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6669100

叶定伟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前列腺癌
肾癌
膀胱癌
AS
恶性肿瘤
膀胱肿瘤
出血
高血压
尿失禁

发布了文章

肿瘤防治宣传周特别报道2——复旦肿瘤叶定伟教授团队领衔尿路上皮癌早期无创诊断多中心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是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之一,发生于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等。据统计,2022年中国人群新诊断尿路上皮癌为9.5万人。研究证实:局限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一旦发生肌层浸润或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均显著下降。因此,早期诊断对于尿路上皮癌至关重要。 目前,膀胱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尿路上皮癌的金标准,但其作为一种较为昂贵的侵入性手术,患者依从性较低。而尿脱落细胞检查、FISH和NMP22等目前获批的基于尿液的尿路上皮癌无创诊断方法存在敏感性低(特别是针对低级别肿瘤和上尿路上皮癌)、准确性差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无创、方便、准确的尿路上皮癌检测工具来对当前的UC早期诊断策略进行补充。 液态活检助力UC早期无创诊断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团队领衔,联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北京橡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尿液肿瘤DNA(utDNA)的UC无创诊断产品(UI Seek),并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了UI Seek优异的诊断效能和应用于UC早期诊断的巨大潜力。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肿瘤学权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影响因子37.3。 本研究首先在382例患者的回顾性队列中进行,基于utDNA中的FGFR3、TERT基因突变,以及VIM、ONECUT2的异常甲基化数据构建UC的分子诊断模型并进行初步验证。研究者发现该模型在回顾性队列中的诊断效能优异(AUC:0.9342),具有应用于UC早期无创诊断的巨大潜力。 之后研究团队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评估该utDNA模型的诊断效能。该临床试验共纳入947例受试者,结果显示UI Seek的总体诊断敏感性为91.37%,特异性为95.09%;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均超过93%。 进一步分析显示,UI Seek的诊断敏感性在不同T分期的尿路上皮癌中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Ta低级别尿路上皮癌(Ta-LG)中可达到 75.81%,Ta高级别肿瘤(Ta-HG)中达到93.94%,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达到 94.47%(T1-T4)。值得注意的是,UI Seek能够同时早期检出膀胱癌(BCa)和上尿路上皮癌(UTUC),灵敏度分别为 90.9%和92.9%。此外,对于良性泌尿系统疾病(良性肿瘤、炎症等)或非UC恶性肿瘤(前列腺癌、肾癌等),研究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干扰效应。在比较分析中,与尿细胞学 (P < 0.001)、NMP22 测试 (P < 0.001)和UroVysion FISH (P = 0.039) 相比,UI Seek的灵敏度显著提高,并且特异性与上述检测相当。 研究总结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基于尿液肿瘤DNA的中国人群尿路上皮癌前瞻性多中心无创诊断临床试验。该研究证实了UI Seek作为一种UC无创诊断工具,有望将来在临床实践中早期检出UC,以减轻侵入性手术(如膀胱镜、输尿管镜等)的负担;并可能通过进一步的分子指标进行风险分层,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尿路上皮癌亚专科团队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是国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泌尿男生殖系肿瘤诊治和研究中心之一,是教育部985平台肿瘤学重点建设发展学科、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和复旦大学前列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肿瘤生存报告》显示:复肿单中心尿路上皮癌五年生存率在<45岁人群为91.5%,45岁-65岁人群为81.7%,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SEER显示同年龄美国人群五年生存率为88.9%和81.9%,复肿数据优势更明显。从明显劣于欧美,到比肩欧美,甚至超过欧美,这与团队精准诊疗、精准手术、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等努力分不开。 复肿尿路上皮癌团队长期致力于膀胱癌、上尿路上皮癌等肿瘤的诊治与科研创新,其优越的实力吸引了大批患者就医,膀胱癌单病种年手术量超过2000台,其中膀胱癌根治术年手术量超200台。复肿是最早引入保膀胱多学科团队的中心,发挥专科医院优势,组建了顶尖的MDT团队,采取以规范手术为主,综合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为每一位尿路上皮癌患者制定专业化、规范化和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复肿牵头编撰了《中国膀胱癌保膀胱治疗多学科诊治协作共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助力我国尿路上皮癌诊疗规范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复肿尿路上皮癌治疗组除了深耕外科手术,还重视综合治疗以及临床试验,致力于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登记的公开数据显示,叶定伟教授共牵头100余项国际国内临床研究,其中包括30多项尿路上皮癌临床试验项目,位列全国第一。除了数量多,复肿泌尿外科的项目几乎覆盖尿路上皮癌治疗的早中晚期全程。近年来,关于尿路上皮癌的新药研究开展的如火如荼,许多新型药物已在国外率先上市,打开了几个难治阶段的治疗格局,例如BCG灌注失败后、晚期标准治疗失败后等均有新型疗法面世。但大部分新型药物还未在国内上市,药物可及性差。复肿泌尿外科的临床试验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外已上市、但国内不可及的药物靶点,为难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希望。

发布了文章

肿瘤防治宣传周特别报道——复旦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简介

复旦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 “对于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传统的医疗模式很难给出较为精准的治疗方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叶定伟教授指出,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已成为公认的泌尿系统肿瘤诊治的首选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率先推行泌尿系统肿瘤MDT模式的医疗机构之一,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该团队至今已诊治国内外疑难泌尿系统肿瘤患者超过1万名。 无论是常见的前列腺肿瘤、膀胱肿瘤、肾脏肿瘤,还是相对少见的睾丸肿瘤、阴茎肿瘤等,因为其生物学行为各不相同,疗效差异非常大。有些类型的肿瘤即便发展到晚期,经过规范治疗,患者也能长期生存,而有些类型的肿瘤患者最多只能获得姑息治疗效果。因此,MDT是首选治疗模式。 近20年团队不断壮大 2005年,依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科优势,叶定伟牵头组建了该院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起初,该团队由医院泌尿外科专家和肿瘤内科、放疗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影像科相关专家组成。 成立近20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不断壮大,营养科、疼痛科、介入科、心理科和护理等医护人员陆续加入团队。每个学科的医护人员均具有各自领域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都说肿瘤治疗是‘三分手术,七分综合’,MDT完成了从治病到治人的转变,把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放在第一位,不但让患者活下去,而且活得好。”叶定伟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临床的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医疗理念和方案不断更新。这种趋势在肿瘤治疗方面尤其明显,可以说肿瘤治疗已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 据介绍,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 治团队采取以规范手术为主,综合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使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写入多部权威诊治指南。团队的愿景是打造以规范手术为基础,以MDT为特色,临床和科研共强,国内外领先的泌尿系统肿瘤预防、诊治、康复和研究中心。 患者全程规范化管理 在叶定伟的带领下,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明确了各个组成学科负责人的职责,并根据泌尿系统肿瘤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完善的诊疗流程与规范,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全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精准治疗。 一是收集患者资料。开设多学科预约门诊,团队成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尽可能全面收集第一手资料,将其作为制订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二是组织多学科会诊。依据每次会诊患者特点和具体要求,召集泌尿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等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会诊。 三是确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评估结果,结合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制订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顺序。 四是实施治疗方案。由相关学科的医护人员实施治疗方案,医护人员密切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是疗效评估与随访。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疗效评估包括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肿瘤缩小或消失情况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肿瘤是否复发或转移。 六是总结与优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疗效评估结果和随访情况,对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和优化,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七是建立评估机制。对工作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优化患者诊疗流程,减少患者的困扰和不便。“治疗泌尿系统肿瘤,一方面需要规范的诊疗流程,另一方面需要多学科团队的有力保障。”叶定伟表示,实现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双高”的前提是诊疗技术的创新。 以手术创新为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根据中国人群解剖特点和手术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并将国外先进治疗理念与国人解剖特征结合,不断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良与创新。在治疗以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为主的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肿瘤方面,团队独创并应用“复肿技法”(结构辨认、小片刀法、止血防渗、功能重建等),结合先进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切除肿瘤,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保留更多涉及生活质量的功能。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MDT” 为促进泌尿系统肿瘤MDT模式在全国推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技术下沉,让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服务更多患者,叶定伟带领团队,率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建设工作,向全国推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系统肿瘤MDT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一家强不算强,我们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MDT!”叶定伟踌躇满志。 作为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创始人,叶定伟表示,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联合治疗是恶性肿瘤最有效的诊治方式,可为患者制订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和生活质量。基于MDT模式,医院泌尿外科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经分别达到了82.6%、77.1%、74%,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据介绍,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借助互联网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并完善泌尿系统肿瘤MDT数据库,并不断更新;平台还研发了基于互联网平台和移动设备的泌尿系统肿瘤患者随访及全程管理系统,将医生和患者“实时绑定”,实现泌尿系统肿瘤患者全程管理;平台搭载的会诊系统,以开放形式向入驻平台的患者、医生实时直播会诊过程,并可回放。 从单打独斗到融合,从多方合作到共赢,MDT在打破学科间壁垒的同时,也打破了同业间的藩篱。据介绍,截至目前,全国100余家成员单位加入中国泌尿肿瘤MDT会诊平台,基本告别了泌尿系统肿瘤诊疗各自为政的状态,形成互相学习、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发布了文章

