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9411

韩晶晶

乌镇互联网医院

擅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诊断、预防与治疗。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高血压
心绞痛

发布了文章

常见心血管药物最佳服用时间表

阿司匹林:每天同一时间服用     阿司匹林口服后经胃肠道完全吸收。吸收后迅速降解为主要代谢产物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水杨酸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分别为 10~20 分钟和 20~120 分钟。目前临床常用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抗酸性,在酸性胃液不溶解而在碱性肠液溶解,阿司匹林肠溶片相对于普通片剂来说吸收延迟 3~6 小时。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可持续 7~10 天(即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且不可逆。因此,从理论上讲,每天什么时候服用阿司匹林没有区别。您选择有利于坚持服药的时间即可,但最好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段空腹服用。 降压药     1.长效降压药 我们的血压也是有“生物钟”的,清晨起床,血压也跟着“起床”。所以,为了“迎合”血压的高峰,大夫经常建议患者:对于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和沙坦类等每日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建议您床头放一杯水,早晨睡醒,把降压药吃了以后,休息一会再起床活动。 2.中效降压药 依那普利、非洛地平、美托洛尔等中效降压药,药效可维持10~12小时,通常建议一天服用1-2次。 除了晨起后服药一次,下午16:00左右可服用第二次,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 3.短效降压药 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维拉帕米等短效降压药,药效能维持5~6小时,若无联合用药,每天建议服用3次,以保证全天血压平稳。服药时间应该是清晨醒来、中午13:00、下午16:00左右。 注意:最晚不要超过21:00,以免夜间低血压。 利尿剂      当每日服用1次时,宜早晨服用;如果需要每日服用2或3次,也最好在晚餐后就服完最后一顿药物,以免夜间多次起夜影响睡眠和休息。 注意:当然,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您可以在服药前先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找出自己的血压高峰,在24小时血压监测的结果指导下,于高峰前1-2小时服药。 美托洛尔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最好在早晨用半杯温开水送服,餐前、餐后不受影响。不要嚼碎服用或者压碎服用。 酒石酸美托洛尔(平片):空腹服用。 降脂药     最重要的是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 HMG-CoA 还原酶、阻断肝脏胆固醇的合成来发挥作用,并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     因为他汀类药物主要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而且这种酶在夜间的活性最强,而且一般的他汀类药物半衰期短,所以一般需要睡前服用。而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半衰期长,降脂效果好,可在一天内的任何固定时间服用。另一种常见的降脂药物就是贝特类药物。通常用于降低甘油三酯,建议随餐服用。 心绞痛药物     由于晨起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绞痛发作率最高。因此抗心绞痛药物如钙拮抗剂、硝酸酯类、β 受体阻滞剂一般建议上午服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的效果较下午明显提高。也有常在下午或傍晚发作者,可按个人发作时间安排。 注意:某些抗心绞痛药,如氨氯地平,起效平缓,作用时间长,其血药达峰时间需 6~12 h,可在睡前给药,这样血药峰值会出现在清晨以对抗心绞痛。 华法林     通常每天仅服用一次,饭前饭后均可,最好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临床常要求患者下午四点左右服用,以便上午查血测INR、下午结果出来后调整剂量。 注意:刚开始服药的患者,抽血查INR会比较频繁(几天、一周一次),请根据医嘱复查;药物效果稳定后,可以一个月查一次。

发布了文章

服用地平类降压药,脚踝水肿了,可以用利尿药消肿吗?

