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225

刘启祥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7岁男童因感冒身亡,家长的无知真会害死孩子!

药物多数有副作用,可别乱吃感冒药。 夏天来了,办公室的空调呼呼地吹,稍不留心就会感冒。这时大家一般会去药店买点感冒药来吃,但你真的会吃感冒药吗?有人就因乱吃感冒药丧命了。 滥用抗生素 7岁男孩因感冒无法救治去世 贵州一个7岁男孩小杨阳(化名)因为受凉感冒流鼻涕,家长刚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觉得这点小病在家里吃点药就好了。 于是,父母给小杨阳吃了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 一连3天过去,小杨阳的病情还是没见好转,家长有些不放心,就带着他去医院。 可是看到医院人山人海的挂号队伍,孩子爸妈商量说孩子就是着凉了,又不是很严重的病,还是回去继续吃药算了。 就这样,已经到医院的小杨阳又跟着父母回去了。 一周之后,小杨阳的病情不但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更加严重,持续高烧不退,还感染上肺炎。 送到医院时已经晚了,连最好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消炎药、输液等治疗手段通通不管用,最后孩子因器官衰竭而死。 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科主任窦翠萍医生说,孩子虽然因病毒性感冒而死,但根本原因还是抗生素滥用,导致医院没有办法救治。 原本孩子是有机会被救过来的,但是由于家长平时一味按照自己的“经验”给孩子吃了抗生素类的药物;久而久之,病菌产生耐药性,原本有效的药物也失效了。所以送到医院后各种消炎药、抗生素都不管用。 其实,抗生素滥用并不是个例。 中国平均每年已经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数据来源: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主任雷鸣) ▌怎么辨别抗生素? 一般抗生素的说明书上都会有“对……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的字样,名字中含有霉素、西林、头孢、环素、沙星、磺胺等字眼的多是抗生素,大家买药时一定要留意。 窦翠萍医生建议各位家长要记住:平时普通感冒千万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吃抗生素。抗生素对普通感冒没用,仅在诊断明确的继发性细菌感染时,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混吃感冒药 27岁小伙乱吃感冒药肝功能衰竭 感冒药除了滥用抗生素的问题,还有一个可能致死的隐患,那就是混吃感冒药。 年仅27岁的研究生小张,因感冒去世。 一个成年人,每年会发生2~4次感冒。感冒再正常不过了,怎么就夺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呢? 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小张去药店买感冒药,担心只吃一种退热效果会不明显,就买了很多种。因为自己体重大,还加大了剂量吃,这个药吃了烧不退,就再叠加另外一种药。 持续高热7天,腹泻5天,小张终于来到了医院,被诊断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中毒性横纹肌溶解.......被直接送到重症监护病房抢救。 最后因为肝功能衰竭,还没来得及换肝,小张就停止了呼吸。从入院到离世,仅有7天。 ▌为什么不能自作主张混吃感冒药呢? 窦翠萍医生表示,很多感冒药是复方药,含有不少相同成分,若几种感冒药同时服用,容易造成因某成分过量而损伤肝肾,尤其是肝功能不好的人,混吃感冒药危害更大。 比如说,许多感冒药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成分,每日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克。如果一个人一天内服用了多种含有对乙酰胺基酚的感冒药,就有可能超量,导致药物中毒。 而小张很可能就是因为摄入对乙酰胺基酚导致中毒性肌溶解和肝肾衰竭...... 窦翠萍医生表示,是药三分毒,无论是选购中成药、西药或是复方的感冒药,在服用之前一定要仔细看说明书,弄清楚适应症、禁忌和明确的剂量,切忌加大剂量!切忌将各种感冒药“混搭”着吃! 另外,非要给6岁+儿童用药,最好针对最令人烦恼的症状,选择成分单一的药;不推荐给<12岁的普通感冒患儿用OTC药物。 ▌除了不能同时随便服用两种以上的感冒药,感冒药也不能和以下药物和食物一起吃,后果很严重! 感冒药+胃药=胃炎 感冒药同胃药一起服用会相互作用,诱发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两种药物最好分开服用,或者至少间隔两个小时以上再服用~ 感冒药+酒=肝脏受损 感冒药和酒相互作用,会增加肝脏衰竭风险。吃了感冒药后别喝酒,大家千万不要拿生命开玩笑! 感冒药+咖啡=血压升高 很多感冒药都有中枢镇静的成分,这时如果喝咖啡来提神,会与感冒药冲突,严重的还会引起血压升高。 常见感冒药用药误区 不少朋友拥有许多感冒治疗的经历,自以为对感冒足够了解,其实你可能一直用错了药! ▌1.一感冒就马上吃药 普通感冒一般体温在38℃左右,打喷嚏、流鼻涕,症状不是很严重,多喝水,多休息,持续一周左右就可以自动痊愈。 感冒是由病毒引发的,感冒药只能缓解症状,让你的鼻子通气、少流鼻涕、咳嗽轻一点,并不能杀死病毒,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人体的免疫系统。 如果症状已经很严重了,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就吃点感冒药,让自己好受点。吃了三天药,症状没有缓解,应及时就医。 ▌2.感冒就要先消炎 很多朋友有一种错误的概念,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感冒发烧就吃抗生素,这种做法其实存在很多隐患。 感冒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付的是细菌感染,对病毒治疗无效。只有在感冒出现细菌感染时,才需要遵医嘱用抗生素。 ▌3.迷信输液 对于普通人,动不动就要求输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输液主要作用是缓解感冒症状,让患者身体保持足够的水分,有体力对抗感冒。 过分依赖输液,有一定的感染、输液反应风险。 ▌4.全家吃同一种感冒药 不少家庭的药箱里都会备着感冒药,但只有一种。如果家庭成员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最好为他们单独备好感冒药,并仔细阅读说明书。 有些家长会将成人感冒药分成小剂量喂给孩子,这种做法往往也是不可取的!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给孩子服用成人药物会有药物蓄积的风险,且无法保证剂量准确。 ▌5.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肝功能异常者、心脏病患者、高血压、孕妇、哺乳期妇女、老人等特殊人群对某些药物成分比较敏感,容易引发不良反应,选择感冒药时一定要谨慎,遵医嘱吃药! 药物多数有副作用 大家千万不要乱吃感冒药 把治人的良药变成毒药了



