上就医。  专家指出,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没有特殊性,一般对症治疗,即发烧就退烧,腹泻就止泻,脱水就补水,腹痛、便血等症状先做腹部超声,排除肠套叠等急腹症。临床治疗一般不用太多药物,常用药包括: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口服补液盐,预防及纠正脱水。  虽然诺如病毒看似恐怖,但是也不需要太过于紧张。这类疾病和感冒等疾病一样,大多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短,只要自我护理恰当,患者多在一周内自愈。但专家也提醒,对于病情较重的病人尤其是幼儿、体质差或者有基础性疾病的病人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感染?(链接)  诺如病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可通过污染的水、食物、物品等迅速传播,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食品和环境卫生十分重要。专家强调,特别要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吃饭前、做饭前、上厕所后,一定要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孩子所接触的玩具、文具以及生活用品要注意清洁处理。多开窗通风、多做一些户外活动、尽量不去公共场合。打喷嚏时用手帕或清洁纸巾,不要用手直接擦拭。保证孩子的睡眠,休息好,提高身体抵抗力。  一般来说,诺如病毒会自我治愈,家长不必过于惊慌。如果症状较轻,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措施:少量多次喝水或米汤,让肠胃得到休息;禁止食用容易引起腹胀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若有脱水现象,注意补水,必要时可口服补液。如果出现反复发热、高烧不退、频繁呕吐、无法进食、大便呈黏液样或有脓液、腹痛明显、精神状态差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发布了文章

冬天宠儿雪地靴成长期儿童慎穿

来源:央广网  冬天来了,又潮又温暖的雪地靴成了不少人的宠儿。但也有人担心雪地靴暗藏着健康隐患。有说法称,穿雪地靴会导致内八字、足弓塌陷,甚至会致残,这是真的吗?  其实,真正的雪地靴应该是皮靴,具有底厚、槽深和防水的特点,很跟脚,里面有足弓,和整个脚部非常贴合,而且鞋底的凹槽很深、很宽,防滑效果好。但是,反观市场上见到的雪地靴多属于时装靴,底子很平,不防水,容易变形,而且鞋里面没有足弓。  同时,一些廉价、劣质的雪地靴很软,穿久了脚活动的空间会变大。这导致脚与鞋容易摩擦,走路时受力点不均匀,重力会沿着足部向周围散开,这时人走路不自觉就有了“内八字形”的趋势。雪地靴穿久了脚会感觉很累,如果持续这样,容易引发筋膜炎和肌腱炎。此外,由于雪地靴普遍都比较大,容易对踝关节造成损伤,但致残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一些仿品,由于用的材质很差,使靴子的内部空间较大而无法支撑脚,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鞋子和脚的分离。走路时脚就会来回滑动,脚部关节为了重塑平衡,时刻都在借力。  长期穿这种雪地靴势必会导致膝盖问题,它无法给足弓提供足够支撑,易造成不良走路姿势损伤膝关节软骨。人的足弓有深浅之分,建议足弓较深的人来说,不适宜穿平底的雪地靴;正处在成长期的儿童也应少穿雪地靴,因为儿童的足部正在发育,常穿雪地靴可能引起足部发育不良,造成脚部变形。  在选购雪地靴时需要注意,尺寸一定要合适,应尽量让自己的脚在靴子里固定,过大或过小都不行。此外,穿着雪地靴还应注意其它问题。雪地靴缺少弹性,而且容易变形,最好隔两天穿一次。如果白天穿了雪地靴,晚上回家最好用热水泡泡脚,以免不透气的化纤材质让脚部滋生细菌。另外应该注意不要长时间穿着雪地靴行走,尤其要少走崎岖的路,穿雪地靴行走1小时后就要休息一下。

