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76

徐金

乌镇互联网医院

神经外科学硕士。立志于小儿神经外科疾病的规范化诊疗。 入职以来在科室长期从事一线急诊患儿颅内出血的救治工作。后在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神经外科学院进修学习儿童颅内肿瘤,烟雾病、颅缝早闭,神经内镜。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发布了文章

置顶

婴幼儿及青少年姿势性斜头畸形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

2019年世界著名小儿神经外科专家DIROCCO根据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法国颅缝早闭诊疗中心行头颅CT检查的101名婴幼儿及青少年进行CT研究总结了此篇文章,来了解姿势性斜头畸形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文章中指出姿势性后斜头畸形(Positional Posterior Plagiocephaly - PPP)在婴儿中被认为是常见的,因为儿科推荐仰卧位睡姿,但其自然史的几个方面仍然不清楚。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在眶上缘水平计算颅穹窿不对称指数(CVAI)。CVAI值大于3.5%被认为是不对称的指标。 儿童分组:第一组:1个月至1岁;第二组:2至4年;第三组:5至8年;第四组:9至12岁;第五组:13至18岁;根据CVAI值分为三组不对称的严重程度:轻度组(CVAI范围3.5-7%)、中度组(CVAI范围7-12%)和重度组(CVAI>12%)。165名儿童的PPP总患病率为25%。正如预期的那样,它因年龄而异:第一组为40.5%;Ⅱ组为15.6%;Ⅲ组为30.5%;Ⅳ组为18.5%;第五组为12%。这项研究分析了随机选择、无任何主观偏向的儿童中的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结果表明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没有明显下降(第五组:13至18岁)。这个结果很意外,它证实了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比通常报道的更为普遍,并且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并没有自发的完全改善,而且会持续到晚期。第五组患病率依然不低可以解释为由于当时知识贫乏导致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管理不正确。事实上,他们的年龄在13至18岁之间,恰巧是在1992年“要求仰卧睡姿”的建议下出生的,当时的父母、儿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对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关注度都比较低。一项在1992年—1998年的姿势性后斜头畸形患病率的研究发现,其中1%的姿势性斜头畸形患病率与38%的面部畸形相关。当然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是与年龄有很大关系的,1998年起美国FDA批准了使用矫形头盔矫正头颅畸形,使用头盔矫形后姿势性斜头畸形的患病率明显减少。本文这项研究纯粹是基于CT的,所以作者无法对儿童可能接受或未接受的潜在治疗的疗效作出结论。尽管这些数据可能无法反映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自然历史,但能表明许多儿童在后期确实表现出明显的头颅畸形。参照文献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并非在所有儿童中都能自发纠正。因此,作者可以确认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可能不会完全消失。作者研究主要通过头颅CT中测量头颅不对称指数,这些数据都是在受创伤儿童群体中取得的,其中男孩的比例过高,所以通过头颅CT检查发现斜头畸形中男孩的比例也比较高。这不能说明整体的一个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作者是第一次研究0至18岁儿童群体中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这个研究结果很意外。与我们的常理认知也存在明显差异。在13至18岁的青少年当中头颅不对称的患病率和持续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在青春期仍然很高,与出生时颅骨变形而在出生后第二年内自然消退的观点截然不同,说明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并不能自发的完全改善。作者此次研究的数据明确强调了c。另外,作者的研究及参考文献当中还没有队列研究来随访几十年来评估治疗和未治疗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演变和影响。如果今后的研究能通过测量人类面部形态学,测试神经心理学来评估青少年的姿势性后斜头畸形,从而来明确姿势性后斜头畸形所导致的儿童生长过程中影响,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期待......我院头颅畸形专病门诊(每周五下午)是苏南地区第一个以头颅畸形为专病的门诊,自2018年11月门诊开诊以来,开展了大量的病理性头颅畸形(颅缝早闭俗称狭颅症)的手术治疗。同时也为苏南地区姿势性头颅畸形患儿提供了个性化头颅矫正管理(包括宫内多胎、宫内挤压,早产儿、足月儿、斜颈儿童)。

