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9822

孙晓江

乌镇互联网医院

脊柱相关疾患的诊治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颈椎病
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布了文章

置顶

颈椎病病人术后需要如何保养?

颈椎术后合理的康复煅练非常重要,做颈椎康复煅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只有在肌肉的保护下才能更为长久。每一个关节都是有寿命的,反复的关节运动,会造成关节疲劳,反而加速关节的磨损和退化。由此可见,“米”字操等颈椎保健操的作用是值得怀疑的。除了改变不良的运动方式外,我们给颈椎病患者的建议是“白天放风筝,晚上数星星”,就是尽量多仰头,少低头!对于防止颈椎病的术后复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比吃药重要。一些不良的休息姿势也会影响到颈椎的健康。比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玩平板电脑和手机,这样的姿势都可能会使颈部处在过度屈曲状态进入睡眠。因此,我们建议在卧室中不要放电视机和电脑,也不要带手机、平板电脑进卧室。另外,睡觉时需要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托于枕颈部,使颈椎保持良好的弯曲,有助于睡眠。当然,我们也并非反对颈椎病患者使用电脑、手机,而是主张适度使用,如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休息两三分钟,经常后仰脖子,放松颈部肌肉。颈椎手术病人一般可在术后2~3天拔除引流管后佩戴颈托坐起或下地活动。由于颈椎椎旁肌肉功能的恢复一般需要3-4周左右,颈椎术后病人通常需要佩戴颈托保护3-4周,期间卧床休息时可以去除颈托。之后可进行颈部康复锻炼,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接受颈椎融合术的病人可于术后3-4个月左右进行影像检查,如果证实融合已实现,就基本可以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了。



发布了文章

用数码相机拍摄X线片、CT、MRI等方法和技巧

用数码相机拍摄X线片、CT、MRI等方法和技巧 通常来讲,用数码相机拍摄这些片子需要给片子一个亮背景,这个背景可以是电脑显示器,白天的窗玻璃(未装防盗窗,否则会有阴影留下),当然最专业的读片灯,然后用数码相机对准片子,关闭闪光功能,拍的时候手要稳,以避免相机抖动导致图像不清楚。 如果想拍的效果更好,还有有些技巧需要注意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孙晓江 一、器材要求: 1.数码相机(500万象素以上为佳,这样可以一次摄下整张片子,通过图像处理软件从照片上切下的单幅图片足够清晰) 2.三脚架(理论上越大越好,其实一般的足够用了,只要能支起相机即可,不必担心抖晃,因为我有下面的绝招) 3.观片灯(能够置入一张片子足够,过大则会出现背景太亮导致照片边缘模糊,可以用其它片子遮挡光亮) 二、步骤 1.保持室内黑暗(目的是为了减少片子反射室内物体、拍摄人及相机机身导致干扰) 2.三脚架支起相机使相机镜头对准片子中心(如果你的三脚架质量很好,可以竖放片子,同时将相机竖放,但是简易三脚架相机竖放时不能够很好的垂直) 3.将片子横向置入观片灯(如果宽度不够,可以将观片灯放倒)(至于为什么横放,相机正常拍片都是宽>高,这样放置可以用最大版幅纳入图片资料) 4.调整相机参数:分辨率设为最高,关闭闪光灯,设图片色彩为黑白(如果有这项功能).如果要病灶局部的特写则要开启微距。 5.使相机离开片子约1米远,适度拉伸相机光学变焦,保证片子全部图像纳入取景范围,如果放至最大不能使图像满幅,可以移近相机。注意:拉伸变焦不能达到数码变焦的位置,大多数码相机变焦时都会在屏幕上显示出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之间的分隔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相机机身被观片灯照亮后的反光,并且可以减少拍摄图片的畸变,如果相机开启了微距,距离观片灯很近,这样拍摄的图片就不是正方形了。 6.开启相机的延时拍摄功能,轻按下快门对焦,然后按到底,离开相机,避免震动,等待相机数秒后自动完成拍摄。。CT、MRI及X线片拍摄骨一般暴光时间1/1500秒到1/60。其中CT片骨窗选1/400,MRI选1/250,CR片选1/600,普通X线片视亮度而定。焦距一般选2.8或3.5即可。 7.检验拍摄效果,如果拍下的图片质量合格,在相机屏幕上放至最大,可以看清片子上的文字等信息。 这样拍片能够最大限度的拍摄出质量上乘的照片,并且图片一致性很好,避免了抖晃所致的模糊,减少了照片的变形,实际操作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个压缩图片大小的诀窍,就是先将图片复制到powerpoint中,再另存为JPEG图象格式,这样处理后一张图片大小约30k左右,可以大大地节省储存空间。 希望大家检验,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心得。

