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197724

朱先康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正)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感染






发布了文章

小儿蛋白尿

小儿尿常规检查,出现蛋白,是怎么回事? 尿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蛋白尿,一般认为儿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大于150~200毫克即可诊断为蛋白尿。小儿蛋白尿可分为四大类: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直立性)蛋白尿、持续性无症状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 功能性蛋白尿是一种轻度、暂时性、良性蛋白尿。无肾实质器质性损害。如在发热时出现的暂时性蛋白尿,退热后尿蛋白也随之消失。运动后,尤其是青少年长距离赛跑、游泳、足球、篮球等运动后,小便中的蛋白可一过性增多,充分休息后可消失。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 体位性(直立性)蛋白尿是早晨起床前尿蛋白检查阴性,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平卧休息后尿蛋白又消失。尿蛋白含量24小时一般不超过1克,预后良好,30岁后少见。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站立时下腔静脉受肝脏后缘和脊椎压迫,导致暂时性肾淤血和淋巴回流受阻。 持续性无症状性蛋白尿的发生与体位无关,一般无浮肿等其他全身症状,各种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肾穿刺病理检查也无异常。儿科医师诊断持续性无症状性蛋白尿非常慎重,因某些肾小球疾病或其早期可仅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 病理性蛋白尿为各种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所引起。如急性、迁延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药物性肾损害等。 所以,小儿尿常规检查,偶尔出现蛋白,家长不必过分紧张,要首先排除功能性蛋白尿,可一周后复查,若尿蛋白转阴,则可放心;若仍有蛋白尿,还要排除体位性蛋白尿,应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对于持续性无症状性蛋白尿,不必急于治疗,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定期检查,避免劳累,预防呼吸道感染,蛋白尿持续半年以上者,最好作肾穿刺检查,了解有无肾小球的病理性变化,决定是否进行相应的治疗。蛋白尿伴有血尿、尿少、眼睑肢体浮肿、高血压,多为肾小球肾炎;蛋白尿明显增高,浮肿明显,血胆固醇升高,血浆蛋白降低,多为为肾病综合征,要立即到医院进行积极治疗。

发布了文章

小儿腹泻的病因、治疗及预防、护理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及病因引起的常见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如水样为特征。大多数患儿都在两周岁以下。小儿腹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以前者更为多见。一般凡是由于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称为肠炎;非感染性及病因不明引起腹泻,称为消化不良。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小儿腹泻有夏季 ( 6~9月) 及秋冬季 (10~1 月) 两个发病高峰。夏季腹泻主要由细菌引起,通常大便带有粘液,常有腥臭味。秋冬季腹泻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以水样便、稀糊便为多,一般无腥臭味,常有酸味。可从大便的性质分析腹泻的病因:脂肪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粪便为淡黄色,呈液体状,量多、发亮,可在便盆内滑动,尿布上有油腻而不易擦掉。淀粉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粪便为棕色、呈水样泡沫便。长期饥饿或母乳乳汁不足引起的腹泻,粪质少而粘液多,呈深绿色。小肠发炎的粪便往往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粪质稀烂。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淡黄色稀水样便。粘液脓血便是细菌性结肠炎或细菌性痢疾的特点。小儿腹泻常见的类别一般有以下五种:1.生理性腹泻:有的婴儿出生不久就出现黄绿色的稀便,大便次数也多,但精神很好,没有呕吐,食欲始终很好,随着年龄增长,在添加辅食后腹泻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泻的小儿,通常在摄取牛奶或鸡蛋等异体蛋白质后,甚至在受到日晒、风吹或衣服的磨擦后,易发生皮肤湿疹、体温升高等现象。2.饮食不当:由饮食不当导致的腹泻无季节性,是由于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养不当造成的。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肠道内发酵而造成腹泻。婴儿进食过多、过少、不定时喂养,或过早进食大量淀粉类和脂肪类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换食物种类,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有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大便呈稀糊状、蛋花汤样或水样,甚至带有粘液。3.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婴儿吃奶多,又增加了消化道负担,这些均易诱发腹泻。这种腹泻有明显的气候因素,所以天凉时要注意孩子的保暖和衣服增减,尤其到户外活动要更加注意。天热时要及时给孩子补充足够的水,同时要有必要的降温措施。如果出现这种腹泻,只要在饮食上稍加调理即可痊愈。4.细菌性肠炎或痢疾:是由细菌侵入肠胃道引起的腹泻。轻的常无发热或仅有低热,大便次数增加,混有脓血;重的可突发高热,面色苍白,抽搐,四肢发冷,脉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因为发病很急,肠道的病变还未形成,病儿不但没有腹泻,有时还可便秘。此时的发热症状和脑膜炎、败血症很难区别。1岁以内的婴儿患菌痢症状往往不典型,表现无热或低热,每天排3~5次水样大便,易误诊为消化不良。5.病毒性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所致,大多发生在每年的8~11月,9月为发病高峰,又称“秋季腹泻”。常见于6~18个月龄的婴儿。秋季腹泻起病急,体温升高在38~40℃之间,同时有感冒症状,在发病当天就有腹泻。由于大便量多,常像水一样冲出来,因此患儿很快就出现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脱水症状。患儿有严重口渴感和哭闹不安等现象。小儿腹泻的治疗一般没有什么特效药。治疗的重点就是给孩子补充液体,即水和电解质。补充液体的方法首选高效又价廉的口服补液盐,它服用起来很方便,价格也不贵,在普通药房都能买到。2岁以下孩子每腹泻一次,服口服补液盐50~100毫升,起到防治脱水的作用。也可用米汤加盐溶液代替。具体配方是:米汤500毫升,白糖10克,细盐1.75克(一啤酒瓶盖的一半),按每公斤体重20~40毫升,4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如果孩子对口服补液不耐受,或腹泻程度加重,就应该带孩子去医院,用静脉输液的方法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的紊乱。切不可乱用抗生素,以防不良后果。在腹泻的时候,多多少少都要伴有肠道菌群的紊乱。所以孩子可以服用一些肠道微生态制剂,还有一些黏膜保护剂。肠道微生态制剂的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常用的有:培菲康、金双歧、妈咪爱等。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可缩短腹泻病程,效果良好。另外可适当补充锌剂,如葡萄糖酸锌、硫酸锌等。中医推拿按摩及中药治疗小儿腹泻也有良好的疗效。要特别注意的是,小儿腹泻,尽可能不要用抗生素,因抗生素可使孩子肠道菌群失调,造成腹泻迁延不愈。如果孩子腹泻3天仍不见好转,或者出现腹泻次数和量的增加、不能正常饮食、频繁呕吐、发热、明显口渴、粪便带血等症状时,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可危及患儿生命,或者导致病情迁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小儿腹泻的预防和护理:1.注意卫生清洁食品应新鲜、清洁,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保持饮用水洁净,孩子及其看护人都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2.坚持母乳喂养尤其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3.注意饮食质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4.防止受凉尤其是腹部受凉。孩子因消化系统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腹壁及肠道缺乏脂肪“保暖层”,因而容易受较凉空气的刺激而引起肠蠕动增加,导致便次增加和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大便稀溏,病毒也容易乘虚而入。5.应注意合理搭配孩子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只要孩子不出现频繁呕吐,应鼓励孩子多进食,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奶类、米汤、粥。6.调节好饮食,轻者不必禁食,可适当减少哺乳的次数,缩短喂乳的时间,停吃牛奶、巧克力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可饮用淡盐水、米汤、稀藕粉等。病症重的应禁食6~12小时,如禁食一定时间后症状缓解,可逐步恢复饮食。恢复饮食必须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切不可操之过急。

发布了文章

儿童擦腿综合征

儿童擦腿综合征(情感交叉腿综合征),国外称为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属于心理行为异常的一种。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女孩与幼儿更多见。 这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行为,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发病时间一般为1—5岁,以1—3岁为多见,女孩多于男孩。这些儿童智力正常,发作时神志清醒,多在睡前、醒后发作,在外玩耍时不发作,注意力分散时此行为可停止。女孩喜坐硬物,手按腿或下腹部,双下肢伸直交叉加紧或叠加,手握拳或抓东西使劲;男孩多表现伏卧在床上来回蹭,或与女孩类似表现。还有些婴儿喜欢骑坐在大人腿上、椅角上摩擦外阴。发作时会伴面红、出大汗。女孩发作后外阴充血,分泌物增多或阴唇色素加重;男孩阴茎勃起,尿道口稍充血,有轻度水肿。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 中医认为本病属“相火症”范畴,是由于肾虚不固,心不摄肾,心肾不交或下焦湿热所致。西医认为它的病因病理现在还尚不明确,也有专家研究认为是由于多巴胺功能亢进所致。有人认为这种动作是小儿自我安慰的一种表示。有认为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外阴局部受刺激形成反复发作习惯,但因发作年龄有的可小至2个月龄,尚未达形成习惯阶段,或按外阴炎或驱蛲虫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而用多巴胺阻滞剂有一定疗效,故推测可能为胆硷系统代谢障碍,引起多巴胺功能亢进。亦有研究认为发作时儿童有性激素水平紊乱。 虽然该病病因不明,治疗亦不统一,要用解除小儿心理压力,多予亲情,便其愉快,鼓励参与各种游戏活动等心理行为治疗方法。发作时可用有趣刺激分散儿童的注意力、疲倦了让小儿很快入睡、醒后立即起床等措施都可减少发作。从小要注意儿童的会阴清洁,除每日清洗外,婴幼儿白天玩耍时也应使用尿布或纸尿裤,尽早穿封档裤保护会阴皮肤,避免感染。只有当发作表现要与癫痫鉴别时,才需做脑电图检查。 儿童擦腿综合征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自行缓解,家长不必烦恼,也不要责怪孩子。常见原因:1、局部刺激:如烧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等刺激引起外阴局部发痒,继而摩擦,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2、心理因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3、其他原因:在大孩子中,黄色录像、黄色书刊的影响,也是导致“夹腿”不良行为的原因但因发作年龄有的可小至2个月龄,尚未达形成习惯阶段,或按外阴炎或躯蛲虫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而用多巴胺阻滞剂有一定疗效,故推测可能为胆硷系统代谢障碍,引起多巴胺功能亢进。病因解释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其不同的主要动欲区。人的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有五个不同的阶段:口腔期(0-1岁),快感主要来自于口腔。肛门期(1-3岁),快感来自于对粪便的排泄或保持。性蕾期(3-6岁),儿童不仅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兴趣,有手淫行为,而且他们的行为开始有了性别之分。潜伏期(6-12岁)关注于学习,探索世界,性兴趣被其它兴趣取代。生殖期(12岁以后)重视生殖功能,重新体验性器官的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性蕾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要经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器官进行探索。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内驱力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儿童获得力必多的满足。另外,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偶发的因素比如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的刺激引起了儿童性器官的快感,即使在病好了之后,也会主动手淫,寻求快感。他们,认为这种不良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儿童长期处于单调、刻板的环境下,活动受到限制,或者强制儿童卧床玩耍,这时,儿童的活动受到限制,也会引发儿童主动手淫,寻求性快感的行为。治疗方法根据对于此病的不同解释及引发原因,应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是因为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等刺激引发的摩擦行为,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引发,躯体疾病消失时,这种行为也会消失。这种情况,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医学上多用多巴胺阻滞剂如氟哌啶嗪、安坦等药物治疗。同时,应注意儿童的会阴清洁,除每日清洗外,婴幼儿白天玩耍时也应使用尿布或纸尿裤,尽早穿封档裤保护会阴皮肤,避免感染。如果排除了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的因素,以及癫痫病的可能性,则这些摩擦行为可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障碍。则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1、提高认识:由于迄今许多医生对本症尚不够了解,因此防治本征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本征迹象,要冷静对待,不要紧张,对患儿不要责骂、不要惩罚,也不要强行制止其发作。否则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令其固定下来,导致这个问题带到青春期,可能会形成摩擦癖,影响正常的性生活。2、及时转移:当患儿将要发作或正在发作时,家长应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将患儿抱起来走走,或给患儿玩具玩玩,或和患儿“逗逗乐”,或领患儿出去玩耍,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3、父母要多给儿童情感上的温暖,多跟孩子接触,避免让儿童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多引导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对外界的兴趣转移注意力。4、临睡前,给儿童讲个故事,或做个小游戏,直到令其困乏入睡。醒后也要立刻起床,避免在床上逗留太久。5、按时作息:要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晚上不要过早上床,早晨不要晚起赖床,以减少“夹腿”发作的机会。6、去除原因:家长要注意患儿会阴部卫生,去除各种不良刺激;如果患儿有蛲虫、湿疹等,要及时请医生治疗。母亲要多给儿童情感上的温暖,多跟孩子接触,避免让儿童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多引导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对外界的兴趣转移注意力。当发现儿童有摩擦动作时,父母先不要着急,应尽快带孩子就医,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果是心理因素引起,则应进行心理治疗。尽快明确诊断,对症下药。