发布了文章

颅缝早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处理

颅缝早闭会导致头颅畸形,影响外观,对大脑生长发育有潜在限制,而在这种情况下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得到更全面的研究。SSC治疗的未来可能会通过阐明这些儿童神经认知延迟的原因以及评估手术的时间和类型如何减轻不良结果来指导。在人类中,与其他哺乳动物不同,妊娠早在大脑显著成熟之前就结束了。因此,我们大脑的大部分生长发生在生命的头1到2年,符合我们早期的行走能力、获得语言技能以及发展成为我们独特的生物的能力。胚胎学和遗传学回顾SSC几乎都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很可能许多孩子如果没有任何干预就能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治疗原理分为矫正和预防美容畸形及预防大脑发育异常。颅缝早闭中的大脑、认知发育和大运动功能的落后远不能比美容问题更容易理解,而恰恰这一点是未来颅面手术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有无颅缝早闭的患儿中通过Bayley Scale of Infant Development II对比,发现在心理发育和行为运动发育方面,颅缝早闭患儿都比较落后,心理发育分数是正常儿童的2/3,行为运动发育分数约为正常儿童的1/3。颅骨发育异常直接导致认知受限。额缝早闭的患儿出现神经发育问题的比例最高。许多患有单侧冠状缝早闭的患儿都出现了问题智力、言语、学习和行为。但未知的东西还很多,同样是先天性疾病,但不像脊髓栓系病情那么明显,急恶度那么迅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会更好地了解手术时间对SSC治疗的影响。颅缝早闭的治疗经历了一个有趣的周期:早期颅缝再造术,中期颅骨重建术,近20年,再次出现了微创手术颅缝再造术通过辅助头盔,也再次出现了颅顶再造通过弹簧圈或牵开器,以及术前3d打印手术规划。历史展望自从1892年莱恩第一次描述了颅缝早闭的手术矫正以来,各种技术都不受欢迎。死亡率非常高,出血量较大,颅缝闭合过早,畸形程度纠正不足,手术后的美观不容接受。现代治疗方法的演变通过诊断水平的提高、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颅缝早闭的外科手术治疗及管理在20世纪中期重新出现。这些手术大多是开放手术闭合颅缝带切除术,也有各种切口,但没有辅助治疗。在20世纪的最后25年内,颅面外科手术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专业。这个只由神经外科医生主导的领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开始与整形和颅面外科医生、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和麻醉师携手合作的领域。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开始出现,神经外科医生、整形外科医生、口腔颌面和牙科外科医生,之外还有语言病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参与。法国颅面外科医生保罗·泰瑟Paul Tessier被广泛认为是现代颅面手术之父。他扩大了外科干预的范围,包括额眶带和颅颌面重建,并带来了一种更可靠和可重复的方法,迅速得到推广,成为标准。Safety of open cranial vault surgery for single-suture craniosynostosis: a case for the multidisci plinary team/Total facial osteotomy. Crouzon’s syndrome, Ap ert’s syndrome: oxycephaly, scaphocephaly, turricephaly.在早期,这些漫长的手术患儿因为高输血率和高并发症率,需要长期在重症监护室的治疗。随着使用钛板等新技术及随后的可吸收连接片,以提供硬骨固定,使它们更加安全,使并发症更少,效果改善明显。因为不能控制颅骨的自身遗传基础和日后生长情况,早闭复发再次手术不可避免。在20世纪90年代,巴隆博士和希门尼斯Drs. Barone and Jimenez描述了他们使用内镜微创手术技术及术后矫正治疗的创新技术的经验,可用小切口代替大切口,尽量减少失血。矫形器有助于引导头骨朝着所需的方向生长。同时也有一部分医师使用弹簧来避免术后颅骨过早闭合。也有一部分医师使用牵开器每天转动大约3个月来分离骨缝避免术后颅骨过早闭合。但弹簧圈和牵开器是一种分期的手术方式,日后需要取出。现代颅面中心的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悉所有这些技术。内窥镜手术的适当年龄是3-4个月,但对于开放的颅顶手术,适当年龄可以延长到6-12个月。Sagittal Synostosis矢状缝早闭是颅缝早闭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长头/舟状头占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40-60%。男:女=4:1。最近,分子遗传学领域的进步使研究人员阐明了矢状缝早闭的一些遗传原因,将来的某一天这可能可以解释矢状缝早闭的发生频率和性别倾向性。矢状缝早闭的治疗经历了一个周期,从开放的宽顶骨缝切除术到颅顶骨重建技术,再到微创内窥镜辅助使用头盔、弹簧和牵开器的方法。Metopic Synostosis额缝是颅缝中最早闭合的,在生后3月之内,最迟8个月内完全闭合。占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10-15%。额骨呈三角状,近20年中颅缝早闭的发病率增加了420%。但很难去说明增长过快的原因。 interfrontal angle额角 118°Unilateral Coronal Synostosis单侧冠状缝早闭是颅缝早闭中第二常见类型,约20%-35%,男:女=2:3。单冠早闭会通过改变邻近颅骨的正常生长,导致显著的畸形。颅底,蝶骨异常,前额斜头畸形,患侧额头、眶骨扁平,对侧前额突出。鼻部畸形,鼻背歪斜,鼻尖朝患侧。眼部畸形,散光,因斜视引起的斜颈,弱视。斜视约39%-91%。早期手术可以改善眼眶畸形,眼睛异常及面部外观。Unilateral Lambdoid Synostosis单侧人字缝早闭是颅缝早闭中最不常见的一种,发生率约1%-5%。同侧的耳朵下移,同侧枕状乳突突起,对侧顶骨代偿性增高,后面观呈梯形。Future Trends未来的发展趋势神经认知优化的重要性与审美观念及麻醉的风险性依然是考虑的重点矛盾早期手术会增加了颅骨的延展性,早期释放大脑潜在压力,减少对生命早期大脑快速生长的限制,对促进颅骨塑性生长有很大的帮助。小于六个月的患儿手术时间在一小时左右,2或5年后,接受该手术的年轻患者没有发现神经认知功能下降。儿童在3岁前接触全身麻醉与智商降低无关。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颅骨骨缝在生命1到2岁时融合,但它们实际上在解剖学上是开放的,直到青春期完成时所有骨骼生长完成。在颅面外科领域,一个令人兴奋的技术创新是使用虚拟外科规划。许多中心现在使用虚拟的或实际的3D打印模型来可视化和计划纠正复杂畸形的操作。未来将以最小化手术创伤和最大限度的神经认知结果的趋势为指导,同时保持良好的美容矫正。新技术如改进骨固定和扩张设备,联动3D打印虚拟规划手术,将有助于神经外科领域的持续发展,随着我们获得颅缝早闭潜在遗传学的知识,可能会有一个时间当其治疗不再是一门外科学科。

