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要客观的看待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固有腺体萎缩,可能导致胃黏膜功能减退。虽然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萎缩性胃炎都会发展成胃癌。我们检查出萎缩性胃炎后还需要了解很多其他的信息,比如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萎缩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家族史等等,从而来判断是否是胃癌的高发人群,进一步来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
**一、萎缩性胃炎的分类**
根据美国、欧洲、日本的指南,萎缩性胃炎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分类。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分为轻、中、重三级,有助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木村-竹本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它通过内镜检查来评价胃黏膜萎缩的平面进展程度。
木村-竹本分类法:
闭锁型(closed type):萎缩移行带在胃体部小弯侧不超过贲门。
开放型(open type):萎缩移行带超过贲门、向大弯侧进展。
萎缩程度分类:
轻度萎缩:C-1~C-2
中度萎缩:C-3~O-1
重度萎缩:O-2~O-3
分类界限特征:
C-1:萎缩黏膜位于幽门部。
C-2:胃角到胃体下部。
C-3:胃体上部。
O-1:萎缩达到贲门部小弯侧。
O-2:O-1和O-3之间。
O-3:全体大弯侧皱襞消失。
此方法非常简便,目前在大多数医院内镜诊察时常规使用。
**二、萎缩性胃炎的病因**
萎缩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包括:
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和活检确诊。
2. **胆汁反流**: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胆汁、胰液和肠液反流入胃,损伤胃黏膜。
3.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
4. **生活习惯**:长期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高盐饮食、酗酒等。
5. **自身免疫机制和遗传因素**:在少数情况下,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能导致萎缩性胃炎。
其中在临床上最重要的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次数、时间和程度,其次自身免疫性胃炎,也就是A型胃炎也是萎缩的重要病因,也被称为逆萎缩。
**三、萎缩性胃炎的检查**
1. **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通过胃镜检查和活检,或者无创性试验如尿素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进行检测。
2. **胃液分析**:评估胃酸分泌情况。
3. **血清学检查**:检测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G17水平,有助于判断胃黏膜萎缩的程度。
4. **内镜检查**:通过高清染色内镜结合病理活检进行诊断。
**四、生活中的预防和避免**
1. **饮食调整**:避免高盐、高脂、油炸、腌制食品,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2.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均会刺激胃黏膜。
3. **合理用药**:避免长期滥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对于预防或避免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或加重,最主要的措施是避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一旦发现及时杀菌治疗。
**五、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但并不是所有萎缩性胃炎都会发展成胃癌。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包括从正常胃黏膜到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胃癌。通过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降低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的风险。
及时去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绝大多数人降低胃癌发生率的重要预防措施。
**六、萎缩性胃炎的随访和观察**
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评估,以监测病情的变化。根据OLGA和OLGIM分级分期系统,可以对患者的胃癌风险进行分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一般建议:
- 轻中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 对于有家族史、重度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化生、异型增生的患者,则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可能每年需要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总之,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必过度紧张,通过合理的生活调整、定期的医学检查和必要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降低胃癌的风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景泽,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