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285146

王明杰

乌镇互联网医院

王明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专家楼骨伤病区主任,世界手法医学联盟副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委员、广西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汉章针刀广西学术部副主任委员;广西农村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广西中医药学会药膳专业委员会委员。师承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及黄贵华教授、周学龙教授。 研究方向为:脊柱与四肢退行性疾病中医防治研究。


发布了文章

塑造优美臀形,从骨盆调整开始!

臀型不好看?假胯髋?下肢外侧发达?骨盆底端外扩可能是重要原因。很多人发现自己有臀型不佳、假胯髋,或者下肢外侧发达的体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和骨盆底端外扩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骨盆底端外扩的原因及其影响,以及如何改善这些体态问题。骨盆底端外扩是什么?骨盆的整体形态呈梯形,上宽下窄。王明杰博士认为,当骨盆底端外扩时,骨盆底部的形状会发生变化,使得整体形态呈现上窄下宽的趋势。这种变化会直接影响臀部的轮廓,导致臀部下外侧变宽、脂肪堆积,上部则变窄。每个人的脂肪分布不同,这也会导致不同的臀部形态,如妈妈臀、八字臀、方形臀或假胯髋。骨盆底端外扩的主要表现假胯髋:大腿根部不并拢,或者两者都比较明显。这是骨盆底端外扩的一个典型表现。臀部形态:臀部的下外侧变宽,脂肪堆积明显,上部则显得更加紧致。骨盆底端外扩的原因长期错误姿势的久坐长期保持后倾的坐姿会导致骨盆僵化在这个位置。久坐时,腰椎的曲度变直,骨盆倾斜。随着时间的推移,骶骨会为了适应髂骨的旋转出现形变,这会导致坐骨沿骶髂关节面被动打开,从而形成骨盆底端外扩。缺乏锻炼缺乏锻炼,特别是臀部肌肉的力量不足,会导致步态失稳。臀中肌是从髂骨髂翼位置斜向下生长,连接到股骨大转子。它主要负责髋关节的外展和稳定骨盆。如果臀中肌无力,会导致步态中的掉胯现象,即骨盆左右侧倾。长期的掉胯步态会进一步加剧骨盆底端的外扩。生育因素对于女性来说,怀孕和分娩可能对骨盆产生影响。怀孕期间,骨盆因胎儿的增长而扩张,分娩过程中,骨盆底部的韧带和肌肉会受到拉伸。产后,骨盆底肌肉可能会出现松弛,影响骨盆底端的形态。此外,怀孕期间的体重增加也会对骨盆产生额外的压力。如何改善骨盆底端外扩1. 关注产后康复分娩后,女性的骨盆及相关骨骼肌会受到显著影响。为帮助骨盆恢复健康,建议选择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产后骨盆状态评估。这些机构通常提供骨盆手法整复、功能性康复训练等服务,这些专业治疗和评估有助于调整骨盆底部的结构,促进肌肉和韧带的全面恢复。通过科学的康复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骨盆底端外扩,改善整体体态。2. 调整姿势保持正确坐姿,避免长期久坐。如果必须久坐,定时起身活动,调整姿势,防止骨盆的过度后倾和僵化。3. 加强锻炼增加臀部肌肉,特别是臀中肌的锻炼,如臀部外展练习和单腿站立练习。这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步态和骨盆的动态平衡。4. 注意步态保持良好的步态,避免骨盆左右侧倾,确保下肢力学结构稳定。这有助于减少骨盆底端外扩的风险。王明杰博士提醒,无论是产后的康复、调整日常姿势、加强锻炼,还是保持良好的步态,每一步都是实现更健康、更美观体态的关键。关注骨盆底的健康不仅能改善臀型和腿型,还能提升整体的身体功能和舒适度。如果你对骨盆底端外扩仍有疑问或困惑,建议咨询专业医疗机构,获得个性化的评估和治疗。让我们通过科学的方式,迈向更自信的自己!

发布了文章

产后睡不着!腰部悬空太过痛苦

当我们谈到“睡觉时腰部悬空”的问题,很多人下意识会归结为床垫软硬度的选择不当。然而,作为一名骨科医生,我要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比简单的床垫问题复杂得多,尤其是对于产后女性。她们的身体在怀孕和分娩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骨盆和脊柱。产后骨盆的变化常常被忽视,腰部悬空与之密切相关。床垫:不是问题的全部的确,床垫的软硬度可以影响腰椎的支撑效果,但它不是导致腰部悬空的根本原因。人体的脊柱有四个自然的生理弯曲,分别位于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而腰椎的前凸曲度在平衡身体重量和维持正确姿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产后女性的脊柱曲度可能由于怀孕和分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平躺时腰部悬空。腰椎生理曲度与产后骨盆问题的关系怀孕和分娩不仅对脊柱有影响,还会对骨盆的形态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产后骨盆变形或松弛是导致腰椎前凸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1.骨盆前倾:怀孕期间,随着胎儿的发育,骨盆前倾加剧,导致腰椎前凸加大。这种改变在产后没有及时恢复,会使腰椎的自然曲度保持在过度前凸的状态,导致平躺时腰部难以自然贴合床垫。2.骨盆松弛:松弛的骨盆会使骨盆底肌肉群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进一步影响腰椎的稳定性。尤其是平躺时,松弛的骨盆和弱化的骨盆底肌肉无法帮助腰椎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导致腰部悬空感增加。3.骨盆旋移:产后骨盆旋移也可能是腰椎曲度改变的诱因之一。当骨盆出现不对称时,脊柱需要进行代偿调整,这可能导致腰椎前凸或后凸异常,影响整体脊柱的稳定性和功能,平躺时腰部缺乏支撑。核心肌群的作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核心肌群,包括腹部、背部和骨盆底的肌肉群,是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后核心肌群,特别是腹部和骨盆底肌肉,往往因妊娠而变得松弛和无力,导致脊柱的支撑能力下降。1.肌肉无力:产后腹直肌分离是常见现象,这会导致腹部核心肌群无法有效支撑脊柱,平躺时腰椎前凸加剧,使得腰部容易悬空。2.骨盆底肌肉松弛:骨盆底肌肉不仅影响盆腔器官的支撑能力,还与脊柱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当这些肌肉在产后变得松弛时,不仅会影响骨盆的位置,还会导致腰椎失去有效支撑,进一步加剧腰部悬空的问题。如何改善呢?1.产后骨盆修复:通过专业的骨盆修复治疗,如手法整复、运动针刺疗法等,有效帮助骨盆回归正位,恢复骨骼——肌肉平衡,不仅能提升腰椎的支撑力,还能预防和缓解产后诸多不适症状。因此,产后女性应重视骨盆修复,将其作为产后恢复计划中的重要一环。2.加强核心肌群:通过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恢复核心肌群力量,特别是腹部和骨盆底的肌肉。这不仅能改善腰椎的支撑,还能帮助恢复整体姿势,减少腰部悬空带来的不适。3.合理的睡姿和支撑:在睡觉时,可以在腰部下方垫一个小枕头或毛巾,帮助填充腰椎的空隙,提供更好的支撑。此外,采用侧卧位,膝盖间夹一个枕头,也有助于保持骨盆和脊柱的对齐。4.定期脊柱和骨盆检查:产后应定期检查骨盆和脊柱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并矫正潜在的问题,以免长期影响体态和生活质量。王明杰博士提醒,产后的康复不仅仅是外在形态的恢复,更是脊柱和骨盆健康的重新建立。希望每一位妈妈都能在科学的指导下,更好地呵护自己的身体,让产后问题不再困扰你。

发布了文章

什么?岔开腿坐才是标准坐姿?

