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4807

朱为康

乌镇互联网医院

朱为康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生于中医家庭,祖上5代行医。自幼受中医的文化熏陶。对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妇科肿瘤有着独特的造诣,并且完全继承了六代家传医术,对各种杂病如头痛、自汗、盗汗、月经不调、抑郁症、慢性腹泻、皮肤湿疹、哮喘、鼻炎等有着独特的疗效。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三伏贴的前世今生

三伏贴的前世今生原创:朱为康  中医朱为康  今天我在门诊遇到一位被三伏贴烫伤的病人,她是在某地段医院做的三伏贴,病人皮肤红肿伴破溃,虽然是这样还在不断地问我,“朱医生,请问等你皮肤好了我还可以把三伏贴做完吗?”看着病人的眼睛我突然觉得非常不开心,我和病人说今年就不要做了,皮肤没有这么快好,等皮肤好了,明年来上海市中医医院做。  回到家里我实在放不下这件事情,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关于三伏贴的消息,结果发现近期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出现孩子进行三伏贴后出现皮肤烫伤的问题,随后网上陆续出现全国多处有相类似的报道,说贴“三伏贴”后,孩子背部发生起水泡、红肿等情况,网上更有文章指责三伏贴的种种不是,文章大概的的意思是:三伏贴,没有任何用处,大家不用再去贴了。虽然新闻闹得沸沸扬扬,但是大家真的了解三伏贴吗?真的知道三伏贴的发展历程吗?真的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身为中医工作者,那我觉得应该来说一句公道话。毕竟西医作者来评论中医技术是会有欠缺的,很难做到公平公正。而我恰恰知道三伏贴是怎么发明的,如何做的科学研究,最后运用到临床的全过程。而我的祖父正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如果我选择沉默,那么对于三伏贴的错误定性可能真的会一直流传下去。  首先,三伏贴是哪个医院最早发明并进行临床使用的呢?  三伏贴早在1955年就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进行临床治疗了,是曙光医院儿科最具有特色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发明这一技术的是我的祖父,上海市首届名中医朱瑞群教授,此项技术曾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随着虞坚尔院长来到上海市中医医院工作,这项技术又完整地在上海市中医医院落地生根并且发扬光大。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三伏贴这项技术最初是用来治疗小儿哮喘的,我现在把三伏贴治疗小儿哮喘阐释清楚。  三伏贴的出处在哪里?  三伏贴的灵感主要来自于清代名医张璐所著的《张氏医通》,原书说对于哮喘有寒、热之分,即寒哮与热哮。我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寒哮,什么叫热哮,简单来说就是哮喘发作时病人怕冷,痰少白稀的是寒哮,而哮喘发作时面红,口苦,要喝冷水,咳出的痰液粘稠,色黄的是热哮。《张氏医通》记载的寒哮病人用艾灸的方法在肺俞等背部穴位治疗效果不佳,而用白芥子涂法这些穴位往往有效,根据记载的启发,最初将书中原方原剂量进行了临床研究。当初将治疗寒哮的敷贴方称为②号方。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原书中记载白芥子这一味中药用的是“生白芥子”,因为“生白芥子”对皮肤是有刺激性的,《张氏医通》中就有相关的明确记载,但是记载原话是如此说的:“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说涂上药是会引起皮肤疼痛,但是需要1个半小时才能把药拿掉。上海市中医医院和曙光医院临床所用的配方,药物的炮制方法配方的比例,剂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如果没有按照规定做,那是可能出现如果可能出现副反应的。  那么热性哮喘呢?热性哮喘是不能用②号方治疗的,因为寒热性质不同,治疗方药肯定不同。所以根据②号方的原理,又制订了⑤号方,专门用来治疗热性哮喘。因⑤号方中没有白芥子,因此一般不会发生皮肤副反应的情况。  关于②号方和⑤号方的相关临床研究多篇论文在1982-1985年间已经发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浙江中医药杂志》等学术杂志上。论文中一共统计1128例临床病例,最后根据科学方法统计得出了确实有效的结论。所以呢,并不是如网上所说中医自欺欺人,说话没有根据。  现在的西医医疗技术和经济条件都相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那个缺医少药的时代,小儿哮喘的控制率远远没有现在那么高,很多患有哮喘的孩子可能是一辈子背负哮喘的困扰,运用中医的方法,又比较轻的经济负担达到可能治愈的目的,对于当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  我客观地解释了三伏贴的由来,和治疗小儿寒性、热性哮喘的情况。至于社会上各种“三伏贴”保健项目所宣传的效果和保健作用,与本文无关。技术本身无错,运用的人才是主体,为何不讨论使用的人,而指责技术本身呢?  作为中医医生我也时时提醒自己,病人这么信任我们,我们真的要好好地为他们服务!

