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5846

蒋丽军

乌镇互联网医院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感染

发布了文章

儿童咳嗽用药

从儿童咳嗽持续时间来看,持续时间小于2周的为急性咳嗽,2〜4周为迁延性咳嗽,超过4周为慢性咳嗽。怎样能迅速解决孩子咳嗽的问题呢?新近发布的《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给出了答案。与儿童咳嗽相关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包括抗菌药物、祛痰药物、抗组胺药物、支气管舒张剂、镇咳药物等。该指南对这些药物的应用做出了推荐或不推荐的规定。1、儿童咳嗽能直接用抗菌药物吗?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抗菌药治疗。当临床判断急性咳嗽患儿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建议首选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常规疗程为5〜7天。这是因为儿童急性咳嗽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自愈)。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并不能减轻咳嗽和其他症状或缩短病程,反而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诱导细菌耐药,因此不予常规推荐。当急性咳嗽病程迁延或症状加重时,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医生考虑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会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2、急性咳嗽患儿需要吃祛痰药物吗?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祛痰药治疗。目前,不同国家对祛痰药使用的推荐存在很大差异,如欧洲药品管理局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使用祛痰药,加拿大和比利时不推荐6岁以下儿童使用。祛痰药仅在湿性咳嗽(有痰)、痰液阻塞,影响患儿生活和学习时,酌情使用。3、抗组胺药物何时使用?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抗组胺药治疗。对于变应性鼻炎引起的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推荐口服第2代抗组胺药。4、哪些情况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对于疑似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推荐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进行诊断性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支气管舒张剂不能改善患儿急性咳嗽症状,且过量使用可能引起震颤、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故不推荐常规使用。5、咳嗽厉害时能用镇咳药物吗?不推荐急性咳嗽患儿常规使用镇咳药治疗。目前,镇咳药治疗儿童咳嗽的有效性证据不足,且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故不推荐常规使用。此外,对于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找不到明确病因)患儿,新指南也不推荐常规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抑酸药。对于慢性咳嗽患儿,不推荐常规使用免疫调节剂。

发布了文章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

FD 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种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部烧灼感,也可以表现为厌食、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气或反酸,而经适当评估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组常见临床综合征。根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又可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 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 和上腹痛综合征( 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 。PDS 被定义为餐后饱胀或者早饱,影响正常进食。EPS 被定义为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可通过进食诱发或缓解,也可在禁食时发生。FD 患者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2个或以上症状重叠出现。1  一般治疗1.1  饮食、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儿改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致病因素,避免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部分水解低乳糖配方奶有助于缓解 FD 患者胃肠道不适的症状,减轻腹胀。1.2  心理治疗 如生物反馈、放松、认知行为疗法、意象引导和催眠疗法可有效治疗包括 FD 在内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儿童。生物反馈辅助放松训练配合药物治疗优于单独药物治疗,因此,对常规药物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建议请心理科医生协助诊治,适当给予心理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同时配合选用柴胡舒肝丸,必要时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2  中西医互参2.1  PDS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单独给予促动力类药; 和( 或) 联合具有运脾消食化滞功效的中成药、中医外治疗法对症治疗; 也可单独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治疗。2.2  EPS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可依据病情酌情给予抑酸类药物; 和( 或) 联合具有理气和胃止痛功效的中成药、中医外治疗法对症治疗,也可给予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治疗。3  西医治疗3.1  抑酸药 作为 EPS 患者的一线治疗,包括:( 1) 小剂量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 : 可有效缓解腹痛和反酸等症状,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 0.6~1.0 mg /( kg·d) ,每日 1 次,餐前 0.5~1.0 h 口服,疗程 10~14 d。( 2) H2 受体拮抗剂: 常用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等,可改善FD 患者恶心和呕吐症状,但与 PPI 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包括易怒、厌食、嗜睡和头痛。3.2  促动力药 作为 PDS 患者的一线治疗,包括( 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多潘立酮,可有效减轻FD 患者上腹部疼痛和餐后饱胀的症状,常用剂量为每次 0.3 mg /kg,每日 3 ~ 4次,餐前口服,主要副反应为腹泻和嗜睡,但需警惕其潜在的心血管风险( QT 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 。( 2) 5-羟色胺-4( 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4,5-HT4) 受体激动剂: 枸橼酸莫沙必利: 可增加胃窦与十二指肠运动及其收缩频率与幅度,常用剂量为每次 0.2 mg /kg,每日 3 次,副反应主要为腹痛、腹泻及心悸等,但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尚不确定,因此不推荐长期使用。( 3) 其他促胃动力药: 氨甲酰甲胆碱和红霉素,在成年 FD 患者中,氨甲酰甲胆碱可增强食管蠕动,红霉素可有效改善胃十二指肠运动和胃排空,但在儿童 FD 患者中的疗效存在较大争议,暂不推荐使用,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其在儿童 FD 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3.3  抗组胺类药物 赛庚啶: 作为 5-羟色胺、H1 受体和毒蕈碱受体的拮抗剂,具有松弛胃底和促进食欲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儿童 FD 患者的临床症状,剂量为 0.25 ~ 0.5 mg /( kg·d),尽管约1 /3的儿童可能出现副反应,但通常较轻微,仅限于嗜睡、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3.4  益生菌及其他药物 ( 1) 益生菌: 有研究报道加氏乳杆菌 OLL2716 ( lactobacillus gasseri OLL2716,LG21) 可有效改善 FD 患者餐后不适的症状,并可调节 FD 患者胃液中失调的微生物群。目前益生菌治疗 FD 的相关研究较少,疗效仍存在争议。( 2) 硫糖铝: 作为抗酸药的一种,有助于改善 FD 患者反酸和腹痛等临床症状,但在儿童患者中的安全性仍不明确,因此不建议长期应用。( 3) 消化酶: 复合凝乳酶可保护儿童胃肠道黏膜,有效改善 FD 患者恶心、呕吐、腹痛和腹胀等症状。3.5  Hp 感染的根除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 FD患者,若存在 Hp 感染,考虑为 Hp 相关性消化不良,建议参考儿童幽门螺杆菌根治指南进行 Hp 根除治疗。