一脉相承,久久为功——复旦肿瘤踏上前列腺癌机器人手术新征程

    “感谢您和您的团队,叶教授!”诊室里,45岁的章先生紧握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的手,反复表达着谢意。几个月前,章先生因担心前列腺癌手术可能损伤性神经而多方求医,苦恼不已。如今术后随访,不仅恢复良好且性功能依然正常,他感到非常欣慰和满意。     这一切,得益于叶定伟教授领衔团队应用独创性的手术技法结合机器人手术精准施治,不仅大幅缩短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有效保护性神经,让前列腺癌患者在根除肿瘤的同时可以继续享受生活中的重要方面,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事实上,在肿瘤医院,越来越多像章先生这样的年轻前列腺癌患者,开始选择机器人保留性神经的手术。     在2023前列腺癌学术周暨浦江前列腺癌高峰论坛上,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机器人手术创新中心在沪成立(图1),挂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全球机器人手术协会(SRS)主席、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 (UCF)大学机器人外科主任Vipul R. Patel专程录制视频:“热烈祝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机器人手术创新中心成立,这是非常可喜的,这将对机器人手术技术的推广和改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天,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前列腺癌亚专科团队还发布了2年多来机器人前列腺癌手术最新数据:肿瘤医院单中心每年开展近千例早期前列腺癌机器人根治手术,得益于叶定伟教授独创的基于精准机器人手术体系的升级版前列腺癌根治术——“复肿技法2.0版”,接受保神经根治术的患者比例超90%。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变化,以及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普及率逐年提高,中国前列腺癌发病呈现一个逐渐低龄化的趋势(图2),更多‘年轻’的前列腺癌被早期诊断,本中心数据显示60岁以下早期前列腺癌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比例呈现每年3-4%逐年上升,”叶定伟教授表示,“其中很多患者刚刚步入中年或即将步入中年,他们通常对手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会更高。”     根治手术是前列腺癌患者获得治愈效果的首选方案。然而男性前列腺紧邻性神经,手术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导致性功能的丧失,因此,术中保留性神经是低龄前列腺癌患者需求强烈、同时也是手术难度较高的操作。     机器人精准手术的开展,让更多前列腺癌患者在获得同质疗效的同时,有望更大程度保留性神经。然而既往前列腺癌手术操作指南均基于西方人群体征,并不完全适用我国人群骨盆相对狭窄的特征。前列腺深嵌在人体骨盆最底部,相较于欧美人群,中国男性骨盆呈现出深马桶的结构,前列腺位置更窄、更深,相应手术操作空间小、难度大,因此欧美国家的手术方式在在国人前列腺癌治疗中时常“碰壁”。如何才能让机器人精准手术更好应用于中国人群?     早在数年前,叶定伟教授带领团队就针对国人骨盆构造特征开发了高度契合中国人群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式 “复肿技法”, 通过五个关键手术步骤:结构辨认、性功能保护、控尿功能保护、止血防渗、盆底重建,在实现最大化肿瘤根治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术后安全,让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齐飞跃(图3)。     目前,在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不仅用于前列腺癌精准手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肾癌、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是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单位,随着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机器人手术创新中心的成立,复旦肿瘤也踏上了前列腺癌机器人手术的新征程。今后,我们还将推广机器人手术在泌尿肿瘤中的应用和发展,储备学科优秀人才,推动学科间互动交流,打造开放的技术体系,聚焦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图1 图2 图3

发布了文章

复旦肿瘤“三精准模式”助力复杂肾肿瘤手术的“私人订制”

