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83563

黄闰月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研修楼八楼类风湿关节炎专病门诊天河德润风湿免疫门诊。


发布了文章

风湿闰月说|足跟痛不是小事,也可能是强直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足跟痛的经历,通常认为这是由于过度劳累、鞋子不合适或受伤等原因引起的,往往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足跟痛可能预示着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简称强直)。 强直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甚至可能影响外周关节。在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脊柱畸形和僵硬。 值得注意的是,足跟痛是强直的常见症状之一,但由于其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诊。 什么是足跟痛? 足跟痛,又称为脚跟痛、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约占足部疾病的15%。其主要症状为足跟一侧或两侧的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不伴有红肿,但会在行走时感到明显的不适,尤其是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足跟痛的病因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时间站立、行走导致的累积性损伤,外伤、寒湿、劳损、鞋子不合脚等。 在中医理论中,足跟痛痛常被归类为“骨痹”、“筋伤”、“痹病”的范畴,古代医学文献《诸病源候论》称之为 “脚根颓”,而《丹溪心法》则称为 “足跟痛”。 中医认为,足跟痛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外感邪气、跌扑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加之寒湿凝滞,气血瘀阻,从而导致足跟部疼痛。 强直为什么会出现足跟痛? 原来,罪魁祸首是肌腱端炎,它是强直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肌腱端炎,也称为肌腱附着点炎,指的是在强直等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肌腱端(即肌腱、韧带、关节囊附着到骨上的终端)受到炎症、变性、新骨形成及纤维化、骨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大约60%的强直患者会在足跟部位出现肌腱端炎。 由于炎症刺激,骨质生成过多,新生的骨组织不仅填补了骨质缺损处,还可能向周围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延伸,形成骨赘。这些骨赘的形成,会压迫周围的神经和组织,从而引起足跟部位的疼痛。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强直的病机以肾督亏虚为本,湿热、寒湿痹阻为标,瘀血贯穿疾病始终。 肾督亏虚,阳气不能温煦, 阴津无力濡养,故腰背既冷且痛;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肾督亏虚证为核心证型,而足跟痛多与肾经相关,肾经主足跟部,肾经亏虚则脚失满养,故生其痛。 出现足跟痛该怎么办? 当出现足跟痛时,尤其是伴随有长期的腰背痛病史,我们不要忽略了强直的可能,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脚部的 X 光、骶髂关节 MR、全脊柱的 X 光、HLA - B27 以及抽血项目等,以明确诊断。 如果确诊为强直引起的足跟痛,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控制病情,尽早缓解足跟痛的症状。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缓解足跟痛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负重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同时,选择合适的鞋子和鞋垫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鞋或专门的足跟垫能为足跟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缓冲,有助于减轻疼痛。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参考资料: [1]刘宏潇 ,姜泉 ,罗成贵 ,等. 强直性脊柱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024) [J]. 中医杂志, 2024, 65 (17): 1839-1848. [2]李祎,李奎蒙,冯会成. 不典型强直性脊柱炎误诊原因分析 [J]. 临床误诊误治, 2024, 37 (11): 1-5. [3]黎小雅.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与中西医治疗方法综述 [J]. 智慧健康, 2022, 8 (02): 29-32. [4]熊春翔,卫小春,尹东,等. 强直性脊柱炎早发髋关节强直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 26 (09): 798-801.

