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528

杨荣萍

乌镇互联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克罗恩病
克罗恩
肠癌

发布了文章

克罗恩病的预后

目前尚无治愈克罗恩病(以下简称CD)的方法。关于疾病预后的问题实际上主要是关心患者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与相同年龄、性别的无疾病人群相比会如何。每个CD患者的病程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指定的一个观察年中,大约有55%患者处于临床缓解,15%患者处于轻度活动期,而30%正饱受重度活动性疾病的困扰。因此,关于疾病预后的问题必须是以一个真实的人群为基础的患者群来获得,这些患者才能代表所有的疾病类型(各种活动度、病变范围),而不是通过某个医院人群或某个外科中心病例(这类病例通常病情较重,并不能反映整体患者的情况)。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在上世纪60-70年代,Truelove and Pena完成了第一个炎症性肠病患者流行病学的研究。他们将患者分为“新发病例”(诊断和治疗都是在同一家地区性医院)和“选择病例”(选择在上一级医院治疗的患者)。作者发现新发病例在10年后的生存率高于选择病例。随后的人群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结果从死亡率不受影响到轻度增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观察到的增高死亡率与CD的病变范围、病程、女性有关。除了与CD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有部分患者死于其他胃肠道、肝脏、胆道疾病以及肺部肿瘤。在所有死亡患者中,与CD疾病本身相关的约占30%。这部分患者死亡原因分为两类,一是发生在疾病早期,与临床或外科手术并发症有关;第二类发生于疾病晚期主要死于肠道肿瘤。到目前为止,应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是否能改变CD患者总体死亡率和或死亡病因尚无定论。这些治疗可能通过减少手术率从而减少术后死亡率,但同时应权衡因治疗不良反应可能增加死亡风险。一个包含来自欧洲、北美的6个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评价了CD患者并发肠道肿瘤的风险。估算总体大肠癌的标化发生率为1.9,95%置信区间为1.4-2.5。进一步分析发现CD患者大肠癌发病率主要与结肠癌发生率增加有关,而直肠癌的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该研究同样也对小肠肿瘤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发现小肠肿瘤在该人群中发生风险增加了27倍。人群研究结果显示,与之前推测的不同,并未发现CD患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但皮肤肿瘤、肺部肿瘤的风险增加。 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价新的生物制剂治疗对这些患者肠道及肠外肿瘤风险的影响。

发布了文章

克罗恩病的手术风险

尽管内科治疗的进展,大约70~80%的克罗恩病(以下简称CD)患者在一生中需行手术治疗。然而,手术并不能使CD治愈,CD术后复发非常常见,因此,对于 CD患者而言,手术通常是为了缓解症状恶化或解决急性并发症,同时还需要考虑肠道功能保留的问题。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小肠和回结肠型CDCD的外科治疗被明确定义为需要外科干预,伴有明显的病变部位,尽量保留正常肠段。回末和盲肠是最易受累的两个部位,导致大约40%的患者需要手术。回结肠患者在发病后的5年内手术概率是75%,而10年为90%。回盲肠型手术仅限于切除回盲部,研究证实腹腔镜和开腹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当。在第一次手术后的5年、10年的再手术率分别为20%和35%。大约10~20%患者为小肠型(病变仅累及空回肠),内科保守治疗在这些患者中的疗效还并不理想。有些患者可能进展为纤维化狭窄,此时选择小肠狭窄成形术,能大大减少患者最终发展为短肠综合症的概率。这个手术是安全的,并且不会增加手术后复发的风险。目前,国外有些医疗中心正在开展内镜下结肠或回结肠狭窄扩张术,该项治疗有可能延缓部分患者首次手术的时间。手术后继续抽烟能增加复发的风险。结肠CD结肠型CD约占总体CD的20~30%。这些患者约占所有结肠切除患者的25%。一些外科手术方法均用于结肠型CD中,但切除范围是争议的焦点。最近一个荟集6个已发表的研究488例患者的meta分析报道比较了结肠型CD的节段性切除和亚全切的术式,节段性切除的复发率是25%~72%,10年累积复发率为66%。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后10年累积再手术率为37~74%。大多数研究报道肛周病变是外科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于一个仅有短节段肠段受累的患者而言,节段性切除是有优势的。对于那种弥漫性、远端受累、伴随肛周病变者存在术后复发高风险,则应该提倡积极的全结肠切除。