发布了文章

JBJS骨科教程:腰椎择期手术并发症防治进展

2009年,美国行脊柱融合术的患者超过448,000例。此类手术根据具体术式的不同,文献中报道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19%,最常见的可预防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出血或血栓类并发症。其中,所有spine?tace=dxy_orthop" class="hot1" target="_blank" title="脊柱外科">脊柱外科医师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感染的预防。近期研究的焦点在于通过术前皮肤消毒和鼻腔处理消除寄生菌、局部抗生素的应用、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以及无菌术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孙晓江术区感染据统计,术区感染约占所有感染的22%;以美国为例,在其每年进行的约两千七百万例手术中,术区感染的病例数约30万至50万。患者的合并疾患,以及很多术前、术中、术后因素均会对感染的发生率有明显影响。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疗机构来说,感染都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经济负担。及时辨别感染对制定治疗计划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手术技术、入路、植入物种类、患者情况和感染风险差异较大,很难确立有效的明确诊断指标。感染的诊断往往比较困难,需综合临床、影像、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正常术后疼痛缓解后出现的疼痛加重,可持续至术后2-3周。这种疼痛可表现为切口疼痛不适直至深部组织的疼痛,并伴有发热、寒颤等系统症状。恢复期难以解释的疼痛应视作术区感染的警报;新发的神经系统症状可提示术区感染;检查术区可能发现切口周围的炎性改变、水肿、压痛、血性或脓性渗出。但是,应该牢记,切口干洁并不意味着可以排除感染的可能。实验室检查对感染的诊断略显可靠。一般来说,根据手术程度的不同,白细胞计数会相应增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会相应降低,且这些指标一般于4-21天恢复到术前正常水平。Takahashi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持续淋巴细胞减少意味着可能并发了感染。另外,急性反应物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可能与炎症反应程度及手术规模相关。C反应蛋白的半衰期为2.6天,相对可靠和实用。一般来说,术后1-2周C反应蛋白应恢复正常,而血沉则可能持续升高数周。当C反应蛋白持续较高水平时,即使无相关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不典型,也应警惕感染的可能性。影像学表现通常滞后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X线摄影可以提示早起的椎弓根螺钉松动、椎板改变,以及急性椎间盘改变,而MRI则能提供更多软组织及骨的信息,必须仔细阅读这些检查的结果,因为即使在显影剂的帮助下,MRI图像上的病理表现也与术后的正常炎性改变类似。感染的MRI表现包括边缘增强的液性病灶、椎体骨髓的异常信号改变、硬膜外脓肿形成、间盘强化(图1-A,1-B)。其它有助于诊断的检查包括CT、PET扫描,这些检查受限于经济因素及患者的放射线暴露因素,PET扫描的放射暴露风险与CT近似。图1A 腰椎T2加权矢状位MRI扫描:证实腰1-2、腰2-3椎间隙高信号影,椎体被破坏,及间盘炎。鼻腔和皮肤去定植化图 1B T1加权矢状面增强MRI扫描显示椎体内高信号,伴椎管内高信号,合并骨髓炎和硬膜外脓肿社区人群和医疗环境中鼻腔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定植同样常见,超过1/3外科医师携带MSSA。快速聚合酶链反应等筛查技术的进步可提高住院患者细菌定植者的检出率,用棉签取样后可以在几分钟内得到结果。对此类患者鼻腔内应用2%莫比罗星(百多邦)2-3次/日,持续5天可以有效去定植化,近期的单中心研究表明,筛查关节置换及脊柱手术患者中的MRSA鼻腔定植者并应用百多邦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除了对鼻腔金葡菌属的去定植化以外,消除术区非特异菌属已成为术前准备的常规项目,如腰椎手术术区就普遍存在细菌增值。广谱、高效的消毒剂包括聚乙烯吡咯酮碘,联合消毒剂包括2%洗必泰+70%异丙基酒精(氯已定),以及0.7%碘酒+74%异丙基酒精(氯已定)。应用以上制剂进行术区消毒、切开前术间备皮已成为降低术区感染的标准技术。目前,皮肤准备后应用贴膜已成为标准流程,但是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其对于降低感染的有效作用。局部抗生素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除包括经静脉全身给药外,还包括切口周围的局部用药,有多项研究建议在闭合切口前局部应用1-2g的万古霉素粉末。万古霉素局部吸收较慢,因此其全身作用较小,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其局部毒性或切口并发症的报道。近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局部应用抗生素的方法能够大大降低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的感染发生率。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手术或创伤的应激反应可导致血糖波动,未被发现的糖尿病或控制不良的高血糖会导致一系列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感染。有效控制血糖可以避免高血糖的不良后果,这已经成为共识。对糖尿病患者的术前仔细评估至关重要,多学科协作也有助于此类患者的治疗。择期手术的患者,术前血糖水平应控制在90-130mg/dL(餐前),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7.0%。如血糖水平未达标,应考虑推迟手术。近来的研究表明:术前24小时至术后5天的血糖水平与术区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严格控制血糖对于感染的预防较为关键。无菌术外科医师和感染控制小组的参与相关流程能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特别要提到的是脊柱植入物和器械的准备。外科医师应协助清理骨、纤维环、韧带等组织,通常此类组织容易粘附在器械上不易取下,尤其是在干结以后。通常,脊柱器械和移植物在各医院间流通,于术前1-2天进行清洗。但是,并没有清洗的标准,有报告称在送到医院的器械表面或其内部发现过骨或其它组织残留。医院应制定规章,规定择期手术的器械应在术前48小时送到,以便充分处理且不影响手术。并且,因为干结的骨等组织不易清理,应提醒护士在术中和术后清洗器械,为此,应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对器械和内置物的快速消毒应尽量避免。此外,外科医师对到院器械的情况应充分注意。近来,移植物的无菌包装收到关注,这一措施有助于无菌流程的标准化和重复消毒。在关注消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无菌状态的保持。通常脊柱外科器械和植入物可能比较重,可能超过15 lb(6.8kg)。在运输和移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撕裂破坏无菌状态,应对超过8 lb(3.6kg)的物品应用保护措施或使用金属包装盒以确保其无菌状态。术中失血腰椎手术有大量失血的可能,这会导致术后短期内并发症甚至死亡率的增高。凝血障碍或其它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在脊柱手术、大型复杂手术如多关节置换及矫形术中均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此时需要输血来维持血容量,而输血必然使免疫反应和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高。常规自体输血的性价比目前尚受质疑,因其通常比较昂贵并常导致浪费。为了尽量消除低血容量期的不良作用,脊柱外科医师尝试多种方法控制术中失血:确保腹部不受压以减少静脉向硬膜外间隙的渗出,电凝止血(单级或双极),局部应用止血剂如带有凝血酶的明胶海绵、纤维蛋白止血剂等。也有人尝试利用麻醉技术如控制性降压和血液稀释来减少腰椎术中失血。可以提高血细胞计数的方法包括术前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此法可促使骨髓内的红细胞增殖,使术前红细胞水平升高,以被证实可降低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的儿童和成人患者的输血可能和住院日。但此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因其疗程长达数周且价格昂贵。虽然血细胞扩增的方法在其它骨科手术中并未增加血栓类事件的发生率,但其对脊柱手术的安全性尚待证实。比如,近期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表明,作为实验组的研究对象在脊柱大手术前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结果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4.7%:2.1%)。对纤维蛋白溶解具有对抗作用的制剂,如氨基己酸、氨甲环酸、纤溶酶等是另一种降低术中出血的措施。此类药物能减慢纤溶酶介导的纤维蛋白凝块溶解,被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创伤外科、骨科等临床实践。多项研究也表明,胸腰段融合内固定手术中应用这些药物能有效减少失血,有效减少输血量,且未发现出血类并发症的增多。一般来说,应用抑肽酶时需要小心,资料表明这种天然化合物较氨甲环酸和其它人工合成的赖氨酸类似物可能具有更大的肾脏毒性。出于这样的担心,抑肽酶已经在美国市场已经下架并禁止继续应用于临床。当估计失血量将很大时(如复杂脊柱重建手术)可考虑术中血液回输,可回输血量受患者自身因素及器械因素等多方面制约,并不总是能够满足所需。此方法需要特殊的器械和专门的人员操作,因此其实用价值尚在讨论中。而且,目前尚缺乏支持此方法及其它腰椎术中减少出血措施的一类证据。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应用减少失血的方法时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患者的合并疾病、外科医师的喜好和经验、以及手术类型和大量失血的可能性。静脉血栓(VTE)如其它骨科手术一样,腰椎手术围手术期对深静脉血栓(DVT)应重在预防。但此类患者血栓类疾患的发生率尚无准确数字,系统回顾报道择期脊柱手术后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分别约1-2%和0.06-0.3% 。多种患者或手术相关因素与下肢血栓形成相关,如血栓类疾病病史、高凝状态、外伤或脊柱畸形、腰椎手术,以及既往手术史或循环系统手术史。为了预防腰椎术后DVT,外科医师经常采取一种或多种综合措施,包括抗血栓弹力袜和气泵等机械措施,阿司匹林、华法林、普通或低分子量肝素等药物预防措施。显然,在采取这些措施时应当心切口出血和硬膜外血肿。尽管有很多研究证实药物预防措施伴发严重出血的机率非常之低,但此类药物相关的压迫所引起的永久神经功能障碍也可见报道。对于存在VTE高风险,又不适于抗凝治疗者,下腔静脉内置入滤器是安全有效的PE预防手段,且可以择期取出。同样的,没有一类证据支持某一特定的预防手段或对于适应症、时限、持续时间的规程。同样,对于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应用也缺乏标准指南。因此,根据每例患者VTE风险灵活采取恰当预防措施应该是外科医师被赋予的权利。体位相关并发症考虑到手术时间、失血量、脊柱手术的复杂性等多方面因素,为了减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应妥善安排患者的体位。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术中皮肤、眼、神经等结构损伤都有可能发生。俯卧位时,为了术中安全,可能患者身体的许多部位会受到一定束缚或卡压,不适当的压力使合并以下疾病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糖尿病、血管类疾病、肥胖、高龄。同样,直接压迫或摆放体位时的牵拉可能损伤外周神经,神经麻痹与手术时间长和肥胖相关。上肢可以置于身体旁边或头部周围,应注意保持肩和肘关节90度以避免神经根和臂丛神经的压迫。臂丛或尺神经牵拉导致的神经麻痹是脊柱手术相关的较常见上肢神经并发症,表现为支配区的麻痹和/或疼痛。对上肢的过度牵拉也可导致牵张性损伤,表现为术后臂丛支配区疼痛、无力、麻木。下肢方面,通过放置衬垫可以缓解对股外侧皮神经的压迫,有助于预防术后疼痛。膝和踝关节置于适当屈曲位(分别为30度和60度)有助于减少对股骨和腓总神经的不良牵拉。虽然非常少见,但置放体位相关的骨筋膜室综合征会导致灾难性后果,在一项包括8名志愿者的研究中,前间室的压力在所谓90/90膝位(髋和膝关节均屈曲90度)时高于45/45度体位,作者建议,为了减少骨筋膜室发生的可能性,在高危患者进行减压手术时应采用后者。围手术期失明同样是罕见但灾难性的并发症,据报答发病率约0.028-0.094%,在侧弯矫正和后路腰椎融合术中的发生率略高。风险因素包括外物压迫、失血量超过1000ml、麻醉时间超过6小时、术中低血压、伴随疾病如外周血管疾病、吸烟、糖尿病等。临床症状为无痛性单眼或双眼视野缺损。最为常见的病因是缺血性神经损害,其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的闭塞。局部血流改变引起的灌注不足或眼内压升高等急性病理生理改变是造成失明的病理生理原因。治疗措施包括纠正贫血、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5mmHg以上、眼科急会诊等,但其预后较差。预防措施包括积极治疗围手术期低血压、避免眼部受压(不恰当的头架摆放)、必要时将时间持续较长的手术分期进行。