发布了文章

儿童慢性咳嗽的治疗

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的治疗原则如下:1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治疗可予以口服β2 受体激动剂(如丙卡特罗、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作诊断性治疗1-2 周,也有使用透皮吸收型β2 受体激动剂(妥洛特罗),咳嗽症状缓解者则有助诊断。一旦明确诊断CVA,则按哮喘长期规范治疗,选择吸人糖皮质激素或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两者联合治疗,疗程至少8 周。2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治疗根据引起患儿慢性咳嗽的上气道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过敏性(变应性)鼻炎:予以抗组胺药物、鼻喷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鼻黏膜减充血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鼻窦炎:予以抗菌药物治疗,可选择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阿奇霉素等口服疗程,至少2 周,辅以鼻腔灌洗,选用鼻腔局部减充血剂或祛痰药物治疗。增殖体肥大:根据增殖体肥大程度,轻-中度者可鼻喷糖皮质激素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1-3个月并观察等待,无效可采取手术治疗。3 感染后咳嗽(PIC)治疗PIC 通常具有自限性,症状严重者可考虑使用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4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治疗主张使用H2 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和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年长儿也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取半卧位或俯卧前倾30度,改变食物性状,少量多餐等对GERC有效。5 非哮喘性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NAEB)治疗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无效,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6 过敏性(变应性)咳嗽(AC)治疗主张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治疗。7 药物诱发的咳嗽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药观察。8 心因性咳嗽可给予心理疗法。9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治疗予以抗菌药物,可优先选择7:1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制剂或第2 代以上头孢菌素或阿奇霉素等口服,通常疗程需2-4 周。

