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858113

生命召集令

讲述有温度的医学人文故事。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白血病
出血
呕吐
高血压
糖尿病

发布了文章

29名残疾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被围观后这样反应

“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说不定我这一生都不会来北京”。一周的赴京之旅结束,来自吕梁山区的残疾孩子们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并非夸张之词,因为他们中,有的肢体不便,只能靠拐杖或轮椅行走,有的智力残疾,有的听视力残疾,一次旅游不可能说走就走。(文中名字皆为化名,图/冯帅)第一次走出大山,孩子们对此行充满期待。拄拐杖,推轮椅,坐大巴,乘高铁,山西省吕梁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学校29名残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经过近10个小时的跋涉,从700公里外的吕梁山区来到了只在课本中看到过的北京。12岁的小宇自小双腿弯曲,被定为肢体一级残疾,这是他第二次来北京,“第一次是6岁时候,奶奶带我来看病”。刚刚入住宾馆,老师们一间一间巡视,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怎样使用热水器,洗澡时小心滑倒,睡觉前记得关紧窗户锁好门……“你得多说几次他们才能记住,尤其对于智力残疾的孩子们。”培智部老师裴媛萍说。其实,在出行之前,老师们都很担心:孩子们会不会水土不服?能不能坚持走下来?会不会闹脾气?万一受伤、生病怎么办?为保证学生安全,学校要求一名老师负责两个学生。“几天走下来,孩子们比我们预想的好很多。”肢盲部老师杜晓红说。27岁的小明虽然是脑瘫,但只是肢体受损,大脑发育正常,甚至可以说很聪明,他出生在贫穷山村,对宇宙充满向往,小时候就经常帮助邻居修好接收不到信号的电视。在天文馆里,他常常一个人默默看很久。在北京海洋馆,看到潜水员被鱼群围绕,小珍和小晶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她们一出生就被按下“静音键”。一路上,孩子们打打闹闹,做着初中生都喜欢的恶作剧;同时,他们也彼此帮助,男生替女生背包,聋哑孩子给肢残孩子喂饭。虽然所到之处经常引路人侧目或围观,孩子们总是报以友好的微笑。 “真厉害”“不容易”……围观的人常常这样夸赞,许多景点也给他们开启了绿色通道。“但其实这群孩子都很要强。”肢盲部老师杜晓红说,独立是学校一直在传递给学生的理念,“有时候路人会觉得我们冷漠,不去搀扶肢残的孩子,但其实这是他们必备的生存技能”。小宇常常拒绝他人的搀扶,喜欢在手杖的辅助下,双腿划着“o”前行,常人1分钟的路程,他至少要花10分钟。小彪长期拄拐杖,双臂健壮,途中他多次摔倒,都坚持自己站起来。在中国科技馆火箭模型展览前,孩子们看到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火箭发射神舟飞船,此次近距离观看模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开心,他们大笑;难过,他们低头不语。单纯,善良,也有低到尘埃的卑微。小彪的卑微,仅仅是因为牙齿不好看,所以不喜欢微笑。学会自信、对生活充满向往、很快融入社会是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带学生外出研学的目的之一。 此行,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学校安排了参观北京天文馆、北京海洋馆、中国科技馆等。 

发布了文章

村妇重病后被离婚最怕女儿记不住她的样子

“我走后把我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剩余肉体火化后撒进海,不要修坟占用土地,让我静悄悄地走,如同我从没来过。”类淑云什么都不在乎,唯独放不下女儿。2018年12月,离婚后的类淑云再没见过女儿,病重的她只能通过拨打视频电话看看女儿,“我们分开时,她还不到1岁,我怕她记不住妈妈的样子。”“北漂”类淑云做导购多年,生活两点一线,又是典型的宅女,直到39岁,她才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2016年初,类淑云步入婚姻殿堂,次年,她升做人母。平静的生活,让这个从山东泰安偏远村庄走出来的女人感到知足而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8月,类淑云浑身无力,半个月后,她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查了很多资料,她才知道这个陌生词汇的含义,“这个病跟白血病类似,也要经过漫长的化疗、移植和排异。”看着不足2万元的银行余额,类淑云想要放弃,但想到1岁多的女儿,她改了主意,“死很容易,但我想活着,陪女儿长大。”接连不断的治疗重新填满类淑云的生活,又让她有了新的目标。始料不及的是,丈夫先放弃了,2018年12月,她同意离婚。病重的类淑云自顾不暇,更谈不上抚养女儿,她只能先活下去。同月,陪床照顾她起居的二姐又被查出胃癌,类淑云放声大哭。姐妹二人相继确诊重病,怕年近八旬的父亲难以承受,家里人一直瞒着他。直到类淑云通过网络平台发起众筹,父亲才从乡亲口中得知女儿患病的消息。“我爸哭着跟我大哥说,要是他能替我们姐俩生病该多好。”类淑云心疼地说,母亲已经去世,只剩父亲一人,这么多打击,他连个说体己话的人都没有。图为类淑云的二哥。怕有不测,42岁的类淑云早早写下遗嘱,“如果我发生意外都不要为我难过,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是生命的长度而是生活的质量与厚度,没有生活质量的生活不如没有。”类淑云说,“其实我身无分文,还欠下不少钱和人情债,只是对爱的人还有惦念罢了。”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女儿4个多月时,我就出去打工了,后来我就生病了,只能在视频电话上看看她。万一我走了,真怕女儿记不住我的样子。”“虽然有这么多磨难,但我相信老天爷还是照顾我的。”饱经风雨,类淑云依旧坚强,并迎来生命的转机。她与二哥骨髓配型成功,又在亲朋好友和好心人的经济支援下,类淑云进仓移植。5月7日,她顺利出仓,“如果能扛过排异治疗,我就离成功不远了。”现在,类淑云正打算卖掉仍在贷款中的唯一住房,筹钱治病,但唯恐来不及。更多真实感人的故事请关注“生命召集令”。