    近年来,随着老百姓体检意识的增强、医学的进步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肾癌在早期就能被发现。目前,对于<4C的肿瘤(Tla期)、部分4-7cm的肿瘤(T1期)、双肾癌、孤立肾等,选择肾部分切除术,而不再是从前的常规切除整个肾脏。因为基于大规模的患者临床数据发现,能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行肾部分切除和肾全切对术后的肿瘤学疗效没有差别,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肾功能却得以保护、对患者的长期生存更有益。然而,在行肾部分切除术时,依据肿瘤的位置、大小、与肾动静脉的关系、与肾孟输尿管的关系等不同,手术难度也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和国内顶尖的泌尿肿瘤中心,基于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手术量,手术不但做的最多,而目做的最好,复杂肾肿瘤的保留肾脏的手术已成为常规。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多学科 (MDT)团队在首席专家叶定伟教授带领下团队总结了8000例肾肿瘤的临床病理随访资料,总结了近万例肾肿瘤的临床病理随访资料,摸索出国人肾脏肿瘤区别于欧美人群的特点,探索出更适用于国人肾癌手术的“三精准模式“,即“术前三维重建+机器人辅助手术+术中超声”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肾肿瘤患者的“精准切除,一人一策”。 术前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种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将二维图像转换为三维立体图像,以便更准确地观察和评估病情。对于肾癌患者,三维重建可以把患者的二维的CT/MRI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图像(图1),便于医生在手术前了解肾肿瘤和肾血管的具体情况。     那么三维重建具体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我们说,临床上遇到的肾癌患者,其实每个病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位患者的年龄、手术史、基础疾病、体重指数都存在差异,相应的会影响保肾手术方案的制定。此外,了解每一位患者肾脏的具体解剖结构,对于手术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一是血管因素:患者肾动、静脉起源、数量、引流方向是否存在异常。二是肿瘤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肿瘤形态、肿瘤位置、肿瘤内生程度、是否是多发性肿瘤、是否是孤立肾肿瘤。而其中,术前熟悉患者的血管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一台保肾手术能否成功,取决于术中能否快速、安全、完整地找到患者的肾动脉。根据复旦肿瘤的研究数据,超过30%的患者肾动脉存在变异,如:多支动脉、异位动脉、动脉过早分支等。近年来,我们通过术前的三维重建,逐步克服了血管因素的障碍,为复杂肾癌患者的保肾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器人辅助手术     相信广大患者朋友都听过机器人手术这个概念,所谓的机器人手术,是一种高度精细化的微创手术器械,医生通过操纵机械臂,可以在不同角度进行手术操作,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并最大化保留正常组织,比腹腔镜手术更加灵活和精细。对于肾肿瘤而言,机器人手术的优势主要有四点:1. 简化了最具挑战性的手术操作;2. 实现最彻底的肿瘤控制;3. 最大程度肾功能保护;4. 让复杂肾肿瘤的微创保肾手术成为可能。复旦肿瘤在多年的发展中,依托机器人手术系统,创新提出了复杂肾癌的“复肿技法”,即:三维重建,精准切除;小片刀法,钝锐结合;合围重建,精准缝合。得益于医院和上级单位的支持,复肿目前已迈入”双机器人时代”,助力我们团队精准切除复杂肾癌。 术中超声     在临床中,部分肾肿瘤因具有独特的生长方式而成为保肾手术的巨大阻碍,“完全内生型”肾肿瘤就是其中一大棘手类型。某些患者肿瘤完全生长在肾脏内部,术中很可能无法肉眼探查肿瘤位置及边界,这就为“切瘤保肾”提出了巨大挑战。在遇到此类患者时,为最大程度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我们团队还是会竭尽全力为患者保肾。而术中超声的应用就为此类患者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图2中就是我们遇到的一例完全内生型肾肿瘤患者,该肿瘤完全内生、被肾血管包裹、邻近肾盂、术中定位和切除难度大、肾脏重建难度大。通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术中超声精准定位肾肿瘤边界,机器人辅助克服术中重建肾脏的困难,我们最终为该患者成功实行了微创保肾手术。     经过叶定伟教授肾肿瘤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肾脏肿瘤团队在临床和基础科研齐头并进。据悉,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II期、Ill肾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高达93%、82%,64%;IV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是接近30%,各分期总5年生存率达77.1%,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比肩全美肾癌手术量最大、治疗效果最好的癌症中心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同期数据 (74%),实现肾癌诊疗数量与质量双重“飞跃”。正如前不久的两会上提到的“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复旦肿瘤也将积极推广肾肿瘤手术”三精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推动行业间互动交流,打造开放的手术技术体系,聚焦新理念、新技术,新术式,为肾肿瘤机器人手术创新制定“上海标准”和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贡献力量。 图1 图2

发布了文章

叶定伟教授——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量突破2000台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完成单人单机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2000台,达到新的里程碑!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第一例机器人手术开展于2020年,当时完成“复旦肿瘤机器人第一刀”的也是叶定伟教授。短短4年时间,叶教授始终坚持精准手术、“质”“量”齐飞的理念,全身心投入机器人手术的开展中,治愈了一例又一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最大的担心是术后的控尿功能改变和勃起功能的影响。为此,叶教授利用机器人技术特地开发总结了独特的“复肿技法”,分别从结构寻找、功能保留、肿瘤切缘、手术技法、并发症控制、吻合重建等多维度提高手术细节,使患者在肿瘤根治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功能保留,极大的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现如今,“复肿技法”已升级为2.0版本,很多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目前对于早期患者,保留勃起功能的手术开展率超9成,即刻尿控率和长期尿控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于晚期和寡转移的患者,叶教授亦带领团队开展了多维度的临床试验及转化研究,从“挽救性前列腺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到“手术放疗联合”再到“局部治疗联合新一代抗雄药物”,使原来无法完成前列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具备手术机会,进一步提高了生存时间。今年,复旦肿瘤泌尿外科亦是成为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泌尿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     机器人手术量的快速成长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厚实的腔镜微创手术基础息息相关。早在2018年,复旦肿瘤在叶教授的带领下就已完成5000台前列腺癌手术,截至2024年初,科室已完成超10000例前列腺癌手术,其中腔镜微创手术占比>90%。     除外手术量和手术技巧的突破,叶定伟教授亦潜心投身国产机器人手术平台的研究与开发。自2021年起,叶教授即受邀参加国内首创的模块化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他结合自身经验和手术需求,不断完善该机器平台的功能和操作性能,使其日趋成熟。2023年7月份,叶教授首次使用该模块化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全球第一例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同月,叶定伟教授受邀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2023年机器人外科学会年会(SRS 2023)。在大会上,叶教授展示了该模块化腹腔镜手术机器人的临床数据,在全球微创外科医生面前展现了国产机器人手术平台的风采!目前,叶教授正带领国内多个外科中心开展该国产机器人的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有望改变使国内机器人手术更加多元化。未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团队在叶定伟教授的带领下必将勇攀高峰,再创佳绩!

发布了文章

确诊了晚期前列腺癌,是不是就无计可施了?

确诊了晚期前列腺癌,是不是就无计可施了? -------什么是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及其意义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不断攀升,严重威胁中老年男性生命健康,说是老年男性的杀手一点也不为过。 然而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的特点在于大量患者在就诊时即已处于中晚期阶段。此类患者在诊断时往往已发生远处转移 (包括骨、淋巴结及周围脏器的转移等),大量晚期患者无法获得良好生存,其中未经过适时恰当的治疗是主要原因。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对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十分良好的效果,将完整的前列腺组织及前列腺周围的精囊腺和脂肪组织等彻底从身体内切除,可达到治愈水平。但是,如果患者的前列腺癌疾病发展到局部晚期,例如肿瘤已经突破了前列腺包膜,侵犯了精囊或者膀胱颈等临近器官后,是否就不能做手术了呢? 其实并非如此,根据国际和国内指南推荐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的多年多病例实证,前列腺癌新辅助治疗可使中晚期患者重新获得手术机会,同时对于可以手术的患者,亦可起到增强手术效果的作用。前列腺癌新辅助治疗,不仅可杀伤前列腺癌细胞、使肿瘤退缩,从而达到更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并且可以使部分患者从不能直接手术的阶段,转变为可以手术的状态,重新获得手术机会,提高了患者的总体疗效,使晚期患者的治疗“有计可施”。 那么前列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具体怎么治呢。新辅助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新辅助内分泌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术前应用内分泌治疗手段对前列腺癌进行干预,治疗的目的在于为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提供支持,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以缩小前列腺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降低前列腺切缘肿瘤阳性率,特别适用于T3期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从而使得术后效果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使部分局部晚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从不能直接手术,转变为可手术状态。        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简单而言就是术前抗雄激素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药物去势联合抗雄激素药物治疗。新辅助治疗时间一般为3~9个月,新辅助治疗的结果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临床分期,也可以降低治疗后手术切缘阳性率和淋巴结浸润阳性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在远期疗效上,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国际上目前尚无定论,因此本中心走在前列,正在开展有关评估前列腺癌新辅助治疗远期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希望在获得常规获益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对自己的疾病分期有疑惑,或是对自己治疗方案不明确的患者,欢迎前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我的门诊就诊咨询。

