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3927

嵇武

乌镇互联网医院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胆管结石,肝癌,胆管癌,胰腺癌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胆囊癌
胆结石
胆囊结石





发布了文章

胆囊结石与胆囊癌

没有任何症状不代表就没有胆结石腹部B超是健康查体的必查项目,大家在拿到体检报告的时候,一看见B超报告上写着“胆结石”三个字就会闹心。前两天接到一个朋友的微信,说她妈妈体检查出了胆囊贴壁结石,虽然这个结石平时从来没有感觉,要不是因为体检查了B超,还真没发觉它的存在。但毕竟也身体里的异物,是不是只要有胆结石就得做手术把胆囊给切掉?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的问题。很多高龄老人在睡梦中安然离世,在国外这种情况都会被进行医学解剖。在解剖时医生们就发现,多数人生前都有胆结石,但是这些人却一辈子都没有因为胆囊结石去看过病,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有胆结石。这就是说,胆结石和他们是“和平相处”了一辈子。为何有的胆结石痛不欲生,有的却没有感觉?无症状胆结石在所有胆结石患者当中占到了50%以上。为何有的胆结石就会疼到都不想活,而有的胆结石却没有任何感觉呢?疼与不疼取决于什么?这主要看结石是不是堵住了胆管。如果结石堵住了胆管(如上图),胆汁就淤积在胆囊当中分泌不出去了。造成的后果就是胆囊里压力过高,发生痉挛,胆囊膨胀的像一个水球。而胆囊出于“自我保护”,又会迫使自己不断收缩努力排出胆汁。这样一个过程必然会造成胆囊的疼痛。还有一小部分患者胆结石会疼,是因为合并了胆囊炎,胆囊炎本身也会造成胆囊疼痛。那为什么还有人的胆结石和自己“和平共处”了一辈子呢?因为我们的胆囊是空心的,结石漂浮在胆囊的胆汁里,没有卡在胆管处,所以就感觉不到疼痛。无症状胆结石需要治疗吗?从来不疼不痒的无症状胆结石无需任何治疗。每年常规体检定期做腹部B超观察就可以了。但是下面这三种胆结石必须得治。1、反复发作疼痛刚才说了,胆结石疼痛主要是因为结石卡在了胆管处,造成胆汁淤积。所以反复发作的疼痛就说明卡在胆管处的结石正在不断的刺激你的胆管、你胆囊、你的身体。反复发作的胆结石非常危险,不及时治疗还会造成胆囊炎、腹膜炎、胰腺炎、胆囊癌。还存在一个巨大风险,由于反复发作的胆囊炎多数是小石头,所以不光是会引起胆囊炎等问题,还有可能掉进胆管里,形成胆管结石,危及生命。2、充满性结石所谓充满性结石,就是胆囊里长满了石头。经常有人会说,在石头小的时候会感觉到疼,慢慢就觉得不疼了,还以为好了。结果一做B超才发现,原来整个胆囊都已经长满了结石。这种情况下反倒不会疼,因为里面长满了石头也就没有胆汁能容纳进去的地方了,因此就不存在胆囊收缩的问题了,胆汁也进不去胆囊里,再吃任何东西胆囊都不会动。实际上这种胆囊已经没用了。3、结石在3厘米以上为啥超过3厘米的结石就要手术?栗光明教授说,3厘米以上的结石通常称为大结石,这种结石常常占据胆囊腔一半以上的体积,经常与胆囊壁摩擦导致胆囊粘膜的损伤。慢性胆囊炎长期存在,也是胆囊癌的潜在发病原因。所以对于这样的结石也建议手术切除。保胆OR切胆?到目前为止,医学研究发现胆囊就是一个“仓库”,为我们储存胆汁所用。肝脏一天要分泌600-800的胆汁,但通常只需要400-500毫升就够了,剩下多的继续存在胆囊里。如果今天突然油腻的吃多了,这些胆汁会再补充进去。胆囊的功能仅此而已。再说,你留着一个被病魔摧残的不再起任何作用的“死”胆囊,也没有任何好处。一旦确定要治疗胆结石,必须果断做胆囊切除手术。保胆取石为何不提倡?其实在国外根本就没有保胆取石这种手术。国外只会在患者急性发作胆囊炎、身体情况非常差的情况下,才会给患者做这种手术。这是因为在处理胆囊急性炎症时,如果胆汁流不出去就会化脓,有生命危险。所以医生会给患者做个胆囊造瘘,引流的时候顺便把石头掏出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办法。临床研究也发现,保胆取石术后两年胆结石的复发率在50%,5年复发率超过80%。这就意味着这部分患者必须再次手术才能治好。而做过保胆取石的患者,腹腔都是粘连的。二次手术时就不能微创摘胆,只能开刀了,那么患者就要遭两次罪。胆囊摘了会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切掉生病的胆囊,生活质量只会更好,不会变差。反复疼的人不会再疼了,85%的人可以和从前一样正常吃饭,只是不能暴饮暴食。剩下15%的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腹胀,吃油腻的东西会拉肚子。但大多数人会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里逐渐恢复正常。因为胆管在胆囊切除之后,给我们的身体起到了一定的代偿作用。胆囊癌发生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最多的一个原因就是胆结石。而胆囊切除手术还消除了胆结石患者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胆囊癌。

发布了文章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胆囊切不切?

经典案例数月前,33岁的F女士在单位常规体检时B超发现胆囊单个息肉5×4 mm。近期,她到医院复查发现息肉已经长到9×5.4 mm。由于息肉增大明显,医生建议行腹腔镜手术摘除胆囊。F女士身体无任何不适,但总觉得胆囊是身体的一部分,切除了胆囊对身体有影响,所以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是,她又听医生告知她的胆囊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唯恐耽误了病情。之后,F女士上网百度发现,有一些医疗机构介绍可以通过腹腔镜保胆取息肉;而她到一些三甲大医院咨询后,医生却建议她必须切除胆囊。F女士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1.胆囊息肉的病因是什么?胆囊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比较清楚的有三个方面:(1)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主要原因是胆汁中脂质异常代谢,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息肉;(2)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粘膜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增生;(3)其他原因还有胆管的梗阻、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返流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病毒感染。2.为什么我会得胆囊息肉?目前认为,下列属于胆囊息肉的高发人群:(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2)经常喝酒、甚至是经常醉酒。及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海鲜、动物内脏等。(3)社会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 经常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 体育活动较少。(4)工作紧张、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3.发现胆囊息肉后,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1)食宜清淡、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2)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尽量避免。(3)另外,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有关系,应尽可能避免。4.胆囊息肉吃药能好吗?对于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一些消炎利胆药物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于有些小于 5 mm 的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消除有一些效果。然而,对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而言,药物并无任何效果,应定期检查超声,观察有无息肉大小或形态的变化;如果有手术指证,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其实,对于一些患有细小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患者而言,在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后,即使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胆囊息肉也可以逐渐消失。5.何种胆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其实,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以不手术,以下三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考虑手术治疗。(1)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当胆囊息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或息肉直径超过 1 cm,或为单发病变,或息肉基底部宽大,或生长息肉的胆囊壁局部增厚,或息肉位于胆囊靠近肝脏或靠近胆囊出口的位置,或合并有胆囊结石等,特别是年龄超过 50 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2)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行手术治疗;(3)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也可进行手术治疗。如患者没有以上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建议每 3~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6.为何不提倡保胆手术呢?保胆手术虽然去除了胆囊内病灶,满足了病人保留胆囊的心理需求,但是实际上,经过保胆手术后的胆囊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不仅仍然会有新的息肉或结石病灶产生,而且随着胆囊慢性炎症的加重,胆囊发生癌变的几率大大升高,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具有创口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出院早的优点,因此成为了胆囊切除手术的首选标准术式。除非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致腹腔内有广泛粘连、术前高度怀疑合并胆囊癌变、胆囊本身严重萎缩导致胆囊边界不清等少数情况,一般不选择开腹切除的手术方式。

发布了文章

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切不切?

