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00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肿瘤
食管反流
腹泻
腹痛
抑郁
腺瘤
便秘
呕吐
感染
胃癌

发布了文章

怎样控制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有数据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半数的人胃镜检查有萎缩性胃炎。很多人查出萎缩性胃炎后非常担心,特别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人,听说萎缩性胃炎容易癌变,感到非常的害怕。那么对于患有萎缩性胃炎的人,应该怎样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癌变的发生呢?首先要消除或减少致病因子,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目前普遍认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长时间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酗酒、刺激性及高盐饮食等因素有关。因此消除或减少这些致病因子可减少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胃黏膜萎缩的进展。尤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可直接侵袭胃黏膜,代谢产物可破坏胃黏膜,同时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有报道80%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可检测到幽门螺杆菌抗体。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控制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措施,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从而降低胃癌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尽管很难短期逆转肠化生,但是对于并存肠化生的萎缩有干预作用。此外,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阻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胃癌。因此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一旦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毫不犹豫地彻底清除。其次可使用增强胃黏膜防御,延缓胃黏膜萎缩的药物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是引起胃黏膜萎缩的重要原因,强化胃黏膜保护因子的防御作用、促进损伤黏膜修复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环节。目前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仍无特效的药物,主要采用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营养剂以及中成药治疗。1、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根据药物的作用分为2种:一种不吸收入血,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中和胃酸,作用时间短,常用的有:硫糖铝、铝碳酸镁、果胶铋、康复新液等;另一种吸收入血,发挥全身性作用,对外防御胃酸侵蚀,对内修复黏膜损伤,发挥长时间内源性防护作用,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糜烂愈合,常用的有:替普瑞酮、瑞巴派特、谷氨酰胺、吉法酯等。2、胃黏膜营养剂:常用的有维生素E、甲钴胺、叶酸、猴菇菌片、前列腺素 E、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等等,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胃黏膜细胞的营养,提高胃粘膜细胞再生能力,促进黏膜更新和康复。3、中成药治疗:中医药在缓解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胃黏膜炎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些中成药可以逆转胃黏膜的萎缩、肠化或异型增生,缓解临床症状。常用的有:摩罗丹、胃复春等。第三要重视生活饮食的调理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进食高脂、高糖、高盐食物,油炸、腌熏、辛辣等刺激性食品,长期睡眠不规律,长期吸烟、酗酒均可增加胃的负担,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加重黏膜损伤,诱发黏膜癌变。所以,饮食上尽量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伤的食物及药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干果、谷物、豆类、瘦肉、鱼类、贝类和蛋类等,新鲜蔬菜含有叶酸、维生素 C、β-胡萝卜素等,可增加胃黏膜细胞的营养,促进黏膜再生。日常生活中还要戒烟、忌酒,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心理。这样才有利于萎缩性胃炎的康复。最后定期复查胃镜非常重要因为目前尚无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特效药物,所以定期复查胃镜显得尤其重要。定期复查胃镜可以判断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发现胃癌的癌前病变,必要时可内镜下进行治疗。一般建议的复查频率为:1.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作内镜和病理随访;2.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者每1年随访一次;3.轻度异型增生(低级别内瘤变)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4.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内瘤变)者需立即复查内镜和活检病理检查,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

发布了文章

萎缩性胃炎加重会有什么表现

萎缩性胃炎是胃镜检查常见的一个诊断,由于目前尚无彻底治愈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加之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癌的癌前病变,有一定的恶变可能,所以人们非常关注萎缩性胃炎加重会有什么表现,怎样判断萎缩性胃炎加重呢?萎缩性胃炎加重的症状有哪些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有些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主要为消化不良的症状,比如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可能还会有上腹部烧灼感、反酸、嗳气、口苦、口臭等。一般用帮助消化的药物、抑制胃酸的药物以及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症状会得到缓解。如果萎缩性胃炎加重时尤其出现恶变时,首先上腹部疼痛可能会加重,呈持续性疼痛,使用药物无法缓解。其次是消化不良的症状加重,可出现食欲减退、消瘦、贫血、乏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尤其是萎缩性胃炎可以引起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所以对于无法解释的营养不良性贫血,要考虑萎缩性胃炎病情加重。虽然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但是症状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萎缩性胃炎是否加重主要看病理活检的改变。根据胃镜表现判断萎缩程度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可见,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目前临床诊断萎缩性胃炎常用的是木村竹本分类,其中萎缩范围未超过贲门者定义为C型,超过贲门者定义为O型。其根据萎缩部位和范围将萎缩性胃炎分为低危C1,即萎缩界限局限在胃窦部,中危C2和C3,C2是萎缩界限超过胃角,C3是萎缩界限超过胃角且接近贲门,高危为O1-3,O1是萎缩界限刚过贲门,O2是萎缩界限已经遍及整个胃底,O3是萎缩界限延伸到胃体。所以根据胃镜检查报告,可以初步判断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也就是说萎缩范围越大,病情越严重,即C1、C2、C3、O1、O2、O3萎缩程度依次加重。根据病理改变判断萎缩程度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需要依赖内镜和病理的结合,只要病理活检显示胃黏膜固有腺体发生萎缩,即可诊断萎缩性胃炎,内镜下病理活检才是目前诊断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萎缩的程度萎缩性胃炎的本质其实就是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因此病理学上把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中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2/3之间,重度是指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如果病理报告轻度萎缩性胃炎变成了中度或者重度,就说明萎缩性胃炎加重了。肠上皮化生的程度胃黏膜上皮转变为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结构的上皮组织,称为肠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也是萎缩性胃炎的重要亚型。肠化程度是以病变的范围来衡量的,轻度是指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中度是指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重度是指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一般来说肠上皮化生的级别越高,病变范围越大,癌变率越高。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与异型增生其实是同义词,都是上皮组织癌前病变的诊断名称,但异型增生侧重于形态学改变,上皮内瘤变则更强调肿瘤演进的过程,目前病理上使用上皮内瘤变的更为广泛一些。异型增生通常分成轻度、中度、重度3级,上皮内瘤变分为2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还包括了早癌或者原位癌。胃肠道组织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度、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如果病理报告为重度异型增生或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说明萎缩性胃炎比较严重,应该按照早期胃癌进行处理,必要时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部治疗。胃功能四项对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胃功能四项检测是对胃癌进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通过抽取人静脉血2~5ml,测定其中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Ⅱ)、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抗体含量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辅助判断胃黏膜的萎缩情况。PGⅠ与胃底和胃体的萎缩性胃炎呈负相关,PGⅠ含量越低说明萎缩越重;PGⅡ与胃底黏膜病变相关性高于胃窦部,PGⅡ的含量主要与消化性溃疡呈正相关,PGⅡ的含量越高,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越大;胃蛋白酶比率(PGR)就是PGⅠ/PGⅡ的比值,当PGR进行性降低时,说明胃粘膜萎缩的可能性很大;G-17可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性情况,G-17含量越低,说明胃窦黏膜萎缩越重;HP抗体的检测可判断机体胃部HP感染情况,相关研究显示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抗体的阳性率比非萎缩性胃炎和健康人群都高。胃功能四项检测对人体无损伤、简便、可靠及费用低廉,可大范围用于胃癌的早期筛查,根据检测结果可以间接判断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小结: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大多数预后是良好的,但确实有一部分会出现癌变,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定期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根据临床症状和内镜下病理活检报告来判断萎缩性胃炎是否加重,是否有恶变的倾向,尤其是如果出现重度异型增生或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应积极进行治疗。

