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24116

刘强强

乌镇互联网医院

201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徐纪文教授,获外科学(神经外科)硕士学位。毕业后直接留院工作,长期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癫痫
难治性癫痫
帕金森
帕金森病
癫痫病
痫病
抽搐
惊厥
感染
部分性发作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原创】癫痫母亲可以母乳喂养吗?

【原创】癫痫母亲可以母乳喂养吗?



发布了文章

【原创】癫痫患者可以坐飞机吗?

飞机是最便捷、迅速的交通工具,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尤其在节假日探亲或者旅游时,乘坐的人会特别多。因此经常有癫痫患者会问:“刘医生,我可以坐飞机吗?”其实这个答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判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

发布了文章

帕金森病的几个病因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慢性进行性疾病,其病因目前仍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倾向于与年龄老化、环境、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有关。1.年龄老化:帕金森病的患者脑内多巴胺减少程度远远高于正常衰老水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脑内多巴胺数目不断减少,调节水平也在下降,说明年龄也是引起帕金森发病的原因之一。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并不高,因此,年龄老化只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例如:许多杀虫剂和化工原料被认为可以增加帕金森病的发病率,而多项研究发现吸烟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咖啡因也具有类似的降低帕金森病的发病率。3.家族遗传性:临床医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帕金森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帕金森病患者中约5%~10%有家族史。4.遗传易感性:尽管帕金森病的发生与年龄老化和环境毒素有关,但是并非所有暴露与于同一环境的人都会得病。比如吸食大量MPTP(注射用毒品)的人出现帕金森病的几率比较高,但也是少数人群发病,并非所有人群都患病。提示人群对环境毒素的敏感性并不一样,有效人容易得病。综上所述,任何单一的因素均不能完满的解释帕金森病的病因。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帕金森病的病因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中年以后,对环境毒素易感的患者,在接触毒素后,出现亚临床的黑质和纹状体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多巴胺能神经元不断进行性变性死亡,最终失代偿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

发布了文章

抗癫痫药物怎么减安全

抗癫痫药物怎么减安全癫痫患者在经过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大约有60-70%可以实现无发作。通常情况下,癫痫患者如果持续无发作2年以上,即存在减停药的可能性。同时减停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具体的注意事项如下:Ø  减药前必须复查脑电图,停药前最好再次复查脑电图。需要脑电图完全无癫痫样放电再考虑减停药物,如果撤停药过程中再次出现癫痫样放电,需要停止减量;Ø  单药治疗时减药过程应当不少于6个月;多药治疗时每种抗癫痫药物减停时间不少于3个月,一次只减停一种药;Ø  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氯硝安定)与巴比妥药物减药过程应当不少于6个月;Ø  如减药过程中再次出现癫痫发作,应当将药物恢复至减量前一次的剂量并及时就诊;Ø  停药后短期内出现癫痫复发,应恢复既往药物治疗并随访;上海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原创Ø  在停药1年后出现1次有诱因的发作可以观察,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可以暂不应用抗癫痫药物;Ø  如果停药后每年发作2次以上,应就诊并服用药物;Ø  癫痫药物减停是一件谨慎和循序渐进的事情,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减药,切勿自行随意减药。 

发布了文章

看到癫痫发病时,家属该怎么做?

 许多人在看见癫痫患者犯病时会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处理。其实处理措施并不复杂,有下面一些注意事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1.保持镇定,不要害怕。2.防止患者受伤。例如,把患者搬离开水池旁、高处、楼梯处,帮助摘下眼镜,移开患者附近的尖锐物体,在患者身体下面垫上柔软物体等;如果患者在站立时发作,应扶助和引导患者,防止患者突然倒地或走向危险地段等。3.在患者抽搐时,不要试图按住患者身体。 4.不要往患者口中放任何物体,不要试图喂水、喂药和其他食物;尤其不要将手指放到患者口中。5.注意发作持续了多长时间。如果发作持续不停止(>5分钟),应立即呼叫120。 6.发作结束后,许多患者头脑并不马上清醒,由于口中有许多分泌物或有可能出现呕吐,为防止窒息或误吸,可以把患者搬成侧卧位姿势或者将头向一侧偏转,便于口中物体能引流出来。7.等待患者清醒后再离开(一般需要5~10分钟),或帮助联系家属。绝大多数癫痫发作在1~2分钟后就会自行停止,旁人是无法采取措施终止发作的。采取按压人中穴位等方法是无效的,所能做的就是在保证患者安全情况下等待发作结束。如果发作持续不停,应及时呼叫急救车,以便尽快应用药物来终止发作。

发布了文章

【东方早报】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效果如何?

【东方早报】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的效果如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  顾觉问:   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效果如何?    徐纪文答: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的临床经验,大概10%的癫痫发作可以完全得到控制。    (徐纪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主任、教授)  我们都知道癫痫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这两大类。然而现实中还存在这样的一些病人,虽然不多,但是很痛苦,很煎熬。就是他们都属于药物难治性的癫痫,简单地说就是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药物治疗无效,证明了是药物难治性的癫痫;而且癫痫发作很频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部分这类病人会有智力或者行为异常,即智力低下、行为怪异,经常是脾气暴躁、易怒;严重影响家属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从专业上来讲这类病人一般都是脑电图上放电很广泛,症状是发作类型多样,核磁上可能没有发现病灶也有可能会有很多的广泛的看似轻微的病变,比如缺氧性脱髓鞘改变、或者多发的结节性硬化改变等,这些类型的病人一般是不适合进行开颅切除癫痫灶的,因为找不出比较局限的癫痫灶或者癫痫灶出现在功能区、甚至一些病人迷漫性癫痫灶,那么对于这些难治性癫痫的患者,真的就无法治疗了?  国际上目前针对这类病人开展了很多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所谓的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是指将迷走神经刺激器埋藏在体内,一般是在腋窝处,然后其导线通过皮下行走到位于颈部的迷走神经处,将电极与迷走神经连接。这样手术比较简单,没有开颅。电极及刺激器安装好后,调整刺激的电流,刺激器就可以工作了。这样通过电流刺激迷走神经,电流可以沿迷走神经传人脑干、大脑,调节整个失常的大脑功能。根据文献报道和我们的临床经验,大概10%的癫痫发作可以完全得到控制,20%患者能减少癫痫发作90%以上,75%减少癫痫发作50%左右,那么也有不足8%的患者癫痫发作没有改变;除了减少癫痫发作,它还能改善脑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智力、反应速度、行为等,我们的经验就是病人经过迷走神经刺激后,精神状态好转,智力有所提高,脾气性格变温和,不那么暴躁。虽然这个方法不能彻底治愈癫痫,但是对于这类病人来说也算是一个希望;  如果对于经济方面能够接受的病人来说,无疑是值得尝试的一个方法,因为它创伤小,不用冒开颅手术的风险,而且因为它没有开颅所以暂时用这个迷走神经刺激的方法控制减少改善癫痫发作,无疑是一种积极的等待,不至于在现在没有太大把握情况下选择开颅手术难以取得很好效果,而且丧失将来的希望。

