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388177

王丽萍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主治医师 济阳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感染
过敏反应
便秘
感冒
咳嗽
怀孕
消化不良
腹泻
出血
紫癜

发布了文章

据说灌肠危险、输液危险、吃药也危险……那到底怎么退烧?

今天门诊结束后,跟门诊的实习生问道,  “杨老师,刚才有个孩子发热才38.4℃,为什么你就让家长给他口服退热药?不是说一定要到38.5℃以上再退热的吗?”  “观察得很仔细啊,那刚才孩子的病情你还记得吗?”  “记得一些,男孩,8岁,发热2天,体温波动在38~38.6℃之间,有头疼、咳嗽,在家口服退热药物治疗,体温能下降至正常,热退后头疼缓解,但隔4~6小时就会复发。”  “嗯,我给你补充下,患儿就诊时还有精神疲软,略显萎靡的状况。好了,现在离去食堂有点时间,我们边走边说关于这个发热处理。”    首先我们聊一下发热的概念。  “这个我知道,诊断书都写着……”  发热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和超高热。低热为37.3—38.0℃,中度发热为38.1—39.0℃,高热为39.1—41.0℃,超高热>41.1℃。  “非常好,但是我们坐门诊的时候,这个分度就不一定要讲给病人听。  因为门诊病人不一定每一个都具备医学知识,当你跟 ta 说:你家孩子是低热,或者是中度发热的时候,不仅会造成病人的困惑,而且很有可能造成病人家属对孩子疾病的错误判断,对于之后的诊治都会埋下隐患。  因此,门诊我们就很干脆地判断并告诉孩子的家长,你孩子‘发热’或‘不发热’就OK了。当然我们心里还是要清楚发热的分度,因为这个对疾病诊断、病情转归的判断都是非常有用的。”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发热的“严重性”。  “杨老师,你是指“烧坏脑子”吗?”  “哈哈,我倒不是说这个,不过你说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噢。”  “啊?”  “但是这个脑子坏掉是有条件限制的。而这个限制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发热分类。  一般来说当发热达到了超高热,而且是超过42℃以上的超高热,可导致脑细胞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高温变性,进而发生我们说的‘脑子烧坏了’。  但是在一般的儿内科疾病中很少会出现这么高的发热情况。”  那社会上为什么会流传着“脑子烧坏掉”的传说呢?  “那是因为发热只是疾病的其中一个症状。虽然有些患儿的体温没有达到42℃,但是 ta 自身的原发病却直接累及大脑而使脑实质本身遭受破坏。比如脑炎、脑膜炎、复杂性热性惊厥等。  所以基本上,‘发热’就是个背锅侠。”  “噢噢,明白了,那你说的严重性是指什么呢?”  “我说的严重性是指‘发热’这个症状对于患儿家属来说是很严重表现,甚至在很多患儿家属的认识中存在着‘发热就是一个疾病’这样一个误区。  但是对于我们医生来说,发热只是一个症状,我们要通过询问、检查去找到发热背后的病因,治疗原发病才是王道。  但这样的话,医患双方对待 ‘发热’的态度可能就会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  所以要认识到‘发热’对于患儿家属,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而不能随随便便一句‘这发热没事的’或者‘这点体温不用管它’就把人家打发了。这样不仅不能缓解患儿家长们的焦虑心理,而且也会为后续治疗埋下隐患。”  了解了发热的“严重性”,下面我们说下发热的处理。  “首先是时机的选择。  虽然很多病人存在‘发热就是一个疾病’这样一个误区,对于他们来说一有发热就必须马上退热,刻不容缓。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退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发热的孩子舒服一点,对于疾病本身并没有多大影响,适当的低热反而对一些孩子的病情是有利的。  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温度进行退热就至关重要了。于是这个时候,38.5℃退热法就孕育而生了。  其实我们的诊断书、儿科书、药理书都没有规定到底多少度才开始用退热药物,于是造成了东边医院38℃退热,西边医院39℃退热的混乱局面。后来可能有大佬觉得这样不行,于是开了个会,最后定了儿童肛温 ≥ 39.0℃ (口温 38.5℃,腋温 38.2℃)[1]使用退热药物这么一个规定。  但是这个规定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孩子因发热出现不舒适、情绪低落,也可使用药物退热。