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病机——瘀血
2021年03月07日 【健康号】 张伟     阅读 8630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病机——瘀血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间质性肺炎,主要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常伴有干咳。中医学上并无确切的对应病名,目前常将其归为“肺痹”、“肺痿”等范畴。

瘀血,积血不行,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停留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脉内,瘀阻于脏腑组织使其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可称为瘀血。肺的生理功能中肺朝百脉主治节与本病有着密切联系。《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全身的血液流经经脉汇聚于肺脏,通过肺的呼吸使血液输布到全身,肺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推动血液运行,因此,瘀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瘀血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则内伤因素导致人体脏腑器官功能失调所产生病理产物,二则外邪因素损伤人体脏腑筋脉,导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而发为瘀血。

因痰致瘀

痰为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可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有形,而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可留滞于人体不同部位且表现各异。脾可生痰,肺可储痰。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脾气可控制、统摄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若脾失健运,日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而停留中焦,滋生痰浊,痰浊又影响气机的升降,气为血之帅,痰饮随气流行,痰阻气滞则血瘀。肺气宣降,可将脾所传来的津液及水谷精微上输于头面、下布于脏腑,肺络瘀闭,输布失司,津液滞停,聚可生痰,而痰阻肺络,肺气宣降异常,又加重痰浊、瘀血,痰瘀阻肺,发为本病。

因虚致瘀

肺痿的发生往往是肺系疾病发展的终末端,是各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最终转归。特别是对肺主行气功能的影响,肺气虚弱,一身之气亦不足,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下降,容易出现血离脉道的情况,进一步影响肺的功能。《素问·痹论》道:“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表明病程缠绵日久,则易发生瘀血阻遏经络脉道;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进一步说明久病脉中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流不畅,运行停滞必为瘀血,淤积肺中发为肺痿,所以气虚是肺痿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上焦阳气虚弱,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则肺部虚寒,同时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痰浊、瘀血相互搏结,日久成热,灼伤肺叶发为肺痿。

外邪致瘀

肺为华盖,居于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外邪侵入首先被犯,且肺为娇脏,外合皮毛,外邪常由皮毛犯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肺脏有所损伤,其微丝血管及肺泡涵津液之处,其气化皆淹瘀凝滞,致肺失其玲珑之体,则有碍子阖辟之机,呼吸则不能自如矣”,表明外邪犯肺,气血不行,痰瘀停滞于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则出现呼吸困难、咳吐浊唾涎沫等临床症状。外感六邪之中燥热之阳邪易伤肺络,迫血妄行而溢出脉外,不归血道成离经之血为瘀血;寒邪之阴邪收引血脉,血遇寒运行减慢为瘀血,即“寒气客,则脉不通”“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之理。


参考文献:

杨睿,曲妮妮.从瘀探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医病因病机[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05):188-189.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