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4169197

袁霆

乌镇互联网医院

袁霆,博士,硕导,骨科主任医师,骨肿瘤科主任医师,美国匹兹堡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专业为骨与软组织肿瘤,特别是骨肿瘤保肢治疗,功能重建以及骨转移癌的综合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发布了文章

骨肉瘤治疗破局:NK细胞能否带来新的希望?

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恶性骨肿瘤,经过多年的治疗进步,五年生存率已从最初的约20%提高到65%左右。然而,仍有约30%多的患者会面临肿瘤扩散转移和治疗失败的风险。常规的手术与化疗在早期疗效明显,但一旦耐药或复发,临床往往会考虑探索性方法,其中就包括正在研究中的NK(Natural Killer)细胞疗法[1]。NK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里的“巡警”,能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包括某些癌细胞[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NK细胞已显示出良好前景,一些研究也开始探索它在骨肉瘤中的应用。例如,有学者在实验室研究中观察到,经过适当刺激和培养的NK细胞可以有效杀伤骨肉瘤细胞,这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了依据[3]。不过,目前这类治疗还处于初步临床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常规疗法失效的骨肉瘤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或可与医生探讨参加这类免疫疗法临床试验的可能性。但也要认识到,NK细胞治疗技术仍面临制造工艺、适用人群等多重挑战,尚需更多大规模数据来验证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骨肉瘤患者及家属而言,NK细胞治疗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新方向,但目前仍应以现有的常规治疗为主,结合专业医生的意见,谨慎评估是否尝试这些新的探索性方案。参考文献:1. Orrapin S, Moonmuang S, Udomruk S, Yongpitakwattana P, Pruksakorn D, Chaiyawat P. Unlocking the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osteosarcoma: insights into the immune landscape and mechanisms. Front Immunol 2024, 15: 1394284.2. Caligiuri MA. Human natural killer cells. Blood 2008, 112(3): 461-469.3. Tullius BP, Setty BA, Lee DA. Natural Killer Cell Immunotherapy for Osteosarcoma. Adv Exp Med Biol 2020, 1257: 141-154.

发布了文章

参与前沿医学,共创健康未来——膝骨关节炎PRP治疗的临床研究

是否因为膝关节痛而烦恼?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正进行一项创新性的膝骨关节炎治疗研究,我们邀请您参与。本研究由骨科专家袁霆主任领衔,他在使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骨关节炎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背景。主编了多部PRP临床应用与科学研究的著作,并执笔了PRP修复膝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指南与专家共识。举办了多期的全国PRP学习班。PRP学习班合影研究亮点: 创新治疗:利用PRP技术,这是一种利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成分促进关节修复的方法。 安全可靠:PRP技术已被证实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安全有效,无需担心免疫排斥或传染性疾病。 高水平医疗团队:由袁霆主任亲自领导,确保每位参与者获得最专业的诊疗和关怀。 自由退出:参与者可在研究任何阶段,无需任何理由选择退出。参与条件: 年龄40岁以上,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愿意接受PRP治疗并遵循研究要求。参与益处: 免费获取PRP治疗。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有机会第一时间受益于最新的医疗技术进展。了解更多信息或报名参与,请联系: 地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8号楼2楼PRP治疗室 咨询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00至下午4:00 每周三上午,周六全天,可挂关节外科门诊,8号楼1楼9号诊室进行咨询。 每周一上午10:00-11:00,可到8号楼1楼101诊室咨询袁霆主任。