发布了文章

阿奇霉素的致命不良反应,医生们一定要当心这3类患者……

阿奇霉素临床应用广泛。一方面,对沙眼衣原体或敏感淋球奈瑟菌所致的性传播疾病,仅需单次口服1.0g;另一方面,对一般感染,一日一次,一次0.25g,连服5日,患者依从性高;再者,与红霉素相比,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反应程度轻、发生率低。但是,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也可致严重、甚至致命的不良反应。一、心脏病患者:谨慎使用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在5日的治疗中,与服用阿莫西林和未服用任何抗生素的患者相比,服用阿奇霉素的患者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增加:低心血管风险患者使用阿奇霉素,每100万例中增加47例心血管死亡;高心血管风险患者,每100万例中增加245例心血管死亡。为此,美国FDA发布警示:阿奇霉素可能引起心电活动异常改变,导致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先天或已知有QT间期延长的患者、低血钾或低血镁者、心率较慢者、接受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者或心律失常者较易发生此类风险。温馨提示:对于存在上述情况的患者,应更换其他抗生素治疗,在选择替代药物时应考虑:喹诺酮类药物与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物同样存在QT间期延长的副作用。案例:患者,男,54岁。以干咳半月余入院,以往有下壁心肌梗死病史。入院后给予阿奇霉素0.5g溶于5%葡萄糖水250ml静脉滴注,50滴/分。滴至5分钟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前区不适,误认为胃肠道反应,随即减慢滴速。继续静脉滴注,5分钟后患者出现烦躁、呕吐,立即停止静脉滴注,心电图检查提示室性三联律。温馨提示:①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时出现心前区不适、恶心呕吐时应及时做心电图检查,了解有无心律失常,以防误诊误治。②每500mg的滴注时间不能少于60分钟,其中药液浓度为1mg/ml时滴注时间应为3小时,浓度为2mg/ml时滴注时间应为1小时。二、哺乳期妇女:10天内暂停哺乳大环内酯类药物呈弱碱性,不仅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而且易于分泌至乳汁中。例如,红霉素在胎儿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可达母体血浆浓度的5~20%,在母乳中的药物浓度可达血浆浓度的50%。虽然尚无阿奇霉素在母乳中分泌的资料,但临床研究表明:在母乳喂养期间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螺旋霉素)会增加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风险。婴儿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频繁呕吐,一般于喂奶后10~30分钟即呕吐胃内容物,无胆汁,多出现于出生后几周内,可引起脱水、体重下降,电解质紊乱等。阿奇霉素药品说明书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阿奇霉素半衰期长(35~48小时),因此建议:用药期间(一般感染用药时间为3天)及停药后7天内暂停哺乳。温馨提示:①阿奇霉素口服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中耳炎或社区获得性肺炎:通常口服剂量为10mg/kg,每日1次,连续用药3天;②阿奇霉素口服制剂也可用于2岁以上儿童咽炎或扁桃体炎:口服剂量12mg/kg,每日1次,连续用药5天。三、重症无力者:尽量避免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氨基糖甙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氧氟沙星)及林可酰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均可以导致肌无力症状的加剧,以至诱发危象的发生。案例:患者,女,68岁,既往患重症肌无力2年。因咳嗽、咳痰给予阿奇霉素0.5g静滴。当药物静点后约2小时,患者于活动中出现四肢无力加重,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无力,吞咽困难。立即给予吸氧及新斯的明1mg肌注后约20分钟,呼吸困难、胸闷及咳嗽无力症状缓解,恢复如前。第二日常规再次给予阿奇霉素0.5g静点后,患者于静点中再次出现同样症状,肌注新斯的明后缓解。自第三日停用阿霉素后,一直无呼吸困难及咳嗽无力等症状发生。温馨提示:阿奇霉素可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或诱发新的症状,重症肌无力患者尽量避免使用阿奇霉素!本文首发:药评中心本文作者:张药师责任编辑:李兴鹏

发布了文章

注意这13种皮肤变化,提示心脏疾病!

