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8

李刚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成长困惑、职业生涯、婚恋困惑、家庭治疗、心理援助及危机干预。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恐惧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卑微时,我们反倒开始变得强大……

一、没有深入学习心理学,会伤人伤己现在很多人学习心理学用心理学来疗愈自己但没学好的心理学反而可能会伤人伤己学习心理学的好处,是对人性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从而可以对人、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接纳。这个接纳本身就包括对过往伤害的承认和接受,进而在接受的基础上,放弃对世界的责备,担负起自己对生命的责任。但这个过程又不是那么顺利的,因为要放弃对世界的责备,就意味着自己过去所经历的那些痛苦,通通由自己买单。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其艰难之处在于:收回投射给世界的责备后,自己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和代谢。所以,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常常见到许多人有那么一些时段——似乎找到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或者别人是糟糕的,自己所受的苦,都是别人带来的。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了书上说孩子在长大过程“应该被那样对待”,于是就期待自己或者父母曾经是那个样子,甚至期待周围的人都是那样的;若不是,就会有深深的失望甚至愤怒。其实,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让一个人发展得更好,但并不是一个人际间的行为标准。当我们期待这个黄金法则成为人际标准时,最终受伤的,一定是我们自己。心理学的学习,人格的成长,往往会经历一个蜕变的过程。化茧成蝶,完全不经历痛苦是不可能的,经受住了,可能会变成蝴蝶自由舒展开翅膀;经受不住那一瞬撕裂的痛苦,可能就要延迟自由时刻的到来。而处理这一瞬痛苦的方式,往往会给正在学习中的我们,带来更多的困惑。二、如何界定自己是否是一个好父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很多新的育儿理念,对照那些新的东西,我们开始对自己心生责备: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这里没有做到,那里也没有做到,孩子会不会因为我对他的疏忽而发展受阻啊?会不会有心理问题呀?会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孩子啊?于是,原本还算顺畅的生活,因为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反而变得焦虑重重了。其实,孩子哪里有那么脆弱,他们天然的成长能量带领他们获得充分的发展。真正发展到有严重问题的孩子,也绝不会是因为父母一两次出差没有郑重道别或是少检查了几次作业就可以形成的。若我们能够依照父母爱孩子的本能与孩子相处,孩子是不至于发生那么大的状况的,倒是我们的忧心忡忡和内疚负罪,真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某些潜在的影响。当他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又不明白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可能要反过来成为父母的容器,去帮助父母代谢这些焦虑的情绪。这种情况下,孩子发生情绪问题、发生发展受限的可能会大幅度增加。而我们内心的这些焦虑、内疚真正的来源,很可能是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缺失。如果我们曾感受到在父母面前是被忽略的,现在的我们可能希望能带给孩子更多好的体验,从而补偿自己内心缺失的内容。如果我们曾对父母充满了失望,那我们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投注更多的关注,从而改善父母曾带给自己的创伤性体验。当我们试图在孩子身上修复我们自己的创伤时,他所承担的任务就太多了。虽然看起来是我们在很好的照顾孩子,但因为孩子要承担他自己成长之外的额外任务,所以,这样的照顾反而会带给他们更多的压力。当父母过度照顾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投射了另外一种伤害给孩子:你不行,离开了我的照顾,你将陷于险境。当父母对孩子能力的怀疑投射给孩子时,孩子就会成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的那个人。与其花精力怀疑自己做得不好,还不如努力过好自己目前的生活。当父母说“为了我的孩子,我...”的时候,打住。如果父母觉得牺牲自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未来的话,那你就搞错了自己的位置,父母不是上帝,永远无法决定孩子的未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努力去成长自己,努力让自己生活得好,从而带给孩子关于爱关于生命成长的最直接的感受。当然,这个成长本身,也包括父母有能力接受自己的有限性,接受自己不能凡事做到完美。父母对自己接受得越多,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最接近现实性,就不必承受太多父母期待借助于孩子来改变不如意的压力了。三、如何看待我们的父母当我们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这个人有可能造成深重的影响,一些早年的体验被重新唤醒,并因此感觉非常痛苦时,我们会倾向于把所有的责任推向父母:全是因为他们不够好,所以我今天才这么痛苦。是的,也许真的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他们曾得到过吗?我们没有办法要求一个乞丐为我们提供一座金库。也许他们只能为我们提供一块发了霉的面包,那虽是有毒的食物,但对于他们来说,那已是他们所能拥有的最好的。也许,在他们的成长中,他们吃到的有毒的东西更多,为了让我们活下去,他们已经努力将毒性最小的东西给了我们。一方面是父母的没有能力,另一方面是我们对他们的过高期待,这样的落差,最终导致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痛苦。当我们期待我们能拥有不一样的父母,期待父母是全好的、能完美地满足我们的时候,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部分的运作:就是拒绝承认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已经拥有的能力。在成年人的社会里,一切的获得都是以付出为代价的,承认自己已经长大就意味着要为自己的生命承担责任,就要放弃希望自己不必做什么就可以被满足的期望。我们将对自己的感受停留在那个完全依赖父母照顾的小婴儿,就无法让此时的自己真正进入一个成人的状态,去感受早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自己。