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33145

施德兵

乌镇互联网医院

在这里我向您推荐跟大肠癌相关的规范、精准的诊疗和预防康复信息,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常(肠)康!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肠癌
肿瘤
直肠癌
结直肠癌
便血
肠炎
感染
大肠癌
出血
腹泻













发布了文章

结直肠癌术前饮食准备!

结直肠癌术前不必禁食不禁食!不禁食!不禁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结直肠癌手术前有比较严格的肠道准备工作,但并不需要禁食。有很多患者错误地认为,术前禁食,肠道里残留的东西就少了,对手术顺利进行有帮助,实际并不是这样。术前禁食,不但对手术毫无帮助,而且对患者营养、健康状况会有很大的影响,反而会对手术不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施德兵结直肠癌术前,最重要的就是肠道准备。肠道准备从控制饮食开始,手术前的一段时间,患者应该尽量吃软烂、少渣的食物(不要吃菜叶等粗纤维食物);在术前3天开始,患者要吃半流食,比如粥、面条等;手术前2天,患者需要服用泻药、以及肠内营养液,为手术做准备,此时依然吃半流食;手术前1天,患者就需要吃流食(营养液、果汁等),以及服用泻药,这天还需要进行灌肠;手术当天的凌晨也需要进行一次灌肠。肠道准备按照医生嘱托进行即可,切不要自己盲目禁食。除了肠道准备,患者和家属还要注意观察患者术前大便,看看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形状等)等等,如果有什么问题就及时报告医生。另外,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手术前需要把血糖控制好;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须要稳定病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医生评估可以手术即可。如果患者在术前准备这块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咨询我。

发布了文章

正确认识结直肠癌的腹腔镜微创治疗

临床医疗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或家属来咨询,目前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方式的一些问题。例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施德兵1, 一旦诊断出结直肠癌,是采取内镜摘除或者腹腔镜手术切除,还是进行开腹的大手术治疗?2, 所谓的结直肠癌微创治疗,能否把病灶切干净,还是为了美观、创伤小,或者说预后好吗?3, 内镜或腹腔镜手术一般住院几天? 作为一名胃肠外科的专科医生,想就以上三个患者和家属迫切想了解的典型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自从各大城市开展大肠癌早期筛查工作以来,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息肉或腺瘤样局灶性癌变也检测出很多。那么,一旦全结肠镜检查并活检提示为大肠癌、>5mm的增生性息肉或腺瘤,一般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就可根据病灶性质、瘤径大小、基底部以及生长方式等具体情况,可采取内镜下切除、腹腔镜下或开腹手术切除。对于大部分体积较小,并经活检病理提示良性的息肉或带蒂腺瘤,均可通过纤维结肠镜下摘除。而对于那些体积>5cm息肉或腺瘤、瘤体表面糜烂出血伴溃疡形成,或虽小但呈浸润性生长质硬的病灶,尽管病检提示良性的,专科医生仍高度警惕:因活检取材等因素的造成假阴性结果;另外部分经内镜超声明确诊断的体积3cm以下早期癌肿的年老体弱患者、或距肛门8cm以下占肠管1/3周以内的等,这些病例可在静脉麻醉下行肠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黏膜下剥离术(ESD);如果病灶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的,也可经肛门或经肛门内镜显微技术切除肿瘤(TEM)。其余的经病检明确诊断的结直肠腺癌患者,术前评估无明显的远处多发转移,并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目前均建议尽早经腹腔镜下或开腹行癌肿根治术。结肠癌除外肿瘤体积非常大、癌肿侵犯浆膜并累及周围脏器、血管根部肿大淋巴结融合、癌肿伴有梗阻的、多次腹部大手术史以及不能耐受气腹的等患者外,其他均可首选腹腔镜辅助或全腔镜下手术根治。当然对于手术主刀和助手的要求,除了应具备开腹结肠癌根治术的经验外,还需经过相关高级腹腔镜技术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开展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手术。目前,国际上结直肠癌治疗指南也推荐,早中期的结肠癌的腹腔镜下手术根治为标准术式。当然,对于中低位直肠癌并侵犯直肠系膜以及考虑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须术前给予规范的放化疗后,再进行腹腔镜下手术,可以提高保肛率和降低术后复发率。 二、回答这个问题时,让我想起1987年法国医生首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就在我国普遍的开展起来。期间也经历了逐渐的认识过程,包括外科同道们自己和患者。随着临床实践和大数据的循证医学证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微创优势就明显体现了,不论从疗效、创伤大小、美观还是术后恢复等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证实其优势所在。就从目前术后住院时间来看,过去开腹手术术后需一周出院,目前术后一天甚至当晚就可出院。同样,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在我国的开展也超过了20个年头。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开展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一方面,腹腔镜显像系统具有3-5倍的放大效应,对于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胃肠外科医生来说,比开腹手术更能方便的、全方位的探查到腹腔内远隔脏器情况以及腹腔内病灶严重程度、微细血管的识别以及各筋膜解剖间隙辨认,尤其在肿瘤根治手术当中,不单单是肿瘤肠管的切除,而更强调的是血管根部淋巴结的清除以及相应引流区域组织的整快切除,才能达到肿瘤的彻底根治。或许大家了解腹腔镜手术在腹部只有几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但在腹腔内同样遵循肿瘤根治原则操作。正因为腹腔镜的放大效应,使得解剖更精准、血管根部淋巴清扫更彻底、出血更少、术后康复快的疗效。另一方面,当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的各种术式都能成功完成、各种关键技术均得到建立后,也推动了相应的手术质量规范化。因此说,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不仅仅是微创、痛苦少、恢复快,更能体现肿瘤根治性切除的要求,并且局部复发、无疾病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与开腹相当。三、一般的腺瘤或息肉内镜下当天摘除后就可回家,而对于直径>3cm的或宽基的息肉或腺瘤,内镜医生可能会根据术中情况,留院观察数小时;适合行内镜下切除(EMR或ESD)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由于手术创面较大,需住院1-3天。另外需要经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正常恢复、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一般术后5-7天可以康复出院。