发布了文章

怎样给孩子服用中药煎剂

中药煎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为了获得较好的疗效,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很重要的。 1.中药煎剂一般较苦,孩子多不愿服用。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在其服药前要耐心说服,讲明“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争取其主动服药,并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先喝1~2口,以做出榜样。还可以在药水里适当加些白糖,以减轻苦味。尽量不要强行灌服,使孩子产生抗拒情绪。3~4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可将药水灌入奶瓶内,在奶嘴上涂些蜂蜜,在孩子迷糊要睡觉时,让其吮吸,当孩子感觉苦味时,已经咽下部分药水了。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往往要采取灌服的方法。灌药时,切忌用手捏孩子的鼻子,以免引起呛咳和呕吐。喂药时,将孩子抱在怀里,呈半卧位姿势,固定其头和手,用压舌板或小匙压住舌中部,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孩子的两颊部,使其口张开,然后用装满药水的小汤匙顺着口角送至舌根部,喂入后,听到药水的下咽声再取出小匙,然后喂第二口。喂完药后再喂点温开水以冲去残留在口中的药水,把孩子抱起来轻轻拍打背部,防止呕吐。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 2.最好将中药连续煎两次后,兑到一起,再分成两份或数份分次服下。小儿服药与成人不同,学龄期儿童可分3~4次服,婴儿期则可分5~6次甚至更多次数服完,每次可间隔半小时或1~3小时再喂。千万不可操之过急,一次喂的量过多,常会引起呕吐,使前功尽弃。 3.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理论,因此服药有热服和温服之分,这样可提高药物的疗效。一般药物均宜温服,祛风寒、发汗解表药(治疗感冒发热的药)应热服,服完药物以后,还可以喂些热水、热奶或热粥,然后盖上被子,促使孩子出汗,以利于退热。 4.通常急性病服药不拘时间;补益药、泻下药以空腹为宜;治咽喉病的药要慢慢含咽,或者含漱吞咽;健胃药或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的药要饭后服。若孩子服药后容易呕吐,则可饭前服药。 5.中医有“吐药不吐性”之说,即使孩子服药后有些呕吐,家长也不要丧失信心,可隔一会儿再喂,一般总是喂入的多,吐出的少。

发布了文章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大多起病于4~10岁,男孩多见,男女比例为5∶1~3∶1 。成人患病率约为儿童的1/10。 近年来本病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本病起病时常被家长忽略,误以为是孩子习惯问题,而受到责骂,或以为是眼病、喉病而看眼科、五官科。还有人认为抽动症长大以后会自然痊愈,因此对病态的孩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极易延误最佳的治疗良机。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虽然抽动症不是重危疾病,也没有明显的脏器损害,但由于发病后不能很快得到控制,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障碍,并可能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我们必须对多发性抽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小儿抽动症是一种不随意的、反复出现的、无明显目的的运动或发声。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有些患儿抽动的形式可出现改变,如原来是眨眼、耸鼻,过一段时间改变成点头、耸肩、不自主的发声等。临床观察发现,患抽动症的儿童多数具有敏感、羞怯、不合群、容易兴奋和激动等特点。抽动症主要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多发性抽动症除了症状复杂外,尚有许多共存病症。只要出现共存病症,尤其是共存病症出现越早,则病情变为复杂而又难治的可能性就越大。甚至必须以治疗共存病为主才能好转,所以及时发现和识别共存病就显得非常重要。共存病症有:1.以注意力涣散及(或)多动、冲动为主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即小儿多动症。男孩多见。2.强迫症,包括单独或同时出现的各种强迫观念与行为,持续反复地出现于思想和行动中,明知不对而欲罢不能,始终无法摆脱,有时很痛苦,可出现自残行为,如咬舌、咬破手指、损伤皮肤、毁容等,常留下感染或疤痕,甚至流露出不想活下去的自杀念头,对此务必高度警惕,防止意外。女孩多见。3.品行障碍及对立违抗性障碍,二者都有反社会倾向,不可忽视,不少家长常误认为这些表现不是病态,以为只是脾气倔犟而加以打骂压制,结果病情反而加重。4.学习障碍,是认知功能受损,主要是阅读障碍和数学困难,可严重影响学习成绩。5.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症及心境恶劣,成人型的交替性抑郁躁狂症也可在儿童及青少年中发病。6.焦虑障碍,主要是害怕与不安,如怕与亲人分离、怕亲人出事、怕上学、长期过度地怕陌生人、怕社会交往,乃至每天都为将来前途担忧、惶惶不安等。7.孤独症及相关疾病,包括语言障碍及与孤独症相同的Asperger综合征。8.攻击性行为,如表现无端挑衅、辱骂殴打、破坏砸毁行为。由于病情复杂痛苦,无法自控,病程又反复迁延,患儿的生活质量较差,主要是由各种共存病所致,而非多发性抽动症本身。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及躯体因素有关。国内外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病人的亲属中,本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双生子的研究也证明其患病的一致性达56%。 精神过度紧张、受惊吓等可诱发抽动症。躯体因素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鼻咽腔及咽结合膜炎症,或某些部位的不适感引起局部激惹不适,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合膜炎症或眼内异物引起;皱眉、皱额可因戴帽过小或眼镜架不合适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已失去合理性,但在大脑皮层已形成惰性兴奋灶而反复出现抽动动作;由于模仿别人不良动作或生理缺陷也可成为习惯性动作而形成本病。抽动症的诱发因素:1.围产期因素:母体孕期精神紧张、高热、先兆子痫、难产、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黄疸,剖腹产等。    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3.精神因素:惊吓、情感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强的动画片,过度打电子游戏等。    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5.其他因素: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研究表明,导致儿童抽动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因,也就是遗传基因缺陷,实验证明抽动症是有家族病史倾向的。但是外因更为关键,这就是孩子的不良生活方式,现在很多孩子都爱吃快餐、喝可乐、看电视、玩电脑,这些对孩子的脑神经发育会产生很大不良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家庭向独生子女化发展,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少年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少伙伴,而很多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控制甚至禁止孩子和外界接触,长此以往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心理健康也不容乐观,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另外缺少玩伴使孩子们更依赖于电视和电脑。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会使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产生畸形,使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可能大大增加。小儿抽动症的预后:70年代以前认为本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至青春期后有自然完全缓解的可能,预后相对良好。儿童时期起病后往往是症状起伏波动,到了青少年时期症状达到顶峰状态,于成年早期症状出现明显的改善。据统计,本病到了成年后,大约1/3抽动症状完全缓解;1/3抽动症状明显减轻;另有1/3抽动症状仍较明显。约有48%可先后出现强迫行为,表现为强迫性数数字、强迫性行走和强迫性触摸物体。另外有小部分病人可伴发品行障碍,容易导致刑事犯罪,预后可能较差。所以及时控制抽动症状,减轻躯体不适和心理负担,纠正不良行为和不良情感,对本病的预后和防止严重行为障碍的发生是很有意义的。小儿抽动症的护理:1.日常护理:要合理的安排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做到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每天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固定,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紧张或兴奋激动等。孩子的饮食最好给予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食清淡含维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喝含咖啡类的饮料以避免过于兴奋,尽量不食海鲜发物如鱼虾、羊肉、油炸食品、辛辣食品。不要吃苹果、西红柿、柑橘类水果。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对提高疗效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居室环境:孩子的居室除了要注意开窗通风、适宜温度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求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多发性抽动症的孩子存在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有噪音长期干扰,必将加重病情或诱发抽动。不要大声地播放摇滚音乐、打击乐,可是当地播放一些古典音乐、小夜曲等缓慢、柔和的音乐。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3.管教:家长不能因为担心孩子有病就放松管教,不可娇惯。但要注意管教方式应该是耐心地说服教育,不可打骂或体罚。关于游戏活动,不要让孩子玩电子游戏机或者电脑游戏,禁止看一些惊险、恐怖的影片或电视节目,对于武打片或枪战片要少看甚至不看,以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而诱发抽动加重。对于秽语孩子,要正确指导文明语言的使用。4.上学:由于多发性抽动症孩子的智力一般不受影响,所以可正常入学,但要注意孩子的学习负担不能过重。但是,当孩子抽动发作特别频繁、用药不能控制或同时伴发比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时,就需暂时休学一段时间,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控制后,再继续上学。5.心理护理:首先应向家长、老师和同学对本病的特点、性质进行解释与宣教工作,争取全社会对本病的了解及对患儿的理解和宽容。尤其是家长更要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对孩子的抽动症状不要给予特别的注意或提醒,努力造就孩子良好的性格,保持一个稳定的情绪。语言和蔼,多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耐心地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决不可表现出不耐烦和焦虑。心理治疗主要是解决儿童的情绪问题与其它伴随症状。消除诱发因素,恢复儿童的自信心,防止发生其他心理问题。间接地缓解症状,起到药物治疗不能代替作用。患儿因为表现出控制不住的症状而受到同伴的嘲笑、讥讽,产生自卑心理,也受父母过于担心着急情绪的影响,把自己的病看得过于严重,形成心理阴影。家长不要过分的担心和紧张,对疾病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极配合医生对孩子进行治疗。尽可能不谈及孩子不愉快的事情,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能辱骂、殴打,要细心开导、耐心说服。以保证孩子的情绪稳定性。要与学校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多给予正确引导,让同学们多给予帮助,其目的在于不要让同学或周围人对患儿有歧视,让孩子觉得到处都是温馨和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到生活中有快乐感,从而消除自卑心理,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建议孩子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自己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积极主动地配合家长和医生的治疗。2.了解自己的不可控制症状是因疾病而致,别人是可以理解的,不要有自卑感,要主动和同学交往,以增进友谊。3.当抽动病情较重而影响学习使成绩下降时,要知道这是暂时的,以后通过加倍努力后是可以追上或超过的。4.避免情绪波动,平时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片,与同学和睦相处,不打架斗殴。本文系朱先康医生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发布了文章

孩子发热怎么办?

