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54515

陈薇薇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风湿
干燥综合
风湿病
干燥综合征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口眼干燥防风湿,滋阴润燥正当时

秋风起,燥邪生,燥胜则干,皮肤干痒和口干舌燥应时而发。显然,大气侯的外燥对于阴虚内燥的干燥综合征病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口干眼干,大家并不以为病,轻则喝水了之,重则杯不离手,殊不知口干绝不是糖尿病的专利,干燥综合征可能是作祟其中,更有满口蛀牙或片片脱落、发黑,两眼干痛、欲哭无泪这些极致表现,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扰。一般来说,人体的免疫系统承担着识别外界病原体和异物的保卫任务。当免疫功能受某些不良因素刺激或干扰后,难免被蒙蔽,犯糊涂,敌我不分,攻击自身组织器官。而干燥综合征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唾液腺和泪腺,淋巴细胞浸润堵塞两大腺体的导管、腺体萎缩,影响唾液和泪液的分泌而不能滋润口眼,表现为口干咽燥、眼部干涩等。而且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自带杀菌作用,这也正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容易合并角结膜炎和龋齿的原因所在。反之,如果出现眼部异物感、眼红、眼痛或者口干、吞咽困难、龋齿等,需要尽早到风湿科筛查干燥综合征,以免延误病情。毕竟干燥综合征是个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影响肺肾肝等内脏器官和血液系统。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普工作的推进,干燥综合征的神秘面纱被慢慢揭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口干眼干也是病,了解到干燥综合征的危害,明白长期治疗的重要性。中医学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燥痹”,肝肾阴虚为本,津亏血瘀为标。肾阴亏虚,肾藏精生髓,在液为唾,而唾少,肝主藏血,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木失于涵养,双目干涩、无泪。采用补益肝肾、滋阴润燥、标本兼治的方法,具有一定优势。正值多燥之秋,两燥相得干益干,若得中药滋阴润燥之助,犹久旱逢甘雨,且需如春雨润燥细无声般的坚持,方得佳效。此外,一些性味平和、质润多汁的食物亦可与中药协同发挥滋阴润燥作用,如梨、柚子、甘蔗、西瓜、葡萄、荸荠、藕、萝卜、乌梅、百合、银耳、蜂蜜等。忌香燥辛辣的热性食物如辣椒姜蒜、热带水果和牛羊狗肉。作者:陈薇薇,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门诊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门诊时间: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周二、五上午(专家门诊)

发布了文章

中医药助SLE平稳撤减激素

     激素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基础用药,让人欢喜让人惧。毋庸置疑,激素的问世是医学史上的伟大进步,开创了风湿病治疗史的革命性时代。激素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足见其贡献之大。自从激素用于SLE的治疗,在控制疾病、逆转或保护器官损伤、挽救生命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急重症SLE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器官功能,时间就是生命。激素能在宝贵的时间内,扑灭高热,及时逆转重要器官(肾、脑、肺、胃肠道等)的进行性损伤,助濒临团灭的血小板迅速回升,脱离全身出血的风险,保护器官免受免疫炎症损伤,大大降低死亡率。然而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激素也有两面性。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激素的弊端逐渐显现,肥胖、反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带状疱疹、脑炎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消化道溃疡、骨质疏松、白内障、青光眼等,生存质量随之下降。SLE的死亡风险从疾病本身逐渐演变为长期使用激素导致的并发症如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理想的治疗是既能控制疾病、保护器官、减少或预防复发,又能规避或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激素的作用有目共睹,然毒副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合理使用激素是关键,尽可能用最低剂量的激素控制病情。对病情长期稳定的患者,可考虑逐渐减停激素。然而临床上不乏撤减失败的病例,轻者加回原剂量,重者前功尽弃。数次反复,给患者带来心理阴影。即使各项指标和症状显示病情稳定,亦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表示余生维持小剂量激素而不再减量。但是即使小剂量的激素长期应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增加死亡风险。故而减停激素已是SLE治疗的长期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平稳撤减激素?鉴于SLE病情复杂,个体差异大,激素的撤减方案并非千篇一律,宜因人、因时而异,由专科医生全面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动态调整。用药如用兵,早期规范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中药等二线用药是成功撤减激素的前提。激素是前锋,抢占治疗先机,二线药是后援部队,合力控制病情(战势)后,激素慢慢撤退,二线药维持巩固。二者无缝衔接,配合默契,才是取胜的关键。中西医缓急结合,优势互补,不失为控制SLE、顺利撤减激素的最佳选择。    中医药治疗SLE由来已久,2000多年前的《素问·痹论》提及五体痹日久失治致五脏痹,与SLE的多组织多脏腑受累的特点相合。针对SLE的多系统多器官累及性、易复发、免疫失衡等特点,中医防治学的整体治疗、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平衡理念对SLE的治疗有着很好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在西医药治疗的基础上,综合个体证型和体质辨识,从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全面辨治,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改善症情的同时,减少激素的用量和疗程,尽可能保护五脏六腑功能。    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作为上海市中医治疗红斑狼疮特色专科、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SLE40年。科室创始人上海市名中医沈丕安先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SLE病因病机总结为肾阴虚和热毒瘀痰致病,治疗上采用重补肾阴以治本,清热凉血解毒、祛瘀化痰通络以治标,联合激素、免疫抑制剂达到改善症情、保护脏腑、控制疾病的目的,是为增效。中医药治疗SLE的作用除了增效,还体现为减毒。治疗谨守中医“未病防病”、“已病防变”的原则,专注于西药的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的干预和预防。通过清热减毒、补肾减毒、补血减毒、和胃减毒、保肝减毒、降脂减毒、降糖减毒直接或间接减少、减轻兴奋失眠、感染、骨质疏松、消化道溃疡、肝功能异常、高血脂、高血糖等不良反应,是为减毒。中医药增效以控制疾病、保护器官、撤减激素,减毒以减少毒副反应,切实提高生存质量。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陈薇薇主任医师