发布了文章

出现什么情况,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

有一些人吃了凉的东西、辣的东西或者喝了某种饮料,还有一些人精神一紧张,就会出现肚子疼,拉肚子的情况,上完厕所肚子疼就好了,而且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就是肠易激综合征。那么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应该怎样诊断和治疗呢?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消化科门诊中约占30%,在我国城市的患病率约为10.5%,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见病。肠易激综合征过去曾被称为粘液性结肠炎、结肠痉挛、结肠过敏、过敏性结肠炎、易激结肠等,现在统一命名为肠易激综合征,其特征是不能用结构异常和生化检查异常来解释的腹部疼痛、不适,并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肠道功能紊乱为主的症状群。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脑-肠轴调节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是主要的发病基础。而饮食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和免疫因素是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的主要诱因。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症状主要有四大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腹痛:多在进食后出现,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以下腹部和左下腹最为多见,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腹痛于排便或排气后可以缓解。常在腹部受冷或进冷食、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精神紧张诱发,睡眠时不发作。腹胀: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一般腹围不增大。腹泻:一般出现在清晨或进食后,每日3~5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软便或稀水样,便中会带有白色或透明黏液,但腹泻并不会影响夜间休息。便秘:表现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呈羊粪样或栗子状,常有便后不尽的感觉。另外,约1/4到半数的患者伴有消化不良、上腹烧灼样痛、胃灼热症、恶心、呕吐等。还可伴有抑郁、焦虑、紧张、多疑、敌意等精神症状,亦常伴有心悸、气促、多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怎样诊断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肠道功能紊乱症候群,往往通过CT、B超或血液、尿液检测等客观方法无法诊断,医生一般只能通过排除法进行诊断。按照国际罗马IV的诊断标准要点有两条:第一条是病程6个月以上,近3个月来,反复腹痛,每周至少有一天出现腹痛。并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异常改变:①与反复发作的腹痛。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第二条是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结肠镜的检查,排除可以导致腹痛、腹泻的器质性疾病。但如果具有以下报警征象比如:年龄超过50岁,有胃肠道出血,贫血,发烧,盗汗,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情况时,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一定要谨慎。肠易激综合征有什么特点一是发病率高,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人曾有过这种经历。二是以中青年人为主,发病年龄多见于二十到五十岁,通常女性较男性多见。三是病程比较长,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四是起病较缓慢,呈间歇性发作,常有缓解期,即症状时轻时重,时好时坏。五是症状多样性,即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表现。根据主要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还没有理想治疗方案,所以治疗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消除顾虑为主,药物只是辅助的治疗。首先要学会放松压力、掌控情绪。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功能有显著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都可能引发肠易激综合征,因此,受肠易激综合征困扰的患者应该调整心态,遇事不要过分焦虑,这样才能减轻症状发生的频率或程度。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如果是以腹泻型为主,需要注意避免敏感食物的刺激,比如冰凉食物或辛辣食物等,这个需要患者自己发现或控制是哪种食物敏感。如果是便秘型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豆类及菌藻类食物,可以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刺激结肠运动。还要少吃FODMAP食物,就是少吃难以吸收容易发酵的食物,比如果糖、乳糖、多元醇、果聚糖、低乳半聚糖等。最后是药物对症治疗。虽可减轻症状,但不能预防复发,所以应合理用药,并避免滥用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常用的药物有调节胃肠动力的药和益生菌,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自我判断是不是肠易激综合征1、是否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腹泻的特点是大便呈稀糊状,且不成形,或者呈稀水样便,常带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的特点是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者细杆状,表面可附有黏液,多伴有腹胀感或者排便不尽感,也有少数伴有消化不良。2、是否有腹痛的症状,并且反复发作,排便后症状有所改善?疼痛的部位不定,通常以下腹或者左下腹疼痛多见,排便或者排气后可以缓解。腹痛多发生在白天或者饭后,晚上睡眠时极少发生。3、以上情况持续6个月以上了吗?4、以上情况会在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发生3天吗?如果符合这4种情况,可能就是肠易激综合征。

发布了文章

为什么全球一半的食管癌在中国?应该怎样预防?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死亡人数仅次于胃癌的第二大消化系统癌症,根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我国食管癌每年新发和死亡患者,大约占据了全球的55%左右,中国每年有15万人死于食管癌。由于食管癌早期基本上没有什么症状,等出现明显吞咽困难时,去医院检查往往已经是中晚期,治疗效果非常差,有些患者由于食管梗阻,不能进食,特别饥饿,最终因营养不良,所以说食管癌也是最痛苦的癌症。为什么中国会这么多的食管癌?怎样才能早期预防呢? 先看看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地区 食道癌在中国有明显的地理聚集现象,高发病率及高病死率地区相当集中,比如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发病率最高的地方是河南的林县,河北是磁县和涉县,山西是长治地区就太行山脉,四川北部地区,江苏北部地区,浙江沿海地区,广东省的潮汕地区、梅州地区,福建莆田、漳州地区,乌鲁木齐泗河地区,也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 食管癌高发地区有什么特点 河南、河北及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区的人,可能是因为那里长期缺乏新鲜蔬菜,饮食上有吃酸菜的习惯。酸菜、腌菜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高,吃下去后,在体内会转变为亚硝胺类物质,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致癌物质,可以伤害食管黏膜,容易诱发食管癌的发生。广东潮汕、福建莆田地区的人喜欢喝功夫茶,喜欢喝烫茶,还有许多中国人喜欢趁热吃、趁热喝,这些生活习惯与食管癌的发生也有明显关系。因为人体食管的表面,覆盖着柔软、脆弱、娇嫩的黏膜,它们能接受的温度就是在40℃左右的食物。一旦温度超过65℃,就可造成食管表面黏膜烫伤,在反复烫伤和修复的情况下,食管又会逐渐发展为炎症、溃疡、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继而增加了自身癌变可能。所以喜欢吃酸菜、腌菜以及喜欢趁热吃、趁热喝是这些地区食管癌高发的主要原因。 引起食管癌的其他原因 1、吸烟喝酒中国是世界上吸烟和饮酒人数最多的国家,研究表明吸烟和重度饮酒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酒精、尼古丁等都是一类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诱发食管上皮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研究发现吸烟者中好发食管鳞癌的几率是健康人的3~8倍,而长期饮酒的人患有食管癌的几率是普通人的7~50倍,正是这些不良习惯造成了食管癌的高发。2、遗传因素在我国食管癌高、低发病区域,均存在食管癌的家族聚集现象,这可能是患者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背景、或患者亲属共同暴露于特定的环境因素等造成的。调查发现林县高发区居民迁至他县后,食管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这些现象说明遗传与食管癌有一定的关系。3、病毒感染食管癌的发病可能与乳头状病毒感染有关。有研究发现,食管癌高发区患者的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发区乳头状病毒感染阳性率。经综合分析后认为,乳头状病毒会增加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是中国食管癌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4、癌前疾病食管癌的癌前疾病也是导致食管癌的重要病因。慢性食管炎、食管白斑症、反流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狭窄、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等慢性食管疾病,均可导致食管癌发生率增高。 怎样预防食管癌 与其他癌症一样,食管癌的预防也分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就是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减少亚硝胺及有害物质,不吃过热食物,不食粗糙过硬食物,少饮高度烈性酒,不吸烟。遗憾的是引起食管癌的原因很多,往往一级预防并不能保证一定不得食管癌,所以一级预防很难达到彻底预防的目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高风险人群筛检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的预防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对癌症的高危人群进行体检。二级预防的意义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癌症死亡率,所以说二级预防才是预防的关键。三级预防其实本质上并不是预防,而是预防肿瘤带来的影响,尽量地减少患者因肿瘤带来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就是发现癌症后要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食管癌呢 预防食管癌,二级预防才是预防的关键,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就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呢?1、注意食道癌的早期症状如果出现以下三种特殊的感觉,需要警惕食管癌的发生。第一是异物感:一般人在吞咽过程会有异物感,但有些食管癌患者即使不吞咽也会产生异物感,就像有食物残渣粘附在食管壁上一般,并有停滞感,食物通过缓慢。第二是哽噎感:早期食管癌患者在吞咽固体食物时会产生哽噎感,通常吞咽后可缓解消失。但在数日或数周之后会再次出现,并且哽噎次数增加,程度也会逐渐加深。第三是疼痛感:早期食管癌患者在进食过程中会产生灼烧样、针刺样或摩擦感的吞咽疼痛感,同时胸骨后及心窝部也会有相同的感觉。吞咽过热、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会使疼痛感加重,这种症状在吞咽过后会消失。随着病情的加重,食管癌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加重,出现的次数也会增加。2、积极开展食管癌早期筛查食管癌早期筛查就是对有食道癌家族史或处于食道癌高发地区,长期喝酒特别是白酒,爱吃烫食、腌制食物的,抽烟酗酒的属于食道癌高危人群,建议40岁以后进行食管癌的早期筛查。筛查的方法主要是内镜检查,可以先做普通内镜,并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或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精查,发现早期食管癌可在内镜下治疗,研究表明经内镜下治疗的早期食管癌,五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因此,在进行高危人群内镜筛查的同时,并进行合适的内镜下治疗,就能真正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