发布了文章

儿童便秘管理

1 诊断评估儿童便秘90%以上为功能性,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彻底查体,即可开始初步治疗,对其中少数提示有器质性病因及初治无效的顽固性慢性便秘患儿,应进行专科检查明确病因,进行对因治疗。2 教育2. 1 教育的必要性 除了靶器官的病理生理机制,患儿与家长的心理以及环境因素对便秘的形成和管理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无论是婴幼儿期正常排便习惯的形成,还是学龄期患儿的憋便和溢粪等行为的纠正,清除嵌塞后的疗效维持及恢复正常排便行为,均需家长配合。但多数家长对治疗的长期性缺乏思想准备,当短期治疗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即失去信心,产生焦虑情绪,从而更加重便秘治疗的负面影响。2. 2 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实施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教育的内容包括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和长期治疗的目的、措施和必要性。儿童的神经、心理、胃肠发育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随着胃肠道生理功能的逐渐成熟,从反射性随意排便到有意识自主控制排便,摄入食物也从液体类转换到固体类,故应根据不同月龄、年龄的不同发病机制进行相关解释说明。徐辉等研究充分显示了教育对促进管理依从性的良好效果:研究对象为学龄儿,以罗马Ⅲ为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一般治疗组和健康教育组,除药物、行为干预和生物反馈治疗外,健康教育组加强KAP(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模式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解释便秘的病理生理,指导各项治疗措施,鼓励家长和患儿的信心,每2周1次 > 15 min的交谈,共8次。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的服药依从性和行为依从性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而症状评分显著降低。3 清除嵌塞长期持续的顽固性便秘患儿,主诉常包括艰难排出粗大粪块堵塞厕所下水道,提示直肠粪便嵌塞。研究显示,患儿为避免痛苦的排便经历而尽力憋便,使便秘难以改善,故清除嵌塞是维持治疗效果的关键。直肠栓剂、灌肠和口服剂均显示临床疗效,但直肠给药会使患儿不适,并增加对医师和家长的抵触,影响长期管理。已有研究证实了聚乙二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口服1.5 g/(kg·d)连续6 d的嵌塞清除率接近70%,副反应为水样便和便失禁。4 维持治疗一旦清除嵌塞完成,治疗的目标就是采用各种措施以维持疗效,促进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无痛地排出软便,主要内容如下。4. 1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包括通过教育和促进成功排便解除家长和患儿的心理压力,指导具体措施帮助养成正常排便习惯。4. 1. 1 排便习惯与便秘的关系 正常排便习惯是人体正常行为能力的体现,行为特殊儿童如孤独症、肥胖症等有较高的便秘患病率。研究显示,便秘患儿42.1%未经过排便习惯的训练。土耳其儿童便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2岁仍未能控制排便。儿童期便秘主要发生在 2 ~ 4岁,此期是正常排便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以上资料均提示排便习惯与儿童期便秘具有相关性。但在小婴儿中未发现排便困难与习惯训练的相关性。4. 1. 2 建立健康排便习惯4. 1. 2. 1 解除排便痛苦 便秘患儿常因避免痛性排便(肛裂)而憋便,使粪便更干硬、粗大、难以排出,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导致直肠粗大,感觉阈值升高,造成更严重便秘。因此,要建立正常排便习惯,软化粪便,治愈肛裂等肛周病症,保证无痛排便是不容忽略的首要步骤。4. 1. 2. 2 心理行为治疗 较大儿童的心理行为与便秘常互为因果,慢性顽固性便秘患儿常合并便失禁而受到家长惩罚、同伴嘲笑,导致患儿产生缺乏自信自重、抑郁、回避交往、易被激怒及其他行为问题,更加重排便习惯失常。应由儿科心理医师和(或)儿科胃肠医师进行心理行为和传统治疗,包括解除排便恐惧、排便痛苦(软化粪便),指导定时排便的如厕技巧训练等。4. 1. 2. 3 方法和技巧指导 (1)婴幼儿:应指导婴幼儿患者家长如何使孩子在适当时间、采用适当方法建立健康的排便习惯。如使用色彩鲜艳、外观吸引儿童(小动物形象)的坐便器;晚餐后进行训练较合适,既可利用胃结肠反射,家长精神情绪又比较放松,每天1次,逐渐形成习惯,并可采用奖励以促进效果。(2)较大儿童:指导在适当时间,一般在晚餐后,可避免因时间紧迫而精神紧张;选用适当坐便器,采取适当的排便姿势,放松腿和脚,双膝稍高于臀部,深呼吸屏气同时向下推进,反复训练,直至正常如厕。彭亚梅研究了80例3 ~ 5岁幼托机构符合罗马Ⅱ标准便秘儿童,除相同缓泻剂治疗外,干预组每天2次规律坐便10 ~ 15 min干预,4周后Bristol粪便性状、排便频率和伴随症状积分改善,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显示了排便习惯训练的作用。