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是一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种类。随着大家健康观念的增加,红肉和白肉在餐桌上的对决也未曾停歇。那么,对于心血管健康来说,“红白之争”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什么是红肉和白肉
烹饪前呈现出红色的肉是红肉,包括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红肉中铁含量丰富,有助于预防贫血的发生。
烹饪前呈现出白色的肉是白肉,就是禽类、水产海鲜类等,包括鸭肉,鸡肉、鱼肉等。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红肉和白肉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红肉中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这些成分可能导致血脂升高,从而加重心血管负担。有研究显示,长期食用大量红肉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此外,很多加工过的红肉(如培根、香肠等),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很多添加剂和过量的钠,这些成分对血压控制也十分不利。相比之下,白肉则较为健康,含有较多的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鱼类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对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为了心血管健康,红肉和白肉怎么吃?
1.减少红肉摄入,优先选择白肉:对于想要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应尽量减少红肉,尤其是加工红肉的摄入量。可以适量选择新鲜的瘦肉,如牛腱、里脊等,并且控制分量,每周摄入量不宜过多。
2、多选择鱼肉和家禽肉:每周食用2-3次鱼类有助于心血管健康,尤其是富含Omega-3的鱼类。此外,尽量选择烤、蒸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油炸。
3、搭配多样化的饮食:心血管健康的关键不仅在于少吃红肉,还在于饮食的多样化。均衡搭配水果、蔬菜、全谷类、坚果等富含纤维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可以更好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总的来说,红肉和白肉各有优缺点,对心血管健康方面也有不同的影响。为了维护心血管健康,在饮食上应该红肉和白肉都要吃,但是要适当减少红肉摄入,增加白肉比例,并均衡搭配富含纤维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作者:沈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主任医师。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