发布了文章

周身疼痛为哪般,纤维肌痛是祸根

倪阿姨因周身疼痛一筹莫展。诊室内,她,费力倾诉病史;我,拨开浓重口音找线索。为了辨清病因,决定入院完善检查。检查发现倪阿姨有骨质疏松症,但用来解释困扰倪阿姨数月的疼痛,似乎并不充分。更蹊跷的是,胸闷,胸痛接踵而来,本就痛苦不堪的倪阿姨更为烦恼。在排除心血管疾病之后,我们开具了对症治疗的医嘱。第二天一早倪阿姨笑容满面地告诉我好消息:一觉睡到天亮,身不痛,胸不闷。症状皆除,唯待出院。倪阿姨的治疗反应印证了我的判断——纤维肌痛。纤维肌痛,又称为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弥漫性疼痛综合征。全球发病率为2~8%,随着人口老龄化,心理压力增加等因素,发病率还在逐渐增加。该病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人群,尤其是50~60岁女性,女性患者是男性的3倍。该病症状多样,由于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诊断基本靠临床表现的收集。除了躯体疼痛、晨僵外,往往伴有如倪阿姨的表现:胸闷、心慌、失眠、焦虑、乏力等,需要全面筛查,仔细甄别。虽然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发病率在风湿病中居第二,然而国内却鲜为人知。医生和民众对本病认识不够,知晓率甚低,首诊误诊率高达87%。患者常辗转于各科室而无法确诊,有数据显示患者常需耗时2年以上、平均就诊于3.7个医生才能被正确诊断,有的患者甚至用了10年的时间才得以确诊。不仅劳民伤财,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耽误病情。因此,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弥漫性疼痛,应警惕纤维肌痛综合征,争取早诊断早治疗。此外,纤维肌痛综合征可继发于其他风湿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综合征等,还可继发于非风湿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当纤维肌痛综合征未被识别时,常被误认为原发疾病控制不良,延误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对于不能用已患疾病解释的弥漫性疼痛,需要谨防共患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可能,避免采取不恰当的治疗方法。纤维肌痛综合征的治疗需要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以抗抑郁药物为主,辅以宣教、心理调治、有氧运动等非药物疗法联合治疗。鉴于抗抑郁药物的不良反应尚难克服和解决,中医药因具有心身同调且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而值得尝试。中医认为纤维肌痛综合征为筋痹,属五体痹。病位在筋骨,与心、肝、肾相关,多为心气不足、肝郁不疏导致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故而表现为周身疼痛、乏力、情绪低落、不寐、胸闷等。中医药注重整体治疗和“以平为期”,采用脏腑气血经络辨治,以养心补血,柔肝疏筋,益肾壮骨、理气活血、疏经通络、安神定志等治疗原则标本兼治,配以中药泡洗、针灸、耳穴、按摩、情志调养、气功锻炼等中医学方法平衡气血脏腑功能,助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达身心健康。 作者陈薇薇: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总院上海市芷江中路274号专家门诊:周二、四、五上午,特需门诊:周一下午分院上海市石门一路67弄1号专家门诊:周四下午

发布了文章

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特色治疗

中医学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燥痹”,肝肾阴虚为本,津亏血瘀为标。肾阴亏虚,肾藏精生髓,在液为唾,而唾少,肝主藏血,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木失于涵养,双目干涩、无泪。采用补益肝肾、滋阴润燥、标本兼治的方法,在改善症情上具有一定优势,且无西药的毒副反应,适合长期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提示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这里的“本”主要是指阴阳,告诫医者要懂得阴阳变化的道理,抓住阴阳这个根本,才能顺利地治好疾病。我科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治疗遵循经典思想,注重病因治疗,采用补益肝肾、滋阴润燥、活血生津等治法标本兼治,经筛选确定了“养阴活血生津方”、“生芦润燥汤”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方剂。针对不方便煎煮中药的患者,我们研制了”乌冬润燥袋泡茶”生津润燥,长服就泡,缓慢却持久。临床发现,中药对于改善口干、眼干、干咳、五心烦热,盗汗、便秘等局部及全身症状方面,显示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正值多燥之秋冬,燥邪盛行,地裂枝枯,需要雨水浇灌。人体亦是如此,阴虚津亏之体受外燥内侵,内外夹击,津液更亏,不能濡养全身组织和脏腑,使干燥症状更为突出。中药的滋阴润燥作用,犹久旱逢甘雨,且需润燥细无声般的坚持,从根本上改善阴虚内燥的体质。《黄帝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泛指气血阴阳。干燥综合征病人的基本病因在于阴虚,给予养阴纠正治疗,阴阳平衡,外燥自然不易入侵,阴虚津亏症状得以缓解,不致于发展至脏腑痹,最终提高生活质量。作者: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陈薇薇,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擅长中医中药增效减毒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平稳撤减激素。门诊时间:总院 周一下午,周二、周四、周五上午  分院石门一路 周四下午

发布了文章

牙痛眼红,需防干燥综合征

秋雨润秋燥,草本滋口眼你是否想过,反复龋齿、牙齿发黑、牙齿片状脱落、满口残牙可能不是普通的牙病。你是否想过,口干舌燥,杯不离手,美味糕点难以下咽,人欲言语舌不转,夜间数次起床只因口渴……,这些极致表现不只是糖尿病的专利。你是否想过,腮腺反复肿胀可能不是简单的腮腺炎。你是否想过,眼干、眼涩、异物感、眼红、眼痛,甚至欲哭无泪背后可能不仅仅是干眼症、角膜炎、结膜炎那么简单。你是否想过,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可能不单纯是血液病。你是否想过,反复咳嗽,肺间质病变,肺大泡,可能不止于呼吸系统疾病。……        医学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多观察、多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以上看似简单的表现背后可能另有他病,那就是并不为大家熟知的干燥综合征。其实干燥综合征是以口眼干燥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人群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33%~0.77%,老年人群中高达2%~4.8%。不少病人常年被牙痛折磨,人未老,牙已没,虽然经常跑医院,却停留在牙痛医牙,眼红医眼,从没想过还会有其他疾病,还要去风湿免疫科寻求病因治疗。其实除了口眼干燥,干燥综合征还有皮肤、关节以及肺、肾、血液和神经等系统表现,危害性更大。早期识别各种信号,对于干燥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必要,早期治疗可以及时截断或减慢病情的发展,减少或减轻内脏。而早期诊断除了医生的专业诊断,还有赖于科学普及,让干燥综合征的表现深入人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口干眼干也是病,了解到干燥综合征的系统危害,明白长期治疗的重要性。作者介绍:陈薇薇 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芷江中路总院:周一下午,周二、四、五上午石门一路分院:周四下午