“岔开腿坐”,一个日常被大家吐槽的不雅观坐姿。但有说法称:岔开腿坐才是最健康的坐姿,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保持脊柱中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究竟怎样坐才是正确的呢?要了解为什么叉开腿坐更健康,首先需要认识人在坐姿时身体的受力情况。我们的脊柱由颈椎、胸椎和腰椎组成,具有生理性的弯曲: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这些自然弯曲有助于吸收震荡,分散压力,保护脊柱和周围的神经组织。在坐姿中,脊柱、骨盆、下肢共同承担身体的重量。如果坐姿不正确,脊柱的生理曲度被破坏,容易导致肌肉疲劳、疼痛,甚至引发脊柱相关疾病。研究显示,正确的坐姿应让腰椎保持自然的前凸状态,胸椎轻微后凸,骨盆、头部和肩部在一条垂直线上,下巴适度回收。这种姿势符合人体的生理曲度,有助于减轻脊柱和肌肉的负担。叉开腿坐有助于维持骨盆的稳定性,避免骨盆前倾或后倾。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或稍宽,能够使髋关节处于中立位,减少对关节和肌肉的压力。这样一来,脊柱更容易保持自然的曲线,减少腰背部的不适。从外观上看,体态也更加端正、自信。以上图片出自一项“Physiotherapist perceptions of optimal sitting and standing posture”的研究。这篇论文对544名希腊物理治疗师进行了调查,旨在研究其对最优站姿和坐姿的看法,及其如何描述和量化姿势特征与最佳姿势。97.5%的物理治疗师选择了姿势2、4、5,其中,近一半人(41.4%)选择了姿势2—— 腰椎处于前凸状态,胸椎处于轻微后凸状态,骨盆、头部和肩部在一条直线上,下巴适度回收。这种姿势与人类脊柱的生理弯曲是相符的。叉开腿坐有助于维持骨盆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骨盆倾斜,位于骨盆之上的脊柱也更容易呈一条自然曲线,减少背部不适的同时,从外表来看,也更具备形体美。在该种坐姿下,腰背部肌肉和脊柱共同维持躯干直立,脊柱和骨盆参数最趋于中立位,臀部双侧平均压力、最大压力、受力面积的对称性最佳,人体的骨盆前倾、腰椎前凸,椎间盘压力相对较小,适合在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中采用。四步找准健康坐姿为了帮助大家掌握正确的坐姿,以下是四个简单的步骤:1. 找到坐骨坐下时,感觉一下臀部下方的两个硬骨头,即坐骨结节。这是坐姿时主要受力的部位。确保两侧受力均匀,避免偏向一侧,能够维持骨盆的稳定。2. 确定髋膝关节的位置膝关节和髋关节应呈90度角,双脚平放于地面。双腿叉开的角度可以根据个人体质调整,一般与肩同宽或稍宽,避免过度内扣或外撇。这有助于保持髋关节的中立位,减少关节压力。3. 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线上身挺直,腰部自然前凸,胸部轻微后凸,肩膀放松下沉,头部保持正直,下巴略微回收。视线应与电脑屏幕平行,避免探身、低头等不良姿势。4. 检查身体的对齐确保头部、肩膀、臀部在一条垂线上,双耳应对齐肩膀。这样的姿势有助于减轻颈椎和肩部的压力,预防酸痛和僵硬。需要避免的错误坐姿为了保护我们的脊柱健康,以下几种错误的坐姿需要尽量避免:1. 跷二郎腿跷二郎腿会导致身体左右受力不均,坐骨高度产生偏差,骨盆和脊柱出现旋转。长期如此,可能引发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2. 身体前倾长时间前倾坐姿使腰背部肌肉持续紧张,如同拉紧的弓弦,容易导致肌肉疲劳和疼痛。3. 瘫坐在椅子上瘫坐时,腰椎承受的负荷是正常坐姿的两倍,缺乏支撑,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影响脊柱健康。4. 过度挺胸过度挺胸会减少胸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增加脊柱的压力,不利于脊柱的稳定和健康。王明杰博士提醒无论坐姿是否正确久坐都是无益的建议大家每坐1个小时就起身站立活动5~10分钟

发布了文章

走路有点歪,可能是你的骨盆有点歪!

有些朋友可能发现自己站着的时候,感觉身体有点歪,或者走路时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医生说,你的骨盆出问题了。骨盆和脊柱:你身体的支架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观点。认为骨盆是脊柱的地基,承载着人体的脊梁。我们的骨盆就像是身体的“基座”,它支撑着咱们的上半身,还得和双腿协调配合,帮助你走路、跑步。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基座”有点歪了,整个身体是不是也会跟着不稳?老王就以骨盆左旋胸廓右旋为例聊聊。这位患者左侧骨盆内旋、上移,脊柱代偿向左侧歪斜,脊柱纵轴向左侧旋转,整个胸廓向右侧旋转。胸廓:身体的平衡高手当骨盆左旋了,身体为了不让你“歪”得太厉害,会自动调整。脊柱会往左边倾斜,而胸廓(也就是咱们肋骨围成的那一圈)为了维持平衡,往右边旋转一点。这样一来,虽然你看起来还是有点不对劲,但好歹身体还能保持站立、行走,不至于一下子失去平衡。肌肉的“拉锯战”这时候,你身体的肌肉也不得不“卷”起来,参加到这场“拉锯战”中。以下几组肌肉可是大功臣:髂腰肌:这块肌肉连接着你的下背部和大腿。当左侧骨盆往前旋的时候,左边的髂腰肌可不得不加班加点,右边的则可能有点偷懒。腰方肌:这是个负责稳住骨盆的肌肉。左侧腰方肌一看骨盆歪了,赶紧拉住,试图把它拉回正轨。腹外斜肌:这个肌肉就像你身体的“扭矩器”,控制着胸廓的旋转。左侧腹外斜肌紧张兮兮,右侧可能就有点“撂挑子”了。背阔肌:这块肌肉可是参与了脊柱和胸廓的“右旋”工作,所以右侧背阔肌压力山大,老是绷得紧紧的。因此,识别并及时干预这种现象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锻炼和针对性的肌肉松解,能够有效纠正这些不平衡,帮助身体重新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平衡状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现有症状,还能预防进一步的问题出现。日常生活中应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和肌肉的均衡发展,避免身体因长期代偿而引发的潜在健康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有类似的情况,建议尽早就医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通过适当的锻炼和调整,让身体重新回到更为理想的平衡状态。

