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11454

微医药

关于疾病,关于药,您需要了解的是我们关心的


发布了文章

置顶

不要让你的胆受伤害

68岁的张大爷由于突然眼珠变黄,尿液成酱油尿就诊于消化内科,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结石,肿瘤指标CA19-9,高达874U/ml(正常范围:0-39U/ml),进一步腹部增强CT、磁共振等检查,确诊胆囊癌。胆囊,很多人知道就是胆囊结石,觉得它就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却并不像其他器官唯一性和重要性,为什么呢?因为它可摘可不摘,好像在消化系统大家庭中似乎没什么存在感,哪怕有点病症也经常被我们笼统地归为“腹痛”。最近由于疫情,不少市民封控宅家,有很多人贪睡懒觉,不吃早饭,还有很多人暴饮暴食,靠吃减压。还有很多人不在运动吃饱睡睡饱吃。这些都极易给“胆囊”造成伤害。胆囊疾病越来越高发,需要引起每个人的重视。不要让疫情走了,你的胆没有了。那么,胆囊到底有多重要?平常最容易出哪些毛病?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它呢?提到消化,99%的人会首先想到胰腺、胃肠,想到消化酶、胃酸、胃液等。然而,还有一种消化酶不可或缺那就是胆汁。胆囊多呈梨形,位于肝脏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与肝脏相连,是胆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胆囊储存的胆汁也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作用有1、储存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患者在没有进食期间,不会大量排放到肠道,因此需要存储空间,以便人体在摄入食物时,能够大量排放用于消化进食的食物,胆囊是能够储存肝脏分泌胆汁的器官;2、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相对比较稀薄,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相对比较弱,胆囊能够将胆汁进行浓缩,浓缩后的胆汁消化能力明显上升,帮助消化食物的能力相对较强;3、排出胆汁:肝脏可以持续性分泌胆汁,胆汁的排放需要根据有无进食进行,患者进食时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食物的消化。胆囊对人体主要起消化方面的作用,如果胆囊由于疾病等原因需要进行切除时,人体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代偿作用代偿胆囊功能,但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腹泻等症状。胆囊疾病有很多种,比如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囊癌等。1、胆囊结石、胆囊胆固醇结晶结石也可以引起非常严重的临床急症,最常见的就是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痛,持续且较剧烈,放射至右背部,可伴有发热、呕吐。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胆囊化脓、坏死、穿孔。除了引起急性胆囊炎,还需要警惕的是,如果胆囊结石个头小,能够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引起胆总管阻塞,产生非常严重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甚至是“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患者会出现腹痛、黄疸、发热,合并血压下降、神志改变,如是年老体弱的人,则有生命危险;2、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分有蒂或无蒂,多数是在体检查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胆囊息肉良性的居多,但也有恶性的,尤其是直径大于等于1cm以上,需要高度警惕,建议胆囊切除排查恶性病变。多发胆囊息肉一般良性多,单发的就要多留意,勤体检随访。小于6mm的息肉建议定期随访,3-6个月做一下腹部超声,看一下息肉有无增大、变化等,如果随访1-2年无明显改变,可以适当延长随访时间。3、胆囊腺肌症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腺体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良性胆囊疾病,为胆囊增生性疾病的一种,以慢性增生为主。4、胆囊癌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人,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消瘦,也可以出现右上腹痛、呕吐、黄疸等。肿瘤指标CA199可显著升高。保护胆囊,日常切忌暴饮暴食可见,胆囊作为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虽然不大,却在消化食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切除了胆囊,除了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腹胀、腹泻等,还可以导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生等。因此,保护好胆囊,不能随意切除。无胆囊者少吃高脂肪、油腻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油炸食品等。这样会使得人体的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辛辣、刺激的食物,尤其是冰淇淋、柠檬、胡椒等,最好少吃或不吃。在饮食方面,没有胆囊的人要特别注意,因为这种情况常常会导致患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饮食是最好的。日常生活中,怎么保护呢?清淡饮食,少吃油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早餐一定要吃,三餐规律适量。经常不吃早餐,胆囊里的浓缩胆汁排不出去,就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过高,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胆结石。如果吃的过于肥厚油腻,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也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喝奶茶、吃甜食过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加速胆固醇沉积。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人会忍不住大快朵颐、天天跟家躺尸除了睡就是吃,增重还是小事,给胆囊造成过大的压力,埋下隐患,就是大事了。另外,要定期做腹部超声检查,已经有胆囊息肉或胆囊结石的,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积极治疗,定期随访!