发布了文章

肩痛,小心是风湿性多肌痛

前阵门诊接诊一老年女病人受肩痛困扰三月,前期误以为肩周炎,忍痛坚持锻炼一段时间,结合针灸推拿治疗均未见起色。细细问来,肩颈痛,双臂抬举困难,疼痛至哭,夜间无法安睡,检验指标除了血沉升高,并未发现其他异常,断定不是常见的肩周炎,而是一小众病----风湿性多肌痛。风湿性多肌痛发病率较低,知晓率更低,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70~80岁最多,女性多于男性,约2~2.5倍。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可能。临床特点为颈、肩胛带和骨盆带肌疼痛和晨僵,部分伴有低中度发热、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化验可见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因此,当老年人出现肩颈和臀部肌肉僵痛且伴有血沉升高,谨防风湿性多肌痛,需要至风湿科排查。风湿性多肌痛的首选西医治疗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优势在于起效快,随着症状好转,血沉逐渐下降,激素逐渐减量维持。减量过早、过快或停药过早,均可导致病情复发。复发很常见,需增加激素剂量达到症状缓解,然后试探用更慢的速度减量。如此反复,对于全身机能下降的老年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应特别注意感染、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白内障、青光眼、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中医认为该病多因营卫不和,或气血亏虚,或脾肾两亏,风邪夹寒、夹湿、夹热流注经络关节,或肌表经脉,阻滞气机,气滞而血行受阻成瘀,炼湿成痰,痰瘀痹阻血脉经络,不通则痛。其病机多为正气亏虚,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畅所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经络、关节、肌肉,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根据病因,可分别采用祛风、散寒、清热、化湿、化痰、祛瘀以及养血、柔肝、健脾、益肾等标本兼治。此外,还可借助针灸、穴位敷贴和中药热敷等外治法加强疏经通络,行气活血作用。目前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最佳方案。中西医优势互补,不仅可提高疗效,还能减少西药的毒副反应,缩短病程,减少复发。中医药治疗宜贯穿疾病始终,对轻症或稳定期,可以单用中药治疗标本同治。急性活动期,宜尽早使用小剂量激素以快速控制病情,待症情控制后,再撤减激素,逐渐过渡到中药治疗,最大程度减少激素使用量和时间,减少并发症。作者:陈薇薇,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门诊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门诊时间:周一下午(特需门诊)周二、五上午(专家门诊)

发布了文章

保玉手纤纤,护脏腑平安

       类风湿关节炎,一种以破坏关节尤其手指小关节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风湿病。因毁手无数闻名天下,令人闻风丧胆,一度有“不死的癌症”之称。有人因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也有人为求根治,四处寻求神药,不惜重金求得的是不明所以的药粉,一段时间后,关节肿痛是消了,脸却圆了。想来是商家为了追求奇效,迎合病患,参杂了激素粉末等,长期服用可能会并发其他疾病或贻误病情。殊不知类风湿关节炎吞噬的远不止纤纤玉手,还有五脏六腑。显然专业的事必须交给专业的人:医生!风湿科医生!        类风湿关节炎不能根治虽是实话,但并不代表不能治疗,或不必治疗。事实上可以根治的疾病寥寥无几,正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都是慢性病。如此想来纠结能不能根治实属多余。临床上不乏不痛不肿不变形,甚至停药的病例。永葆纤纤玉手不是梦,前提是摆正心态,不放弃不幻想,脚踏实地得在专科医生的指导和管理下积极治疗。治疗之路可能坎坷,也许崎岖,但是希望在,未来值得期许。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和疾病认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早期即被发现被诊断,继而在专科接受规范化治疗。随着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药物的不断研发出新,大大改变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现状和预后,耽误至关节畸形的中晚期病患日益减少。消炎止痛药和激素能快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所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消化道溃疡、高血压、糖尿病、肝肾毒性、骨髓抑制等不容小觑,新型生物制剂价格不菲,需反复住院治疗。与此同时,临床与实验研究显现中医中药在本病中的优势。中西医双剑合璧,增效减毒,更好控制病情,减少西药的用量,最大程度缩短疗程。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病”范畴,又称“顽痹”、“历节风”、“尫痹”等。早在《素问•痹论》中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上海市名中医沈丕安先生提出“7 + 1”理论辨证类风湿关节炎,即风寒湿热瘀痰毒七邪与肾虚。治疗上采用祛风、散寒、祛湿、清热、化瘀、蠲饮、解毒以及益肾七种治疗方法。我们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导致筋骨失养,出现关节不利,肾虚是病之本;外邪入侵,致使经脉痹阻,痰瘀阻滞,气血不通,则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痰瘀阻滞是病之标。我们将西医病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有机结合,筛选出一些既能祛风湿、化痰蠲饮、活血通络,又能针对疾病病理而消肿止痛、抑制免疫的中药,几经优化,拟定了风免四号方、羌活地黄汤、补肾通络方等一系列协定方分型分期论治,配合中药熏洗、穴位敷贴等中医特色疗法,综合治疗,治疗方案日臻完善,保玉手纤纤,护脏腑平安。 作者:陈薇薇,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中医中药增效减毒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平稳撤减激素与免疫抑制剂。主张用“养阴清热、凉血活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 ,“补益肝肾、疏经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补益脾肾,活血通络”治疗炎性肌病、硬皮病等。 门诊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周二、五上午(专家门诊)


