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为了您的健康打开
关注数内容数
309225

冯睿

乌镇互联网医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介入中心主任,我国著名血管外科微创治疗专家,获2017年首届“国之名医”称号,2020年和2021年中国名医排行榜血管外科第一名。长期专注于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下肢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是国内例数最多难度最大的血管微创术者之一,曾赴28个省份200余家大型医院指导复杂手术。现任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主动脉临床数据库负责人等。

全部动态
文章
视频
回答
全部
高血压
主动脉瘤
静脉曲张
颈动脉狭窄
主动脉夹层
血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腹主动脉瘤
肿瘤
AS

发布了文章

置顶

马上报名,参加冯睿主任每周二四六线上义诊(共抗疫情守护健康)

受疫情影响,冯睿教授南北两院的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仍处于暂停状态,目前,仅南院的血管外科和介入中心普通门诊及急诊正常进行。 作为2020年和2021年两届中国名医排行榜血管外科第一名、2017年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冯睿教授每年要接诊大量全国血管病例,对众多复杂危重病人的急迫心情感同身受。 为了满足疫情期间就医需求,团队决定即日起开通固定时间义诊,由冯睿主任亲自线上坐诊。具体安排如下:即日起至本轮疫情结束,每周二、四、六下午3点开始,通过视频号直播进行一对一义诊,完全模拟线下就诊程序。 到底是什么病?如何治疗?合理的手术方案是什么?预后如何?是否马上要手术?能否等到疫情缓解后?……您的所有问题,冯睿主任团队将为您详细解答。 就诊五大步骤如下: 1、线上报名:扫描下方条码,关注“第一血管”,并发送“报名就诊”四个字,即可完成报名。 2、上传资料:为了确保线上义诊质量,我们将坚持全面了解病情及最高标准的影像学评估,报名后务必在GONGZONG号内发送病情相关资料,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如有CT原始数据等大文件,则将其发送至邮箱diyixueguan@qq.com。 3、预约场次:点击GONGZONG号内右上角“人头”,进入直播预约界面预约场次。 4、进入直播:直播开始后,系统会自动提醒您进入直播间,或通过“服务通知”点击进入直播间。 5、连麦问诊:在直播间内申请连麦,冯睿主任将会根据报名顺序依次连线。

发布了文章

冯睿主任南北院区门诊恢复正常通知

各位患友,大家好。最近数月,受疫情影响,门诊多次调整。自2022年7月25日(周一)起,北院门诊恢复正常,南院新增的周一门诊取消。给大家带来不便,非常抱歉,感谢理解。出诊安排:周一上午(北院特需门诊,介入中心):虹口区海宁路100号门诊大楼4楼2号诊室周二上午(南院专家门诊,血管外科):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门诊大楼C2区15号诊室周三上午(北院专家门诊,介入中心):虹口区海宁路100号门诊大楼4楼2号诊室预约及挂号流程1、电话预约:55369191(服务时间:7:00-21:00)4008203137或96886(服务时间:9:00-18:00)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官网预约:1)手机搜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点击就线下服务——预约挂号——虹口北部——专家号——搜索冯睿进行预约;松江南院按相同步骤找到冯睿教授进行预约。2)支付宝搜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点击“我要挂号”——北院(专家号)——冯睿,南院按相同步骤找到冯睿教授进行预约。3、微医预约:手机下载微医APP或电脑登录微医(挂号网)官网,点击挂号--搜索进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血管介入中心--找到冯睿教授进行专病预约,再到现场挂号即可。4、现场挂号:针对不会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预约的老年患者,可到现场挂号,非特殊情况下,南北院门诊现场均暂不限号,我们尽最大努力为大家服务好。 本中心其他专家、专病及专科门诊,请关注“第一血管” GONGZHONG号了解。

发布了文章

今天(7月12日)下午直播义诊预告

今天(7月12日)下午3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官方义诊直播,将由介入中心及血管外科主任冯睿教授,亲自讲授“从临床一线医生的角度,谈谈血管疾病的正确防诊治”,并回答患者提问。 敬请关注。

发布了文章

103岁老人体内“炸弹”深埋,专家定制超高龄手术方案,20分钟极速“拆弹”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深,高龄和超高龄重症患者群体逐渐扩大,是否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成为患者、家属和医生三方的艰难抉择,一是顾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承受手术,二则顾虑患者已至高龄、手术是否有必要?日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及血管外科主任冯睿教授就遇到了这样一例患者。  治疗胆管结石,却惊现巨大腹主动脉瘤家住上海市青浦区的蒋老先生是远近闻名的老寿星,今年已经103岁高龄,平日里身体还算健康。数日前,老先生出现了畏寒、食欲不振等情况,于是到医院检查,CT检查发现“胆管结石”,医院决定给老先生做胆管的疏通,可却在完善检查时大吃一惊:增强CT还发现老先生腹部有一个巨大的动脉瘤,呈偏心性,直径接近6cm。这一发现让医生和家属吓出一身冷汗,如果未曾发现这一隐患直接进行胆管引流,在引流过程中老先生出现血压波动,极有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寻求更好地治疗,老人家属多方咨询,慕名找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及血管外科主任冯睿教授。103岁老人患腹主动脉瘤,“炸弹”拆还是不拆?冯睿主任在评估病情后认为,老人的血管直径已扩张至60mm,而正常情况下,像老人这种体型的腹主动脉直径应只有15mm左右,也就是说,老人的血管已扩张至正常的4倍,这扩张的血管像颗不定时炸弹,在动脉壁变薄、局部膨胀处随时可能发生破裂。而且,若不进行动脉瘤手术,拆除体内这颗“炸弹”,胆管引流这一简单操作以及后续的治疗将束手束脚、举步维艰,“拆弹”势在必行!可面对老先生如此之高龄,手术能说做就做吗?专家组查阅文献后发现,国内外百岁以上老人的腹主动脉瘤手术极其罕见,目前已查证到的最高龄腹主动脉瘤手术患者是102岁,但是在术后即出现并发症死亡。此时,摆在冯睿主任和血管外科面前的是一道世界级难题:如何为超高龄的患者实施腹主动脉瘤手术?生命至上,容不得太多顾虑。随即,冯睿主任牵头组织了包括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科室在内的多学科MDT会诊。会诊中,围绕超高龄患者的手术方案、麻醉方案、循环和呼吸评估、抗生素使用、围手术期管理以及协调等事宜进行了讨论和演练。最终敲定手术方案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局麻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同时备股动脉切开等设备器具和全麻团队,以备术中不时之需。20分钟极速手术,突破自我、再创记录12月16日上午,老人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术前脑海中的数次演习,手术的各个步骤冯主任都已烂熟于心,并且将所有非必要步骤免除;术前也将所需器具全部备好放在手边、随取随拿,减少时间浪费,势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将手术对老人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手术开始,造影显示蒋老先生原本一点五公分粗的腹主动脉已经膨胀到了六公分多,是正常的4-5倍,如果破裂,生死瞬间。冯主任看似轻松地和老人家拉着家常,但手里的操作一刻不停,他深知,手术成功不仅需要“精准”和“微创”,也要非常“迅速”。依照术前定制的手术方案,医护人员为老人采用局麻的方式在其两侧大腿根部注射少量麻药后,由冯睿主任主刀,在大腿两侧确定两个穿刺点,将覆膜支架通过穿刺点经股动脉穿刺而入,然后在里面撑开,将动脉瘤与血流隔绝,加固已经扩张的薄弱动脉,并提供新的血流通以消除瘤壁上的压力,防止动脉瘤破裂。冯主任娴熟细致的操作让老人术中仅在穿刺进出过程中有极少量出血。据冯主任术后总结,整个术中切口仅为两个穿刺点,术中总出血量不超过20ml,仅为半个普通鸡蛋壳的容量。术中避免了气管插管、呼吸机等可能给他心肺功能带来额外负担的操作及设备。整个手术过程,老人的生理体征都保持着平稳、并无出现不适状态。最终,这台103岁超高龄老人的腹主动脉瘤手术仅用时20分钟就顺利完成,为老人去除了“不定时炸弹”,也创造了冯睿主任团队该项手术的最快纪录!术后,老人被转入ICU监护室加强监护和心肺功能监测。在这期间,医疗团队全程观察老人术后的生命体征、穿刺点情况、肢体血供情况及检验结果。整个围手术期,老人生命体征平稳,精神和饮食逐渐完全恢复。12月21日,术后经过5天的精心照顾和调理的老人精神矍铄地出院了。这场手术,是蒋老先生的一次新生,也是冯睿主任及其团队的一次突破。或许还可能是目前国内外患者中年龄最大、也是用时最快的腹主动脉瘤手术!在这个老龄化日益加重的年代,该手术的成功对于超高龄老人的血管手术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年龄不是掣肘,但要求更多爱心、耐心和细心与大多数疾病不同,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高度相关,年龄越大越容易高发心血管疾病,所以血管外科时常出现高龄老人“扎堆”的情况。仅在近3个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及血管外科就已经成功诊治10余位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血管病患者,其中包括为一位102岁老人做直接接触溶栓手术。与大多数人对于年龄的顾虑不同,在血管外科,高龄并非手术的禁忌,更重要的是对患者身体进行个体化评估,科学判断患者身体状况和相关的适应症,分析预期寿命,衡量手术和保守治疗对病人的效益比。以蒋老先生病情为例,在术前专家组的评估中,虽然老人的身体机能不可避免地有一定衰退,但重要脏器的功能尚算良好,能够承受专家组制定的微创手术方案。而且按照老人现阶段的身体素质,术后预期生存时间可长达十几甚至二十年,具备较高的手术价值!这也是冯睿团队决定为老人做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年龄并不是手术的掣肘,但确实要求医者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冯睿教授采访中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知识的普及,以及医院对高龄患者重症综合救治能力的提升,让“长命百岁”有了更坚实的实现可能。未来,希望更多老年朋友定期体检,科学评估,及时治疗,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发布了文章

给血管一个安心的家

张总刚刚40岁,事业有成,企业已见规模,可是最近他却成了医院的常客。他总是觉得头晕乏力,做了不少的各种检查化验也没有查出个具体的毛病来。他越来越觉得全身都不舒服,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恶性肿瘤,更加焦虑起来,身体情况还真的每况愈下。于是挂了个多学科会诊的疑难杂症号,专家们很快就有了结论:其实,张总并没有什么恶性肿瘤,起初只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时候血压略升高,出现了头晕不适的症状,后来他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人变得焦虑和憔悴,原本偶尔升高的血压就一直居高不下,症状就逐渐加重,专家建议他看看心理医生调整自己的状态,过了几个月,他又恢复了意气风发的样子。近来,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与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着一定的联系。一、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变得愈发的激烈,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不管你是都市高楼大厦里的金领、白领、蓝领,还是乡间郊外的农民、考古工作者。地质工作者,压力是我们共同的特点,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大的都市人,工作时间长,缺乏体育锻炼,心理脆弱、易焦虑,饮食不规律,垃圾食品摄入多,烟酒应酬多,甚至对于生意人来说,很多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后拿钱换命”,这句话调侃的道出了职场人的艰辛,随着“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被疑过劳死”“央视财经频道资深编辑因胃癌晚期离世,时年36岁” “上市公司高管因压力过大患抑郁症跳楼自杀”等事件的发生,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个词“过劳死”。“过劳死”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根据日本一项针对203例过劳死的研究,发现过劳死中以男性居多(196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生前每周工作量超过60小时,每月超时工作大于50小时,半数以上的节假日都在加班;面临的压力过大,经常需要来回奔波或者长时间伏案工作,长期有身心过分疲劳的感觉。由此上班族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可见一斑。远离都市的人们生活状态又如何呢?首先是生活环境,虽没有都市的各种污染,但是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的是这个星球上生存的每个居民。环境的好坏与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洞庭湖污染沿岸死鱼绵延数公里”“云桂地区干旱一斤白菜可买一斤半猪肉”…这些传递环境恶化的信息也传递着农民的生存压力之大。农民及城市里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大,营养相对不足,烟酒不离;而那些野外工作者虽然相对生存压力小,但是心理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的危险程度高。二、 心理也能影响血管在刚刚的例子中,张总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竞争压力,工作压力大,容易情绪紧张和焦躁,这些都会引起我们身体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从而诱发血管疾病的发生。首先会诱发高血压的发病,我们都知道高血压的人不能受刺激,不能情绪激动,那么情绪究竟对高血压有哪些影响呢?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是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人负面情绪波动较大时,可以使血压急升30mmHg,血压升高之后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而诱发血管病的发生在前面的章节有详细的介绍,所以高血压病人的保健在合理饮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放松紧张的心情,避免焦虑和精神紧张;其次是会使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变得粘稠以后,流动的速度就会减慢,就像河流一样,在平静的河段淤泥相对就要多一些,流动变慢的血液会使我们身体工作的各个器官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减少,就像克扣了它们的工资一样,它们就会消极怠工甚至是罢工(头晕乏力,心机梗死或脑梗死)来向我们表示抗议;另外它还会诱发糖尿病,随着糖尿病的进展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健康周刊》——《当心“气”出糖尿病》文章中提到,当出现激动的情绪时,交感神经会直接抑制胰岛素(降低血糖)分泌,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被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生气或者焦虑、恐惧等等不良情绪时血糖升高(搞破坏的小混混),我们的胰腺就会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警察去抓这些小混混),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胰岛分泌不足,高血糖又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就像小混混越来越多一样,我们的警察忙不过来都累坏不能工作了,最后小混混就横行霸道搞破坏了。长期从事精神紧张度高、压力大的人们,如汽车司机、飞行员、麻醉师、杂技演员、销售人员等,与一般人相比,血管病的发病率相对要高得多;工作总人际关系复杂,相处困难的人们,血管的保健也很重要。 三、 让血管“开心”起来心理健康对于要求高品质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条件,对于血管保健同样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让我们的血管“乐一乐”!接受现实,规划一下未来,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条理!人生不如意之十有八九,对于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与其在意倒不如接受或放弃,事情已是覆水难收无法改变了,要是再因此影响了健康,这损失就赔的更大了。放下了烦恼,不一定就快乐,那我们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远期的计划,把手头上的工作也好,事情也罢,都归归位,让原来乱成一团、无从下手的生活变得更有条理一些,定目标时要难易有别,尽量向着美好的方向设计。有个爱好,来点音乐,带着美好的心情去旅行!种植花草、摄影、制作剪贴画、养鱼、猜谜、编织、弹钢琴等等,宜动宜静,在精神高度集中工作四、五个小时之后,我们的效率已经大打折扣,此时不如放松一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工作效率不仅更高,我们的身体也会受益匪浅。音乐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你起不来的早晨,不如把闹钟设成你喜爱听的歌,要记得常常更换,不要产生听觉疲劳了,睡前也可以听一些轻音乐,让大脑完全放松后进入梦乡,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疲劳,降低血压,给血管放松。美丽的风景和陌生的地方总是能很好的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打包你的美好心情去旅行,血管也爱看风景。学会感恩,释放不良情绪,让人间动人的情感伴你健康!感恩让人体会到温暖,远离孤独,同时也让你去帮助别人,助人之乐无人能抢,美国哈特麦斯学院的罗琳·麦克拉提研究了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她发现,类似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会刺激垂体激素的分泌,使神经系统放松,减轻压抑感,就像做了一次康复治疗。不良的情绪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垃圾,我们可以通过大哭,运动等方法把它倒掉,让身体轻松前行。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能在我们心灵受伤的时候贴上一张创可贴,健康又怎么舍得抛弃你呢?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缓解紧张和压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态,珍惜和热爱生活,不可以偷懒和厌倦生活,心境不可以乱,“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有问必答:问:有血管疾病的人在旅行中需要注意什么?答:有血管疾病的人在选择旅行时首先要注意自己身体的状态适合哪种旅行,比如有下肢静脉回流功能障碍的人不宜进行长时间的徒步旅行,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尤其是合并有心肺功能欠佳的人不适合去缺氧高海拔的地区;其次在旅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准备预防性的药物,以备不时之需;更重要的是,年纪大的血管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单独旅行。