发布了文章

癫痫患者就医流程须知

癫痫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慢性疾病,因此了解其就诊流程,对于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很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 一、就诊前准备1. 发作观察仔细观察发作形式,尽可能用手机、相机或者摄像机等将患者的发作录下来,这样对于诊断非常有帮助。录像时要注意,尽量光线充足,晚上应该开灯,患者家属不要遮挡患者,摄像过程中要包括患者全身整体情况、面部以及发生癫痫发作的主要部位(比如抽搐的肢体)的清晰影像。患者发作时,旁边的亲属一定要镇静,尽可能观察患者的发作情况,包括眼睛是否凝视、向哪个方向,头是否扭转、向哪个方向,脸色是否发青、发白、是否口周发紫,是否吐沫或者唾液增多,肢体有无僵硬、抽搐、是否对称,有无大小便失禁。发作后是否非常疲劳、困倦,肢体是否无力(对称还是不对称),有无呕吐,刚发作后是否说话口齿不清等等。如果患者是成年人或者青少年,发作时意识未完全丧失,发作后应尽可能记录下发作刚开始或者即将开始时的所有感受或者异常动作、行为等。2. 辅助检查准备脑电图:最好在具有脑电图技师和癫痫专业医生资质的医疗单位做,因为阅图者的能力和经验很重要。同时应要求脑电图室尽可能多打印一些原始图,尤其是清醒时的背景、发作时的以及当地医生认为有异常的图,这样可以方便其他医生自己看图。脑电图应该是包括清醒以及至少一个完整睡眠周期的图,而且最好是非药物诱导的自然睡眠。一般癫痫患者常规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以及空腹血糖检查,外地病人可提前在当地做好这些检查。二、就诊时的注意事项总体原则,一定要尽可能让医生充分了解你的所有想法,同时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1.如何说病情家属或目击者应尽可能向大夫仔细描述患者发作的情况,尤其是发作即将开始或者刚开始的情况,比如是否有异常的感觉、动作或者行为,最先开始出现抽搐的身体部位等,描述发作时的情况,可参加上面的观察发作部分。还要反映癫痫相关的共患疾病及生活情况,比如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还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儿童患者的学习情况,成人患者的工作情况?儿童患者的发育情况?是否有其他精神行为异常?是否有睡眠障碍?复诊时,还要详细叙述,自上次就诊以来患者发作演变情况以及患者神经精神行为方面的其他任何变化,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等。2.就诊时材料准备带齐所有既往就诊的资料,包括脑电图的详细图、头颅磁共振或者CT片子、所有的化验单。最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即使复诊也是这样。最好是能够按照时间整理孩子的发作情况和用药情况的书面材料(可以用一个统一的文件夹存放),以免在诊室遗忘想要介绍的病情和要问的问题。打印出准备要问的问题,最好每个问题下面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以备记录。初诊时一般必须患者本人和家属或发作时目击者当面向医师介绍发作表现、以往诊治情况。复诊时,如果患者没有其他不适或者病情变化,儿童患者可以由其家属来进行咨询。3.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       就诊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听清楚医生的所有医嘱,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切忌自以为是,造成治疗差错。三、就诊后的注意事项总体原则,一定要遵医嘱、勤记录、定期复诊。1.遵医嘱拿药后首先就是核对药物和剂型是否正确。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有不理解的重要问题,可以返回诊室询问接诊医生。2.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养成记日志的好习惯,主要是记录患者发作的情况,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他发生变化的情况,比如睡眠、学习、精神行为、饮食、体重等。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3.定期复诊一般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复诊即可。癫痫控制良好,没有发作者,可半年左右复诊一次。如果刚开始或者调整剂量,还未达到目标剂量,如果发作没有控制,但是也没有加重,则应该按照医嘱继续加量、观察;如果按照医生医嘱治疗,发作不断加重、出现新的发作或者出现不良反应(比如皮疹、肝功能损害等),则应该提前复诊。如果出现快速进展或者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过敏(出皮疹等)或者严重肝功能损害的话,应该尽快就近诊治,因为这些不良反应可以进展很快,少数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复诊需要准备的材料:病历资料:带齐所有的既往看病资料,尤其是既往看病的病历本和脑电图。辅助检查:可以在当地复查好血常规、肝功能,必要时复查血药浓度,如果医生另外有医嘱则遵嘱执行脑电图复查:如果已经连续2年没有发作,复诊前一定要复查一次长程脑电图(>4小时,包括清醒期和睡眠期的)。如果最近发作增加,而且近期(3月内)没有做过脑电图,最好复诊前复查一个长程脑电图(>4小时,包括清醒期和睡眠期的)。           本文节选自   临床诊疗指南 · 癫痫病分册  2015修订版    中国抗癫痫协会  编著

