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子宫内膜息肉的中西医治疗
2021年08月19日 【健康号】 余建     阅读 8629

子宫内膜息肉是一种常见妇科良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月经量多、不孕,部分可恶变,且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期待治疗、药物、手术以及中医药治疗等,但各种治疗方法均具有局限性

子宫内膜息肉是女性最常见子宫内膜病变,为子宫内膜腺体和含有厚壁化血管间质所构成的突向子宫内膜表面的良性结节,发病率为7.8%~34.9%,恶变率为0.5%~4.8%。子宫内膜息肉常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甚至导致不孕,反复流产,严重影响了广大女性身心体健康和生育,降低了生活质量。发病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主要与子宫内膜局部雌/孕激素受体(ER/PR)分布不均衡及雌激素过度蓄积、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细胞增殖/凋亡失衡、细胞因子及受体失调,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或他莫昔芬等因素有关。由于其具有高复发率特点,因此在治疗基础上,如何预防和控制子宫内膜息肉复发成为目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西医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手术治疗有刮宫术,但存在盲目性和不可控性,常见于因异常子宫出血行诊断性刮宫时由病检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作为临床应用较多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已常用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故大量研究集中在宫腔镜下刮宫术与电切术的临床观察及疗效比较,二者均可在直视条件下,对息肉进行准确定位及切除,并避免反复操作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研究证实,宫腔镜下切除术较刮宫术在术后复发率、妊娠率、流产率及性生活改善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成为手术治疗主要方法。


预防复发:

(1)孕激素:由于不同孕激素来源于不同母核,且孕激素类型、剂量、给药途径、是否同时合用雌激素等均决定其对代谢的作用。孕激素对糖代谢影响不一,并均可促使蛋白质分解,竞争结合醛固酮受体,促进水钠排出,影响水钠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作用。孕激素通过抗雌激素作用,促进子宫内膜腺体萎缩,抑制子宫内膜增生而达到目的。目前用于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孕酮主要有甲羟孕酮、黄体酮、地屈孕酮及左炔诺酮宫内缓释系统等。甲羟孕酮为高效合成孕激素,无雌激素活性,半衰期较长,同时具有糖皮质激素样及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具有轻微雄激素样作用,具有高效特点,但可引起子宫内膜腺体发育不良,并导致一定程度体液潴留。黄体酮为天然孕激素,其20世纪60年代从大豆或薯蓣中提取到与人类化学结构相同的制剂,因此为其针剂、口服制剂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主要有益玛欣、琪宁、安琪坦等。其代谢产物30余种,口服后胃肠道和肝脏迅速破坏,生物利用率低,易出现头晕、恶心、乳房胀痛并易诱发阴道炎等。地屈孕酮为逆转孕酮,受体单一,无雄激素或抗雄激素活性,被视为“中性孕激素”,亦可出现孕激素类的不良反应,但其不良反应大多较轻;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作为一种新型宫内节育系统,能够低剂量缓慢地将左炔诺酮释放入宫腔内,起到抑制子宫内膜增生作用,对于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具有一定效果。但各类不同孕酮类口服药物之间对于控制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临床资料较少,其中以口服药物与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研究相对多见,但在复发率上均无差异性。



(2)短效避孕药:主要有屈螺酮炔雌醇和环丙孕酮炔雌醇,主要机制为外源性雌孕激素联合抑制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从而抑制卵泡生长,腺内雌激素分泌不足,其可发挥内膜萎缩和内膜生长双重效应,在修复宫腔镜术后受损的子宫内膜同时,对抗子宫内膜局部的高雌激素状态,恢复子宫内膜正常的生理环境,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还可以舒缓解临床症状。


(3)GnRh-a与孕三烯酮:GnRH-a竞争垂体GnRH受体后,对垂体产生降调作用,从而导致卵巢分泌的性激素下降,抑制子宫内膜对性激素敏感性和反应性,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减少,使子宫内膜、间质和平滑肌层萎缩和退化,从而有效预防子宫内膜息肉,但费用较高,“去卵巢化”不良反应较严重;孕三烯酮为19去甲睾酮衍生物。抑制下丘脑GnRH合成和释放,抑制LH高峰,降低垂体对GnRH的敏感性,呈现抗孕、抗雌和类雄激素的复合作用,同时具有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活性。因此,该两种药物常被用于宫腔镜电切术前的内膜预处理,亦可用于术后预防复发者。以上各种防止术后复发的方案,就单一控制复发率而言,各种研究并未显示有显著差别,主要根据患者年龄、性激素水平、生育要求以及药物耐受性、临床表现等综合评估选择。


期待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有一定自然脱落率,对于经阴道彩超测量息肉直径<1 cm,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可采取期待治疗,或应用孕激素、短效避孕药等进行干预。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