正常小儿口腔温度为36.2℃~37.2℃,肛门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3~0.5℃。体温的差别除了和试表方法有关外,还与孩子的年龄、活动量、穿衣多少以及外界温度有关。年龄愈小体温愈显得较高些,洗澡、运动、饭后等体温可略高。一日之间体温也会有波动,早晨较低,黄昏较高;白天较高,夜间较低。这种波动在较大的儿童比较明显,一个月的小儿昼夜体温相差约为0.25℃,6个月时约为0.5℃,3岁后约为1℃。一般认为小儿肛温≥38℃为发热。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 发热是孩子患病后经常出现的症状,引起孩子急性发热的常见疾病有以下几种: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感冒):上感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患儿有鼻、鼻窦、咽、喉部的感染,除发热外,还有相应部位的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咽部不适、咽痛、轻度咳嗽、声音嘶哑、头痛乏力、食欲下降、呕吐或腹泻等。部分婴幼儿由于突发高热可引起惊厥。上感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在一周左右可自愈。 2.其他呼吸道感染:如患有肺炎的孩子,可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或困难,医生检查可听到肺部湿罗音。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常因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病情变化大。 3.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由于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抗病能力低,若喂养不当或病毒、细菌感染后,容易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 4.急性传染病:常见的有幼儿急疹(发热3天左右,热退而全身出现细小红疹)、水痘(发热、红疹、水疱及已经结痂的疱疹同时存在于躯干部)、流行性腮腺炎(发热、一侧或两侧腮部弥漫肿大疼痛)、猩红热(发热、全身出现密集的细小红疹)、麻疹(初起见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发热3天左右开始出疹)、中毒性菌痢(高热、抽搐、甚至昏迷,数小时或十余小时后出现脓血大便)等。 孩子发热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因为大多数为上感,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孩子的体温有时并不一定和病情轻重成正比,有些孩子体温很高,但病情可能较轻,反之,有些低热的孩子则可能病情较重,关键看其精神状况及其他伴有症状。若见孩子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频频咳嗽、呼吸困难甚至憋气、面色苍白,或有脖子发硬(低头困难)、剧烈呕吐,或出现其他较重的症状时,宜及时到医院就诊,千万不可贻误病情。出现抽风(即使抽风已止),也应送医院诊治。 到医院诊治回家后,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给孩子服药。如果是一般的上感,抗生素往往无效,最好不用,可服用一些中成药。需要用抗生素的孩子,要按医嘱用足疗程。退热剂一般在体温超过38.5℃(腋下)时才用,不可滥用。但如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在发热24小时之内,只要发热就要及时给予退热剂,以免出现惊厥。 在护理方面,要让孩子多休息,多喂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孩子不想吃就不要勉强其吃。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新鲜,衣被不宜过厚,以利散热,但也不能吹风受凉。必要时,可以用温水给予孩子擦浴,每日2~3次,有辅助降温作用。有的孩子手足发凉,可以用温热水(不烫手为宜)给孩子泡脚,每次20分钟,也可利于降温。

发布了文章

儿童多动综合征

概念:儿童多动综合怔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以多动不安为主的行为障碍、注意障碍、好冲动、坐立不安、学习成绩落后等,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使家长和教师感到困难。有人把这种失调比喻为一个交响乐失去协调性及和谐性。 发病情况:国内报道患病率占学龄儿童的1.5~10%。男孩患病率明显高于女孩(男80%)。起病年龄小于6岁,多在小学期间症状明显而到医院就诊。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 病因: 本病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的疾病,是由多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原因,单独的或协同一起所造成的一种综合征。 1.遗传因素:家系调查中,患儿的兄弟姐妹中患多动征者明显高于其他儿童3倍,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双卵双生子。在患儿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癔病者也明显较多。 2.饮食因素:有人认为食物添加剂(如食用色素等)是导致多动的原因,也有人认为多食含糖量高的甜食、饮料及油煎高蛋白食品等,也是诱因之一。 3.其他因素:环境污染、轻度的铅中毒、缺铁性贫血、不良的社会环境、单亲家庭、家庭经济过于贫困、住房过于拥挤、父母性格不良或有其他心理障碍、过分溺爱、长期寄养于别处等,均可构成本病的诱因。有人认为体内铅过多是多动症的重要病因。因为低剂量的铅即会抑制脑中酶活性,干扰神经递质代谢,影响患儿的智力、记忆力、视觉、听觉及运动功能,使患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 临床表现: 1.活动过多 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增多,过分的不宁静,经常来回奔跑,在教室里不能静坐,常常在座位上扭动或站起,过度喧闹,话多,不守纪律,不听命令,越是需要保持安静和遵守纪律的环境中,多动越突出,喜欢玩危险的游戏。 2.注意力不集中 上课时不能坚持认真听老师讲课,常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如被教室外面的脚步声、谈话声或汽车声所吸引。做作业慢,粗心草率,计算错误及错字多。做事不能坚持始终,虎头蛇尾。一般来讲,临床症状波动有时与儿童所处场合不同、从事的活动不同有关。患儿在做作业,从事重复性或需巨大努力的活动及做不新奇的事情时,其注意力的维持最困难。有吸引力、新奇的或不熟悉的环境中多动症的症状可减轻。 3.冲动行为 情绪不稳,易激动,缺乏自制力,任性,易于过度兴奋好于同学争斗。有时不避危险,在家长面前倔强、不听话、冒失、无礼貌。 4.学习困难 虽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注意力,作业不认真,因而学习成绩落后(尤其表现在高年级)。部分多动症儿童存在知觉活动障碍,如在临摹图画时,他们往往分不青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不能分析图形的组合,也不能将图形中各部分综合成一整体。有些多幼儿童将“6”读成“9”,或把“d”读成“b”,甚至分不清左或右。前者属于综合分析能力障碍,后者属于空间定位能力障碍。 5.神经发育障碍 持续性多动症患儿常有此表现,如精细协调动作笨拙,系鞋带、扣纽扣不灵活,分辨左右困难,有时可伴有语言发育迟缓。多动患儿常显示一些固定的神经系统软症状,如翻掌、对指试验等呈阳性。 6.继发性表现 上述行为特点可导致一系列继发性后果。如学习困难,即他(她)们的学习成绩常低于他(她)们智能力水平所预期的;又如自卑感,由于学习成绩差,遭教师的歧视,同学的拒绝,或因达不到父母期望而遭责打所产生;以及品行问题,常因不能从父母和教师那里得到满足,而且因冲动行为常受责备所引起。部分儿童甚至出现逃学,逃离家庭和攻击别人等。 诊断: 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病理变化作为诊断依据,主要是根据家长和老师提供的患儿在学校和家庭的表现,结合出生史、生长发育史、家族史,必要的神经系统检查、智力检查等进行诊断。 1.注意障碍(至少具备下列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一致) (1)常常不能仔细地注意细节,或在做功课或其他活动中出现漫不经心的错误。 (2)在完成任务或做游戏时常常无法保持注意。 (3)别人对他(她)讲话时常常显得似听非听。 (4)常常无法始终遵守指令,无法完成功课、日常杂务或工作中的义务(并不是因为违抗行为或不理解指令)。 (5)组织任务和活动的能力常常受损。 (6)常常回避或极其厌恶需要保持注意去努力完成的任务,如家庭作业。 (7)常常遗失物品,如作业本、铅笔、书、玩具或工具。 (8)常常易被外界刺激吸引过去。 (9)在日常活动过程中常常忘事。 2.多动(至少具备下列3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一致) (1)双手或双足常不安稳,或坐时身体蠕动。 (2)在课堂上或其他要求保持坐位的场合离开位子。 (3)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在少年或成年可能只存在不安感)。 (4)游戏时常不适当地喧哗,或难以安静地参与娱乐活动。 (5)表现出持久的运动过分,社会环境或别人的要求无法使患儿显著改变。 3.冲动性(至少具备下列1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一致) (1)常在提问未完时其答案即脱口而出。 (2)在游戏或有组织的场合常不能排队或按顺序等候。 (3)经常打扰或干涉他人(如冲撞别人的交谈或者游戏)。 (4)常说话过多,不能对社会规划做出恰当的反应。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在允许的活动场合,如下课、放学后,不管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仍约束不住自己 ,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2.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也可考虑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鉴别诊断: 1.正常顽皮儿童:虽有时注意力不集中,但大多数时间仍能集中,为了贪玩,常草率地迅速完成作业,并不拖拉。尚能遵守纪律,可自我制约。 2.孤独症:常有活动过多和注意力集中困难,且不能与周围人建立感情联系,行为表现重复单一。 3.智力低下:亦常有多动、注意力涣散和学习困难,但智商低。 4.抽动-秽语综合症:病初见颜面肌肉抽搐样动作,如眨眼、噘嘴、歪颈、摇头、作鬼脸,渐发展至肢体近端肌肉而出现耸肩、大腿弯曲外展、指划,甚至突然握拳捶胸,于睡眠时消失。常伴有喉间发出呼喊声、犬吠声及类似咒骂的秽语。 5.习惯性抽搐:多动现象固定在某一肌群,常有诱因,注意力不受影响。 治疗: 1.西医治疗 中枢神经兴奋药:利它林,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匹莫林等可选择使用。另一类有效的药物:三环抗抑郁剂(丙米嗪、氯丙咪嗪和阿米替林),可以小剂开始,逐渐增量达有效剂量后改为维持治疗。 服药后主要的变化是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这时儿童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其次可以使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因此,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另外由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课堂纪律的改善,患儿的良好行为就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就会出现从被拒绝的被动师生关系转变的被接纳的主动师生关系,患儿的情绪进一步稳定、行为也会进一步改善。这时家长也会从老师那里听到孩子行为改善的消息,在家里看到孩子行为改善的表现,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的言行也会促使和鼓励孩子可接受行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被接纳感反过来会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改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2.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阴阳平衡失调,治疗原则为调和阴阳。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苔脉象,多分为3个证型。 ⑴肝肾阴虚 治法 滋养肝肾,潜阳定志。 方药 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滋肾养肝;菊花、丹皮、白蒺藜平肝潜阳;青龙齿、远志、龟板宁神定志。 ⑵心脾两虚 治法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 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常用药: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大枣、龙眼肉、淮小麦补益心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定志。 ⑶痰火内扰 治法 清热涤痰,安神定志。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枳实、茯苓化痰行气;胆南星、天竺黄、竹茹清化痰热;黄连、丹皮、连翘清热泻火;石菖蒲、郁金、珍珠母安神定志。 针灸疗法 1.体针 内关、太冲、大椎、曲池。 2.耳针 肾、皮质下、脑干、兴奋点。也可用王不留行子压穴,操作方法:耳廓局部用75%酒精消毒后,将王不留行子1粒,粘在0.5~0.6厘米大小的方形胶布上,再将胶布贴在所需穴位上,用手指按压胶布每次1~2分钟,使局部有明显胀、热、痛等感觉为止。并嘱家长每日按压不少于3次,左右耳交替,每周换王不留行子2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 饮食疗法 1.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无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管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2.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瘦血等。 3.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体内铅含量增加,干扰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和儿茶酚胺的正常代谢,导致了脑功能紊乱,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莴苣、向日葵籽等食品。 4.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5.少食含酪氨酸或色氨酸的食物。澳大利亚学者发现,小儿多动症的发生与饮食有关,即当小儿饮食中含有较多的酪氨酸或色氨酸时,可出现多动症。还有的学者认为此病与儿童吃糖过多有关,如早餐吃了较多的淀粉类食物(馒头、点心、面包),再饮一些高糖桔子水,则易使患儿出现各种各样的多动行为。 心理疗法 1.阳性强化法: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正确行为得以持续。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要确定希望儿童改变什么行为(确定靶行为)及确定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取代原来的行为结果;同时对儿童出现适宜的行为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奖赏、鼓励等。奖赏在儿童行为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儿童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奖赏,使儿童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或者通过塑造培养和增加某种新的行为,例如当儿童完成规定行为时,就予以奖励,持之以恒,以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可与自我控制法一起应用,指导患儿用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等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患儿每天将自己的行为做记录,1周后比较,比较不适宜行为出现的次数,行为有进步则给予奖赏。鼓励的目的是促使儿童自愿地、主动地去学习重复某些良好行为。鼓励的种类一般以精神或语言刺激为主,随时可以进行。 2.处罚法:为了减少或消除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处罚措施。一般可采用暂时隔离法,使他明白不良行为,从而消除不良行为,但处罚不宜采取恐吓、打骂等粗暴方式,以免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 3.消退法:是一种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首先要了解何种因素对不良行为起了强化作用,找到强化因素后,对其进行消退。例如,儿童发脾气,可能会因父母的过分关注而强化,并反复发生。若父母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来对待,则发脾气行为可能逐渐消退。 环境治疗 通过改变父母、教师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来改善环境,达到治疗效果。这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加重患儿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过分的要求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3.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 4.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5.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例如,吃饭时不看电视等。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例如,不能无限制地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或电影等。 6.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防止因家庭因素使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7.规矩简单、明确。对这类孩子进行要求的要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因此,所订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不宜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 8.正确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父母要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共同促进患儿的好转。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治疗是由美国Ayres创立。该方法主要应用滑板、秋千、平衡木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此外类似于感觉统合的疗法还包括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治疗、捏脊治疗、挤压疗法、拥抱治疗、触摸治疗。 综合措施 本病的治疗,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患儿、家长、教师、医师四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要向患儿家长及学校老师说明,儿童多动综合征是一种疾病,并非简单的小儿顽皮贪玩。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态度,不得打骂、惩罚孩子,但也不可过分溺爱与迁就,纵其任性不羁。要体谅、关心孩子,稍有进步就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要经常和孩子交谈,帮助其树立信心,磨练意志,培养学习兴趣和课余爱好。 预后 随着多种治疗方法的应用,儿童多动症的预后是较乐观的。但如不治疗,多动症儿童到成人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人格异常。很多有人格障碍的成人有儿童时期多动症史,有难以控制的冲动行为障碍,忍受应激的阈值低,情绪不稳和长期的不满的情绪。追踪未经治疗或很少治疗的多动症儿童,给我们提供了多动症儿童的一个自然病程。有人报告未经治疗的多动症儿童,随年龄增大无目的性的过度活动水平降低。但有30%的人在青春期有犯罪行为、物质滥用、学业低下、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仍然存在。 1.多动症的残留症状。 2.反社会的人格障碍。 3.酒精依赖。 4.癔病、焦虑症和一些类精神分裂症。 预防措施 1.生育年龄不要超过28岁,多参加体育锻炼。 2.妊娠期内,按时定期检查。避免胎位不正和剖腹产。 3.怀孕时禁止烟酒,不吃药。 4.婴儿外出时,不要用婴儿车,因为越靠近地面汽车的废气越多。 5.预防幼儿高烧和抽搐。