发布了文章

痛风的规范化治疗

痛风治疗新观点:痛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难治性疾病(2013年欧洲年会共识)。既然痛风可以治愈,为什么还那么多人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呢?有两方面原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孙晓江一、部分医师未认识到高尿酸血症的危害,不重视降血尿酸治疗。二、患者缺乏痛风治疗相关知识,治疗不规范。常常表现为: 1、不重视早期治疗。 2、只在痛风发作期治疗。 3、长期滥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 4、过于害怕药物的副作用,不能坚持血尿酸规范化达标治疗。 5、过度控制饮食。 6、对非药物治疗(饮食、运动、复查)不重视。结果就是痛风反复发作,出现持续性关节炎、肾结石、痛风石,甚至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等严重的不可逆的并发症。因此,必须规范化治疗痛风,治愈痛风,避免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早期痛风治疗指南只强调急性期的治疗;近期痛风治疗指南不仅强调急性期的治疗,同时开始关注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尤其是分层的降尿酸治疗。痛风治疗最新的最佳方案:药物+非药物综合规范化治疗。坚持规范化治疗,就能逐渐减少痛风发作,直至不再发作痛风,最终逆转和治愈痛风。 痛风综合规范化治疗由六个方面组成: 一、痛风的非药物治疗: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多饮水 (一) 管住嘴:体内20%的血尿酸来源于食物,控制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尿酸和预防痛风急性发作的作用。选用低嘌呤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汤、肉汁、海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和豆制品所含的植物蛋白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尽量少吃)。避免酒精饮料(特别要避免饮用啤酒)。牛奶、鸡蛋、精肉等是优质蛋白,要适量补充。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可煮沸后去汤食用,避免吃炖肉或卤肉。注意: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过度控制饮食有害健康。严格控制饮食只能降低70-90μmol/L血尿酸,不能只吃疏菜、水果,否则会因为饥饿、乳酸增加,痛风更容易发作。 (二) 迈开腿:坚持适量运动,痛风患者比较适宜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运动量要适中,控制心率为:170-年龄(有氧运动最大适宜心率)。运动要循序渐进,首次运动时间15分钟;保持2周增加到30分钟;再过2周增加到45分钟,可一直保持。因故暂停运动重新开始运动要重新计算运动时间。每周运动5次以上即可。 (三) 控体重:控制体重使体重达标可有效预防痛风的发生。超重或肥胖就应该减轻体重,减轻体重应循序渐进,否则容易导致酮症或痛风急性发作。 (四)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增加尿酸排泄。以水、碱性矿泉水、果汁等为好,不推荐浓茶、咖啡、碳酸饮料。 二、碱化尿液碱化尿液可使尿酸结石溶解。尿液pH < 5.5时,尿酸呈过饱和状态,溶解的尿酸减少;pH >6.5时,大部分尿酸以阴离子尿酸盐的形式存在,尿酸结石最容易溶解并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将尿pH维持在6.5左右最为适宜。常用的碱化尿液药物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对胃刺激比较大,可间断性服用,不建议长期连续服用。 三、积极治疗与血尿酸升高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2006年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关于痛风防治建议中强调,积极控制高血脂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和戒烟,是痛风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避免应用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有些药物会导致血尿酸升高,应避免使用。常见会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大于2g/d)、利尿剂、环孢素、他克莫司、尼古丁、酒精、左旋多巴、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血尿酸症的患者,避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物。科素亚(氯沙坦钾片)是目前经过验证的既能降压又能降低血尿酸的降压药,可作为优先考虑的降压药物。 五、使用合适的药物把血尿酸控制到目标值 (一)用药治疗原则 应满足以下其中1个条件:高尿酸血症(血尿酸超过530μmol/L);痛风急性发作1次以上;痛风石形成;慢性持续性痛风关节炎;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受损;发作时关节液中MSUM微结晶。 (二)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停药,积极治疗,避免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痛风发作期不能开始降尿酸治疗,应先给予消炎镇痛治疗直到缓解1-2周后再进行降尿酸治疗。降尿酸治疗初期,可能因为血尿酸浓度迅速下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此时无需停药,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一旦接受降尿酸治疗,建议不要停止。大部分患者达标治疗就可获益,难治性痛风患者在能耐受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血尿酸。 (三)血尿酸控制目标血尿酸控制在血清饱和浓度之下,而不是达到正常值即可,血尿酸 >400μmol/L仅仅减慢了进展而不能逆转病情。国外的资料,有效的降尿酸治疗可以缩小痛风石。痛风石下降速率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血尿酸越低,痛风石缩小速度越快。尿酸理想目标值1:血尿酸<360μmol/L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发生及复发;尿酸理想目标值2:血尿酸 <300μmol/L可以减少和消失痛风石,可预防关节破坏及肾损害。 (四)降低血尿酸的常用药物: 1、抑制尿酸生成药(推荐别嘌醇或非布索坦单药治疗):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尿尿酸≥1000mg/24h),肾功能受损、泌尿系结石史、排尿酸药无效患者。用法用量:别嘌醇:口服,成人用量:初始剂量一次50mg,一日1~2次,每周可递增50~100mg,至一日200~300mg,分2~3次服,每2周检测血和尿尿酸水平,如已达控制目标,则不再增量,如仍高可再递增。但一日最大量不得大于600mg。非布索坦:口服,起始剂量为40 mg,每日一次。如果2周后,血尿酸水平仍不低于360μmol/L,建议剂量增至80mg,每日一次。 2、促尿酸排泄药(推荐苯溴马隆):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适合肾功能良好者,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时无效,尿尿酸大于600mmol/d时不宜使用。用药期间多饮水,尿量保持2000ml/d,并服用碳酸氢钠3~6g/d。用法用量:苯溴马隆:成人起始剂量50mg,每日一次,早餐后服用。1-3周后据血尿酸水平调整剂量为每天50-100mg。肾功能不全时(Ccr<60ml/min)推荐剂量为50mg,每日一次。 (五)血尿酸达标后的长期维持治疗:在血尿酸达标、痛风症状(体征)消失后,应继续坚持所有的治疗手段,以保证血尿酸长期维持在目标值范围。在血尿酸达标后,可尝试减少药量,如血尿酸还在目标值范围内,可再次尝试减少药量,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小维持剂量。 六、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 自我管理和定期复查是痛风规范治疗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自我管理 了解痛风的发病机理、过程和治疗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综合治疗方案、措施、目标和预后。预防、监测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放松心情,将心理调节纳入日常生活。很多人得了痛风,就怨天尤人,消极悲观,认为一旦患病,就会终身痛苦。其实不然,早了解规范化治疗方案,坚持规范化治疗,就能避免高血尿酸带来的危害和并发症。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吃什么?吃多少?是病友们都面临的一个大难题。食物的品质、产地、成熟程度、水分含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食物的嘌呤含量,有些食物还没有嘌呤含量测定的数据。病友的年龄、工作强度、身高、体重等各种不同因素决定了病友们的饮食结构不可能千篇一律。低嘌呤饮食控制必须兼顾到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热量的合理均衡。怎么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既能满足到身体的营养需要,又能控制血尿酸达标,还能尽量减少维持药量呢?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跟大家分享:①优先选择低嘌呤含量的食物。②不吃动物内脏、啤酒、肉汁、浓汤等高嘌呤含量的食物。③尽量少吃或不吃菌类、豆类、豆制品。④嘌呤易溶于水,肉类先煮一下再食用。⑤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食物数量,保证充足的营养。⑥使用最小剂量药物控制使血尿酸达标。⑦勤查血尿酸,通过检查结果反推饮食结构和用药是否合理,控制稳定后就有了适合自己的食谱。 (二)定期复查 在调整降尿酸药物过程中,每2-5周测定一次尿酸,尿酸测定是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也有利于判断患者对治疗药物的依从性。定期复查规定项目,密切关注各项指标,可以减少药物使用,减小药物副作用的伤害,提高治疗效果。3- 6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6-12月复查一次的项目:肝功能、血糖、血压、消化系统B超、泌尿系统B超。

