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410

潘张翼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髋膝关节常见疾病诊治肩膝踝运动损伤的诊治常见骨病骨肿瘤的诊治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半月板解剖结构及损伤特点

膝关节半月板为纤维软骨组织,呈周缘厚、内缘薄的楔形,充填于股骨髁与胫骨面之间,内侧半月板覆盖60%左右的股胫关节面,而外侧半月板能覆盖90%的关节面[1]。半月板组织中,水占72%,胶原组织占22%,这些I型胶原纤维组成网络结构,其中充斥着间质来源细胞、糖胺聚糖、糖蛋白以及弹性蛋白[2]。半月板主要作用为负荷转移,减少接触应力,吸收冲击力,润滑关节,同时保持本体感受觉[3]。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潘张翼在半月板整个前后角、外侧半月板体部边缘10%-25%的范围以及内侧半月板体部边缘10-30%的范围内,膝上、下动脉分支组成的环状毛细血管丛可以为其提供有限的血供,这些毛细血管丛分出入板小动脉进入体部后,一般排列为上、中、下3层,这也是半月板损伤后自我修复的凭依。但在半月板剩余的游离缘部分,并没有明确的血管滋养,而是在半月板表面平行分布一层膜状滑液层,其有限的生长修复主要来源于膝关节滑液的供给[4]。半月板损伤与半月板的形态及受伤时的受力状态密切相关。其损伤分类主要有:斜裂(鸟嘴样撕裂)、水平裂(层裂)、放射状裂、垂直裂(纵裂)以及铜柄样撕裂。由于半月板血供的特性,以上几种半月板损伤自我修复能力有限,患者存在症状迁延反复的特点,同时因为无法及时自愈,随着病程进展,损伤程度往往会逐步加重。现在临床上对于半月板无血供区的损伤,以关节镜手术为主。美国全年因半月板进行的膝关节镜手术超过70万例,同样的手术在全球其他地区甚至超过百万[5]。对于半月板血供区的损伤,临床上可以进行各种方式的半月板修补术,但对于无血供区的半月板损伤,机械性的缝合半月板并不能增加其愈合的几率[6],对于缺血供区的半月板修复,也存在着不低的失败几率[7],因此临床上以部分切除半月板为主。但近十年的研究表明[8-10],无论是否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部分切除半月板会使得患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几率增加10到20倍。这一现象在半月板全切的患者中几率更高,对于患者的长期随访都显示膝关节力线出现便宜,关节间隙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对于BMI指数大于30的患者这样的情况更为突出[11-13]。Goodfellow[14]认为股胫关节本身是一个完全不吻合曲面,通过关节的应力集中于很小的面积上,极不利于负荷的传导,而半月板的存在可通过自身的填充,使其成为轻度不吻合曲面,而半月板部分切除或全切后势必造成应力分担减少,集中的应力导致关节软骨的进一步退行性变。