发布了文章

上海交大附六院袁霆/汪泱:内容物去除的骨肉瘤源sEV抑制转移前生态位形成预防骨肉瘤肺转移

骨肉瘤(Osteosarcoma, OS)是青少年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引入OS标准化综合治疗后,仅存在局部肿瘤负荷的患者5年生存率已提升至60%左右。然而,转移仍然是OS患者最致命的并发症。发生肺转移的OS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长期以来,“种子和土壤”假说一直用于解释肿瘤细胞的远处转移,肿瘤细胞被认为是“种子”,它们通过全身循环,到达作为“土壤”的特定器官形成转移灶。最新证据表明,在肿瘤细胞到达转移器官之前,原发肿瘤和转移部位之间便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将转移部位预处理为有利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即转移前生态位(pre-metastatic niche, PMN)。针对PMN形成的研究表明,肿瘤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sEV)是原发肿瘤与PMN之间交流的重要介质。OS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OS-sEV)已被证实可将肺成纤维细胞激活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后者参与肺PMN的构建并促进OS细胞的肺转移。因此,阻断OS-sEV与肺成纤维细胞之间的通讯可能是阻断肺PMN形成并预防OS肺转移的有效途径。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肿瘤科袁霆主任、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汪泱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题为“Cargo-eliminated osteosarcoma-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mediating competitive cellular uptake for inhibiting pulmonary metastasis of osteosarcoma”的论文(2024 Jun 22;22(1):360),主要介绍了利用内容物去除的骨肉瘤来源小细胞外囊泡介导的竞争性细胞摄取,抑制肺成纤维细胞对骨肉瘤小细胞外囊泡的内吞,从而抑制后者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活化、肺转移前生态位构建和骨肉瘤肺转移灶的形成。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林杉镱硕士研究生、疏龙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肿瘤科袁霆主任,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汪泱教授、杨云龙研究员。该研究中通过前期已建立的皂苷处理的方式去除OS-sEV的内容物后并未改变OS-sEV的形貌,粒径等理化性质。同时,去除内容物后的骨肉瘤囊泡(CE-sEV)促进骨肉瘤细胞生长,及活化肺成纤维细胞的能力大幅度降低,但其固有的靶向肺成纤维细胞的能力得以保留。基于CE-sEV对肺成纤维细胞具有与OS-sEV相似的靶向能力,当大量CE-sEV存在时,其可以有效竞争并减少肺成纤维细胞对OS-sEV的摄取。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CE-sEVs可通过竞争性细胞摄取的方式抑制OS-sEVs诱导的肺成纤维细胞向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转化以及肺部PMN的形成。在动物实验中,小鼠的实验性和自发性转移OS模型证实,CE-sEVs处理可以减少了OS细胞的肺转移,并延长了自发转移小鼠模型的生存期。总的来说,该研究建立了一种由CE-sEV介导的竞争性细胞摄取策略,用于预防骨肉瘤肺转移。该研究表明,施用大量无成纤维细胞活化能力的CE-sEV 可以竞争正常OS-sEV的肺成纤维细胞摄取,并进一步干扰肺中PMN的形成,从而降低肺转移的可能性。该研究首次通过靶向sEVs介导的骨肉瘤-肺部通讯,为骨肉瘤肺转移的预防提供了潜在的参考策略,该策略在治疗癌症转移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参考文献:Lin, S. et al. Cargo-eliminated osteosarcoma-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mediating competitive cellular uptake for inhibiting pulmonary metastasis of osteosarcoma.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2, 360, doi:10.1186/s12951-024-02636-9IF: 10.6 Q1 (2024).

发布了文章

骨囊肿反复骨折,不可忽视!

骨囊肿:骨头里果冻样的囊液破坏了骨头骨囊肿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比较常见,但往往在出事了之后才被发现:比如,在学校里被同学轻轻一拉胳膊就骨折了,接到同学传过来的篮球发现胳膊突然断了变形了,骑自行车等红灯,脚一撑地,腿断了,等等。骨囊肿常常在运动时发生骨折当父母带着骨折的孩子来到医院,心急如焚。医生给孩子拍过X片之后,一般会告诉父母,孩子生“肿瘤“了,是肿瘤把孩子的骨头”吃“空了,骨头病理性骨折了。肿瘤、骨头空了,病理性骨折。。。这些似懂非懂的专业术语,往往让家长异常紧张,与骨癌这一些要命的疾病联系在一起。其实呢,骨囊肿并没有多可怕,是一种完全良性的肿瘤,对孩子的生命不会有任何影响。由于平时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很难预防,大多数孩子是因为骨折了才开始治疗。X片骨囊肿是一个黑窟窿,还有小隔间骨囊肿的治疗目前有很多方法,切开刮除囊肿后植入新的骨头,放入钢钉支撑引流,激素注射,骨髓植入,硬化剂破坏囊壁,等等。事实上,如果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非常多,这恰恰说明了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可能都不完美。目前的研究结论表明,骨囊肿的治疗倾向于多种方法合作,倾向于微创,倾向于腔镜下可视化地清除囊壁,这些方法也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摄像头一个磨钻,进入骨囊肿(AI)骨囊肿最重要的问题是反复骨折和破坏生长板,反复骨折和生长板的破坏往往导致孩子的骨骼畸形生长,骨骼发育异常,会带来功能和外形的严重问题。

发布了文章

携手塑造未来:医生、患者与创新药企共同开拓上皮样肉瘤治疗新篇章——现正诚邀您加入我们的临床研究

上皮样肉瘤(E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目前全球尚无药物获得完全批准用于治疗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上皮样肉瘤的适应症,且在中国仍无药物获批上市。几种获批软组织肉瘤(STS)适应症的药物虽然在临床中用于上皮样肉瘤的治疗,但疗效有限且有严重的安全问题。目前全国多家中心正在开展一项“为评估HH2853(一种EZH1/2抑制剂)用于治疗复发性/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或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临床活性而开展的一项首次人体、开放标签、I/II期研究“。试验处于II期临床入组阶段。