发布了文章

小儿咳嗽常见病因及治疗护理

咳嗽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儿科门诊,有60%~70%的孩子是因为咳嗽而就诊的。有些还咳嗽持续1个月甚至2个月以上,有些孩子则表现为反复咳嗽,前一次咳嗽刚好没几天有出现咳嗽,家长为此非常焦急。咳嗽是呼吸道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咳嗽本身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当呼吸道有炎症、分泌物增多或有异物时,通过咳嗽把分泌物等咳出,有利于机体的恢复,盲目的镇咳是有害无益的。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孩子出现咳嗽,大多数是呼吸道感染所致的,最常见的是感冒和支气管炎。感冒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一般经过3天到1周的治疗可痊愈或自愈。支原体感染的咳嗽时间就较长,常常需要2~4周的治疗才能治愈。肺炎所致的咳嗽,往往伴有发热、气喘,肺部湿罗音,摄胸片可确诊。哮喘所致的咳嗽伴有喘息,反复发作,孩子有湿疹、过敏性鼻炎病史。若咳嗽反复发作,多为体质较差,反复呼吸道感染所致。有些孩子咳嗽反复或持续4周以上,胸部X线片检查基本正常,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慢性咳嗽。临床上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复杂,易误诊误治,造成抗生素的滥用,加重经济负担,影响病儿身心健康。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及治疗策略如下:1.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除了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外,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也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原。当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咽痛、流涕等消失后,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要考虑感染后咳嗽。治疗原则是急性期应根据可能的病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者选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如咳嗽迁延,应针对气道高反应性采取措施。2.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以干咳为唯一症状的非典型哮喘,是引起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特点有:(1)持续咳嗽>4周,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后咳嗽加重,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过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2)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症状明显缓解;(3)肺功能检查示气道高反应性;(4)有过敏性疾病史,过敏原检测阳性可辅助诊断。治疗原则同典型的支气管哮喘。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各种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可引起慢性咳嗽,既往诊断为鼻后滴漏(流)综合征,意即鼻腔分泌物通过鼻后孔向咽部倒流引起的咳嗽。临床特点有:(1)慢性咳嗽伴或不伴咳痰,咳嗽以清晨或体位改变时为甚,常伴有鼻塞、流涕、咽干并有异物感、反复清咽、有咽后壁黏液附着感;(2)检查鼻窦区可有压痛,鼻窦开口处可有黄白色分泌物流出,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有时可见咽后壁黏液样物附着。治疗关键是治疗上气道病变,咳嗽症状可随之消失。4.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是由于胃内容物频繁逆流入食管,刺激咽喉部而引起干咳。临床特征有:(1)阵发性咳嗽,多发生于夜间;(2)症状大多出现在饮食后,喂养困难。部分患儿伴有上腹部或剑突下不适、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咽痛等;(3)婴儿除引起咳嗽外,还可致窒息、心动过缓和背部呈弓形;(4)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停滞或延迟。 (5)24小时食道PH监测及试验性抗酸治疗有助于诊断。治疗关键是抗反流,随着反流减少其咳嗽症状减轻。5.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被认为是成人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儿童中的发病情况尚不明确。临床特征有:(1)慢性刺激性咳嗽;(2)胸X线片正常;(3)肺通气功能正常,无气道高反应性;(4)痰液中嗜酸粒细胞相对百分数>3%;(5)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6.气管、支气管异物:4岁以下儿童,尤其是男孩好动、好奇、贪吃,故而容易误吸而引起支气管异物。一般可查出异物吸入及突发性呛咳史,随后有慢性咳嗽,肺部听诊可发现一侧肺部呼吸音减低,胸透可见纵隔摆动现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有气道异物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治疗关键是取出气道异物。7.肺结核:儿童是肺结核的高发对象,如果儿童罹患支气管内膜结核,可引起慢性咳嗽。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肺部X线、痰菌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抗结核化疗是治疗的关键。孩子咳嗽除针对其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外,还必须重视患儿的护理。1.御寒保暖,穿盖适当:无论是给患儿穿盖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当穿盖过多时,容易造成患儿对冷的调节下降并使出汗增多,机体抵抗力下降,稍有不慎就会引起感冒和气道感染。反之,若受到寒冷刺激,则会反射性引起咳嗽加重。2.居室舒适、温湿适中:患病后,患儿居家休息居多,故居室环境的好坏对疾病转归影响较大。若室温过高,可能导致患儿出汗增多,可使患儿感冒咳嗽机会增加。反之,过低的室温也同样会削弱患儿抵抗力,使病情不易好转。所以,患儿所处的居室温度一般以22℃~26℃,湿度以55%~60%为宜。3.饮食合理、清淡为主:饮食是否合理与患儿的症状改善也有密切联系,任何辛辣、刺激性和油腻的食物都可引发或加重咳嗽,过饥过饱也会影响患儿病情的恢复过程。所以,患儿的饮食应以清淡可口为主,并鼓励患儿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新鲜蔬菜。食疗可常食:枇杷、冬瓜、苦瓜、丝瓜、莲藕、红枣、核桃、鸡、山药、豆制品、扁豆、莲子、鸡蛋、牛奶、梨、蜂蜜、百合、猪肺等。忌食:羊肉、狗肉、蟹、海鲜、桂圆肉、荔枝、辣椒等。4.生活规律、适宜活动:充分休息对患儿体力和精力恢复极其重要,也是疾病康复的重要保证。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患儿的睡眠问题,创造条件,确保患儿每晚有8小时以上的睡眠。

发布了文章

小儿哮喘的防治及护理

小儿哮喘的防治及护理 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什么是哮喘呢?哮喘的定义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导致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 我国儿童哮喘总患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70%一80%的儿童哮喘发病于5岁前,3岁前发病者占儿童哮喘的50%,最幼者为3个月。儿童期男孩患病率两倍于女孩,至青春期则无性别差异。 5岁以内的孩子在呼吸道感染后,常常出现喘息,家长极为担心,生怕孩子患了哮喘。那么,是否孩子出现喘息就是哮喘呢?答案是否定的。目前权威机构将儿童喘息分成3种临床表型:(1)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和父母吸烟者,喘息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导致肺的发育延迟所致,年龄的增长使肺的发育逐渐成熟,大多数患儿在生后3岁之内喘息逐渐消失。(2)早期起病的持续性喘息(指3岁前起病):患儿主要表现为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的反复喘息,本人无特应症表现,也无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喘息症状一般持续至学龄期,部分患儿在12岁时仍然有症状。小于2岁的儿童,喘息发作的原因通常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有关,2岁以上的儿童,往往与鼻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有关。(3)迟发性喘息/哮喘:这些儿童有典型的特应症背景,往往伴有湿疹,哮喘症状常迁延持续至成人期,气道有典型的哮喘病理特征。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和指标,可用于对学龄前喘息儿童作出哮喘的确定诊断。喘息儿童如具有以下临床症状特点时高度提示哮喘的诊断:(1)多于每月1次的频繁发作性喘息;(2)活动诱发的咳嗽或喘息;(3)非病毒感染导致的间歇性夜间咳嗽;(4)喘息症状持续至3岁以后。近年权威专家提出哮喘预测指数用于预测3岁内喘息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危险性。哮喘预测指数:在过去1年喘息≥4次,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2项次要危险因素即可诊断为哮喘。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父母有哮喘病史;(2)经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3)有吸入变应原致敏的依据。次要危险因素包括:(1)有食物变应原致敏的依据;(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4%;(3)与感冒无关的喘息。如哮喘预测指数阳性,建议按哮喘规范治疗。 很多家长非常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患上哮喘?哮喘是属于一种呼吸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所谓“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大多数哮喘都属于这一类型。主要是由于哮喘患儿接触到某种抗原物质,如尘埃、螨、花粉、病毒、细菌、霉素等产生了抗体,这种抗体吸附在气道表面,当再次接触这种物质时,机体就会产生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而引起气道的痉挛,导致哮喘发作。诱发哮喘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遗传方面,如果孩子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经患有类似的过敏性疾病,孩子的身上也会体现出来;环境因素包括:室内、室外的过敏原,吸烟、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食物和药物等。一些病毒感染或支原体感染极易诱发小儿哮喘。 孩子被诊断为哮喘,就必须给予规范的治疗。在哮喘缓解期,应当使用激素吸入治疗。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支气管炎症,这种炎症不是感染所致,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要用吸入激素。哮喘治疗的最根本目的是消除气道炎症或控制气道炎症。吸入激素治疗,能使哮喘长期处于稳定期,是哮喘治疗的首选的一线用药。据国内有关研究数据显示,哮喘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比例低于5%,绝大多数患者的哮喘病情没有得到控制。治疗哮喘不能只关注临床症状的改善,要真正从病因上入手。哮喘患者必须坚持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规范治疗,持续控制潜在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家长对给孩子长期用激素治疗有很多顾虑,生怕激素的副作用对孩子造成伤害。其实,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的使用,大多数孩子没有明显副作用,这是有大量的临床资料所证实的。反之,如果不规范治疗,长期反复发作的哮喘,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在哮喘的发作期,则应该使用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可通过吸入、口服或注射给药。吸入治疗的优势在于药物直接进入气道,使病变部位药物浓度高,疗效好,用药剂量小,较全身(口服、注射)用药副作用显著降低。因此,推荐吸入治疗为首选给药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预防和治疗小儿哮喘具有较好的作用。在哮喘缓解期,服用健脾补肾、益肺固卫的中药,可以调整孩子的免疫功能,减少及减轻孩子的哮喘发作。在哮喘发作期,使用化痰平喘的中药来缓解哮喘症状。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也是中医治疗哮喘的特色,我院近几年来的临床观察,很多孩子经过中医药的治疗,哮喘得到控制。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故治疗要打持久战。临床实践发现,中西结合,对症用药,能够取得1+1≥2的效果,症状改善快、缓解期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减少了西药使用种类和用量。 如何预防孩子的哮喘发作呢?患儿家长首先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服,夜间盖好被子,防止受凉感冒;平时要帮助孩子做一些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已患哮喘者在气候骤变时尽早采用一些预防性措施。由于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给患儿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应积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更加关心体贴,使之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发现致敏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给小孩治疗哮喘的同时,一定要细心寻找,看看小孩平常接触了什么东西后,特别容易出现皮疹或者喘气,有的人对鸡蛋、虾、蟹、鱼、芒果、花生等食物过敏,有的人对猫、狗等动物毛发过敏,有的人对尘螨、花粉过敏等等。总之,各人的体质不一样,对什么过敏也不一样,家长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致敏原,并及时把信息告诉医生,这将有助于疾病的诊治。常年发病者主要的致敏源多在室内,措施包括:1.清除屋内尘螨过敏原:勤用热水洗床单或勤晒;枕头、褥垫最好用可清洗的物品,不用稻草、羽绒;不用地毯;使用木质或皮革家具。2.远离烟雾:香水、油漆、喷雾剂或其他有浓烈气味的东西;油烟、香烟、燃烧柴草及纸张等产生的烟雾。3.不养宠物。4.灭蚁、灭蟑。 季节性发病者的致敏源多为花粉、真菌,在花粉和真菌高发季节,关好门窗,尽量少出门;注意气候变化,冬末春初或夏秋交界,气温多变时注意随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防止呼吸道感染。尽量避免劳累、大哭大笑或大声叫喊,气温变化大或空气污染严重时戴口罩出门。