发布了文章

血栓最爱找这些人的麻烦3大方法远离血栓

编者按: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做您的健康智库,同您一起将健康进行到底!今天就与你聊聊血栓是怎么形成的?如何来防?  血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里会有血栓?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形成血栓。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使人处于“易栓状态”。  在长时间乘坐火车和飞机的途中,由于缺少水分和运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会减慢,血液内的栓块更易挂壁、沉积,形成血栓。又如,当人体内血管受损后,血栓开始自动形成来修复血管壁,保护血液不再外流。通过反馈机制调节血块形成的速度和大小,正常情况下,当受损部位痊愈之后,血块降解并消失。可当凝血因子病变或一些其他原因导致血块形成过程出现问题时,就导致高凝状态发生,痊愈之后血块仍然会增加,形成异常或过量血栓阻塞血管。  大多数血栓形成后、发病前,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甚至到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CT等一切都显示指标正常。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心房颤动引起的血栓问题越来越多。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疾病,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收缩功能,此时在心房的角落容易有血栓沉积,这些血栓可以随时脱落,顺着血流进入大脑造成脑梗,跑到腹部动脉,造成肠坏死等严重后果。但是公众不了解房颤需要抗血栓治疗,等到发生栓塞,一切都晚了。因此建议房颤患者定期到血栓专家门诊就诊,进行评估和治疗。  七类人重点防血栓  有遗传倾向的人群。伦敦大学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证实,遗传性血栓的患病率约为 5%,它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但大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有VTE家族史的无症状女性,应考虑在妊娠前或怀孕时做一次遗传性血栓的筛查。  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会使脑部小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致使脑部缺氧、血管内压力增高,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硬化,导致血流不畅。为了让血液更好地流通,血压就会随之升高,如此周而复始,最终形成脑血栓。建议高血压患者要按时遵医嘱吃药,注意饮食,坚持每天晚上喝一杯水,平时少吃动物油,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这些都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基础。由于血糖增高,血液变黏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脑血栓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50%以上,为一般人群的10~20倍。所以,糖友要持久控制血糖,适当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比例合理,多吃蔬菜、鱼类、大蒜、海带、洋葱、玉米等抗动脉硬化的食物。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糖、血脂,保持正常体重。  吸烟人群。一方面,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进入血液,引起血管缺氧及营养障碍,导致血管内膜增生、管壁肥厚、管腔狭窄、血流减慢,并为脂肪的沉积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使血液变稠,增加脑血栓发生机会。发表在美国《循环》杂志上的研究证实,烟民静脉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增高。建议这类人马上戒烟,越早越好,只要肯戒,多晚都不迟。  久坐久站。连续4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静脉血栓风险。人坐着时,脚踝、膝盖、大腿呈三个90°弯曲;久坐不动,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发生概率。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了。久站会导致小腿肌肉紧张,无法自主收缩,同样影响血液回流。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都相对较大。建议每个人都要动起来:办公室职员配一双弹力袜,可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坐长途车或飞机时可经常伸腿、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服用雌激素的人。刊登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口服雌激素会增加血栓风险,包括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和脑卒中风险轻度增加。孕妇患血栓的风险高于普通人,因为她们血液中的雌激素含量增加。更年期女性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时应遵循低剂量、个体化用药。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乳腺、子宫内膜情况。有血栓性静脉炎者最好不要进行雌激素治疗。经皮给药可避免口服雌激素的肝脏首过效应,静脉血栓发病风险较低。  以前得过血栓的人。有过血栓疾病史的人再次得血栓的可能性很大。有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的人群中,1/3的人在10年内会再次得病。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周围,对静脉造成损伤,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导致多发性血栓。  改变七个习惯,防住六成血管病  戒烟。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刺激血管运动中枢,并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引起心率加快、末梢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因此,生活中要尽量做到不吸烟、远离二手烟。  控体重。日常的饮食,保证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合理搭配,能满足身体所需即可,尽量不要超过热量上限。同时,要少吃含热量较高的油炸食品、方便食品和快餐等。  常运动。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对降低血脂、血压和体重效果明显,还可舒缓压力,愉悦身心。建议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等不同情况确定运动时间和强度。一般可多进行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每次坚持30分钟,每星期至少5次,运动后心率加年龄以不大于170为宜。运动状态以身体微微出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最佳。  合理饮食。饮食油腻会导致血脂增高,过多的血脂附在血管上,就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血栓。建议日常饮食要减少摄入盐、糖、饱和脂肪及反式脂肪等,多吃低热量且富含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和其他营养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杂粮、瘦肉、鱼类或低脂乳制品等。  控血压。血压高时,血流对血管的冲击力增大,使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容易产生动脉硬化。不少人天然存在动脉扩张或动脉瘤,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动脉瘤破裂,会引起脑出血。因此,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建议大家平时少吃盐,每人每日控制在6克内,多用蒸煮等烹调方法,少用酱油、味精等调味品。儿童、青少年也要注意血压监测和预防。  控血脂。当血液中的坏胆固醇增多,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并形成斑块,甚至堵塞血管、形成血栓,导致急性心梗或脑梗。建议饮食以少油为原则,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及甜食,尤其少吃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如奶油、黄油等。  降血糖。在长期高血糖的作用下,动脉内皮细胞容易受损,血管壁的通透性也会变差,脂质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进而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脑梗等疾病。