    有位服用氨氯地平的老年朋友说,他服药之后,脚踝出现了水肿,是不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再配合吃点利尿药是不是可以消肿呢?     地平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会造成下肢水肿,主要出现在脚踝处。联用利尿药可以缓解水肿,但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需要根据血压和禁忌情况选择用药。而且最好先去医院做个检查,排除是心脏和肾脏出现的问题引起水肿。     地平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扩张血管,但对动脉作用强,对静脉几乎没有作用。     人体的动脉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毛细血管网中,静脉负责血液回流。我们可以把毛细血管网看作一个“蓄水池”,那么动脉就是“进水管”,静脉就是“出水管”。当进水管的流量增加,出水管的流量没有改变,就会造成蓄水池中的水过多而溢出。     渗出毛细血管网的水分,由于重力因素,会向下肢汇聚,主要集中在脚踝处。所以服用地平类药物时,脚踝水肿是常见的不良反应。     地平类药物造成的脚踝水肿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晚上加重,早晨起床时减轻或消失。这是因为人白天直立活动,下肢血液回流的阻力大,容易出现水肿,而睡觉时平躺,会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水肿就会消失了。     地平类药物造成的水肿,是药理机制的结果,不会造成其他的危害。如果水肿较轻,对生活没有过大影响,可以继续用药,平时多抬高双脚可以缓解水肿。如果水肿严重,可能会造成走路时下肢沉重,影响穿鞋、穿袜子,就需要进行药物调整了。     中效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也是一线降压药物,对收缩压(高压)偏高的老年性高血压效果较好。利尿药可以与地平类药物联用,通过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和钠离子,减少血容量而降低血压,所以对水肿有缓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利尿药之前,需要测量血压值,以及检查电解质水平,尤其是血钾水平,如果血压偏低或是有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等情况,就不能使用利尿药。在使用利尿药期间,也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     普利类药物、沙坦类药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发挥降压作用,不仅可以扩张动脉系统,对静脉系统也有扩张作用。所以普利类药物、沙坦类药物与地平类药物联用,可以增加静脉回流量,减轻或是消除地平类药物引起的水肿。     还可以换用其他的地平类药物以减轻水肿,比如左氨氯地平的不良反应就小于氨氯地平,或是贝尼地平、马尼地平、西尼地平等,不良反应也较少。如果水肿很严重,也可以考虑暂停使用地平类药物,使用其他降压药物替代治疗。     总结一下,服用地平类药物,出现脚踝水肿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利尿药与地平联用可以减轻水肿,但需要注意电解质水平;普利或沙坦与地平联用,可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水肿,更为合理,但要注意普利与沙坦不能同时服用。

发布了文章

关于阿司匹林的常见问题和答案

哪些患者应服用阿司匹林? 已确诊为冠心病、缺血性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或外周动脉明显狭窄,只要没有禁忌症,一般需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年龄<40岁,或者年龄>70岁,如果没有确诊上述疾病,一般不需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是否使用请遵医嘱! 为什么必须进行用药交代? 无论国产还是进口阿司匹林,都可引起致命的胃出血和脑出血。阿司匹林必须进行用药交代,而且应规范化。 阿司匹林用药交待(纸质或口头): 肠溶片应在餐前约30分钟服用。不宜过早也不宜过晚,餐前服用主要是为了避免食物对肠溶片的影响。 当出现腹部不适、血便、黑便、鼻衄、牙龈出血、血尿、全身无力等症状时,检查粪便潜血和血常规。 高血压患者何时才可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引起颅内出血绝对风险仅为0.03%。 但是,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阿司匹林时,需在血压控制稳定(<150/90mmHg)后开始应用,以避免颅内出血风险增加。 用药期间禁止饮酒。 何时服用最好,早上还是晚上? 清晨血小板更活跃,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6:00~12:00点。 肠溶阿司匹林口服后需3~4小时达到血药高峰,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若每天上午服药不能对事件高发时段提供最佳保护。 但是,没有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多减少心血管病事件,而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必过分强调固定某一时辰服药。 偶尔漏服阿司匹林怎么办? 体内每天约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 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对于抗栓作用影响不大。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药加倍剂量,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会增加。 溃疡病史患者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禁用阿司匹林;有溃疡病病史的患者,需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Hp)。 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联合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PPI),或法莫替丁等H2受体拮抗剂等。 拔牙是否需要停用阿司匹林? 牙科手术,如简单拔牙无需停药,尤其是血栓风险高的患者。复杂的牙科操作可能需要停药。 发生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如何处理? 出血轻微,可不中断治疗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局部处理。 如果局部处理使出血完全控制,则不需要停用阿司匹林。严重痔出血者应暂停用阿司匹林,积极处理原发病。 患者需要及时就医! 发生皮肤瘀斑如何处理? 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出现皮肤淤斑,应监测尿、便潜血、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力。同时注意有无其他脏器出血倾向。 若无明显异常,可严密观察皮肤出血情况的基础上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或酌情减量;若出现血小板减少,考虑停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会加重痛风吗? 阿司匹林(<2g/d)减少尿酸排泄,升高血清尿酸水平,增加痛风复发风险。 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首先针对原发病积极治疗;阿司匹林并非禁忌,但应该监测尿酸的水平。 阿司匹林会加重哮喘吗? 服用阿司匹林数分钟或数小时后诱发的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约半数以上阿司匹林哮喘患者伴有鼻息肉和鼻窦炎。有哮喘病史的患者,应该个体化评估是否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多数患者在缓解气管痉挛治疗基础上可以使用阿司匹林。