发布了文章

肠癌“前传”: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性息肉,据研究:这种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机会是非常高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癌变的机率会逐渐增高,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大肠息肉是肠癌的“前传”。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施德兵一、肠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按照病理学分类,有的大肠息肉属于良性增生的产物,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大肠息肉”一直沿用至今。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比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些息肉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并不大。与之相对应的息肉叫做肿瘤性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此种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另外,腺瘤性息肉体积愈大,癌变机会越高;无蒂腺瘤较有蒂腺瘤癌变率高,可见将腺瘤性息肉列为癌前病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早些斩草除根,它们其中的一部分有朝一日就会来个“华丽转身”,变化成可怕的肠癌。二、大肠息肉是如何“潜伏”的?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起病时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它们会默默无闻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一些较大的息肉也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但偶有腹痛,极少数患者大便时会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由于大肠息肉临床上常无症状,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和不典型而往往被人忽视。一般病人多以便血、大便带血、粘液血便来就诊,又常被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病而延误检查,因此,大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的检查。这样,大肠息肉的确诊率可望有所提高。三、怎样向大肠息肉Say No?大肠息肉是肛肠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患者不了解本病,罹患该病后往往久拖不治或盲目乱治。大量的的临床诊治经历告诉我们:大肠息肉若长期失治误治,对身体潜在影响很大,严重的还可迁延成癌症,所以针对大肠息肉一定要重视“三早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大肠息肉生长缓慢,及早摘除大肠息肉对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意义重大。那么我们有哪些方法可以向大肠息肉“亮剑”呢?自从电子结肠镜应用于临床诊疗之后,临床医师对结直肠息肉治疗有了质的飞跃,具体治疗方法可依据肠息肉性质而定:带蒂的息肉和小而无蒂的息肉,均可经电子结肠镜、在直视下用圈套电灼,或热活检钳法摘除,此种方法成功率高,治疗效果确切。总之,大肠息肉在临床上有特点可循,有上述症状的患者更需提高警惕,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应掌握其特点并结合大肠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时前往医院接受诊治,减少大肠息肉恶变为大肠癌的发生,让名为“肠癌前传”的大肠息肉永远不会有续集上演。