发布了文章

给万人化妆的33岁单身女入殓师喜欢彩色从不看恐怖片

清明将至,太原永安殡仪馆比往常热闹了许多。33岁的司丽霞是这里的入殓师,她的工作就是接收遗体,为逝者整理妆容,并送他们有尊严地离开。有人问她,你不害怕吗?她说:“算不上害怕,但我从来不看恐怖片。”2008年,司丽霞大学毕业,“我学的是殡仪服务专业,这个专业还是我爸给我填的第一志愿,说是好就业。”果不其然,司丽霞做了专业对口的入殓师,这一做就是十多年。冰冷的尸体,非黑即白的工作场所。殡仪馆象征着“死亡”,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却也是司丽霞每日工作的地方。不同于多数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初次上岗的司丽霞满是兴奋与好奇。“学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第一次付诸实践,根本来不及害怕。”工作久了,就是习惯,害怕的次数屈指可数。打开工具箱,眉笔、眼影、腮红、口红,各种化妆用品一应俱全。“说白了,还是化妆。”司丽霞说,不同于的是,有时她还要帮逝者缝合、防腐整容,以及修补残缺。“入行不久,我就遇到一位意外事故的逝者,化妆前要先帮他擦拭血迹,并用棉花填充残缺。还有的家属会提出给逝者染发、修剪指甲,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尽可能满足。”司丽霞说,她所努力的,是维护逝者及其家属的尊严,陪伴他们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也许是见惯了黑白,也许是内心深藏着不可言说的恐惧。“我从来不看恐怖片,也不听、不说鬼故事。”司丽霞说,鉴于工作原因,她只能穿素色的衣服,但私下里,她喜欢色彩艳丽的衣服,喜欢五彩斑斓的风景。图为司丽霞在宿舍里画画,粉嫩的睡衣,色彩斑斓的墙壁,在这属于她的一方空间里,充满生命的朝气与活力。难得的休息时间,司丽霞喜欢爬山,喜欢阳光,还喜欢在宿舍里织毛衣、画漫画。和许多年轻女孩一样,司丽霞也喜欢逛街,但因殡仪馆远离市区,她只能偶尔搭乘运送逝者的“业务车”。图为司丽霞画的画。11年来,司丽霞共帮助万余名逝者整理遗容,送他们走完终途。但司丽霞还没找到陪她走下去的伴侣,“曾有相亲对象让我换工作,或者什么都不做在家也行,就是不要做入殓师。”司丽霞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因此,她的多次相亲也都无疾而终。在司丽霞心中,入殓师是一份神圣而充满仪式感的工作。但在现实中,周围朋友并不清楚她的具体工作,她也不敢说。“可能自己也是有些介意的吧,朋友问起,都会说在老年公寓工作。”连相亲对象都被她的工作“吓”跑了,33岁的司丽霞至今单身。面对父母的催促,她很抱歉,但不愿改变职业,“帮助逝者得体地离开,在我看来是有意义的工作,相信有一天总会被社会理解。”

发布了文章

47岁男子死后捐器官挽救3人女儿:爸爸仍然“活着”

2月20日,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医务人员向张国文鞠躬致敬,随后进行器官捐献。手术室外,一声声压抑已久的哭声打破沉寂。女儿张子怡知道,当手术刀在父亲身上划过,当肾脏和肝脏被取出时,便是她与父亲的最后告别。2018年12月31日晚,山西晋城高平市,正和家人吃饭的张国文突然晕倒。120紧急将其送往医院,经过手术治疗,张国文的脑出血止住了,但病情危重,仍需治疗。2月20日凌晨,47岁的张国文血压突降,病情加重,尽管全力救治,还是无法挽回他的生命。图为张国文生前照片。图片由家属提供“如果我爸可以说话,他一定会说愿意。”大女儿张子怡说道。病危之际,悲痛之余,张国文的家属决定最后一次帮他完成善举,捐献器官。“我爸是特别善良的人,他一定也会愿意的。”张子怡说。在高平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张国文的父母和妻儿忍痛签署了器官捐献确认登记表,同意捐献他的器官。经专家评估,张国文的肝、肾脏均符合捐献标准。紧接着,他被转入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进行器官捐献。与此同时,在另外三个手术室,3位患者正在接受麻醉,等待接受移植手术。很快,他的肝脏、2个肾脏分别在3个身体里继续工作,3个生命得以延续。图为张国文生前与家属合影。图片由家属提供事后,张子怡捧着爸爸器官捐献的荣誉证书,想到因父亲重生的3个生命,她不后悔作出的决定。“在医院这些日子,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爸爸的器官能帮助的有需要的人,让他的生命换一种方式延续,我们也感到欣慰。”张子怡含泪说道,“我相信爸爸知道自己死后还能帮助别人,也一定会非常高兴。”图片/宋红山西高平市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专职协调员李梅梅,见证了这次捐献,她说:“这是我市第2例器官捐献,捐献者及家属是神圣而伟大的,但他们思想上还背有包袱。我国每年约有30万名危重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不少人因习俗放弃捐献,造成器官资源的浪费。”她希望大家都能多了解器官捐献,正视器官捐献。图片由李梅梅提供更多真实感人的故事请关注“生命召集令”。作者/宋红 部分图片由翟丽瑟梅提供

发布了文章

6旬农妇肚大如孕以为发胖手术切下13斤巨大肿瘤

“她来就诊时,肚子很大,看着像足月的孕妇。”山西祁县人民医院妇产医生梁笑笑说,“她以为自己长胖了,没想到肚子里竟有一个13斤重的肿瘤。”梁医生说的是祁县农村的钱女士,今年68岁,自然绝经已有18年。一年来,她的肚子越来越大,无法弯腰,行动不便,但她以为是长胖了,并没在意。直到1月初,因阴道出血,她才到医院看病。此时钱女士的肚子已有十月怀胎那么大。经过检查,钱女士的腹盆腔有一巨大肿瘤,大小约23.8*16.9*21.4cm,足有足球大小。如不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医生建议手术治疗。腊月二十三这天,正值农历小年。为给病患解除病痛,医护人员在手术台上奋战数小时,顺利为钱女士完成了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目前,钱女士情况良好,正在重症监护室观察,待情况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梁笑笑医生建议,有身体不适应尽快就医,切勿耽误病情。