发布了文章

【5·31世界无烟日】长期吸烟对心血管有“四大伤”

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 吸烟造成心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使首次发生心肌梗死时间提前10年,使冠心病的患病危险增加2倍,使急性心肌梗死患病风险增加最高达7倍。人群越年轻,吸烟的相对危害越大。 2. 吸烟使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1.55倍。吸烟使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死亡相对风险增加1.76倍,发生Q波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增加2.08倍。 3. 吸烟使猝死的相对危险升高3倍以上,是猝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4. 吸烟使缺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90%,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增加190%。 5. 吸烟使外周血管病的患病危险增加10-16倍,间歇性跛行发病率增加4倍,截肢风险增加2倍。 6. 吸烟者死于主动脉瘤的风险显著增加,并与每天吸烟的支数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被动吸烟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及卷烟燃烧产生的烟雾,也称为“非自愿吸烟”或吸“二手烟"。其已被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A类致癌物质。与吸烟者本人吸入的烟雾相比,二手烟的许多致癌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更高,其中含有几百种已知的有毒或者致癌物质,包括甲醛、苯、氯乙烯、砷、氨和氢氰酸等。 1. 被动吸烟不存在“安全暴露”水平: 有些人认为,只要吸烟人数少,房间面积足够大,危害可以减压至最低,甚至没有危害,也就是说,存在“安全暴露”水平。但是科学证据说明,被动烟不存在“安全暴露水平。 2. 二手烟同样危害巨大: 由于二手烟雾包含很多能够迅速刺激和伤害呼吸道内膜的化合物,即便是短暂的接触,也会导致健康人上呼吸道损伤、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内膜受损等严重后果。因此被动吸烟的烟雾同样可引起肺癌、慢阻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以及其它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尤其可危害孕妇、婴儿和儿童的健康。 戒烟小技巧 戒烟方法很多,诸如针灸戒烟、戒烟糖和戒烟茶等,但主要是心理取胜,吸烟者真正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就会决心及早戒除。下面介绍简易戒烟方法: 1. 丢掉所有的香烟、打火机、火柴和烟灰缸; 2. 避免参与往常习惯吸烟的场所或活动; 3. 餐后喝水、吃水果或散步,摆脱饭后一支烟的想法; 4. 烟瘾来时,要立即做深呼吸活动,或咀嚼无糖分的口香糖,避免用零食替代香烟,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身体过胖; 5. 坚决拒绝香烟的引诱,经常提醒自己,再吸一支烟足以令戒烟的计划前功尽弃。

发布了文章

七大营养素全解析:人体健康的守护神!