发布了文章

半月板损伤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经常有患者问我,半月板损伤了,需不需要手术?不手术可以吗?半月板中度损伤,需要手术吗?半月板2度损伤,需要手术吗?这里,我对于半月板损伤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做一个总结。一、半月板损伤,需要手术治疗的情况,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症状。一般情况下,如果半月板损伤,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建议尽快手术治疗: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潘张翼1、膝关节交锁或者坎顿。比如说,走走路或者跑步突然发现膝关节卡住了,伸不直或者弯不下来,这种情况,就是膝关节交锁,建议关节镜手术治疗。2、膝关节打软腿。比如,上下楼梯或者走路,经常会突发膝关节无力,感觉膝关节一软,尽管一会儿会恢复。但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建议关节镜手术治疗。3、膝关节痛性弹响。比如走路、上下楼梯、或者下蹲或者屈曲膝盖的时候,发生膝关节弹响,并伴发明显疼痛,过了一个角度会疼痛消失。这种情况也需要关节镜手术治疗。这种情况,需跟生理性弹响区分,生理性弹响仅有弹响,无疼痛。二、其次,半月板损伤是否需要手术,要看体征,就是医生的体格检查。膝关节体格检查很多,对于半月板损伤的检查,最重要的就是以下2个检查:1、膝关节疼痛就诊,医生对其体格检查,对于体格检查,最重要的,我觉得是膝关节的压痛。如果膝关节内外侧关节线压痛明显,排除韧带损伤和骨关节炎,那么说明,半月板损伤比较明显了。2、麦氏征:也是医生的体格检查。但很多急性损伤,患者由于疼痛明显而无法作此检查。三、辅助检查,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是膝关节的磁共振,但是,磁共振始终只是参考,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症状和体征。结合辅助检查,关节镜手术指证如下:    1、对于急性损伤,查体有明显或轻微症状,磁共振显示3度信号,建议尽快关节镜手术治疗。    2、对于急性损伤,查体有明显症状或轻微症状,磁共振显示1-2度信号,建议先行保守治疗,可佩戴支具一月以上,一月后开始适当负重活动,限制活动三个月,三个月内避免运动。如三月后恢复,则无需手术。如三月后症状持续,可关节镜手术。    3、对于无明显诱因或慢性劳损引起的疼痛,查体有明显或轻微症状,磁共振显示3度信号,和查体一致。可尽快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磁共振显示1-2度信号,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可行关节镜手术。    4、对于无任何症状或不适,查体无症状,磁共振显示随便几度信号,均应保守治疗。症状和体征永远是第一位的。应休息制动,三月内避免运动。

发布了文章

人工膝关节置换及术后康复治疗

什么是膝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影响软骨与周围组织的退行性关节疾病。该疾病是由于软骨细胞的退化与消失而造成的,而软骨是关节表面的组成部份,起到缓冲和允许体液流动的作用。这些软骨消失所引起的骨骼接触性炎症产生多种关节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僵硬、强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潘张翼骨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会影响手、足、膝、髋、脊椎和肩的关节(左图),其中手、膝、髋和足的关节炎最为常见。膝关节软骨的磨损造成骨骼间摩擦,导致疼痛以及关节活动受限。软骨炎症也能刺激骨骼增生并产生骨刺。这一病理过程持续而引起继发性关节纤维化,导致关节强直。什么是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人工关节置换外科手术,是指切除机体已无法自行修复的关节面,用人工关节部件替代损坏的关节,矫正肢体力线,消除膝关节疼痛,维持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指南手术当天1. 踝泵训练麻醉清醒后,下肢垫高,进行踝泵训练(踝关节主动背伸和跖屈,每次背伸维持5秒,每次跖屈维持5秒),手术当日完成50次训练。 术后第1天1. 踝泵训练(每天200次) 2. 被动屈膝训练(每天50次) 3. 主动屈膝四步法(每天50次)1)      整条下肢抬起,大腿尽量贴近腹部 2)      双手抱大腿,小腿放松,下沉(大腿贴近腹部) 3)      双手抱大腿,小腿抬高,尽量伸直 4)      放下下肢 整个过程,速度放缓,动作到位 术后第2天——第14天踝泵训练(每天200次)被动屈膝训练(每天50次)主动屈膝四步法(每天50次)助行器辅助下行走(每天3次,每次10—15分钟) 行走时,术后膝关节尽量抬高,放下后可完全负重。术后十四天,拆线。术后第15天——术后1月主动屈膝四步法(每天100次)助行器辅助下行走(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钟) 术后1月至尹峰主任专家门诊复诊(周三下午,周四上午)。术后1月至康复科门诊复诊。术后1月——术后3月无需助行器,完全负重情况下行走,每天活动时间不超过2小时,夜晚需抬高术后膝关节。术后3月,至尹峰主任专家门诊复诊(周三下午,周四上午)。 完美的膝关节置换术需要多个团队共同协作付出,同时患者本人的意愿也尤为重要。我们帮助你走的更好。