发布了文章

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

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HFS)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以及外科手术。虽然微血管减压是目前有望彻底治愈面肌痉挛的方法,但是术后无效、复发以及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仍然是困扰医师和病人的难题。自 2012 年起,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先后多次召集 80 余位神经外科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面肌痉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规范和指导面肌痉挛治疗的临床实践,提高我国治疗面肌痉挛的整体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1. 概述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 (眼 轮 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 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但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面肌痉挛虽然大多位于一侧,但双侧面肌痉挛也并非罕见。2. 诊断与鉴别诊断2.1 面肌痉挛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对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的病人需要借助辅助检查予以明确,包括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卡马西平治疗试验。电生理检查包括肌 电 图 (electromyography,EMG) 和 异 常 肌 反 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 (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 检测。在面肌痉挛病人中,EMG 可记录到一种高频率的自发电位(最高每秒可达 150 次),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异常肌电反应,AMR 阳性支持面肌痉挛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 CT 和 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TOF-MRA) 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面肌痉挛病人在疾病的开始阶段一般都对卡马西平治疗有效 (少部分病人可出现无效),因此,卡马西平治疗试验有助于诊断。2.2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①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②梅杰综合征:病人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以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及颈部、四肢和躯干的肌肉。③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④面 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以鉴别。3. 术前评估3.1 电生理学评估  术前电生理评估有助于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和客观了解面神经与前庭神经的功能水平,有条件的医院应积极开展。电生理评估主要包括 AMR (LSR)、EMG 以及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brainstem acoustic evoked potential,BAEP)。AMR 是面肌痉挛特有的电生理表现,潜伏期一般为 10 ms 左右,对面肌痉挛诊断有辅助价值。AMR 检测方法:①刺激面神经颞支,在颏肌记录。②刺激面神经 下 颌 缘 支,在 额 肌 记 录。采 用 方 波 电 刺 激,波 宽 0.2 ms,频率 0.5~1.0 Hz,强度 5~20 mA。EMG 一般采用同芯针电极插入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可记录到一种阵发性高频率的自发电位 (最高每秒可达 150 次)[11]。BAEP 可反映整个听觉传导通路功能,主要观察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说明神经传导障碍。由于出现的各波发生源比较明确,因此对疾病的定位有一定价值,也可结合纯音测听综合评估术前的前庭蜗神经功能 。3.2 影像学评估  面肌痉挛病人在接受微血管减压 (MVD) 手术之前必须进行影像学评估,最好选择 MRI 检查,对于无法接受 MRI 检查的病人应该进行头颅 CT 扫描。MRI 检查的意义在于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 肿 瘤、脑 血 管 畸 形(AVM)、颅底畸形等,MRI 检查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明确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甚至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尤其是 3D-TOF-MRA 已 经 成 为 MVD 手 术 前 常 规 的 检查,以此为基础的 MRI 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已经能够 360°显示与面神经存在解剖关系的所有血管。但必须指出的是,MRI 检查显示的血管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责任血管,同时 3D-TOF-MRA 检查阴性也不 是 MVD 手 术 的 绝 对 禁 忌 证,只 不 过 对 于 3DTOF-MRA 检查阴性的病人选择 MVD 需要更加慎重,需要再次检查病人的面肌痉挛诊断是否确切,必要时应参考电生理学评估结果。4. 治疗4.1 药物治疗 ①面肌痉挛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 (得理多)、奥卡西平以及安定等 [23]。其中,卡马西平成人最高剂量不应超过 1200 mg/d。备选药物为苯妥英钠、氯硝安定、巴氯芬、托吡酯、加巴喷丁及氟哌啶醇等。②药物治疗可减轻部分病人面肌抽搐症状。③面肌痉挛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者拒绝手术者以及作为术后症状不能缓解者的辅助治疗。对于临床症状轻、药物疗效显著,并且无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人可长期应用。④药物治疗可有肝肾功能损害、头晕、嗜睡、白细胞减少、共济失调、震颤等不良反应,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即刻停药。特别指出的是,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有发生剥脱性皮炎的风险,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可危及生命。4.2 肉毒素注射4.2.1 常 用 药 物 : 注 射 用 A 型 肉 毒 毒 素(botulinum toxin A)。主要应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药物治疗无效或药物过敏的成年病人。当出现疗效下降或严重不良反应时应慎用。过敏性体质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止使用。4.2.2 用法及用量: 采用上睑及下睑肌肉多点注射法,即上、下睑的内外侧或外眦部颞侧皮下眼轮匝肌共 4 或 5 点。如伴面部、口角抽动还需于面部中、下及颊部肌内注射 3 点。依病情需要,也可对眉部内、外或上唇或下颌部肌肉进行注射。每点起始量为 2.5 U/0.1 ml。注射 1 周后有残存痉挛者可追加注射;病情复发者可作原量或加倍量 (5.0 U/0.1 ml)注射。但是,1 次注射总剂量应不高于 55 U,1 个月内使用总剂量不高于 200 U。4.2.3 疗效: 90% 以上的病人对初次注射肉毒素有效,1 次注射后痉挛症状完全缓解及明显改善的时间为 1~8 个月,大多集中在 3~4 个月,而且随着病程延长及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逐渐减退。两次治疗间隔不应少于 3 个月,如治疗失败或重复注射后疗效逐步降低,应该考虑其他治疗方法。因此,肉毒素注射不可能作为长期治疗面肌痉挛的措施。需要指出的是,每次注射后的效果与注射部位选择、注射剂量大小以及注射技术是否熟练等因素密切相关。4.2.4 不良反应: 少数病人可出现短暂的症状性干眼、暴露性角膜炎、流泪、畏光、复视、眼睑下垂、瞬目减少、睑裂闭合不全、不同程度面瘫等,多在 3~8 周内自然恢复。反复注射肉毒素病人将会出现永久性的眼睑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面部僵硬等体征。4.2.5 注意事项: 发热、急性传染病者、孕妇和 12 岁以下儿童慎用;在使用本品期间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应备有 1∶1000 肾上腺素,以备过敏反应时急救,注射后应留院内短期观察。4.3 微血管减压4.3.1 医院及科室应具备的条件: ①医院应具备独立的神经外科建制。②具备开展显微外科手术的设备 (显微镜) 及器械。③CT 及 MRI,有条件的单位应配备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设备及人员。④应由掌握娴熟显微手术技术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完成。4.3.2 手术适应证: ①原发性面肌痉挛诊断明确,经头颅 CT 或 MRI 排除继发性病变。②面肌痉挛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病人手术意愿强烈。③应用药物或肉毒素治疗的病人,如果出现疗效差、无效、药物过敏或毒副作用时应积极手术。④MVD 术后复发的病人可以再次手术。⑤MVD 术后无效的病人,如认为首次手术减压不够充分,而且术后 AMR 检测阳性者,可考虑早期再次手术。随访的病人如症状无缓解趋势甚至逐渐加重时也可考虑再次手术。4.3.3 手术禁忌证: ①同一般全麻开颅手术禁忌证。②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心、肺、肾脏或肝脏) 病人。③高龄病人选择 MVD 手术应慎重。4.3.4 术前准备: ①术前检查,包括心、肺、肾、肝等功能评估及凝血功能等。②头 部 MRI 或 CT 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可行头部 3D-TOF-MRI 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 (AMR、BAEP 等)。4.3.5 麻醉: 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除麻醉诱导阶段,术中应控制肌松药物的使用量,以避免干扰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应控制补液总量,维持二氧化碳分压 26 mmHg 左右,并适当使用 β 受体阻滞剂,方便手术操作。4.3.6 体位: 可根据术者的习惯选择合适的手术体位,通常取侧卧位,头架固定。床头抬高 15°~20°,头前屈至下颏距胸骨柄约 2 横指,肩带向尾端牵拉同侧肩部维持头部过伸位,避免过度牵拉损伤臂丛神经,最终使得乳突根部位于最高点。4.3.7 切口与开颅: 发际内斜切口或耳后横切口,切口以乳突根部下方 1 cm 为中心,用磨钻、咬骨钳或铣刀形成直径约 2.5 cm 的骨窗,外侧缘到乙状窦,骨窗形成过程中应严密封堵气房,防止冲洗液和血液流入。以乙状窦为底边切开硬脑膜并进行悬吊。4.3.8 显微操作要点: 开放蛛网膜下腔释放脑脊液,待颅内压下降后,自后组脑神经尾端向头端锐性分离蛛网膜,使小脑与后组脑神经完全分离,全程探查面神经颅内段Ⅰ~Ⅳ区,暴露困难时可以借助内镜进行多角度探查,对所有与面神经接触的血管进行分离、移位,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减压 (Teflon 棉、胶水黏附或悬吊等)。术中须对蛛网膜进行充分松解,避免牵拉脑神经。有条件的医院术中应实时进行 AMR、肌电反应波形 (ZLR) 及 BAEP 监测。结束手术的主要依据有两条:①面神经 4 区探查完全。②所有与面神经接触的血管均已被隔离。对于进行电生理学监测的病人,还应争取让 AMR 波形完全消失。对于 AMR 波形持续存在的病人,建议再次仔细全程探查,避免血管遗漏,必要时可辅助面神经梳理术。对于粗大椎 - 基底动脉压迫的病例,可采用在延髓侧方自尾端向头端逐步分离并减压的方法,必要时可辅助胶水黏附或悬吊。双侧面肌痉挛的处理,建议选择症状严重的一侧首先手术,术后根据手术一侧症状缓解程度及病人的身体状况择期进行另外一侧手术,不主张一次进行双侧 MVD 手术,但是两次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目前没有特别规定。在复发病人的再次手术中,更强调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特别是 AMR 和 ZLR 联合监测,确保面神经充分减压。复发无效病人再次手术前,医师需慎重向病人及家属交代手术风险,术后症状可能仍然不缓解或部分缓解。4.3.9 关颅: 温盐水缓慢彻底冲洗术野,明确无出血后开始关颅,严密缝合硬脑膜,关闭硬脑膜前反复注入温盐水,排出气体,必要时可使用人工脑膜和生物胶封闭,采用自体骨瓣回纳、人工颅骨替代或金属颅骨板固定等方法修补颅骨缺损,逐层关闭切口。5. 疗效评价面肌痉挛术后疗效判定标准,共分四级:①痊愈 (excellent):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②明显缓解(good):面肌痉挛症状基本消失,只是在情绪紧张激动时,或特定面部动作时才偶尔诱发出现,病人主观满意,以上两级均属“有效”。③部分缓解(fair):面肌痉挛症状减轻,但仍比较频繁,病人主观不满意。④无效 (poor):面肌痉挛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对于无效和部分缓解的病人,建议复测 AMR,如果 AMR 阳性则建议尽早再次手术;相反,如果复测 AMR 阴性,则可以随访或者辅助药物、肉毒素治疗。6. 术后管理术后全面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意识、有无面瘫、声音嘶哑、呛咳和呕吐。常规 24 h 内复查头颅 CT。发生术后低颅内压时,应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伴随恶心呕吐者,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并积极对症处理。术后发生面瘫,应注意角膜及口腔护理。如出现饮水呛咳和吞咽功能障碍,应避免误吸。如出现脑脊液漏时,应采取平卧位头高 30°,禁忌鼻腔、耳道的堵塞、冲洗和滴药等,并积极查明原因妥善处理。7. 并发症防治7.1 脑神经功能障碍  脑神经功能障碍主要为面瘫、耳鸣、听力障碍,少数病人可出现面部麻木、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复视等。脑神经功能障碍分为急性和迟发性两种,急性脑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在手术后的 3 d 之内,手术 3 d 以后出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是迟发性脑神经功能障碍,绝大多数迟发性脑神经功能障碍发生在术后 30 d 之内。比如超过 90% 以上的迟发性面瘫发生在术后 1 个月之内,可能与手术操作以及术后受凉继发病毒感染相关,因此建议术 后 1 个 月 内 应 注 意 保 暖,减少迟发性面瘫的发生,一旦发生,则应给予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可以辅助应用神经营养性药物。注意以下操作能有效降低脑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①尽量避免电凝灼烧脑神经表面及周围穿支血管。②避免牵拉脑神经,减少对脑神经的直接刺激以避免其滋养血管发生痉挛。③充分解剖脑神经周围蛛网膜,减少术中对脑神经的牵拉。④常规术中 电 生 理 监 测。⑤手术当天即开始使用扩血管药物、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7.2 小脑、脑干损伤  MVD 治疗面肌痉挛有 0.1% 的病死率,主要是由于小脑、脑干损伤,包括梗死或出血。避免小脑损伤的关键在于减少牵拉时间、降低牵拉强度。术前半小时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术中适量过度通气,骨窗尽量靠近乙状窦,避免使用脑压板,逐渐打开小脑脑桥池缓慢充分放出脑脊液后再探查桥小脑角等措施可最大程度减少术中对小脑半球的牵拉,尽量避免电凝灼烧小脑、脑干表面血管。术后通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对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实行 24 h 连续监测,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出现血压骤然升高同时脉搏减慢,清醒后又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深慢甚至骤停,氧饱和度明显下降,瞳孔散大、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均应考虑小脑或脑干梗死、肿胀及出血的可能,应及时行头颅 CT 扫描,根据 CT 实施扩大骨窗枕下减压或脑室外引流。7.3 脑脊液漏  严密缝合硬脑膜是防止脑脊液漏的关键;对于硬脑膜无法严密缝合者,可取肌肉筋膜进行修补,同时应用生物胶将人工硬脑膜与硬脑膜贴敷完全;用骨蜡严密封闭开放的气房;严格按照肌肉、筋膜、皮下组织、皮肤四层缝合切口,不留死腔。如发生脑脊液鼻漏,立即嘱咐病人去枕平卧,告知病人勿抠、挖及堵塞鼻孔,保持鼻孔清洁,观察体温变化,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咳嗽、大便用力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必要时可使用脱水剂或腰大池引流降低颅内压,若漏孔经久不愈或多次复发需行漏孔修补术。7.4 低颅内压综合征  可能原因是术中长时间暴露手术部位,释放大量脑脊液,术后脑脊液分泌减少等所致。常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及非喷射状呕吐,同时血压偏低、脉率加快,放低头位后症状可缓解。术中在缝合硬脑膜时应尽量于硬脑膜下注满生理盐水,排出空气。术后取平卧位。7.5 其他并发症 MVD  手术应严格规范操作,避免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平衡障碍、切口疼痛、远隔部位血肿、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部分病人术后出现眩晕,多数在术后活动时发现,症状轻重不一,重者影响活动,可逐渐减轻,多在 1~2 周内缓解,少数病人可持续 1 个月以上,但不影响活动。本文摘自于《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 年 11 月 20 日 第 19 卷 第 11 期

发布了文章

【原创】“似曾相识,旧事如新”可能是癫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似曾相识”,又称为“既视感”、“既视现象”(源于法语“Déjà vu”),也可以翻译成“幻觉记忆”,指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打个比方:突然发现自己所处环境或正在做的事情好像以前见过或者做过,但是事实上却完全没有经历过。反复出现这样的感觉,这有可能是癫痫发作,需要到医院就诊。

发布了文章

【原创】帕金森病的“开-关现象”是什么?