发布了文章

颈椎病病人术后需要注意如何保养?术后何时可以恢复日常活...

颈椎术后合理的康复煅练非常重要,做颈椎康复煅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只有在肌肉的保护下才能更为长久。每一个关节都是有寿命的,反复的关节运动,会造成关节疲劳,反而加速关节的磨损和退化。由此可见,“米”字操等颈椎保健操的作用是值得怀疑的。除了改变不良的运动方式外,我们给颈椎病患者的建议是“白天放风筝,晚上数星星”,就是尽量多仰头,少低头! 对于防止颈椎病的术后复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比吃药重要。一些不良的休息姿势也会影响到颈椎的健康。比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玩平板电脑和手机,这样的姿势都可能会使颈部处在过度屈曲状态进入睡眠。因此,我们建议在卧室中不要放电视机和电脑,也不要带手机、平板电脑进卧室。另外,睡觉时需要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托于枕颈部,使颈椎保持良好的弯曲,有助于睡眠。当然,我们也并非反对颈椎病患者使用电脑、手机,而是主张适度使用,如每隔半小时到1小时休息两三分钟,经常后仰脖子,放松颈部肌肉。 颈椎病患者手术后什么时候可以恢复日常活动及上班呢? 颈椎手术一般可在术后2~3天拔除引流管后佩戴颈托坐起或下地活动。由于颈椎椎旁肌肉功能的恢复一般需要3-4周左右,颈椎术后病人通常需要佩戴颈托保护3-4周。之后可进行颈部康复锻炼,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颈椎融合术患者可于术后3-4个月左右进行影像检查,如果证实融合已实现,就基本可以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了。

发布了文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微创治疗后还会复发吗?可以再次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的保守治疗症状都能得到缓解。对于没有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并不需要处理,有症状的初次发作可尝试进行保守治疗,具体措施包括卧床休息、药物对症处理、牵引等理疗措施。若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则需考虑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影像及数字医学等科技的进步,脊柱微创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脊柱椎间孔镜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脊柱微创技术的标志,它被冠以“超微创”的头衔。椎间孔镜技术与其它内窥镜技术类似,利用镜子前端的眼睛来清楚地观察椎管内的神经、突出的椎间盘以及增生的骨刺,然后使用特殊的手术工具将突出的椎间盘和增生的骨刺切除。椎间孔镜技术采用局部麻醉,具有术中出血少、伤口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由于利用椎间孔镜下的椎间盘摘除术仅是切除病变部位的椎间盘,如果术后不注意纠正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剩余椎间盘组织仍有可能再次突出并产生临床症状。此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首选保守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则可以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如果椎间高度还没有显著降低,可以再次进行椎间孔镜下的椎间盘摘除,或者单纯后路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如果突出的椎间盘较大,椎间高度明显丢失,伴有局部失稳或者滑脱现象,则需要摘除突出间盘的同时行椎间融合固定术,以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脊柱节段稳定性,延缓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无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初次发作还是复发,治疗过程中都需要遵循阶梯治疗的原则,具体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由专业的脊柱外科医师根据病情为您量身而定。

发布了文章

感觉颈肩经常酸痛是得了颈椎病吗?

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许多都市白领白天在办公室使用电脑赶工,晚上回家用电脑消遣,打打游戏、看看电影,就连上下班途中或闲暇休息时也会一直拿着手机刷朋友圈、聊天、浏览新闻,唯恐赶不上这生活的快节奏。这些“低头族”、“手机党”常常会觉得颈肩酸痛,严重者影响工作及休息,不少人以为自己得了颈椎病而到处求医。 颈椎病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退变老化、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等受压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单侧或双侧颈肩部、上臂、前臂、手部的麻木和疼痛,有的人会觉得行走不稳、用筷子困难、身上束带样感觉,也有的人会有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而颈肩酸痛则可由多种疾病引起,除了颈椎病外,还常见于颈肩部肌肉劳损、落枕、肩周炎以及各种颈肩部的先天性畸形等。虽然颈椎病早期也可出现颈肩酸痛,但往往会同时有行走不稳、上肢麻木、乏力等上述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受压症状。所以,颈肩痛并不都是颈椎病引起的。 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经常玩手机、看电脑的“低头族”、 “手机党”人群由于颈椎长期处于屈曲状态,颈肩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拉伸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颈肩肌的慢性劳损,表现为颈肩部的酸痛不适。如果不良的用颈习惯长期得不到纠正,将来颈椎病就会如约而至。 我们建议经常颈肩酸痛的“白领”、“低头族”、“手机党”,首先需要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抬起头,避免长时间低头等导致颈部屈曲的动作。至于是否得了颈椎病,应当到脊柱外科门诊就诊,让医生结合相关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不要自行扣上“颈椎病”的帽子而盲目求医。