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胆囊里有结石,但自己本身并没有症状,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呢?【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有症状】首先大家需要知道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会有明显的胆绞痛症状,很多人知识在单位体检中偶然发现有结石,而自己平时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消化不良或者厌油腻。因为胆囊结石是否引起症状与其形态、大小、个数,是否堵塞胆囊出口关系密切。胆囊结石有大有小,有单发,有多发,有的也会逐渐变大。一般来说,不大不小的结石(0.7-0.8cm左右)容易卡在胆囊管内,引起急性胆囊炎;而更直径大一些的胆囊结石无法进入胆囊管,也就不会堵塞胆囊出口,在胆囊里面“不闹事”,因此一般较少症状,通常在体检时才发现;而直径小一些的胆囊结石或者泥沙样的胆囊结石则易掉到胆管里,引起更麻烦的并发症:胆管炎、胰腺炎。【没有症状,是否需要治疗?】关于是否需要手术,医学界有不同争议,但大多认为:有症状或合并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建议手术治疗,而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应视情况而定,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通常认为有以下情况者可以或建议手术治疗。①结石直径≥3cm;②恰好需要做其他开腹手术;③伴有胆囊息肉>1cm(需要排除进展为胆囊癌的可能);④胆囊壁出现增厚(需要排除进展为胆囊癌的可能);⑤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胆囊已经没有存储和释放胆汁的功能);⑥儿童胆襄结石; ⑦合并糖尿病(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比较棘手);⑧有心肺功能障碍(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建议病情稳定时处理); ⑨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预防胆绞痛症状发作);⑩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这是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如果有这些情况不早期干预,一旦发病有症状后再处理就比较棘手,因此可以选个良辰吉日或者假期处理潜在的隐患,如果没有这些情况,不必过多担心,既然你的胆囊结石不引起症状,那么久定期复查看看这位“老朋友”即可,根据情况一般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如果合并胆囊息肉】从临床经验上来看“不好的”息肉有超声检查有如下特点:基底宽、不带蒂、单发、超过1cm、短期内增大或者逐渐增大、50岁以后出现,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胆囊炎者。这几种情况的胆囊息肉容易“出问题”,变成胆囊癌的风险高,如果有以上描述的这些特点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如有这些情况应注意复查排除癌变可能性。因此如果患者心理负担较大,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消除隐患。【治疗:首选技术成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快,有资质的医院都可以开展,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为什么不推荐保胆手术,因为有几方面问题:1、保胆手术更复杂,需要将胆囊切开,取石、缝合,其过程复查,胆汁容易溢出进入腹腔,引起刺激,另外如果是泥沙样结石也很难取尽胆囊结石。相比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更为稳定且成熟。2、其实早期治疗胆囊结石就是保胆的,因为其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彻底,而被淘汰,如今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3、保留胆囊手术需要,胆囊功能好,胆囊结石单发等严格的条件,而且不能处理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因此,有胆绞痛或进食油腻后上腹痛加剧症状的胆囊结石,建议手术治疗,因为首次胆绞痛出现后,70%的人一年内会再次发作。而体检发现胆囊结石,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是否需要处理,则按上面的描述或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处理。

发布了文章

节食,运动,药物:那种方式可以长期维持体重减轻?

背景虽然体重减轻是大多数成年人可以达到的目标,但是维持体重减轻往往具有更大的困难。多项研究表明维持干预措施对长期保持体重减轻十分重要,但关于这些干预措施的形式和实施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此文对与维持体重减轻相关的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综述和荟萃分析。强调了其不确定性并尝试提供指导。· 多项试验确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维持体重减轻有必要。 目前还不清楚特殊饮食、运动或者两者联合是否最有效。· 特殊饮食的最有效形式仍不确定。 建议进行低脂、高蛋白的饮食。· 体育活动增加时可能只需要补充低热量饮食。· 有证据表明,基于网络的干预措施有效,并且可能与面对面的支持一样有效。· 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学者们一直担心长期使用减肥药的安全。 目前只有奥利司他在全球获得许可用于治疗肥胖症。 奥利司他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长期有效地维持体重减轻。 关于减肥药仍需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尽管减肥手术对长期保持体重减轻有效,但也有相关的风险和副作用。 指南建议仅在 BMI > 50 的患者中手术才是一线治疗选择。· 研究表明,定期支持和行为干预(如目标设定、自我监测体重、饮食和体育活动)很重要。· 多项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这些试验可能提供关于各种体重减轻维持策略有效性的更加确凿的证据。结论本文强调了维持体重减轻的不确定性,综述了现有的临床证据,并尝试提供一些指导。

发布了文章

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有关问题

自1991 年Reich 等实施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以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腹腔镜技术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已逐步得到认可和推广。腹腔镜肝切除的范围己由肝缘、浅表病变的肝局部切除扩大到半肝乃至更大范围的规则性切除。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表明, 随着腹腔镜操作技术的不断熟练,学习曲线的缩短,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已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并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对病人免疫功能影响小等特点。其在操作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已逐步得到证实。1.手术方式: ①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 完全通过腹腔镜完成肝脏切除,小切口仅用于取出标本。②手助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在腹腔镜手术操作过程中,通过腹壁小切口将手伸入腹腔进行辅助操作完成肝脏切除手术。③腹腔镜辅助肝脏切除术: 通过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完成部分操作,最后通过小切口完成肝脏切除。2.腹腔镜肝切除术的解剖学适用范围: ①局部切除适用于病变位于Ⅱ、Ⅲ、Ⅳb、Ⅴ、Ⅵ段的病灶。②解剖性切除适用于左肝外叶、左半肝及右半肝切除。腹腔镜左、右半肝切除已被证明是可行的,但手术难度较大,应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及手术团队进行。③对于位于Ⅰ、Ⅳa、Ⅶ、Ⅷ段的病灶进行的腹腔镜下切除及腹腔镜下左三叶、右三叶切除等,目前尚未被广泛接受。属于临床探索性研究的适用范围。3.腹腔镜肝切除手术适应证: ①肝脏良性病变: 肝内胆管结石、症状性血管瘤、有症状局灶性结节增生、腺瘤、多发性肝囊肿,病变局限于半肝内; ②肝脏恶性肿瘤: 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脏肿瘤及其他恶性病变。为保证足够的切缘, 建议适用于主要管道未被侵犯且直径<3 cm的病灶。如瘤体向肝外突出且腔镜下能确保切缘,肿瘤直径适应证范围可以扩大到5 cm;③用于肝脏移植的活体供肝切除,包括左外叶、左半肝、右半肝供肝。国内尚未报道,属临床探索性研究的适用范围;④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的不确定病变。4.腹腔镜肝切除术禁忌证: 任何开腹肝脏切除禁忌证;难以耐受气腹病人;腹腔内致密粘连;病变过于接近大血管;病变过大,影响第一和第二肝门暴露和分离, 无法安全进行腹腔镜下操作;肝门部侵犯以及门静脉癌栓。