发布了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的预后

     新诊断的溃疡型结肠炎患者(以下简称UC)年龄通常在15-35岁之间,并且确诊前可能已经受这种慢性疾病困扰好多年了。对于这些患者而言,能够通过简短的信息了解在今后几年甚至几十年将会发生什么是很重要的。本文就UC的临床表现、病程以及长期预后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临床过程    通常认为,UC的临床过程共有4种模式:第一种为典型的复发-缓解模式,大约90%的患者符合这种模式 ;第二种为急性暴发性或难治性,即起病初期病情就非常重,因此可能需要急诊手术或在确诊1年内行手术治疗,这部分患者约占10%;第三种模式终身可能只有一次典型发作,随后进入长期缓解期;第四种模式患者始终处于活动期。后两种临床过程相对少见。预后因素    UC的主要预后因素包括:(1)结肠炎症的范围;(2)疾病的严重程度。国外的临床资料显示,在新诊断的患者中,40%患者病变局限于直肠,30-40%患者病变为左半结肠,20-30%患者病变为全结肠,其中全结肠病变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手术率和结肠癌的发生风险较高。疾病的严重程度是通过临床症状(如排便次数、血便、发热、心动过速)和实验室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等)综合判断。    作为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的一个指标,确诊时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是预测疾病不良预后的一个因素。来自一个人群研究的数据显示,1/3患者确诊时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大约一半的患者随后需要长期应用激素或手术治疗。而UC的保护因素则包括吸烟和阑尾切除。不少研究已经发现不吸烟或戒烟UC患者的病情往往更严重。阑尾手术切除术不仅有可能预防UC,有阑尾切除史的UC患者病变通常较轻。结肠切除    UC患者的全结肠切除率第1年大约为10%,第二年4%,此后每年1%。也就是说如果患者在确诊的前几年不需要行全结肠切除,那么以后患者因活动性病变需切除结肠的概率就很低。按病变部位区分,全结肠患者确诊5年内的累积手术率为35%,而仅有直肠病变患者的手术率仅为9%。最近的报道显示,目前UC的结肠切除率比以前所报道的低。研究显示,难治性或暴发性UC应用环孢素A治疗可以降低短期的手术率(也就是降低急诊手术率),但长期随访发现其中有一半的患者最终还是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在很多中心,应用英夫利昔代替环孢素A用于治疗难治性UC,可以使患者免除手术,但其长期疗效还缺乏足够的数据。生存率国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UC确诊的前几年死亡率有所增加,这与重度或暴发性UC以及全结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有关。总体来说UC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普通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因肝胆疾病和结肠癌死亡率轻度增高。结肠癌    UC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是在确诊后的8-10年,因此,推荐在从这时起应定期随访结肠镜监测不典型增生。由于观察偏倚和方法学的缺陷,早期研究明显高估了UC结肠癌的发生风险。最近的研究显示,UC患者10年发生结肠癌的风险为2%,以后逐年递增,20年为8%,而30年为18%。因此,UC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大约为普通人群的2-3倍。结肠癌通常更容易发生于那些确诊年龄小(小于15岁)、全结肠的患者。同时患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有结肠癌家族史的UC患者发生结肠癌风险增加。

