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聚多卡醇治疗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研究进展(2):聚多卡醇的硬化原理及临床应用
2020年04月13日 【健康号】 汪小勇     阅读 11302

聚多卡醇作为表面活性剂类硬化剂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可用于泡沫硬化治疗。利用聚多卡醇这一特性制备的泡沫硬化剂,注射后在管腔内均匀分布,可以暂时阻断血流,保持相对确定的药物浓度,避免液体硬化剂被血液稀释

在上一篇关于《硬化治疗的概念》中,我们了解到硬化剂主要分为化学性硬化剂、表面活性剂类硬化剂、渗透性硬化剂3类。而其中,聚多卡醇(polidocanol)属于表面活性剂类硬化剂,可与气体混合,形成具有表面活性的泡沫,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静脉曲张和静脉畸形等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今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聚多卡醇的硬化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聚多卡醇的硬化原理

聚多卡醇作为表面活性剂类硬化剂具有固定的亲水端和疏水端,在溶液表面能够定向排列。其结构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干扰细胞膜上的表面活性分子,破坏细胞膜结构并使表面张力显著降低,通过裂解血管内膜细胞导致其死亡,进而发生血管纤维化及血管闭塞。这种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足够高浓度的聚多卡醇才能溶解细胞膜,导致细胞裂解。在硬化治疗过程中,聚多卡醇不仅对内皮细胞产生作用,对血液中的细胞及分子等也存在影响。在全血样本中加入浓度高于0.45%的聚多卡醇,可观察到溶血现象。体外实验中观察到,较低浓度的聚多卡醇通过破坏血小板莫和促进血小板衍生微粒(PDMP)的释放而实现促凝血作用。聚多卡醇在硬化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局部凝血、溶血效应尚不明确。理想的硬化治疗是通过内皮细胞损伤实现,并不依赖于血栓形成,聚多卡醇主要通过其对内皮细胞的破坏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聚多卡醇作为表面活性剂类硬化剂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可用于泡沫硬化治疗。利用聚多卡醇这一特性制备的泡沫硬化剂,注射后在管腔内均匀分布,可以暂时阻断血流,保持相对确定的药物浓度,避免液体硬化剂被血液稀释,同时增加与管腔的接触面积,延长作用时间,使较低浓度的聚多卡醇即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聚多卡醇的临床应用

2014年欧洲颁布了包括聚多卡醇和十四烷基硫酸钠(STS)在内的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及静脉畸形的治疗指南。2018年,国内也发表了聚桂醇硬化剂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专家共识,为聚多卡醇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专家共识认为,聚多卡醇硬化治疗具有以下适应症:1)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以及血管瘤消退或治疗后遗留的毛细血管扩张;2)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激光治疗疗效不佳的增生性微静脉畸形;3)淋巴管畸形;4)静脉畸形;5)经动、静脉途径实施有效栓塞硬化后,血液流速显著降低的动静脉畸形;6)化脓性肉芽肿。

禁忌症有:1)对药物过敏者;2)脉管畸形急性炎症期;3)伴有感染、坏死的婴幼儿血管瘤;4)流速快、回流静脉粗大的高回流静脉畸形;5)未经控制的高流速动静脉畸形;6)急性严重心脏病未经有效治疗者、心脏卵圆孔未闭者;急性肺部疾病(如支气管哮喘)伴有呼吸困难者。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