知道吗,皮肤的变化,有时会成为医生临床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线索。今天,界妹为各位读者盘点皮肤变化和心脏病的关系,一套“花式”伤心大全献给大家。1.网状青斑:不一样的“蓝脚趾”胆固醇栓塞综合征是大动脉血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胆固醇结晶脱落,造成的微栓塞。微栓塞量极多时,则会引起远端血管多处栓塞。但只有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后,胆固醇栓塞才会被诊断出来,因此临床上被诊断的胆固醇栓塞仅是“冰山一角”。胆固醇栓塞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网状青斑、坏疽、紫绀、溃疡等。当足部血管被累及时,可使脚趾呈紫色或蓝色,因而也有个别称叫“蓝趾综合征”。其中网状青斑是胆固醇栓塞患者最常见的皮肤改变,约16%的患者会在脚底出现网状青斑由于胆固醇栓塞常受累皮肤和肾脏,因此,对于既往有动脉粥样硬化、肾衰病史的患者,出现腹痛、网状青斑时应高度怀疑胆固醇栓塞。2.皮肤结节:其实我是个安静的肉芽肿结节病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无干酪样坏死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疾病,其病因未明。约20%~35%的结节病患者会出现皮肤损害,表现为丘疹、结节、斑块等,而非特异性皮损组织学不具有肉芽肿样改变,多表现为结节性红斑。皮肤改变多呈圆或椭圆形、红棕色或紫色,对称分布在四肢、脸、后背、臀部。心脏作为结节病特殊的受累部位,缘于其可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猝死。过去认为心脏结节病发生率较低,但事实并非如此,约30%的结节病会累及心脏。由于常见临床表现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以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充力性心力衰竭等并无特殊之处,所以在诊断上容易漏诊,多在死后尸检才发现。基于此,现倾向于结节病的患者都应该进行心脏排查。3.凹陷性水肿:想要发现我,只要按一下凹陷性水肿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典型症状,先有皮下组织水分积聚,体重增加,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水肿。水肿最早出现在身体的下垂部位,起床活动者以脚、踝内侧和胫前较明显;仰卧者骶部水肿;侧卧者侧肢体水肿明显。对于凹陷性水肿,只要轻轻按一下就可能发现一个大坑。但是还需要和血管、淋巴阻塞,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脂肪性皮肤硬化这些进行鉴别。脂肪性皮肤硬化的特征在于皮肤改变,包括毛细血管增生、脂肪坏死、皮肤和皮下组织纤维化。此外,由于红细胞中含铁血黄素的沉积,因此皮肤会呈棕红色的改变。4.黑棘皮病:我是软软的黑天鹅绒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和几种癌症的危险因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建议的诊断标准之一是高血糖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黑棘皮病是公认的胰岛素抵抗,为棕色、天鹅绒般的斑块。尽管尚未有确切的机制,但是目前有学者研究认为高水平的胰岛素能刺激皮肤棘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其表现为黑棘皮病。5.指(趾)端膜状脱皮:每一片皮屑都是爱川崎病的急性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当发热开始消退则进入亚急性期。亚急性期一般伴随(趾)端膜状脱屑样皮肤改变,在这个阶段冠状动脉瘤可能发展,猝死的风险最高。6.Janway斑点和Osler结节:我俩其实不熟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于病原体直接感染而产生的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菌血症或败血症,会引起皮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炎症,化脓性栓塞或血栓形成、坏死及灶性出血。Janway斑点是发生在掌跖侧的无痛性红斑或出血,直径1~4mm,和急性心内膜炎有关,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Osler结节为指趾末端疼痛性淡红或紫红色结节,略高于皮面,数毫米至1.5cm大小,多见于亚急性心内膜炎的患者。 除此之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其他表现还包括甲下出血、杵状指、咖啡斑、肉芽肿、溃疡等。 值得一提的是,静脉注射药物而导致的皮肤改变,常见体征为血肿 静脉注射药物是感染性心内膜炎重要的危险因素,而有研究发现,静脉注射的吸毒者中高达86%会留下注射相关的皮肤表现,这为确诊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在临床的诊断学中有视、触、叩、听,中医中有望、闻、问、切,两者都将视诊放在首位。医生们,从皮肤改变去探究深层的病因,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临床医生未尝不是在做着哲学家的事。








发布了文章

关于高血压,这20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错的!