发布了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如何监测结肠癌的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如何监测结肠癌的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UC)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结肠癌,尤其是那些病程长、病变范围广泛、同时存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这可能与长期粘膜慢性炎症诱导细胞异型增生,最终导致恶性肿瘤的形成。肠癌家族史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些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那么,该如何预防结肠癌的发生呢?有学者提出预防性的全结肠切除术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也并不为所有患者接受。但是一旦发现有明确的异型增生,此时患者近期发生结肠癌的风险大大增加,就需要考虑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术。研究认为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能能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在大多数患者中可将其作为长期的预防治疗。但是,仅此一项不并不足以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尽早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适时进行干预是降低结肠癌发生风险最有效的方法。“监测性结肠镜”是有肠癌风险患者最合理、最重要的监测方法。监测性结肠镜检查不同于普通的结肠镜检查,要求每10cm在4个象限分别取1块组织,发现可疑的隆起性病变需额外取活检,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异型增生(即癌前病变)。 监测性结肠镜检查的时机目前最为被临床医师及专家接受的意见是:病程超过10年以上的广泛结肠炎的患者应开始进行检测性结肠镜检查。应用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有可能提高检出率。如果在监测中发现癌或异型增生,就需要进行外科干预。若患者同时合并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由于其发生结肠癌的风险大大增高,结肠监测时间应提前至确诊之时。单纯直肠炎患者肠癌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当,无需特别监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UC的病变范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炎症累及部位通常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所说的广泛结肠病变是指任意一次肠镜检查时发现炎症超过脾区,不管确诊时是否如此。 监测间隔美国指南建议全结肠和左半结肠炎患者在病程满10年后开始监测,以后每1-2年重复一次;连续2次为阴性发现时则延长至1-3年,直到该病满20年。此后应加强监测,监测频率为1-2年。但英国的指南推荐病程满10年进行初次筛查,第一个10年内每3年监测一次,第二个10年内每2年监测一次,以后每年1次。伴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结肠癌发生风险明显升高,需要每年进行一次监测性结肠镜检查。最近的证据显示,持续维持疾病缓解可能明显降低结肠癌的发病风险,在这些患者中可适当延长监测时间间隔。

发布了文章

克罗恩病应该维持治疗多长时间

克罗恩病(简称CD)目前还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正因为如此,需要长期维持治疗预防复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CD患者疾病谱非常广,疾病的严重程度差别大。对少数幸运的患者而言,手术干预可能带来长期的无症状缓解期。但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将要受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症状侵扰。究竟维持治疗对10年、20年、30年后的病程有何益处,是否存在一个时间点超过该点维持治疗就不再有意义了?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对照临床试验数据关于内科维持治疗数年后的数据。之所以这个问题未能解答的主要障碍在于对于任意一个个体患者而言,还没有准确的标准预测CD的临床病程。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用于CD治疗的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6-巯嘌呤(AZA/6-mp)等。    首先,激素治疗对维持缓解无效。北美和欧洲的CD协作临床试验清晰地显示激素不能维持疾病缓解。尽管布地奈德能降低治疗3个月、6个月的复发率,但12个月时复发率与对照组无差异。最近的meta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对预防复发完全无效。来自欧洲的研究同样也显示柳氮磺黄吡啶对CD的缓解期无明显益处,Meta分析显示美沙拉嗪对内科治疗诱导的CD缓解具有很小但具有统计学差异。但NNT值为16,因此这种统计学差异在临床上可忽略不计。AZA/6-mp 相对而言有较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长期的维持治疗。通过仔细地、分析病例发现,所有的研究均显示维持4-5年具有明显临床益处,终止治疗后随时间延长复发率逐渐升高。AZA的维持治疗的NNT为7。停止AZA治疗后1年,3年,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7%,56%和65%。重新治疗后可再次获得缓解。尽管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可能存在潜在毒性,现有证据强烈提示,免疫抑制剂长期维持治疗的益处远大于害处,尽管AZA治疗似乎对长期外科干预无明显影响。CD不像是一种疾病,更像一组不同遗传易感性的症状相似的一组疾病。因此,任何一种特定的维持方案不可能对所有患者或大多数患者有效。对于病情轻、发生严重并发症、反复复发的风险很低的患者,可能从长期维持治疗中获益较少。而另外一些病情较重、存在狭窄或穿孔并发症以及及反复复发的风险较高的患者,很少处于缓解期,则可以从控制疾病中获益不少。因此,目前的挑战在于:明确那些有可能疾病较重并进行积极的短期和长期治疗。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CD的某些临床特征,如诊断年龄、距离上次复发的间期、吸烟、最近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可能能够预测疾病复发,但这些推测还不十分明确。希望通过发展基因型-表型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提供更准确的疾病行为的预测方法,并且为如何选择患者进行长期维持治疗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法。那么,究竟CD患者的维持治疗应该是多长时间呢?目前,对于轻症患者而言,专家建议在治疗几年后试着停止治疗以观察维持治疗对于该患者而言是否真的必需。而对于依靠免疫抑制剂维持缓解的患者,维持治疗至少为4年。4年的持续缓解后如果患者希望停止治疗,此时如果能够保证密切随访,试着中止治疗是合理的。但一旦症状复发,则应立即重新应用免疫抑制剂。手术后的维持治疗方案还没有统一意见。有专家推荐手术后6-12月应复查结肠镜。内镜下吻合口复发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而没有内镜复发患者则密切随访。术后若持续4-5年维持缓解,则可试着停止治疗。停止治疗后平均1年随访一次肠镜,一旦有明显内镜复发建议重新开始治疗。