发布了文章

怎样把失调的肠道菌群调回到正常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也不断发生改变,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经常出现口臭、腹胀、嗳气、打嗝、大便不成形、排便困难等症状,去医院做了很多的检查也没有查出什么问题,其实这些都是肠道菌群失调惹的祸。近年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相关,除了引起胃肠道疾病外,还可导致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癌症、抑郁等疾病。那么如果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应该怎样调理呢? 一、调整饮食结构,促进益生菌生长 1、保障肠菌有充足的食物肠道菌群要健康生长必须有充足的食物保证,这些能够促进有益菌生长的食物称为益生元。益生元主要是饮食中不能被人体消化的膳食纤维,这些不能被消化的膳食纤维可以在肠道中被有益的细菌消化分解,成为它们生存的营养来源。益生元主要存在于可溶性和不溶性纤维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和粗粮中。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植物营养素和可溶性纤维。所以蔬菜是菌群失调饮食中极其重要的食物,对调整菌群失调极为重要,最好每顿饭都要吃点蔬菜。但部分蔬菜中含有淀粉,最好每周只吃一两次。淀粉类蔬菜包括:土豆、山药等。非淀粉类蔬菜可以适量多吃。非淀粉类蔬菜包括:韭葱、芦笋、西葫芦、西兰花、茄子、蒜头、洋葱、菠菜、卷心菜、生菜、黄瓜等等。水果也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植物营养素,是调整肠道菌群不可缺少的食物。但与蔬菜不同,由于其含糖量高,所以每天不要食用过多水果。益生元含量多的水果有:大枣、柿子、葡萄、鸭梨、苹果、香蕉等。粗粮中益生元含量丰富的主要有全谷物和豆类。全谷物是指加工过后仍然保留谷物种子的所有重要部分与天然营养成分,包括全麦、小米、糙米、紫米、黑米、薏米、燕麦、大麦、藜麦、黑麦、荞麦、高粱、玉米、青稞等等。大多数全谷物含有高比例的不溶性纤维和可溶性纤维。全谷物可以成为饮食中的营养补充剂,但只能适量食用,每周大约 2~3 次。豆类的豆皮中含有极其丰富的益生元,常见的豆类有:黄豆、绿豆、黑豆、蚕豆、红豆、豇豆、豌豆、刀豆、扁豆、芸豆等。生的豆类中含有人体不能消化的成分,因此不宜生吃,最好烹熟后再吃。2、补充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多吃发酵食品,发酵食品就是已经含有有益菌菌株的活培养物的食品。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有:酸奶、 奶酪、米酒、红酒、泡菜、酸菜、 味噌、豆豉等等。但要确保选择的食物是发酵而不是腌制。如果食物被腌制而不是发酵,那么它将失去其所有的益生元和益生菌的益处。酸奶最好是无糖或低糖酸奶,每天喝一杯红酒,四周后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数量会明显增加,这可能与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有关系,多酚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 二、调整生活规律,顺应肠道菌群生物钟 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是随着生物钟而有周期性变化的。比如,在一天内肠道中乳酸菌数量的扩增和收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而且这些肠道菌群的生物钟,会与寄生宿主的生物钟保持一致,因此正常的睡眠和饮食习惯,是维持肠道菌群节律波动所必需的。一旦人体生物钟发生紊乱,比如饮食规律改变、频繁环球旅行等,肠道菌群则会失去节律,从而引发宿主肥胖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 三、补充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亦称微生态调节剂,能调节菌群失调,保持肠道菌群平衡。目前国际上将其分成三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1、益生菌:是指通过改善人体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地衣芽胞杆菌等。2、益生元:是指能选择性地促进人体肠道内原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常见的有乳果糖、蔗糖低聚糖、棉子低聚糖、异麦芽低聚糖、玉米低聚糖和大豆低聚糖等。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乳杆菌等利用,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3、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服用后到达肠腔可使进入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之更好地发挥益生菌的作用。微生态制剂作为药物,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原则上不能同时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口服制剂,重症患者不能停用抗生素时,可加大微生态制剂的剂量和服药次数,也可加服益生元制剂。 四、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导致菌群失调但也可以帮助控制菌群失调,所以一定要合理使用。如果是肠道细菌过度生长时,通常首选抗生素,常用药物:利福昔明、新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大扶康、制霉菌素等。因为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特别应用广谱抗生素,会将益生菌和致病菌同时杀掉,对肠道菌群造成严重影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因此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好能做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对高龄及病后体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并配合使用乳酸菌素或双岐杆菌活菌制剂,以防肠道菌群失调。 五、严重菌群失调可考虑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新的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粪菌移植可以防治肠道菌群失调。虽然目前该方法是一种实验性治疗方法,但随着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粪菌移植可应用于更多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慢性疾病的治疗。

发布了文章

肠道菌群失调有什么症状?怎样预防?

在我们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又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可被分为有益菌、致病菌和中性菌三种。正常情况下,这三种细菌按一定比例组合,各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如果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那么肠道菌群失调会出现哪些症状呢?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呢?肠道菌群失调会有什么症状首先是消化道症状常见的症状是口臭、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嗳气、打嗝,严重时可出现排便的异常包括:排便费劲、气味臭、颜色深、顽固性腹泻或者便秘等等。这是因为肠道中有益菌群数目降低时,大量腐败菌会在消化道中繁殖,这些腐败菌会生成气体,导致口臭、腹胀、腹痛,当益生菌减少到无法消化一定数量的乳糖时,引起乳糖过量,水分无法被吸收,就会导致顽固性腹泻,当有害菌过多时,产生的大量废弃物的积累也会影响肠道正常的代谢功能,导致便秘。其次是全身症状主要是抵抗力下降的表现如经常感冒、身体不适、易生病,睡眠质量差的表现如焦虑、抑郁、皮肤状态变差、气色不佳等等。这是因为肠道菌群与人体70%的免疫力有关,当肠道菌群失衡时,人体就会出现免疫力下降,出现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另外肠道中有害细菌过多还会影响我们的脑功能和心情,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的表现。为什么肠道菌群会失调?1、疾病因素:有些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慢性肾炎、肝硬化、外伤、感染、肿瘤等疾病时,特别是使用激素、放射治疗和化疗均就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引起肠道菌群失调。2、饮食因素:主要是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中缺乏益生元,益生元是不可被消化的膳食纤维成分,它是肠道细菌的食物,主要存在与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中,饮食中缺乏这些成分就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另外精炼油、精白米、白砂糖、加工食品、快餐、各种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农药残留和化肥催生的蔬菜水果、含有抗生素或激素的肉类等对人体肠道都是不利的。3、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和疾病的重要药物,它可以杀灭细菌或者阻止细菌的繁殖,但它们的缺点之一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杀灭肠道中的所有细菌,包括益生菌和致病菌。如果长时间使用必将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如何预防肠道菌群失调1、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膳食纤维是益生元,是细菌的食物,常见的含有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有:红薯、笋子、各类绿叶蔬菜、茄子、蘑菇、各种粗粮如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嫩黄豆、嫩蚕豆、嫩豌豆等、海带、藕类、山药、胡萝卜、番茄、黄瓜、冬瓜等瓜类、以及各类坚果和水果等。增加膳食纤维可明显改善菌群失调。2、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者,使用抗生素或者激素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最好能作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对高龄及病后体弱者,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并配合使用乳酸菌素或双岐杆菌活菌制剂,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在大手术前,应注意配合全身支持疗法,如提高营养、输血、肌注丙种球蛋白、服用维生素等。避免滥用或长期使用,可用可不用的时候就不用,可用窄谱抗生素则不用广谱抗生素。3、补充益生菌。直接补充益生菌可以抑制有害菌在肠内的繁殖,减少毒素,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提高肠道机能,改善排便状况。主要是提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

发布了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容易反复,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据调查资料显示,有约20%的人,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胃食管反流症状,约40%的人每月至少出现一次。如果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以导致反流性食管炎、巴瑞特食管甚至食管癌。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措施,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彻底治愈。因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即使暂时症状缓解,后续也会因为饮食、生活、情绪等诸多因素引起复发。那么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一、调整饮食1、饮食种类的选择这些食物容易引起反流症状要尽量少吃。第一类食物是油腻的食物。主要是高脂肪食物比如肥肉、奶油,以及煎炸及腌制的食品,因为高脂肪食物在胃里的排空速度慢,容易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加重胃食管反流的症状。第二类食物是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咖啡、巧克力、可可、辣椒、冷饮以及碳酸饮料,这一类食物可以增加胃液分泌,引起胃内的胃酸等主要反流物的量明显增加,也会增加反流的机会。这些食物可以减轻反流症状可适当增加。第一类是蛋白质食物。比如瘦肉、鱼虾、蛋清、脱脂牛奶等,这些食物虽然会刺激胃酸分泌,但也能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抑制胃食管反流。第二类食物是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一般的蔬菜水果不会引起或加重反流,可自行选择食用,但对于韭菜、香菜、蚕豆等蔬菜要适当控制。每次食用的水果不可过多、不可过冷过甜,如香蕉、甘蔗等最好少食用。2、饮食量的控制进食过多过快也是诱发胃食管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饮食量需要进行控制,避免过饱或饥饱无常,建议少食多餐,一般早餐、中餐可吃到七八分饱,晚餐五六分饱即可,饥饿时可以加餐,但一次进餐不能过饱,尤其汤水要分次喝,一次不宜过多,以减轻胃内压力,减少反流。3、进餐时间限制睡前进餐与晚餐过晚可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引起夜间胃食管反流,因此睡前3小时内最好不要进食,也不要喝水,最好保持睡前胃内排空,夜间胃食管反流,胃酸在食管内停留时间更长,对食管的损害更为明显。二、注意位置位置改变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很大,如果经常夜间反流,可把床头抬高至少15cm,左侧卧睡更好。餐后不要做弯腰动作、不要平躺、可活动半小时如洗碗或散步等,为了防止腹内压力增高,应避免穿紧身衣或束紧腰带,衣服尽量宽松一些。需要运动时,应避免餐后剧烈运动。三、控制体重过重和肥胖可引起腹内压力增加,导致胃内压力相应增高,会诱发胃食管反流,同时由于食管下端及邻近组织中脂肪沉积过多,降低了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使得胃内食物易向食管方向反流。因此,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肥胖者,一定要注意节食和运动锻炼来减轻体重,实践证明只要体重减轻10%,就能明显改善反流症状。四、戒烟限酒酒精可刺激胃酸分泌亢进并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增加食管下括约肌自发性松弛。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一定要改正抽烟喝酒的习惯。五、心情舒畅精神压力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密切,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抑郁、焦虑等状态者,就易患胃食管反流病。反之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促进胃动力,减轻反流症状。因此乐观愉快的心态也是控制或治愈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六、适当运动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提高食欲,促进消化,还可锻炼腹肌,提升胃部肌肉紧张力,防止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所以经常运动可以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防治复发5个方面,平时的生活调理是最重要的措施,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微创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发布了文章

经常烧心反酸怎么办?