发布了文章

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手术有关问题

(一)适应证1.术前B超、CT、MRCP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胆总管增宽(>1cm)、胆管结石;2.术前ERCP确诊为胆管结石但不宜行EST;3.术中胆道造影或腹腔镜超声检查确诊有胆管结石。(二)禁忌症1.胆管下端结石嵌顿、狭窄或疑及壶腹周围癌;2.伴有肝门胆管狭窄的肝内外胆管结石;3.需行肝切除、胆管成形、胆肠吻合的肝内外胆管结石;4.胆道术后或多次上腹部手术导致腹腔广泛粘连。(三)手术步骤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一般需要同时切除胆囊,所以其大部分操作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类似。根据胆囊管是否增宽可分别采取经胆囊管探查与胆总管切开探查两种方式。前者适用于胆囊管短粗(直径>5mm)、胆管内结石较小且数目较少的胆管结石;否则宜选择后者。1.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1)游离出胆囊管、处理胆囊动脉:首先按常规方法解剖Calot三角,游离出短粗的胆囊管与胆囊动脉,结扎或夹闭胆囊动脉近端以及胆囊管的远端。(2)切开胆囊管、置入导丝和扩张球囊导管:距胆总管5mm以远切开胆囊管前壁,置入导丝和球囊导管扩张胆囊管。(3)插入细纤维胆道镜或输尿管镜:拔除扩张球囊导管后顺导丝经胆囊管切口将细纤维胆道镜插入胆总管,释放取石网篮并逐一取出胆管内结石。(4)结扎或夹闭胆囊管残端:术中胆道镜或胆道造影证实胆管结石清除干净且胆管下端无狭窄后可结扎或夹闭胆囊管残端。(5)切除胆囊:见前所述。(6)放置腹腔引流管:将多孔腹腔引流管置于温氏孔与肝肾间隙。2.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1)沿胆囊管解剖出胆总管上段:处理胆囊动脉后,游离出胆囊管并向胆总?管和?肝总管交界处方向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前叶,直至清晰地显露出蓝绿色胆管。(2)切开胆总管前壁:如显露的胆总管上段前壁可见血管,可用弯分离钳提离胆管前壁电凝处理。在温氏孔放置带硫酸钡线的小块纱布后用弯微型剪纵向或斜向剪开胆总管前壁1cm左右。(3)纤维胆道镜探查胆管取石:向上应探查至左右肝管,向下应探查至胆管下端。发现结石即用取石网套取。如胆管内结石较多,可先用腹腔镜专用的转关节抓钳直接取石,较为便捷实用,最后再用胆道镜探查取净结石。(4)放置T管并缝合胆管切口:根据胆总管直径选择相应粗细的T管,做成上臂5mm、下臂10mm的短小单臂T管。用4-0可吸收缝线先在T管上方缝合1针,T管下方间断缝合2~3针。靠近T管的1针应缝合成V形,可有效地防止T管周围漏胆汁。(5)切除胆囊:如前所述。取胆囊标本时连同纱布一起装袋取出。(6)冲洗手术野、放置腹腔引流管:充分冲洗手术野,仔细检查有无出血和胆漏。经右锁骨中线戳口拉出T管并加压注水检查T管周围有无胆汁渗漏。将腹腔引流管经右侧腋前线戳口送入腹腔置于T管周围及肝肾间隙。(四)术中注意事项1.出血 主因不慎损伤变异的胆囊动脉、肝右动脉、肝动静脉所致。偶有门静脉变异走行于胆总管之前,如既未沿胆囊管仔细解剖胆总管,又未先试行穿刺排除门静脉的可能,一旦误切实为门静脉的“胆总管”即会导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此外,用尖刀直刺胆总管易于贯通胆总管前后壁,甚至伤及胆总管后方的门静脉。解剖胆管周围如电钩、电剪使用不当也会损伤周围重要血管,导致出血。2.胆漏 主要原因有T管周围缝合不紧、变异副胆管或迷走胆管损伤后未被发现处理、胆管下端结石残留或狭窄。3.胆管残余结石 在急症手术、胆管结石较多时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率较高。术后6~8周T管窦道形成完全后可行胆道镜取石。4.腹腔残留结石 多因结石多发且易碎,又未在温氏孔放置纱布、未能将取出的结石及时放入标本袋所致。残留于腹腔的结石可成为腹腔感染、肠粘连的主要病因。5.内脏损伤 易于损伤的周围脏器有十二指肠、横结肠、胃、肝脏、膈肌。主要原因有电刀使用不当、肠道准备不足、技术操作粗暴不规范。

发布了文章

如何正确看病(二)?

问题五: 怎样与医生交流一、您与门诊医生接触的时间如前所述,当您选择了就诊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时候,您也就选择了挂号难和看病难。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的病人也同样面临挂号难和看病难的问题。为了尽可能的缓解这些问题,一位医生会在出诊时间内看尽可能多的病人,特别是专家,有可能今天额定的挂号量是看20位病人,但是通常会因为外地病人、可怜的病人、重症的病人、有权有势惹不起的病人而加号到30甚至40个。如果上午的门诊是30人,从早上8点看到12点,共4小时,中间没有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那么平均接待每位病人的时间是4*60/30=8分钟。不错,这就是您凌晨爬起来,裹着军大衣在医院挂号室门外在寒风中等了三个小时以后挂上号,又从上班起等了3小时以后换来的就诊时间,8分钟,平均值。还不够准确,这8分钟并不是您坐在诊室内和医生交流的时间,在形成初步诊断以后,医生会给您安排一些检查,大多数是当天就能够完成的,所以您拿着化验单检查单做完检查以后回到医生那里,还要再给他看结果。想必您已经注意到了,在您等候过程中,总有些人没拿着挂号条就冲进了医生的诊室,其实那些很可能是做完检查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也许您会非常好心地帮助医生维持就诊的秩序,坚决制止那些加塞儿的人。我建议尽可能在诊室外进行,也许您一把拽出来的是那个刚刚跑了几层楼憋了半天尿才做完B超想拿给医生看结果的病人,他也只有平均8分钟的时间与医生交流。二、与医生说话不论您是看中医还是看西医,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讲究问病史和查体。医生都需要和您交谈才能够知道您的疾病是怎样的。我们的身体里布满了各种自检的信号线,它们会将身体的损伤通过它们自己的语言向您的大脑做汇报,比如疼痛、酸胀、无力、烧灼感、异物感。请向医生报告这些感觉,他才能帮助您。中医不是仅仅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西医也不是仅仅靠CT、B超、化验单就可以知道您是什么病。诊断疾病就像是CSI做调查,全面的证据才能指认真凶。虽然很少,但是确实有一些病人到医生面前一句话不说,手一伸或者脸一挺,医生要先猜出他的主要症状和不舒服,说对了以后,他才继续看病。从前我出门诊,在相对闲适心情也不错的时候会陪着他们玩一会,答对的话他们 会很心服口服的。另一种人很多,他们会不断的陈述。比如,“我从20年前就开始胸闷了,那正是小平同志南巡的那一年啊,改革开放以来……”有时候这种倾诉是不自觉的,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必须依靠事件来回忆时间顺序,所以我在《看病前的准备》里写需要事先回忆一下病史,并且记录下来。当倾诉与疾病无关的时候,医生会打断您,或者是您的长辈,这不是不尊重或者态度不好,而是您只有8分钟。三、区分事实和判断请尽可能学会区分陈述事实和判断,区分这两点是需要极高的知识和智力的,而且稍微不小心即使具有极高知识和智力的人也可能混淆。如下是事实陈述:“我眼睛红”,“我发烧最高到39度”,“我嗓子疼”如下是判断陈述:“我眼睛发炎了”,“我发烧很高”,“我上火了”除非是在精神科或者心理门诊,否则请您尽可能陈述事实。对于您的感受,请按照不舒服发生的感觉或者表现,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来描述,比如“尿尿尿不出来3天”是非常好的描述,而“尿不出来很久了”则仍然没有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我的建议是* 慢性病请精确到年或者月,比如“运动后胸闷5年”,* 近1-2年发病的,请精确到月,比如“双眼视力下降6个月”* 近1个月内发病的,请精确到日,比如 “尿尿尿不出来3天”* 急性病请精确到小时,比如“左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1小时”。如果您有数字能够描述您的病情,请尽可能告诉医生数字。比如,“这个星期我的血糖最高到过13”,但如果您仅仅说“这个星期我的血糖很高”,那得看您跟谁比了。对于医生的提问,特别是有“多少”这样的关键词的提问,请尽量以数字回答。不过很遗憾,通常当我问起“您得高血压多少年了?” 80%以上的回答是“很久了”。四、疼痛与痛苦看病,哪怕是急诊,医生不会马上给您解除痛苦。疼痛,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虽然那是无人想要的礼物。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是诊断疾病和判断疾病进展的重要信号,是您生病的身体部分直接向医生的报告。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医生是不能够帮病人止痛的,就好像没有查明报告火警的位置,我们不可能把火警的电话轻易挂掉。也许您或者您的家人在检查床上疼得死去活来,医生还是会冷漠的用手摸这摸那,甚至使劲压一下问您是否更疼,此时也请告诉医生您的感受。另外,值得说明的一点,也需要向低年医生强调的一点是,那种显示出痛苦,大声叫嚷的病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另一类苍白的悄无声息的病人,却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当您在急诊看到医生不顾您大声叫嚷的同伴,而去看另一个悄无声息的病人时,不要去阻挡医生。五、态度如果您收入不高,生活不充裕,请直接跟医生说,相信很多医生会和我一样给您选择相对便宜的药品和治疗。不过同时相对便宜的药物也意味着疗效,特别是副作用的不同。如果您在路上堵车,找不到停车位,在挂号室门前受冻,坐在门诊等候一上午无所事事,请尽量不要将怨气宣泄在那个为您看病的医生身上,他在上班路上一样堵车,一样找不到停车位,您在挂号室门前受冻的时候,他在病房检查住院的病人,您在门诊等候的时候,他在诊室里奋力看病。很多时候医生的态度是由科室决定的,越是紧急和危急生命的科室,医生的态度越冷漠甚至恶劣,在急诊室不可能有医生和颜悦色地跟家属说话,有且只有厉声命令家属去做什么。医生不会也不应该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事实上很多医生不敢给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因为感情因素可能会影响判断。希望您能明白,医生的态度与医学水平没有直接的关系。六、期望相当多的疾病是不能够消除病因的,比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现在的医学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医生能够提供的是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的方法,使疾病无害化,血压降低到正常值,意味着您几十年以后死于脑出血的可能性要减小;眼压降低到目标眼压,意味着您丢失视野的速度能够减慢,甚至停止。您能够在医生这里找到的不一定是战胜疾病的方法,而往往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共同生活。新闻或者报纸上出现的某个疾病的治疗“希望”,并不等于真正在医院就可以给您用上。医学是非常保守的学科,一种治疗方法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究才能确定下来,一种新药上市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实验和审批才能够进入医院的药房。即使是经过那么多年的研究确定下来的治疗方案,仍然不可能100%的保证治好您的疾病,绝对不可能。治病和修车不一样,不是您交了钱,就一定可以拿到一辆修好的车。请您一定记住:花了钱,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万一你得到了医生这样的保证,说明:a)医生在安慰你;b)跟你说话的压根就不是个医生。七、知情同意如前所述,您绝对不可能得到保证治愈,绝对不可能保证没有风险。在侵入性的操作治疗或者手术之前,医生会给您看一个知情同意书。这个知情同意书就像是您在购买股票、基金时听到的“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是要告诉您可能发生的危险的。1.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每一种风险,都是真实发生过的,至少有一个真实的病人,真真切切地经受过这样的痛苦。2. 知情同意书上写的出现的风险,一旦发生,医生也会继续全力地帮助您。不证自明的公理1. 人都是要生病的。2. 人都是要病死的。