发布了文章

治痛风者,必先苦其心志,益其脾肾,泄其湿浊

痛风作为一个古老的疾病,曾经盛行于王宫贵族中,被称为“富贵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早已跌入寻常人家。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患病率逐年上升,90年代直线上升,目前国有超8000多万痛风患者。而且发病年龄成低龄化发展,青少年亦未能幸免。显而易见痛风的迅猛增长与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的变化息息相关。与其同时,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加强,面对美食的诱惑,“管住嘴,迈开腿”响彻耳旁,饮食宜忌烂熟于胸。尽管如此,痛风患者仍在以每年9.8%的比例增长,预计到2020年将近1亿患者。 经常有患者一脸无辜地表示几乎都吃素了,为何尿酸还是高。事实上人体每天的尿酸只有20%的尿酸是外源性尿酸,即与饮食有关,而80%的尿酸是内生的。换言之,人体的尿酸大部分是嘌呤代谢障碍产生的,即使不吃不喝,还是会有大部分尿酸产生。何况尿酸生成过多只是高尿酸血症的一个因素,尿酸排泄过少也会造成高尿酸。因此,单纯限制高嘌呤饮食还远远不够,饮食上需禁酒和饮料,多饮水,进食高碳酸化合物、适量蛋白和低脂饮食。还要适度运动,减轻体重,还需要限制体重等综合管理。虽然非药物治疗是痛风治疗的基础,需要贯穿痛风治疗始终,药物治疗不可或缺。有些患者因为去过几次门诊,尿酸下来了,感觉已掌握到医生的用药规律,渐渐松懈下来,“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不愿意经常化验检查。殊不知药物的选择,并发症和禁忌症的排查,毒副反应的监测等专业问题其实离不开专科医师的管理。规范治疗可以助你平稳降尿酸,预防发作。药物治疗分西药和中药治疗。西药主要有抑制降尿酸药和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两大类。中医中药则溯本求源,辨证和辨病结合,针对不同病程不同分期不同证型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方案。 中医对于痛风的详尽论述在元代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痛风论》可见一斑:“……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元代朱丹溪认为素体血热,后天调护不当,感受湿、风、寒邪,外寒内热,郁结化为浊瘀引发痛风。提出环境差异、生活起居和个人的体质不同,所感之邪亦有差别。明代著名医家在《景岳全书》记载: “外是阴寒水湿,令湿邪袭人皮肉经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红肿潮热,久则骨蚀”,该文献提示明代已考虑到了痛风成因有内有外,湿邪袭人是外因,膏粱厚味为内因,同时也意识到了后期有骨侵蚀的风险。现代研究发现除了骨侵蚀,还有心肾内脏受损的风险,因此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主水液,脾主运化水湿。素体肾虚则水液不利而聚湿,加之长期饮食不节伤脾,水湿不化,郁久化为湿热,湿热下注关节发为痛风性关节炎。湿热郁久,阻滞气血,化为痰瘀,痹于关节成痛风石,痹于心脉而心脉不养,损及肾络则加重肾损,又进一步影响水液代谢而加重病情。因此,脾肾亏虚是本,痰瘀湿浊是标,治疗上标本兼顾,采用健脾益肾,行气利湿、祛瘀化痰等治疗原则,整体上调节水湿平衡与脏腑功能,调治痛风,将更易于控制尿酸,避免波动,减少发作,可以说良药苦口利于痛风,膏粱甘口弊于痛风。 痛风治疗全程可借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稍作调整作为警句以勉世人:“医将治痛风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益其脾肾,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作者:陈薇薇,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门诊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周五上午(专家门诊)

发布了文章

双手变色需排除风湿免疫性疾病

四季更替乃自然规律,历练着每一个生命。秋去冬来,机体随着气温的下降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隐匿已久的病症渐渐浮出水面,可见端倪。我们知道人的头面部和双手一向最为坚强,即使冬三月,水冰地坼,只有帽子、手套和口罩可以保暖御寒。毕竟我们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灵巧的双手和敏锐的五官,御寒三件套全副武装的机会少之又少,尤其是双手,因此造就了虽处寒境而温暖之双手。当然也有例外,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手指有长短不一,其耐寒能力、血管功能和个人体质不同,免疫功能各异,手指的颜色和温度因人而异。在洗洗刷刷,或是外出后,更有激动兴奋等情绪变化之时,有人的手指不再指不改色,除了透心凉,还会呈现诡异色,有白有紫更有黑,可以十个手指头颜色混搭,甚至一个手指头的不同部位颜色迥异且泾渭分明,犹如三色冰棍。虽然进入温热环境,或者局部取暖可以恢复如常,这种变色手指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以上病症其实为雷诺综合征,因肢端小动脉痉挛出现缺血所致。手指(足趾)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发作性的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一组综合征。如果出现以上表现,首先需要赴风湿免疫科排除结缔组织病,以免贻误病情。如若只有该表现,称为特发性雷诺综合征;若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混合型结缔组织病等,则为继发性雷诺综合征。警觉之人出现该症状会及时上医院检查探明究竟,寻求诊治。 然耽误数年的病例不在少数,有人未能意识到此为异常现象,用“冻到了,保暖就好”聊以自慰;有人因为该症状不痛不痒且为阵发性能恢复,懒得求医,殊不知长期痉挛缺血可导致肢端缺血坏死;更为可惜的患者虽觉异样,但不知何处求医。