烧心、反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其实这是一种疾病叫做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上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已达到一亿人,该病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之一。除了烧心反酸之外,该病还可以出现胸痛、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形成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或食管狭窄甚至食管癌。当反流物进入咽喉部及呼吸道时,还可导致慢性咽喉炎、吸入性肺炎、哮喘等疾病。该病如此常见而且危害巨大,我们应该怎样预防和治疗呢?一、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如果经常出现烧心、反酸等症状,每周超过2~3次,就应及时去医院消化科就诊。医生可以通过胃镜检查,明确食管粘膜损伤的程度,如有无食管糜烂的存在,也能发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如食管溃疡、狭窄、食管癌等;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观察食管pH浓度的变化、反流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症状的关系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还可以通过24小时pH值监测来判断疗效;有些患者可以通过诊断试验来诊断,就是给病人一定时间的抑酸药物(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如果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考虑症状和酸反流有关,则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有些病人除了烧心、反酸症状,还可表现为胸痛、慢性咽喉炎、慢性咳嗽以及哮喘发作,常常去急诊科、心血管科、耳鼻喉科就诊,如果胸痛排除了心、肺疾病,当哮喘、慢性咳嗽、慢性咽喉炎等常规治疗无效时,也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二、一旦诊断药物控制目前药物仍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措施,目的是控制症状。一旦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就应规范治疗,一般8周为一个疗程,然后根据情况进行维持治疗。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三类:1、降低胃内容物酸度的药:主要是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2、黏膜保护药:如替普瑞酮、索法酮、果胶铋、康复新液等;3、促进胃肠运动的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替加色罗等。由于目前临床上尚没有增强食管括约肌张力、抑制胃食管反流的特效药物,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无法彻底治愈,停药后特别容易复发,为了控制症状通常需要采取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可采取原剂量或减量维持。长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药物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可以采取间歇治疗和按需治疗的方法进行维持治疗,就是间隔一段时间吃一段时间药,或者出现烧心、反酸等症状时才吃药。三、自我调理很为重要胃食管反流病的复发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所以平时的自我调理非常重要。1、注意饮食的调整。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肥肉、奶油、咖啡、巧克力、可可、辣椒、冷饮以及碳酸饮料;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进食八分饱;餐后不要平躺,要做弯腰动作,可适当活动如做家务或散步;晚饭不要吃得太晚,睡前3小时内最好不要进食,也不要喝水。2、要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经常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提高食欲,促进消化,还可锻炼腹肌,提升胃部肌肉紧张力,防止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体重过重和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重要诱因,肥胖者通过节食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就能明显改善反流症状。3、要注意位置改变。位置改变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很大,如果经常夜间反流,可把床头抬高至少15cm,左侧卧睡更好。为了防止腹内压力增高,应避免穿紧身衣或束紧腰带,衣服尽量宽松一些,保持大便通畅。4、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和胃食管反流病关系密切,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抑郁、焦虑等状态者,容易引起胃食管反流,而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促进胃动力,减轻反流症状。四、病情严重时可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特别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引起的反流,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调理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1、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是在食管下端近齿状线处,用圈套器套扎黏膜,通过黏膜套扎后瘢痕修复,以达到贲门缩窄,腔内防治反流的目的,可有效控制反酸、烧心等症状。2、抗反流黏膜切除术:是对胃和贲门处黏膜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黏膜切除术,使其形成人工溃疡,利用术后瘢痕狭窄,重塑抗反流屏障。3、射频消融术:是利用特定频率电磁波产生的热效应对靶点组织进行消融或切割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进食管壁内的电极输出能量以对固有肌层进行灼烧,待灼烧部位愈合后,由于组织胶原增生,食管下段括约肌增厚,增强抗反流作用。4、胃底折叠术:可以通过开腹手术或是腹腔镜手术的方式进行,目前以腹腔镜手术为主。胃底折叠术的原理相当于瓣膜成形术,就是将胃底沿着食管进行包绕,以收紧贲门口,同时在胃内建立折叠瓣,折叠瓣可以阻拦胃酸,起到防止胃液反流至食管的作用。小结:胃食管反流病并不可怕,大部分人通过药物治疗和自我生活调理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但对于顽固性的胃食管反流,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以期达到彻底治愈。

发布了文章

得了胃食管反流病,会有哪些症状?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口腔、咽喉、气道甚至于到肺,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的症候群。据报道西方人群中约有20%~40%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国外研究发现可达70多种以上,涉及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等多个科室,那么胃食管反流病可有哪些症状呢?一、典型症状有三个,烧心、反酸(反食)和胸痛1、烧心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为酸性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神经末梢的化学性刺激所致。表现为上腹部或胸骨后温热感或烧灼感,典型症状多出现在饭后1~2小时。可在吃得过饱、饮酒、喝咖啡、喝浓茶后出现,位置改变如弯腰、平躺、仰卧等姿势也可诱发或加重。睡眠时反流较多的患者,夜间常因烧心而惊醒。因深睡时,食管不活动,清除反流物较慢,也无重力作用帮助消除,又缺乏睡液的中和作用,所以夜间反流较频繁的患者,烧心症状更为明显。2、反酸(反食)反酸就是感觉到酸水从胸骨后往上涌的感觉,反酸往上涌的位置可以到达胸骨后,可以达咽喉,也可以到达嘴里,有的人甚至可以涌到鼻腔,涌到咽喉部可以出现呛咳。反食是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口腔,反上来是未消化的食物或者黏液,还可有反出气体,也就是打嗝或者是嗳气。3、胸痛胸痛主要是反流物刺激引起食管痉挛所致,疼痛部位一般在胸骨后、剑突下或上腹部,常向胸、腹、肩、颈和上肢放射,有时很难与心绞痛鉴别。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痛常伴有反酸、烧心、嗳气等食管症候群,疼痛的性质多为烧灼样痛,也可呈针刺样痛或钝痛,疼痛发作与进食不当、位置改变等有关,服用抑酸药可使胸痛逐渐缓解。而心绞痛的部位常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可以放射到颈部、肩背部、左臂、左手指侧等,疼痛的性质是胸部呈压榨样闷痛、绞痛、钝痛,常伴有胸憋、胸闷甚至窒息感,一般持续时间较短,3~5分钟内会逐渐消失,常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休息一段时间或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即可缓解。二、症状涉及多器官,与反流物到达部位有关系1、反流物进入食管:除引起以上典型症状外,如果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或者食管溃疡时就会出现吞咽疼痛,当出现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发生食管狭窄时,吞咽困难持续加重。2、反流物到达咽喉部:当反流物到达咽喉部时,反流物刺激咽部可引起慢性喉炎或喉咽炎,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慢性咽喉炎一样,患者经常表现为咽痛咽痒和声音嘶哑,咽部不适感、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但无吞咽困难,这种症状中医称为癔球症。3、反流物到达口腔、鼻腔、中耳:可引起口腔溃疡、流涕、鼻滴后流、打喷嚏、鼻塞、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4、反流物进入气管:可引起咳嗽、哮喘、、憋气、吸入性肺炎等。常见的症状是慢性咳嗽和哮喘样发作。慢性咳嗽主要是反流物刺激咽喉并激活咳嗽反射的传入神经引起,也可以是反流物直接刺激气管支气管树引起。哮喘样发作是由于反流物使食管到肺的迷走神经弧被激活,致使气管痉挛、哮喘发作,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哮喘一样,患者通常表现为喘息和/或呼吸急促。因此对于难以解释的长期慢性咳嗽、呛咳、反复喉痉挛发作、不明原因的哮喘、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与饮食关系密切,尤其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应考虑到胃食管反流的可能。三、胃食管反流病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症状?这是因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特征就是胃内容物的反流。正常人的胃内有大量的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由于胃的黏液细胞可以分泌出一种黏液,在胃表面形成一个黏膜屏障,使得胃黏膜不受胃酸的伤害。但我们的食管、咽喉、口腔、气管是不能耐受一点胃酸的,所以一旦发生胃食管反流,含有胃酸的胃内容物反流跑哪里就会引起哪个器官的症状。而且胃食管反流的发病与胃肠运动紊乱、内脏感觉敏感、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症状相互重叠,所以症状会多种多样。四、你有胃食管反流病吗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测测自己是否患了胃食管反流病。1.是否经常烧心,经常因烧心而睡不好觉?2.吞咽食物时是否感到不顺畅?3.吃下去的食物是否有时候会反流到口腔?4.是否经常有酸味液体反流到口腔?5.是否经常打嗝?6.半夜平卧时是否经常感觉呼吸困难、喘不过气来?是否在坐起或抬高床头的情况下症状有所减轻?7.是否经常感觉胸痛但心脏方面的检查结果又基本正常?8.饭后、弯腰或睡觉时,烧心、呼吸困难、泛酸等症状是否会加重?如果以上问题中有一个回答“是”,就要考虑胃食管反流的可能,可通过胃镜、食管测压、24小时pH监测来明确诊断。

发布了文章

经常胃肠紊乱,可能是发漫食物在作怪!