“开-关现象”(ON-OFF)是帕金森病人药物治疗后期的并发症。“开”是指药物治疗对病人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病人能运动;“关”是指病人运动能力丧失。“开-关现象”会随着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愈发的严重。生活中表现为病人突然变得僵硬不能运动,僵直持续几分钟,然后又突然能运动,随着病程的延长,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僵直能长达数小时之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

发布了文章

我国迷走神经刺激术发展现状

我国迷走神经刺激术发展现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徐纪文 刘强强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年 9 月第 15 卷第 9 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September 2015, Vol. 15, No. 9doi: 10.3969/j.issn.1672⁃6731.2015.09.002基 金 项 目 :上 海 市 科 委 基 础 研 究 重 点 项 目(项 目 编 号 :10JC1409700)作者单位: 20000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    通讯作者:徐纪文 【关键词】癫痫; 迷走神经; 电刺激疗法; 综述【Key words】 Epilepsy; Vagus nerve; Electric stimulation therapy; review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ChinaXU Ji⁃wen, LIU Qiang⁃qiang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XU Ji⁃wen 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Basic Research Key Project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 of Shanghai (No. 10JC1409700). 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是近20年来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一种新方法,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很难用单一机制来解释,目前更倾向于多种机制共同作用:包括减少脑组织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以控制癫痫发作;抑制和减少发作间期样放电;减少抗癫痫药物耐药基因表达;改变部分组织脑血流分布;参与脑神经保护[1]。1988年,Penry和Dean[2]首次采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1990年进行初步疗效总结,其结果发表于Epilepsia。随后在全球数十所医疗中心开展了编号为E01~E05的以神经刺激系统(NCP,美国Cybronics公司)施行药物难治性癫痫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研究[3],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迷走神经刺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1994年,欧盟批准NCP系统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1997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该系统作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辅助治疗[4]。NCP系统包括单针导线(含2个刺激电极和1个固定电极)、脉冲发生器、体外参数程控仪和磁铁。目前,全球计有逾65×103例癫痫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5],其中40%~50%术后发作频率减少≥50%,5%~15%发作完全停止[2⁃3,6⁃9]。尽管迷走神经刺激术的疗效低于常规致灶切除术,但是由于其特殊的临床定位和广泛的适应证,使之在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笔者在本文中就迷走神经刺激术的相关问题及国内应用现状进行概述。一、迷走神经刺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于2000年7月3日正式批准迷走神经刺激术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国情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该项手术技术直到近年才逐渐在国内少数大型医疗中心开展。来自美国Cybronics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我国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癫痫病例仅42例,截至2013年约为462例,虽然仅占我国癫痫外科手术量的极少部分,但其增长趋势明显;2009-2013年我国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病例数分别为47、55、88、112和118例,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型医疗中心,例如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111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96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5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33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9例),上述5所医疗中心的手术病例数约占70.13%(324/462)。迷走神经刺激术在欧美国家的适应证主要为全面性和部分性癫痫,我国由于受国情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制约,适应证以全面性癫痫为主,但手术疗效与其相当,有时甚至优于欧美国家[5⁃9]。尽管我国目前观察的病例数较少,但这一研究成果增加了临床医师和患者对迷走神经刺激术的信心,同时也为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全面性癫痫提供了宝贵经验。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迷走神经刺激器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将进一步推动该项手术技术的发展。二、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有关迷走神经刺激术的适应证和有效性尚存争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最初批准的手术适应证为年龄>12岁的部分性癫痫患者。然而,随着该项手术技术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展,已逐渐转向非适应证人群,如儿童和全面性癫痫患者。国外一项长达7年的随访研究显示,24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经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后第1、3和7年平均发作频率减少32%、50.40%和61.60%,而且年龄≥12岁与<12< span="">岁患者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Saneto等[12]对<12< span="">岁难治性癫痫患儿的观察结果亦进一步证实,术后平均发作频率减少55%,其中37.21%(16/43)的患儿发作频率减少≥90%。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是儿童较为常见和最具耐药性的癫痫综合征之一,迷走神经刺激术对此类患儿疗效较好[13⁃15]。据Kostov等[13]报告,经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后,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儿的发作频率约可减少60.60%,其中失张力发作减少80.80%、强直发作减少73.30%、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减少57.40%。Shahwan等[14]对9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儿施行迷走神经刺激术,其中7例发作频率减少>50%。亦有研究显示,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效果与胼胝体切开术相似,约70%的患者术后12个月发作频率可减少>50%[15]。2013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正式推荐迷走神经刺激术作为儿童难治性癫痫和Lennox⁃Gastaut综合征的辅助治疗[16]。尽管目前尚缺乏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全面性癫痫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证据,但现有研究结果业已提示,该项疗法对全面性发作同样有效[17⁃18]。据刘强强等[6]报告,迷走神经刺激术可使全面性癫痫的发作频率减少63.60%。目前认为,迷走神经刺激术除了对局灶性癫痫或颞叶癫痫的疗效最佳外,治疗多灶性癫痫和全面性癫痫亦可获得显著疗效。其手术适应证主要包括:(1)药物难治性癫痫者。(2)部分性或全面性癫者。(3)拒绝或不能耐受手术创伤者。(4)致灶切除术后仍发作者。(5)术前致灶定位困难者。禁忌证:(1)良性癫痫者。(2)存在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心律不齐、消化性溃疡和全身状况不佳者。(3)智能障碍,不能配合术后神经调控或术后不能表达刺激不良反应者。(4)依从性差,术后管理困难者。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术后均需定期进行参数调试方能达到最佳疗效,若患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日常调试,应谨慎选择。三、手术安全性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安全性已经大量临床研究所证实,无论儿童或老年患者对其耐受性均良好,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在该项技术应用初期,有学者提出,刺激电极置于左侧颈部迷走神经干对患者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但后来的研究证实,术后患者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变化[19]。此外,对于不宜将刺激电极置于左侧的患者,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右侧迷走神经刺激术同样安全、有效[20]。术后不良反应通常发生于电刺激时,尤其在参数调试阶段较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可逐渐适应;主要包括声音嘶哑、声音中断、咳嗽,以及喉咙或胸部针刺感和麻木感等[6⁃7]。不良反应轻微者随访观察即可,一般于调试后3天至1周症状即明显减轻或消失;对于症状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可通过降低电流强度和脉宽等方法以缓解。迷走神经刺激术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有改善作用,但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发作控制并无关联性。国外的一项研究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问卷⁃89(QOLIE⁃89)对术前和术后1年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表明术后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67.30分对60.90分,P=0.005);进一步分析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与发作频率和发作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并无关联性(均P>0.05)[21]。国内研究也得出与之相似的结果:术后QOLIE⁃89评分从术前的50.50分提高至57.10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22]。提示迷走神经刺激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机制与其抗癫痫作用不完全相同,生活质量改善是该项技术的另一作用。四、主要优势与外科手术相比,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癫痫具有以下特点:(1)手术创伤小。无需开颅,仅在颈部和胸部各作一小切口,然后将单针导线缠绕于左侧迷走神经干、脉冲发生器植入左侧胸部,连接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有经验的外科医师1小时内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在该项技术开展早期,脉冲发生器多植于左侧锁骨下,活动度小且不美观,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更趋向于将脉冲发生器植入左侧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6,23]。由于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存在间隙,分离过程中对肌纤维损伤小,植入后不易触及,术后较少发生并发症(2%~5%)。手术相关并发症主要为切口感染、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脱落或导线损坏等,国内目前尚无因不良反应或不能耐受而要求停止刺激的报道。(2)术前定位要求低,无需明确致灶部位和数目。对于多灶性和全面性癫痫致灶切除术效果欠佳和致灶位于功能区的患者,常规致灶切除术可能并不适用,而迷走神经刺激术则可完全适用。一项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921例致灶切除术失败后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患者,术后3、6、12、18和24个月时发作频率分别减少42.50%、42.90%、45.70%、52%和50.50%,疗效显著且稳定[24]。(3)术后刺激参数可调试。迷走神经刺激术的可调控性是其主要优势之一,同时也是其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NCP系统可以根据设定的参数产生间断电刺激,主要参数包括输出电流强度、频率、脉宽、工作时间、间歇时间和磁铁启动的临时刺激参数等。国际上对刺激参数进行大量研究,但仍未得出最佳参数标准。目前推荐的起始刺激参数为:刺激电流0.25mA,频率30Hz,脉宽500μs,工作时间30s、间歇时间5min;有效刺激电流为1.00~1.75mA,电流越强、对发作控制越佳;刺激周期为30s/5min和30s/3min。有学者对迷走神经刺激术疗效欠佳的患者尝试实施快速周期刺激,或许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尚无相关报道。迷走神经刺激术疗效和时间的相关性已被广泛认可,刺激时间增加、疗效也随之增加[5,24]。因此,调试周期不宜过短,过急调试并不一定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甚至减少患者信心。同时,不应忽视磁铁对控制发作和参数调试的指导作用。磁铁启动的临时刺激可能终止发作或减轻发作程度。有研究显示,使用磁铁的患者发作控制优于未使用磁铁的患者,约22%使用磁铁的患者发作完全停止,31%发作程度降低[25]。五、问题与展望据文献报道,颞叶癫痫手术治疗有效率高达70%~80%,额叶癫痫也可达35%~55%,而迷走神经刺激术后上述发作的停止率仅5%~15%[2⁃3,6⁃9]。显著的疗效差异曾使国内医师和患者对迷走神经刺激术产生一定顾虑,但随着对其作用机制和适应证认识的不断深入,这种顾虑逐渐消失。经详细评价,目前已经确定,对于无法进行致灶切除术或手术疗效欠佳的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神经调控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功能神经外科方法,代表了微创治疗的理念。如迷走神经刺激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重复神经电刺激(RNS)、脊髓电刺激术(SCS)等神经调控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疗效。此外,国产迷走神经刺激器也将上市,这将进一步降低治疗费用,同时促进迷走神经刺激术在我国的发展。适应证选择和刺激参数调试标准是迷走神经刺激术的两项主要问题。国内外开展的大量研究均试图明确迷走神经刺激术对不同类型癫痫的疗效,以确定适应证,但发现该项技术对不同类型癫痫病因、脑电图改变和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均有效。同样,在刺激参数调试标准方面,尚待进一步明确对不同类型癫痫的具体方案。‍ 参考文献Wang WX, Wang SB, Shu XJ, Xiang YX, Sun ZH, Xu BN.Protective effect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ischemic brain injury in rats: a preliminary study. Zhongguo Nao Xue GuanBing Za Zhi, 2014, 11:317⁃322. [王文鑫, 王胜宝, 束旭俊, 香耀先, 孙正辉, 许百男. 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1:317⁃322.]Penry JK, Dean JC. Prevention of intractable partial seizures by intermittent vagal stimulation in humans: preliminary results. Epilepsia, 1990, 31(Suppl 2):40⁃43.Morris GL 3rd, Mueller WM;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Study Group E01 ⁃ E05. Long ⁃ term treatment with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epilepsy. Neurology, 1999, 53:1731⁃1735.Beekwilder JP, Beems T. Overview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J Clin Neurophysiol, 2010, 27:130⁃138.Waseem H, Raffa SJ, Benbadis SR, Vale FL. Lead revision surgery fo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epilepsy: outcomes and efficacy. Epilepsy Behav, 2014, 31:110⁃113.Liu QQ, Xu JW, Tian X, Wang GS, Zhou HY, Zhao C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rug ⁃ resistant epilepsy. Zhonghua Shen Jing Yi Xue Za Zhi, 2012, 11:973⁃976.[刘强强, 徐纪文, 田鑫, 王桂松, 周洪语, 赵晨杰.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初步研究.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 11:973⁃976.]Meng FG, Zhang JG, Ma YS, Liang SL, Zhang K, Yang AC, Sang L. Investigation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Zhonghua Shen Jing Wai Ke Za Zhi, 2010, 26:497⁃499.[孟凡刚, 张建国, 马延山, 梁树立, 张凯, 杨岸超,桑林.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癫痫初步探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 26:497⁃499.]Ling ZP, Luan GM, Tian H, Chang PF, Li YL, Zhou J.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Li Ti Ding Xiang He Gong Neng Xing Shen Jing Wai Ke Za Zhi, 2007, 20:72⁃76.[凌至培, 栾国明, 田宏, 常鹏飞, 李云林, 周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年 9 月第 15 卷第 9 期 Chin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September 2015, Vol. 15, No. 9健.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附 11 例报告) .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 20:72⁃76.]Shen YQ, Deng YC, Liu LJ, Wang YG, Li NL, Xia F, Feng G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drug ⁃ resistant epilepsy: 7 cases report. Zhongguo Shen Jing Jing Shen Ji Bing Za Zhi, 2014, 4:234⁃236.[申玉勤, 邓艳春, 刘丽娟, 王彦刚, 李南林, 夏峰, 冯国栋.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 7 例难治性癫痫.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 4:234⁃236.]Hou Z, Liu SY, An N, Yang H.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drug⁃resistant epilepsy in children: a case report. Zhongguo Lin Chuang Shen Jing Wai Ke Za Zhi, 2013, 18:105. [侯智, 刘仕勇, 安宁, 杨辉.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幼儿癫痫 1 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 18:105.]Arhan E, Serdaroglu A, Kurt G, Bilir E, Durdag E, Erdem A,Aksakal FN, Ozcelik A, Baykaner K. The efficacy of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pharmacoresistant epilepsy:practical experience at a turkish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 Eur J Paediatr Neurol, 2010, 14:334⁃339.Saneto RP, Sotero de Menezes MA, Ojemann JG, Bournival BD,Murphy PJ, Cook WB, Avellino AM, Ellenbogen RG.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intractable seizures in children. Pediatr Neurol, 2006, 35:323⁃326.Kostov K, Kostov H, Taubøll E. Long ⁃ term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ennox ⁃ Gastaut syndrome. Epilepsy Behav, 2009, 16:321⁃324.Shahwan A, Bailey C, Maxiner W, Harvey A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refractory epilepsy in children: more to VNS than seizure frequency reduction. Epilepsia, 2009, 50:1220 ⁃1228.You SJ, Kang HC, Ko TS, Kim HD, Yum MS, Hwang YS, Lee JK, Kim DS, Park SK. Comparison of corpus callosotomy an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Lennox ⁃ Gastaut syndrome. Brain Dev, 2008, 30:195⁃199.Morris GL, Gloss D, Buchhalter J, Mack KJ, Nickels K, Harden C.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updat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epilepsy.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Neurology, 2013, 81:1453⁃1459.Kostov H, Larsson PG, Roste GK. I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 treatme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drug ⁃ resistant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 Acta Neurol Scand Suppl, 2007, 187:55 ⁃58.Holmes MD, Silbergeld DL, Drouhard D, Wilensky AJ, Ojemann LM. Effect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adults with pharmacoresistant generalized epilepsy syndromes. Seizure,2004, 13:340⁃345.Stemper B, Devinsky O, Haendl T, Welsch G, Hilz MJ. Effect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cardiovascular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epilepsy. Acta Neurol Scand, 2008, 117:231⁃236.Spuck S, Nowak G, Renneberg A, Tronnier V, Sperner J. Right⁃side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humans: an effective therapy? Epilepsy Res, 2008, 82:232⁃234.McLachlan RS, Sadler M, Pillay N, Guberman A, Jones M, Wiebe S, Schneiderman J. Quality of life afte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intractable epilepsy: is seizure control the only contributing factor? Eur Neurol, 2003, 50:16⁃19.Liu QQ, Xu JW, Tian X, Wang GS, Zhou HY, Li XX, Zhao CJ. Effect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intractable epilepsy. Li Ti Ding Xiang He Gong Neng Xing Shen Jing Wai Ke Za Zhi, 2012, 25:38⁃41.[刘强强, 徐纪文, 田鑫, 王桂松, 周洪语, 李骁雄, 赵晨杰. 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5:38⁃41.]Bauman JA, Ridgway EB, Devinsky O, Doyle WK. Subpectoral implantation of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or. Neurosurgery, 2006,58:322⁃325.Amar AP, Apuzzo ML, Liu CY.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after failed cranial surgery for intractable epilepsy: results from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patient outcome registry. Neurosurgery, 2008, 62:506⁃513.Morris GL 3r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magnet⁃activated stimul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Epilepsy Behav, 2003, 4:740⁃745.