发布了文章

两大国粹助你挺直腰杆昂起头

     记得当年看到《一仆二主》中男主低头斜肩、蹒跚的步态和僵硬的舞姿,料定这应该是位饱受强直性脊柱炎折磨的病患,有关报道证实了我的猜测。虽然我们对这位男神的病史无从知晓,但透过他标志性的步态,可以估计可能是诊断滞后,亦或是失于治疗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残疾。唏嘘也好,佩服也罢。唯有普及疾病知识,方能提高诊治率,救病患于致残路上,改善生活质量。        强直性脊柱炎在如今信息化时代并不是个陌生的疾病,只是该病有时善于伪装,表现并不典型,不容易被识别,延后诊断5年甚至10年不足为奇。加之该病多见于身强力壮的青年男性,处于“轻伤不下火线”的年龄阶段,思想上容易忽视,就诊上易拖延,延后诊断的病例不在少数。譬如部分病人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脊柱外症状如外周关节肿痛、虹膜炎,被“腰肌劳损”、“腰突症”、“眼炎”、“年轻无大病”等惯有思维模式堵截在风湿专科诊室门外,不能第一时间获得专科规范诊治。这些往往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延误治疗的主客观原因。若能改变固有思维方式,提高正确的就诊意识,及时诊断、早期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还是可以挺直腰杆昂起头。               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表现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可见端倪。《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也;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也。”“头倾视深,背曲肩随,转摇不能,行将偻附”诸类描述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非常吻合,提示此病与脏腑精血亏虚相关,足见当时医家观察之细致,记载之详尽,分析之透彻,辨治之全面。该病影响到骶髂关节和脊柱而出现脊柱强直和纤维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筋骨受累的风湿病。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肝主筋”,与肝肾相关,宜采用补益肝肾、疏经通络之法标本兼治,达到柔筋健骨通络的治疗目的。中医重视天人相应,讲究顺四时调养五脏,著名医家张景岳提出:“春应肝而养生……冬应肾而养藏。”春季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养肝为主,肝气条畅。冬季万物皆伏,肾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养肾温肾为主,使肾气收敛。强直性脊柱炎与肝肾两脏亏虚相关,冬春两季尤应重视养护,除了中药之外,还可以在冬季根据个人体质服用个性化定制的膏方,以温肾阳,温肾气。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常起于腰骶部的骶髂关节,沿脊柱向上逐渐发展至颈椎,与督脉循行路线吻合。在督脉循行部位采用艾灸等治疗以发挥温督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不失为一种适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运动疗法作为另外一种积极的强直性脊柱炎辅助治疗,有利于扶正达邪、行气活血、疏经通络,阻止或减慢韧带钙化、骨质疏松。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传统运动,历经百千年而不衰,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推崇。以太极、阴阳理念为核心,结合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强身健体的拳术。太极拳锻炼时要求挺胸拔背、用脊柱带动身体和缓地旋转,对于脊柱活动度训练尺度恰到好处,可以防止脊柱强直变形。同时太极拳训练时注重调和气息,有助于胸廓活动度的锻炼。因此将太极拳纳入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日常实乃明智之举,长期规则练习配合药物规范治疗,有益于延缓疾病发展,保持挺拔身姿。 作者:陈薇薇 门诊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特需门诊、膏方门诊)                    周五上午(专家门诊、膏方门诊)

发布了文章

眼睛是风湿病的窗户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说“眼睛是风湿病的窗户”。临床上,透过眼睛这扇窗户发现风湿病的病例屡见不鲜,一些困绕多年的病症从中得以正确解释,明确诊断,回归正确的科室接受规范的病因治疗。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些医学知识,知晓眼睛这扇窗户背后鲜为人知的风湿病。事实上风湿病并不如其名“风湿”那么简单,也并不是想当然的“免疫力低下”,而是免疫紊乱,甚至是免疫亢进所致。病名的片面性和疾病的隐匿性限制了病患的正确及时就诊,错失治疗时机,带来无法弥补的遗憾。今天我们先来聊聊眼与风湿病千丝万缕的恩怨情仇。眼与风湿病,看似风牛马不相及,恰恰是相爱相杀的冤家,轻者眼干眼红眼痒,甚者眼痛、欲哭无泪,重者失明残疾。1.干燥综合征不少病人自觉眼干涩,有异物感,自以为是用眼过度所致,自行使用滋润型或者抗菌消炎的滴眼液缓解症状,殊不知有一种风湿病——干燥综合征可有此类表现,长此以往可进一步破坏结膜,角膜,出现结膜炎,角膜炎,角膜剥脱,眼痛,畏光,欲哭无泪等,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出现内脏累及如肺间质增生、渗出,肺大泡等影响呼吸功能,累及血液系统出现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累及肾脏出现肾小管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还可伴有口干欲饮,饮水不能解渴,杯不离手,甚至夜间干醒,反复龋齿,牙齿脱落,发黑等。如果有诸类症状,可以赴风湿科进行特异性抗体和系统检查排除干燥综合征。2.脊柱关节病有些中青年男性患者反复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减退,眼科证实为葡萄膜炎,需引起重视,有经验的眼科医生会嘱咐患者专门赴风湿科排除风湿病,病患自己如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常识,更利于早期诊断,赢得治疗时机。脊柱关节病,是一组影响关节、脊柱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常见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部分患者首发症状可为眼炎反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伴或不伴有腰背僵痛,活动后减轻,趾指炎、跟腱炎,有必要进一步至专科完善检查如HLA-B27和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3.白塞病是一种系统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眼色素膜炎及生殖器溃疡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50%患者表现为眼炎,双眼均可累及,可以在起病后数月甚至几年后出现,1/3患者以眼部病变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减退、失明、眼球充血、眼球痛、畏光流泪、异物感、飞蚊症和头痛等,致盲率可达25%。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即虹膜睫状体炎,可伴有或不伴有前房积脓,而后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炎则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原因。眼球其余各组织均可受累,出现角膜炎、疱疹性结膜炎、巩膜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乳头炎、坏死性视网膜血管炎、眼底出血等。此外可有晶状体出血或萎缩、青光眼、视网膜脱落。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由白塞病所致的颅内血管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白塞病对眼睛的波及可谓是广泛而全面,及早诊治也是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的有效手段。4.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体的破坏可谓无所不能,因此也会出现眼部受累,可表现为视网膜血管炎,视神经炎,脉络膜炎,巩膜炎。5.瑞特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结膜炎、尿道炎、关节炎三联征。最早出现结膜炎,持续时间较短,常为双侧,可为球结膜也可为睑结膜受累,严重者影响全结膜,伴有结膜水肿,眶周肿胀,偶有角膜炎和虹膜炎。可伴有尿道炎、关节炎、皮肤黏膜损害,如有以上表现,可至风湿科进一步排查以便及时治疗。      以上风湿免疫病主要是因免疫性炎症所致眼部血管炎症,西医药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抑制免疫、消炎消肿,在急性、重症病例的治疗上显现出强大作用。然其毒副反应显而易见,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代谢紊乱和肝肾毒性等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且激素长期使用还会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等眼病。硫酸羟氯喹存在角膜和视网膜损害的风险。而祖国医学认为免疫性眼病病位在眼,与肝肾有关。宜从热毒瘀辨治,治以滋肝明目、养阴补肾、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活血化瘀,采用中药内服外熏的方法,标本兼治,控制眼病、缓解病情,平稳撤减西药,力求少用甚至不用西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获益于病患。中西医结合珠联璧合,还病患一双明眸。作者简介:      陈薇薇,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在读。199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以风湿、免疫性疾病为主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近20年,师承上海市名中医沈丕安教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联盟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负责国家自然基金,市科委、市教委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6篇,参编专著3部,副主编1部。擅长中医中药增效减毒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平稳撤减激素与免疫抑制剂。主张用“养阴清热、凉血活血”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补益肝肾、疏经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清热利湿,健脾益肾”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补益脾肾,活血通络”治疗炎性肌病、硬皮病等。门诊地点: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芷江中路274号)门诊时间:周一下午(特需门诊)                  周五上午(专家门诊)