营养素(nutrient)是指对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传统上认为主要分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六大类,后来把膳食纤维也被归为必需营养素范畴,因此现在一般说到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素是七类。这个概念源于美国农业部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七大营养素”概念。 一、水(Water)——生命的源泉 (约占人体的60%)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人的大脑重量的70%是水分。分阶段来看,婴儿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75%,成人约占60%,老年人则只有50-55%左右。所以,人体衰老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内水分逐渐丢失的过程(当然衰老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如氧化应激、基因表达的改变等)。水在把营养素输送到人体各个器官的同时,也把代谢的废弃物带出体外。水还有调节人体的体温和酸碱度,参加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作用。 体内水分的增加或减少会短期内对体重有影响,相比而言脂肪是要经过数日或者数周才会对体重产生看得见的影响。一个70公斤的成人约含有40公斤的水,所以如果丢失了5%的水分,也就大约降了2公斤的体重。丢失小于5%的水分,就被认为是轻度缺水(Mild Dehydration),此时会有口渴的感觉。所以,一般来说,除了一日三餐正常饮食的水分以外,人每天还需要补充约1000ml的水,大约是两瓶矿泉水(标准瓶)或者三四大杯水(美国饮食指南推荐男性每日水分摄取是13杯,女性是9杯,但是这些水分都是包含一切饮食中的水分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每天饮7~8杯水,相当于男性每天喝水1700ml,女性每天喝水1500ml,并且推荐喝白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最好可以养成间歇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因为大脑发送口渴的信号的时候,其实体内已经处于脱水状态了。脱水时间过长不但会引起体能、新陈代谢、抵抗力的下降,还会使皮肤失去光泽和弹性,变得干瘪、暗黄、皱纹增多。女性朋友们想要保持青春,要坚持喝足水,毕竟女人是水做的嘛。 二、蛋白质(Proteins)----生命的基石(约占人体的16%-20%) 蛋白质(Proteins)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50多年前的希腊词汇,意思是“非常重要”(of prime importance)。 人体由各个器官组成,各个器官由无数不同的细胞构成,每个细胞的主要结构都是蛋白质。蛋白质与机体的生长、组织的修复、内环境的调节、疾病的抵抗、大脑信息的传递、凝血等等重要功能息息相关。约40%的人体蛋白质存在于肌肉组织中,决定机体运动能力。肌蛋白也可以在人体需要的时候(比如饥饿、运动)释放能量。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要转化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在已知的20种氨基酸中,其中9种为人体无法自身合成,必需从食物中获得,因此称为“必需氨基酸”。如果成人蛋白质缺乏,肌肉会变得松弛没有弹性,头发往往会显得枯黄、指甲也会容易断。婴幼儿生长迅速,蛋白质需要量高于成人,平均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2克以上蛋白质。对成人来说,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0.8克蛋白质。例如,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约48克蛋白质。然而,运动员、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群体的蛋白质需求可能会更高。 蛋白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氨基酸组成和生物利用度。优质蛋白质通常包含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生物利用度较高。劣质蛋白质则在氨基酸组成或生物利用度上相对较低,通常缺乏人体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必需氨基酸。 三、脂肪(Lipids)----生命的燃料(约占人体的15-30%,不过也因人而异,一般女性高于男性) 经常有人说自己太胖了,血脂高了,心脏病来了,所以很多人会认为脂肪一定不是好东西。其实脂肪同样珍贵!饮食推荐文章经常会建议适量摄入脂肪(moderate in fats),但从来不是说拒绝脂肪的(no-fat)。好在绝大多数的食物中都含有脂肪,只要饮食是均衡的,就不需要额外的去补充脂肪。 每克脂肪所提供的能量一般是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供能的2倍以上。脂肪是储存和供给能量的主要营养素,但是它的作用远远不止是给人体提供生命的燃料。它还给人体的器官充当缓冲作用,支持保护内脏、关节和组织;保护器官不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促进脂溶性的营养素(比如维生素A、D、E、K)和植物素的吸收;也是提供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毕竟没有细胞膜就没有细胞,没有细胞就没有生命。每日脂肪提供的能量应该占20%~3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该占脂肪总摄入量的70%以上。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来源有植物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和花生油等),坚果类(杏仁、核桃、榛子等),种子类,如奇亚籽、亚麻籽等,或者牛油果。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来源包括深海鱼类(如鲑鱼、鳟鱼、沙丁鱼、鲱鱼和鲭鱼等),植物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花生油和葡萄籽油等),坚果(如杏仁、核桃、亚麻籽、奇亚籽等),还有鱼肝油。四、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生命的驱动(约占人体的1%-2%) 碳水化合物是为人体生命活动供能的重要来源,它大量存在于面、米、杂粮、薯类、豆类等食物中。任何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经过系列生化反应后最终都分解为糖(比如葡萄糖、果糖),所以又称为糖类。大部分器官的食物都是葡萄糖。除了给机体提供能量以外,碳水化合物的作用还表现在组成抗体、细胞膜、神经组织、遗传物质核糖核酸等具有重要功能的物质。 每天吃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应该占60-65%(60-65%这是一个大致的建议,实际上每个人的需求可能会因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运动量等因素而有所差异)。虽然每天进食这么多的碳水化合物,但是直接储存在体内的只有1-2%,大部分都作为能量提供给机体的日常活动。(1-2%这个比例也会因个体差异、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储存量较低,主要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形式。) 五、维生素(Vitamins)----生命的催化剂 (远小于人体的1%) 维生素是没有能量的营养素,是人体只需要很小的量就能起到关键作用的物质。如果量不足或完全没有,有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维生素在体内起到辅酶或者促进酶活性的作用,参与许多生化过程,如抗氧化、免疫系统功能、基因表达调控等,对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 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它们可以在肝脏或者其他脂肪组织内储存,不需要每天提供,如果累积量太大,会有中毒反应;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包括B1(Thiamin硫胺素)、 B2(Riboflavin核黄素)、 B3(Niacin烟酸)、 B5(pantothenic acid泛酸)、 B6、B9(Folate叶酸)、 B12 以及维生素C,这些维生素,人体无法自行合成,也不在体内储存,因此需要每天从食物中补充,然而这些营养素也很容易在食物加工的过程中被流失。 六、矿物质 (Minerals)----生命的构造(约占人体的4%-5%) “尘归尘,土归土!”用这句话来描述矿物质最好不过了。当生命离开了生命体,只会剩下“一抔黄土”。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会在体内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其中的碳原子(C)会和氧原子(O)结合变成二氧化碳(CO2),消失在空气中了;氢原子(H)会和氧原子(O)结合生成水,随着身体活动被利用或被排出体外;只有矿物质是会变成灰份留下来的,大约两公斤左右。虽然量不大,但是它对人体的作用太大了。 为了确保足够的矿物质摄入,建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坚果和种子等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在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下使用适量的矿物质补充剂。 七、膳食纤维 (Dietary Fiber) ----生命的补充 (约占0.01%)   膳食纤维是指不被人体消化的植物细胞残存物。膳食纤维确实没有能量,但它们在人体内有很多重要的作用,包括维持消化系统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血糖和维持体重等。 绝大多数的膳食纤维从被食入到被排出体外,都不产生任何可用的热量。只有很小一部分的膳食纤维经过大肠中亿亿万万的细菌产生的酶的作用,能分解成为可被大肠吸收的物质。 小结: 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构成细胞和组织,参与生命活动的调控;脂肪是生命的燃料,提供能量、保护内脏、促进脂溶性营养素吸收;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的驱动,为人体提供主要能量来源;维生素是生命的催化剂,以微量存在却对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矿物质是生命的构造,构成骨骼、酶的重要成分,维持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功能;膳食纤维是生命的补充,对维持消化系统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血糖和维持体重具有重要作用。总之,这些营养素在人体内协同作用,共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