发布了文章

探秘未来医疗:新药临床试验的神秘面纱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尤其是在医疗领域。你可能听说过,科学家们正在研发治疗各种疾病的新药,尤其是那些可怕的癌症。但你知道这些药物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药箱的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新药临床试验的神秘面纱,了解这个过程是如何确保新药既安全又有效的。首先,新药的研发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严格的多个阶段的测试。一开始,科学家们在分子层面进行实验,这是在非常小的范围内研究药物如何工作的。接下来,是细胞层面的验证,科学家们会看这种药物是否能在实验室里的细胞上发挥作用。然后,他们会在动物身上测试这些药物,通常是在老鼠或者其他实验动物上进行。如果在这些测试中药物表现良好,接下来就是临床试验的阶段,也就是在人类身上进行的测试。这可能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这是一个为了确保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步骤。临床试验通常分为几个阶段,从小规模的初步测试到广泛的应用测试。在中国,很多人担心参与新药试验就像是成为实验的“小白鼠”。实际上,这种看法并不准确。新药的临床试验是受到非常严格的监管的。例如,所有的临床试验都必须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确保研究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参与试验的患者享有极大的权利,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退出试验,而无需任何理由。特别是对于那些传统治疗方法已无效的患者,参与临床试验可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这不仅可以让他们尝试最前沿的治疗方法,而且这些试验通常是免费的,病人不需要承担费用。所以,当我们听到关于新药临床试验的消息时,不必过于担心。这些试验提供了对抗疾病的新希望,同时也严格保护参与者的权益。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研究,我们每一步都在向着治疗那些曾经被认为无法治愈的疾病迈进,这是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礼物。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会得癌症?科学家们发现新线索

我们总认为,癌症是因为我们的基因出了问题,像是指挥我们的身体的指挥官被搞乱了。然而,科学家们的最新研究结果刷新了这种认知。他们发现,癌症的形成可能不仅仅是因为基因突变,甚至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癌症也可能发生。什么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当DNA序列发生改变时产生的。这些改变可能是自然产生的错误,也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比如阳光的辐射或吸烟。当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生长失控时,就可能导致癌症。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癌症不仅仅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科学家的新发现在2024年4月24日,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Polycomb成分的短暂缺失导致了表观遗传癌症的命运”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显示,即使没有基因突变,癌症也可能发生。这真是令人惊讶的发现!什么是表观遗传?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之外的变化。想象一下,基因就像是一本书,而表观遗传就像是这本书的书签和标记。它们不会改变书的内容,但会告诉我们哪些部分是重要的。表观遗传的改变可以影响基因的开关,让它们决定哪些基因应该被读,哪些不应该。Polycomb蛋白的作用科学家们发现,Polycomb蛋白在调控基因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蛋白短暂缺失时,可能会导致表观遗传的改变,从而引发癌症。这意味着,癌症的形成可能不仅仅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表观遗传的改变也可能是关键驱动因素。为什么这很重要?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癌症的理解。如果癌症可能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发生,那么科学家们需要重新思考癌症的成因。这也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方法来治疗或预防癌症。总结科学家们正不断研究基因和表观遗传,以更好地理解癌症的复杂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总是充满了惊喜和新的发现!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努力工作,试图揭示我们身体的秘密。希望这个故事能激发你对科学的兴趣,让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癌症和基因的知识。