发布了文章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治疗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院治疗资料完整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48例 (54眼) 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同时进行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并发症。 结果  手术后54只眼中有51眼 (94.44% )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视力下降 3眼 (5.56% )。联合手术本身引起的最常见并发症包括虹膜后粘连(2眼)和后发障(7眼)。 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晶状体超声乳化;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abetic retinopathy,DR )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在临床上逐年增多。由于我国相当多的基层医院还不是非常重视糖尿病眼病的防治工作,临床上因就诊较晚而造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PDR)的病人越来越多。 PDR是糖尿病危及视力最严重的并发症 ,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进入增生期的 DR会出现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膜、牵拉性网脱、持久黄斑水肿渗出等并发症。玻璃体切割术,增生膜切除,眼内激光光凝,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1] ,混浊的晶状体妨碍术前检查、术中操作和术后的观察 ,术后并发和加重的白内障影响手术疗效常需二次手术 ,以往采用分次手术方法费时而效果欠佳。1989年Kokame[2]等首先提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植入的联合手术。近年来,我们对伴有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用了前后段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在院治疗资料完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8例 54眼 。其中男 19例 22眼 ,女 29例 32眼 ,年龄 58~82 (平均 65. 1 ± 11. 5)岁。糖尿病病史6-28年, 均为2型糖尿病;眼病史2~24个月。PDR的诊断与分期按1985年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标准[3] :其中IV期12眼,V期14眼 ,VI期 28眼。其中有11只眼术前接受过视网膜光凝治疗。晶状体混浊程度按Emery-Little核硬度分级:I级 3眼、II级 21眼、 III级 25眼、IV级 5眼。在玻璃体出血较少,晶体混浊较轻的病例,术前荧光眼底造影表现为典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改变,表现为周界清晰的20~30μm的圆型小荧光点, 分布于视网膜微循环的动静脉两侧 ,并可见异常的毛细血管扩张扭曲 ,初期的荧光渗漏、后期边界模糊的荧光斑团 ;17只眼可见有赤道及周边区视网膜斑片状的无灌注区 ,3只眼眼底后极部及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比正常增宽,显示无灌注区累及黄斑;另外,5只眼有黄斑囊样水肿的眼底 ,后期见黄斑区有花瓣状荧光甚至可见有荧光的花瓣状或卵石状有分隔的囊样形态。对眼底不能窥清者均用超声仪行眼部 A、B超检查并行视觉电生理检查 ,术前 B超显示有 8只眼有局限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范围均局限在 1个象限 ,1~2个 PD。对所有的病例均行常规眼压 ,房角镜检查 ,了解有无虹膜新生血管 ( INV) ,术前无一例有虹膜新生血管 ( INV)。术前14只眼有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史 ,其中 8只眼曾激光治疗 3~4次。术后 1~2周复查 1次 ,每次均行裂隙灯散瞳检查及眼压检查 ,仔细记录所有患者的视力、眼压、 INV有/无情况及视网膜情况 , 1~2个月所有病例行眼底荧光造影。1.2   治疗方法术前所有病例的血糖须控制在 8 mmol/L以下 ,一般在 (4.5~7.9) mmol/L。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切开上方及颞下方的球结膜,建立标准巩膜三通道切口,在12点位巩膜作3.0mm宽隧道切口,穿刺进入前房注入粘弹剂,做6.0~ 7.0mm较大的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用白内障和玻璃体切除手术一体机进行晶状体核的超声乳化吸除,吸除皮质进行前、后囊膜抛光,前房再次注入粘弹剂保持前房深度,并用其机械力保持瞳孔扩大状态,切口自闭不作缝合。随后进行玻璃体切除术,尽可能彻底清除前、后段及基底部玻璃体并剥除视网膜前血管增生膜。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血管闭塞等病变区域行眼内激光光凝。对视网膜脱离在解除牵拉后行气液交换,激光或冷凝封闭裂孔,联合惰性气体(C3F8 )或硅油注入术。每只眼均进行视网膜局限性或广泛的光凝,能量为180~210 mw ,光斑100~200μm ,曝光时间0.15~0.2 s , 250~950个点不等。部分有视网膜局限性牵后极部水肿及增殖明显者在重水下解除牵引后,后极部行格子状光凝。完成玻璃体和视网膜的操作后,仔细检查患者眼底状态,根据术中及眼底情况决定是否行人工晶状体植入。充填气体、硅油及黄斑部有损伤出血不予植入人工晶状体。术中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18眼。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采用巩膜环扎6眼,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激光眼内光凝29眼,视网膜周边部裂孔及变性区直视下冷凝8眼。术中应用重水平复视网膜16眼;眼内填充0. 8~1. 0mL C3F8气体8眼,眼内填充硅油38眼。2 结果2.1 视力 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见表1。术后随访3月~2.5年,平均(14.2±8.4)月。54眼中 51眼 (94.44% )视力不同程度提高 , ≥ 0.1者 24眼 (44.44% ) , ≥0.3者 10眼 ( 18.52% )。视力在 0.1~0.25之间 14眼 ,伴有轻度黄斑水肿;视力 0.02~0.08之间 23眼 ,伴有重度黄斑水肿、硬性渗出 ;指数6眼 ,原因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视盘苍白。视力下降 3眼 (5.56% ) ,1眼由于眼球萎缩所致 ,另 2眼为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视力分别由术前数指、0.04和0.02降为术后手动 /眼前、0.02和指数。3 讨论近年来,白内障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提高,使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成为可能并且迅猛发展。如果不进行联合手术,先行白内障手术,待术后稳定再做玻璃体手术,后囊混浊影响玻璃体手术的术中观察和操作。先行玻璃体手术,在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时再做白内障手术。由于缺乏必要的玻璃体支撑,前房过深,后囊膜活动度的增加以及睫状环支持力的下降,易使后囊破裂,悬韧带损伤,导致手术风险上升,并发症增多。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应用,不论是长效气体还是硅油,如果术后不能保持或保持不当,都会与晶状体接触从而引起或加重晶状体混浊,影响术后视力的恢复,增加再次手术的机会。联合手术的优点是: ( 1)合并白内障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2 )联合手术减少了手术次数、缩短病员康复的时间,费用负担也大大减轻;( 3)白内障手术能够显著改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的视野便于视网膜裂孔的查找、以及彻底切除基底部玻璃体皮质及广泛增殖的纤维血管膜,减少术后残留PVR收缩牵拉附近萎缩视网膜、形成破孔而致视网膜再脱离,使玻璃体切割术实施得更完全彻底。同时给尽可能大范围的全视网膜光凝提供了条件,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以前认为联合手术会增加术后并发症 ,如今认为并没有临床显著性。相关报道中联合手术本身引起的最常见并发症包括 :虹膜后粘连和后发障。[4] Shinoda等人 [5]对联合手术术后虹膜后粘连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们认为联合手术产生虹膜后粘连的原因有 :①存在 PDR;②应用膨胀气体眼内填充 ; ③PDR病人术后前房纤维蛋白沉积 ; ④PDR的病人视网膜光凝量的大小。Demdtriade等人建议为避免术后气体填充造成虹膜后粘连 ,推荐术后即刻用散瞳药,气体填充眼术后每天滴用短效散瞳药。最大限度减少瞳孔与人工晶体接触的机会。同时局部给予激素用以预防虹膜后粘连。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操作多 ,炎症反应更重促进了后发障的形成。除了影响视力 ,后发障可能影响周边视网膜的检查。Demdtriade等人报道的所有眼术中均行后囊切除术 ,以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 Lahey等人 [6]为预防后发障的发生也施行了后囊切除术 ,但对那些手术时需行气-液交换的病人未行后囊切除术 ,而是术后发生后发障时用激光切除后囊。他们认为严重后囊混浊发生于术后最初 2个月。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我们认为联合手术有以下几个关键步骤:①晶体前囊较一般白内障手术撕囊大 ,可方便术后眼底的检查和补充光凝。②超乳过程中不要刺激虹膜防止瞳孔减小 ,可在前房注入粘弹剂 ,以方便玻切手术进行。③选用隧道切口 ,保证玻切手术中眼内压的稳定。 ④周边玻璃体尽量切除干净 ,周边视网膜激光密度要大一些 ,防止前段缺血。但联合手术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 ,例如 :手术时间较长;缺少红光反射造成撕囊困难 ,很难用肉眼看到囊袋破裂 ;白内障取出后瞳孔缩小影响后节手术操作 ;玻切手术眼内操作可能导致白内障手术切口裂开 ;虹膜后粘连、后发障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因此联合手术成功的条件需要有精良的医疗设备 ,术者还应具有眼前、后段娴熟的操作技能 (必要时请前节医生配合手术 ),术中尽可能保留完整的晶状体后囊 ,减少玻璃体内的新生血管因子扩散入前房,在减少虹膜的新生血管。总的说来 ,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PDR合并白内障是安全和有效的。但选择病人要慎重 ,必须严格控制手术指征。联合手术的疗效 (术后视力和并发症 )主要取决于 PDR眼后节病变的程度和联合手术的技术。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 ,手术技巧娴熟是关键。对手术并发症的控制是得到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虽然联合手术的手术要求高 ,但对病人和医生而言都是值得尝试的。随着手术方法的不断发展 ,联合手术对治疗 PDR会越来越被广泛接受 ,而成为一种常规手术方法 ,造福广大 DR患者。

发布了文章

电刺激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020年我国青光眼患者数达2180万,致盲人数预计达567万,90%以上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视野损伤已达中重度。病理性眼压升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尽管通过药物或手术有效降低了眼压,部分患者的视功能损伤仍进一步加重。因此,研究者正在积极探索除了降低眼压之外,其他延缓或阻止青光眼视功能损伤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ES)在包括青光眼在内的视神经损伤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治疗价值,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眼科研究中常用的ES方式主要有3种:(1)经角膜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主要是使用DTL和ERG-jet 两种不同的角膜电极进行,也可使用金质或银质的角膜环状电极;(2)重复性经眶交流电刺激(repetitive transorbit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rtACS),可用于有眼表损伤等情况的患者;(3)经视神经断端电刺激,主要用于视神经损伤和再生的动物研究中。经角膜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是一种新兴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既往研究显示视神经损伤或离断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来自轴浆运输的神经营养因子和上级中枢的信号传导均中断,在缺少神经营养因子和失去中枢调控的情况下,氧化应激损伤增加、胶质细胞活化、炎性因子释放等均可促进RGCs凋亡。而TES可以增加视神经损伤后Muller 细胞活性、上调神经营养因子及受体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减少RGCs的凋亡。其次,ES可以被动性地增强残存神经元以及中枢的电活动,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神经元存活以及视功能的改善。最后,ES通过作用于三叉神经末端,调节血管神经反射,增加大脑以及黄斑区和视神经的血流量。最近,德国 Neuromodtronic GmbH公司的Eyetronic 系统作为首款商业化的非侵入性视神经电刺激设备,可以通过电刺激改善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视功能和减轻眼部疾病症状。研究发现Eyetronic 的rtACS疗法不仅可以缓解青光眼视神经病变引起的视野缺损,而且能够重塑受损视神经,改善患者的视力。因此,电刺激被认为是未来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最有希望的治疗选择之一。