因此这个退热的时机选择还是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  比如你刚才问的这个孩子,发热导致他精神疲软,特别难受。因此我综合考虑并没有等到38.5℃后再退热,而是提前做了退热处理。”  “哦,原来如此!”  “其次是退热的具体方法,退热的方式主要分药物降温跟物理降温两大类。”  1 药物降温,你肯定很熟悉了,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对全球儿童推荐的退热药物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2月龄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对乙酰氨基酚有栓剂,对于口服不便的孩子更加方便。  至于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使用的方法,目前最新的指南表示是不推荐的。因为不能改善舒适度,但对于交替使用的降温效果还是肯定的[1]。  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对患儿家属做推荐。但对于单种药物降温的确困难的患儿,并且反复频繁高温,我觉得还是可以适当使用交替疗法。  至于糖皮质激素直接拿来用作退热处理并不合适,现在越来越少的医生会这样做了。  如果是已经在输液的高热患儿,适当加大液体量,也会有些帮助。  2 物理降温包括:冰敷、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洗温水澡、退热贴。  冰敷比较适合高热不退的患儿,特别是退热药物使用后,仍然持续高热不退的患儿。但是,一定要注意冰块不能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不过这个方法我们在门诊并不推荐给家长,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发热孩子都适合冰敷,这算是住院时的一种退热方法。  另外酒精、冰水擦浴也是如此,对于儿童家长我们不能作为推荐使用。  至于温水擦浴,这个以前比较提倡,后来研究发现虽然和退热药物联用有更好的效果,但是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比如寒战、鸡皮疙瘩、哭闹等[1],因此最新的指南是不推荐的。  但是实际门诊工作中,我有时候还是会跟那些反复体温不退,且特别焦虑的家长们提到这个方法。同时,也会告知其擦拭部位要准确,比如颈部、腋窝、腹沟股这些有大动脉的部位,而不是擦胸前后背。这样会减少鸡皮疙瘩、寒战的发生。另外动作要轻柔,因为的确有些家长特别实在,为了让孩子快点退热就拼命地擦,换谁谁都受不了。  洗温水澡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孩子都喜欢。就是如果孩子由老人抚养的话,可能需要费些口舌说服他们。另外就是要告知洗完澡以后一定要给孩子擦干水,并注意环境温度。  还有退热贴,这个特别流行,在门诊经常看到一排发热的孩子每个头上都贴一个。我估计家长还是怕脑子烧坏了,贴一个心里特别踏实。实际上,退热贴降温效果有限,部分患儿还会感觉不舒服甚至过敏,所以不作为推荐使用。当然如果孩子自己觉得不难受,就让 ta 贴着也没事,没必要苦大仇深地让家长拿下来。  “那可以灌肠吗?我看我老家很流行这个。”  “这个我是反对的,主要还是因为药物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我见过不少人是拿氨基比林、赖氨基比林等水杨酸类去灌肠的,但这些药物因为肝毒性、肾毒性太大对于儿童都是禁用的,更不要说拿来灌肠了。  除了毒性大以外,还容易有过敏、肠道溃疡出血、穿孔、菌群失调的可能。因此,拿危害这么大的操作去退热是不可取的。就算或许有人一灌肠就好了的例子,但是这种危害一旦发生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毁灭性灾难。”  禁忌这么多,那退热方法岂不是很少?  给孩子退热,要符合安全、舒适、有效的原则。  但对于我们来说退烧的目的是提高患儿的舒适度,真正要处理好的是引起发热的病因。我们要理解孩子发热时家属的焦虑,却又不能被他们带偏了。但这么多年临床下来发现,如果上面都掌握了,倒也能应对自如。  关键还是在于跟焦虑的家长们的沟通上,沟通得好,治疗顺利,发热不是事;沟通不好,患儿发热你头疼。”  好了,讲了这么多,给你总结下:  1、发热是一个症状,是我们寻找疾病原因的线索;  2、要认识到发热对于患儿家属来说,是一个严重事情,会带来严重的焦虑;  3、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4、退热的时机虽然有38.5℃标准法,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做到因人而异;  5、退热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原则肯定是安全、舒适、有效,这个是底线也是红线;  6、跟患儿家属的沟通非常重要,特别是反复发热的患儿;  7、食堂的大排不错,要不来块?