发布了文章

遇到副作用不用慌

带你了解保膀胱综合治疗中的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新型药物疗法,它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机体癌细胞。目前免疫治疗在一些肿瘤中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甚至达到肿瘤临床治愈的目的。但是,免疫治疗不是万能的,在临床使用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副作用,有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在保膀胱综合治疗中,免疫治疗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在临床运用中,也有很多患者能获益,可以显著提高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从免疫治疗中受益,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耐受免疫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那么,在保膀胱综合治疗中,常见的免疫治疗副作用有哪些?如何预防和处理呢?叶教授结合多年临床治疗经验,与大家做分享。 免疫治疗有哪些常见的副作用?       免疫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而导致自身器官出现免疫性损伤。这些副作用可以累及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系统,包括皮肤、消化道、肝脏、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等)、肺部、肾脏、胰腺、心脏等。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的保膀胱免疫治疗副作用及其发生率: 那么如何预防和处理保膀胱免疫治疗的副作用? 预防       在开始保膀胱综合治疗的免疫治疗前,应详细评估患者基础情况,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教育和沟通,告知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类型、时间、严重程度等,以及如何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告知患者需及时就医。        另外,在进行免疫治疗期间,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监测,包括询问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及评估副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处理        对于轻度(G1,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副作用,并且不是神经、心脏、血液等系统的副作用,一般可以在密切监测下继续保膀胱免疫治疗,并可以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例如皮肤反应可以给予抗组胺药或局部软膏,肠道反应可以给予止泻药或益生菌等。       对于中度(G2,轻微影响日常生活)的副作用,一般应暂停保膀胱免疫治疗,直到副作用恢复到G1或更低水平。如果一周内仍未缓解,可以考虑给予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并逐渐减量至停用。        对于重度(G3,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或危及生命(G4)的副作用,一般应永久停止保膀胱免疫治疗,并开始使用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并逐渐减量至停用。如果使用高剂量糖皮质激素48~72小时后副作用没有改善或恶化,需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同时,应根据不同器官系统的损伤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和救命措施。        对于与副作用相关的死亡(G5),一般为不可逆转的死亡,应进行尸检和死因分析,以确定与保膀胱免疫治疗的相关性。        不论是哪个程度的副作用,都建议患者及家属及时就医,由专业的医生及团队进行方案调整与用药干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在叶定伟教授领导下,配备了专业的泌尿系统肿瘤内科治疗团队,负责本科室数十项国际与国内新药临床试验及临床患者的药物综合治疗,具有丰富的免疫治疗药物使用及副作用处理经验。目前膀胱癌的综合治疗中,免疫治疗具有重要地位;为合适的患者制定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是保膀胱治疗的基石。叶定伟教授及其膀胱癌综合治疗团队,从术前评估、手术、术后辅助治疗、治疗随访等各个维度入手,为膀胱癌患者保驾护航,尽可能为膀胱癌患者赢得生存时间与生活质量双满意。

发布了文章

滴尿验癌是真的吗?

       随着老百姓对肿瘤愈发重视,对体检、肿瘤筛查等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不少人都越来越关注有没有简单有效地办法来检测自己是否罹患膀胱癌。不少商家也利用这个作为噱头,号称研发出了“一滴尿”即可检测是否有膀胱癌的检测方法,据称只需3毫升尿液,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即可以明确是否罹患了膀胱癌。这种“滴尿验癌”的检测方法,真的靠谱吗?      “一滴尿检测癌症”,这种说法都是不靠谱的,甚至可以说是危险的。首先,病理学诊断是诊断恶性肿瘤,并且明确肿瘤组织学类型的金标准。例如消化道肿瘤,最靠谱的就是胃镜或肠镜加上病理,不可能吐一口口水就能诊断的。膀胱癌也同样是这个道理,确诊膀胱的金标准是膀胱镜活检病理明确。所以大家万不可被不法商家夸大其词地说辞而蒙骗。       但是膀胱镜作为有创的侵入性检查,不仅会造成患者严重的不适,还可能造成医源性感染和创伤。那么,是否有其他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罹患膀胱癌的检查方法呢?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是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即通过收集患者的尿液,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中是否存在异型细胞或尿路上皮癌细胞,进而提示患者是否存在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尿路上皮癌。虽然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很低,也因其假阴性率相对较高,有些尿路上皮癌可能就会漏诊。临床上往往需要重复多次检测,已减少漏诊的发生。故而开发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的新型尿液检测试剂盒迫在眉睫。       得益于测序和芯片技术的发展,尿液中脱落肿瘤细胞的高频率,以及基因表达谱的完善,通过尿液样本进行DNA检测、mRNA表达谱检测、基因甲基化检测等,可用于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尿路上皮癌的检测。以尿液为样本的分子诊断,通过PCR扩增脱落的尿路上皮细胞的分子内容物,其检测灵敏度较高,而且不依赖于人为主观判读,检测灵敏度和一致性优于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       在叶定伟教授的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也积极投身于尿液基因检测试剂盒的开发与研究,目前已参与多项尿液基因检测试剂盒在包括膀胱癌在内的尿路上皮癌中运用的临床试验,部分已完成了患者的入组及数据分析,在为试剂盒的最终上市做最后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尿液基因检测试剂盒将为广大患者提供便利,避免不必要的膀胱镜检查,同时也可以弥补影像学检查可能的遗漏。一旦获批,作为检测试剂盒临床研究的主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也将第一时间为临床怀疑罹患膀胱癌的患者、膀胱癌术后定期随访的患者等提供尿液基因检测。

发布了文章

不容忽视的健康信号——血尿

近日,叶教授门诊接诊了一位神情紧张的老年患者。问诊后得知,张大爷在家中上了个厕所,竟然尿出血来,于是赶紧来院就诊。完成尿常规和泌尿系统B超检查发现,张大爷膀胱有问题,需进一步做膀胱镜检查。最终报告提示:膀胱肿瘤。张大爷听到这个诊断十分不解:“我除了尿出血来,没其他感觉啊,也不痛。”叶教授耐心解释到:“早期的膀胱肿瘤,特征性症状就是无痛性肉眼血尿,幸好你就医及时,通过微创手术治疗能解决问题。”张大爷随即住进病房,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评估后,做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顺利出院。血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它指的是尿液中含有可见或不可见的血红细胞。血尿可能是许多疾病的早期信号,因此,了解血尿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血尿可以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两种。肉眼血尿是指尿液呈红色、粉红色或茶色,患者可以直接观察到,一般每1000ml尿液中含有1ml以上的血液时即可出现。镜下血尿是指尿液颜色正常,但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尿液中含有血红细胞。通常,如果尿液中的血红细胞数量超过每高倍视野3个,就可以诊断为镜下血尿。血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于肾脏或泌尿系统的疾病,也可能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常见的原因包括尿路感染、肾结石、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炎、尿路外伤等。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尿。有些由食用某些食物引起的“血尿”,其实是假性血尿,只是尿液呈红色,但尿液镜检并无红细胞,比如红心火龙果、胡萝卜、山楂等食物,大黄、酚酞、利福平、四环素族、酚红、嘌呤类药物。血尿的诊断主要依靠尿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尿液检查可以确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血红细胞,以及血红细胞的数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可以发现肾脏或泌尿系统的结石、肿瘤等病变。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尿路镜检查或者肾脏活体组织检查(穿刺活检)来确定诊断。血尿的治疗需要针对具体的原因进行。例如,如果是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血尿,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如果是由于肾结石或尿路结石引起的血尿,可能需要进行碎石或手术治疗;而无痛性血尿特别是中老年人,提示泌尿系肿瘤可能性较大,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等治疗。总之,无论任何时候出现了血尿,都要及时就医查明原因。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分析及针对性的检查项目可帮助找寻病因所在,包括泌尿系超声、泌尿系CT,以及膀胱镜检查等,特别是膀胱镜检查,可以清晰看到病变,对尿道、膀胱病变包括肿瘤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尽早的查因、治疗是关键。单就泌尿系肿瘤引发的血尿而言,积极的手术干预通常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可避免很多不良结局的发生。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多喝水、定期排尿、避免剧烈运动等,以预防血尿的发生。

发布了文章

肾脏错构瘤,你了解吗?