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胡萝卜、芹菜、燕麦、柑橘等,能延缓肠道吸收糖分。  血栓最爱找这些人的麻烦  体重超重的人。肥胖的人患上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的人。然而,偏离健康范围的体重超重者患上血栓的风险也会有所上升。如果是严重肥胖或病态肥胖,这一风险会更高。这是因为身体承受的重量越沉,血液流动起来就越为困难,长时间处于坐姿更会增加得血栓的风险。  吸烟者。吸烟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危害,血栓就是其中之一。人们认为吸烟仅影响到了肺部,但它实际上也会影响到血管。烟草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损伤血管内膜,让血细胞更有可能凝集起来。吸烟还与心脏病和外周动脉疾病有关,它是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最大的推手之一,更不用说它会增加患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  孕妇。即使孕妇坚持锻炼,她们患上血栓的风险也会上升。这是由于她们血液中流动的雌激素含量增加所导致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随着胎儿的生长,它们会对孕妇腹部的血管和骨盆施加压力,阻断血流,从而造成血栓。  服用雌激素的人。服用避孕药的人患上血栓的可能性会增加3~4倍。原本健康的女性会因此而腿部肿胀、气短和胸痛。此外,在更年期期间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也应当重视血栓的隐患。  感染或有炎症性疾病的人。如果你正在应对严重的疾病或感染,就要提防异常血栓的症状。有些类型的癌症(如脑癌、卵巢癌、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肺癌和肾癌)会增加患者得血栓的风险。有些时候,血栓会在癌症之前出现,这就意味着它们可能是癌症的一个警告信号。  此外,其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或炎症性肠病,如节段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增加得血栓的风险。  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的人。你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连续几个小时不移动身体,住院就是其中之一。身体遭受严重外伤、生重病或做手术的人会因为在病床上久卧而导致他们患血栓的风险显著上升。  坐在私家车、公共汽车或飞机座位上几个小时不动的人也会增加他们患上血栓的风险,特别是当他们喝水不够充足时。实际上,任何造成你几个小时不动的职业都会导致这一风险上升,如卡车司机和水暖工。  有血栓家族病史的人。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患有血栓,而你又没有受伤或得病,但却得了血栓,那么发病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所造成的。某些遗传性疾病会使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栓。  以前得过血栓的人。如果你有血栓的疾病史,那么你很有可能再次得血栓。有静脉血栓栓塞或肺栓塞的人群中有1/3的人在10年内会再次得病。这是因为血栓形成于静脉瓣膜周围,对静脉造成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导致多发性血栓。因此,血栓更有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而非急性发作。  如何预防控制血栓?3大方法远离血栓  能早动不晚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临床上老人彻夜打麻将、年轻人长时间玩电脑造成肺栓塞的案例很多,等感觉腿麻想动时,可能已出现血栓。他建议在血栓发生前就尽早开始运动。  能主动不被动。坐长途飞机时,多数人会选经济舱,由于空间比较狭小,腿部活动区域有限,可能发生深静脉血栓,这种情况被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即使是公务舱和头等舱,如果不主动活动,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王辰建议大家坐飞机时经常伸脚尖、勾脚尖,伸缩大小腿肌肉,同时多喝水,在稀释血液的同时增加排尿。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许小毛补充说:“大家在选座位时就应当注意不要靠窗户,而应靠走道。如果靠窗坐,很多人会少喝水,减少起身上厕所的麻烦。这个选座方式作为建议写入了国外的相关指南。”  能多动不少动。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教授李小鹰表示,有些患者怕伤口疼痛、渗血,就不动或少动,会增大静脉血栓风险。平时虚弱无力、腰腿痛的老人平时活动少,一旦生病更不愿运动。医生应动员患者活动,并嘱咐其预防跌倒。确实不能自行活动的患者,可先遵医嘱接受按摩,身体情况允许后在床上适当活动。  李小鹰提醒,已发现血栓的患者不建议按摩,否则可能加重病情。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刘建龙说:“蒸桑拿后按摩可能出现静脉血栓,这与按摩手法有关。运动后肌肉拉伤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常吃豆豉助长寿,防脑血栓,防老痴  豆豉是人们餐桌上不可多得的调味品和菜品,素有“营养豆”的美誉。豆豉营养极其丰富,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及钙、磷、铁、钴、硒、钼、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微量元素。豆豉属于发酵食品,更是老人的“长寿豆”。老人常吃豆豉不仅有助于开胃消食、祛风散寒,还能预防脑血栓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由于豆豉中含有多种营养素,可以改善胃肠道菌群,常吃豆豉还可帮助消化、降低血压、增强脑力、提高肝脏解毒功能,并有极强的抗癌作用。豆豉食品为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而成,有咸淡两种,都可放菜里调味。  五个时刻喝水防血栓  起床后。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起床后饮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风险。一般来说,牛奶、果汁、冰水以及盐水,都不适合作为早上第一杯水饮用,温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网上有传言说,“早上喝的第一口水应当吐掉,否则口腔内滋生的微生物会从胃部入血,从而损伤血管。”夏朋滨表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一般来说,在胃黏膜完整的情况下,细菌根本不可能进入血液。即便进入了血液,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很快将细菌识别并消除。  晨练前后。不少人都习惯晨练后喝水,夏朋滨提醒,晨练前就应少量饮水,这能降低运动引起的脱水、血液黏稠的风险,从而有助预防血栓。气温高时,身体缺水速度也会加快,很多人习惯大口大口地喝水。但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一般150毫升~200毫升即可。如果喝水太快,水分会快速进入血液,在肠内被吸收,使血液变稀、血量增加,心脏不好,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心肌梗死。  饭后半小时。饭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使蛋白酶的活性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饮水,200毫升左右,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否则频繁、大量饮水容易烧心。容易烧心的人宜在饭后2~3小时,每间隔20~30分钟喝3~4小口。  下班前。上班族常常会因忙碌的八小时工作而忽略了饮水,从而给血栓的侵袭提供了可乘之机。建议这些人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一纸杯的量就足够了,别喝太多,否则容易在下班路上“尿急”。  睡觉前。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因为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变高。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从而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此外,老年人睡前最好在床边常备一杯水,感觉口渴时马上喝几口。  还需要提醒的是,正常人每天清水的摄入量为2000毫升~2500毫升,若太少,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去,影响身体健康;若太多,则会加重肾脏负担,也不可取。已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除饮水外,应定期去医院作血液黏度的相关检查,如发现血液黏度已增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