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段时间有的好长时间肚子疼、肚子胀、大便不成形、拉肚子、排气多、放屁还很臭,去医院做了胃镜肠镜经常没有明显的异常,吃了许多药也不见效,这种情况就是典型的胃肠功能紊乱,现在也叫功能性胃肠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很多,主要与胃肠运动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紊乱,以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近年的研究认为对发漫食物不耐受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那么什么是发漫食物呢?所谓发漫就是英文FODMAP的音译,而FODMAP是五个英文单词的缩写。F表示可发酵的(Fermentable),O表示低聚糖(Oligosaccharides),D表示二糖( Disaccharide),M表示单糖(Monosaccharide),A表示and, P表示多元醇(Polyols)。简单地说,发漫就是一类可发酵的糖和糖醇。发漫食物是指人体很难吸收的一些短链碳水化合物,包含可发酵低聚糖、单糖、双糖和多元醇等,其共同之处在于快速可发酵性和吸收性很差,由于这些短链碳水化合物在人体肠道中无法被完全消化吸收,因而能被肠道的细菌发酵利用,其中的一些糖类还具有渗透作用。发漫食物为什么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因为发漫食物是一类难以被人体吸收又可发酵的食物,如果紧张、焦虑和压力等因素会改变肠道菌群,小肠中过度生长的细菌提前发酵了这些人体无法完全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使得患者小肠内聚集大量的气体,从而引起腹腔胀气等各种症状。如果同时又缺少足够的消化液来预分解可发酵的糖,就会导致大肠中的细菌异常发酵,从而影响肠道功能的正常运行,引起腹泻或便秘。很多人可以吃大量富含发漫食物而不出现任何反应,但一些肠道失调患者摄入少量这类食物就可能引起极大不适。所有发漫都可能引起症状,但不同人群对不同发漫食物的反应存在差异,对于发漫的耐受程度也因人而异。常见的发漫食物有哪些?许多常见的水果、蔬菜、坚果和食品添加剂中都含有发漫。含发漫较多的,就是高发漫食物,含发漫少的,就是低发漫食物。 附图可以显示哪些是高发漫食物?哪些是低发漫食物。低发漫饮食能够有效地控制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发漫饮食能改善50%~80%的胃肠功能紊乱患者的症状。这种饮食能明显改善腹泻、腹胀以及产气过多的症状,它对缓解腹痛也有一定的作用,它能改善整体的消化状况,并显著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低发漫饮食之所以有效,关键还是在于对菌群的调节,限制高发漫的膳食纤维,可以让喜欢低发漫的细菌占优势,菌群的改变能够减轻炎症,并使得肠道的敏感性下降。

发布了文章

胃病吃药不管用怎么办?

一、胃病应该怎样吃药1、要对症用药用药前应当先要明确是哪一种胃病,只有明确诊断才能对症治疗。如抗酸剂和抑酸剂只适用于胃酸分泌过多的人,可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溃疡、良性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出血。吃得太辣会刺激胃酸分泌,导致烧心、胃灼热、疼痛等,这时也可选择这类药物服用。但如果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吃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还会加重病情,导致患者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变差、腹胀加重。胃黏膜保护药主要治疗胃溃疡、胃酸过多、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等。也可调节胃肠胀气、改善大便秘结、增进食欲和改善消化功能。促胃动力药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胃肠蠕动,对泛酸、噯气和胃胀等有较好的疗效。如出现一吃就饱,饭后腹胀、恶心、爱打嗝,还时常便秘,就可以服用这类药物。2、要按医嘱用药要遵照医生的医嘱按疗程服药,不要一见好转就停药。每种药物都有吸收、代谢的规律,不按时服药,药物浓度就达不到治疗要求。3、注意药物时间服用胃药时,不但要考虑药物的药理作用,还要掌握合理的用药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疗效。需要餐前服用的胃药有:胃肠动力药: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抑酸药: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通常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当进食时,血液中药物的浓度恰好达到高峰,从而充分发挥药物作用。需要餐后服用的胃药主要是中和胃酸的药:铝碳酸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碳酸钙、碳酸氢钠。这类药物多为弱碱性无机盐,通过中和胃酸、减弱胃蛋白酶活性,保护溃疡创面发挥作用。这类药物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仅少量经肠道吸收,所以药在胃内时效的长短与胃排空的快慢有关。如果空腹服用,作用只能持续20~30分钟,而在餐后1~2小时服用,效果可能延长到3小时左右,而此时胃酸分泌量达到高峰,可发挥药物最大中和能力。需要餐间服用的胃药:胃黏膜保护剂:枸橼酸铋钾、胶体果酸铋、米索前列醇、硫糖铝、磷酸铝、胃膜素。助消化药:多酶片、乳酶生、泌特、得每通、达吉、慷彼申、胃酶合剂。影响胃黏膜保护药物疗效的关键在于胃内药物的浓度,以及药物与胃黏膜接触的时间。如果胃里有食物,会降低药物浓度,减弱药效。另一方面,食物能减慢胃排空药物的速度,延长药物与黏膜的接触时间,因此在两餐之间服用效果最佳。助消化药物正确的用法是餐间或餐后服用才会达到最好的帮助消化作用。二、避免用药的误区1、胃病一律止痛胃痛是胃病的主要症状,有些患者胃一痛就吃止痛药物,止痛药虽然能暂时缓解一下症状,但对人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大。止痛药物在胃内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自然保护屏障,导致急性胃炎或胃出血。当胃黏膜本身就有病变如溃疡、炎症时,则更容易加重病情。其实许多时候,胃痛是以胀为主,是由于消化不良造成的,此时应服用胃动力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的排空就能缓解胃痛的症状。2、胃病一律抑酸有些胃病如溃疡病引起的上腹疼痛,与胃酸增高有一定关系,应用抑酸药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可迅速抑制胃酸缓解胃痛。但长期吃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会导致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加重萎缩性胃炎的症状。长期服用还会导致高胃泌素血症,促进胃腺体囊扩张,易形成胃息肉。3、胃病一律消炎很多人都认为胃炎就要用消炎药,其实炎症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另一类因素是由于冷热过度,药物或烟酒刺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慢性胃炎多属于后者。当然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促进胃炎病情好转,促进溃疡尽快愈合。如果有些人一有上腹疼痛或不适,就随意服用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氧氟沙星等,反复使用,这样不但不能根除幽门螺杆菌,反而会引起幽门螺杆菌耐药。不少抗生素会损伤胃黏膜,引起明显胃肠道反应,长期使用抗生素还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细菌抗药性以及过敏反应。三、重视生活调理很多胃病其实就是胃肠功能紊乱,常见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这就是吃药不管用主要的原因,这类疾病主要与生活方式有关,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治疗,生活调理最为重要。下面是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1、注意饮食调理饮食要规律,定时吃饭,顺应胃肠消化的生物钟。进食时要集中精力,避免狼吞虎咽。把食物尽可能嚼碎,可以减轻胃的负担。少吃难以消化的食物比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及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食物。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上避免过量饮酒、吸烟,避免久坐、久站,多进行有氧运动,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睡觉前尽量不要吃过多的食物给肠胃增加负担,保持充足的睡眠情况,维护正常的生物钟,保持愉悦的心情。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担心、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心胸宽广、情绪乐观,心情好,胃肠功能就会好。

发布了文章

肠镜检查有息肉,一定会得结肠癌吗?

       先说说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肠黏膜过度增生形成凸入肠道的赘生物。通俗的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  肠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其大小直径可自2毫米至20毫米以上不等。内镜下根据息肉外观可分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病理活检又分为: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型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三种。肠息肉很常见,估计每4个人中就有1人有肠息肉,而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为什么说肠息肉和肠癌关系密切?  肠息肉可以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息肉两种,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有增生性息肉和炎症引起的息肉,通常不会变成恶性肿瘤。而肿瘤性息肉常见的是腺瘤样息肉,如果不治疗,几年后约有10%的机率发展为肠癌。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肠息肉和肠癌关系特别密切,肠癌高发,肠息肉也是高发的,比如说在美国肠息肉和肠癌都是高发的,非洲国家有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是低发的,但是非洲国家的这些移民,移民到欧洲国家之后,下一代,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什么肠息肉容易癌变?  肠息肉的癌变率与息肉的组织类型、大小、部位以及年龄等因素有关。  通常来说,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腺瘤大于2厘米,癌变率就大于50%。如果息肉体积较大,不带蒂的息肉,息肉呈多发性,息肉形态扁平,或者呈现分叶状的四类状态的息肉癌变可能性较大。  从息肉部位看: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发病率和癌变率最高,横结肠最低。  从息肉大小看:1厘米以下的腺瘤癌变率为1%-2%,1~2厘米的腺瘤癌变率为10%~20%,2厘米以上的腺瘤癌变率为30%~60%。  从单发还是多发看:单发的癌变率为20%~30%,多发的癌变率为30%~80%。  从年龄看:40~60岁的息肉癌变率为10%~20%,60~69岁癌变率为15%~25%,70岁以上的癌变率为>30%,80岁以上为>50%。  从病理类型看:癌变率分别为管状腺瘤的2%~6%,绒毛管状腺瘤10%~30%,绒毛腺瘤20%~50%。  一般肠息肉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  发现肠息肉应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对于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一旦发现,即刻在肠镜下切除。  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可能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结肠息肉,一旦发现,患者都不可掉以轻心,应采取治疗措施,或者定期复查,密切注意病变动态。对于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以及息肉恶变伴蒂部有浸润或不能确诊癌浸润深度者应做外科切除术。  肠息肉摘除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需要密切随访复查。  对于单发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肠镜一次。如果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每3年复查肠镜一次。  多发性腺瘤切除,或息肉大小超过2厘米伴不典型增生,就需要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如果第一次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就改为1年复查一次。  如果连续2次复查均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就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

发布了文章

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饮食让囊肉缩小消失?