发布了文章

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其显著特征是患者关节软骨遭受破坏或变性后产生关节病变,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应用药物或理疗等保守方法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痛。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膝关节病变唯一有效的方法,但是很多患者膝关节疼痛只发生在内侧或者外侧,另一侧关节软骨基本正常,如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另一侧的正常关节面也要同时被置换,骨质损失多,创伤较大,因而很多患者不能接受。对于这类情况的患者,我科在上海市较早采用微创人工单髁膝关节置换技术为其解除病痛。术中在患者膝前内侧仅需做一长约6厘米的切口,手术中截骨量、手术时间、出血量远远低于全膝关节置换。而且更接近正常膝关节的生理功能,不仅可以进行屈伸活动,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术后第2天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关节活动范围超过110°,患者术后效果良好。手术疗效满意。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潘张翼单髁置换术(简称UKA)1996年在牛津大学问世,十余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技术成熟的新型关节外科微创手术方式。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方面,运用单髁膝关节置换术的新方法,可以阻止骨性关节炎由内侧髁向外侧髁发展,使骨性关节炎症状得到长期缓解。此外,单髁关节置换术还保留了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及本体感觉,术后病人会感觉更像自己的关节,而且单髁假体的磨损率更低,年平均磨损率仅为0.01mm—0.03mm。有研究在对大规模单髁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进行随访,结果显示,10年优良率在98%左右。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又称单间室成形术,是利用人工假体置换单侧已病变的股骨髁和胫骨平台,主要用于治疗病变局限于一侧的膝关节病,它追求最少量截骨,避免了对髌股关节的影响。它的优点在于手术时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费用低、保存骨量,术后一天就可辅助助行器下地行走,即使患者日后关节炎进一步发展,再次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仍可获得良好疗效。