发布了文章

结直肠癌可防可治重在预防

目前在我们身边,好像有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的患上癌症病人越来越多,很多我们身边同事,朋友等,会发现患上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大肠癌,而且不仅老年人,年轻人也得癌,癌症好像呈现高发的趋势。从目前我们医院临床治疗上的情况,我们大肠外科病房80%住院病人为大肠癌,医院平均每天2-3台大肠癌手术,而且多为中晚期进展期大肠癌,大肠癌防治形势很严峻,需要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施德兵权威数据:第一,全球的癌症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中国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2007开始,恶性肿瘤都是高居死亡的第一位,全国恶性肿瘤发病10万分之235,但是上海已经是10万分之274,远高于全国水平,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了,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变,饮食结构改变,鸡鸭鱼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摄入增多及人口老龄化进程,肿瘤高发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那么在中国来讲,我国年均新发结直肠癌病例达13万,并以年均4%增幅不断攀升,城市的大肠癌的发病率第2-3位, 40岁以下的年轻人患结直肠癌的比例约占结直肠癌总人数的20%。结直肠癌在上海市区发病率为54/10万人,中国已进入结直肠癌高发地区的行列,大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疾病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再看看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美国也是一个大肠癌高发的国家,从2001年数据,大肠癌发病率高达10万分之61,从2001年开始,美国大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已连续20年以3%的速率持续下降;大肠癌5年生存率从50%提高到70%。是一个非常大的成绩,美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明显下降?其实公共卫生系统,医疗机构在大肠癌防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大肠癌的三级预防措施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大肠癌是可防可治的。简单的讲从一个正常的肠黏膜,变成一个大肠癌,一般来讲最少需要五年,大多数需要近 10 年的过程,80%的大肠癌都是有一些腺瘤 ,息肉演变而来,正常的肠黏膜首先表现为小的良性增生性的改变,然后变成一个良性的息肉,然后逐渐变成癌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息肉的阶段就把它发现了,那当然就解决了,根本就不癌变了,第二如果你癌变了,还是很早的时候被我发现了,解决了,那效果就非常好,可以达到治愈的标准。大肠癌实际上从发生到发展成为癌,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给我们的预防工作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和其他肿瘤相比,如肺癌,肝癌,胰腺癌等等, 对于大肠癌来说,我们有更多的手段可以预防,大肠癌的控制 其实预防比治疗药重要得多。所以说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大肠癌的发病,从正常黏膜到增生性息肉,到腺瘤,到早期癌,到进展期癌,这样一个整个过程来看,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参与了不同的阶段,癌症三级预防预防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那什么是大肠癌的三级预防呢?    一级预防病因的预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防治的阶段;防止癌症的发生,首先要去除癌症的病因,那大肠癌的病因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大肠癌完全是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就是和饮食结构有关,可以说是一种富贵病,比如说过去相对比较穷的时候,我们吃的比较多的是蔬菜,很少吃蛋白质、鱼肉的时候,那时候大肠癌的发病率很低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生活水平好了,吃的也好了,结果吃出来的毛病就增加了,平日里我们蔬菜吃的少,肉吃的多,    1.我们吃了太多的高蛋白,高脂肪这些食品,它容易在肠道通过细菌的分化,可以产生一些我们所谓的毒素,它是可以诱发肠癌的一个激发因素,像我们吃腌的、炸的这些,这些都明显增加发大肠癌的概率,    2.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容易增加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而后者能对肠黏膜造成刺激和损害,    3.加上我们吃的过精,肠道蠕动过缓,从而使粪便在肠内驻留过久,导致致癌物质聚集,长此以往自然容易诱发肠道细胞恶变,实际上我们不是说高蛋白高脂肪的东西不能吃,只是我们应该限制它的量,因为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还是我们人体需要的,所以我们该吃的一些脂肪和蛋白要吃,但是我们要加适当的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和水果里有很多纤维素和维生素,高纤维的蔬菜比如说包括芹菜、韭菜、空心菜,能刺激肠蠕动,协助大肠排便, 另一方面纤维在肠道中还可以吸附食物残渣中的致癌物质,稀释并降低肠道中致癌物的浓度,所以要想防肠癌,就要多吃水果和高纤维的蔬菜。    2、改变生活习惯    ①体力活动过少和肥胖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体力活动可以影响结肠蠕动有利于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预防大肠癌的作用。坚持适当运动,保持适宜体重。    ②吸烟、酒精与大肠癌的关系还不十分肯定,但吸烟、酒精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证实,减少酒精摄入量有利于预防大肠癌。    ④保持健康愉悦的精神状态也有助于防癌。我们认真改善生活方式 减少高蛋白高脂肪、精细、腌炸、烟熏食物的摄入;增加食用蔬菜、水果、粗粮;减少吸烟和过量饮酒;加强运动、减少肥胖,从病因尚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二级预防我们都知道大肠癌很多都是有一些大肠良性病变经过很长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比如大肠腺瘤,息肉,结肠炎等,我们把它们称为癌前病变,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如果我们能早期把这些癌前病变处理,治愈,他们就不会发展称为大肠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另外对于已经发生的大肠癌,我们要争取尽可能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治疗是可能治愈的,而相对中晚期大肠癌,其治疗成本,治疗难度及治疗效果都有非常大的差距所以我们所说的二级预防实际包含两方面内容。1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2大肠癌的早诊早治对健康人群的筛查普查是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任何人都有机会患肿瘤,普及更多的肿瘤防治知识健康知识,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肿瘤的二级预防    (一)治疗癌前病变在我们的人群中患有大肠腺瘤 息肉,结肠炎的人非常多,20%到 30%的人都有可能患上良性腺瘤,需要引起重视,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转变过来的,从一个正常的肠黏膜,变成一个大肠癌,一般来讲最少需要五年,大多数需要近10 年的过程,所以它首先表现为小的良性增生性的改变,然后变成一个良性的息肉,然后逐渐变成癌的,如果我们能够在息肉的阶段就把它发现了,那当然就解决了,根本就不癌变了。