发布了文章

患上肠息肉就等于判了“死刑”?患上肠癌没这么简单

肠道息肉是很多人身上存在的一个症状,这是一个常见的肛肠科疾病。患上肠息肉之后该怎么办呢?结肠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它是否可以自愈?接下来小编就这几个问题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下。患上结肠息肉该怎么办?对于肠道息肉的处理原则就是:发现肠道息肉之后,可以使用肠镜切除的要尽快的切除。根据息肉所处的位置、部位以及大小等因素决定,如果息肉比较大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导致无法进行肠镜切除的话,则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结肠息肉是否会发生癌变?息肉可能会引起癌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发生癌变。息肉可分为三种: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这三种息肉中,发生癌变几率最大的是腺瘤性息肉。如果你的息肉是属于腺瘤性息肉的话,一定要积极的处理治疗。在治疗之后还要注意定期的随访检查息肉是否有复发,因为息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如果你在治疗之后没有改变生活习惯的话,体内的环境还是适合息肉的生长,很容易会再次复发息肉。结肠息肉会自愈吗?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存在自愈的现象的。当你患上结肠息肉之后,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的进行治疗切除。不要拖延治疗,不然很可能会导致病情进一步的恶化,等到恶化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治疗可就麻烦了。哪些原因会导致发生肠息肉呢?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示,肠道息肉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父母会将突变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并且这个遗传是不分男女的,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2、异物刺激。粪便内长期含有粗渣会刺激到肠粘膜的上皮,还有一些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直肠粘膜损伤。会引起细胞出现异常的增生,导致发生肠道息肉。3、炎症刺激。直肠内如果长期患有炎症的话,会导致直肠粘膜一直被炎症刺激,很容易引起肠道上产生息肉。因为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会导致充血和水肿,并且会有糜烂存在。当糜烂愈合之后,它的疤痕会逐渐的收缩形成类似息肉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直有炎症的话,自然会发生肠道息肉了。4、饮食因素。日常喜欢吃高蛋白、高脂肪以及低纤维食物的人群,患上肠道息肉的可能性会增加许多。上文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一些关于肠道息肉的相关知识了,这个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建议中老年人要定期的做肠道检查,这么做可以及早的发现肠道异常。有发现异常的时候也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

发布了文章

新一波冷空气来袭!当心这些疾病会要人命!