 辟谣!作者丨黄丽洪来源丨哈特瑞姆心脏科普最近碰到一位长期高血压不治疗,最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长期透析的患者。这位患者现在非常后悔,早知现在,绝不当初!以前对于高血压,他的理解是这样的:错误1没有感觉,先不吃药这句话是不是特别熟悉?它是许多患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没有感觉不代表没有危害,等有感觉的时候往往已经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功能衰竭或肾功能衰竭等。不要跟着感觉走!错误2高血压的症状就是头晕、头痛高血压的症状不是只有头晕、头痛,出现这些症状时也该测测血压:心悸、胸闷、眼胀、视物模糊、脖子僵硬、记忆力下降、乏力。错误3降压药一旦吃上就停不下来虽然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但是停不下来是因为您的血压需要药物控制,而不是降压药本身会上瘾。错误4太早吃药,以后药物会无效等拖到出现并发症,再有效的药也回不到过去。错误5降压药一开始不能用贵的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是:“降压药一开始应该从便宜的吃起,如果一开始就吃高级的后面血压就控制不住了”。其实降压药的好坏,不以价格来区分,适合的就是好的。错误6药物伤肝肾,天然才是最好的老百姓担心药物副作用,常寄希望于某种“超级食物”降压。其实要是真有某一食物能有效降压,恐怕早就被我国几亿的高血压人群抢脱销了吧……错误7红酒泡洋葱降压也许味道不错,但真心降不了血压……错误8喝油排毒降压喝油排不了毒、降不了压,只会让您排便、腹泻、脱水。错误9降压药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高血压没有“耐药”这一说,如果血压控制平稳不用换药,换药过程更容易引起血压波动。错误10没有家族史就不会得高血压高血压有遗传倾向,但不是遗传病,家族有早发高血压病史的患高血压的几率高,但不是必须有。另一方面,没有家族史的也不是上了安全险,高血压是多因素作用的疾病。错误11高科技根治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慢性病(继发性高血压即能明确病因的除外),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品、食物、保健品、保健仪器能根治高血压,基于此宣传的产品都是骗人的。 错误12民间偏方降压效果好 很多效果好的民间偏方通常都有加入超剂量的降压药,可能降压又快又低,但您得问问自己的肝肾是否承受的了。 错误13理想血压是120/80mmHg 血压并不是保持在120/80mmHg才最合适,天生血压就偏低的人不要太执拗。 错误14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除了高血压急症外,降压治疗应缓慢进行,不能操之过急,持续、平稳降压才是正确的降压原则,血压达标通常需2-4周以上。千万不要只吃了几天就说某药不管用。 错误15血压正常了就可以停药 高血压病人通常需要终生服降压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损害更严重。 错误16电子血压计不准 目前均推荐使用电子血压计监测血压,不准也许是血压计不行或是测量方法不对,可以到器械店进行校准。 错误17医院检查抽血前不能吃降压药 降压药并不影响抽血化验,放心按时按量服用吧。 错误18血压偏高可以不吃药 血压偏高时可以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调节血压,如果做不到仍然应该借助药物将血压将至正常范围。 错误19高血压定期复诊时不吃药 复诊时医生主要评估的是降压效果,正常服药才有参考,停药不就白来了? 错误20跷二郎腿会引起高血压 跷二郎腿等体位改变确实会引起血压波动,但都是暂时的,不会本质上升高血压,所以如果跷二郎腿能让您放松的话该跷就跷吧。 如果身边有对这些说法深信不疑的亲友,就赶紧转给他们看看吧!

发布了文章

牛黄解毒片有毒……竟然含“砒霜”?!