发布了文章

炎症性肠病患者须知

炎症性肠病的问与答1.什么是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胃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疾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血便等不适,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不清。2.炎症性肠病在什么人群中最容易患病?炎症性肠病的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尽管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会累及各个年龄阶层的人群,但主要累及年轻人,患者一般年龄在15-35岁。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3.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症状?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有一些相似的症状,如慢性腹泻、腹痛、便血、发热、体重下降。两种疾病均伴有肠外表现,如:皮疹、口腔溃疡、关节痛和关节肿胀,甚至会出现肝脏损害。4.炎症性肠病会遗传吗?炎症性肠病发病具有一定家族聚集现象。据研究资料显示,约15-20%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较近亲属中,亦有其他人患炎症性肠病。但不肯定炎症性肠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5.炎症性肠病的病因是什么?炎症性肠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遗传性素质导致机体对外环境、饮食、感染因素产生不能调节的肠道免疫反应可能与疾病病因有关。炎症性肠病是没有传染性的。6.如何诊断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和肠镜下的表现。7.如何治疗炎症性肠病?一般治疗:强调饮食调理和营养补充,给予高营养低渣饮食。适当给予叶酸、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腹痛腹泻必要时可给予抗胆碱要药或止泻药,合并感染者静脉途径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药物包括以下几点:(1) 氨基水杨酸制剂 对控制轻、中型患者活动性有一定疗效,主要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者。(2) 糖皮质激素 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适用于本病活动期。活动性强的可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或免疫抑制剂。(3) 免疫抑制剂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加用此类药物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甚至停用。(4) 并发完全性肠梗阻、瘘管、脓肿、急性穿孔或大出血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治疗。8.炎症性肠病患者能参加运动吗?可以。在疾病控制的较好的情况下,年轻患者应尽可能的锻炼身体。但是,一些紧张剧烈的运动可能会导致疲劳、腹痛加重、关节炎等,这些运动要适当限制。另一方面,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导致骨质疏松,在一些接触性运动(足球、摔跤)中容易导致骨折,这些运动要适当控制。9.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吗?虽然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慢性疾病,但一般并不会危及生命。尽管不少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甚至不时住院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生活。虽然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治愈炎症性肠病,只要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患者是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过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10.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以吸烟吗?这取决于您患的是溃疡性结肠炎还是克罗恩病。仅管“吸烟有害健康”,但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正好相反,吸烟可能有益于控制病情。国外的研究发现,吸烟者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明显降低,即便已患溃疡性结肠炎,吸烟患者的病情往往比较轻,复发率、住院率都比不吸烟者要低得多。但是克罗恩病的情况则不同,吸烟会加重克罗恩病的病情,尤其是已经行肠切除手术的患者,吸烟会大大增加术后复发的几率。11.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吗?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倡个体化治疗,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不少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维持治疗。有些患者因为症状基本控制或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擅自停药或减药,往往容易造成疾病的复发或加重。12.炎症性肠病会影响男性患者的生育能力吗?大多数患者有正常的生育能力,但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某些药物对男性生育能力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接受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的雄性动物或男性患者的生育能力均明显降低,该药中的磺胺基团是导致这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停药或改用不含磺胺基团的美沙拉嗪3个月后生育能力可恢复正常。13.妊娠会加重炎症性肠病的病情(或导致复发)吗?妊娠本身并不一定会加重病情,但在妊娠期间患者往往选择停止药物治疗,就有可能加重病情。另外,怀孕时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患者在缓解期怀孕,其妊娠期间疾病复发的几率是20~25%(与非妊娠期相当),但若在疾病活动期怀孕,其炎症性肠病复发概率将明显升高,超过一半的患者将复发。因此,女性患者应避免在疾病活动期怀孕。14.炎症性肠病患者如何做好自己的病历档案?大多数炎症性肠病患者需终身诊治,完整的病历档案能让医生对患者病情有全面的了解,对诊治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患者本人尽量做到以下几点:1.妥善保留每次门诊原始的资料,有照片或病理彩图的应保持整洁、清楚;2.每次住院应保留出院小结、检查结果、影像资料、手术记录等。