发布了文章

肾性贫血应坚持持续治疗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因此,持续治疗肾性贫血对于改善CKD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首先,贫血会导致氧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能力下降,引起疲劳、虚弱和心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通过持续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这些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其次,贫血还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CKD患者本身就有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贫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这一风险。持续治疗贫血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率。一些研究表明,贫血可能是CK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持续治疗贫血,可能有助于延缓CKD的进展,延长患者进入透析的时间。最后,对于已经接受透析的患者,持续治疗贫血同样重要。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的丧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维持血红蛋白水平。中断治疗可能会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增加输血的需求,以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发布了文章

使用HIF-PHI小贴士

使用HIF-PHI小贴士

发布了文章

如何选择HIF-PHI药物?

罗沙司他与恩那度司他都是用于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他们同属于HIF-PHI类药物(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以下是对这两种药物的简单介绍和比较:一、在中国上市的经历罗沙司他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HIF-PHI类药物,也是在中国第一个上市的HIF-PHI。在中国率先获批的是透析的肾性贫血治疗,然后是非透析适应症。恩那度司他是日本原研药物,率先在日本上市,然后在韩国与中国上市。在日本透析及非透析的肾性贫血都可以使用。在中国,只有非透析患者可以医保报销,预计透析患者要2026年才可以医保报销。二、药物特点对比:服药次数:两个药物都是口服药,罗沙司他常规给药剂量是70mg/100mg、1周3次服药。它的包装剂型是20mg、50mg两种胶囊,需要2个胶囊搭配,且服药频率一周三次,患者容易出现错服漏服。恩那度司他包装剂型是4mg片剂,一天一次口服,剂量与疗效成正相关,最高可以服用8mg,简单不容易忘记。疗效:两种药物在提高Hb水平方面均表现出色,但具体疗效可能因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恩那度司他作为新一代的HIF-PHI,具有高选择性抑制PHD1(脯氨酰羟化酶)的能力,更精准地稳定HIF-2。主要获益是促进内源性EPO更生理,改善铁代谢趋势最佳,剂量与疗效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疗效持久稳定Hb波动小。患者服药后Hb稳定提升,需要调整药物的剂量的次数更少,医患应用更放心。价格:两种药物均在国家医保报销目录内。罗沙司他常用剂量70/100mg,一周三次的月治疗费用977~1306元。恩那度司他常用剂量4mg,一天一次的月治疗费用是778元。恩那度司他更具价格优势。目前HIF-PHI药物应用的安全性较好,医生使用经验丰富。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的适应症、疗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等因素做出决策。请您遵医嘱用药。

发布了文章

肾性贫血定期复诊检查很重要

肾性贫血定期复诊检查很重要

发布了文章

HIF-PHI:肾性贫血治疗的新希望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主要由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不足和铁代谢障碍导致。贫血不仅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还增加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加速肾脏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 在HIF-PHI上市之前,医生仅有的治疗贫血的方式是:注射促红素、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贫血症状,但治疗存在局限性,如疗效不佳、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贫血严重时,患者需要输血治疗。20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颁发给了三位“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科学家。这一发现,让肾性贫血的药物治疗,进入到了HIF-PHI的时代。HIF-PHI,即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它通过抑制脯氨酰羟化酶(PHD)的活性,稳定低氧诱导因子(HIF),进而调控下游EPO的生成和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一过程模拟了机体在自然低氧状态下的生理反应,从而全面、近乎生理意义地纠正CKD贫血。HIF-PHI类药物主要从两个方面解决了肾性贫血患者的问题:1. 促进内源性EPO生成:传统的治疗手段需要通过注射的方式外源性补充EPO,而HIF-PHI则能够通过口服给药,促进患者自身EPO的生成。这不仅减少了对外源性药物的依赖,还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2. 改善铁代谢:肾性贫血患者常伴有铁缺乏和铁代谢障碍。口服或静脉补铁,只能改善铁的缺乏,对于铁的吸收、转运与利用障碍却束手无策。HIF-PHI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铁调素水平,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以及巨噬细胞释放铁,同时增加转铁蛋白及其受体的合成,从而改善铁的吸收、转运和利用。这一作用机制不仅解决了铁缺乏的问题,还优化了铁代谢,维持了铁稳态。在实际应用中,HIF-PHI类药物如恩那度司他,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临床试验。临床研究表明,这些药物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且疗效稳定,不受炎症状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药物采取口服方式,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治疗痛苦,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总的来说,HIF-PHI类药物的上市为肾性贫血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它们通过促进内源性EPO生成和改善铁代谢,全面、有效地纠正了患者的贫血症状。随着这些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肾性贫血的治疗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布了文章

了解肾性贫血危害,重视持续治疗

肾性贫血,简单来说,是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的贫血。肾脏是我们体内制造红细胞生成素(一种帮助红细胞生成的激素)的重要器官,当肾脏功能下降时,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红细胞数量就会下降,从而引发贫血。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肾性贫血的危害、持续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治疗的目标。一、肾性贫血的主要危害1. 生活质量下降:肾性贫血患者会感到心慌、呼吸急促,不能长时间行走或活动。患者经常感到头晕、记忆力减退、精力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2. 免疫功能低下:贫血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疾病。3. 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肾性贫血患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4. 增加死亡风险:肾性贫血越严重,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越高。二、持续治疗的重要性肾性贫血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速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使患者进入更严重的疾病阶段。同时,贫血导致的缺氧会损害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因此,持续治疗肾性贫血对于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三、肾性贫血的治疗目标我国肾性贫血治疗的靶目标值是血红蛋白(Hb)≥110g/L,但不超过130g/L。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并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四、如何配合治疗1. 遵医嘱用药: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2. 定期监测:及时复查血常规(一月一次),关注Hb提升变化情况,可以帮助患者更高质量的达标。所以,请及时复查!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合理的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4. 积极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肾性贫血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疾病。患者应充分了解肾性贫血的危害和治疗方法,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也是治疗肾性贫血的重要辅助手段。

发布了文章

肾性贫血患者常见的问题与回答

一、肾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什么?由慢性肾脏病引起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当男性血红蛋白<130g/L;女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妊娠期血红蛋白<110g/L即可诊断为肾性贫血。二、肾性贫血患者的复查频率?贫血初始治疗阶段的CKD患者:至少每月检测1次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SF及TSAT;贫血维持治疗阶段或Hb较为稳定的CKD患者:至少每3个月检测1次血常规、SF及TSAT。三、肾性贫血药物应该服用多长时间?肾性贫血主要是由于肾功能下降导致的EPO分泌不足与铁代谢障碍。患者的肾功能不得到改善,一旦停药,常会出现Hb迅速下降,这对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请患者保持与医生的密切沟通,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不要自己随便停药。四、用药后血红蛋白未能提升的原因?患者用药后血红蛋白未能提升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原因有:患者存在出血,要先排除内、外出血的可能性。治疗药物的剂量不足,为了兼顾疗效与安全性,医生往往使用小剂量起始治疗,患者需要及时复诊,根据需要增加药物剂量。个别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不足等等原因。请及时和主治医生沟通,遵循医生指导进行病因探讨。