发布了文章

JBJS(Am)综述:颈椎椎间盘置换术

颈椎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颈椎病的一种手术方法,该手术方法可保留颈椎节段的排列和运动功能,减少临近节段的退变。前路椎间盘切除及融合术(ACDF)是治疗将颈椎病和急性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根及脊髓病的主要经典术式。颈椎前路钢板的应用改善了单节段和两节段颈椎非植骨融合术的成功率,钢板联合椎间自体或异体植骨可保留颈椎节段的曲线弧度和椎间盘高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孙晓江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颈椎手术后临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已有尸体标本研究表明融合节段附近正常颈椎活动度及椎间盘内部压力增加,这些研究证据为颈椎间盘置换假体(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进行CDR的临床应用前,需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明确,即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否和ACDF可以取得相类似效果并预防手术临近节段的颈椎退变。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证据,拟对CDR的发展,应用,预后等进行分析,并和ACDF进行比较。CDR 适应症及禁忌症目前为广大骨科医生接受的CDR应用适应症包括:椎间盘突出造成的颈髓神经压迫术后重建;C3-T1节段椎间孔骨化造成的神经压迫手术治疗;其应用绝对禁忌症为颈椎畸形,单侧颈部疼痛,运动节段不能运动,不稳定,关节突关节退变,感染等。相对禁忌症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功能衰竭,骨质疏松,肿瘤,术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Auerbach等回顾性分析了167例行颈椎择期手术的患者,发现约43%的患者符合CDR的适应症,而如果见邻椎退变考虑在内,该比例上升至47%。CDR 历史自第一代椎间盘假体问世,其设计及工艺得到了极大地进展。早期模型的非限制型2部分的金对金球窝假体需要通过螺钉铆钉在椎体上,因术后容易造成吞咽困难和螺钉松动等而被弃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较经典的颈椎间盘假体为第五代(图1,Medtronic),该假体由钛-陶瓷等材料符合构成,假体表面覆盖有一层孔状的钛等离子体膜以利骨长入假体内。每种椎间盘假体均存在特别的设计,因此每种假体置入技术不同,目前关于各种假体的研究较多,但通常是和ACDF进行比较。其他类型假体还有BryanCDR(Medtronic,美敦力公司,图2),ProDisc-C型假体(synthes,图3),PCM假体(Nuvasive,图4),CerviCore假体(stryker,图5)等。无论假体设计类型如何,均必须具有节段间运动,维持椎间盘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等特征,同时这类假体应当具有长时间的稳定功能,磨损速度较慢以减少可能存在的炎症反应和骨溶解,不改变邻近节段脊柱运动力学,和ACDF相比有价格和减少并发症等特点。 图1:美敦力公司,Prestige LP假体,非限制型球窝钛-陶瓷表面结构假体;图2:美敦力公司,Bryan假体,非限制型钛合金假体,假体表面有聚乙烯孔膜覆盖。 图3:synthes公司,ProDisc-C型假体,金属对超高分子聚乙烯关节,可通过龙骨将该假体铆定在椎体终板上。 图4:Nuvasive公司,PCM假体,两块金属假体组成,假体扁平板状,表面为现波浪状,有聚乙烯孔膜覆盖。 图5:stryker公司,CerviCore假体,半限制型假体,马鞍状设计,金属对金属界面,有龙骨可以将假体铆定在椎体上。CDR 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特点颈椎融合术后患者的脊柱运动学特征发生变化,从而加速了临近节段症状性椎间盘的退变,需要再次手术介入治疗,CDR在临床中的应用推广也正是基于上述假设。Daffner等对MRI影像学分析发现,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论颈椎病的严重程度如何均不会改变临近节段颈椎的横向或纵向运动力学。Diangelo等的研究表明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运动代偿性增加,而在CDR患者中未发现上述力学改变。Elsawaf等对20例ACDF术后患者进行28月随访研究发现,6例临近节段的椎间运动幅度大于普通椎间运动幅度的患者,有5例出现了症状性临近节段退变,其中1例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已有较多研究表明,在椎体融合术的患者中,临近节段的椎间盘压力要高于正常值,而对CDR患者则不存在椎间盘压力升高。此外,Chang等人的研究发现CDR的患者术后脊柱伸展时关节突关节所受到的压力增高。体外及体内研究均证实CDR可以有效的保留置换节段的椎体矢状位,颈椎旋转及侧弯等运动幅度。对比CDR和ACDF,CDR患者临近节段的椎间运动幅度减小,而ACDF则相反,有研究表明,CDR术后1月及3月患者临近节段的椎间运动幅度减小,而术后2年,临近节段的椎间运动度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年,CDR术后患者的颈椎曲线弧度较ACDF保持的更好。临床及影像学预后近期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即使是对抽烟患者而言,进行自体或异体植骨的ACDF患者可以改善椎间融合率,提高临床的功能预后结果。随着ACDF节段的增多,融合率逐步下降。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ACDF及CDR术后患者颈椎神经功能均要显著好于术前,其中CDR总体功能改善程度更明显,而其需要翻修的概率更小。Kim等人对51例CDR患者和54例ACDF患者进行了长达19个月的术后随访对比研究发现ACDF患者在影像学上表现出的临近节段退变(如骨赘形成,椎间盘间隙变窄,前纵韧带钙化等)概率是CDR的3.5倍,两节段的ACDF术后患者,在融合的头端和尾端,其椎间隙的运动幅度要显著大于CDR患者。一项对223例CDR患者和198例ACDF患者的对比研究表明,在术后2年随访过程中,ACDF和CDR术后患者上肢和颈部症状缓解率无显著差异,但CDR组在总体神经功能改善率,恢复工作时间等结果上较ACDF组为好。同时其他也有较多文献研究指出CDR在总体功能改善率上较ACDF为好,在此不一一列出。一项美国FDA批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对103例CDR及106例ACDF患者进行了长达两年的随访研究,CDR组在术后6月的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CDR组颈椎功能指数在术后3月更好,但在术后2年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功能指数,VAS疼痛评分,恢复工作能力,病人满意度等差异不明显。假体置入成功率(无翻修,无移位,无再手术或额外固定等)CDR组好于ACDF组。对临床重要时间的分析发现CDR组的结果好于融合组。尽管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功能差异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但CDR组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上要快于融合组。多节段的病变可以通过多节段的CDR治疗。Goffin等报道89例单节段CDR患者和9例多节段CDR患者治疗4年及6年的随访对照研究发现,在术后4年到6年SF-36、颈椎功能指数、颈椎和上肢疼痛改善等指标均能得到良好的延续。他们报道约6.1%的翻修率和4.1%的临近节段手术率。CDR 在再手术患者和混合内固定技术中的应用-对那些因颈椎融合术或后路减压术失败出现症状性临近节段退变的患者,CDR可能使得他们由此获益。Sekhon等报道对9例颈椎融合术后出现临近椎体节段退变的患者和6例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后失败的患者进行CDR治疗的研究结果,发现在VAS评分,ODI评分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但术后患者的假体容易下沉,出现颈椎的后凸和假体的半脱位等。Philips等报道25例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患者行CDR治疗的患者长达2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并和126例首次行CDR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术后颈椎功能指数,VAS评分均有显著的改善,两组术后不良事件和再手术率分别为1.6%和7.7%。症状性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并不是每个节段均进行CDR置换的合适人群,但联合使用ACDF及CDR可以避免长节段颈椎融合的不利后果。Barbagallo等对24例多节段颈椎患者进行CDR及ACDF联合治疗的研究报道发现,术后随访23月,21例患者在SF-36,颈椎功能指数等均得到了改善,随访结束时并未发现有假体相关的并发症,非症状性的异位骨化发生率为8.3%。Shin等对40例C3-C7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一组患者(20例)接受两节段的ACDF手术,一组患者接受单节段ACDF联合单节段CDR治疗,联合治疗组术后1年及2年颈椎功能指数恢复更好,VAS评分在术后1月及12月恢复更好,但两者在上肢疼痛改善方面结果相当。C2-C7节段的颈椎运动功能恢复,混合组更快,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异位骨化或假体失败等并发症发生。并发症Fountas等回顾性分析1015例单,双,三节段ACDF和钢板固定患者,发现手术因食道穿孔而发生死亡率在0.1%,吞咽困难9.5%,喉返神经麻痹3.1%,需要手术清除血肿2.4%,硬膜撕裂0.5%,食道穿孔0.3%,内固定失败0.1%,Horner综合症0.1%,切口感染0.1%。从美国FDA IDE的关于CDR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并发症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如消化道或泌尿系统事件,和CDR内固定设备无显著相关性,但CDR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10%患者有吞咽困难,2.8%患者有切口感染),围手术期的神经事件发生率较少,CDR和ACDF组发生率相类似,但CDR组再手术率更低。相反的,Riley等报道ACDF术后2年吞咽困难发生率为28%,而CDR组只有21%,McAfee等报道CDR组的吞咽困难发生率要低于ACDF组。Tortolani等对尸体的研究发现ACDF+钢板固定术后患者食道的压力较CDR者为高;而在C5-C6节段ACDF食道压力要高于C3-C4节段ACDF和C5-C6节段CDR,研究者认为ACDF+钢板固定术中,手术对侧的钢板置入螺钉时需要牵拉食道,暴露螺钉孔,这可能对食道的高压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Goffin等对102例CDR患者进行了并发症的评估,术后的并发症包括:1例假体移位;1例出现椎前血肿,需要血肿清除;10例神经功能损伤;1例声带麻痹;1例术后6年因复发的骨赘和脊髓压迫而拆除假体装置。4例患者术后仍存在原手术节段持续的神经症状,4例患者新发其余节段的神经症状。一项对229例CDR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共4例硬膜撕裂,5例需要再手术治疗。一项对54例(65个假体)未行NSIADs药物预防异位骨化的CDR患者的调查发现,术后4年非症状性的III级或IV级异位骨化发生率在63%,尽管如此,大部分患者仍对该手术治疗效果感到满意。在一项对72例患者进行的长达2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在9.4%,临近节段影像学可见的退变率为12.5%。因异位骨化导致椎间运动节段运动度减弱的比例在CDR患者占11-44%。有研究者认为异位骨化示临近节段退变的一个主要病理学机制,但其对临床功能预后影响有限。Sekhon等报道15例再手术患者进行CDR置换术,约6.7%的患者存在术后并发症,如持续性的吞咽困难,再手术,半脱位或新发的神经症状等。混合固定设备的应用可以减少非症状性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而较少出现设备相关的并发症。目前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脊柱和神经暴露转变到了CDR假体磨损上。动物实验证实,兔子硬膜暴露于钴及钛等金属颗粒后会出现鸟积液中的巨噬细胞增多,在硬膜的组织学检查中发现硬膜纤维化,炎症改变,巨噬细胞颗粒等改变。局部暴露于不锈钢,钛,UHMWPE等可以导致脊髓及硬膜组织的IL-6表达水平上调。有文献报道CDR置入术后出迟发异物过敏反应。效用分析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在2010年左右,CDR手术约为脊柱融合手术的47.9%,年医疗花费约21.8亿美元,对美国脊柱疾病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CDR假体花费约4000美元,ACDF花费2500美元,但ACDF术后的高的再手术率和邻近节段退变率可能从某些程度上增加ACDF术后的潜在花费。总结CDR手术可提供确切的症状缓解效果,并保留颈椎脊柱节段的运动幅度,降低邻近椎体节段的椎间盘压力,术后2年-4年置换假体仍可以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CDR假体单独使用或联合ACDF使用对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假体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和ACDF相当。尽管假体的花费略高于融合术,但其后期获得的收益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抵消前期的花费。目前所有临床已有的研究报道随访时间均较多,以2年和4年多见,后期需要更多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报道。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replacement