发布了文章

专为疑难骨肿瘤疾病而开设: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

专为疑难骨肿瘤疾病而开设: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原创2024-03-16 23:43·上海六院袁霆医生骨肿瘤,因为发病率很低,很多医生职业生涯中很少接触到,临床经验不足,导致诊断与治疗困难,推诿病人的情况。很多医院也并没有专门的骨肿瘤科室。其实,即使是专业的骨肿瘤专家,在面对一些不典型的骨肿瘤时,也往往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因为肿瘤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手术,化疗,放疗,MRI,X片,CT,PETCT,等;如果是转移性骨肿瘤,还要涉及到譬如肺癌、肝癌、肾癌、白血病、免疫、内分泌等多学科知识。如果能让多个学科专家同时看诊,共同讨论为病人进行诊治,才能让病人获得更全面的诊疗。基于这种现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开设了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这种模式代表了对患者疗愈之路的深刻理解和革新。这一模式汇聚了多领域专家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团队合作,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及时、全面的治疗方案。对于许多面临诊断和治疗难题的骨肿瘤及骨科疑难病人来说,这不仅是一线希望,更是通向康复之门的钥匙。整合门诊模式的意义在传统的门诊服务中,患者往往需要分别就诊于不同的专科,以获取各自领域医师的意见和治疗建议。这一过程不仅耗时长,而且由于信息交流不畅,常常导致治疗方案的碎片化,影响治疗效果。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将骨肿瘤外科专家、化疗专家、影像专家、PET-CT专家、病理科专家、放疗专家等多领域的顶尖专家聚集在一起,共同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全面的治疗计划。这种跨学科的协作,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而且通过集思广益,能够为患者提供最前沿、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整合门诊的运行一年回顾自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运行以来,尽管门诊费用相对较高,但患者数量却在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反映出患者对于这种全新门诊模式的高度认可和信任。许多曾在国内多家医院求医无果,病情复杂难以确诊和治疗的患者,在这里找到了希望。通过专家团队的精心诊断和治疗,不少患者得以在最佳治疗时机获得了最先进和最全面的治疗,这无疑是对患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呼吁和展望虽然整合门诊模式在技术和人力资源上的要求极高,需要多个专业的专家在同一时间内坐诊,这在实践中颇具挑战。然而,正是这种模式的高标准和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体验和效果。我们呼吁更多医院和专业人士关注并推广这一模式,让更多的患者受益。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的成功运行,不仅展现了医院和医疗团队的努力和承诺,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信息:在面对疾病和苦难时,我们并不孤单。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团队的合作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在未来,我们期待这种整合门诊模式能够被更广泛地推广和应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希望能够解决更多患者的疾病难题,缩短他们的治疗周期,提高治愈率,最终让患者重获健康和生活的质量。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持续地投资于医疗科技,加强跨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提升医疗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理解,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价值和重要性。最后,我们向所有为改善患者治疗条件和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懈努力的医疗工作者表示最深的敬意和感谢。正是有了这样一支充满热情和专业精神的团队,才使得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能够成为现实,为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未来的医疗服务将更加人性化、高效化,能够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治疗方案。让我们携手前进,为构建一个更健康的社会而努力。袁霆医生骨肿瘤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中心举报评论 0

发布了文章

小小细胞大大世界:揭秘癌症战士CD8+T细胞的奥秘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支无形的军队,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保护我们免受病毒和癌症的侵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支特殊军队里的一个英雄小队——CD8+T细胞,和一项关于它们的超酷研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国家,CD8+T细胞就是那些特种兵,专门负责找出并击败癌细胞这些入侵者。但是,要打赢这场战斗,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些特种兵在“战场”上的行动。最近,来自以色列的科学家团队在《Nature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像是用了一台“魔法望远镜”,持续观察了CD8+T细胞在抗击黑色素瘤(一种皮肤癌)中的每一步。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科学家们使用了一种特别的小鼠模型,这种小鼠体内的CD8+T细胞可以特别识别并攻击带有特定标记的癌细胞。然后,他们用了一种特别的技术,跟踪了这些细胞从小鼠体内注入的那一刻起,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的每一次变化。他们发现,这些特种兵细胞在战场上的表现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初到达战场、到逐渐适应环境、再到全力攻击敌人。更有意思的是,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方法,通过给这些细胞“加油打气”,让它们更有效地战斗!这就像是给CD8+T细胞开了个“超级模式”,让它们在战场上更加勇猛。这种“加油打气”的秘密武器,其实就是一种叫做PD-1抑制剂的药物,它可以帮助CD8+T细胞摆脱癌细胞设置的“陷阱”,释放它们真正的战斗力。而且,当科学家们同时使用另一种叫做4-1BB激动剂的助攻药物时,这些特种兵细胞的攻击力和耐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项研究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了CD8+T细胞如何在我们体内与癌症作战,还给了科学家们新的灵感,让他们可以设计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来帮助那些正在与癌症战斗的人们。所以,下次当你想到自己的身体,不妨想想那些像CD8+T细胞这样的微小英雄,它们默默地在我们体内守护着我们的健康。谁说英雄一定要身高体壮?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些微小的细胞就是最勇敢的战士!参考文献:Barboy O, Bercovich A, Li H, et al. Modeling T cell temporal response to cancer immunotherapy rationalizes development of combinatorial treatment protocols[J]. Nature Cancer, 2024.