发布了文章

九类人免疫力最差专家教你“法宝”激活它

编者按: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免疫力低下的身体极易招致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因此,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生病。人民健康网推出《“健”识早知道》专栏,专为你收集整理平时忽略的健康知识,今天就与你聊聊免疫力的话题。这九类人免疫力最差1、交际圈子太狭窄研究证实,一个人结交的朋友越少,身体越易生病,甚至寿命也大受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朋友数目超过6个的人抵抗感冒病毒的能力提高4倍。建议:友谊是增强免疫力的“良药”。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王志轩医师表示,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助于减少“压力荷尔蒙”(人紧张时肾上腺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但是与太多人往来,也可能变成一种压力。不要勉强自己,三五知心好友比一堆泛泛之交重要得多。2、平日欠下“睡眠债”经常克扣睡眠时间会让身体产生的免疫细胞数量锐减。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相对于每天睡7~8小时的人,每天只睡4小时的人,血液里的流感抗体只有前者的50%。建议:睡眠不足会使免疫系统功能降低。体内的T细胞负责对付病毒和肿瘤,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T细胞的数目会减少,生病几率随之增加。不过不一定要睡8小时,只要早上醒来觉得精神舒畅就可以。3、凡事老往坏处想研究发现,当悲观者积极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时,体内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数量会增多,他们的身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建议:每天5分钟,一边深呼吸,一边做做白日梦,让愉快的画面从脑中飘过,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数目和活力。美国德州大学的教授指出,经常做白日梦有利于精神放松,免疫系统的损耗也就随之降低。4、有话憋在肚子里研究发现,喜欢探讨问题的夫妻,血压、心率会降低,而和免疫相关的白细胞数量会升高。建议:有话就说,不要憋在肚子里,这和适度锻炼对人体的好处差不多。5、顶着重压过日子人在丧偶后的一年内最容易生病,一份让你内心不得安宁的工作也会对免疫力造成深深的伤害。建议:骑自行车、参加瑜伽课程、学做美食都是减压的好办法。另外,按摩也会使身体放松,减少压力荷尔蒙的释放。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接受45分钟的按摩,1个月后免疫细胞数目增加,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6、外出常以车代步有车一族越来越多,大约25%的人已经丢掉了走路的习惯。研究发现,整天开车的人比喜欢走路的人,生病的时间长2倍。美国阿帕拉契州立大学研究指出,每天运动30~45分钟,每周5天,持续12周后,免疫细胞数目会增加,抵抗力也会相对增加。建议:浙江医院康复医学科黄雄昂医师说,运动只要心跳加速即可,太过激烈或时间超过1小时,反而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7、朋友是个大烟鬼统计表明,美国每年有3000名非吸烟人员死于肺癌,30万儿童患呼吸道感染,二手烟对健康的影响毋须多言。建议:应尽量远离二手烟环境,另外,饮酒也应适量。酒精会抑制制造抗体的B细胞,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8、过分依赖抗生素研究发现,一出现感冒症状就服用抗生素只会让病毒产生抗药性,导致更严重的感染。建议:“有些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浙江医院呼吸内科周晓曦医师说,“除非确定遭到细菌感染,否则,不需要服用抗生素。”9、不易被逗笑干吗总是紧绷着脸闷闷不乐呢?加利福尼亚洛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大笑能减少“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建议:在午休时间可看段搞笑视频、分享笑话或漫画,这些都能让你获得快乐。笑可以减少“压力荷尔蒙”。据说笑能使干扰素明显增加,刺激免疫功能,免疫细胞因此变得更活跃。专家教你“法宝”,提高免疫力饮食调理 这些菜常吃贝类+菌菇类。锌对免疫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贝类食物含锌丰富,其中,生蚝是冠军。如果不常吃贝类,也可以吃点菌菇类食物,如牛肝菌、香菇、口蘑等。而且,菌菇类食物除了锌比较丰富,还有生物活性物质——真菌多糖,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另外,动物肝脏、小麦胚粉、瘦肉、山核桃含锌也比较多。肝脏+橙黄色蔬果。动物性食物如肝脏、鹅蛋黄、鱼肝油中维生素A含量非常丰富。大家都知道维生素A可以保护视力。其实,它与免疫力关系也很密切,不仅可以促进抗体形成,还有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增强抵抗细菌的能力。胡萝卜、南瓜、橘子、橙子等橙黄色蔬果中提供的β胡萝卜素可以在体内能转化成维生素A。