发布了文章

腰椎间盘突出,90%的患者并不需要手术

在门诊,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一张CT或MRI问我:“王医生,我是不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几乎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医学词汇。那么,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这么“热门”?是不是一旦得了这个病,就必须要手术切除才能治好呢?许多患者忧心忡忡。哪些人容易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下腰椎,尤其是L4~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或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腰骶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这些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且逐年以惊人的速度由中老年向青壮年扩展。在临床治疗中,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0多岁,而最大的可达80~90多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中,L4~5、L5~S1突出占90%以上,年龄以20~50岁多发,随年龄增大,L3~4、L2~3发生突出的危险性逐渐增加。患者多有弯腰劳动或者久坐史,首次发病常在半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动作过程中发生。短期诱因是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触发因素,王明杰博士提醒,以下5个方面尤其需要注意。1、腹压增高: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2、腰姿不当: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旋转;3、突然负重: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4、腰部外伤:急性外伤时可波及纤维环、软骨板等结构,而促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5、职业因素:如司机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易诱发椎间盘突出。王明杰博士表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80%~95%的病人有放射性疼痛。这种疼痛或先从臀部开始,逐渐放射到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足背及足底外侧和足趾。当咳嗽、打喷嚏及大小便等腹内压增高时,下肢放射痛加重,像过电一样。腿痛重于腰背痛是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体征之一。此外,肢体麻木、行走费力、肌肉麻痹、瘫痪等也是小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然而,80%-9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如何调治?李阿姨,55岁,来自A市,由于长期弯腰工作,今年3月开始出现严重的腰椎疼痛,导致无法起身行走。她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但没过几天疼痛再次复发,甚至需要卧床休息才能稍感好转,稍微一动就会产生剧烈刺痛,连吃饭都难以自理。之后,在其家人的陪同下,她来到某医院检查,确诊为腰椎退行性病变,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及纤维环破裂。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李阿姨担心手术后复发的风险,决定放弃手术,转而寻求中医保守治疗。经过两次手法治疗后,李阿姨的腰痛得到了明显缓解,她能够直立行走。坚持运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结合中药传统疗法进行调理,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李阿姨的症状基本消失,已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家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的腰痛再未复发。在临床中,我们遇到了许多与李阿姨类似的患者。对于腰椎间盘突出,虽然手术能够迅速解除椎间盘突出的压迫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但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恢复椎间盘周围肌肉的张力平衡,导致椎体间的相对位置仍处于紊乱状态,椎间盘受力不均衡问题持续存在。长期以往,这种情况会导致椎间隙进一步缩小,脊柱上形成新的应力集中点,可能加速相邻椎体节段的损伤,甚至需要再次手术。这种反复发作的过程将导致脊柱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损害患者的健康。腰椎间盘突出虽然常见,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有效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通过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也能够逐步恢复脊柱的功能,减少复发的风险。坚持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实现长期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参考文献:[1] 2020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指南.[2] 陈龙豪,周红海,李永亮,等.国医大师韦贵康以“脊督一体”整体观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2):782-785.[3] Deyo RA,Mirza SK.Clinincal practice.Herniat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J].N Engl J Med,2016,374(18):1763-1772.DOI:10.1056/NEJMcp1512658[4] Wegner I, Widyahening IS, van Tulder MW, Blomberg SEI, de Vet HCW, Brønfort G, Bouter LM, van der Heijden GJ. Tractionfor low‐back pain with or without sciatica.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Reviews 2013, Issue 8. Art. No.: CD003010. DOI: 10.1002/14651858.CD003010.pub5.[5] Santilli V, Beghi E, Finucci S. Chiropractic manip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back pain and sciatica with disc protrus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of active and simulated spinal manipulations. Spine J. 2006;6:131-137.[6] Mo Z,Li D,Zhang R,et al.Comparisons of the effecticeness and safety of Tuina,acupuncture,traction,and Chinese herbs for lunbar disc herniation:a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9,2019:6821310.[7] Ozturk B, Gunduz OH, Ozoran K, et al. Effect of continuous lumbar traction on the size of herniated disc material in lum- bar disc herniation[J]. Rheumatol Int. 2006,26:622-6.

发布了文章

剖腹产需不需要做产后骨盆修复?

选择剖腹产,就不用做骨盆修复了吗?剖腹产产后就不会出现漏尿、松弛了吗?今天,老王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剖腹产产后康复的常见误区你可千万不要“踩雷”!剖腹产究竟要不要做骨盆修复?当然需要!剖腹产可不是盆底疾病的防护盾!无论宝妈最终选择了哪一种分娩方式,只要她经历了怀孕这个过程,宝妈的身体都会自动分泌一种激素——耻骨松弛素。这个激素主要作用于骨盆耻骨联合,让骨质慢慢疏松,有助于分娩时骨缝的打开。有研究表明,对产后盆底状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长达9个月的孕期中盆底所承受的负荷,而分娩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即便是选择剖腹产的宝妈,其实孕晚期胎儿已经降入骨盆内,这时候耻骨联合已经打开了,骨盆韧带变得松弛,腹直肌拉伸,骨盆变宽,盆底肌肉松弛,所以剖腹产妈妈同样会出现产后腰痛、盆底肌损失、盆底功能下降、大肚腩、妈妈臀等问题。因此,建议产后妈妈待身体基本恢复后尽早开始进行产后修复。骨盆修复的最好时期1.黄金期:产后42天—6个月内,属于产后恢复的黄金期。2.理想期:产后6个月至一年半以内,属于产后女性的理想恢复期。3.有效期:产后一年半至三年内,属于产后女性的恢复末期。产后骨盆修复骨盆位于我们人体的正中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耻骨联合不闭合,在张开的状态下,很容易导致错位(骨盆前倾、旋转、骨盆后倾等),易引发腰酸、腰疼、腿疼、脊柱侧弯。因此,产后宝妈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进行产后修复。1.盆骨带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弹力束带束缚骨盆,增加骨盆承重能力。注意:束带上缘不要高于耻骨联合处,以免压迫腹部,使用时谨遵医生建议。2.凯格尔运动和骨盆操想要快速恢复孕前最佳状态,产后妈妈一定要及时锻炼,可强化手法复位的效果,恢复的更快、更好(要询问医生或专业人士再进行锻炼)。3.手法复位由专业医师评估骨盆状况后,进行骨盆整复,改善耻骨联合、骶髂关节的分离和错位状态,缓解症状,加速软组织愈合及骨盆闭合。4.电刺激疗法利用低频脉冲电流,促使肌肉被动收缩缓解痉挛,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王明杰博士提醒,如果已经有了产后腰痛、产后不良体态、咳嗽漏尿、盆底疼痛等初期症状,赶紧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评估,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治疗。

发布了文章

20、40、60岁的人该怎样保护膝关节?