发布了文章

小儿癫痫

概念:WHO定义: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以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反复发作为特征;单次或偶尔的痫性发作以及那些在急性病期间出现的发作均不在癫痫之列。强调癫痫是“慢性脑部疾患”,本质是“异常放电”,并具有“反复发作性”。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发病类型:由于脑内异常放电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相应的运动、感觉、意识、精神、行为及植物神经的不同表现。儿童癫痫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惊厥,但惊厥不能代表癫痫的所有症状。有的儿童癫痫发作时并不表现为惊厥,如失神发作、限局性感觉症状性发作、植物神经性发作、发作性精神错乱等,称为非惊厥性癫痫。发病情况:1.发病率:35/10万/年。2.患病率:3.5~4.8‰,目前全国约有800多万癫痫患者。3.年龄因素:发病率4岁以内最高,特别是1岁以内,以后稍降低,10~20岁时又回升。病因:1.特发性(原发性):无脑部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有关。2.症状性(继发性):由脑部病变或代谢障碍引起。3.隐原性:利用目前的检查手段尚未查到病因,但怀疑为症状性者。随着脑的影象学技术发展,近年来对癫痫的病因有了重新认识,多数患儿(70~80%)为症状性或隐原性癫痫。其癫痫发作与脑内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结构异常有关。症状性(继发性)癫痫的病因:1.脑发育畸形。 2.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脑三叉血管瘤)。 3.遗传代谢性疾病(苯丙酮尿症、高氨血症、脑脂质沉积症、维生素B6依赖症)。 4.围产期脑损伤(产伤、窒息、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 5.颅内感染。 6.脑病(感染中毒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瑞氏综合征、肝性脑病、肾性脑病、高血压脑病)。7.营养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疾病(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B6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8.中毒(药物、食物、金属、农药、CO)。 9.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出血、脑血管炎、脑栓塞、烟雾病)。 10.颅脑外伤。 11.颅内肿瘤。 12.惊厥后脑损伤。 13.变性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诱发因素:能造成癫痫阈值的一过性降低而导致癫痫发作。1.内分泌(大发作常在青春期或月经初潮时开始,失神发作可在青春期转为大发作)2.发热(高热惊厥)3.感觉(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嗅觉刺激、味觉刺激等)4.其它(睡眠不足、疲劳、惊吓、饥饿、过度换气、情感冲动、药物等)发作类型:一、部分性发作:1.简单部分性发作(无意识障碍):①限局性运动性发作。②限局性感觉性发作(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眩晕)。③限局性植物神经性发作。④限局性精神症状性发作(失语、记忆障碍、认知障碍)。2.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意识障碍)。3.部分性发作演变为全身性发作。二、全身性发作:1.强直-阵挛性发作(即大发作)。2.强直性发作。3.阵挛性发作。4.失神小发作。5.肌阵挛性发作(包括婴儿痉挛症)。6.失张力性发作。三、癫痫持续状态:癫痫严重者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不止,发作间歇期神志不清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属癫痫的严重症候,应及时到医院救治。脑电图检查:可出现局灶性、单纯性、双侧性或弥漫性同步或异步痫性放电(如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多棘慢波、多尖慢波)。对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有帮助。治疗:一、病因治疗:治疗原发病,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应手术治疗。二、综合治疗: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安全,防止外伤(如禁止单独游泳、骑自行车、爬高等)。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1.早治。2.按型选药。3.尽量用一种药物控制发作。联合用药可致①毒性增加;②降低疗效;③难治性增加。4.小剂量开始,及时调整药量。(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检测)5.坚持长期、有规律、不间断服药。6.疗程要长,停药要慢。(发作控制后2~4年,再1~2年的减药过程)7.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测血药浓度)药物的选择: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酰胺咪嗪、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痫酮、美芬妥英。2.失神发作:丙戊酸钠、乙琥胺、氯硝安定、三甲双酮、甲琥胺。3.部分性发作:酰胺咪嗪、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痫酮。4.失张力、肌阵挛发作:丙戊酸钠、氯硝安定、扑痫酮、乙琥胺。5.婴儿痉挛:硝基安定、ACTH、强的松。6.癫痫持续状态:安定、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如何正确选择用药:约80%的癫痫患儿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或减轻发作强度。然而患儿、患儿家长及医师普遍的感觉是癫痫的治疗很棘手。其实患儿的药物治疗从最初的药物选择就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一步一步地进行判断、摸索,最终才能找到最合理的治疗方案。第一步:判断患儿的发作类型:抗癫痫药物疗法的首要原则是根据患儿特殊的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选择药物。药物对不同的癫痫类型有不同的效果。有些药物只是对部分性发作有效,其他的一些则对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都有效,还有的如乙琥胺,只对全身性发作有效(典型的或非典型的失神发作)。部分性发作:现有研究证明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去氧苯比妥能有效控制部分性发作。有些新药对部分性发作也有效,如非班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全身性发作:对这类发作有效的药物相对较少。那些对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均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惊厥药,有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唑尼沙胺。此外,有些患儿属于特异的癫痫综合征,对于这类患儿如及时辨别,对选择药物有重要指导作用。婴儿痉挛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的癫痫综合征,使用丙戊酸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佳治疗方法。伦-格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最好使用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或非班酯治疗。儿童失神性癫痫最好使用丙戌酸钠或乙琥胺治疗。青年型肌阵挛性癫痫通常使用丙戊酸钠疗效良好。准确判断发作类型不仅可以指导药物选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患儿避免用错药。当然,也有些患儿症状不典型,难以判断,此时可选择对各种类型癫痫都有效的丙戊酸钠。第二步: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同一类中不同抗癫痫药物对患儿特异的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并不大,因此选择抗癫痫药物关键在于结合考虑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儿的病情。例如有亢奋作用危险的抗癫痫药物就不宜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综合征的儿童。第三步:从单药开始尝试:单药疗法的好处在于可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依从性、耐受性,便于测量血清药物浓度。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多药疗法优于单药疗法,所以尽管患者治病心切,起始治疗也应选用一种药物而不是两种药物。如果第一个药物不能成功地达到癫痫发作次数最少(最好是没有发作)、不良反应最小、生活质量最佳的治疗目标,那么下一步应转向另一种抗癫痫药物,也是单独使用。最好是连续使用2-3种抗癫痫药物的单药疗法直至失败,才考虑多药疗法。第四步:每种药物逐步加量:每一种抗癫痫药物都应逐步加量直至产生临床效应,并同时观察反应。目标是癫痫完全缓解而不良反应最小(可耐受)。治疗失败的结果是癫痫发作持续存在,同时伴有不可忍受的不良反应。每次增加患儿抗癫痫药物的剂量,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癫痫发作完全缓解而且没有不良反应,这是理想的,此时可继续维持这个剂量;癫痫发作仍持续存在而且伴有不可忍受的不良反应,说明治疗失败,应尝试其他疗法;癫痫发作仍持续存在但没有不良反应,可调整剂量。与其他药物不同的是,抗癫痫药物的治疗血药浓度不是绝对目标。患儿缓慢加量直至出现临床反应即可,不一定要达到某个特别的血清浓度水平。例如,大多数教科书设定苯妥英钠的治疗范围是10~20mcg/ml。有些患儿的药物浓度尚未达到10mcg/ml就可控制癫痫发作,而有些患儿则需要20mcg/ml以上的药物浓度才能控制。所以,在规定范围之外的血药浓度进行治疗也是可以尝试的。第五步:清晨监测血药浓度:早上常规取血样,可以在第一次服药之前,或者迟一点在第二次服药之前。这样获得的血样反应药物浓度的基础水平,可直接进行不同天血液浓度水平的比较。药物剂量的改变也可通过早晨血浆药物水平监测得到确认,不必担心由于其他多种因素造成的人为干扰,包括食物吸收率以及静脉穿刺时间的影响。要检测多药疗法中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在毒性发作时取血样可能会比较好。第六步:保持药物的依从性:对医瞩的依从性差并不只是癫痫患儿独有的。这是治疗任何一种需要每天服药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或糖尿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个不经常发作的癫痫患儿通常有无数的理由忘记服药。如果癫痫发作持续存在,屡屡受挫的医生只好一次次的增加剂量,但癫痫仍然难以控制,而大剂量服药带来的毒性却可能很快出现。如果患儿患的是耐药性癫痫(顽固性癫痫),或者有意忽视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会更加严重。依从性差可见于所有经济背景下和所有人口学特征人群中的患儿。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测依从性,例如服药史记录和血浆药物浓度水平检测。但更为重要的是患儿家长要充分理解遵医瞩服药的重要性,坚持服药。手术治疗:有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1.采用2种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半年以上仍不能控制病情者.2.已经出现智力减退、语言障碍、肢体偏瘫者。3.经影像学CT、核磁检查证实有脑结构异常者。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小儿癫痫主要是顽痰蒙蔽心窍所致。癫痫的治疗,发作时宜先治标,以涤痰熄风,镇惊开窍为主;发作控制后再治其本,以健脾化痰、调补气血、养心益肾为主。频繁发作时重在熄风涤痰,开窍定痫。常用药:僵蚕、全蝎、蜈蚣、天麻、菖蒲、郁金、钩藤、珍珠母、胆南星、天竺黄等。休止期宜治其本,辨证属脾虚痰盛者,用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菖蒲、远志、山药等。心虚胆怯者,用养心汤加减:当归、黄芪、茯苓、川芎、柏子仁、酸枣仁、党参、茯神、龙齿、白芍、炙甘草等。肝火痰热者,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半夏、竹黄、胆南星、橘红、石决明等。肝肾阴虚者,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枸杞子、当归、人参、龟版胶、鹿角胶、炙甘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患儿就诊前未曾用西药者,可根据辨证,以中药为主治疗,若3~6个月仍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宜加用西药。若就诊时已用抗癫痫西药,加用中药治疗,应继续使用西药,待病情稳定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后,再逐渐减量以至停用西药,单用中药治疗。临床痊愈标准:原发性癫痫持续治疗,5年以上无1次发作,脑电图检查每半年1次,持续3次均正常,诱发试验阴性,患儿的精神、智能、人格、社会功能保持完好。护理:1.发作时不可强压肢体,以免扭伤、骨折;将头部偏向一侧,解开衣领;用裹纱布的压舌板放在上、下磨牙间,以免咬伤舌头。2.痰多者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禁止患儿到水边、火边及高处玩耍,外出要有人陪伴,防止突然发作,造成意外。4.注意患儿生活、饮食、衣着、情绪的调节,减少诱发因素,避免使用有兴奋作用的药物。5.注意按时、按量服药,不要漏服,也不要乱用药。癫痫难以控制的原因:有人统计,癫痫患儿发病后,第一次即接受正规治疗的仅占9%,其余91%均先后就诊于在私人诊所等,包括应用单方、验方等。去正规医院就诊时,病程80%以上超过1年,部分病人长达10年左右,从而造成病情难以控制。1.没有按癫痫发作类型选药:一种抗癫痫药不是对所有发作类都有效,且某些抗癫痫药对某种发作类型不但无效,反而使发作加重。能否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正确选药是关键之一。实际上首选药物并非易事,很难一次成功。原则上讲,患儿在门诊就诊3次以内,必须控制发作。如首诊未能控制,应在原药的剂量和服药次数上下功夫,不要轻易换药或联合用药。如用药剂量和次数均达最大状态,且3次复诊仍不能控制,再考虑换药或联合用药。要尽可能做到“三少一好”即药物品种少,剂量少,用药次数少,控制发作好。2.剂量不够:癫痫患儿个体差异很大,例如新的抗癫痫药—妥泰,在同年龄同样发作类型的小儿中,有的每日2片即可控制发作,而有的小儿每日用6片才能控制发作,也有的小儿每日用8片仍不能控制发作。因此癫痫患儿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由家长和医生配合,慢慢摸索每一个患儿的具体用量,才能更好的控制发作。3.多药联用:由于急于控制发作,很多家长或医生一开始就多种抗癫痫药联合使用,这样很可能引起几种药物的相互反应,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同时还会造成慢性药物中毒。4.药物更换频繁:由于家长治病心切,用一种药物还未达到最佳疗效,就要求换药;而有些医生也不了解各种抗癫痫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用几天或半月无效就换另一种,频繁换药,当然不可能控制发作。5.停药太快:有不少癫痫患儿半年不犯病就在几天内完全停止用药。这样不仅会再次发作,而且会引起癫痫发作持续状态。6.不规则用药:有些医生不能根据某一癫痫患儿的发作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制定出长远的治疗计划,而是任意加药、减药、换药或停药,造成发作长期不能控制或慢性药物中毒。不能控制的癫痫,约70%是由于服药不规则所致,也有的是因为疗程不够,自行停药造成。7.治疗不专一:很多家长对治疗癫痫患儿没有坚定的信心,到处找偏方、相信虚假广告,不能长期固定于某家医院或某个医生。由于没有长期的治疗计划,造成癫痫长期不能控制。8.器质性病变:部分患儿因为有先天脑发育异常、后天脑软化等因素,也是造成长期不能控制的原因。预防:1.对因遗传性疾病引起的癫痫,要进行产前诊断,发现患某种遗传性疾病,伴发癫痫的胎儿可以人工流产,这样就可以减少这类癫痫的发生。2.癫痫病人在选择婚配对象时,应避免与有癫痫家族史的结婚,癫痫病人的未婚夫(妻)在婚前要做脑电地形图检查,如脑电地形图有癫痫波者避免结婚,双方都有癫痫家族史的人也应避免结婚。3.为了预防出生时脑损伤引起的癫痫,对于高龄初产妇,如预计生产过程不顺利,应及早剖腹取胎,这样可以避免因缺氧、窒息、产伤引起婴儿日后患癫痫。4.对于各种颅内感染引起的癫痫,要积极地预防这些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了颅内感染性疾病,应及早诊断,正确治疗,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在颅内感染的急性期,不少患者常有癫痫发作,这时应及时、足量地使用抗癫痫药物,以减轻脑组织因癫痫发作造成的损害,也可减少日后癫痫发作的机会。5.预防脑外伤引起的癫痫,重点是预防脑外伤的发生,避免因工作、交通事故引起脑外伤。6.高热惊厥患者以后约有15%左右转变成癫痫,如对有复发可能的高热惊厥,应及早地采取预防措施,可大大减少高热惊厥造成的脑损伤,也就减少了癫痫的发生率。7.去掉癫痫发作诱因,是预防癫痫复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如饮酒、吸烟、疲劳、精神压抑、暴饮暴食、感染性疾病、受惊发热、剥夺睡眠、近亲结婚及有害的声、光刺激等。8.药物治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开始服药治疗,必须坚持服用,万万不能间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发作,若发作已完全控制,减药时要逐渐减量,不可骤停。如在停药或减药过程中出现复发,应在医生指导下立即恢复原治疗剂量。