发布了文章

哪些癫痫患者适合做迷走神经刺激术VNS?

目前迷走神经刺激术VNS治疗癫痫公认的手术适应症包括:1、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未有效控制病情,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2、多发病灶、病灶定位不确定、病灶分布广泛的患者;3、病灶位于功能区,手术治疗可能引起严重的功能缺失的患者;4、儿童及成人均可使用。

发布了文章

痉挛发作的表现形式

痉挛发作有3种主要表现形式:(1)鞠躬样痉挛,于大多数病人(约70%)中出现,其特点为突然发作的短暂性全身屈肌痉挛,颈、躯干及腿弯曲,双侧手臂向前向外急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2)点头样痉挛,肌肉痉挛主要局限于头颈部。(3)闪电样痉挛,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当发作时凑巧正注视着患者才能察觉。3种形式中以鞠躬样痉挛持续时间较长。此外,尚有不典型的发作形式,如呈不对称性的痉挛,头向一侧旋转或一侧肢体抽搐,这种表现主要见于3个月以下婴儿或症状性组患者。还有少数患儿出现伸肌痉挛。头往后仰,眼向上翻,伸腿,呈角弓反张状态。

发布了文章

特发性震颤的症状是怎么样的?

特发性震颤唯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病人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也可以影响头、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表现为姿位性震颤,可同时含有运动性、意向性或静止性震颤成分。震颤可能在指向目的的运动中加重。震颤的频率为4~8Hz。起病时频率为8~12Hz,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频率逐渐降低,幅度逐渐增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病人往往在起初数月感到身体内的振动,以后再兴奋或疲劳时出现短暂的活动时震颤,再后震颤持续存在。可以短时间内自我控制,对活动的影响不明显。在这阶段姿位性震颤是反射性的,迅速出现,仅持续数秒。随着震颤幅度的增加,常难以控制,甚至影响工作。即使严重的震颤也常有波动,有时再维持姿位时可以暂时消失。震颤幅度、频率在不同动作、维持不同姿势时常会变动。这时仍可自我抑制震颤,只是更加困难,时间更短。一般认为特发性震颤是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计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典型症状是手的节律性外展内收样震颤和屈伸样震颤,旋前旋后样震颤(类似于帕金森病)十分少见。书写的字可能变形,但不会表现为写字过小。另一个常影响的部位是颅颈肌肉群,头部、舌或发声肌均可累计,表现为病人手部严重的姿位性震颤和头部震颤,包括垂直的“点头”运动和水平的“摇头”运动。软腭、舌的震颤会导致发声困难。震颤在发病10~20年后会影响活动,随年龄增长严重程度增加,以致完成精细活动的能力受到损害,至发病后第六个10年达到高峰。86%的病人在60~70岁,中成长可影响社会活动和生活能力,包括书写、饮水、饮食、穿衣、言语和操作。增长幅度越大,影响活动能力也越大。震颤对性别的影响无差异。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潜睡中仍然持续存在。特发性震颤对乙醇(酒精)的反应是特征性的。许多病人即使只摄取少量乙醇就可减少震颤。2%~75%病人饮酒后震颤减轻,但只是暂时的,一般维持2~4h,第二日震颤反而加重。很少有报道乙醇对其他类型的震颤有类似作用,乙醇是通过中枢起作用的。据报道,特发性震颤可以伴有其他运动障碍疾病。在特发性震颤病人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震颤病人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组的随机人群的24倍。姿位性震颤在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许多运动障碍疾病中很常见,甚至是早期唯一的症状。如果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会导致误诊为特发性震颤。6.6%~47%特发性震颤病人存在肌张力障碍。姿位性震颤在肌张力障碍中也很普遍,特别是书写痉挛,在肌张力障碍中有7%~23%伴发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常伴有头部和躯干震颤表现。特发性震颤可出现不典型的震颤表现,有手部的运动障碍、复合的静止性和姿位性震颤、原发性书写震颤、局限的发声震颤、下颌震颤、局限的舌震颤和直立性震颤。在病程中一直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震颤不能看作为特发性震颤。如舌震颤、下颌震颤、发声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以及职业性震颤的任务特异性震颤,在病程中出现典型的特征性震颤时,上述这些局限性震颤才可视为特发性震颤的变异型。