发布了文章

《Science》子刊最新研究:人工智能模型预测生死,准确率78%!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我们人类提出的要求,写方案,谱曲,画画,做视频,等等。其原理是根据大数据学习之后的预测。这与人脑相似。就像我们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那头说了一个字:你。我们的大脑其实在飞速地运转,预测对方可能要说,你好,你哪位,你是谁,你在家吗,你什么时候还钱,等等。人工智能预测是根据大数据的统计结果来显示的,“你”后面接的最多的是”好“,然后是”哪位“,然后是”是谁“,再然后是”在家吗“,还有”什么时候还钱“等等。所以,人工智能看上去像人一样思考,但它比人脑的容量更大速度更快,可以被用来预测蛋白质结构,预测围棋每一步的胜率,这些人脑无法完成的任务。人的一生,在人工智能看来也是一系列数据,出生,儿科医生,断奶,走路,幼儿园,上学,工作,结婚,生育,退休,生病,死亡。当把大量人群的这些数据进行学习之后,人工智能也就可以预测出个体的生死了。无论我们个体多么千奇百怪,但统计学上还是成正态分布的,虽然有活过120岁以上的,但绝大多数人的寿命在40岁到75岁之间。Germans Savcisens和同事们建立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学习了超过六百万人口的一个国家几十年的信息。数据包括与健康、教育、职业、收入、地址和工作时间相关的生活事件信息。这种方法不仅能预测如早期死亡这样的生活结果,还能探究人格特质等细微差别。该模型的F1得分在0.788(置信区间为0.782至0.794),表明在预测人类生活事件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个数据远远碾压最优秀的算命先生。

发布了文章

迷雾中的诊断:一家人的征途与医学的探索

在一个平常的周一上午,我们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小客人。他,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男孩,伴随着他厚重的病历和满怀希望的家人,踏入了诊室的门槛。这个孩子,他的故事像一本未完的医学教科书。在穿越多家医院的不明确诊断迷雾后,他们来到这里,寻求着答案的曙光。孩子全身的疼痛如同无声的呐喊,诉说着他所承受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我们的专家团队是在病历的海洋中航行,仔细研究和讨论后,我们逐渐锁定了三种可能的疾病。每一份检查,每一次讨论,都是向真相更进一步的探索。但医学,有时也像是一场漫长的考验,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更多的检查和证据。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心情如同秋天的落叶,在风中摇曳。他们的疑问像是一阵阵冷风,质疑着:为什么还需要更多的检查?为什么这么多的专家依旧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我们尽力向他们解释,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面孔,就像每个人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医学并非总是黑白分明,有时它更像是一场探索未知的旅程。就像区分男性和女性有时并非易事,由于间性状、荷尔蒙失调、基因变异或心理因素,性别的界限并非总是清晰。在医学的世界里,肿瘤的起源和性质更是复杂多变。从正常细胞到变异细胞的转变,有时明显,有时隐晦,充满挑战。但正如黎明前的黑暗,医学的进步正在逐渐驱散诊断的迷雾。我们相信,随着对人体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其物理结构、功能属性、意识形成,乃至于量子力学的探索,我们终将揭开所有疾病的神秘面纱。这是一家人与医学同行的故事,一部关于勇气、希望和不懈探索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医疗诊断的旅程,更是关于人性、科学与未知的较量。在这场迷雾中的诊断里,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同样充满了希望。