进入十二月,全国各地人们都纷纷把棉裤棉衣取出来穿了,而唯独广东人还在穿小吊带。本以为今年广东会再次入冬失败,但没想到天气预报说,新一波的冷空气即将来袭,就连一直对冷空气具有免疫力的广东也将会迎来降温。  听到此则消息,你有没有很开心?因为购物节买的大衣终于有机会穿了!不过,开心归开心,冬天来了,气温降了,一些疾病却躲在角落里“偷笑”,并自言自语道:“入侵人类,统治地球的机会到了”  “冷空气”大佬来临,别被这些病要了命!  1、气温“倏地一声”下降,警惕心梗、心绞痛  知道为啥在冬天,医院的心血管科总是“人满为患”吗?这主要是因为冬天气温比较低,寒冷的天气会对人体血管造成刺激,根据“热胀冷缩”理论,人体血管会在寒冷的刺激下不断收缩,从而令血压不断升高。这样一来,心脏就会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心绞痛、心梗。  2、温差大,当心中风、脑血栓  冬天里,不管是室内室,还是早上晚上,温差一般都比较大,在忽冷忽热的环境下,容易令人的血管出现痉挛、瘀堵、梗塞现象,容易诱发脑卒中或脑血栓。另外,冬天天气较冷,人们机会较少,人们喝水也比较少,这就容易导致血管中的血液变得浓稠,形成血栓。  3、空气干燥,注意哮喘、肺炎会找上门  冬天的天气较为干燥,空气中会漂浮很多粉尘、雾霾等物质,这些物质被狠狠吸入鼻腔后,会很容易令呼吸道发生感染,诱发哮喘、肺炎、气管炎等疾病,常见的症状表现有发热、咳嗽、气促、喘憋、咳嗽等。  4、感冒很久了但不见好?小心是心肌炎  在寒冷天气的刺激下,很多人体质虚弱的都会遭受病毒的侵犯,从而引发感冒,一般感冒7-14天后会自行痊愈,但如果发现感冒久久不见好,就应该警惕是否引起了心肌炎!

发布了文章

冬季保暖要注意身体3部位

最近全国降温,很多人都把自己压箱底的冬衣穿上了身。在寒冷的冬季,人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暖,而冬季保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注意护好身体3个重点部位。  1.头部  对于耐寒能力比较差的人群来说,当冷空气来临的时候,不管在室内还是在室外,最重要的是要“暖头”。小寒节气,如果外出要戴上保暖的帽子、围巾,并避免顶风行走。另外,睡觉时注意稍微关上门窗,避免头部被冷风吹到,但是不建议蒙头睡觉。  2.腹部  众所周知,肺、心脏、脾胃等重要器官处于胸腹部,万一受寒,即易引发相应器官的疾病。对于女性来说,腹部受寒还可能影响到生育健康,发生痛经、不孕等情况。小寒时气,要注意加件衣,即使在温暖的室内最好也能穿件外套或马甲。夜间休息要盖好被子,起夜时披件衣服,保护腹部不受寒。  3.四肢  “严寒从脚起”,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故易受寒。脚部保暖对于暖身防病意义重大。另外双手也处于肢体末梢,也是寒冷容易侵袭的对象。外出时一定要戴手套保暖,在家洗碗洗衣服时最好也能戴上橡胶手套。另外,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也可助血液循环而暖脚强身。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吃了药,血压还是忽高忽低?3个错你没少犯

1、用餐后出现了低血压:我们在饭前和饭后量血压,这个血压值都不一样的,很多患者经常会在饭后量血压,出现了餐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如果你身边的人或者自己本身有出现这种餐后血压不正常的情况,可以选择在吃饭的时候多注意食物的选择,尽量少吃一些排空比较快的食品和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因为这些食品里面所含成分,容易导致餐后高血压出现。不仅如此,餐后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运动,来增加心率,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减轻餐后血压下降。2、清晨时段出现高血压:大部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很多的时候,早晨起床时会发现自己的血压突然变高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让家里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早上起床的时候,慢起慢行,一些剧烈的运动是不能做的。在药物治疗方面,要得到医生的许可后,方可用药,不要随意听取他人的建议,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3、改变姿势出现低血压:我们经常长时间的蹲在某一个地方,突然站起来会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或者长期躺在床上突然的站立起来,也会导致低血压出现,而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属于体位性低血压。对于这类患者建议不要突然的改变姿势,一定要做到缓慢调换,平时的话注意自己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看到这里我们对于血压为什么忽高忽低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时候量血压最准确,避免我们量的血压不正确,引起不必要的担忧。1、正常情况下测量血压的最佳时间是我们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个小时之内,或者是在晚上我们睡觉之前,进行一次血压测量,但是不要在服降压药之后测量,避免影响血压值。如果是其他的时间段,尽量以心情身体各方面都比较舒适的情况下测量。2、请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测量。不同时间段测量的血压值稍有偏差,所以我们,每次测量血压的时间尽量选择同一个时间段,这样的测量血压统计更为标准明确。

