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替奈普酶治疗和与早期再灌注相关的血栓特征:EXTEND-IA TNK 试验分析
中风
.2023 2 月 <>.
DOI:10.1161/STROKEAHA.122.041061。 提前在线打印。
背景: 颅内闭塞部位、造影剂通透性和血凝块负荷是影响阿替普酶相关再灌注的血栓特征。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在EXTEND-IA TNK试验(缺血性中风血管内治疗前的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汇总分析中,基于这些特征评估了替奈普酶和阿替普酶在亚组中的再灌注效果。
方法: 大血管闭塞患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医院接受替奈普酶(0.25或0.4mg / kg)或阿替普酶治疗,然后进行血栓切除术(2015-2019)。主要结局,早期再灌注,定义为首过血管造影无可找回的血栓或再灌注>50%。我们比较了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的总体效果,并在亚组中,基于以下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测量的结果:颅内闭塞部位、造影剂通透性(通过残余血流等级测量)和凝块负荷(通过凝块负荷评分测量)。我们使用混合效应逻辑回归模型调整协变量。
结果: 替奈普酶与较高的早期再灌注几率相关(75/369 [20%] 对比阿替普酶:9/96 [9%],调整比值比 [aOR],2.18 [95% CI,1.03-4.63])。溶栓剂在低凝块负荷闭塞(替奈普酶:9/108 [8%]与阿替普酶:5/67 [7%],aOR,3.93 [95% CI,1.50-10.33])中差异显著(替奈普酶:9/108 [8%]与阿替普酶:4/29 [14%],aOR,0.58 [95% CI,0.16-2.06];P互动=0.01)。我们没有观察到造影剂通透性与替奈普酶治疗效果之间的关联(存在渗透性:aOR,2.83 [95% CI,1.00-8.05]与不存在:aOR,1.98 [95% CI,0.65-6.03];P互动=0.62)。替奈普酶治疗远端M1或M2闭塞的效果更好(53/176 [30%]与阿替普酶:4/42 [10%],aOR,3.73 [95% CI,1.25-11.11]),但两种溶栓剂对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有限(替奈普酶1/73 [1%]与阿替普酶1/19 [5%],aOR,0.22 [95% CI,0.01-3.83];P互动=0.16)。
结论: 在低血凝块负荷的病变中,替奈普酶的早期再灌注优于阿替普酶。在颈内动脉闭塞和高血凝块负荷的病变中,再灌注效果仍然有限。需要进一步创新溶栓疗法。
关键词:颈动脉;再灌注;替奈普酶;血栓;层析 成像。
作者:刘建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南部院区),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