发布了文章

【病人2个月的肚子胀气,背后的原因却是如此简单】

台风来了,在家中无事和大家说个真的门诊小故事。中医门诊实录:  我有一个反复喊肚子胀气的病人,我问她自己平时乱吃什么东西吧?她说她啥都没吃。我说行,我帮您换药方。  然后她问我:1.医生平时红薯能吃吗?2.医生平时玉米能吃吗?3.医生平时米仁赤小豆能吃吗?4.医生平时饭里面放杂粮一起煮行吗?5.医生平时水果多吃点行吗?6.医生柠檬水能喝吗?7.医生平时芋艿能吃吗?医生……  我说:“停停停,这些东西你平时都在吃?你不是说你没吃啥吗?我正式地告诉你,你肚子胀就是你自己活生生地吃出来的。以后不要再吃了。这些东西不吃,你肚子胀气不用我开药也会好。”  此病人腹胀是因为进食了太多所谓的“佳品”,其实都是不适合她的,难以消化的食物。我反复叮嘱她暂时忌口上述的食物,并以健脾理气为主的药方给病人治疗。  二周后,病人复诊,腹胀治愈。

发布了文章

放化疗期间是否可以服用中药?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病人能够得到手术的根治治疗。但是由于肿瘤有易于复发的特点,所以在手术以后根据手术病理分期有大部分的病人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能有效地减少病人肿瘤复发的几率,但是其剧大的副作用,深深困扰着病患。化疗后吃不下饭,没力气,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贫血等副作用不可避免。     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遇见非常多的病人因为不能忍受化疗的副作用而自己放弃了化疗。而且由于西医医生很少有推荐病人在化疗期间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的,甚至有些医生是禁止病人服用中药的,因此病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就算是需要中医调理也要等到西医这边治疗都结束了再吃中药。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对于化疗引起的大多数副作用,中医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没力气是病人最多出现的情况之一,中医认为经过手术和化疗是损伤了人体的正气,需要运用中药固本培元,健脾益气,采用人参、黄芪等补气佳品配合健脾理气的中药来改善化疗病人的乏力情况。      口干是鼻咽癌放疗病人最多出现的症状,放疗后一点唾液也没有,我在临床上遇见很多病人放疗后1、2年后来我这里中医调理,我根据病人的体质辩证施治同时配合滋养肺阴增加唾液的中药,所有的病人口干的情况均有改善。根据临床经验往往放疗时或者一结束后马上来调理的病人效果会立竿见影,时间拖得久的病人起效会慢一些,花的时间会更多一些,但是对于西医的束手无策中医确确实实能改善病人的口腔干燥,隐痛等诸多不适。   化疗后没有胃口、白细胞下降后的全身酸痛、化疗后手足麻木伴感觉障碍、乳腺癌病人的手术以后的患侧的手严重浮肿、肠癌病人手术化疗以后的大便次数增多、靶向药物服用后的严重皮疹,手足开裂等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中医都有相应的办法来解决或者改善问题。   中医最主要的思想是调理人体阴阳,不单单杀灭肿瘤,而是要先要把人体正常的功能恢复到正常,配合放化疗增加抗肿瘤的疗效,同时防止放化疗太巨大的副作用导致的治疗中断。在此同时又能和放化疗一起协同作用增强抗肿瘤的疗效。   因此,放化疗期间应该同时配合中医中药的治疗,既能改善放化疗福作用,又能增强疗效,让病人能早日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

发布了文章

大黄并不会引起肠子变黑!