年少不知膝盖好,老了才把它当宝。膝关节作为人体承担重量最大的关节,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与其他器官类似,膝关节也遵循着生命周期的规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成熟,达到鼎盛时期,随后开始磨损,并缓慢步入退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膝盖的功能强度是不一样的,呵护它们的方法自然也各有千秋。那么,不同年龄段的人,到底应该怎样护膝?不同年龄护膝各有侧重18岁以下适度锻炼儿童青少年刚开始发育,他们的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较弱,稳定性不足,比较容易受伤。因此可以进行适度锻炼,增强肌肉力量。锻炼时应循序渐进,运动前充分热身。当进行像反复跳跃、快速奔跑或者突然转向、急停这样的活动时,应选择合适场地,并佩戴护膝防止膝关节受伤。18~45岁强化肌肉力量膝关节功能在该年龄段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但不少人学习或工作时久坐不动,这样会使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乏力,进而产生膝关节炎、慢性膝关节疼痛等问题。推荐进行深蹲、弓步等腿部力量训练,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王明杰博士提醒,久坐时,最好隔段时间起身做些腿部伸展动作,促进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46~59岁膝关节“省着用”45岁后人体骨质逐步流失,膝关节的坚固程度也会随之下降,更易发生磨损。建议多进行股四头肌强化训练,稳固肌肉力量,以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平时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和下蹲,以免加速膝关节老化。60岁以上避“重”就“轻”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会出现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肿胀疼痛,甚至行走困难等。老年人尽量避免膝关节负重,可采取走路、瑜伽等低强度、非负重的锻炼方式来保持膝盖活力。生活中注意保暖、规律补钙、多加按摩,若出现明显的关节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锻炼膝盖肌群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指出,锻炼膝关节周围的肌群可以提升膝关节稳固性、预防运动损伤。其中股四头肌训练可显著优化膝关节功能,锻炼小腿后肌群也可增强膝关节稳定性。股四头肌训练靠墙静蹲:紧贴墙壁站立,双脚与肩宽,缓缓下蹲至大小腿成直角。根据个人体质与年龄,每次静态保持30秒至2分钟,重复5至10次。坐姿腿屈伸:坐直,小腿垂直于地,交替抬腿伸直膝,每侧保持5-10秒,各做5-10次。小腿后侧肌群训练站姿提踵:站姿,双脚并拢,缓慢提踵离地3-5厘米,保持10秒,重复10-15次。日常护膝做好5件事除了睡觉、静坐等情况,膝关节在白天大多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做好下面几件事,可以让膝关节“省着用”。1.控制体重研究发现,体重减少5公斤,关节疼痛可以减轻20%。肥胖人群的膝关节承重更大,尤其是内侧,患关节炎的几率明显增加。2.注意补钙日常饮食要均衡,通常情况下,从牛奶、绿叶菜、鱼类、豆制品等食物中摄取钙是足够的。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和吸收能力较差的老人,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片。3.加强保暖膝关节是肢体浅表关节,外界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关节表面和内部温度改变。温度较低时要注意关节保暖,不要长时间对着风扇、空调吹,必要时可以裹上护膝。4.选对鞋子日常生活中,鞋跟以2~3厘米为宜,鞋底太薄会给膝盖带来不利影响。运动时最好穿舒适、有弹力的运动鞋,以减少膝关节压力。5.保持良好姿态不要扭着身体走路和干活;避免长时间下蹲,工作时需要下蹲的话,建议改为低坐位,坐在板凳上;如果长时间坐着和站着,则应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负重过大;不要常年卧床休息,休息过久会使肌肉萎缩,导致缺乏力量、稳定性下降,加重关节负担。膝盖对于我们而言非常宝贵,如果能够在前期用心保护膝关节,后期就避免了许多痛苦。老王在此建议大家,保护膝关节,就从现在做起!

发布了文章

圆肩驼背颈前倾?教你破解“美丽体态杀手”——上交叉综合征

如今,电脑,手机已经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放眼望去,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科技裹挟,含胸、驼背、圆肩、颈前倾、“富贵包”的人群不在其数。有这些症状或倾向的朋友可要注意了,你可能是被“美丽体态杀手”——上交叉综合征“盯”上了。什么是上交叉综合征”?“上交叉综合征”是指颈肩、胸背部的前、上、外三面肌肉过于紧张,而后、下、内肌肉过于松弛,而无力松弛和紧张的肌肉连线呈交叉状,因此命名为“上交叉”。通常为上斜方肌、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较紧张,而菱形肌、前锯肌、中下部斜方肌、深颈部屈肌(特别是斜角肌)较为无力松弛,因此呈现出耸肩、驼背、翼状肩胛和头部前倾姿势的临床特征。上交叉综合征”有哪些危害?影响个人形象。从外观上看,驼背会降低身高,使人缺乏气质。颈部前伸的姿态让人看起来缺乏精神,给人一种疲惫不堪的印象,影响整体形象的美观度。颈椎曲度改变,引发健康问题。颈椎曲度的改变还可能压迫椎间孔内的神经和血管,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平衡功能受损,增加跌倒风险。头部及上身的重心向前转移,破坏了身体的自然平衡状态,走路时易摔倒。为维持身体平衡,骨盆易前倾,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膝关节超伸、踝关节不稳定等,进一步增加跌倒的风险。肩颈酸痛,影响日常生活。肌肉长期紧张使得肩颈酸痛,严重时可压迫头枕部和颈椎之间的神经,造成头痛和上肢麻木。临床治疗原则:恢复肌筋膜的平衡 缓解紧张肌肉(肌肉起止点的按压、肌肉的拉伸等) 激活薄弱肌群● 上交叉综合征诊断容易,通过静态评估,触诊很重要。● 临床表现多为短缩肌肉的拮抗肌部位,或与它相连肌筋膜链的其它部位。● 康复治疗重点针对缩短的肌肉,尤其是肌肉的起止点。● 对枕下肌群的松解尤为重要。● 关键处理好这几个部位:下项线、颈2棘突、颈1横突、乳突、肩胛骨内上角,喙突、肱骨小结节、肱骨大结节嵴、肱骨小结节嵴。康复训练1. 胸肌拉伸:站立或坐姿,双手交叉置于脑后,轻轻向后拉伸,感受胸部前侧的伸展。2. 上斜方肌拉伸:将头部向一侧倾斜,同时用同侧手轻轻下压头部,感受颈部侧面和肩膀顶部的拉伸。3. 胸背肌群锻炼——简易版WLY训练:坐直,挺胸抬头,屈肘向下,向后,顺势肩胛骨后收,双手形成W状;抬起双臂,前、后臂与身体呈直角,手臂呈L状;继续抬起双臂,伸直向上,双手与身体形成Y状。进行时注意背部肌肉发力。王明杰博士温馨提醒:1. 如果自我训练一段时间,症状未明显改善或出现不适,应寻求专业医生评估与治疗;2. 训练应循序渐进,切忌过猛;3. 注重日常姿势管理。

发布了文章

越咳越疼……“阳”了以后为什么会腰疼?