作者丨欢欢来源丨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一上火就吃牛黄解毒片的人不在少数! 牛黄解毒片是不少男女老少“上火必服”的药。 牙龈肿痛的时候吃几片,熬夜长了痘痘吃几片,咽喉肿痛吃几片,便秘吃几片……甚至有人吃完火锅之后也来几片牛黄解毒片“降火”。 在药店很容易买到各种厂家的牛黄解毒片 有事没事来一片,你真当牛黄解毒片(丸)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牛黄解毒丸是清热解毒的历史名方,最早记载于明代(1155年),因其疗效较好,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药物。牛黄解毒片是由牛黄解毒丸改变剂型研制而成[1]。   牛黄解毒制剂由牛黄、黄芩、雄黄、石膏、大黄、桔梗、冰片、甘草等药材组成,组方中的雄黄主含硫化砷(As2S2),砷(As)含量约为75%,硫(S)约为24%[2]。而硫化砷,暴露在空气中,遇热易分解氧化,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砒霜”。   对于砒霜,我们一定不陌生,古代影视剧经常出现的“剧毒”之物。它又名白砒,为砒石经升华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的精制品。那么砒霜究竟有没有毒呢?   古代银针试毒主要使用与检测物品是否含有带硫或砷等毒性元素(例如砒霜)。砒霜里的硫和硫化物,银与之接触可起化学反应,使得银针表明生成一层黑色   影视剧虽然有夸大成分,但是砒霜的剧毒作用,这是真的!它的确具有致癌、致畸作用[3]。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砷和砷化物都被列为一类致癌物。   虽然近代医学证实了砒霜在治疗肿瘤、寄生性疾病等等领域都有一定疗效,但由于其毒性作用,砒霜入药时都严格控制了其剂量,使用也得到了严格限制。   三氧化二砷(砒霜)引发中毒量为0.01~0.05g,摄入量达到0.76~1.95mg/kg即可致死[5]。因此,《中国药典》有规定:药品中砷含量<1×10-8g,一旦患者砷服用过量或不对症,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急慢性砷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而每片牛黄解毒片中约含有0.033g雄黄,长期服用或滥用牛黄解毒片的朋友,由于其砷含量高,危害不亚于砒霜!   临床上有关服用牛黄解毒片(丸)导致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如出现慢性砷中毒、肝脏损害、过敏及过敏性休克、皮肤斑疹、剥脱性皮炎、黑皮病、消化道出血、腹泻、精神失常、成瘾等症状[4]。   临床中,牛黄解毒片滥用现象究竟有多普遍?2017年有研究[5]选取了128例门诊开具牛黄解毒片处方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了牛黄解毒片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①超量用药 开具牛黄解毒片小处方的128例患者中,47例超量用药者,占36.72%。其中,10例患者每天服用12片牛黄解毒片,占7.81%;28例患者每天服用15片牛黄解毒片,占21.88%;9例患者每天服用18片牛黄解毒片,占7.03%。 《中国药典》中牛黄解毒片的规定用量为:3片/次(含雄黄0.033片),2~3次/d,雄黄摄入量为0.198~0.297g/d[6]。因此,每天服用超过9片都属于超量使用。 ②不对症用药 开具牛黄解毒片小处方的128例患者中,57例不对症用药者,占44.53%。其中,30例患者因感冒服用,占23.44%;14例患者因便秘服用,占10.94%;7例患者因高血压服用,占5.47%;4例患者因皮炎服用,占3.13%;2例患者因失眠服用,占1.56%。 牛黄解毒片超适应证 ③超量且不对症用药 开具牛黄解毒片小处方的128例患者中,13例患者超量且不对症用药,占10.16%;其中11例为主动要求用药造成超量且不对症用药者,占8.59%。 牛黄解毒片并不是“万能清火药”,三大误区你知道吗? ①误区一:常用通便药 很多人将牛黄解毒制剂作为家庭常备通便药,甚至作为长期服用的药物,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牛黄解毒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对胃肠积热型便秘有一定通便作用,但不能用于所有的便秘患者,而且治疗便秘也属于超适应证用药。 ②误区二:适用于所有上火症状 生活中上火分很多类型,“上火”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可以分为“实火”和“虚火”两大类。而牛黄解毒片(丸)所解的“毒”主要指热毒引起的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对于中医所说的“虚火”不但没有效果,还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而生活中一些人由于作息不规律、吃辛辣食物引发的“上火”,选择长期吃牛黄解毒片消除症状,也是错误的做法。牛黄解毒片不能长期服用! ③误区三:牛黄解毒片制成粉敷脸,可以祛痘 一直有一些长痘痘的朋友把研碎后的牛黄解毒片敷在脸上祛痘。先不说祛痘效果如何,砷化物却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同样会造成中毒! 国家药监局已经禁止婴幼儿、妇女、哺乳期妇女服用牛黄解毒制剂 本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也发布了修订牛黄解毒制剂说明书的公告。对其不良反应、禁用人群等都做了具体说明。 除了牛黄解毒片外,还有很多含雄黄的中成药要注意使用。 例如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其中有不少还是儿童用药。 参考文献: [1]刘芳,曹丽梅,周勤梅,等.浅析牛黄解毒片中砷含量及对其安全性的影响[J].中药与临床,2015(4):22-24.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药志{M].第六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76. [3]华海清,王锦鸿,秦叔逵.砒霜古今应用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2). [4]赵胜利,钟露苗.牛黄解毒片的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综述[J].中国药物警戒袁2006袁3(4):193-194. [5]高兵.牛黄解毒片在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9). [6]2005年版《中国药典》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