发布了文章

用健康的习惯爱血管

小王是一家贸易公司的销售经理,大学毕业3年,事业算是风生水起,也深得领导的赏识,但是最近他总是莫名其妙的走不了多远的路就腿疼,有时晚上疼的更厉害,起初还以为是工作太累了,应酬太多,随着症状越来越严重,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诉他,是他的血管有问题。小王很不解,自己这么年轻,怎么会血管有问题了呢?通过医生详细的询问,发现这与小王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大关系,首先他的血管处于不健康的环境中,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血管最舒适的家呢?一、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小王之所以那么年轻血管出了问题,除了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详见本篇第三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烟和酒。中华是礼仪之邦,烟酒文化也是由来已久,谈生意、办事、生活似乎都离不开它们,而它们让我们的血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爱护你的血管,戒烟少酒见行动。如今,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从刀耕火种的年代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现代环境日新月异,“快餐文化”、应酬、加班、压力大、“过劳死”等已司空见惯。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与前一次(2005年)监测对比,13个省市的国民综合指数有所增长,18个省市的国民综合指数有所降低,其中,20~39岁成年人降低0.39个百分点,60~69岁老年人降低0.84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的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国民体质呈总体上升的趋势,但是,环境污染,饮食无规律,缺乏体育锻炼,超负荷工作,心理疾病等不良生活习惯仍然是现代人生命健康的挑战。二、吸烟伤血管甚于伤肺考古证据显示,在1500年前,抽烟就已经是玛雅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这种燃烧的植物会让祭司很快进入亢奋状态,同时营造烟雾缭绕的神秘氛围。如今烟草早已顺着航运的脚步,散播到了世界各地,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烟草消费的中心。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烟雾中含有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含有250种已知的有害物质,69种已知的致癌物质。无论如何,吸烟对己对人健康都有严重威胁。 吸烟与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在血管外科有这么一句话,“要么吸烟要么截肢,你只能选一样”。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量的统计学数据表明,有80%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长期吸烟的习惯:90%以上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大量吸烟史。吸烟对血管的危害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是一下4个方面:(1)吸烟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血管痉挛和损伤内皮细胞。   (2)吸烟对脂质代谢产生有害的影响,可使脂蛋白的分布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代谢因子发生变化,脂质代谢变化,综合作用于内皮细胞使之更加损伤,降低血管的修复能力。   (3)烟雾中的CO与血红蛋白有亲和力,可降低血液与氧结合氧能力。低氧血症又会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4)长期吸烟能增加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的水平,降低红细胞的变形功能和纤溶酶原含量。吸烟可使血小板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刺激物,促使肌细胞向血管内移行,更有利于血管病变的发生。三、没有戒不掉的烟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它不是想戒就能戒掉,可喜的是,鉴于吸烟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卫生部已将戒烟药纳入医保范围,对于广大立志戒烟的烟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那么简单谈谈戒烟的一些方法:要有坚定的决心、信心!很多吸烟者不仅仅是生理上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同时在心理上也成瘾。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树立起戒烟的信心,在心理上战胜烟瘾,那么戒烟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很多人可以戒7天,甚至100天,最后又复吸了,究其原因即没有首先在心理上战胜烟瘾,没有戒掉心理的烟瘾。我们要相信,坚定的戒烟决心和信心,再通过遵循科学的戒烟方法,你一定可以摆脱这个生命的杀手。选择正确的替代食物,拒绝“错误”的食物!有的人在戒烟时会选一些替代的饮食,可是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有时没有很好的效果,坚持不久便说自己戒不了烟,就此放弃挣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袁智敏教授建议,戒烟时应当避免这些饮食:糖果,消耗体内维生素B1,易让人焦躁和易怒;浓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它们会干扰钙、铁的吸收,影响睡眠,同时咖啡因是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成瘾物质,会增强吸烟的欲望;高胆固醇、高脂食物,如动物内脏、虾子、蟹黄、皮蛋、煎炸食品、肥肉、鸡皮、腊肠、奶油等,在戒烟过程中,由于尼古丁抑制食欲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人的食欲大开,血清毒素减少,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率增加,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身体会发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喱、高盐及添加味精或香料等,这类食物会刺激消化道神经 ,增加食欲,使体重增加。戒烟时,别忘了下面这些好伴侣食物:木糖醇口香糖,含糖分少又能满足心瘾;坚果,富含维生素E,抗氧化修复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但能量较高,不宜多吃;萝卜,含有类似乙酰胆碱的物质,可以抑制尼古丁的兴奋作用;水,多饮水,多排尿,可以促进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排出而减轻烟瘾;茶叶,绿茶中含多种解烟毒的物质,能有效对抗尼古丁的危害,但以淡茶水为宜;粗粮,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神经功能;新鲜蔬果,尤其是深色蔬菜,能量低,富含膳食纤维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物质,能对抗烟草中的致癌物。必要时及时寻求药物帮助!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荐的戒烟药物是:小剂量尼古丁替代制剂,伐尼克兰,盐酸安非他酮。这些药物都是通过大样本人群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的。鉴于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之大 ,我国卫生部已将戒烟药纳入医保范围内,鼓励广大烟民戒烟。四、小酌怡情 过量伤身适量饮酒是否有益于健康?近年来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无论适量饮酒是否有助于健康,大量饮酒或长期酗酒对于健康的危害都是肯定的。我国酒文化由来已久,酒是应酬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国内主要以白酒、啤酒、红酒三种酒为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饮用红酒比其他类型的酒更有益于健康,只是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在体外试验研究中表明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提高血管内皮的功能,从而松弛血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但红酒中这些成分的作用是否就能代表红酒对血管健康有益尚显得证据不足。美国心脏协会指南认为,虽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保健作用,但对从不饮酒者,不宜利用饮酒来达到心血管保健作用。 有问必答问:电子烟真的可以戒烟吗?答:有些朋友会在电视广告中看见有一种戒烟的产品叫电子烟,广告中的电子烟实际上仍然是烟草的替代品,实质上还是尼古丁,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戒烟,到目前为止,尚无临床数据证明电子烟能增加戒烟的成功率。在此,提醒大家如需药物帮助戒烟时,应当选择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正规戒烟产品。问:“女性香烟”和“减害”香烟是否对健康的损害小?答:不是!女性香烟和现在广泛宣传的减害香烟只是烟草公司的一个喙头,国际科学领域早已给出明确答案,吸烟危害健康是无法用科学来伪装的事实。1971-1991年间的英国男性医生标化肺癌死亡率比1959-1971年间的上升了19%,即由原来的264/10万增加到314/10万,而同时期英国烟草的标准焦油量大幅度降低。且男性肺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男性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却在上升,烟草危害有增无减。问:混搭饮酒真的容易醉吗?对健康有什么损害呢?答:混搭饮酒确实容易醉,因为有些酒虽然酒精含量不高,但是酒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刺激胃的运动 ,促进酒精向小肠移动,增加酒精的吸收(小肠的酒精吸收比胃内的快),从而更容易喝醉,如红酒+雪碧、啤酒+白酒的搭配。混搭饮酒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超量饮酒,更主要的危害是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尤其是血管壁薄或有动脉硬化的人,极易导致血管破裂而危及生命;长期大量混搭饮酒还会引起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问:哪些人不适合饮酒?答:从事需要集中注意力及技巧或者协调能力的工作的人,如司机、操纵机器师等;对酒精过敏的人,患有肝胆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胰腺炎、通风、中风等疾病的人;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降压药、抗凝药、抗癌药、降糖药、降脂药的人不应饮酒。此外,哺乳期以及孕妇、儿童、青年都不宜饮酒。问:喝酒高兴时偶尔抽一支烟会对血管造成更大的危害吗?答:是的。根据英国剑桥大学李杨梅教授在美国神经学会年会上发表的研究结果中指出:“适量摄取酒精即使有益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如果你是一个吸烟者,那么吸烟将会抵消因适量饮酒带来的各种益处。”吸烟可以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喝酒时血液循环加速,导致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吸收的更多,增加对血管的损害。

发布了文章

第6章用健康的习惯爱血管

小王是一家贸易公司的销售经理,大学毕业3年,事业算是风生水起,也深得领导的赏识,但是最近他总是莫名其妙的走不了多远的路就腿疼,有时晚上疼的更厉害,起初还以为是工作太累了,应酬太多,随着症状越来越严重,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告诉他,是他的血管有问题。小王很不解,自己这么年轻,怎么会血管有问题了呢?通过医生详细的询问,发现这与小王的生活状态有着很大关系,首先他的血管处于不健康的环境中,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血管最舒适的家呢?一、现代人的生活特点小王之所以那么年轻血管出了问题,除了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详见本篇第三章)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烟和酒。中华是礼仪之邦,烟酒文化也是由来已久,谈生意、办事、生活似乎都离不开它们,而它们让我们的血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爱护你的血管,戒烟少酒见行动。如今,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随之从刀耕火种的年代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现代环境日新月异,“快餐文化”、应酬、加班、压力大、“过劳死”等已司空见惯。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与前一次(2005年)监测对比,13个省市的国民综合指数有所增长,18个省市的国民综合指数有所降低,其中,20~39岁成年人降低0.39个百分点,60~69岁老年人降低0.84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的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严重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总而言之,进入21世纪,我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国民体质呈总体上升的趋势,但是,环境污染,饮食无规律,缺乏体育锻炼,超负荷工作,心理疾病等不良生活习惯仍然是现代人生命健康的挑战。二、吸烟伤血管甚于伤肺考古证据显示,在1500年前,抽烟就已经是玛雅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这种燃烧的植物会让祭司很快进入亢奋状态,同时营造烟雾缭绕的神秘氛围。如今烟草早已顺着航运的脚步,散播到了世界各地,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烟草消费的中心。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烟雾中含有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含有250种已知的有害物质,69种已知的致癌物质。无论如何,吸烟对己对人健康都有严重威胁。                                             吸烟与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在血管外科有这么一句话,“要么吸烟要么截肢,你只能选一样”。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大量的统计学数据表明,有80%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有长期吸烟的习惯:90%以上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大量吸烟史。吸烟对血管的危害是怎么产生的呢?主要是一下4个方面:(1)吸烟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引起血管痉挛和损伤内皮细胞。   (2)吸烟对脂质代谢产生有害的影响,可使脂蛋白的分布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代谢因子发生变化,脂质代谢变化,综合作用于内皮细胞使之更加损伤,降低血管的修复能力。   (3)烟雾中的CO与血红蛋白有亲和力,可降低血液与氧结合氧能力。低氧血症又会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4)长期吸烟能增加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的水平,降低红细胞的变形功能和纤溶酶原含量。吸烟可使血小板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刺激物,促使肌细胞向血管内移行,更有利于血管病变的发生。三、没有戒不掉的烟很多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它不是想戒就能戒掉,可喜的是,鉴于吸烟对健康的严重危害,卫生部已将戒烟药纳入医保范围,对于广大立志戒烟的烟民来说也是一种鼓励,那么简单谈谈戒烟的一些方法:要有坚定的决心、信心!很多吸烟者不仅仅是生理上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同时在心理上也成瘾。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树立起戒烟的信心,在心理上战胜烟瘾,那么戒烟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很多人可以戒7天,甚至100天,最后又复吸了,究其原因即没有首先在心理上战胜烟瘾,没有戒掉心理的烟瘾。我们要相信,坚定的戒烟决心和信心,再通过遵循科学的戒烟方法,你一定可以摆脱这个生命的杀手。选择正确的替代食物,拒绝“错误”的食物!有的人在戒烟时会选一些替代的饮食,可是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有时没有很好的效果,坚持不久便说自己戒不了烟,就此放弃挣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袁智敏教授建议,戒烟时应当避免这些饮食:糖果,消耗体内维生素B1,易让人焦躁和易怒;浓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它们会干扰钙、铁的吸收,影响睡眠,同时咖啡因是导致中枢神经兴奋的成瘾物质,会增强吸烟的欲望;高胆固醇、高脂食物,如动物内脏、虾子、蟹黄、皮蛋、煎炸食品、肥肉、鸡皮、腊肠、奶油等,在戒烟过程中,由于尼古丁抑制食欲的作用减弱或消失,人的食欲大开,血清毒素减少,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率增加,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高能量的食物,身体会发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喱、高盐及添加味精或香料等,这类食物会刺激消化道神经 ,增加食欲,使体重增加。戒烟时,别忘了下面这些好伴侣食物:木糖醇口香糖,含糖分少又能满足心瘾;坚果,富含维生素E,抗氧化修复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但能量较高,不宜多吃;萝卜,含有类似乙酰胆碱的物质,可以抑制尼古丁的兴奋作用;水,多饮水,多排尿,可以促进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排出而减轻烟瘾;茶叶,绿茶中含多种解烟毒的物质,能有效对抗尼古丁的危害,但以淡茶水为宜;粗粮,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神经功能;新鲜蔬果,尤其是深色蔬菜,能量低,富含膳食纤维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和抗氧化物质,能对抗烟草中的致癌物。必要时及时寻求药物帮助!世界卫生组织目前推荐的戒烟药物是:小剂量尼古丁替代制剂,伐尼克兰,盐酸安非他酮。这些药物都是通过大样本人群临床试验证明其有效性的。鉴于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之大 ,我国卫生部已将戒烟药纳入医保范围内,鼓励广大烟民戒烟。四、小酌怡情  过量伤身适量饮酒是否有益于健康?近年来成为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无论适量饮酒是否有助于健康,大量饮酒或长期酗酒对于健康的危害都是肯定的。我国酒文化由来已久,酒是应酬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国内主要以白酒、啤酒、红酒三种酒为主。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饮用红酒比其他类型的酒更有益于健康,只是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在体外试验研究中表明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提高血管内皮的功能,从而松弛血管,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作用。但红酒中这些成分的作用是否就能代表红酒对血管健康有益尚显得证据不足。美国心脏协会指南认为,虽适量饮酒对心血管有保健作用,但对从不饮酒者,不宜利用饮酒来达到心血管保健作用。                                                                                                       有问必答 问:电子烟真的可以戒烟吗?答:有些朋友会在电视广告中看见有一种戒烟的产品叫电子烟,广告中的电子烟实际上仍然是烟草的替代品,实质上还是尼古丁,并不能帮助吸烟者戒烟,到目前为止,尚无临床数据证明电子烟能增加戒烟的成功率。在此,提醒大家如需药物帮助戒烟时,应当选择经过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正规戒烟产品。问:“女性香烟”和“减害”香烟是否对健康的损害小?答:不是!女性香烟和现在广泛宣传的减害香烟只是烟草公司的一个喙头,国际科学领域早已给出明确答案,吸烟危害健康是无法用科学来伪装的事实。1971-1991年间的英国男性医生标化肺癌死亡率比1959-1971年间的上升了19%,即由原来的264/10万增加到314/10万,而同时期英国烟草的标准焦油量大幅度降低。且男性肺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是男性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却在上升,烟草危害有增无减。问:混搭饮酒真的容易醉吗?对健康有什么损害呢?答:混搭饮酒确实容易醉,因为有些酒虽然酒精含量不高,但是酒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刺激胃的运动 ,促进酒精向小肠移动,增加酒精的吸收(小肠的酒精吸收比胃内的快),从而更容易喝醉,如红酒+雪碧、啤酒+白酒的搭配。混搭饮酒不仅会在不知不觉中超量饮酒,更主要的危害是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尤其是血管壁薄或有动脉硬化的人,极易导致血管破裂而危及生命;长期大量混搭饮酒还会引起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问:哪些人不适合饮酒?答:从事需要集中注意力及技巧或者协调能力的工作的人,如司机、操纵机器师等;对酒精过敏的人,患有肝胆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胰腺炎、通风、中风等疾病的人;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降压药、抗凝药、抗癌药、降糖药、降脂药的人不应饮酒。此外,哺乳期以及孕妇、儿童、青年都不宜饮酒。问:喝酒高兴时偶尔抽一支烟会对血管造成更大的危害吗?答:是的。根据英国剑桥大学李杨梅教授在美国神经学会年会上发表的研究结果中指出:“适量摄取酒精即使有益于降低脑卒中的风险,但如果你是一个吸烟者,那么吸烟将会抵消因适量饮酒带来的各种益处。”吸烟可以增加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喝酒时血液循环加速,导致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吸收的更多,增加对血管的损害。