在一些朋友进行健康体检时,可能会在肾脏超声报告中发现“肾错构瘤”这个词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听到“瘤”这个词就会感到恐慌。那么,“肾错构瘤”究竟是什么呢?是否需要治疗?这些问题常常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种肿瘤。一、肾错构瘤是什么?肾错构瘤,也被称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于机体发育过程中组织结构排列出现混乱,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的。过去,肾错构瘤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其检出率逐渐提高,临床上也越来越常见。大部分肾错构瘤是良性的,只有极少数可能具有侵袭性,也就是恶性倾向。据研究,肾错构瘤的发病率约为0.31%,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肾错构瘤的发展通常较慢,早期因为瘤体小,往往无症状,因此常在体检时被发现,或在检查其他疾病时意外发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肾错构瘤不会产生症状。当瘤体增大,可能会出现压迫性疼痛,甚至血尿。如果肿瘤压迫到胃、十二指肠,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有些患者在早期就可能出现腹部包块,腰腹疼痛及血尿等症状。肾错构瘤不仅可以发生在肾脏,还可能出现在脑、眼、心、肺、骨等部位。此外,少数患者可能会有一些肾外表现,如面部蝶形分布的皮脂腺瘤、癫痫、智力减退等,这是一种被称为结节性硬化症的全身综合征,由TSC基因突变引起,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约占所有错构瘤患者的五分之一。在少数情况下,早期的肾错构瘤可能与小的肾恶性肿瘤难以区分,这就需要在随后的随访中密切观察,由专科医生定期进行评估。因此,定期体检显得尤为重要。二、怎么诊断肾错构瘤?B超和CT是诊断肾错构瘤的主要手段,其中CT诊断的准确率更高。肾错构瘤在B超检查中一般表现为回声不均匀,肿瘤内的脂肪及血管部分呈现分布均匀的高回声区,而平滑肌部分则显示为低回声区。由于绝大多数的肾错构瘤瘤体中含有脂肪成分,薄层CT检查可以检出病变内部哪怕是极少量的脂肪组织,据此可以作出准确诊断。因此CT检查可以作为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少数非典型表现的肾错构瘤,可能需要MRI检查。此外,当双肾多发错构瘤或者有合并相应其他器官的异常时,就应该警惕是否为结节性硬化症。目前最佳的诊断检测就是TSC基因检测,对于临床不典型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只要TSC基因存在相应突变,都可以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三、怎么治疗肾错构瘤?肾错构瘤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4cm且无症状的肾错构瘤,可以选择观察等待,每6-12个月复查超声或CT来监控肿瘤变化的情况。对于>4cm的、有症状的或者在观察期间发现有增长趋势的肾错构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地减少治疗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总的来说,肾错构瘤是一种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虽然它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是通过定期体检、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种疾病,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肾错构瘤,提高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警惕。

发布了文章

膀胱黏膜白斑是肿瘤吗?

       “叶教授,这次膀胱镜检查看到有白斑,这是肿瘤复发吗?”最近三个月,叶教授门诊遇到了2位病情相似的既往得了膀胱癌、目前在定期复查膀胱镜的患者,拿着这次复查的膀胱镜结果,忧心忡忡地来到了门诊。膀胱粘膜白斑是什么?       膀胱粘膜白斑的发病率相对比较低,1861年首次报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膀胱粘膜白斑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为50-70岁。近年随着泌尿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膀胱镜检查的清晰度、便捷性增加,以及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膀胱粘膜白斑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那膀胱粘膜白斑究竟是良性还是恶性呢?目前泌尿外科学术界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膀胱粘膜白斑是一种癌前病变,据统计,其癌变率为15%-20%。        其实粘膜白斑并不是膀胱特有的疾病,白斑可以发生在全身各处的粘膜,包括口腔、食管、胆囊、外阴、直肠的黏膜,膀胱粘膜白斑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确切,一般认为与长期慢性刺激、感染、梗阻、增生等病变有关。在慢性刺激或感染的作用下,膀胱移行上皮组织转化为鳞状上皮,表层角化,并有角化蛋白形成。一旦转分化的细胞进一步出现异常增殖,即有可能发生恶变,其中绝大多数为鳞状上皮癌,少数为鳞状细胞及移行细胞混合癌。       在膀胱镜下肉眼观察,膀胱粘膜白斑表现为膀胱粘膜上出现的灰白或灰色斑状隆起,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病变主要位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典型的膀胱镜检可见“飘雪征”,是大量脱落的上皮及角质碎片在水中游动,呈现暴雪景象。膀胱粘膜白斑的治疗        膀胱粘膜白斑目前建议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正如之前所述,膀胱白斑属于癌前病变,首先去除诱发因素,治疗基础疾病,然后再考虑手术治疗、膀胱灌注以及综合治疗等。1.非手术治疗:(1)去除可能的诱因,例如尿路感染、吓尿了梗阻等;(2)对症药物治疗,膀胱刺激征明显的患者可口服坦索罗辛、托特罗定等,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等。2.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膀胱粘膜白斑的方法,主要以膀胱腔内手术为主,包括电切、电灼、汽化、激光等方法。其中经尿道膀胱粘膜白斑电切术是腔内手术疗法的经典手术方式,电切的范围应包括膀胱粘膜白斑及其周围2cm正常的膀胱黏膜,切除深度达到黏膜下层。其他方式,如等离子电切、激光应用在膀胱白斑治疗方面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虽然膀胱粘膜白斑并非恶性肿瘤,但其有癌变风险,所以如果在复查膀胱镜期间发现白斑样改变,需要引起重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很早就成立了膀胱肿瘤亚专业组,根据上海市申康中心市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在叶定伟教授的领导下,膀胱癌手术量位列前茅,过去5年年均膀胱癌手术量近2000例,约占全上海市膀胱癌手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在生存率上也同样出重,据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74%,高于同期中国总体膀胱癌5年生存率71%。所以,在专业团队进行科学、规范的复查与随访,选择专业的医生团队,能够尽可能减少患者膀胱癌术后复发风险。

发布了文章

肿瘤控制与功能保护齐飞,早期前列腺癌保神经手术比例超90%!