发布了文章

中国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现状与机遇

在中国,年龄小于18岁的儿童人口约2.71亿,每年大约发生4.5万例儿童肿瘤,其中2/3为实体瘤。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是最常见的、最致命的儿童实体瘤。儿童CNS肿瘤的治疗面临挑战。在St. Jude–VIVA–NCMCS儿童血液学/肿瘤学论坛中的一项跟踪调查报告表明,延误治疗、缺乏多学科团队(MDT)和放弃治疗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影响儿童肿瘤患者预后的负面因素。多学科合作是提高儿童CNS肿瘤疗效的关键所在。对于绝大部分CNS肿瘤患儿,成功的治疗离不开及时地发现和转诊、准确的影像学评估、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及时的神经病理学检测、标准化的辅助治疗和必要的支持性治疗以及长期随访。然而,缺乏相关神经外科专家的多学科沟通、缺少转诊途径和标准治疗方案不明确等均是获得综合治疗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三级甲等儿童中心建立MDT团队,为儿童CNS肿瘤提供多模式治疗。目前,放弃对儿童CNS肿瘤患者治疗的具体情况有以下原因:包括①术后不良反应和倾向于药物替代治疗;②认为CNS肿瘤是不可治愈的;③对诊断及治疗的困惑;④经济负担和⑤交通困难。对CNS肿瘤患儿,长期随访监测复发的情况、发现疾病和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神经发育迟缓、内分泌紊乱和出现继发性恶性肿瘤等,至关重要。对此,我们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有着较强的优势。号称“脑干之王的巴特朗菲教授”被聘为我科的客座教授,与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有着深度交流。对于手术、放疗、化疗,都是作为一个MDT团队(神外、放疗科、影像科、血液肿瘤科)制定诊疗计划及方案。在放疗过程中、化疗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手术后、放疗后小朋友内分泌有所改变,需要药物支持治疗及调整,我们内分泌科与临床药学研究室给予积极的药物服用调整和指导。我们作为临床医生积极查阅相关文献,学习最新的相关医疗知识,每个工作日都开设神经外科专科门诊与家长保持不间断的联系,了解小朋友的生活动态,为提高小朋友的长期生存、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而时刻准备着。