发布了文章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疗效分析和参数调试体会...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疗效分析和参数调试体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第一作者:刘强强;  通讯作者:徐纪文;周洪语  叶晓来  赵晨杰  马军锋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5 年 9 月第 15 卷第 9 期China J Contemp Neurol Neurosurg, September 2015, Vol. 15, No. 9     【摘要】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术后最佳刺激参数。方法  共7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均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McHugh分级评价手术疗效,术后调试多种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56个月,中位值22个月,发作频率较术前减少([18(3,92)次/月对 30(5, 145)次/月; Z = 826.500, P = 0.000]。 发作频率减少<50%者20例(28.17%)、≥50%者51例(71.83%),其中27例(38.03%)发作频率减少≥80%,14例(19.72%)发作停止。本组有8例(11.27%)使用磁铁后发作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术是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有效、安全的方法。术后能有效减少发作频率。最佳刺激参数一般为1.00 mA~1.75mA,0.75mA也是有效刺激电流,同时需要综合多个参数调控到达最佳疗效。【关键词】癫痫;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刺激参数【中图分类号】R742.1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rug-resistant epilepsy and the experience of neuromodulation   Liu Qiang-qiang, Xu Ji-wen, Zhou Hong-yu, Ye Xiao-lai, Zhao Chen-jie, Ma Jun-feng. 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Renji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arameter setting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in refractory epilepsy.  Method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were performed in seventy-one patients, ten patients with secondarily generalized seizures after cephalitis and nine after 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 five with brain abnormalities, three after head trauma and two after cerebral hemorrhage, others with 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 Programmable pulse parameters include output current, frequency, pulse width, and ON/OFF times. The optimum settings for each patient should balance the goals of maximizing efficacy, minimizing side effects, and preserving battery life.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3-56 months(median 22 months), and experienced a significantly reduced seizure frequency compared with before operation [18 (3, 92) vs 30 (5, 145) times/month; Z = 826.500, P = 0.000]. In these patients, 20 cases (28.17% ) had < 50% reduction of seizure frequency, and 51 cases (71.83% ) had ≥ 50% reduction of seizure frequency, including 27 cases (38.03%) with ≥ 80% reduction and 14 cases (19.72%) with seizure free. Seizure termination or seizure diminution was reported in 8 patients (11.27% ) after using magnet.  Conclusions VNS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y in medically refractory epilepsy. Optimized output current is generally 1.00-1.75 mA, however, 0.75 mA is also an efficient current. Besides, parameter setting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reach the maximizing efficacy.  【Key words】Epilepsy; Vagus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rapy; Parameter近年来,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作为一种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新方法,开始在国内部分大型医院陆续开展[1-6]。目前,全球有超过65×103例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7]。多数研究发现,约40%~50%的癫痫患者发作频率减少≥50%,此外5%~15%的患者发作完全停止[1-7]。研究还发现,随着刺激时间的增加,疗效增强,患者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程度提高[8]。普遍认为,迷走神经刺激术后的参数调试对手术疗效至关重要,但目前尚无此方面的统一标准。鉴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结合国外学者的参数调试经验,总结7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效果和参数调试初步体会,并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纳入标准  (1)均接受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2年,但未能有效控制发作,诊断为药物难治性癫痫。(2)全面性或多灶性癫痫发作,无明确的局限性致痫灶。(3)不愿接受胼胝体切开术等姑息性手术。(4)已接受致痫灶切除术但效果不佳。(5)本研究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或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  存在明确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精神病,严重的性格或人格障碍;严重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而无法耐受手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3.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共71例,男性49例,女性22例;年龄2岁~57岁,中位值15岁;病程2年~26年,中位值7年;癫痫发作原因分别为脑炎(10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9例)、脑发育异常(5例)、颅脑创伤(未见颅内出血和脑挫裂伤,3例)、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2例)以及病因不明(42例);发作类型分别为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56例)、部分性发作(42例)、非典型失神发作(15例)、强直发作(6例)、癫痫持续状态(3例)、失张力发作(3例)、肌阵挛发作(2例)。癫痫发作频率2~400次/月,中位值30次/月。二、研究方法1.手术方法  患者头部后仰、稍向右偏10°~15°,充分伸展颈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甲状软骨水平,以左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为中点,作100px大小弧形切口。切开颈阔肌后将胸锁乳突肌向外牵拉,分离肩胛舌骨肌后并向头端牵拉,即可暴露颈动脉鞘。打开颈动脉鞘后将颈动脉和颈静脉向两侧牵拉,剥离迷走神经主干约75px。将1个固定电极和2个刺激电极依次缠绕于迷走神经干,并将导线固定于颈阔肌下筋膜。沿左侧腋前线作100px大小直切口,打开胸大肌筋膜,在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钝性形成腔隙,将电极延长线与刺激器相连。随后进行刺激测试,测试刺激电流为1.00mA,脉宽500μs,持续时间约14s,确认电阻测试结果正常后,将刺激器埋藏于腔隙,逐层关闭切口。2.刺激参数调试  迷走神经刺激术后2~3周进行初始刺激,初始刺激参数为刺激电流0.25mA,刺激频率30Hz,刺激时间30s、间歇时间5min,脉宽500 μs(图1)[9]。每隔2周,刺激电流升高0.25mA。刺激电流升至0.75mA后,若无明显刺激相关不良反应,每次刺激参数调试周期≥1个月,并综合其他参数调试以达到最佳疗效。若患者出现明显咳嗽、声音嘶哑时则降低刺激电流或脉宽。图1  迷走神经刺激单次刺激模式图Figure 1  Output parameters of VNS in one stimulation cycle3.疗效评价  以迷走神经刺激术前1个月时癫痫发作情况作为基线值,分别于开启刺激器后1、3、6个月(此后每隔6个月随访一次)和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门诊和电话随访方式记录刺激参数、癫痫发作频率、发作严重程度、服药情况和生活质量变化,以及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发应。癫痫发作频率的评价采用McHugh等[10]提出的迷走神经刺激术疗效分级标准,共分为5级:Ⅰ级,发作频率减少≥80%;Ⅱ级,发作频率减少50%~79%;Ⅲ级,发作频率减少<50%;Ⅳ级,仅在使用磁铁时可以受益;Ⅴ级,发作无改善。其中Ⅰ~Ⅲ级可以根据发作严重程度再细分为A、B两个亚级。三、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AS 9.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本组71例术后随访3~56个月,[中位值22个月(16,32)]。最后一次随访时,癫痫发作频率0~370次/月[中位值18次/月(3,92)],较术前明显减少(Z=1.98,P=0.0476;表1)。发作频率减少<50%者20例(28.17%)、≥50%者51例(71.83%),其中27例(38.03%)发作频率减少>80%,14例(19.72%)发作停止。本组有22例(30.99%)发作严重程度降低(表2)。5例成人患者在出现先兆症状时使用磁铁预防癫痫发作,3例患儿在癫痫发作时家长使用磁铁中止发作或减轻发作严重程度。5例患者抗癫痫药物剂量减少。本组有59例患者治疗时间≥12个月,治疗第1、3、6和12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平均减少39.67%、44.04%、55.93%和65.31%。 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区感染、心律失常和植入物排斥反应。所有患者在设备开机检测时曾出现短暂性声音嘶哑、咳嗽、咽喉刺痛和麻木反应,实际刺激时仅4例(5.63%)出现上述症状,并于治疗第1~3个月内逐渐适应。本组有2例(2.82%)出现刺激系统故障,1例为电极导线与刺激器接触不良,另1例为电极导线损坏,均再次手术修复。1例(1.41%)术后出现切口瘢痕,予手术切除。无一例因不良反应而要求停止刺激。截至最后一次随访时,本组患者刺激参数为电流0.75mA~2.25mA,平均1.39mA;2例刺激频率为20Hz,余69例为30Hz;刺激时间均为30s;13例间歇时间为3min,余58例为5min;5例脉宽为250μs,余66例为500μs。14例发作停止患者的刺激电流为0.75 mA~1.75 mA,平均1.25mA,其中4例为0.75 mA。本组有14例患者刺激电流≥2.00mA,治疗后发作频率平均减少47.20%。典型病例女性患者,30岁,否认缺氧、脑炎等病史。18岁无明显诱因起病,病史12年,发作为复杂部分性发作及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先后服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及托吡酯、发作未有效控制。术前一月发作次数12,抗癫痫药物为:卡马西平 200mg bid,托吡酯 150mg bid。长程视频脑电间期:双侧额极、额、中央区较多尖波、尖慢波、慢波连续发放或散发。双侧蝶骨电极区较多中-高波幅棘波、尖波、慢波散发,左右不同步,右侧著;发作期:双侧额、中央、前中颞区5~7Hz中波幅θ活动持续发放→双侧蝶骨电极、额极、额、前颞、中颞区中~极高波幅尖波节律。磁共振未见明显异常。遂予以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http://www.cjcnn.org/index.php/cjcnn/pages/view/v15092 )。术后第 2 周开启刺激器,术后第 4 和 6 周依次将刺激电流调至 0.50 和 0.75 mA,余刺激参数为:刺激频率30 Hz,刺激时间 30 s、间歇时间 5 min,脉宽 500 μs。因开启刺激器后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刺激电流仅升至 0.75 mA。术后随访第 1、 3、 6、 12 和 18 个月时癫痫发作频率依次为 5、 2、 1、 0、 0 次/月,刺激电流仍为0.75 mA抗癫痫药物未做调整。讨  论目前,对于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参数调试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刺激电流、刺激周期和调试时机等方面,此外,对磁铁作用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一、刺激电流刺激电流一直被认为是重要的调试参数之一。目前推荐的有效刺激电流为1.00 mA~1.75mA,人体最大可耐受电流为3.50mA[11]。最新研究显示,0.75mA也是有效刺激电流[12,13]。国外有研究对迷走神经刺激术疗效数据库(VNS Therapy Epilepsy Patient Outcome Registry,data on file, Cyberonics, Inc.) 和 E05 研究中疗效良好患者的刺激电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约57.50%疗效良好患者的刺激电流为0.75 mA~1.75mA、36.20%患者的刺激电流>1.75mA、6.30%患者的刺激电流<0.75ma< span="">[12],提示刺激电流为0.75mA~1.50mA适用于大多数患者。设备开机阶段将电流快速调至1.00mA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参数调试间隔通常为2周左右。本组有4例全面性发作患者,2例为癫痫持续状态、1例为新生儿自发性颅内出血致癫痫、1例为婴儿痉挛症(IS,也称West综合征),开机后均未发作,为保证治疗效果,尝试将刺激电流设为0.75mA,共维持6个月;此外,该电流对刺激器电池处于低消耗状态,故未再调低。