发布了文章

基因编辑尚不成熟基因阻断却已广泛使用

“染色体平衡易位,是一种遗传病。女性患者怀孕的流产率高,这时可以选择试管婴儿,通过基因阻断,生下健康的孩子。”山西省生殖科学研究所生殖中心实验室主任李红霞说道。患有家族遗传病的患者想要生出健康的宝宝,临床上多选择产前诊断或是基因阻断(第三代试管婴儿)来预防,而非基因编辑。图为工作人员用以提取DNA的血片样本。基因是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人的肤色、长相、体型等信息都被一定程度“写”在基因上。我们常说,长得像妈妈,个子像爸爸,说的就是基因的功能。遗传学博士薛晋杰说:“这个基因序列上,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核苷酸,一个重要字母的改变,或是多一段、少一段,对个体的影响可能都很大,比如致畸、疾病等。”图为耳聋基因的检测结果。“遗传病就是父母带有致病基因,他们生下的孩子也带有这种基因。”薛晋杰说,比如苯丙酮尿症就是一种遗传代谢病,在山西地区较常见。患儿表现智力低下,有脑萎缩,反复抽搐,毛发色浅等。图为准备进行基因检测的采血卡。“不少遗传病的根在基因上,临床常用的方法是预防。”薛晋杰说,“目前,我们预防遗传病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产前诊断,一个是基因阻隔。”图为溶于试剂的血片,准备提取DNA。“有遗传家族史的孕妇,取其羊水,对胎儿的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有致病的遗传基因,家属可以选择放弃。”李红霞说,产前诊断适用于可以自然怀孕的家庭,但有些遗传病,生育都很困难,生下健康的孩子更难。“携带遗传基因又难孕,基因阻断或许可以解决这类家庭的难题。”李红霞介绍,基因阻断又叫第三代试管婴儿,体外形成受精卵后,对胚胎进行基因检测,淘汰带有致病基因的胚胎,将健康的胚胎移植到女性子宫。图为受精后第二天,细胞分裂为4个。“等到第3天或第5天,就要对胚胎进行基因检测,看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李红霞说。李红霞说,从患者第一次就诊,到成功移植,往往要经历数月,每个细节都要格外注意。“除了植入子宫的胚胎,其他胚胎会做冷冻处理,以备不时之需。”她说,除非患者主动提出销毁冷冻的胚胎。“需要强调的是,基因阻断时,我们只对特定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整体淘汰含有致病基因的胚胎,并非干预基因。”李红霞说,人体内有2到3万个基因,且不可全部知晓,牵一发可能动全身,有太多未知的风险。图为李红霞给胚胎做冷冻处理。

发布了文章

博士扮小丑3年只为博病人一乐

“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个微笑,没有微笑的日子是失落的。”为此,护理学博士丁永霞已经为之努力了12年。图为穿着小丑服装的志愿者们,最中间的是丁永霞。“小孩子打针最容易哭闹,有了他们的陪伴,孩子很快就能乐呵起来,家长看着也高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防保科的医生兰津萍说道。11月15日,志愿者8点就来到医院预防保健科开始准备,换上卡通服装,手拿魔术气球,很快志愿者就吸引到小朋友的注意。疫苗接种本是一件好事,但孩子怕痛,哭闹不止,让很多家长也头疼不已。看到“小丑医生”志愿者手中的气球,刚打完疫苗的2岁宝宝很快停止哭泣,转脸去玩。“但也有孩子会怕夸张的造型,这种时候我们就会脱下头套,站得稍远些,给孩子和家长一些空间。”丁永霞介绍,有研究显示,小丑医生帮助疏导情绪的方式,最适合2到6岁的孩子。其实,“小丑医生”只是志愿服务的一部分,该院院长王斌全发起的“爱心仁术”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持续了12年。该团队以爱心仁术为指导理念,通过温情陪伴、生活护理、健康指导、就诊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医院患者及社区、敬老院老年人提供与健康相关的志愿服务。“我们的志愿者大多是护理研究生,做志愿服务前还要经过专业培训。”护理学博士毕业后,丁永霞就职于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5年成为山西“小丑医生”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在“爱心仁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2018年,她将“小丑医生”服务模式引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她说,“志愿服务不只有爱心,更要专业。如给糖尿病足病人剪指甲,护理慢性病老人,都要由带教老师先做指导。”这天,志愿者在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金瑞华和老年科主任的指导下,为老年患者做生活护理。“志愿服务也像做科研一样,也要严谨、专业。”丁永霞说,以导诊为例,作为向导,志愿者不能含糊不清,既要有专业的医学知识,也要对医院的科室分布熟记于心,这样才能最快的帮助咨询者。12年来,“爱心仁术”志愿者用行动诠释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医学人文内涵,这与“小丑医生”团队服务理念不谋而合。未来,志愿者们将继续尝试用游戏、幽默、友好交流等方式,通过“爱与微笑”缓解患者的焦虑感和挫折感。

发布了文章

红衣女子车祸现场救人后离开网友发现她竟是……

11月14日晚,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05病房内,38岁的赵某神智尚未完全恢复,他用微弱的声音嘱咐妻子,“我什么都记不得了,醒来就在急诊科。听说是一个穿红衣服的女人救了我,一定要找到她,谢谢她……”图片为事发现场网友所拍,施救者就是图左的红衣女子,仅有一个侧面。原来,13日中午,山西省晋城市文昌东街,赵某被小车撞倒后失去意识。一名路过的红衣女子立即上前救助,多次实施心肺复苏后,男子恢复意识,并被急救车送往医院。随后,红衣女孩默默离开。这一幕被目击者拍下并传至网络,但因远距离拍摄,无法看清红衣女子的面部。网友看到视频后,开始自发寻找这位红衣女子。“事发地点在晋城市人民医院附近,且正值下班时段,可能是该院的医护人员。”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这位红衣女子,她是该院内分泌风湿科的护师郭蓓蕾。据了解,郭蓓蕾今年25岁,2016年从山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入该院工作。据她回忆,事发当日,她下班回家途中遇到出车祸后不省人事的赵某。出于职业本能,郭蓓蕾随即跑去对伤者施救,“当时叫他没有反应,触摸不到颈动脉,感觉不到呼吸,同时发现瞳孔散大,情况危急。”于是,她一边施行胸外按压,一边让路人去临近的晋城市人民医院寻求帮助。很快,医院急诊科派人推着担架床抵达现场,将已恢复心跳的伤者送回医院救治。经检查,伤者系脑挫裂伤。“当时伤者突然倒地,意识丧失,瞳孔散大,极有可能心跳骤停或室颤,最佳抢救时间仅有4至6分钟。第一时间心肺复苏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晋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崔伟东医师介绍。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郭蓓蕾说,不管是在医院内还是医院外,只要遇到这种事,医护人员都会毫不犹豫去施救的。图片/原国堂