发布了文章

鱼刺卡喉怎么办?记得这几个办法

我吃点饭把鱼刺咽下去  不不不,千万别这么干!虽然生活中有人鱼刺卡喉时,通过咽几口饭把鱼刺给咽了下去,但是这只是因为鱼刺卡在很浅的部位。  如果不幸鱼刺卡得比较深,强行吃点饭想把鱼刺咽下去这个行为,会把鱼刺推到下咽部,甚至食道。这样不仅会导致鱼刺难以被拔出,如果长时间不解决可能会引起感染、食管穿孔,甚至引起主动脉破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  我喝点醋软化它就行  醋确实有软化食材的功能,但是鱼刺不是。实验证明,需要把鱼刺泡在醋里数小时才能软化。我们喝醋时,醋跟鱼刺的接触时间十分的有限,难以达到软化鱼刺的目的。  醋酸还会刺激咽部黏膜导致咽部急性充血,使得炎症加重。如果我们喝的醋太多,还会引起胃痛、恶心、呕吐,甚至引发急性胃炎。  那么,遇到鱼刺卡喉,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停止进食  停止进食行为,减少吞咽的动作,避免鱼刺进入咽喉深部。  呕吐或漱口  尝试做出呕吐的动作,可以将部分鱼刺吐出来。如果是小刺的话,可以通过漱口的方式,让鱼刺顺漱口水掉出。  镊子夹出  大家可以尝试用手电筒照亮口咽部,看看鱼刺究竟卡在什么位置。如果位置比较靠外的话,可以尝试使用比较长的镊子把鱼刺给夹出来。当然,这是针对鱼刺卡位比较浅的情况而言。  去医院就医  如果感受到咽喉部有明显的异物感以及刺痛,时间较长,建议尽快去医院就医,及早治疗。  正所谓,无鱼不成宴,希望大家开开心心吃鱼,就算被鱼刺卡到,也要冷静对待,科学处理。

发布了文章

雾霾天这样戴口罩才有用

N95口罩的优点:有效阻挡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可入肺颗粒物(PM2.5)。在N95的生产标准中,检测样本是直径为0.1-0.5微米的颗粒物,合格的N95口罩过滤率应超过95%。  N95口罩的缺点:使用前需经佩戴训练与密合度测试,且因为呼吸阻力大,佩戴时可能并不舒适。  如何佩戴N95口罩?  1. 按面型选择普通/细码型号,将头带每隔2-4厘米处拉松,金属软条向上。  2. 戴上口罩并紧贴面部,口罩上端头带位放于头后,然后下端头带拉过头部,置于颈后,调校至舒适位置。  3. 将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沿着鼻梁金属条,由中央顶部向两边慢慢向内按压,直至紧贴鼻梁。  4. 双手尽量遮盖口罩并进行正负压测试。  正压测试:双手遮着口罩,大力呼吸,如果空气从口罩边缘溢出,即佩戴不当,需要再次调校头带和鼻梁金属条。  负压测试:双手遮着口罩,大力呼吸,口罩中央会陷下,如有空气从口罩边缘进入,即佩戴不当,需要再次调校头带和鼻梁金属条。  佩戴口罩时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不管是戴口罩前或者是取下口罩后,都应该彻底清洗双手,确保卫生。佩戴及脱去口罩的过程需要注意不要用未清洗的双手接触到口鼻。  N95口罩是不需要一次性抛弃的,一般来说,在使用两天后,就要更换新的,否则也起不到防护的作用。用过的口罩要谨慎丢弃,为了避免手接触到口罩泼水层表面,应持绑绳或松紧带或用纸包好,再丢入垃圾桶。  另外,在购买口罩时还要注意,合格、正规的口罩上应该有生产的产品标准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一般情况下口罩的有效期是2-5年。如果过期了,它可能会发生潮变,也会吸潮尘。还有,产品的一些密闭性都会产生一些问题。