发布了文章

如何正确看病(一)

问题一:该看不该看人的身体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而且这种能力很强,显然比电脑和汽车厉害。有些疾病并不需要治疗,有些疾病是有“自限性”的——也就是时间到了自己就好了。不过,能够发生在人身上的疾病,也是伴随人类进化了同样长的时间,也不是等闲之辈。如果自己身体不适,是扛着,还是去医院就诊。这是个问题。1. 如果器官的功能受损,需要立即就诊眼睛的功能是用来看东西的,突然看不见了,应该马上看医生。同理,突然听不见了,四肢运动突然出现障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有许多器官是双份的,比如眼睛、耳朵……有些人一只眼睛的视力突然下降,另一只却完好,有可能忽略了坏眼的问题。2. 不能忍受的疼痛疼痛是身体发出的火警,不要去挑战疼痛。如果遇到不能忍受的疼痛,应该尽快就诊。比如腹痛、胸痛、眼痛。需要提示的是,即使你到了医院,通常医生也不会立即给你止痛。疼痛是火警,是了解身体状况的重要信号,没有人会在消灭火灾之前,先把附近的电话线都砍了。3. 反复发作的不适老毛病了,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的癌症就是这样度过了无人骚扰的童年期。对于反复出现的不适,应该认真注意诱发的原因、缓解的方式。对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年龄,>50岁的,最好去看看,免除后患。4. 已经处于某个疾病进程中,但是感觉突然发生了变化大夫可能已经告诉你这个病没什么,过几天自己就能好,开始的时候,感觉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可是今天突然恶化了,那么最好再去复查一下。5. 别人看出来的疾病通常不用着急,人类的身体有发达的自我检测系统,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多半没有太大的问题。(注意:医生经过身体检查发现的除外,比如身体上的包块之类的)典型的是结膜下出血。一般是“白眼珠”上有鲜红的血迹,自己毫无感觉,不疼不痒视力不降,通常是照镜子或者是被其他人发现,这种不是“眼底出血”,这种是“白眼珠”上的细小血管破了,跟磕青了没什么区别。咳嗽、便秘、揉眼睛……都可能引起。定期体检是必要的。自己的身体只有自己保护,兄弟靠不住、组织靠不住。问题二:急诊还是门诊?一般医院都有急诊和门诊。急诊是给紧急需要救治的病人准备的。门诊则是给不那么紧急的病人准备的。急诊的设置是为了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配备的药品都是应急的、速效的,配备的检查手段也是基本的,能够快速做出判断的。所以,如果你得的是不那么紧急的病,甚至是慢性病,其实在急诊,并没有针对你的病的疗效好副作用小的药品,而且化验检查并不是很全,辅助检查的设备也不是都能做的。不要仅仅因为白天上班,不好请假,而在晚上去看急诊。你得不到最好的药物,不能完成最好的化验检查和辅助检查。身体是自己的,工作是国家或者资本家的。仅仅为了不请假而在晚上看急诊,你为了节省一天的工资而放弃给自己最佳的诊断和治疗,又侵占了分配给急症患者的医疗资源,是损人不利己……需要去急诊看的病:1. 刚刚发生的疾病。一个病已经得了三天了,还跑到急诊去看,我会态度很好的在心里痛骂。2. 这个疾病可能在8小时内使器官的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严格一点,需要急诊处理的眼病只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需要在10分钟内救治)、眼球破裂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突然发作的腹痛、胸痛、眼痛、头痛,还是应该到急诊看看先。问题三:看门诊的时间我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很小的可能性,乘以13亿,都是无比巨大的数字。任何你觉得合适的时间,一定是门诊人多的时间。一. 一定要避开三个时间:星期一上午!只能用人海茫茫来形容。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请转告您周围的人,“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在星期一上午看病”,并请他们也转告周围的人。二. 通常来说上午看病的人多,下午少,周一多,周五少。到了周五的下午,基本看病的人就很少了。看来辛勤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三. 季节性放假了去配个眼镜吧——老老实实排队吧;等天凉快了再做这个手术吧——老老实实排队吧;等放假休息有时间了再去看这个病吧——老老实实排队吧。四. 恶劣的天气刮风下雨是看病的最佳时机,雨越大,人越少。其实,天气对许多人的出行,并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工作很忙,需要在短时间内看个病,然后赶紧回去上班,最好是在下雨的天气去看病。问题四:看病前的准备一. 回顾历史:* 请在看病之前,回顾一下您的病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发病的时候自己有什么感觉?如果有时间,请用本子和笔写下来。* 回想一下是否对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史对于医生非常重要。如果您在以前用某种药物出现过严重的不良反应,请记录下来,在看病的时候向您的医生咨询是否属于药物过敏,如果是的,请医生在您最常用的病历封面上写下过敏的药物名称。* 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它们的商品名称。如果您还能找到药物的说明书或者空的药瓶或者剩余的药物,请带上它们。* 带齐以前的病历记录,曾经做过的检查结果。每次看过病后,也请收好所有的检查结果和病历,有些检查结果是由热敏打印,时间久了容易褪色,请复印一份保存。二. 准备行政用品:* 带上信用卡和足够的现金,有些医院不支持刷卡,而取款机前面排队的人可能很多。注意看管好自己的随身财物。如果您是小偷,盗亦有道,请勿在医院行窃。* 带好身份证、社保卡、医疗蓝本、退休证、离休证、医院的就诊卡等等一切跟医保可能有关系的东西。平时除了身份证,这些东西最好专门使用一个透明塑料文件袋放在一起。三. 安排好病假当天的事务:* 请好病假,安排好当日的工作。工作是国家的或者资本家的,身体是自己的,只要不给同事添麻烦,离开工作岗位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是去看急诊或者自觉比较严重的器官功能问题,比如严重的心前区疼痛、视力突然丧失等,带上手机和充电器,您有可能会需要住院或者留院观察。* 最好能够找个比您更健康的伙伴陪同您去看病。* 预计前往的时间,不要在上午11点以后,或者下午4点以后才去医院挂号。因为,恐怕没有号了,或者虽然看了医生,但是到需要做检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其他的科室已经没人了。* 估计一下交通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最好不要自己开车或者骑车,请打车前往医院。一是医院附近很难停车,停车费高昂,二是您接受的某些治疗可能再不适合开车或者骑车。* 查询一下当日的天气。天气越恶劣,看病的人越少。四. 选择合适的医院:* 如果您已经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来选择医院。* 一般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都非常的清净,去看病取药会很舒适。建议您首先去社区医院或者临近的二级医院就诊,至少可以获得相应的医学建议和转诊建议。如果您对这些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放心,也可以事先咨询一下有医学背景的朋友,去哪里看比较好。* 当您选择了三级甲等医院看病,也就意味着选择挂号难、看病难。五. 挂号* 没什么好说的,太难了,甚至对于医生自己看病也很困难。如果是外地病人到另一个城市看病,而且要看某个特定的专家,试试提前在网上预约之类的方法,免得到了以后挂不上号,要等几天甚至一周,在外地最低的生活费也是100元/天,一旦等起来消费惊人。六. 调整心情* 得病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人总是会生病的,迟早也是要病死的。所以疾病降临到自己身上,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去医院看病,并不能一定能够治好。实际上,给您看病的医生,最后一定看不好他自己的病,100%是病死的。* 与您的医生合作,共同对抗您的疾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三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四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五是身体极度羸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对于属于上述六种情况之一的人,他们的疾病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很难治好。七. 穿着打扮* 不要化妆。也许您会有面色苍白、黑眼圈。这些都没关系,这些恰恰是医生需要看到的。即便是去看那个很帅或者很漂亮的医生。* 尽量穿容易穿脱的衣物,比如上衣建议是开襟的衣服,而不是套头的衣服。* 袖子要比较容易的挽起来或者脱下。比如冬天,最好穿厚实的大衣,而里面穿相对薄一些的衣服。* 口罩。如果有的话戴上,医院是疾病最集中的地方。本来您就处于比较虚弱的疾病状态,不要再感染了其他的疾病。口罩从医院回来以后要清洗,手也要好好洗。八. 出发。如果能战胜疾病,就借助医生的力量一起战胜它,如果不能战胜疾病,那么从医生那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疾病共存。