发布了文章

脑梗塞的患者,血压降到正常范围会有危险?真的吗?

一、为什么会有脑梗塞不能降压的说法     关于脑梗塞不能降压的说法,是存在的,但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就是在脑梗塞急性发作的时候,保证一定程度的血压升高,有助于通过侧支循环增加梗塞区的血流量,减少神经细胞的坏死。有时候患者血压过低,医生会通过补液和药物,使患者维持一个较高的血压水平。     在这个时候如果过度降压,有可能会加速梗塞区的神经细胞死亡。所以在脑梗塞急性发作的初期,要慎重降压。     曾经有患者在脑梗塞发作的初期,错误的以为自己是血压升高,结果自行服用降压药物导致了症状的加重。所以如果发现有行走不稳、说话不清、笑时嘴歪等疑似脑卒中的症状发生时,不要自行服用降压药,要拨打120急救电话,以最快速度去医院接受治疗。 二、脑梗塞发作时的血压控制     在脑梗塞急性发作时,如果血压没超过200/110mmHg,也没有进行性的持续升高,可以保持密切观察,暂时不进行降压治疗。但是如果血压过高,或是持续上升,或是有其他的并发症,患者不能耐受较高的血压,则需要进行缓慢降压治疗。在降压过程中要监测血压,避免血压降至过低。     如果需要溶栓治疗,则需要把血压控制在180/100mmHg以下才可以进行,避免血压过高引发脑出血。     当情况稳定之后(大概在24~72小时之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重新启动常规的降压治疗。此时降低血压可以改善脑水肿的症状,减少脑梗塞之后继发的脑出血几率,减轻脑血管损伤。 三、平时仍然需要控制血压     所以说,脑梗塞患者并不是不需要控制血压,只是在急性发作期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血压,为的是减少对大脑神经细胞的损伤。平时有高血压的患者,在此时也要暂停自行服用降压药物。把血压的“控制权”交给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压调节,此时即使血压较高也不必担心,这是脑梗塞的必要治疗方式之一。     但是当急性期过去之后,仍然需要恢复对血压的控制。因为导致脑梗塞有两大主要因素,其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溃,其二是心房颤动导致的挂壁血栓脱落。这两个危险因素,都有高血压相关。 高血压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血压过高产生的血压剧烈波动,是导致斑块破溃和挂壁血栓脱落的直接原因。所以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说,最好可以平稳地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预防脑梗塞的发生非常重要。      但是有些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脑动脉狭窄,如果血压过低就会影响供血。所以脑梗塞的患者在进行降压治疗的时候,要从小剂量开始服药,缓慢降压。比如说初始血压180mmHg的患者,可以降到170mmHg观察一两周,确认没问题后再降到160mmHg,再观察一两周,没问题再降到150mmHg。     如此类推,一直降至正常范围。如果降到某个血压值时发生了头晕、黑视等缺血症状,就要减少降压药的剂量,把血压维持在前一个较高的水平才可以。     总结一下,脑梗塞患者并不是不需要降压,而是在急性发作的时候,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血压以减少脑神经细胞的损伤。在病情稳定以后,仍然需要降压治疗以预防脑梗复发。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维持一个较高的血压值来保证供血,没有动脉狭窄的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才是最好。

发布了文章

长期吃一种降压药,需要定期换药吗?