发布了文章

超声引导下的阻滞镇痛并非传统封闭针

很多因疼痛而来门诊就诊的病人一听说阻滞镇痛治疗,就以为是打封闭针,觉得这也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暂时止痛没有远期作用。其实超声可视化阻滞镇痛治疗较传统的封闭治疗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首先所用的药物成份和注射药量不同 “封闭”一般使用较高浓度的麻药,而“阻滞镇痛”一般只使用浓度较低的麻药就可以达到治疗的作用,而且超声引导下可视化注射应用的药物较封闭注射疗法用药更少,因而药物不良反应更少。所以可视化镇痛治疗更安全,治疗后患者不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发生。 其次,注射的部位、操作技术要求不同: 封闭注射药物的部位是疼痛点,“哪疼打哪”,精确度要求不高,操作难度也不高;而可视化镇痛阻滞是按神经的走行和支配范围进行药物注射,需要超声引导下对引起症状的神经进行选择性精确化的阻滞,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培训才能正确实施的技术操作。 最后,诊断的要求不同 封闭注射的目的是阻断疼痛弧缓解疼痛症状,注射前诊断不一定明确,注射部位也不一定是引起疼痛的病灶所在,因此诊断不明确也可以进行,很可能注射后疼痛暂时缓解了,但病情仍有发展。而施行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阻滞镇痛治疗,术前必须明确诊断,了解导致疼痛的根源所在,如此,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阻滞镇痛治疗便可以达到标本兼治。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镇痛技术与传统封闭治疗是有所区别的,其应用范围和疗效也有很大差别。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阻滞镇痛治疗具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更有效更持久的镇痛效果。

发布了文章

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目的及原则

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治疗目的主要包括: 1、矫正畸形 2、获得稳定 3、维持平衡 4、尽可能减少融合范围 特发性脊柱侧弯总的治疗原则: 1、侧弯Cobb角小于20度,可以观察; 2、侧弯Cobb角20-40度,每年进展超过5度,需要佩戴矫形支具治疗; 3、侧弯Cobb角40-50度,患者发育未成熟者建议手术,发育成熟者可以观察,如果有明显进展则需要手术; 4、侧弯Cobb角大于50,需要手术治疗。