如果他真的是那个婴儿,似乎也就获得了某种特权,可以让他更自由地用责备来拴住照顾者的目光,从而可以在没被充分满足的时候,用哭闹来向照顾者抗议。可现实是残酷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真的会愿意一直照顾一个几十岁的婴儿。所以这个大宝宝的方式,最终会让周围的人都怕了他这个吸血鬼,躲开远远的,以至于真成了他感受的那样“我的生活被你们破坏了”。其实,真正在进行破坏的,恰是他自己。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人格特质出生的,这些特质会影响到今后的生命走向。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长大的过程中,经历了超乎寻常的苦难,但依然可以成长得很好。但是另一些人,即便是已经被很好的照顾,依然感觉是父母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这个不同是因为:我们感受世界对待自己的方式,早于感受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如果一个孩子从一出生,就带来许多生存的能量,他就有更多的能力耐受因为自己的弱小所带来的伤害,也就有可能与父母发展出更好的关系;而一个孩子如果从一出生带来的破坏性恐惧就非常强,感觉世界随时都可能伤害他,那即使得到了父母非常好的照顾,依然会感受到父母充满了伤害。因为,那些伤害体验实际上来自他的内部,而不是现实中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我们对关系的感受来自我们成长的早期,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的确可以影响到我们今后对世界的解读,但这只是形成解读的一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或更重要的部分,来自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完全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状态负责,也没有人可以完全推卸属于自己的责任,将责任推给他人。当我们试图将责任全部交给父母时,也必然要为父母不可能像希望的那样完全满足我们而承受相应的失望,同时也会因自己没有担负起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而失去感受自己能力的机会,进而失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后的心灵自由。当然,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找到一个人,他可以完全地为我们的生命负责,我们就像是生活在了上帝的身边——这的确是一个诱人的幻想,在这幻想中我们差不多也拥有了上帝一般的能力。可现实是,我们的父母都是平凡人,如果我们始终无法接受父母的平凡甚至是有缺陷,那最终承受煎熬的,也只能是我们自己。凭什么让我放弃不现实的期待,你应该共情我共情,是心理咨询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工作态度,是帮助我们理解对方情感世界的基础。共情的能力,在某个层面上,也成为衡量一个好妈妈或是好咨询师的指标。被共情的对待,是一件让我们身心愉悦的事。但问题是,身边的人,不是每个人都是我们的咨询师或者父母,所以,他们并没有肩负着以共情性对待我们的义务。当我们开始将对咨询师的专业要求放到生活中,成为对周围人的要求时,必然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试想,当我们工作遇上问题时,期待老板像一个好妈妈那样去共情去镜映我们的时候,那就需要模糊工作中的边界,那让我们感觉舒服的同时,很可能是以牺牲工作成果与效率为代价的,这样的期待能够被满足的可能性能有多少呢?社会性的关系,是以现实作为关系基础的,与治疗室里的移情关系完全不同。移情关系里要面对和处理的,是我们人格中的不完善,甚至是病理性的部分,若要这部分获得成长和发展,咨询师就必须共情性的理解和处理。但现实性的关系,要求我们是一个社会化的人,要用我们有社会功能的部分来完成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力要求周围的人像咨询师一样对待我们。而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不适应部分,是要放到另外一个设置:即咨询室中去处理的。这样分别的处理,也会帮助我们现实性地去感受周围的关系,在什么样的设置之下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恰是一人格趋于成熟的表现,这代表着在我们的内部,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心理边界。当我们无法放弃将周围人全变成共情性母亲这样一个非现实的期待时,首先会让我们自己感受到挫败,因为我们自己不是那个拥有一根可以任意指挥世界的魔杖的人;其次,这也会使周围的人倍感折磨,造成双方关系的被破坏。因为没有人喜欢承受被强加上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有人会说,我之所以有这些不现实的期待,是因为我成长过程中有创伤,没有被共情的对待,我会再度被创伤。是的,这可能会真的发生。但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带着创伤长大的呢?这些创伤的存在,并没有赋予我们更多的特权,去要求周围人给予我们特别的对待。当我们这样要求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人受伤的时候,谁曾给予我们这样的权力呢?况且,当另外一个人受伤时,难保那个伤害不会再被反弹到我们的身上来,这就是所谓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吧”。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承认那些创伤的存在,也允许那些创伤带来的哀伤浮现。就让那些伤留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痛,但并不被那些痛所控制,更不会为了让自己减少痛去扎别人两刀。当我们能允许它在那里的时候,其实它对我们的影响就已经不会那么大了。四、如何看待自己是一个咨询师在学习早期,另一个容易模糊边界的情况是对于我自己能做什么搞不清。刚刚学了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后,就开始变得跃跃欲试,会觉得自己是专业的,别人应该听从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声音是很难被接受的,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要努力证明“我是专业的,我是对的”。太迫切想证明时,往往张力也就大了起来,反而会让周围的人对自己很反感。随着专业成长的深入,我们会慢慢发现,心理学实在是太丰富的知识体系,人终其一生可能也不能全部学完。于是,我们学得越多,就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踏实深入去学习的动力反倒出来了。当我们感觉自己牛气冲天的时候,往往在专业上难有建树。反倒是当我们可以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懂、承认世界的不确定时,就有了更多的能力去倾听、去好奇、去探索、去承受和去理解。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卑微时,我们反倒开始强大了。