发布了文章

高颜值男护士街头救人跪地半小时,网友留言“想嫁”

11月10日傍晚6点多,济南市顺河西街路口,车辆和行人正在等红灯,只听一声尖叫,一位中年女子突然摔在地上,仰面躺着,口吐白沫,浑身抽搐。正在路口等红灯的一位年轻男子迅速从电动车上跳下来,第一时间来到她的身边。男子单膝跪地,一手托住抽搐女子的后脑勺,另一只手托住她的下巴,稳稳地将她的头部进行了固定。看到女子的抽搐减轻,男子又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并拿出女子的手机联系她的家人。但是,女子的手机设有指纹密码,他只能一只手拿起手机,另一只手固定住女子抽搐的手指进行指纹解锁。打开女子的手机通讯录后,男子首先找到了“爸爸”、“妈妈”的电话,他迟疑了一下,给“姑父”打去了电话。“我想着这位女士四五十岁的样子,父母应该很年迈了,我怕老人太着急,如果在外地赶不过来,就更担心了。”打完电话后,该男子继续用双手固定女子的头部,在地上跪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救护车到来,女子被救护车送走后,年轻男子才从冰冷的地上起身。摄影师辗转找到这个年轻男子的时候,才发现他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护士,24岁的吴付运。1米78的他,身材挺拔,面容俊秀,气质出众,是人群中十分亮眼的一枚帅小伙。图为吴付运的生活照。“这位女士全身抽搐,口吐白沫,我初步判断是癫痫发作,我扶着她一是保护,再是准备病人呕吐时可以随时侧头避免误吸。这期间患者的呼吸和颈动脉搏动一直正常。”吴付运回忆道,“其实现场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好几个人在帮忙。看到这些人都在共同守护一位陌生人,自己也感到特别暖心”。图为正在工作中吴付运。据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护士长张楠称,吴付运一直是科里的暖男,在科室的公共更衣室里,他每次都帮大家把不同的隔离衣分门别类地挂好、叠好,非常细心,而且他还多才多艺,太极拳、唱歌、跳舞都不在话下。“这真的没有什么,作为医务工作者,这是我的责任,不分医院内外。”吴付运对记者说。看到这样又暖又帅又有才的小哥哥,网友们纷纷表示:“这个跪在地上的男孩,一定是所有女孩都想嫁的。”

发布了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医院黑科技从导诊机器人到共享轮椅

11月9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迎来6名特殊的员工。带着红花,排列整齐,原来它们6位都是“导医机器人”。以后,如果到了医院不知道该挂哪个科,或者不知道科室在几层,就可以求助大厅里的“他们”。图片/刘世珍“导医机器人”融合语音识别、人脸检测、人脸识别、语言理解、声源定位等创新科技,将提供智能分诊、预约挂号、信息查询、科室导航等服务。不仅如此,患者还可与机器人互动交流。体验后,大家纷纷夸它,“智商高、情商高,而且温和有礼貌。”不过,大部分机器人目前只能识别普通话,对话前最好先练好普通话哦。图片/刘世珍其实,“导医机器人”并不孤单。早在去年5月,山医大一院手术室就住进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这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外科手术操作平台。图片/王威不同的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并不会自动做出任何动作,做手术的还是医生。今年9月,该院实施了山西首例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癌根治术。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不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淋巴结清扫彻底,同时达到颈部无疤痕的美容手术。手术成功,术后2天患者就顺利出院。图片/王威引入的科技不止于此。你听说过“共享轮椅”吗?日前,共享轮椅在山西大医院正式上线,为无法行走的患者提供便捷。10月至今,已经成功租借300余次。看样子,共享轮椅很受欢迎。图片/山西大医院官微据了解,共享轮椅的使用与共享单车相同。更贴心的是,共享轮椅还可以在医院外使用,只要同品牌,也可异地还轮椅。图片/山西大医院官微护士少跑一些,就能把更多时间留给病人。”本着这个理念,武汉协和医院在手术室引进了物流机器人。它主要负责手术室医用耗材、器械和药品的配送工作。配送时,它哼着歌,遇到阻拦还会说,“亲,您挡到我啦,请让一让。”萌萌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医护人员亲切地称它“大白”。“等待”是患者看病的最大感受,但有了它,不到一分钟就能取到药。实现这一功能的是“全自动发药机”。这台机器能会自动寻找患者需要的药品,然后通过传送带自动传输至发药窗口。最快可实现11秒取药。人脸识别这种黑科技正日益植入生活,可你想过吗?现在还能刷脸看病。有了这项黑科技,刷个脸就能排队看病,看完病刷个脸就能付款走人,连手机都不用带。这么多黑科技,你能想象未来的医院是什么样子吗?