新冠感染后除了出现咳嗽不停高热发烧等症状“头身疼痛”“腰痛尤甚”…… 虽然用药后稍有缓解但明显的“腰痛”并不能随着高烧短时间缓解这是什么原因呢?在2021年《自然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脊柱关节痛是新冠感染后仅次于乏力、呼吸道症状的第三大症状,发病率高达27.3%。为什么咳嗽会引发腰痛呢?咳嗽为什么会引起腰痛?与姿势、腹压有关。患者咳嗽时会不自觉采取一个弯腰的姿势,通过弯腰的方式,更快地排出痰液,缓解呼吸道的不适,可当弯腰咳嗽时,其椎间盘就会有一个向后的压力,容易向后“突”。同时,当患者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腹部肌肉强力收缩,腹内受到挤压腹压会在瞬间升高,传导至椎间盘,给椎间盘一个向后的力,这时也会让椎间盘向后“突”。所以,当这两点合在一起,对于有腰椎疾病史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再次诱发病症的导火线。那我们该如何去“正确”地咳嗽呢?对于有相关腰椎疾病史的患者,该如何去“咳嗽”,王明杰博士有两点建议。第一,收紧核心。可以在咳嗽之前收紧腹部核心,比如,我们可以鼓起肚子,让肚子往外“顶着”,保持好这个收紧姿势后再去咳痰。如果可以,尽量尝试用清嗓子的方式尽量去代替咳嗽。第二,调整姿势。有相关腰椎疾病史的患者切忌弯着腰咳嗽,当咳嗽较严重时,可以尝试把身体向后仰,在后仰姿势下去咳嗽,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腰部的压力,或者手扶桌椅、墙面来减少咳嗽时所带来的压力。针对一些腰痛的锻炼方法。练习一  俯卧动作要领:1.身体俯卧平躺,双臂放在身体两侧,保持伸直和放松,头转向一侧2.保持这一姿势,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完全放松全身肌肉2-3分钟练习频率:每天6-8组,中间间隔时间要均匀,也就是约2小时做一组练习二  俯卧伸展注意:只有做过练习一之后才能做练习二,同时作为练习三的预备动作动作要领:1. 先保持练习一种的姿势2 .将手肘放在垂直于肩膀之下的地方,使上半身支撑在前臂之上3. 深呼吸几次,然后尽量完全放松腰部的肌肉,保持2~3分钟练习频率:像练习一一样,也是每2小时做一次练习三  卧式伸展练习注意:在第一次进行练习三前,应该先做一次练习一和练习二动作要领:1.保持俯卧的姿势,面向前方2.将双手放在肩膀之下,摆出准备做俯卧撑的姿势3. 伸直手臂,在疼痛可以忍受的前提下尽量撑起上半身4.练习到最后,你的背部要伸展到最大的程度,手臂也要尽量伸直练习频率:每组练习中应做10次练习3,同样的,每天应该练习6-8组

发布了文章

过了30岁,要存钱更要“存肌肉”

瓶盖拧不开,开始让身边的那个他帮忙没有刻意减肥,几个月间体重莫名减轻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就摔了个跟头……有可能你换上了肌少症,肌少症又叫做肌肉衰减综合征,是肌肉流失、肌力衰减后表现的一系列症状,与衰弱、跌倒、失能、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等不良结局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我们身上有超过600块肌肉,大约占了身体重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和结缔组织一起组成我们的身体,使我们能够自由活动。人体肌肉量受年龄影响,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一般来说维持5年便开始逐渐丢失,当人在30岁以后,肌肉质量每年下降1%-2%,70岁时,人体肌肉质量下降约40%。因此,肌少症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肌肉退化现象,年龄越大越普遍,典型症状是下肢无力、走路不稳,经常和骨质疏松相伴出现,稍不注意很容易摔个大跟头。肌少症虽然高发于老年人群体,但这并非老年人的“专利”,现如今不少中青年也罹患此病。中青年人发生肌少症的风险增加,主要有以下原因:久坐少动:很多上班族上班时在办公室久坐,下班后继续躺在沙发刷手机、看电影,运动量过少。运动量过少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瘦组织(除去脂肪的骨骼、肌肉等)丢失。不当减肥:年轻人追求苗条身材,盲目节食或吃素,不科学的减重减去的重量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丢失的肌肉。蛋白质营养不良会使机体更多地动用肌肉蛋白质储备,使肌肉合成速率下降,分解速率上升,导致肌肉流失。过了30岁,要存钱更要“存肌肉”。肌肉意味着力量,意味着更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意识到“贮备肌肉”的重要性,在年轻时通过科学营养、运动锻炼等方法,极大地提高肌肉和骨骼的峰值。年轻人“存肌肉”的四个关键:抗阻训练:针对性增加抗阻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可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每次抗阻运动20-30分钟,每周≥3天。增加运动:每天应累计进行40~60分钟的运动,慢走、游泳都是非常好的方式。此外,还要减少静坐和卧床时间,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加日晒时间,有助于提高血清维生素D水平,预防肌少症。充足营养: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均衡膳食和营养充足,必要时应使用蛋白质或氨基酸营养补充治疗。再者,应补充普通维生素D以改善肌肉无力和活动困难等症状。重视异常:科学认识肌少症,提高健康自我管理意识。如果出现心肺功能变差、活动力下降、容易疲劳、基础代谢持续变低,应去医院就诊。

发布了文章

如果你的膝盖痛,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王医生,我膝盖痛”“具体哪个位置呢?”“指不出来啊,就膝盖前面、里面痛,弯腿时更痛”经临床诊断,这位女士确诊为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这个疾病占到了所有运动相关的膝关节问题的25-40%,在膝关节功能障碍与运动损伤中十分常见,其主要临床症状是髌前、髌后或髌周的疼痛,或伴有髌股关节内的摩擦音、打软腿、关节肿胀等症状,疼痛症状尤其在上下楼梯、久坐、下蹲、跑、跳等功能性的活动时加重。髌股关节在哪里?在我们的膝盖前方,有一个圆形的骨头,你用手就能摸到它,如果你把腿伸直、放松,这块骨头还可以任你左右活动,它的名字叫做髌骨。      髌骨是“镶嵌”在股四头肌肌腱-髌腱上的一个骨头,它充当着股四头肌发力“支点”的作用,对于膝关节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我们除了能看到髌骨,还能看到它和下面的大腿骨(股骨滑车)末端构成了一个关节,这就叫做髌股关节。我又没有摔伤,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首先你要明白,这个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这个病是一种过劳性损伤,这个“过劳”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你自身的运动水平、肌肉基础、解剖结构而言是否“过量”。其发病机制与髌股关节负荷过大和髌骨的运动轨迹异常有关。人在平路行走时,髌骨受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一半,登楼梯时受力相当于体重的3倍,而下蹲时受力相当于体重的7倍,这也是为什么下楼时或下蹲时疼痛加重的原因。高发于以下几类人群·缺乏锻炼的女性,办公室女性为主;·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如定期跑步者;·部队军人;·经常爬山、爬楼的人;·需要反复蹲起的工作者;·全身韧带松弛者。仔细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肌肉力量不均衡大腿两侧肌肉力量不平衡,内侧力量太弱,外侧张力太高。力量太弱肌肉不能缓冲外界的力,要附带依靠关节等组织共同作用,而外侧紧张肌肉对髌骨产生一种向外的拉力,导致髌骨有脱轨的趋势,两侧肌肉不能平衡,久而久之就会损伤关节。2. 下肢力线异常下肢骨骼和关节排列合理,是保证正常运动的结构基础,如果存在力线异常就容易引发髌股运动轨迹异常。Q角过大:膝盖的Q角度是股四头肌和髌骨肌腱之间角度的测量值,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连线代表股四头肌牵拉力线,从髌骨中点到胫骨结节连线与股四头肌牵拉力线相交之角即为Q角。正常男性的Q角位10°-13°,正常女性的Q角位15°-17°,当Q角超过20°时会改变髌骨和股骨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髌股关节外侧面下压力而导致疼痛出现。此外,髌骨形态异常、股骨滑车发育不良、股骨颈的前倾过大、膝关节的外翻、胫骨内翻、髋关节过度内收等都有可能导致髌骨的运动不规则和增加髌股之间的作用力。3.肌肉、韧带稳定性差髌股关节的稳定因素,有动力性和静力性两个方面,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两者共同使髌骨在股骨髁间切迹中正确滑行。动力性稳定因素:由股四头肌肌腱、髌腱、股内侧斜肌、股外侧肌和髂胫束提供。其中股内侧肌,是唯一保持髌骨稳定性的内侧肌肉,至关重要。静力性稳定因素:由关节囊、股骨髁、髌骨内外支持带和髌骨韧带提供。任何引起力量不均匀的因素均可影响髌股关节的稳定性,从而使髌周受力分配不均匀,产生疼痛。4. 髋关节力量不足髋关节外展力量不足会引发髋关节过度内收内旋,也就是膝关节内扣,这样会大大增加髌骨向外脱轨的可能性。如何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髌股关节疼痛综合症的治疗方法不少,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其中却以物理治疗为最常见的治疗首选。物理治疗的目的:1. 消炎止痛,通过针刺、制动、冰敷及理疗达到目的。2.改善髌骨移动轨迹,通过关节松动术或肌肉牵伸来提高高张力组织的柔韧度。 3.纠正不正常的力学结构。4.强化股四头肌内侧肌力。5. 改变活动模式。经过医生专业评估与物理治疗后,应进一步进行肌力的恢复训练,配合改善错误的动作模式如:步态、跑姿、弹跳姿势。靠墙静蹲是个不错的针对性肌力训练方法。关于保护膝盖的几点建议我们的髌骨本身没有血液和淋巴液供应,所以一旦损伤恢复会非常的缓慢,停止进一步的损害是十分必要的:1.如果你运动量很少或者受伤之后想开始锻炼膝关节,可以先从游泳开始;2.损伤膝关节的运动包括爬楼梯、爬山、长时间下蹲、以不正确的姿势或者在不平整和比较硬的场地跑步,等等;3. 如果你的年龄在30之前,可以做一些比较剧烈的运动。在30岁到40岁左右膝关节软骨会产生早期的磨损,此时就要开始控制运动量了,在40岁-50岁的时候软骨磨损更加严重,我们需要减少负重锻炼,当年龄到了50岁以上,在膝关节退化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拄拐来减轻膝关节的压力,同时利用其他无需膝关节负重的方法进行锻炼。