发布了文章

结肠镜检查在预测克罗恩病复发或病程中的价值

 克罗恩病(简称CD)特征性的表现为粘膜溃疡,可累及全消化道,但最常见的是远端回肠和结肠。因此,结肠镜在CD初次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例,结肠镜可用于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并可能对患者今后的病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我们从以下三个问题出发对这个议题进行阐述。第一个问题:临床症状的缓解是否同时伴随内镜下病变的好转?答案是不一定!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观察到有些患者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但复查肠镜时却发现肠道病变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科学研究也发现,经过一些药物:比如柳氮磺吡啶、5-氨基水杨酸、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可以有效控制,但肠镜下的病变却无明显好转。但是情况并非总是这样!还有些药物如硫唑嘌呤、生物制剂治疗后,一些患者不仅临床症状缓解,肠镜下原先病变的溃疡完全愈合。正是由于这些发现,目前CD的治疗目标从原有的“缓解症状、预防复发”逐渐过渡为“缓解症状,诱导和维持粘膜愈合、预防复发”。第二个问题:药物治疗诱导粘膜愈合对患者长期的病程有何影响?临床观察发现,内镜下病变越严重的患者,今后需要行结肠切除手术的风险大于病变轻的患者。2004年国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研究,应用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英夫利昔治疗CD并观察疗效,发现应用英夫利昔规律治疗1年的患者粘膜愈合率高,并且这些患者以后的住院率和手术率均明显降低。最后一个问题:维持粘膜愈合后患者是否能停药,停药后的复发率是否降低?必须明确的是,到目前为止,CD仍然是一种不能完全治愈的疾病,即使有些患者经过治疗后内镜下病变完全愈合,但并不表示疾病治愈了,可以停止治疗。国外有研究报道了CD应用英夫利昔治疗后停药的数据。他们发现,经治疗达到粘膜愈合的患者中止治疗后疾病复发的确比未达到粘膜愈合的患者发生来得晚,但是无论粘膜病变存在与否,一旦停药大多数患者均会复发。总之,内镜检查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药物治疗疗效。长期的粘膜愈合有可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但粘膜愈合后还必须坚持治疗,否则多数患者还是容易复发。