发布了文章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及用药强直性脊柱的治疗由于病因不明了,尚缺乏要治的方法,亦无阻止本病进展的有效疗法。治疗的目的的在于控制炎症,减轻或缓解症状,维持正常姿势和最佳功能位置。要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包括教育病人和家属、体疗、理疗、药物和外科治疗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孙晓江物理治疗理疗一般可用热疗如热水浴、水盆浴或淋浴矿泉温泉浴等,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放松减轻疼痛,有利于关节活动,保持正常功能,防止畸形。药物治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可分为三类:控制病情活动影响病程进展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适用于病情活动的患者,伴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和新近发现的患者。非甾体抗炎药 适用于夜间严重疼痛及僵硬病人,可在睡前服用。镇痛药与肌松药,常用于长期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无效者。手术治疗:严重脊柱驼背畸形,双眼不能平视、下颌关节紧贴胸骨、张口困难、影响进食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可作矫正手术,腰椎畸形者可行脊椎截骨术矫正驼背,以矫正畸形、改善呼吸、循环和运动功能运动疗法:注意做矫形体操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矫形体操是预防和矫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措施。简单易行的是深呼吸运动和扩胸运动。深呼吸:每天早晨、工作休息时间及睡前均应常规作深呼吸运动。深呼吸可以维持胸廓最大的活动度,保持良好呼吸功能。颈椎运动:头颈部可作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转动,以及头部旋转运动,以保持颈椎的正常活动度。腰椎运动:每天作腰部运动、前屈、后仰、侧弯和左右旋转躯体,使腰部脊柱保持正常的活动度。肢体运动:可作俯卧撑、斜撑下肢前屈后伸扩胸运动及游泳等。游泳既有利于四肢运动,又有助于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最适合的全身运动。但本病患者严禁跳水以免造成颈椎和颈脊髓损伤。扩胸运动:两脚分开与肩宽、两手叉腰、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做胸式呼吸。注意事项:注意日常生活中要维持正常姿势和活动能力,如行走、坐位和站立时应挻胸收腹睡觉时不用枕或用薄枕、睡硬木板床,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每天早晚各俯卧半小时参与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活动,工作时注意姿势,防止脊柱弯曲畸形等。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的心理,戒烟酒,按时作息,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原则上能让关节活动的运动如游泳、柔软操、舞蹈都可以。不能活动脊椎的运动如骑自行车或会冲撞及接触性的运动如柔道、篮球则应避免。保持良好的立姿及坐姿、每天定时作深呼吸、扩胸、挺直躯干等强化背肌与腹部柔软度的动作与伸展操都很重要。这些运动可以软化僵硬处,维持关节伸展性,延缓病变的发展。由于患者的负重能力下降,因此应避免强力负重使病变加重。避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动,如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长时间上网,若要长时间坐着时至少每小时要起来活动十分钟。睡眠干扰是常见的主要问题之一。睡眠时避免垫枕头且不睡软床。睡觉时最好是平躺保持背部直立。及早正确治疗。一旦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后要及时治疗,不要自暴自弃,不进行治疗这样对病情的控制很不利的,不仅仅耽误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更是为患者今后的生活蒙上了阴影。坚持治疗。很多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认为早期疾病,只要通过治疗控制后,不疼了就停止治疗了,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早期强直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而且治疗时要做到药量足、疗程足、坚持治疗还要坚持锻炼。

发布了文章

颈肩痛患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枕头

俗语说的“高枕无忧”是指头枕在枕头上面,舒服的睡安心觉。也用来形容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但并不是指枕着高的枕头就可以无忧无虑睡大觉了。 好的枕头能够在人体睡眠中很好的支撑头颈部,使颈部肌肉、韧带处于放松平衡状态,同时能够维持颈椎的生理前屈。不少人喜欢高枕而卧,殊不知枕头过高,会使颈部前凸角度减小,被动保持一直低头屈颈姿势,颈部的肌肉、椎间盘、韧带等结构过度牵拉,会引起“落枕”、颈肩痛。枕头过低,有可能导致面部浮肿、严重者影响呼吸。高度不合适的枕头会使颈椎生理曲度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久而久之,颈部肌肉会发生劳损、挛缩,还可能引起颈部神经、血管受压,出现颈肩痛、头晕头痛等颈椎病的症状。 颈肩痛的患者应该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枕头呢? 首先,枕头高度的选择一般为一个竖起的拳头高度,枕头主体部分呈横向,使用时枕头正好支撑于枕颈部,以颈部正常弯曲的部位不落空为宜。为保证睡眠翻身时枕部不脱离枕头,枕头的宽度一般为肩宽的1.5倍。枕头不宜太硬也不宜太软,填充材料以荞麦皮或者稻壳为佳,需要有良好透气性,易保持清洁。 对于有颈肩痛的患者而言,仅仅把颈部健康寄希望于一个枕头是不现实的。只有选择合适的枕头辅以健康的生活习惯,才可以真正做到“高枕无忧”。

发布了文章

痛风饮食谱

高尿酸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没有引发痛风之前,高尿酸可以不用药,但是需要调节饮食习惯。下面我总结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据统计,中国有1.2亿人口血尿酸值高,痛风患者约有1200万。

发布了文章

超声引导下的阻滞镇痛都能治哪些病?

目前,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镇痛治疗技术在骨科主要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 腕管综合征、肩周炎、肩锁关节疼痛、板机指、颈椎小关节紊乱、盂肱关节疾病(骨性关节炎、创伤后关节炎等)、髋膝关节慢性疼痛(骨关节炎、滑膜炎)、骶髂关节炎、腱鞘炎、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小关节紊乱、退变性腰椎侧弯根性疼痛、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等等。 病例1:张XX,男,74岁,退变性腰椎侧弯伴左侧大腿前方疼痛难忍(VAS评分7分),不能行走,口服奇曼丁等镇痛药物治疗后疼痛缓解不明显,夜间入眠困难。于九院骨科门诊行B超引导下左侧L2神经根阻滞术,术后即刻感觉左大腿疼痛减轻(VAS评分5分),10min后疼痛进一步减轻(VAS评分3分),可以站立行走,夜间可安然入睡。(图1A-C) 病例2:顾XX,男,80岁,神经根型颈椎病导致右侧枕后、颈肩部疼痛难忍,口服镇痛药物后缓解不明显,难以入眠(VAS评分8分)。骨科门诊接受B超引导下右侧C2神经根后支及C3-4神经根阻滞,术后即刻感觉右枕部、颈肩部疼痛缓解(VAS评分5分),10min后疼痛进一步减轻(VAS评分3分),夜间可以入眠。(图2 A、B) 病例3:史XX,男,55岁,腰4/5融合固定术后一年余,左侧腰臀部疼痛,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缓解不明(VAS评分6分)显,B超引导下行左侧L5神经根阻滞+L3/4,L4/5椎旁小关节阻滞,术后即刻感觉腰痛及左臀部疼痛缓解(VAS评分2分)。(图3A、B) 图1A患者腰椎MR显示腰椎退变性侧弯,Cobb角27度 图1B腰椎MR 图1C超声探头位置及超声成像显示的阻滞靶点 图2A 颈椎横断面解剖示意图 图2B 颈椎超声短轴成像 图3A 患者腰椎X线 图3B 腰椎神经根阻滞探头位置及阻滞靶点

发布了文章

骨科疾病的超声引导下可视化阻滞镇痛治疗

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阻滞镇痛治疗技术就是利用现代超声成像技术,在进行封闭阻滞镇痛治疗过程中通过超声实时观察穿刺注射针头的位置及注射药物的分布,达到治疗目的。该技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肌骨系统,其在骨科疾病诊疗中较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特点,显示出了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阻滞镇痛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1. 微创治疗,无需开刀。诊断明确的情况下,仅需要在超声引导下在病变部位打一针就可以,创伤非常小。 2. 操作方便,不需住院。由于超声仪像笔记本电脑一样,体积小、方便携带,超声引导的可视化镇痛阻滞治疗可以在门诊甚至家庭床旁进行,无需住院。治疗结束后仅需要在门诊观察30分钟到1小时左右就可以回家。这是传统C臂引导下的阻滞治疗所不可比拟的。 3. 费用少。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镇痛阻滞治疗无需特殊耗材,只要一根长度合适的穿刺注射针,外加镇痛阻滞药物,在超声仪的引导下就可完成治疗。相对于传统的阻滞疗法,该方法治疗费用更经济。 4. 安全性高。超声引导下可视化镇痛治疗,与传统C臂引导下的介入阻滞治疗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没有辐射,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及术者而言都不必担心由于过多射线暴露而增加将来罹患肿瘤的风险;2)不必使用造影剂,避免了C臂引导下介入治疗应用碘造影剂引发并发症的可能;3)多普勒超声可以实时监测动脉血管,可以有效避免治疗操作过程中对血管的误伤,尤其是颈神经阻滞治疗过程中,多普勒超声可以避免颈部动静脉及椎动脉的损伤,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5. 精准化。超声引导下的可视化镇痛阻滞治疗过程中,穿刺针头及目标神经、肌腱等靶点组织都是在可视状态下,从而使治疗可以达到精准化,避免药物直接注入肌腱或者神经中而引发的不良反应。同时,精准化靶向注射药物可以降低镇痛阻滞药物的使用量,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6. 镇痛效果快、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一般超声引导下可视化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疼痛即刻减轻,辅助镇痛药物的用量也会减少,睡眠质量提高,可以较好的休息和参加日常活动。

发布了文章

怎样将在医院拍的片子用数码相机转拍下来在网上发给专家会...