深绿色蔬菜+山楂。西兰花、菠菜、芥蓝、荠菜、大白菜、油菜等深绿色蔬菜;山楂、鲜枣、猕猴桃、木瓜、草莓、番石榴等水果,都是常见的维生素C高手。维生素C可以促进抗体形成,抗氧化作用还能减少外界因素干扰人体细胞平衡。海鱼。研究发现,维生素D能增强免疫力,可降低多发性硬化症和糖尿病的风险。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身体正常机能。晒太阳是摄取维生素D最便利的方式,但冬季寒冷、衣服穿得多、室外活动少,接触阳光少,自身合成有限,最好补充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鲱鱼、鲑鱼和沙丁鱼等海鱼,动物肝脏、鱼肝油、鸡蛋中含量相对较高。动物血+肝脏。缺铁会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影响抗体产生,导致免疫反应缺陷。不过,补铁最好不要用菠菜、干枣、木耳等植物性食物,吸收率较低。红肉、动物血、肝脏等动物性食物富含血红素铁,吸收率高。红肉可以每天吃,推荐每天摄入40~75克(生重);动物肝脏最好每月吃2~3次,每次25克左右即可。牛奶+鸡蛋。人体维持自身免疫力的过程中,抗体是必不可少的“武器”。而蛋白质正是形成抗体的物质基础,饮食中缺少蛋白质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生活习惯来调理 这些事多坚持充足睡眠。研究表明,长期通宵熬夜会严重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更容易感染病毒。熬夜会消耗机体肌肉组织,现代人群熬夜多为久坐工作,又会导致脂肪堆积,这种体内营养成分的改变,在短期内不易被发现,长此以往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充足的睡眠要保证醒来时体力恢复、精力充沛,一般成人每天睡眠时间在7~8小时,老人也不能低于6小时。酸奶早餐。美国健康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酸奶可以使“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降低,并将尿路感染的风险降低47%。 某些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更可以大幅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酸奶的热量约为等量牛奶的1.5倍,且酸奶ph值低,因此酸奶白天喝比晚上喝更能补充能量,同时便于消化吸收。多吃大蒜。美国马里兰大学医疗中心研究发现,常吃大蒜不仅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还能帮助防止心脏类疾病。作为葱属植物,大蒜含有杀菌和抗病毒化合物,利于人体提高免疫力,全力对抗“入侵者”。大蒜中的大蒜素能抑制人体内炎症反应,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细胞的损伤。但大蒜素遇热易挥发,建议将其捣碎后放置10~15分钟再吃,让蒜氨酸和蒜酶等物质互相作用,提高营养价值。 大蒜素对肠胃有一定刺激作用,肠胃疾病患者要少吃。蔬菜鸡汤。搭配鸡汤的蔬菜包括洋葱、红薯、萝卜、胡萝卜、芹菜、香菜等。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副会长周春凌表示,感冒容易影响人的食欲,此时蔬菜鸡汤、鸡蛋羹、面片汤等流食半流食均能补充能量,提高营养,帮助免疫力恢复。常饮蜂蜜水、姜水、柠檬水。研究表明,蜂蜜中的抗氧化剂是提高免疫力的助推器;生姜是天然的镇痛剂和解毒剂,有一定对抗感染,消灭流感病毒的作用;柠檬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有抗氧化性。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的食物,能够保护身体免受自由基的侵蚀和有害分子的损害,促进免疫系统健康。此外,温热水能让毛孔打开、发汗,维生素C也能缓解发烧时的肌肉酸痛症状,因而感冒后,多喝蜂蜜水、柠檬水等也有助于感冒症状的缓解。享受下午茶时光。下午3、4点后,人体精力开始衰退,此时,喝杯下午茶或咖啡、吃些点心不仅能补充热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还能缓解连续工作后的疲劳,通过自我调节,保持自身免疫系统健康。此外,老人消化吸收功能差,易有饱腹感,增加下午茶,少吃多餐还能满足体内营养所需。多项研究均表明,茶叶中的化学物质烷基胺能够加强免疫系统抵御感染的能力。 如茉莉花茶富含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薄荷茶提神醒脑,改善消化不良等。下午茶还可以搭配坚果、水果等小零食。每周坚持锻炼。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一项报告显示,运动能够帮助“冲洗”肺部细菌,还能使白细胞流通更迅速,提高免疫系统检测疾病能力。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都能够增加人体肌肉量,维持营养状况。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但在身体基础状况正常的情况下保证每周五天,每次30分钟~60分钟的运动量即可。步行6000步以上、骑车、打羽毛球、游泳、瑜伽等都是增加每日运动量的不错选择。老人运动能力和身体耐受性差,爬山、自行车等容易伤害骨关节,造成膝盖损伤。因此,不妨多增加抗阻运动,提高体内肌肉组织含量,如椭圆机、拉力器、弹力绳等对抗自身重力的运动。多晒太阳。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常晒太阳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及其他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危害。