第二如果你癌变了,还是很早的时候被我发现了,解决了,那效果就非常好,这样的早期癌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治愈的标准,单纯手术就足够,不需要其他放化疗等,所以如果我们能早处理的话,确实是不一样的,从治疗效果上来讲也是这样。去除癌前病变的阶段,有五到十年的机会使我们减少肿瘤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感谢肠镜,既能搜寻到肿瘤,又能为肿瘤定性,还能随手切掉腺瘤,美国就有这样一项研究,他们曾针对 10 万人群定期为他们做肠镜检查。发现腺瘤就及时切除,若干年之后,这一人群患大肠癌的机率降低了 80%以上。    (二)重视大肠癌筛查,普查    我们如何能够发现大肠的癌前病变呢。早期癌如何发现?目前参照欧美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就是积极开展对健康人群大肠癌的筛查普查 在国外的筛查,普查,从75年就开始,欧美发达国家逐渐都开始了。他们的筛查方法,基本上是大便隐血和肠镜的组合,而筛查有明确的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作用。我们国家如上海,北京,天津也在制定这样的筛查普查的标准,一般来讲60 岁开始,那么就五年做一次,如果有腺瘤的话,就是良性肿瘤情况下,那可能就要两三年一次,如果有家族史的,第一不是 50 岁,那就要提高到 40 岁,开始做第一次检查,同时他的频度也不是五年了,就是两到三年一次。比如说有些人有肠癌的病史,其他的兄弟姐妹或者是子女要去做相关的检查,这样的话有利于我们去找出一些潜在的可能已经发生癌变或者是在癌前期的病人,这样的话就可以早诊断,早治疗。上海市大肠癌的筛查,使得上海市的大肠癌筛查成为“十二五”的一个重要项目,目标人群五十到七十四岁的上海的成人,通过大便隐血到调查表,指定医院的检查。在2013年一百一十多万人进行了筛查,癌前病变九千五百多例被处理,恶性肿瘤九百一十四例被处理,早期占了百分之四十,这是非常重要的变化,虽然社会卫生服务系统搞了大范围的筛查普查支付了一定的费用,但是明显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和中晚期大肠癌的比例和数量,我们知道进展期大肠癌的手术,放化疗治疗费用很高,对家庭社会都是很大的负担,筛查普查的支出还是相当划算的,节省了医疗资源,医疗保险费用,和社会负担。虽然在大多2-3线城市 这种大肠癌筛查普查还没有开展,但我们广大听众朋友应该增加健康保健意识,重视肠道症状,有问题及时肠镜检查。我们病房手术 早期癌症病人,有不少都是健康体检发现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强调下,有些特殊人群要重点关注。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大肠癌不仅和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也很重要 。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是癌易感人群。必须定期对其进行监测。就是这个人家里面有一个肠癌病人,他就比别人有更高的几率患肠癌,遗传跟大肠肿瘤还是有非常密切关系的。我们都住院肠癌病人都要了解家族史,如果患者家族中有多人患大肠癌,的我们建议直系亲属都去做肠镜检查,确实也发现了大肠腺瘤和肠癌的病人第二种情况大肠癌有一部分人有明确的遗传性,有一个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患者整个大肠有成千上万密布腺瘤,青年就可发病,45岁后几乎100%癌变,40岁前做全大肠切除,有明确的家族性,比如说我们前一段治疗一个病人就是这样,常年腹泻,肠镜发现大肠有大量腺瘤,并癌变,这个病人到我们医院诊断是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癌变,追问病史他父亲死于肠道疾病,你们家直系亲属应该讲在40 岁以后都要去做肠镜检查,结果就在这个患者手术期间�他的妹妹,就听到我们医生告诉以后�就做了肠镜,家族性腺瘤型息肉病,一同住院,作了全部大肠切除,手术后病理部分腺瘤已经有癌变,这样的病例其实并不是罕见,所以这些大肠癌遗传易感人群必须密切监测。    (三)重视大肠癌危险信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是说你发现有症状了,你要把它诊断明确了,明确了以后要治疗,在这个里头我想在大肠癌早期诊断是最关键问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说从治疗来讲的话,单纯手术就可以治愈,中晚期的肠癌即使医学快速发展,多种手段综合运用一些病人仍治疗效果不满意,所以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还要靠人们自己多了解大肠癌的相关知识,了解大肠癌早期都有什么症状如何及早发现大肠癌    1.首先经常察看粪便是否带血,带脓�血液呈红色或鲜红色,与早期内痔的症状非常相似,后期便血多为暗红色,混有粪便之粘液血便或脓血便。肠癌的早期症状非常隐秘,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从大肠癌患者出现不适到确诊一般需要 3 到 12 个月,几乎大多患者都会有初期被自己或医生诊断为痔疮、肠炎、蛔虫症或胃病等曲折经历早期诊断率困难,一个人重视不足很多人认为痔疮是个小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痔疮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在痔疮后面的直肠癌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凭经验自我诊断 自我用药治疗,可能也有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心理,因为害怕病,所以比较忌讳医生或者周围的人给他这样的建议,他总觉得我不一定就得吧,甚至于有了症状他都不去检查,他觉得不一定是肿瘤吧,也可能过两年就好了,结果反而耽误了时间,这种病人我们经常能碰上,把一个肠癌的病人误诊为痔疮,本来可以早期发现的病例可能拖到晚期。另外一种就是跑到医院去又被医生给耽搁了,这种医院往往是比较小的医院,因为大便带血是肠癌一个常见症状之一,还有病人有腹泻或者便秘,总以为自己是痢疾或者肠炎,就把它当成痔疮、炎症性的疾病来看待,吃点消炎药品,就这样耽误了,病人来了说我大便有血,这个医生就不能够认真,不愿意张手做个肛指检查,说大概是痔疮,所以就耽误了,在我们临床上发现,大多数被我们收进来治疗的病人,都被自己耽搁了一段时间,一般来说病人一旦出现这些类似症状的话�如果有两个星期以上不明原因的话,最好是去找一个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去做一个诊治�这样的话对你诊断这个疾病会带来很大的帮助。一般如果到大的医院专科医院的话这种机会就会少得多。    2.再就是看大便性状是否改变�比如大便条形变细或成扁平状�    3.另外您的大便习惯是否有所改变呢�比如大便次数或者是便意增多�而且总有排不净的感觉�。由于直肠肿块及其癌肿溃疡产生的分泌物,可产生肠道刺激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脓血状物,此时粪便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大便越来越细。    4.其次您是否腹部隐隐作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觉�还有就是是否便秘或交替出现便秘、腹泻的情况,腹部摸到包块�    5.此外出现不明原因的贫血。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食欲减退,患者一定要及时注意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病人如果说对自己的观察比较仔细的话,比如说我们说有一些大便的带血啊,大便习惯的改变这些�如果你能早期抓住这些蛛丝马迹,你去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找一些医生看的话,我想你可能发现早期肠癌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对肿瘤患者积极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目前对大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规范的综合多学科治疗,大肠癌治疗的复杂性,多种手段的有效性 要求我们正确选择合理的、最恰当的康复诊疗方案,减少肿瘤复发和/或转移,延长生存时间,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欧美国家大肠癌治疗医生是大肠外科医生都是经过专科培训后 才能获得大肠癌治疗资质,我过也即将出台大肠癌治疗准入制度 我们建议诊治大肠疾病要到正规专科机构,、避免治疗不规范,治疗不足,过度,保证治疗效果每位医生不仅是治疗者还是预防者!只有向公众普及改变生活方式、及时就诊、积极参加筛查普查的正确观念,积极治疗癌前病变,规范治疗临床肿瘤,才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发布了文章