提示若患者在调试初期无发作,可适当延长调试周期,尝试0.50mA或0.25mA长期维持治疗,尚待进一步研究。高电流并不意味更佳的疗效。动物实验显示,刺激电流为0.25mA即可降低小鼠大脑皮质兴奋性,可能不需要更高的刺激电流[14]。Bunch等[13]的研究显示:在0.25mA~1.50mA范围内,刺激电流增加与发作频率减少并无关联性,仅少数患者发作频率有所减少。随着刺激电流的增加,刺激症状也增加。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得出类似结果:4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随机接受低电流(0.25mA)和高电流(最高1.75mA),共治疗20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的比例以及发作严重程度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此外,对于部分常规刺激电流疗效不佳的患者,增加刺激电流或许可以增加一定疗效[9, 16]。本组有14例患者因发作频率减少不明显而将刺激电流增至≥2mA,发作频率平均减少47.20%。二、刺激周期研究显示,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迷走神经刺激术疗效增加[17-19]。Amar等[18]对3822例行迷走神经刺激术患者的发作频率减少程度与刺激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第3、6、12、18和24个月时,患者发作频率平均减少47%、52.90%、60%、62.70%和66.70%,呈递增趋势。本组有59例患者治疗时间≥12个月,治疗第1、3、6和12个月时发作频率平均减少39.67%、44.04%、55.93%和65.31%,与文献报道相符。尽管迷走神经刺激术短期疗效与刺激时间的相关性得到广泛认可,但目前关于二者的长期相关性尚存争论。有研究认为,二者短期相关,而2年后疗效逐渐稳定[19]。这项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显示,治疗第6个月,以及1、2、4、6、8和10年时发作频率平均减少35.70%、52.10%、58.30%、60.40%、65.70%、75.50%和75.50%[5],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趋于稳定。三、磁铁磁铁可以启动一次临时刺激,刺激参数一般较为固定:刺激电流较常规电流高0.25mA,刺激时间为60s,其余参数同常规刺激。刺激完成后整个系统即进入常规刺激设置。目前认为磁铁的主要作用包括:(1)对控制癫痫发作有重要作用。磁铁启动的临时刺激有可能终止发作或减轻发作严重程度。Morris等[20]研究显示,使用磁铁的患者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改善优于未使用磁铁者,使用磁铁后约22%的患者发作停止、31%的患者发作严重程度降低。本组有8例患者(11.27%)使用磁铁后癫痫发作得到改善。(2)对参数调试的提示作用。若启动临时刺激可以终止发作,进行参数调试时可提高刺激电流。(3)检测功能[21]。通常情况下,患者对临时刺激有一定反应,如咳嗽等,提示磁铁可以检测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四、1. 2. 3.系统检测迷走神经刺激术后的常见机械故障为电极脱落和损坏,发生率约为4.70%~7.70%[19, 22]。本组有2例患者在常规系统检测时出现电阻明显升高,1例为电极脱落、1例为电极损坏,均再次行电极植入术,术后刺激器仍工作正常。因此,在每次参数调试时均应进行常规系统检测,以避免无效工作。一、 综上所述,迷走神经刺激术后参数调试对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尚无明确的刺激参数标准,需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调试。推荐的初始刺激参数为:刺激电流0.25mA,频率30Hz,刺激时间30s、间歇时间5min,脉宽500μs。通常刺激电流从0.25mA逐渐递增至1.00mA~1.75mA的有效刺激[13]。但本组有4例患者在电流为0.25mA时即发作停止,调至0.75mA后未再提高电流强度,提示0.75mA也可能是有效刺激电流。参数调试时应考虑多种参数的综合,单纯调试刺激电流或刺激时间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患者。迷走神经刺激术具有时间效应,调试周期不宜过短,操之过急的调试不一定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甚至可能减少患者信心。磁铁对癫痫发作的控制和参数调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Shen Y, Xia F, Liu L, Lin W, Liu Y, Shi M, Ren X, Ding B, Chen Y, Jia H, Wang J, Zhao G, Deng Y.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19 patients with drug-resistant epilepsy in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3,333:e54.2.Meng FG, Zhang JG, Ma YS, Liang SL, Zhang K, Yang AC, Sang L. Investigation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ZhongHua Shen Jing Wai Ke Za Zhi,2010,26:497-499. [孟凡刚, 张建国, 马延山, 梁树立, 张凯, 杨岸超, 桑林. 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癫痫初步探讨.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26:497-499.]3.Ling ZP, Luan GM, Tian H, Chang PF, Li YL, Zhou J.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Li Ti Ding Xiang He Gong Neng Xing Shen Jing Wai Ke Za Zhi,2007,20(2):72-76. [凌至培, 栾国明, 田宏, 常鹏飞, 李云林, 周健.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附11例报告).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20(2):72-76.]4.Shen YQ, Deng YC, Liu LJ, Wang YG, Li NL, Xia F, Feng G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drug-resistant epilepsy: 7 cases report. ZhongGuo Shen Jing Jing Shen Ji Bing Za Zhi,2014,4:234-236. [申玉勤, 邓艳春, 刘丽娟, 王彦刚, 李南林, 夏峰, 冯国栋.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7例难治性癫痫.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4:234-236.]5.Hou Z, Liu SY, An N, Yang H.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drug-resistant epilepsy in children: a case report. ZhongGuo Lin Chuang Shen Jing Wai Ke Za Zhi, 2013,18:105. [侯智, 刘仕勇, 安宁, 杨辉.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幼儿癫痫1例.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18:105.]6.Liu QQ, Xu JW, Tian X, Wang GS, Zhou HY, Zhao C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of drug-resistant epilepsy. ZhongHua Shen Jing Yi Xue Za Zhi,2012,11:973-976.[刘强强, 徐纪文, 田鑫, 王桂松, 周洪语,赵晨杰.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初步研究.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2,11:973-976.]7.Waseem H, Raffa SJ, Benbadis SR, Vale FL. Lead revision surgery fo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epilepsy: outcomes and efficacy. Epilepsy & Behavior E & B, 2014,31:110-113.8.Ryvlin P, Gilliam FG, Nguyen DK, Colicchio G, Iudice A, Tinuper P, Zamponi N, Aguglia U, Wagner L, Minotti L, Stefan H, Boon P, Sadler M, Benna P, Raman P, Perucca 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harmacoresistant focal epilepsy: The PuLsE (Ope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trial. Epilepsia, 2014,55:893–900.9.Labiner DM, Ahern GL.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in depression and epilepsy: therapeutic parameter settings. Acta Neurol Scand, 2007,115:23-33.10. Mchugh JC, Singh HW, Phillips J, Murphy K, Doherty CP, Delanty N. Outcome measurement after vagal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proposal of a new classification. Epilepsia, 2007,48:375-378.11. Heck C, Helmers SL, DeGiorgio CM.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epilepsy, and device parameters: scientific ba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use. Neurology, 2002,59:S31-37.12. Helmers SL, Begnaud J, Cowley A, Corwin HM, Edwards JC, Holder D L. Application of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cta Neurol Scand, 2012,126:336-343.13. Bunch S, DeGiorgio CM, Krahl S, Britton J, Green P, Lancman M, Murphy J, Olejniczak P, Shih J, Heck CN.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epilepsy: is output current correlated with acute response? Acta Neurol Scand, 2007,116:217-220.14. Mollet L, Grimonprez A, Raedt R, Delbeke J, El Tahry R, De Herdt V, Meurs A, Wadman W, Boon P, Vonck K. Intensity-dependent modulatory effects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cortical excitability. Acta Neurol Scand, 2013,128:391-396.15. Sylvia K, Aalbers MW, Vles JSH, Cornips EMJ, Kim R, Loes L.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children with intractable epileps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Dev Med Child Neurol, 2012,54:855-861.16. Shahwan A, Bailey C, Maxiner W, Harvey AS.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for refractory epilepsy in children: More to VNS than seizure frequency reduction. Epilepsia, 2009,50:1220-1228.17. Wang HY, Chen XG, Lin ZG, Shao Zb, Sun BM, Hong S, Liu L. Long-term effect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n 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 in refractory epilepsy. J Neurol Sci, 2009,284:96-102.18. Amar AP, Apuzzo ML, Liu CY.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after failed cranial surgery for intractable epilepsy: results from the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patient outcome registry. Neurosurgery, 2008,62:506-513.19. Elliott RE, Morsi A, Tanweer O, Grobelny B, Geller E, Carlson C. Efficacy of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over time: review of 65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epilepsy treated with VNS > 10 years. Epilepsy Behav, 2011,20:478-483.20. Morris GL, 3r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magnet-activated stimul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therapy. Epilepsy Behav, 2003,4:740-745.21. Tatum WO, Helmers SL.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nd magnet use: optimizing benefits. Epilepsy Behav, 2009,15:299-302.22.Elliott RE, Morsi A, Kalhorn SP, Marcus J, Sellin J, Kang M, Silverberg A, Rivera E, Geller E, Carlson C, Devinsky O, Doyle WK.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43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treatment-resistant epilepsy: long-term outcom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e. Epilepsy Behav, 2011,20:57-63.