发布了文章

以更统整的姿态来与咨询中的困难时刻相处

  海因兹.科胡特(HeinzKohut)1959年在芝加哥创立了自体心理学,形成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当代自体心理学发展,主要有两大重要思想构成,科胡特及其同事构筑的经典自体心理学,史托罗楼(Stolorow)等发展的主体间性精神分析。  自体心理学,重建了精神分析对人性的关怀,发展了更为有效的精神分析的工作思想和方式。能够深切感受到他人的主观疾苦,被作为自体心理学的理解人性的核心方式。在这种理解他人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与他人分享对生命经历的诠释。引导来访者得以释放出自己生命的本质。(命名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尊严、自信)  当代自体心理学,重视对人类自我价值的关心和理解,关注人际互动与人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心理治疗过程的微观工作等等。它是整合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传统、科学实证研究发展而来的当代临床心理治疗的成就之一。  他阐释了在人类内心心理结构的发展中,一个结构起到支持人内心的稳定感,尊严,保持人内心统整的作用,以及相信我自己是可以的,这样的一种自体内聚,有力量的感觉,这个结构也被科胡特称为自恋结构,在人的一生中,终生发展,从最开始的原始的夸大,小孩子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具有非人性,是神,到夸大自体的发展有现实性,整合性,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科胡特也阐释了自体的连续性,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内聚性没有被呼应和镜映,这个自体将无法看到自己,以及自体的虚弱,不自信的感觉,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被打断,那么这个位置将既有自体创伤的感觉,同时有愤怒的情绪碎片,  这个断裂的位置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随着咨询师回应的不到位,或者回应错误,在咨询中愤怒会指向咨询师,此刻既有当下事情引起的愤怒,也可能链接着过往的不良体验,来访者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没有被理解,被打击的愤怒的情绪和自体受伤的感受,那一刻的断裂,可能对自体产生的被曲解、被侮辱、毁灭感足以让自体整合起所有的资源与之对着干,让你把毁灭的一切修正过来。  自体心理学的工作在这个位置即回应,这个愤怒的情绪,“抱歉,我没有回应到你,没有理解你.....”,又工作里面的伤心、委屈、疼痛的部分,抱持这个体验过程,同调这个体验过程,让体验重新流动起来,同时也完成和来访者在体验层面的脱敏和转化,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稳定和临在,协助来访者体验的转化,以及自体的加固。  在早期严重创伤的位置,回应来访者的自恋的结构,有助于和来访者形成治疗联盟,看到来访者的资源,主体感,更利于创伤碎片的整合和转化,同时来访者不会掉入情绪碎片里,失去整合状态,所以自体心理学的工作也有次序,不是一上来就谈创伤,而是等来访者的自体感发展、稳固的差不多,功能发展的差不多,有个自然打开的过程,  在聚焦疗法的体验过程中,对来访者体验的充分的抱持,同调,有助于来访者在一些创伤体验位置里,感觉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一个人,有另一个人同频的和自己在一起,促进了体验和创伤的转化,同时促进了自体结构的稳定,一个人类对另一个人类的陪伴,医治,见证,在那个创伤的位置,从此不是一个人,而是有了另一个人的安抚和结构。  全身聚焦体验疗法,注重在体验过程中,先获得一个人扎根大地的统整感和稳定感,在这一点,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解是一致的,自体心理学对来访者自体的重建是放在首位,工作来访者的功能,心智化水平,同调来访者的情绪情感,镜映来访者的自体,以及工作来访者的统整功能,与全身聚焦的做法异曲同工,全身聚焦在此处整合环境资源和观察性大我,为整个体验的流动,留出了大片的空间,更多的呼吸,更多的临在,更多的接纳,更多的只是稳定的扎根,只是看着情绪情感的来来去去,只是更稳定的扎根,更稳定的保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在这里,这些过程,允许了所有困难、艰难的感受都临在在这里,如其实际的被接纳,被呈现,被感受,被释放,被放下.......  这个地方也连接着来访者咨询探索的动力,咨询师要做好关于咨询的心理学教育,启发来访者走上自我探索的路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收获、动力。举例一、L:你这样打断我,不回应我,我愤怒极了,Z:真抱歉。。。。。我感受到你希望自己能够被及时的回应,以及自己能够被认真的倾听,被重视(咨询师引入全身聚焦的扎根大地在场,具身的倾听和回应)Z:。。。。好像这些不及时回应的感觉,就像你儿时自己一个人,活不下来的感觉  (咨询师引入全身聚焦的自我在场,用身体核查和体会之后,做出这样的回应)二、L:我感觉到很难过,我感到虚弱,无助,但感觉到这些的同时,我也感觉表达这些的羞耻Z:让我们慢一点,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些丰富的部分。(咨询师用聚焦的停一停技术,同时良好的咨询师身体在场)……你反馈的很好,你在一些方面发展的很好,但在这里,似乎有你不允许自己表达脆弱,难过、虚弱,口渴,这些作为人的面向,表达这些不丢人,也不说明你不行,你不好。