    很多人担心,降压药一吃就是一辈子,那么药是不是吃得越久,药效越低?这种随着服药的时间延长,药效逐渐降低的现象叫做耐药性。常用的抗菌药、镇静催眠药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降压药没有耐药性,或是耐药性极低,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说,只要一种降压药物可以平稳、有效地降低血压,那么这种降压药就可以一直吃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更久,都不需要更换药物。   出现这两种情况时才需要更换药物 1、无法平稳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不是吃了药后就万事大吉,一定要测量血压,监测药物的降压效果如何。因为降压治疗的获益来自于降低血压的本身,而与所服药物无关。如果服药后血压控制得不好,或是病情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血压控制不良,就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更换药物或是与其他药物联用。 2、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降压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说“普利”类药物引起的干咳,“地平”类药物引起的头痛和下肢水肿,“洛尔”类药物引起的糖脂代谢异常等副作用。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件事,就是降压药物的副作用与高血压本身的危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为降压药的副作用只会让人不舒服,而高血压却是致命的威胁。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优先考虑的是降压药的降压效果,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对降压药的副作用是可以逐渐耐受的,或是与其他药物联用也可以减轻副作用,只有出现过敏、或是难以耐受的严重副作用时,才考虑更换其他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降压药物的使用与调整,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发布了文章

阿司匹林、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急救时该用哪种?

一、阿司匹林 首先,我们平时听的最多的就是“阿司匹林”,它与青霉素、安定同列为世界三大经典药物,贡献在于大大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1. 阿司匹林主要做成什么用? 阿司匹林的临床运用,主要是预防和治疗,就是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和极可能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最适合用。 2. 什么时候用?空腹最好 一般是晚上空腹时服用效果最好,有明显胃肠道反应的可早饭后服用。 3. 阿司匹林几小时才起效,不能救急 对于急性心梗,阿司匹林起效比较慢,至少几个小时。如果身边没有其他急救药,只有阿司匹林,服用的剂量应是 300 毫克,而不是随便服下“两片”。另外,为了加快吸收效果,嚼碎吃比“喝水吞下”更有用。 二、速效救心丸 1.什么时候用:胸闷时服用 出现胸闷、心前区不适、左肩酸沉等先兆症状时,应迅速含服速效救心丸,切不可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后再含服。因为每一次心绞痛的发作,都会对心脑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在有先兆症状时及时服药,能够取得更佳效果。 一般服用后几分钟就能生效,可有效防止猝死。但速效救心丸只是应急用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症状缓解后应尽快就诊。 2.要用舌下含服,吸收快 速效救心丸适合用舌下含服法,药物有效成分通过舌下黏膜吸收,可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为更快地发挥药效,还可先将药丸咬碎后再置于舌的下方。 3.连服两次后无效应就诊 若连服两次症状不缓解,要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 三、硝酸甘油 1. 什么时候用?突然感到胸痛时 冠心病典型心绞痛为阵发性胸闷、憋气、胸痛,出现在胸骨后,可放射到心前区和左臂。心绞痛的部位有时会发生“偏离”,出现在上腹部或放射到颈、下颌、左肩或右前胸。发作时可能感觉压榨痛或闷胀,甚至感到窒息伴有濒死的恐惧感,此时可用硝酸甘油。 2. 含服硝酸甘油时,坐着效果最好 坐位含服比躺着、站着都好,低血压会引发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低血压,甚至晕厥症状;若含服时采取平卧位,可因回心血量增加导致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影响到药物疗效。 3. 连服三片无效,一定要打120 若连续含服 3 次后病情不能缓解,不可继续含服硝酸甘油片,需及时呼叫120,而且不能随意搬动病人。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3句话: ✦ 阿司匹林:主要是预防和治疗使用,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 速效救心丸:主要是应急时使用,冠心病高危人群随身必备。 ✦ 硝酸甘油:主要是急救时使用,关键时候能救命。




发布了文章

急性心梗有哪些预警信号?