发布了文章

护士扎堆搞发明屡获专利设计出瘫痪病人转移“神器”

常人眼中,护士就是给病人打针、输液、抽血、检查的人,是照顾病人的专业人员。在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护士摇身一变成为发明家,不少护理品更是荣获专利。其中,职业病中毒科贾玉兰的创新作品“鼻饲饮食输液液体加热器”,还成功入围第九届中国医学领域护理用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51岁的贾玉兰从业32年,临床经验丰富。有些昏迷或不能自己进食的患者需要从鼻管注入营养液,医学上叫鼻饲。“冬季,鼻饲营养液的温度低,输给患者后可能导致腹泻、呕吐,更不利于营养吸收。但现有的加热器,离得远加热效果差,离得近又怕烫伤患者。”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合适的加热器,本着“求人不如求己”的信念,她自己设计了一款鼻饲饮食输液液体加热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她已成功申请专利。医学是精准的行业,容不得差不多。“普通人可能觉得1/3与1/4的药片差不多,但对儿童和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这个差别就足以引起耐药,或对机体产生影响。”该院肾移植透析中心的护士梁小燕说,现有的切药器仅能切割1/2的倍数,1/3的剂量只能手掰。为了更加精准,她设计了一款能切三分之一药片的切药器。图为切药器模型局部。“病人的痛,我懂。”该院肾移植中心二区护士长田红芳说,肾穿刺后病人需要卧床24小时,躺着一直不能动,其实特别痛苦。她说,“我曾经生病在床上躺了很久,我知道那有多难受。”田红芳介绍,她们设计的医用垫枕既能辅助穿刺检查,在做完穿刺后,还可置于患者腰下。一来可以避免肾出血,二来也能增加病人的舒适感。“这个体位能将病人的肾暴露于高位,提高肾穿刺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的不适感。”设计者冀红娟介绍,“以往我们是用被单折叠后做垫子,但对于偏瘦的患者就达不到支撑作用。我们这个可以调节高度的医用垫枕就能用于各种体型的患者。”想为病人提供舒适的,还有血液透析室的护士曹媛媛。“病人透析要4到6个小时,需要长时间固定静脉管路。但绑得紧了,对病人的手臂造成压力,时间长了病人不舒服,甚至会影响内瘘功能;绑得松了,又容易发生脱管、折管,也会影响透析。”她说。针对这种情况,她设计出这款固定装置,既能有效固定,避免管路滑脱,又能减轻病人的不适感,避免影响内瘘功能。还有些创作灵感源于日常工作。泌尿外科护士长郝旭丽介绍,膀胱灌药是膀胱癌患者术后一项重要的辅助性治疗,但在实际工作中,准备用物就费时费力。为提高工作效率,她们自制了一次性膀胱灌药包。“把需要的用品做好打包,能大大的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为患者降低成本。”郝旭丽说道。“此外,现有的导尿管太软,太长,不适于年老的患者,我们还对导尿管进行了升级再造。”郝旭丽骄傲地说,她们设计的一次性膀胱灌注专用硅胶导尿管已经获得专利证书。护士多为女性,体力不足脑力补。“现在要四人才能抬起瘫痪病人。有了这个,一个人就能换床单了。”肾移植透析中心一区的胡俊芳有些兴奋。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6岁小女孩独自给瘫痪爸爸换床单的视频,受到启发,她设计了这款护理病床提升转移器。“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可惜的是,凭我们的力量还无法做出实物。”胡俊芳希望有一天,这个模型能做成实物,真正帮到需要的病人。图为模型局部。

发布了文章

7旬老汉背上长巨大肿瘤手术6小时才切除

76岁的李某,腰背部有一个肿块,带瘤生活多年。直到不久前,他出现双腿无力,并伴疼痛,这才前去就医。检查发现,瘤体已经长到两个拳头那么大,即将危及生命,而手术也是风险极高。今年9月,男性患者李某,找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副主任冯毅。经过检查,李某被诊断为胸椎软骨肉瘤,更严重的是,瘤体巨大,且上下蔓延三个椎体,波及相应肋骨,并对胸腔造成压迫。冯毅介绍,“若不及时手术,将会引起呼吸困难和瘫痪,危及患者生命。”但如此严重的恶性肿瘤病例,对于该院骨科脊柱肿瘤团队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李某的肿瘤长在一期后路三个节段椎体上,手术中分离血管和脊柱前部的操作始终处于盲区,并且位置较深,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致命性的大出血。此外,肿瘤位于血供欠佳的上胸椎,一旦操作不慎,极易造成不可逆的脊髓损伤。”冯毅介绍。可李某的情况,手术是唯一的希望。经过团队反复研究病情,在科主任吕智教授的指导下,在麻醉科杨建新副主任、李宏峰麻醉师的全力配合下,手术顺利进行。历经6小时30分钟,冯毅带领团队顺利切除肿瘤。经过测量,瘤体达15×18×7厘米,足有成年男子的两个拳头大。经过康复,10月底,患者已经痊愈出院。据悉,全椎体整块切除重建术是目前脊柱外科最具风险和挑战性的手术之一,被誉为“脊柱外科皇冠上的明珠。”而一期后路三个节段椎体连带肋骨的整块切除更是难上加难,一度被视为脊柱肿瘤手术的禁区,国内开展这一手术的医院屈指可数。李某的手术是山西省成功开展的首例,在国内也属领先水平。

发布了文章

孕妇不做产检险酿祸分娩在即浑身浮肿不见血管

10月28日晚,一名25岁的孕妇匆匆来到山西省汾阳医院产科。她自诉已有临产征兆,并称有些感冒。但细心的护士发现她除了说话气喘、不时咳嗽,还伴有全身浮肿。医护人员意识到,她的情况没那么简单。“她说她一周前就开始咳嗽,还有咳痰,近一周都不能平卧,并且血压升高。”该院产科值班医生郝晓霞大夫考虑到患者病情重,即刻请示二线医师张志娟,并请示产科主任申巧俐,申巧俐主任安排在床旁给孕妇做了一系列检查,又请心内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会诊。果不其然,这名孕妇的情况并非感冒那么简单。“考虑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重度,心功能衰竭。情况危急,急需剖宫产手术。但她是瘢痕子宫,已临产,又从未做过产检,手术风险更大。”申巧俐说道。“产妇无法平卧、端坐呼吸,更严重的是她全身浮肿,竟找不到一条静脉血管。”申巧俐说,一来,术前采集血标本需要静脉穿刺;二来,术前孕妇需要静脉用药,缓解症状;手术时更需要良好的静脉通路。解决这一问题,是救治重症产妇的第一大关。医护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为产妇保驾护航。有经验的护士数次尝试,终于成功采血。因仍无法建立静脉通路,麻醉科副主任郭起杰决定尝试锁骨下或股静脉穿刺。“但她的情况远远超出我们的预计,只得再次求助B超室韩晓燕大夫。”申巧俐说,最终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这才能够进一步实施麻醉。接下来麻醉、手术有条不紊,忙而不乱,顺利进行。当婴儿的哭声在手术室响起,在场的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这才稍作放松。目前,婴儿状况良好,但产妇仍未渡过危险期。还在治疗中。产科主任申巧俐提醒各位准妈妈,孕妇是特殊人群,怀孕会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准妈妈可能会不能耐受或适应这些改变,而出现一些疾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妊娠期特有疾病,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威胁母婴生命。规律产检能够及时发现妊娠的高危因素,通过医学指导、积极预防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及胎儿的风险,并可及时发现多种妊娠期疾病,尽早治疗,利于母婴健康。真心希望各位准妈妈从自身及宝宝的安全角度出发,定期产检,做好孕期保健,祝各位一路好孕。

