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了文章
必看!近视防控的6个误区,你中了几个?
大家对近视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近视防控也逐渐被重视。近视的分类近视可以分成屈光、轴性两大类,前者是由于眼睛的屈光力较强,称为屈率性近视;而后者主要是眼球前后轴过长引起,称为轴性近视。 近视的首发症状一般都是视力下降,远处物体看不清而近处可以看清。 300度以下的近视为轻度近视,300~600度为中度近视,600度以上为高度近视。大部分近视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近视度数逐年加深至发育成熟后不再进展,一般步超过600度,没有眼底退行性变化,可以通过配镜矫正,称为单纯性近视。发生在5-10岁且进展很快,成年后继续发展至1000度甚至1500度以上,伴有眼底改变,视力不易矫正,称为变性近视。近视防控误区正确坐姿、眼保健操、定期检查视力,近视防控这么多年,近视率为何还是这么高呢? 近视防控的各种误区,你中招了吗?误区一:不看电视、手机就不会近视? 除遗传因素影响外,很多孩子近视的发生、发展与缺乏户外活动和过度的近距离用眼脱不了关系。 不管是手机等电子产品还是书本,本质上都是近距离用眼的问题,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才是引起近视的元凶。 户外活动会使人眼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瞳孔相对较小,有助于视物清晰,更帮助控制近视的发生、发展。 而户外适宜的阳光接触会促进眼睛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抑制眼轴的增长,预防近视发生,幼儿时保证每天晒2小时以上的自然光非常重要。误区二:近视千万别戴眼镜,越戴越坏? 很多人都认为,眼镜能不戴就不戴,一旦戴上了就拿不下来了,而且度数还会越戴越高,真的是这样吗? 近视其实是因眼球“长大”导致物体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出现在视网膜前面),使得远处无法看清,而眼镜只是弥补问题的一个工具而已,对眼睛没有伤害。 发育期的孩子出现近视问题,如果不及时准确配镜,会导致用眼更易疲劳,近视度数的增长更快。 误区三:眼镜的度数不要配太高? 其实,度数准确十分重要,只有足矫眼镜才会使眼睛的度数发展放缓,特别是目前比较火的周边离焦框架眼镜,每个点都恰到好处,足量矫正。 一般来说,隐外斜或间歇性外斜视的孩子应该足矫,极少数隐内斜的孩子需欠矫的渐变多焦点框架眼镜,总之合适更重要。误区四:阿托品眼药水可以治疗近视? 眼球内外的炎症、内眼手术、小儿屈光矫正都离不开阿托品,低浓度的阿托品(0.01%~0.1%)确实可以抑制近视引起的眼轴增长,延缓近视发展。 但该作用还处于研究阶段,真正的疗效还不确切,并不是对所有近视都有效,停药后还可能出现反弹现象。 另外,阿托品作为一种毒性较强的处方药,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瞳孔散大、眼压升高、畏光、看近模糊、发热等副作用。误区五:OK镜不能戴,会伤害眼睛? 我们常说的“OK镜”其实就是角膜塑形镜,夜晚睡眠时配戴,通过反几何设计使角膜中央区弧度变平坦,周边区变陡峭,达到暂时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的目的。 相比框架眼镜来说,角膜塑形镜不仅可以矫正屈光状态,还能矫正远视性离焦,能够有效控制眼轴的过快增长。 每天晚上睡觉前戴上镜片,第二天醒来后摘除,对近视有40%-60%的控制效果。 但角膜塑形镜的使用若是操作不当,可能造成角膜损伤,因而不管是前期验配,还是后续的自我护理、定期复查和更换,都需要严格规范。误区六:近视没关系,长大做个手术就好? 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近视是无法治愈的。 近视眼激光手术仅是通过角膜切削来改变其厚度,减少角膜屈光能力,使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达到不戴眼镜、视物清晰的目的。 手术无法逆转近视的结构,术后若是不注意用眼卫生,近视度数可能继续增长,而高度近视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开角型青光眼、晶状体脱位等更是无法避免。早期做好近视防控,近视度数低一点,将来手术时角膜切削也能少一点,并发症的风险也会降低。 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延缓近视发展很有必要,不要等到高度近视才“乱投医”! 参考文献:[1]李丽红. 儿童近视防控的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23):94-97. DOI:10.3969/j.issn.1004-6615.2018.23.037.[2]周广德. 近视防控道阻且长,勿踩误区早预防[J]. 医师在线,2018,8(36):21-22. DOI:10.3969/j.issn.2095-7165.2018.36.023.[3]刘荣春. 近视防控中的七个要点和七个误区[J]. 家庭医学,2022(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