发布了文章

COVID-19:饮食,运动和冥想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锻炼健身房可能会关闭,但仍有很多选择可以让你在家好好锻炼。“如果你有任何一种运动器材在角落里积满了灰尘,请把它掸掉。跳上跑步机、动感单车,随便什么都可以。现在真正令人兴奋的是,作为应对社会隔离的一部分,许多收费的应用程序现在提供免费试用(大约90天),所以尝试一下吧。” 另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是到户外散步。 你确实需要与亲朋好友保持距离,这很难,但你可以毫无顾虑地带你的孩子和配偶出去散步。如果你要与朋友散步(可能是邻居),请保持十米左右的距离。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压力的时候,睡眠对身体的休息和恢复至关重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卫生很重要,试着每天晚上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可能会比平时晚一点睡,因为你不急着去办公室。看看你是否能睡7到9个小时,这是大多数成年人需要的。冥想促进睡眠的一种方法是冥想。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冥想可以改善睡眠,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  它能帮你关闭大脑里源源不断的思绪,也能帮你为下一步做好准备。不是禅坐,也不是盘腿坐上3个小时思考,而是五分钟的重置时间。你可以在办公桌前做,也可以去安静的地方。 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始终是很重要的,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尤其如此。由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少的外出就餐选择,这可能是一个尝试改变饮食习惯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的好时机。但是,不建议在这段压力时期对饮食进行任何大的改变。  你可能会考虑做一些事情,比如多吃天然食品,少吃肉类(菜肴),少吃加工食品,并考虑尽量多吃蔬菜。