发布了文章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基本问题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名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该病多见于亚洲地区的儿童,但约25%的先天性胆管囊肿在成人期发病。随着胆道影像学的发展,成人胆管囊肿的检出率有增加趋势。由于该病多数症状不典型或合并肝胆胰系疾病,常致误诊或诊断延误。近年来,随着对本症的病理、形态、病因等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胆总管的囊性扩张之外,约有半数的患者仅表现为胆总管的梭形或圆柱形扩张,而非巨大的囊肿。另外除了肝外胆总管的扩张外,约1/4的病例同时合并有肝内胆管的梭形甚至小囊样扩张。因此,近来国内外普遍认为将该症称为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外科胆道疾病,其病因尚未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胰、胆管合流异常:80%~100%的胆管囊肿伴有胰胆管合流异常。所谓胰胆管汇合异常指解剖学上在胰胆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之前于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形成过长的共同通道,功能上由于十二指肠乳头部Oddi括约肌的作用不能控制合流部而发生胰液与胆汁相混合及逆流,最终导致胆道及胰腺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2、胚胎学说:肝外胆管系统的形成多在胎儿第5至7周胚胎时期胆管发生过程中,胆管上皮空泡化、局部管壁薄弱,其上皮增殖异常导致胆管各处的上皮增生速度不均匀、下部入十二指肠段狭窄,使胆管压力增高,上部胆管发育不良处扩张。 3、胆道神经发育不良理论:先天性胆管囊肿末端狭窄段神经分布异常减少,胰胆管合流异常可能与囊肿末端神经发育异常同时存在。由于神经发育异常出现胆管远端痉挛性狭窄,胰管内压力高于胆管内压,使胰液反流入胆管,持续存在并破坏胆管壁,二者共同作用形成胆管囊肿。 4、病毒感染学说:认为胆管扩张可能是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感染导致。病毒感染引起肝脏细胞、毛细胆管上皮细胞发生巨细胞变性、细胞损坏而导致胆管壁薄弱而发生扩张。国内也有学者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例的肝脏中检测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但目前随着对该症认识的深入,多数人认为可能是在原发病基础上发生病毒感染,是合并存在的一种病毒感染病理改变。 二、分型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分型标准。就胆总管囊肿而言,多数学者倾向于Alonson-Lej分类方法,即Ⅰ型胆总管囊状扩张、Ⅱ型胆总管憩室、Ⅲ型胆总管末端囊肿。目前广泛采用的标准将胆管囊肿分为Ⅴ型,即:Ⅰ~Ⅲ型与Alonson-Lej分型相同,Ⅳ-A为肝内及肝外胆管多发囊肿,Ⅳ-B为肝外胆管多发囊肿,Ⅴ型为肝内胆管单发或多发囊肿(Caroli病)。 三、发病率 先天性胆管囊肿好发于女性,约占62%~74%.(Ⅰ型约占90%,Ⅱ型约占的2%,Ⅲ型约占1.5% )。 四、典型的临床表现: 1、腹痛:多局限在上腹、右上腹部或脐周围,疼痛性质以绞痛为多,也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钝痛、胀痛或牵拉痛,有时高脂肪或多量饮食可诱发腹痛发生。幼儿腹痛的表现因不能诉说,常易被误诊。婴幼儿腹痛时常呈头肩向下的跪卧位姿势,似可作为腹痛表现的一种参考。有的患儿腹痛反复发作,持续数月乃至数年,疼痛发作时常伴有黄疸,并可同时有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据统计,有腹痛症状的病例约占全部病例的60-80%。 2、肿块:多于右上腹部触及光滑的肿块,有囊性感,上界多为肝边缘所覆盖,可有轻重不一的触痛。部分囊肿的下端胆总管处有瓣状皱襞,起活瓣作用,内容物排出则囊肿变小,黄疸亦渐消退,这时囊肿体积会变小,黄疸减轻。对本病的诊断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黄疸:间歇性黄疸为其特点,出现黄疸时间隔期长短不一,严重黄疸可伴有皮肤瘙痒、全身不适。黄疸出现和加深说明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胆汁引流不畅。炎症减轻,胆汁排出通畅,黄疸可缓解或消退,部分患儿黄疸加重时,粪便颜色变淡甚至呈白陶土样便,尿色深黄。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合并囊肿内感染时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 ℃,亦可因炎症而引起恶心、呕吐邓消化道症状。 五、诊断1、临床诊断   兼有腹痛、黄疸及包块者临床比例并不高,多数病例合并有肝胆胰系统疾病,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所谓癌变率为2.5%~15%,单纯根据临床表现其确诊率甚低。 2、影像学诊断   随着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得确诊率已达70%~90%,且儿童较成人易于诊断。 (1)B超:可初步获得诊断.肝脏下方显示界限清楚的低回声区,并可查明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和范围及是否合并胆管内结石.胰管有无扩张,胰体有无水肿等,本法无损伤,价廉,,易推广,应列为首 (2)内镜超声(EUS):其探头通过内镜可放在胃内离病灶较近,在诊断胆管囊肿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3)X线检查:适合较大囊肿检查,于右上腹部可见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并可见胃及结肠被推移,胃窦部被推向左上方,十二指肠段向右推移,十二指肠框扩大,但对于梭状形胆管扩张症其普通X线检查较难诊断.    (4)CT检查:可明确胆总管扩张的程度,位置,胆总管远端狭窄的程度以及有无肝内胆管扩张,扩张的形态及部位等,有助于术式的选择.   (5)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是90年代成熟应用到临床的一种高新无创成像技术.高质量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获得清晰的胰胆管显像效果,可明确地判断出是否合并胰胆合流异常.但有时因操作者的技术问题或患者配合欠佳不能获得满意图像.   (6)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对于了解胆管,胰管,胰胆管结合部是最为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有无胰胆管合流异常及其类型可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可获得优于PTC的诊断效果.   (7)经皮肝胆管造影(PTC)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部位,远近端胆管的狭窄程度.了解有无胰胆管的合流异常及胰胆管远端的病理变化.可采取胆汁,进行细菌学检查.此法最好在ERCP检查失败时使用。    (8)术中胆道造影: 对术前ERCP检查失败或MRCP欠清晰的病例,术中胆道造影十分必要.能详细了解肝内胆道及胆总管远端和胰胆合流异常的病理形态.对指导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非常重要.  六、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发生癌变问题1、胰液逆流破坏学说:由于胰液的分泌压明显高于胆汁的分泌压,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经常会发生胰液向胆道的逆流。胰液进入胆道,许多种胰酶在胆道会被激活,激活的胰酶对胆道粘膜产生破坏作用,在胆道粘膜的破坏→修复→破坏的过程中发生化生而致癌。 2、胆汁酸致癌学说:胆汁酸的代谢产物胆酸和脱氧胆酸的化学结构与已知的某种致癌物质的结构相似,两种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可能变性而成为这种致癌物质。在胰胆合流异常和胰液向胆道的逆流的情况下,这两种胆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另外,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少的石胆酸在胰胆合流异常患者胆汁中明显增多,这种胆酸已被证实对胆汁中致突变性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 3、胆汁中的致突变物质的致癌学说:由于胰胆合流异常存在,胰液与胆汁合流,胆道内的胰液可以使被肝脏解毒、轭合并随胆汁排至胆道的致癌物质重新脱轭合而恢复其致癌性。临床工作中合并胆管扩张症的患者胆汁郁积、滞留胆道时间长。故胰胆合流异常患者的胆道癌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得多。  