结(直)肠癌预防

结(直)肠癌是导致美国人(男性和女性总计)癌性死亡的第二大癌症。在有家族史的人中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较高。长期的吸烟和过量的饮酒增加了该病的发病风险。相反,服用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绝经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以及增加钙剂摄入则可能会降低这一风险。不过,考虑到存在潜在的副作用,目前我们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或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来预防结肠癌。研究表明,那些坚持中等强度规律运动的人结肠癌的发病风险稍低;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提示,高强度的运动对降低结肠癌风险会有更大的益处。 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肥胖都会增加结肠癌的风险;但是在男性中这一关系似乎更密切。膳食中多一些蔬菜和水果能够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而加工肉和(或)红肉则会增加这一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了钙对结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结肠息肉的预防作用。许多研究还提示维生素D,或者维生素D 与钙的组合制剂能预防结肠癌。然而,因为摄入钙会导致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故而在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出来前,男性每天摄入的钙量应该谨慎控制在1500 毫克以下。 预防结(直)肠癌的最佳建议是: ·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限制红肉和加工肉的食用; ·摄入推荐剂量的钙剂; ·多吃蔬菜和水果 ·避免肥胖; ·避免饮酒过量(即女性每天不超过1 份,男性不超过2 份)。 ·而且,依循美国癌症协会的指南做定期的结肠镜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及时发现并去除结肠的息肉。

发布了文章

直肠癌术后如何恢复排大小便功能?