发布了文章

如何预防和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是全家关注的重点。孩子健康活泼,是全家幸福安定生活最重要的因素。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尽管家人对孩子小心翼翼地照顾,但呼吸道感染还是不容易避免。常是先流鼻涕、打喷嚏,或者发热,继而咳嗽,如果不尽早用药,咳嗽逐渐加重,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家长带着孩子奔走于儿童医院及其他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生常常给抽血化验、摄胸片等相关检查,然后就是给孩子静脉输液或吃药,孩子痛苦哭闹,家长焦急苦恼。年轻的父母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如此弱不禁风?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 孩子年龄小,抵抗力相对较差,感冒发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一年中呼吸道感染过于频繁,超过一定的次数,在医学上就称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所谓呼吸道感染包括鼻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通常以气管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常见的有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扁桃体炎;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支气管炎和肺炎。怎样判断宝孩子是否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呢?按照不同年龄组的小儿每年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来确定是否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家长可据以下标准来初步判定一下: 0~2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每年7次以上,或下呼吸道感染每年3次以上;3~5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每年6次以上,或下呼吸道感染每年2次以上;6~12岁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每年5次,或下呼吸道感染每年2次以上。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呢?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部位不同,其原因也有差异。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其反复感染多与护理不当、入托幼机构起始阶段、缺乏锻炼、迁移住地、被动吸入烟雾、环境污染、微量元素缺乏或其他营养成分搭配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部分与鼻咽部慢性病灶有关,如鼻炎、鼻窦炎,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反复支气管炎多由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使病情向下蔓延所致。大多也是致病微生物引起,少数与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及气道畸形有关。有些患儿为慢性鼻窦炎—支气管炎综合征。临床观察发现,“复感儿”大多来自那些生活环境稳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家长过度呵护造成了小儿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有的家长给小儿穿得太多,孩子的衣服里整天汗津津的,风一吹汗液蒸发带走热量容易着凉。还有的家长担心小儿着凉,不让孩子出门活动,使孩子降低抵御寒冷的能力,孩子在气候冷热变化的情况下不能很好适应,稍一吹风,感冒发烧便接踵而至。本病常见诱发因素有受凉、与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触、生活环境不良、喂养不当等。其中受凉系第一位诱发因素。诱发因素虽多种多样,但通常是综合作用,而且多数诱因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营养不良、贫血和佝偻病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人工喂养、偏食、厌食、未适时添加辅食以及膳食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维生素A和锌、钙、铁等微量元素缺乏,与复感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药物的滥用也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诱因之一。 如何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呢?家长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1.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应注意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同时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冬季儿童房间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尽量保持儿童呼吸道湿润,减少被病菌侵袭的机会。 2.多增加户外活动。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让孩子进行日光浴,增强体质。 3.衣着适宜。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即使在冬季降温时也不宜给孩子穿得过多),小儿盖的被子也不宜太厚。气候变化时应随时为其增减衣服,不要只增不减。若小儿活动时出汗,应及时用毛巾为其擦干。若小儿在入睡后出汗较多,可在其前后胸垫上小毛巾以防止其内衣潮湿。减少其出汗、及时为其擦汗是防止小儿受凉的重要措施。 4.保证小儿饮食的营养均衡。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进餐、不挑食、不偏食,不强迫孩子进食。牛奶、肉类、蛋类、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要均衡。由于维生素A有保持人的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抗呼吸系统感染、增强肌体的免疫功能等作用,因此应让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黄绿色的蔬菜、黄色水果、瓜类等。 5.避免小儿接触感染源。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果家里有人得了感冒,应避免病人与孩子接触。 6.合理用药。如孩子发生了呼吸道感染,应进行对症治疗。不要给小儿滥用抗生素。只有在确认小儿已经发生了细菌性感染时,才可适当地给小儿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应严格地按照疗程用药。对于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可带其到医院做相应的检查,必要时应检测一下其体内微量元素的水平和免疫指标。若小儿体内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若小儿的免疫功能有缺陷,可对其进行免疫刺激治疗。但进行这种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为其选用合适的药物,并且要有足够的疗程。 如何治疗孩子反复呼吸道感染呢?西药如干扰素气雾吸入、滴鼻或肌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卡介苗素、左旋咪唑、转移因子等有一定的疗效。中医药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强的优势。在感染期,重在辨证,治其标,缓解期治其本。《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内存在旺盛的正气,邪气就不容易侵犯。中医优势在于:1.改善小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中医有许多著名方剂,如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人参败毒散、生脉散、防感口服液、槐杞黄颗粒等,现已被越来越多临床证实,确有增加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2.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90%以上由病毒引起,中医药在抗病毒感染有很好疗效。中药不仅抗病毒也可抗细菌。通过健脾补气补肾,增强小儿食欲,增加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吸收,强壮体质,减少生病。3.中药属植物制剂,经科学辨证使用毒副作用少。