发布了文章

保胆取石术尚存争议的问题

保胆取石术是近10 年来逐步兴起的一项技术。自出现伊始,就引起了学界广泛而激烈的争论。其主要焦点集中在术后结石复发率、手术适应证和结石复发原因等问题上。目前尚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对“保胆”和“切胆”之争给出明确的答案。须明确,“保胆”不仅是在解剖上保留胆囊,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保留胆囊,使保留下来的胆囊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胆囊丧失了正常的功能,盲目“保胆”势必为结石复发或发生其他胆囊疾病遗留后患。1882 年德国医师Langenbuch 完成了第一例胆囊切除术,并且针对胆囊结石的治疗提出了著名的“温床学说”,即“胆囊切除不是因为胆囊内含有结石,而是因为胆囊能生长结石。”此后,胆囊切除术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至1985 年EricMuhe 完成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以后,LC 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受到广大病人的欢迎,迅速在全球发展起来。目前,LC 已经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20 世纪90 年代初腹腔镜技术传入我国大陆,很快在国内蓬勃发展。据1994 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的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胆囊结石病人占同期普通外科住院病人的11.5%。由此可见,我国LC 的手术量是巨大的。在LC 迅速发展的同时,很多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的胆囊结石病人的胆囊被切除,而且LC 造成的医源性胆道损伤时有发生。近年来有专家提出了保胆取石术,特别强调利用纤维胆道镜下取净胆囊结石,同时避免胆囊切除术的一些并发症。本文就保胆取石术的几个焦点问题简要论述,以资读者参考。1 保胆取石术的发展保胆取石术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技术。早期的保胆取石术主要用于一般状况差、手术风险高,或者预期胆囊切除可能造成胆道损伤、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对于该类病人可采用切开胆囊、取出结石的方法简化手术、减少创伤,也可以认为是“损伤控制”理念在胆囊结石手术治疗中的早期应用。近10 余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部分医院开始采用胆道镜辅助取石的“新式”保胆取石术,并且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有学者认为,早期的保胆取石术是由于病人不适于胆囊切除而被迫采用保留胆囊的方法,故将其称为“被动型保胆手术”;现在的保胆取石术是为了取尽结石同时保留胆囊的功能,故可称为“主动型保胆手术”,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1980 年,Burhenne 报道了经皮经T 管窦道胆总管残余结石取出术。受此技术的启发,Kellett 等于1988 年报道了8 例经皮胆囊结石取出术。这被认为是最早的“主动型保胆手术”。根据手术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又可将“主动型保胆手术”分为“旧式保胆取石术”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其区别在于“旧式”手术多采用取石钳、刮匙、硬镜等器械和设备取石;“内镜取石术”则强调采用纤维胆道镜进入胆囊内进行检查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旧式”取石技术的一些弊端。总之,“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是对传统保胆取石术的改进和发展,在理念和实践上均与传统术式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否能够达到“既治疗疾病,又保护功能”的美好愿望,学界在诸多问题上尚存在广泛而激烈的争议,甚至形成了观点针锋相对的“保胆派”与“切胆派”。2 保胆取石术的结石复发率问题早期的保胆取石术结石复发率较高。Kellett等总结36 年间23 篇文献发表的2053 例胆囊造口取石术后1~19 年的随访结果,结石复发率为0~83%,总复发率34.6%。Donald等报道经皮胆囊取石术后6~48 个月的随访结果,其结石复发率为7%~44%,总复发率31.0%。国内报道结石复发率不尽一致。Zou 等 报道439 例行保胆取石手术病人,10 年结石复发率为41.46%。陈培等报道上海地区1058 例保胆取石术病人的随访结果显示,5 年与5 年以上结石复发率在39.3%、39.7%。刘京山等 总结612 例随访1~15 年的保胆取石术后病人的资料显示,术后10 年和15 年结石复发率均为10.1%。史建中等 报道97 例保胆取石术后病人4年结石复发率仅为3.1%。由此可见,不同作者报道的结石复发率结果迥异。这些临床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采用的手术技术不同、掌握的手术指征不同等情况,但是是否存在作者的倾向性偏倚?是否存在对缺失数据的处理不同?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统一研究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来回答。 3 结石复发的原因部分学者认为,保胆取石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术中遗留和残留结石”,也是旧式取石法的弊端;新式保胆取石手术的全过程是在胆道镜下操作,克服了旧式取石手术的盲区,并且采取了许多防止复发的措施,用专门的取石网,可做到完全、彻底地取净结石 。如此,术后5~10年的结石复发率从以前的30%~40%降低到2%~4%或更低;结合术后采用利胆等治疗,结石复发率还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单纯用结石残留无法解释”结石复发的原因 。一项720 例保胆取石术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结石复发的相关原因包括体重指数、胆囊结石家族史和胆囊收缩发生率 。这一结果提示结石复发可能与胆囊结石的病因和保胆取石术的手术指征有关。理论上讲,凡是造成胆石发病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取石后的结石复发,不会由于胆囊取石而改变了胆石的发病机制 。因此,应当重视结石成因的研究,既不能因为病因不明而在治疗上固步不前;也不能片面地强调技术,而对结石复发的全身性因素视而不见,致使病人遭受二次手术。肥胖和家族性脂代谢异常属于代谢综合征范畴,这在近代医学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两个因素被证实为结石复发的重要病因,也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印证了Langenbuch 的“温床学说”。因此,时至今日,“温床学说”并没有完全过时,仍然是治疗胆囊结石的理论基础之一。韩天权等 认为,从降低复发率的角度出发,保胆取石的适应证应为:不存在导致胆汁胆固醇过饱和的全身因素,以及没有胆囊内促成核因素和导致胆囊胆汁淤滞的因素。4 保胆取石术的手术适应证问题卢绮萍总结了截至2014 年3 月国内发表的317 篇有关保胆取石的临床研究报告,发现各单位报道的手术适应证大相径庭。很多单位将“体检发现”、“无症状胆囊结石”列为保胆取石的手术适应证。还有单位认为保胆取石的手术适应证应该是:胆囊收缩和浓缩功能良好;术前B 超、CT 检查胆囊壁光滑,壁厚<3mm< span="">;胆囊无萎缩等。并认为这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的重要因素。据此适应证,文献报道的胆囊结石4 年复发率仅为3.09%。另有部分学者认为“充满型胆囊结石”亦可作为手术适应证,并报道了取出467颗胆囊结石的病例 。文献认为,既往胆囊收缩功能不良,被视为禁忌。但一些胆囊收缩不良的病人,术中通过腹腔镜探查,胆囊炎症不重,即使有一些粘连,通过松解粘连后,取尽结石,胆囊管内有胆汁流出者,仍可保胆。上述两类“适应证”代表了行保胆取石术单位的两个倾向。对于第一类病人,是否可以不作手术,仅随访观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对于第二类病人,胆囊收缩功能的评价是否严格?术后是否经过规律的随访和胆囊功能的再评价?其结果如何?是否影响到结石的复发?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随访并加以细致分析的。能够在保留胆囊的情况下治愈胆囊疾病,无疑是医学上的巨大进步。但须明确,“保胆”不仅仅是在解剖上保留胆囊,更重要的是在功能上保留胆囊,使保留下来的胆囊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胆囊丧失了正常的功能,盲目“保胆”势必为结石复发或发生其他胆囊疾病遗留后患。5 结语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于2011 年正式发布的《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已经明确指出: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LC 应作为首选。但是,近年来保胆取石术的开展日趋广泛,这就迫使学界对该术式作出一个科学的评价。总结上述几个焦点问题不难看出,“保胆派”与“切胆派”之争由来已久,而且双方都在引用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由于现有的临床研究多为回顾性的经验总结,其中混杂因素和偏倚较多,很难对该术式作出客观地评价。即使有一些Meta 分析的文章,由于原始数据的证据级别不高,也很难提供确切可靠的结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已经就此问题启动了“腹腔镜胆囊结石清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病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课题,相信这一研究定能提供较以往病例报道具有更高证据级别的结果。实际上,无论“保胆派”的证据是否科学可靠,都给“切胆派”提出了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否LC 的适应证过宽,摘除了一些功能良好的胆囊?是否随着LC 手术量的增加,存在“轻视”LC 的情况,致使医源性胆道损伤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由“保胆派”提出,确实为“切胆派”敲响了警钟。无论学术观点如何,外科医生都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落实微创手术的核心价值,即去除病灶、保护功能、控制损伤。