发布了文章

心率反应性迷走神经刺激的最新进展

心率反应性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最近基于心率检测的反应性迷走神经刺激VNS已经开始在临床使用。60%~70%的癫痫患者发作前有心率增快,反应性VNS能够自动检测心率变化并在发作前给予电刺激,增加发作控制率并降低发作持续时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最近癫痫大咖斯坦福大学医学院Robert S. Fisher教授公布了一项关于反应性迷走神经刺激的E-37研究方案(NCT01846741)的研究结果。这是一项针对具有发作性心动过速史的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的前瞻性、开放性、多中心研究。该研究评估了患者在癫痫监测单元停留3-5天期间自动检测及刺激的性能、安全性以及随后12个月的长期临床结果。反应性迷走神经刺激的型号为106。研究结果显示20例植入者(21-69岁)在癫痫监测单元中经历了89次癫痫发作。复杂部分和继发全身性发作中有28/38(73.7%)显示心率增加≥20%。一共有31/89(34.8%)癫痫发作被VNS系统监测到并进行反馈性电刺激; 其中19/31(61.3%)癫痫发作在刺激期间结束,从刺激开始到癫痫发作结束的中间值为35秒。在第12个月时,患者生活质量和癫痫发作严重程度评分表改善,对刺激有效者为50%。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发音困难(n = 7),抽搐(n = 6)和口咽部疼痛(n = 3)。该项研究结果显示反应性迷走神经刺激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同时发作情况与手术前基线相比得到改善。

发布了文章

【青年报】专家介绍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的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癫痫与脑卒中并列,位居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健康最常见病症。虽然大多数癫痫患者使用抗癫痫药物可以控制发作乃至治愈,但确有20%-30%患者经正规药物治疗2年以上仍不能有效控制,称为难治性癫痫,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徐纪文主任和周洪语教授就癫痫手术治疗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    手术前必须有明确定位    外科手术的基本目的是消除或减少癫痫发作,提高生活质量,适应证包括:⑴药物难治的顽固性癫痫,或出现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⑵部分性癫痫、继发性癫痫和有明确的癫痫发作起源灶;⑶癫痫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交;⑷对于幼儿和儿童,频繁发作影响脑的发育;⑸手术不致引起重要功能缺失。    外科治疗有一个难题就是既要切除致痫病灶,又要保留重要的大脑功能;而且很可能功能区域就是致痫区,如果被切除,就有可能产生严重并发症导致病人更加痛苦。    所以,手术之前必须有明确定位。其评估包括非侵袭性方法和侵袭性颅内电极。除了常规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以及近年应用的PET、脑磁图和功能性MRI成像等新技术,部分仍无法确定致痫灶的患者,需要在硬膜下、脑深部放置电极进行侵袭性脑电图监测定位。    神经调制术副作用小    目前癫痫外科采用的手术方式较多,归纳起来分为切除致痫灶、切除致痫脑区、切断异常放电传播途径和神经调控方法等,举例如下:    1,脑皮质癫痫灶切除术是较为常用、也是效果较好的方法。2,大脑半球切除及次全切除术,适用于Rasmussen综合征等。3,胼胝体切开术,适用于部分继发全身性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跌倒发作、多灶性癫痫等不能行致痫灶切除的患者。4,软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和皮层电灼术,适用于重要功能区的难治性癫痫。    此外,神经调制术,微创性神经调控方法,不需开颅切除脑组织,副作用小。    迷走神经刺激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常规广泛使用,近年来在国内逐步开展,特别适合于无法通过致痫灶切除或有双侧致痫灶的患者、顽固性功能区癫痫,以及不能耐受手术或常规手术治疗失败者。    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于2011年成立迷走神经刺激技术中国地区医师培训基地,对全国专业医师进行培训及操作指导。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致痫灶的定位越来越精确,手术操作也越来越精细化和微创,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各种术式的适应证、精确定位切除癫痫灶、完整保护功能区以及术后抗癫痫药物的有效合理应用。    总体而言,外科诊疗技术日益成熟,它将成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主要手段。    [专家介绍]    徐纪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主任。    擅长:各种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顽固性疼痛,抽动症,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复杂颅内及脊髓内肿瘤,动脉瘤,垂体瘤,脑膜瘤,胶质瘤,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胆道疾病、消化道肿瘤、甲状腺、乳腺疾病的诊治。对疑难杂症有较强的处理能力    门诊时间:周一上午仁济西院,周三上午仁济东院。    周洪语 医学博士,副教授,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德国Philipps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回国。擅长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顽固性疼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功能神经疾病外科治疗。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发表论文数十篇,获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和上海交大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奖。     门诊时间:周五上午仁济西院    [小贴士]    癫痫全面护理四大方面    1、癫痫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癫痫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遵医嘱的要求按时按量的吃药,不出现药物的少服、多服和漏服的情况,就能避免癫痫病的复发,同时定期的到医院做好复诊检查。    2、过度的疲劳会成为癫痫病的诱发因素。所以癫痫病患者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以及规范的睡眠习惯。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加班引起的精神疲劳过度。减少一些高耗脑力的工作和活动,减少癫痫病的复发。    3、要多吃对癫痫病预防和治疗有益的食物,保证日常饮食的均衡性,避免营养不良症状。一日三餐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麻辣、刺激和易兴奋的食物、饮料。    4、要减少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次数。减少接触一些强光、强音的物体,减少单独外出、不要到一些危险的地方和场所久待,如河流、交通要道等,不要从事一些危险的活动和工作,如驾驶、游泳、登山、蹦极等。

发布了文章

帕金森病的科学治疗方案

帕金森病一旦发病,其症状将会伴随患者一生,因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采取“药物+手术+家庭护理”的科学治疗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功能神经科刘强强一、药物治疗:美多巴为核心药物,安坦、泰舒达、珂丹、森福罗、金刚烷胺、息宁等为缓释剂。药物的服用因个体差异性而不同,无论是刚开始服药还是后期调药,都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脂肪和蛋白质(牛奶)会影响抗帕金森病药物的吸收,降低疗效,但脂肪和蛋白质又是人体健康所需,不能完全避免,因此,需要将摄入脂肪和蛋白质的时间与服药的时间错开30~90分钟。二、外科治疗外科手术的时机很重要,一般在药物疗效明显下降,峰值浓度时疗效好,疗效很快退去,或出现开关现象、异动症等,就该考虑外科手术的治疗。现临床上常用脑起搏器(DBS)的治疗手术,优势是微创、不损伤神经、不影响今后其他新的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参数,从而达到最佳控制状态。三、家庭护理家庭护理是综合治疗中很重要的方面。帕金森患者通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家人需要经常陪在病人身边,多开导和鼓励患者,安排患者一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运动功能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平衡性和机动性。有研究表明,伸展、阻力训练等功能锻炼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因此需要鼓励和帮助患者多进行一些这样的锻炼。帕金森的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属要有耐心。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