发布了文章

失眠应对方法

失眠应对的各种方法,非常有用的。

发布了文章

抗抑郁药物的工作机理是什么?副作用大吗?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症状,比如轻则不想吃饭不能睡觉,重则甚至想要自杀。 人类对抑郁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机制复杂,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导致,通常与性别、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影响、早年创伤经历、疾病和药物有关。 但是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名称,可是抑郁症下包含各种各样的子抑郁型: 当下医学已经证明,人的精神情绪活动和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浓度有关,那么什么是脑神经递质呢? 简单来说在中枢神经系统里,神经元之间通过一种叫突触的结构传导信号。其中化学信号的传播依靠一类叫神经递质的分子来实现。前一个脑细胞的神经末梢会释放出化学物质,其使命是载着信息,跨越细胞间隙,像邮差一样把信息传递下去。这类化学物质,就叫神经递质。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抗抑郁症药物,叫异烟肼,其实最初用来治疗结核病的。在做药物实验时,意外发现结核病患者服用异烟肼后,会出现欣快情绪。顺着这个路径,第一代、第二代抗抑郁症药物陆续被研制出来。 大脑的神经递质最主要的是三种:5-HT、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这三种神经递质。 5-HT掌管情感、欲望、意志;去甲肾上腺素提供生命动力;多巴胺传递快乐。 按照这样的一个生物学理论,人们的情绪是由于大脑中的这些“媒介”的多少改变的,所以改变它们或许对于抑郁症有很帮助。 目前市面大多抗抑郁药物的机制分为两种,一种以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SRI)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 另一种是,影响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 前者因为构成一个封闭环,所以在体内中那些物质会停留更久,而对其他器官影响非常小,所以副作用相对较小。 后者因为作用在一部分人身上比较明显,可是更容易影响到其他器官,所以副作用偏大。 不过无论是哪种机制的抗抑郁药物,它们都不会立马起效,药物治疗通常在第一周内效果甚微,常常需要 6 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发挥它们的全部功效。往往有时候副作用会先于正作用之前来到,这样也不需要担心,随着时间都会好起来。  经验表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应答率大约是80%,有效率大约是60%。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急,一定要足量足疗程服用,如果你的抑郁症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最好先去医院就诊服药: 1、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2、自我救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什么明显效果,而且状态越来越糟糕;  3、没有足够费用坚持心理治疗(虽然药物心理结合是最佳解决方案);  4、原发性抑郁,也就是非心因性抑郁。

发布了文章

如何有效应对愤怒?

愤怒的奥秘从前有一对夫妇历经千辛向一位智者请教。他们问他生命的意义,智者欣然回应;他们问他幸福的真谛,智者欣然分享;他们问他宇宙的奥秘,智者和盘托出。最后他们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常常生气,请问该怎么办?”智者突然丢掉手中的笔,跺着脚回屋。良久,屋里传来一句话:“我要是知道这个答案,就不会孤零零地呆在这深山了!”愤怒真是人类最常见的情绪——有人可能会表示不同意,他说:“我很久没发过脾气了!我没有愤怒过。”这并不是真相,真相是,你的愤怒用其他方式表现出来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愤怒分为12种类型,其中有一种,就是“回避型”愤怒,有可能此时你的心中其实已有不满或怒火,但是你回避了,还自我认可为“情商高”。还有一种表现方式是用“拖延”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来表达自己对于该项任务的不满和不接受。这被称之为“怯儒型”愤怒,是一种很委婉的方式,委婉到当事人自己都没发现。当然,伤害最大的一种方式是 “内向型”愤怒, 这种表现方式是“内归因”,当出现不满/怒火的时候,会把攻击对象转移到自己身上,自我攻击。其他还有诸如: 故意型—— 用愤怒做工具让别人就范; 突发型—— 突然大发雷霆(大部分人所谓的“真正的愤怒”); 道德型—— 规则的捍卫者; 恐惧型—— 因为过于害怕,最后以发怒的方式表现出来,等等。每一个情绪背后都对应着一种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愤怒”情绪来说,总结了一下生活中的案例,可能的需求有:1、希望获得被尊重:没有被尊重的原因还可以细分为:a) 边界被强行突破,比如心理安全的边界,举例来说, 一个过于好奇而情商较低的人,无视你的各种尴尬、退避,坚持冒失地打探你的隐私,你可能突然就飚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种愤怒有可能是慢慢积累,也有可能是有个阀值,在阀值以下不要紧,突破这个阀值就会突然爆发。也包含身体边界,比如突然被人莫名其妙进行身体上的攻击或骚扰,也会让人瞬间产生愤怒情绪。b) 感觉被无视:下属越级,上级越级,平行部门人员越过你,或者你经常“被错过”一些本该知悉的信息。这类愤怒大部分情况下是慢慢积累起来。2、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是一些利他性的价值观,比如公平,这让当事人在遇到不公平现象时会感觉愤怒。3、事情不如预期:典型的内心戏有:他怎么可以这样?!他应该……。这是常见的引起愤怒情绪的一类“限制性信念”。以上都是普通人,有一类“高手”其实是将“愤怒”作为工具,简单粗暴但有效,能让局面快速获得控制,当然,两种情况除外:1. 对方比你更愤怒 2.对方是真正的“高手”,不会被情绪胁迫。如果是因为有心理需求,重点是看见需求并用更积极的方式来满足;如果是作为工具,建议升级一下工具。毕竟,发脾气伤人,憋着伤己,没什么真正的好处。充分表达愤怒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我们无需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愤怒驱使我们去惩罚他人,而不是去满足需要。希望他人因为内疚而发生改变,就是将刺激和原因混为一谈。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并认为那些人应该受到谴责或处罚,那么,他们就播下了暴力的种子。表达愤怒的步骤:1、停下来,深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在不顺心时,许多人已经习惯于批评和指责他人。因此,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