发布了文章

第5章“吃出”血管健康

赵女士曾经是无肉不欢的主,宣称“历经几万年好不容易爬到食物链的顶端,怎么能不吃肉?”,但自从身边一些中年朋友体检时纷纷发现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等问题后,她成了一个完全的素食主义者,甚至在应酬时吃了一些沾有荤腥的菜就上吐下泻,如同生一场病一样。虽然随着物质和食物的丰富,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的提高,各种保健品也琳琅满目,可是究竟怎么吃才健康,吃什么对于血管的保健有益处呢?往下看,找找答案一、饮食与血管病的关系食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放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饮食结构的改变。家庭膳食搭配不科学、营养不合理,饮食不健康是影响血管健康的一个重要隐形杀手。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从以碳水化合物的面食、大米、蔬菜为主的饮食逐渐西化为以高脂、高胆固醇、高热量为主的肉类、西餐饮食。而这些高胆固醇、高热量、高脂的食物增加了身体脏器的负担以外,也给我们的血管产生了很多垃圾。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病的高危疾病的发生与我们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二、血管保健的饮食原则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饮食养生和食疗是有区别的。食疗是指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故应当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根据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治疗搭配方案;而饮食养生是适度的调节饮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以预防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接着,我们来说说血管保健的饮食总原则,即控制热量;低脂、低糖、低盐饮食;补充蛋白、纤维,多饮水。控制热量的目的就是控制热量,我们知道很多血管病都与肥胖结伴而来。低脂、低糖、低盐饮食的目的就是预防控制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这类血管病的高危疾病的发生。补充蛋白、纤维,多饮水就是为了软化我们的血管,让我们的血管更有弹性,也就更健康,但是要注意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共同补充,通风、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人不适合补充高蛋白的食物。                                             三、一日三餐中的血管健康饮食:1.粗粮:谷薯类食物,如大米、小麦粉、燕麦片、土豆、红薯等粗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胃肠道的蠕动,有利于胆固醇的排出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2.肉类:推荐鱼肉、贝类、虾、鸡肉,这类食物主要补充氨基酸、蛋白、不饱和脂肪酸来养护血管稀释血液。尤其是鱼肉含有丰富的蛋氨酸和牛磺酸,促进尿中钠的排出,抑制钠盐对血压的影响;鱼肉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止血小板聚集,有效的预防血栓的形成。3. 蔬菜类:绿色蔬菜和菌类为首选,如菠菜、蕨菜、蒜苔、洋葱、黑木耳、银耳、芹菜,它们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以及纤维素,能降低血液的胆固醇,降低血压,增加血管的弹性。4. 水果类:山楂,活血化瘀,适用于高脂血症、高血压人群;苹果,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胆固醇,适用于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与山楂共同榨汁对动脉硬化尤为适宜;葡萄,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效阻止血栓的形成;香蕉,含钾丰富,适用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人群,但不宜空腹食用;番茄,促进钠盐排出,降低胆固醇,适用于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群;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果胶,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防癌。5.茶叶:目前对茶多酚的研究较为深入,研究发现茶多酚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抗凝、促纤溶、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保护心肌、清除氧自由基等生物学作用。同时还有防止癌症、糖尿病、皮肤过敏、皮肤病、肥胖等作用。但血管病人群不宜饮用浓茶,以淡茶为宜。6.豆、奶制品:豆浆、牛奶、酸奶含有丰富的蛋白、钙以及微量元素,可起到保护血管,降低血脂的作用。7.水:水被称为我们生命的源泉,多饮水对于血管的养护也是益处多多。多饮水可以稀释我们的血液,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同时促进钠代谢,降低血压,四、保健食品的血管保健作用不少人提到保健就会想到保健品,目前与血管相关的保健品主要有鱼油、蛋白粉、复合维生素、膳食纤维等。这些成分对于血管的保健作用在日常食物中已经介绍,不再赘述。无疑它们对血管的养护是有一定作用的,以鱼油为例,鱼油中的保健成分主要是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体来说就是通常所说的EPA和DHA,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对鱼油的作用认为“有支持性但还不是结论性的证据”表明鱼油能够有利于心血管健康,是FDA对鱼油其他“有限健康宣示”中最为肯定的一种。从健康的作用上说,吃鱼要比吃鱼油更好。除了鱼油之外,鱼还提供优质的蛋白以及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而且,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很低,这对于心血管健康也是额外的好处。由鱼油的例子我们建议选择保健品是在食物无法满足机体需要的情况下,比如有胃肠道疾病,对食物中的保健成分吸收不够充分,需要额外补充时的一种辅助手段。保健品也不是越多越好,人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吃进来的保健品都可以吸收,机体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当某种成分满足机体的功能需求时,会主动停止吸收,所以过度的服用保健品反而会增加身体负担,导致营养或某些成分在体内的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有问必答:问:吃素的人会不会得血管疾病?得了血管疾病吃素就可以恢复吗?答:吃素的人当然也会得血管疾病,因为吃素的人虽然从植物性食物中可以补充植物蛋白,但是动物蛋白在血管的养护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可谓人体大厦最重要的砖瓦,无数生理功能仰赖蛋白质家族完成:运动的肌球蛋白,运氧的血红蛋白,保家卫国的免疫蛋白,调节生化反应的酶蛋白等等。血管的损伤大部分是不可逆的,吃素虽然可以降低胆固醇,脂肪的摄入,对血管修复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血管疾病的恢复是需要合理搭配饮食,适当运动,正规治疗等多方面共同发挥作用的。问:什么是亚油酸?对血管有什么作用?哪些食物中含有亚油酸?答:亚油酸有两个不饱和键,“性格活泼”,易氧化是必须脂肪酸之一,在人体中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摄取。亚油酸富有“血管清道夫”的美誉,因为研究发现胆固醇必须与亚油酸结合后,才能在体内进行正常的运转和参加脂代谢。如果亚油酸不足,胆固醇就会与饱和脂肪酸结合,脂代谢障碍,在血管壁沉积下来,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亚油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科学测定,在葵花籽油、玉米胚油和葡萄籽油中的亚油酸含量较高。问:怎么样区分口服药品和保健品?答:药品通常分为处方口服药和非处方类口服药,较简单的区分方法是根据包装盒的标志及获得途径来区分:处方口服药需要持有资格认证的医生开具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包装无特有标志;非处方类口服药以“OTC”为标志,只有在药店可购买,不需要处方;而保健品以“蓝帽子”标志,药店、商场均可以购买。      问:什么是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强化食品是不是保健品?答:营养强化食品是指,为保持食品原有的营养成分,或者为了补充食品中所缺乏的营养素,向食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食品营养强化剂,以提高其营养价值,这样的食品称为营养强化食品;而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保健食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食物营养强化是国际公认的改善微量营养缺乏的重要途径,其质量审查监控较保健食品严格。

发布了文章

30多岁就动脉硬化了?这些高风险人群尤其要当心!

「动脉硬化」是血管老化的一种表现,往往多见于老年人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血管科医生也在临床中屡屡见到年仅三、四十岁,而动脉硬化却已颇为严重的患者。可见,这一疾病已愈发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有关数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因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脑及其他各种血管病,占总死亡人数的40-50%,远超死于肿瘤的人数(25%)。 有数据显示中国大约有2000万动脉硬化患者,由于饮食等结构的改变,每年都会递增60万人左右。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动脉硬化吗?关于动脉硬化的常见问题,我们邀请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冯睿教授来给大家解答~什么是动脉硬化?正常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织构成的富有弹性的管状结构,心脏泵出的血液通过它才能被输送到全身各器官。 而动脉硬化一般指动脉粥样硬化,它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从而失去弹性,并导致动脉管腔缩小。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积聚,再有中膜的逐渐退变、纤维化和钙化,甚至发生斑块内出血、管腔血栓形成等。动脉硬化有哪些危害?动脉硬化的危害可以归纳为阻塞动脉管腔和破坏动脉壁两部分,前者导致“缺血”,后者则导致“出血”。1. 缺血性危害: 动脉管腔阻塞包括原位阻塞和远处阻塞,它们都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造成危害。 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是大家最熟悉的,它会引起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而对于脑、肠、下肢等动脉的硬化狭窄,人们往往并不熟知。 其实,这些动脉发生硬化狭窄时,它们所供应的脏器也会和心脏一样,产生各种缺血性表现。比如,供应脑的颈动脉、椎动脉发生硬化狭窄后,可引起脑缺血甚至脑梗死,症状包括头昏、头痛、黑朦、失语、情感异常、记忆力下降、偏瘫等。 再比如,下肢动脉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坏死等缺血表现。 此外,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功能不全、顽固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狭窄可引起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肠坏死等。 所以,除了心梗,动脉硬化还可以导致脑梗、肠梗、肾梗、腿梗等等。 2. 出血性危害: 除了阻塞管腔,硬化斑块还会破坏动脉壁的正常结构,使管壁的强度和韧度不断减弱,弹性降低,甚至破裂出血,比如脑动脉破裂引起的脑出血。 此外,薄弱受损的动脉壁也可以发生扩张,导致动脉瘤或动脉夹层,并最终发生破裂大出血甚至致死。动脉硬化了该怎么办?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动脉硬化看作是一种人体的自然老化过程。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针对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运动不足等诱发和加重动脉硬化的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动脉硬化后,有相关症状的人应该到医院作个全面的血管系统检查,明确动脉硬化的范围,并及早发现动脉管腔阻塞和动脉管壁破坏的程度,供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或手术干预。  有问必答问动脉硬化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吗? 答:是的,这类人群的动脉硬化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发生,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到中老年阶段则加重并导致各种疾病。 现代医学已经发现,脂质条纹多于5~8岁的儿童开始,粥样斑块则最早在20岁左右就可出现。 问哪些人容易发生动脉硬化? 答:高血压、高血脂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动脉硬化的三大危险因素,此外,诸如糖尿病、肥胖、运动不足、精神紧张、高龄、家族遗传因素等,都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动脉硬化是个现代病和富贵病,富足而不当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动脉硬化的根源。 问现代都市人为什么动脉硬化高发? 答:现代都市中的公务员、经理人、技术人员等,更容易成为动脉硬化的侵袭对象。 他们往往缺少运动、过度劳累、压力巨大,加之餐食不规律,速食油腻饮食过多,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和生活在山野中粗茶淡饭的体力劳动者比起来,他们的动脉必然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危害。 问动脉硬化者如何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 答:首先,应减少食物中动物脂肪的含量,控制摄取蛋黄、内脏和煎炸食物,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应补充足够的蔬菜、水果以及黑面包、糙米等粗粮。 对于超重者,不仅要减少热量摄入,还应该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能量消耗。 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易损斑块者,常常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以达到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甚至逆转动脉硬化的作用。 问哪些动脉需要重点检查? 答:动脉遍布人体全身,除了针对症状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外,重点应关注三处最容易阻塞的动脉硬化区,包括冠状动脉、下肢动脉和头相动脉(包括脑动脉和供应脑组织的颈动脉和椎动脉),以及一处最容易发生破坏和动脉瘤的动脉硬化区,即主动脉。 问发现动脉狭窄或扩张一定要手术吗? 答:对于动脉狭窄和动脉瘤样扩张,现在基本上都能通过微创的腔内血管手术获得有效的治疗。但程度较轻的病变常常并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而是允许进行保守治疗和随访观察,具体的措施应听取专业血管外科医生的意见。 问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回事吗? 答:严格来说,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动脉硬化最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动脉硬化,若不加指明,一般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病变。 除此之外,动脉硬化还包括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两种类型。 前者是细小动脉的弥漫性增生病变,使许多脏器血供减少、功能损害,尤其对心、肾、脑的影响显著。 后者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致使血管变硬、延长、扭曲,但不会导致明显的管腔狭窄和管壁破坏,因此不引起症状,一般只是在体检时发现动脉变硬屈曲。 

发布了文章

冯睿教授团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指南

一、致患友信各位患友,大家好:从2021年10月1日起,我已经调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暨介入中心工作。为便于新老患友前来面诊,现发布新的门诊就诊指南,供大家查阅。二、我们的医疗专长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主髂动脉闭塞,脾动脉瘤,肾动脉瘤,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栓塞,动静脉瘘,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肠系膜动脉夹层,肠系膜动脉瘤,肠系膜动脉狭窄,腹腔干夹层,肝动脉瘤,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继发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颈动脉瘤,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腘动脉陷迫,静脉曲张,静脉炎,丹毒,血透通路,锁骨下动脉狭窄,颈动脉体瘤,血管瘤,KT综合征,马凡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盆腔淤血综合征,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门脉高压症,先天性血管畸形,腹膜后肿瘤,主动脉溃疡,髂动脉狭窄,胡桃夹综合征等各类血管疾病。三、出诊安排1、冯睿教授门诊时间和地址周一上午(北院特需门诊):虹口区海宁路100号 门诊大楼4楼2号诊室周二上午(南院专家门诊):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 门诊大楼C2区15号诊室周三上午(北院专家门诊):虹口区海宁路100号 门诊大楼4楼2号诊室2、冯睿教授团队其他门诊茅届齐教授专家门诊(南院):周二下午 周三上午 周五上午血管外科专病门诊(南院):周一全天 周三全天 周四全天四、预约挂号流程1、电话预约:55369191(服务时间:7:00-21:00)4008203137或96886(服务时间:9:00-18:00)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官网预约:1)手机搜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点击就线下服务——预约挂号——虹口北部——专家号——搜索冯睿进行预约;松江南院按相同步骤找到冯睿教授进行预约。2)支付宝搜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点击“我要挂号”——北院(专家号)——冯睿,南院按相同步骤找到冯睿教授进行预约。3、微医预约:手机下载微医APP或电脑登录微医(挂号网)官网,点击挂号--搜索进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血管介入中心--找到冯睿教授进行专病预约,再到现场挂号即可。4、现场预约:针对不会使用手机或电脑进行预约的老年患者,医院还提供现场预约服务,具体操作流程请到院后询问门诊导医。五、就诊需要携带的资料1、患者本人的身份证、医保卡、非中国籍患者的护照。如果是代他人问诊,可以使用代诊人的身份证挂号,但医生不会记录具体病情。2、病历本:每次就诊时需携带同一本病历本,因为里面记录有既往的诊治经过,便于医生快速了解之前病情,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记录新的病情,尤其是以前的老病人,一定要带好之前的病历本前来就诊。3、检查资料:影像报告+片子(CT、MR等)、所有验血报告、病理报告等。外院CT检查,最好有DICOM格式的原始电子数据,便于高标准评估,减少重复检查。复查的患者,也要带好旧的检查资料前来,便于对比研究。4、针对已在外院做过相关治疗的患者,首次来我院就诊时,需整理好在外院的详细诊治经过,包括临床和病理诊断、手术记录、用药记录等,以便专家团队快速了解病情,精准施治。六、关于医保报销1、上海城保患者:首次就诊时,请医生开具“门诊大病申请单”,至门诊1楼便民服务中心医保审核窗口接受审核、盖章,无需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审核,下次挂号即可使用。2、上海农保患者:就诊前到当地医保部门(或社区卫生工作站)备案,就诊后带齐病历资料回当地报销。3、有异地医保患者:就诊前请当地医生开具大病转诊申请,提前三天到当地医保部门办理异地就医转诊,然后请上海医生签字盖章,到上海住院即可直接按当地医保政策报销。4、无异地医保患者:在上海就医需先行垫付医药费用,留存齐病历资料回当地报销。七、冯睿教授网上诊室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到我网上诊室报到,随时咨询病情、用药等问题,也便于我团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指导。

