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二者都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医理论也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中带“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具有抵抗外邪作用的阳气在这时也最旺盛,对于季节性的养生保健原则,中医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夏季炎热之时,养护人体的阳气对防病具有重要作用。“伏”是指秋季的寒凉之气藏伏于夏日炽热之中,庚在中医理论阴阳五行中对应属金,肺亦属金,所以“庚日”对应肺,在这一天肺脏经络的气血最为旺盛。故虽然三伏贴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但最适合肺系统的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边永君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等疾病都属于肺系统疾病,大多是冬季病情严重,夏季相对缓解。对这些患者来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阳气亏虚或卫阳不足,卫阳由肺气所主,具有抵御外来病邪的作用,代表着人体的免疫力。在三伏时期选择具有“温阳散寒、温经通络”作用的中药敷贴于背部,背部的足太阳膀胱经为人体“巨阳”之所,《理瀹骈文》谓“皮毛者肺之合也,……肺系属背”,肺俞为肺卫经气输注所在,与心俞、膈俞相配,腧穴外敷之药随经气入肺、心、膈等部位,而起到振奋卫阳、化痰平喘之功。而选择三伏这一天地阳气至盛、肺经气血旺盛之时治疗,则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即针对冬季发作严重的肺部疾病,选择在夏季阳气旺盛的时机来进行治疗。 冬病夏治消喘膏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多名老专家在挖掘整理清代古方的基础上,从药物组成、药物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等多方面加以研究、改进研制成的院内制剂,并逐步形成固定的方药和操作方法。该法来源于古人的天灸疗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芥子泥敷于百会穴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蚖,……以蓟印其中颠”。清代《张氏医通·诸气门》所载的“白芥子涂法”堪称为我院消喘膏的鼻祖。消喘膏组方中白芥子利气豁痰;生姜辛温散结,祛痰下气,消痰湿气满,散风寒而止嗽;麻黄辛温平喘,泄肺气壅塞,散阴寒凝结,可“通九窍,调血脉”。全方具有温阳散寒、豁痰通络、利气平喘等功效。 50余年来我院治疗了数以万计的患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多年来我院专家对该疗法曾进行过多次系统的整理研究,发现消喘膏治疗慢阻肺、哮喘等疾病的总体疗效约在60%~80%之间,对于预防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加重有很好疗效,其中对慢阻肺的疗效较好,可以明显减少感冒的发病次数。另外发现贴敷治疗次数与远期疗效呈明显的正相关。贴药后不仅使呼吸系统的局部症状改善,而且也可使全身防御机能增强。对于证型与疗效相关性统计表明,脾肾虚寒、肺气亏虚等虚寒证型的疗效相对于肺肾阴虚型更好,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消喘膏贴敷疗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冬病夏治疗法日渐普及,这一疗法具有“简单、便捷、价廉、效验”的特点,但目前在应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首先,总体上讲这是一种辅助疗法,不能靠这一种方法解决全部问题,患者在贴敷后不要随意停用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其次,该法不能包治百病,最适合的即是上述的肺部系统疾病。冬病夏治正当时,在应用时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