       那么什么人容易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胆囊息肉会癌变吗?发现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通过饮食能让胆囊息肉缩小消失吗?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什么人容易得胆囊息肉?  1、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的人:当今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比较大,有些人经常熬夜,经常烦躁易怒、情绪抑郁,有些人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经常喝酒甚至是经常醉酒,经常大量进食油腻食物、高胆固醇食物,经常点外卖、吃快餐以及暴饮暴食等等。这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会大大提高胆囊息肉发生机率。  2、有家族遗传史的人:胆囊息肉的发生家族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胆囊息肉,那么其后代发生胆囊息肉的机率就要明显高于他人。  3、肥胖的人:肥胖的人很容易发生一些疾病,胆囊息肉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据有关研究表明,肥胖的人体内的胆固醇比较高,如果这些胆固醇长期停留在人体内,就有可能使胆囊壁发生沉积,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4、有高脂血症的人:高脂血症发生胆囊息肉的主要机制在于胆汁中的脂质代谢发生异常,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存在障碍。现认为高密度胆固醇水平过低是胆囊息肉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5、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临床研究发现,乙肝病毒感染是胆囊息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急性肝炎期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胆囊壁增厚、胆汁成分发生改变以及胆囊体积变化等异常现象,导致胆囊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受到影响。  6、有糖尿病的人:2型糖尿病在近年来被认为是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此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胆囊息肉的发生率。  胆囊息肉是如何形成的?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凸起性病变的总称,它包含着不同的病变类型。  常见的有胆固醇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炎性息肉和胆囊腺瘤。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样息肉形成的主要与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胆固醇代谢障碍有关。胆汁主要由胆汁酸盐、胆固醇、卵磷脂三部分组成。生理状态下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三者成一定的比例溶解于胆汁中,当三者的正常平衡发生改变或在胆道系统的一些病理状态下,过饱和胆汁中的胆固醇主动和被动转运至胆囊粘膜上皮细胞胞浆过程增强,被巨噬细胞吞噬。大量脂质堆积于巨噬细胞使其变大,移行缓慢,最终变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因体积过大和变形能力差而不能通过淋巴管上皮细胞间隙,或者淋巴管腔被泡沫细胞堵塞,导致小管结构破坏引起粘膜下泡沫细胞堆积。待泡沫细胞积聚甚多时,诱导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吞噬后形成泡沫样细胞,泡沫状细胞在上皮的固有膜堆积向黏膜表面隆起呈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状或息肉并突入胆囊腔,呈现类脂质金黄色的外观即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2、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增生症又称腺肌瘤性增生,是胆囊壁上一种组织成分发生过度增生的结果,它既不同于因炎症引起的瘢痕组织增生的病变,也不具有肿瘤那种破坏性趋势。胆囊腺肌增生症形成的机制,部分学者认同胆囊腔内压力增大学说,即腔内压力增大导致黏膜陷入肌层形成憩室,管腔压力增大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胆囊管先天性狭窄及弯曲导致胆囊出口周期性狭窄,在黏膜慢性炎症刺激下形成的胆泥、黏液等间断阻塞胆囊出口,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而使胆囊内压力升高;②胆囊壁肌肉异常收缩导致管腔压力增大。  3、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慢性炎症和胆囊结石与胆囊腺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原因主要是胆囊结石及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和结石的机械性损伤,胆囊黏膜上皮在反复磨损、再生、修复的过程中出现较为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血管以及上皮细胞、腺体和实质细胞的增生,以替代修复损伤的组织。刺激因素的持续存在可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有瘢痕形成,最终造成增生物突出到胆囊腔内形成息肉。  4、炎症性息肉:这种胆囊息肉主要就是胆囊炎反复发作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临床特点是大部分合并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  胆囊息肉会不会癌变?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可以发展为胆囊癌,而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胆囊腺肌症是否会增加胆囊癌的风险,目前还存在争议,即使增加,程度也很低,不超过平均风险的2倍。息肉大小是预测恶变最有用的指标,一般大于2厘米的息肉几乎都是恶性的,并且很多时候癌症是晚期的。研究发现,在大于1厘米的息肉中,癌的发生率为43%~77%,而大于2cm的息肉100%为癌。年龄是另一个危险因素,研究显示,50~6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恶性息肉的风险更高。  发现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  首先发现有胆囊息肉并不可怕,不要过分紧张。可以咨询专业医生,对于高危息肉应及时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1、哪些情况需要手术  目前广泛采用的手术指征是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或者胆囊息肉伴胆囊结石。对于小于10毫米的病变要综合考虑其他风险因素,比如年龄大于50岁、逐年生长、形态为宽基底或无蒂的息肉。所以发现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2、定期复查很重要  超声检查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手段,也是随访复查的主要方法。对于不需手术的5~10毫米的胆囊息肉,开始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B超,以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如果发现胆囊息肉的增长每年超过2毫米,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小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特别是多发息肉,每年的B超检查就足够了。  通过饮食能让胆囊息肉缩小消失吗?  胆囊息肉一旦形成通过饮食是不可能让息肉缩小或者消失的。但是通过饮食调理可以控制息肉的发展以及恶变。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限制饮酒: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所以酒精伤肝,引起肝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泄紊乱,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原来的息肉长大,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可能。  2、饮食规律:吃好早餐,规律饮食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肝脏分泌胆汁,胆汁存储在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3、低脂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脏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应避免进高胆固醇类食物,如:鸡蛋、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发布了文章

什么是功能性胃肠病

       该类疾病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系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主要为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无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功能性胃肠病的特点:  病程都比较长,一般应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起病较缓慢,呈间歇性发作,常有缓解期,即症状时轻时重,时好时坏。病人的症状有差异性,即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个体可有不同的表现;常有过度精神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等。常伴有心悸、气短、胸闷、面红、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手足多汗、多尿、头痛等植物神经不平衡的表现。  功能性胃肠病的表现:  功能性胃肠病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数患者伴有焦虑、失眠、健忘、神经过敏、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病人往往表现有一种或几种消化道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主要有上腹痛和不适、上腹胀满、早饱、恶心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常以伴有大便次数与性状异常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要症状。  而功能性便秘的表现主要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未尽感等症状。  还有一类功能性胃肠病较为常见,就是以胀气、排气增多或不畅、绞痛等腹部不适,或伴有便秘腹泻等表现的功能性肠病。  需要强调的是这类疾病的确诊依赖于内镜检查和常规的生化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是什么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往往与胃肠运动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改变,以及心理-社会-生理因素存在密切关系。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也是重要的因素,如工作量大、经济负担加重、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太快、下岗失业、亲人故去、意外事故的刺激、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纠纷等。  食物因素如酸味水果、香料、酒类、辣椒和浓咖啡等也是本病的诱因。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关键是生活调理,用药为辅,针对病因纠正诱发因素。  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此病是功能紊乱,不会恶变,不影响寿命,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胃肠道不适症状不要太在意,尽量正常工作。正确对待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减少不良情绪的干扰,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  第二,合理安排生活,保证正常的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及集体活动分散注意力,避免久坐、久站,多进行有氧运动,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  第三,注意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粗粮,多喝水,多喝酸奶。避免粗糙、油腻、刺激性食物,忌用冷饮,少食多餐,避免烟酒和咖啡等。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第四,针对胃肠动力紊乱和胃肠内脏高敏感,可以使用调节胃肠运动和减少胃肠道刺激因素的药物。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包括:莫沙必利、多潘立酮、伊托必利。胃肠解痉药有:匹维溴铵、奥替溴铵。减少刺激药物包括常用的有胃酸抑制药物、消化酶制剂和肠道益生菌。对于有明显抑郁、焦虑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以辅以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事实上,药物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发布了文章

胃不好的人怎样才能养护好胃呢?

