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哺乳期乳腺炎怎么预防?
2020年07月09日 【健康号】 母乳喂养关爱计划     阅读 9001

预防哺乳期乳腺炎,就要寻找病因着手,哺乳期乳腺炎怎么预防?

01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学

预防哺乳期乳腺炎,就要寻找病因着手。哺乳期乳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仍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与乳汁的淤积及感染性致病菌密切相关。传统“污染学说”认为哺乳过程中婴儿口腔微生物及产妇乳头皮肤微生物随吸吮过程逆流进入乳腺管,是引起哺乳期乳腺炎的主要原因。哺乳期妇女因各种原因排乳不畅发生乳汁淤积后,淤积的乳汁,加上合适的温度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随着乳汁培养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从乳汁中分离出感染性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进一步肯定了感染性致病菌在哺乳期乳腺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乳汁中也分离出了表皮葡萄球菌, 这种定居于人体皮肤和表面粘膜最常见的正常菌群也可能是哺乳期乳腺炎的致病菌。

健康乳腺示意图

乳腺炎乳腺示意图

这些细菌的来源可以用“进化学说”来解释,该学说认为:母乳本身有菌,是由母亲胃肠道或阴道中的细菌通过内源性途径迁移到乳腺。

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特征为母乳微生态失调( microbiome dys biosis)的病变过程,乳汁适宜许多微生物生长,包括那些可能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细菌群落,这种共存、共进化的过程已形成一种母乳微生态的动态平衡状态。当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某一种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到了主导地位,大量的繁殖,使得母乳菌群的多样性下降,就会发生局限性或弥散性的感染,导致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

02哺乳期乳腺炎致病的危险因素

美国母乳喂养医学会临床指南总结指出,当产妇因各种原因引起乳汁淤积时容易导致哺乳期乳腺炎,以下情况为导致乳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

(1)   哺乳时衔接不当;

(2)   乳房受压( 包括过紧的胸围或汽车安全带的挤压等) ;

(3)   乳汁过多;

(4)   哺 乳 频 率 延 长;

(5)   乳头疼痛,乳头皲裂,乳头白斑;

(6)   过早回奶;

(7)   母亲或婴儿患病;

(8)   母亲精神压力过大或过度疲劳;

(9)   母亲营养不良;

(10)婴儿腭裂或舌系带过短。

03哺乳期乳腺炎如何预防

1.  及时排空乳房,避免乳汁淤积

淤积的乳汁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及时排空乳房不仅可以保障乳汁的持续分泌,也可以预防细菌感染。宝宝就是最棒的通乳师,做到按需哺乳,排空乳房,必要时借助吸奶器。

2.  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含接方式,避免乳头感染、损伤

不当的哺乳姿势和婴儿含接乳头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无法摄入足够母乳,引起乳头疼痛、甚至损伤 乳房组织。

☛  哺乳要点:

     (1)宝宝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2)宝宝面向母亲并整个身体靠近母亲。

     (3)宝宝的脸贴近母亲的乳房。

     (4)宝宝的下巴触及乳房。

☛  乳头含接要点:

     (1)孩子开始用力吸吮后, 应将其小嘴轻轻往外拉约5mm,目的是将乳腺管拉直,有利于顺利哺乳。

     (2)妈妈能听到孩子吞咽的声音,并感受到孩子慢而深地吸吮。

     (3)整个喂哺过程妈妈没有感到乳头疼痛。


1.  减少乳房被挤压的机会,穿舒适的内衣

避免睡觉或其他形式的乳房挤压,保证乳房时刻处于舒适状态。

2.  调整心情,保证营养

产后抑郁、焦虑也是乳腺炎形成的诱因之一,建议一旦出现,及时到心理科就诊。平衡膳食、充足睡眠、适量增加饮水,提高机体抵抗力。

3.  维护健康的乳腺微生态环境

母乳菌群的多样性下降时易导致有害菌的增殖,通过微生态制剂(专业促进乳房健康的益生菌)干预,通过竞争性占位抑制有害菌增殖和调节免疫等作用,维持健康的乳腺微生态环境,降低乳腺发生感染的机会。

专业从事母乳益生菌研究的西班牙Biosearch Life公司Martín教授团队经过严格的筛选,从百余株健康母乳菌种中选择了发酵乳杆菌CECT5716,因为其具有优良的益生菌特性,该菌株对不同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并具有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发酵乳杆菌CECT5716对乳腺炎作用的临床研究

☛  研究结论:

1.    发酵乳杆菌CECT5716用于女性是安全的,且耐受度很好。

2.    发酵乳杆菌CECT5716有效降低母乳中的葡萄球菌量,而葡萄球菌是诱发乳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3.    发酵乳杆菌CECT5716从治疗开始的头一天即减少乳腺炎的疼痛症状及降低发生严重炎症的可能。

4.    发酵乳杆菌CECT5716可以极大降低哺乳期女性的乳腺炎发生率,降低率达到51%。

 参考文献:

[1]Contreras G Andres,Rodríguez Juan Miguel. Mastitis: comparative etiology and epidemiology. [J]. Journal of mammary gland biology and neoplasia,2011,16(4).

[2]宁平,刘泽宇,汤沈力,田春祥. 哺乳期乳腺炎综合诊治的研究进展[J].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9,13(02):121-123.


点击返回专区首页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