中医门诊实录:大黄会导致“肠子变黑”?老年人便秘的较多,而女性病人便秘的更多。一些病人在我使用大黄以帮助通便的时候回提出反对意见。“大黄吃多了肠子会变黑的!”首先、短期适量服用大黄不会造成肠子变黑。第二、肠黑变病的发表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明确。第三、目前研究没有证实肠黑变病会增加肠癌的几率。第四、长期大量服用某些泻药的确会造成一些病人出现肠黑变病。没道理让“大黄”来背这个锅啊!大黄在中药中称为俗称“将军”其药力大且稳定,是一味必不可少的药材。不能因一些不科学的论断就“避之如虎”。

发布了文章

中医思辨录:只要最贵不要最好?

中医思辨录:  越昂贵的药就一定有越好的疗效?  医疗真的如同普通商品一般一分价钱一分货?  我只能说,昂贵的药可能是稀缺,可能是品质好,可能是新研发的,但是再好的药用在错误的地方也是无用的。疗效是医生的医疗能力决定的,所以越贵越好的理论在中医界可能不是完全适用的。

发布了文章

中医门诊实录:就医不是自助餐!

中医门诊实录:  今天门诊遇到个阿姨,乳腺癌术后复查。多年未查胸部CT,执意要做胸部X光片。我和她解释根据她的情况做CT更合理,毕竟手术后没有再做过哪怕一次CT,胸片对于较小的肿瘤基本看不见,等胸片能看到大的肿瘤了,那治疗就来不及了。乳腺癌复发转移到肺部的情况是时有发生。  阿姨一脸鄙视,说她手术以后就一直这样复查的,血液的检查指标她也是自选的,说出来的项目我直摇头。  回头想想她这么做和开车不肯绑保险带有什么区别?肿瘤复查难道是“自助餐”,自己想怎么点就怎么点?

发布了文章

中药你真的煎对了吗?

