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科普系列——藏毛窦早手术早治愈
2020年10月26日 【健康号】 傅传刚     阅读 9656

科普系列—— 藏毛窦早手术早治愈


典型病例



18岁小伙小张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骶尾部溢脓、溢血,量少,呈鲜红色,不伴骶尾部疼痛肿胀。曾于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诊断为“肛周脓肿”予切开引流术后,术后效果不佳,复发。至我院胃肠肛肠外科专家傅传刚教授门诊就诊,查体示骶尾部陈旧性手术瘢痕,可见窦口,挤压流脓,患者无黑便,否认腹泻,否认便秘,否认发热,否认粘液便,否认里急后重,否认便后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以"藏毛窦伴感染"收入我科,建议手术。

原复发病灶



治疗过程

 

傅传刚教授与肛门部良性疾病专家邓业巍教授等一起进行术前病例讨论,傅传刚教授看了病例资料后分析称:“患者二次手术难度比较大,因为患者肥胖,毛发浓密,长期臀部摩擦挤压,毛发刺入到臀沟,反复刺激并发感染。第一次藏毛窦手术局部小菱形切除的范围不足。藏毛窦手术皮瓣转移术一般是右侧转移,但是患者右侧已有陈旧性手术瘢痕,且患者属疤痕体质,强行缝合张力预计很大,术后皮瓣坏死风险高。建议改为左边转移皮瓣,但术中必须注意切除至骶前筋膜,皮下游离充分。”

藏毛窦切除+Limberg皮瓣转移术

(术者:邓业巍教授)


按术前讨论计划,手术由邓业巍教授主刀,术中发现:骶尾部可见皮肤多处疤痕,质硬,骶尾部中线皮肤陈旧性手术疤痕尤其明显,2处针尖样小凹陷,直径约0.1cm。骶尾部有多处陈旧感染病灶。手术为腰麻手术,患者取折刀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满意后,在肿块外缘作一边长8cm,锐角为60度,钝角120度的梭形切口,逐层切开,直至骶骨筋膜前将然后以菱形下右方的菱形边为公共边,在切口右侧再做一全等菱形,保留一边,切开另两侧菱形边,将皮瓣游离,为减少吻合张力将部分皮下组织及骶骨筋膜游离2cm左右,并填充至病变处,稀伏及双氧水冲洗伤口,左右骶前各放置负压引流管一根另切口引流出,妥善止血,逐层关闭切口。

术后转移皮瓣切口愈合良好


术后,小张病灶消除,逐渐康复,傅传刚教授查房时说:“ 通过这样的根治性手术,以后复发的可能性很低。患者要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清理骶尾部的毛发,避免长期久坐,清淡饮食。”


术后随访


术后2月余,小张再次来院检查,伤口愈合很好。


藏毛窦(Pilonidalsinus)


藏毛窦,又称藏毛囊肿、藏毛疾病,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发生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因内藏毛发,故得名。


高发年龄与病因


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易出现症状。病因上目前认为与先天发育畸形导致皮肤的包涵物和后天毛发长入皮肤或皮下组织使囊肿感染形成窦道有关。


临床症状


藏毛窦、藏毛囊肿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无症状,只有骶尾部的突出,有的感觉骶尾部疼痛或肿胀,通常首发症状是在骶尾部发生急性脓肿,局部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特点。多自动破溃或者经外科手术引流后,炎症消退。反复发作后,形成窦道或者是瘘管。藏毛窦静止期在骶尾部中线皮肤处可见不规则小孔,直径约1mm~1cm。周围皮肤红肿变硬,常有瘢痕,有的可见毛发。探针探查可探入3~4mm,有的可探入10cm,挤压时可排出稀淡臭液体。急性发作期有急性炎症表现,有触痛和红肿,排出较多脓性分泌物,有时发生脓肿和蜂窝组织炎。

根据以上特点可作出诊断,但应与疖、肛瘘和肉芽肿鉴别。


治疗方法


藏毛窦患者若没有症状,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出现明显的症状,则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常手术治疗包括囊肿切开引流法和囊肿切除术。囊肿切开引流多适用于首次出现症状的患者,不一定能够根治疾病。囊肿切除术有许多术式,包括切除一期缝合、切除部分缝合、切除伤口开放二期缝合、切除伤口开放、袋形缝合术、转移皮瓣。目前最常用的术式为转移皮瓣,其中Limberg皮瓣转移术是很常用的一种方法,有着手术效果好、成功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


预防


1.注意清洁,保持局部卫生; 

2.避免长期久坐; 

3.清淡饮食,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穿衣舒适宽松,避免局部潮湿,皮肤破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