(一)直肠癌术后如何恢复排大便功能?1、直肠癌挖除肛门、改道病人,大便从腹部造口排出,由造口袋收纳大便,不必过多担心大便次数不规则。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施德兵2、直肠癌保肛术后如何恢复排大便功能?全网发布:2013-10-21 14:06 发表者:黄平5222人已访问 编辑这篇文章(1)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仍存在,仍具备收缩括约功能,但原来的直肠基本切除,乙状结肠部分或全部切除,储藏大便的肠子没有了,人类长期以来进化形成的排便规则发生了改变,新的结肠代替原来的直肠,大便次数一般都要发生改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黄平(2)直肠癌保肛术后,可能发生大便次数增多(便频)或大便次数减少(便秘),这不是由医生的意志决定的,也不是由医生的手术水平造成的。有时病人会抱怨医生怎么术后排便功能不如术前有规律,实质上是错怪了医生。(3)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是慢慢恢复的,术后刚开始排便可能不规则,一般术后3-6月排便次数逐渐趋于规则,术后12月排便次数才相对稳定。(4)直肠癌保肛术后,如大便次数增多(便频),口服些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复方苯乙哌啶或易蒙停;如大便次数减少(便秘),口服些增加肠蠕动的药物麻仁丸或杜密克、福松等。(5)有条件的病人可到附近医院行灌肠治疗,坚持数月,每天灌肠一次,灌完后大肠蠕动,排空全部大便。灌肠治疗还有促进养成排便规则的作用。(6)直肠癌保肛术后如排便功能极差,须到医院复查,行直肠指检或电子肠镜检查有无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的存在,必要时需手术解决。(7)直肠癌保肛手术不论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还是手工吻合技术,肛门收缩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术后病人都要坚持收缩肛门锻炼,每天至少300次,可上午收缩100次,下午收缩100次,晚上收缩100次。(二)直肠癌术后如何恢复排小便功能?全网发布:2013-10-21 10:05 发表者:黄平2784人已访问 编辑这篇文章(1)直肠癌根治术后,排尿功能往往不像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后很快就恢复。这是因为直肠癌根治术要求直肠系膜全切除,在盆腔游离过程中或多或少对支配排尿功能的盆丛神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术后马上拔除导尿管,病人后往往解不出小便排或小便淋漓不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黄平(2)直肠癌手术3-5天后,常规要求夹小便管训练。但夜里大家都要睡觉,因此夜里让病人小便管持续开放不作训练。白天用夹子夹小便管每2-3小时,开放小便管30分钟。这样训练1-2周过程中,病人一般感觉到尿意,说明这时排尿功能的感觉神经已开始恢复,如有明显尿意说明排尿功能的感觉神经已基本恢复。排尿功能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是交织在一起的,感觉神经恢复了,运动神经随之得到恢复。这时拔除小便管,让病人自行排尿。(3)正常人解出一次小便一般200-300毫升以上。如病人拔除小便管后能解出小便200-300毫升,说明排尿功能基本恢复。如解不出小便或解出一点点小便说明排尿功能没有恢复,解完小便用B超测膀胱残余尿如超过50毫升也说明排尿功能没有恢复。遇到排尿功能没有如愿恢复,千万不要慌张,不能急。赶紧再留置小便管,如不插小便管,膀胱内小便太多会胀坏膀胱。插了小便管后再持续训练。每留置2周更换一次小便管,一般1个月左右排尿功能就能恢复,偶尔病人术后3-6月才最终恢复。(4)在夹管训练过程中,病人最好每天饮水1暖瓶水预防小便管中小便混浊。期间,也可在睡觉前每晚口服一片哈乐,对排尿有利。