发布了文章

第二篇富裕生活考验血管

大家知道,解放前中国人有一个耻辱的名字,叫“东亚病夫”,这个名字是从我们曾流行的一种疾病——结核而来的。这种传染病代表的是贫穷和落后。现今我们已经走向富裕之路,但富贵之后就容易得上各种“富贵病”,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血管病,尤其是各类动脉疾病。为什么生活好了血管疾病反而多了呢?这就要说到现代文明和富裕生活对血管的种种侵蚀和考验了,了解了这些,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血管疾病的来龙去脉,进而防微杜渐,经受住富裕生活对血管的考验。第3章   血管富贵病的核心:动脉硬化前些天,公司副总何先生急急忙忙地找到我,面带几分惊慌之色。原来,他在年度体检中拍了胸片,结果提示主动脉硬化和钙化斑块。这下把他急坏了,自己50岁还不到,事业正如日中天,可主动脉怎么就硬化了,以后该咋办啊。其实,何先生的情况在中老年朋友的体检中是很常见的现象,有的人是通过胸部X线摄片发现主动脉钙化,有的人则是通过彩超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那么,这些动脉硬化斑块因何产生?如何发展?有何危害?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别急,且听我从头说来。动脉硬化是富裕生活和现代文明侵蚀血管的直接结果,同时,它又是各类血管“富贵病”的核心和发病基础。随着生活的富裕,我们在临床中屡屡见到年仅三、四十岁,而动脉硬化却已颇为严重的情况。一、什么是动脉硬化?正常动脉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组织构成的富有弹性的管状结构,心脏泵出的血液通过它才能被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而动脉硬化一般指动脉粥样硬化,它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从而失去弹性,并导致动脉管腔缩小。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积聚,再有中膜的逐渐退变、纤维化和钙化,甚至发生斑块内出血、管腔血栓形成等(图1)。         图1  动脉硬化示意图 二、动脉硬化斑块的发展过程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包括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三个阶段(图2)。脂质条纹为点状或条纹状的黄色病灶,就象内膜上沉积了一层黄色的小米粥样的污渍,其平铺于内膜上或仅稍高出内膜,故不使动脉阻塞,不引起临床症状。随着动脉硬化的发展,脂质条纹就会演变为纤维斑块,颜色从浅黄色变为瓷白色,并不规则隆起而突入动脉管腔内。纤维斑块继续发展,其中央基底部常因营养不良发生变性、坏死而崩解,这些崩解物与脂质混合形成粥样物质,也叫脂核,外面包着一层纤维帽,这就形成了粥样斑块,此时,灰黄色的斑块既隆起于内膜表面而堵塞管腔,又向深部压迫和破坏中膜。粥样斑块形成过程中,在脂核中可出现结晶钙的沉积,即钙化,因为它硬如石质,所以能在X射线下显影,何先生的胸片中看到的就是这样的钙化斑块,在钙化严重的病人,甚至能看到清楚的钙化血管轮廓。 图2  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三、动脉硬化的发病原因直到今天,科学家仍未完全弄清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但已经明确了脂质浸润、内膜损伤和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硬化的三大基本成因(图3)。1. 脂质浸润:人类早在19世纪,就认识到了动脉硬化是因血脂水平升高所引起的,用高脂高胆固醇的饲料喂养动物,可诱发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此后,又发现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是构成粥样斑块的主要成分,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可明显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高血脂促使大量脂质尤其是胆固醇进入动脉壁积聚,引起局部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集结,这些细胞吞噬脂质后“肚子被撑大”,形成“泡沫”一样的泡沫细胞,同时细胞合成间质增多,血管内膜增厚,导致动脉硬化病变形成。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动脉硬化与高脂饮食和脂质代谢失常关系密切,吃得太好自然易发。2. 内膜损伤:动脉内膜深居人体内部,似乎备受保护,但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内膜面临着很多损伤因素的威胁,比如,长期的高血脂、高血糖,高压血流的冲击损伤、动脉分支处的血液湍流剪切力,以及细菌、病毒、毒素、炎性因子、香烟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成分的刺激。内膜长期暴露在这些损伤因素的作用之下,足以引起内膜的完整性破坏和功能紊乱。动脉内膜一旦受伤,就容易“卡住”胆固醇,导致脂质的沉积。3. 血小板聚集:动脉内膜损伤后,人体会反应性的对这些损伤进行“修复”,包括调动起局部的凝血机制,引起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可惜的是,这种“修复”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粥样斑块的形成。四、动脉硬化的危害动脉硬化的危害可以归纳为阻塞动脉管腔和破坏动脉壁两部分,前者导致“缺血”,后者则导致“出血”(图4)。图4 动脉硬化的主要危害 1. 缺血性危害:动脉管腔阻塞包括原位阻塞和远处阻塞两种情况,下面分别加以介绍。随着脂质的沉积和斑块的形成,动脉管壁逐渐硬化,管腔逐渐变窄,但身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有任何症状。经过漫长的岁月,斑块逐渐阻塞血管,使流到相应脏器的血液慢慢减少,当血流量严重下降,脏器将无法从血液中得到足够的氧和养料,这时候就会导致脏器功能下降甚至坏死。这就是所谓的原位阻塞,即发生在粥样斑块原本位置的阻塞。斑块表面常有小的溃疡,导致血小板在溃疡处聚集、形成附壁血栓。在血流冲刷下,附壁血栓和斑块碎屑可能脱落下来,并随着血液“随波逐流”飘向远方,由于从心脏到脏器,动脉越变越细,这些漂流的杂物必将在某处被卡住,形成所谓的远处阻塞。以上两种阻塞都会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造成危害。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是大家最熟悉的,它会引起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而对于脑、肠、下肢等动脉的硬化狭窄,人们往往并不熟知。其实,这些动脉发生硬化狭窄时,它们所供应的脏器也会和心脏一样,产生各种缺血性表现。比如,供应脑的颈动脉、椎动脉发生硬化狭窄后,可引起脑缺血甚至脑梗死,症状包括头昏、头痛、黑朦、失语、情感异常、记忆力下降、偏瘫等。再比如,下肢动脉硬化可引起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坏死等缺血表现。此外,肾动脉狭窄可引起肾功能不全、顽固性高血压,肠系膜动脉狭窄可引起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肠坏死等。所以,除了心梗,动脉硬化还可以导致脑梗、肠梗、肾梗、腿梗等等。2. 出血性危害:除了阻塞管腔,硬化斑块还会破坏动脉壁的正常结构,使管壁的强度和韧度不断减弱,弹性降低,甚至破裂出血,比如脑动脉破裂引起的脑出血。此外,薄弱受损的动脉壁也可以发生扩张,导致动脉瘤或动脉夹层,并最终发生破裂大出血甚至致死。 五、动脉硬化了该怎么办?首先,不必象何先生那样因为动脉硬化而惊慌失措,不要把动脉硬化当作什么天要塌下来的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动脉硬化看作是一种人体的自然老化过程,只是,这种过程由于富裕生活和现代文明开始得太早了而已。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针对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运动不足等诱发和加重动脉硬化的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动脉硬化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动脉硬化后,有相关症状的人应该到医院作个全面的血管系统检查,明确动脉硬化的范围,并及早发现动脉管腔阻塞和动脉管壁破坏的程度,供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或手术干预。有问必答问:罪犯斑块和易损斑块是怎么回事?答:罪犯斑块是血管专家对导致心脑血管急性闭塞等严重病情的斑块的形象称呼。而易损斑块是Muller和Naghavi等人提出的一种概念,指具有发生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闭塞倾向的一类粥样硬化斑块,它们极可能快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易损斑块(图5)或者脂核大、纤维帽薄,就象“皮薄馅大的饺子”一样;或者炎症活跃、斑块内有裂隙或出血。它们容易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梗等突发情况,也被称为高危斑块、不稳定斑块、软斑块等。图5  易损斑块及其破裂问:中国人动脉硬化比西方人少和晚吗?答:以往的病理解剖资料显示,发生同等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国人比欧美人平均要晚上15年左右。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和生活方式变迁,这种情况在很多发达地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已成为“动脉硬化大国”。 问:动脉硬化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吗?答:是的,这类人群的动脉硬化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开始发生,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到中老年阶段则加重并导致各种疾病。现代医学已经发现,脂质条纹多于5~8岁的儿童开始,粥样斑块则最早在20岁左右就可出现。 问:哪些人容易发生动脉硬化?答:高血压、高血脂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动脉硬化的三大危险因素,此外,诸如糖尿病、肥胖、运动不足、精神紧张、高龄、家族遗传因素等,都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从这些因素可以看出,动脉硬化是个现代病和富贵病,富足而不当的现代生活方式是动脉硬化的根源。 问:现代都市人为什么动脉硬化高发?答:现代都市中的公务员、经理人、技术人员等,更容易成为动脉硬化的侵袭对象。他们往往缺少运动、过度劳累、压力巨大,加之餐食不规律,速食油腻饮食过多,工作环境空气污染等,和生活在山野中粗茶淡饭的体力劳动者比起来,他们的动脉必然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危害。 问:动脉硬化者如何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答:首先,应减少食物中动物脂肪的含量,控制摄取蛋黄、内脏和煎炸食物,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同时,应补充足够的蔬菜、水果以及黑面包、糙米等粗粮。对于超重者,不仅要减少热量摄入,还应该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能量消耗。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易损斑块者,常常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汀类药物,以达到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稳定斑块甚至逆转动脉硬化的作用。 问:哪些动脉需要重点检查?答:动脉遍布人体全身,除了针对症状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外,重点应关注三处最容易阻塞的动脉硬化区,包括冠状动脉、下肢动脉和头相动脉(包括脑动脉和供应脑组织的颈动脉和椎动脉),以及一处最容易发生破坏和动脉瘤的动脉硬化区,即主动脉。 问:发现动脉狭窄或扩张一定要手术吗?答:对于动脉狭窄和动脉瘤样扩张,现在基本上都能通过微创的腔内血管手术获得有效的治疗,但程度较轻的病变常常并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而是允许进行保守治疗和随访观察,具体的措施应听取专业血管外科医生的意见。 问: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回事吗? 答:严格来说,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动脉硬化最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通常我们所说的动脉硬化,若不加指明,一般是指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病变。除此之外,动脉硬化还包括细小动脉硬化、动脉中层硬化两种类型。前者是细小动脉的弥漫性增生病变,使许多脏器血供减少、功能损害,尤其对心、肾、脑的影响显著。后者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致使血管变硬、延长、扭曲,但不会导致明显的管腔狭窄和管壁破坏,因此不引起症状,一般只是在体检时发现动脉变硬屈曲。                           第4章   “九高一少”与动脉硬化85岁的离休干部王老是多种慢性病的老病号,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肾功能不全等于一身。这次的年度体检中增加了一个项目:全身磁共振血管造影。不查不知道,一查却吓一大跳。原来,血管外科的专家发现,王老同时存在颈内动脉斑块、右冠状动脉狭窄、双侧肾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瘤样扩张等多种血管病变。医生翻阅过王老的病历后,大为感慨:这么多老毛病,怪不得动脉硬化这么厉害!一、什么是“九高一少”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像老王如此全身多发血管病变的人越来越多。究其病因,我们常能发现隐藏在血管病变背后的“祸首”:九高一少。“九高”是指高年龄、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高肌酐、高血黏度、高血压、高体重、高压力,而“一少”即运动减少,医学上也称为“代谢异常综合症”。二、“九高一少”促发血管危机血管遍布于人体全身,因此血管病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局部脏器的病变根源是血管疾病的局部表现。有调查显示我国内地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患心血管病,每年死亡超过300万例,平均每10秒钟一例,占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我国每年用于心血管的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者1.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2000万,肥胖、超重者2亿,烟民3.5亿,被动吸烟者9亿,这些人都是血管疾病的“后备军”。血管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九高一少”已致使血管病在发病人群中日益呈现“全民化”,在发病部位趋向“全身化”。血管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疾病危机。三、“九高一少”使血管伤痕累累“九高一少”已严重威胁人体血管系统的健康。在正常情况里,人体内的血管有完整的内皮,血管内皮就像是河堤,河堤平滑坚固,河水就能顺畅的流淌,如果河堤不坚固,在河水的侵蚀下就会出现塌陷、管涌,堵塞河水的畅行,造成洪水泛滥。人体的血管内皮在“九高一少”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受到损伤,受损的血管内皮会变得像河堤受洪水侵蚀一样表面坑坑洼洼,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的连接也像河堤在水的侵蚀下变得不光滑连续。血液中升高的脂质、凝集的血小板附着在不平的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全身血管多发病变、影响血流供应;同时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的弹性也会变差,有时还会出现血管痉挛,最终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心梗、脑梗等供血不足事件的发生。 1. 高血压在这些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首当其冲。高血压不止是血压升高,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每10位门诊高血压患者中,就有5位有糖代谢异常,其中有3.5位未被检出来。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比例高,已成为中国高血压重要流行趋势。高血压可以引起小动脉痉挛,并进一步引起小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破坏,使得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小。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压引起的一系列血管疾病,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脑病、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高血压危象,发病时往往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2. 高血脂主要指的是血管破坏严重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血脂增高会使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速度减慢,时间长了还会破坏血管内皮,使内皮变得不光滑,血液中的垃圾就会附着在血管壁上。同时我们知道血小板在人体是发挥止血功能的,血小板凝集在一起也会形成血液中的"垃圾"。这几种血液中的"垃圾"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血栓,从而造成心脑血管硬化和堵塞。3.高血糖高血糖即糖尿病。根据目前的研究,威胁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是血管病变,约70%以上的患者死于血管病变的严重并发症,而且血管病变十分广泛,糖尿病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伴随率非常高。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如果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病情,他会比其他人更早发生心血管疾病,而且对全身造成更大的损害(图1)。高血糖同样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也能使 血液变得粘稠。 图1  糖尿病导致的全身各处病变图2  高尿酸不仅损害关节,还影响血管4. 高尿酸是指血液中的尿酸含量高于正常,“痛风”即与高血尿酸有关。尿酸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高尿酸的患者往往伴有高血脂和糖尿病,而高尿酸也是通过高血脂、高血糖间接引起一系列血管疾病(图2)。5.高血黏度可造成血液淤滞、供血不足、血管损伤、局部缺氧和酸中毒,甚至形成血栓。而血栓的形成犹如在血管内埋下“地雷”,造成肢体肿胀、缺血、组织坏死,严重者危及生命。6. 高年龄 血管疾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老年人血管逐渐老化,结构和功能逐渐退化,血管疾病发生率升高,5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脑卒中的危险增加1倍。血管疾病多数历经慢性发展的过程,以上所提及的致病因素往往通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作用才表现出各种症状,才提醒人们去医院检查。因此,35岁以后,甚至更早,就要重视对血管疾病的预防。 7. 高体重 与超重肥胖相关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部分癌症、痛风及骨质疏松等。大量前瞻性研究表明,体重指数超标是冠心病、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8.高心理压力 工作疲劳、压力过大,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出现心动过速、易激动。如果缺乏体育锻炼,极易罹患高血压病。精神紧张因素长期存在,血压的升高便会成为一种持续状态。 9. 运动减少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容易放弃的便是运动。身体缺乏运动使发生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增加50%。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运动,吃进去的食物所转化的能量无法消耗,就会变成脂肪储存下来。然后,体重指数越大,血压越高,血糖、血脂均明显升高。间接引起血管疾病。有资料表明,在年轻时就一直坚持运动的人,其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长期不运动的人群。 四、控九多一少  防血管疾病如果你有“九多一少”中一种危险因素,你不一定会发生心血管疾病。但是,你拥有的危险因素越多,你发生血管疾病的可能越大。血管疾病多是慢性疾患,病程较长,因此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更为重要,控制“九多一少”,全面预防才是减少血管疾病的根本。  有问必答 问:什么是糖尿病?答:糖尿病(diabetes)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或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减弱)的代谢紊乱综合症。临床上以血糖高为主要特点,“三多一少”是其典型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 问:糖尿病的有哪些分型?答:糖尿病分为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80%以上。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大削弱,从而形成体内的胰岛素相对缺乏。 问:糖尿病的如何诊断?  答:通过以下方法诊断:①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②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mg/d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③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时2h血糖≥11.1 mmol/l(200mg/dl)。葡萄糖负荷使用的是75g无水葡萄糖并溶于水中口服;④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200mg/dl);满足以上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高血糖,应进行重复测试以明确诊断。本文摘自冯睿教授出版的书籍《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 