      “感谢您亲自手术,叶教授!”诊室里,45岁的章先生紧握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的手,反复表达着谢意。几个月前,章先生因担心前列腺癌手术可能损伤性神经而多方求医,苦恼不已。如今术后随访,不仅恢复良好且性功能依然正常,他感到非常欣慰和满意。        这一切,得益于叶定伟领衔团队应用独创性的手术技法结合机器人手术精准施治,不仅大幅缩短前列腺癌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有效保护性神经,让前列腺癌患者在根除肿瘤的同时,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       根治手术是前列腺癌患者获得治愈效果的首选方案。然而男性前列腺紧邻性神经,手术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导致性功能丧失,因此,术中保留性神经是低龄前列腺癌患者需求强烈、同时也是手术难度较高的操作。       机器人精准手术的开展,让更多前列腺癌患者在获得同质疗效的同时,有望更大程度保留性神经。然而既往前列腺癌手术操作指南均基于西方人群体征,并不完全适用我国人群骨盆相对狭窄的特征。前列腺深嵌在人体骨盆最底部,相较于欧美人群,中国男性骨盆呈现出深马桶的结构,前列腺位置更窄、更深,相应手术操作空间小、难度大,因此欧美国家的手术方式在国人前列腺癌治疗中时常“碰壁”。如何才能让机器人精准手术更好应用于中国人群?       早在数年前,叶定伟带领团队就针对国人骨盆构造特征开发了高度契合中国人群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式“复肿技法”,通过五个关键手术步骤:结构辨认、性功能保护、控尿功能保护、止血防渗、盆底重建,在实现最大化肿瘤根治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术后安全,让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生活质量”齐飞跃。       随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台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装机投入临床使用,以及国产手术机器人临床研究的加入,叶定伟第一时间推进了机器人手术系统超精细解剖下的“大版本升级”,即基于精准机器人手术体系的复肿技法2.0版,在“操作系统(复肿技法2.0)+人工智能硬件(最新一代手术机器人)”双升级的助力下,肿瘤医院单中心每年完成近千例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手术,其中接受保神经根治术的患者超90%。       目前,在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不仅用于前列腺癌精准手术,还被广泛应用于肾癌、膀胱癌的手术治疗。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是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所长单位,刚刚过去的6月,还成立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机器人手术创新中心,还将对推广机器人手术在泌尿肿瘤中的应用和发展,储备学科优秀人才,推动学科间互动交流,打造开放的技术体系,聚焦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发布了文章

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已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六位,早期发现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前列腺癌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往往在癌症已经进展到晚期时才得到诊断。调查显示,在我国,前列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60%;而在美国,前列腺癌的五年生存率达到了95%以上,导致这种巨大差异的关键,就是早期筛查。本文将介绍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常用的筛查方法,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早期的前列腺癌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尿频:频繁地感到尿意,尤其是夜间;2.排尿困难:排尿过程中感到困难、不畅或者尿流变弱;3.尿液改变:尿液呈现深黄色、血尿或者排尿结束后仍有残留感;4.会阴或直肠区域的疼痛或不适感。二、常用的前列腺癌筛查方法:为了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医学界发展了多种筛查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PSA是一种由前列腺组织产生的蛋白质,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的PSA水平通常会升高。通过血液检测PSA水平,医生可以初步评估是否存在前列腺癌的风险。然而,PSA检测并非完全准确,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2.直肠指诊检查:医生通过插入一根戴有润滑剂的手套指套,通过直肠壁感觉前列腺是否有异常,如硬结或肿大等。这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筛查方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仅依靠指诊无法确定异常是否为癌症。3.超声检查:通过使用超声波技术,医生可以观察前列腺的形态和结构,检查是否存在异常。可以分为经直肠超声检查和经会阴超声检查两种方式。超声检查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判断前列腺是否存在异常,但也无法直接确定是否为癌症。4.磁共振:由于前列腺“水分”含量较多,磁共振(MRI)检查前列腺具有更加清晰,更具有诊断的优势。MRI的特点在于它除了能了解前列腺的形态之外,还能了解前列腺周围的情况,如盆腔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骨转移的情况。MRI拥有众多参数功能,也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前列腺癌。5.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超声引导下,医生会使用一根细长的针从直肠或会阴插入前列腺组织,取样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细胞。前列腺穿刺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也有一定的风险和不适感,包括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磁共振超声(MRI-US)融合穿刺是目前最先进的一种安全可靠的前列腺穿刺技术,它的原理是将前列腺MRI影像资料储存在特殊设备中,通过融合软件把储存的前列腺MRI资料与术中实时超声进行融合。MRI-US融合穿刺技术既利用了前列腺MRI精确定位的优势,又结合了超声实时成像技术,从而提高了术中定位前列腺病灶的能力,实现了前列腺癌穿刺的精准性。三、如何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早期诊断可以让医生采取更早的治疗措施,避免癌症扩散到其他器官。并且,早期诊断可以选择更加温和的治疗方式,减少对患者身体功能的损害,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措施有助于早期发现前列腺癌:1.定期体检:男性在中年以后,特别是超过50岁,应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的筛查。体检时可以进行PSA检测、直肠指诊和超声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2.注意早期症状:了解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如尿频、夜尿增多、排尿困难等,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3.与医生咨询:如果您有家族史或其他风险因素,应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了解更适合您的筛查方法和频率。总之,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我们强调了早期症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常用的前列腺癌筛查方法,包括PSA检测、直肠指诊检查、超声检查和前列腺活检。通过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我们可以更早采取治疗措施,提高生存率,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的筛查是男性保健的重要一环,我们应该关注并重视这一问题,以确保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发布了文章

警惕“高血压杀手”—嗜铬细胞瘤

一、病例介绍患者,王某,女性,45岁,因发现血压升高1月余。入院血压150/90mmHg,既往血压最高达220/120mmHg,外院肾上腺CT示右侧肾上腺占位,门诊以“高血压查因”收住入院。入院后经检查确诊为: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降压、控制心率、扩容等对症支持处理及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在未用降压药的前提下血压能维持在正常。二、疾病介绍嗜铬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嗜铬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肾上腺、交感神经节和其他部位。嗜铬细胞瘤可产生过多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导致高血压、心悸、出汗、头痛、恶心等症状。此外,嗜铬细胞瘤也可能分泌其他激素,如皮质醇、雄激素或雌激素,引起代谢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嗜铬细胞瘤虽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各异,从无症状到高血压危象,甚至危及生命,常引起高血压急症,被称之为“高血压杀手”。三、筛查对象1.有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嗜铬细胞瘤病例,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应定期进行筛查。2.年轻的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在30岁以下出现严重和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应考虑进行嗜铬细胞瘤的筛查。3.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遗传疾病患者: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等,应密切监测嗜铬细胞瘤的发生。4.出现典型症状的患者:如突发的剧烈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尤其是伴随高血压发作,应考虑进行筛查。四、危象预防嗜铬细胞瘤危象死亡率高,应注意尽量避免诱发因素:挤压触碰肿瘤、创伤、服用某些药物(糖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剂,胃复安等)或其他手术应激等。平时生活中应注意尽量避免过度摄入儿茶酚胺类食物和饮料,如巧克力、咖啡、浓茶等,以减少可能对嗜铬细胞瘤的刺激。五、预后嗜铬细胞瘤患者在定性、定位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手术切除肿瘤。但术前准备须充分,通常需2-4周,甚至更长时间,否则易诱发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休克而危及生命。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好,大多数患者成功切除肿瘤后高血压可以被治愈。建议终身随访,每年至少复查1次;有基因突变、转移性嗜铬细胞瘤者应3~6个月随访1次,对其直系亲属应检测基因和定期检查。