发布了文章

大家都是成年人,王明杰博士告诉你一个长高的方法

成年人如何再长高?有啥方法?方法老王可以告诉你。在此之前,我想先谈谈,我们的身高是如何生长的。身高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肢长骨和脊柱的增长,下肢长骨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下肢长骨骨骺(hóu)线完全闭合的时间:女性通常为17~18岁,男性通常为18~19岁,也就是说差不多这个年龄段,你的下肢长度基本就确定了。什么是骨骺(hóu)线?骨头两端有一层被称为骺板的软骨,通过骺板内细胞的分裂、骨化,骨头就会向两端生长、变长。骺板在医学影像上呈一条透光带,这就是骨骺线,骺板完全骨化后,骨头不再生长,骨骺线也随之闭合。所以能不能长高,得看骨骺线。前面说了,身高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肢长骨和脊柱的增长,我们脊柱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是婴幼儿期和青春期,青春期后脊柱生长缓慢,大约在25岁也完全骨化,停止生长。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长高无望了?确实,对于成年人来说,在骨骺(hóu)线闭合与脊柱完全骨化后基本无望了。但是,But……王明杰博士想说,既然不能再长高,可不能再变矮了啊!成人的脊柱,有26块椎骨,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椎,正常情况下,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长期伏案的办公室人群,如果坐姿不当,会造成脊柱侧弯,骨盆倾斜,驼背等问题,变形的脊柱自然比正常状态下矮了一截。除了脊柱变形,腰椎退化也是身高的大敌。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会慢慢压缩而丧失原有的间距,身高会逐渐变矮,腰椎退化无法避免,所以人到老年常常比年轻时矮了一截。但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延缓这一过程。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注意坐姿、站姿,工作间隙多做拉伸,坚持适量的运动,对缓解脊柱变形和腰椎退化都是有益的。换个角度想,我们可以和同龄人比啊,隔壁老王,老李……每年以一定的速度变矮,而如果你的身高不变,是不是等于你在长高呢?

发布了文章

给自己“算一卦",看看是否得了腕管综合征

坐在屏幕前纵横捭阖手握鼠标指点江山不时抖音微博加“吃鸡”乐哉乐哉!那不妨和王明杰博士来做个小测试你且跟着做,王明杰博士老王给你“算上一卦”,动作看似简单,可能也会有朋友做不到。小A就有这样的烦恼。小A是某单位职员,长期电脑办公,最近经常加班,近段时间半夜手被“麻”醒,吃饭抓不住手里的筷子,还伴有手指疼痛……前来就诊,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腕管综合征。腕管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也俗称“鼠标手”,它的病理基础是正中神经在腕部的腕管内受卡压。在我们的手腕处有一个结构叫腕管,里面存在九根肌腱和一根神经,这根神经叫做正中神经。我们的腕管在一定因素的刺激下,神经受到了一定的损害,就有可能出现手指的麻木和疼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腕管综合征。发病初期,症状可能或有或无,有手指麻木或疼痛的感觉,中指最严重,有时疼痛可牵涉至前臂。随着时间推移,症状加重时,患者也会有前臂甚至整个上肢的麻木或其他异常感觉,当神经受压迫严重时,则会出现大小鱼际肌的萎缩,无法做拇指和小指的对指动作。咱就是说,王明杰博士算的这卦准不准?每天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拉磨”,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呢?这里给你们介绍一个神经滑动练习法。1. 开始时手腕处于中立位置,手指和拇指弯曲成拳头,拇指朝向自己。2. 将手指和拇指伸直,保持中立位置。3. 保持手指和拇指伸直,弯曲手腕,使手掌朝上。4. 将手保持在同一位置,将拇指从手上伸出。5. 保持你的手和手指在同一个位置,转动手腕,让你的手掌背对你。6. 在位置 5 时,用另一只手轻轻向下拉拇指。每个姿势保持 5 秒,每天重复这套练习3 - 5 次,可缓解和预防腕管综合征。