发布了文章

第一篇认识我们的血管

     每天,我们都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从广阔的海洋到绝岭的雄峰,从复杂多变的气候到生生不息的万物,从我们居住的星球到浩瀚无边的宇宙。我们正处在一个探索一切未知的最伟大的时代。我们的视野是如此之广、触角是如此之远,早已远远超过“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远远超过我们所能看见的极限,也许只有思维的尽头才是真正的尽头!但是,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那就错了。我们每天还在认识人类自己!从“昨天”的“人”到今天的“人”,从生物性的“人”到社会性的“人”。认识自己,有时比认识周围的世界更困难!对人体自身结构的认识,包括对血管的认识,对心血管系统的认识,就是这样。       第1章   血管的历史   人类对血管及循环系统的认识,是伴随着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让我们跟随从远古走来的人类脚步,看看人类是如何逐渐认识自身生命之河——血管。一、古人的认知古埃及文明时代,人死后尸体被常制成木乃伊。在长期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古埃及人就已掌握了一定的原始的解剖学知识。从目前保留的一些珍贵的古埃及医学文献,如《埃伯斯纸草书》(“Ebers Papyrus”)、《埃德温·史密斯纸草书》(“Edwin Smith Papyrus”)等来看,当时的“专业人士”如巫医,对心血管系统已有初步认识。纸草书一种古老的书籍,因文字记录在纸草纸上而得名。纸草纸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纸草纸及纸草书因此得名。纸草纸在英语中写作papyrus,这也是英文中“纸(paper)”一词的词源。《埃伯斯纸草书》是一卷长20公尺宽30公分的大卷草纸,据考证,大约写于公元前16世纪甚至更早,距今已差不多四千年。该书记载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药方,包括药名、服药的剂量和服用的方法,以及一些疾病的外科处理。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医生秘诀的根本,就是心脏运动的知识,血管从心脏通过人体各部,因此任何医生……在触到头、手、手掌、脚的时候,到处都会触到心脏。因为血管是从心脏伸向人体每一部分的。”这恐怕是最早的关于人类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文献记载!那时的埃及人已知道心脏的准确位置,知道心脏是血管的来源,知道血管是中空的,知道血液及心脏有共同的关系、血液从心脏供应至全身等等。埃及人把心脏看成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的生命和智慧之源。因此他们在制作木乃伊时,才把心脏留在体内。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古埃及人无法真正区别血管、神经、肌腱及其它管道类似组织,对血液循环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大体解剖的水平,更多情况下,古埃及人是从迷信、巫术的角度来解释心血管系统,但就是这些原始、初级、但不乏某种程度准确性的成就已足以让现在的我们感到震惊和钦佩!同样值得我们钦佩的还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睿智的先人。还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本集之前医学之大成者的巨著——《黄帝内经》(图1)。                图1 黄帝内经它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在《黄帝内经》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循环的近乎准确的描述。《黄帝内经》描写了心脏的跳动性及其与血管的关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独动不休”、“心者……,其充在血脉”、“心主身之血脉”;提出类似血管的“经脉”概念、以及“经脉”的不同类型及流向: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脉有阴阳……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经满气溢,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阳”血脉的流向是从纵行的大的“经脉”到横向的较小的“络脉”再到更小的“孙脉”,“阴”血脉的血液流向恰好相反。此外,对肺脏、肝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也有一定介绍:“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己,故动而不止”、“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心行之,人静则血归于肝,人动则血运于诸经。”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了“(血液)循环”的初步概念——“相输如环”:“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总结出血液循环系统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经脉流行,环周不休”。二、近代的探索尽管东西方的先人们在最开始阶段均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人类对血管、心血管系统的认识却坎坷了许多、停滞了许久。由于宗教、统治思想等的影响,人体解剖被严格禁止(在这点上东西方立场惊人相似!),相关科学领域的探索进入一个长时间的“黑暗时期”。在西方,长期居统治地位的是公元2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家盖伦创立的解剖学理论(他现在仍然是公认的西方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在其经典的解剖学巨著《医经》中,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及内脏器官都有较详细而具体的叙述(图2)。他把一部分从动物身上得到的解剖知识应用到人体,因此其理论不乏许多主观臆测并存在许多错误。比如,他认为人的心脏的中膈上有许多看不见的小孔,血液可以自由通过,人的肝脏像狗的一样有五叶,肝是静脉的发源地等等。                图2 《医经》插图他还指出,人体中有两种独立的血管系统:提供营养物质的蓝色血管系统,以及为肌肉活动提供动力的红色血管系统;血液散布到全身后,依靠不可见的“灵魂”将其推回,犹如潮水的涨落一般。盖伦的解剖著作,在很长一段时期曾被奉为经典,中世纪的教会又严禁解剖尸体,致使人们无法纠正这些错误。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1543年。正如桑戴克在《世界文化史》中说,如果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哪一年,那就是1543年,那年有两本经典的近代著作问世了,一本是哥白尼所著的《天体运行论》,另一本就是维萨留斯(Andreas Vesalius)所著《人体的结构》(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图3)。维萨留斯曾当过神圣罗马帝国的宫廷医生,也担任过大学的解剖学教师。从青年时期开始,就不顾重重桎梏采用尸体解剖法来进行教学和研究人体构造。他既是解剖学家,也是一流的美术大师。在他亲手绘制的插图中,人体标本都表现出生活中的各种姿势,有的仰首,有的沉思,有的取自绞刑台下,还带着绳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即便是最枯燥的骨架,看上去也充满了生机,因此他绘制的插图也被称为“活的解剖学”。                 图3  《人体的结构》插图《人体的结构》一书的意义,如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为天文学开创新纪元一样,成为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本著作纠正了统治千余年的古罗马医学权威盖伦有关人体的错误描述,以丰富详实的实践资料精确描述了人体的结构,其中,关于血管和循环系统的发现最为重要。维萨留斯纠正了盖伦关于“心脏中隔存在小的空隙,血液可以自由通过”的错误论断,指出心脏中隔是不透水的。他还发现并命名了二尖瓣,并解释了它对血流推动的作用。同时,他也提出了心脏收缩与动脉搏动的一致性。维萨留斯唯物主义的治学方法,打破了长期以来宗教的精神禁锢,触犯了教会的权威,因而遭到了教会的指责和迫害,最终病死于流放途中。距离维萨留斯的《人体的结构》发表不到一个世纪,英国17世纪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过不懈的努力,完整地、精辟地提出了血液循环的伟大理论(图4)。         图4 哈维人体循环示意图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学发展的基础。哈维因为这一杰出成就,使得他成为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齐名的科学巨匠。哈维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最先形成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哈维估计心脏每次跳动的排血量大约是两盎司,由于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所以用简单的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出结论:每小时大约有540磅(约250公斤)血液从心脏排入主动脉。这一重量已远远超过了全身所有血液本身的重量,甚至超过了一个正常人的体重。因此,哈维意识到了血液可能在往复不停地通过心脏。此后,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做实验和仔细观察,最终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详细情况。哈维的理论认为:心脏的收缩,是输送血液的动力;脉搏,是由于血管充血扩张而产生。右心室排出的血液,经肺动脉,肺脏和肺静脉,进入左心室,再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送达身体各部,然后由体静脉回到右心室,这就是一次循环的完成。哈维还进一步指出,流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中的血液完全一样;左右心室的作用都是接纳和推动血液,只是左心室接纳的是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哈维通过实验证明,心脏每20分钟排出的血液就等于身体内血液的总量;因而血液在流动中不可能完全耗尽,只是在不断的循环流动。哈维也通过实验说明了血液的流动方向,指出静脉血都是向心脏流动的,静脉瓣的作用就在于防止血液倒流。最后,哈维否定了血液循环的起点在肝脏的错误论点。但是,由于条件所限,哈维无法证明动脉血是如何进入静脉血管中的。不过他曾推断: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一定会有某种肉眼见不到的起连接作用的血管,这就是后来通过显微镜才被发现的毛细血管。至此,人体血管的基本构成和心血管系统的完整轮廓终于初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2章   血管与血液循环历经数千年不懈的探索,人类终于对自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来一睹血管和循环系统的世界吧!一、血管的类型人体内血管众多,我们首先从方向、大小、厚薄和颜色等方面来认识血管的不同类型(图5)。       图5  血管的方向与类型1. 血管的方向血管有方向之分,按流向分成动脉和静脉,动脉血是从心脏发出而流向身体各个部位,静脉血则从身体各个部位返回心脏,二者在身体各个部位交汇之处便是毛细血管网。2. 血管的大小血管也有大小之分,动脉是越向前走越细,静脉是越向前走越粗,两者交汇的毛细血管当然是最细的,而动脉和静脉离心脏越近,管径就越粗。动脉有点像树的根系和枝系,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长,都是越来越细;而静脉就有点类似水系,由小溪汇成小河、小河汇成大河、大河汇成大江,越来越宽。3. 血管的厚度血管还有厚薄之分,动脉壁的厚度要超过同等级别的静脉壁,这与动脉内血流速度和血流压力均要远远高过静脉有关。动脉的出血是“喷血”(压力高,形容为“喷到天花板”并不过分),而静脉的出血是“涌血或渗血”(压力低,出得慢)。动脉壁和静脉壁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而毛细血管则极为菲薄,管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形成,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毛细血管管壁内的血液与管壁外的组织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养分的交换,正是《黄帝内经》所云“阴阳之血交会之处”,也是当年威廉•哈维推测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连接之所。毛细血管管径平均7~9微米,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难怪当年威廉•哈维无法发现!毛细血管遍及全身各处。一个成人的毛细血管总数在300亿根以上,长约11万公里,足可绕地球2.7圈。4. 血管的颜色此外,血管还有“颜色”之分。看看所有有关人体血管、循环系统的示意图,血管都用两种颜色标记出来,红色的是动脉,蓝色的是静脉。其实,这里的“颜色”实际上是指血管内血液的颜色。真正血管表面的颜色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的,而血管内血液,则由于所含氧气浓度或二氧化碳浓度的不同而表现出颜色的差异。富含氧气的动脉血颜色鲜红,静脉血则颜色暗红。而一些表浅的可以透过皮肤看见的小静脉则显得接近“蓝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青筋”了。5. 血管的作用及分布动脉与静脉在体内是各司其职。动脉负责输送身体各个部位所必须的氧气、养分,静脉则负责回收各部位代谢所产生的废物,而两者交汇的毛细血管网就象各种物质进进出出的“交易所”。在人体内,动脉和静脉往往是结伴而行,有动脉的地方一般总有一条名称相同的静脉。但是,动脉和静脉是各行其道的,就如同铁路的上行线和下行线一样严格,绝不“越轨”。一旦“越轨”,问题就来了,这在医学术语上称之为“动静脉瘘”,严重者可致截肢、心衰等症。二、心脏与血液循环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而血液的流动是靠心脏来驱动的。心脏就是循环系统的“泵”,通过心泵,全身的血管才能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而密闭的血液循环体系。1. 心脏结构简而言之,心脏有四间“房”、两堵“墙”和六扇“门”,标准的“田”字型布局(图6)。               图6 心脏结构示意图四“房”指的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心腔;两“墙”指的是房间隔和室间隔(也就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的间隔);六“门”指的是四个心腔与心外大血管相通的四个开口以及四个心腔内部的两个开口(二尖瓣和三尖瓣)(图7)。这看似简单的结构可是经历了数千年的探索、争论才得以确认的!在正常情况下,“墙”是绝对“密封”、“防水”的,而“门”也是严格单向开放的(只能朝一侧打开,反之则关闭),这两点有力保证了血液在心脏内各腔室间以及在心外血管内的单向流动!使得正常的血液循环可以进行!当然,在少数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墙”上有洞(“房缺”或“室缺”)、“门”关不严(“瓣膜关闭不全”)等,也是会造成严重影响的。                  图7 心脏瓣膜示意图有了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密闭的、精巧的体系,血液得以在其中循环往返、周而复始。生命不息、奔流不止!奔流不止、生命不息!这就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机体最重要的生理机能之一,也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血液的全部机能才得以实现,从而保证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及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包括心脏和血管自身)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全身的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导致死亡。而如果某个局部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则导致该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甚至坏死。2.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根据其循环路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体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将氧气、养分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再将代谢废物带回心脏,因其在体内走行路程较长,流经范围较广,因此又称大循环;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之所以称为“小”,是循环距离较体循环为短的缘故,绝非指其功能。实际上它所起的作用也非常大-可说是无法替代,主要是将体循环带回的缺少氧气的静脉血从心脏输送到肺,在肺完成交换,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后再带回心脏,再由体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最终与体循环完成“完美对接”!体循环的具体过程包括:左心收缩,将富含氧气的动脉血射出,进入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动脉,并到达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经过毛细血管网内的氧气及养分的交换,动脉血变成携氧较少、携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再经过各级静脉回流入右心。肺循环的具体过程包括:右心收缩,将由体循环返回右心的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经各级分支到达肺泡的毛细血管,通过与肺内新鲜气体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静脉血重新变成动脉血,再经过各级肺静脉,返回左心(图8)。            图8  肺循环示意图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把人体的血液循环比作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体循环相当于自来水厂向千家万户供水、用水并回收污水,而肺循环则相当于污水回流到自来水厂后的去污净化过程。三、主要动脉下面,让我们从心脏出发,顺“流”而下,去具体认识下人体的主要血管吧(图9)。                 图9  全身动脉示意图 1. 胸部动脉动脉血出心脏后流经的第一段大血管便是升主动脉(图10)。因为走向是朝上的,故得“升”名。升主动脉段是距离心脏最近的血管,因而承受的血压最大,血管管腔也最粗。它的根部发出两支较小的血管,你可千万别小瞧这两支小血管,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冠状动脉(图11)。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泵”和“发动机”,心脏的收缩是血液前行的动力。心脏与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一样,也需要补充氧气养分、排除代谢废物,这靠的就是冠状动脉。      图10  胸主动脉示意图             图11  冠状动脉示意图“发动机”的能量供应如果出了问题,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导致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发生障碍甚至陷于停顿!升主动脉继续前行,不过方向开始调整,逐渐向左、向后,并开始缓慢朝下,就像长江浩浩荡荡通过金沙江段、黄河穿越陕西省一般,最终在上胸部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走行方向来了个180度的大拐弯,过渡到降主动脉段。这一“转身”阶段,由于走形酷似“弓形”,所以这段血管被称作主动脉弓,而“转身”完成后便成为降主动脉。在降主动脉段发出的主要分支是若干对细小的肋间动脉,它们对于脊髓的供血有重要意义。2. 头颈部及上肢动脉 主动脉弓从右向左依次向上发出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三根分支动脉,俗称“三根毛”。颈总动脉沿着气管两旁一路向上攀登,到了喉结水平时,就分叉成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这个分叉处比较表浅,当我们把脖子扭向一边时,可以摸到另一边有一长条竖行的、叫作胸锁乳突肌的肌肉,在这条肌肉的前缘能明显地触及颈总动脉分叉的搏动。颈内动脉主要负责大脑的血液供应,而颈外动脉则给大脑以外的头面部外围器官供血。我们知道,头面部这些组织是人体的用血“大户”,所以,颈动脉的血流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抹脖子”主要“抹”的就是颈动脉,因为它出血“效率”高,且立刻导致脑缺血。锁骨下动脉主要是负责上肢的血液供应,此外,它在颈部还发出左、右椎动脉向上进入颅腔,供应大脑的后五分之二组织,其地位也不容小觑。血流从锁骨下动脉出来后,依次经过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指动脉等,最终到达手指末端(图12)。在上肢的动脉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腕关节处的桡动脉了,它不仅是我们平时数脉搏次数的触摸部位,更是中医“切脉”之所在。作为中医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有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桡动脉的脉象即可洞悉人体的风云变幻。              图12  头颈及上肢动脉      3. 腹部动脉血流经过降主动脉继续向下行,穿越膈肌后,就进入了腹主动脉段,这段主动脉主要负责腹腔脏器的血液供应(图13)。       图13  腹部动脉示意图首先发出的主要分支动脉就是“腹腔干”。光听名称,就知道够“霸气”——负责腹腔供血的“骨干”!腹腔干先后又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等下一级分支,直接为胃、脾脏、肝脏、胰腺等几乎全部腹腔内实质脏器供血。接下去,腹主动脉又依次发出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等主要分支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负责小肠和大肠的血液供应,对正常的消化道功能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与前面几根腹部的分支动脉都担负消化功能不同,一对肾动脉担负的是“排毒”重任(图13)。肾脏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角色,它是机体绝大多数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必经之所,这也是它那不太高雅的“下水道”的绰号的由来。正是通过肾动脉,每天约有2000升的循环血流进入肾脏,将机体的代谢产物,如水、电解质、肌酐、尿素及其他“毒素”、“废物”源源不断排出体外。此外,除了协助“排污去秽”,肾动脉还兼具血压调控的功能,高血压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就属于“肾血管性高血压”。        图13  肾血管示意图      4. 盆腔和下肢动脉 4. 盆腔和下肢动脉 告别了腹腔干、告别了肠系膜上、下动脉以及肾动脉,腹主动脉也来到了自己的尽头。在盆腔入口处,也就是大概在肚脐的位置,腹主动脉一分为二,化成左、右髂总动脉继续下行(图14)。髂总动脉分出髂内动脉供应生殖器官和臀部,主干则过渡为髂外动脉,再在大腿根部从腹股沟韧带下方“钻出”,成为股总动脉,正式宣告动脉主干已离开躯干部分(胸腔、腹腔、盆腔),进入下肢。               图14  盆腔及下肢动脉示意图此时的血管直径已从刚出心脏时的2-3厘米(升主动脉)缩窄为不足1厘米。尽管已明显“瘦身”,但股总动脉仍忠实的执行着向下肢输送“补给”的作用,它在大腿根部分为股深动脉和股浅动脉两部分,股深动脉主要负责向大腿组织供血,而股浅动脉则继续向下跋涉,到膝关节附近成为腘动脉,再到小腿处分叉为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直至足部的足背动脉、趾动脉等末梢动脉。也许是之前的历程太过“激扬”,下肢段的动脉显得有些“举步维艰”。管腔逐步减小,血流也减少,加之行走在下肢众多肌群的“怀抱”之中,肌肉和韧带收缩导致的“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因此,下肢动脉的“命运”并不平坦,是人体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高发区。五、主要静脉从心脏射出的血液经过动脉内脚步迅捷的“远足”后,在毛细血管网中完成血液循环中养分与氧气交换,然后就该进入静脉并开始返回心脏的旅程了,因为是“返程”,所以步履就比较缓慢而安静。1.逐级回流的静脉前面说过,动脉和静脉往往是结伴而行的,且有相同或相近的名称。从心脏到周围,各级动脉由粗逐渐变细;而从周围回到心脏,各级静脉由细逐渐变粗(图15)。从涓涓溪流的小溪到宽阔舒缓的江河,人体上下半身的血液经过各级静脉的回流,最终分别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这是两根非常粗的静脉,直径可超过3厘米。走完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这一段路程后,血液便到达了此次行程的终点——心脏。同时,新一次伟大征程的起点又在脚下,澎湃的循环系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图15  全身静脉图2.静脉的深与浅人体中,除了与腋动脉、股动脉等同名的一套深静脉系统,还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一套浅静脉系统。深静脉是静脉血回心的主干,多数行程都隐藏在肌肉间隙,位置较深,在体表一般无法看见。相比之下,浅静脉就显眼多了,它们走行在皮下,非常表浅,很容易被看到,老百姓一般称之为“青筋”。如果是皮下脂肪较少的“骨感”美女,这些“青筋”可能会更加明显。这些浅静脉的作用是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回流血液,并注入深静脉。3.回收腹腔血液的门静脉门静脉是人体内一套特殊的静脉系统。这些静脉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等,主要是负责回收肠、胃、胰等腹腔消化系统脏器的血液(图16)。与一般静脉不同,这些静脉并不直接向心脏回流,而是先汇合成门静脉并进入肝脏,通过肝脏后,再经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回流到心脏。门静脉系统中流淌着的虽然也是静脉血,却富含大量刚刚从肠道消化吸收而来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经过门静脉系统被运送到肝脏——人体最大的能量合成、蛋白质合成场所,充当基本的合成原料。因此,门静脉系统在人体的合成代谢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图16  门静脉系统       以下几段放到最后:人类每天都在进步!科学每天都在进步!对于人体,我们似乎已经了解了不少:从宏观解剖,到局部解剖;从器官、组织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从蛋白质,到遗传组DNA;从结构,到功能……。了解得越多,我们惊奇地发现,未知的也越多! 人类对自身认识的追求似乎永远没有终点,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也同样不会有终点。我们仍将不得不继续从未知到已知再到未知的过程,我们也一定会这么走下去。正如血液的循环往返、地球的日夜更迭。这就是生命!这也是人类永远的使命! 本文摘自冯睿教授出版的书籍《血管通-血管病防治保健必读》