研究者认为,保持体内高水平维生素D,就可以更好地预防嗓子痛、普通感冒和鼻塞等问题。与更少晒太阳的人相比,生活在阳光充足地区的人更少感染流感病毒。充足的维生素D还能帮助新陈代谢,减少肥胖风险,而晒太阳是最经济有效地补充方法,已有的调查显示,国人晒太阳的时间远远不够,孕妇、老人易缺乏维生素D和钙。一般来说上午十点、下午四点阳光中紫外线偏低,既能促进新陈代谢,又可避免伤害皮肤。每次晒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晒完后可以搓热双手,按摩脸部,有清心安神、舒缓疲劳的效果。保持微笑。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仅能降低人体压力水平,还能促进睡眠。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笑能增加血液和唾液中的抗体及免疫细胞数量,还能让副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肾上腺素水平,缓解疲劳,是提高免疫力的良药。愉悦心情能降低应激激素水平,增加或激活某些免疫细胞,从而提高免疫力。过多负面情绪,不仅可能导致抑郁等心理疾病,还会减少进食,影响身体营养状况。生活中,要多些积极向上的思想,通过运动、读书、与朋友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断食。偶尔试试断食一两天,只喝不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免疫系统的作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断食会饿死体内的一些健康白细胞,但当你重新开始吃饭,白细胞的数量就会立刻回升,且比之前有所增加。日本一家建筑公司每年为职员提供两次断食的机会,以此促进员工的健康。听音乐。音乐不仅能够镇痛、减压,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效果甚至比术前使用的药物更好。喜欢听音乐的人,体内自然杀伤细胞数量更多,因此对抗细菌、感染甚至癌细胞的能力也更强。补黄芪。中药几百年的使用历史证明,黄芪对增强免疫系统有益。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系研究也证实,作为一种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补充剂,黄芪具有抗菌和抗炎的双重功效。喝椰油咖啡。椰油由中链脂肪酸构成,该物质可以使人对糖的依赖度降低,阻止脂肪在体内积存,并由此达到加快新陈代谢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蒸桑拿。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一周两次桑拿可以使感冒几率减半,不过你一旦患上感冒,在缓解症状和缩短康复时间上,桑拿就无能为力了。品绿茶。绿茶中的抗氧化剂不仅是非常好的“身体清洁剂”,更是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因素。它们能够对抗导致身体虚弱的自由基,且能稳定血压、保护心脏。接吻。美国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在接吻时,微生物的相互传递有助于加固免疫系统,特别是对孕产妇来说。喝红酒、吃蓝莓。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研究发现,红酒、蓝莓以及红葡萄含有的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一种抗菌成分),如果与维生素D相结合,就会为你筑起一道免疫防线,让你远离抗生素,以及因抗生素滥用可能导致的耐药性。社交。美国心理协会的研究发现,远离孤独,身处人群之中可以加快身体的康复速度。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慢性病和孤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生活环境中被孤立将会使压力倍增,并减慢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社交能力较强者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康复和生存的几率会高出50%。喝酸奶。美国健康协会的一项研究发现,酸奶可以使“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降低,并将尿路感染的风险降低47%。某些酸奶中所含的益生菌,更可以大幅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益生菌中含有的碘元素,也能够帮助调整和平衡甲状腺的免疫功能。免疫力≠抗癌力!免疫失调才是元凶社会上关于癌症最大误区可能认为它是免疫力低下之故,提高免疫力就可防范癌症,故推销保健品、食品给癌症患者时,只要沾上“提高免疫力”的边,就大行其道。癌症的发生、发展,只是与免疫监视及清除(immunologics urveillance)功能密切相关,免疫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与一般疾病并无二致。严格意义上,是免疫失调,导致癌症的发生进程及其发展。不过,借助调整免疫来抗击癌症,人们还是寄以了极大希望,但现实问题是:这方面理论够美好,却没能经过科学实验的考验;虽然疗法众多,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运用效果则令人失望,只能寄希望于进一步的突破。