发布了文章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 一、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因CVST的年发病率在新生儿和儿童为7/1000000。儿童诱因包括感染(12%)、癌症(7%)及血液系统疾病(12%)。常见的病因:(1)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V抵抗、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2)获得性高凝状态:高半胱氨酸血症、 抗磷脂抗体、 肾病综合征等。(3)感染:脑膜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4)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 、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5)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6)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7)药物:口服锂剂、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8)物理因素:头 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腰椎穿刺、脑静脉窦损伤、静脉滥用药物等。(9)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二 、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改变首先,脑静脉闭塞引起静脉性梗死及局部脑水肿。病理学可见增粗的静脉,局部水肿、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和瘀点状出血,后者可形成颅内出血。其次,静脉窦闭塞引起静脉引流障碍,导致静脉高压;一方面造成血一脑屏障破坏、有效循环血量减低以及能量依赖性细胞膜泵功能障碍出现脑水肿;另一方面影响脑脊液吸收障碍造成颅内压增高。三、临床表现头痛为CVS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90%的患者会出现。40%的患者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痫性发作;颅内压升高造成的视盘水肿,可使视力进行性下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脑神经麻痹、失语及小脑体征。四、 辅助检查 ( 一 )实验室和腰椎穿刺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指标、D一二聚体及抗体、炎性反应指标检查。2.腰椎穿刺检查:压力常增高,>300cmH20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较重。(二)影像学检查1.CT检查:直接征象表现为绳索征、三角征、静脉窦高密度影像;间接征象可表现为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大脑镰致密及小脑幕增强。2.磁共振成像:①急性期:脑静脉窦内正常血流流空信号消失,并且T1加权成像(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②亚急性期:T1WI、T2WI均呈高信号;③慢性期:由于血管发生部分再通,流空效应重新出现,典型表现为在T1WI上出现等信号,T2WI上出现高信号或等信号。3.磁共振静脉造影(MRV):直接征象表现为受累脑静脉窦完全闭塞、不规则狭窄及存在边缘不光滑的低信号,或者表现为发育正常的脑静脉窦高血流信号消失,或表现为再通后形成边缘模糊且不规则的较低信号;间接征象为梗阻发生处有静脉侧支循环形成、引流静脉异常扩张。4.CT静脉造影(CTV):CTV可以提供一个快速可靠的方法来检测CVST。因为血栓形成的静脉窦的密度呈多样性,CTV尤其对亚急性期或慢性期CVST的诊断更有帮助。CTV能快速和可靠地评价脑静脉系统血栓,主要表现为静脉系统充盈缺损、静脉窦壁的强化、侧支静脉开放和引流增加等。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主要表现为静脉窦完全被血栓阻塞,出现“空窦现象”。其他征象可以出现皮质静脉或深静脉显影不佳、头皮静脉和导静脉明显扩张、动静脉循环时间延长(主要是静脉期时间延长>10S),显示扩张迂曲的侧支循环形成和发生静脉逆流现象等征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进行抗凝等治疗或需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的CVST患者,建议行DSA检查。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六、 治疗 (一)抗凝治疗(二 )溶栓治疗1.系统性静脉溶栓;2.静脉窦接触性溶栓;3.动脉溶栓;4.机械碎栓;5.支架成形术。仅供学习。