4. 1. 2. 4 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是近年引入的一种行为治疗,对因盆底协调功能不良的成人慢性便秘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该法是用电和化学装置(生物反馈治疗仪)增加肛门括约肌生理功能意识,通过给患者提供视觉、口头或听觉信息以提高机体功能的自控。在治疗中患儿可以通过视屏看到自己排便动作时肛门肌肉活动情况,同时被指导根据信号自我调节,模拟排便时放松盆底肌和肛门外括约肌,达到直肠压上升、肛管压下降的正确排便感觉。江米足等研究了47例4 ~ 12岁符合罗马Ⅲ标准,肛管直肠测压有盆底肌协调障碍的便秘患儿,行生物反馈治疗,每周2次,每次20 ~ 30 min,并在家中自我训练早晚各15 ~ 20 min。治疗 > 3次患儿的结果表明,直肠排便压升高,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值下降,随访3个月至1年,解除便秘总有效率88.9%,显示出该疗法在儿童便秘中的治疗作用。也有研究认为此治疗的局限性是只能在医院进行,应鼓励患儿在家中自我训练。4. 2 饮食治疗4. 2. 1 饮食治疗的内容 饮食治疗应包括:适于患儿所在年龄段的均衡饮食(婴儿期适合各月龄的足量乳类和适当固体食物比例)、适量饮食纤维素和适量的水份摄入。关于膳食纤维素的作用,目前认为适量纤维素摄入对治疗有益,即(年龄 + 5)g/d。文献和临床观察显示,部分婴儿便秘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其饮食治疗主要是乳母避食牛奶及人工喂养儿低敏配方替代。关于喝水的作用,少于每天正常需要量的水份摄入肯定不利于粪便排出,但过多的摄入只能增加排尿,而不能软化粪便和增加排便。4. 2. 2 应正确理解饮食治疗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根据患儿月龄、年龄的正常饮食结构,不询问患儿每天的水份摄入量,不加分析地推荐增加水果、蔬菜和水的摄入,常常得不到理想效果,尤其对婴儿期患者甚至会带来影响消化功能和增加肾脏负担的影响。4. 3 药物治疗 在没有形成规律排便前,相当长时期内应辅以缓泻药物维持疗效。4. 3. 1 口服泻剂 (1)容积性泻剂:小麦麸皮、魔芋淀粉、琼脂、车前子制剂,此类制剂作用机制为进入肠道后吸水形成凝胶,增加粪便量并刺激肠蠕动,改善粪便硬度,利于排出;(2)渗透泻剂:乳果糖、山梨醇糖、大麦麦芽浸膏、氢氧化镁、聚乙二醇,此类制剂的作用机制是增加结肠的渗透负荷,扩大粪便量,增加排便;(3)刺激性泻剂:番泻叶、大黄、芦荟,刺激肠蠕动和黏液分泌而导泻,可造成电解质紊乱;(4)润滑剂:石蜡油,因婴幼儿易吸入而不推荐使用。目前,国内外多推荐渗透泻剂如乳果糖和聚乙二醇。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研究中,将227例8 ~ 18岁功能性便秘患儿随机分为聚乙二醇(福松)和乳果糖组,治疗14 d,结果显示两组的粪便性状和排便频率(5 ~ 7次/周)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前者更优于后者。4. 3. 2 灌肠剂和肛栓剂 水、盐水、高渗磷酸钠和矿物油均可用作便秘灌肠(在婴幼儿中易造成水电解质失衡),不主张用肥皂水和高渗盐溶液。4. 3. 3 益生菌 近期大样本RCT研究未发现益生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的显著差异。4. 4 体育运动 对于学龄期及更年长的患儿,适当增加运动能改善便秘疗效。4. 5 顽固性便秘的治疗和便秘的手术治疗4. 5. 1 寻找病因调整方案 常规传统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便秘患儿,除药物应用不当的原因外,常合并器质性病因,故应再次分析各系统性疾病原因并进行专科检查,如肠道传输试验、肛门直肠测压、排便造影、直肠活检等,可检出巨结-直肠、慢传输和不协调排便等解剖和功能异常。国内张树成等对功能性便秘患儿的排便造影发现,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及盆底疝等多种病因占60.42%,为手术或生物反馈治疗提供了依据。4. 5. 2 药物和其他治疗 (1)5羟色胺(5-HT)激动剂和阿片受体拮抗剂:已被用于成人顽固性便秘,作用机制为刺激肠蠕动和逆转阿片的胃肠副反应。(2)电刺激神经调节:方法是在臀部皮下植入电刺激装置的神经调节和在肋缘下、T9 ~ L2脊柱旁4个体表电极的经皮电刺激,显示改善慢传输患儿的结肠运动和生活质量。(3)对有不协调性排便的患儿考虑生物反馈治疗。4. 5. 3 手术治疗 长期顽固性便秘形成结直肠解剖、功能明显异常的患儿需手术治疗。关于采用盲肠造口顺行灌肠,合并极度直乙扩张和低动力患儿的结肠切除、经肛门直乙切除,乙状结肠冗长切除、大龄先天性巨结肠(HD)及HD同源病的结肠切除等,临床已有成功治疗的报道。新生儿和婴儿便秘有较高的肠神经节病变发生率,行肛门直肠测压和直肠黏膜活检能及时明确手术指征。儿童便秘手术前必须明确病因,确定切除范围和(或)术式,以保证手术的近期效果和远期生存质量。5 长期随访以往认为1/3便秘患儿症状可持续至成人期,但近年一项研究表明,401例便秘儿童长期加强管理随访10年,取得较好效果,但16岁时治愈率仅达80%。疗效差的原因考虑发病年龄较大,发病与首次就诊于亚专科门诊延迟时间较长,进入研究时排便频率较低等,提示儿童期便秘必须早期进行专科管理和长期随访,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发布了文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