发布了文章

卒中日里话房颤:心脑血管病应同防同治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8年10月29日是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关注房颤,预防卒中”房颤公益活动29日在北京宣武医院启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吉训明、心内科主任尹春琳、神经内科主任宋海庆就房颤与卒中的临床现状和治疗策略进行深入交流,旨在推广房颤科普防治知识,助力提升公众房颤卒中认知,倡导关注房颤,早诊早治的健康理念。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房颤患病人数已经超1000万,卒中患者1400万。除了高昂的医疗费用,房颤还会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其他严重后果,尤其对于部分没有明证症状的房颤患者,更易延误治疗,导致心脏会逐渐扩大,增加心力衰竭以及脑卒中的发生,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我们从多年的临床案例中发现,很多脑血管疾病都是由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比如房颤与卒中就紧密相关,由房颤导致卒中与非房颤导致卒中人群相比较,前者的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都要明显高于后者。因此,宣武医院成立了心脑共治中心。”吉训明说,“作为国内新建的首个心脑共病中心,我们倡导‘心脑同治’的策略,通过集合心血管专家、脑血管专家、放射科专家、血管超声科专家和麻醉科专家的团队实现共同诊断,或‘一站式’干预,把由房颤及相关并发症引起的风险降到最低,让房颤患者能够得到更精准且全面的诊治。”  宋海庆在解释房颤引发卒中的原理时指出,房颤患者心脏快速而不规则的收缩容易导致在心房内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液到达脑部,尤其是易阻塞在脑部血管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一旦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就会造成缺血性卒中。所以,想要控制这种卒中并发症的发生,追根溯源,还是要治疗房颤。  “房颤每年造成的危害远大于‘三高’,如果房颤不控制,卒中一年内的复发率可达到30%,三年之内肯定会再次复发。因此,对房颤的管理亟待提上日程。”宋海庆说。  据尹春琳介绍,治疗房颤的技术手段在近年来也有了显著提高,可以通过药物抗凝的方式预防栓塞的发生。在非药物治疗方面,通常使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可根治房颤、减少药物副作用的优势,为房颤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改善。