发布了文章

胃总感觉不舒服?有可能是你的颈椎出了问题

当胃不舒服时,许多人理所当然认为胃出了问题,但有时候吃了几天胃药却也不见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王明杰博士提示:如果胃不舒服,吃胃药不见好转,检查后也发现没有溃疡或胃炎,就不能盲目继续用药了,这时应该考虑另一种可能——颈胃综合征。颈胃综合征痛在胃,病在颈,颈椎和胃相距较远,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怎么会有联系呢?什么是颈胃综合征?所谓颈胃综合征,就是颈椎骨刺激了内脏神经,进而引起了胃部的不适感症状。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时,增生的骨刺、退化的椎间盘以及变得狭窄的椎间隙,对颈部分布极其丰富的交感神经会产生不良刺激,这些刺激就会传入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产生优势灶。该优势灶的兴奋再沿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下传到胃及十二指肠,促使胃及十二指肠功能或器质出现问题。颈胃综合征多见于长期从事伏案低头工作的人。这类患者常会感到颈项强痛不舒,或颈项容易疲劳,或有强硬感,出现头晕、头痛、头脑沉重、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到眼胀、眼干、眼痛;或心烦、急躁、汗多、失眠;同时还可能伴有上腹饱胀、疼痛、烧心、泛酸、呕吐、口干、口苦、便秘等胃肠症状。这些与一般胃病很相似的表现,很可能是因颈椎病所引起的胃部炎症。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会抑制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就会出现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腹胀不适、打嗝嗳气,上腹隐痛甚至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多,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出现烧心感、反酸、嗳气、上腹部饥饿性疼痛进食后缓解等溃疡症状。如果你感觉胃部不适而消化系统又没什么问题的话,可以考虑到骨科门诊检查颈椎是否出现了异常病变。颈椎病与胃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随着颈椎病的加重与好转,胃病也会随之加重与减轻,若不重视颈椎病的治疗,胃病也难以好转。所以,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若同时出现慢性胃炎和其他交感神经亢进等症状时,应想到患有“颈胃综合征”的可能。

发布了文章

隐藏在身上的退行性骨关节病,你都了解吗?

说起退行性骨关节病,大家是不是觉得有些陌生?其实,我们平时听说的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膝骨关节炎,等等,都属于这一范畴。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由于关节长年累月磨损而导致关节出现退行性病变的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关节软骨变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引发软骨的损伤和破坏,导致关节承受应力的能力下降从而激发炎症反应,引起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受限,并继发骨质增生、关节畸形。我们的身体就像汽车,使用到了一定的时间,局部“零件”的老化和损耗不可避免,所以需要定期保养、维护。这类疾病本身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中老年朋友大可不必紧张。人的年龄都在慢慢增长,关节磨损在所难免。但年龄大不代表“老”,只要注意保养,合理锻炼,有病就治,就能让关节尽可能地维持“年轻”的状态。同时,年轻朋友们也不要大意,你们是不是也有过加班后脖子酸痛乏力或者膝关节酸痛?或者腰酸腿痛、僵硬疲乏,常常感觉“身体被掏空”?如果生活习惯不好,经常过度使用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也会很早地找上你。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因年龄:前面提到过,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病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年龄,这个因素是无法避免的,但其他的因素我们可以调控,从而把退行性骨关节病对我们的影响降到最低。姿势:不良姿势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致病因素,低头玩手机、回家葛优躺,背单肩包……都是导致关节提前退变的罪魁祸首。长时间单一使用某部位也就患上特定的关节病,如司机的肩膀和腰椎,厨师的腕关节,办公室白领的颈椎,教师的肩膀,舞蹈演员的跖趾关节……都是容易劳损的部位。性别:闭经后的女性激素分泌水平下降,更容易发生退行性骨关节病。体重:体重越大,关节软骨的负荷也越大,关节的退化就越早发生。……以膝关节退行性病变为例:早期表现为膝关节内侧疼痛,X光片上膝关节内侧间隙变窄、边缘增生、硬化。只是在一些较用力动作时感到疼痛,比如上下楼、蹲下站起等,但经休息就有所恢复,如果不早期治疗,病变会进一步发展。到了中期,走路开始疼,腿别扭,疲劳感加重,发病部位酸痛。典型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症状是膝关节疼痛、关节变形、变大、变粗、反复肿胀,有时关节活动会产生杂音、弹响,甚至铰锁、活动受限,等等。患者常抱怨无法蹲起,尤其是上下楼梯无力,疼痛。最终症状日益明显以致无法行走。退行性骨关节病目前尚没有特效疗法,但如果经过适当的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延缓疾病的进展。首先应当及时就医,接受必要的药物治疗,能够缓解疼痛、控制炎症,并促进软骨的修复和重建。其次是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骨关节病患者的康复目的是减轻疼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活动能力,防止出现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保持生活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其康复治疗通常是多种方法联合应用:1.理疗:各种电疗、光疗、热疗、磁疗等,能够直接作用于关节局部,能起到消肿止痛、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2.中医治疗:针刺、针刀、推拿以及中药贴敷、熏蒸、热敷等治疗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保护关节软骨,改善临床症状。3.运动疗法:包括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通过专业的治疗和训练,提高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同时建议患者在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坚持进行有计划的功能锻炼。适当的锻炼可维持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减缓关节退行性变的进展。锻炼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和慢性损伤。

发布了文章

王明杰博士提醒:脊柱侧弯,当心军检不过

我身后是和平,我面前是战争拿起钢枪,穿上军装征战疆场,男儿本色……中国现行的招收新兵标准中,对于脊柱侧弯的情况作出了如下规定:轻度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角度不超过15度,无症状,不影响身体正常活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可应征入伍。中度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角度在15度以上但不超过30度,无症状,不影响身体正常活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可应征入伍。但是,在服兵役过程中需要注意脊柱的保护和加强锻炼。重度脊柱侧弯:脊柱侧弯角度超过30度,或有脊柱畸形,或影响身体正常活动和生活能力,不符合应征入伍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定仅供参考,实际应征入伍时,招募单位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判断。脊柱侧弯为什么影响入伍?一方面,服役期间持续高强度的训练,患有脊柱侧弯的人一般难以承受,脊柱是人体整个中心承重的骨骼架子,它是人体的支柱,当脊柱发生侧弯之后,背部肌肉受力不均匀,无论是胸椎侧弯还是腰椎侧弯,人体的重量再加上外加负荷的力量,都造成力线传导,出现了力线不正,产生杠杆作用,对椎体和小关节都产生额外的应力,这些额外的负荷使颈椎、腰椎、脊柱蜕变加速。在高强度训练后会使病情加重,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相关疾病。另一方面,脊柱侧弯的患者在形体外观上会有所体现,比如:高低肩、长短腿、骨盆倾斜等,甚至还会有走路步态异常。脊柱侧弯可以治疗吗?可以治疗。针对不同的侧弯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参考标准是Cobb角。在拍摄的脊柱X片上,首先确定侧弯范围,找到弯的上下端椎,在上端椎的椎体上缘和下端椎的椎体下缘各划一横线,并对此两横线各作一垂直线,垂直线相交的夹角就是Cobb角。01观察纠正观察阶段,侧弯情况尚属轻微,还没有到需要支具干预的程度。观察期间注重日常姿态的规范,并进行体育锻炼。02运动治疗▲抱膝滚动▲泡沫轴滚动如果怀疑自己脊柱侧弯,一定要去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般通过手法治疗+功能锻炼的方法,能够抑制脊柱侧弯的发展的趋势,从而避免形成重度的脊柱侧弯,影响心、肺的发育。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颈椎病会引发中风?