发布了文章

炎症性肠病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

炎症性肠病(简称IBD)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每类药物在疾病的治疗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熟知药物的不良反应才可能尽量避免药物毒副反应。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柳氮磺吡啶(SASP)在治疗活动性炎症性肠病中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然而,SASP治疗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发生率约为10-45%,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该药含有磺胺基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恶心、消化不良、肌肉关节酸痛等。另外还有些患者对美沙拉嗪成分具有高敏反应,可出现皮疹、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发热,但发生率非常低。在男性患者中SASP可导致可逆的精子异常。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消化内科杨荣萍对于不能耐受SASP的患者,改用单纯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多数患者可耐受。5-ASA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有腹泻、头痛、恶心、消化不良、皮疹,但通常都不是很严重。肾毒性和胰腺炎发生率极低,但值得注意。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众所周知。在活动性CD治疗过程中,每天服用40mg强的松据报道副作用发生率为55%。副作用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以及治疗疗程有关。激素的不良反应几乎遍布全身。最常见的包括:体液储留、满月脸、痤疮、脂纹、体重增加、高血压、高血糖、青光眼、白内障、情感障碍等。肌肉骨关节的并发症包括骨质酥松、骨量减少。骨量减少是一种很常见且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可于治疗数周至数月内发生。此外,激素增加了感染的风险。正是由于传统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新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如布地奈德,被引入IBD的治疗中,它主要局部作用于肠粘膜,对全身影响很小。一些对照研究证实了与传统系统作用的糖皮质激素相比,布地奈德控制活动性CD的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抗生素许多临床经验和临床数据支持肠道菌群在IBD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因此,抗生素也被用于这些疾病的治疗中。甲硝唑是IBD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生素之一,尤其是在肛周病变型CD的治疗中。然而,甲硝唑的不良反应仍然是值得注意的。大约有50%患者发生短期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耐受、口中有金属味,不良反应通常是可逆的,停药后可缓解,但少数患者发生多发神经病变,即使停药亦持续存在。神经病变是限制甲硝唑长期应用的原因之一。其他常用于IBD的抗生素还有环丙沙星,属于喹诺酮类抗生素,可选择性地抑制肠道菌群的作用。该药短期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症状、皮肤病变以及转氨酶升高。但少数患者可发生跟腱炎和跟腱断裂,尤其当同时服用糖皮质激素时。最近用于治疗IBD的抗生素是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是一种广谱抗生素,最大的特点是口服不吸收(吸收率小于1%),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肠道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AZA)及其代谢产物6-巯嘌呤(6-MP)是IBD治疗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通常用于治疗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的IBD。Meta分析显示9%的患者因不良反应中止治疗。这些不良反应可分为非剂量依赖(过敏反应)或剂量依赖型。大约5-10%患者可发生过敏反应,通常发生于治疗的首个月内。主要表现为:急性胰腺炎、恶心、关节痛、发热、腹痛、皮肤红斑。对AZA敏感的患者可试用6-MP,但发生胰腺炎的患者应避免。最常见的剂量依赖型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2-15%。白细胞减少可发生于治疗期间的任何时段,但通过减少剂量或停药可恢复。另一种剂量依赖的不良反应是肝毒性。这类药与淋巴瘤的关系还不十分明确。有研究报道经AZA或6-MP治疗的IBD患者淋巴瘤发生风险增高4倍。甲氨蝶呤(MTX)是另一种常用于IBD治疗的免疫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阿佛他溃疡和白细胞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肝纤维化和高敏性肺炎。MTX因其对胎儿的不良反应禁用于妊娠期。环孢素(CsA)主要用于激素治疗无效的重度UC。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肾毒性、机会性感染、高血压、震颤, 牙龈增生和癫痫。生物制剂TNF-a,是免疫调节过程中的致炎因子,在IBD的级联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制剂直接拮抗TNF开创了IBD治疗的新纪元。目前常用的生物制剂包括英夫利昔(简称 IFX)和阿达木,其安全性已临床证实。感染是该治疗最值得关心的安全问题。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是最常发生的感染事件,通常很容易处理。然而,也可观察到一些更为严重的感染如肺炎、感染、败血症、机会性真菌性感染、病毒感染。生物制剂不能用于有活动性感染的患者,并且所有患者在应用生物制剂治疗前均应筛查潜在结核感染可能。从国外大型的数据库资料来看,接受IFX治疗炎症感染风险增加可能与这些患者CD病情严重度有关,并且也可能与这些患者同时合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关。目前还没有证据证实该药会增加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发生。意大利的研究发现接受IFX治疗的CD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与未接受IFX治疗的患者相当。但是,最近,有报道指出青年IBD患者接受IFX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可发生一种非常罕见、恶性程度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肝脾T细胞淋巴瘤。IFX抗体产生可能导致发生急性或迟发性输液反应并且可能导致疗效下降。规律维持IFX治疗、同时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应用糖皮质激素能减少抗体生成。其他关于IFX的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少数引起血象异常、神经脱髓鞘。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