发布了文章

张医生的新冠国际探讨摘要如下👇

张文宏的观点: 1. 美国检测速度非常快,显示了美国的科技力量,检测快降低了传播。2. 美国人年轻人感染多,因为年轻人不戴口罩,社交活动多。 3. 美国的icu病床的数量在全世界都是高的,所以就算在美国得了重症,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4. 欧美人都不喜欢戴口罩,是他们的文化决定的。你在美国要求别人都戴口罩,他们很难接受。加州得病率大约万分之一,为了万分之一概率让美国人戴口罩,效率低,而且他们很难接受。5. 无症状携带病毒不是主流。6.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戴口罩是必要的,保持社交距离。7.美国各州抗疫在早期不同步,这是正常现象。 川普后面有全球最好的医疗团队,大家要有信心。8.上海当时我们重点找出来自武汉的携带者。马里兰也是采取这样的做法。9. 上海的防疫是shut down,武汉 是lock down。上海没有完全封闭,居民生活影响小。10.隔离和检测都做得好的是韩国,很快控制住了。11. 美国现存医疗资源和生产能力都很强,多长时间能控制住,看他们采取哪种方式。我个人觉得美国政府会采取最合适的政策。12. 留学生就算买了最便宜的保险,这个新冠也是覆盖的。13. 中国2个月经验对美国是有帮助的。80%的人可以自己熬过去的。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有效药品。20%的人需要氧疗。需要去医院。 5% 的重症 需要呼吸机。以美国的医疗体制,他们知道自己的极限是什么。意大利发生了医疗挤兑。目前纽约的呼吸机配置是充足的。美国icu床位超过德国。14. 发烧了,多吃有营养的东西,鸡蛋牛奶,休息。不要哭泣,国内亲人的关心都是负担。15. 呼吸困难,走楼梯困难,去医院!年轻人大概率没有问题。如果碰到住院困难,找大使馆。16. 是否空气传播,要排除其他因素。洗手比口罩重要!99%的病人都能找到传播源。空气传播的概率非常低。密闭空间比如病房给病人插管时有空气传播。如果担心,电梯里戴口罩。电梯按钮用牙签。17. 回不回国这个问题压力好大。要回来的,不需要三级防护(护目镜、防护服、头盔),穿得像太空人一样没有必要。N95口罩就可以了。18.机舱高风险。保证长时间戴口罩。最大的风险是登机前。19. 上海每天海关进入几万人,海关服务有不到位现象。海关能做到现在这样的服务已经不错了。20. 去超市挑人少的时候,保持和别人一米以上的距离。回家以后立刻洗手。不戴口罩也没问题。保持社交距离,不要聚众吃饭。21. 宅和对生病的恐惧会保护好你。22. 纽大患病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需要购买什么药物防御? 目前为止保健品没有作用。华裔医生自己都不吃保健品。不一定要吃。氯奎的作用还需要临床数据验证。不建议服用。最好的药物是多喝水,多喝牛奶,不出去混。23. 收到信件处理完,洗个手。上海350个病人都是有传染源的。所以其他途径的传播概率很小。24. 美国医疗条件和人员素质是没有问题的。体制问题,各州防疫不一致。但是他们的防疫是有数据模型推算的,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留在那里的可以放心。峰值到来之前,宅在家里,不要聚会,勤洗手。疫情取决于控制最差的国家,不是最好的国家。

发布了文章

咨询日记

你终究会发现 一个人是不太可能被另一个人完全理解的 那些孤独的缄默的时光总会到来 你需要做的 就是与这些时光静静的待在一起   害怕被诱惑 是因为担心被这种感觉吞没 诱惑或许是真的美好 但始终存在潜在威胁 那些不自知的 无法辨别的诱惑或许很传奇 往往会带来自设的恐惧体验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