中风是由于脑部供血受阻而迅速发展的脑细胞受损脑功能损失,导致以猝然倒地、不省人事、口角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其中以脑梗死最为常见。颈椎病会引发中风,已得到医学界的公认,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不完全统计,中风病人中有 90% 以上都有颈椎病。人体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穿行于颈椎两侧横突孔的椎动脉,当患有颈椎病时,由于颈椎骨关节产生旋转、错位,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使之产生痉挛、扭曲变形,血液无法正常输送到大脑,继发脑动脉供血不足,大脑细胞缺血,功能受损。如果对颈椎病不够重视,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大脑细胞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可出现中风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血管壁弹性已经下降,已为中风高发人群,加之颈椎退变严重,颈椎病引发中风的概率更大。因此,中老年人患颈椎病后更应该重视,及时就诊治疗,以预防发生中风。

发布了文章

针灸到底痛不痛?

“王医生,针灸痛不痛?这是许多没有被“扎”过的患者一致发出的灵魂拷问,往往这个时候我都会回答,“我扎针不痛的”,只见患者们将信将疑,可能脑海里在疯狂想象:                                                                                                                                                                                      针灸的疼痛程度,主要取决几个方面因素:第一个,进针的速度。有一些医生进针风格比较慢,会使患者产生一些疼痛感,当然这个感觉也不会太大;相反,进针速度越快,患者的痛感也就越低(王明杰博士手法偏向速度型)。第二个,针具的选择。实际上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不锈钢一磁性针具,针体较细,已经把疼痛感降到很低。拿我们常用的0.25*40mm规格针灸针举例,0.25mm是直径,40mm是长度,请注意,这里的计量单位是毫米mm,什么概念?成年男性一根头发粗细一般为0.08mm-0.4mm,也就是说,针具几乎与人体毛发粗细无异。第三个,患者的痛阀。每个人对疼痛的敏感是不一样的,有个体差异。你以为你疼,可能它不是“疼”通常针刺入皮肤的瞬间,会有短暂的“蚊子叮咬”般的疼痛感,紧接着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有时这种感觉很难描述,一部分人会把这种麻胀不舒服误以为是疼痛。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出现这些感觉表示已经“得气”,是针刺穴位正确、手法有效的反应,如果这些感觉较弱,医生有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捻转”“提插”等运针手法,来调整针刺“得气”的感觉,以增强针刺的治疗效果。如何你还是担心,王明杰博士给你支个招。痛感与心情有很大关系,紧张时,肌肉的“咬合力”大,对于进针时候的阻力也就越大,相应的不适感也更明显。相反,如果能够放松心情,消除对它的恐惧感,你就会发现,其实扎针也并不会那样疼。总结一句话,放轻松,就不疼。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手法治疗颈椎病要拍X线片?

许多颈椎病病人来就诊时说:“医生,我颈椎不舒服,您给我按一按吧?”或者说:“医生,我颈椎病犯了,您给我扎两针,不用做检查了吧?”其实,在没有颈椎X线平片的情况下,医生不能明确诊断,许多情况无法判断。X线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主要作用在于:1.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是否变直甚至反曲等颈椎排列异常;2.明确患者是不是出现颈椎骨质增生等变化;3.明确颈椎病患者是否出现颈椎管狭窄;4.明确患者是不是出现隙狭窄及神经根孔变小;5.明确患者是不是出现颈椎后纵韧带及黄韧带是否骨化改变;6.明确患者颈椎稳定性是不是出现改变;7.明确患者的颈椎棘突间距离是否异常;8.判断颈椎骨关节紊乱具体部位及病情轻重程度;9.排除颈椎先天畸形……如果颈椎有齿状突基底部闭合不全、齿状突缺、寰椎侧块缺、融合椎、棘突闭合不全、骨折……情况,在未拍颈椎X线片情况下贸然进行手法治疗,会出现意外情况,严重者可能导致截瘫。总而言之,X线检查是颈椎病乃至所有脊柱疾病诊断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之一,对于明确患者病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医生给出相应检查建议时,患者应该配合医生,完善检查,明确病情。

发布了文章

爬楼梯,是否是膝盖不能承受之“重”?

发表在美国期刊《PLOS ONE》的一项研究阐述了成年人跌倒的频率和情况与性别、身体活动水平和药物使用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了每日在线调查的方法,收集了325名18-27岁大学生在16周内发生的跌倒、滑倒和绊倒事件的数据。文章发现,跌倒和跌倒相关伤害在年轻成年人中并不罕见,48%的参与者至少跌倒过一次,14%的跌倒导致了伤害,1%的跌倒需要医疗治疗。文章还发现,跌倒的次数与身体活动水平、药物使用数量和男性性别呈正相关,而女性则更可能在说话时跌倒或在没有跌倒的情况下绊倒。折线图显示了非致命跌倒伤害的年龄分布,如图所示,跌倒伤害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图一的插图显示了15-39岁年龄段的更详细的数据,表明在20岁时,女性的跌倒伤害率开始高于男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楼梯是整个生命周期中常见的跌倒和跌倒有关的伤害地点,在楼梯跌倒的比例很高,占所有跌倒的13%,相比男性,女性在楼梯上摔倒的比例较高,且造成的伤害较高。爬楼梯对膝盖有什么影响?除了摔倒风险,相信有不少人都出现过爬楼梯后膝盖疼痛。从力学角度分析,爬楼梯会损害膝盖软骨,膝盖不仅要承担来自体重的压力,在爬楼梯时身体前后移动,还会承受一些来自水平方向的压力。任何一次爬楼梯,都是对髌股软骨面和胫股软骨面的压迫和磨损,而关节软骨面因为没有血供,一旦损害,不可修复。爬楼梯时,膝关节要负担体重3~4倍的重量。而且,爬楼梯时膝关节弯曲度增加,髌骨与股骨之间的压力也相应增加。如果一个体重 60 kg 的人,上楼梯时屈膝接近 90°,这时候身体重心力线距膝关节中心点大约20 cm,股四头肌通过髌骨产生的力线距膝关节中心点大约 6cm。为了能登上这级楼梯,股四头肌差不多需要产生200kg的拉力。其实,这还不是半月板和胫骨平台与股骨髁之间的压力。如果我们考虑了地面的反作用力、也就是地面对人的支撑力,那上述压力将达到280kg。此外,上楼梯时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通过髌骨改变力的方向,会把髌骨压向髌股关节面,同样也会在髌股关节面上产生280kg左右的压力。所以,那些体重超重人群膝关节负荷会更大,而老年人膝盖功能已经退化,肌肉力量衰弱,即便没有疼痛症状,但是如果不注意保养,很容易受损,所以也要注意避免上下楼梯,尽量选择乘坐电梯。楼梯究竟该怎么爬?上楼时。背部挺直,重心不要过早前移,膝关节屈曲角度适当减小;全脚掌着地,提供可靠的远固定;避免内外八字脚,以第二脚趾对准膝盖为最佳。下楼时。为了防止膝关节承受压力增大,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再过渡到全脚掌着地,以缓冲膝关节的压力。爬楼梯后可对膝关节进行局部按摩。有一些人群确实是不适合爬楼梯的: 膝盖有伤的人 肥胖的人膝盖有伤的人自然不必说,而肥胖的人,因为膝盖支撑负荷过大,更不建议通过爬楼梯来锻炼身体。对于上述两类人,能坐电梯还是坐电梯吧。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