发布了文章

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下篇(主动脉疾病除外)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65:血管微创介入手术没有风险正解:微创介入手术确实大大减少了创伤和风险,但绝不代表没有风险。可能的手术并发症多种多样,发生几率有高有低,严重程度有轻有重。轻视手术风险或苛求没有风险都是不正确、不科学的。对于微创手术,我们还是要怀着敬畏之心,认真分析手术适应证,认真防治并发症风险。 误区66:手术有风险,我很害怕,还是别做了正解:手术做不做,不是看胆大还是胆小,而是应该和医生一起分析手术的预期获益和可能风险,权衡利弊后做出合理决定。一方面,真要有需要,天下大雨也得出门,路上有车还得过马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杜绝过度治疗,避免非必要手术带来无谓的额外风险。 误区67:血管疾病全靠手术和药物治疗正解:应该只是部分或关键时刻依靠医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很多血管病都是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比如,抽烟熬夜垃圾食品造成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进而导致动脉堵塞动脉瘤等,治好后如果生活习惯不改变,血管损害会继续存在,反复发病。 误区68:微创手术很简单,不需要做太多准备正解:血管介入手术在射线下通过导丝导管等进行,不是直视下双手直接在术野操作,所以,计划外的事情可能会多一点,我们还是应该多做一些设备、人员、预案的准备,有时甚至要作好输血和中转传统手术的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误区69:术后都要按3月、6月、12月、每年的时间节点全面复查正解:手术后认真复查是对的,但所有病人都千篇一律的查也未必,可以根据实际病情作一定调整,尤其是年老体弱出门不便的。病情不稳定的也许要多查早查,稳定的手术非常牢靠的可以酌情推迟或减少复查次数。 误区70:浅静脉曲张手术可以一了百了,彻底断根正解:之所以发生浅静脉曲张,多数有深静脉狭窄受压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向上回流障碍的深层原因,静脉曲张相对来说是个表象,并非真正的病根儿。静脉曲张手术确实有效,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静脉回流功能不全的问题,所以,手术后还要通过一些手段帮助回流,减少复发机会。这一点,往往被医生所医患忽视。 误区71:静脉曲张手术就是把弯曲的静脉拉直正解:手术治疗弯弯曲曲的静脉曲张,病人思忖的手术原理往往是把静脉拉拉直继续使用。其实,这些弯曲静脉的血管壁已经被破坏,不光是表面看起来弯弯曲曲,内部结构也已不堪重负。因此,现有的手术方式不管是激光、射频、硬化剂,还是微创剥除,其目的都是除去或闭合浅静脉,而不是“拉直”。 误区72:静脉曲张手术后腿上会少根筋,血液没地方流正解:我们在站立时所看到弯曲的“筋”,其实是病变的静脉。这种静脉不仅没有了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反倒是起负作用,导致下肢淤血。而且,下肢静脉血管很多,即使是正常的大隐静脉也只占血流的10%左右。因此,曲张静脉去除后不仅不会使血液“无处回流”,反而使得血流更加顺畅,下肢更加轻松。 误区73:静脉曲张的鼓包是“血包”,扎针放血就能治好正解:静脉曲张导致下肢皮下的鼓包,里面的确是血液。但这是流动的血液,并不是静止的“血包”。因此,放血根本治不好,血液会源源不断的流过来。就像老化的橡皮水管鼓了一串包,光把这些个鼓包扎破是没有用的,破口止血后鼓包依旧。 误区74:静脉曲张可以通过涂药膏等保守治疗治好正解: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血管的退行性变化,简单可理解为静脉的“老化”。让“老化”的血管重新恢复“年轻”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其产生危害的时候通过手术的方式去除。保守治疗很重要,但穿弹力袜、服用静脉活性药、改变生活习惯等只能减慢静脉“老化”的速度,却无法使静脉缩回去恢复正常。 误区75:腿上有红血丝,就是静脉曲张了,需要立即治疗正解:腿上的红血丝是微小的静脉扩张造成的。原因有两类,一种是静脉曲张早期,我们在临床上称为C1期,也叫毛细血管扩张;另一种常见于女性,和雌激素有关。这种红血丝的主要的问题是影响美观,并没有特别的危害,可以不处理。如果需要治疗可以通过硬化剂或者激光的方式予以去除。 误区76:静脉曲张没症状就不用手术正解:静脉曲张多种多样,有人曲张很轻但肿胀和淤积性皮炎等症状很重,有人却静脉曲张很粗大但没什么不舒服。对于后者,我主张还是要适时手术,因为曲张静脉团块中血流非常淤滞,血液容易凝结形成血栓,导致红肿硬结疼痛等问题,处理起来相当棘手。 误区77: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有很多方式,我要选最好的一种正解:手术是通过剥除、结扎、热损伤、炎症反应等机理来破坏和闭合曲张的静脉,具体方法有点状剥除、激光、射频、泡沫硬化剂、旋切等。常有病人想和我极致探讨哪种方法最好,这让我很无奈,因为本无“最好”。对于不同部位和形态的曲张静脉,我们会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方法。病人选好信任的医生后,太专业的事情就放心交给专业人办吧。 误区78:下肢静脉性肿胀和淤积性皮炎治好后就可以停药了正解:一些口服药和外用药对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有不错的效果,但很多病人本着“是药三分毒”的理念,在病情好转后就擅自停药了,甚至把抬高下肢也忘了,结果很快复发。严格意义上说,人只要直立活动,下肢静脉回流功能不全就存在,除非天天卧床不起(此时不吃任何药,这个病也会自然好起来)。 误区79:静脉回流不好的病人都应该做静脉曲张手术正解:有些病人腿肿脚黑很厉害,但并无明显的浅静脉曲张,他们可能是因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症状的。静脉瓣膜是个“单向阀”,血向上可以流过,向下流就会被兜住,如果这个阀门坏了,就兜不住因为重力作用向下的血液,导致发病。对这些病人,硬要去处理他并未扩张的浅静脉,纯属南辕北辙。 误区80:住院化疗、保胎分娩、外伤骨折都应卧床静养正解:遇到过非常多化疗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肿瘤病人,也经常见到刚生完宝宝就不得不断奶治疗血栓的妈妈。之所以他们容易发生血栓,就在于手术、外伤、分娩、肿瘤等情况时本已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而我们的传统往往强调病人要卧床静养,这就增加了血栓的另一个重要诱发因素——血液瘀滞。所以,卧床时也应适当活动腿脚。 误区81: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就很可能发生肺栓塞致死正解:多数情况下没那么可怕,发生血栓脱落和肺栓塞的毕竟是少数。真正的肺栓塞,心肺的症状经常早于下肢的症状。如果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时并无肺栓塞表现,而且很快开始抗凝治疗,那么再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就很小。另外,人的左侧髂静脉多有受压狭窄,故左下肢血栓向上脱落的可能更低。 误区82:得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就要赶快放滤网正解:滤器是放在下腔静脉里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救治了很多病人,但是,滤器在我国存在一定的滥用现象,很多没有肺栓塞风险的病人也植入了滤器,甚至因未及时取出导致了更严重的下腔静脉血栓。滤器植入还是要审慎评估,该放的也应尽量取出。 误区83:血栓形成超过一周就无法溶栓了正解:以前全身给药进行溶栓,效率低,只有新鲜血栓比较好溶,但这种教科书上的说法早就过时了,因为我们现在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缓慢而持续地直接注入血栓中,很多亚急性和陈旧血栓也能溶掉,剩下的机化血栓则通过支架等技术恢复通畅。 误区84: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高的人主要靠药物预防正解:对于肿瘤患者、瘫痪病人、外伤伤员、孕产妇等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抗凝药物当然有用,但更首要和更基本的是通过物理方法,如避免卧床不动和久站久坐、适当抬高下肢、活动肢体和肌肉按摩等,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只要下肢不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不用抗凝药物血液也能顺畅流动,不容易发生瘀滞凝结形成血栓。 误区85:静脉回流不好下肢肿胀应该尽量少走路正解:静脉回流不好确实应该多抬高下肢促进回流,但不等于要尽量少走路。站立或静坐时,静脉处于“松弛”状态,血液容易下坠淤积;而行走时腿部肌肉收缩形成“肌泵”,会不停挤压血液向上回流。所以,很多人会发现,久坐容易腿肿,起来走走反而消肿了。 误区86:腿肿都应该做深静脉造影正解:该检查主要是用来了解下肢深静脉有无局段狭窄闭塞需要介入干预的,虽然它很安全,但毕竟属于有创检查,医生应该只对怀疑狭窄闭塞的病人开具,非必要的病人就不要做了,更不能作为海选或充数的工具。比如,淋巴水肿、原发性水肿、双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折腾这个检查实属劳民伤财。医生还是应该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避免过多的辅助检查。 误区87:只要发现髂静脉狭窄,就一定要放支架正解:由于生理结构,多数人左髂静脉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压狭窄,通过造影或CT可以发现,但并不是个个都要放支架的。只有那些重度狭窄、出现盆腔侧支静脉,而且有明显的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的人才需要支架恢复髂静脉的正常回流。如果两条腿肿胀程度差不多,而髂静脉只有左侧有点窄,那做了支架也没什么效果。 误区88:有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手术病人应首选滤器预防肺栓塞正解:手术病人容易发生静脉血栓,但不等于必然发生。腔静脉滤器只能避免血栓上移造成肺栓塞,而不能防止血栓的形成和脱落,甚至可能诱发下腔静脉的血栓闭塞。因此,手术病人应该科学预防血栓形成,而绝不能通过常规植入滤器去预防概率很小的肺栓塞。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国内滤器滥用的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但仍时有耳闻。 误区89:手术后下肢肿胀肯定是静脉血栓了正解:手术后确实容易导致静脉血栓,但并非手术后腿肿的病人都是血栓。做手术,尤其是下肢和盆腔手术后,发生腿肿还是常有的,这可能和手术创伤导致软组织水肿、腿部活动少导致静脉淤血、营养不佳导致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随着全身情况改善,腿肿能逐渐恢复。 误区90:彩超说有或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肯定错不了正解:不一定。这些年,医生们对静脉血栓越来越重视,但还存在过度依赖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的问题。彩超观察小腹里的髂静脉往往看不清,而对于小腿肌肉静脉丛则容易误报血栓,所以,我们不能只依赖彩超,还应该结合医生的体格检查以及D二聚体等血检验来综合判定有无血栓及其发生部位。 误区91:用了抗凝药且症状缓解,血栓肯定溶掉了正解:深静脉血栓病人抗凝后,症状可有一定缓解,但复查彩超却发现血栓依然如故。这其实很正常,抗凝药无法迅速消除主干静脉的血栓,症状之所以缓解是因为侧枝循环开放,或者血栓边出现了一丝缝隙。依靠抗凝药物使主干血栓消除需要经年累月,甚至无法再通永久闭塞。 误区92:D二聚体高就一定是血栓正解:D二聚体是纤溶亢进形成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发生严重血栓时,D二聚体会显著升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如果D二聚体正常,就可以完全排除血栓的可能。但是,D二聚体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血栓,还可能是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比如手术、外伤、肿瘤、怀孕、心梗、免疫性疾病等,也可导致D二聚体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幅度很小。 误区93:华法林很容易引起大出血,还是吃新型抗凝药好正解:华法林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药,抗凝效果可靠,价格低廉。有医生说它容易导致大出血,其实是没有做好用药指导工作。通过国际标准比值的监测,可以很好的调整华法林用量,既达到抗凝效果,又避免出血。现在还有居家自测的仪器,准确而方便。这些年出现了几种新型口服抗凝药,优点主要是不用查血,但也会遇到效果不好或出血的病人,加之价格太贵,所以我很少用,除非是只需短时间抗凝的病人。 误区94:吃华法林要很严格地安排食物品种正解:食物中的维生素 K是促进凝血的,和华法林的作用相对抗。食物中的维生素K含量各不相同,对华法林抗凝效果有不同影响。但是,我们的食品千百种,不可能去搞明白记清楚含量多少该吃几两的,所以,我的意见就是尽量杂食,维持饮食相对平衡,不要今天全部蔬菜水果,明天又都大鱼大肉,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影响了。 误区95:身体再不舒服,华法林也要照常吃正解:生病时,凝血系统可能会有变化,用药也可能会影响华法林的作用,因此必要时需要调整华法林剂量。尤其容易忽视的是,生病时往往进食减少甚至不吃,维生素K摄入就不足了,这时如果还是照常吃华法林,可能导致国际标准比值飙升。 误区96:房颤患者可以用阿司匹林或波立维预防动脉栓塞正解:这种情况不少见,我遇到过很多不该发生的动脉栓塞,脑肾肠腿等等。询问平时为什么不抗凝,病人都回答医生说华法林风险大,吃阿司匹林或波立维就够了。其实,抗血小板药物对房颤的血栓基本无用,必须使用华法林、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才行,其中,我首推华法林。 误区97:吃贵的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就能疏通血管避免开刀正解:少数血栓性疾病,通过药物治疗和血栓机化,会有一定的“疏通”效果,但这与药物价格无关。临床上有些药因为新上市要回收研发成本,非常昂贵,但并非不可替代,更没有吃药打通血管的神力。大家不要迷信贵的就是好的,更不要被某些市场宣传行为的忽悠。 误区98: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按说明书和凝血指标吃就行正解:吃药没那么简单,人体对药物敏感性和副反应各异,剂量需个体化,要注意吃药后的身体反应。有些药物可以参考凝血指标进行调整,但也非绝对,有时指标显示抗凝力度还不够,却已经出现了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就说明药物剂量偏大了。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发布了文章