1、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长得有点像“乌贼”,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胃中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据统计,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我们人类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历史才30多年,当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两位研究者就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由此可见该菌在医学史上的地位。而在我国,有报道显示,中国医院内有症状儿童的Hp感染率为29.2%-53.2%,其中12 岁以后的感染率显著上升,儿童Hp感染率与基础卫生设施、个人及家庭卫生习惯和家庭社会经济情况相关。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吗? 很多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往往是体检的时候才意外发现自己是被感染了,而幽门螺杆菌并不是这么和善,儿童时期8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50%以上的胃溃疡都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当幽门螺杆菌被根治后,溃疡的复发率就下降了,说明幽门螺杆菌在溃疡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长期消化不良、部分缺铁性贫血也存在相关联系,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幽门螺杆菌对胃癌发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不过对于儿童来说,常见的影响主要在消化道溃疡这类疾病上。 3、幽门螺杆菌怎么传染的?目前还有没一个特别明确的传播途径,最有可能的还是考虑口—口传播及粪—口传播。因此这里还是要呼吁下,不要口对口的给孩子喂食。另外“粪—口传播”,不是说直接接触粪便,而是可能被粪便污染的菜叶、水源、手再经口传播,所以蔬菜食用前一定要清洗干净、手部卫生一定要重视。4、哪些儿童需要治疗?其实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一直存在两个声音,一个是激进派,主张一旦发现,不管有没有临床症状,立马治疗。而另一个是温和派,主张不需每一个幽门螺杆菌患儿都治疗,毕竟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容易,治疗过程中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收益不大。不过如果存在“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一级亲属有胃癌的患儿、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这类情况的患儿需积极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旦决定治疗,就要严格按照疗程服用,不要中途擅自停用。5、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既然儿童容易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治疗好后还存在复发的可能性,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预防呢?1、 家长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被重视。2、 不要口对口喂养,这不仅仅是预防幽门螺杆菌,而是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比如现在流行的手足口病也是一样。3、 做好洗手及手部卫生,这里不单单指儿童的手,还有家长们的手也是一样。4、 注意食物卫生,特别是农家传统方式种植的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煮熟煮透。