发布了文章

胆囊有病变,还是早切为妙

第一,胆结石和胆囊癌是什么关系第二,保胆手术和胆囊切除孰利孰弊?先从胆结石的病因说起。眼下,国人胆结石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主要是生活条件的改善,高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的大量摄入。当然还有居住环境、体重指数、脂肪肝病史、糖尿病史、胆囊疾病家族史、性别等因素也与胆囊结石有关。有一组数据或可佐证: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地区,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为15%。这与当地的饮食结构以牛羊肉为主,密切相关。胆结石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胆色素型结石(胆固醇含量<30%< span="">),一种是胆固醇型结石(胆固醇含量>70%),还有就是混合型结石(胆固醇含量介于二者之间)。现在回答第一个问题——胆结石和胆囊癌到底是什么关系?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胆囊癌合并结石的比例在80-100%,从结石角度上看,胆囊结石的患者中有1.5-6.3%发生胆囊癌。在临床上,每切除100个胆囊,就会发现1例胆囊癌。结石对胆囊粘膜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一般来说,胆囊结石越大发生胆囊癌的几率越高,胆囊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比直径在1厘米以下者,其胆囊癌的危险性增大10.1倍,胆囊结石大于1厘米的患胆囊癌的几率是没有胆囊结石者的29.9倍。 胆囊癌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恶性肿瘤,我认为其恶性程度甚至超过了胰腺癌和肝癌。这类肿瘤的发展进程极快,临床上除了切除胆囊后意外发现胆囊癌,早期很难发现;等到发现,基本就是中晚期。有一句话叫“肝胆相照”,形容的是肝胆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导致靠近肝门位置的胆囊癌,非常容易侵犯到肝脏和周围的淋巴结,非常容易发生远处转移。这样也就导致中晚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很低。而除了手术以外,化疗、放疗等其他治疗方式对胆囊癌几乎无效。从生存率来讲,中晚期胆囊癌基本没有活过5年的。所以,胆囊癌的发病率和死忙率基本一致,发现一个死一个,发现两个死一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胆囊癌现阶段是不能治疗,只能预防为主。那怎么预防呢?我的观点是一旦发现胆囊病变,还是先切除为妙!因为胆囊癌的发生,恰恰是有迹可循的——主要是胆囊结石,腺瘤息肉。尽管这类良性病变发生癌变的总体几率很低,但如前文所说,一旦发展成胆囊癌,死忙率极高。这样就讲到了第二个问题,保胆手术和胆囊切除孰利孰弊?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三甲医院基本不做保胆手术,只做胆囊切除。想过这是为什么吗?因为 胆囊这个器官在人体结构中,已经基本退化为一个储存胆汁的仓库,而且这个仓库也不是很重要。打个比方,狮子、老虎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抓一个大的猎物,需要大量的胆汁去消化,平时这些胆汁都储存在胆囊中,对于它们来说,胆囊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每天都在不停的吃,肝脏本来就在不停的分泌胆汁,还要胆囊这个仓库有什么意义呢?特别是对于有病变的胆囊来说,切除对于人体是没有大碍的。我的临床生涯中,诊断过数千例胆囊癌,其中甚至有我本人的同学、亲戚。他们不听劝告,数年 后转化为胆囊癌。在术中会诊,诊断为晚期胆囊癌,仅仅活了3个月就走掉了。这都是以无数条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血的教训。用俗话来说,如果因为胆囊的良性疾病,譬如胆囊结石、腺瘤、腺肌瘤病等,没有及时治疗而发展成为胆囊癌,失去生命和车祸死亡一样冤枉!目前,导致胆结石患者纠结于是否手术,大体有以下个误区:其一,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是不能轻易摘除的。其二,有传言说胆囊切除之后,容易引发结肠癌。我认为这是毫无依据的,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和胆结石类似,主要也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其三,教科书上说,胆囊息肉只要不超过1公分,就不需要开。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也是不对的。为什么一定要等到癌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之后,再来开这个刀呢?而且,有研究表明,对肿瘤来说息肉大小并不是安全的排除指标,直径小于10毫米的息肉仍有可能为恶性!综上所述,我认为胆结石患者如果能坚持定期随访复查,那么是可以等到一定阶段再去手术切除;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建议还是早开早了事。

发布了文章

详解肝囊肿

      肝囊肿是怎么回事?通俗地说,肝囊肿就是肝脏上的水泡,一般不和外面相通,位置较浅或个头大的,可突出来,使肝表面变得不光滑。   肝囊肿大小相差悬殊,直径小的如针尖,大者如婴儿头。但以数毫米至数厘米大者多见。囊肿数目可以是孤立的一个,也可有多个。内部结构可以是“单间”,也可是“套间”。囊内还会有液体。   那么,肝囊肿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在胚胎发育期,一些多余的胆管自行退化,与通道失去联系,形成独立王国。所以说,肝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临床发现肾囊肿患者37%以上会合并有肝囊肿,故遗传学认为这两者的出现是由同一种基因控制的。 肝囊肿会癌变吗?   肝囊肿会癌变吗?绝大多数肝囊肿不会发生癌变。有两种情况虽然极少发生,但仍应该警惕:①诊断错误,原本就不是肝囊肿,而是囊肿样肝癌;②有较长的肝囊肿病史,随访中观察到囊肿壁从光滑发展到呈结节状,可有肝癌其他指标出现。 肝囊肿的症状与危害   肝囊肿的症状与危害和囊肿大小、所在位置、病程长短、是否受到外力冲击与囊内有无感染等因素有关。   较小的肝囊肿常无症状,或只有轻度上腹部不适;不少患者可在上腹部摸到肿块或肝脏表面不平而怀疑肝癌来诊;囊肿压迫胆管可出现黄疸,压迫胃、十二指肠与结肠时,可发生餐后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极少数患者的囊肿继续扩大,过度挤压正常肝组织,可以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甚至肝功能衰竭。受到外力冲击或囊压力过高,囊肿可发生破裂;囊内液体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腹膜炎、与肠道形成瘘管或囊肿内出血,使症状变得比较复杂。 肝囊肿患者要定期随访   过去由于人们对健康体检的认识不够,以及医学技术条件原因,肝囊肿不易被发现,所以一直被认为是少见病。   现在,科技进步了,躲在肝脏深处的囊肿大量被发现出来,肝囊肿就成了常见病。国人肝囊肿的发现率为1%~3.1%,实际数字肯定还要高一些。   B超简单、易行,又无损害,很容易随访。囊肿小的,可以1年复查一次,囊肿比较大的,半年复查一次为妥。要保留每次检查结果,以便对比其变化,如能争取同一位B超医生检查更好。   一旦出现上面并发症,或者原有症状加重,要及时就诊,并主动陈述自己有关肝囊肿的病史,这样能帮助医生少走弯路。   比较小的囊肿,无须治疗。较大或症状明显的,可采用B超引导下抽液并注入酒精的方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安全且疗效好。如囊肿破裂、出血、压迫附近器官影响进食、瘘管形成、腹膜炎或怀疑恶变者,应该毫不犹豫地接受手术治疗。

发布了文章

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切不切?

