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与气候的关系及预防  中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梗死、脑出血等等。根据病灶部位的大小,病灶位置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症候出现。大部分病人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头晕头疼,严重的还会有吞咽困难、不能进食饮水、饮水呛咳,严重者出现二便失禁、神志不清、昏迷、继发感染,出现多脏器衰竭,甚至导致死亡。中风是一个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疾病。  中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是气温骤降。根据科学的统计,中风可发病于冬至前后、早春季节,夏至后,但患病率最高的季节是冬至前后。此因五脏各有期旺之时,冬季肾气旺,春天肝气旺,冬天气温骤降,阳虚体质者体内阳气不足以抵御寒气侵袭而损害肾气。肝肾同源,母病及子,肾气受损累及肝气。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藏血,寒邪入侵,肝藏血功能受损,影响血脉的运行,血脉不通,气血逆乱,脑的脉络不畅,清窍闭阻发为中风。在其他的季节,如春季气温变暖,阴虚体质的人,体内阴精不足,不能适应天气温暖的蒸腾,加上春天内应于肝,肝气旺,多风,外风引动内风而发病。《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这段文字的,是指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万物复苏,人应该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天人合一。此阶段可适当的晚睡早起,把头发披散开,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在庭院中缓缓而行。夏天阳气亢声,引动气机,气机上行逆乱发为中风。由此说明不同体质的人发病节气是不同的,阳虚者多冬季发病,阴虚者多春季发病。过冷的天气使机体的气血凝滞,过热的天气使气血运行加速,甚至迫血妄行,秋天气候适宜,患病率低。      从现代医学解释进入冬春季,气温不稳定,气压变化大,每次气温变化使人体血管的舒缩可能难以适应。健康人体这种变化可能迅速能产生保护性、适应性的调节,而老年人调节机制明显减退,尤其有中风危险因素的患者更为危险。所以在环境温度变化大的时期,要监测血压,避免大幅波动,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同时去掉不良嗜好如饮酒、吸烟、熬夜、嗜食肥甘厚味,要注意保暖,少量多次的饮水,劳逸结合,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