发布了文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一、儿童Hp感染的诊断  (一)Hp的检测指征    1.消化性溃疡。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  3.慢性胃炎。  4.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  5.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6.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 non steroid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7.不建议常规检测: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显示Hp感染与中耳炎、牙周疾病、食物过敏、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生长发育迟缓有关。临床检查的目的是寻找潜在病因,而不是检测是否存在Hp感染。因此对于功能性腹痛患儿不建议行Hp检测。    (二)各种Hp检测方法的特点   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 rapid urease test,RUT)、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和胃黏膜Hp培养、核酸检测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 urea breath test,UBT)、粪便Hp抗原检测(Helicobacterpylori stool antigen,HpSA,or stool antigen test,SAT)和血清Hp抗体检测等。除了血清抗体检查,其他检查前均需停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PPI)2周、抗生素和铋剂4周。    1.RUT:敏感度750%一100%,特异度84% -100%,其操作简便、费用低、省时,但检测结果易受试剂pH值、取材部位、组织大小、细菌量及分布、观察时间、环境温度和胃炎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故存在结果假阴性的情况。同时取2块组织进行检测(胃窦和胃体各1块)可以提高检测敏感性。    2.组织学检测:敏感度66% - 100%,特异度94%-100%,检测Hp的同时,可对胃黏膜病变进行诊断(HE染色),是唯一能确诊Hp感染同时判断其损伤程度的方法,但Hp在胃内呈灶性分市,其检出率易受取材部位及大小、细菌数量及一些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胃黏膜萎缩等的影响。    3.Hp培养:敏感度55% - 96%,特异度100%,是诊断Hp现症感染的“金标准”,Hp培养可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学研究。但复杂、耗时,需一定实验室条件,标本转送培养需专门的转送液并保持低温。    4.UBT:敏感度750%一100%。特异度77%~100%,可反映全胃Hp感染状况,不会出现因细菌灶性分布而造成的假阴性结果。13 C尿素呼气试验无放射性,适用于儿童,可用于诊断Hp现症感染,还可用于治疗后的复查。    5.SAT:敏感度97%-  98%,特异度95% -100%,检查时不需要口服任何试剂,是唯一一项诊断准确性不受患几年龄影响的无创性检测方法。该方法的准确性可与UBT相当。可用于Hp治疗前诊断和治疗后复查。    6.血清抗体检测:敏感度50% - 100%,特异度70% - 98%,检测的抗体反映一段时间内Hp感染情况,Hp根除后血清抗体可以维持很久,因此不能用于诊断现症感染,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7.分子生物学检测:可用于检测粪便或胃黏膜组织等标本。其中聚合酶链反应试验(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应用较为广泛。目前主要用作分子生物学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尤其适用于菌株的DNA分型、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    (三)Hp感染的诊断    符合下述四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现症感染:(1)细菌培养阳性;(2)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均阳性;(3)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RUT结果不一致,需进一步行非侵人性检测,如UBT或SAT;(4)消化性溃疡出血时,病理组织学或RUT中任一项阳性。    二、儿童Hp感染的治疗    (一)Hp感染根除治疗的适应证   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必须根治。以下情况可考虑根治:(1)慢性胃炎;(2)胃癌家族史;(3)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4)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5)监护人、年长儿童强烈要求治疗。    (二)Hp感染的根除治疗  1.根除Hp的常用药物:    (1)抗生素:阿莫西林50 mg/( kg-d),分2次(最大剂量l g,2次/d);甲硝唑20 mg/(kg.d),分2次(最大剂量0.5 g,2次/d);替硝唑20 mg/(kg.d),分2次;克拉霉素15 - 20 mg/( kg.d),分2次(最大剂量0.5g,2次/d)。  (2)铋剂:胶体次枸橼酸铋剂(>6岁),6-8mg/( kg.d),分2次(餐前口服)。    (3)抗酸分泌药:PPI:奥美拉唑,0.6-1.0mg/( kg.d),分2次(餐前口服)。    2.根除Hp的治疗方案:    (1)一线方案(首选方案):适用于克拉霉素耐药率较低(< 20%地区,方案为: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疗程10或14 d;若青霉素过敏,则换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 20%)的地区,含铋剂的三联疗法(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以及序贯疗法(PPI+阿莫西林5d,PPI+克拉霉素+甲硝唑5d)可作为一线疗法。    (2)二线方案:用于一线方案失败者,PPI+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胶体次枸橼酸铋剂或伴同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疗程10或14 d。    3.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是针对Hp根除治疗失败的患儿,分析其失败原因和提出处理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1)了解患儿以前治疗时用药的依从性,判断治疗失败的原因。    (2)有条件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无条件者用分子检测方法(如原位免疫荧光杂交)检测克拉霉素的耐药性。    (3)无条件行药敏试验,再次治疗时应尽量避免重复使用初次治疗时的抗生素或加用铋剂,对青霉紊过敏的患儿可供选择的药物有限,能否选用氟喹诺酮类等药物,需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考虑使用。    (4)延长治疗时间或加大药物剂量(建议不超过药物说明书用量)。    (5)抑酸剂在根除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PPI代谢的CYP2C19基因多态性会影响根除效果。因此,可选择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PPI,如埃索美拉唑,可提高根除率。    (6)对多次治疗失败者,可考虑停药3个月或半年,使细菌恢复一定的负荷量,以便提高下一次治疗时Hp的根除率。    (7)根除治疗失败,但症状缓解者,可暂缓再次根除治疗。    4.根除Hp的辅助治疗:国内外成人Hp共识和Meta分析均指出联合应用微生态制剂可辅助治疗Hp感染,减少Hp根除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微生态制剂是否可以提高儿童Hp的根除率,目前没有明确的结论。    5.根除Hp的疗效判断: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即使患儿症状消失也建议复查,首选尿素呼气试验。符合下述三项之一者可判断为Hp根除:(I)UBT阴性;(2) SAT阴性;(3)基于胃窦、胃体两个部位取材的RUT均阴性。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