发布了文章

放射治疗儿童颅内肿瘤导致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儿童实体瘤第一位,80%为恶性。接受放疗的儿童患者中51.4%的患儿出现了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激素分泌功能障碍。生长激素缺乏症和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最常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退症、高催乳素血症、儿童性早熟、性腺功能衰退、生育性功能改变及褪黑素等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因为下丘脑和垂体区域对放射异常敏感,导致生长激素分泌峰值降低,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目前研究表明,接受30Gy以上放射剂量治疗的CIT患者中,近100%的患儿在接受放疗后2~5年内出现对胰岛素耐受试验反应减弱,出现生长激素缺乏。促甲状腺激素、T3及T4水平评估CITS放疗后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为0%~67%,一般在放疗后2年左右出现,其中在接受全脑、全脊髓照射的髓母细胞瘤患者中的发生率最高,占53%。性早熟是CITS最容易被忽视的内分泌功能障碍,导致患儿成年后出现生育功能障碍。研究表明,给予CIT患者放射治疗剂量18Gy可损伤分泌γ-氨基丁酸神经元,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元过早激活,从而出现性早熟。CITS放疗后性早熟的发生率高达12.2%,男/女=1/3,大部分发生在放疗后5年左右。在所有的放疗后CIT患者中,女性内分泌功能失调的风险高于男性,具体机制不清。年龄越小的患者内分泌失调的风险越高,可能与大脑发育和对放射线敏感性有关。CIT放疗后发生内分泌功能障碍与肿瘤的病理学性质相关,其中髓母细胞瘤为42.0%,低级别胶质瘤为24.6%,生殖细胞瘤为10.1%,未行病理学的肿瘤(主要位于鞍上的肿瘤)为9.4%。然而,因为不同性质的肿瘤治疗方案及放疗剂量不同,结果并不可靠。肿瘤位置越靠近鞍区放疗后越容易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并且小脑幕下比幕上肿瘤更容易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这与儿童小脑幕下50%是髓母细胞瘤并且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有关。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的发生与放射剂量有很强的剂量依赖关系。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主要是生长激素缺乏症,在相对较低的照射剂量(18~20Gy)下可能发生,而在30Gy几乎均可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CIT大部分是中线区肿瘤,很多会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脑积水引发的颅内压升高可能是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一个原因。但当分别对生长激素缺乏、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及性早熟3个最易受影响的方面进行分析时发现,脑积水仅是性早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下丘脑皮质神经抑制,长时间抑制后通过增加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诱发性早熟。CIT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最大安全地手术切除肿瘤、结合分子病理学的靶向化疗、瘤巢和全脑全脊髓放疗及免疫治疗。目前报道指出,放疗+化疗对下丘脑-垂体功能的损伤更大,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单纯化疗可能引起下丘脑-垂体轴的损伤,因为大部分CIT不单纯接受化疗,数据有限,不能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质子、碳离子治疗较传统放疗可以减轻脑功能损伤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的风险。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能预防CITS放疗后发生内分泌障碍,只有通过提高放疗靶区与肿瘤边缘精准度、降低放疗强度及疗程、推迟接受放疗的年龄、应用放疗增敏剂、运动等措施降低放疗后CITS发生内分泌功能障碍的风险。总之,CITS放疗后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很高,由于目前大多数临床医生更关注患儿的生存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内分泌功能障碍对患儿生存质量造成的影响。结合国内医疗现状,大部分CITS术后失访,缺乏后期多学科的随访评估。加之目前对放疗后CITS发生内分泌功能障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导致很多患儿被延迟诊断,严重影响患儿长期的生存质量。截止目前为止,针对放疗后CITS发生内分泌功能障碍并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仅能通过相关高危因素早期预测筛查、早期治疗纠正内分泌功能障碍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神经外科—放化疗科—内分泌科的多学科联合协作是趋势,缺一不可。摘自神外资讯,仅供学习。