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上篇(主动脉疾病除外)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01:只要发现血管有毛病,就一定要手术正解:人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一样,用的年头越久,越容易出现堵塞、破裂等问题,得靠手术才能修理好。但是,如果只是一点小问题,例如,管壁堆积了一点水垢(斑块),但水流(血流)并没有什么阻碍,这时候硬要手术就不对了,不仅带来不了获益,反而增加风险。客观的说,目前存在相当的过度手术现象,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绝不能为了手术而手术。 误区02:血小板低就不能手术,也不用吃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正解:血小板是凝血系统的主要环节,但是,血小板既要看数目,也要看质量,血小板低并不代表凝血功能弱。血小板低的人,照样可能发生严重血栓,照样可能顺利承受大手术。反之,血小板高,也照样有大出血的。 误区03:治疗就得聚焦病变血管,其他的不重要正解: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医生也会犯这错误,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而忘了人是一个整体。比如下肢动脉闭塞,我们必须记住动脉硬化是个全身性疾病,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也可能有问题,切不可腿治好了,却忽视了心梗脑梗和肾衰的防治。 误区04:支架不好,贻害无穷,尽量别放正解:支架一方面确实存在过度使用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常常被妖魔化,比如有很多假借著名专家传播的伪科学或者只是概念阶段的“科幻动画”,看得让人哭笑不得。支架是非常伟大的发明,救人无数,至于该不该放,还是要根据局部病情和全身情况科学决策,请信赖的专业医生作决定。 误区05:支架都很容易堵塞正解:人体使用的支架有上百种,不能一概而论,是否易堵与病变部位和性质有关。有些支架,比如冠脉支架、下肢支架,确实再狭窄率和闭塞率比较高,能通过球囊扩张等方法完成治疗就尽量别放支架,尤其是年龄轻的。而有些支架,比如髂动脉支架、颈动脉支架,堵塞机会则相当低。还有主动脉等大支架,就更难堵塞了,甚至不用吃任何维持通畅的药物。 误区06:植入支架后要终生服用抗排异药和抗凝药正解:支架和脏器移植不一样,根本不用抗排异药。为了提高通畅率,多数支架要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提高通畅率,但不一定需要终生服用,等到支架表面内皮化完成,也就是支架和血管壁长成一体后就可以考虑停药了。 误区07:体内放了支架或弹簧圈就不能做磁共振了正解:磁共振都是安全的,支架等植入物本来就比较固定,术后一两月后因组织生长固定更牢,所以,磁共振检查是非常安全的,不会因为磁场导致支架发热、移位或血栓形成等现象,美国AHA曾就此明确声明。而且,很早以前的少数支架可能会有一定磁性,而这些年的支架和弹簧圈都是无磁或消磁的,术后当天都能做磁共振。 误区08:六七十岁了,年龄太大,承受不了手术打击正解:非常陈旧迂腐的观念。年龄只是手术耐受力的评价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科学评估。六七十岁对于血管病人来说还算年轻的,我们的手术病人80多很常见,90多也不少。现在绝大多数血管手术已微创化,老年人手术安全性更好了。 误区09:反正是微创手术,干脆把若干血管问题一次性都做了正解:通过一个穿刺点,确实可以一次性解决多处多种血管病患,还可以节省一些费用,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有充分评估和足够把握。必须记住,做的地方越多,手术时间越长,全身影响越大,医生疲劳越甚,可能的风险也越多。尤其是身体欠佳的老年病人,完全没必要急急慌慌的一次做太多,手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误区10:血管微创手术比较简单,一般人都能做好正解:血管微创手术有个特点,学会做、凑合做的门槛低,但做精做好难。这往往造成手术结果天壤之别,甚至留下一地鸡毛。原因有三。首先,这种手术是非直视下远处操控进行的,而精确度又要求毫厘之间,所以细微的技巧很关键。其次,血管病的种类、病因和部位繁多,使多数医生对于某个具体病变的经验不足,甚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再次,几乎每个病变的形态和结构都不一样,这对医生的灵活应变和器具的丰富选择要求很高。误区11:孕妇发了血管病孩子就不能要了正解:孕期当然应该尽量避免药物和手术,但总有些深静脉血栓、主动脉夹层等血管病的发生。生命诚可贵,妈妈更不易。如果经过血管外科和产科的联合评估,判断对孩子影响不大,完全可以继续妊娠。比如,低分子肝素不会通过胎盘,可以安全使用直到分娩;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射线和造影剂对大月份胎儿的影响也很小。误区12:传统手术费用远低于微创手术正解:以前是这样的,因为腔内器具非常昂贵,但情况正在变化甚至反转。支架等不断大幅降价,而传统手术的手术费、麻醉费、护理费等人力成本迅速提高,而且传统手术住院时间长、用药多,所以,预计我国很快也会象西方国家那样微创手术更便宜。 误区13:脾动脉瘤、肾动脉瘤等就是肿瘤正解:动脉瘤不是肿瘤,连良性肿瘤都算不上。肿瘤是细胞的异常增生,破坏脏器甚至远处转移,而动脉瘤只是动脉的膨大扩张,主要危害是破裂出血,而不会侵犯器官和转移。动脉瘤只是因为长得象“瘤”才得了这么一个错误的译名。 误区14:动脉瘤就是血管瘤正解:老百姓常常把动脉瘤俗称为“血管瘤”,但其实这完全是两种病。动脉瘤发生在大中动脉,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的动脉明显扩张,可分为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而血管瘤发生在终末血管和组织中,是由胚胎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等。 误区15:手术后腹股沟穿刺点出现肿块肯定是有问题了正解: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这是因为手术后皮下的疤痕、少量积血、动脉闭合线结等引起的,一般会逐渐变软变平。但是,万一越来越大,出现明显跳动和疼痛,就要小心是不是穿刺点出血甚至是形成假性动脉瘤了,做个彩超可明确。 误区16:股总动脉损伤应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正解: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作为介入最主要导入通路的股总动脉的医源性损伤越来越多,导致假性动脉瘤等。股总动脉位于腹股沟关节部位,紧邻股浅、深动脉分叉,如果采用覆膜支架微创修复,可能会牺牲股深动脉分支,再闭塞率也较高。股总动脉较为表浅,传统手术修复不难,且能避免上述缺点,故应为首选,实在没办法时才考虑支架。 误区17:“多层裸支架”很好,既能修复病变又能保留分支正解:这种理念认为裸支架虽然不带膜,但放上三五层就也能阻挡血流修复病变,同时分支动脉却能完好保留。这种手术极其简单,没什么技术门槛,一度在国内大行其道,拿来治疗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但大多病变没治好分支却容易闭,而且还会留下一个很难收拾的烂摊子。国外对此已有深刻反思,除了少数科学探索外,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误区18:介入手术后必须绝对卧床制动24小时正解:护理上确有此要求,常常机械执行,病人老老实实直挺挺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腰酸背痛堪比受刑,甚至失眠诱发心肺问题。实际上,以介入最常用的股动脉来说,只需该髋关节不屈曲活动就不会导致穿刺点出血,而扭扭腰、转转脚踝、活动一下其他肢体根本就没事。穿刺点封堵得好的病人甚至可以更早下床。误区19:手术后有些不舒服很正常,能忍就忍忍吧正解:确实,不论手术大小和麻醉方式,术后总不会那么舒适,有的病人为了少麻烦医护和家人,会尽量忍受而不及时反应。但是,血管外科老年人多,各脏器功能可能会差一些,术后疼痛、腰酸、失眠、便秘、腹胀、痰多、口渴缺水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置,就有可能导致心梗、脑梗、肺炎等大问题。所以,老人及时反应不适症状很重要,这没什么好客气的,医生就应细致服务,儿女也该床前尽孝。误区20:病情和网上的很像,肯定是血管病,请一定帮我治疗正解:病种千千万,但症状就那么几类,所以,老百姓自己对号入座很容易搞错,也有人在我排除血管病后仍要求我帮着治疗,比如,明显的腰椎病引起的下肢跛行。这不是请铁匠做木匠活吗?我作出的判断和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您得认真阅读和理解我的回复。误区21:运动会导致支架移位,手术后应避免运动正解:如果真是手术后动都不能动,这个手术早就消亡了。支架是靠“支撑力”固定在血管中的,而且会被逐渐生长的内膜覆盖变得更加牢固,所以,绝大多数的支架植入后可以完全正常生活,甚至也许还能剧烈运动。当然,有些关节部位的支架或大动脉瘤的支架不能动得太厉害。误区22:腹部内脏动脉夹层会发生破裂大出血致死正解:肠系膜动脉、腹腔干动脉、肾动脉以及髂动脉等,可归于腹部内脏动脉。这几条动脉发生夹层的还不少,我一年要经手一两百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90%的病人都是中年左右的男性,具体原因还不清楚。这么多年的这么多病例,我还几乎没见过发生破裂大出血要命的。所以,内脏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夹层完全不一样,其破裂大出血极其罕见。 误区23: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一定要放支架正解:接着上面的议题,肠系膜上动脉等内脏动脉夹层的主要威胁不在于破,而在于真腔可能被膨大的假腔压闭或严重狭窄,导致动脉供应的小肠等相应脏器发生缺血坏死。最重的病人面临肠坏死,较重的病人表现为腹胀、餐后不适、排便不畅等相对缺血症状,他们都需要通过支架恢复真腔通畅。但更多的病人是血管基本通畅且没有症状的,可以保守观察。 误区24: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没症状就肯定不用放支架正解:有些疼痛缓解而且没有肠缺血症状的人,可能也需要植入支架。这是因为我们在大量的病例随访中发现,有些真腔较窄而主要依靠假腔供血的病人,中长期可能出现真腔狭窄逐渐加重甚至闭塞的情况,导致真腔发出的若干分支供血不足,引起一定的肠缺血症状。因此,我们会根据临床经验进行预判,对此类病人手术干预,确保远期肠功能。误区25:脾动脉瘤栓塞治疗后会导致脾脏坏死正解:脾动脉多扭曲,动脉瘤往往接近脾门,所以,用现有器具极难完成保留主干的腔内修复,多数需要栓塞治疗。我们每年要做很多这样的治疗,通过合理把握栓塞的度,可以既彻底栓塞动脉瘤,又维持一定的脾脏血供达到保脾的目的。目前,尚未遇到脾脏坏死的情况,仅个别病例出现很快恢复的局灶性梗塞。误区26:肾动脉瘤太难治了,只能切除肾脏正解:肾动脉瘤确实非常难治,除了切肾,以前我们做过几个肾脏离体修复后再自体肾移植回去,但手术非常耗时和麻烦,也有做不了的。从2013年开始,我们团队针对复杂肾动脉瘤开展了多种裸支架辅助下栓塞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吸引了500多国内外病人前来治疗,绝大多数都完整保全了患肾,也未发生一例肾动脉瘤术后破裂。肾脏很精贵,一人只有俩儿,千万别再随便切肾了。误区27:小肾动脉瘤肯定不用手术正解:小肾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较低,确实可以观察。但有的时候,动脉瘤并不大,但出现了瘤体压迫肾动脉分支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或压迫肾盏肾盂导致血尿,这就需要手术干预了。还有的时候,动脉瘤虽然较小,但即将扩张累及肾动脉分叉部,为了避免分叉部动脉瘤手术的高难度,可以及早通过一个简单可靠的微创手术解决问题。误区28:肠系膜静脉血栓不容易导致肠坏死正解:很多人认为肠系膜动脉堵了的话容易引起肠坏死,而静脉血栓只会引起肠壁水肿而不会缺血坏死。但实际上,严重肿胀的肠管也会坏死,而且,这种肠管坏死没有穿孔,无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因此经常耽误坏死肠管切除的时机。在此过程中,坏死肠管中大量细菌毒素吸收入血,可引起迅速恶化的感染性休克,相当数量的病人因此殒命。 误区29:肾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成正比正解:高血压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如果狭窄不严重,但血压很高,说明这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不用手术,做了也没用。也有肾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但高血压很轻,可他们还是应该及时手术,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降血压,而是为了避免不知不觉中的肾脏完全萎缩。误区30:抽烟主要影响肺,对血管影响不大正解:错误,香烟对血管的危害,比对呼吸系统有过之而无不及。尼古丁和焦油会使血管痉挛,造成管壁营养障碍、内膜损伤、脂质沉积等,同时也引起血压、血糖、血脂的一系列问题。临床见到的严重动脉硬化病人,多数是老烟枪,有的血管薄弱扩张,有的血管斑块堵塞。误区31:反正有药物,香烟继续抽问题不大正解:吸烟与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有百害而无一利。戒烟是很多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光靠药物和手术是不够的,否则早晚还要出问题。比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人,手术后继续偷偷抽烟,导致很快再次狭窄闭塞,甚至发生心梗、脑梗。误区32:血管有病要多吃素戒荤腥正解:动脉硬化等“富贵性”血管病的原因主要是人体代谢失衡,并不能说全是鸡鸭鱼肉吃的,很多素食为主的人动脉硬化也很严重。营养学家的膳食标准推荐也经常变,一会儿不该吃动物油,一会儿又适量动物油更好,让人无所适从。我认为,血管病人一般无需特殊饮食禁忌,荤素、粗细搭配好就行。但是,香烟必须戒,酒要尽量少。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发布了文章

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中篇(主动脉疾病除外)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33:腿脚冰凉,肯定是血管堵了正解:有些中老年人会有双下肢冰凉甚至象泡在冰水里的感觉,做个动脉彩超有时会发现点斑块,然后就被告知要赶紧去放支架。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别人摸他的脚其实还是很温暖的,血管的问题也非常轻微,动脉跳得好得很。他们的“冰凉”其实是一种“感觉异常”,可能与神经受压或病变有关,或者中医称之为体质虚寒、气血不足等等。 误区34:腿痛肯定是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的正解:除了上面说的腿脚冰凉,很轻的下肢动脉斑块也经常要为腿痛背锅,我甚至还见到不少被拉去放了支架的,当然,术后症状毫无改善。其实,能引起腿痛的其他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就是腰椎病、神经炎、骨筋膜炎等。 误区35:“栓塞”就是“血栓形成”或“斑块闭塞”正解:“栓塞”是一个经常被弄错的概念,我甚至无数次地见到报告单将“血栓形成”或“斑块”误写作“栓塞”。其实,“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某处血管凝固成块,“斑块闭塞”是指动脉硬化斑块越长越大堵塞管腔,这两个都是“本地作案”。而“栓塞”指各种血液内的异物,即栓子,随着血流的方向飘向远处,最终被卡在某处血管中造成堵塞,所以,“栓塞”是“异地作案”。 误区36:虽然已是极重度动脉狭窄,但没什么症状,不处理也行正解:极重度狭窄有少量血液通过,加之人体代偿,有时症状不明显。但它就象即将合龙的大坝,再倒一车土就完全闭塞了。血液和水不一样,一旦闭塞停止流动,就会在闭塞两端形成长段血栓,造成突然加重的严重缺血,如大面积脑梗、肢体坏死等。 误区37:下肢动脉使用旋切等技术切除斑块效果一定好正解:这些年,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新武器新概念层出不穷,斑块旋切、斑块研磨、激光消融、除栓导管等“减容技术”尤其吸引医生和病人,其初衷是通过去除斑块避免支架植入。但是,现实远没有那么美好,花了减容的大价钱后,血管往往还是发生狭窄得放支架。即使有这些新技术的加持,下肢动脉仍然是最容易再堵的血管。现在,做个二三十公分闭塞病变,各种武器用个遍,花掉二三十万,但血管只通上几个月的情况并不鲜见。所以,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我认为还是应该尽量用较廉价的方法做通血管,如果发生再狭窄,咱们处理起来也有经济支撑。 误区38:下肢动脉堵塞疏通后腿肿了,手术肯定有问题正解:恰恰相反,这一般是动脉完全畅通的表现。因为手术前下肢缺血,会显得干巴、皮温低。而血管疏通后,大量的血液灌注到原本缺血的腿部,组织会因为不适应发生凹陷性浮肿,医学上称为“缺血再灌注”。这是正常的表现,持续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消退。 误区39:脚趾缺血发紫疼痛一定要做介入手术正解:这些足部症状是缺血表现,但不一定就是主要动脉堵塞引起的,而有可能是动脉供血系统的“最后一公里”发生了堵塞。比如各种各样的血管炎,它们主要是末梢血管及周围组织发生了无菌性炎症,导致闭塞缺血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下结节、皮疹、关节疼痛、肾炎、血液病等其他自身免疫病症。由于是非常末梢的广泛细小血管的炎性闭塞,微创介入没有办法,其治疗主要靠风湿免疫科内科治疗。 误区40:下肢动脉堵塞跛行疼痛应该尽量少走路正解:应该力所能及的适当行走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腿痛不等于不动。如果每天坐着不动,身体很快会出现心肺功能减退等更多问题,适当行走反而可能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当然,疼痛剧烈的话也不宜强行行走,但坐着活动活动腿脚甚至只是收紧收紧肌肉也是有益的。 误区41:下肢严重缺血只会要腿,不会要命正解:急性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终末期等下肢严重缺血的病人,有三个导致死亡的可能性。一是下肢坏死感染导致全身衰竭,二是日夜剧痛诱发心梗导致心肺功能障碍,三是治疗不当导致严重再灌注损伤和肾功能衰竭等。所以,这是个既要腿又要命的病,不应拖延治疗。 误区42:糖尿病足都可以做微创介入手术正解:糖尿病足常常由于缺血、神经病变和细菌感染三种因素协同致病。有的病人,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或膝下动脉有重度狭窄或闭塞,他们适合去做微创手术复通血管。但有的病人这些动脉都是基本通畅的,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脚的温度也很好,可还是发生了脚部溃疡坏死,这往往是由于末梢小动脉闭塞和神经病变引起的,介入手术无用。 误区43:各种血管病都叫脉管炎正解:血管遍布全身,又有各种不同病因,通过各种不同病机,形成各种不同病变。所以,血管系统疾病纷繁复杂,品类众多。不专业的民间医学,往往把血管病统称为“脉管炎”,治疗就是千篇一律的“活血化瘀”,这是不对的。 误区44: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首选介入手术正解:现代医学讲的“脉管炎”就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指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吸烟男性的中小动脉炎性闭塞和血栓。这种病和硬化斑块不同,堵塞在较小的动脉,腔内介入很难疏通,甚至会因为手术操作导致血管痉挛加重缺血,偶尔搞通的血管容易再堵塞,放支架的话则堵得更快。所以,除了少数大动脉短段闭塞可以尝试手术外,大多数病人还是应该保守治疗, 误区45:炎性血管病就是细菌感染发炎,应该使用抗生素正解:炎性血管病的“发炎”和细菌感染的“发炎”是两回事,使用抗生素无效。这类疾病包括大动脉炎、白塞氏病、结节性多动脉炎、肉芽肿性动脉炎等,是因为自身免疫异常而导致血管发生无菌性炎症及破坏或增生,会造成血栓、动脉狭窄、动脉瘤等。 误区46:免疫指标都正常就能完全排除炎性血管病正解:为了诊断炎性血管病,往往会查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等一系列免疫系统指标。但是,我在临床中发现,某些明显是炎性血管病且免疫治疗有效的病人,全套免疫指标可能没有明显异常,因此常常被风湿免疫科推出来。究其原因,其一是可能处于炎症非活动期或病情较轻,其二是我一孔之见,可能人类发现和使用的免疫指标还很有限。 误区47:炎性血管病的首要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正解:错误,应该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是在发生严重缺血或动脉瘤濒临破裂时才采用的,而且手术前必须通过内科治疗控制炎症,手术后也要认真服用激素并逐渐减少剂量至停药,否则病情会迅速复发甚至加重。 误区48:检查血管病全靠彩超、CT、磁共振正解:血管病多有具体结构改变,因此各种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至关重要。但是,这并不等于检查血管病非影像学检查不可,问诊和查体应该还是第一手段。目下存在重影像检查轻体格检查的情况,比如,对于腿疼的病人,医生可能懒得让病人脱鞋摸一下足背动脉看看有没有血管堵塞,头也没抬就是一张CT造影的单子,导致有些明显是腰椎病变引起腿疼的病人白白做了个检查,不仅多花了时间和金钱,还吃了本不必要的造影剂和放射线。 误区49:CTA检查,有报告单和片子就够了正解:简单的病变是够了,但对于复杂病变,还需要DICOM格式的CT原始数据(不是JPG等普通图像格式),它包括千百张人体横断面影像,我们可以在电脑中逐张调阅。平常拿到的片子无法满足我们最高标准的影像学评估,它们只有三维重建图像及少数缩小的横断面图像,很多信息丢失了,测量不够精确,也无法调节对比度分辨细节,更不能根据需要任意重建图像。 误区50:术前CTA评估,看三维重建图像就够了正解:三维图像直观易懂,对于医生了解血管空间结构很重要,但是,它是从千百张横断面图像重建而来,往往只反映造影剂充填的管腔,而斑块、夹层、血栓、邻近组织等很多信息被舍弃了。所以,只看三维片往往很难给出准确的诊疗方案,我们会要求病人在本院检查CT或将其他医院的原始CT数据拷贝出来发到我们邮箱。 误区51:肾功能减退的人不能用造影剂正解:造影剂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导致造影剂肾病,所以,肌酐升高者做增强CT常被放射科拒绝。但现在越来越多使用非离子型等渗造影剂,肾毒性显著降低。对于肌酐轻度升高者,造影剂非常安全;对于中度升高者,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造影剂,但也不能因此放弃必需的检查和治疗,通过补液水化及碱化尿液等预防措施,绝大多数病人也是没问题的。 误区52: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过敏体质的人不能用造影剂正解:有过敏表现者并不代表对造影剂也一定过敏,不该机械的因此贻误诊断和治疗。当然,对于过敏体质者要绷紧防治过敏这根弦,准备好救治人员和救治设备,以防万一。必要时可以先用些激素和抗组胺药物等,据我的经验,预防用药的患者未发生过造影剂过敏反应。 误区53:有过疑似造影剂过敏就再也不能用造影剂了正解:有的人检查时使用造影剂可能出现过灼热、皮疹、胸闷等疑似不良反应,但介入手术时又不得不用造影剂,怎么办呢?造影剂有很多种,大批量检查时往往用的比较“普通”,而介入手术时用的会更“高级”些,比如非离子型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极低。所以,确需手术者还是不能因噎废食,我们采用术前抗过敏药物、严密监护下先少量使用造影剂等措施,目前未发生过此类患者的严重过敏反应。 误区54:CT和DSA造影对人体的伤害很大正解:严格说,确有造影剂和放射线的损害问题,不必要的胡乱检查和频繁检查当然应该避免,但也不必过于担心那点可能的伤害,这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值一提的,会完全恢复。其实,我在每年近千台DSA手术中受到的辐射剂量,可能是我病人的数百倍了。 误区55:体检中发现了高危血管病变后就要马上卧床正解:体检中有时会发现动脉瘤、动脉夹层等相对风险大一点的血管病变,但体检发现的病变都是慢性形成的,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一般不会那么邪乎的立刻出问题。尤其是医生,不能把病情说得过于可怕,把病人吓得半死,全家愁云惨雾。 误区56:每年都体检,血管有问题肯定会被发现正解:年年体检,甚至包含了很多昂贵项目的高级套餐,但血管病被长期漏诊的事情屡见不鲜,哪怕他是备受重视的大领导、大老板。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体检比较重视脏器,但对遍布全身的血管系统却还是很不重视,很少有专项的检查项目,血管问题容易被“一瞥而过”。 误区57:动脉发现问题后,要勤做CT复查正解:临床上存在CT检查过勤的现象,有的是因为畏惧手术但又怕疾病进展,有的是因为不需手术但又怕医生决策有误,还有的是因为不放心下级医院CT的软硬件水平。实际上,基层医院CT设备也不错的,同时,多数病变不会变化很快,或者,通过体格检查和彩超简单看看就行,完全可以避免过频的CT检查。 误区58:腹部和下肢的血栓或斑块会脱落掉到脑子里去正解:病人经常会从医生处听到这种完全不符合基本解剖的说法,很奇怪。脱落导致异位栓塞是可能的,但只要没有循环系统畸形,长江的水或者印度洋的水都流不到黄河去。 误区59:吃保健品或中药能使颈动脉斑块消失正解:这是对各种广告和民间传说中毒过深。临床上,常见到这种病人,或是贩夫走卒,或是达官显贵,都想通过某种神奇的力量消除斑块,三七、纳豆、鱼油、气功、中药、针灸、小针刀、磁疗等等手段,我从没见过有效的。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延缓甚至逆转斑块的进展。 误区60:颈动脉有问题,查彩超就够了正解:一般筛查和随访,颈动脉彩超够了,但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况,还要再做个颈动脉的CTA或MRA。这是因为,颈动脉很长,从胸骨后面一直到颅内,彩超只能看到颈部的那段,但对颈动脉根部和颅内段就看不全了。同时,彩超受操作者水平的影响较大,有一定的出错可能。而且,血管外科医生只能见到报告单的文字描述,无法象CT那样看到全面的影像。 误区61:脖子痛发现颈动脉斑块,可找着原因了正解:临床常见到,因为疼痛医生让查血管彩超,正好发现了有点斑块。但是,除了少数斑块内出血等情况,绝大多数斑块并不会引起局部疼痛的症状,疼痛一般另有原因,比如肌肉神经痛、感染等。 误区62:颈动脉狭窄一定会导致中风正解:中风,也叫脑梗塞、脑卒中,与脑供血的主要来源——颈动脉关系密切,其重度狭窄或斑块碎屑脱落入脑都可导致中风,但稳定的不严重的狭窄并不易引起中风。中风是多危险因素疾病,我们还应考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因。 误区63: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效果肯定由于支架正解:对于全身情况好的颈动脉斑块,手术切除比支架撑开的中远期效果总的来说更优,但并非绝对。随着支架和脑保护装置的技术进步,微创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尤其对于高龄体弱的,以及狭窄部位较高或较低、放射性狭窄、二次手术等情况,微创更具优势。如何选择,一看斑块的类型,二看术者的专长。 误区64:椎动脉只要有狭窄都要放支架正解:相当大比例人群的两侧椎动脉有优势和弱势之分,某一侧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全和纤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无需干预,而且,这种狭窄是椎动脉全程狭窄,放一小段支架毫无用处,且易损伤或闭塞此动脉。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发布了文章