发布了文章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策略

1 问:大家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延长,大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国乃至世界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大肠癌肝转移也越来越多。首先先介绍一下大肠癌的现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施德兵答: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延长,老龄患者愈来愈多,大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我国乃至世界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恶性肿瘤中排名逐渐向前。2007年全球新发病例达120万,近63万人死于结直肠癌,我国发病率为20.6/10万,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大肠癌是全球第3位高发肿瘤,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较高,城市较农村高,大城市又比中小城市高。在上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2。2. 问:大肠癌肝转移的现状?答:肝脏是大肠癌最易发生转移的部位,也常常是唯一的转移部位,约10% 一25%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肝转移,20% ~25% 的患者在术后发生肝转移。大肠癌肝转移若不采取治疗,中位生存期仅8月,5年生存率几乎为0。3 问:那么目前大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情况又怎么样呢?答:无疑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目前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可以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大约35个月,5年生存率约30~50%。但很遗憾的是,在初诊时,仅有10%~20%肝转移可完全切除,绝大多数因肝外转移病灶、累及多支大血管和预留功能肝不足等因素而不可完全切除,而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很差,几乎没有长期生存的报道。因此,对有手术条件的病人应积极争取做一期或二期手术治疗,对部分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病人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争取将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病灶转化为可切除,最大可能地提高治疗效果。这也是我们临床医生的努力方向。其中我认为早期诊断、规范化、多学科团队合作综合治疗,是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途径。4 问:看来大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生存还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大肠癌肝转移怎么早期诊断呢?答:按照国际通用的分类方法:大肠癌肝转移分同时性和异时性。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目前肠镜+活检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而肝脏B超是每个确诊大肠癌的患者都必须做的,对肝转移有良好的筛查作用,B超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该行血清AFP(甲胎蛋白)和上腹部增强CT检查,增强CT有助于确定病变性质,显示肝静脉、门静脉及胆管等结构。MRI检测小于1 cm的病灶具有显著优势,增强MRI检查肝转移灶敏感度为80%~90%。此外PET-CT检查在敏感度和特异度上优势明显,并且有助于发现肝外转移,是用于进展期结直肠癌分期最为准确的方法。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应对患者密切随访。每3—6个月检测血清CEA、CA199和AFP,以及肝脏超声,必要时进行CT和MRI检查。5 问:对肝转移患者而言,能否手术切除肝转移灶,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什么样的患者可以一次同时手术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呢?答:对于大肠癌肝转移灶的处理,国际上争论很多,各家观点不一,近年来总的原则和趋势是积极的,只要: 1 患者能耐受;2保证足够的肝储备(残留肝容积30-50%);3 手术切口能兼顾;4 没有无法切除的肝外转移灶,且做到R0切除(根治性切除),就应争取一期切除。2010-6-19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上,我国2010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指南》正式公布。这部《指南》,将使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更加合理和规范化。指南中明确指出:如果患者的结直肠原发灶可根治性切除;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肝脏周边或局限于半肝,肝切除量低于50%;不伴有其它不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者远处转移;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主张I期切除。重点强调了R0切除,也就是说切缘要是阴性的,即无癌残留,这对于手术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多数专家认为肝转移灶切缘要不少于l cm。6 问:如果患者身体条件不允许同时行大肠肿瘤切除和肝切除,那么患者还有二次手术切除肝转移灶的机会吗?答:你说的这就是肝转移灶的二期切除问题。术前评估无法一期同步切除者,在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后4-6周行二期切除降低了手术风险,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有研究证实,在转移灶切除前进行3-6周期的化疗,不影响肝转移切除率,并可以延长无病生存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二期切除的前提同样是肝转移灶能根治性切除,并保证足够的残肝量;不伴有其它不可手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腹腔或远处转移;结直肠原发灶已根治性切除并不伴有原发灶复发;患者可耐受手术治疗。7 问:那么对于那些不能切除的患者怎么办呢?答:这需要具体病情具体对待。对于不伴梗阻、出血、穿孔的结直肠癌患者目前主张先行新辅助化疗+局部放疗,尽可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大约可使10%不可切除病灶转为可切除,且其生存期与初诊时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相当。8 问:那么什么是新辅助化疗?对于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新辅助化疗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答: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或放疗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其临床意义包括:①使原先无法切除的肝转移变成可切除,使原先可切除的病灶缩小而保证足够的切缘;②减少肝实质的切除,最大限度的保留肝功能;③同时也可以清除增殖活跃易发生转移的癌细胞,消除肝内的微小转移灶;④ 术前化疗是可靠的药敏筛选试验,通过对化疗后病灶放射学和病理学评价,选择有效的方案作为术后化疗的首选。9 问:既然新辅助化疗有这么多优点,那么是不是所有患者都应该现行新辅助化疗呢?答:那也未必,新辅助化疗也存在缺点和不足,可能会损害肝脏并影响肝再生,特别是在肝大部(>70% )切除后的肝再生是关系手术安全性的重要问题。部分患者在新辅助治疗期间,可能疾病会快速进展,该患者可能就不会从切除术中受益。如何在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获得最大受益、肝损害最小、得到最佳外科时机进行R0手术,除选择适合的化疗周期数、化疗方案外,更需要外科、内科、肿瘤科及病理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10 问:大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应该都需要进行术后化疗吧?答:是的,因为出现转移都属于IV期以上患者,术后都应行至少6周期的化疗。目前以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联合方案FOLFOX和FOLFIRI是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11 问:除了上述两种化疗方案外,对于大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还有什么新药吗?答: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如抗VEGF单抗(bevacizumab)、抗EGFR单抗(cetuximab)与传统化疗药物合用,进一步提高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期。NCCN临床实践指南(2009)明确指出cetuximab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贝伐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也显示出较有前景的结果。与5-FU、LV和伊立替康联合,一线治疗的总有效率在45%~70%之间。K-RAS野生型患者在FOLFOX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能获得良好的疗效,而突变型患者加用西妥昔单抗未见获益。目前认为化疗联合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提高肝转移灶切除率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12 问: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灶,还有些什么非手术的治疗方法吗?答:有很多方法。比如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灶是一种经典实用的方法。它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易耐受且可重复操作,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者;对于3cm以下的肿瘤效果不错的。因为消融的半径有效,所以当肝转移灶过大时,局部消融治疗多作为姑息性治疗或辅助性治疗。另外还有:局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无水酒精注射、冷冻消融,高强度超声治疗、放射性碘离子植入等,但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优势与不足,仅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单独使用可能会失去治疗意义。13 问:大肠癌除了肝转移,还会出现其它脏器的转移吗?答:会的,大肠癌的肝外转移较常见的部位为肺、脑、卵巢、骨、肾上腺等。肝外病灶过去曾被认为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的绝对禁忌证,而随着新的化学治疗药物的应用、围手术期治疗的进步,许多外科医生也修正了这种观点。14 问:大肠癌肝转移预后不佳的因素有哪些?答:肝转移部位、肝转移灶数目、最大肝转移灶大小、原发肿瘤病理类型、原发肿瘤分化程度、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腹腔种植、有无肝外转移及针对肝转移灶治疗情况的10个因素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有影响。