发布了文章

急救调度员手绘地图11年未间断曾跑丢数辆自行车

120是被大众熟知的一条急救热线,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串数字背后的故事。11年前,山西省晋中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成立之初,没有详细的地图供参考,调度员就骑上自行车大街小巷地跑,跑丢了数辆自行车,跑得队员都迷了路,终于手绘出1000多平方公里的榆次区主要街道地图,这成为急救车最快到达患者身边的指引。2007年,晋中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成立,做了14年护士的梁瑞梅被调去负责调度工作。除了要懂得急救技能,调度员必须对所负责区域的地形了如指掌。“当时我们团队从别处调来12个人,都是女的,平常也不爱记路,我摸底的时候问了几个路名,谁都答不上来,当时距离中心正式运行只有一个月。”梁瑞梅心里沉甸甸的。“那时还没有电子地图,买回来的纸质地图上又很少标注小区,连学习的资料都没有。”考虑再三,梁瑞梅决定骑上自行车自己跑地图,“自行车随停随走,方便”。梁瑞梅将榆次城区划分为15个片区,每天一个片区,15天必须跑完。早晨8点出发,骑骑停停,中午就近吃饭继续工作,直到天黑收工。“收工还不能回家,要回到单位把当天走过的路画出来,互相补充比较,背会,经常加班到10点多,因为第二天还有新的路要记。”梁瑞梅说。绘制地图是个细致活儿。11年前手机拍照还不清晰。队员们一路看一路记。有时专注于记,队员丢了好几辆自行车。“有个18岁的队员,家是东北的,有次跑地图还把自己也跑丢了,后来通过电话联系才找到。”曾和梁瑞梅一起参加绘地图的王英回忆,有时天冷,手冻得都握不住笔;有时会被狗追,差点被咬;有时走到偏远地方,大车呼啸而过,很危险;有时把路两边的建筑都标上了,回来才发现不知道哪个门对着哪个门。紧急呼救多发生在学校、商场、小区等人口密集处,绘制地图时也有所侧重。“2007年许多小区没有名字,我们就以大建筑物作参照。走到小区,要弄清楚小区有几个门、几栋楼、一梯几户,哪栋楼离哪个门近,哪些小巷能进车。”梁瑞梅说,有时问得太细,她们还曾被保安怀疑是小偷。经过15天的努力,涵盖榆次城区大街小巷、适于急救导航的“生命地图”绘制完成。都说女性的空间感差,15天的“走街串巷”,上千平方公里的榆次区主街道地图都印在了12位调度员的脑海里。这份手绘地图和绘制经历也为日后她们作为接线员调度急救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8年,这份手绘地图升级为电子地图,但随着城市建筑的完善和人口密度的增加,调度员要随时更新。“每年开春,下了夜班的同事就负责骑车跑城区。哪里新盖了小区,哪里拆迁修路,哪里更换了地名,这些信息都要及时更新到电子地图上。”梁瑞梅说,这项工作11年从未间断,走路逛街时留心建筑和交通也早成了大家的职业习惯,每天工作也都会随时交流身边的变化。虽然有了越来越完善的地图,但为了让新老成员都熟悉地形,梁瑞梅将背地图列为重要的业务考核项目。“两人一组,一人说出路名,另一人按顺序背出这条路上的重要建筑。”如今,梁瑞梅的题库中已有1000多道题目,有队员开玩笑说:“考大学都没这么难。”团队做的手绘地图一直用了10年,直到2018年7月,系统换为云地图。但记地图的习惯没有变。这个习惯也帮助许多患者挽回了生命。因为有的患者家属拨通120后,因为慌张、恐惧,一时说不清具体地址。此时,调度员就可以利用大脑中的地图引导家属说出具体位置,有时还能帮助急救车司机最快到达患者身边。晋中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张翼霄说,手绘地图在全国的120急救领域并不多见,这个工作坚持多年,对急救很有帮助,未来会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

发布了文章

女子结婚快20年生下“巴掌宝宝”体重2斤1两愁坏家人

山西晋城41岁的邹女士结婚快20年,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宝宝,却没想到在孕35周时孩子提前来“报道”。2018年9月7日出生后,这个只有2斤多的“巴掌宝宝”便开始了重重闯关。邹女士的孩子名叫点点,出生时体重只有1.06千克。医学界将胎龄小于37周、体重小于2.5千克的新生儿定义为早产儿。其中,出生体重介于1000克至1500克的,称为极低体重出生儿。点点就属于后者。由于过早出生,点点的多个器官功能发育不全,抵抗力低,极易感染。加之出生后重度窒息,刚出生的点点就徘徊在死亡边缘。为了抢救生命,医生第一时间安排点点住进新生儿无陪护病房,置于多功能培养箱内进行保育治疗。每天严格消毒隔离,防止感染,按日龄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使用呼吸机。小点点不仅体重轻,身长也只比成人手掌略大,又被称为“巴掌宝宝”。救治如闯关,第一关就是要通过静脉输入各种药物和营养。“但点点的皮肤娇嫩,血管既细又脆,静脉外周穿刺不仅难度大,而且危险系数高,极易引发感染。”晋城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吴云霞说。面对这一技术难题,医护人员想到PICC置管。这种方式能够减少药物对静脉的刺激,而且一次穿刺后可多次使用。这一方式解决首要难题。据了解,点点是该院儿科开展新生儿PICC置管以来的第20位患者,也是第一例极低体重早产儿。经过30多个日日夜夜,在医护人员的努力奋战和悉心照料下,点点闯过了呼吸、营养、感染、黄疸、贫血等数道关卡。如今,小点点已经从出生时的2斤1两长到4斤左右,曾经干瘪的小脸也渐渐圆润。目前已经出院回家。据悉,邹女士今年已经41岁,属于高龄产妇,她还患有重度子痫和高血压,这些都与点点的情况有一定关系。该院儿科主治医师王晓芳提醒孕妇,为了母婴健康,一定要重视孕期检查。