发布了文章

经期友好关爱手册

文章转载:“秋日思语关爱会”

发布了文章

缝纫式复位、囊膜拉钩固定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超声乳化治疗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效果

[摘 要] 目的:探讨连续缝纫式复位、囊膜拉钩固定联合囊袋张力环(CTR)植入超声乳化治疗外伤性虹 膜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台州市眼科医院收治的19例(19 眼)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和晶状体半脱位伴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内路连续缝纫式虹膜根部离断复位,联合临时性自制囊膜拉钩囊袋固定下的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及CTR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根部复位、瞳孔形状和IOL位置情况。结果:19眼手术成功,术中无虹膜损伤及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所有术眼虹膜根部离断完全复位;瞳孔基本圆形15眼,近似圆形或竖椭圆形各2眼;IOL位置均良好。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眼压正常,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缝纫式复位、囊膜拉钩固定联合CTR植入超声乳化治疗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和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损伤小,提高了超声乳化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虹膜离断根部复 位 ,IOL位正,视力恢复理想。[关键词] 虹膜根部离断;晶状体半脱位;缝纫式复位;超声乳化眼球钝挫伤可造成虹膜根部离断、悬韧带离断、晶状体半脱位等闭合性复合伤。大的虹膜根部离断,可产生双瞳,出现单眼复视、眩光和畏光等 症状。晶状体半脱位和外伤性白内障除引起视力下降外,还可能导致继发性青光眼。这种复合伤严重危害患者眼内结构及视功能,应适时手术治疗,以达到离断的虹膜根部解剖复位和视力提高的目的 [1-2]。本研究对虹膜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伴外伤性白内障患者19例(19眼)采用微创方式的联合手术,一期同时行内路连续缝纫式虹膜根部离 断复位联合自制临时性囊膜拉钩囊袋固定下的白内 障超声乳化,以及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 CTR)和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 植入。经临床观察,效果良好,达到了虹膜离断根部解剖复位和视力提高的目的,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1 对象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台州市眼科医院收治的因眼球钝挫伤所致的虹膜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9例(19眼),其中男13例,女 6例;左8眼,右11眼; 年龄31~65(48±17)岁。眼外伤距手术时间为5~7 d者3眼,8~10 d者7眼,13~15 d者5眼,18~20 d者3眼,24 d者1眼。本研究经台州市眼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 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 术前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19眼均见虹 膜震颤,虹膜根部不同程度离断。离断范围≤ 90°者5眼,100°~120°者12眼,130°~150°者2眼。虹膜根部离断位于鼻侧者9 眼,位于下方者2 眼,位于颞侧者8眼。瞳孔呈“D”形或不规则形,其中虹膜背面翻转遮掩部分瞳孔并粘连者4 眼。19 眼均见晶状体半脱位并伴外伤性白内障。核硬度I级者 7 眼,II级者 11 眼,III级者 1 眼。超声生物显微镜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检查:虹膜根部离断,离断范围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所见相当。悬韧带部分离断,晶状体半脱位。悬韧带离断范围< 90者4 眼,90°~120°者10 眼,130°~150°者4 眼,160°~180°者1眼。悬韧带离断部位与虹膜根部离断部位相仿。19 眼均无睫状体离断。眼B超检查:19眼均无视网膜脱离。对伴玻璃体前房脱出、积血或继发青光眼者本研究排除在外。1.3 囊膜拉钩制作于手术台上取5/0 聚丙烯缝 线约15 mm长,用眼科电凝或球形止血器将其一端 热处理,弯成头端呈钝圆的钩状。将硅胶块切成 3 mm&times;3 mm大小,作为能起定位作用的拉钩塞子。25G注射针头穿过硅胶塞子,将制作成囊膜拉钩形状的5/0聚丙烯缝线尾端引入针尖孔内;再把针头上的硅胶塞子前推,套在5/0聚丙烯缝线上;从针头上拔出5/0 聚丙烯缝线,完成囊膜拉钩的制作。拉钩头部的弯钩约2 mm长或根据术中需要,弯曲角 度根据术中情况调整。1.4 手术方法以右眼为例,局部或表面麻醉后,作颞侧或颞上方透明角膜1.8 mm切口及相应的辅助 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按以下步骤依次手术:① 内路连续缝纫式虹膜根部离断复位:经角膜主切 口,对离断虹膜呈翻转卷曲的用黏弹剂展平。29G注 射针头经角膜主切口进入前房,从虹膜根部离断一 端的虹膜缘穿过;于原虹膜根部位置穿出眼外。将 10/0尼龙缝线自针尖孔处引入并从其尾端拔出,两头各留一定长度后针头尾端套入针管。带缝针一 侧的缝线留于眼外,针头退回前房;再次从虹膜离 断缘穿过,亦从相应的虹膜根部位置穿出。将针尖旁的缝线拉出成圈状,把留置眼外的缝针从第一针缝线根部的结膜针孔处穿入,经结膜下或巩膜浅层,紧贴注射针头穿出,再穿过线圈。带线针头再次退回前房,如此反复至虹膜根部离断另侧端。抽紧眼内外缝线,确定虹膜根部复位后,两线头打结并剪断缝线,线结埋于结膜下。②囊膜拉钩固定联合CTR植入超声乳化: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orhexis, CCC)后,依晶状体悬韧带断裂范围,于靠近虹膜根部的透明角膜做1~4个穿刺口,间距均匀。自穿刺口向前房置入拉钩,钩住CCC边缘,固定囊袋;硅胶塞子固定 拉钩位置。轻柔水分离分层后做晶状体超声乳化 I/A吸净皮质。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植入CTR 于囊袋赤道部后,推注器囊袋内植入美国博士伦 Akreos MI60或蔡司CT ASPHINA 509M型折叠式IOL。撤除拉钩,吸净前房黏弹剂,水密角膜切口。1.5 术后处理术后术眼局部予以托吡卡胺滴眼 液每晨1次以活动瞳孔,共2~3 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 次/d,2 周后停用。随后局部予以双 氯酚酸钠滴眼液,4 次/d,持续 1 个月。视术眼炎 症反应情况,酌情全身予以皮质类固醇药物。术 后及随访期间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并通过非接触性眼压计(non contact tonometer, NCT)测量眼压。观察前房、虹 膜根部复位和IOL位置等情况。术后3 个月随访时 做UBM和前房角镜检查以进一步了解前房角、虹膜 根部复位和IOL位置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1.6 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 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时间点间的比 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 和百分比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或Fisher确 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 术中情况19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虹膜误 吸、后囊膜破裂、悬韧带离断范围扩大等情况。