发布了文章

第十一届上海骨肉瘤保肢治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在沪召开:学术交流

2023年12月2日至4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肢体肿瘤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承办,上海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工作组,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会议,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肢体肿瘤分会会议暨第十一届上海骨肉瘤保肢治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学术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骨肉瘤的精准治疗与进展。长期以来骨肉瘤危害人类,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和健康。经过肿瘤领域的医务工作者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骨肉瘤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已有大幅度提高。但是骨肉瘤并没有彻底治愈,仍有部分患者面临死亡和致残的风险。在诸多领域如病原学,病理学,手术,疗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多学科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国内外广大学者聚在一起交流经验,深入讨论。本次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靖南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卫教授,北京积水潭医院牛晓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董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伟滨教授担任大会执行主席;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肖建如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蔡郑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郝永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严望军教授,担任大会副主席。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做专题发言,专题讨论,病例讨论等多种方式的报告。病例讨论由骨肿瘤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医生参加。旨在为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的医务工作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拓展与深入骨肉瘤的诊疗进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会议讨论热烈,学术氛围高涨。开幕致辞开幕式由袁霆教授担任主持,向现场专家,同仁和参会的学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骨肿瘤外科主任董扬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沈靖南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科学院院长张长青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马昕教授为大会致开幕辞。图1 开幕式 (按会议出场顺序)大师讲坛第一节大师讲坛由林建华教授,肖建如教授和王国文教授主持。由牛晓辉教授,郭卫教授,沈靖南教授,王臻教授,邵增务教授和张伟滨教授进行专题演讲,内容涵盖广泛,包括骨肉瘤微环境、3D打印人工关节重建大段骨关节缺损,多学科整合治疗骨与软组织肿瘤、骨肉瘤精准治疗的困境和可行的途径、骨盆肿瘤精准切除与重建,以及骨肉瘤肺转移手术时机以及方式选择等内容。图2 大师讲坛 (按会议出场顺序)第二节大师论坛由蔡郑东教授和吕智教授主持。由李建民教授,屠重祺教授,汤小东教授,郭征教授,于秀淳教授和王晋教授作专题演讲。演讲内容包括邻膝关节骨肉瘤的精准切除与重建、3D假体重建四肢超极限骨缺损保肢保关节的关键技术、下肢肿瘤切除后重建失败的翻修策略、脊柱肿瘤切除个性化人工椎体设计与应用热点问题、有限翻修理念在肿瘤假体置换后机械并发症中临床应用初探,和脊柱肿瘤多阶段切除的持续进步等。图3 大师讲坛 (按会议出场顺序)学术研讨随后的学术研讨会环节主题为保肢重建技术进展,由郝永强教授和朱夏教授主持。叶招明教授,刘巍峰教授,尹军强教授,李振峰教授,闵理教授,林秾教授和李靖教授做了精彩演讲。演讲内容包括髋关节恶性肿瘤全关节切除与重建、智能骨科技术辅助骨肿瘤地图形精准截骨重建、异环磷酰胺对骨肉瘤保肢率的中介效应评估、肌瓣转移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半骨盆假体置换术软组织重建的重要性、CTA肱骨假体治疗儿童肱骨近端肿瘤、儿童青少年四肢保持重建的决策思考。基于保肢重建技术进展,随后展开了保肢重建的病例讨论。分别由徐海荣教授、杨毅教授、李浩淼教授带来的三个精彩的病例分享。讨论嘉宾为王坚教授、魏小二教授、李亚民教授和杨团民教授。分别针对病例从病理、影像、外科内科综合治疗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和点评。第二节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为骨肉瘤化疗及靶向治疗进展。由张晓晶教授,徐绍年教授和严望军教授主持。吴荻教授、张星教授,周宇红教授,陈静教授,谢璐教授分别做了精彩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骨肉瘤的内科治疗进展、骨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过继细胞治疗在肉瘤中应用的机会与挑战、骨肉瘤肺转移的治疗、CTOS小圆细胞年热点解析。随后进行了针对骨肉瘤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病例讨论,胡海燕教授与叶挺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两例内科治疗的骨肉瘤病例。讨论嘉宾是刘志艳教授,魏小二教授,沈赞教授,王守丰教授,何洪波教授和张清教授。第三节学术研讨会主题是骨肉瘤治疗并发症和疑难病例。由樊振夫教授,张春林教授,李涛教授主持。演讲嘉宾为王晋教授,姚伟涛教授和孙伟教授。 演讲的内容包括肩关节周围骨肉瘤切除和肩关节融合的功能评价,骨肉瘤生物重建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和儿童保持假体设计改进。针对骨肉瘤治疗的并发症和疑难问题,随后的病例讨论由张智长教授和周光新教授带来的,讨论嘉宾是周隽教授、魏小二教授、杨庆诚教授、张世权教授、方斌教授和李波教授。学术研讨与病例讨论环节,针对专家带来的精彩复杂的疑难病例,除了讨论嘉宾以外,在场的多学科专家,也参与到了热烈的讨论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不同的学术观点。闭幕致辞最后由本届大会执行主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骨肿瘤科主任董扬教授闭幕式致辞。本次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会议,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肢体肿瘤分会会议暨第十一届上海骨肉瘤保肢治疗新进展高级研讨会圆满落幕。

发布了文章

为何有一些肿瘤病人不得不截肢

这个周末,受2023年第六届东方肿瘤论坛邀请,我作了肢体骨肉瘤保肢治疗进展的报告。在回顾这一领域的进展时,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最近几个月,我们不得不为一些患者实施了截肢手术,他们中有的人原本是有机会避免这一命运的。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在今天这个保肢技术非常先进的时代,为何仍有患者需要面对截肢的现实?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客观上,有些肿瘤严重损害了关键的神经和血管组织,保留肢体已经不再可行。然而,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有些患者和家属在面对残酷的恶性肿瘤诊断时,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他们抱着希望,走遍全国,甚至去深山老林寻找神医来创造奇迹,结果却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当最终返回时,曾经可以保肢的,已经发展到只能通过截肢来缓解病情。在当前的医疗诊断技术下,大多数肿瘤的良恶性诊断都相对明确。一旦医生确诊为恶性骨肿瘤,患者和家属需要做的,是第一时间接受正规标准的治疗。这样做,才有可能与死神最大希望地争夺生命。即使当地医院无法明确诊断,医生通常会建议前往更高级别的医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另外,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需要大量深入地宣传医学科普,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而不是晦涩的专业术语,让患者,家属,以及所有看到的普通人,都能明白肿瘤的原因,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针对这种类型肿瘤,当今的标准治疗方法,成功的概率,甚至标准治疗方法失败后可能的最新试验性探索性的治疗方法,方方面面,全面地让患者和家属理解,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最理性最及时也是最正确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和肢体,避免原本不必要的截肢手术。科普的路,依然任重道远。

发布了文章

体检MRI发现肿瘤,医生要求再做加强MRI检查,为啥?