发布了文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小儿胃炎

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于1983年首次报道在人的胃黏膜标本中发现并在厌氧环境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简称HP,并明确指出该菌可能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从而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潮,并被全球医学界认为HP的发现是过去20年来世界医学史上的重要发现之一。我国于1985年报道已成功分离出HP。目前研究已公认HP感染与年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及卫生条件等相关。HP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其中多数在儿童时期即已有感染。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朱先康国内研究小儿感染HP后的临床与病理变化,认为有消化道症状小儿HP感染率较高,并随年龄而递增,胃黏膜病理变化程度相对较成人轻,HP含量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炎症程度成正比。HP感染途径主要包括口-口传播及粪-口传播。随年龄的增长,HP的感染率也增加。通过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卫生条件,根治HP相关性胃炎及消化道溃疡患者,对预防HP的感染是十分重要的。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的关系,已为人们所熟悉。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HP还与其他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儿童专家报告,HP 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经过4年的观察,研究者发现,HP感染可使儿童身高平均减少1.1厘米,对女孩的影响更加明显。土耳其儿科专家认为,HP感染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干扰他们的免疫功能,导致出现生长及青春期延缓。更有学者认为,过去一直原因不明的婴儿猝死,也可能与HP感染有关。皮肤科专家报告,慢性荨麻疹病人HP检出率比正常人高出10倍以上。而曾经经过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无效的酒渣鼻,常会随HP的根除而痊愈。一些权威的心血管专家研究发现,HP感染与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有某种联系,甚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发现有HP的“尸体”。血液病专家研究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根除HP后,血小板会随之上升,原来久治不得痊愈的出血现象也明显改善。而根治了HP后,缺铁性贫血的疗效也会得到提高。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性脑病(肝昏迷)常与血氨升高有关,HP可能是产氨的“元凶”之一。实践证明,根除HP可提高肝性脑病的疗效,有利于脑病的恢复。还有专家发现,肝癌组织中有一种与HP极为相似的细菌。此外,有关研究显示,口腔扁平苔藓的病原可能也是HP,。喉癌、硬化性胆管炎也与HP感染有关。一、HP的致病机理:1. HP的鞭毛动力:HP依靠鞭毛动力穿过黏液层,到达胃肠黏膜表面。2.尿素酶:HP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具有很高的酶活性,通过免疫途径损害胃黏膜上皮。3. HP的毒力:人群中HP的感染率较高,但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并不完全成比例。有部分带菌者而不发病,这可能有两种原因,即HP毒力的强弱和人体的防御能力。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内感染是胃炎的主要病因。在活动性、重度胃炎中HP检出率达90%~100%。小儿十二指肠溃疡HP检出率约为52.6%~62.9%。凡HP转阴者,其溃疡的复发率较低(小于4%)。幽门螺杆菌检测:1.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与培养:HP培养需在微氧环境下用特殊培养基进行3~5天可出结果,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2.尿素酶试验:尿素酶试剂中含有尿素和酚红,HP产生的酶可分解其中的尿素产生氨,后者使试剂中的PH值上升,从而使酚红由棕黄色变为红色。将活检胃黏膜放入上述试剂(滤纸片)中,如胃黏膜含有HP则试剂变为红色。此法快速、简单,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0%以上。3.血清学检测抗HP抗体:但即使是IgM抗体也可在清除了HP几个月后仍保持阳性,限制了其诊断意义。亦可用PCR法检测血中HP的DNA。4.核素标记尿素呼吸试验:让患儿口服一定量的同位素13C标记的尿素,如果患儿消化道内含有HP,则HP产生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产生CO2,由肺呼出。通过测定呼出气体中13C含量即可判断胃内HP感染程度,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90%以上。抗HP的用药原则是高效、安全、方便、价廉。理想的方案包括HP根除率高(大于90%)、副作用最小、病人耐受性好、治疗简单、疗程短、费用低、效果持久、复发率低。目前尚无单一药物可有效根除HP,因此需要联合用药。多数研究证实,二联疗法HP根除率较低,且波动范围大(32%~81%),只有三联疗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至今尚无一个方案可完全满足上述理想根除HP方案的要求。因此寻找理想的根除方案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一般根除HP治疗提倡大剂量、足疗程、联合用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临床常用的药物有:1.羟氨苄青霉素 50 mg/(kg . d)2.克拉霉素 15~30 mg/(kg . d)3.甲硝唑 25~30 mg/(kg . d)4.呋喃唑酮 5~10 mg/(kg . d)5.枸橼酸铋钾 6~8mg/(kg . d) 在酸性环境中沉淀,与溃疡面的蛋白质结合,覆盖其上,形成一层凝固的隔离屏障。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有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副作用。6. H2RI(H2受体拮抗剂):可直接抑制组织胺、阻滞乙酰胆碱和胃泌素分泌,达到抑酸和加速溃疡愈合的目的。⑴西咪替丁 10~15mg/(kg . d)⑵雷尼替丁 3~5mg/(kg . d)⑶法莫替丁 0.9mg/(kg . d)7. PPI(质子泵抑制剂):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阻抑H+从细胞浆内转移到胃腔而抑制胃酸的分泌。奥美拉唑(洛赛克) 0.6~0.8 mg/(kg . d) 清晨顿服。具有抑制HP生长的作用。由于HP栖居部位环境的特殊性,不易被根除,目前多主张联合用药。疗程过短影响疗效,但疗程过长也并不增加疗效。1.以PPI为中心药物的“三联”治疗方案:PPI+上述抗生素中的2种。持续1~2周。2.以铋剂为中心药物的“三联”、“四联”治疗方案:⑴枸橼酸铋钾4~6周+上述2种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4周、克拉霉素2周、甲硝唑2周、呋喃唑酮2周)。⑵枸橼酸铋钾4~6周+H2受体拮抗剂(H2RI)4~8周+上述2种抗生素2周。关于抗HP治疗的疗效标准,过去有清除和根除的命名,现统一改为“治愈”。治愈的定义是治疗结束后四周,应用敏感的方法不能找到HP。影响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在于HP对抗菌药的耐药性和患儿服药的依从性。因此开始治疗前要向患儿家长详细交待各种注意事项,有条件的地区有必要建立地区性的HP耐药性检测中心。对HP阳性小儿的家庭成员进行调查,结果父亲的阳性率为90%,母亲的阳性率为83%,兄弟姐妹间的阳性率为87%,提示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很可能通过家庭内的密切接触而传播。家庭内成员间的传播方式可能为共用餐具、牙具,母亲咀嚼食物后喂养小儿,以及粪口途径。因此,为了避免因家庭成员间的密切接触而发生再感染,在对小儿进行针对HP的治疗时,应对其家庭其他成员也进行治疗。现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根除幽门螺杆菌,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亦会随之好转。目前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虽然有多种,但应用过滥会产生耐药性或导致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副作用不可忽视。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目前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中药有安全、副作用少的优势。一、肝胃不和型 证见脘腹胀痛,嗳气吐酸,食后饱胀。治以降气除菌:代赭石20克、槟榔10克、厚朴10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蒲公英20克、黄连5克、白芍20克、佛手15克、焦三仙各10克。(槟榔、厚朴降气兼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二、脾胃湿热型 证见胃脘灼痛,大便干结,舌苔黄腻。治以清热除菌:酒制大黄5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地丁20克、蒲公英20克、槟榔10克、丹参20克、半夏10克、半枝莲20克(大黄、黄连、黄芩、地丁、蒲公英清热兼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三、脾胃虚弱型 证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缓,舌苔薄白。治以健脾除菌:黄芪30克、肉桂5克、高良姜5克、白术10克、白芍20克、蒲公英20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黄连5克、甘草5克。(黄芪、肉桂、高良姜温中兼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四、胃阴不足型 证见胃脘灼痛,口干口苦,舌红少津。治以滋阴除菌:百合20克、乌药10克、沙参20克、麦冬20克、赤芍20克、丹参20克、乌梅10克、槟榔10克、黄连5克、蒲公英20克、半枝莲20克、甘草10克。(乌梅、赤芍、麦冬滋阴兼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五、胃络瘀血型 证见胃脘疼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以化瘀除菌:酒制大黄5克、丹皮10克、丹参20克、赤芍20克、半枝莲20克、莪术10克、厚朴10克、槟榔10克、蒲公英20克、三七2克。(大黄、丹参、丹皮、三七活血花瘀兼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发布了文章