囊 膜拉钩植入数量为悬韧带断裂范围< 90°的4 眼植 入1~2 个拉钩,90~120° 的10眼植入3~4个拉钩, 其余5 眼植入4 个拉钩。CTR均顺利植入。其中CCC完成后,行囊袋水分离再加弥散型黏弹剂(Viscoat, 美国Alcon公司)分离后植入3眼,核吸除后植入7眼,皮质吸除后植入9眼。2.2 术后情况术后检查所见:出院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19眼前房深度可,虹膜离断根部复位,原根部离断 处未见裂隙。瞳孔基本圆形 15 眼,近似圆形2 眼,竖椭圆形并鼻侧轻度移位2眼。瞳孔直径约3 mm者 15眼,4~5 mm者4眼。19眼IOL位置良好。随访时 19眼虹膜根部均完全复位,瞳孔形态与出院时基本 相同;IOL居中。术后3个月UBM检查证实19眼离断 的虹膜根部均复位;IOL位置可,末见明显偏位或倾 斜者。图2 为 1例患者的右眼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 及晶状体半脱位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月UBM检查图 像。前房角镜检查19眼虹膜根部离断处复位良好, 基本附着于巩膜突部位。16眼房角开放,未见与小 梁明显粘连者,亦无周边虹膜前粘连者。3 眼见虹 膜根部离断复位处房角局限性狭窄,范围为1~2钟 点。随访期间无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 离或玻璃体积血等与手术相关的术后并发症。19眼术后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 高,术前BCVA(LogMAR)为1.19±0.39,术后1 d提高至0.40±0.14,术后 1、3、6 个月进一步提高至 0.18±0.07、0.17±0.16、0.15±0.06,差异均有统 计学意义(P<0.01)。19眼术前UCVA为眼前指数者 3眼,0.06者4眼,0.08者4眼,0.1者6眼,0.2者2眼; 视力均无法矫正。3 眼术后有轻度畏光症状,可能 与外伤性瞳孔散大有关。术前19眼眼压为10.2~19.6 mmHg (1 mmHg=0.133 kPa),平均(14.9±4.7)mmHg;术后 1 d所有术眼眼压为11.4~18.6 mmHg,平均(15.0± 3.6)mmHg;术后 1 个月眼压为 10.6~19.8 mmHg, 平均(15.2±4.6)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2.6~ 19.4 mmHg,平均(16.0±3.4)mmHg;术后6个月眼 压为13.4~18.6 mmHg,平均(16.0±2.7)mmHg;术 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相比,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讨论本研究为外伤性虹膜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悬 韧带离断伴外伤性白内障复合伤的手术处理,采用 的是微创方式的一期联合手术。虹膜根部离断修复 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外路开放式和内路闭合 式。外路开放式需作虹膜根部离断处相应的角巩膜 缘切开,夹出虹膜根部离断缘,将其缝合或嵌于角 巩膜缘切口内 [3-4],故此类复位手术切口长,创伤 大,术后恢复慢,术源性散光(surgical incision astigmatism, SIA)大,虹膜嵌顿于切口中亦有可能 发生交感性眼炎 [3]。内路闭合式复位系用针芯带线 的注射针头从角膜穿刺口进入并穿过离断的虹膜根 部,从相应的角巩膜缘穿出,作褥式或锁边式缝合来复位离断的虹膜根部 [1,5]。本研究亦为内路法,其连续缝纫式缝合复位源自我院对睫状体离断的复 位方法 [6],用针芯带10/0尼龙线的29G注射针头将 离断的虹膜根部无间断地以缝纫衣服的方式复位于 原先位置上,较内路闭合式复位效果更好,且不作角巩膜缘切开。对虹膜根部离断范围大者而言,术源性创伤小,SIA亦小。1.8 mm的角膜主切口可作在 11点及其附近位置,如虹膜根部或悬韧带离断处恰好位于该处或附 近,则主切口应避开此处,可作在角膜颞侧。另外,因虹膜根部离断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如经角膜主切 口不便操作时,可将29G针头从虹膜根部离断位置 中点对侧的角膜穿刺进针,并以此为支点作离断虹 膜根部的连续缝纫式缝合复位。缝合时可经角膜主切口或辅助切口伸入辅助器械双手操作。虹膜根部离断成功复位后,为使半脱位的晶状 体超声乳化顺利进行,应在CCC完成后作角膜穿刺切 口,前房置入囊膜拉钩,钩住CCC边缘以固定囊袋。 置入拉钩的数量可视悬韧带离断范围而定,以囊袋 被充分固定为准。囊膜拉钩可维持术中囊袋的稳定, 防止术中对悬韧带和囊袋的进一步损伤,避免玻璃 体脱出。并能抵抗水分离、转核、抽吸、CTR及IOL植 入时对悬韧带的干扰;使半脱位的晶状体超声乳化 吸除和CTR及IOL的植入更为简便和安全。本研究使 用的临时性囊膜拉钩,在形态和功能上与虹膜拉钩 颇为相似。自制拉钩取材容易,可随时于手术台上 制作,制作简单快捷,成本低廉。5/0聚丙烯缝线直 径细小,有一定的柔韧性,固定囊袋时不会对囊膜和 悬韧带造成进一步损伤,稳定囊袋的作用令人满意。 自制的囊膜拉钩也有不足之处。如制作时对其头部 弯曲的长度、弧度和角度会不甚准确;其头端热处 理后会不甚光滑等,可导致术中操作不理想,而不得 不重新制作,手术会因此暂停而使手术时间延长。为使手术更加可控及术后囊袋的稳定,术中应行CTR囊袋内植入。有研究者 [7]在囊袋水分离后, 再用弥散型黏弹剂作囊袋黏弹剂分离并植入CTR。 其认为可在囊袋和晶状体皮质间产生一定的间隙,使CTR易于进入到囊袋赤道部,与囊膜拉钩一起,加 强囊袋的稳定。亦有研究者 [8-9]认为在超声乳化前 植入CTR,皮质会卡在CTR和囊袋间,不利于皮质的 吸除。本研究认为术中何时植入CTR, 应根据术中 情况而定,估计手术进展顺利者,可在晶状体核超 声乳化吸除后或晶状体皮质吸除后植入。CTR囊袋 内植入后,其于囊袋赤道部360度的支撑力,能均 匀地分布于全周赤道部上。囊袋赤道部会向外伸展,使松驰的囊袋变得平整;减少悬韧带离断部位的囊 袋皱褶、后囊前凸或囊袋赤道部的内陷;维持囊袋 的轮廓,提供足够的囊袋空间。另外,由于CTR固定 支撑于囊袋赤道部,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前囊膜下 晶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的迁徙增殖,并可对抗术 后可能出现的进行性囊袋收缩;从而减少术后后发 性白内障和囊袋收缩综合征的发生 [10]。因此囊膜 拉钩和CTR的应用,在晶状体半脱位状态下能更好 地稳定囊袋并恢复囊袋的正常形态,提高超声乳化 手术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并避免悬韧带的进一步 损伤,CTR更可稳定术后的囊袋和IOL[8-9,11]。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植入临时性囊膜拉钩 时,透明角膜穿刺口要尽量靠近角膜缘;穿刺方向 与虹膜面平行,将拉钩近平行角度接触囊膜,使其 呈放射状向外方式固定囊袋。②尽量避免囊袋内超 声。术中如能使核倾斜或脱出囊袋最为理想,可行 削梨法、倾斜翻转法或囊袋上超声乳化吸除。劈核 最好水平劈核,并尽量避免转核。③瓶高要降低, 避免压力过高或前房涌动致悬韧带损伤。超声乳化 的参数设置应低流量、低灌注压及低负压 [9] 。④拉 钩牵拉囊袋方向为向上向周边,使该处囊膜及赤道 部挤向悬韧带离断区域,使之变窄。在一定程度上 能减少术中灌注液通过悬韧带断裂处的流入,从而 起到防止或降低术中灌注液错流综合征的发生。因 术中灌注液可通过悬韧带断裂处迷流进入玻璃体, 形成水液腔而引起术中灌注液错流综合征 [12] 。如 出现前房变浅,切口处虹膜脱出,应予以高度重视。 ⑤术中植入拉钩的数量根据悬韧带离断范围决定。CTR植入时机亦依术中情况决定,必要时可先行囊 袋水分离再加弥散型黏弹剂分离后植入。综上所述,连续缝纫式虹膜根部离断复位、囊 膜拉钩固定联合CTR植入超声乳化治疗外伤性虹膜 根部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损伤小,超声乳 化手术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术后虹膜根部离断复位, IOL位置良好,视力提高。达到了恢复眼内解剖结 构和提高视力的双重目的,是处理外伤性虹膜根部 离断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理想手术方式。