发布了文章

足底(跖)筋膜炎的机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1922年,Stiell[1]宣称“跟痛症是一种很少能有效治疗的病症。理由很简单,因为未能确切诊断其病因”。在1965年,Lapidus and Guidotti[2]提及跟痛症的治疗时仍然使用“跟痛症”一词,因为无法明确这一症状的确切病因。直至今日,虽然对于跟后疼痛原因已经比较清楚(跟腱炎、跟后滑囊炎,胫后肌及踇长屈肌肌腱炎),但对于跟骨结节前内侧突起深面疼痛的确切病因依旧没有定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关节与骨病专科潘张翼1954年,Hicks[3]提出了里程碑式的“绞盘(起锚机)理论”(图1), 提示跖筋膜炎是引起跟骨结节内测疼痛的重要因素。理论阐述了跖筋膜作为足底静态支持结构的重要性,并且由此解释了跖筋膜炎的部分发病机理。他将足弓比作连接杆,跖骨头比作绞盘,远端趾骨比作手柄。当手柄上抬(趾骨背伸)时,因为绞盘的存在,带动连接杆向远端延伸(足弓伸长,高度降低)。此时,连接于跖骨头与跟骨结节内侧缘的跖筋膜张力增加,并且牵引跟骨结节向远端移动,由此将足弓长度缩短、高度恢复。作为足弓稳定结构之一,跖筋膜在跟骨结节处及跖骨头处受力最集中,这也解释了为何临床上跖筋膜炎好发于此两处位置,同时也揭示了跖筋膜炎的病理力学,阐述了跖筋膜炎运动损伤修复与局部炎症共同存在但彼此分开的理论,提出了“网球跟”的概念。 但跖筋膜炎的病理力学依旧存在疑问(病程中跖筋膜的受力来源于弯曲、剪切或者压缩),同样对于跖筋膜炎的病理机制也并未达成共识,相关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落实。跖筋膜炎的诱发因素包括过度的训练、肥胖、扁平足、各种原因引起的足踝背伸功能受限以及不合脚的鞋具[4]。跖筋膜炎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及有创治疗。保守治疗跖筋膜炎治愈率可达85%-90%[5][6]。2010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推荐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体重的控制、NSAIDS药物、跖筋膜特殊拉伸训练以及矫形支具的佩戴。此外,近年来在临床广泛使用的包括体外震波治疗、肌内效布贴。足踝外科协会建议以上保守治疗至少持续6个月,基本能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7]。体重控制对于正常足弓的个体,跖筋膜在站立情况下需要承受足弓负重的15%,这个数值在扁平足等足弓高度较低的个体更高[8][9]。行走时随着步态变化,足底跖屈肌腱及韧带共同参与足弓伸缩运动[10]。所以控制体重是减小跖筋膜应力行之有效的方法。NSAIDS类药物NSAIDS类药物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跖筋膜炎的治疗。事实上,在部分高龄以及久坐的跖筋膜炎患者中,炎症并不是主要的病因。至今仍没有有效的大样本量的证据表明NSAIDS类药物对跖筋膜炎的疼痛缓解及足部功能恢复有显著作用,但是,如果患者无明显的用药禁忌症,NSAIDS类药物仍可作为尝试性治疗[11]。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DiGiovanni[12]等人比较了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与传统跟腱复合体拉伸治疗的效果(图2),在八周的试验观察后得出结论非负重状态下的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相比传统负重状态下的拉伸治疗,对于足底疼痛的缓解疗效更好。并且在2006年对慢性跖筋膜炎研究中报道[13]称相较于传统的足底筋膜拉伸治疗,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plantar fascia specifc stretching)对减轻足底疼痛效果更好。非负重情况下跖筋膜拉伸有助于增加纤维组织的韧性,从而提高跖筋膜的痛阈。因为跖筋膜炎有其反复发作的特性,故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跖筋膜炎是首选治疗。同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也推荐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作为急性期跖筋膜炎的治疗手段之一,一般辅以NSAIDS类药物。因跖筋膜炎的发病群体广泛且以中老年人居多,对于跖筋膜的康复锻炼花样繁多。诸多文献报道如离子渗透疗法、深部足底组织按摩,但样本量有限且多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单一治疗效果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另外诸如制动、冰敷、热敷、离子导入治疗等均无明确询证医学证据支持。但根据临床经验,急性期必要的制动及冰敷可有效缓解软组织的肿胀,为其他保守治疗提供良好的平台。 矫形器及夜间夹板矫形器及夜间夹板主要防止足部的内旋,保持足部处于中立位,使得跖筋膜的应力减小。研究[14]表明,95%的患者在佩戴矫形器8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缓解,而且无论矫形器是否为专属定制,对于疼痛的缓解均有效[15],并且缓解的程度也无明显差别[16]。近期,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相比较传统矫形器械,弧形底鞋具有良好的缓解足底疼痛的效果[17]。这一效果与跖筋膜在一个步态周期中起到的作用有一定关系。完整的步态的分析中,足弓的高度经历一个直线下降到恢复正常的过程,跖筋膜在步态中的稳定足弓的作用主要处于第四期(足跟完全离地到足尖离地完成行走的最后一步),此时因“绞盘”机制的作用,跖筋膜为了恢复足弓的高度,受到牵引力最大。弧形底鞋的存在,可疑缓解远端趾骨的背伸,使得跖筋膜受到的应力减小,从而减少疼痛[18]。体外震波治疗2000年,FDA首次批准了体外震波治疗足底筋膜炎。2003年又通过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因其无创、治疗周期短、治疗过程便捷,这一治疗近年来在我国国内发展迅速。2012年的一篇回顾性研究表明,体外震波治疗治疗足底疼痛及恢复足部功能的优良率约34%至88%[19]。体外震波的原理是利用低频超声波破坏跖筋膜组织,刺激细胞外修复,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对于其修复机制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20]:1)刺激血管内皮因子生长,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增加局部血供;2)冲击波传导至骨与软组织交界,因其抗压抗张能力不同,超声波会产生不同的力,从而松解跖筋膜附着于跟骨结节止点。