一、远离不良生活习惯  1、远离烟酒。酒精会刺激和损伤胃粘膜,对于本身就有胃病或胃不舒服的人来说,尤其应该戒酒。长期饮酒会导致慢性胃炎,而有溃疡的人喝酒还会使溃疡加重,甚至出血。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胃粘膜,导致胃粘膜缺血、缺氧,使胃的功能失调,引发胃病,因此,要想养护好胃,就要远离烟酒。  2、远离腌熏食品。腌熏食品制作过程往往都含有大量亚硝酸盐,这种物质极易形成亚硝胺,食入后直接诱发肿瘤,这也是偏好高盐饮食的沿海地区胃癌高发的原因。  3、远离烫食冷食。因为胃粘膜,只能耐受50~60℃的温度,超出这个温度,粘膜就会被烫伤。太烫的食物还容易损伤食管粘膜,使其发生破损、溃烂、出血。反复地烫伤修复,修复烫伤,就会引起粘膜质的变化,进一步发展变成癌瘤。大量冷饮后,胃肠道血管因冷刺激而急剧收缩,血流量会进一步减少,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4、远离暴饮暴食。暴饮暴食容易损害胃的自我保护机制,胃壁过多扩张、食物停留时间过长等都会促成胃损伤,引起严重的消化不良,导致腹痛和腹泻的发生。  5、远离饮食不洁。饮食不洁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吐泻、腹痛、胃肠功能紊乱等,还可以引起某些传染病,如霍乱、痢疾、肠伤寒、肝炎等。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出现腹痛、腹泻,严重者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诱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通过餐具、牙具以及接吻等密切接触传染,而不洁的食物也是感染的原因之一。  6、远离药物。非急性情况下,不提倡吃药,因为长期吃药都有副作用,许多药物对胃粘膜有刺激,可损伤胃粘膜,甚至引起溃疡。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中药如大黄、黄芩等,也不宜长期服用。  7、远离精神紧张。人在紧张、烦恼、愤怒时,其不良情绪可通过大脑皮层扩散到边缘系统,影响神经系统,直接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使胃粘膜保护层受损,形成溃疡,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多吃蔬菜水果。多吃蔬菜、水果能够使大便排得更加通畅,蔬菜、水果当中都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通过胃肠道的刺激和吸水膨胀,在预防和治疗便秘方面的作用会非常明显。多吃蔬菜、水果还能够让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人的精神变得非常强。蔬菜、水果当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比如钾、钙、镁,这样的矿物质对于情绪和心理的调节作用非常强,所以多吃蔬菜、水果能够让心情更好。  2、适当运动。运动能加强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加强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缓解炎症进程,从而达到增强脾胃功能,促进其康复的效果。在众多养胃运动中,推荐慢跑和走路。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坚持很关键。可以选择离家近、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这样更有利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时间以30分钟以上为宜,不要刚吃完饭就运动。  3、饮食定时定量。吃饭定时定量,能使胃肠道有规律地蠕动和休息,从而增加食物消化吸收率,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每餐食物为人体提供热能和营养,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百分之三十,中餐占百分之四十,晚餐占百分之三十,这样的饮食比例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不定时定量用餐,长期下来会造成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更容易得胆结石,胃溃疡等疾病留下祸根,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后患。  4、进食细嚼慢咽。食物在嘴里若不经过咀嚼或咀嚼不完全,囫囵一口吞下去,就加重了胃的消化负担,并影响在胃里的充分消化,久而久之,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引发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生。咀嚼能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唾液和胰液的分泌,为食物消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细嚼还可使食物磨碎成小块,并与唾液充分混合,以便吞咽。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食物进行充分的切断、嚼碎,能够使得食物与口腔中的唾液进行大面积的接触,进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也可以减轻胃肠负担,也可以使得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得到更好的吸收。细嚼慢咽还能够促进消化吸收,不至于食物的积食,堵塞肠道。  5、保持愉快的心情。心理因素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持续过度的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和抑郁等精神因素,会对溃疡的发生和复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压力过大会引起胃酸分泌过多,粘膜修复能力下降。情绪、心态都会引起胃肠症状,长期的不良情绪也会破坏免疫系统,增加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平时要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  6、有病及时看。很多人胃不舒服就随便买些胃药吃了,还有些人觉得胃病是小病,毫不在乎,这些都不可取。事实上,胃药和止痛药真的不能随意吃。任何胃部不适都可能是身体生病的报警信号,一定要及时就诊,勿把小病拖成大病。

发布了文章

胃反酸吐怎么办?

       先说说为什么会反酸呕吐?       大家知道在我们的食管与胃之间有一个阀门叫贲门,正常情况下,吃东西时贲门开放让食物由食管进入胃内,吃完东西后贲门就会关闭,不让食物反到食管去。如果贲门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异常吃完东西仍不关闭或者关闭不全,就会出现胃反流的现象。       胃食管反流的原因有哪些?  胃食管反流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生理性胃反流是指过多的气体和少量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反流次数不多,症状不明显。常见于吃饭过快,吃的过多,肥胖以及精神紧张等情况,也可与进食的食物种类有关,其中以甜食(红薯、甜稀饭和糖水)最为多见,依次为辛辣食物,油腻食物,酸性饮料和酸味食品。  而病理性反流由于食管裂孔疝等原因导致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贲门关闭不全引起的顽固性胃食管反流,也就是胃食管反流病。可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痛、腹痛、嗳气、反胃等症状。  应该怎么办?  1、生活饮食调理:胃食管反流患者要尽量避免高脂饮食,酸辣饮食,咖啡,巧克力等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食物食用过多会尺患者的咽喉刺激增加,从而加重病情。除此之外,患者还要避免过饱进食。吸烟,饮酒都会造成咽喉反流,自然也会加重胃食管反流的病情。因此,患者在患病后应该要注意戒烟限酒。胃食管反流的情况也受到了重力的影响,患者在平卧时易出现反流的情况,而在立位时则不会,因此,患者要注意在餐后不宜立即躺下,夜晚在进行睡眠时也要保持床枕抬高,使头部的高度高于脚部的高度。  2、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刺激:常用抑制胃酸的药物主要包括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和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中和胃酸的药物氢氧化铝、碳酸钙等,近年来较常用的有铝碳酸镁。这些药物可以使食管糜烂得到愈合并能控制反流的症状,具体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促进食管蠕动,减少反流发生:常用药物有吗丁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能够促进食管蠕动,增加食管向下蠕动,加强食道的消化功能,使会反流的胃液迅速的回到胃部当中。  3、外科手术。对内科治疗无效的病人可采取手术治疗,可以在内镜下或者腹腔镜下进行胃底折叠术,对控制反流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发布了文章

食管裂孔疝是什么病?

什么是食管裂孔疝?  在人体的胸腔和腹腔之间由一层扁平肌肉分隔叫膈肌。膈肌上有一个裂孔,叫食管裂孔,食管穿过膈肌上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与胃相连。正常情况下,食管裂孔刚好可容纳食管通过。但在各种先天或后天因素的作用下,腹腔内脏器(主要是胃)可能就会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这类疾病就称之为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不断升高,40岁以下患者占10%,70岁以上患者占70%。该病女性、肥胖、50岁以上人群较为常见。  食管裂孔疝是如何形成的?  长期腹腔压力增高是食管裂孔疝最常见的原因,如妊娠、肥胖、便秘、腹水、腹腔内巨大  肿瘤、剧烈的咳嗽、呕吐、频繁的呃逆和习惯性便秘等病理生理情况都可以使腹压明显增加,甚至超过胸腔内压力,导致腹腔里的胃逆向通过食管裂孔向上凸入胸腔,诱发食管裂孔疝。此外,先天性的食管胃发育异常、后天性食管病变和膈肌结构改变也可能是诱发食管裂孔疝发生的少见原因。  食管裂孔疝有哪些表现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有关。常见的症状有以下三个方面。  1、胃食管反流症状:食管裂孔疝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的症状是烧心、反酸、嗳气、胸痛、吐酸水等。有时出现一些不典型表现,如阵发性咳嗽声音嘶哑、喉头异物感等,其实都是酸反流至食管的表现严重者食管反流进入气管还会出现哮喘及吸入性肺炎等。  2、并发症相关症状:裂孔疝有时可出血,主要是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多为慢性少量渗血,可致贫血。反流性食管狭窄,在有反流症状病人中,少数发生器质性狭窄,以致出现吞咽困难、吞咽疼痛、食后呕吐等症状。疝囊嵌顿,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剧烈上腹痛伴呕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时发生大出血,提示发生急性嵌顿  3、疝囊压迫症状:当疝囊较大压迫心肺、纵隔,可以产生气急、心悸、咳嗽、发绀等症状,压迫食管时可感觉在胸骨后有食管停滞或吞咽困难。  如何确定是食管裂孔疝  诊断食管裂孔疝除了症状、体格检查外,还需要借助一些辅助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以及腹部CT和腹部彩超检查。  食管裂孔疝该如何治疗:  1、改变生活习惯:减少脂肪摄入,避免进食大块食物,减少刺激胃酸分泌和反流的食物,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饮料、巧克力、洋葱、辛辣食物、薄荷等,戒烟、减肥、进食后三小时内避免睡眠,进食后多活动,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工作压力。  2、药物治疗:可以服用抑酸药物,大多数患者可通过抑酸药物来减轻或控制反流症状。还可以服用胃动力药,增强食管和胃动力来解症状。  3、内镜下手术治疗:可以内镜下微量射频治疗,经口内镜胃底折叠术,黏膜切除和折叠术等等。  4、外科手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以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是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严重的食管裂孔疝患者,只有通过手术修补食管裂孔,恢复其正常大小并重建抗反流屏障。

发布了文章

胃镜检查显示正常,为什么还是会胃痛?