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最常见表现,此外,AMI还有很多种其他症状或体征。我们经常在媒体报道上看到,某人突发AMI猝死,貌似AMI发作前毫无征兆,情况确实如此吗?其实,AMI发作前50%以上、甚至90%以上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先兆。若重视这些心脏"求救"的预警信号,及时就诊,就可以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排除严重隐患,避免严重a事件发生。哪些症状是AMI的预警信号,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AMI的预警信号 (一)胸部不适 1.劳力性心绞痛 上楼、快步行走、从事体力劳动等劳累的情况下引发的心绞痛称为劳力性心绞痛。新发劳力性心绞痛或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往往是AMI的征兆。约半数以上的AMI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如乏力、胸部不适等,最突出的表现为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重、时间延长,或硝酸甘油效果变差。 2.自发性心绞痛 安静状态或夜间睡眠时出现心绞痛,且疼痛持续时间长、程度较重、服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3.胸痛伴恶心、呕吐、大汗或心动过缓。 4.胸闷、憋气 尽管没有典型的胸痛表现,但患者出现胸部闷痛或闷压等不适,若同时出现憋气、乏力、口唇发紫等,应高度怀疑为肺栓塞。冠心病患者若突然出现心悸、气急、咳嗽、大汗淋漓、晕厥等症状时,应警惕AMI的可能性 (二)其他不适 1.上腹部不适、疼痛 这种上腹部不适可能是沉重感,而不是尖锐的疼痛,可不伴胸痛,常伴有呕吐,而腹部无压痛点、无腹泻,应警惕AMI的发生。 2.与劳累有关的其他部位疼痛 出现咽喉紧缩疼痛、牙痛、下颌痛、左肩臂痛、后背痛等情况,并且疼痛与劳累、激动等有关,也需要加以重视。 3.血压或血糖突然不容易控制。 4.疲劳、难以形容的不适感 患者疲劳感明显,即使休息时仍感觉很累;有的患者描述为虚弱感,头晕,伴或不伴晕厥;有些感到焦虑或恐慌,出现此类情况时需要特别关注。 二.突发胸痛自救及拨打120 典型的胸痛呈压榨性、伴胸闷,有时向左肩或左后背放射、伴大汗,不典型症状可表现为腹痛、颈痛、牙痛等。如已有明确的冠心病史,心绞痛症状典型,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若5分钟不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可连续含服3次。若含服硝酸甘油3次,疼痛不缓解,且伴大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症状,极有可能是AMI,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特别是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症状典型,或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者,可以让其平卧,或坐位,背部有依靠,有条件者可测量血压、脉搏,等待救护车到来。 总之,就是一句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疑似AMI要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发布了文章

以下九类药物不能“说停就停”