发布了文章

中医药增效减毒治疗白塞病

       白塞病(或称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该病病程缠绵,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仅有皮肤、粘膜病变者预后良好。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失明、大血管栓塞、消化道溃疡、出血和穿孔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乃至危及生命。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对白塞综合征诊治的认识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初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之“狐惑病”。中医认为其因湿热火瘀毒邪交结,痹阻经络血脉,充斥三焦所致,邪毒久羁,耗伤正气,累及脏腑,病位当肝脾,并与心、肾相关。中医中药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袪湿化瘀为主,以祛邪为主,兼顾护正气以免滋生变证。       我们对轻症、稳定期及没有内脏器官受累者单用中药治疗。重症、活动期及合并内脏器官受累者中西药联用。待病情控制,再缓慢撤减西药,过渡到纯中药治疗,减少、减轻西药的毒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效减毒,减少重要脏器累及,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周五上午

发布了文章

十大表现谨防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是一种罕见的风湿病,患病率仅为70/10万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其表现复杂而多样,几乎可累及全身所有系统,故又称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正因为其患病率低、表现形式多样,不易被大家熟知,不少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尤其在首发症状并不是典型时,疾病的诊断可能并不顺利,更有不典型的病人几经周折才被风湿科明确诊断。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变幻莫测,很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识尤为重要。SLE病因尚未明确,既有遗传、性激素等内在因素,也与环境因素、药物等有关。当病人出现以下表现时需谨防系统性红斑狼疮,宜尽早赴风湿科进行全面筛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避免或延缓不可逆的组织脏器的病理损害。1.不明原因的反复发热,抗感染退热治疗往往无效,排除了感染、肿瘤等的发热病人很有必要来风湿科进一步筛查。2.皮肤出现的红斑,包括日光晒后出现红斑皮疹或冬天出现反复发作的“冻疮”,应及时到风湿科就诊,排除潜在的内脏或系统病变,以便得到及时正规治疗。3.反复发作的关节痛、关节炎,往往持续多年而不产生畸形,少数可有肌酶谱的增高。有这些症状的病人一般会找风湿科或骨科诊治,但因其不典型性也可能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风湿病或骨科疾病。因此对于不典型的关节炎、肌炎,也需全面检查,动态观察相关免疫指标。4.手指出现发白、发紫、发红,受寒或精神紧张时加重,应及时到风湿科就诊。5.持续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尿或无菌性的尿白细胞有必要查查免疫指标,甚至可以行肾脏穿刺明确诊断。6.不明原因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在初期或疾病活动期伴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部分病人首发症状为血液系统时,很少有人会进行风湿病的排查。若经骨髓穿刺检查正常者,谨防SLE。7.肺部表现为胸膜炎,胸腔积液。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表现为渗出性浆膜腔积液,排除结核、肿瘤外应注意SLE的可能性。8.心脏表现为心包炎,心包积液,还可有心肌炎、心律失常,谨防SLE。9.反复发作的无痛性口腔溃疡,可查相关抗体,排除SLE。10.反复自然流产或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脑卒中发作。SLE的常用西药有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毒副作用大。中医中药因其效佳毒小深受医生与病人的青睐,已被广泛用于SLE的治疗中。中药不但可与西药协同调节免疫、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减少西药的用量与疗程,还可治疗西药引起的并发症如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等,最终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发布了文章