3)超声波可选择性破坏无髓鞘外周神经组织,使神经传导受阻。在少部分跖筋膜炎的患者中,发现跖筋膜内侧束支对足底内侧皮神经的卡压存在,超声波可降低神经对痛觉的敏感,进而合作降低跖筋膜炎的疼痛。体外震波治疗可看做一种介于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之间的无创治疗。既无手术的风险创伤,对于跖筋膜炎疼痛减轻效果也要优于局部的激素注射。因体外震波治疗的机制及特点,更推荐作为慢性跖筋膜炎及顽固性跖筋膜炎的治疗,可以作为反复保守治疗无效后,手术治疗前的尝试性治疗[21]。其次虽然单纯使用局部NSAIDS类药物无法完全渗透入跖筋膜处,但是体外震波治疗同时使用局部NSAIDS类药物(如扶他林)能有效增加跖筋膜炎的治疗效果。这种结果可能与扶他林将体外震波治疗时产生的急性炎症快速吸收,以有利于组织更好的修复有关。肌内效布贴1980年,日本学者Kenzo Kase 发明了肌内效布贴。设计的初衷是“把按摩师的手带回家”。使用类似跖筋膜形态的爪形贴布拉紧贴于足底,使足底皮肤产生皱褶,适度增加皮肤与肌肉之间的深部淋巴回流及血液循环,由此来减轻足底筋膜的水肿及提高修复速度[22]。近年来国外将肌内效布贴用于跖筋膜炎的急性期止痛治疗,部分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支持肌内效胶布在短期内缓解疼痛的疗效,但是对于功能改善并不明显,且长期使用肌内效布贴会产生皮肤不适,故肌内效布贴暂不作为跖筋膜炎的长期治疗[23]。激素治疗激素以往被认为是治疗顽固性跖筋膜炎的有效方法。事实上,研究表明,激素更适用于跖筋膜炎的短期镇痛治疗[24]。Ball等地随即对症试验中,相较于安慰剂组,激素治疗组在第6周及第12周的随访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同时影像学检查表现,跖筋膜的厚度也显著下降。厚度的下降使得跖筋膜纵向承受应力更高,间接提高了跖筋膜的痛阈[25]。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将局部的激素注射列为治疗急性跖筋膜炎的一线用药[26]。局部注射激素的副作用主要体现在注射点的疼痛以及反复注射可能引起跖筋膜的断裂,其他的诸如脂肪垫的萎缩等事实上很少发生[27]。同时为了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建议进针位置避开足底皮肤,同时超声辅助下定位更能提高疗效。鉴于激素治疗起效迅速,持续时间较长,副作用小的特点,局部激素治疗可作为跖筋膜炎的首选方案,并且推荐与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联合治疗,尤其是针对希望快速回到正常工作中的患者。富含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富含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是血液加入抗凝剂后通过二次离心后获得。一次离心后血液分层,最下层为红细胞,中间层为胶体,最上册为血浆。取上层液体行二次离心后,分为上半部分的PPP及下半部分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血小板内有致密体和α颗粒,α颗粒在血小板受刺激后可释放储存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GDF),PGDF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和纤维修复的功能[28]。故富含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局部注射的实质是促进跖筋膜的修复过程[29]。Ragab[30]等人将四十位跖筋膜炎的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浆,对照组注射激素(图3),以踝-后足评分(AOFAS)评价治疗结果,研究表明激素治疗的短期效果更好,并且在三个月时达到高峰,随后出现衰减。相比较而言,富含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的短期效果缓和,但三个月后效果显著提高,并且随访一年中无明显衰减。Ragab认为富含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对慢性跖筋膜炎的治疗效果更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虽然目前仍然缺少大样本量的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但是在有限的研究表明,富含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治疗的副作用主要为注射相关疼痛,可能是一种治疗跖筋膜炎,尤其是慢性跖筋膜炎的好方法。手术治疗对于病程长达6-12个月的患者,同时多次多样保守治疗无效时,排除其他继发跖筋膜炎的因素(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可以考虑予以手术治疗[31]。但必须指出,仍有35%左右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出现症状的反复[4][32]。又因为此类患者在忍受反复发作的影响日常活动的足底疼痛后,往往会出现焦虑的情绪。故临床上对于跖筋膜炎患者的手术治疗需要格外的谨慎,对于手术指征的评估需要考虑心理因素。跟骨骨刺不再作为手术的指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足底外侧神经的一分支走行于趾短屈肌深面与跟骨骨刺及相邻的跖方肌之间。研究[33]表明少数患者(1%-2%)的症状与神经卡压变性有关,对于此类患者,在松解神经卡压,切除跖筋膜附着部分的同时,可以切除部分骨刺。手术切除的是跖筋膜的内侧束,如果损伤中间束,足弓的负重能力会下降25%[34]。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切除跖筋膜内侧束发展迅速,结合X光片及MRI检查,术前完善定位,内镜下可更直观的切除内侧束,此类手术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在疼痛消除后可尽早下床穿着普通鞋具,同时拥有切口小,切口不易感染的优点[35]。 总结跖筋膜炎的治疗需遵循无创到有创的原则。核心的理念为跖筋膜特殊牵引治疗、矫形器及夜间夹板的固定。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如果能够接受激素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局部注射激素可以作为一线治疗。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的前景看似美好,但现在还缺少大量的实验证据。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顽固性跖筋膜炎,可以考虑体外震波治疗。手术治疗需严格筛选,因为它并不能缓解所有患者的疼痛,这是治疗跖筋膜炎的最后一道防线。