发布了文章

婴幼儿头形的重要性—体位性斜头异常

定义:头形异常也可称为颅形异常(deformational plagiocephaly,DP)指由颅骨受外部力量作用引起的不对称和扁平化。主要为婴儿头部形状不对称,表现为颅顶或头颅高度与前后、左右、宽度不对称,并伴有面部器官不对称(如双耳、双眼的 不对称)。影响:除了能导致上述的头部形状不对称(头颅外观差)继而造成其他部位畸形(同侧前额突出的枕骨扁平)或者其他相关联部位的移位(面容不对称、明显的耳朵错位等),还会引起颈部肌肉不对称导致姿势性斜颈,甚至会影响到婴儿的大运动发育进程,约10%的DP会导致永久性轻至中度的美容问题,部分严重的DP患儿还可能合并运动及认知功能异常,以及肌肉骨骼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视觉和前庭的损伤和对眼外肌肉和神经的压迫而产生的眼眶变形、眼功能异常(斜视),耳鼻喉功能障碍,最终引起感觉障碍。当患儿进入学龄期,体位性颅形异常还可导致儿童自卑情结。常见原因:在我国,由于婴儿长时间保持单个姿势的睡姿,导致体位性颅形异常的病例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新生儿监护室喂养的早产儿、及过度心疼的哭闹儿童。美国临床统计显示婴儿体位性颅形异常的发生率为13%。其次为胎儿宫内体位影响、先天性肌性斜颈、产伤、难产、先天性头颅畸形、先天性肌痉挛和颅缝早闭,以及患儿长时间被固定于安全座椅之中等原因。斜头畸形(plagiocephaly)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维克森林大学的颅颌面畸形研究所最先提出婴儿颅形异常的临床分类系统:斜头异常分为Ⅰ ~Ⅴ 型。分型级别增加表明更多的颅骨或面部部位发生了异常。其中,Ⅰ~Ⅱ型为轻度斜头异常,Ⅲ型属于中度斜头异常, Ⅳ型为中重度斜头异常,Ⅴ型为重度斜头异常。颅型异常的干预:1. 睡姿矫正(纠正4个月内婴儿颅型异常的关键手段)患儿睡觉时使头部不对称突出的部位尽量长时间接触枕头或床垫。选择能使父母观察患儿头部的位置的婴儿床以利于及时调整患儿睡姿。延长俯卧位时间,并强调婴儿清醒有人看护时变换姿势的重要性。大月龄儿童睡姿矫正失败的原因为:(1)患儿诊断体位性颅形异常的月龄偏大,平均7.5个月,已经错过了姿势矫正训练最好的时机;(2)患儿家长对体位性颅形异常问题认识不充分,治疗依从性较差,没有认真按照姿势矫正训练的要求去做。2. 物理训练矫正具体方法是:(1)一只手放在孩子的胸部,另一只手轻轻地旋转着患儿的头使其下巴碰在同侧肩上保持约10 s。然后,头朝相反的方向旋转,使其 下巴碰在对侧肩上并保持约10s。(2)让患儿头倾斜使其耳朵触及同侧肩膀保持约10s。然后在对侧重复相同的动作约10s。每项运动连续做3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不超过2min。可锻炼婴儿颈胸肌群力量,变换姿势活动也促进了颈部伸展能力和转头能力,为延长和拉伸颈部和肩周肌肉提供了机会,并同时缓解扁平枕骨区域的压力。如果早期进行了上述治疗直到6月龄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请医生鉴别病因,并寻求其他矫正方案。3. 矫形器矫正头部矫形器是治疗斜头畸形的重要方法,矫形头盔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通常用于已不适于睡姿和物理治疗矫正的月龄较大的婴儿。矫形器主要通过持续对颅骨施加压力,阻止突出部位进一步增长,从而改善颅骨的不对称性。但是矫形器对颅缝早闭、扁头畸形的患儿无效。头盔矫形原理对于中度-重度斜头异常,在后外侧象限提供空间 以获得对称性,在额区提供生长空间,另外两个象限要维持接触 (凸起区域) 来阻碍其增长;对于短头异常,首要的建构发生于整个颅骨后,以获取头部比例的改进,正常情况下宽度是长度的80%,在额叶和顶叶区域维持接触,以阻碍其增长。矫形头盔的适应证中度-重度斜头异常和短头异常,以及头部畸形术后持续矫形。婴儿在 4~12月龄为最佳校正时间。因为4月龄前的婴儿头骨的生长速度快,且有更大的延展性。 12月龄后由于头颅生长速度变慢、颅骨变硬以及囟门闭合,使矫形头盔治疗的效果不明显。中国对于体位性颅形异常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没有相关的临床数据或参考标准,相关的医疗团体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也很低。为了治疗婴儿的体位性颅形异常,我院神经外科头形异常专科门诊将为您的孩子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根据文献引用总结。

暂无更多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