发布了文章

风湿闰月说|类风湿导致的关节畸形,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会带来关节疼痛和肿胀,更严重的是,它会逐渐破坏我们的关节结构,导致关节畸形,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类风湿患者在病程5年以上的致畸致残率高达43.5%,随着病程的不断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的发生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 图片 ◼类风湿为什么会发生关节畸形? 类风湿之所以会导致关节畸形,其根本原因在于炎症对关节结构的持续性破坏。 长期存在的滑膜炎不仅会伴随滑膜组织的增生和纤维化,还会导致关节囊、韧带、肌腱等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影响关节的正常形态和支持结构,使得关节出现脱位或半脱位现象。 另外,滑膜炎过程中产生的新生血管会滑入并覆盖在关节软骨表面,形成所谓的“血管翳”,进一步加剧了炎症因子的释放与炎症细胞的浸润,对关节软骨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增生物可能会钙化,与关节软骨的破坏共同作用,导致关节间隙狭窄,最终使关节结构彻底改变,进而出现畸形。 图片 ◼类风湿常见的关节畸形有哪些? 类风湿的关节畸形主要发生在四肢的小关节,特别是手指关节和脚趾关节。常见的畸形包括: ●纽扣花畸形:表现为近端指间关节因丧失主动伸直的能力而固定于屈曲位,同时远端指间关节过伸,从侧面看手指像纽扣花一样; ●天鹅颈畸形:手指的近端指间关节过伸,远端指间关节屈曲,从侧面看,像是天鹅的脖子; ●望远镜畸形:指骨骨端吸收导致手指明显缩短,手指关节松弛不稳,有些拉长、有些缩短; ●尺偏畸形:除拇指外,其余四指的远端向小指一侧偏斜而出现的“之”字形畸形; ●拇外翻畸形:大脚趾向其余四个脚趾方向弯曲,趾根向外凸起,趾头钻入第二脚趾下方; ●榔头指畸形:除拇趾外的其余四趾向拇趾方向弯曲,且高于拇趾。 这些畸形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图片 ◼那么,关节畸形该怎么治疗呢? 类风湿导致的关节畸形往往不可逆,即便手术也难以完全恢复。因此,黄闰月医生指出,最佳的治疗策略就是及早控制病情,防止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1、中医治疗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雷公藤、白芍、青风藤等,它们具有抗炎、镇痛、免疫抑制等作用。针灸和推拿则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2、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为主,旨在缓解疼痛、控制炎症和延缓疾病进展。 手术治疗则适用于关节严重畸形、功能严重受限的患者,如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等,以改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3、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预防和治疗关节畸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延缓关节畸形的发展。 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游泳等。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图源:摄图网+门诊拍摄 参考资料: [1]王进军,陈利锋,崔鹏来,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药周期与畸形结局的关联性 [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22, 36 (08): 624-627. [2]杨琴 ,杨进锋 ,杨玉涛 ,等.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及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3, 41 (01): 133-136.[3]许相洋,张文州.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 (30): 56-59.

发布了文章

风湿闰月说|配料表里的这个'小角色',竟然是尿酸高涨的大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那些五彩斑斓的食品包装和诱人的口感总是轻而易举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而配料表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却往往被忽视。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成分,可能与我们的健康,特别是痛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其中,呈味核苷酸二钠(Disodium 5'-Ribonucleotides,简称DNR)便是这样一位隐藏在配料表中的“大boss”。 图片 ◼ 呈味核苷酸二钠是何物? 呈味核苷酸二钠,作为一种食品工业的常用增味剂,其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当时,日本化学家小玉新太郎在研究干鲣鱼时,意外发现了一种能够显著提升食物鲜味的物质。 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食品工业的革命性发展,也让呈味核苷酸二钠逐渐成为了调味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以卓越的增鲜效果闻名,其鲜度可达普通味精的40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料酒、生抽、醋、蚝油、豆瓣酱、鸡精等各类调味品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看似无害的添加剂,却可能暗藏风险。 ◼ 对尿酸的影响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尿酸生成与排泄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然而,当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就会导致高尿酸血症,进而可能引发痛风。 呈味核苷酸二钠本身含有嘌呤,长期大量摄入含有该成分的食品,会导致体内嘌呤含量增加,进而使尿酸水平升高。此外,呈味核苷酸二钠与其他鲜味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使食物的鲜味更加突出,这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的食物,从而增加嘌呤的摄入量。 图片 同时,一些研究还表明,它可能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进一步加重尿酸在体内的蓄积。 ◼ 令你尿酸难降的调味料,还有哪些…… 除了呈味核苷酸二钠外,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调味品含有较高的嘌呤成分,也可能成为尿酸高涨的“帮凶”。例如: 1、蚝油 蚝油是由海产品牡蛎为原料制成的调味品,每100克蚝油含有200多毫克的嘌呤,属于高嘌呤含量的食物。 长期大量使用蚝油,会导致体内尿酸水平升高。 2、生抽和老抽 生抽和老抽是常用的酱油品种,它们不仅能为菜肴增添色泽和风味,还含有一定量的嘌呤。 虽然其嘌呤含量相对较低,但长期大量摄入也可能对尿酸水平产生影响。 3、鸡精和味精 鸡精和味精作为增鲜剂,在日常烹饪中广泛使用。然而,它们也含有一定量的嘌呤成分,长期大量摄入同样会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图片 4、其他调味品 如豆瓣酱、虾酱、鱼露等调味品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嘌呤成分。这些调味品在烹饪过程中被广泛使用,也可能成为尿酸高涨的潜在因素。 那么,面对这些“嘌呤大户”,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痛风患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应格外注意调味品的选择和使用。在购买食品时,应仔细查看配料表,避免选择含有呈味核苷酸二钠等可能加重病情的添加剂的调味品。 同时,要注意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管理,多喝水,定期监测尿酸水平,适当运动,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和发展,减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温馨提醒:本文基于疾病科普分享,不能代替医院就诊。意见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式请遵医嘱。 图源:摄图网+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 [1]沈浥. 调味品中呈味核苷酸的研究进展和我国标准化现状 [J]. 中国调味品, 2017, 42 (01): 177-180.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