中药增效减毒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策略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病因迄今不明,尚无根治的办法。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还视SLE为急性、暴发性、致死性疾病。由于激素、免疫抑制剂此类大毒药物在SLE的治疗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毒副反应与并发症,有些是不可逆的,甚至是致命的。而中医药恰恰因其增效减毒的特点深受广大病家的青睐。       一、中药复方增效治疗SLE:       我们根据SLE病情活动程度的不同,将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分主导与增效地位。       1.非中重度活动期SLE的中药主导作用:       对于本期SLE患者,主张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可单用中药或者中药治疗为主。本期有两类患者,一类是初发,没有或者轻度内脏受累如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炎、浆膜炎、血细胞轻度减少等,另一类是经过中西医治疗趋于稳定的患者,处于西药撤减阶段。         第一类患者,权衡利弊,认为单用中药治疗较合适,长期服用不但能改善症情,还能平衡阴阳,双向调节,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与医源性疾病。我们治疗SLE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由于SLE表现出的一派阴虚内热和热毒炽盛的症状,我们重用清热法治疗SLE,对清热药的选用比较讲究。根据不同的表现选用不同的清热法:清热养阴、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风,清热活血、清热化瘀、清热泻火、清热通络、清热疏肝等。虚热者重用生地、加青蒿、地骨皮、知母、牡丹皮养阴清热,热象者加生石膏、寒水石、滑石、鸭跖草等清热凉血;红斑者,加秦皮、白藓皮、地肤子清热祛风;瘀斑瘀点甚者,加水牛角、鬼箭羽、广郁金、莪术清热化瘀;尿血者加白茅根、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口腔溃疡者,加莲子心、黄连、蛇舌草清热泻火;关节痛,加忍冬藤、虎杖清热通络等。肝损者加黄芩、柴胡、白芍、茵陈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另一类患者,曾加用西药治疗,目前处疾病控制期,激素维持在低剂量水平,不同用或联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我们认为此期虽处于稳定期,由于药物量处低剂量,作用偏弱,加上稳定期病人常见的忽视心理带来的调护不当,病情极易反跳。我们认为此期中药的应用举足轻重。中药应用的目的在于抑制免疫、控制疾病,提高体内肾上腺皮质功能,以期撤停西药,顺利过渡到中药治疗。因此我们此期选药会兼顾控制病情与恢复肾上腺皮质功能两方面。在基础方中加用如炙龟板、黄精、淫羊藿等补肾填精之品益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激素的撤渐。       2.中重度活动期SLE的中药增效作用:       此期患者处于明显的活动状态,一般病情较急、较重、甚至非常凶险,单用中药很难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我们认为我们应正确认识到中医中药的不足和西药的优势,把握好西药应用的时机与剂量,争取治疗时机,最大程度地保护内脏或逆转内脏受累,此时中药应用的目的在于协同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的作用,即增效作用,利于今后病情控制后的中药持续性作用。       经过我科临床观察与验证,证实养阴清热中药能降低SLE患者血清dsDNA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升高C4,具有一定的抑制免疫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被认为是效益风险比最高的方法。       此期中药应用目标为控制病情,平衡西药的作用与毒副反应,即增效减毒。       二、中药复方减毒治疗SLE:       毒,原指毒草。“毒,厚也,害人之草”(《说文解字》)。发展至今,中医关于“毒”的认识渐完善,主要涉及四大概念,包括病因、病证、药性、治疗。我们提出的“减毒”是主要针对“毒”的病因而论的。       中医理论讲究辨证论治,辨证求因。毒邪致病在SLE及其合并症、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毒有内生与外受之分。内外毒又互为病因与病理产物,常见的致SLE的内毒有热邪、瘀邪化生而成热毒、瘀毒。毒是诸多病邪的进一步发展,邪盛生毒。所谓“火盛者必有毒”,“温热成毒,毒即火邪也”。我们在SLE治疗中以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充分体现了其对毒邪致病的重视。另外药邪致病作为SLE的重要因素,药邪日久,内毒化生,不容忽视。由于SLE用药的特殊性,激素、免疫抑制剂之药邪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毒力,极易化为内毒,对机体造成毒副反应,甚至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从广义上讲,凡破坏机体平衡与功能的物质均应视为毒邪,如血脂高产生脂毒性,血糖高产生糖毒性,血尿酸高产生酸毒性,血尿、蛋白尿产生肾毒性,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异常等产生血毒性,骨质破化产生骨毒性,兴奋代性谢提高,产生热毒性,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复合物侵肺,肺宣肃失常,产生肺毒性,药邪破坏胃肠屏障与功能,脾胃升降失常,产生胃毒性,药邪及免疫复合物侵肝,肝疏泄失常。我们谨守中医“治未病”的原则,治疗SLE的同时特别关注药物毒副反应和并发症的预防与干预,力求用多种中医治疗方法从多角度、多渠道来减毒,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提高SLE患者的生命质量。       1.清热减毒:       (1)泻火减毒      我们常用的具有清热作用的生石膏、淡竹叶,同时还有泻火宁心的作用,可拮抗激素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盛之毒。清热法是SLE的治疗大法,实验证实生石膏、知母等寒凉药复方可以程度不等地使大鼠心率减慢,氧消耗量降低、镇静作用,继而发挥减慢心率、改善面部潮红、安神助眠的作用。       (2)解毒减毒       我们善用清热解毒中药治疗SLE。而此类中药经现代药理证实,黄芩、苦参。牡丹皮等清热解毒中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与抗炎的作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这将大大利于防治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导致的第一大毒副作用——反复感染。       2.补肾减毒:       (1)补肾填精        “肾为先天之本”,肾阴不足,则变生诸证。认识到狼疮性肾炎的高发性及其难治性,我们非常重视补肾法在整个病程中的应用,“肾主藏精”,以生地为君药,方中常配川断、杜仲、龟板、熟地、黄精、淫羊藿等以补肾填精,防治蛋白尿和激素所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的反跳现象,利于顺利撤减激素。       (2)补肾壮骨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在SLE的治疗中加用川断、杜仲、接骨木等以补肾壮骨之品,不失为防治激素致骨质疏松、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基础治疗。作为治疗SLE主药的生石膏为硫酸钙的结晶,现代药理证实其具有补钙、保护骨质的的作用,在清热凉血生津的同时可作为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治疗。       3.补血解毒:所谓津血同源,通过养阴清热,阴液得滋养,则津血充足。君药生地为养阴补血之佳品,现代药理证实其具有刺激骨髓,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作用,可防治免疫抑制剂导致骨髓抑制的毒副反应。另常用的苦参不但能抗菌消炎,还有明确的升白细胞作用。“肝主藏血”,方中常配制首乌、女贞子、生茜草、鸡血藤、白芍等补血柔肝之品解血毒。       4.和胃减毒:考虑到激素与苦寒中药的应用,顾护胃气药必不可少,我们根据不同消化道症状,将二陈汤、左金丸、海螵蛸汤等经典方中的不同的护胃元素融入到具体的处方中。陈皮、甘草为必备药。陈皮为健脾理气要药,能芳香健胃,驱风下气,缓解脾胃气滞,具有调节胃肠平滑肌、促进消化液分泌,抗胃溃疡,利胆等药理作用。甘草功能补脾益气、和中缓急、润肺止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不但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发挥抑制免疫的功效,还有抗消化道溃疡、解痉止痛、保肝抗炎、解药毒、止咳化痰等多重疗效,对SLE的合并症如免疫性肝病、肺间质病变及并发症消化道溃疡、感染等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药。       5.补肺减毒:常用药生石膏、黄芩、甘草能清解肺热、止咳化痰,还有抗病原微生物与消炎作用的药理学依据,有助于防治合并有肺间质病变。肺热痰壅者,加开金锁、鹅管石、白毛夏枯草等清肺化痰。       6.保肝减毒:黄芩、白芍、郁金等有疏肝理气,养阴清热作用,减SLE本身及免疫抑制剂的肝损毒。常用药苦参中主要成分氧化苦参碱经现代药理证实具有保肝作用,表现在降低谷丙转氨酶,减少肝细胞坏死,减轻炎细胞浸润等。       7.降脂减毒:清热化瘀药有助于降脂减肥,减轻心脑血管与负重关节负担,减脂毒。常用药物有苦参、黄芩、荷叶、海藻、焦决明、山楂等。       8.降糖减毒:常用药生石膏、黄连、知母具清热生津作用,不但可改善口干症状,且经现代药理证实具有降血糖作用,可减激素出现的血糖升高之毒。常用降糖药还有桃树胶、拔契等。       不难发现,我们在筛选中药时会兼顾增效、减毒作用,双管齐下,且能体现多重增效、减毒功效,如常用药生石膏集清热泻火,解毒生津、清肺止咳功效,还能抗菌消炎、补肺止咳,补钙壮骨、降糖于一药,且有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的支持。生地、黄芩、苦参、甘草均具多重功效,标本兼治,利于疾病的控制与毒副反应的防治。       我们认为中药增效减毒治疗SLE可表现为以下四方面:①在激素原量基础上用中药来提高疗效;②中药可以解决某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蛋白尿、面部红斑等;③中药能够缓解减轻激素的副反应或改善症状,如胃肠道反应、骨坏死、高血脂、免疫功能低下等;④中药有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的作用,使人体对外源性激素的需求逐渐减少,从而达到激素用量逐渐减少的目的。