发布了文章

小雪节气如何养生?起居规律合理抗抑郁

中医病因学有个观点“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即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种:即内因(七情过激所伤)、外因(六淫侵袭所伤)、不内外因(房室、金刀、跌扑损伤、中毒)。抑郁症的发生多由内因即七情过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七情变化,这种变化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也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并不会致病。只有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下,才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精神状态反映和体现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而精神心理活动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可以说是产生精神疾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精神活动与抑郁症的关系十分密切,把抑郁症的病因归结为七情所致不无道理,那么调神养生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就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季节变化对抑郁症患者有直接影响,因为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递质中,脑内5-羟色胺系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季,5-羟色胺系统功能最强,秋冬季节最弱,当日照时间减少,引起了抑郁症患者脑内5-羟色胺的缺少,随之出现失眠、烦躁、悲观、厌世等一系列症状。  综观中西医学的观点,为避免冬季给抑郁症朋友带来的不利因素,建议大家变被动为主动,不妨用管子的愉悦调神法“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节喜制怒,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多听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为你增添生活中的乐趣。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除此之外的饮食调养也不容忽视。






发布了文章

体毛旺盛说明性欲强?医生表示呵呵哒

夏天到了,又到露腿、露肉、露香肩的季节了。本以为穿上性感小吊带后,会吸引一波小鲜肉的注意,却没想到腋下那又黑又粗的毛毛直接吓哭了几名小学生。最近,坊间有个说法称,体毛越旺盛的人,性欲就越强。这不禁令毛量多的小编打了个寒颤,毛多的自己,难道是性欲强吗?体毛旺盛说明性欲强?  体毛旺盛说明性欲强?  体毛旺盛说明性欲强?性欲强是体毛旺盛的原因吗?根据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人类都是由猴子进化而来,所以如果是正常人,身体都是要长毛毛的,只是量多或量少的问题。有人认为,由于荷尔蒙分泌旺盛的人会导致体毛多,因此体毛多的人就是性欲强。  而事实上,体毛多不一定就是性欲强,因为引起体毛旺盛的原因有很多,如:由于家族遗传,有的人天生就体毛旺盛;若得了肾上腺肿瘤、库欣病等疾病,就会造成肾上腺毛发过多;女人若患了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囊肿等疾病,就会出现卵巢性毛发过多;女性体内睾丸酮分泌过多,则会引起多毛症……体毛旺盛说明性欲强?  多种因素影响性欲强度  性欲强,指对性欲强烈渴望,性欲强是一种本能欲望,性欲强对于繁殖下一代有利,性欲强不强,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年龄、环境、感情、疾病、饮食、药物、身体素质等。  年龄大了的人,性欲强度会下降;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性欲强度基本为0;而那些刻意节食的人,与饮食考究的人相比,性欲强度可能会大不如后者;还有那些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性欲强度会比普通人高……  所以说,性欲强烈程度是多种因素决定的结果,一个体毛旺盛的人,有可能是性欲强,但也有可能是个性冷淡。  总而言之,体毛旺盛与性欲强,关系不大,我们千万不能“误会自己”性欲强或性冷淡。

发布了文章

跷二郎腿,对身体真的有害吗?

