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向丽萍浅议伤口干性和湿性疗法
2021年01月19日 【健康号】 向丽萍     阅读 9603

在伤口修复历程中有两种重要的理论,一种是干性愈合理论,治疗时为创面提供干燥、富含氧气的开放环境;另一种是湿性愈合理论,治疗时保持伤口局部湿润,此种情况下不经过结痂来愈合伤口。两种理论各成体系,究竟哪种愈合速度更快,这要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来说起。

在伤口修复历程中有两种重要的理论,一种是干性愈合理论,治疗时为创面提供干燥、富含氧气的开放环境;另一种是湿性愈合理论,治疗时保持伤口局部湿润,此种情况下不经过结痂来愈合伤口。两种理论各成体系,究竟哪种愈合速度更快,这要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来说起。

干性疗法历程

在18世纪以前,伤口护理主要依靠经验,多使用自然物品辅助处理伤口

19世纪, Pasteur(巴斯德)创立微生物致病学说,为避免伤口受到细菌感染,他使用干性敷料覆盖伤口,以保持伤口干燥,由此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都是在干性愈合理论指导下进行伤口护理。他们认为伤口愈合需要干燥环境和氧气参与,以促进伤口结痂。


干性愈合理论也显现出诸多弊端:

伤口愈合速度慢、伴随疼痛感、敷料粘连伤口、损伤新生成的肉芽组织、易遗留碎屑以及结痂问题。

湿性疗法历程

第一个里程碑:

上世纪60-70年代,英国学者winter博士首次使用动物实验证实,湿性环境的伤口愈合速度比干性愈合快一倍。1972年,Roveeti通过研究认识到湿性创面环境能加快上皮细胞移行速度,促进创面愈合,由此提出“湿性创面愈合”理论。

第二个里程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医学界认识到机体中存在的多种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RGF)、角质生长因子(KGF-2)等,对创面具有极强的促修复作用,并且逐渐将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可喜的疗效。

第三个里程碑:

近年来基于对慢性创面伤口床而提出TIME伤口管理原则,即(Tissue nonviable)坏死组织、(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感染或炎症、(Moisture imbalance)湿性平衡、(Edge of wound)创面边缘,该管理体系将急性创面与慢性创面分开处理,从湿温、酸碱度以及微循环等方面对创面微环境进行调节,为伤口修复提供了较全面的框架体系。

湿性愈合在临床中的优势

湿性伤口在无菌条件下,运用密闭性敷料和油性膏剂,保持伤口适度湿润的环境和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的形成,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愈合。其优势如下:

1.为伤口提供适度湿润的环境,加速伤口愈合,能显著缩短伤口的治疗时间。

2.湿性环境不会形成伤口干痂,避免再次换药时机械性损伤带来的痛苦,减少瘢痕形成,使患者感觉舒适美观。

3.减少换药频次,节省敷料,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4.使用安全方便,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感染几率。

其实,湿润疗法与传统中医疮疡方剂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两者虽然在医学原理上略有不同,相对于敷料类产品而言,中药膏剂不仅能创造油性湿润环境,还能发挥生肌敛皮的作用,这也是祖国医院的独特之处。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