发布了文章

扑朔迷离的风湿病

         相信大多数人对风湿病的解读止于关节炎。事实上,风湿病远远没有病名那么直白,除了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还可累及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而“结缔组织”看似陌生的术语,其实包括血液、淋巴,松软的固有结缔组织和较坚固的软骨与骨等常见组织,由细胞、纤维和细胞外间质组成,在体内广泛分布。正是以上特点决定了风湿病无处不在的可能性和无所不能的破坏性。       实际上除了各种常见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还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病、多肌炎、硬皮病、血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不同的自身抗体,与自身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破坏自身组织器官,严重影响正常功能,甚至造成致命性损害。然风湿病发病多较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从典型和不典型的症状到各系统各器官表现,不易诊断,且治疗困难,属疑难病种。因此提高对风湿病的警惕性和辨识度显得尤为必要,关键在于对不典型临床表现的识别。       风湿病的临床症状从局部的关节痛、肌痛、僵硬、口干、龋齿、眼干、眼红、头痛、咽痛等到全身的发热、消瘦、乏力症状,从皮肤黏膜的红斑、脱发、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到呼吸系统(胸腔积液、咳嗽)、循环系统(胸闷、胸痛)、消化系统(腹痛、腹泻、黄疸)、泌尿系统(蛋白尿、血尿、脓尿)、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头痛、癫痫、瘫痪)等林林总总的症状看似没有联系,都可能缘于风湿病,波及面极广,不可小觑。除了经典的关节肌肉症状,其他症状很难让患者甚至医生意识到排查风湿病。       一些不典型症状如口干、龋齿、口腔溃疡、脱发、光敏感、贫血等容易被忽视。即便有就诊意识,患者很难在第一时间找准科室看对病。往往根据表象赴相应的科室就诊如皮肤科、眼科、五官科、肾内科、血液科、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神经科、外科、妇科等,甚至被误诊误治,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对于医生也是极大的考验。       虽然近些年医患对风湿病的意识已大大提高,仍有一些病例表现不典型,没能在第一时间从诸多貌似没有关联的表象中捕捉到风湿病的蛛丝马迹,失去治疗时机。因此我们还需加强宣教,提高警惕。1.不能用感染、肿瘤解释的发热、咳嗽、腹痛、恶呕、体重减轻等。2.不能用结核、肿瘤解释的胸腔积液。3.不能用皮肤病解释的皮疹、荨麻疹、光敏感、紫癜、毛囊炎、针刺反应、皮肤变硬、变黑、皮肤溃疡等。4.与季节不相符合的冻疮。5.手足末端受气温、情绪影响变白、变紫。6.与年龄、口腔卫生不相符合的牙齿脱落、龋齿、发黑等。7.复发性的口腔溃疡。8.糖尿病不能解释的口干。9.感染性结膜炎、角膜炎、腮腺炎解释的红眼、腮腺肿胀。10.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听力下降。11.不明原因的肌力下降、肌痛。12.不明原因的耳廓、鼻部肿痛。13.不明原因的鼻窦炎。14.不明原因的反复流产。15.局部症状和系统症状并存。16.两个以上系统的症状并存。       对于以上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诊断不能解释、常规治疗不能奏效的疑难病例,需提高排查风湿病意识,或许可以拨开云雾见青天。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