发布了文章

血尿检查发现膀胱占位,可不能都以为是膀胱结石

       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膀胱癌的发病率较高,仅次于前列腺癌。膀胱癌患者很多都伴有无痛性血尿,血尿较轻时可仅表现为镜下血尿或潜血阳性,而且血尿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与肿瘤严重程度并不呈正比。血尿症状时常可自行减轻或停止,给患者一种疾病自愈的错觉,因此易被患者忽视,致使膀胱癌病情容易恶化至中晚期。         临床中,患者因血尿就诊,比较容易接受的检查方式是超声检查,如发现有膀胱占位,超声检查可以根据肿物的大小、形态、回声、血流情况等进行评估。超声检查具有经济简便、无创、无痛、可重复性强的特点,是目前临床上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超声存在一定漏诊率,超声时经腹壁做的,对于小于0.5cm且部位隐蔽的肿块容易遗漏,还需结合CT、磁共振或膀胱镜进一步检查。        当然,膀胱良性病变种类也比较多,部分超声图像表现与膀胱肿瘤类似,易造成误诊,这需要我们根据患者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一起,综合评估判断。在膀胱良性病变中,最常见,也最容易与膀胱肿瘤相混淆的是膀胱结石。一些早期的、分化好的膀胱肿瘤,以及一些表面伴钙化的膀胱肿瘤,与膀胱结石较难鉴别,需超声医生们仔细鉴别。虽然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发病率较高,但也不能轻易认为所有伴有血尿的膀胱占位都是膀胱结石,拿到检查报告后需要找专业的医生来解读报告。         4月22日上海教育电视台《健康大不同》节目邀请了叶定伟教授领衔的膀胱癌诊疗专家团队,以“守护膀胱不彷徨”为主题,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介绍了“膀胱癌的预警信号——血尿”、“膀胱癌的检查方法有哪些?”、“膀胱癌高危人群你中招了吗?”和“了解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尿流改道术”。叶定伟教授通过现身说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血尿及膀胱肿瘤的检查方法。大家可以通过关注“SETV健康大不同”,观看视频回放。         叶定伟教授团队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在尿路上皮癌诊治上具有丰富经验,其中2021年膀胱癌手术量约占全上海市手术总量四分之一。当出现肉眼可见的血尿,或者尿常规报告中提示存在尿红细胞计数升高或尿隐血(尿潜血)阳性时,需进一步完善影像学检查,如泌尿系超声;当超声也提示膀胱有占位时,应当前往专业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综合研读报告,综合判断,决定下一步治疗,万不可自以为是膀胱结石而延误了膀胱早期肿瘤治疗的黄金时机。

发布了文章

膀胱保卫战如何打?

        前段时间有位70多岁得了膀胱癌的老先生来叶教授门诊,咨询是否可以争取保留膀胱,延续较高的生活质量。这位患者是一位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已辗转多个城市、多家医院,医生均建议行膀胱癌根治术,也就是全膀胱切除术,术后腹部皮肤造口排尿。但是老先生本人非常抗拒膀胱全切手术,不愿意接受术后腹部挂袋子排尿,所以来到叶教授门诊,希望有其他合适的方案争取保留膀胱。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2020年中国新发膀胱癌病例数为85,694例。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法。对于高危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卡介苗膀胱灌注后,若出现治疗失败,也建议首选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但由于患者自身基础疾病以及手术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许多患者不适合或拒绝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因此,寻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以外能够达到治愈的、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显得极为重要。        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牵头的“中国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协作组”去年发布了《中国膀胱癌保膀胱治疗多学科诊治协作共识》,对于膀胱癌保膀胱治疗做出了针对性、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见与建议。共识中指出,并非所有膀胱癌患者,尤其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都适合保膀胱,除了患者本人具有良好依从性、膀胱功能较好以外,肿瘤本身应无淋巴结与远处转移、分期为T2期、肿瘤尽可能通过膀胱电切切干净、无肿瘤压迫导致的肾积水、肿瘤未合并原位癌、肿瘤不呈弥漫性生长等。         保膀胱的标准治疗是三联治疗(trimodalitytherapy,TMT),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最大化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这是TMT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手术的首要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其次在于评估患者是否适合保留膀胱。二是标准的放疗,方案为体外放疗(externalbeamradiationtherapy,EBRT),起始剂量为膀胱与盆腔淋巴结40Gy,后续膀胱单独增量至46~54Gy,最后肿瘤瘤床增量至64~65Gy。三是化疗,其作用包括放疗增敏以增加局部控制和减少远处转移。        目前保膀胱治疗也出现了新的探索方向,特别是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抗体、PD-L1抗体、CTLA-4抗体)为方案的免疫治疗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包括TMT方案联合单药免疫治疗、单用或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放疗以及联合使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化疗和免疫治疗进行保膀胱治疗等。         这位老先生来了叶教授门诊后,经过与其本人及家属的反复沟通,入院进行了膀胱镜检查、泌尿系统造影(CTU)等评估,在确定膀胱内目前无肉眼残留病灶、无上尿路积水后,采用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单用PD-1抗体的免疫治疗方案,进行保膀胱治疗。上周患者已接受了6个疗程的PD-1抗体治疗,复查膀胱镜、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泌尿系统造影(CTU)等均为阴性。患者本人对于治疗效果十分满意,目前继续PD-1抗体治疗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治疗效果好,生存率改善出重,据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74%,高于同期中国总体膀胱癌5年生存率71%。虽然膀胱癌术后易复发,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选择专业的医生团队,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将得到最大化的改善。

发布了文章

肾上腺长了肿瘤,怎么办?

一、什么是肾上腺? 肾上腺是体内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人体肾上腺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右肾上腺为三角形,跨骑在右肾上极内侧,左肾上腺为半月形,悬垂在左肾上极内侧,成人正常肾上腺重量约4.0~6.0克。肾上腺的腺体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肾上腺皮质分泌多种激素:1.糖皮质激素-调节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激素,以皮质醇为代表;2.盐皮质激素-调节盐、水、电解质代谢的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3.性激素-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维持性功能等。肾上腺髓质由交感神经节细胞和嗜铬细胞组成,分泌儿茶酚胺,用于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二、肾上腺肿瘤常见吗? 肾上腺肿瘤发病率不高,大约1.5-8%的人是在做腹部CT或核磁检查时,意外发现肾上腺有肿瘤,但身体并没有觉得不舒服。也有部分人是因为高血压、头痛、周期性乏力到医院检查发现的。随着专科化水平的提高,对于肾上腺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年轻的高血压患者病因筛查的增加,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率有所增加。 三、肾上腺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肾上腺肿瘤,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大家不必谈瘤色变。而且,大部分的肾上腺肿瘤是无功能的,就是身体各项体征没有异常。当然,也有一些肾上腺肿瘤会影响激素分泌,会出现血压急剧升高、血钾频繁降低、满月脸、水牛背、血糖异常或月经异常、性征异常等症状。此外,有极少部分的肾上腺肿瘤是恶性的,但是恶性的肾上腺癌通过CT和核磁基本可以明确诊断,大家不用过分担心误诊或良性肿瘤突然恶变。 四、体检发现肾上腺肿瘤,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肾上腺肿瘤,我们需要进行定位检查和定性检查。其中定位检查,一般以CT检查为主,可以明确肿瘤的大小、生长的位置、与肾上极的关系等,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信息。定性检查主要是功能定性,常见的肾上腺肿瘤有无功能肿瘤、醛固酮瘤、皮质醇瘤、嗜铬细胞瘤等,可以到内分泌科或者泌尿外科抽血化验,结合一些定性诊断试验,基本就可以明确。 五、肾上腺肿瘤怎么治疗? 肾上腺肿瘤分类复杂,需要根据不同肿瘤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功能性肿瘤或恶性肿瘤多采用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1.药物治疗: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口服降压药。低血钾者要补钾。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用螺内酯。 2.放化疗:对一般情况太差,难以手术治疗或广泛转移者,可考虑放疗、化疗等。 3.手术治疗:对肾上腺肿瘤患者应尽可能争取切除肿瘤,特别是对良性肿瘤,其疗效肯定。对恶性肿瘤,也应切除肿瘤缓解症状后,继以其他辅助治疗,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切除肾上腺肿瘤的最常用方式。 六、肾上腺肿瘤预后怎么样? 良性肿瘤经手术切除,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七、肾上腺肿瘤怎么预防? 多数肾上腺瘤均在体检中发现,因此应按时体检,以便于早发现、早诊治。有本病家族史者应提高体检频率,做好筛查。定期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刺激和波动。