心血管药物抗心绞痛的药物:如消心痛、心得安等,若随意中断,易导致心绞痛发作,甚者引起心肌梗塞。 硝酸甘油类药物:如果骤然停服,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 降压药:突然停用降压药可乐安、甲基多巴,会造成血压在短期内重新上升,甚至超过治疗前,出现头痛、头晕、眩晕、呕吐、视力模糊等高血压危象,严重者可导致脑出血死亡。 抗心律失常药:骤停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利卡多因,可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心房纤颤。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长期应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会使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皮质激素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如果突然停药,可出现两种病理情况: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大多数病人停药后,在感染、创伤、手术等诱因下,可突然出现头昏、恶心、呕吐、休克及低血糖昏迷等症状。 (2)皮质激素停药综合征。停用皮质激素后还可发生以下三种情况: ①停药过于突然,体内的皮质激素浓度突然下降,临床可表现腓肠肌及股部等肌肉疼痛,且可伴有肌肉僵硬现象;膝及踝部等关节疼痛;全身无力;情绪消沉;发热、恶心、呕吐等。 ②停药复发。有些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由于多次使用皮质激素(包括外用制剂)来缓解症状,结果逐渐产生习惯性。主观上感觉激素效果好,停药后就产生不适感或恐惧,甚至认为疾病的复发与停药有关。 ③反跳现象。使用激素治疗后,症状可完全控制或缓解,突然停药或减量,即见原发病复发或者恶化,还会产生肾上腺皮质危象,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乏力、疲倦等,甚至发生休克、死亡,这称为反跳现象。反跳现象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湿疹等。 抗癫痫药 若骤然停药,会导致癫痫频频发作,甚至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在用药过程中如改用其他新药,原用药也不可骤停,要与新药同时服用一段时间后再逐步减量,待到病情完全控制后,才可以完全停药。 镇静安眠药物 长期服用安定、安宁、去甲羟安定、舒乐安定、硝基安定、利眠宁、水合氯醛等药物,如骤然停药,就会出现焦虑、兴奋、震颤、肌肉抽搐、头痛、胃肠功能失调、厌食、感知过敏、癫痫发作等症状。 抗精神病药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服用氯丙嗪期间,尽管已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发作,但如果突然停药,则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现象的急剧恶化。因此,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应在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并在一段时间内应用维持量(每日50~100毫克),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抗抑郁药物 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喜普妙等,突然停药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头痛、肌肉痛、焦虑等症状。抑郁症是一种有复发倾向的慢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充分,复发次数增多,不仅会增加治疗的难度,而且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 降血糖药物 如果在血糖控制正常后就立即停用降血糖药物,可使血糖浓度急剧上升,使病情恶化。特别是平时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治疗显效后如果突然停用胰岛素,可发生酮症酸中毒,乃至昏迷。 抗生素及抗结核类药物 许多细菌感染病人用抗生素后,发烧、乏力等感染症状迅速消失,实际上细菌尚未彻底清除。这时,如果病人以为药到病除而擅自停药,结果会导致病情反复、恶化及细菌耐药性产生。 至于各类抗结核药物,目前采取短程督促强用药9个月,甚至在症状消失后还要继续服用,以防复发。如果停药过早,不仅复发,且会转为晚期结核和全性播散性结核,给彻底治疗带来困难。 抗乙肝药物 拉米夫定(贺普丁)是当前最常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口服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该药在服药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服,会有一定的危险性。 拉米夫定是强力的抗HBV(乙肝病毒)药物,服用期间HBV被强力地抑制了,病情当然也会大大好转,但是突然停药,可能很快造成肝损伤,甚至比原来还要加重,这就叫“拉米夫定停药后肝炎”。同时,病人的转氨酶会上升,可能达到正常上限的3~10倍;出现黄疸,胆红素超过正常值2倍;乙肝病毒DNA由阴转阳,严重者还可能发生肝衰竭乃至死亡。 提醒: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无论是减药还是停药,都应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进行,停药不当,可危及生命。如抗高血压、抗糖尿病药等,需长期服用,不可间断。



发布了文章

天气渐冷,高血压病人需注意的一些问题

研究表明冬季人体的平均收缩压比夏季高12mmHg,平均舒张压比夏季高6mmHg;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mmHg,舒张压上升0.6mmHg,并且各医院门诊高血压病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夏季。其主要原因是冬季寒冷的刺激使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进而引起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由于血压升高及波动,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或心梗等并发症,因此在冬季,高血压患者更加需要注意保护自己。以下是高血压科专家给出的一些建议:  1.起居规律,注意保暖。      高血压患者在冬季更要注意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熬夜会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导致血压升高。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冬季外出时候一定要带围巾手套,特别是要保护好头、颈、足,降温时尽量减少外出。早上起床后应在被褥中活动舒展身体,然后再下床活动,为减少寒冷刺激,洗脸刷牙应使用温水。半夜起床上厕所,一定要穿好衣服,注意保暖。2.监测血压,按时服药。  由于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往往较其他季节要高,有些患者服用目前的几种降压药平时血压控制良好,可能到了冬季血压就难以达标。因此在冬季应注意监测血压如果发现血压较以往明显升高,应及时就诊,适当调整降压药物。推荐患者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每天一次,测量后记录血压值,连续记录一周以上,就诊时血压记录可以准确反映患者的近期血压情况,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了解。此外,冬季更应该注意降压治疗的持续性,对需要换用其他种类降压药治疗的患者,特别是服用α、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应缓慢停药,防止造成血压反跳。3.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除了药物治疗,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对血压的控制也十分重要。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忌吃高脂肪、高糖及过咸食品,食盐摄入量以小于6克每天为宜,应多吃些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等,此外还应保证适当的水分摄入。老年人在睡前、起床后喝杯白开水,有利于降低夜间血黏稠度和保持大便通畅,进而减少最易在晨间出现的脑血管事件。      此外严格戒烟,限制饮酒,保持心情平静,养成睡前用温水烫脚的习惯都有助于降低血压。为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应坚持体育锻炼,但不宜做激烈的体育运动,推荐户外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等。      总之,在严寒的冬季,高血压患者更应该注意血压监测,按时服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的控制血压,保持健康。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