发布了文章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及术式10年变化趋势

【摘要】目的 探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10年间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及术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调查研究。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施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病例22491例,其中男性12287 例,女性 10204例,年龄范围为1岁至95岁。根据玻璃体切除手术适应证(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眼外伤、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晶状体病变及其他眼病)、手术类型(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单纯玻璃体切除术及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及玻璃体腔填充物(气体、硅油及其他液体)进行分类,记录分析上述适应证及手术方式变化趋势及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年手术量由2010年的1398例逐渐增加至2019年的3791例。手术患者平均年龄由从2010年的(50.1±16.4)岁上升至2019年的(57.2±14.5)岁,手术患者以男性为主,但女性比例逐年增加(2010年39.7%增至2019年46.6%)。前4位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依次为视网膜脱离6618例(29.4%),黄斑疾病4946例(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433例(19.7%)及眼外伤3490例(15.5%)。接受手术的黄斑疾病数量及构成比逐年增多,由2010年195例(14.0%)增加至2019年1054例(27.8%),已成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适应证。手术类型方面,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为13896例(61.8%),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2010年55.2%,2019年69.0%)。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填充物,占69.4%至83.4%。在近5年以来,硅油填充比例显著下降(2010至2014年41.6%,2015至2019年35.1%)。结论 2010至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视网膜脱离、黄斑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中黄斑疾病占比逐年增加。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已成为主流术式。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填充的使用比例在逐渐下降。【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玻璃体腔填充物眼底病是重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显示,2020年全球将有超过1400万人因眼底病而导致低视力及盲[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眼底病所导致的低视力与盲的比例逐渐上升,已经成为城市地区老年人群视力损害及盲的首位病因[2, 3]。自1971年Machemer等提出了17G经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以来[4],玻璃体切除术一直作为眼底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在玻璃体切除仪器类型、辅助器械及眼内填充物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改进,有效提高了该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让玻璃体切除术广泛应用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外伤及晶状体病变等各类眼部疾病中,为防盲治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5]。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药物及激光治疗手段的出现,以及临床治疗观念的改变,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也在改变[6, 7]。本研究通过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10年至2019年施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基本特征、适应证构成比及术式等变化趋势,以了解玻璃体切除手术变化趋势,为我国玻璃体切除术的治疗现状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1资料收集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利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并记录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的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患者22491例,其中男性12287 例(54.6%),女性 10204例(45.4%),年龄范围为1岁至95岁。1.2资料分析根据玻璃体切除手术适应证进行分类,记录每类眼部疾病每年例数,计算其所占百分比。眼病主要分为以下7类:(1)视网膜脱离(包括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出血性视网膜脱离,不包括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板层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4)眼外伤;(5)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包括玻璃体混浊、玻璃体积血、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前膜、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出血等);(6)晶状体病变(包括复杂性白内障、晶体脱位、人工晶体脱位等);(7)其他眼病,包括眼肿瘤、非外伤性眼内炎、寄生虫等。根据手术方式分为(1)前段玻璃体切除;(2)单纯玻璃体切除;(3)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白内障摘除术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根据术毕玻璃体腔填充物情况分为(1)气体填充;(2)硅油填充;(3)其他液体填充。1.3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为统计学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连续型变量,采用百分比描述分类变量的构成比,以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1 玻璃体切除手术变化趋势玻璃体切除手术量从2010年1398例增加至2019年的3791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表1)。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从2010年的(50.1±16.4)岁增长至2019年的(57.2±14.5)岁,患者年龄呈逐年增大趋势。2010年至2019年,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中男性比例均高于女性,但女性患者比例从2010年的39.7%增加至2019年的46.6%,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2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分布及变化本研究所纳入的22491例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中,视网膜脱离比例最高,占29.4%,其次为黄斑疾病,占22.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和无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所占比例分别为19.7%、15.5%和7.4%,晶状体疾病及其他眼病共占6.0%。视网膜脱离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适应证,手术量呈现递增趋势(图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疾病也呈递增趋势,近6年(2014-2019年),黄斑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脱离共同组成玻璃体切除术的前三位适应证。黄斑疾病上升趋势最为明显,从2010年的13.95%上升至2019年27.80%,2019年成为玻璃体切除术的首位病因。眼外伤手术量较为稳定,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占比从2010年的24.39%下降至2019年10.63%。2013年以前眼外伤为玻璃体切除术的第二位适应证,但从2014年起跌出适应证的前三位。2.3 不同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类型及玻璃体腔填充物变化趋势2010至2019年,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摘除这类“前后联合”手术类型一直处于主导位置,且所占比例逐渐上升,由2010年的55.2%上升至2019年的69.0%,10年间前后联合手术比例增长了13.8%。单纯后段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占比则由2010年的38.2%下降至2019年的26.6%。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比例相对稳定。在玻璃体腔填充物方面,气体及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主要填充物,占69.4%至83.4%,其中硅油填充占比在近5年呈下降趋势,5年平均比例由2010年-2014年的41.6%下降到2015年-2019年的37.2%(表3)。其他液体填充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16.6%上升至2019年的25.1%。讨论1971年Machemer等首次报道了17G经睫状体扁平部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4]。1972年O'Malley等设计了更为细小的20G玻璃体切割头,并提出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8],此后玻璃体切除术一直作为眼底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近半世纪以来,经研究者不断改良,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经历数次变革,由最初的20G传统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到主流的23G、25G无缝线玻璃体切除术[9, 10],再到新推出的27G玻璃体切除系统[11],玻璃体切除手术已全面进入微创时代,其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得到很大提高,适应证的选择也越来越广[5, 12]。本研究显示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10年来玻璃体切除手术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患者平均年龄逐渐增加。这与陈焓等[13]报道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变化趋势相一致。该研究回顾分析了1995年至2004年该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发现10年来玻璃体切除术手术量逐年增加,由1995年的166例上升至2004年的546例,且老年人患者所占比例上升。国外也呈现相似的增长趋势,El-Amir等[14]调查了1968年至2004年英国视网膜手术率变化情况,发现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由1968年的不足1例/10万人增加至2004年的26例/10万人。Kim等[15]基于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服务(Kore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数据调查了2002至2013年韩国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发现韩国年玻璃体切除手术率由2002年的15.1例/10万人增加至2013年的49.4例/10万人,增长趋势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尤为明显。Wubben等[16]基于美国医疗管理网络(United States managed care network)数据库分析了2001年至2013年美国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发现美国12年间玻璃体切除术手术率增加了31%,而40至60岁人群的玻璃体除术率增长幅度最大(8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医疗保健意识逐渐加强,加上诊断技术的进步,让越来越多的眼底病变被发现诊断,另外手术系统的改进也提高了玻璃体切除术的效率[12],这些因素可能是手术量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人口结构老龄化进程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就医的老年人群比例增加,另一方面年龄是视网膜脱离及黄斑疾病等多种眼底病的危险因素[17, 18],这可能是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平均年龄增加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玻璃体切除手术女性患者比例呈增加趋势。陈焓等[13]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中也发现了相同情况。林惠芳等[19]报道了2011年至2015年间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眼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也发现女性眼病患者的比例逐渐升高。这可能与老龄化进程的发展相关,因为女性平均寿命更高,随着玻璃体切除术患者年龄的提高,女性患者比例可能随之上升。另一方面,眼外伤更容易发生于体力劳动为主的男性患者,眼外伤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男性患者数量降低,女性比例相对上升。在本研究中,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及黄斑疾病为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1995年至200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眼外伤(33.9%)、复杂性视网膜脱离(27.9%)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1%)[13],这与我院早期的情况类似:2010年至2012年我院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证以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主,但2012年以后眼外伤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劳动防范意识的加强,严重的眼外伤发生率逐渐降低,需要实施玻璃体切除术的眼外伤患者比例下降[20]。另一方面,黄斑疾病的手术量及所占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该比例增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第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的更新与普及,黄斑疾病检出率逐渐提高[21, 22]。第二,研究表明对于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实施黄斑前膜剥除合并白内障摘除术能使其术后视觉质量得到有效提高[23],且剥除黄斑部内界膜可降低黄斑疾病患者手术后黄斑前膜增殖率,改善视觉功能[24, 25]。因此,相比于保守观察,眼底医生更倾向于手术治疗黄斑前膜。第三,微创玻璃体切除系统的应用与推广,显著提高了黄斑疾病玻璃体切除术效率、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提高了眼底医生及黄斑疾病患者对这类手术的接受度[26-28]。随着黄斑疾病占比的增加,黄斑疾病、视网膜脱离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为2014年来前三位的手术原因。与本研究结果一致,2002至2013年韩国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和黄斑裂孔[15]。2001年至2013年美国玻璃体切除术的主要适应证为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或前膜,玻璃体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6]。本研究中,联合晶状体手术的玻璃体切除术为主要手术类型,且手术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白内障是玻璃体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玻璃体切除术2年后并发症白内障的发生率高达79%至88%[29-31]。另一方面,玻璃体切除术后眼球内结构发生改变,显著增加了白内障手术的实施难度,而联合晶状体手术不仅能为玻璃体切除术提供更清晰的手术视野,同时也提高了手术预后[32, 33]。因此,眼底医生逐渐倾向于选择此类联合手术。近年来,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及微切口白内障手术的普及,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的难度逐渐降低,安全性与有效性明显提高[12,34]。另外由于玻璃体切除术患者人群的老龄化,白内障患病比例及严重程度随之增加,故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手术的比例逐渐增长。本研究中,玻璃体切除术后玻璃体腔填充物中硅油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硅油是玻璃体切除术后主要的眼内填充物之一。硅油能够产生较好的顶压作用,有利于视网膜的贴附,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玻璃体切除术后填充[35, 36],但硅油的乳化所导致的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变性等系列并发症也限制了其应用[37]。硅油填充比例降低,一方面可能由于玻璃体切除术适应证比例的改变,如眼外伤这类严重眼底病比例的下降而黄斑类眼底疾病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的进展以及手术医师技巧的提高,视网膜脱离的复位比例逐渐增加,可能也降低了硅油的使用。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10年间我院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主刀医师存在变动,可能存在手术偏好等混杂因素;其次,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构成情况可能受到地区经济水平及产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仅代表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多中心研究来更加准确反映我国整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变化情况。最后,本研究为回顾性描述研究,仅能反应玻璃体切除术的变化趋势,不能体现变化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手术变化的内在因素。综上所述,2010年至2019年这十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玻璃体切除手术量呈增长趋势,手术患者呈老龄化趋势发展,女性比例逐渐升高。手术适应证中黄斑疾病所占比逐年增加,前后联合手术已成为主流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医师对于硅油的依赖性逐渐降低。