近年来,关于“跷二郎腿”的话题被人们广泛讨论,有人说跷二郎腿会变胖、会影响生殖健康、会引起高血压……人们对“跷二郎腿”口诛笔伐,搞得很多人都不敢跷二郎腿了。那么,跷二郎腿,对身体真的有害吗?网络上关于跷二郎腿的流言,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呢?简单的一个“腿搭腿”小动作,真的会引发健康危及吗?跷二郎腿,对身体真的有害吗?  为什么人要跷二郎腿?  想来也是,似乎只有人类才会跷二郎腿,而像猫猫、狗狗等爬行动物,是从来都不会跷二郎腿的。为啥人类要跷二郎腿呢?这个问题其实无法用科学知识回答,无非就是腿觉得累了呗。  当人体长期维持一个姿势时,肌肉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此时人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变换姿态来舒缓身体。那些长期久坐的人,由于身体容易变得酸软疲乏,所以通过跷二郎腿,有利于膝关节的屈伸,可缓解大腿的肌肉,调整人体的重心,使身体处于一个相对舒服的状态。这样看来,适当地跷二郎腿对身体而言是有一定好处的。  跷二郎腿,真会危害身体健康吗?  1.跷二郎腿会导致肥胖?错!  拜托,麻烦不要什么黑锅都甩给二郎腿好吗?皮肤变大、腿变粗,是因为你管不住嘴、迈不开腿引起的!而且长时间久坐,也会导致脂肪堆积在臀部、腰部和腹部,与跷二郎腿没有半毛钱关系。  2.跷二郎腿不利于生殖健康?没证据!  有人说跷二郎腿会导致女性私处变得更潮湿,易使细菌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疾病;还有人说跷二郎腿会影响男性精子质量,甚至诱发前列腺炎。说得虽然头头是道,但这些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再说,生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我们不能全部都赖在跷二郎腿的头上。  3.跷二郎腿会引起高血压?错!  跷二郎腿确实会引起一过性的血压升高现象,但是,血压升高并不等于高血压病,这完全是两码事。二郎腿跷完之后,血压升高的现象也会随之消失,我们不必过于担心。  4.跷二郎腿会引发下肢静脉曲张?说对一半!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病因为股隐静脉瓣膜的功能不全,而并非跷二郎腿引起的。不过,跷二郎腿会导致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从而加重下肢静脉曲张病症。因此,下肢原本就出现静脉曲张或水肿的人,还是不跷为宜。  5.跷二郎腿会造成脊椎变形、腰肌劳损?没错!  长期跷二郎腿或会引起脊柱变形,导致背痛,这说法是可信的。当人们在跷二郎腿时,脊柱左右的受力是不均匀的,因此脊柱左右的软组织被动的失去平衡,长期如此,就可能会引起脊柱的侧弯。同时,跷二郎腿会使周围的软组织被动牵拉,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腰肌劳损。  二郎腿这样跷,不必担心健康问题  ①一个姿势不要保持太久,跷二郎腿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  ②如果患有高血压、静脉曲张、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最好不要跷二郎腿;  ③久坐不动才是最大的健康隐患,没事记得多出去转转。  总而言之,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慢性自杀,我们做任何事,对身体来讲都是一种消耗。“脱离剂量谈伤害”是一种耍流氓行为,不同体质的人跷二郎腿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我们不要任何事情都甩锅给跷二郎腿。

发布了文章

上厕所时千万别做4件事

你上厕所时会干什么?上厕所时做下面这几件事会影响健康,你做了吗?1.上厕所时玩手机、看报纸  基本上所有人都有上厕所玩手机的经历,有些人甚至随时去厕所都要随身携带,这也是便秘这么“流行”的主要原因。但是你一旦看手机、看报纸,这就给了你一种要呆很久的意识。而长时间蹲厕所不仅不卫生,还可能使直肠静脉长时间受挤压,引发痔疮。  2.上厕所时太用力  如果肚子痛,但是嗯啊不出来怎么办?使劲?错!排便不顺畅主要是因为上火或者大便干结,这时如果你太用力,反而会给心脑血管增加压力,而且也很容易导致肛裂或猝死。  所以如果排便不顺畅时,可以用喝水、加强运动来维持大便通畅,如果一直没效果,建议用缓泻药物,帮助排便,但是此药不可多用。  3.使用过白的厕纸  在我们潜意识里,纸张越白越干净,而事实是,纸张太白很可能是添加了荧光增白剂,这种纸尽量少用。  4.擦拭时由后向前  由于私处部位的差异性,男性可以用此法擦拭。但是女性最好由前向后擦,以防止感染。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