发布了文章

单髁置换简单解析

单髁手术是膝关节表面置换的一种,当膝关节的疼痛主要由单侧软骨损伤引起的时候,可以选择只截取单侧股骨及胫骨的软骨,只置换一半。这样的手术减少膝关节骨量丢失,减少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恢复比普通置换手术更快。

发布了文章

软骨的退化解析

又是一台成功的关节表面置换手术。这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正常软骨与损伤软骨的区别  

发布了文章

一张图解析拇外翻

拇外翻是一种在中国老中青三代女性中十分常见的足趾畸形。主要是由各种原因破坏了足拇关节囊而引起的

发布了文章

老年人骨折的抉择

对于老年人的骨折,一般在身体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最好进行手术治疗。当然由于有的老年人身体不耐受,有较多疾病,那就只能保守治疗了。而保守治疗只能是卧床休息,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但由于老年人长期卧床,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比如褥疮、呼吸道感染,这对老年人身体的恢复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老年人进行手术,目的就是可以让老年人早期下地自由的活动,如果老年人手术后可以早期下地,那也就避免了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对于老年人骨折,如果有条件,最好还是要进行手术治疗,因为我们碰到过太多这种情况了,老年人骨折家属又不敢给他手术,卧床躺了几个月人没了,有些老年人一直卧床,屁股上出现很大的褥疮,一直好不了又不能下地走路;还有些老年人呼吸道感染,长期住院,卧床,等待死亡的降临,家属痛苦,老年人更加痛苦。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太多太多了。因为没办法,老人家没有选择手术,或者家属没给老人家选择手术,有些老人家这辈子都无法站起来了,老人家活着到最终是个累赘。     当然对于有些老年人身体状况很差,通过医生评估,不能耐受手术,只能先保守治疗,而保守治疗在卧床期间需要家属的照顾,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帮老年人翻身,确保不发生褥疮,因为一旦发生褥疮,容易造成进一步的感染,如果呼吸道有痰,还要帮老年人拍痰,让他咳痰吐出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当然最好有条件能够住在康复疗养院里,有医生和护士共同处理,确保并发症最少.一般骨折后,每个月最好要拍个x片,看看骨折愈合的情况,三个月以后开始下地走路.当然具体要结合拍x片的情况。

发布了文章

一张图解析拇外翻

拇外翻是一种在中国老中青三代女性中十分常见的足趾畸形。主要是由各种原因破坏了足拇关节囊而引起的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