主动脉微创治疗常见问答汇总

大众甚至部分医务人员对主动脉疾病相对陌生,疑惑和问题较多,认识误区也多,甚至以讹传讹。我平时工作极繁忙,为提高答疑解惑的效率,今天趁着长途飞行,对我每年400例主动脉微创治疗中遇到的共性的问题,统一作个详细解答。 问:主动脉瘤是肿瘤吗?会转移吗?答:主动脉瘤不是肿瘤,连良性肿瘤都算不上,更谈不上转移的事了。肿瘤是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动脉瘤只是因为长得象个肿块就得了“瘤”这么一个错误的名字。当年也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一直错到现在。问:主动脉为什么会发生扩张,形成夹层或动脉瘤?答:正常的主动脉管壁是非常筋道和有韧性的,但是,受到动脉硬化、高血压、细菌感染、自体免疫性炎症、创伤、医源性损伤、先天发育不良等原因损伤后,管壁就会承受不住血压的冲击,膨胀成动脉瘤,或内膜撕裂形成夹层。问:可以吃药使动脉瘤和夹层缩小或不再增大,并避免破裂吗?答:还没有这种药。对于濒临破裂的动脉瘤和夹层,使用降压药把血压控制得偏低些,对暂时避免破裂可能会有一点用处。问:主动脉疾病有什么不能吃的吗?答:健康饮食、荤素搭配、控制体重就行,一般没有什么禁忌,一点肉不吃、天天青菜萝卜,但严重动脉硬化的大有人在。可以少量饮酒,但不能吸烟,香烟对血管的损害还是很大的。问:主动脉夹层很危险,是不是一发病就要马上手术啊?答:主动脉夹层确实危重,一半的病人发病时就猝死了,另一半如果没有适当治疗也时刻面临危险。但是,夹层的腔内手术并不是一定越早越好的。因为,主动脉刚撕开时,管壁水肿脆弱,马上铆上支架有加重撕裂的可能,同时,发病时全身会有严重的炎症反应,立刻手术有时会加重炎症打击,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我们一般通过降压镇痛等措施保守治疗一段时间,等到急性炎症期过去后再手术,会更安全。但如果有胸腔渗出严重、疼痛症状无法缓解、远端脏器灌注不良等情况,则应当机立断及早手术。问:动脉瘤有可能不长大,长期稳定吗?答: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主动脉扩张一旦启动就很难停下来,而且,根据物理学原理,这种扩张还有加速度,就像吹气球一样,最开始会比较费力,一旦吹起来后,就越来越轻松,直到爆破。问:腹主动脉瘤一般多大要做手术?答:一般认为,直径大于4.5cm的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较大,应该尽快手术。问:直径小于4.5cm的主动脉瘤是不是不会破裂?答:破裂机会确实比较小,但并非绝对,破不破还和动脉瘤的性质和形态有关,比如,偏心性膨出的局限性小动脉瘤就比较容易破,就像自行车胎上的小鼓包一样,比较危险。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请医生判断。问:腹主动脉瘤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大于4.5cm再手术?答:不一定,单纯根据瘤体大小来决定是否手术并不全面。有的瘤体不算大,但随着病情发展,瘤体到最低肾动脉之间的一段相对正常的主动脉(称为瘤颈)也会逐渐扩张,造成支架锚定区不足甚至丧失微创手术机会。虽然我们也能采用开窗等技术治疗这些病人,但手术难度、风险、费用都成倍增加。但是,大家往往只关注瘤体大小,瘤颈长度这一极其重要的因素甚至会被专业医生所忽视,我已经遇到很多病人,因为瘤体稍小于4.5cm这个标准而观察等待最终失去了最好手术时机。此外,年龄因素也应该考虑,老年人的手术耐受力总是一年比一年差的,动脉瘤稍小点也该早些手术。总之,应该综合各方面考量,作最优决策,既不消极等待,也不激进盲动。问:体检发现主动脉有些斑块和很轻微的扩张,要放支架吗?答:不要放,正常生活、随访观察就行。接触主动脉少的医生和患者,可能会对主动脉的轻微异常也比较紧张,其实大可不必,更不要过度治疗,白白承担手术花费和手术风险。 问:发现动脉瘤就不能活动直到手术吗?答:除非已经破了或者有疼痛等破裂先兆,否则不至于。因为主动脉疾病的高危性,发现主动脉问题后,有的医生和病人会紧张过度,其实没必要,日常生活一般没问题的,及时去看专业医生就好。很少有偶然发现马上就破那么倒霉的。问:老人已经70多岁了,手术能吃得消吗?答:根据年龄来判断手术耐受力实在是太落伍了,正确的方法是全面评估心肝脑肺肾等五大生命脏器的功能。主动脉疾病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尤其是七八十以上的,微创手术最初就是为了适应他们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从很多方面把手术创伤减到了最低,绝大多数高龄患者都可以耐受。随着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大大延长,活到90甚至100岁并不稀奇。我手术的患者的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每年,我要为10多位90岁以上的老人手术,包括老红军老八路等。问:手术是局麻还是全麻?哪个更好?答:都可以。有些医院,因为手术室条件所限,只能局麻,但一般来说,全麻更舒适,更平稳,更安全,应该首选,尤其是复杂的,耗时长的,穿刺点或切开点多的手术。局麻多数用在高龄的全身情况太差的病人,比如有老慢支、肺气肿的病人,避免全麻气管插管可以减少心肺并发症的机会。问:既然是微创手术,是不是就没有手术风险了?答:微创手术确实把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都大大减小了,而且,随着腔内器具和医生技术水平的发展,手术风险这几年进一步降低了,但绝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毕竟这是在给全身脏器供血的主干道上施工。世界上没有风险的事是不存在的,医生如果告诉病人我给你手术没有风险,要么是不严谨吹牛皮,要么是无知者无畏。做得越多的医生遇到的问题越多,但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很好的预判和规避风险。问:我的医生说风险就是支架移位、破裂什么的,还有其他风险吗?答:手术除了与支架相关联的一些风险以外,可能的风险还有不少,比如,心肺肾等重要生命脏器的功能障碍,术后严重炎症应激反应等等,即使发生率不高,但只要有可能性,我们就必须全面评估、全面掌控,才能趋利避害。如果光盯着主动脉和支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大有问题的。问:主动脉微创手术使用的器材能报销吗?答: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列入医保报销范围了,但各地报销比例和政策有很大区别,有二次报销最终能报90%的,也有农保只能报销30%多的,具体请咨询当地医保部门。问:主动脉微创腔内治疗的费用要多少?答:在国内,手术费、住院费等非常低廉,但医疗器具的价格还是不便宜的。以标准的主动脉手术为例,进口支架一般要10到13万元,国产支架一般要5-8万元。问:心脏支架万把块一个,主动脉支架怎么这么贵啊?答:主动脉支架个头非常大,结构复杂,除了金属支架,还包括人工血管膜,复杂的输送器等等,而老百姓熟知的心脏支架结构和输送器则非常简单了。我就用智能手机和普通座机打个比方吧,不一定恰当,呵呵。问:进口和国产支架该怎么选择?答:进口和国产的主动脉支架各有几个品牌,应该由有经验的医生结合病情、年龄和经济状况来选择。这些年,高铁、手机等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但国产的医疗器械总的来说与进口的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部分复杂的主动脉病变和治疗技术,无法使用国产支架完成。进口支架的性价比和远期可靠性也还是优于国产支架。当然,治病也要考虑经济因素,各人因情而定吧。问:支架要定期更换的吗?答:没这种事。支架是永久植入物,通过介入是没法拿出来的,除非是支架发生了移植物感染等严重情况,才需要去开大刀取出来。此外,对于少数人出现了支架移位、覆膜断裂、内漏等中远期并发症的情况,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干预,但一般也不需要取出原支架。问:我们在当地医院治疗可以吗?可靠吗?答:只要找到对的医生,当然可以在当地治疗。但是,主动脉腔内治疗与胃癌胆囊炎等手术有很大不同,那些手术已经开了快100年了,手术方式变化不大,而且不管哪里手术量都很多。而主动脉疾病相对来说发病率较低,大多数医院开展年数和例数还较少,同时,每个病例的特点和适合的治疗方案往往非常不同,需要主刀医生有丰富经验。我主张,每年至少完成各类主动脉手术100例以上的术者,才可认为经验和技术比较成熟。此外,一个成熟的手术团队也很重要。问:怎么理解主动脉手术做得好不好?答:关键是看手术方案是否合适,手术细节处理得好不好,有没有并发症,中远期是否牢靠,等等。主动脉腔内治疗在中国已超过20年了,应该越做越精细,并获得更好的远期效果。但是,限于经验有限和器具选择不多,确实有些地方的手术做得比较凑合,以至我们每年接手处理的术后并发症越来越多,比如,有的支架选择和定位不当,有的封闭了本可保留的血管,有的术后很快出现了支架移位和内漏,这些都有待改进。问:我们家很远,病人能坐飞机来上海吗?答:我院大部分的主动脉病人都是飞机高铁高速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除极个别外,路上都是安全的。不适合长途转运的病人,包括已经完全破裂而休克昏迷者,血压尚未控制的主动脉夹层急性发作者,有剧烈腹痛等主动脉瘤破裂先兆症状的患者,等等。问:哪天来看门诊最好?答:要多聊一会儿的最好周一下午来我特需门诊,比较空一些,可以慢慢看。周二周三上午人太多,下午还经常要出差。问:冯教授您的手术怎么约?床位要等多久?答:门诊的病人开住院证待床,网上联系的可以提前2周和我联系,我们安排好床位后会有医生电话通知你们,这样到上海马上能住进院。床位非常紧张,长海医院还从不加床。对于危重病人和在上海待床的外地病人,我会尽量照顾提前收治,能给的方便尽量给,但资源实在有限,请理解。问:手术时间多长,住院天数多少?答:如果是最常规最简单的主动脉腔内治疗,纯手术时间在1小时以内,还是很快的,但对于超级复杂的手术,也有五六个小时的。在我这里,由于病人太多,病床和手术台有限,所以病人周转非常快,住进来一到两天甚至当天就会手术,术后稳定者三天后可能就出院了。问:放支架后要吃抗排异药或其他药物吗?答:支架植入不同于器官移植,不存在抗排异的事。支架多数管径细小,需要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保持支架通畅,而主动脉支架则不然,其管径很大,术后不需要服用任何药物。但是,如果因为肾动脉、颈动脉等主动脉分支受累而同时植入了支架或搭了桥,就需要吃药了。问:主动脉微创治疗后,可以运动吗?答:只要是成功手术,一般日常活动和轻体力运动完全没问题,甚至,我还会鼓励疾病稳定、支架植入牢靠的病人大胆去做跑步、游泳、爬山等运动。当然,对于少数病情特别严重的非稳定性夹层病人,过度运动会引起血压大幅升高,是不合适的。问: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后还可能再发吗?答:不能排除这种可能。人的主动脉很长,包括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等,我们的治疗往往针对其近端最大的破口,用支架把那一段主动脉保护起来,但其他的主动脉段还是存在再次撕开的可能性,同时,遗留的远端腹段夹层假腔也可能会逐渐膨大,形成夹层动脉瘤。所以,夹层术后需要适当的保守治疗减少复发风险。问:手术前是通过CTA片子评估病情的吗?答:如果是简单的主动脉问题,通过片子做术前评估勉强可以,但复杂的疾病就不行了。主动脉CTA其实包括上千幅横断面图像,而医院为了节约成本,只会打印出其中很小一部分,图也很小,信息量大多丢失了。只看几张3D图像就敲定手术方案是很可怕的。高水平的术前评估,必须通过电脑中的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仔细查看测量每一结构,这样手术才能做得更加完美。问:我只有CT片子,在你们医院重做一个可以吗?答:当然可以,但有三个缺点:1 CT预约等待;2 多花钱;3 多用一次造影剂。造影剂多少对肾脏有点影响,尤其是老年人,不必要的使用为什么不避免呢。我还是建议,用优盘或光盘去医院拷贝原始的DICOM格式的全套CT数据给我(注意,不是转化为JPG格式的普通图片),一般就几百兆,数据量还没一部电影大,医院电脑里都存着的,找对人就能办。问:术后多久复查一次CTA? 答:术后的复查节点一般是3、6、12个月,再往后每年一次。当然,也有灵活掌握的,比如,有的病人出院前就要做CT了解术后的变化,也有的病情非常稳定可以拉长间隔减少CT次数。问:来长海医院做术前检查或术后复查怎样更方便?答:CTA是最大麻烦,现在长海医院门诊预约CT要两周左右,等候时间很长。直接入院手术的比较方便,1天就能做上。也可以把CT检查约在我门诊日的一早,做完后我电脑里很快就看到了,不用等几天后的报告和片子,这样能少跑一趟。问:我们太远了,在当地复查可以吗?答:可以。在当地做好主动脉CTA,用优盘把全套DICOM格式的CT数据拷贝出来带来我门诊或发到我邮箱:fengrui1588@qq.com,我会认真阅看后告知结果。 作者: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冯睿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和长海医院“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负责人。





努力加载中

关注

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