小儿癫痫

概念:WHO定义: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以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反复发作为特征;单次或偶尔的痫性发作以及那些在急性病期间出现的发作均不在癫痫之列。强调癫痫是“慢性脑部疾患”,本质是“异常放电”,并具有“反复发作性”。 发病类型:由于脑内异常放电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为相应的运动、感觉、意识、精神、行为及植物神经的不同表现。儿童癫痫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惊厥,但惊厥不能代表癫痫的所有症状。有的儿童癫痫发作时并不表现为惊厥,如失神发作、限局性感觉症状性发作、植物神经性发作、发作性精神错乱等,称为非惊厥性癫痫。发病情况:1.发病率:35 / 10万 / 年。2.患病率:3.5~4.8‰,目前全国约有800多万癫痫患者。3.年龄因素:发病率4岁以内最高,特别是1岁以内,以后稍降低,10~20岁时又回升。病因: 1.特发性(原发性):无脑部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其发病与遗传有关。2.症状性(继发性):由脑部病变或代谢障碍引起。3.隐原性:利用目前的检查手段尚未查到病因,但怀疑为症状性者。随着脑的影象学技术发展,近年来对癫痫的病因有了重新认识,多数患儿(70~80%)为症状性或隐原性癫痫。其癫痫发作与脑内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结构异常有关。症状性(继发性)癫痫的病因: 1.脑发育畸形。2.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神经纤维瘤、脑三叉血管瘤)。3.遗传代谢性疾病(苯丙酮尿症、高氨血症、脑脂质沉积症、维生素B6依赖症)。4.围产期脑损伤(产伤、窒息、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5.颅内感染。6.脑病(感染中毒性脑病、胆红素脑病、瑞氏综合征、肝性脑病、肾性脑病、高血压脑病)。7.营养代谢障碍及内分泌疾病(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B6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8.中毒(药物、食物、金属、农药、CO)。9.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出血、脑血管炎、脑栓塞、烟雾病)。10.颅脑外伤。11.颅内肿瘤。12.惊厥后脑损伤。13.变性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诱发因素:能造成癫痫阈值的一过性降低而导致癫痫发作。 1.内分泌  (大发作常在青春期或月经初潮时开始,失神发作可在青春期转为大发作)2.发热  (高热惊厥)3.感觉  (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嗅觉刺激、味觉刺激等)4.其它   (睡眠不足、疲劳、惊吓、 饥饿、 过度换气、 情感冲动、药物等)发作类型:一、部分性发作:1.简单部分性发作(无意识障碍):①限局性运动性发作。②限局性感觉性发作(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眩晕)。③限局性植物神经性发作。④限局性精神症状性发作(失语、记忆障碍、认知障碍)。2.复杂部分性发作(有意识障碍)。3.部分性发作演变为全身性发作。 二、全身性发作:1.强直-阵挛性发作(即大发作)。2.强直性发作。3.阵挛性发作。4.失神小发作。5.肌阵挛性发作(包括婴儿痉挛症)。6.失张力性发作。三、癫痫持续状态:癫痫严重者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或反复发作不止,发作间歇期神志不清者,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属癫痫的严重症候,应及时到医院救治。脑电图检查:可出现局灶性、单纯性、双侧性或弥漫性同步或异步痫性放电(如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多棘慢波、多尖慢波)。对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有帮助。治疗:一、病因治疗:治疗原发病,如颅内占位性病变应手术治疗。二、综合治疗: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习,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安全,防止外伤(如禁止单独游泳、骑自行车、爬高等)。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1.早治。2.按型选药。3.尽量用一种药物控制发作。联合用药可致①毒性增加;②降低疗效;③难治性增加。4.小剂量开始,及时调整药量。(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检测)5.坚持长期、有规律、不间断服药。6.疗程要长,停药要慢。(发作控制后2~4年,再1~2年的减药过程)7.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测血药浓度)药物的选择: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酰胺咪嗪、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痫酮、美芬妥英。2.失神发作:丙戊酸钠、乙琥胺、氯硝安定、三甲双酮、甲琥胺。3.部分性发作:酰胺咪嗪、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痫酮。4.失张力、肌阵挛发作:丙戊酸钠、氯硝安定、扑痫酮、乙琥胺。5.婴儿痉挛:硝基安定、ACTH、强的松。6.癫痫持续状态:安定、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如何正确选择用药:约80%的癫痫患儿可以通过药物来控制或减轻发作强度。然而患儿、患儿家长及医师普遍的感觉是癫痫的治疗很棘手。其实患儿的药物治疗从最初的药物选择就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一步一步地进行判断、摸索,最终才能找到最合理的治疗方案。第一步:判断患儿的发作类型:抗癫痫药物疗法的首要原则是根据患儿特殊的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选择药物。药物对不同的癫痫类型有不同的效果。有些药物只是对部分性发作有效,其他的一些则对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都有效,还有的如乙琥胺,只对全身性发作有效(典型的或非典型的失神发作)。部分性发作:现有研究证明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和去氧苯比妥能有效控制部分性发作。有些新药对部分性发作也有效,如非班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等。全身性发作:对这类发作有效的药物相对较少。那些对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均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惊厥药,有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唑尼沙胺。此外,有些患儿属于特异的癫痫综合征,对于这类患儿如及时辨别,对选择药物有重要指导作用。婴儿痉挛是一种年龄依赖性的癫痫综合征,使用丙戊酸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佳治疗方法。伦-格综合征是一种儿童期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最好使用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或非班酯治疗。儿童失神性癫痫最好使用丙戌酸钠或乙琥胺治疗。青年型肌阵挛性癫痫通常使用丙戊酸钠疗效良好。准确判断发作类型不仅可以指导药物选择,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患儿避免用错药。当然,也有些患儿症状不典型,难以判断,此时可选择对各种类型癫痫都有效的丙戊酸钠。第二步: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同一类中不同抗癫痫药物对患儿特异的癫痫发作类型或癫痫综合征的疗效差异并不大,因此选择抗癫痫药物关键在于结合考虑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患儿的病情。例如有亢奋作用危险的抗癫痫药物就不宜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综合征的儿童。第三步:从单药开始尝试:单药疗法的好处在于可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依从性、耐受性,便于测量血清药物浓度。目前还没有确定的证据证明多药疗法优于单药疗法,所以尽管患者治病心切,起始治疗也应选用一种药物而不是两种药物。如果第一个药物不能成功地达到癫痫发作次数最少(最好是没有发作)、不良反应最小、生活质量最佳的治疗目标,那么下一步应转向另一种抗癫痫药物,也是单独使用。最好是连续使用2-3种抗癫痫药物的单药疗法直至失败,才考虑多药疗法。第四步:每种药物逐步加量:每一种抗癫痫药物都应逐步加量直至产生临床效应,并同时观察反应。目标是癫痫完全缓解而不良反应最小(可耐受)。治疗失败的结果是癫痫发作持续存在,同时伴有不可忍受的不良反应。每次增加患儿抗癫痫药物的剂量,都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癫痫发作完全缓解而且没有不良反应,这是理想的,此时可继续维持这个剂量;癫痫发作仍持续存在而且伴有不可忍受的不良反应,说明治疗失败,应尝试其他疗法;癫痫发作仍持续存在但没有不良反应,可调整剂量。与其他药物不同的是,抗癫痫药物的治疗血药浓度不是绝对目标。患儿缓慢加量直至出现临床反应即可,不一定要达到某个特别的血清浓度水平。例如,大多数教科书设定苯妥英钠的治疗范围是10~20mcg/ml。有些患儿的药物浓度尚未达到10mcg/ml就可控制癫痫发作,而有些患儿则需要20mcg/ml 以上的药物浓度才能控制。所以,在规定范围之外的血药浓度进行治疗也是可以尝试的。第五步:清晨监测血药浓度:早上常规取血样,可以在第一次服药之前,或者迟一点在第二次服药之前。这样获得的血样反应药物浓度的基础水平,可直接进行不同天血液浓度水平的比较。药物剂量的改变也可通过早晨血浆药物水平监测得到确认,不必担心由于其他多种因素造成的人为干扰,包括食物吸收率以及静脉穿刺时间的影响。要检测多药疗法中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在毒性发作时取血样可能会比较好。第六步:保持药物的依从性:对医瞩的依从性差并不只是癫痫患儿独有的。这是治疗任何一种需要每天服药的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或糖尿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个不经常发作的癫痫患儿通常有无数的理由忘记服药。如果癫痫发作持续存在,屡屡受挫的医生只好一次次的增加剂量,但癫痫仍然难以控制,而大剂量服药带来的毒性却可能很快出现。如果患儿患的是耐药性癫痫(顽固性癫痫),或者有意忽视治疗,依从性差的问题会更加严重。依从性差可见于所有经济背景下和所有人口学特征人群中的患儿。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测依从性,例如服药史记录和血浆药物浓度水平检测。但更为重要的是患儿家长要充分理解遵医瞩服药的重要性,坚持服药。手术治疗:有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1.采用2种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半年以上仍不能控制病情者.2.已经出现智力减退、语言障碍、肢体偏瘫者。3.经影像学CT、核磁检查证实有脑结构异常者。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小儿癫痫主要是顽痰蒙蔽心窍所致。癫痫的治疗,发作时宜先治标,以涤痰熄风,镇惊开窍为主;发作控制后再治其本,以健脾化痰、调补气血、养心益肾为主。频繁发作时重在熄风涤痰,开窍定痫。常用药:僵蚕、全蝎、蜈蚣、天麻、菖蒲、郁金、钩藤、珍珠母、胆南星、天竺黄等。休止期宜治其本,辨证属脾虚痰盛者,用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菖蒲、远志、山药等。心虚胆怯者,用养心汤加减:当归、黄芪、茯苓、川芎、柏子仁、酸枣仁、党参、茯神、龙齿、白芍、炙甘草等。肝火痰热者,用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半夏、竹黄、胆南星、橘红、石决明等。肝肾阴虚者,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山药、山萸肉、杜仲、枸杞子、当归、人参、龟版胶、鹿角胶、炙甘草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患儿就诊前未曾用西药者,可根据辨证,以中药为主治疗,若3~6个月仍不能有效控制病情,宜加用西药。若就诊时已用抗癫痫西药,加用中药治疗,应继续使用西药,待病情稳定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后,再逐渐减量以至停用西药,单用中药治疗。 临床痊愈标准:原发性癫痫持续治疗,5年以上无1次发作,脑电图检查每半年1次,持续3次均正常,诱发试验阴性,患儿的精神、智能、人格、社会功能保持完好。护理:1.发作时不可强压肢体,以免扭伤、骨折;将头部偏向一侧,解开衣领;用裹纱布的压舌板放在上、下磨牙间,以免咬伤舌头。2.痰多者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3.禁止患儿到水边、火边及高处玩耍,外出要有人陪伴,防止突然发作,造成意外。4.注意患儿生活、饮食、衣着、情绪的调节,减少诱发因素,避免使用有兴奋作用的药物。5.注意按时、按量服药,不要漏服,也不要乱用药。癫痫难以控制的原因:有人统计,癫痫患儿发病后,第一次即接受正规治疗的仅占9%,其余91%均先后就诊于在私人诊所等,包括应用单方、验方等。去正规医院就诊时,病程80%以上超过1年,部分病人长达10年左右,从而造成病情难以控制。1.没有按癫痫发作类型选药:一种抗癫痫药不是对所有发作类都有效,且某些抗癫痫药对某种发作类型不但无效,反而使发作加重。能否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正确选药是关键之一。实际上首选药物并非易事,很难一次成功。原则上讲,患儿在门诊就诊3次以内,必须控制发作。如首诊未能控制,应在原药的剂量和服药次数上下功夫,不要轻易换药或联合用药。如用药剂量和次数均达最大状态,且3次复诊仍不能控制,再考虑换药或联合用药。要尽可能做到“三少一好”即药物品种少,剂量少,用药次数少,控制发作好。2.剂量不够:癫痫患儿个体差异很大,例如新的抗癫痫药—妥泰,在同年龄同样发作类型的小儿中,有的每日2片即可控制发作,而有的小儿每日用6片才能控制发作,也有的小儿每日用8片仍不能控制发作。因此癫痫患儿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由家长和医生配合,慢慢摸索每一个患儿的具体用量,才能更好的控制发作。3.多药联用:由于急于控制发作,很多家长或医生一开始就多种抗癫痫药联合使用,这样很可能引起几种药物的相互反应,从而降低药物的疗效,同时还会造成慢性药物中毒。4.药物更换频繁:由于家长治病心切,用一种药物还未达到最佳疗效,就要求换药;而有些医生也不了解各种抗癫痫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用几天或半月无效就换另一种,频繁换药,当然不可能控制发作。5.停药太快:有不少癫痫患儿半年不犯病就在几天内完全停止用药。这样不仅会再次发作,而且会引起癫痫发作持续状态。6.不规则用药:有些医生不能根据某一癫痫患儿的发作类型,选择适当的药物,制定出长远的治疗计划,而是任意加药、减药、换药或停药,造成发作长期不能控制或慢性药物中毒。不能控制的癫痫,约70%是由于服药不规则所致,也有的是因为疗程不够,自行停药造成。7.治疗不专一:很多家长对治疗癫痫患儿没有坚定的信心,到处找偏方、相信虚假广告,不能长期固定于某家医院或某个医生。由于没有长期的治疗计划,造成癫痫长期不能控制。8.器质性病变:部分患儿因为有先天脑发育异常、后天脑软化等因素,也是造成长期不能控制的原因。 预防:1.对因遗传性疾病引起的癫痫,要进行产前诊断,发现患某种遗传性疾病,伴发癫痫的胎儿可以人工流产,这样就可以减少这类癫痫的发生。2.癫痫病人在选择婚配对象时,应避免与有癫痫家族史的结婚,癫痫病人的未婚夫(妻)在婚前要做脑电地形图检查,如脑电地形图有癫痫波者避免结婚,双方都有癫痫家族史的人也应避免结婚。 3.为了预防出生时脑损伤引起的癫痫,对于高龄初产妇,如预计生产过程不顺利,应及早剖腹取胎,这样可以避免因缺氧、窒息、产伤引起婴儿日后患癫痫。 4.对于各种颅内感染引起的癫痫,要积极地预防这些感染的发生,一旦发生了颅内感染性疾病,应及早诊断,正确治疗,减轻脑组织损伤程度。在颅内感染的急性期,不少患者常有癫痫发作,这时应及时、足量地使用抗癫痫药物,以减轻脑组织因癫痫发作造成的损害,也可减少日后癫痫发作的机会。 5.预防脑外伤引起的癫痫,重点是预防脑外伤的发生,避免因工作、交通事故引起脑外伤。 6.高热惊厥患者以后约有15%左右转变成癫痫,如对有复发可能的高热惊厥,应及早地采取预防措施,可大大减少高热惊厥造成的脑损伤,也就减少了癫痫的发生率。 7.去掉癫痫发作诱因,是预防癫痫复发的重要环节之一,如饮酒、吸烟、疲劳、精神压抑、暴饮暴食、感染性疾病、受惊发热、剥夺睡眠、近亲结婚及有害的声、光刺激等。 8.药物治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开始服药治疗,必须坚持服用,万万不能间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发作,若发作已完全控制,减药时要逐渐减量,不可骤停。如在停药或减药过程中出现复发,应在医生指导下立即恢复原治疗剂量。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