肿瘤的诊断过程中,磁共振成像(MRI)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可以让医生看到体内的情况,而不需要进行手术。在肿瘤的检测和评估中,医生经常首先要求患者进行常规MRI扫描,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增强MRI。但这为什么是必要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规MRI和增强MRI的区别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常规MRI和增强MRI之间的主要区别。简单来说,增强MRI使用了一种叫做对比剂的特殊物质,这种物质能帮助医生更清楚地看到体内的情况。对比剂通常是基于钆的化合物,可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为什么有时候做完常规MRI,医生要求再做增强MRI? 初步评估和详细评估:常规MRI通常用于肿瘤的初步评估。如果初步扫描显示有异常,增强MRI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比如肿瘤的血管分布和细胞结构。 对比剂的必要性:对比剂并不总是必需的。对某些患者(如有肾功能问题的患者)来说,对比剂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只有在需要更详细信息时,医生才会推荐使用增强MRI。 成本和资源考虑:增强MRI通常比常规MRI更昂贵,并且使用对比剂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因此,如果常规MRI足以满足诊断需求,就没有必要进行更昂贵的增强MRI。 个体化诊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例如肿瘤类型、位置、过去的医疗记录等),医生会制定最适合的成像计划。总的来说,进行常规MRI和增强MRI是医生根据患者独特情况做出的综合决定。这个决定考虑到了多种因素,包括成本、安全性和获取详细诊断信息的必要性。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们的成像策略也会根据个人需要量身定制。通过这种方法,医生可以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提供最精确的诊断。

发布了文章

当癌症悄悄“搬家”:揭秘来源不明的骨转移

在我的骨肿瘤专家门诊,常有患者因为骨头上的肿瘤而来。有的是体检偶然发现,有的是癌症转移后才知,有的是疼痛后拍片发现,还有的是因为肿块悄无声息地增大。特别是年纪大的老人,或有癌症病史的人,骨头上如果出现破坏,癌症转移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一旦怀疑癌症骨转移,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转移是从哪里来的?”肺癌?肝癌?还是胃癌?只有找到源头,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例如,针对肺癌转移的治疗就要和针对肝癌的骨转移治疗不同,这样才更有效,病人的预期也更好。但有那么一小部分病人,就算检查得再仔细,也找不到骨转移的源头。我们从骨转移处活检发现癌症来自于骨外,却在骨外找不到任何癌症的踪迹。这种状况让医生头疼,因为这类病人的治疗无法针对性,生存时间也通常比来源明确的病人短。浙二院的同事专门研究了来源不明的骨转移癌幸运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多学科专家整合门诊的推广,这种现象有所减少。现在,上海六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开创多年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每一个来就诊的患者都通过多个专家综合考虑和讨论,大大减少了这类来源不明的骨转移癌情况。然而,这种“来源不明”只能减少,无法杜绝,仍然有一些来源不明的诊断让我们无可奈何。有极少一部分病人,所有检查完成后仍然不知道骨转移癌的源头未来,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更多专家能同时在线讨论病例,这样的误诊情况将更少发生。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的多专家讨论总之,面对来源不明的骨转移,我们不再是束手无策。科技的进步和医生的合作,让我们在这场与癌症的斗争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发布了文章

揭秘碱性磷酸酶:癌症早期骨转移的预警系统

碱性磷酸酶:我们体内的警报器碱性磷酸酶(ALP),这个在肝脏、骨骼、肠道和肾脏中发挥作用的酶,其实是我们与癌症斗争中的隐秘英雄。当癌症悄悄转移到骨骼,ALP的水平就会上升,成为一种警示信号。骨转移癌的早期信号想象癌细胞像潜行的敌人,悄无声息地侵入我们的骨骼。此时,ALP的上升就像是一盏亮起的红灯,提醒我们这种危险的存在。它的水平升高,可能意味着: 癌细胞加速了骨头的分解。 癌细胞自身也在制造ALP。 如果骨转移影响到了肝脏,ALP的总水平会显著升高。案例故事:以李先生为例,这位50岁的肺癌患者最近发现ALP水平异常升高。医生的进一步检查揭示了他的癌症已经转移到了骨骼。这个及时的发现让医生能够快速调整治疗方案,为李先生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ALP的局限性虽然ALP是一个有用的标志物,但它并非无懈可击: 并非所有骨转移患者的ALP都会升高。 ALP升高的程度因人而异,与癌症类型和骨骼受累程度有关。 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ALP升高。因此,医生需要全面评估ALP水平,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做出诊断。结语ALP,这位体内的守护者,在我们与癌症的战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骨转移癌的早期预警,也是制定治疗策略的关键指标。了解ALP,就是更好地面对癌症的挑战。