发布了文章

随着岁月的流转,每一位女性都会引来生命的重要时刻-绝经

文章转载:“秋日思语关爱会”

发布了文章

基层医院常见眼病的诊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然而,各种眼病却常常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准确地诊治常见眼病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眼病概述近视:近视是基层医院最为常见的眼病之一。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学习、工作压力的增加,近视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视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而看近处物体相对清晰。其发生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近距离用眼、不良的用眼习惯如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阅读姿势不正确等都是导致近视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结膜炎:结膜炎也是基层常见眼病。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病毒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细菌性结膜炎通常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且呈脓性;病毒性结膜炎症状与细菌性结膜炎相似,但分泌物相对较稀薄;过敏性结膜炎则主要表现为眼睛瘙痒、红肿,常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白内障:白内障多见于老年人,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力下降。初期可能仅有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失明。其发病与年龄、紫外线照射、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眼病,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主要症状包括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和继发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眼内压升高、遗传、眼部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基层医院的诊治方法病史询问和眼部检查:对于每一位就诊的患者,医生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进展情况、有无外伤史、家族病史等。然后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等。视力检查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测量对于青光眼的诊断至关重要,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 10-21mmHg。裂隙灯检查可以观察到眼睑、结膜、角膜、虹膜、晶状体等眼部结构的情况,有助于诊断结膜炎、白内障等眼病。眼底检查可以发现视网膜、视神经等部位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诊断方法:(1)根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例如,近视患者主要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结膜炎患者有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白内障患者视力逐渐下降,晶状体混浊;青光眼患者有眼痛、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2)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疑似感染性眼病的患者,可以进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3)影像学检查。在基层医院,眼部 B 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设备也逐渐普及。眼部 B 超可以检查眼球内部结构,对于诊断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等疾病有一定帮助。OCT 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的细微结构,对于诊断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疾病具有重要价值。近视的治疗:对于轻度近视患者,可以通过佩戴眼镜或隐形眼镜来矫正视力。同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控制用眼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等。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激光近视手术或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但这些手术一般需要在上级医院进行。结膜炎的治疗:细菌性结膜炎通常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或眼膏进行治疗,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膏等。病毒性结膜炎一般使用抗病毒滴眼液,如阿昔洛韦滴眼液等。过敏性结膜炎则需要使用抗过敏滴眼液,如色甘酸钠滴眼液、奥洛他定滴眼液等,同时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白内障的治疗:目前,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当白内障导致视力下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时,可以考虑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基层医院,可以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评估,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转上级医院进行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治疗:青光眼的治疗目的是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噻吗洛尔滴眼液、布林佐胺滴眼液等。激光治疗适用于部分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等,对于药物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基层医院在眼病诊治中的挑战与对策挑战:(1)医疗资源有限。基层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缺乏一些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2)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院眼科医生数量较少,且专业水平相对较低,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3)患者认知不足。部分患者对眼病的认识不够,不重视早期症状,导致病情延误。对策:(1)加强医疗设备投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医院的投入,配备必要的眼科检查和治疗设备,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2)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基层医院眼科医生的专业水平。