发布了文章

睡眠2小时精神一整天?梦中果蝇给出答案

来源:科技日报  睡眠2小时,精神一整天。这样的梦想,正在被科学家们的努力逐渐照进现实。一则来自浙江大学的消息,为阐述昼夜节律回路和睡眠回路的连接机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验依据。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获悉,该校医学院郭方研究员以果蝇为模式生物,鉴定出其脑中的昼夜节律神经元APDN1连接到睡眠稳态中心——椭球体EB-R2的神经回路。通过研究,未来可以通过药物治愈失眠,让轻度睡眠患者拥有更好的睡眠质量。科研人员也猜想,随着对深度睡眠机制研究的深入,或许以后充足的睡眠不需要8个小时以上,通过调控深度睡眠,可在更快时间内补充精力,睡眠2小时精神一整天也不无可能。  追踪昼夜节律神经元的走向  相关成果已在知名期刊《神经元》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迈克尔·罗斯巴殊教授与郭方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果蝇的昼夜节律神经元APDN1是控制睡眠的阀门,郭方和他的导师罗斯巴殊在以前的研究中确认了这点。在201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已鉴定出果蝇中调控睡眠稳态的神经元是椭球体EB-R2。  探究APDN1与椭球体EB-R2的关系,便是郭方研究的主线。  郭方团队发现,果蝇的APDN1神经元有两簇投射,分别投向果蝇大脑前侧和后侧。向后的一簇作用已被确认,而向前一簇往哪个脑区投射,生物学的功能又是什么,还未可知。  郭方团队利用最新发明的神经回路技术——跨突触显示技术,追踪投射神经元的走向;再通过膨胀显微镜放大并透明化果蝇的大脑,发现这簇轴突往前投射到一个叫AOTU的脑区。钙成像技术表明,它们支配着一群特殊的TuBu神经元,并通过其与更高脑区域的睡眠稳态中心——椭球体EB-R2偶联。  找到屏蔽外界信息的“防火墙”  最终郭方团队鉴定出果蝇的背侧节律神经元APDN1往果蝇的睡眠稳态中心与椭球体EB-R2投射的神经回路。神经元APDN1作为一个“开关”调控着EB-R2,激活后的APDN1会在EB-R2中诱导出类似人类睡眠时的特定振荡模式。  通过光遗传学等行为学实验,郭方还发现,果蝇EB-R2中产生的特定振荡模式是一道“防火墙”,可以“屏蔽”外界信息的输入,让果蝇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当通过人为方式打破‘防火墙’后,果蝇无法进入深睡状态。”郭方说。  对这道睡眠“防火墙”的研究,还是一项起点性的工作。郭方告诉记者,目前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是,“防火墙”如何导致外界信息无法传入、这一神经回路传递信号的递质是什么、具体内部机制等,他们讲进一步深入研究。

发布了文章

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儿童暴露于受污染的空气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联合国网站29日消息,世卫组织当日发布题为《空气污染与儿童健康:清洁空气是良策》的报告评估了室外环境和家庭空气污染对世界儿童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报告阐明,如果孕妇暴露于受污染的空气,更可能过早分娩,并产下低出生体重的瘦小婴儿。空气污染还会影响神经发育和认知能力,并可能引发哮喘和儿童期癌症。暴露于高水平空气污染的儿童在以后生命中罹患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可能更高。  报告指出,儿童特别容易遭受空气污染影响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呼吸速度比成人快,因此会吸收更多的污染物。此外,大脑和身体尚处于发育中的儿童的生活空间更接近地面,而一些污染物在此的浓度最高。  报告表示,在经常使用污染性燃料用于烹饪、取暖和照明的家庭中,新生儿和幼儿也更容易受到家庭空气污染的影响。  世卫组织公共卫生、健康问题的环境和社会决定因素司司长内拉表示,空气污染正在阻碍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并以超出想象的更多方式影响其健康。而其实,有许多能减少危险污染物排放的简单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各国政府应采取措施,减少全球能源结构中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投资提高能源效率,并促进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更好的废物管理可以减少社区内燃烧的废物量,从而减少“社区空气污染”。专用于家庭烹饪、取暖和照明活动的清洁技术和燃料可以大大改善家庭和周围社区的空气质量。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儿童暴露于受污染的空气,例如使学校和游乐场远离繁忙的道路、工厂和发电厂等主要空气污染源。

发布了文章

想要美容针快速起效?那就多做面部运动吧

来源:环球网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25日报道,最新研究表明,多做面部运动能加快美容针生效,例如注射后上下活动眉毛,或者紧皱眉头。  研究者表明,惊讶时额头抬高或眉头紧皱能加快消除面部皱纹和细纹的过程。患者注射肉毒杆菌后,可以保持几个月的年轻皮肤,但是从注射到生效的过程长达一周之久。  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皮肤科教授,穆拉德·阿拉姆博士作为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表示,患者总是到了紧要关头才来注射肉毒杆菌,如果人们在社交活动或重要工作活动之前“注射”,他们会担心无法及时生效,因此加快生效可能对这些人至关重要。  该研究发表在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上,该研究小组的研究对象是22名接受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前额皱纹的成年女性。他们要求一半的参与者注射后活动4个小时面部肌肉,另外一半保持原样。面部活动包括上下活动眉毛和额头重复40次,共3组动作,每10分钟休息一次。  6个月后注射效果消失,参与者再次接受治疗。参与者和皮肤科医生对2次治疗后前额皱纹的变化进行评估。两组均表示,在进行面部运动后两到三天内皱纹得到改善,而没有进行面部运动的参与者三到四天才有效果。但两周后,两组参与者的皮肤状态评估并没有差别。  面部运动也不能影响美容针效果的持续时间。超过2/3或68%的参与者相信面部运动会使肌肉放松从而加速祛皱过程。阿拉姆博士表示,“肉毒杆菌毒素的工作原理就是阻断神经冲动,使过度收缩的小肌肉放松,因此这种面部运动很可能加速这个过程。对于想快速看到效果的患者来说,这个方法值得一试。”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