发布了文章

勇敢面对骨癌:别让犹豫和拖延夺走生命

当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因为足球大小的肩膀肿瘤来到医院时,他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肿瘤不仅破溃流血,而且通过MRI检查发现,肿瘤已经完全破坏了肩关节,且侵袭性极强。这种情况下,截肢手术变得迫切必要——这是为了避免癌症进一步转移,增加小患者的生存希望。然而,当向他和他的爷爷解释截肢的必要性时,遭遇了他们的拒绝。小男孩哭泣着摇头,而爷爷则表示要去其他医院再次寻求意见。面对这种情况,我不得不警告他们:不管选择哪家医院,都应该尽快开始治疗。骨肉瘤的治疗需要化疗和手术,任何的拖延都可能导致孩子的生命危险。令人痛心的是,八个月后再次见到这位爷爷时,他来是为了开具就诊证明,准备给孩子办理保险和安葬手续。尽管后来在老家的医院进行了截肢手术,但小男孩仍然没能幸免于难。这些令人遗憾难过的病人情况与约旦Hadeel Halalsheh医生团队在《儿童血液与癌症》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不谋而合。该研究表明,如果骨癌手术拖延超过18周,患者的生存希望会大幅下降。这些研究成果的发布,希望能够被更多医生转化为科普知识,让公众意识到这一严重问题。骨肉瘤如果拖延手术治疗,生存率会大幅下降我们希望通过科普教育,让大家明白:生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以及家人的手中。如果因犹豫和拖延而失去宝贵的治疗时间,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悲剧——病人的离世和家人的悲痛,以及医生的遗憾。愿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发生,愿每个人都能珍惜并及时把握治疗的机会。

发布了文章

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搬至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大楼

在面对骨科疑难杂症时,上海市民往往首选“六院”。2023年2月26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启动,标志着六院骨科将朝着“中国中心,世界标准”这一奋斗目标再次腾飞。在骨科众多疑难杂症中,肿瘤尤为复杂。上海六院为了提升骨肿瘤的精准诊治能力,设立了“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这里汇聚了众多骨肿瘤相关专业的顶尖专家,他们团队协作,针对每位病人制定全面而精确的治疗方案。“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多名专家讨论病情所有骨肿瘤相关门诊现已迁至“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大楼。位于一楼的“骨与软组织肿瘤整合门诊”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就诊体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国家骨科医学中心

发布了文章

骨科引领:2023西安COA大会揭示医学未来

2023年11月23日,古都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骨科领域的顶级盛会在这里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骨科同道齐聚一堂,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共同推动骨科事业的发展。https://news.xjtu.edu.cn/info/1002/203789.htm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议,它是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圣地,一个让骨科医学迈向更高峰的契机。在这里,最新的骨科研究成果、创新理念和前瞻性观点激烈碰撞、融合,共同推动着骨科事业的飞跃发展,让更多的患者在这一进步中获益。骨科的进步与科技的突破紧密相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正为这一领域注入前所未有的动力。想象一下,未来不同地区的医生能够无缝协作进行手术,甚至与机器人共同操作,这不再是科幻,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元宇宙中不同地区的医生无缝协作手术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精准化、微创化已成为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大会的议程中已经能够看到,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诞生了许多精准微创的治疗新方法。作为一名有幸在此次大会上发表演讲的医生,我深感荣幸能够分享我们团队在骨肿瘤微创治疗方面的成果和思考。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工作的认可,更是对整个骨科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肯定。上海六院骨肿瘤科袁霆医生介绍微创治疗骨肿瘤的临床研究工作这次大会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交流,它是骨科医学新纪元的开始。从西安传出的每一项新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都将为全球的骨科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发布了文章

上海六院骨科:中国骨科之巅的荣耀与担当

2023年11月,又一份荣誉降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我们科室荣获“全国骨科第一”的桂冠。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第一名这一荣誉来自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海六院骨科领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屹立于全国骨科领域的最前沿。在骨科领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的实力和声誉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这得益于该院在骨科领域深厚的学术积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接见上海六院断肢再植团队自1963年起,上海六院骨科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首例断肢再植手术,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术的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接活断肢的国家。这一重大事件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自接见,郭沫若更是以此为题写下了《满江红 断腕重生》。一代代骨科医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将上海六院骨科打造成了国内骨科领域航空母舰般的存在。作为上海六院骨科的一员,我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不仅要维持这一荣誉,更要不断突破,追求更高的医疗成就和服务水平。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新时代,上海六院骨科将继续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骨科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光明。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