发布了文章

“创可贴”医生服务烧伤病人18年:治伤更要治心

“体无完肤、面目全非、焦头烂额、皮开肉绽,”面对如此惨不忍睹的场面,王建明却很淡定。他说,“我的工作就是修复创伤,尽可能把‘惨状’恢复原貌。”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太钢总医院)伤口与创面修复科主任王建明,查房时安慰病人,“大爷,伤口长得挺好,你安心养病,慢慢就能好起来。”他说,希望病人心理上的伤也能慢慢愈合。“刚开始,每天去病房前,我都需要鼓足勇气。”王建明说,起初,技术条件有限,病房里充满伤口腐烂的味道。“现在,我们的病房已经与普通病房无异。”他说,数年来,科室在治疗效果、功能恢复、重伤治愈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2015年7月,64岁的农民工因被龙门架挤压,致背臀部一45cm见方的皮肉撕脱,撕脱面积达全身体表面积的10%,出血不止,生命垂危。“止血、清创、扎孔、锚定、灌洗、负压,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们创造性地打出这一套‘组合拳’。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患者脱离生命危险。”王建明说,这在建科初期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的提高离不开医生团队的不断学习,为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王建明特别强调专业词汇的英文学习。近些年,王建明出国学习时,看到有些医院对烧伤病人的处理远不及国内。他既自豪又感慨,“我们的技术确实更先进,但这也说明我们的病人相对较多,在源头上控制得不够好。”因发病突然,外伤病人从心理上很难接受。“尤其是烧伤深二度的病人,因神经末梢部分受损,疼痛感反而比浅二度的患者轻。病人刚来时会误以为伤得不重,其实不然。”王建明说,44岁的米女士(化名)就是这样。“她因煤气爆炸被烧伤,面目全非。但她来时觉得不太疼,还以为自己不要紧,没多久就能康复。”王建明说,更难的是让病人接受伤情,回归生活,“一个出门都要抹口红的女士突然面目全非,学会接受新的自己就需要很长时间”。“我们是成就感最差的医生。”王建明说,外形改善,功能恢复,这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不少病人一住就是数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外形改善上。他说,除了外伤,还有褥疮、糖尿病足、术后伤口裂开或感染等久病不愈的病人。“这些病人被病痛折磨许久,心情低落,查房时,好多病人都失去了治愈信心,不想和我多交流。”王建明已经习惯了病人的“冷漠”。患者一旦病情好转,情绪会立刻跟着转变。67岁的张大爷(化名)直肠癌切除术后,伤口不愈,辗转找到王建明。来时,张大爷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经过数日治疗,张大爷的伤口逐渐愈合,他的精神也好了很多。查房时,他紧紧握着王建明的手,也愿意主动表达。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抚慰。学医10年,从医8年,王建明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他说:“我们有时可以救命,但治愈却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模样更是几乎不可能。这些病人需要带伤开始新生活,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慰。”但单纯的心理疏导却很难真正帮助他们,王建明曾到多处学习,他说,对于烧伤患者而言,同类病友的生活环境或许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过渡。康复的路还很长,对病人,对王建明,都是如此。

发布了文章

公婆卖掉养老房支持儿媳办自闭症儿童乐园

“这个孩子的画中有很多棱角,而且色调偏暗,经过和他的父母沟通,孩子1岁多就被送到老家,3岁时才接回父母身边上幼儿园。”作为自闭症康复机构的负责人,安静说,一方面,家长错失了早期发现孩子异常的机会,一方面分离焦虑也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创伤。对于这样的自闭症儿童,重建亲子关系是康复的重点。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又称自闭症。该病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因其不易被常人理解,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简称“星儿”)。安静服务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去年冬天,为了凑足康复园租金,公婆卖掉养老房,这才勉强支付一半。图为山西心予康复园一角,儿童超市的场景帮助自闭症儿童适应生活。2005年,刚刚毕业的安静坐在街边小摊吃饭。正巧,一个奇怪的孩子走了进来,不由分说,孩子抢过筷子就开始吃她碗里的饭。安静心中满是不解与抱怨,她试着与孩子沟通,但他并不理会,她只能眼巴巴看着。这时,一个陌生女人进来抱着孩子,边哭边向安静连连道谢,“谢谢你没有把孩子推开。”她这才知道,原来,孩子患有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开有一家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中心,天生爱孩子的安静也成为其中一员。此后,安静与孤独症孩子结下不解之缘。她说,“也许这就是缘分,命中注定我要帮助患自闭症的孩子。”图为志愿者刘文琴拍摄不久,因经营不善,康复中心倒闭。但接触过星星的孩子,了解这些家庭的痛苦,安静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她决定去北京学习自闭症的康复治疗。临行前,服务过的孩子家长却对她依依不舍。她说,“你们等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回来。”图为康复园的语言行为评估系统。2006年6月1日儿童节,安静如约回归,带回的还有先进的康复治疗方案。“那时,就是几个家长合租了一个房间,我和几个老师帮他们照顾自闭症孩子,她们给些生活费,一个月三五百元。”但因自闭症孩子情绪不稳定,大哭大闹难免扰民。很快,110的民警来了。虽然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安静却陷入沉思,“一来,要正规化,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二来,要找合适的场地。”“曾租过一个幼儿园的楼上,场地宽敞,消防安全,而且和孩子在一起,希望星儿也能更好融入。但一次偶然,星儿不慎抓伤了幼儿园的孩子,赔礼道歉后,那边仍不依不饶,此后还多了些异样的眼光。”安静说,当时在五层楼,又没电梯,看着老人艰难地背着孩子爬楼,她开始找新地方。“可真正适合的场地,租金又太贵了。”安静左右为难。“好不容易找到现在的场地,但租金还是高了些,而且催得急。”安静想到卖房,被丈夫拒绝后,她想到给公婆做工作。她说,“没想到第二天我公公就同意了。他说我能帮助那么多孩子和家庭,是他的骄傲。他还帮着我做我老公的工作。”图为康复园内的心理沙盘,为了迎合自闭症孩子的喜好,很多沙具都是安静和老师们自己四处凑来的。十余年来,经她照顾的自闭症儿童已有200多名,建园11年,团队共服务自闭症儿童500余人。如今,园内共有53名自闭症儿童,配备老师30人。她说,“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恢复,每个自闭症孩子的教学方案都必须是个性化的。”但不变的是接纳,尤其是家长。“确诊初期,不少家长是拒绝的。但家长先接纳,知道孩子今后一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走出困难。”安静说。“自闭症无法治愈,但他们经过康复治疗还是可以融入社会。”安静说,“早些年,关于自闭症的资料少,社会关注也相对较低。但现在不同了,只要尽早接受系统地康复治疗,大多自闭症孩子都能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图为自闭症儿童与老师做游戏,图为志愿者刘文琴拍摄。“去年的80个自闭症儿童,有43人已无障碍进入普通幼儿园;目前,最大的孩子正上初二。”与自闭症儿童结缘的第13个年头,安静感到欣慰,“今年来的最小自闭症孩子只有8个月,这说明家长的意识提高了。”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希望更多的星儿能够得到帮助,早日拥有快乐的人生。