发布了文章

首诊眼科的脑梗死临床分析

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管病变部位、程度、血栓形 成速度和侧支循环的情况有关。有些脑梗死病人早期没有 出现明显的神经内科症状,而是以眼部首发症状来眼科就 诊。现将我院 2001年以来门诊遇到首诊眼科的脑梗死患 者 28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 28例。男 16例,女 12例;年龄最大 72岁,最小 63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3~20天;主诉均因某一方向暗影遮 挡就诊。视力 0.4~1.0,双眼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 应正常,眼底除Ⅰ~ Ⅱ级大动脉硬化外,余无异常。视野检 查:采用Humphrey 视野分析仪,静态视野检测,白色Ⅲ号视 标,背景光 31.5Asp ,24-2或 30-2程序。28例视野缺损 均表现一致性同侧偏盲,其中左侧偏盲 15例,右侧偏盲 13 例。经头颅 CT 扫描证实脑梗死 22例,MRI 检查证实脑梗 死6例(其中 4例枕叶脑梗死伴多发性脑梗死,2例枕叶脑 梗死)。举例 1。男性,69岁,因双眼左侧突然固定黑影遮挡 1 周就诊。追问病史有一过性头痛史,高血压史 3年。体格 检查:血压 22/13KPa,神经系统无特殊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为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 眼视力 0.8,眼前节正常。眼底:视乳头边界清,无隆起,黄 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动静脉有交叉压 迹。视野检查:双眼左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2。男性,69岁,因突然右侧看不见伴前额痛、恶心 呕吐 3 天就诊。既往有低血压史。体格检查:血压 16/8 KPa。神经系统无明显异常发现,头颅 MRI 检查:左枕叶、左 半卵圆中心多发梗死。眼科检查:视力右 0.4,左0.8,眼压正 常。眼底:视盘边界清,无隆起,色淡红,A ∶V 约 1∶2,未见明 显动静脉交叉压迹。视野检查:双眼右侧一致性偏盲。举例 3。女性,65岁,因双眼突然左侧黑影遮挡伴轻度  头痛 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高血脂 16年。体格检查:血  压21.4/12.8 KPa,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头颅 CT 扫  描:右枕叶低密度灶,诊断:右枕叶脑梗死。眼科检查:双眼  视力 1.0,眼前节正常,瞳孔等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正常, 视乳头边界清,黄斑反光存在,视网膜动脉细,反光强,静脉  扩张,A ∶V 约 1∶2,有动静脉交叉压迹,视网膜无渗出和出  血。视野检查为左侧一致性偏盲,经神经内科降血压、扩血  管、脑细胞营养剂等应用,2月后复查视野,双眼左上象限一  致性偏盲。讨论根据视路的解剖特点,在视交叉处视神经纤维形成半交叉,即来自双眼鼻侧半的视网膜神经纤维交叉到对侧,而 来自双眼颞侧半视网膜神经纤维不交叉。视交叉以上视路 损害,基本视野缺损形式为双眼同侧性偏盲。视交叉以上 视路包括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视皮质。脑梗死 患者上述某一部位循环障碍均表现同侧性偏盲。 同侧性偏 盲伴视神经萎缩,病变多在外侧膝状体以前,视野表现不一 致性偏盲。视路高位损害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即双眼视野 缺损形态一致,较少伴有视力下降。脑梗死是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  引起的脑软化[1]。多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等。发病突然,部分患者曾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 或头昏、头痛等前驱症状,持续时间短,不易被患者所觉察。 当供给视路某一部位的血管形成血栓,发生脑梗死,如起病  缓慢,可不伴有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仅出现眼征而首诊于  眼科[2]。早期病人有时仅表现某一方向黑影遮挡,眼科可  以通过眼部检查、视野检测为早期发现脑梗死病人提供线  索和依据,并作出定位。对 50岁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  病史,特别有明显偏盲主诉者,不应被视力正常或接近正  常、眼部无明显病变而麻痹大意,不能只注意眼部病变而忽  略全身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对视功能的影响。视野检查  非常重要,有时视野更能说明视功能损丧的多少及病情发  展的情况,还能辅助定位诊断,特别是某些不易被 CT 所能  发现的较小的脑血管病变[3],而基层医院往往又缺少 MRI   设备。有报道,同侧偏盲中脑血管疾病占 70% ,认为枕叶损害 多数为血管源性,最常见的病因是距状裂动脉、大脑后动脉 血栓形成。血管源性损害可致枕叶广泛性受累导致完全性 同侧性偏盲[4]。本组28例均以视觉障碍、偏盲为首发症状 而就诊于眼科。 由于头痛程度轻或一过性发作,或梗死程 度轻、范围小,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而 视野检查表现为一致性偏盲,头颅 CT 或 MRI 检查与视野 缺损一致,提示某些脑梗死病例,特别是枕叶脑梗死,视野 改变可能比神经系统症状出现早。本组资料,根据患者视野同侧偏盲及相关病史,结合头 颅 CT 或磁共振检查,早期对颅内病灶作出诊断,得以使脑 梗死病人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发布了文章

秋老虎带着小橙小黄齐现身,身体给出黄牌警告!

文章转载:“秋日思语关爱会”

发布了文章

一图读懂,难治性癌痛

本文仅为科普知识,具体疾病请咨询专业医生

发布了文章

给妈妈的更年期笔记

文章转载:“秋日思语关爱会”

发布了文章

青光眼科普文章

青光眼的主要特点是特征性的视神经损伤和进行性的视野缺损,它通常与病理性眼球内压力升高有关。如果患者不及时接受治疗,最终可出现永久性盲且无法恢复。是第一大不可逆致盲眼病,发病隐匿,危害严重,且全民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漏诊率高,通常被称作“盗取视力的小偷”或被称作“沉默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因其发病具有隐匿性,我国青光眼患者中,绝大多数不了解青光眼,甚至未曾听闻青光眼,因此对青光眼不够重视。在疾病初期因为没有症状而被忽视,只有当疾病进展到晚期,才会出现患者可以察觉的症状,而青光眼患者已萎缩的视神经目前在医学上还无法使其恢复功能,所以青光眼一旦致盲,几乎无药可救。而只有及早检查,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才是对付青光眼的最佳方法。目前全世界的青光眼患者约有7800万,预计到2024年将增加到1.12亿。约有770万的患者正在承受由青光眼造成的中、重度的视力损失或失明。在发达国家未被发现的青光眼患者有50%甚至更多,而在发展中国家比例高达90%。(世界青光眼协会)1.青光眼的高危人群:*有青光眼家族史者*老年人*有高度近视或高度远视的人群*性情急躁易怒或思虑较重的人群*有眼外伤史,特别是伤后曾有眼压高的人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的人群*长期应用激素药物的患者(包括全身应用和眼局部应用)2.如何预防青光眼呢?*保持健康的用眼习惯和生活习惯:避免长期过度用眼,避免在昏暗的光线下长时间用眼,尤其不要在夜间关灯后看手机,保持良好的情绪与良好的睡眠。 *青光眼高危人群眼科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视力、眼压、眼底、视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管理好全身性疾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以减少这些疾病对眼部健康的负面影响。 *避免眼部受伤:在参与可能导致眼部受伤的剧烈活动时,应佩戴防护眼镜。3.中医治疗青光眼青光眼属中医“绿风内障”、“青风内障”范畴,中医学认为青光眼与“肝”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记载“肝开窍于目”,故调畅肝气是调节情绪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防治青光眼的特色和优势:1保护和改善眼压控制下青光眼视功能2改善症状,提高青光眼患者的生存质量3辩证使用中药、针灸治疗对部分青光眼有稳定和降低眼压的作用4中药、针灸等对控制青光眼病情发展,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具有积极作用。  提醒青光眼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但如果出现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眼睛疼痛或头痛等症状,应立即就诊。青光眼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是预防青光眼、保护视力的关键。如果患有青光眼或者视神经萎缩,可以寻求中医、中药治疗。 

努力加载中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