发布了文章

泌尿系统肿瘤机器人手术的优势

一、机器人手术原理机器人手术是由机器人全自动给患者手术吗?机器人手术,还需要主刀医生吗?是很多患者听到机器人手术时的第一疑问。事实上,机器人手术的操作者也是医生,机器人可以认为是一种高度精细化的一整套微创手术器械。与传统微创器械——腹腔镜手术不同的地方在于,机器人的操作手臂不仅可以完全代替传统的腹腔镜操作器械,而且放大倍数更高更清晰三维视野更加真实,在主刀医生的操作下达到完美模拟真人手腕和手指的动作,更是超越了人手关节自然的活动度,与腹腔镜操作器械以及开放手术相比灵活和精细程度大幅度提升,能在不同角度进行手术操作,也能在更有限的狭窄空间内完成操作。你可以想象成机器人就像一个“手术装甲”,外科医生可以在现场或者远程的操作台操控它,完成各种腹腔镜或者开放手术无法完成的高难度手术操作,而且手术更加完美。 二、泌尿系统肿瘤更适合 以前列腺癌手术为例:前列腺的位置很特殊,它位于盆腔底部,膀胱下方,位置比较深。狭小的空间经常会影响主刀医生的视野以及手术操作,这个时候机器人灵巧的动作可以淡化空间的不足,使手术更容易完成。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有效减少手部颤动,减少术者疲劳,从侧面提高手术安全性。最大化保留性功能及控尿功能:机器人手术最大的优势还是性神经的保留以及控尿功能的恢复。它灵活小巧的手臂具备360度的操作能力,对于尿道的缝合重建非常重要,可以使尿道吻合更确实。高清的视野配合更加精细的操作使保留神经等重要结构变得非常简单。 以肾脏肿瘤手术为例:例如肾门区域的肿瘤,临近大血管和肾盂输尿管,保肾手术难度极高,将要克服诸多困难,需要在术前对肿瘤位置、切除范围和缝合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借助机器人辅助可以克服切除肿瘤时候角度不好,以及缝合创面无法精准对位对线的技术难题,使肿瘤位置不佳的患者保肾手术成功率大幅度提升。 三、比腹腔镜好在哪里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机器人手术平台因其裸眼3D的显像技术与灵活如“手指”的操作大有取代普通腹腔镜手术的趋势。 2021年LAP-01研究(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患者单盲临床研究,对比腹腔镜与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功能及肿瘤学预后)显示,机器人组患者的控尿功能(54%vs46%,p=0.027)显著优于腹腔镜组的患者,勃起功能亦显著优于腹腔镜组,而生化复发、切缘阳性率等肿瘤学预后及并发症水平在两者中相当。在术后12个月时,机器人手术组仍表现出在勃起功能方面的显著优势。 2020年一项对比单人操作机器人保肾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机器人手术热缺血时间更短(21.1minvs19.6min),术后并发症更少(31%vs21%),术中输血更少(15%vs11%),对肾功能影响两者差别不大。

发布了文章

叶定伟团队前列腺癌成果获评2022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2023年2月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健康报》组织评选的2022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重磅揭晓。本次医学科技新闻评选采用数据检索和专家学者讨论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设置初筛、初评和终评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教授团队前列腺癌研究成果获评2022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叶定伟教授领衔的诊疗团队长期深耕于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国内领先。根据上海市申康中心市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列腺癌手术量连续七年位列上海市第一,过去5年年均前列腺癌手术量近1200例。早期病人主要是根治术治疗,叶定伟教授个人主刀前列腺癌根治术达5000例,他依据中国人特殊的骨盆解剖特点,独创性的开发出了针对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复旦肿瘤手术技法”——通过五大关键手术步骤,实现了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双高,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近100%,控尿功能恢复率97%、性功能恢复率超70%,比肩欧美顶尖肿瘤中心。       但是我国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是中晚期,早期患者仅占约42%,使前列腺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70%,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是我国当前前列腺癌诊疗领域急需攻关的焦点和难点。叶定伟教授团队开展多维度研究,通过精准影像和分型、拥抱新药临床研究,扩大治疗选择维度、适时且精准的手术,为大量中晚期病人带来了更多治疗的新希望。“晚期前列腺癌治疗有了‘中国方案’”这条医学科技新闻讲述叶定伟教授团队针对晚期前列腺癌中国自主创新药物国际多中心研究,经过5年多的努力,使我国首款全新二代抗雄激素药物“瑞维鲁胺”成功上市,明显降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风险和进展风险,成果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大会发言,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LancetOncology)(影响因子54.433),标志着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治疗首次有了“中国方案”。

发布了文章

膀胱癌术后该如何复查?

       膀胱癌术后仍有一定复发的概率,所以定期、科学、规律的复查非常重要,能够尽早发现复发、转移或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膀胱癌的手术方式一般可分为二大类:一是保留膀胱的手术,如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膀胱部分切除术;二是膀胱全切除的手术。一、保留膀胱术后        在保留膀胱术后的随访中,膀胱镜检查目前仍是金标准,当然B超、尿脱落细胞学以及CT或者尿路造影等检查也很重要,但是都不能完全代替膀胱镜检的地位和作用。1、所有患者都应以膀胱镜为主要随访手段,在术后3个月接受第一次复查。2、低危肿瘤患者如果第一次(术后3个月)膀胱镜检阴性,则9个月后(术后1年)进行第二次随访,之后每年一次直至5年。3、高危肿瘤患者前2年中,应每3个月随访一次,第三年开始每半年随访一次,第五年开始每年随访一次直至终身。4、中危肿瘤患者第1年,应每3月随访一次,第二年开始每半年随访一次,此后改为每年一次直至5年。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        膀胱癌患者如果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和尿流改道术,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包括肿瘤有无复发,以及与尿流改道相关的并发症。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危险主要与组织病理学分期相关,但具体间隔多久,仍有一些争议。对于非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T1期),可每年进行一次复查;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T2期),应每半年复查;而对于T3期及以上的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复查内容包括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血液生化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腹盆腔B超或CT检查等。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的患者也会出现其他的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的反流和狭窄、肠道储尿引起的代谢问题(如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贫血和外周神经病变、水电解质紊乱)、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继发性肿瘤问题等。所以平时也要注意有无尿液浑浊、出血、排尿困难等症状,复查时也需要检查造口处情况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很早就成立了膀胱肿瘤亚专业组,根据上海市申康中心市级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在叶定伟教授的领导下,膀胱癌手术量位列前茅,过去5年年均膀胱癌手术量近2000例,约占全上海市膀胱癌手术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在生存率上也同样出重,据统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的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74%,高于同期中国总体膀胱癌5年生存率71%。虽然膀胱癌术后易复发,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复查与随访,选择专业的医生团队,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将得到最大化的改善。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