发布了文章

一次手术移植两种器官仅修整胰腺用了3小时

9月11日、21日,两位特殊的病人相继康复出院。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二人都只接受1次手术,完成2种器官移植。今后,两人将告别靠胰岛素和透析维持生命的生活。“这种手术风险很大,之前山西还没有成功开展过。全国能做这个手术的也不多。”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一区主任周华医生介绍。今年8月,35岁的刘某与53岁的张某相继入院,二人都患有糖尿病和尿毒症。需要长期打胰岛素,做血液透析。随着病程延长,肾脏损害日益加重,最终将导致肾功能衰竭。“只有胰腺、肾脏两个器官同时移植,才能同时解决糖尿病和尿毒症这两大问题。目前肾移植手术技术非常成熟,但胰肾联合移植并发症风险极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10%~30%,考验更大。”周华介绍。器官移植团队充分准备,又与病人家属多次沟通。8月中旬,手术如期进行。胰腺的修整是整个手术成功的关键。为减少术后出现胰漏、出血等并发症,移植医师精心修整胰腺,仅修整胰腺就耗时3个小时。好在,移植团队在术中配合默契,两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均历时6个小时顺利完成。然而,手术顺利完成只是第一步,术后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也会危及病人生命。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严密监测。十多天后,两人逐渐康复。该中心二区主任王振兴介绍,“胰肾联合移植能阻止移植肾糖尿病肾病的复发,同时纠正糖代谢紊乱和尿毒症。只需一次手术和一次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治疗,也使移植成功率提升。”9月11日和21日,两人先后出院。目前,移植肾功能、移植胰腺功能均恢复正常,相应指标也在正常水平。据悉,这是山西省内首例、第二例成功开展胰肾联合移植肠引流术,填补了此项技术的空白。图为出院前,患者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发布了文章

男子心梗危在旦夕急救直升机冒雨飞120公里

9月12日,初秋的山西太原阴雨绵绵,能见度不高。下午16时许,一架直升机跨越120公里,飞行40分钟,平稳地降落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的停机坪上。这么“拼”,是因为飞机上载着的是一名突发心脏病,呼吸困难的病患。经积极救治,目前病人已经转危为安。当日下午,山西介休一57岁的男性突然胸痛,因其10年前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若再次发作病情危急,家属自行联系到急救直升机。经评估,患者符合登机条件。15时57分,载有病患的直升机从介休起飞,转往省城医院。急救直升机上有随行的医护人员,可以为病人实施溶栓、吸氧、心率监测等急救措施,保证飞行途中病患的生命体征平稳。但这天,省城太原阴雨绵绵,能见度不高。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平稳飞行,空中救援再添挑战。40分钟转运,跨越120公里,直升机平稳降落在医院停机坪的那一刻,急救人员总算松了一口气。生命的接力棒传给医护人员。该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早已处于“备战”状态,仅3分钟,患者就被安全转运至胸痛中心抢救室进行救治。迅速做心电图,快速甄别患者病情。第一时间为患者做床旁彩超,排除主动脉夹层。建立静脉通路,采血化验,遵医嘱用药,大大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医护人员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据悉,该男子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所幸急救人员与医护人员默契配合,无缝对接,目前,该病患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医护人员表示,搭建空中救援通道,为抢救急重病患者的生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发布了文章

男子动脉撕裂病情凶险急救直升机22分钟送抵医院

80多公里,22分钟转运,6个小时紧急手术,山西忻州一名突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在经历一番生死后,生命体征终于又归于平稳。他成为山西为数不多逃过“主动脉夹层”这种高致死病种的幸运者。21日下午15时30分,一名急性胸痛病人被紧急送入忻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当即诊断为主动脉夹层。这是临床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救治,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主动脉夹层每年新发病例20万,其中获得手术机会最终生存下来的患者不足2%。“我们医院条件有限,但患者病情凶险,对救援的要求极高,必须选择平稳高效的运输方式。”综合考虑后,急诊科主任赵东江第一时间联系到空中救援。17时12分,配有救援器材与医疗用品的救援直升机,载着患者与医护人员从忻州市人民医院起飞。22分钟后,飞机到达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急救部为患者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并请专家会诊确定手术方案。历时6个小时手术救治。目前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转至ICU进行下一步的恢复。术后,血管外科主任王贵明表示,直升机救援快速、安全、平稳的特点为抢救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援时间。

努力加载中

关注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