发布了文章

便血快速解读

提起便血,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菊花一紧,鲜血四溅。似乎便血在大家眼中就是代表着痔疮、肛裂,还有鲜红的颜色。其实不然,事实上便血不仅仅是便出鲜红血,只要是便内含有血液,从肛门排出,皆可称之为便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施德兵便血一般会分为三种形态: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这三种颜色形态,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我将它称之为“便血三原色——黑、暗、红”。便血三原色——黑黑便也称“柏油便”,主要出现在上消化道——胃部与十二指肠附近。之所以将其称为“柏油便”,是因为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后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得粪便呈黑色,有时粪便附有黏液而发亮,类似柏油。1、持续疼痛+呕血+黑便=胃癌作为我国恶性肿瘤中患病率最高疾病,胃癌本身也不是无迹可寻。早期胃癌少数病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病人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晚期胃癌病人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2、周期性上腹痛+黑便=胃溃疡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上腹部疼痛是它的主要症状。痛感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有些患者可能没有症状,或以出血、黑便、胃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3、呕血+黑便=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糜烂胃炎起病较急,有可能会导致突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及黑便,单独黑便的人比较少见。出血常为间歇性。大量出血可引起晕厥或休克、贫血。出血时还会有上腹隐痛不适或有触痛。4、上腹部疼痛+饥饿痛+黑便=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以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如果出现出血,会引起黑便。 便血三原色——暗暗色便即为脓血便,指的是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也有血液,血液外观较稀薄,有时含有大量黏液。暗色便或含有黏液的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例如:1、持续排便困难+里急后重+便秘/腹泻+暗色便=直肠癌早期直肠癌多数无症状,但是随着大肠癌的生长,到一定程度上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问题。待到后期,直肠癌会使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2、果酱式+排便困难+暗色便=结肠癌分左、右结肠癌,结肠癌患者早期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腹痛,稍后出现黏液便或黏液脓性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水肿等中毒症状。3、疼痛+里急后重+腹泻+呕吐+暗色便=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初表现可有许多形式。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依次有腹痛、便血、体重减轻、里急后重、呕吐等。偶尔主要表现为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功能障碍和皮肤病变。发热则相对是一个不常见的症状,在大多数病人中本病表现为慢性,在少数病人中呈急性、灾难性暴发的过程。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每天30次的高热与腹痛。4、腹泻+腹痛+暗色便=多发性肠息肉多发性肠息肉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多发性息肉多与遗传、饮食、炎症刺激因素有关,且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常见的症状有腹泻、腹痛、便血。便血常持续,后期伴有恶变。若继发感染,以上症状则加重,大便稀软、味臭、带有泡沫,有时带粘液脓血。亦有大便秘结伴里急后重感。此外若位于直肠下端较大瘤体,便后可脱出肛外,呈暗红色、乳头状肿物。便血三原色——红红色便即为鲜血便,红色便大多为急性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鲜血便一般来自肛管直肠疾病,例如:1、喷溅/滴落+无痛+鲜红=痔疮痔疮是肛肠科中最常见的疾病。不同分期的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有鲜血或便后滴血,严重时可能会有喷溅血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表现。2、无痛+血与粪便不混合+鲜红=直肠息肉直肠低位息肉的典型症状为无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当然,如果息肉位置高、数量多,有时血液也会与粪便相混。3、擦拭/滴落+便时疼痛+鲜红=肛裂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便后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伴有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或擦拭见血。4、肿物+坠感+便秘+鲜红=直肠脱垂直肠脱垂的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导致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那么说是不是仅仅依靠疾病的常见特征来鉴别病症就足够了呢?并不是。不管症状如何明显,在确诊之前,仅仅依靠经验或者文字,都是不对的,还应该更加关注疾病本身的具体特质。文中等号只是为了便于表述,并非绝对,一旦发现身体健康出现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就医,甄别病症,以免延误病情。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