胃镜检查能诊断哪些病?  胃镜检查可以看到器官有食管、贲门、整个胃、幽门、十二指肠的降部,只要是食管的疾病、胃的疾病、十二指肠降部以上的器质性疾病,比如说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或者溃疡、息肉、癌症等都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还可以通过胃镜做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  功能性胃病可以引起胃痛吗  功能性胃病尤其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有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国内人群的发病率约为20%,大约有3亿多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然病人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但通过胃镜检查无明显异常改变或者仅有粘膜轻度充血水肿,这就是典型的功能性疾病。这些疾病多与精神及心理因素有关,虽然症状明显,病史较长,但一般不影响病人的全身情况,预后良好。  哪些疾病还可以引起“胃痛”?  1、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像胆结石、胆囊炎,由于胆石的刺激,胆囊及胆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病人多有心窝部(或右肋下)的不规则隐痛及不适感,有时还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等酷似胃病的症状。还有像肝癌及总胆管癌等都可表现为“胃痛”,并出现上腹部饱胀、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体征,极易被误诊为胃病。  2、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初期也表现为中上腹疼痛,持续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有些患者疼痛放射到腰背部。症状此时很像“胃痛”,但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并且有阵发性加剧趋势。腹痛或上腹饱胀不适亦是胰腺癌的首发症状,对因腹痛、黄疸、上腹部不适、消化不适、消瘦、恶心、呕吐、腹泻或突发糖尿病等原因就诊的患者,应考虑到胰腺癌的可能。  3、急性阑尾炎: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腹膜时,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  4、心肌梗死:老年人心梗时不一定都会有心前区绞痛,可仅诉“胃痛”或心窝部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所以盲目按胃病处理,很容易误诊。  5、颈胃综合征: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时,增生的骨刺、退化的椎间盘以及变得狭窄的椎间隙,对颈部分布极其丰富的交感神经会产生不良刺激。这些强烈的刺激信号,可以抑制胃肠分泌和蠕动,出现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腹胀不适,打嗝嗳气,上腹隐痛甚至恶心、呕吐等一系列酷似胃病的症状。  所以胃镜检查正常,不能说明就没有胃病,有胃痛不一定都是胃病引起的。

发布了文章

哪些不良习惯会引发肠癌?

一、大鱼大肉吃得多,热量过高随着国家的富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偏向于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也就是三高饮食。高蛋白饮食容易引起肠道厌氧菌数量增加,大量的厌氧菌可将胆酸分解成为具有致癌作用的不饱和多环烃。高蛋白食物还可在油煎或焙烤过程中产生致癌的杂环胺,加之高蛋白食物中含的纤维素少,易致便秘,便秘造成粪便贮留过久,使得致癌物质聚集,必然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高脂肪饮食导致大肠癌的发病,多数认为系脂肪饮食能增加胆汁酸的生物合成,促进其进入肠道,从而抑制小肠对胆汁酸的重吸收,使其在大肠中的浓度增加,肠腔中高浓度的胆汁酸具有促癌作用,其促癌机制为:①改变大肠黏膜细胞形态及动力学,促进大肠细胞增生的同时也促进癌细胞增生;② DNA 损伤;③直接干扰 DNA 代谢,增加构件的掺入和正常程序外的 DNA 合成;④提高结肠黏膜细胞鸟氨酸脱羧酶活性;⑤抑制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增生,降低免疫功能。肉类的摄入与大肠癌的关联性最强,尤其是经不科学(煎、炸、熏、烤)制作后的肉类是大肠癌发病的肯定危险因素。美国癌症预防研究营养组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摄入红肉和熟肉制品,患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40%。红肉类增加大肠癌危险性的可能机制有:①烹调瘦肉过程中产生杂环氨基酸;②大肠肠腔中内生的亚硝酸盐产物;③铁剂在氧化作用中的作用。二、蔬菜水果吃的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非洲人以玉米、蔬菜等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为主,肠癌十分少见,相比之下,肠癌高发的欧美,膳食纤维往往摄入不足。我国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持续攀升,正是膳食结构“西化”的反映和结果。膳食纤维是指植物性食物中不能被人的消化酶所水解的植物多糖类和木质素,富含于谷类、杂粮、新鲜蔬菜和水果之中。膳食纤维的食物对肠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这是因为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稀释致癌物,缩短粪便在肠道的通过时间,减少结肠黏膜与粪便致癌物的接触。膳食纤维还可通过促进黏蛋白分泌,加强黏膜屏障作用,从而减少肠内有毒物质对肠上皮的侵害,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如果人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过于挑剔,吃的过于精细和很少吃菜的话,就会造成膳食纤维缺乏。长期的膳食纤维缺乏必将增加大肠癌的风险。三、爱吃腌制食物,缺乏维生素有些人喜欢吃腌制食品,如咸肉、火腿、咸鱼、咸菜及泡菜等。殊不知在这些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其中有不少为强致癌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几乎可诱发多种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大肠癌也不例外,可受这些亚硝胺类致癌物的作用而致发病率增高。另外,由于腌制食品中的维生素被普遍破坏,常吃这些食品极容易造成维生素不足或缺乏。研究表明,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和E维生素E等均与降低大肠癌发病的相对危险度有关,缺乏时可引起大肠癌发病危险度增高。因此,人们要少吃腌制食品,尤其是中老年人更不能常吃这类食品,以保护自身,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四、坐的多动的少,免疫功能下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汽车的普及,出门坐车,上班操作电脑手机已经成为常态。根据最新的运动医学研究显示一次性中到大强度运动能增强免疫力。缺乏运动可降低机制内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的水平和功能,不利于杀灭体内癌细胞。体重指数较高者参与较强的体力活动少,不利于维持体内不利于癌细胞生长的内环境(胰岛素、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较低)而有利于大肠癌细胞的生长。有研究表明静态工作者和平时缺乏运动者其发生大肠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其机制一方面在于经常运动能使肠道的随机无推进作用的分节运动减少而使有效肠蠕动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运动促进前列腺素分泌,前列腺素刺激肠蠕动,肠蠕动加强可缩短肠道粪便通过时间,减少肠黏膜与粪便中致癌物的接触。五、生活不规律,排便不规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经常生活不规律,熬夜,不吃早饭,不定时排便。这些习惯会造成人体胃肠功能紊乱,尤其很多人忙起来就顾不上厕所,节假日出游,旅途不方便,憋便也成了常事。憋便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大便不及时排出,水分会被肠道反复吸收,导致大便干结难排,引发便秘,长期便秘也是大肠癌原因之一。

发布了文章

功能性消化不良真的治不好吗?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其特点是: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是什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有: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个人的情绪比较敏感,平时在生活中容易动怒,胃肠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有一些人的内脏比较敏感,吃了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身体就会感觉到不舒服,还有一些患者出现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现象的时候,害怕自己得了大的疾病,也会在精神上出现焦虑,生活工作懒散,头痛甚至抑郁的现象,生活习惯不再规律等等,随着患者心情和饮食的改变,这种症状如果持续得不到改善,会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哪些治疗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以改善症状为主的对症治疗,我国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指南提出检查后再治疗,或根据症状与进食的关系先进行经验治疗这2个步骤。胃肠动力障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促胃肠动力药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常用的的药。若餐前上腹痛,考虑是空腹胃粘膜受胃酸或胆汁的刺激引起,那么饮食上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避免胃空腹,或辅助抑酸药,减少胃酸的分泌,以减轻胃酸对胃粘膜的刺激。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调节障碍,表现为抑郁和 (或)焦虑状态。对于这类患者,常需要认知和行为治疗,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必要时与抗焦虑 抑郁药治疗。怎样才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愈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的特点是:病情多变,且时重时轻,主诉颇多, 病人痛苦, 药物疗效多不理想,病人忧虑、恐惧、疑病等心理问题严重,经多次体格检查和实验检查却查不出相应器官的病理变化,病人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但健康寿命并不会受到威胁。所以正确的治疗的方法是:预防发作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方式,纠正诱发因素。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担心、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心胸宽广、情绪乐观,心情好,胃肠功能就会好。2、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分散注意力。避免久坐、久站,多进行有氧运动,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3、注意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粗粮,多喝水,多喝酸奶。避免粗糙、油腻、刺激性食物,忌用冷饮,少食多餐,避免烟酒和咖啡等。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能诱发症状的食物。4、药物对症治疗。针对胃肠动力紊乱和胃肠内脏高敏感,可以使用调节胃肠运动和减少胃肠道刺激因素的药物。调节胃肠运动药物有促胃肠动力药胃肠解痉药。减少刺激药物包括常用的有胃酸抑制药物、消化酶制剂和肠道益生菌。对于有明显抑郁、焦虑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以辅以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事实上,药物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都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努力加载中

关注

问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