最近,在网上和网友交流时经常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将在医院拍的片子用数码相机转拍下来,希望通过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或在网上咨询专家,这样可以做到不出门就可以看病。总结方法具体如下: 阳光较好的白天,在室内,把医院的拍的片子尽量保持平整,将其贴放在有透明玻璃(干净,无花纹,无金属网)的窗户上,最好玻璃的长宽足够大,这样可以完整放下一张片子。再用数码相机拍摄,拍摄时使相机镜头对准片子中心(有三脚架质量很好),选择不使用闪光灯,开微距功能,自动对焦,然后先轻轻触压快门,待焦距对好后再继续按压快门(手尽量不要抖动),如果拍下的图片质量好,在相机屏幕上放至最大,可以看清片子上的文字信息。如果有的片子如CT和核磁片,有好多小格,那就将一张片子分割成3-4张拍。即每次拍1/3或1/4,这样即可以更清楚,又不会太费时。当然,如果有条件到医院用观片灯挂上片子拍摄更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孙晓江 将文件传至电脑并保存到自己容易找到的文件夹内,此时已经大功告成了!!!可以再次检查片子拍摄的质量,好的图像清楚,里面的数字清晰,放大后还是很清楚。然后可以通过软件对其进行处理,例如用 ACDSEE软件打开后直接用工具中的调整图片大小功能将其缩小以便于传输。

发布了文章

Spine:术前冠状位脊柱不平衡对术后功能无显著影响

脊柱畸形矫正时恢复脊柱冠状位和矢状位的平衡一直是脊柱外科医生工作的主要目标。从术后X片的角度来说,大部分患者均能达到矢状位和冠状位矫形的平衡,但其最终的临床功能预后确并不一定好,对脊柱外科医生而言,如何达到完美矫正畸形目的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一直是一个挑战。既往已有对矫形术后影像学X片和矫形功能预后相关性进行的研究,矢状位不平衡会对患者术后产生不利影响,如疼痛增加,功能预后变差等,该结论不前已经得到统一的认识,但关于冠状位不平衡但研究结果不一,有学者认为,冠状位脊柱排列不平衡和患者的疼痛评分并无相关性,而有些学者认为,冠状位不平衡(>4cm)可以显著影响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患者的SRS-22和ODI功能评分。近日来自韩国首尔Wooridul脊柱中心的医生就术前脊柱畸形冠状位不平衡对术后功能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较大样本的研究,相关结论发表在spine杂志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孙晓江共85例(73女,12男)脊柱畸形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56岁,平均随访时间49月,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矫正脊柱畸形,51例后路,34例前后路联合,1例单纯前路。上述患者的脊柱冠状位不平衡均>4cm,年龄均大于20岁,术后至少随访2年,并且术前,术后存在完整的影像学和功能评估随访资料。将上述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脊柱矢状位不平衡分为两组:甲组,23例,患者冠状位不平衡>4cm,不伴有矢状位不平衡>5cm;乙组,62例,患者冠状位不平衡>4cm,合并矢状位不平衡>5cm.对两组患者,比较基本人口统计学数据,术后胸椎,胸腰椎,腰椎Cobb角,冠状位平衡,矢状位平衡,ODI,SRS功能评分等指标。研究结果提示:共85%(72/85)的患者术后的冠状位平衡得到改善,13例患者的C7垂直线距离超过10mm,胸椎术前平均Cobb角34度,术后纠正为22度;胸腰椎术前平均Cobb角44度,术后纠正为30度。患者术后功能等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如表1所示。表1:患者总体统计数据比较对和ODI指标相关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腰椎Cobb角改变,矢状位平衡3个因素和ODI(n=85)改变有显著相关性,但对年龄和腰椎Cobb角进行变量控制后仍可发现矢状位不平衡和ODI评分相关(model1-7分别对应:年龄,性别,胸椎Cobb角改变,胸腰椎Cobb角改变,腰椎Cobb角改变,冠状位不平衡,矢状位不平衡,Model 为对年龄和腰椎Cobb角改变进行变量控制后矢状位平衡对ODI计分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以ODI作为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对和SRS(n=29)指标相关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腰椎Cobb角改变和矢状位不平衡对SRS有显著影响,如表3所示。表3:以SRS作为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甲组的相关统计学指标如表4所示,ODI平均改善33%,SRS平均改善22%;乙组统计学指标如表5所示,冠状位不平衡平均改善41%,矢状位不平衡平均改善61%,ODI平均改善38%,SRS平均改善31%,组间主要指标比较,如术后矢状位平衡,术前术后ODI、SRS,ODI、SRS数值改善程度等均无显著差异。表4:甲组患者相关数据统计学指标表5:乙组患者相关数据统计学指标甲组患者对和ODI指标相关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是ODI变化的唯一显著相关因素,如表6所示;乙组患者对和ODI指标相关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腰椎Cobb角和矢状位不平衡改变是ODI变化的显著相关因素,如表7所示.。表6:甲组患者以ODI作为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7:乙组患者以ODI作为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据上述研究结果,作者总结:矢状位平衡改善是患者术后功能评分恢复良好的最佳预测因子,冠状位脊柱不平衡的改善对患者最终的功能预后无显著影响。Does correction of preoperative coronal imbalance make a difference in outcomes of adult patients with deformity

发布了文章

腰腿痛病人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那些病人可以微创手术?

一般来说,腰腿痛病人可以先行保守治疗,口服止痛药物,卧床休息,中医理疗等。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症状仍然不见好转可去医院就医行腰椎核磁共振及X线检查,明确是否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其他情况,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应当手术治疗。另外,有些患者下肢有放射痛,即臀部大腿到小腿感觉有“一根筋吊着”痛,或者有些老年患者行走很短的距离如一两百米就感觉到腿痛的厉害需要坐下来休息一段时间才能缓解,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及手术治疗。年龄较大的腰腿痛患者,一般需考虑是否伴有膝或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伴有其他风湿性疾病。腰腿痛病人的治疗应当循序渐进,如果明确了疼痛的病因来自腰椎,那么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随着近年来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手术方式,椎间孔镜技术又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得到大量脊柱外科医生的青睐。然而就目前技术发展程度来说,椎间孔镜技术还不适合所有的患者使用,以及有一定的复发率。一般来说,如果患者下肢放射痛为一侧且年龄不大,腰椎核磁共振检查腰椎间盘突出为外侧型,腰椎退变不是很严重,则可以选择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切口约1公分大小,术后2-3天即可出院。另外,除了椎间孔镜技术以外,微创手术还有通道下减压技术,经皮螺钉植入技术,经皮椎体成型技术等等可为不同的患者提供更加适合的选择。相信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的适用范围也会逐步扩大,并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