随着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发现自己胆囊里有结石,但自己本身并没有症状,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处理 【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有症状】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不是所有胆囊结石都会有明显的胆绞痛症状,很多人知识在单位体检中偶然发现有结石,而自己平时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消化不良或者厌油腻。 因为胆囊结石是否引起症状与其形态、大小、个数,是否堵塞胆囊出口关系密切。胆囊结石有大有小,有单发,有多发,有的也会逐渐变大。 一般来说,不大不小的结石(0.7-0.8cm左右)容易卡在胆囊管内,引起急性胆囊炎;而更直径大一些的胆囊结石无法进入胆囊管,也就不会堵塞胆囊出口,在胆囊里面“不闹事”,因此一般较少症状,通常在体检时才发现;而直径小一些的胆囊结石或者泥沙样的胆囊结石则易掉到胆管里,引起更麻烦的并发症:胆管炎、胰腺炎。 【没有症状,是否需要治疗?】 关于是否需要手术,医学界有不同争议,但大多认为:有症状或合并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建议手术治疗,而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应视情况而定,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通常认为有以下情况者可以或建议手术治疗。 ①结石直径≥3cm; ②恰好需要做其他开腹手术; ③伴有胆囊息肉>1cm(需要排除进展为胆囊癌的可能); ④胆囊壁出现增厚(需要排除进展为胆囊癌的可能); ⑤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胆囊已经没有存储和释放胆汁的功能); ⑥儿童胆襄结石;  ⑦合并糖尿病(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比较棘手); ⑧有心肺功能障碍(一旦出现并发症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建议病情稳定时处理);  ⑨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预防胆绞痛症状发作); ⑩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这是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如果有这些情况不早期干预,一旦发病有症状后再处理就比较棘手,因此可以选个良辰吉日或者假期处理潜在的隐患,如果没有这些情况,不必过多担心,既然你的胆囊结石不引起症状,那么久定期复查看看这位“老朋友”即可,根据情况一般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 【如果合并胆囊息肉】 从临床经验上来看“不好的”息肉有超声检查有如下特点:基底宽、不带蒂、单发、超过1cm、短期内增大或者逐渐增大、50岁以后出现,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胆囊炎者。这几种情况的胆囊息肉容易“出问题”,变成胆囊癌的风险高,如果有以上描述的这些特点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如有这些情况应注意复查排除癌变可能性。因此如果患者心理负担较大,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消除隐患。 【治疗:首选技术成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有效方法,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的手术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恢复快,有资质的医院都可以开展,已基本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为什么不推荐保胆手术,因为有几方面问题: 1、保胆手术更复杂,需要将胆囊切开,取石、缝合,其过程复查,胆汁容易溢出进入腹腔,引起刺激,另外如果是泥沙样结石也很难取尽胆囊结石。相比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更为稳定且成熟。 2、其实早期治疗胆囊结石就是保胆的,因为其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高,治疗效果不彻底,而被淘汰,如今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保留胆囊手术需要,胆囊功能好,胆囊结石单发等严格的条件,而且不能处理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 因此,有胆绞痛或进食油腻后上腹痛加剧症状的胆囊结石,建议手术治疗,因为首次胆绞痛出现后,70%的人一年内会再次发作。而体检发现胆囊结石,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是否需要处理,则按上面的描述或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处理。

发布了文章

发现胆囊息肉,胆囊切不切?

【经典案例】        数月前,33岁的F女士在单位常规体检时B超发现胆囊单个息肉5×4 mm。近期,她到医院复查发现息肉已经长到9×5.4 mm。由于息肉增大明显,医生建议行腹腔镜手术摘除胆囊。F女士身体无任何不适,但总觉得胆囊是身体的一部分,切除了胆囊对身体有影响,所以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是,她又听医生告知她的胆囊息肉有恶变的可能,唯恐耽误了病情。之后,F女士上网百度发现,有一些医疗机构介绍可以通过腹腔镜保胆取息肉;而她到一些三甲大医院咨询后,医生却建议她必须切除胆囊。F女士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1、胆囊息肉的病因是什么?        胆囊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比较清楚的有三个方面:        (1)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主要原因是胆汁中脂质异常代谢,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息肉;        (2)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粘膜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增生;        (3)其他原因还有胆管的梗阻、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返流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病毒感染。 2、为什么我会得胆囊息肉?        目前认为,下列属于胆囊息肉的高发人群:        (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饮食不规律。        (2)经常喝酒、甚至是经常醉酒。及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鱼子、海鲜、动物内脏等。        (3)社会生活及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 经常烦躁易怒, 情绪抑郁, 体育活动较少。        (4)工作紧张、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 3、发现胆囊息肉后,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1)食宜清淡、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        (2)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尽量避免。        (3)另外,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有关系,应尽可能避免。 4、胆囊息肉吃药能好吗?        对于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一些消炎利胆药物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于有些小于 5 mm 的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消除有一些效果。然而,对于胆囊腺瘤样息肉而言,药物并无任何效果,应定期检查超声,观察有无息肉大小或形态的变化;如果有手术指证,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其实,对于一些患有细小胆固醇结晶样息肉的患者而言,在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并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后,即使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胆囊息肉也可以逐渐消失。 5、何种胆囊息肉需要手术治疗?        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以不手术,以下三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1)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当胆囊息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或息肉直径超过 1 cm,或为单发病变,或息肉基底部宽大,或生长息肉的胆囊壁局部增厚,或息肉位于胆囊靠近肝脏或靠近胆囊出口的位置,或合并有胆囊结石等,特别是年龄超过 50 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2)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行手术治疗;        (3)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如患者没有以上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建议每 3~6个月超声复查一次。 6、为何不提倡保胆手术呢?        保胆手术虽然去除了胆囊内病灶,满足了病人保留胆囊的心理需求,但是实际上,经过保胆手术后的胆囊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不仅仍然会有新的息肉或结石病灶产生,而且随着胆囊慢性炎症的加重,胆囊发生癌变的几率大大升高,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        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较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具有创口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出院早的优点,因此成为了胆囊切除手术的首选标准术式。除非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致腹腔内有广泛粘连、术前高度怀疑合并胆囊癌变、胆囊本身严重萎缩导致胆囊边界不清等少数情况,一般不选择开腹切除的手术方式。

发布了文章

胆囊息肉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被确诊以后,是否需要行胆囊切除术?各学者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胆囊息肉样改变,有的类型癌变率很低,而有的类型癌变率较高。在手术前对胆囊息肉病变的类型又很难作出鉴别。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合并症对患者有一定危险性,但是它与胆囊息肉样病变,发展到癌性改变时才进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危险性比较是微不足到的。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        ①息肉样病变直径超过1.0cm以上;        ②息肉合并胆囊结石;         ③息肉伴有临床症状;        ④患者坚决要求手术治疗者。        上述4类病人应行手术。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0.5cm,又无临床症状,患者又不要求手术治疗者,应反复向患者交代半年复查一次B 超或定期随访,如果息肉样病变在短时间内有明显增大趋向,或息肉附着的胆囊壁有局限性的增厚,基底增宽等变化提示有恶变可能,应建议患者尽早手术治疗。

发布了文章

急性胆囊炎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慢性结石性胆囊结石急性发作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入院时需急诊手术治疗,过去都是开腹手术。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能否在胆囊急性炎症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呢?广大患者十分关心,我们的实践经验认为,急性胆囊炎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率可达85%~95%.然而,胆囊炎急性发作期行手术治疗与择期手术相比,要困难得多,个别患者即使是开腹胆囊切除手术也难以完整切除胆囊,这与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时间长短、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多数胆囊结石患者平时无明显症状,急性炎症发作时,经对症治疗,症状很快能缓解、消失。这类病人大多数在急性发作时能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部分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时常感上腹、右上腹疼痛,每次急性发作时,持续时间很长,经抗炎,对症治疗也需3~7天才能控制症状,B超检查提示胆囊明显肿大,胆囊壁增厚,这类病人在急性炎症发作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就较为困难,中转开腹的机会就较多。但腹腔镜先行检查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判断,并不增加病人手术过多的创伤,且多数病人经检查后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这样就尽可能减少病人手术创伤及手术疼痛,有些病人在急性胆囊炎发作时伴有发热,皮肤、巩膜黄染,提示胆囊炎症很重,影响到胆总管或胆总管有结石等,这些病人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相对禁忌证。时间也是影响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一般在发病后24小时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望很高的成功率。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