“医生,为什么我吃了中药2个星期了一点效果也没有?你帮我开药开好点,贵一点不要紧,只要病好。”“医生,我中药吃了胃不舒服”“医生医生,这个中药到底要怎么煎啦?”这是我门诊一直能听到的话,病人服用中药以后效果不明显,于是要求医生把药量加重,挑选名贵的药物以期望增加疗效。还有的病人服用汤药后觉得胃部不适严重从而面临停药。面对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先问一句:“你是怎么煎你的中药的?”,结果十之八九都是病人其实煎药都煎错了。有些病人煎药要煎煮2个多小时,有些病人2天的药放在一起煮,千奇百怪的方法都有。而大部分第一次接触中医中药的病人对于煎药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懂。为了方便服用中药的病友了解中药到底是如何煎煮才正确,我和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铅笔,分割线  首先是怎么分药?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的病人来说分药也是会困扰他们的一件事情。中药目前医院里有2种,一种是大包的已经由药房的药剂师分好的,这种已经由医院分好的中药比较简单,一大包就是一贴药,一贴药是一天的剂量。比如医生说开7贴药,那你就会领到7大包药物,每天服用1贴。这一贴药里就会有医生开具的各种药物,比如“党参、黄芪、红花等等。”还有一种是现在医院里开始出现一种小包装的药,小包装中药的分药就方法就要稍复杂一些。比如医生同样也是开了7贴药,如果是小包装的话就是病人拿到手里是一个大塑料袋的药,里面不是7大包药的情况。这一个大塑料袋中有各种药物的“中包装“,每个”中包装“里会有7包”小包装“的中药。举个例子来说,医生开了一个药方一共3味药:党参9g、黄芪9g、红花3g,一共开了7贴,那么你会拿到一个大塑料袋,里面有3个中型塑料袋,分别是:党参9g*7袋、黄芪9g*7袋、红花3g*7袋。病人需要做的是,把药物分成7份,每份:党参9g*1袋、黄芪9g1袋、红花3g1袋,那么这一份就是一天的药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是每次药物都是一袋的,根据病情不同剂量会不同,会出现比如党参开到18g的情况,那么分出来的药物每份就是:党参9g*2袋、黄芪9g1袋、红花3g1袋。我临床上教了好几多病人分药,特别是年轻人不会分的比老年人更多,看来我们都要与时俱进啊。小包装药物虽然分药花费了病人的时间,但是因为药物详细分开,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药物时会比较方便,不用浪费整整一大包中药。铅笔,分割线  接下来是将药物浸泡,将一份药放入药罐中(煮药的器具一般无特殊讲究,除了铝锅外都是可以的。比较合适的就是陶制煎药罐)煎药前,先用冷水将药浸泡20分钟,用水量是根据药量的大小而定,一般将水浸过药面1cm为宜。然后先放到煤气上开最大的火将药煮沸,煮沸后改为小火慢煮,煮药的总时间是从开火到煮药结束为时20分钟。煮完后倒出来的药汁大约为吃饭的小碗半碗左右(200ml),如果病人胃口不好进水很少也可以再浓缩一点,这是第一煎药。然后再放水超过药面1cm,不用再浸泡了,同样方法煮药20分钟,也是半碗,这是第二煎药。  病友会发现有时会有“先煎”“后下”的药物,这些药物是怎么处理呢?“先煎药”是提前单独先煎煮20分钟,然后再和其他药物混合在一起煎煮。“后下药”在烧完药前1分钟(即烧到19分钟时”把“后下药”放进去煮即可)。“包煎药”会有装在纱布袋中,请不要拆开纱布袋,直接和其他药物一起浸泡煎煮即可,因为“包煎药”有些是会引起锅底焦糊,有些刺激咽喉(病人会觉得服用中药后喉咙发毛),有些则药物较轻会漂浮在水面,不利煎煮。如果拆开纱布那么煮药和服药都会受到影响。铅笔,分割线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煎药和第二煎药不要混合后再分为2份,这样做会影响疗效。因为如果将2煎药物混合起来那么中药中的“后下”药物功效就会被影响。其实按照最早的中药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中的煎药方法都是药物只煮一次的,现在的煎药方法是对于1800年前的改良,但是将2煎药物混合是不甚合理的方法。我主张将2煎药一次性煮好,这要将浸泡药物的20分钟加上2次煮药的20分钟加起来一共1小时就把一天煎药任务完成了。一般情况下第一煎药煮完后等温热后服用,第二煎药放凉后放到冰箱里等到服药时微波炉加热到合适温度后服用。铅笔,分割线  服药时间也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上的“重灾区”。许多病人的服中药的时间是按照“上午10:00、下午3:00或者是晚上睡前"的方案,这样做胃肠功能好的病人还行,但是遇到本身胃就不好的病人往往会出现服中药后胃部不适。究其原因答案显而易见,病人都在空腹喝中药,因为这2个时间点距离正餐的时间已经较长,胃部已经基本排空,这是把中药喝进去或多或少会有胃部的刺激从而病人出现胃胀胃痛等不适,正确的服药时间就在早餐及晚餐后的半小时内。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以把一次服药时间改到午餐后半小时也是可以的,这样既不会造成胃部不适,又不会影响中药的疗效。  现在很多病人都用自动的煎药壶,那么由于煎药壶业界没有统一的标准,电动的煎药壶请按照上述方法自行调节药量、煎药的时间。这里还要特别提醒大家煎中药并非煮的时间越久就越好。一些病人告诉我中药都是煎煮2小时以上的,这样可不行。比如我的病人中最近有一部分是秋季感冒,我就会特别叮嘱这些病人药物煎煮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不然治疗感冒的清热解毒药物会降低疗效。所以具体需要要煎药多久还是要听开方医生的,莫要自作主张。  中医是全世界范围中最大的最系统的名族传统医学,我们在去除糟粕的同时需要知道其真正的精华所在,中医书中早就提到中医疗效一半在开方,一半在煎煮,二者缺一不可。医生也有重视开方,轻视对病人宣教煎药方法的现象。把病看好是医生的“本心”,我作为一位中医医生尽我绵薄之力将煎药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希望广大病友能真正地吃中药把病看好。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